📖 ZKIZ Archives


中美電商對比:我們差在哪?我們該怎麼辦 零售商研究員

http://xueqiu.com/2215105569/22402259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2011年全中國有近2億用戶進行了網上消費,總數達852億人次。然而,中國的電子商務,準確的說,從最近四五年才開始發力,卻已有不小的成績。如今人們已經習慣了網絡消費,購買日常的電子產品、服裝、書籍,還有一些服務。不過,仔細觀察在中國運營的電子商務零售商,卻能發現另外一個不得不迴避的現實:電子商務看似美好,卻難盈利。9月份蘇寧易購以6000萬美金收購母嬰用品電商紅孩子,再一次讓人把目光投向中國這一正在蓬勃而又艱難前行的產業。對比中美兩國電商的發展,是否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迅猛發展的電子商務

  按照2011年的銷售額,中國最大的十家電子商務零售商及其銷售額(單位:百萬美元)依次為:天貓(15,625)、京東商城(4,787)、蘇寧易購(914)、噹噹網(561)、亞馬遜卓越 (510)、國美(488)、1號店(418)、易迅網(367)、紅孩子(232)。
  成立於2008年的淘寶佔據了將近前十一名電商的2/3份額。這家電子零售商號稱出售一切合法的產品。正是由於其母公司阿里巴巴做創立的支付系統,讓B2C和C2C交易有了保障,促進了這一行業的發展。往日的支付問題得到解決後,在線評論給了對於電子購物尚待觀察的顧客第一手的市場反饋,間接的讓顧客的聲音得以在網絡流傳,電子平台的口碑,讓一度線下依靠口口相傳的品牌溝通,成為瞬間的事情。然而電商的支付,只是第一步,更多的挑戰,來源於線上和線下的整合。
  線上方面,各大購物平台和網站,雖然有的打著實體商店買不到的產品,或者是進口產品、海外版等耀眼的光環,卻不能迴避一個現實:線上的產品,正在逐步的同質化。各個電商所銷售的產品本身,已經很難讓經營的電商得以差異化。而精準地促銷,往往被以價格戰為名頭的清倉活動所取代,難以獲得消費者真正的認同。細化的分類和精準的定價,也因為來自投資方的壓力,未能及時推出市場。今年8月京東商城和蘇寧易購的價格戰,也因為政府的介入草草收場,未能向顧客展示電商獨有的優勢。而京東發起價格戰的本質是因為投資方的壓力:這家電子零售商正在謀求上市。
  相比於實體零售商,電商的優勢在於便捷,無論是支付還是送貨退貨。這一切都讓中國邊緣地區的消費者能夠享受到不亞於一線城市的消費水平和服務。但從電商的角度來說,這卻對物流造成了很大的挑戰。如今的電商,尚無一家有足夠的規模而降低運送成本,最終達到盈利。大的電商如京東商城,已經開始有計劃地建立自己的分銷中心和倉庫;而小一點的電商只能依靠第三方物流。對於急需盈利的電商,依靠第三方物流顯然很難將成本有效控制。而依靠自己的物流體系,卻是需要長期的資本注入而短期內很難見到回報。如凡客誠品已經把他網絡全國30多個城市的分銷體系減少到4大核心城市。
  相比於物流的挑戰和線上產品及促銷的管理難度,電商還面對實體零售商「越界」的挑戰。蘇寧易購收購紅孩子而進入母嬰用品的電商渠道,被媒體解讀為下一個十年的戰略部署。這樣的實體零售商電商化,並不是簡單的如外界解讀蘇寧正在去電器化。更多地應該看作是線上線下的整合,以及服務的多元化,渠道的多樣化。由於物流的挑戰對電商和實體零售商的本質是一樣的,而競爭卻不同。因此,越界,不過是多元化的一步必經之路。

