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策略:早期和成長期初期,「中國概念」。管理6只基金,資產總額10億美元。
●清潔技術佔整個投資比例的1/3,目前已投15家企業,污水污泥的處理是亮點。
●北極光團隊判斷:能夠打開云計算數據堵塞管道的模式就是機會。
●尋找案源最常用的方法除了紮根產業鏈,還有一種思路就是瓶頸分析法。
北極光北京辦公室位於投資機構集中的華貿中心,1200平方米的辦公室,前台盛開的百合花,頗為雅緻。而中間一條走廊,將辦公室隔成了一間間的辦公室和會議室。
在約定的時間裡,鄧鋒拉著行李箱風塵僕僕趕到了辦公室。他笑著對南都記者稱,北京的交通堵塞,辦公到太晚時,有時就把樓下的酒店當成了家。眼前這位笑起來有點靦腆的投資人,曾贏得「硅谷最成功的5位華人企業家」之一的美譽。
在中國唸完大學後,又去了美國進修和創業,鄧鋒的思維方式中西合璧,熟悉結合硅谷發展,又深諳中國國情,正如每天早上的習慣是,一杯咖啡配上一杯豆漿。
硅谷式投資思維
2005年,在美國硅谷摸爬打滾多年的鄧鋒決定回國創業,投身風險投資界。彼時,硅谷已經在鄧鋒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硅谷是鄧鋒的福地。歷經校園創業、出國求學、任職英特爾等階段,他的人生在硅谷得到昇華。與兩位好友聯手創辦的網絡安全技術公司N etScreen在 2003年以42億美金的巨資出售給Juniper網絡,鄧鋒也為此贏得了「硅谷最成功的5位華人企業家」之一的美譽。
從創業者轉身投資人,鄧鋒的眼光緊追硅谷風投的成功軌跡。自創的N etScreen獲得美國天使投資人和紅杉資本等風險投資之後,讓鄧鋒對風投有了更多的思考。他 意識到,第一梯度品牌的風投,無一不是在早期項目上有過人之處;而整個風險投資的發展,則是跟著科技革命的浪潮而變化,從英特爾、AMD等芯片公司,到微 軟、蘋果等PC公司,再到雅虎、facebook等互聯網公司,每一次新的科技浪潮到來的時候,硅谷總是跑在前面。
鄧鋒為新創建的北極光定下了兩個投資關鍵詞,一是早期項目,二是科技項目。這兩條投資主線,在今天回頭看來,正貫穿了北極光投資的眾多項目,形成非常明顯的趨勢。
早期項目,以鄧鋒的話來說,就是「在別人看不清楚的時候,依靠專業知識看清楚;而你比別人早半年進入,你的價格就比別人好。」
值得注意的是,投資早期項目如今看來是大趨勢,但在北極光創建的當年,中國的風險投資還處於起步的階段,不少成熟的美元基金還把焦點放在Pre-ipo項目,新創立的北極光從一開始就重視早期項目,不能不說眼光獨到。
投資早期,最重要的是提前看到趨勢。借助硅谷,鄧鋒對科技浪潮的走向頗有心得;而回到中國,通過把握國情和政策走向,看到中國更多的機會。
比如城鎮化。鄧鋒認為中國一個非常大的戰略發展在於城鎮化,將帶來行業以及消費模式的改變,尤其是在中小城市,一些新興的消費模式和消費理念的公司會因而產生。而隨著消費意識的增加,以及80、90後的消費習慣的不同,消費升級也將衍生新的商業模式。
名詞解釋
「中國概念」
北極光專注於尋找早期和成長期初期的技術驅動型或商業模式創新型的「中國概念」企業。其定義的「中國概念」指利用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產要素,或中國自主研發的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技術,或以中國為主要市場。
7月30日消息,用「雷聲大雨點小」來形容目前互聯網企業在手機領域的表現並不冤枉。儘管小米、360、百度、盛大、阿里等互聯網巨頭紛紛涉水手機行業,但換來的似乎只是眼球上的刺激,而不是銷售量上的猛增。
就目前入局的互聯網企業而言,除了小米手機和盛大竹手機自產自銷外,多數互聯網企業採取與其他硬件廠商合作的模式:阿里巴巴與天語和海爾合作、百度與戴爾長虹合作、360則選擇了分別與華為、海爾和阿爾卡特等合作。
互聯網公司這種接連涉足手機市場的行為,最初被媒體解讀為移動互聯網入口大戰。但時至今日,越來越多行業人士對這一說法心存懷疑。
來自賽諾、易觀國際、艾媒諮詢的中國手機市場排名細節雖然各有不同,但出奇一致的是都沒有互聯網手機的身影。
雖然目前就判斷互聯網手機沒戲可能為時尚早,但如何提高銷量正成為涉水手機領域的互聯網公司的核心命題。邏輯很簡單,沒有足夠大的銷量,又從何談起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圈地和佈局?
