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說故事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53677

從前有一班富人,因為祖蔭而財雄勢大,可惜呢排富人不務正業,終日吃喝玩樂,過着窮奢極侈的生活,令財政入不敷支,到財產耗盡之後,為了維持 現有的生活水平,唯有舉債度日。又有一班窮人,他們沒有祖先護蔭,又沒有多餘財產,勢孤力弱,不過他們只管努力工作,在士、農、工、商各業都有積極發揮, 而且他們克勤克儉,將賺到的錢都儲蓄起來。故事的結果,大家可想而知,那班窮人與富人的位置遲早互相轉換,正如現在歐、美等發達國與中國、印度等新興國一 樣,負債累累的過氣富人終於變窮光蛋,新進冒起的朝氣窮人終於變成富豪。

現在又有一班人,每天都想極速致富,花靚仔廿歲出頭,已經嫌惡工作,只懂花錢,不事生產,生活在資本主義的邪惡社會,聽了財經騙徒之花言巧語,於是 走上投機賭博之歧途,參與各種投機炒賣,在沒有本金之下,唯有高息借貸投機,只求高回報,無視風險。又有一班人,他們知道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於是努力工 作,節省開支,把多餘的積蓄投放在各類優質資產,以迴避風險為首要條件,以長線增值為最終目標,以資產派出之現金流為增長原則。這個故事的結果,大家可能 心中有數,但也可能不同意故事的結局,但無論怎樣做,那是你人生的一個決擇,只可惜不似得戲劇橋段,可以拍完再拍,只可一,不可再,生命無 TAKE TWO,成王敗寇,到最後不要怨天尤人,悔不當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18

華潤水泥故事

歲寒知松柏兄認為華潤常常利用財技賺錢,但不知道華潤水泥的故事,所以希望想了解一下他們賺錢的手段。有見及此,小弟在港交所找到相關的文件來分析一下華潤水泥,可以見到。在這幾年間把水泥部分分拆上市,然後私有化、又把香港業務注入,再購回,又重新分拆上市,簡直眼花瞭亂。這個過程可見華潤集團是大賺其錢,我們來大致一下回顧過程:

1. 2003年6月,華潤創業(291)以手上的中港混凝土與華潤集團的廣東及廣西的水泥業務組成華潤水泥,並以介紹形式上市,編號712,為現時卡姆丹克太陽能的編號。華潤創業以10股分派1股的比例分派所有華潤水泥股票予股東,並不再持有華潤水泥股權。

2.  2006年4月,華潤集團以2.45元或1股不上市的股票私有化,同時以每份1.225元私有化票面值1元的可換股債券,整體總價值為19.154億元,出資金額最多為12.536億元。

3. 2007年11月,華潤勵致(1193,現華潤燃氣)進行重組,把所有電子業務注入華潤上華(597,現華潤微電子,現私有化),華潤集團為保上市地位以2.17億購入中港混凝土,作權宜之計。

4. 2008年8月,華潤勵致獲注燃氣業務,在2008年12月,華潤集團以2.938億購回華潤勵致之中港混凝土股份。

5. 2009年9月,華潤重新建設一個新殼,把華潤水泥再次上市,當次以3.9元發行16.38億新股上市,後來超額配售9,946.8萬股,合計集資67.76億元,以全部股本6,519,255,462股計,整體市值達254.25億。

在這幾年間,華潤集團出資13.20億加上必需的專業費用,就能向市場集資67.76億以上的資金,按上市時持有股數4,781,787,462及現價6.37元計,合共換得現值302.22億的股票,不計相關費用,獲利達2,189.54%,隨了其踏準行業節拍外,財技也運用出神入化,也是大賺的因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44

聊聊估值那些事兒——「指標」背後的故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e996b0100w0yu.html

【《證券市場週刊》特約作者 李傑】(註:本文為原文,部分地方與刊登版有細微差異)。

 

雖然企業的內在價值的經典衡量方式是DCF(現金流貼現法), 但這種方法的天然限制因素(比如計量比較複雜、只適用於價值穩定類別的企業、引入的變量條件較多等)和不直觀性,使得投資者更經常參考的是一些較為直觀簡 單的估值指標。這裡將探討幾個最常用指標的內在意義和相互區別,特別是當幾個指標之間發生某種組合情況時,其隱含的風險與機會的衡量思路。

 

最被廣泛應用的市盈率指標(PE),其實質是相對於損益的一種溢價形式。市盈率法要特別注意到損益表的修飾空間和變動彈性遠大於資產負債表。最通常的錯誤在於,將「當期業績」與企業的「盈利能力」混為一談。即便是持續幾年的歷史優秀業績,也不代表企業的未來盈利能力。PE法(特別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PEG法)經常造成「企業動態低估」的假象,其實可能早已透支了未來的盈利。如果我們願意回顧一下2007年底的券商報告,當時各類分析在靜態PE已經高達60以上的時候,就是以充滿「投資樂觀主義精神」的動態PE以及PEG法來證明大把的股票依然是「低估」的。

 

市銷率(PS)與市盈率(PE)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但是在企業當期階段性虧損的時候市盈率是無效的。在確保企業長期盈利能力有底線或者行業反轉可能的時候,市銷率在這個時刻的「歷史比較(也就是與以往的歷史市銷率的比較)」有一定的參考意義--——當然前提是這家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和經營格局足夠強勁,還能活著挺過低谷。

 

PS反映的其實還是一個損益表預期的問題。PS高一方面說明每單位銷售收入的盈利能力更高,另一方面也說明市場對於其銷售額的成長空間以及保持每單位盈利能力的預期很高。那麼,企業分析無非就是沿著這2個線索去展開,去回答到底這種預期是否合理而已。我們通常可以看到,利潤率最高的企業往往PS是最高的,比如軟件類企業(用友軟件就有高達6倍的2010PS)。而市銷率很低的企業,有一點特別值得注意:就是其淨利潤率的變化趨勢。因為一旦其原本很低的淨利潤率發生向上的拐點,那麼在極大的銷售額的基數上,可能出現淨利潤率遠高於同期銷售額增速的現象。而如果這種現象出現,那麼其估值水平的上移是大概率的。

 

比如現在的伊利股份,只有20101.04倍的PS,因為其業務特徵是極低的淨利潤率(4%左右)。但今年以來,其業績的上升遠超銷售收入的增幅,其中的一個很大原因就在於利潤率的提升。另外,蘇寧電器以2010年計的市銷率大約是1,而永輝超市的市銷率則為1.77。但同時蘇寧電器的淨利潤已經提升到了5%以上,永輝超市的淨利率則只有2.4%。這種反差(包括2011年視角下蘇寧只有15PE而永輝則大約是40PE以上),只能以「市場」更加看好永輝的成長空間來解釋了。

 

而市淨率(PB),其與市盈率、市銷率的最大不同,是前者反映 的是這個公司淨資產的溢價程度,而後者反映的只是這個企業當期利潤額和銷售額的溢價程度。很顯然,這裡比較的基準是有巨大差異的:淨資產的穩定程度相對較 高,而企業當期利潤及銷售額則是敏感性很大的基準,其不但受到當期市場狀況的影響,甚至一些會計上的調節都可能造成很大的觀察偏差。

 

為什麼很多投資人,往往更重視企業的「成長空間」,卻對於企業的差異化競爭優勢的重視程度卻並不高呢?我認為就是因為沒理解PB的真正含義。

 

 

市淨率由於反映的是淨資產溢價,而淨資產的溢價水平是直接與淨資產的收益率緊密掛鉤的,因此考察市淨率其實就是考察ROE的態勢,而考察ROE的態勢則不能不考察3個維度:R-競爭優勢充分展現後的收益率高度,N-競爭優勢所能達到的持久度,g-淨資產基數的複利增長。顯然,這比僅僅考慮企業的利潤增長率要全面深刻得多了。企業的ROE綜合展現了這個企業在資本槓桿、銷售利潤率、總資本週轉率三大方向上的「現有水平和未來潛力」,如果說當期業績表現是「知其然」,那麼搞懂企業的ROE長期態勢和特徵則就是「知其所以然」了。

 

我們往往看到的是,當公司獲得很高的淨資產收益率的時候也是其市淨率扶搖直上的時刻,從這方面來說,市場確實是「有效的」———但是問題在於,市場又往往 是短視的:市場往往只看到「現在的權益收益率很高」,但卻很少能夠準備評估其「持久性」(也就說,市場的有效性只侷限在對當前信息的「解讀」上,而不是對 企業長期內在價值的評估上,並且這種解讀也經常性的受到情緒波動的干擾)。那麼什麼樣的企業可以享受高水平的淨資產溢價?我認為至少同時符合3點:

 

第一,其盈利的核心能力主要不來自於可見的有形資產。比如微軟或者蘋果,它的有形資產不過一堆電腦和辦公樓,有誰會認為其盈利能力來自這些死的設備?如果相反,企業的主要盈利驅動是來自於有形資產的投資,我們會發現這類企業的PB往往很低(比如鋼鐵,房地產,建築,汽車).因為有形資產相對更加容易複製,且越來越高的資產規模導致的固定成本也越來越高,一旦遭遇行業波動,其多年的經營成果很可能毀於一旦。當然,在一些行業的特定階段(比如雖然是重資產,但是其已經進入寡頭競爭)重資產行業可能也可以獲得較高的PB(比如雙匯和格力電器),但要注意這種情況的可持續性。

 

無形資產為經營主要要素的企業,其往往具備3個特徵:第一是擴張才邊際成本很低,這樣一旦需求上升可以極高的速度並且近乎0成本的快速佔領市場(相比較如汽車企業,往往是新車推出時候需求最旺盛但是產量上不去,等產量滿負荷了產品的需求熱度已經過去了);第二是毛利更高,因為省去了重資產從原材料到產品製造過程中的經營成本;第三是現金流往往更優秀。

 

第二,這種依靠非有形資產創造利潤的能力是可持續的。光 有很高的無形資產創造盈利的能力還遠遠不夠,因為無形資產為主的企業雖然享有「輕資產」的美譽,但是若沒有強大的競爭優勢為保障,其被顛覆的速度往往還快 於大量有形資產為核心的傳統重資產型企業(因為顛覆前者可能只需要一個好的點子,而顛覆後者卻可能需要投入成百億的資金)。這種持續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待:

1,企業是否很容易受到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

2,企業自身是否具有差異化和難以複製的競爭優勢?