美國電商業給我們的啟示

  然而相比於中國的電商,起步更早,更成功的美國電商又是如何跨越這些挑戰的呢?對比美國的電商發展,對中國的電商又有什麼啟示?
  美國的網絡購物佔整個零售額的7%,這個比例低於西北歐的一些國家(比如英國為12%,德國為9%),和中國的比例大致接近。這是因為美國家庭擁有車輛比例較高,以致選擇實體店購物的幾率較大,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的電子商務發展不夠成功。事實上,無論從消費額總量、電子商務技術、消費理念等各方面,美國都走在全世界最前列。
  按照2011年的數據,美國最大的11家電子商務零售商及其銷售額(單位:百萬美元)依次為亞馬遜(48,080),史泰博(Staples)(10,600),蘋果(6660), 沃爾瑪(4900),戴爾(4610),Office Depot(4100), Liberty Interactive (3760),希爾斯(3604),Netflix(3205), CDW(3,000)和百思買(2950)。
  如果綜合排名前100的電子商務零售商的表現,我們會有如下發現:
  1.亞馬遜是當之無愧的電子商務霸主。它自身的銷售平台,提供給小商家的平台,外加自有信用卡多種結合的方式是天貓可以借鑑的。
  2.標準化非定製的產品,比如家電、辦公用品,電腦電子產品是傳統的電子商務銷售的主力軍。它們起步較早,銷售額巨大。
  3.同樣是這些產品,網絡銷售額已經開始趨於平穩,增長基本都在個位數,像戴爾還出現了負增長。而在中國,不久前,京東商城和蘇寧易購的價格戰,顯示出國內的電子商務還處在標準化非定製的產品爆發階段。這部分產品利潤較低。
  4.沃爾瑪和梅西等傳統超市和百貨公司近年來表現迅猛。以沃爾瑪為例,2011年的線上銷售額增加了20%。2008金融危機後,沃爾瑪有意縮小其線下實體店的營業面積,必然帶來的是庫存量的減少。它們一方面積極擴大線上店的品種;另一方面,推出郵寄到店自己取的方式,為客戶節省了運費。這種模式非常受歡迎。
  5.傳統超市和百貨公司的增長,得益於云供應鏈技術的發展。借助於云供應鏈,商家有效地減少了庫存,加快了流通。原本這樣的技術為像亞馬遜這樣的專業電子商務公司所有,隨著技術的普及,傳統零售商業能得益於此。這對於國內一些想做線上銷售的百貨公司,意義重大。
  6.服裝首飾類發展同樣迅速。特別是在進入一個新國家市場的時候,這類產品通常會先開通線上購物,再考慮實體店。最近美國兩大奢侈品百貨公司,薩克斯第五大道(Saks fifth avenue)和內曼·馬庫斯(Neiman Marcus)(它們在榜單上分居38和41位),都是採用合作開設電子商務的形式進軍中國市場。這樣以較小的代價就可以獲知國內市場表現。這與一些西歐的品牌在華設立店面形成鮮明對比。這對國內的服裝首飾類零售商有積極的借鑑意義。
  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是電子商務中的物流問題。和中國的情況不同,由於美國全國境內的消費水平比較均勻,所以建立物流體系相對簡單。美國電商企業一般都是把物流業務外包。國內的電商也許還在糾結於物流外包給第三方難以盈利這個問題,下面的事實也許會有點啟事,亞馬遜在物流這個環節上是虧錢的,幾乎每一次的遞送都是在倒貼客戶,但是正是他們25美元以上免運費這個政策,吸引了大量客戶,在客戶心中牢牢建立起了世界第一的名號。

(原文首發於 中國商報超市週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65

彼得林奇--零售業選股之道:邊逛街邊選股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e154.html
 陳理先生關於零售股的文章《對零售業的「雙軌分析」》,寫的非常好。週末在家無聊,重新翻了翻彼得林奇的《戰勝華爾街》,其中有一章《零售業選股之道:邊逛街邊選股》中講述了彼得林奇對零售股的看法,字裡行間還是可以看出他對零售股的喜愛。

   其實,以中國、美國面積之大、人口之多,零售股出現牛股的概率還是非常大的。特別是中國,十幾億的人口,幾百個縣市,家電連鎖、超市連鎖、服裝連鎖、餐飲連鎖等,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就可以在全國開出幾百個甚至幾千個連鎖店,呈現爆髮式增長。

   在A股,由於上市不易,很多零售企業往往在規模很大的時候才得以上市,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成長時機。不過即使如此,零售業還是出現了蘇寧電器、七匹狼等牛股。港股中和內地消費有關的零售牛股則更多。


    彼得林奇《零售業選股之道:邊逛街邊選股》一文中的部分內容摘錄如下:

   「如果你喜歡一家上市公司的商店,可能你也會喜歡上這家公司的股票。」

 

   「我從頭到尾看到了利維茨家具公司股票上漲100倍的整個過程,這讓我激動萬分,這種感覺真是終生難忘,從此我十分熱衷於零售業股票。零售商並不見得都能取得成功,但至少每個消費者都很容易在購物的同時觀察他們的發展進程,這是零售股另一個吸引人的優點。你可以耐心觀察一家零售連鎖店,看他們首先在某一個地區獲得成功後,然後開始向全國擴張,並且用事實證明在其他地區同樣能夠複製原來的成功,這時再決定投資也不遲。」

 

   「單店營業收入沒有問題,擴張計劃切實可行,資產負債表非常穩健,公司每年盈利增長20%-30%,投資這家公司還有什麼問題嗎?有。根據標準普爾公司對其1992年每股收益的預測,美體小鋪的市盈率已高達42倍。任何一隻成長股,以未來一年預期每股收益估算,股價市盈率超過40倍,就表明已經過於高估,此時買入十分危險。」

 

   「投資像美體小鋪、沃爾瑪及玩具反斗城這種快速成長的零售股、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你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可以充分觀察他們的發展。等到他們用事實證明自己的巨大成長潛力之後,再買入股票一點也不遲。」

 