手機銷量是首要問題:沒有銷量,就沒有入口
據國內第三方市場調研公司賽諾發佈的6月份國內手機市場佔有率數據報告顯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最高的為三星、其次為聯想和華為,第四至第十分別是酷派、中興、HTC、諾基亞、蘋果、摩托羅拉和天語。
其中除了天語與阿里巴巴合作推出過手機外(華為與360合作特供機目前並未上市),與互聯網企業有合作的手機廠商均榜上無名。在互聯網評論人士洪波看來,現有互聯網企業手機的銷量都不及格,因此更無從談入口的搶奪,「目前還沒有哪家互聯網公司宣稱在移動終端掙錢。」
在賽諾發佈的6月份國內手機市場佔有率數據中,排名第二的聯想智能手機佔有率為13.10%,儘管聯想當月銷售具體數字尚未公佈,但根據聯想全年 2000萬台智能手機的銷售目標來看,平均單月銷量也僅160萬台左右。以次推算,6月市場佔有率僅為3.11%的天語銷量僅為幾十萬台,其中還包含了大 量的非阿里云手機,互聯網企業推出手機的實際銷量可見一斑。
即便是擅長互聯網營銷的小米手機,其官方宣佈的最新出貨量也僅為300萬台,在國內智能手機廠商的銷量排名中不值一提。而達到這一銷量數字,小米至少花了一年多時間,並且還無法保證小米二代能否在日益激烈的手機市場中存活。
小米號稱互聯網直銷,但也沒有放棄運營商渠道,可見這一渠道的重要性。據悉,小米官網共舉行過9輪開放購買,總銷量約為175萬部,這意味著小米手機在聯通和電信兩大運營商渠道售出百萬台左右的產品。但這與華為等廠商從運營商走的量還相去甚遠。
一位運營商內部人士向騰訊科技表示,消費者選購手機時往往不願意選擇上市半年以前的機型,而更願意選擇新款產品,小米在運營商渠道並不如想像中順利,小米的定價遠高於運營商主推的千元機。這也意味著,互聯網公司要從運營商渠道獲得大額銷量,並非易事。
對於互聯網公司做手機,噹噹網CEO李國慶認為,對百度阿里這種數億用戶的公司而言,幾百萬台的互聯網手機所帶來的入口並不算什麼。他判定,互聯網公司做手機就是扯淡,所謂搶奪入口的說法根本不成立,「建議這些做手機的互聯網公司練好內功以爭取更多用戶」。
綁架用戶難獲認可 入口無法決定應用勝負
搜狐CEO張朝陽曾公開表示,蘋果公司在智能手機市場的空前成功很難複製,要想成功必須是歷史上具備硬件、軟件結合基因的公司才能做到。「只找一個廠商貼牌生產,要想創造完美的用戶體驗不太可能。」
小米目前的狀況或許可以印證張朝陽的觀點。雖然小米手機最近一年聲名鵲起,但隨著使用時間變長,其硬件問題也開始暴露,接聽聲音不清晰、頻繁重啟等 成為小米用戶心中之痛。在軟件層面,米聊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小米旗下的迷人瀏覽器、小米讀書、小米分享和小米便簽卻一樣沒能成為各自領域的前幾位。這 互聯網這個只認第一不認第二的行業,沒有成為前幾名則意味著潛力的喪失。
以瀏覽器為例。根據易觀智庫《2012年第2季度中國第三方手機瀏覽器市場季度監測報告》數據顯示,手機瀏覽器排名騰訊手機QQ、UC及Opera 歐朋仍然佔據前三坐席,市場份額分別為40.3%、37.4%和11.6%。其後幾位分別是海豚、天天和百度瀏覽器,迷人瀏覽器則不見蹤影。
正如雷軍)所言,要做好互聯網手機必須是硬件+軟件+服務鐵人三項,三項都必須做好。具有先發優勢的雷軍和小米手機尚在為此而奮鬥,其他互聯網企業希望通過合作生產來解決這一問題,更是難上加難。
不僅如此,智能手機時代的用戶習慣正發生明顯改變。由於安卓系統的開放性,相較於功能及時代,用戶擁有更高的自主選擇性,即便是互聯網企業捆綁的服務,一旦產品和服務跟不上,用戶就會用腳投票。
騰訊移動互聯網事業群總裁劉成敏認為,智能手機時代,用戶並不會被手機終端廠商「劫持」,大家都會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移動互聯網應用。
這一說法與宜搜CEO汪溪公佈的調查數據不謀而和。根據宜搜的調查,即使某個品牌的手機靠定製機佔據了一部分用戶,也解決不了用戶遷徙的問題,用戶還是會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刷機,其逃離的速度不超過3個月。
合作模式潛藏矛盾:互聯網與手機企業理念大相逕庭
互聯網企業在手機業務上的障礙並不僅僅在於銷售渠道等問題,目前百度、阿里巴巴和360等互聯網企業廣泛採用的與傳統手機廠商合作的模式,也暗藏著不穩定因素。
知名互聯網評論家洪波認為,互聯網公司與傳統手機企業目前的合作模式談不上穩固,「兩方的利益訴求點並不統一,這將有可能最終導致分道揚鑣」。
這種說法並非空穴來風。以360與華為為例,知情人士曾向騰訊科技透露,華為終端公司8月中旬發佈的「閃耀」手機可能並不涉及360相關軟件,因為 華為內部對與360合作是否有助於銷售增長仍有懷疑。雖然360單方面發公告否認此事,但華為方面卻長期保持沉默。華為內部人士表示,與360的博弈仍將 長期保持,不到發佈會正式召開,很難確定是否與360合作下去。
實際上,互聯網企業與手機企業之間不穩定的合作並非個案。在與天語成立合資公司後,阿里巴巴還與海爾共同推出了阿里云手機,而海爾也是360特供機 的合作夥伴;百度在與戴爾長虹展開了系列合作後,仍在尋找其他手機合作夥伴,並已經與華為展開了合作。這種多個競爭企業之間的交叉合作,如何平衡關係、有 效溝通和快速執行無疑是互聯網企業面臨的重大問題。
一位參與合作互聯網手機的內部人士向騰訊科技表示,互聯網企業與手機公司合作時往往各自心懷鬼胎,前者在合作中無法參與硬件製造等核心流程,總是害 怕手機銷量不高或者質量出現問題後影響自身品牌;後者也僅是想利用互聯網企業在營銷方面的經驗擴大影響力,但同時也會極力避免自身品牌被合作方掩蓋,並為 前者是否有助於銷售而擔心。
此外,手機企業對互聯網企業試圖扮演的「手機行業改革者」形象也頗有微詞。在360和百度看來,手機硬件製造未來會無限趨近「免費」,手機行業未來將依靠互聯網服務向用戶收費。
一位拒絕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的手機公司高層向騰訊科技表示,「這套說法已經成為互聯網公司說服手機企業合作的標準話術,而且每個相關PPT裡的例子都是亞馬遜,明明是互聯網公司至今無法在移動互聯網上盈利,還在為圈地苦惱,卻非要說成來拯救手機企業」。
他表示,互聯網企業現有盈利模式均依託PC平台,如果服務補貼硬件模式那麼容易複製,為何互聯網巨頭不率先實現PC免費,互聯網服務補貼的商業模 式。他對互聯網企業唯一的贊同就是營銷理念更多元,更接地氣。他透露,目前互聯網企業與手機公司的合作,大多數都還是停留在「我預裝你,你宣傳我」的合作 模式,還沒有更深層的模式。