很顯然,一個對宏觀經濟環境的波動越不敏感,且在行業中又具有競爭對手難以模仿和企及的競爭優勢的企業,更應該獲得高的資產溢價(特別是再結合上面第一條的高ROE能力)。

 

第三,企業目前正處於其發展的初中期階段。儘管可能某企業的無形資產強大無比而又可持續性頗佳,但如果這個企業已經達到了其進一步成長的天花板,那麼也很難獲得高的淨資產溢價水平---因 為雖然其業務的回報率很高,但是已經失去了進一步大幅擴張複製這種業務的潛力,其最終將變為一個穩定的分紅機器,但是很難再將資本高速放大了。對於這樣的 企業,也許其將很長一段時間都維持極佳的淨資產收益率和現金流狀況,但是其資本卻難以再進一步放大了,這種情況下其估值的中樞將面臨回歸。

比如當前的可口可樂,雖然依然具有無比強大的品牌力和很強的收益率及現金流。但遍及全球的業務也面臨著天花板,導致其估值水平在1998年成長的高峰期達到頂端後持續的下滑。

 

綜上,PE主要的比較基準是敏感性強的當期利潤,而PB的比較基準是穩定性強的淨資產,這兩者視角不同但估值指向的是同一個主題。由於溢價比較基準的不同,以及企業業績和經營態勢的不同步性。同一個企業往往會呈現PBPE狀態的不同組合模式,而不同組合背後往往對於未來的投資收益分佈態勢有直接的關聯,反應了深刻的投資內涵及風險機會邏輯,比如:

 

 

【低Pb,低pe:

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熊市的末期,反映了市場的「去泡沫化卓有成效。有時,其也反映在一些經歷了經營拐點的企業同時達到了價位調整的低點。比如,巴菲特1989年開始購入富國銀行時候的股價只有5.3倍的PE1.2倍的PB。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低」有時是建立在企業的業績還未充分反映經營困境基礎上的。比如富國銀行,在上例買入3年後的1992年,富國銀行的業績比1990年下降了70%以上。

 

這一點思考,同樣適用於當前的A股市場。也就是銀行、地產為首的極低估值的版塊,其當前依然25%以上增速和歷史最高點的ROE水平,是否代表了真實經營環境的「底部」?對此,筆者以往已有多篇專門的討論分析,這裡不再贅述。

 

 

【低PB,PE】:

這有幾種情況,強週期股出現這種現象往往是由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盈利的大幅降低甚至虧損導致的。很低的淨資產溢價水平表明接近了經營週期的底部區間,但需要注意的是,經營週期的底部區間未必一定是企業股價的底部區間,過於高昂的PE水平雖然反映了業績下滑的因素,但是有可能價格的調整隻是在初中期階段。比如,今年業績大幅下滑的比亞迪,其當前的PB雖然並不高,但是2011年預期PE高達100倍以上。除非其迅速的完成業績反轉,否則這一態勢下可能意味著較長的股價調整週期(雖然其間肯定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反彈)。

 

另一種情況更值得注意。一個企業當期的業績並不十分突出,這時其PE看起來並不便宜(比如30PE)。 但是如果這個企業已經開始具有明顯的,甚至是獨一無二的強大競爭優勢,而且由於其當期正處於經營的積累期或者其當期閒置資本(比如募集資金)未來可能將有 效投入企業的高價值業務,從而導致其不但資產的盈利能力將越來越高,且這一過程可能持續很長的時間週期時,這種企業可能就是典型的「未來優勢型」企業。

 

這個時候的「不便宜的PE」實際上並不對其未來的長期投資回報有大的沖抵。特別是,如果這種企業由於系統性波動的原因導致跟隨性調整,逐漸成為「低PB,低pe」態勢,往往就成為了一個典型的我謂之「低風險,高不確定性」的絕佳投資機會!

 

比如雲南白藥在95年前屬於「業績平庸」,而當時其享有的PB也僅有2倍左右。而即使是在1997年深證指數7年大頂部的55PE這一高昂的價格買入當時的云南白藥,至今的收益率依然讓人咋舌。又比如天士力,長期的經營積累導致業績在過去幾年處於低速的平台期,即使在2007年的超級大牛市的最高價(當時PBPE分別為6.269左右)買入,截止4年後的今天收益率也有200%(而隨後2008年的系統性大跌,使得其轉化為「低PBPE」類別,演繹了上述「低風險,高不確定性」的經典案例)。

 

 

【高pb,Pe】:

我觀察了一些企業後發現這種組合特徵往往值得警惕。這可能反應了市場對於這個企業階段性的高增長(一定要區分「當期業績」與「盈利能力態勢」之間的區別)背後的實際長期盈利能力有過渡高估的傾向。

 

為什麼呢?我們可以想想,如果一個企業的pb極高,那反映的是這個企業的盈利基本上就是靠無形資產驅動的了,屬於虛擬化經營級別的公司了。但是這得靠多麼強大的無形資產才能夠達到?10倍以上的pb表明的是這個公司的盈利中有形資產的貢獻率已經不到10%,如果這是一個可以持續的盈利能力,那麼是什麼東西讓他如此堅挺?這種特性真的已經到了「長期來看都高度確定其地位難以被顛覆」的程度了嗎?

 

在我的觀察中,這種企業如果發展與預期般順利,其投資回報率也在高昂的市場預期消化中明顯降低(等於或者低於企業實際利潤增長)。而如果稍有不慎出現明顯低於預期的業績走向,其下跌的幅度往往遠超普通投資者的預料之外。

 

比如今年筆者在分析中恆集團時,就指出其當前高達12倍的PB與其競爭優勢的牢靠程度(也就是ROE的可持續性)長期來看並不匹配。雖然當時來看來「動態PE」很低,但是結合經營上的一些重大不確定性,其在當時價格(大約18元左右)所隱含的風險已經遠高於機會。

 

但上述情況可能有一種例外:就是這個企業具有持續的將融資能力轉換為高盈利業務回報的能力。

但是這種情況非常稀少,這不但需要企業有強大無比的無形資產壁壘(資金只要投入,就高確定性的轉化為高收益,想像一下那是競爭優勢多麼強大的業務?這與拿 到錢就有很多項目搞的亂投資是兩個概念),而且還要關注到底他的業務是否是資金投入敏感型的?比如茅台和阿膠,屬於典型的強大無形資產壁壘企業,但是另一 方面大量的現金難以在核心業務上放大也極大的影響了其資產收益率的最大化。所以,要同時達到這2條的,真的是少之又少。

 

說到底,商業世界的規律是有限而不是無限,所以無論有多美好的預期,在面臨類似估值組合態勢的時候都需要慎重檢驗。特別是這種情況,「很低的動態Pe」非常容易迷惑人,尤其是對估值體系不甚了了的投資者,過分高估了企業的持續成長能力(往往僅是由於行業性的繁榮導致的階段性業績爆發)。忽視低Pe背後的高pb,不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審視推敲,風險遲早會來敲門。

 

 

【高pb,pe:

這種情況就比較單純,一是市場全面泡沫化,完全靠的是一種情緒亢奮支持,類似07年那種。或者是一些完全靠故事被瘋狂炒作的個股,比如前一階段某些稀土概念。再一種典型就是從「高Pbpe」明星地位跌落凡間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被證偽了」。很高的PB表明市場定價相對於其資產的實際盈利能力而言還是高估(回歸之路漫漫無期),而其業績的一落千丈,甚至是大幅虧損也導致原本「很低的動態市盈率轉眼之間迅速升高。

 

如果將上述這些估值狀態轉化為「投資決策語言」,那麼可能最終產出的就是一個風險機會比的排序了。

研究這些估值的意義是什麼?就是為了不簡單的生搬硬套估值指標,就是為了建立起多角度的觀察窗口。

 

 

估值的本質是什麼?不是一堆數學模型或者幾個公式的堆砌,而是對「什麼東西才值得溢價,以及溢價的程度與投資回報率之間的關係」進行評估的過程。

 

