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價值不都是金錢能衡量的 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18vtp.html


最近在看《非理性繁榮》的作者羅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在耶魯大學開講的公開課「金融市場」。他說了一句話:「Maybe you value money to much.」(或許你把金錢看的太重),讓我豁然開朗,對value一詞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前總認為value investing(價值投資)中的value(價值、估值)就等同金錢,或是習慣的給每個公司去value一下市值,其實很多價值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

 

比如google這樣的企業,他提供的搜索服務,使的全球無數人獲益,不是單純能夠用金錢衡量的;又比如發明新藥的公司,緩解或解決了病人的痛苦也不是單純能夠用金錢衡量的。

 

以煙草業為主業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和以醫藥為主業的雅培公司都是美國股市歷史上的大牛股,菲利普.莫里斯提供的平均年回報率(1957-2003年)為19.75%甚至高於雅培公司的16.51%。但是前者提供的產品損害了大眾的身體並降低了壽命,後者提供的產品是緩解和治療人類的痛苦並延長壽命。這兩個公司的價值恐怕不能簡單用回報率來衡量誰好誰壞。或者提前告訴你長期來看煙草公司回報要稍高於醫藥公司回報,你會選哪家?

 

有些企業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服務,這些公司雖然有個市值......一串帶零的數字去估算價值,但這些公司是值得在金錢以外獲得更多尊重的。

 

另外羅伯特.希勒在課程開始時推薦了3本書作為教材:

1,《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基礎》,作者:法伯茲(Fabozzi.F.J.)等
2,《股市長線法寶》,作者:傑裡米 J.西格爾(Jeremy J.Siegel)
3,《非理性繁榮》,作者:羅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

 

第一本書我以前沒看過,在網上看了下書的目錄,內容正如書名就是介紹了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如果有時間找來拜讀一下。後面2本我都看了,確實是理解金融市場的好書,而且內容深刻雋永,屬必讀之佳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44

並不都是強盜生意 音樂人和網站合作這件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516

蝦米音樂制作了吳莫愁的新專輯《90》,從資金投入到制作人聯絡,從錄音室租用到母帶制作,從唱片發行到MV拍攝,相當於包辦了一個唱片公司所有的事情。 (CFP/圖)

誰做音樂不是為了賣錢?

一切要從一個美國村姑說起,她的名字叫泰勒·斯威夫特。“村姑”沒有褒貶,斯威夫特起家是在美國鄉村音樂重鎮納什維爾,說她是村姑,應該也沒什麽錯。縱然她後來做的音樂和鄉村音樂沒什麽關系。

在2014年,她出版最近一張專輯《1989》的時候,公開表示了對音樂流媒體的憤恨,而且堅決不把這張專輯的試聽版權授權給任何數字音樂網站。換句話說,如果你在任何網站聽到了這張專輯的完整試聽,那都是盜版的;若網站被告上法庭準保敗訴,甚至上庭之前,律師就會建議它庭外和解。

斯威夫特在這件事上的意識非常簡單:我做的音樂是為了賣錢的,憑什麽無緣無故拿給你?這是所有音樂人最初面對數字音樂網站時的統一觀念。但是這麽多年過去,數字音樂網站做的事情已經從試聽變成平臺的搭建,越來越多的音樂人也漸漸接受了這個現實,正在學習如何和這些網站進行深度的合作,和“敵人”交朋友。

吳莫愁最近出版了專輯《90》。專輯名字的意思是,這是一張完全由“90後”制作的唱片,無論唱歌的人還是寫歌的人,均是如此。唱片由蝦米音樂制作。在此之前,大多數人對蝦米的理解就是一個試聽網站,從來沒想到他們還會做類似唱片公司或者音樂工作室的角色,幫藝人制作和出版專輯。吳莫愁專輯出版,再加上高曉松和宋柯這兩個從傳統時代一路走來的行業前輩的入駐,很多人都覺得蝦米未來可能要轉型,變成一邊提供試聽,一邊還出版唱片的全方位文化公司。

我問了王皓,那個網名“三俗南瓜”的蝦米CEO,他說蝦米從來不想做一個唱片公司,那是傳統世界的事情,在互聯網時代,一個互聯網公司再去做那件事,感覺是回到了過去,雖然說不上來哪兒有些別扭,但是終歸覺得不太對勁兒。