   「對於連鎖零售業或連鎖餐飲業來說,迅速擴張是推動收益增長和股價增長的最主要動力。只要單店營業收入持續增長(年報及季報都會披露這一數據),企業沒有過度舉債,並且正在按照公司年報向股東所描述的發展規劃進行擴展,那麼長期抱牢這只股票肯定就會大賺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98

宗慶後「跨界」:17億玩零售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30/xNNDE4XzU3NDIxNg.html

11月29日,由娃哈哈集團投資的娃歐商場在杭州開業,這是娃哈哈進入終端零售業的首個百貨零售商業項目。未來5年,這家中國飲料業巨頭計劃在全國開100家連鎖商場。

位於杭州錢江新城的娃歐商場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主要經營歐洲精品家具、高級鐘錶、珠寶飾品、高端服飾等,大部分品牌來自歐洲。

「希望直接從國外廠家進貨,從『五道販子』變成『二道販子』,減少流通環節,扭轉國內奢侈品價格畸高的現狀。」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後稱。

宗慶後進軍零售業的想法由來已久。去年初,上年剛成為福布斯富豪榜、胡潤百富榜「雙料首富」的他在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說,娃哈哈的現金「要是只投在主業上,根本投不光」。對「如何花錢」,宗慶後的答案是「多元化」,包括奶牛養殖、零售業、礦產資源開發均在其藍圖之內。

今年初,娃哈哈成立進軍零售業的旗艦公司——娃哈哈商業股份公司,首期投資17億元,定位為歐洲精品商場項目。6月,宗慶後帶領娃哈哈「招商團」輾轉歐洲多國,成為數百個歐洲品牌的中國總代理。

宗慶後透露,明年將「複製」5到10家商場,並在3至5年內擴至100家,覆蓋一、二、三線城市。「開始可能不完美,但生意做好了就像滾雪球,第一家開出來、形成規模,有了議價能力,商品價格自然會降下來」,「我們會逐步加大投入,資金並不是問題。」

據稱,目前娃哈哈的存款已超過160億元。

昨天是娃哈哈25週年慶。宗慶後說,他的目標是哇哈哈早日進入世界500強。零售板塊被宗慶後視作實現這一計劃的一翼。

「要跨過這個門檻,單靠原來的主業很難實現。」他說,目前中國飲料業前5家企業佔據60%的市場份額,「如果行業過度發展,容易造成惡性競爭。」

「要想進入世界500強,就要突破千億元銷售大關。」宗慶後說,娃哈哈將通過兩種業態培育零售業:吸引歐洲廠商直接在其投資的商場設專賣店;由娃哈哈作為歐洲品牌在華總代理,吸引全國加盟商在各城市設加盟店。

據介紹,今年1至9月,娃哈哈營業收入為498.5億元,預計全年超過700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96

北美見聞雜記---零售篇(1)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fvdl.html

這幾天是聖誕節,此間是加拿大各個零售店全力血拼的季節,各大商場盛裝迎接傾巢出動的加拿大人,在停車場要找到一個車位幾乎得等幾個小時,收銀櫃檯前也是要排幾個小時的隊伍才能完成交易。尤其是12月26日那天,這天叫BOXINGDAY,是值得消費者凌晨排隊大採購的一天,各種狠命地打折會在該日出現,對於零售商一年能否賺錢就看這幾天購物高峰季節了。但是這裡報紙上看到零售商的管理層發現他們越來越多的在為網絡銷售公司做嫁衣裳。這是零售行業與網購的競爭戰進入白熱化階段的體現,或者說是傳統實體店經營模式的一種掙扎。

到商店裡看貨、上網比較價錢、最後網購省下不少錢,這樣的廣告讓傳統的商店既心頭火起有擔心害怕。因為傳統的零售商店要花費巨資建商店或者是租店面、要雇店員、要陳列商品、要保證庫存、還要承擔售後服務,結果卻是消費者訪問商店,問店員許許多多的問題,但等到做購買決定的時候消費者卻網購去了,因為網上商店不用支付高昂的店舖和店員的費用,可以用很低的價格招徠顧客。現在越來越明顯的問題是,傳統商店在花錢為網絡商店做嫁衣裳,是「店看網買」。

目前加拿大和美國的網購消費者最鍾意的是亞馬遜購物門戶網站,看到說至少57%的網購消費者在訪問了商店蒐集完信息後在亞馬遜網購。亞馬遜網站上銷售的商品比BestBuy商店經營的大部分商品的價格至少便宜17%。

 「店看網買」的消費者覺得他們可以免費得到商店的商品陳列和諮詢服務,可這給傳統的店舖零售店帶來了很大的問題。不論是專業的電器商店BestBuy還是沃爾瑪和西爾斯這樣的大型連鎖百貨商店都對這種「店看網買」的問題非常頭疼。有的專業電器商店還因為「店看網買」的嚴重而破產垮台。記得自己買電腦似乎也是用這種方式,可見全世界消費者不約而同都在走這條路。