 

越是接近理解主要幾個估值指標的本質意義之後,我們發現估值的主要困難就越是指向一個問題:你對這項生意到底有多瞭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40

OLED中國式追趕:新故事,舊情節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5/4MMDcyXzM3NzM4Mg.html

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互聯產品的日益走俏,在日、韓、中國台灣大力佈局下一代顯示技術OLED的同時,中國大陸也掀起了投資高潮。

繼 天馬微電子計劃投資70億元在廈門建設5.5代LTPS工廠(旨在為便攜式電子產品提供AMOLED中小尺寸顯示屏)後,國內大尺寸TFT-LCD主要製 造商京東方也宣佈,將投資220億元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建設5.5代OLED生產線,生產以LTPSLCD和AM-OLED技術為主的中小尺寸顯示器件。

截至2010年底,中國內地共有4.5代線4條、5代線4條,加上已簽約的廈門5.5代線共有5條。目前中國大陸中小尺寸面板出貨量被認為已比肩韓國和中國台灣,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在SEMI China光電子照明及平板市場分析師戚發鑫看來,缺乏核心技術、缺乏人才、缺乏產業鏈配套基礎的的大陸液晶面板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戰略思考。

在 大尺寸液晶面板領域,日韓及中國台灣企業的產能份額已經高達全球市場90%,試圖趕超的大陸同行實行「通過建設生產線帶動產業鏈發展的策略」獲得一定市場 份額,但至今未能實現盈利,也未能掌握核心技術和行業話語權。如今,具有先發優勢的日韓及台灣地區企業開始在中小尺寸市場發力,大陸企業又該選擇一條怎樣 的路徑?

OLED投資潮

目前投入巨資發展AMOLED技術的面板廠主要有5家

Display Search報告顯示,隨著日系面板廠針對中小尺寸面板產能進行轉換以及整合,未來將以LTPS、IPS、AMOLED等多項先進技術把中小尺寸面板競爭 力發揮到極致。加上韓國、中國台灣以及中國大陸面板廠商也正積極朝中小尺寸領域切入,平面顯示器產業競賽已不斷升級。

統計顯示,目前,通 過中央或地方政府高額資金發展AMOLED技術的面板廠主要有5家,包括京東方、天馬微電子、維信諾、虹視與彩虹等。這些企業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有 TFT-LCD液晶屏幕製造基礎的企業,比如京東方和天馬微電子;另一類則是沒有液晶製造基礎、新進入OLED製造領域的企業,比如維信諾。

京 東方與天馬微電子目前正規劃5.5代LTPS 生產線,而其它原本沒有TFT基板產線的維信諾與彩虹,其獲得資金已規劃或者已正在興建4.5代TFT基板產線。另一家公司長虹投資成立其OLED事業子 公司--四川虹視的首條AMOLED目前試產線已完成,但是長虹其對投產AMOLED態?較謹慎,目前尚未表明未?投產4.5代AMOLED產線的規模及 時程。

中國大陸企業熱衷於下一代顯示技術,既有智能手機等移動互聯產品發展的趨勢推動,也有企業產品技術升級需求。目前,包括天馬、萊寶 高科等在內的國內中小尺寸液晶屏幕製造商,其產品主要供應內地龐大白牌及山寨市場,包括小尺寸面板的手機、可攜式導航器、可攜式影音播放器,以及採用中尺 寸面板的可攜式DVD播放器等,搶奪台灣地區面板企業的傳統市場。不過,在高端智能手機面板供應上,目前大陸企業仍是空白。

資金瓶頸

「很多風險投資人來看過,但是最後都不敢投。最合適的投資人也許是大型國企,不過困難也很多」

儘管OLED投資熱潮湧動,但是對中國大陸企業來說,發展下一代顯示技術仍顯得困難重重。除了技術難題的攻克,資本也成為重要障礙。

10 月31日,深天馬(000050)發佈公告宣佈重組方案二次遭否。2010年1月18日,深天馬與深圳中航集團、上海張江集團、上海國資公司、工投集團分 別簽署了《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協議》,約定以5.34元/股的價格發行股份購買上海天馬70%股權。上述重組方案於2010年4月通過國資委方面審核,但卻 在今年1月份遭到證監會否決。

此後,深天馬決定將原定增發方案有效期申請延長一年並進行了系列的整改,但未料想在10月底二次上會時又一次遭到否決。

兩次遭否的同時,天馬業績的暴漲暴跌(受到液晶產業波動規律影響),也從側面體現了液晶面板公司面臨的複雜生存現狀。今年2月,天馬微電子計劃在廈門建設5.5代LTPS工廠,從而向高端顯示轉型,僅此工程便需投資70億元。

作為自主OLED技術發展的代表企業,崑山唯信諾當下也面臨著資金考驗。2009年9月,崑山維信諾顯示與崑山工研院聯合成立了崑山工研院新型平板顯示技術中心,並建成國內首條AMOLED中試生產線。今年10月,崑山維信諾公司正式宣佈啟動AMOLED產業化項目。

據 唯信諾公司內部人士表示,「公司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我們一直在積極尋找戰略投資人。」該人士說,維信諾最早由崑山國資委和清華大學發起,香港上市公司億都 國際跟進投資,但發展資金仍有巨大缺口,「很多風險投資人來看過,但是最後都不敢投。最合適的投資人也許是大型國企,不過困難也很多」。

「超越式」發展之考

「是不是在適量控制生產線建設的同時,學習一下三星重點將資金放在核心技術的研發方面?」

據維信諾總裁助理高裕弟介紹,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聯合起草的《2010-2012年平板產業發展規劃》已經明確指出,到2012年,要將我國平板顯示技術提升到國際先進水平,產業規模佔全球比重由當前的5%提升到20%。

「接下來發展下一代顯示,國家還需要進行一些更深層次的戰略思考。在核心技術沒有突破的情況下,是不是一定要花大量投資大舉建設生產線值得考慮。」 戚發鑫說。

戚發鑫認為,目前中國大陸企業對下一代顯示技術的佈局,依然沿襲了發展大尺寸面板時的追趕老路,主要將資金用於生產線建設,但是這種模式挑戰巨大。作為中國大陸最大的面板生產企業,京東方依靠政府及股市進行了多輪融資,但是至今沒有盈利,也沒有改變核心技術受困的局面。

「是不是在適量控制生產線建設的同時,學習一下三星重點將資金放在核心技術的研發方面?」 戚發鑫建議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48

視覺溝通大師南西杜爾傳授 懂得說故事 你也可以翻轉人生

2011-11-14  TCW




經典演講如金恩博士的「我有一個夢」和賈伯斯的蘋果新品發表會,總能讓人口耳相傳。《今周刊》特別邀請視覺溝通大師南西杜爾與卡內基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 龍,分享成功演說的祕訣。

撰文‧辛曉昀

探討全球氣候變遷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震撼全球,在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精湛演說的背後,其功臣就是南西杜爾(Nancy Duarte)。十一月二日,《今周刊》在十五周年慶之際,特別邀請這位曾擔任高爾演講簡報製作人的視覺溝通大師南西到台灣,發表在台唯一一場公開演講: 「改變世界的偉大溝通術」,六百人座的論壇現場座無虛席,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從南西杜爾身上,學到那些精湛且令人臣服的簡報溝通技巧。

杜爾設計(Duarte Design)公司,於一九八八年由南西杜爾的先生所創辦,想藉由當時購買的MAC電腦繪圖,幫助客戶做簡報。南西杜爾一度覺得這想法很瘋狂,而且當時創 業風氣並不盛行,勸說她先生尋找其他工作。但杜爾先生卻看到了用「簡報」作為溝通的趨勢,在他堅持之下,南西只好妥協;沒料到第一天開工,便在矽谷談成了 三件生意。

好的簡報,就像好的劇本有了好的開始,他們從古老的三十六釐米投影片,到現今普遍使用的PowerPoint中,建築他們的「簡報帝國」。

但新興國家的崛起,「簡報」變成委外的工作之一,在備受威脅的情況下,南西杜爾必須將公司轉型。她發現,許多的故事能夠傳承,都是因為內容精采,讓人一再 回味,如果將故事的架構套用在簡報上,勢必能讓演講更為精采,讓觀眾回味無窮、有所收穫。於是,她開始拆解「故事」結構,一一分析好的故事所具備的條件, 並讓生硬的簡報內容「故事化」和「視覺化」。

杜爾發現好的簡報內容,與好的劇本有些相似處:「亞里斯多德曾提出三幕式結構(Three-Act Structure),包含三個場合的故事:開端、中段和結尾,每個故事之間都有轉折穿插,有了這些元素,才會豐富劇情。」而演講要「故事化」才精采,是 因為每個人一生之中,總會遇到高低起伏,當遇到挫折、挑戰時,希望能找到方法脫離困境。