不過在吳莫愁這張專輯上,蝦米的確做了許多以往傳統唱片公司才能去做的事情,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幫助歌手選歌,或者說,幫助歌手選擇制作人。

蝦米從2014年開始做了“尋光計劃”,為期一年,精選平臺上的音樂人,幫助他們完成專輯,從資金投入到制作人聯絡,從錄音室租用到母帶制作,從唱片發行到MV拍攝。相當於一個唱片公司所有的事情,他們全都包辦了。

但這張《90》和尋光計劃截然不同。蝦米沒有幫吳莫愁發表實體唱片,他們幫她尋找了10位“90後”的制作人。這些人都只是在自己混的小圈子里有名氣,行業當中認識他們的人不多,公眾層面幾乎沒人認識。比如制作《那個》的嘻哈藝人Fcyco,在成都和重慶的嘻哈圈子里,每個人都知道他的存在,但要問一個北京的樂評人,他的第一反應可能只是這個名字很奇怪。還有合作《No Confusion》的Chace和Tsunano,前者有一個叫做“陷阱音樂”的小廠牌,平時的主要工作是DJ;後者來自臺灣,現居上海,青年文化媒體VICE曾經給他拍過一部15分鐘左右的紀錄片,獨立音樂圈子里,許多人看好他的未來。

這成了一個雙贏項目:通過吳莫愁這塊招牌,讓大眾認識了這些新崛起的制作人;這些制作人的工作,也讓吳莫愁的音樂作品提升了一個檔次。

從《中國好聲音》走出來的歌手都有一個普遍的問題:參加比賽的時候,他們必須演唱別人已經唱紅的作品,但離開比賽,他們不能一輩子唱別人的作品。一個歌手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是要有“自己的歌”。事實告訴我們,他們離開“好聲音”之後的表現都沒有那個舞臺上那麽出色,原因很殘酷,就是作品不行。很多人站出來說,這些人其實不會唱歌,只是電視明星。

最有意思的是,說這種話的人往往是曾經紅過,然而現在並不太紅的歌手。他們雖然沒有趕上選秀的年代,但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在幾十年前,也是通過一種叫做青年歌手大獎賽的比賽,走入這個行業的。他們現在好像忘了自己的曾經。

《90》不同於蝦米之前推出的專輯,而更像是單曲的集結。過去一張專輯應該有10首歌,但是快到交片的時候,只有7首歌怎麽辦,只能隨便找來3首湊數。《90》的方法,讓每個制作人在做這些作品時,都把它看做自己的一個機會。它算得上比較精良,可能歌詞寫得沒有中年歌詞工作者閱歷豐富,但音樂質量上,的確是最近這些年難得的佳作。

雖然不做實體發行,甚至表面上也不考慮盈利,但唱片《90》的企劃卻能讓吳莫愁在眾多選秀歌手當中嶄露頭角——同樣是選秀歌手,我卻在做著更好玩的事。這張唱片很有可能會在明年的各種唱片評審中拿獎,它本身也是一個“事件營銷”,讓那些正在尋求商業合作的廣告主在這時註意到吳莫愁的名字。最起碼和她比起來,首屆《中國好聲音》的另外幾位優秀學員有些默默無聞。

既然侵權攔也攔不住……

從蝦米的案例上看得出,村姑斯威夫特的擔心並沒有必要。這個年代,音樂作品更重要的是讓人聽到,而不是讓人購買,即使你自己做了半天的版權保護,想侵權的人還是會侵權,攔也攔不住。當你試圖阻攔的時候,還顯得“小氣”。

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看到未來。如今,數字音樂網站的門檻越來越高,過去買斷一家大唱片公司的版權只需要幾萬塊,這兩年已經漲到了數百萬,而且還是分割給不同的買家——騰訊拿下了華納的獨家,蝦米拿下了華研的獨家。當你想聽一個歌手的專輯時,必須先做一件事,就是去一個叫discogs的網站查一下,這個歌手都在哪里發表過唱片,然後再告訴自己應該去誰家聽歌。

這樣的情況看起來的確有點兒囧,所以每家數字音樂網站都在想辦法轉型。在傳統唱片公司普遍沒有新辦法的今天,懂得互聯網模式的數字音樂網站,反倒會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去做各種各樣的嘗試。樂視音樂在幾年前就簽下了全球最大露天音樂節——英國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的轉播權,足不出戶,你就可以和現場的觀眾一樣,看到那些傳奇的樂隊。

