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屋外的柵欄——瀏覽器為什麼重要 ? 朱時雨

http://xueqiu.com/1925248544/22351604
故事還得從入口說起。
什麼叫互聯網入口?我們可以打個比喻吧,整個互聯網就像一座超大的房子,而入口就是這個房子的大門,搜索和導航就是那個房子 的大門,這個大房子裡面有很多很多的房間,這些小房間,就是 robin定義的中間頁。任何人想要進入到這個房子裡看,都需要先打開這個大門,然後由這個大門引導到正確的房間裡去,哪些中間頁的小房間,一個個房門打 開,引頸待流。當然,也有一些熟客,已經知道房間的位置了,不再從大門進入,而是越過窗檯,直接進入到房間裡,這部分用戶被稱作自有(organic)用 戶。當然了,也有一些熟客,即使已經知道了房間的位置,也還是從大門進入,這也是搜索裡尋址類的 Query比例一直很高的原因。
那瀏覽器又是什麼呢?瀏覽器是屋外的柵欄,也可以稱作是「 入口之入口」, 用戶在來到這個大房子之前,必須經過這個屋外的柵欄才能進來。作為入口類的代表百度,在很長的時間裡都在埋頭改進現有的大門,提升精準度,改進外觀,處理 渾水摸魚,等等,保有現在的地位。但是,有一些公司卻從百度的埋頭苦幹裡暗地造勢,在外造了一條堅固的柵欄,逐步形成合圍之勢,把用戶引導到另外一條道上 去,這類公司的典型,就是奇虎。
PC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只形成了兩類入口,一個是搜索引擎,一個是網址導航。前者是 global的,幾乎每個國家都有一個強大的搜索引擎,而後者是具備中國特色的入口,它得益於急速增長的互聯網人口規模和緩慢普及的互聯網知識兩者之間的 鴻溝,成了重要性不低於搜索引擎的另一個大入口。長期以來,百度分別佔據著這兩個大的入口,前者靠通用網頁搜索長期佔據絕對地位,做到了品牌等於品類的境 界,後者依靠 hao123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佔據排名第一的位置。
突然有一天,百度發現在這個房子的大門旁邊,有人開了一個小側門,一部分人開始不從大門進入,而是從旁邊的小側門進入。更加令人恐懼的是,人越來越多,這個小側門也越來越大,終於在今年的第一季度,這個側門超過了其中的一扇大門 hao123,這個人就是360。
從 這個小側門走出去,逆流而上,會發現有一條柵欄圍成的小路直通此處,人們大都從那條路上來。你很生氣,想把這個柵欄拆掉,居然發現這個柵欄堅不可破,一路 繼續逆流而上,發現原來這個柵欄和一排石頭壘成的牆是連成一氣的,想要拆掉柵欄,必須拆掉那堵石牆,這堵石牆的名字,叫 360安全衛士。
從互聯 網用戶的剛需(安全)出發,製造一堵石牆,再捆綁瀏覽器,然後通過瀏覽器捆綁網址導航(入口一),等導航成熟之後,再推出搜索(入口二),這條路徑,人們 花了幾年時間才看懂。然而,查爾斯·漢迪說過一句話: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當你看明白是怎麼回事的時候,你已經沒有機會了。 核心競爭力都是階段性的,時間長了,所有的核心競爭力都會被單點突破,而核心競爭鏈卻很難,因為成本和難度實在太高。在這場關於入口的遊戲中,瀏覽器就是製造了一條核心競爭鏈,而且是其中最中心的一環。 它起始於互聯網小白用戶的剛需,把安全和殺毒作為這條鏈的鏈主,產生的用戶粘性高的令人髮指,現在已經很難找到這種即是剛需又還存在市場空白的領域來做鏈主了。模仿這條路,依葫蘆畫瓢,已經走不通。
現在,很多公司都會推出自己的瀏覽器,這裡面的意義卻差別相當大。 定位於入口的互聯網公司,做瀏覽器是戰略級意義,定位於媒體的互聯網公司,做瀏覽器是數據級意義。 是入口型公司,無論花多麼高的代價去做瀏覽器都是值得的( P&L是算不出其中的機會成本的),否則會成為長時間懸在頭頂上的劍,而媒體類公司,開發瀏覽器的動力遠遠不如入口類公司,這也許是騰訊、淘寶的瀏覽器長年起不來的原因吧(他們會缺資金、人才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29

「intel inside﹂對手機重要嗎?英特爾結盟宏碁、聯想 緊咬聯發科

2012-10-29  TWM
 
 

 

在二○○七年曾以「行動上網裝置MID」之名推出通訊晶片的英特爾,花了五年時間,重返手機市場,這次找上宏碁、聯想等昔日PC同盟合作出擊,並把對手設定為聯發科;但是智慧型手機的「intel inside」策略能奏效嗎?

撰文‧翁書婷

九月底,電腦產業盟主英特爾執行長歐德寧(Paul Otellini)悄然訪台,並由宏碁董事長王振堂陪同,前去拜會中華電信。

一個月後,宏碁企業客戶事業處副總經理謝金全,在雲端手機發表會上丟出震撼彈:「宏碁即將推出含有英特爾晶片的手機,而且宏碁所有手機明年上看兩百萬支。」今年以來,英特爾在手機市場上動作頻頻,先與印度手機製造商合作,推出首款英特爾晶片手機,後又找上中國的聯想,以及英國電信商Orange,分別在大陸與歐洲推出「內建英特爾晶片(intel inside)」的手機;如今,又看上近期積極耕耘手機市場的宏碁。

當後PC時代來臨,英特爾的PC獲利不斷被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壓縮,英特爾手機的出現,能否重振藍色巨人的雄風?

其實,英特爾在二○○七年曾以「行動上網裝置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之名,推出通訊晶片。那是小筆電最輝煌的年代,MID與小筆電系出同門,只是MID的尺寸小一些,做到十吋以下,附帶迷你鍵盤,拉開滑蓋設計有鍵盤,可以聊MSN、看臉書、瀏覽網頁;華碩、技嘉都曾為此推出數款產品。

空襲聯發科

找昔日PC同盟軍聯想合作然而,同一年,卻有一項殺手級產品席捲全球,那就是蘋果的iPhone;結果,空有上網功能,卻缺乏通話功能的MID,還沒量產就先夭折。

五年過去了,英特爾想進軍手機市場的念頭,從來沒有斷過。「過去五年,英特爾的產品藍圖裡,一直有手機晶片,只是沒有廠商願意用。」長期觀察半導體的業內人士說。

這次英特爾捲土重來,再推手機晶片,同樣由昔日MID團隊操刀,甚至首度參展今年二月西班牙的全球通訊大會(MWC),就是希望能一舉打響英特爾手機的知名度。

這些年來,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占據了人們的生活,讓PC榮景不再,英特爾的科技霸主光環也跟著日益褪色,取而代之的是手機晶片霸主高通,及低價手機王聯發科。英特爾手機晶片如果要重整旗鼓,勢必不可免地要與這兩大手機晶片廠對決;於是,實力較弱的聯發科成了英特爾發動襲擊的第一個目標。