「在演講當中,觀眾才是『英雄』!」長相酷似好萊塢女星珊卓布拉克的杜爾說,講者像是戲劇裡的良師益友,能引導觀眾走向成為英雄之路,也就是所要傳達、接 收的觀點裡。

「故事的每個轉折點,就是觀眾所遇到的障礙,好的演講者(良師益友),必須帶領觀眾(英雄)跨越這些障礙。這些衝突,正是讓觀眾融入劇情的關鍵,激起聽眾 內心想要恢復平衡的渴望!」但杜爾認為這樣還不夠,畢竟想要說服他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須考量到「英雄」的困境:「想要聽眾接納你的觀點,必須考量到他們 不願接納的原因有哪些:是時間嗎?還是金錢?執行的難度還有哪些?」好的演講,要能產生共鳴杜爾特別強調,演說的內容必須和觀眾產生共鳴,了解他們的想 法,讓他們有熟悉的感覺,藉此來抓住他們的心。簡而言之,利用「障礙」產生刺激的作用,與「熟悉」產生的安慰作用相互結合,不斷地在兩者之間往返,保持觀 眾的注意力,才會讓人逐漸接受新的、不同的觀點。

南西杜爾舉了許多中外有名的演講為例,從馬丁.路德.金恩的經典演說「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察費曼在加州理工學院的熱門講座、賈伯斯總是引領風潮的蘋果新品發表會,到馬英九在二○○八年總統大選時的談話,也都 符合上述的結構。

「理性與感性的相互交錯下,加上對事物的熱情,才能清楚明瞭表達你的想法,演講的目的就是有新的見解,想要改變這個世界。」杜爾堅定地說著,同時也印證她 對自己的工作充滿幹勁,居然可以讓一部紀錄片電影——﹁不願面對的真相﹂,不但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殊榮,也改變了世界!

加入故事,更能吸引觀眾卡內基大中華地區負責人黑幼龍也表示,倫敦能獲選為二○一二年的奧運主辦城市,也是因為簡報做得非常精采。

黑幼龍提出好演講的三大要素:親身經歷、令人振奮的內容,和渴望分享。他說,當今的社會,不論你是銀行家、保險業務員,或是政治人物,各行各業都需要具備 良好的溝通技巧;所有的演講、簡報,都需要不斷地練習,增添論調的魅力。

他舉例「卡內基方程式」,即是在兩分鐘的演講中,利用一分四十五秒描述事件的本身,另外的十五秒告訴聽眾該如何實踐,來產生共鳴;而三十分鐘的演講則要有 十個故事來輔佐,比起談容易枯燥乏味的大道理,更容易讓人接受。

「當時高爾在副總統提名時的演講,引起了我的興趣,他不同於其他人高談闊論自己的政見,反而訴諸感性地提到姊姊因抽菸的緣故得肺癌身亡,所以推行禁菸運 動。」黑幼龍指出,加入真實故事的談話,能夠加深演說者的說服力道,讓聽眾感動進而認同。

演講的過程中,聽眾的反應也是相當重要,因為他們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代表著投入的程度。

「別忽視了眼神交會的魔力。」黑幼龍表示,當聽眾對演講內容有所回饋,講者必須用眼神傳達關心,一來一往的互動,讓講者的闡述更容易被接受。

例如在面對投資金主的三十分鐘面試,杜爾會只花十五分鐘在簡報內容上,而利用另外的十五分鐘去了解投資者的意見,並建立彼此的關係,「我會設想,他們想要 什麼,並且了解他們的背景,用最短的時間得到他們認可。另外,適當的停頓,能讓聽眾去消化和吸收講者所要傳達的訊息。」不斷練習,才能精進技巧黑幼龍也有 自己的一套妙招,他幽默打趣地說:「當觀眾打瞌睡時,突然的停頓也能讓他們清醒。」全場不禁哄堂大笑,杜爾也被逗得樂不可支,頻向黑幼龍說「我真的很喜歡 你」。

杜爾的事業如日中天,演講魅力席捲全場,其實她在舞台上的經驗不過三年半,卻懂得透過攝影機錄下簡報過程,來精進演講的技巧,造就舞台上的她看起來相當優 雅大方。

黑幼龍也強調了準備的重要性,「即使是邱吉爾的演講,忘詞和停頓處都是經過精心設計,事前排演而成。」想要良好的溝通說服術,除了謹記亞里斯多德的三幕式 結構,不斷地練習,在故事中加入令人感動的元素,才能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南西杜爾(Nancy Duarte)現職:Duarte設計公司執行長全球TED論壇委員會成員經歷: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簡報製作人

多家跨國企業的演說顧問

著作:全球暢銷書《Resonate》(中文版《視覺溝通的法則》)、《Slide:ology》

向劇本學演講

—— 南西杜爾利用開端、中段和結尾的結構,分析賈伯斯發表第一支iPhone時的精采演說

開端

建立現實狀況

賈伯斯提出市場和幾項產品的最新狀況,建立可能狀況 結合觸控式寬螢幕、手機,和網際網路通訊功能的三合一新型手機,我們叫它iPhone。

中段

創造對比、讓觀眾驚訝

比較iPhone和市場上現有產品功能上的差別,放大iPhone突破的重要性。

製造懸疑、讓觀眾投入

每30秒展示iPhone的新功能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像是用捲軸看照片,一共展示了47次,並用手機訂了4000杯的咖啡給在場的觀眾。

結尾

嶄新的幸福

已將觀眾從「現實狀況」引導至「可能的狀況」,但仍提醒著蘋果歷年來所推出的產品都具有革命性,並向觀眾保證他們以後會再次做到,結尾確立了一個嶄新的舞 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52

影視文化產業演繹「增長故事」 內容成唯一保障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18/3NNDE4XzM4MDk3NA.html

台前幕後,圈裡圈外,影視文化產業最不缺的就是故事。

《絕命島》,是2010年上映的眾多影片中一部鮮有人記得的電影。這部號稱投資「無上限」的恐怖片,實際成本只有幾百萬元,上映後卻意外收穫了兩千萬元的票房。按照分賬比例,製片方差不多保本。

不賺不虧的故事結局原本乏善可陳,但投資該片的老闆卻大呼「滿意」。

這位來自河北唐山的房地產商,老樓盤已售罄,新項目又沒開始,「資金就在手裡憋著」,於是決定拍電影。首次試水,既領略到圈內風光,居然也沒有蝕本。為了分享這種意外的喜悅之情,各地院線代表去北京會面的時候,他特意派出了自己的座駕賓利車去接機,載著大家慶祝。

進電影院看電影,很多時候被視作居民「消費升級」的一個例證。在行內人看來,老闆們從觀眾搖身變成投資人,本質上也是一種「消費升級」,如同買一輛賓利——「從沒聽過他與我們談行業、市場什麼的」,懂不懂擱一邊,先買個熱鬧。

正是這樣的老闆們,懷著比觀眾更高的熱情,帶著背後的億萬資金,滾滾流入當今的中國影視圈,讓這個小行業的體量急速擴大,機會越來越多,到處瀰漫著資本盛宴的氣息。

雙輪驅動

「觀眾是一個易於波動的、廣大而充滿活力的流體。」——雨果

「行外看行內,真的是一片鶯歌燕舞。」一位接受記者採訪的資深業內人士感觸頗深。

繁 榮是真實存在的。電影產業化改革八年來,全國城市票房增長達10倍。在2009年和2010年,票房增長率更達到43%和64%。冠軍影片的票房從 2007年的2.77億元一路飆升至2010年的13.79億元。在去年全國票房過百億元後,今年的目標年初即設定——130億元。

推動這樣高速增長的原動力,在於供不應求。

「現在中國的影視企業已經具有提供更大規模和更深層次內容的能力,但是在數量、質量上,仍然落後於觀眾的需求。」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對記者說。

在此邏輯下,行業總量的急劇膨脹也讓行業內的各個生產要素價格都水漲船高。以演員電視劇片酬為例,現在一線女演員的片酬已達30萬元/集的水準,且為到手淨價,所得稅由製作單位另外支付。目前國內演員片酬能佔到電視劇製作成本的50%甚至更高。

在這樣內生性的增長已經足以讓行業疾奔的時候,政策又使之裝上了重量級的加速器。

10月份,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發布《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被看作是行業「政策黃金期」的開始。業內預計,接下來多樣化的扶持政策將「遍地開花」。

首先是各部委的落實。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日前就表示,「十二五」時期要加大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對文化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確保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

地 方政府更將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列為工作重點。僅以北京地區為例,北京已計劃強化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柱地位,力爭在「十二五」末期將文化創意產業佔GDP的比重 從12%提升到15%。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領導小組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接下來北京將重點扶持內容製作類企業,並已開始籌建新的以政府為主導的文化創意產 業投資基金。

政策的青睞讓行業感到暖意融融。「這是第一次把文化產業提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位置。作為企業,我們覺得這是一個機會,躍躍欲試。」華誼兄弟董秘胡明對本報記者說。

光線傳媒高層更直言:「有政策扶持的產業,不可能不發展。」

多重機遇

「中國的影視行業有點像在補課。」

在位於北京朝陽區的辦公室內,胡明向記者介紹,「歐美國家已經培養出長期到電影院看電影的習慣,美國電影票房100億美金的水準已經保持超過十年,現在發展最快的是互聯網娛樂。但中國兩方面都在同時成長,這是特有的情況。」

電影業以看得見的增長速度向前邁進。根據藝恩諮詢的數據,2011年到目前為止,我國票房增長率24.9%,觀影人次增長率23.3%。此前四年,上述數字每年都超過30%。

