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有人建議中國證監會強迫上市公司的現金分紅要到達某個水平。我覺得這個主意千萬使不得。五個原因:
(1)每個公司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是否分紅和分紅多少的條件不同,政府很難制定統一的政策來約束它們。分紅未必就好,不分紅未必就壞。
(2)現金究竟在上市公司裡面還是在股東手上,本質上應該是一樣的。中國的公司有這樣那樣的惡行,並不能通過強制分派現金來解決。
(3)是否分紅和分紅多少是企業的權力,不是政府的權力。我們不能亂來。
(4)現在的A股估值還是太貴。一元的現金支撐著好幾元的股票市值。也就是說,他們的"市淨率" price-to-book
在3到4倍。如果強制分紅,我估計很多股票的價格會因為失去現金支撐而倒塌。分掉一元現金,市值要縮水3元到4元。
(5) 現金分掉以後, 很多公司就留下來一堆沒人要的存貨, 應收款, 生鏽的設備, 和廠房。他們的財務費用就會上升 (如果還有人願意借錢給他們的話)。
A股市場的泡沫是多年形成的, 不可能短期解決。
國內經常出現的非法集資案和"龐式騙局"有什麼共同點?我覺得他們有兩個共同點:(1)他們都許諾高回報率,並且在一段時間內做到。(2)
他們都是用張三的錢去付給李四。
一個"龐式騙局"可以持續很多很多年。當然,並非所有的"龐式騙局"最後都曝光。麥道夫騙了30多年之後,終於因為2007年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股市下降才曝光(水落石出)。日本的大公司奧林巴斯的騙局也持續了20年。
你再想想,如果一個上市公司想玩這種"龐式騙局",不是很容易嗎?其實,很多上市公司玩的就是這個遊戲。只是很少有人知道而已。騙的程度越淺,持續性越有保障。
上市公司大股東或者管理層花少少一點錢,就騙倒了大量股東。其實,上市公司想騙人太容易了:它並不需要所有的人都相信,只要有足夠多的人受騙就可以了。在
中國,不相信的人們要做空也沒有可能。即使在美國,要想做空一個股票,也不容易。原因是做空者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內把股票買回來,還給原主。如果,在這段時
間裡(比如三個月),股票不跌反升,做空者會虧很多錢。
另外,即使上市公司完全沒有假帳,公司回購和大股東增持也不是小股民跟風的理由。為什麼?大股東看自己的公司越看越愛。這種自愛有心理學的基礎:這家公司
是他們一手做起來的,有過酸甜苦辣,而且給他們很大的滿足和控制。這種心理可能矇蔽他們的眼睛,妨礙他們冷靜和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公司。
美國學者所做的大量研究表明,大股東增持和公司回購股票往往發生在股價的頂峰。
上市公司回購股票和大股東增持股票不說明什麼問題。
這是彫蟲小計。上市公司首先通過做假帳從股民手上圈20億元。如果股票下跌10%,那麼拿出1億元來回購股票。於是,我等股民就感動了。如果股票再跌 10%,大股東或者高管就爽快地拿出20萬元增持。我等股民又感動了。如果股票再跌30%,公司就不回購了,大股東和高管們也不增持了。這部電影在全世界不斷重放。
新天綠色能源(965
它是河北省國企,由河北建投所控制。它是該省最大的天然氣分銷商,現在擁有兩條天然氣長輸管道、四條高壓分支管道、十四個城市天然氣項目、以及兩座壓縮天然氣加氣母站,管道輸氣能力達到15億立方米,2011年本集團銷售天然氣量為12.1億立方米。
另外,新天運營風電場20個,控股裝機容量1,201兆瓦,權益裝機容量1,048兆瓦。以控股裝機容量計算,該公司在中國居第十位,是河北省最大的風電運營商。
它有如下優點:
(1)安全性。它是河北省國企。而且在壟斷性行業。它在河北省佔有統治地位。對於這個行業的企業來說,它的負債率也很低,淨負債相當於股本的54%。
(2)高成長性。銷售收入從2008年的10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1年的31億元。同一時期,每股盈利也從4.3分增長到13.9分。這兩項指標的複合增長率分別為45.8%和47.8%。我認為,每股盈利還可以持續高增長若干年,因為它上市融資尚未發揮效益。