英特爾下的第一著棋,就是找上昔日的PC同盟──聯想。「英特爾幾乎是捧著錢去找聯想,用補貼的方式,希望聯想手機採用英特爾晶片。」不願具名的手機業內人士透露,今年以來,聯想手機成績驚人,內建聯發科晶片的「樂Phone」,光是今年出貨目標就上看三千萬支,囊括大陸智慧型手機市場一○%占有率,成為僅次於三星的大陸智慧型手機第二大品牌。

倘若英特爾能成功讓聯想轉向,把晶片訂單從聯發科轉到英特爾手上,一年三千萬支的成績,將讓英特爾手機奠定地位。關於這一點,英特爾再清楚不過。然而,事情進展卻不若預期順利。

「英特爾手機晶片比較沒有競爭力,用聯發科的公版設計手機,只要一個月就能完成開發;但用英特爾的晶片卻要一年,且有些應用程式還不一定相容,加上英特爾晶片功耗還是太高了,也比不過高通。」一名手機廠研發工程師分析。

就在聯想的英特爾手機推出三個月後,中國市場便傳出停產消息,只是英特爾官方始終不願評論此一傳聞。但這並不代表英特爾手機就此打住,英特爾還有第二步棋。

走中階路線

聯合宏碁綁樁電信商

在智慧型手機市場裡,涇渭分明,價格超過兩萬新台幣的智慧型手機,不外乎是蘋果、三星、宏達電;這些高階智慧型手機的核心晶片,都是出自高通之手。

今年低價手機蔚為盛行,讓聯發科主打的中、低階手機晶片得以出線,形成一線品牌用高通、二線廠商找聯發科的局面。

那麼,英特爾的位置在哪裡?大和國泰證券亞洲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陳慧明說:「如果從英特爾手機印度價格四三○美元,聯想的英特爾手機定價五千人民幣(約八○○美元)來比較,中低階市場顯然是英特爾的首發目標。」英特爾手機走中低價路線,首要衝擊到的正是聯發科。

然而,聯發科在中低價手機市場的耕耘,自然不是英特爾一朝一夕能撼動。所以,英特爾為了能突圍中低價手機市場,直接找上電信商綁樁,Orange就是英特爾在歐洲市場的重要樁腳。

由於智慧型手機市場與PC市場很不一樣,電信商的角色相當重要,像三星智慧型手機在歐洲銷售能狂勝宏達電,三星多年來與電信商關係的耕耘,是致勝一大關鍵。

「以Orange推出的英特爾手機為例,負責代工的是技嘉,Orange根本不用傷腦筋,設計、製造、生產都由英特爾包辦,連代工廠都替Orange找好。」業內人士說,英特爾幾乎是將PC霸主優勢用得淋漓盡致,進攻手機市場。

即使英特爾手機動作頻頻,外界就已先看衰。顧能(Gartner)行動通訊資深分析師呂俊寬直言:「對消費者來說,最在乎的還是價格、手機外形、品牌和後面的應用程式豐不豐富,對於看不見的晶片,其實不會太在意。」因此,手機有沒有intel insider晶片,似乎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英特爾的手機陣營

──採用英特爾Atom Z2460晶片的手機品牌廠 Lava 聯想 Orange 中興 Motorola 手機名稱 XOLO X900 樂 Phone K800 Santa Clara Grand X IN RAZR i 主要市場 印度 中國 英國 中國 歐美上市日期 2012.42012.5 2012.6 2012.9 201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99

頭銜的重要性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bw8f.html
這一年多,我遇到了一些新鮮事,忍不住分享。

(1)昨天,全國性的某知名商會突然來電郵,"張董事長,為了表彰你對小額貸款行業的卓越貢獻,我們決定聘你為副會長。....副會長單位的年費55萬元"。

(2)六月,全國性的某知名電視台兩次(不是一次)來電話,"張董事長,我們知道你的小額貸款公司很優秀,想來拍攝紀錄片。贊助費15萬元。"我回答,"你佔用我的時間。我要倒過來收取你的15萬元才對啊!"她卻很生氣。

(3)某知名雜誌社寫來紅頭文件,"張董事長,我們已經把你選為傑出華人之一,正要出版《傑出華人年鑑》。麻煩你寄來簡歷,照片和6萬元的支票。轉賬付款也可以..."。經研究,我決定還是不當傑出華人為妙。只是可惜,我失去了一個光宗耀祖的機會。

(4)去年六月,我在瑞士銀行工作的最後一週,收到某大券商邀請,出席該券商七月份的研討會,暢談A股的大好形勢。等我到會時,我已經開始做小額貸款公司了。大會組織者實在為難,不想用我的新頭銜(似乎卑微了一點?)。於是,會場內外,巨大的橫幅上寫上了,"著名經濟學家,前UBS高管xxx"。大會議程也做了相應調整。我哭笑不得。發言時,我單刀直入,講完了我對股市的悲觀論調之後,倉皇而逃。我知道不會有人喜歡我的論調,大家自欺欺人,只喜歡聽順耳的話(比如,全世界人民看好中國, 中國股市前途無限, 之類)。所以,我發誓以後參加所有研討會之前事先聲明我的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08

大眾集團董事長 從豪門女婿回歸農運之子 簡明仁:做自己喜歡的事比較重要

2012-11-19  TWM
 
 

 

曾經,簡明仁是眾人歆羨、經營之神王永慶的女婿,一手創辦大眾集團,股價逾百元;又曾經,他被王永慶抨擊、被小股東咒罵,因為大眾電信聲請重整,大眾集團連年虧損。如今,他選擇藏起光環,以父之名,投身精緻農業。

撰文‧翁書婷

一個人能有幾種身分?大眾集團董事長、台塑創辦人王永慶的女婿、農民革命運動家簡吉的兒子,這些都是簡明仁;最近,他又多了一個新的身分:巴西蘑菇的菇農。

台南烏山頭水庫附近,不過百戶人家的小農村,冒出了一個個的冷凍貨櫃,不時噴出攝氏二十三度的水氣,簡明仁穿著淡藍色防塵衣與鞋套,像父親呵護新生兒般小心翻動覆滿巴西蘑菇菌絲的泥炭土,這裡是簡明仁的新天堂——樂活生技植物工廠。

「我現在大多數的時間,都花在巴西蘑菇上。」這一刻的簡明仁侃侃而談的,不再是大眾集團如何從谷底奮起,也不是大眾電信要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更不是他的老丈人給他多少啟發。這三年來,簡明仁逢人就談巴西蘑菇,他的朋友都收過他送的巴西蘑菇禮盒,目前,他的大半心力,也都放在巴西蘑菇上。