電視劇更是蒸蒸日上。廣電總局於日前下發通知規範上星衛視娛樂節目,此令一出,各大衛視對電視劇的爭奪幾近白熱化,購買量同比大漲,價格亦水漲船高。

「現在的製作成本大概是70-100萬/集,售價在150-200萬/集之間。未來三年相信都會有一個上升的空間,應該可以達到200多萬/集的水平。」 華策影視董秘金騫對記者說。

更為關鍵的是,日前陸續結束的央視及各大衛視2012年廣告招標額皆屢創新高。

招標額度直接影響電視台對電視劇的購買預算,電視劇行業明年再創佳績,指日可待。據業內消息,華誼兄弟新片《夫妻那點事》已經達到了300萬元/集的水平。

不過,這些常規的增長與另一個領域的狂飆突進相比,還顯得有些小巫見大巫。

「今年最大的看點可以說就是在網絡版權的暴漲上。」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對本報記者說。

由於國內幾大視頻網站的烽煙四起,對優質內容的需求和爭奪可謂白熱化,網絡版權暴漲5-10倍。鷸蚌相爭,影視行業成為當然的得利漁翁。

10月19日,騰訊購買了《宮鎖心玉》第二部《宮鎖珠簾》作為其首部獨家劇。有業內人士透露其單集價格約185萬元,創下單集購買價新高。該劇共40集,意味著騰訊僅版權購買即超7000萬元。此前,這一紀錄由3000萬元購入《還珠格格3》的搜狐保持。

185萬元/集的天價已經達到目前電視台的購買水準。業內談及與此,無不歎為觀止。須知道,一年前熱門劇的網絡版權還只在40-50萬元/集左右,且當時已經被認為非常高昂。

「這說明網站燒錢還沒燒完。而且預計還會燒一段時間。」申銀萬國傳媒行業分析師萬建軍對記者說。在他看來,只要視頻網站格局未定,那麼這一水準就有望得以保持,甚至繼續提升。而照目前形勢估計,兩三年內都無需擔憂價格下滑。

企業方面對此的態度稍顯謹慎。華誼兄弟董秘胡明認為,雖然價格飆漲,但畢竟網站基數小,還無法撼動電視台的渠道霸主地位。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則向記者指出,目前,上述天價實際上只限於幾部最熱門的劇集,二、三線電視劇的價格上漲幅度不大,甚至銷路也不見得好。「從單個項目或者單個網站的角度看,我認為這是出現一定泡沫的現象,不排除來年出現一些調整。」

不過,「若把眼光放到全行業,就會發現,網絡版權的上漲,是大勢所趨。」在王長田看來,將來如果價格合適,完全可能出現一個片子先給網站播,再給電視台放的情況。

十年無憂

那麼,這樣似繁花著錦的高速成長到底能保持多久?

「目前行業還看不到明確的風險點。」在採訪中,各企業高管儘管在其他問題上略有分歧,但這個觀點卻驚人一致。而對於持續時間的問題,「十年」也成為一個共同的答案。

這個問題的背景是,2011年對於國產電影來說,其實是一次考驗。眾多備受期待的大片折戟,甚至有的片子虧損達數千萬。業內坦承,「今年賺錢沒有以前那麼容易了。」

與此同時,不斷有院線集團人士提醒,今年觀眾人次的增長速度已經跟不上銀幕數的增長。

藝 恩諮詢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今年全國觀影人次增長率23.3%,但銀幕數增長將達到42.7%。票房收入排名全國第三的上海聯和院線副總經理吳鶴滬則透露 了一組數據:十一期間,聯和放映場次同比增加了50%,但是觀影人次只增長了8%,票房收入與去年基本持平。也就是說,票價及單塊銀幕產生的效益在下降。

「今年國產片的盈利確實遭遇了挑戰。但是我們認為,風險都是個體的,行業的發展態勢良好。」華誼兄弟董秘胡明在談及此問題時表示,「而且,對銀幕和觀影人次數據應該做動態理解。」

首 先是地點問題。「中國銀幕的增加潛力已經轉移到了三四線城市。河北廊坊的銀幕效益肯定小於北京CBD。」胡明認為,銀幕增長的結構性變化,必然使得新銀幕 帶來的觀眾少於以往的一、二線城市,從而出現目前看到的單塊銀幕效益下降的情況。「但不能忘記,三四線城市的投資金額也更少,可能只是北京的一半。一塊新 銀幕所產生的效益,應該綜合評判。」 胡明稱。

然後是消費習慣的培養。新銀幕一般都設在新建的購物中心,而購物中心一般需兩到三年的時間 培養消費群體,這同時也是一家電影院培養觀眾群的過程。「電影是有核心觀眾群的,一家電影院50%的收入貢獻都來自於會員。」胡明認為,目前各個數據的增 長速度出現一定程度分化是非常正常的波動。那些對於行業和觀眾人次發展的擔心,她認為可以放到十年以後。

「今年部分院線的業績不好就是由 於銀幕數增長導致觀眾內部分流。但長期看是很樂觀的。」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進一步表示,新觀眾的培養需要兩個條件,好內容和合適的票價。影院間競爭的日 益激烈,電影票價下調是毫無疑問的趨勢。一個連鎖效應是,未來電影院所獲得的分成比例也會逐漸下降,朝製片方傾斜。

事實上,對於光線傳媒這樣在電影領域以「投資+發行」為主,「目前還沒有一塊銀幕」的公司來說,影院之間的競爭本來就不被看作潛在風險。相反,影院的增多還將有利於拓展其發行業務。

內容是最大的門檻

影視行業被認為是一個「低門檻」的行業,似乎有錢就可以涉足。大量業外資本的湧入,以及各種草台班子,讓行業總量不斷膨脹,也讓市場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行業的壁壘到底在哪裡?將來行業格局會如何發展?本報記者與業內人士進行了探討。

1.賺錢更難?

問:今年電影行業賺錢似乎沒有以前那麼容易了?

華誼兄弟董秘胡明:對,今年盈利對行業來說是一個挑戰,國產片票房不是很樂觀,成本也上升快。行內出現了很多虧本、甚至賠幾千萬的電影。

不過我認為,行業有自我調節機制。前幾年增速快,有很多非專業的資金和人員都進入這個領域。拍電影門檻很低,有錢或者有夢想就可以,但是要拍賺錢的電影其實很難。今年大家發現,賺錢沒有那麼容易了。這個內在調節機制發揮作用後,慢慢有些資金就沒有再循環的能力。

2.壁壘何在?

問:行業門檻低,會造成競爭者眾,利潤攤薄。什麼樣的企業有核心優勢?如何理解行業壁壘的問題?

華 策影視董秘金騫:真正有良好市場前景和贏利的電視劇都是大製片人在做的,他們可以整合到製作、發行以及整個產業鏈上的資源。但現在電視劇市場上,很多從業 人員都是從其他行業轉過來的,能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化運作方式來管理的就很少見。我們公司能夠擁有比較市場化的管理團隊,這可以說是一個排他性的優勢。

另外,內容產業以人為主,但創作型人才不是光逐利。如果論資金實力,我相信會有很多實體都具備這個條件,但是這行有規則,製作、落地等等都是壁壘,不是花錢找什麼人都可以。

通 常說的演員「挑劇本」,含義是很多面的。舉個例子,專業的公司能夠直接打動演員的,除了好的項目外,如何有助於他們演藝生涯的提高也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的。我們可以做到製作、播出一條龍的服務,這對演職人員來說不光是作品成敗的事情,還涉及其他方方面面的事宜。如果光有資金,投再多的錢,電影電視播出不 了也是對這個行業不利的。

胡明:我們的電視劇部門有12個製片人,為什麼還是要末位淘汰?因為內容是一家創作公司生存最重要的因素。要做品牌劇是我們骨子裡的東西,我們不會去追求量。

3.強者恆強

問:今後的行業格局會有什麼變化?