(3)高回報率。2011年,EPS
(4)股票的估值非常有吸引力。它的IPO在2010年10月22日,價格為2.64港元,但是2012年6月1日,它的股價跌到了1.30港元,下跌了
一半。當然,這不能說明問題,也許IPO的價格太高?但是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它的2011年市盈率5-6倍(用2012年6月10日的股價1.30港
元)。市淨率為0.7倍。同行業的公司一般在16倍市盈率和2-3倍市淨率。
(5)息率高達5.5%。2011年,新天公司每股分紅高達0.058分人民幣(即,6.96港分)。息率高達5.5%(用2012年6月10日的股價1.30港元)。這種高派息率會持續嗎?我們不知道(2011年,它的派息比例為三分之一)。
三大投資風險:
這項投資的最大風險在於它是國企。對於國企的高管究竟有無動力繼續把企業做好,把股東價值最大化放在首位,我們完全沒有把握。未來,它的高管將如何更迭,我們也不知道。
我注意到,該公司的業務全部在河北省。這本身不是問題,因為河北省足夠大。但是,這是不是意味著它的運營更強調政治因素?我們不知道。
這個公司的第二個風險就是,它的風電業務目前佔用資金太多,而且回報率太差。這種狀況何時能夠改善?比如,2011年,燃氣和風電這兩個業務板塊的"分部
利潤"分別為3.5億和3.1億元,不相上下,但是風電板塊佔用的資金遠遠大於燃氣板塊。它們的資產額分別為114億元和17億元。當然,它們的負債額也
大不相
它的第三個風險是,它下屬單位河北省天然氣公司未來幾年將繼續跟中國石油,北控集團(三家的股比分別為20%,51%和29%)合作打造唐山市曹妃店的
LNG接收,存儲和加工設施。這個項目的總投資66億元人民幣,其中資本金26億元。首期注資10億元已經完成。第二期注資將於2012年完成。
我們認為,從中國石油的其它管道業務來看,這個LNG項目很可能將是一項有利可圖的項目。但是,建造風險尤存。而且,它會不會超過預算的成本?我們無法事先判斷。我不讚成大家盲目投資。你們可以看看。
股市好的時候評論家們大多看好。股市不好的時候評論家們大多看淡。當然,股民也是如此。
但是,2012年5月23日,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文章,"股票失寵"(Out of Stock)
不屬此類隨風飄的性質,值得一讀。我先歸納,然後結合中國的情況做點評論。
德國的安聯保險公司管理客戶資金17000億英鎊。它只有6%的投資在股票上,而90%在債券上。十年前,股票投資的比例高達20%。它的資產配置主管
Nikhil Srinivasan 說,"我們完全是聽從保單持有人的意願。我們沒必要在股票投資上過分激進。"
世界上很多機構都跟安聯保險一樣,一直在降低股票的比重。這種現象正在對企業界產生巨大的影響。很多企業加大了對債券市場的依賴,或者回購股票甚至退市。
另外一個深遠的影響是,長期儲蓄的益處正在降低,節約存錢的人和國家越來越補貼花錢大手大腳的人和國家。總有一天,存錢的人們會覺醒。
過去,股票的息率(現金分紅回報率)一般低於債券的息率,因為大家認為,股票會隨著經濟發展而上漲。但是,現在大家不相信這個教條了。結果是,股票的息率已經高於債券息率。耶魯大學教授Robert
Shiller 估算,現在美國股市的息率為1.97%,而美國十年期國債的息率僅為1.72%。
很多人因此捶胸頓足,"世界股票的牛市要來了,債券市場該大跌了!" 但是,股票的牛市會來嗎?何時來?
倫敦商學院的學者估算,過去110年來(即1900到2010年),股票大大跑贏債券。股票的平均年回報率超過通脹6.6個百分點,而債券呢,僅僅跑贏通脹1.8個百分點。這是個巨大的差距。但是股民還是在繼續撤退:
十年前,英美兩國的養老基金大約有70%的資產在股市,今天,英國的比例降到了40%,美國52%。
撤退有兩個原因:一是2000年以來全球有了兩次大熊市,二是監管政策迫使銀行和其它機構減少股票投資,增加債券投資。監管方面的對股票投資不利的變化很
多,包括銀行資產的風險權重的調整,會計規則關於投資品估值的規則的變化,養老金從"固定受益額"的模式向"固定出資額"模式的轉變,等等。因此,歐美有
些國家的主權債券的利率已經跌到了不能再跌,也就是說,它們的價格太高。投資者逃離股票,進入了債市。可是天底下有那麼多債券可買嗎?