當然即使這樣,也會有人抱怨,說這種感覺並不是身臨其境,你聽不到現場觀眾的吶喊,聽不到身邊的人一邊看演出一邊評論樂隊。但是聊勝於無,在樂視簽下這個版權協議之前,你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格拉斯頓伯里長什麽樣。

也有一派反對數字音樂的人是從音質的角度入手,說現在網上的音樂是對音樂制作行業的侮辱,很多在制作過程中放入的細節根本聽不到。其實這種說法多少有點兒不講理,好的音質和一張正版CD唱片的關系不大,而是和收聽的設備有關。就算是壓縮成128比特率的MP3,你用上萬元的耳機,還是能聽出200元耳機聽不出的細節。同樣道理,用200元的耳機去聽一張正版唱片,該聽不到的東西還是聽不到。

所以一個叫做echo的應用就做了一個在音質上的嘗試,打造出一種名為3D聲音的概念。其實所謂的3D,並不是真正的3D,只是把母帶文件做了重新的縮混,在相位上做處理,把音樂的空間感擴大,原來只能聽到左右聲道,但是現在就好像置身電影院,仿佛你的身後也有聲音傳出。

事實上,所有的數字音樂網站的業務,都不再是試聽下載那麽簡單。為了避免產品的同質化,大家都在往自己的平臺上註入新內容。日子過得最舒服的是騰訊音樂,因為它是微信平臺上唯一認可的音樂轉發收聽來源,用戶量非常大。但如果長期沒有拿出吸引人的新玩法,只是繼續依靠排他性,恐怕騰訊的音樂結局會和當年的新浪樂庫一樣,只是給旗下其他產品做輔助支撐。

豆瓣音樂則是徹底轉向傳統,索性成立了一家叫做大福的唱片公司。從目前的動向來看,這家唱片公司和其他與互聯網無關的唱片公司只有一個地方不一樣,就是手里握著互聯網的錢,至少還能燒一陣子。不過這家唱片公司倒是可以讓自家藝人成為豆瓣平臺上最紅的藝人,此外有大量音樂人習慣將豆瓣作為發布平臺,所以他們勢必會簽到一些不錯的藝人,而簽約之後的經營,則是他們之後要考慮的問題。

蝦米的情況稍有不同,他們捆綁了淘寶,每張專輯的封面下方都有一個鏈接,直接指向淘寶的唱片賣家。雖然現在買唱片的人不多,但萬一有想買的,這是個很便捷的渠道。吳莫愁的《90》似乎是在說,外行人也可以企劃一張唱片,而且比內行更加內行。他們就是為了做一出好音樂,至於市場,是另外一個部門要解決的問題。

所有數字音樂網站都應該做出新的嘗試。隨著版權價格的不斷上漲,再加上各種各樣的版權獨家壟斷,這個生意越來越難做。中國第一家做收費下載模式的網站叫九天音樂,和蝦米一樣,也來自杭州,現在基本沒人記得這家網站的存在。所以數字音樂網站做的並不是強盜生意。

互聯網表面上讓音樂人的唱片沒了銷量,但是與之伴隨的,確實有其他方式的收益,我們目前可見的是音樂節的邀請,以及歌手作為“意見領袖”幫品牌站臺,但隨著技術的發展,還會有更多。多留一些耐心給數字音樂,未來只會更好玩,不會越玩越無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329

並不都是強盜生意 音樂人和網站合作這件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516

蝦米音樂制作了吳莫愁的新專輯《90》,從資金投入到制作人聯絡,從錄音室租用到母帶制作,從唱片發行到MV拍攝,相當於包辦了一個唱片公司所有的事情。 (CFP/圖)

誰做音樂不是為了賣錢?