模仿不了的亞馬遜:提前佈局的全服務平台
國內互聯網企業在涉水手機市場時,總是熱衷炒作亞馬遜Kindle內容補貼硬件的概念。但面對手機市場,擁有電商平台、Kindle電紙書和平板成 功經驗,且在電子閱讀上一家獨大的亞馬遜卻長期保持了克制,這家擁有多個追隨者的互聯網公司清楚的明白進軍手機市場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來自《華爾街日報》的消息稱,亞馬遜公司正與亞洲零件供應商測試一款4到5英吋屏幕的智能手機。有媒體分析稱,亞馬遜擁有自己的 Whispernet,可以像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一樣,和擁有基礎設施的運營商談判獲得更有價格競爭力的數據和語音使用量,再整合自己的內容服務,以捆綁 銷售的方式提供給終端用戶。
從亞馬遜最近的一次收購可以看出,儘管Kindle手機依然如Kindle fire一樣採用谷歌的安卓系統,亞馬遜依然希望提供更好的體驗。7月初,亞馬遜正式宣佈收購三維地圖新創公司UpNext,打造自己的地圖服務,再次之 前的去年9月,亞馬遜已經收購了美國語音技術公司Yap,以打造出與蘋果Siri和谷歌Google now類似的語音服務。
美國科技博客網站ReadWriteWeb總編輯曾預測,亞馬遜今年將推出以媒體內容為中心的社交網絡,用戶可以在該網絡上基於自己的閱讀、音樂和 瀏覽開展社交。這種猜測並不意外,因為亞馬遜早就能夠根據購物習慣徹底挖掘出用戶的各種需求,提供各類定製化的服務,而這種大數據挖掘能力,國內互聯網巨 頭尚不具備。
正如貝索斯對Steven Levy所說,亞馬遜的決心是構建最好的服務,然後將價格定在客戶無法進行對比的水平上,即使他們願意使用更加差勁的產品。
國內互聯網企業根本無從模仿亞馬遜,在Kindle電紙書火熱的年代,中國市場上也曾有一家叫做漢王的模仿者想要照搬亞馬遜模式到中國,試圖整合版 權與電紙書硬件成為中國的亞馬遜,但最終無法照搬亞馬遜那龐雜高效,卻僅依靠低毛利就能運營的營業模式,以股價腰斬後再次腰斬而告終。
若對照亞馬遜,國內的互聯網公司如百度、阿里、盛大、360、小米等更像是洞穴裡居住的原始人,不僅無法提供完整的各類服務,更無法通過對自己用戶賬戶的深度挖掘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單單依靠對安卓操作系統進行簡單的UI修改,就妄談亞馬遜模式,很難成功。
可借鑑的模式:聯想手機異軍突起的機海戰術
與亞馬遜相比,聯想在手機市場的表現更充滿戲劇性,儘管傳統PC企業聯想推出樂phone的時間是2010年5月,比眾多的互聯網企業進軍手機市場整整早了一年,但聯想樂phone第一年的銷量卻不到100萬台,與今天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僅次於三星的市場地位完全不同。
聯想移動互聯和數字家庭業務集團(MIDH)總裁劉軍在接受騰訊科技採訪時承認,蘋果iPhone的市場定位更加高端,聯想更關注各個細分的市場和人群。這與柳傳志2010年最初發佈樂phone時要與蘋果背水一戰,視其為敵的心態完全不同。
劉軍承認,今天的聯想已經不再試圖依靠一款樂Phone去打天下,曾經視為聯想手機核心競爭力的深度定製的Andriod系統——樂OS,已經不再 是宣傳重點。今天聯想手機的優勢一是研發速度,二是供應鏈速度:2010年聯想僅有一款樂Phone,而到2011年系列產品數量猛增至19款,而 2012年聯想將有40餘款新機型面世。
他透露,7月中旬聯想樂商店下載次數超過了1億次,一位聯想樂商店工作人員向騰訊科技透露,實際上聯想今年在樂商店的投入並無明顯變化,下載量的增長還是源於聯想手機絕對數量的增長。
國內互聯網企業與其仰望亞馬遜曲高和寡的戰略佈局,還不如更多關心聯想手機屌絲變精英的轉身,一款互聯網手機永遠難以適應不同的人群,機海戰術看似低端卻行之有效,只有提升手機終端的絕對數量,才顯然更有利於在移動互聯領域的圈地運動。
機海戰術需要對硬件供應鏈有著高度的熟悉和控制力,需要對渠道節奏有著相當高的敏銳度,聯想劉軍曾經坦言,聯想在智能手機業務上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就是多年來在毛利率只有5%的PC領域保持盈利和增長的經驗。這在互聯網企業看來完全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
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如果不在用玩票的心裡去做手機,能否真正的影響或者顛覆智能手機產業?這又是一個新的課題。
|
||||||
靠著訓練有素的記帳術,及嚴謹的理財態度,上班族林妙津將家中財務處理得井然有序,把「家庭利益極大化」當作理財目標。現在,她靠著每年八%的穩健投資收益及八位數存款,替家人建築一個安全的堡壘。 撰文‧歐陽善玲 某天清晨,我從好夢中醒來。看了身邊的小女兒Amanda一眼,頓時被她純潔的臉龐吸引住。透著微亮日光,有種難以形容的柔和、朦朧美,好像天使一般!我 忍不住拿起相機,把這畫面拍了下來,放在網路上與親友分享。此時,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三十五歲的上班族林妙津一臉幸福地說。八年前,她初嘗為人母 的喜悅,如今已有兩個漂亮、開朗的小孩。 過去幾年,她是位稱職的家庭主婦,現在則是一家外商資產管理公司的祕書。如果要她想像一下,人生中最幸福美麗的景色是什麼?答案肯定是給孩子一個沒有煩 惱、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但話說回來,想要達到這個境界,確保金錢無虞,家庭資金防護網牢不可破,絕對是最重要的前提。 「結婚前,我是有錢就花的享樂主義者。不要說從不記帳、對金錢沒有概念,喜歡的東西也是看中意就買,從不節制。」她說,「當時一人飽全家飽,只要對自己負 責就好。而且我有賺錢能力,錢花光了再賺就有,或是省吃儉用、餓幾頓也沒什麼大不了。」不過,林妙津有了小孩後,這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想法,有了一百 八十度轉變,「不論婚前或婚後,我和先生從未針對『家裡的錢該誰管』這件事進行討論;但很自然地,他將所有的錢都交給我管;而我也因為他的信任,以及對小 孩、家庭的責任感,徹底轉性。」