不願意坐以待斃的一些連鎖商店已經開始採取反擊措施。北美一些連鎖店今年不打算再讓亞馬遜這樣的銷售門戶網站再佔他們的便宜了,他們採取了種種商店購物優惠的辦法來促銷。除了優惠促銷的手段之外,有的加拿大零售商還針鋒相對的採取了專門對付網購公司的措施。看看都有哪些措施:

加拿大BestBuy公司就在自己的商店裡設置了免費的上網查詢比較其他公司商品價格的電腦終端,讓消費者瀏覽完商店裡陳列的商品之後上網比較不同商店和不同網購公司同一商品的價格;如果發現價格比BestBuy還優惠,則BestBuy會提供至少與競爭者一樣低的價格。消費者不用再去其他地方比較了,在BestBuy一站式消費就全齊了。又比如西爾斯公司今年在網站上增加了比較價格的功能,希望把顧客留在西爾斯。但是這樣做我個人覺得還是解決不了本質的問題,雖然這架勢有點兇狠。因為畢竟還是實體店的成本是活生生放在那裡的,偶爾拼一兩次還可以長久下去,如何留住客戶呢?

消費者的購物決定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首先是商品要物美,其次是價格要價廉,第三是服務質量要好。在商品相同的情況下,如果傳統的店舖商店除了提供服務之外也能提供有競爭力的價格,則消費者是願意在這樣的商店購物的。如果是象消費者發現的,同樣的商品網上購買和商店購買差距太大,這可大大不妙了。

消費者是狡猾的,成本是真實的。考驗實體零售店的經營智慧的時刻到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71

從拎LV包到扛奶粉 陸客赴港買氣急凍 北京降稅拚內需 香港零售業吹冷風

2012-12-31  TWM
 
 

 

當中國經濟降溫,香港也感受到寒意,儘管二○一二年造訪香港的陸客人數成長,平均消費金額卻下滑。加上中國自一三年起降低七百多項商品進口稅率,以刺激內需,香港零售業將逐漸受到波及,後續效應值得台灣觀察。

撰文‧周岐原

十二月十七日,中國財政部發布消息,將自二○一三年元旦起降低七八四種商品進口稅率。在剛剛落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裡,「擴大內需」是新領導團隊上台後首要任務,這時執行減稅,自然是中國當局為刺激民眾買氣開出的政策藥方;但尚未浮現的影響是長期吞服這則藥方,固然有益中國經濟,無形中也可能壓抑香港的經濟表現,副作用有多強,還得持續觀察。

攤開長達十六頁的減稅產品清單,在生活用品方面,醬油、嬰兒食品、護膚產品、隱形眼鏡一一入列,其他還有汽車生產線機器人、鋰電池等工業用產品。這一份洋洋灑灑的清單,和香港經濟有何關聯?重點在其中一行文字:「特殊配方嬰幼兒奶粉,暫定稅率由二○%降為五%」。

奶粉降稅 中國政策風向球故事,要從深圳的羅湖口岸說起。這個全中國人流數量最大的陸上口岸,兩端連接香港新界北區和中國本土,每日迎接無數從香港返國的旅客。如果站在海關櫃枱檢視這些旅客,會發現一個有趣現象:過去,他們在香港購買名牌精品;如今,他們幾乎人人拖著一捆紙箱,裡頭裝的東西,正是奶粉。

近年來,無論大陸旅客參加自由行或團體旅遊,只要目的地是香港,當他們北返故鄉,奶粉是必定攜回的「特產」。因為受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影響,中國家長對國內銷售的奶粉嚴重缺乏信心,即使價格較貴,只要號稱是「香港來的」奶粉,仍十分受歡迎。

正因如此,這次中國將特殊配方嬰幼兒奶粉進口稅率從二○%降至五%,便隱然具有更深涵義,因為食用特殊配方奶粉者畢竟占少數,一旦日後北京當局將一般嬰幼兒奶粉也納入減稅範圍,大陸消費者不必託人跑一趟香港,也能買到比以往價格更低廉的進口奶粉,香港零售業的買氣豈不遭遇更大衝擊?

其實,中國經濟颳起的寒風,早已令經營消費通路的香港業者感到涼意。在「十一黃金周」這個大陸民眾出遊的傳統旺季,今年香港期間整體零售金額成長僅約七%,是自由行開放後增幅最低的一次。

香港困境 值得台灣借鏡以人數而言,今年一至十月造訪香港的大陸旅客達一八七七萬人,幾乎是香港人口的三倍之多,這個數字固然比二○一一全年還高,但在經濟軟著陸下,以購物闊綽著名的大陸客,今年也縮手了。

以金額區分,過去大陸民眾到香港旅行一趟,平均每人花費金額約八千港幣(約三○四○○新台幣),到了今年,則下降至六千港幣(約二二八○○新台幣)。「旅客從拎LV到扛奶粉」,不僅是中國經濟調整的跡象,更是香港支柱產業的警訊。「(今年)平均客單消費有下降趨勢,估計對高端品牌的影響大一些。」一位法人研究員指出。