既然有這麼多不利因素的存在,股票為什麼沒有跌更多呢?答案在於,股票的供應也減少了。根據花旗銀行一項估算,2003年到2007年,股票的淨發行額為
負數(發行量減去回購和退市)。在美國,去年的股票淨發行量也變成了負數。過去十年,發達國家的股票發行量一直大大低於九十年代。
我的評論:
(1)這篇文章的分析有點意思,但是,我不相信任何預測,特別是不願意用自己的錢去相信預測。有哪些偉人成功地預測到了亞洲金融危機,歐洲債務危機和美國房地產崩潰?現在,股票相對於債券來講確實便宜,但是股市何時會大漲?明年,
還是十年以後?我們都不知道。
(2)中國市場一直在悄悄地受到海外市場的影響,只是我們不承認而已。比如,中國的基金甚至散戶很關注海外企業的估值水平。中外人員的交流會影響投資觀念。各國政府的監管理念和條例也是相互影響的。雖然中國政府有管制,但是資金還是跨國流動的。
(3)目前,發達國家股民的撤退跟十年來股票回報率差(打平)有關,也跟股市的欺詐曝光有關。中國的股市雖然年輕,但是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欺詐之普遍和嚴重已經打擊了股民的信心。中國政府應該把恢復股民信心當作頭等大事。溫總理曾說,"信心比黃金更重要"。這很精闢。
(4)股票估值是一個非常大的區間:市盈率30倍不算太貴,5倍也沒有什麼了不起。歐美都曾經出現過5倍。誰規定中國不可能?股民要自保。股市不相信眼淚,也不相信社論。
(5) 我既不看淡, 也不看好, 我只是不相信預測。
自從拙作《強制上市公司分紅非常危險》5月23日發表以來,很多人表達了反對意見。讓我做點澄清。
(1)企業分紅當然好。我做股民也喜歡分紅, 贊成分紅。但是這跟政府無關,不能強迫。中國政企不分問題已經很嚴重。
(2)現在A股公司如果被迫分紅,很多公司就會留下一堆生鏽的機器,漏雨的廠房,和沒人要的產品。失去現金支持,股價會大跌的。特別是大量中小型的股票會很悲慘。股民必須理解這一點。英文裡有一句話,用在這裡很恰當,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意思是,你究竟想要什麼,你可想清楚!你如果真的得到了你所要的東西,你可別哭鼻子!
(3)分紅的公司未必好,不分紅的公司未必壞。龐式騙局可以從股民手上騙來10億元,分紅6億元,內部人落得4億元。股民在那裡傻樂,但終於有一天騙局爆煲。其實,股民你如果真的要分紅,還不如賣掉一些股票更簡單。如果你懷疑某公司其實是個龐式騙局,你應該遠離。
- 張化橋在中國財富管理高峰論壇的發言(2012年7月12日襄陽)
過去十多年,全球股民都虧了錢,這還不包括通脹對購買力的侵蝕。未來十年看起來也不妙。大家很憤怒。怪政府。怪投行。怪貪婪和欺詐的企業家。怪自己。
這很不健康。我們退一步,看看應該從中學點什麼。我覺得有兩點特別重要。一是股民的獨立性。二是政府的政策調整。簡言之,我們要從憤怒和指責中走出來。(喜歡用國罵的人,請不要往下讀。)
(1) 股民的獨立思考
*分析師要獨立於投行業務:當然。
*分析師要獨立於上市公司。
*分析師要獨立於昨天的自己:你昨天看錯了,你不需要死撐。你只需要說一身,"我變卦了!"或者"我以前看錯了"。一身輕。無包袱。
*基金經理的獨立。不要因為你滿倉就不肯認錯。不要因為你持有某個股票就害怕別人唱淡。好的說不壞,壞的說不好。
*股民的獨立:不要一廂情願。你希望市場怎樣跟預測市場怎樣是兩回事。
(2)我對政府的三點建議 (....)
(3)各種資產的橫向比較
* 股票只是許多資產中的一種;
* 這些資產包括債券,存款,實業投資,理財產品,房地產,古董,農產品,石油,礦產,等;
* 各種類型資產中的回報率有相關性;
* 這些相關性不穩定;
* 各種股票之間的相關性也不穩定;
* 不僅中國人抱怨投資渠道太少,美國人同樣抱怨
* 家鄉偏好:韓國人喜歡買韓國股票,德國人偏好德國股票。不奇怪。
(4)股民究竟獲得了什麼?
*長期來看,一定是分紅決定估值;
*巴菲特指出,股票也是債券,只是比債券更危險,更波動,更不確定;
* 全球股民都在問同一個問題:"我折騰多年,終究得到了什麼?"