管錢第一步 釐清家中現金流手握家中財務大權,林妙津對金錢的態度跟著認真起來。「我是一個很沒有安全感的人,有了小孩後,對『安全感』的要求變得更高;要讓我感到舒 適安穩,最基本條件就是沒有經濟壓力,過著資金不虞匱乏的生活。若要我訂出一個『安全量表』,我認為可流動資產部分,數字至少要五千萬元。」事實上,林妙 津的家庭經濟條件比一般上班族優渥,不過為求內心踏實,充分了解家中現金流向是她免於不安的第一步。而這當中最笨、卻最好用的方法,就是不偷懶,好好記 帳。 她說,「二○○一年,我擔任一家英商台北分公司的經理,當時總公司都會把帳務做好,不需要我額外花心思記帳、管帳。但我仍會好奇自己對公司的獲利貢獻如 何,加上年輕,有自行創業、開公司的想法,所以就試著將公司的開支項目逐一記錄下來,做成預算計畫。」林妙津記帳之後,發現很多有用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 是,自己對現金流向變得很有概念,能權衡各項支出的輕重及必要性,有效開源節流,而這也是家庭理財的首要任務。 後來因緣際會,林妙津到了美國,由於工作關係常需要跟會計師接觸,這段期間,她學會看懂公司帳目,更加肯定事先做好預算的重要。 防漏財 節約、補救雙管齊下尤其第一個小孩出生後,家庭收支跟先前截然不同,必須藉由記帳方式,掌握家中財務輪廓及生活面貌,避免不必要的開銷。「從會計項目與金 額可看出,沒有小孩時娛樂相關支出項目較多,金額也較大;有了小孩後,生活基本開銷就會比較多。」舉例來說,有小孩之前,林妙津家中外食居多,且選擇的餐 廳都相對高檔;服裝穿著上,也因為沒有照料小孩的顧慮,不需遷就行動方便、舒適或耐髒的衣服,而是極盡所能打扮,衣服平均單價也較高。 又像是住家方面,有了小孩後,安全舒服的居家條件,一定凌駕在品味、風格之上。諸如此類的生活改變,都可透過家庭帳一目了然。「詳細記帳,讓數字說話,就 能輕易找出財務破洞,防止漏財及不當花費。」她說,剛開始記帳時,要將花費分門別類、妥善編製各會計項目確實不容易,但可利用「食、衣、住、行、育、樂」 六大分類,初步設想日常開銷種類,執行起來就容易許多。 比方說「住」的部分,會計科目包括:房租、管理費、家事服務、家具家飾、水費、電費、公用電費、瓦斯費、室內電話費、網路費、爸爸手機費用及媽媽手機費用;「衣」的部分,則依照家庭成員編列,分別是爸爸治裝費、媽媽治裝費、姊姊治裝費、妹妹治裝費及洗衣費。 她分享,「衣」的部分因為是各自獨立記帳,所以「責任區分」明確。例如,兩個小孩的衣服費用不斷增加,原因可能是外套穿到學校,或出去玩的時候弄丟了,才會一直買衣服。找出問題後就對症下藥,像出門前多叮嚀幾次,或建立賞罰制度,小孩也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編列預算 每年國內外旅遊盡興玩另外,很多人抱怨明明沒花什麼錢,但錢就是留不住,存錢實在很困難。如果做好記帳工作,便可掌握錢的流向。「像車子的相關費用其實非 常高,基本支出就包括稅金、保險、保養、油資、停車費,如果一個不小心,還會有交通罰金及事故賠償等,更不要說偶爾去洗個車、美容一下。」林妙津補充,要 是不記帳,這些沒有直接「用在自己身上」的錢,就完全感覺不出來。 家庭帳除了有預警效果,還能幫助自己提早規畫家庭活動,像生日、節慶及度假旅遊等。尤其以家庭開銷比例來看,「樂」是年度重大支出,占總開銷約三成左右。這部分細項包括:禮物禮金、書籍費、美容美髮美甲、娛樂及度假費用。 這筆款項,向來是家庭財務支出重點,且牽涉到特定日子,如親友的婚禮、長輩生日或重要節慶,都必須事前規畫、排定行程,因此須連同預算一併考量。「像去 年,全家出國度假費用較高,但今年小孩有其他課程安排,暑假不會再到國外旅遊,費用就能省下來。」她強調,「儘管沒有國外度假計畫,每逢星期假日,小孩的 戶外活動也不少。後來發現,國內好吃、好玩的地方很多,女兒們玩得也很盡興,不一定要花大把鈔票去國外度假才叫享受。」現在,只要某項花費超過平均水準, 林妙津就會「警鈴大作」,找出漏財根源。如果是必要開銷,她就會在其他項目節省一些;如果是不必要的花費,她也會適時提醒家人,進行節制消費的動作。 除了生活所需六大項目,她的帳目還有「醫療保險」及「其他」共八類。醫療保險部分,扣除醫藥費、勞保、健保外,剩下便是家人的保險。「我的保險規畫很簡 單,首先家庭經濟主要來源、也就是先生的保額一定最高,因為平時家裡就有其他財務規畫,所以大人的保險我只買意外險。至於小孩,平時看病有健保就夠了,保 險部分我也只幫他們買儲蓄險。」保險重點在意外 投資重點在穩健林妙津解釋,家中收入扣掉日常生活八類支出後,剩下來的資金約八成進行投資活動,手邊現金只留兩成。正因為自己是有計畫的理財,所以就算突 然有手術等較大額的醫療開銷,或臨時要用大筆資金,都不至於手頭緊迫,拿不出錢來。 換句話說,保險的目的在「以防萬一」,如果發生意外,家中經濟支柱垮掉,才需要一筆較大資金去支應固定開銷。 「很多人急著幫小孩買保險,認為愈早買保費愈便宜;但其實小孩沒有賺錢能力,壽險保額對父母或家庭來說意義不大,不如幫他們把錢存下來,長大以後使用。」林妙津幫兩個小孩各自買了儲蓄險,一年保費約三萬多元。以去年醫療保險類支出來看,約占年度總開銷一五%。 記帳,是管控現金流的好辦法;而善用理財工具,則是將資產變大的不二法門。「家庭收入扣掉必要支出後,有八成資金投入股市及美國房地產。」林妙津說,過去 先生在美國工作,所以有機會在當地置產。以目前美國租屋行情計算,扣掉房貸、保險、稅金及管理費後,一年租金報酬率約七%。 投資熟悉產業 靠每年配息讓資產長大另外,由於先生在電子業上班,對於公司的上下游廠商、產品結構,以及整個產業生態都很熟悉,股票投資自然也以相關行業為主。林妙津算 了一下,股票部位每年報酬率約五到八%,「這些都是我們很有把握的公司,經營穩健,老闆樸實可靠,雖然不是讓你一夕致富的飆股,但每年穩健配息,股息殖利 率比銀行定存好很多,資產能穩健長大就很理想。」林妙津除了是家中財務大臣,為了讓先生在工作上全力以赴,她還身兼「康樂股長」,安排家中大小活動,且時 時機會教育,培養小孩正確的金錢觀。她分享,「像我常常跟女兒說,花錢買東西時,要先想一下有什麼方式,可以不花錢卻能達到同樣的效果。例如,想看的故事 書,可以先跟圖書館借;想玩的玩具,可以跟朋友交換。教小孩分辨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長大後自然就懂得勤儉節約,不會過度消費。」林妙津靠著 訓練有素的記帳術,以及嚴謹的理財態度,將家中財務管理得井然有序,「這是我老公的智慧。