終於,不用再證明給誰看在此之前,簡明仁幾乎與農業是平行線。為什麼年屆六十有五的他,選在這時解甲歸田?一切要從三年前說起。

二○○八年九月五日,一份來自大眾電信聲請重整與緊急處分的申請文件,送到了台北地方法院,因為五天前,大眾電信跳票八六○○萬元,震撼市場。

那一天是周五,時任大眾電信董事長的吳清源已經被逼到絕境,而身為大眾電信前董座的簡明仁也兩手一攤,「對當時的簡董來說,大眾電信的重整,就像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沒辦法再背了。」熟悉簡明仁和吳清源的友人說。

二十年前,大眾電腦股價一度超過百元,然而,○四年至今,大眾電腦已連虧八年,即使其間曾經減資三六.五%,轉型控股公司,仍止不住衰敗之勢。

這樣的成績,讓王永慶相當不滿,不只一次開炮抨擊。據聞,在某次的家族聚會裡,他直指簡明仁與同樣連年虧損的威盛董事長王雪紅,「不發現金股利,辜負小股東。」此外,早在○四年《今周刊》專訪王永慶時,他也直率地說出:「若他們(指簡明仁夫婦)來看我,要修理他們。」王永慶對於大眾集團經營疲弱不甚諒解處處可見,王永慶與簡明仁在公開場合的合影,更是少之又少,面對媒體問到王永慶對他經營管理的啟發,他也是簡單回答,「影響當然有,但都是潛移默化。」雖然娶了王永慶的女兒王雪齡為妻,簡明仁與台塑家族的關係並不如外界想像中深,簡明仁的二兒子簡民智曾私下透露,平日與王家其他成員互動並不多。

因此,當○八年大眾電信跳票時,外界指責簡明仁「寧可坐視股東受傷,不願低頭向岳父求援」之際,吳清源就曾替他緩頰,「關於募資、籌錢,他其實已經做了很多。」只是,要簡明仁向王家開口要錢,他寧願接受失敗的事實,再力圖救回事業。

「他很想做給王永慶看,只是,他在經營管理上,還是缺那麼一味,他比較像學者。」熟識簡明仁的友人說,一切的束縛就在王永慶辭世的那刻開始,起了質變,簡明仁苦撐大眾集團、力圖中興的理由,似乎已經不存在,「以前,可能還想爭衣口氣,在大眾虧損了那麼多年後,隨著王永慶的辭世,(大眾集團)做不做得起來,好像也就不那麼重要了。」「現在大眾成績如何,簡明仁都放手讓簡民智去做。」簡明仁心態的轉變,從他的談話中也能略見端倪,他的友人便這麼形容,「以前他開口閉口都在談大眾集團的事,現在啊,他談巴西蘑菇比較多。」將心比心,也因此談起三個兒子來,簡明仁笑了笑說,「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比較重要。」掛在嘴邊的話題,從大眾變成巴西蘑菇,「主要還是受到父親的影響。」簡明仁說。

歸田,繼承革命家父親之志簡明仁四歲時,父親簡吉因農民革命運動、加入中國共產黨,被貼上政治犯標籤而遭到槍決,在他人生大多數的時間裡,並沒有「父親」這項元素,「我母親也不讓人提嘛。」簡明仁的無奈,是來自於他母親擔心全家受父親拖累,「父親」一直是他們家不能說的禁忌。

「他對農民,有一份期待與缺憾。」跟在簡明仁身邊的主管透露,不像王永慶之於他,是一種敬畏的情感;簡吉之於簡明仁,則有更多「英雄」的想像在裡頭。所以,簡明仁不斷蒐集與簡吉相關的史料,還陸續出版《簡吉獄中日記》、《簡吉傳》等書,就是基於他對父親的崇拜。

與簡明仁一同蒐集史料並出書的歷史學家蔡石山就說,簡明仁會投身農業,他一點也不意外,「對他(指簡明仁)來說,那就是一種使命,就像是完成他父親的理想一樣。」蔡石山觀察。

儘管簡明仁從未下過田,也沒務農經驗,但他對農民的關懷,沒有間斷過,「台灣的農民處境和百年前差不多,穀賤傷農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簡明仁感嘆,講起了三年前的小故事。

那是他與屏東縣長曹啟鴻義賣有機菜的故事,他手裡握著的那把有機白菜,是大眾基金會贊助偏鄉學校,希望帶動當地原住民一同種植,也讓原住民子弟學會一技之長的機會。

簡明仁苦笑回憶,「即使是屏東縣長站上去賣,那把白菜,一樣最多只有五十元。沒有高技術、高經濟價值的農作物,農民就不可能富足。」簡明仁不諱言,台灣人對高價農產品的接受度很低,「如果要改變穀賤傷農,精緻農業才有辦法。」築夢,給農民一個機會就在同一天,簡明仁遇見了屏東科技大學植物醫學系教授梁文進,聽他分享在實驗室裡培育新品種巴西蘑菇的經驗,激起了簡明仁的興趣;自此之後,為了搞懂巴西蘑菇,他開始密集南下拜訪梁文進。

巴西蘑菇多半掌握在大陸人手裡,他們大量生產後,將巴西蘑菇烘乾,有的賣到食材市場,有的轉交給生技公司提煉萃取液。而屏科大栽種的巴西蘑菇有如巴掌大,是一般品種的四至五倍,裡頭多醣體的含量也更多。「在國內一年就有五億元市場,在中國則有五十億元以上。」樂活生技董事總經理葉顯光說。

當時大眾集團事業已交棒,因此簡明仁沒有考慮太久,投資八千多萬元成立「樂活生技」,新公司的經營模式也立即成形:「做乾貨,我們比不過大陸,所以我們只生產新鮮的巴西蘑菇,而且,我們要找農民來一起種。」說這話時的簡明仁,精神奕奕,像在談論他的夢想般。

簡明仁說,他要把設備租給農民,傳授他們栽種知識,讓農民自己來種,再向農民全面收購,直接銷往通路,一改農民在銷貨過程被盤商剝削的命運。

簡明仁好幾次親自跑到台南市官田區大崎里,直接與農民面對面說明自己的計畫,就算來聽說明會的人,只有少少的七個人,他也不在乎。

然而,巴西蘑菇的生意豈是易事,「我們的巴西蘑菇,叫作香檳茸,採收後七天內,就得食用完畢,不然就會像這樣……散開了。」簡明仁手上的香檳茸,沒有外力影響,直接分離。

「所以,我們的巴西蘑菇,只賣給飯店。」跟著簡明仁從電子業跨進農業的葉顯光說,雖然簡明仁對農民有理想,但不賺錢的企業絕對做不長久,因此,樂活生技是以每公斤五百元的價格向農民收購「香檳茸」,再以每公斤兩千元的價格,銷往各家五星級飯店,「扣掉成本,毛利超過五成。」他說。

香檳茸目前在五星級飯店反應極佳,供不應求。君悅飯店主廚就說,想採購必須一個月前預訂,不然沒貨。就連微風廣場執行常務董事廖鎮漢也曾探詢,希望能在微風廣場的超市鋪貨,而鼎泰豐也想要讓香檳茸入菜。

