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身在福中不知福

1 : GS(14)@2011-09-14 22:15:46

問番下你,你有無盡力先,有盡力不如同佢死過,講明自己是邊個,無料就收聲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73100&d=1575

當多網民「討論」股市。當然,所謂「討論」,除有善意分享分析外,也有在「隱名」世界下常現之「互相惡意抨擊」。筆者只是CDROM(Read-only),少有參與,惟看部分行文,相當具針對性,「攻擊人」多於討論,這又何苦呢?大家都沒有進步。
以下評論無針對任何人,只不過是看了網友文字有感,作點討論。「惡意抨擊」,多集中取笑「誰人唔準」、「何人是廢物」、「哪位無能」等。如只因大家立場不同,或分析方法有異,是否應以此作人身攻擊呢?以評論員與炒家為例,有網友借一兩次事件,抨擊部分金融業者「分析力弱」。筆者自問「無能力」,亦「無資格」去審判或評論任何人,但理性地說句公道話,一兩次勝負可歸納出別人的「分析力」嗎?這僅是單看結果定性智慧的「結果論」而已。
的確,評論員工作之一,是幾乎要將所有事情都能「準確解析」。但請留心,「解析」並不等於「預測」,一步入預測面,就有出錯可能。作為炒家或投資者,並非要當「神算」,只要能控制機會率與回報風險比例,努力做到適當命中比例,回報大於損失,經已足夠有利可圖,「何需次次估中咁神奇」?
筆者認識不少炒家,每個買賣只是其系統一部分。當大家炒作方式不同時,你眼中看來的「錯」,只是對方系統勝負中的一環而已。舉例說,假設炒家系統命中率為70%,10次有3次「錯誤」。如只看其中一次「錯誤」,是否可以話該系統「唔準」、「廢物」?單看一次命中,是0與100%的比較,與日復日的炒賣絕對不同。除非閣下「只炒一次」後「終身不玩」,否則這其實是大數法則的問題。同樣原理,聰明的讀者應明白,為甚麼炒作不可以「一注瞓身」,因為孤注一擲只會把平均命中率,變成了0與100%的「一次性賭命」。
平心而論,有意思的討論,比吵鬧指責更能叫人看得全面。近日有網民指大市成交低,是因投資者「已經全身蟹貨」,再沒有餘錢再進場所致,未來即使外圍回穩,也無力向上。理性分析,筆者暫未認同。首先,若市場沒有資金承接,主動沽盤比例應遠較現時為高;其次,如翻查資料,會看到不少全球性基金現時手持現金之比例,為金融海嘯後最高水平,這反映大戶不是「蟹了貨」,而是擔心外圍不明朗形勢而轉趨保守,只要擔憂一解,隨時有力追入「買平貨」。這兩個想法,除了有著主動與被動分別外,背後亦思考到未來資金大勢。這樣的分析,不是來得更有意思嗎? 作者為致富證券資產管理部董事,證監會持牌人士,他本人並無持有相關股份權益。
2 : Ar Yan(11362)@2011-09-15 09:40:12

1樓提及
問番下你,你有無盡力先,有盡力不如同佢死過,講明自己是邊個,無料就收聲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73100&d=1575 當多網民「討論」股市。當然,所謂「討論」,除有善意分享分析外,也有在「隱名」世界下常現之「互相惡意抨擊」。筆者只是CDROM(Read-only),少有參與,惟看部分行文,相當具針對性,「攻擊人」多於討論,這又何苦呢?大家都沒有進步。以下評論無針對任何人,只不過是看了網友文字有感,作點討論。「惡意抨擊」,多集中取笑「誰人唔準」、「何人是廢物」、「哪位無能」等。如只因大家立場不同,或分析方法有異,是否應以此作人身攻擊呢?以評論員與炒家為例,有網友借一兩次事件,抨擊部分金融業者「分析力弱」。筆者自問「無能力」,亦「無資格」去審判或評論任何人,但理性地說句公道話,一兩次勝負可歸納出別人的「分析力」嗎?這僅是單看結果定性智慧的「結果論」而已。的確,評論員工作之一,是幾乎要將所有事情都能「準確解析」。但請留心,「解析」並不等於「預測」,一步入預測面,就有出錯可能。作為炒家或投資者,並非要當「神算」,只要能控制機會率與回報風險比例,努力做到適當命中比例,回報大於損失,經已足夠有利可圖,「何需次次估中咁神奇」?筆者認識不少炒家,每個買賣只是其系統一部分。當大家炒作方式不同時,你眼中看來的「錯」,只是對方系統勝負中的一環而已。舉例說,假設炒家系統命中率為70%,10次有3次「錯誤」。如只看其中一次「錯誤」,是否可以話該系統「唔準」、「廢物」?單看一次命中,是0與100%的比較,與日復日的炒賣絕對不同。除非閣下「只炒一次」後「終身不玩」,否則這其實是大數法則的問題。同樣原理,聰明的讀者應明白,為甚麼炒作不可以「一注瞓身」,因為孤注一擲只會把平均命中率,變成了0與100%的「一次性賭命」。平心而論,有意思的討論,比吵鬧指責更能叫人看得全面。近日有網民指大市成交低,是因投資者「已經全身蟹貨」,再沒有餘錢再進場所致,未來即使外圍回穩,也無力向上。理性分析,筆者暫未認同。首先,若市場沒有資金承接,主動沽盤比例應遠較現時為高;其次,如翻查資料,會看到不少全球性基金現時手持現金之比例,為金融海嘯後最高水平,這反映大戶不是「蟹了貨」,而是擔心外圍不明朗形勢而轉趨保守,只要擔憂一解,隨時有力追入「買平貨」。這兩個想法,除了有著主動與被動分別外,背後亦思考到未來資金大勢。這樣的分析,不是來得更有意思嗎? 作者為致富證券資產管理部董事,證監會持牌人士,他本人並無持有相關股份權益。


讀書時的考試制度,令人只知成功與失敗嘛~~~  
出來做野,先慢慢學到從失敗中,學認錯同埋檢討自己能力係有限
3 : GS(14)@2011-09-15 20:51:49

如果唔識認錯同埋無知,呢人好打極有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9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