一切要從一個美國村姑說起,她的名字叫泰勒·斯威夫特。“村姑”沒有褒貶,斯威夫特起家是在美國鄉村音樂重鎮納什維爾,說她是村姑,應該也沒什麽錯。縱然她後來做的音樂和鄉村音樂沒什麽關系。

在2014年,她出版最近一張專輯《1989》的時候,公開表示了對音樂流媒體的憤恨,而且堅決不把這張專輯的試聽版權授權給任何數字音樂網站。換句話說,如果你在任何網站聽到了這張專輯的完整試聽,那都是盜版的;若網站被告上法庭準保敗訴,甚至上庭之前,律師就會建議它庭外和解。

斯威夫特在這件事上的意識非常簡單:我做的音樂是為了賣錢的,憑什麽無緣無故拿給你?這是所有音樂人最初面對數字音樂網站時的統一觀念。但是這麽多年過去,數字音樂網站做的事情已經從試聽變成平臺的搭建,越來越多的音樂人也漸漸接受了這個現實,正在學習如何和這些網站進行深度的合作,和“敵人”交朋友。

吳莫愁最近出版了專輯《90》。專輯名字的意思是,這是一張完全由“90後”制作的唱片,無論唱歌的人還是寫歌的人,均是如此。唱片由蝦米音樂制作。在此之前,大多數人對蝦米的理解就是一個試聽網站,從來沒想到他們還會做類似唱片公司或者音樂工作室的角色,幫藝人制作和出版專輯。吳莫愁專輯出版,再加上高曉松和宋柯這兩個從傳統時代一路走來的行業前輩的入駐,很多人都覺得蝦米未來可能要轉型,變成一邊提供試聽,一邊還出版唱片的全方位文化公司。

我問了王皓,那個網名“三俗南瓜”的蝦米CEO,他說蝦米從來不想做一個唱片公司,那是傳統世界的事情,在互聯網時代,一個互聯網公司再去做那件事,感覺是回到了過去,雖然說不上來哪兒有些別扭,但是終歸覺得不太對勁兒。

不過在吳莫愁這張專輯上,蝦米的確做了許多以往傳統唱片公司才能去做的事情,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幫助歌手選歌,或者說,幫助歌手選擇制作人。

蝦米從2014年開始做了“尋光計劃”,為期一年,精選平臺上的音樂人,幫助他們完成專輯,從資金投入到制作人聯絡,從錄音室租用到母帶制作,從唱片發行到MV拍攝。相當於一個唱片公司所有的事情,他們全都包辦了。

但這張《90》和尋光計劃截然不同。蝦米沒有幫吳莫愁發表實體唱片,他們幫她尋找了10位“90後”的制作人。這些人都只是在自己混的小圈子里有名氣,行業當中認識他們的人不多,公眾層面幾乎沒人認識。比如制作《那個》的嘻哈藝人Fcyco,在成都和重慶的嘻哈圈子里,每個人都知道他的存在,但要問一個北京的樂評人,他的第一反應可能只是這個名字很奇怪。還有合作《No Confusion》的Chace和Tsunano,前者有一個叫做“陷阱音樂”的小廠牌,平時的主要工作是DJ;後者來自臺灣,現居上海,青年文化媒體VICE曾經給他拍過一部15分鐘左右的紀錄片,獨立音樂圈子里,許多人看好他的未來。

這成了一個雙贏項目:通過吳莫愁這塊招牌,讓大眾認識了這些新崛起的制作人;這些制作人的工作,也讓吳莫愁的音樂作品提升了一個檔次。

從《中國好聲音》走出來的歌手都有一個普遍的問題:參加比賽的時候,他們必須演唱別人已經唱紅的作品,但離開比賽,他們不能一輩子唱別人的作品。一個歌手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是要有“自己的歌”。事實告訴我們,他們離開“好聲音”之後的表現都沒有那個舞臺上那麽出色,原因很殘酷,就是作品不行。很多人站出來說,這些人其實不會唱歌,只是電視明星。

最有意思的是,說這種話的人往往是曾經紅過,然而現在並不太紅的歌手。他們雖然沒有趕上選秀的年代,但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在幾十年前,也是通過一種叫做青年歌手大獎賽的比賽,走入這個行業的。他們現在好像忘了自己的曾經。

《90》不同於蝦米之前推出的專輯,而更像是單曲的集結。過去一張專輯應該有10首歌,但是快到交片的時候,只有7首歌怎麽辦,只能隨便找來3首湊數。《90》的方法,讓每個制作人在做這些作品時,都把它看做自己的一個機會。它算得上比較精良,可能歌詞寫得沒有中年歌詞工作者閱歷豐富,但音樂質量上,的確是最近這些年難得的佳作。