從港島銅鑼灣到九龍廣東道,大陸遊客是撐起香港名牌精品消費最重要的力量,當陸客不再砸重金血拼,將令零售業銷售下滑,香港高不可攀的店面房價,勢必也將受到波及。因為在香港物價持續上揚同時,歐元匯率正在貶值,大陸頂級消費者到歐洲旅行一趟的開銷,只比前往香港略高,這些豪客自然會選擇歐洲。

從奶粉聯想到名牌,中國逐步降低進口稅率對香港衍生的影響,更令當地業者心驚膽戰。

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指出,中國購買奢侈品比重從○八年占全球總額的一四%,至一二年達二七%,幾乎成長一倍,然而中國對珠寶、名錶、化妝品和高級菸酒等產品仍課徵高額關稅,因此中國商務部一再表態,指出將降低奢侈品關稅,引發國內熱切討論。如果中國真的降低奢侈品稅,對香港市況的打擊勢必遠大於奶粉。

在香港大嶼山的貝澳露營區,今年就上演從未出現的場景:好幾個來自中國的旅行團、總共上百位陸客,拎著帳篷、裝備進駐營地,將整個營區擠得水洩不通。其中有一家五口,在香港旅行期間只造訪觀光景點,既沒購物也未投宿飯店,七天行程下來,僅僅花費約二千港幣(約七六○○新台幣)。

中國自○三年七月開放港澳自由行迄今,已有九九三一萬人次造訪香港,這股人流強力拉動香港經濟;當造訪香港的大陸觀光客人數開始見頂,入境香港後不再「買東西、吃東西」,高度仰賴陸客的香港經濟該如何轉型?香港零售、觀光業者今日面對的困境,值得正在力拚「陸客商機」的台灣好好設想。

中國降稅拚內需

2013年主要降稅品項

商品名稱 最惠國

稅率(%) 2013年暫定稅率(%)

醬油 28 15

其他健身及康復器材 12 6

隱形眼鏡 10 6

特殊配方嬰幼兒奶粉 20 5 零售包裝嬰兒食品 15 5 汽車生產線機器人 10 5

護膚產品 6.5 5

資料來源:中國財政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63

零售業----簡單得看不懂 馬愚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acbaec01015ukb.html

零售業----簡單得看不懂

很多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是顯而易見的,比如說醫藥白酒化工等,說到這些行業中某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總能說出個一二三,但對於零售企業的優勢,總讓我犯難。有人說規模效應是零售業的競爭優勢,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否則怎麼解釋很多企業關店的事實?說明規模效應不是零售企業的絕對競爭壁壘,至少存在規模上的臨界點,超過這個臨界點,規模化產生的優勢曲線將趨於平坦。

身邊總有一些零售企業,有些莫名其妙地做得很出色,有些莫名其妙地做得很糟糕。比如我熟悉的人人樂與天虹商場。

人人樂未上市前,應當說做得很出色,最初只有一家店在蛇口沃爾瑪附近,客流量可與沃爾瑪分庭抗禮,而後開的分店,人氣都還不錯。情況在上市之後急轉而下,現在,我偶爾光顧的一家店可謂門可羅雀,客流量遠遠比不上週圍不知名的超市----我沒研究過後面的因素,只是作為消費者感受到表象。

天虹商場的業務模式稍有不同,是商場加生活超市的模式,我所瞭解的每一家天虹,人氣都很旺。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深圳送購物卡(國情,你懂的),除非特定,一般均指天虹購物卡。

巴菲特說:零售業的經營相當不易,在我個人的投資生涯中,我看過許多零售業曾經擁有極高的成長率與股東權益報酬率,但是到最後,突然間表現急速下滑,很多甚至被迫以倒閉關門收場,比起一般製造業或服務業,這種剎那間的永恆在零售業屢見不鮮,部份的原因是這些零售業者必須時時保持聰明警戒,因為你的競爭對手隨時準備複製你的做法,然後超越你,同時消費者絕對不會吝於給予新加入業者嘗試的機會,在零售業一但業績下滑,注定就會失敗。相對於這種必須時時保持警戒的產業,還有一種我稱之為只要聰明一時的產業,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在很早以前就懂得睿智地買下一家地方電視台,你甚至可以把它交給懶惰又差勁的親人來經營,而這項事業卻仍然可以好好地經營個幾十年,當然若是你懂得將Tom Murphy擺在正確的位置之上,你所獲得的將會更驚人,但是對零售業來說,要是用人不當的話,就等於買了一張準備倒閉關門的門票。

巴老的經驗與我理解的一樣,零售企業的前景在於管理,不是傻瓜都能經營好的行業。公司的管理水準是一個很難評估的指標,我們只能從結果來倒推,公司經營得出色,當然管理不錯,反之亦然。