從IT產業到投身農業,對六十五歲的簡明仁來說,看似人生轉了一八○度的大彎,他不願提起的,是過去十年大眾集團營運不振,對所有投資人的虧欠與交代;如今,他轉戰精緻農業,張著農民理想的旗幟勝於做出成績,他終歸還是那句老話:「做自己喜歡的事,最重要。」只是投資人怎麼看待,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簡明仁

出生:1947年

現職:大眾集團董事長、樂活生技董事經歷:交大電子所教授、大眾電信董事長學歷:柏克萊大學電機及計算機博士家庭:已婚,育有三子一女八年虧損107億元,簡明仁欠大眾股東一個交代自從大眾電腦轉型大眾投資控股後,並未成功扭轉大眾集團的命運,連年交出虧損成績,光是過去八年來累計虧損高達107億元,今年前三季也已累虧1.5億元。

不過,大眾控股仍在失敗中試圖找出路,如工業電腦和工業用平板等,「工業用平板還不普及,大眾在這一塊發展還有機會。」羅安棣說,為此,大眾控股三年前特別成立悠泰科技,從工業電腦大廠研華挖角不少高層主管,希望在獲利較穩定的工業電腦領域分一杯羹,而代工製造就交由三希科技。

至於大眾電信,今年甫減資六成,經營團隊等著買主上門,但因大眾電信將PHS與WiMAX執照與用戶綁著一起賣,至今未有合適買家出現。如今,簡明仁又將觸角轉往農業生技領域,在大眾還沒轉虧為盈前,真的欠所有股東一個交代。

(翁書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62

一個有趣的賭局---分散化對於發揮概率優勢的重要性 成財

http://xueqiu.com/2374042794/22727534
對於像我這種沒有判斷未來的能力,只能依靠風險收益比盈利的投資者來說,分散化到底有多重要。今天來談談一個有趣的例子。

假設玩一個拋硬幣遊戲,猜對了獲利100%,猜錯了虧損50%。由於正反面的概率都是0.5,因此這是一個統計上對賭徒有利的遊戲,平均來看每次下注便能獲得25%的利潤。

但是,如果你每次下注都是全副身家放下去,那麼即使是如此顯著的統計優勢對你一點用都沒有。因為獲利100%以後,虧損50%就會回到原點。在1000場賭局了,你會贏500局,輸500局。無論賭多少次,你的財產都不會有增長,還是原來的數值。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還是一模一樣的1000場賭局,如果你把身家分成10份平均下注,那麼你每一次(10局)大約都可以獲得25%的盈利。用不了多少局,就會成為世界首富。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

在實際的EXCEL表試算中,我發現第一種方法的盈利極其不穩定,有時是幾億,有時又是0.00000001。為什麼會這樣呢,後來發現,原來在1000個空格中隨機填充50%和200%的話,不一定是各有500個。而最終的盈利就取決於是200%多了20個還是50%多了8個。也就是說,當你極度集中投資時,你就把命運交給了隨機性。

相反的,分散投資的方法在多次實驗中都是產生了巨額的利潤。在實際的投資裡,唯一的問題可能是找不到這麼多概率上有利的機會。


結論,分散投資對於發揮概率優勢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思考1,兩者的差異似乎與標準差無關,我的想法是分散化可以影響注碼的分佈,對於第一種方法,相當於是同樣數量的2和0.5連乘。每一個贏的賭局,都必然對應著一個兩倍注碼(因為之前贏了一次)的輸的賭局,因此不會有盈利。

第二種方法裡,每一組(10局)裡,都會有5個贏的和輸的局,而同一組的注碼是一樣的。即每個贏的賭局,都對應著一個同樣注碼的輸的賭局。整體贏是必然的。

思考2,面對同樣的1000場賭局,只要改變下注的方式,就可以產生巨額盈利,並不一定要提高預測的準確度。在投資裡,合適的賠率(價格)和基本面的走向幾乎同等重要的。而大量的智力資源只被用在了提高預測準確度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18

讀《投資最重要的事》有感 王海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69cd2b0101a1sx.html

讀《投資最重要的事》有感

作者:王海平

一、學習「第二層次思維」

1、關於目標或對「成功投資」的理解:比市場及其他投資者做得更好。

評:霍華德·馬克斯的目標是「戰勝市場」,全書圍繞此目標展開。而我的目標卻是「絕對收益」(五年滾動收益率超過20%,估值及安全邊際的測量也由此展開),有些微差別。

2、實現目標的方法:第二層次思維。

評:作者的第二層次思維,我的理解就是一種反大眾,反人性思維,但是這一思維的成功前提是:大眾是錯誤的。對我來說,理想狀態是逆大眾無優越感,順大眾也無舒適感,唯一的優越感來源於「安全邊際」。(破除「順大眾」與「逆大眾」的分別心)

二、理解市場有效性及侷限性

3、市場的無效性是主動管理有意義的哲學基礎。

評:基本認同。市場完全有效,投資指數即可,主動管理毫無意義;但是如果市場完全無效,價值和價格的變化沒有絲毫關係,永遠各走各的,那也是投資者的悲哀。所以,我認為,「高效的」市場是投資者的福音,既會出現安全邊際,價格也一定會圍繞內在價值波動,這才是主動管理有意義的哲學基礎,而成熟市場及A股市場都是這樣的高效市場

三、準確估計價值

4、關於估計價值方面,文章只講到「why」(準確估值為什麼重要),沒有一句講到「how」(怎麼去估值)。該節與其說講「準確估計價值」,到不如說投資各流派分析,否定了基於價格的分析(技術分析及動量投資),排除了基本面分析中的「成長型投資」,選擇基本面分析中的「價值投資法」。

評:與作者一樣,本人否定基於價格的分析。另外,在成長型投資PK價值投資方面,作者認為價值投資者法追求的當前的安全邊際(一鳥在手),而成長投資法關注的是公司未來的前景(兩鳥在林),並認為一鳥在手勝過兩鳥在林。但是,如果考慮價值實現的時間維度,即在價值實現之前,價值投資法也要面臨價值陷阱和價值崩潰的問題,價值投資也要判斷(預測)企業內在價值的未來走向及其各種可能性的概率分佈(看似一鳥已經在手,實則不然),那麼分析到這個深度的時候,我們才能明白價值投資法和成長投資法是完全一樣的。不僅要關注當前的安全邊際,而且要關注企業內在價值未來的各種走勢及其對應的概率分。所以,我更崇尚芒格和巴菲特的理念,兩者的關係是大象和蘋果的關係,很難做出誰優誰劣的比較。

四、價格與價值的關係

5、影響價格的因素=內在價值+心理+技術+……,第三章講到內在價值,而本章講的是影響價格的另外至少兩種因素:心理和技術。講到技術方面時,提出兩個概念:強制買家和強制賣家;講到心理方面時,作者認為給其他投資者帶來思想壓力並影響其行為的心理因素,同樣會作用在自己身上,為了自保,投資者必須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瞭解市場心理。並且提示在後面幾章會探討投資者心理,以及應對各種心理表現的方法。