金 騫:從特定的角度來看電視劇行業的圓心是電視台等播出機構。從製作上看,我們這個行業裡有4000多家製作公司,哪怕只有三分之一的公司每家出一個劇本, 電視台等播出機構都需要花費相當的時間來對接。結合海外的經驗來看,未來市場資源肯定會有所聚集,可能電視台等播出機構將來也就對口十幾家最大的公司,通 過大公司的渠道來發行。屆時,無論是資金、口碑、發行實力,都會幫助這個市場逐步集中資源。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中國影視企業已經具有更大規模和層次內容的提供能力,而資源將逐步向優勢企業集中。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將逐步被大企業控制,比如發行和放映(院線)。而製作會呈現一個百花齊放的態勢,但重點的項目也會由大企業來主要操作。

業績預測基本靠「猜」 好故事是唯一保證

「如果華誼兄弟簽的不是馮小剛,而是張藝謀、陳凱歌,大家也按照他們過去的輝煌成績來給這兩年的新片做業績預估,可想而知那會有多離譜。」一位不願具名的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說。

雖然被視為一個暫時「看不到風險點」的行業,但影視企業依然面臨挑戰:怎樣持續獲得優質內容,以維持不敗。

在採訪中,多位分析師都坦言「票房預測非常不準,可以說就是猜」。在給上市公司做業績預測時,也更多基於產量——即影片數量的多少來進行判斷:片子多,是大年,值得期待;片子少,是小年,業績平淡。

「之前分析師問該怎麼給《星空》做預估,我說暫時可以從你們財務模型中把它去掉,因為這對公司的盈虧影響都不大。我們不會純粹只為了賺錢拍片子。」華誼兄弟董秘胡明對本報說。她隨後又補充:「當然,賠錢是不行的。」

《星空》是華誼兄弟最新上映的新片,講述一個少女的成長故事,由台灣導演林書宇執導筒,徐嬌、劉若英等主演。在傳媒行業分析師眼裡,這是一部「沒想過能賺錢」的文藝電影。

《星空》也是華誼年初推出的「H計劃」中的第二部電影。從上市之初,華誼就一直規避不了外界對其「過於依賴馮小剛」的疑慮,以致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機構在調研華誼時,總會問「沒有了馮小剛,你們怎麼辦」;但調研其他上市公司時,又一直問「人家有馮小剛,你們有什麼」。

電影作為文化產品的特性,決定了任何創作者都無法始終保持巔峰狀態。2010年,馮小剛指導了兩部高票房新片《唐山大地震》和《非常勿擾2》,但今年一部也沒有。今年,也成為華誼兄弟的「小年」。

為瞭解決依賴問題,華誼兄弟於今年初推出了「H計劃」,旨在扶持11位新生代導演和10部新作品,希望能夠培養出更多有票房號召力——也就是能有穩定、優質內容來源的人才。

事實上,《星空》的口碑不錯,首週末票房即超過一千萬元。不過從第二周開始,它遇到了三個強勁對手。其中,另一部小成本愛情喜劇片《失戀33天》以場場爆滿的凌厲態勢,一上映就獲得了大量場次。

華誼兄弟總裁王忠磊在微博上寫道:「雖然《星空》的場次開始大幅度減少……但我卻很開心,因為是分給了《失戀33天》,國產小電影組團迎戰好萊塢打拳機器人變種大猩猩希臘諸神!」

「這說明關鍵還是內容。觀眾喜歡看電影,但有個前提,只喜歡看好電影。」上海聯和院線副總經理吳鶴滬這樣對記者說。吳從60年代即入行,被業內稱作 「金牌發行人」。

在吳鶴滬看來,由製片、發行和放映三方構成的電影產業體系中,前兩者對放映渠道的 「掌控力」,遠比業外想像得要小。內容才永遠是核心。院線非常實際,首週排片或許會受前期宣發影響,但其後馬上會根據票房情況做動態調整。

「以 國慶檔為例。《畫壁》和《白蛇傳說》同時上映,本來《畫壁》排得場次更多,但後來你會發現,《白蛇》慢慢追上來了。」吳鶴滬介紹。只不過雖然有兩部號稱 「大片」同時上映,國慶、乃至整個10月檔期的票房實際上都非常清淡。10月17日星期一,聯和院線總票房才90萬元,而7月份《變形金剛3》上映時的數 字是一千萬。

市場低迷在業內看來只有一個原因——沒有好片源。

以《白蛇傳說》為例。該片製片方為巨力影視,發行方為博納 影業。後者一直號稱為國內最專業強大的發行公司,宣傳期口號為「票房沖3億」,在10月末還舉辦了一個票房超過2億元的慶功會。但多位參加當日活動的業內 人士告訴記者,私下敬酒時,博納影業高層還在鼓勵各院線老總「再加把勁,爭取切實過2億」。而院線老總們則開玩笑:「這片子號稱投資1.8億,現在票房剛 2億,有什麼好慶功的?」

電影實行分賬制,製片、發行、院線、影院分賬比例大約在37%、7%、6%和50%。若按照2億票房成績算,製片方巨力影視只能收回約8000萬元的成本,跟號稱中的投資額1.8億元相去甚遠。當然,實際投資額到底是多少,只有製作方自己知道。

雨果有一段關於觀眾的著名描述,或許可以用來解釋振幅過大的電影市場:「觀眾是一個易於波動的、廣大而充滿活力的流體。」觀眾不會有太多耐心,讓平庸的作品一直透支票房信用。

■券商觀點

國金證券:

堅定將影視行業作為長期首推的子行業。原因在於需求旺盛的高景氣度與工業化過程帶來的行業快速成長賦予的投資性機會。

比較電影、電視劇子行業:短期內電影行業更具爆發性,而電視劇的下游需求主要集中於精品劇的爭奪進一步白熱化;但電視劇盈利的穩定性與投資回報率更加有保障,且受益於下游廣告的彈性,與渠道的談判地位也較電影子行業更優。

招商證券:

電影行業在快速成長中走向集中化;電視業機會在於「蛋糕」再分配;藝人經紀具有「貢獻業績+業務協同+提升公司品牌」三重效應。

國泰君安:

文化體制改革的財稅、金融扶持等實質性政策有望跟進,建議繼續增持。從細分行業來看,有線網絡板塊和影視板塊將在文化體制改革中受益最大,但前期漲幅不大,仍建議增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83

展覽有了故事線 大家才看得懂

2011-12-05  TWM




一向被認為「老大」、「保守」, 如同宮廷般很難親近的故宮,這幾年因著外部的挑戰,也逐漸在改變活化中。研究人員不能再關起門來做,策展之前還要先做民意調查。老故宮博物院有何新改變? 本刊專訪故宮院長周功鑫,談到她上任這三年的改變: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周院長曾公開提出「形塑典藏新活力,創造故宮新價值」為努力目標。請問院長如何以質化及量化標準,來看這些目標是否達到?

周功鑫答(以下簡稱答):第一是參觀人數在增加。有人說這是因為兩岸觀光直航。不過,同樣是觀光,為什麼(大陸旅客)不到其他博物館去?因為我們很多手 段,讓媒體把訊息傳出去。大陸中央電視台做過故宮節目,曾訪問過我們幾位老員工,在二○○八年年底開始播,二○○九年二月,我以院長身分去大陸訪問,又重 播。在這樣的宣傳下,讓(大陸)人耳熟能詳故宮。台灣故宮不是生來就讓人覺得你好,促銷是一種手段。

我們也把展覽一直排到二○一四年了。當有長期的計畫,第一(展覽)不會中斷;第二,同仁深度研究的時間就相對的長,「質」上又能有宣傳。

國人參觀數增加不多?台北活動多,要成長不易

問:相對於陸客去年較○八年增加約一百萬人次,本地觀眾大約就是「持平」。去年國人參觀故宮的人次,占全國總人口數的比率是六.六%。妳覺得這個數字是高 還是低?已經是極限了嗎?

答:(去年比前年)增加三十萬,很不容易啊!台北活動很多,還能維持成長,那就是我們的展覽、活動不一樣了。(六.六%這數字)不是極限。我不能說它高, 也不能說它低,我只能說我們會一直往前努力。我剛回來第一件急著完成的活動規畫就是「故宮週末夜」,讓年輕人組團來表演,因為年輕人會號召年輕人。現在臉 書、flickr等社群網站也有了,在「華山文創園區」還有數位、多媒材的常設展,年輕人玩得很開心。

問:像華山展覽等這些訊息我們不是很曉得……。

答:真的啊?可能你們比較商業界,文化界都很知道。商業一直都跟文化是距離。我們是透過各種媒體(宣傳),但是有的就是習慣問題,像看《商業周刊》有藝術 報導他也不一定看。我們就是不斷的打(促銷),且面要擴大,讓他習慣。

問:商周製作「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專題報導時,發現故宮每一處都有很棒的研究員。但容我們直率的講,可惜這些故事需要去挖,如果故宮能夠更主動的去說 故事……。

答:我們已經很主動。但是現在打開電視都是政論、綜藝節目。但是我想今天你們會來,也是受別人影響,如果不是大家把故宮當作一個目標,你們也不會來。我是 從心理學分析,因為我很懂得觀眾。所以我一直在鋪路,我天天做、我深度做、我廣面做,我就是一直往前走。總有一天等大家覺得故宮是他的,就成功了。

是否有做滿意度調查?抱怨嘈雜意見,有漸變少

問:故宮無形的價值,是否有評鑑或深度的質化訪談,可以了解觀眾得到了什麼?

答:那是研究人員可以來做的,我們沒有必要花那麼多精神,我們太多事要做了。

問:那是否有自我評鑑呢?

答:我們每年有「觀眾意見調查分析報告」。我○八年剛回來時,一大疊都是負面意見。現在少了,只有兩、三張。現在連抱怨嘈雜等意見都少了。

問:若以商業機構研究顧客的角度來看,故宮的問卷仍是基本的選擇題。是否有更深度的質化訪談?

答:質化調查現在用在策展,我們開始有委外的「展覽前置評量調查」,會問觀眾這個展覽想知道什麼?例如正在展出的「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前置 評量顯示,觀眾最想知道康熙和路易十四怎麼認識的?策展人要把觀眾想知道的找出來,再和自己的研究融在一起,找出一個好點子,變成一個主題,才會有故事 線。故事線清楚了,才能去選展覽的件。經由研究員 的引導建構認知,展覽才看懂。

問:所以現在研究員不能自己在家想展覽主題了?