他將家中財務全權交給我處理,其實感受到的壓力更大,自己就會把 『家庭利益極大化』當作理財目標。」而眼前林妙津最大的理財目標,就是在台北市買一間適合家人居住的房子。她說,現在租的房子其實很理想,有公園綠地、學 區又好,最重要是社區鄰居結構相仿,都是有小孩,且年紀相當的小家庭。 「不過周遭鄰居之前買一坪四十萬元,現在卻要買到一坪一百萬元,雖然有能力負擔,卻也很難說服自己下手。」林妙津不改精打細算本性,除非有中意的物件,且價格也相對合理才會出手,否則她仍將持續為家庭財務把關,盯緊每一塊錢的流向。 林妙津 出生:1977年 現職:資產管理公司祕書 經歷:電子公司業務經理 學歷:台大外文系 家庭:已婚,育有二女 林妙津的 家庭財務計畫書 步驟1 家庭財務目標: 1. 短期:在台北市購屋(坪數約60坪,有公園綠地、學區良好的優質社區),目前居住地參考價約7000萬元。 2. 長期:流動資產(現金、股票)至少5000萬元。 步驟2 階段性財務目標:每年存款至少達到500萬元。 步驟3 可行性收支目標:1. 生活開銷占總收入30%以內。 2. 總收入的56%進行股票投資,挑選現金殖利率5%以上、經營穩健的公司。 3. 剩下14%當作緊急預備金。 步驟4 定期檢視程序: 1. 平日蒐集所有發票,分類歸檔,月底將所有明細登錄家庭帳,並檢討改善。 2. 每年檢視股票投資收益,追求穩定配息。 林妙津記帳表圖解 衣的記帳方式 類別 項目 1月 2月 3月 11月 12月 合計衣 爸爸治裝費 0 0 0 67,911 0 74,246 媽媽治裝費 0 0 9,595 10,448 9,232 63,977 姐姐治裝費 0 0 0 3,593 1,725 10,555 妹妹治裝費 0 0 0 1,639 1,715 7,271 洗衣費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2,000 眉角1 依家庭成員分類 有效管控每個人的消費頻率及預算。 眉角2 與上月比較 媽媽11月治裝費過高,下個月要少買一件衣服。 住的記帳方式 類別 項目 1月 2月 3月 11月 12月 合計住 房租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600,000 管理費 4,800 4,800 4,800 4,800 4,800 57,600 家事服務 4,000 8,000 4,000 4,000 4,000 52,000 家具家飾 0 0 55,000 7,480 0 66,530 水費 535 0 535 577 0 3,167 電費 1,516 0 1,204 989 0 11,412 公用電費 1,348 0 1,228 1,102 0 9,403 瓦斯費 829 0 1,041 270 0 4,461 室內電話費 292 362 216 271 292 3,816 網路費 85 506 990 899 899 8,539 爸爸手機 0 575 165 334 277 4,234 媽媽手機 1,152 334 246 1,170 626 10,354 眉角3 詳細列出子科目 這部分金額占總費用最高,分類也最雜,所以連社區「公用電費」也要記錄,可觀察是否有不當用電情況。 林妙津的私房管帳要訣 1. 將家庭開銷初步分成「食衣住行育樂」六項。 2. 每一大項之下,再依家庭成員細分子科目。 3. 每月累計加總後,再與上個月或去年同期比較。 4. 找出異常數字,並檢討原因。 5. 改善問題或節制消費,下個月再追蹤。 林妙津財務整理4心法 財務工具:善用記帳控管家庭現金流。 嚴控費用:大人只保意外險,小孩只買儲蓄險。 業外收入:股票只買穩定配息且自己熟悉的公司。 家庭教育:灌輸小孩「不花錢」也能解決事情的想法。 |
用百度百科來學習普及下概念,然後利用下一篇再說具體運用分析:
基礎概念:
市淨率[1]的計算方法是:市淨率=(P/BV)即:每股市價(P)/每股淨資產(book value)
股票淨值即:公司資本金、資本公積金、資本公益金、法定公積金、任意公積金、未分配盈餘等項目的合計,它代表全體股東共同享有的權益,也稱淨資產。淨資 產的多少是由股份公司經營狀況決定的,股份公司的經營業績越好,其資產增值越快,股票淨值就越高,因此股東所擁有的權益也越多。
通過市淨率定價法估值時,首先,應根據審核後的淨資產計算出發行人的每股淨資產;其次,根據二級市場的平均市淨率、發行人的行業情況(同類行業公司股票的市淨率)、發行人的經營狀況及其淨資產收益等擬訂估值市淨率;最後,依據估值市淨率與每股淨資產的乘積決定估值。
市淨率特別在評估高風險企業,企業資產大量為實物資產的企業時受到重視。
作用與意義
股票淨值是決定股票市場價格走向的主要根據。上市公司的每股內含淨資產值高而每股市價不高的股票,即市淨率越低的股票,其投資價值越高。相反,其投資價值就越小,但在判斷投資價值時還要考慮當時的市場環境以及公司經營情況、盈利能力等因素。
市淨率能夠較好地反映出"有所付出,即有回報",它能夠幫助投資者尋求哪個上市公司能以較少的投入得到較高的產出,對於大的投資機構,它能幫助其辨別投資風險。
這裡要指出的是:市淨率不適用於短線炒作,提高獲利能力。
市淨率可用於投資分析。每股淨資產是股票的賬面價值,它是用成本計量的,而每股市價是這些資產的現在價值,它是證券市場上交易的結果。市價高於賬面價 值時企業資產的質量較好,有發展潛力,反之則資產質量差,沒有發展前景。優質股票的市價都超出每股淨資產許多,一般說來市淨率達到3可以樹立較好的公司形象。市價低於每股淨資產的股票,就像售價低於成本的商品一樣,屬於"處理品"。當然,"處理品"也不是沒有購買價值,問題在於該公司今後是否有轉機,或者購入後經過資產重組能否提高獲利能力,是市價與每股淨資產之間的比值,比值越低意味著風險越低。
市淨率的作用還體現在可以作為確定新發行股票初始價格的參照標準。如果股票按照溢價發行的方法發行的話,要考慮按市場平均投資潛力狀況來定溢價幅度,這時股市各種類似股票的平均市盈率便可作為參照標準。
市淨率指的是市價與每股淨資產之間的比值,比值越低意味著風險越低。
對市淨率我們要動態地看,因為會計制度的不同往往使得淨資產與境外企業的概念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更為重要的是,淨資產僅僅是企業靜態的資產概念,存在著一定的變數。去年盈利會增加每股淨資產,但如果今年虧損就會減少每股淨資產。比如說海南航空,在2002年每股淨資產是3.26元,到了2003年因為每股虧損1.74元,就變成了1.53元,跌幅超過50%。