五、理解風險

6多數風險具有主觀性、隱蔽性和不可量化性,並且很大程度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是,訓練有素的投資者對於在特定環境中出現的風險是有判斷的,他們判斷的依據是價值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以及價格與價值之間的關係。風險來源於:低估了價值變化的各種可能性及其概率。(後文:想像無能)

六、識別風險

7關於風險承前啟後的一句:風險是什麼(風險意味著即將發生的結果的不確定,以及不利結果發生概率的不確定)。識別風險往往從投資者意識到掉以輕心、盲目樂觀並因此對某項資產出價值過高時開始。普遍相信沒有風險本身就是最大的風險,因為只有當投資者適當規避風險時,預期收益中才會包含風險溢價。「擔憂」,以及相關詞彙——「不信任」、「懷疑」、「風險規避」,是一個安全的金融體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評判投資環境與「風險情緒」資本市場線(風險-收益曲線)的斜率、強制買家及強制賣家(大甩賣/追加保證金等)、低評級債務債券被重新定價、推遲或取消發行……

七、控制風險

8、以營利為目的聰明地承擔風險:酌情分散投資,只有在確信可能的收益能夠遠遠彌補承擔的風險時才進行投資。(為所承擔的風險要求足夠的風險補償)

9、辨析風險控制與風險規避。橡樹資本不逃避風險,在時機、形勢和價格都合適的情況下,歡迎風險。誰都可以做到風險規避(將無風險利率以上的收益一起規避掉),關鍵是以營利為目的聰明地承擔風險。

八、關注週期

10、投資中完全有把握的事情非常少,但是作者有信心把握住的有兩條法則多數事物都是週期性的;當別人忘記上述法則時,某些最大的盈虧機會就會到來。

11、在所有的週期中,作者最喜歡「信貸週期」。原因是經濟的微小波動,就能導致信貸可得性的巨大波動,並對資產價格造成巨大的影響。(鞭擊效應

九、鐘擺意識

12鐘擺式擺動的投資者態度與行為是投資世界最可靠的特徵之一。(引用我們中國的古話:牆頭草,兩邊倒)

13對待風險的態度是所有鐘擺式擺動中最強勁的一個。

14、作者把投資的主要風險歸結為兩個:虧損的風險和錯失機會的風險。對應的態度是恐懼與貪婪。(如果這些心理因素,再加上作者所講的技術因素,如強制賣家大量出現雷曼破產,私募清盤等等出現>,效用就會大增)

十、抵消消極影響

15、消極心理:貪婪;恐懼;容易放棄邏輯、歷史和規範的傾向;從眾;嫉妒;自負;妥協。

16、如何對待消極心理:認識它們,這是獲得克服它們的勇氣的第一步;要現實(如:三個如果,兩個很難)。

17、三個如果:如果這些因素對別人的影響足夠大到改變整個市場,憑什麼它們不會影響你?如果一個牛市強大到可以令成年人無視過高的估價甚至承認永動機的可能性,憑什麼它不會對你產生同樣的影響?如果一個無限損失的故事恐怖到令別人廉價拋售,又有什麼能阻止它不令你做同樣的事情?

18、兩個很難:在別人都在買進,專家態度樂觀,上漲理由充分,價格不斷飆升,風險最高的人不斷獲得巨額收益的鼎盛期,抵制買進是很難的(賣出更難);相反,在股市跌入谷底,持股或買進似乎會帶來全盤損失的時候,抵制賣出也是很難的(買進更難)。

十一、逆向投資

19、避開雷同的投資組合,甚至與大眾的做法相反仍然是不夠的,還要知道大眾錯在哪裡

20、建立並維持非傳統的投資組合需要有「接受令人不安的特殊投資組合」的能力,即使它在傳統智慧眼中往往輕率透頂。

21、作者引用史文森的一段話:投資者只有擁有來自強健決策程序的果斷決策的自信,才能賣出過度投機的股票,買進估價過低的股票。

十二、尋找便宜貨

22、區別好資產與好交易。

23到哪裡尋找便宜貨?鮮為人知或人們一知半解;表面上看基本面有問題的;有爭議、不合時宜或令人恐慌的;被認為不適於「正規」投資組合的;不被欣賞、不受歡迎和不受追捧的;收益不佳的追蹤;最近有虧損問題、沒有資本增益的。提煉一句話:便宜貨存在的必要條件是感覺必須遠不如現實。

十三、耐心等待機會

24、等待投資機會到來而不是追逐投資機會,你會做得更好。橡樹資本格言:我們不找投資,投資找我們。

25大多數定價可能看起來是大致公平的,而不顯著過高或過低,在這樣的情況下,令人興奮的低買高賣是不太可能出現的。

26買進的絕佳機會出現在資產持有被迫賣出的時候(強制賣家)。經濟危機中這樣的機會比比皆是。

27、避免自己成為強制賣家,投資要做到堅信價值;少用或不用槓桿;長期資本;頑強的意志力;在逆向投資態度;強大資產負債表支撐下,耐心等待機會。

十四、認識預測的侷限性

28、作者關於預測這一問題的「研究」主要包括:瞭解預測並觀察預測的無效性。

評:作者無法也無意證明預測的無效性,但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述了預測的難度。通篇來看,作者只是抽象的在闡述預測這個話題,但在「預測什麼」這一問題卻著墨甚少。是「預測宏觀經濟」、「預測價格走勢」還是「預測內在價值走勢」或者其它?本人認為預測宏觀經濟和價格走勢都無意義,但是「預測內在價值的各種可能走勢及其大致概率」卻是極其重要的。

29、提出兩個概念:「我知道學派」和「我不知道學派」。

評:本人是「我不知道學派」,是一位非徹底不可知論者(98%不可知論者)。

十五、正確認識自身

30、關於週期,唯一能預測的是它的必然性。弄清自己處在週期的哪個階段不代表能準確預知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但確實會為投資決策提供寶貴的「洞見」。

評:作者通篇在講週期,但過於籠統。是講市場參與者的「情緒週期」?還是「信貸週期」?還是「經濟週期」?還是「股市牛熊週期」?還是「企業生命週期」?似乎都有涉及,但多數時候,上述週期之間不一定同時產生共振。

31、在測量市場溫度方面,作者提出了十八個參考因素。經濟(活躍/呆滯);前景(積極/消極);貸款人(急切/謹慎);資本市場(寬鬆/緊縮);資本(充足/短缺);條款(寬鬆/嚴格);利率(低/高);利差(窄/寬);投資者(樂觀自信渴望買入/悲觀擔憂喪失購買興趣);資產持有人(樂於持有/急於出手);賣家(少/多);市場(擁擠/急需關注);基金(申購門檻高,每天都有新基金,普通合夥人全面管控/對所有開放,只有最好的才能募集到資金,有限合夥人有議價能力);近期表現(強/弱);資產價格(高/低);預期回報(低/高);風險(高/低);人群特徵(積極進取,廣泛投資/謹慎守紀,有選擇地投資)。