雖然不做實體發行,甚至表面上也不考慮盈利,但唱片《90》的企劃卻能讓吳莫愁在眾多選秀歌手當中嶄露頭角——同樣是選秀歌手,我卻在做著更好玩的事。這張唱片很有可能會在明年的各種唱片評審中拿獎,它本身也是一個“事件營銷”,讓那些正在尋求商業合作的廣告主在這時註意到吳莫愁的名字。最起碼和她比起來,首屆《中國好聲音》的另外幾位優秀學員有些默默無聞。

既然侵權攔也攔不住……

從蝦米的案例上看得出,村姑斯威夫特的擔心並沒有必要。這個年代,音樂作品更重要的是讓人聽到,而不是讓人購買,即使你自己做了半天的版權保護,想侵權的人還是會侵權,攔也攔不住。當你試圖阻攔的時候,還顯得“小氣”。

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看到未來。如今,數字音樂網站的門檻越來越高,過去買斷一家大唱片公司的版權只需要幾萬塊,這兩年已經漲到了數百萬,而且還是分割給不同的買家——騰訊拿下了華納的獨家,蝦米拿下了華研的獨家。當你想聽一個歌手的專輯時,必須先做一件事,就是去一個叫discogs的網站查一下,這個歌手都在哪里發表過唱片,然後再告訴自己應該去誰家聽歌。

這樣的情況看起來的確有點兒囧,所以每家數字音樂網站都在想辦法轉型。在傳統唱片公司普遍沒有新辦法的今天,懂得互聯網模式的數字音樂網站,反倒會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去做各種各樣的嘗試。樂視音樂在幾年前就簽下了全球最大露天音樂節——英國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的轉播權,足不出戶,你就可以和現場的觀眾一樣,看到那些傳奇的樂隊。

當然即使這樣,也會有人抱怨,說這種感覺並不是身臨其境,你聽不到現場觀眾的吶喊,聽不到身邊的人一邊看演出一邊評論樂隊。但是聊勝於無,在樂視簽下這個版權協議之前,你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格拉斯頓伯里長什麽樣。

也有一派反對數字音樂的人是從音質的角度入手,說現在網上的音樂是對音樂制作行業的侮辱,很多在制作過程中放入的細節根本聽不到。其實這種說法多少有點兒不講理,好的音質和一張正版CD唱片的關系不大,而是和收聽的設備有關。就算是壓縮成128比特率的MP3,你用上萬元的耳機,還是能聽出200元耳機聽不出的細節。同樣道理,用200元的耳機去聽一張正版唱片,該聽不到的東西還是聽不到。

所以一個叫做echo的應用就做了一個在音質上的嘗試,打造出一種名為3D聲音的概念。其實所謂的3D,並不是真正的3D,只是把母帶文件做了重新的縮混,在相位上做處理,把音樂的空間感擴大,原來只能聽到左右聲道,但是現在就好像置身電影院,仿佛你的身後也有聲音傳出。

事實上,所有的數字音樂網站的業務,都不再是試聽下載那麽簡單。為了避免產品的同質化,大家都在往自己的平臺上註入新內容。日子過得最舒服的是騰訊音樂,因為它是微信平臺上唯一認可的音樂轉發收聽來源,用戶量非常大。但如果長期沒有拿出吸引人的新玩法,只是繼續依靠排他性,恐怕騰訊的音樂結局會和當年的新浪樂庫一樣,只是給旗下其他產品做輔助支撐。

豆瓣音樂則是徹底轉向傳統,索性成立了一家叫做大福的唱片公司。從目前的動向來看,這家唱片公司和其他與互聯網無關的唱片公司只有一個地方不一樣,就是手里握著互聯網的錢,至少還能燒一陣子。不過這家唱片公司倒是可以讓自家藝人成為豆瓣平臺上最紅的藝人,此外有大量音樂人習慣將豆瓣作為發布平臺,所以他們勢必會簽到一些不錯的藝人,而簽約之後的經營,則是他們之後要考慮的問題。

蝦米的情況稍有不同,他們捆綁了淘寶,每張專輯的封面下方都有一個鏈接,直接指向淘寶的唱片賣家。雖然現在買唱片的人不多,但萬一有想買的,這是個很便捷的渠道。吳莫愁的《90》似乎是在說,外行人也可以企劃一張唱片,而且比內行更加內行。他們就是為了做一出好音樂,至於市場,是另外一個部門要解決的問題。