答:喔不行不行!我回來以後不能再這樣了。

展覽占總預算比率低?增加外部合作,舉辦特展

問:再回到一些基本的數字,故宮去年「文物展覽」的預算,只占總預算的六.八%,約六千九百萬元……。

答:我們是跟外部多合作。例如康熙與路易十四特展,預算就高達六千四百萬元,由合作廠商贊助,我們則提供專業策展與場地。你也知道政府本身的財源也是受限 的,我們一定要合作。(編按:保守估計一個特展成本約四千萬至六千萬元,一年約三、五個。)如果我們只靠國家預算辦展,那六.八%的預算只能維持常設展。 我們做專業的知道,那這樣子死定了,誰來看?一定得靠各種的特展,所有的宣傳都是合作單位一起幫忙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78

重啤13年疫苗故事:誰編織,誰獲利?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9/0ONDE4XzM4NzA0OA.html

中國股市上一個講了13年的疫苗故事,在昨天退去了幻影。

重慶啤酒(600132.SH)昨日發佈公告,公佈了其控股的重慶佳辰生物工程公司(下稱「佳辰生物」)研製的治療用(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在以北大醫院為組長單位的Ⅱ期臨床研究中的療效指標初步統計結果。

結果是:安慰劑組的HBeAg轉陰同時抗HBe轉陽的血清轉換應答率(即主要療效指標)28.2%;而使用了佳辰生物乙肝疫苗的兩組受試者,600微克組應答率30%,900微克組應答率29.1%。

也就是說,注射了佳辰生物乙肝疫苗的受試者,其身上體現的療效,與注射了不含任何藥理成分的安慰劑的受試者相差甚微。

此消息一公佈,昨日復牌的重慶啤酒,早盤旋即跌停於72.95元。

尷尬的「揭盲」

重慶啤酒昨日公佈的數據,在醫學試驗上稱為「揭盲」,即藥品在進行臨床試驗時,醫生和受試者均不知道所接種的是藥品還是安慰劑,待相關試驗完成後才能揭開「謎底」。

「這組數據背後就是一個結論:結果不理想,其實可以說,不太好。」藥學專家孫忠實昨日表示,安慰劑組與治療組的最終效果並沒有明顯的差別,「從藥物臨床學角度看,這樣的結果說明治療組沒有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兩個受試者組中,900毫克組的應答率甚至還低於600毫克組,也就是說,無論採取兩種劑量的哪種,療效都不明顯。

對 比學術刊物的數據,可以發現佳辰生物的疫苗應答率相形見絀。歐洲肝臟研究學會(EASL)今年2月推出新版乙肝防治指南稱,對於HbeAg陽性患者,聚乙 二醇干擾素α-2a/2b、拉米夫定、阿德福韋、恩替卡韋、替比夫定和替諾福韋治療1年時的病毒學應答率分別為24%、36%~39%、21%、67%、 60%和74%。

而對HBeAg陰性患者,上述6種藥物的應答率分別為63%、72%、51%、90%、88%和91%。

佳辰生物的疫苗與這些常用乙肝藥物相比,差距頗大。

不過,重慶啤酒的公告暫時還沒有公佈乙肝病毒e抗原的轉陰率,這是現有乙肝抗病毒治療中的另一關鍵指標。

因時間原因,本報記者截至發稿時仍未能聯繫上佳辰生物乙肝疫苗的發明人和技術主導者、第三軍醫大學教授吳玉章。

醫學界目前認為,治療慢性乙肝的主要目標是清除或持續抑制乙肝病毒,這樣可減少乙肝病毒的致病力和傳染性,從而阻止或減輕肝臟的炎症和壞死。

東方證券表示,佳辰生物這一項目的最關鍵之處,是其臨床Ⅱ期的療效,如果療效一般,沒有突出優勢,那麼在目前競爭異常激烈的乙肝藥物市場將難有立足之地。

13年疫苗故事

重 慶啤酒於1997年10月30日上市,首次發行股票4000萬股,目前總股本為4.8397億股。其製藥故事要從1998年講起。那年10月27日,該公 司發佈公告稱,將斥資1435.2萬元收購大股東重慶啤酒集團持有的佳辰生物52%股權。當時,佳辰生物聲稱,依託第三軍醫大學的科研平台,自上世紀90 年代初就已經開始研發治療乙肝的新藥。本報記者獲得的信息顯示,佳辰生物早先由重慶啤酒集團前董事長華正興之妻參與創辦並打理。

此後直至2001年1月19日,重慶啤酒將其持有的佳辰生物股權陸續增至93.15%。由此,這家啤酒公司被視作乙肝疫苗概念股,被反覆炒作,股價逐年飆 升:從1998年宣佈收購佳辰生物股權前一交易日的4.46元的收盤價,到此次跌停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今年11月25日81.06元的收盤價,13年 間股價漲了16.9倍,而今年年內曾一度創下近50%的漲幅。

在中國證券市場史上最瘋狂的一輪上漲——俗稱「2007年大牛市」行情中,重慶啤酒於2007年6月12日漲至52.58元,此後,2008年9月4日隨大市下跌至8.51元,然後再重拾升勢,並於2010年11月16日漲至79.98元。

從 2002年6月25日至今,關於佳辰生物的乙肝疫苗研製和臨床試驗進程,重慶啤酒發佈過數十個公告。本報記者注意到,僅在去年7月6日至今年9月5日的 14個月裡,該公司就發佈了15個公告,內容大同小異,均是表示其乙肝疫苗的Ⅱ期臨床研究正常進行,不同的只是刷新受試者的數字。

「這是一個騙局,至少是被他們忽悠了。」重慶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投資者對本報記者稱,13年來,重慶啤酒一直宣稱其乙肝疫苗的研發和臨床試驗進展順利,但從未公佈過有關其臨床試驗效果的核心數據。他說,如果早些公佈這些核心數據,他就不會「上當」了。

上月23日,重慶啤酒發佈公告,宣佈將於27日召開揭盲會議,並於12月5日公佈揭盲會議相關信息。「為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其股票於11月28日~12月2日停牌。

微妙的是,公告與停牌之間,存在11月24、25日兩個交易日,其中24日該公司股票逆市漲停,25日也上衝漲停板,收盤上漲7.28%,最高市值約402億元。而且,25日成交量巨幅放大,全天成交12.99億元,換手率3.26%。

由於佳辰生物至今仍虧損,因此剔除佳辰生物帶來的乙肝疫苗概念,重慶啤酒的業績只與珠江啤酒(002461.SZ)及惠泉啤酒(600573.SH)相當。而12月8日,珠江啤酒的股價為12.46元,惠泉啤酒為8.11元。

目前的問題是,部分機構投資者已經「逃逸」,而大成系基金深陷其中,共持有1320萬股重慶啤酒,大成基金公司的7只基金中有6只進入重慶啤酒十大流通股股東。該公司和大部分個人投資者一樣,沒能看到重慶啤酒治療乙肝的療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15

嵐媽卡喜 日本皇家甜點台灣重生 部落格傳頌好故事 失傳點心一夕暴紅

2012-1-2  TWM




在台灣流傳一甲子的「嵐媽卡 喜」,一種日本皇家御用點心,現在連日本都幾已失傳,為何陳惠芝可以台灣傳人第三代的身分,讓這個點心傳奇重現台灣?

撰文‧林讓均

因為「說故事」,讓一個即將消失的點心,翻紅成為網路上的發燒名品。「嵐媽卡喜」,一種純手工製作的古早日本皇家御用點心生菓子(namagashi), 三年前尚無中文名稱,但現用Google鍵入這四個字,卻跳出超過二十五萬筆的資料,隨便點入一個,都在說嵐媽卡喜從日本飄泊到台灣的故事。

這種在日本幾已失傳、卻在台灣傳承一甲子的點心,由台灣一個家族獨自接續香火,已經傳到第三代的手上。本來,傳承此種點心手藝的師傅在五年前就退休了,注 定在台灣也將斷了香火。

明明已經吹了熄燈號,但二○○九年,由陳惠芝等第三代接手之後,這單品三十五元的點心重出江湖,卻創造出一天最多賣出超過三千個、單月業績破百萬元的驚人 成績,就連媒體邀訪也雪片般飛來。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本來我們對網購沒概念,結果第一天上線就湧入一千個的訂單,嚇都嚇死了!」四十歲的陳惠芝至今想來仍覺不可思議。因為嵐媽卡喜是純手工製作,一座煎台上 一次只能煎十二個,眼見訂單數字一直飆升,網站還一度關閉拒接訂單。

故事行銷力量大 單月業績破百萬元為了消化這些訂單,陳惠芝不但一口氣請了七位歐巴桑來幫忙,本來已有二十年幼教老師資歷的她,也索性辭了工作,再加上已自行創業開工廠的 弟弟陳俊宏與弟媳徐月容,都回來一起打拚。而工作團隊中的靈魂人物,則是陳惠芝已經七十多歲、人稱「阿海師」的父親陳振海與母親顏碧雲,負責指導製作技 術。

顏碧雲的父親顏水山,就是嵐媽卡喜在台的第一代傳人。日治時代,顏水山被徵召到海南島當軍伕,在那裡他向一位日本皇室點心師傅學藝,回到台灣後,就在新北 市三重區一帶賣餅為生,開啟嵐媽卡喜在台灣的序曲。顏水山最早是推著車子在三重區的市場叫賣,約三十年前曾被延攬到當時餐飲大王「海霸王」店中,為客戶現 場煎製嵐媽卡喜。而早在四十年前他就將這門獨家手藝傳給女婿陳振海。

五年前,陳振海退休了,家裡不再飄著煎烤嵐媽卡喜的香味。但真正讓陳惠芝意識到嵐媽卡喜會斷了傳承,還在於三年前外公顏水山的驟逝。

「我家」的故事 就是品牌故事「我當老師時,經常幫學生記錄成長故事,但對於家族與嵐媽卡喜之間的歷史淵源,竟然幾乎一無所知!」於是,陳惠芝重啟煎台,央求父親把手藝教 給姊弟倆,並且註冊正式的中文名稱「嵐媽卡喜」,這些都還算容易,但難就難在,怎麼做品牌呢?