同時,每股淨資產的構成基數不同往往也會造成不同結果。比如說神馬實業,每股淨資產高達5.989元,不可謂不高,但是其淨資產構成中擁有12.11億元的應收帳款,折合成每股2.14元,一旦計提壞帳準備,其每股淨資產就會大幅下降。再比如說通威股份,雖然目前的每股淨資產高達4.03元,但其每股未分配利潤達到了0.75元,而且已準備向老股東分配,這樣對於新股東而言,享受到的淨資產大概只有3.3元,如此來看,對待淨資產真的要用動態觀點來看待之。
如果說一兩隻個股存在跌破淨資產這樣的現象,可看作是偶然性因素,需要用動態的目光看待之。但如果是如此龐大的一個群體就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了,這意味著證券市場的機會可能開始顯現。
在一些國有股轉讓的案例中都明確提示出國有股轉讓價格不應低於每股淨資產,否則就會有國有資產流失之嫌。更為重要的是,目前大幅破淨資產值個股大多集 中在鋼鐵等國有控股公司中。可以講,如果市場再度深跌,當市價低於淨資產的時候就是國有股價格低於市價的時候,此時就會出現底部。因此投資者不應盲目割 肉,否則就極有可能受到政策性踏空風險。
市淨率意味著股票價格相對於公司的淨資產的比率。因此,市淨率低意味著投資風險小,萬一上市公司倒閉,清償的時候可以收回更多成本。所以,市淨率低好。
市淨率是反映每股市價和每股淨資產的比率。
市淨率高低
市淨率=每股市價/每股淨資產
市淨率可以用於投資分析。每股淨資產是股票的帳面價值,他是用成本計量的;每股市價是這些資產的現時市場價值,是證券市場交易的結果。一般認為,市價高於帳面價值時企業資產的質量較好,有發展潛力;反之則質量較差,沒有發展前景。市淨率側重於對未來盈利能力的期望。
曾幾何時,市淨率是一個比市盈率更為可靠的指標,尤其是針對那些週期性行業的股票-此類股票每股盈利伴隨行業景氣度可能有極大波動,市盈率也往往會幾年前還在上百倍,這幾年卻十倍也不到,若遇上行業極不景氣企業出現虧損,市盈率更是無從談起。對於此類個股,利用市盈率估值極為困難。
這時候,市淨率指標就極具參考價值了。畢竟,無論行業景氣與否,上市公司的每股淨資產一般不會出現大幅波動,盈利多則每股淨資產增加也多一些,盈利少時每股淨資產增加的慢一些,虧損則每股淨資產也不過小幅下降。正因為每股淨資產波動不大,所以由股價÷每股淨資產得到的市淨率波動也相對較小,在估值上更具參考價值。
但是,許多個股的每股淨資產波動卻開始加劇。以南京高科為例,2006年年報時每股淨資產不過4.108元,2007年開始火箭式增長,一季度為6.818元,二季度為7.577元,三季度為10.724元,年報更高達20.85元,不過一年淨資產就增長了407%,如此增速實在令人瞠目結舌。
之所以南京高科的每股淨資產會出現如此火箭式增長,仔細看年報,其實都是金融類股權投資惹的禍。
2006年末,南京高科的非流動資產為26.55億元,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為14.38億元,長期股權投資為5.40億元,兩者合計19.78億元,佔到非流動資產的比例為74.5%。而當年南京高科的淨資產不過24.86億元,兩類金融投資佔到淨資產的比重高達74.5%。
到了2007年末,南京高科的非流動資產為91.73億元,暴增245.50%。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為82.61億元,長期股權投資為5.32億元,兩者合計87.93億元,佔到非流動資產的96%。南京高科額淨資產最新為73.03億元,事實上兩類金融投資佔到淨資產的比重達到120%。
對於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規模的暴增,南京高科的年報如是解釋「報告期內參股公司南京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上市,公司持有的股權確認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及公司持有的其他上市公司股權公允價值增加。」
那麼南京高科到底持有哪些上市公司業務,為其帶來如此高的收益率呢?再看年報我們可以發現,包括:3060萬股的中信證券,6592萬股的棲霞建設和2.052億股的南京銀行。這三者在2007年因為上市和股價變動原因造成的公允價值變動額度就將近75億元。
但是我們也當注意到,年報的數據採用的是2007年12月28日的股價來計算上述股權的價值,但是不過三個月多,上述股票的股價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截至2008年4月15日,中信證券股價下跌35.08元,帶來10.73億元的市值減少;棲霞建設股價下跌7.82元,帶來5.15億元的市值減少;南京銀行下跌4.7元,帶來9.64億元的市值減少,三者累計產生的市值減少高達25.52億元,而2007年南京高科的淨資產不過73.03億元。這意味著若僅考慮這三個股票的市值減少,南京高科的淨資產就要縮水34.94%,每股淨資產也將因此變為13.56元,目前顯然大幅高於每股淨資產。
由於許多上市公司均大量持有其他上市公司的股權,進而導致每股淨資產和市淨率亦產生極大的波動。那麼,是否有方法拯救市淨率分析呢?回答是肯定的。
如果我們認為在給上市公司估值時,其持有的其他上市公司股票據應當按照市值來估值的話,那麼我們可以分別計算上市公司剔除持股其他上市公司市值後的「淨市值」和「修正淨資產」,然後計算這兩者的比值作為「修正市淨率」。
還是以南京高科為例,2008年4月15日總市值為73.58億元。其中持有的中信證券、棲霞建設和南京銀行市值分別為16.58億元、9.99億元和29.55億元,三者市值合計56.12億元,這意味著剔除這三公司的持股,南京高科的「淨市值」為17.46億元。2007年末南京高科的淨資產為73.03億元,2007年12月28日收盤價計算,其中持有的中信證券、棲霞建設和南京銀行市值分別為27.32億元、15.15億元和39.19億元,三者合計81.66億元,若剔除這三者的市值,南京高科本身的淨資產為-8.63億元。這也就意味著,若你撇開中信證券、棲霞建設和南京銀行股權,必須以17.46億元的「淨市值」去收購一個淨資產為-8.63億元的公司。這究竟是不是一樁理性划算的買賣,就是一個見仁見智問題了。
常見的相對分析法中市盈率,市淨率,市銷率的修正公式。
投資界常常會在牛市推崇市盈率,到熊市則往往拿市淨率說事,那麼在熊市中用市淨率選股真的更保險嗎?