* 經濟放緩引人思考究竟什麼叫回報;
* 經濟結構的大變化增加了"長期投資"的不確定性。
* 如果一個公司今年賺十億元,但是明年要投資十五億元(做研發和資本支出),明年賺二十億元,但是後年要再投資二十四億元,...
這樣的公司全球比比皆是。他們沒有"自由現金流",他們一文不值。
* 股民們受夠了!
(5)全球範圍內,龐式騙局的大量存在
*融資10億元,明年分紅3億元,股民高興,股價不錯,兩年後,再配售新股融資10億元,再提高分紅回報率,股價再漲。三年後,再配售新股融資15億元,如此下去。
*一邊分紅,一邊融資;
*這是海內外無數公司的龐式騙局。美國Allied Capital 的遊戲被識破,終於倒閉。
(6)利率對股票的決定性作用
*1968年到1982年的美國大熊市是利率的關鍵作用的最好例子:當時,通脹嚴重,利率高漲,股市市盈率落到7到9倍。一個市場的市盈率應該大概相當於市場利息率的倒數。
*當年全球股民為什麼那麼關注格林斯潘的一舉一動?利率對資產價格太重要了。
*為什麼現在的伯蘭克不如當年的格林斯潘有影響力?很簡單,現在其它因素佔了上風:衰退和債務危機;
*中國的2000-2004年經濟旺盛,但是熊市持續五年之謎:由於通脹,市場利率高企;
*2010年-2012年股市大跌:我們同樣應該怪通脹和利率!(不要拿統計局的數字來跟我辯論)。
(7) 現在中國的利率究竟是多少?
*與股民悠關的利率是多少?5%左右;
*利率自由化是什麼意思?雖然人民銀行減息,但是利率會上升;
*金融脫媒(理財產品)會導致選擇多樣化,利率趨升,不利股市;
*通脹會壓抑股市。別太看統計數字。
(8)A股還是太貴,
*如果我得罪了大家,請原諒。但是,如果我不說真心話,就更錯;
*股市擊鼓傳花不能持續;英文有句調侃的話, "不能持續的事情, 早晚會停下來", If it is not sustainable,
it will stop;
*估值方法(1):股民面對的市場利率5%,風險溢價3%,共計8%。留下安全邊際1/3。所以,股票市場要提供11%左右的年回報率才行。也就是說,股票市場的市盈率不能高於9倍左右。
摘自我的新書《股民的眼淚》(人民大學出版社八月底出版),
1974年,福布斯的記者問巴菲特,"你覺得目前的股市如何"?巴菲特笑答,"我的感覺就像一個性慾強烈的男人到了
... 色情場所一樣!"
他還說,便宜的好公司太多了,他只恨自己資金不夠。
當然,一直到八年以後,即1982年,美國股市才大振雄威。1968年到1982年,美國經歷了15年的大熊市,市場的市盈率曾經低達6到8倍。小型的成長性很好的公司不僅特別便宜,而且還派發很高額的紅利。當時,誘人的公司比比皆是。
本人不才,永遠不敢產生我們教宗的那種感覺。不過最近我也開始感覺到很多中國公司的股票特別誘人。當然,很遺憾,它們的上市地點主要還是在海外(香港和美國),不在滬深。我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單子。今天,我們慶祝慢牛投資俱樂部成立一週年,請允許我講講7個股票:民生銀行H股,寶業,河南建業,中集安瑞科,
中油燃氣,
深圳國際,和茂業國際。這些也是我的主要投資。
我們預測一家企業未來幾年的利潤時,應該儘量粗略,不要追求準確。越是追求準確,越是錯誤。同樣,在預測企業估值時,我們應該力求模糊。當然,估值永遠應該在對企業的質量和公司治理很滿意的前提下進行。
(1)
民生銀行H股
(1988
HK)
*中小銀行未來幾年還有比較高的增長。
*民生銀行,
招商銀行是中小銀行中最優秀的。
*行業確有很多問題。但是,我找不到沒有問題的行業或公司。如果銀行業出大問題,那其它行業不知道會爛成什麼樣子。銀行業特別適合小投資者,不需要太多研究,
具有綜合性特點。
*估值如此低,我等得起。
*在它的H股和A股之間,我當然選擇H股。雖然同股同權,但是兩個市場的投資者所面臨的利率環境不同,機會成本也不同。這對於估值有巨大的影響。
*招商銀行H股也同樣很有吸引力。
*民生銀行一邊配售新股,一邊分紅,不理性。