十六、重視運氣

32、運氣,使得成功投資結果背後所潛伏的危險常常被低估了。

評:運氣,可以讓你暫時變成幸運的傻瓜,但是仍然無法擺脫「天道好還」的自然法則。

33、「我知道」與「我不知道」學派區別:「我知道學派」的行動建立在未來是可知可控的唯一未來的觀點之上,而無視其他可能性的存在;「我不知道」學派認為未來事件呈概率分佈的,並且把重心置於建立在他們認為可能的情況下表現良好,在其他情況下表現不會太差投資組合上。這是一個很大的區別。

十七、多元化投資

34、實現第1條所講的「戰勝市場」的目標,作者採用的方法是:在繁榮期,只要能跟上大盤表現就好(在市場最火的時候甚至可能還會落後一點);在衰退期取得超越市場的表現。那麼,在整個市場週期中,就會以低於平均水平的波動取得高於平均水平的業績。

35、作者選擇防禦策略,而捨棄進攻策略。排除致敗因素,最好的實現方法是:廣泛盡職調查、提高入選標準、高安全邊際、不要輕易下注在沒有把握的持續繁榮樂觀預測和發展上、投資組合多元化避開衰退期。

評:孫子兵法: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十八、避免錯誤

36想像無能。首先是沒有預測到未來可能發生的極端事件,其次是沒有理解極端事件發生後的連鎖後果。(例如:在07-08年信貸危機中,有些懷疑論者可能曾懷疑過次貸會出現大規模違約,但他們認為影響未必會超出抵押貸款市場。很少有人預見到抵押貸款的崩潰,更少有人預測到商業票據和貨幣市場基金因素受累,或雷曼兄弟,貝爾斯登和美林證券不再作為獨立公司存在,或通用汽車及克萊斯勒公司會申請破產保護)。

評:讀到這裡,讓我聯想到巴菲特選擇接班人的標準之一:具有洞悉未知風險的能力

十九、增值的意義

37、橡樹資本管理公司的業績願景:在市場表現良好時與市場表現一致,在市場表現不好時超越市場表現。初看似乎過於穩健,但實際這是一個相當宏大的目標。

二十、最重要的事

38成功投資的基礎是價值,要有多種考察價值的方法必須以可靠的事實和分析為基礎,建立並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優秀投資的目標是:買得好,而不是買好的永遠不要低估心理影響的力量(參見第十章)。橡樹資本信條:「避免致敗投資,制勝投資自然會來」。風險控制是防禦型投資的核心(在逆境中能生存),安全邊際是防禦型投資的關鍵要素(強調當前的有形而持久的價值,價格低於價值買入,避免使用槓桿,多元化投資)。只有擁有非凡洞察力的投資者才能穩定而正確地預測支配未來事件的概率分佈,並為隱藏在概率分佈左側尾部不利事件下的潛在風險補償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201

谷歌施密特:錢不重要,想法最重要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4998.html

北京時間1月11日,谷歌董事會主席埃裡克-施密特做客北京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並在其年度公開課上發表演講。施密特向中國開發者和創業者提出了如何獲得創業成功的幾個建議。

來到北京前,施密特剛剛結束在朝鮮為期4天的訪問。


  谷歌的成功秘訣:人才

施密特表示,十幾年來,谷歌能夠從一個小創業公司成長到一個世界級互聯網巨頭是因為谷歌具有世界上最為優秀的工程師和企業人才。

同時,施密特也表示,「我有認真的學習過中國市場,中國具有很多優秀的人才。」因此,施密特表示他給中國創業者的第一條建議就是要吸引和把握人才。

目標要遠大

施密特說,如果你是一個優秀的創業者和領導者,那麼「你需要一個遠大的目標」。「不要只看著中國,要看著全世界。走向世界各地,走向所有人。」

谷歌最大的障礙:繼續做一個「挑戰者」

施密特表示對於像谷歌這樣的大公司來說,最大的挑戰是挑戰自己。如何不斷地創新,不斷地要求自己是最重要的。十幾年前,大家都以為微軟會就此壟斷這個行業,但是,如今誰也不知道究竟是蘋果,谷歌或者亞馬遜會統治世界,所以,「當中國的企業開始崛起的時候,也會遇到一樣的問題。」

中國不同嗎?沒有那麼不同!

施密特表示,雖然很多人都認為中國是一個非常不同的市場,但是他不認同。施密特認為所有人的基本特性,需求都是一樣的,而對於創業者和開發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問題」和「需求」在哪裡?

施密特指出三條建議:

1馬上行動:因為中國創業者面臨巨大國際競爭

2.招納人才:這是你成功的關鍵

3.珍惜人才:因為他們是正在於你一同打造未來的人

施密特認為,對於中國創業者來說,他的建議是一樣的,移動互聯網是真正值得進入的領域,並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尋找用戶「需求」滿足用戶「需求」是創新和創業的趨勢。

錢不重要,想法最重要

施密特表示,對於處於創業階段的人來說,錢真的不重要。「不要花太多心思去想如何賺錢」,因為想法在這個行業中才是真正值錢的籌碼。

「一個好的想法,可能值數百萬美元,而一個對的想法,就可以幫你贏得人們,贏得人才的認可與支持,谷歌就是這樣的例子。許多優秀的人才加盟谷歌是因為他們相信谷歌是對的,在谷歌工作可以實現夢想。」

互聯網信仰

施密特表示,自己真正的信仰是「互聯網」。他認為,如今,互聯網是無所不能的,「只要你有任何疑問,都可以通過互聯網找到解決方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07

投資最重要的定量指標 一念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8h0n.html

投資者對公司的分析最重要的無疑是找到投資的大邏輯,這種大邏輯是定性的、相對穩定的、中長期的,比如商業模型、競爭力、品牌、定價權等,是模糊的正確。而我們對公司持續研究和跟蹤時,又需要分析量化的、易變的、短期的財務數據等可能犯「精確的錯誤」的指標。只關注前者,常常會自我強化而忽略基本面的漸變,犯溫水煮青蛙的錯誤,因為每一個白馬都有消逝的那一天;但過於關注後者,又常常對短期波動反應過度,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錯誤,畢竟每一隻牛股都有低頭休息的時候。

 

我常常苦苦思索投資者如何統一調和目標公司的定性與定量、短期與長期的關係,尤其是兩者出現不一致的時候。短期的定量的數據只是正常的波動呢,還是大趨勢的逆轉?這恐怕是最見功力的時候了。曾經米奇兄在一篇討論阿膠的文章裡談到了這個問題,讓我深受啟發,這裡會展開繼續討論。當一個行業在我們覺得已經理解的過程中出現波折時,我們不應該主觀的判斷是拐點還是陣痛,而儘量再度將精確的錯誤數據量化到一個可以真的量化確認的點上來理解。這個點一定不是股價,但股價的持續低迷和下跌,一定是警告我們重新反思的重要導火索,市場或許是對的,或許是錯的,但市場中期偏離的情況,也許該假定它是對的。