"為什麼熊市大家愛用市淨率來選股?"一位證券研究所所長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道理很簡單,牛市中大家齊齊往上看,市盈率給市場提供了無限想像空間,靜態市盈率不行就用動態市盈率,今年的不行,還能推出明年、後年市盈率,總能"套"到合適理由。到了熊市,大家都往底下看,市淨率常常給大家充當尋底的指標。"據他透露,現階段國內A股整體市淨率指標在2.95倍左右,橫向比較,這要比大部分成熟市場的市淨率都要高。從縱向比,2005年5月最低點時,A股市淨率水平在1.8倍左右,當大盤沖上6124點時市淨率達到6.82倍,現階段的市淨率水平並沒有達到歷史低位。
資深分析師余凱也承認在熊市投資者們樂於使用市淨率指標,因為這種指標更能體現股票的安全邊際,投資者可以先假設最悲觀狀況下上市公司停產,投資者可以按照淨資產來變現。對於投資者來說,按照市淨率選股標準,市淨率越低的股票,其風險係數越少一些。那麼是否"破淨"的公司就越安全呢?
深圳一位操盤手江輝稱,對於所有的個股,市淨率越低就越安全的說法並不準確。對於同一個股,市淨率水平越低,安全係數越高的說法應該是對的。但是對於不同個股,則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現階段"破淨"的24只個股主要集中在鋼鐵、紡織、地產等行業,這些行業都面臨景氣週期衰退的危險,例如鋼鐵股在2005 年時"破淨"程度更高,對比既往歷史走勢,這些個股可能還有下行空間。江輝也認同同一行業中,市淨率越低的股票下跌空間要更小些,安全係數越高。在"破淨"群體中另外還有幾隻"破淨"個股是因為淨資產中金融類、證券類資產佔比較重,現階段其實際淨資產已經大幅縮水,江輝稱這類公司市淨率低於1倍主要是因為它的財務報告公佈具有滯後性,現階段其實際淨資產可能已經遠低於上一期公佈的數據,市場只是及時進行反應而已。江輝也認為根據市淨率來"淘寶"是搶反彈的好機會。歷史經驗表明,一些跌破淨資產的股票往往會表現為較小的投資風險,而在行情啟動之時,也具有較好的價值回歸動力。
當然,並非所有跌破淨資產的股票,所有低市淨率的個股全都具有投資價值。上述證券研究所所長稱,用市淨率指標來作為估值標準也常常容易掩蓋一些問題, 不能單純探求用純粹的財務指標來估值。對於上市公司的淨資產也要具體分析,有些淨資產是能夠幫助企業持續經營並創造利潤,有的淨資產則可能純粹是破銅爛 鐵。對於金融類、證券類資產佔比較大的個股,市淨率水平不能給得太高,因為這些資產已經在證券市場經歷過一次"放大效應"了。對於那些不能創造利潤的淨資產,例如過時的生產線、停止營業的廠房資產等,投資者自己測算時應該將這些資產剔除在外。他也強調,用市淨率選股時,企業的盈利能力好應該是一個前提。很多時候,企業前景好的股票,市淨率高一點也要好過市淨率低一些但是經營前景差的股票。
「我認為國內對二維碼的認知經歷了無所不能、飄在空中、心中無碼三個階段。」在國內從事了多年二維碼業務的華陽信通的董事長黃新山向記者感慨。
在二維碼引入國內早期,人們一度以為二維碼無所不能,此後的第二個階段,人們發現二維碼「飄在空中,落不了地」——人們過於關注二維碼本身,而不是二維碼背後的應用場景。到後來,二維碼開始進入「心中無碼」的階段,即不再關注二維碼本身,而是關注二維碼如何幫應用它的企業賺到錢。
隨著智能手機在中國的快速普及,二維碼也在過去一年裡隨之大面積普及,二維碼的出現讓許多傳統媒體看到了一項新的業務。許多媒體開始在自己的報紙或者雜誌上開闢二維碼購物業務,在紙媒上刊登的商品圖片邊上配上二維碼,並和手機上的商城相連,並希望形成一塊新的盈利來源。
這將是一片新的藍海,還是一個泡沫?