所有數字音樂網站都應該做出新的嘗試。隨著版權價格的不斷上漲,再加上各種各樣的版權獨家壟斷,這個生意越來越難做。中國第一家做收費下載模式的網站叫九天音樂,和蝦米一樣,也來自杭州,現在基本沒人記得這家網站的存在。所以數字音樂網站做的並不是強盜生意。

互聯網表面上讓音樂人的唱片沒了銷量,但是與之伴隨的,確實有其他方式的收益,我們目前可見的是音樂節的邀請,以及歌手作為“意見領袖”幫品牌站臺,但隨著技術的發展,還會有更多。多留一些耐心給數字音樂,未來只會更好玩,不會越玩越無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771

日本不都是安倍,還有“藤野先生”

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宣布把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列為上任後的“頭等大事”,引發軒然大波,甚至有評論解讀為這是對中國的利好。是否利好尚未可知,但有一個對於中國而言利好的自貿協定,十幾年過去尚未談妥——中日韓自由貿易區。

中日韓關系無論從經濟、文化和地緣政治方面看,重要性都無可比擬。地緣一衣帶水,文化交流上溯兩千年;而在經濟方面,中日韓作為東亞地區三個大國,GDP總量占全球20%,已超過歐盟,但三國之間的貿易量占三國對外貿易總量之比卻不足20%。中日韓自由貿易區之所以未能實質性推進,一定程度上與當前三國關系,尤其是中日官方的關系頗為微妙有關。

中日關系如何,先看高層與官方的公開表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在雅加達應約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時表態,歷史問題是事關中日關系政治基礎的重大原則問題,希望日方認真對待亞洲鄰國的關切,對外發出正視歷史的積極信息。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底的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間隙與安倍晉三交談表示,中日關系近來有所改善,這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但這種改善勢頭仍然脆弱。而近日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新聞發言人就中日關系指出,總體保持繼續改善勢頭,但“處於爬坡過坎、不進則退的階段”。

不難看出,中日之間由於種種問題,官方關系不甚融洽。而從兩國民眾的態度來看,似乎更加危險。據日本非營利組織“言論NPO”9月23日的調查結果,日本民眾對中國沒好感的比例高達91.6%,而中國民眾對日本沒好感的比例則是76.7%。

上述數據未必全面,但卻反映出由於歷史問題和當前的交易引導,中日關系從官方到民間,都不是很樂觀。

而中日關系和平穩定向前發展又是如此重要,於是,有誌之士多從公共外交(民間外交)方面推動改善中日關系。12月2日,上海海外聯席會中日分會舉辦周年慶典,與會人士於此多有建言。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做了基調演講,著重提到要發展對日的公共外交。日本新聞網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則講述了自己在東京創辦日文版報紙《中國經濟新聞》、宣傳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經歷。

如與會人員所言,日本年輕人對中國好感度不高,主要源於教育與對中國的認識不足。會上南京大學教授劉成舉例:他到日本演講時認為中日應該和平共處,避免激化矛盾引發沖突,有日本人聽到說很不可思議,因為他看到關於中國的新聞,多是中國在東海、南海發展軍備,且來勢洶洶。而對於侵華歷史,日本人多不了解。南京大學曾邀請日本人士到南京參觀大屠殺紀念館,很多日本人看完痛哭,直言不敢相信這是日本人的行為。而中國方面,日前日本福島海域發生地震時,竟有中國網友幸災樂禍。

可以說,中日關系不甚融洽,與宣傳、教育關系很大。日本近兩屆首相要麽參拜靖國神社,要麽在歷史問題上不能正視,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但這只代表了日本官方,或者部分殘留軍國主義思想的日本人。

實際上,普通日本民眾,對戰爭也很厭惡,二戰失敗,對日本普通民眾傷害最大。而且,就算是當初日本侵略中國時期,尚有對中國友好者,如結識了魯迅、郭沫若、田漢等中國文化界進步人士的內山完造,畢生致力於中日友好。以及為人熟知,魯迅先生筆下的藤野先生。

用趙啟正的話說,日本不都是安倍。原因自然是,還有藤野先生。而且隨著中國的發展,中日經貿的密切性,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藤野先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2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