零售業確實誕生過一些超級大牛股,所以零售企業很難讓投資者排除在備選池外,但要重倉投資,需要非常非常謹慎,除非對管理層足夠瞭解,把公司看得足夠透徹。

當然,這話也適用於其他行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95

全球最大音像零售連鎖HMV申請破產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5715.html
【搜狐IT消息】1月1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互聯網零售讓越來越多實體店面臨死亡。繼英國最大相機零售連鎖店Jessops破產後,週二,全球最大(也是英國最大)的獨立音樂零售連鎖商HMV宣佈申請破產。

HMV的股票正式停止交易,該公司週二已經申請破產管理人介入,挽救餘下的資產。

HMV是全球和英國最大的獨立音樂零售連鎖店,擁有238家店舖,僱傭了四千多人。短期內,這些實體店仍將繼續經營。

該公司管理層證實,無法和債權人和供應商達成協議,因此將尋求破產。其已經聘請了德勤會計事務所的三傢伙伴臨時管理業務。

第一家HMV唱片零售店成立於1921年。到今天該公司擁有92年運營歷史。1986年,其在加拿大開店,隨後進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市場。

週一,該公司的股價報收於1.1便士,遠低於一個月前的4便士。

英國企業重組專家Julie Palmer表示,HMV申請破產是不可避免的,儘管其擁有品牌遺產,但網絡零售、音樂下載和超市,正在讓這家過時的品牌邊緣化。

據分析,HMV在許多城市繁華地帶租賃房產開店,租金成本高昂,與此同時,競爭對手可以通過網絡零售實現低成本運作。

儘管市場份額逐漸流向網絡音樂零售商,但是HMV至今仍擁有英國音樂和影像產品兩成的零售份額。

網絡零售讓實體店陷入困境。英國零售聯盟表示,英國一成的商舖目前處於空置狀態。據報導,英國140家零售商已經進入了「緊急情況清單」。(暻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40

外資零售巨頭為何在中國玩不轉?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4816.html

【i黑馬導讀】3月11日,又一家外資零售巨頭宣佈離開被稱為世界上潛力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國。麥德龍旗下號稱全球第二、歐洲第一的消費電子零售商萬得城正式關閉中國市場門店,全面撤出中國。

不過,在這條退出的「道路」上,萬得城並不孤單,百思買、家得寶等外資零售巨頭也曾紛紛黯然離場:

2012年9月13日,美國家居建材用品零售商家得寶宣佈關閉在華所有門店,退出中國市場。

2011年3月8日,歐洲最大的建材分銷商法國聖戈班集團在華投資的美頌巴黎宣佈退出中國。

2011年3月7日,芭比中國唯一旗艦店在上海永久關門。

2011年2月22日,全球最大家用電器和電子產品零售集團百思買退出中國。

2005年4月27日,德國最大的建材供應商歐倍德將在中國開設的商場全部轉售給百安居。

外資零售在華緣何水土不服?i黑馬網對相關報導進行了盤點,也許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萬得城

1.規模小,成本高

零售行業主戰場逐漸向線上、二三線城市轉移,萬得城沒有很好地抓住並順應這一趨勢。買斷經營的模式,不但提升了經營的成本,同時也使得其規模化擴張步伐緩慢,不利於進行有力的市場競爭。

2.受線上擠壓

對線上業務熟知度「少得可憐」,「玩不過」國內的其他大電商。

百思買

1.沒有找到適合在中國發展的模式

完全複製在北美市場的營運模式在中國顯然行不通。沒有把握住中國消費者的心理以及消費習慣,僅走高端路線,得不到消費者認可是一個致命傷。

2.供應商控制能力弱

相對於國美蘇寧,其與供應商博弈處於劣勢地位;蘇寧國美在中國有上千家門店,而百思買在中國僅9家自有品牌零售門店,相比之下沒有規模效應。在與供應商進行博弈時,必然處於弱勢地位。

3.純經銷模式導致高成本,高價格

蘇寧國美採用經銷與代銷相結合的運營模式。代銷模式下,廠商的進場費、促銷費、派駐促銷人員等能大大降低渠道商的經營成本,低成本有力支持了其商品的低價。

4.服務優勢並不突出

百思買不僅提供針對性的產品諮詢、維修、安裝服務,更有專家級的技術、服務解決方案,其高效優質的售前、售中、售後服務吸引了大量的高價值客戶。但當這種服務移植到國內時,卻顯得水土不服。

中國多數消費者沒有為服務買單的消費習慣;與競爭對手相比,百思買並沒有突出其優質服務優勢,反而有較多消費者反映,百思買(中國)的提供的服務存在較多不令人滿意的地方,有店面不整齊、員工專業素質較差現象,這可能與百思買在中國的投入有關。