紙媒的二維碼購物嘗試
過去一年,國內用戶對二維碼的認知度發生了很大的提升。隨著騰訊在擁有2億用戶的微信中加入二維碼,二維碼識別軟件的裝機量獲得了極大的提升。此外,三大運營商也都開始通過各種途徑推廣二維碼的應用,再加上其他互聯網公司的一起努力,二維碼在國內用戶中的普及度已經大大提升。
「二維碼業務的核心是,線下要接地氣。要有線下的渠道來裝上二維碼。」一位投資過兩家二維碼公司的上海某大型投資公司的副總裁告訴記者。
從這一角度出發,那些擁有龐大發行量的傳統紙質媒體,很可能形成二維碼購物的一個新的載體。從理論上來說,紙媒上刊登的二維碼可以形成一筆不小的互聯網流量。
目前通過搜索引擎、網絡廣告等互聯網方式在網上獲取流量的成本非常高昂,國內電子商務獲取新用戶的成本每年都以30%的水平增加,目前在網上獲取一個新用戶的成本已經達到100元左右。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二維碼作為新增的流量入口受到眾多電子商務網站的青睞。
目前國內最受關注的二維碼購物平台當屬位於廣州的閃購,這家公司不久前剛剛以百億元的估值完成融資。目前閃購正和《南方都市報》等平面媒體合作開發二維碼購物業務,《南方都市報》的報紙版面變為可以隨時下單的虛擬紙上商城,這一商城主要出售日用品、食品、酒等商品,寶潔是其最大客戶,目前這項業務尚處於起步階段。
此外,許多主要面對年輕時尚人群的平面媒體也嘗試起二維碼購物,在那些服裝、化妝品、包、手機配件介紹旁邊加上二維碼,讓讀者在閱讀雜誌產生購買衝動時可以很輕鬆地拿起手機拍攝完成購買。
《玩手機》雜誌的出品人陰永珂告訴記者,該雜誌平均每本被用戶掃瞄的二維碼數量已經高達10個左右——《玩手機》雜誌是國內二維碼應用最廣泛的雜誌之一,幾乎每頁雜誌上都有3到10個二維碼供用戶掃瞄,並且鏈接到手機應用商店等地。
「但是雜誌的二維碼購物能否形成規模,關鍵還是要看你的雜誌的發行量。」陰永珂指出,他認為紙媒做二維碼購物仍然非常困難,因為大部分紙媒的發行量都有限,且大部分紙媒的發行量都有下降的趨勢,他曾經考慮過在雜誌上通過二維碼銷售各種手機配件,但是發現效果並不理想。
「在我們來看,可能會借助報紙、雜誌,平面媒體做二維碼購物的,更多的是品牌企業。」靈動快拍的市場總監張何指出,一些品牌會把紙媒的二維碼購物作為一個全新的發布渠道,即其他地方還沒上市,和企業的營銷策略相結合。
張何表示,平面媒體發展二維碼購物與媒體原有的廣告模式並不存在衝突,相當於給了媒體新的發展渠道,因此媒體應該加強在這一塊的嘗試。
「憑什麼要去拍二維碼?」
不過,紙媒發展二維碼購物業務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用戶憑什麼見到報紙和雜誌上的二維碼就會去拍呢?二維碼技術提供商華陽信通的董事長黃新山的研究發現,大部分時間,用戶是不會去拍報紙和雜誌上的二維碼的。
黃新山指出,衣服、鞋子這些商品,並不一定適合二維碼購物,因為這些商品是需要反覆比較的,「哪怕去逛個街買衣服,還要多逛幾家店呢。」這時候二維碼購物的劣勢就體現出來了,因為在挑選、對比上不如PC電商網站,由於報紙、雜誌版面有限,在產品豐富程度上不如網站,限制了二維碼購物的發展。
黃新山指出,對於二維碼購物最大的威脅在於,現在的年輕人已經越來越少地去看報紙,報紙讀者的年齡開始越來越大,而只有年輕人才知道怎麼用二維碼。從這一角度上來說,似乎那些仍然有穩定年輕人用戶的時尚雜誌會在二維碼購物上有更大的空間。
他認為比較適合二維碼購物的,是那些需要重複購買的商品,例如面膜,或者一些高度標準化的商品,這些商品不需要比較。
黃新山指出,為解決「我為什麼要去拍二維碼」的問題,需要在商業模式上做一些設計,例如在面膜這樣需要多次購買的商品上印上二維碼,當用戶用完上次買的面膜時,掃瞄面膜包裝上的二維碼,下次購買時通過自動識別能夠享受打折,才會有更多的用戶願意用二維碼去買。
另一家叫做VINUX的創業公司正幫助許多傳統紙媒搭建二維碼購物平台。這家公司的系統能自動幫助傳統紙媒生成手機商城——這些商品都會自動匹配一個二維碼,由紙媒印在雜誌和報紙上,然後用戶掃瞄購物。
VINUX的創始人張斌指出,已經有大量紙媒開始嘗試二維碼購物業務,不同媒體之間的效果差別非常大。效果最好的是時尚類雜誌,而效果最差的是老年類雜誌,因為老年人根本不懂怎麼用二維碼。
「效果最好的雜誌,有50%的讀者會在上面掃瞄二維碼購物,但是效果最差的,千分之一都不到。」張斌指出,目前手機二維碼購物的量還很小。
影響手機購物發展的最大因素並不是二維碼這一渠道,而是手機支付還不夠健全。張斌指出,通過二維碼掃進去購物的大都是網頁的形式,需要通過手機瀏覽器打開,而手機瀏覽器又不支持安裝安全插件,因此在安全性上很差,為保證付款安全,整個操作的流程非常繁瑣,有70%以上的用戶都被卡在了付款這個環節。
張斌指出,紙媒的手機購物商城賣得最好的品類,是那些特殊的、好玩的商品,如新潮數碼產品、工藝品等,或者是只有這裡能買到,而京東、天貓等網上商城買不到的。一些媒體會註明,這些商品只供給本雜誌或報紙。
日本二維碼購物未成規模
日本是全球二維碼最為普及的國家。但是記者兩週前在日本採訪時發行,日本的二維碼購物並未形成很大的規模。
「日本的包、化妝品、衣服等時尚購物,基本不使用二維碼。」日本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樂天的一位中層告訴記者。
這位樂天的中層指出,作為時尚雜誌,是服務精準人群的,需要品味和帶領時尚,許多日本的時尚雜誌認為,如果加上購物碼的話,會降低雜誌的品質,而且效果也一般,還不如把內容做好,樹立形象帶來讀者的話,通過銷售和廣告就能帶來收入。
「只要雜誌刊登了二維碼等信息,就需要負責客服,這是日本的商業習慣。」上述樂天的中層指出,雜誌開通購物模式,帶來的客服問題,這個會影響雜誌社的運營,也不見得專業,還有運營風險。
對於日本的時尚雜誌來說,如果開展二維碼購物,還要承擔進貨的風險。因為日本的知名品牌是不壓貨銷售,大多需要買斷的,這也是日本的時尚雜誌不開展購買信息的原因之一。
「另外,如果雜誌裡帶有購買方面的二維碼等信息,就是純廣告模式了,這個的編輯方式也是不同的,也會影響廣告頁面的價格和運營,當然,也有上述的品味的問題和商業味道過重,會影響讀者的閱讀。」上述樂天的中層指出。
這是和國內完全不同的思路,因為日本講究的是服務,二維碼只是作為一種誘導的模式在使用,但同時也需要不影響服務質量,二維碼只能作為手段,而很難成為營銷的方式。
「至於二維碼在廣告誘導方面,日本一直努力在做,不過,也沒多少成功案例。」上述樂天的中層指出,日本最大的二維碼公司負責了在功能手機幾乎全部的內置市場,但最近幾乎倒閉,就是因為二維碼並不能達到很理想的效果。
從日本二維碼購物並未發展起來的情況來看,阻礙二維碼購物的最大因素恰恰是商業配套的打通,而不是技術本身。從這一角度來說,國內紙媒的二維碼購物離「心中無碼」的階段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