 

也就是說對特定的股票在某一給定的時點總會有一個短期的定量的可跟蹤的指標是最重要的(至少對某一種操作策略而言),這一指標的變化常常意味著長期的定性的因素可能會發生變化或已經發生變化,需要我們深入檢查並重新梳理投資邏輯和理由。因此這個指標是一個極重要的檢查點(CheckPoint)。遺憾的是,很難找到一個適用於全行業各時間段各操作策略的指標,因此只能採取列舉法。我這裡列出幾個供大家拍磚之用,跪求各位大俠無私分享自己研究股票的獨門指標。我會把評論和回帖裡的內容更新到主貼彙總成一份資料。(也許具體指標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們會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瞭解目標公司,對那些理不出頭緒的公司也許是能力圈外的,應該加倍小心)

 

【時間範圍】三個月到一年的中期(季報和年報的間隔)
【操作策略】基於基本面的中長期持股

 

東阿阿膠:經銷商處阿膠塊的最終消費數據
【理由】去年膠塊/阿膠漿/衍生品大概是12億/8億/4億的比例。漿暫時無憂但提價也很慢,桃花姬還有待證明,因此目前主要看阿膠塊。東阿的一切短期的災難和中期的悲觀都來自於它膠塊銷售的下滑,短期體現為中報業績的低迷和持續的控貨,中長期體現在質疑其能否繼續提價後維持銷售,剖析東阿現在根本就在於此!目前看數據不錯,恢復較快。


貴州茅台: 一批價
【理由】之前白酒行業整體繁榮,大家關注比較多的是茅台的產量以及提價。未來幾個月白酒行業的壓力較大(行業週期、塑化劑、限酒等),茅台經銷商大會上的基調也變成了保價。如果成功守住1400左右一批價,則茅台無憂;否則就要高度重視,加強跟蹤頻度。


片仔癀:提價幅度
【理由】商業已經剝離,藥妝前路漫漫,普藥優勢不大,近期還是主要看片仔癀。受制於原料,量相對穩定,主要關注提價幅度的頻度。


中恆集團: 血栓通銷量
【理由】銷量比看收入更加真實,因為12年製藥公司以終端價格開具發票的方式銷售血栓通,差額以銷售費用的形式支付,這樣導致一方面收入虛高,另一方面銷售費用也虛增。去年1.1億,今年前三季度1.03億,估計全年1.4億左右。

 

云南白藥:養源清銷量
【理由】之前穩中央突兩翼的戰略很成功,但增長趨於穩定,未來還看大健康。牙膏的成功初步證明了進軍快消行業的能力,接下來和白藥品牌關聯度較小的養源清如果成功,則快消行業的空間被打開。


鹽湖鉀肥:國際鉀肥價格
【理由】全球範圍供給略大於需求,價格受幾大巨頭影響較大;國內供小於需,大部分靠進口,因此國際鉀肥價格是風向標。其他很多資源類股也類似,不一一列舉。

 

沱牌捨得:高端放量提價
【理由】三四線品牌的復興之路還是繼續看其高端產品是否能繼續保持放量提價


瑞貝卡:存貨周轉率?
【理由】瑞貝卡一直大量甚至有些瘋狂地儲備人發,存貨周轉率由07年2.4一直下降到11年1.04。公司目前正處於一個轉型的關鍵期(由國際市場向國內市場的轉變,由普通製造企業向品牌時尚消費企業的轉變),一旦成功,存貨都是寶貝,不然就是炸彈。我們是否可以通過存貨周轉率來觀察它的轉變進度呢?


證券公司:大盤指數
【理由】大盤上漲成交量放大自然佣金也高,只是不知道最近佣金價格戰到什麼程度了。

 

大秦鐵路:日運煤萬噸?
【理由】運價不由自主,只有看量了吧

 

蘇寧電器:實體可比店面同比增長率、易購銷售額
這個爭議較大,我也看不太清

 

民生銀行:壞賬率?
這個不瞭解,瞎說,純屬拋磚引玉

 

宏觀經濟:PMI
這個肯定沒結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01

逆天的Dalio(三)——兩個重要的投資原理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939

平衡與風險調整後的資產

在此之前,Bridgewater已經把總部從曼哈頓搬遷到郊區Connecticut ,而最終搬遷到Westport 。因為過去Bridgewater一直在管理養老基金資產,所以其它養老基金也開始利用Bridgewater的服務。這些Bridgewater提供服務的客戶中,有一個叫Rusty Olson的人,他是一家大型美國日用消費品本地製造商旗下養老基金的首席投資官。Rusty計劃利用長久期無息債券來構建投資組合,於是諮詢了Bridgewater的意見。Dalio很快就給出了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他認為這個計劃很好,但Rusty應該利用期貨來實現構建,這樣他們就能構建出他們想要的久期了。Dalio表示,他將會給出更為充分具體的計劃。Bridgewater在那個週五舉行了頭腦風暴,雖然只是客戶的一個簡單問題,但對於Bridgewater來說卻是個重大的突破口。不久前,Bridgewater還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投資顧問,同時只管理著很小量的資金。現在一位著名的首席投資官正在諮詢他們的意見。Dalio和他所有的同事為了找出最好的答案,整個週末都在拚命工作。

養老基金分析的第一步是,把這個製造商的養老基金投資組合分拆成三個關鍵成分(cash、beta和alpha,如上文提及的)。一般的機構投資組合(到現在都是這樣)會把60%的資產投資到股票,這部分投資幾乎集中了整個投資組合的全部風險。剩餘的資產會投資到政府債券和一些其它小投資上,這些投資的波動沒有股票來得大。這是當時很多投資者持有倉位的資產類型分配方式,而這個投資建議仍然有很多投資者一直堅守著。Rusty是一個具有創新思維的人,而且已經開始通過嘗試構建一種不同尋常的投資組合——從回報率不相關的資產中構建高回報的投資組合,同時保持較高的股票頭寸。Rusty一直在思考應該怎麼處理零息政府債券。他認為這些債券的回報太低了,而且會佔據大量的資金 ,不應該納入投資組合。但同時,他也很擔心他的投資組合很容易受到通縮型經濟衰退風險的威脅。所以他開始利用長久期國債保護他的投資組合,因為長久期債券比普通債券佔用更小的資金。最後,他諮詢了Bridgewater的補充意見。

Bridgewater的回應包含了兩個主要觀點(這兩個觀點在後來的全天候交易策略中還會再次出現)——經濟環境偏好和風險平衡資產。Dalio知道,持有股票會令投資者更容易受到經濟衰退的衝擊,特別是通縮型的經濟衰退。美國歷史上的大蕭條就是最經典的例子,因為股價會大幅下滑。同時,Rusty質疑國債是否能在經濟衰退時對投資提供很好的保護,其實也是有道理的。資產配置的目標並不是依賴於預測什麼時候會出現通縮,而應該是尋找一個平衡的方案。