5.未抓住電子商務的機遇

在中國傳統家電零售商紛進軍電子商務的背景下,百思買在中國尚未真正開展電子商務業務,百思買(中國)網站僅僅作為商品信息的展示通道。

家得寶

1. 收購家世界留下後遺症

2006年家得寶以收購家世界家居為起點登陸中國市場。但是,家得寶在收購家世界建材超市時,只是收購了店內商品及其經營權,物業則被家世界賣給了陽光地產。家得寶12家門店中的9家同屬於陽光地產,都需要從陽光地產租用。家得寶沒有處理好與業主的關係,雙方曾發生衝突。與採用賣場模式和自建自購物業為主的中國本土企業紅星美凱龍、居然之家相比,家得寶遭遇了物業租賃方面的難題。

2.美國模式消費者不買單

但對於動手能力不強的中國人而言,要想完全實現家裝的DIY,顯然是不現實的。中國消費者進行家裝時,需要的是全程的服務,包括送貨、施工、安裝、使用、售後。這顯然與美國、歐洲消費者的習慣有著本質的不同。消費者習慣請裝修隊,更喜歡在建材市場這種傳統業態中『淘貨』,因為那裡的價格更有彈性。

3.本土化摸索不成功

家得寶也曾試圖尋求解決的辦法。2009年5月8日,家得寶在西安開了一個裝修設計中心店外工作室。工作室為客戶提供家裝設計的一站式服務,包括設計、主材採購、售後服務等。

在西安門店,家得寶還採取了在社區訂貨、在門店採購的社區門店營銷模式。無疑這一模式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務。但是,家得寶這一營銷模式推出不足一年,還沒來得及全面實施,該模式的推行者全國珊就離職了。

4.全球採購優勢無法突出

家得寶的一大優勢就是全球採購,全球採購能夠極大地降低成本,但這種優勢在中國根本無法實現。中國的家居建材商品是全世界種類最多,也最便宜的。中國的建材商品不斷走出國門,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低廉的價格。

5.門店位置先天不足

無論是位於北京東南三環的分鐘寺店,還是地處豐台區的西四環店,都沒有形成密集的家居商圈。此外,家得寶在中國的店面太少,難以形成品牌認知度,很多人並不知道它的存在,一直處於邊緣化的尷尬狀態。

6.家居連鎖業態天然做不到規模優勢

業內人士認為,與其他業態相比,建材連鎖根本不可能做到規模優勢。建材分銷渠道的極度分散,根本不可能讓連鎖企業在中國市場有規模採購或是議價優勢。這一點,無論是曾在衛哲時期風光無限的百安居,還是本土企業中的東方家園,都無法解決,甚至成為發展中的關鍵掣肘。

7.市場低迷無力回天

建材市場的全線低迷,也許是壓垮家得寶的最後一根稻草。建材連鎖行業的低迷應該是不難預見的,除了經濟下行,房地產的調控對其更是致命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70

零售獲利難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0401/18213035

灣仔北有一座灣景大廈,係小型住宅單位,可能係當初規劃署規劃錯誤,在周圍甲級商廈之中,竟然撥一幅地作住宅用途,而且係細住宅㖭,簡直係嚴重錯配,呢啲蝦碌嘢唔好講嘞。灣景大廈之平台有天橋與華潤大廈、新鴻基大廈、海港中心及鷹君大廈連接,每日人流不少,華潤大廈披上新裝之前,將海景平台(前稱三里屯)亦重新策劃,將之變身為新型食肆集中地,好有生意眼,點知最近收到食環署通知,平台唔可以有食肆座位,呢個平台收檔都得嘞。
華潤兼營華潤創業(291)上星期宣佈2012年業績,全年租售額高達1262.36億元,扣除資產重估及出售業務收益後,核心純利只有15.27億元,純利率只係1.2%,即係做一百蚊生意,賺到一元二角,利錢好低啫。華創四大業務,即係零售、啤酒、食品(五豐行還併在內)、飲品,全與一般消費者有關,獲利能力低,只靠生意額夠大,唔怪得華創話五豐行供應活牛冇錢賺,要再次加價。
全世界嘅零售店業務都係薄利多銷嘅,超級市場拉上補下,更難賺取大錢,依家利率超低,連玩財技(售貨收現金,付貨錢在數十日後)賺利息都無大幫助。睇吓貿易帝國利豐(494),去年全年營業額高達202.22億美元,核心純利只得5.11億美元,比率係2.52%,好過華創一倍,不過都係低得緊要。有一隻新股票叫做靄華押業信貸(1319),招股書披露截至2012年2月29日止財政年度嘅營業額有六千六百三十六萬元,稅後純利高達三千三百三十七萬元,獲利率係50%;截至2012年11月30日之九個月,營業額有五千二百三十萬,純利一千九百二十六萬,獲利率係36.6%,仍然高出華創,利豐甚多。做當舖及貸款,真係好好賺噃。小時候聽見當舖生意係九出十三歸,曾不明其意,後來入咗銀行做事,先知道係借十元,扣一元,實得九元,還款十三元,實質利率就係44%,現在有當舖上市,果然證實此說。上市公司有高達50%之超高獲利率,記憶之中,全盛時期之南華早報(1993至1995年間)就有,當時印刷職業搵工廣告好似印銀紙,南早員工嘅福利好到令人羨慕,現在往事只能回味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15