陳惠芝認真思索品牌內涵,發現滿腦子都是自己的成長回憶,「我就是在嵐媽卡喜的世界中長大的,嵐媽卡喜的品牌故事,不就是『我家』的故事?!」因此,從不 寫部落格的陳惠芝,開始寫起成長過程中與嵐媽卡喜的點點滴滴。在文章中可以看見當年的陳惠芝,常與弟弟跟著媽媽賣嵐媽卡喜的手推車跑來跑去,累了就躲在推 車下睡覺;年紀稍長,她則變成了爸媽的小幫手。再冷的早晨她都要四點起床,一邊打瞌睡一邊攪動紅豆餡,因為外面早就有一堆攤商等著,光是三重天台戲院前廣 場,就有十多攤賣從他們家批來的嵐媽卡喜,「印象中從沒見過爸媽睡覺!」而除了寫家族故事與介紹嵐媽卡喜之外,因為當幼教老師而培養出說故事本領的陳惠 芝,也經常隨處取材,談談生活中看見的人生故事,博得網友的熱情呼應。「我本來就是一個說故事的人(指當老師)啊!」陳惠芝說,嵐媽卡喜為何會從日本皇室 流落到平民百姓家,其身分之謎吸引著她往日本追尋,未來最希望好好寫這樣的故事。

而一邊寫故事的同時,網路轉載越來越多,許多只看過故事的陌生客人因為感動與認同,而願意大筆訂購,這種故事的力量讓嵐媽卡喜成為「小品牌一夕暴紅」的典 型代表;甚至有日本點心師傅循線跨海來台,就為了尋找這種在日本幾已失傳的皇家點心。「小品牌之所以能夠暴紅,往往是故事行銷的威力!」長期擔任企管顧問 的青輔會講師江亘松提醒,故事行銷若要成功,重點是要「常寫好故事」,這等於是在網路上「埋資料」,方便網友搜尋與流傳。

陳惠芝姊弟接手後,靠著故事的人氣加持,已從網路延伸到實體通路,比起父祖輩,月營收多了五、六倍,還開了兩家實體店面,讓擁有皇室尊貴血統的嵐媽卡喜不 再飄泊,終於有了品牌永續發展的第一步。

嵐媽卡喜

成立時間:在台超過60年負責人:陳惠芝(第三代傳人)店面:2家(桃園市、台北地下街)

嵐媽卡喜說故事心法

1. 勤寫部落格,故事題材豐富,因此便於轉載流傳2. 官網上不做轟炸式的宣傳,而是以「分享故事」為出發點3. 「獨特商品」加上「家族故事」,融合成特別的品牌內涵4. 筆觸感性,情節具體,取材生活化,而且充滿懷舊氣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08

杏一陳麗如 從小護士到醫療通路女王 用故事打天下 20年成長千倍

2012-1-2  TWM




說一個好故事感動員工,種下顧客 至上的精神,杏一醫療做到第一名的關鍵,就在於用故事茁壯企業文化。

撰文‧鄭淳予

「你有沒有聽過我說抽血的故事?很經典耶!」杏一醫療董事長陳麗如一說起故事,大大的杏眼就閃著光彩,員工都知道,只要當「陳姊」說起抽血的故事,就表示 她又要提醒「魔鬼藏在細節裡」的重要性。

從第一家二樓小店面到兩岸超過一七○家專業醫療用品專賣店,陳麗如用了二十一年時間建立起台灣最大的醫療用品通路王國,她的創業故事早已是傳奇。要管理這 個橫跨兩岸、員工數目超過一千人的企業,小護士出身的她沒有專業的企管背景,她靠什麼管理這個王國?

走進「杏一」全台門市,迎來的都是親切、具有護士背景的銷售人員,為了讓這群娘子軍傳遞「讓人感動的服務」,陳麗如不用教科書傳授的管理技巧,反而是以最 直接的「說故事」方式,教育員工、管理公司。

「其實我一開始沒有刻意要說故事,因為知道沒有人愛聽老闆訓話,所以應該讓人融入情境。」陳麗如說,護理工作和銷售工作之間有著先天上極大的差異;護理人 員接受的是醫療教育,從注射到急救,所有工作都須按既定步驟進行。「因為救命的事情不能有彈性嘛!」但為了讓員工融入銷售情境,她就常常分享前一家店看到 的故事給下一家店的員工。

曾有位罹患咽喉癌的老榮民,在動了切除手術後,必須借助發聲器才能說話,當時杏一並沒有進口這項產品,門市店長不但幫老伯詢問其他醫材行,還替老伯向「台 灣無喉協會」申請入會,最後終於找到了發聲器。老伯收到發聲器的那天,再度來到杏一門市;店長以為老伯領到的發聲器出了問題,老伯卻用發聲器顫抖地對她 說:「店長你好,我要把我的第一聲謝謝獻給你。」用故事感動員工,再感動客人當陳麗如要教員工「服務業永遠不嫌麻煩」,信手拈來就是像這樣一則動人的故 事。儘管她坦承自己小時候個性文靜,讀了護理之後更是不善言詞,但她蒐集自己聽到的各種故事,在各地巡店時就扮演說故事的角色。

說故事達人、和田行銷執行長陳日新說:「談管理很生硬,但說故事輕鬆多了!」要把護理精神落實到每位員工在面對客人的時候,就要確保每個人都聽得到故事, 也把故事聽進去了。因此,陳麗如最在意的就是每月一次的「故事時間」。

她不只用故事管理這支千人護理團隊,還要求她們培養說故事的能力,「我們的晨會就是五分鐘,講重點!」繁瑣的營業事項在每天例行的晨會完成報告,每個月的 月會就留給各店店長進行說故事比賽。

「陳姊有一次來我們店裡,正好看到一位阿婆要試穿彈性襪,她不顧一身套裝,就單腳跪地讓阿婆跨腳在她膝蓋上!」在說故事比賽的月會上,人人聽得津津有味, 因為大夥兒分享的,都是自己在工作過程中親身經歷的故事。

「故事管理其實是一種由下而上的感染力,管理者要到一線聞味道,讓基層員工更重視正在處理的任務,進而鼓勵好的價值系統建立起來。」陳日新說。

故事不只是銷售及管理的工具,也是凝聚公司使命感的重要方法。「十四年前一個颱風天,當時二十四小時的商店還不多,我怕有人有需要,還是決定開店,結果那 天的營業額只有二六○元。但隔天有一位泣不成聲的媽媽打電話進來,感激我颱風天開店,救了她兒子一命。」陳麗如回憶,原來,那二六○元就是這位母親為兒子 買的十根抽痰管。

颱風天的故事感動許多員工,但颱風天上班畢竟還是造成許多家屬的反彈。所以,除了用故事爭取共鳴之外,陳麗如規定颱風天上班一律以加班費計算,交通費與誤 餐費也一律由公司補貼。這樣的「加班費」,陳麗如一天就要多付一五○萬元,但她毫不遲疑。「因為這是我堅持要做的事!」將心比心 故事,不只是說說而已員工編號第二號的汐止國泰店店長彭鳳梅說:「與其說陳姊很會說話,不如說她將心比心,因為她總是用心地傾聽,再真切地表達同理心。」 這位跟著陳麗如十九年的資深員工讚道:「她是值得讓人心甘情願賣命的好老闆!」二○一一年,杏一醫療成立滿二十一周年,陳麗如送給員工一份特別的禮物,就 是和陳日新合作,出版了一本《三心.二意.杏一情》,廣徵上百名員工在工作中遇到的故事,從中篩選潤飾成這本「員工刊物」。

小護士陳麗如靠著媽媽的五十萬元標會款創業,二十一年來,故事力不只讓她培養出一支打天下的千人護理團隊,也讓「杏一」通路王國迅速擴大,年營業額從二四 ○萬元到一一年二十六億元的千倍高成長,成為一家爆發力十足的企業。

杏一醫療

成立時間:1990年

董事長:陳麗如(圖右)

兩岸店數:172家

通路女王故事力心法

1. 以身作則的故事增加員工認同感2. 柔性故事鼓勵之外訂立理性目標3. 帶動員工說故事提高服務親切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