Bridgewater在1990年寫給Rusty的備註是這麼說的:「在出現通縮式經濟衰退的時候,債券的表現是最好的。經濟強勁增長的時候,股票的表現使最好的。而當貨幣出現緊縮的時候,現金是最有吸引力的。」言下之意是:所有資產類別都有經濟環境偏好。某種資產在某些經濟環境下會表現得很好,在其它經濟環境下會表現不佳。結果,持有傳統偏重股票的投資組合,其實就像是豪賭了一把股價會上漲,而從經濟基本面的角度說,就是賭經濟增長會超越預期。

第二個關鍵的投資原理來自於,Bridgewater幫助企業對沖資產負債表上不想要頭寸的工作經驗。Dalio和他的同事首先考慮的總是風險問題。如果風險沒有被抵消,那麼客戶就是暴露在風險之中。因為持有股票,Rusty其實就暴露在經濟增長可能無法達到市場預期的風險之中。為了「對沖」這個風險,股票的頭寸必須配搭上另外的資產類型,而這個另外的資產類型必須擁有正的預期回報(也就是一個beta),同時當股票價格下跌,這類資產類型的價格必須上漲,而且與股價下跌的幅度應該是大概相當的。Bridgewater同意Rusty的觀點——應該利用長久期債券對衝風險,而且債券的風險應該與股票的風險相當。Bridgewater的研究報告中寫道:「低風險低回報的資產可以轉化為高風險高回報的資產。」言下之意是:當從每一單位風險的回報看,所有資產的水平都是幾乎一樣的。當把風險調整到類股票風險,那麼投資債券其實並不需要犧牲投資者的回報來實現風險多樣化。這是有道理的。基本上,投資者的回報和承擔的風險是成正比的:風險越高,回報越高。

Bridgewater研究的結果是,正如Dalio給Rusty寫道的:「我認為你管理整個資產組合的方法是有道理的。實際上,這個方法比至今我看過的所有投資計劃都要合理。」長久期債券,或等價的期貨產品,將令投資組合在經濟增長的驚喜前找到平衡,同時不會放棄回報。此後,Bridgewater就開始管理Rusty的債券投資組合,同時也在自己的投資中開始疊加alphas(把投資組合中的alphas對沖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35

未來,資訊越來越重要,但不是以媒體的方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322.html

眼見著大廈將傾,所有的媒體卻也找不出更好的辦法。

2月14日,《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說法稱,時代華納正在與美國雜誌出版商Meredith就分拆時代公司進行談判。如果這筆交易完成,那麼時代華納將不再是美國最大的雜誌發行商。

根據討論中的方案,時代華納將保留旗艦的《時代》雜誌,以及《體育畫報》和《財富》,而時代公司的其他雜誌,包括《人物》、《造型》和《Real Simple》,將被出售給Meredith。

考慮到《時代》的最大競爭對手《新聞週刊》已於去年停止出版印刷雜誌,傳統媒體似乎已經窮途末路。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資訊在全新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越來越重要,但讀者們似乎找不到好的新聞來源。個性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希望資訊能夠為自己定製,並且以專業化的服務滿足需求。而如Twitter等新聞來源的內容,畢竟不如媒體更專業和獨到——它們提供的只是毛坯而已。

但專業新聞的提供者——傳統媒體卻日益衰敗,它們甚至無法在新媒體時代獲得立足之地。而它們衰敗的後果是,優秀的媒體人員漸漸脫離了費時費力又收效甚微的傳媒行業,導致優秀資訊變得稀缺。進而進一步導致資訊貶值,消費者付費意願降低。

和現實的蕭條不同,從需求的角度來看,專業媒體的服務價值將會日益凸顯。用戶的需求越個性化,就越需要專業化的信息服務,而越專業化,就對專業媒體服務要求越高。和傳統媒體的選擇性服務不同,新媒體時代更需要細分市場的全方位的、系統化服務。編輯導向將被需求導向徹底取代。

媒體服務需要一場變革。這場變革將有兩個方面組成。

一是科技將重塑一個全新的傳媒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所有的新聞以極低的價格出售,專業級的細分市場中,各種新聞各自競爭生存空間。在平台上的新聞,當天和3天前的新聞是付費的,而昨天和前天的新聞則可以免費閱讀。你可以任意選擇某個人、某個編輯或某個新聞團體提供的新聞。

二是傳統媒體格局必須打散。傳統媒體將只負責內容的生產,其餘部分必須轉移到傳媒平台上去。如同iTunes重組音樂市場一樣,只有出現全新的新聞市場,傳統新聞人才能獲得重生。

過去,傳統新聞受制於版面所限,新聞內容往往是揀選而來,造成了大量的(事實上的)碎片化,缺乏系統性。資訊被割裂成為新聞、訪談和深度報導等等。而即便是深度報導,也不過是行業裡某一事件或某一領域,仍然不夠系統化。用戶仍然需要自我完成行業領域內的信息重組和判斷。若媒體人希望能夠系統化的觀察行業,唯一的方式是寫書出版。

這和新媒體的需求格格不入。但我們可以想見的是,只要傳統媒體的格局不變,這一問題就無法解決。因此,即便只負責內容生產,傳統媒體也必須解散。它將不再是一個一個大型的媒體集團,相反,它會拆分成一個一個細小的媒體單元。這些媒體單元將由知名媒體人、專業分析小組或專業領域媒體組成。

它們不必為了版面而篩選最重要的事。它們可以專注於某一個領域,事無鉅細的還原事實,並提供多角度的分析解讀。用戶可以根據自己對該領域的關注程度,選擇閱讀相關內容。這些媒體單元的分析解讀越專業,它們就越有市場,也就進一步創造了更多的價值。就像大數據進一步挖掘了用戶價值一樣;專業媒體服務也進一步挖掘了信息的價值。

這就需要傳統媒體必須解散。結闔第一點,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雞生蛋和蛋生雞的兩難命題。傳統媒體不會自我解散,從而釋放媒體人的潛力;而如此一來,全新媒體平台就無法建立起來。如果全新媒體平台不出現,衰退的傳統媒體就會把媒體人趕到其他領域中去;新媒體就會失去最優秀的那一群媒體作者。

儘管有這些擔心,資訊的價值仍會日益凸顯。在這兩個問題都無法解決以前,各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會不斷採取各種折中的嘗試,降低成本、提高專業性,為未來鋪下路基。

例如,在科技新聞領域,越來越多的媒體人進入全新的科技博客(或自媒體),並開始提供專業的行業觀察,如我所參與創辦的鈦媒體可以想見,隨著各行各業的自媒體越來越多,用戶會發現自己的需求會被這些媒體更好的滿足,而不再需要大眾媒體。由此,媒體也就會被徹底再造。

你說,你需要一場革命。Please,Right Here Waiti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