這才是零售,這才是實業!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8528.html

「只是專攻玩弄文字的一些人還沉迷在早年的觀點壟斷階段,妄圖弱智的教育方式改變世界。做過實業的人,應該都有體會,安踏如此龐大,且已經營超過18年的公司,依然保持增長。絕對不是文章所寫的這種如同沙縣小吃集團採購總監的人物所能夠駕馭,共勉!」

不好意思,題目我是非常的喜歡的,但我個人認為文章寫得相當的弱智。

這也是中國特色的一部分,盲目的開篇英雄崇拜以及魯莽的手撕鬼子描述。丁總肯定有過人之處,以及各種金光閃閃的東西,否則他做不到今天的位置。但文章通篇表示的個人英雄朝拜以及濃濃的超級業務員背景,我們不難在改革開發的每一個時期內,找到其相同的文字元素。人治天下,法力無邊!

但或許我們簡單來讀一下此篇文章會好一些,就把它作為類似陳安之老師的書籍品讀吧,它一定是一個超級富豪在確立現有的江湖地位的時候,仍然如屌絲害怕失去女神般奮鬥的過程。它一定是勵志的,讓那些開始職業生涯的孩子找到精神的歸宿,讓更多被數據重壓下職業經理人感覺到自己還有很長的路,並且路途中荊棘密佈。

如果我們這樣去品讀此篇文章,OK,清晰了,我們知道那些加黑加粗的字,一定是閃光點,我們的評論,應該順著這個思路去發散。

但事實我看到的是跟改革開發幾十年來從來沒有欠缺過的版本,都是一人扛著大旗,沖在槍林彈雨,然後佔領了陣地,並依然沒有立刻享受鬼子留下的肉罐頭,仍然目光迥迥的盯著鬼子撤退的方向,如果他是一個廣東人的話,他一定會說:我日你大爺小鬼子,邊個黎都得!

我沒有否定安踏的成功,只是質疑現今階段,作者還是用這種方式來詮釋文章,或許丁總看到也只是一聲嘆氣:哎,怎麼說了,沒法說~

我們就試想倆個問題:

1,先不管他是否成功,丁總再有三頭六臂,他也只是一個人,。

2,是否一個人一生中不會犯錯誤?

而通篇強調的丁對自己的苛刻,對下屬的毫無情面的嚴厲,以及嚴厲過後又對事不對人。我不認為這樣的領導能做起一個龐大的企業。是否一個這麼大企業在斷定事情或類似看一個人的時候,我們要先看人品?

我總結的一句對於生意以及銷售的話是:生意幾千年來從來沒有改變過根本,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努力工作和總結,找到其規律。用正確且可以複製的方法和方式創造銷售的高潮,並將此高潮持續!

這樣,咱們從高潮談起,試問如果按文章所說,倆丁一直高潮,但有一天高潮不在的時候怎麼辦?或者他們出現判斷失誤的時候呢?

我應該是最早的安踏消費者,那年我還在偏遠的南方小縣城,我讀出初一,當時在120元一雙安踏籃球鞋,我非常的喜歡。到後來漸漸的貴了,最離譜的是在某一年贊助了CBA以後我發現它和李寧一樣貴了,設置一下趕上了耐克。我就一直沒有買過,因為當時它的品牌建設確實沒有跟上,至少我作為消費者沒有認同它的價值。

但後來,我接受了它和李寧差不多的位置,因為品牌運作上來了,至少我個人覺得,我願意花600元去買它的一雙球鞋,並且朋友問到我花了600元購買安踏的球鞋,他不會覺得我是被地攤商人給宰了,或者我故意吹牛說我能買多貴的鞋。

這些是品牌運作的結果,這些是安踏大手筆對於自身品牌的建設。它可能從倆丁兄弟的點滴中帶動,但那一定是帶動。企業做大,領導人做的任何事情,都擺脫不了圍繞這三個點:

1、價值觀與使命感。(精神搭建)

2、方向性。(看錢的方向)

3、協調和穩定性。(看人,容人,激人,壓人)

雖然文章有描述這些方面,為什麼我還是覺得彆扭呢,或許這跟我小學時候看到的勵志文章毫無區別,我不知道倆丁兄弟,或者張濤同志看到會怎麼想?張濤我很喜歡,他非常的犀利,且我感覺他的思路是明確的,屬於實幹派。至少在那次某雜誌的線下會議上,我覺得他不錯。但文章中有一段他的話,只是截取。

這類文章一抓一大把,有可取之處,各自拿走。但也有考驗人智商的地方。

我純扯淡,但這種思考我並不覺得沒有意義~

思路顯然有些亂,也就想到哪裡寫哪裡~扯淡也好~深吸一口氣

是否有必要說一聲: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