(2)寶業地產(2355
HK)
*
誠實和穩健的團隊,建築與地產開發並重,
*自從2003年
IPO以來,風格一貫,業績和股價表現不俗;
*經常處於淨現金狀態。業內罕見。
*股價對賬面淨資產的折讓超過50%。每股賬面淨資產(注意:
賬面淨資產!) 為7.9港元,股價3.8港元。
*分紅高。息率高達6%。
*深得基金喜愛。但是,遺憾,
交投淡靜,故適合投資者長期持有。
*沒有開發和套現壓力。沒有外債。內債十億元左右。
*符合巴菲特的持股標準。
(3)河南建業(832
HK)
*具有寶業所有的優點,只是負債率稍高:50%左右。
*每股賬面淨資產為2港元,
跟股票價格相若。
*全部地產項目集中在河南省各地市。管理層精耕細作能力強,
善於在極低的樓價裡挖掘利潤。
*資金周轉速度快,去化率高。
*只有一個地塊成本稍高。
(4)中集安瑞科(3899HK)
*這是一家製造燃氣儲運設備和化工儲運設備的國企。前者為主要業務(在行業內有領袖地位),後者為次要業務(在業內沒有明顯優勢)。主要工廠在石家莊,蚌埠,荊門,南通和歐洲。
*國企。製造業。這兩個特點通常都不是我之所愛,不過這家公司是例外。它是燃氣儲運設備製造行業的領袖,而且它的團隊確有少見的工作激情。
*近幾年燃氣行業增長前景不錯。這也許比管理團隊的素質更重要。
*2008年和2009年業績大跌,證明公司業務有週期性。
*估計今明兩年的利潤增長率高於30%。明年的市盈率可能在8倍以下。
*風險有三:(1)母公司還會再犯2008-09年注資時的錯誤,傷害小股東利益嗎?(2)畢竟是製造業國企。(3)化工儲運設備的製造業務在業內不具備領袖地位,而且行業競爭格局惡劣。
(5)
中油燃氣(603
HK)
*直接控制和通過與中國石油的合資企業(中油中泰)控制全國30個城市的天然氣供應。中油燃氣在合資企業中的股份為51%。具有國企的安全性和市場化運作的高效率。
*與其它類似公司的區別是它的業務重點在於傳輸管道,而不是城市管道氣體的供應。
*與中裕燃氣相似,這家公司也將因為未來幾年燃氣銷量的巨大增長(每年複合增長可能超過30%)而獲益。
*與大型燃氣公司(比如中國燃氣和新奧能源)的區別在於,它的增長率會更高。
*2013年的市盈率大約在10倍以下,這跟高成長的壟斷性公司完全不符。
*對股票交投要求比較高的投資者可以考慮投資中國燃氣和新奧能源。我持有華潤燃氣。
(6)深圳國際(152
HK)
*控制深圳高速公路51%股份。深高速雖然不是高速成長的企業,但相對穩健,無需在激烈競爭中掙扎。
*若干高速公路中最失敗的和昂貴的清連公路已經在股價中得到反映。
*在南京和深圳的若干物流項目的回報率長期太低,不過正在改善。
*持有中國最佳航空公司,深圳航空,的49%股權。利潤前景可期,雖然行業前景黯淡。
*在出售非核心業務(比如南玻的股份)方面速度太慢。
*資金周轉不夠快。有改進潛力。
*2011年的高分紅難以重複,但是未來分紅依然會不錯。
*總體ROE不夠高,但是在全球資金回報率下降的環境下,它顯得不差。
*市盈率5倍左右。
*缺點:作為國有企業,不可能完全避免政府支配。管理層激勵不夠。
(7)茂業國際(848
HK)
*2008年5月香港上市,價格3.1港元(也許略高)。今年七月的股價跌倒了1.2港元。
*業務發展速度快,而且穩健。
*大股東持有股份78%左右,有利於避免大股東對小股東的剝削(即利益衝突)。
*不同於大多數百貨公司,茂業自有物業比重高。物業開發利潤沉澱在茂業。不同於大多數地產商,茂業的物業開發量體裁衣,非常適用。每個項目的規模不大,容易消化。茂業的項目至少可以自用,不愁用家。在全國商業物業整體過剩的新情況下,這一條很重要。
*今年利潤增長放緩,但是依然有增長(上半年的預報有增長)。
*茂業百貨自有物業比重大的好處在於,近幾年當租金上升的時候,茂業的成本可以得到較好的控制。
*茂業持有的若干少數股權,增值潛力巨大。
*這樣的公司在10倍市盈率左右,絕對吸引。在國內A股市場,這不敢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