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五道口淘金者】他們來這里找什麽?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18/149358.html

黑馬說:上次采訪的 15 家店鋪中,有 10 家依然健在,它們是:逃立方、嘉和一品、坦坦大爐、多樂之日、LUSH 酒吧、棗糕王、寶島眼鏡、恒瑞口腔、彩色熊貓證件照,以及萬聖書園。我們這次回訪到了其中的 7 家店鋪。希望通過報道能夠揭示出 :這些店鋪是如何在高昂的房租和激烈的競爭中存活下來的?目前火熱的移動互聯網又對它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我們新采訪了 5 家店鋪,它們是 :澳娜芬內衣店、今時聯超市、貢茶飲料店、果臻棒水果店,以及傑士邁正裝店。它們有的是近兩年五道口的新來者,也有的是紮根五道口多年的老店。新人與老人眼中的五道口有何區別,它們的生意經又有何特色?


“密室逃生”線下擴張
 

除了網絡攬客,逃立方也青睞傳統的地推手段,並且新建了五家分店。

 


經過多種推廣,逃立方比兩年前具有了更高的知名度,成為網易、搜狐、搜狗等網絡公司團建的選擇項目。

 

文 | 本刊見習記者 劉成偉

 

29歲的北京土著史鑫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環境管理專業,對五道口了如指掌。2011年11月,他與另外三位年輕人一起做了一個名為“逃立方”的實景密室逃脫遊戲。

 

29歲的北京土著史鑫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環境管理專業,對五道口了如指掌。2011年11月,他與另外三位年輕人一起做了一個名為“逃立方”的實景密室逃脫遊戲。兩年前,當《創業家》在華清嘉園7 號樓里發現他們的時候,他們尚未擺脫初創時的懵懂與稚嫩。然而,這些年輕人在互聯網時代迅速成長。依靠天然的互聯網基因,逃立方初創階段就利用百度推廣、QQ 群等一系列線上手段進行傳播。

 

兩年後,逃立方除了網絡宣傳,地推也玩得爐火純青起來,比如在高校發傳單、策劃活動吸引顧客等。史鑫說,據他統計,2012年逃立方來自網絡的玩家占到60%,2014年主要的客源則來自口碑和地面推廣。目前,直接來自網上的顧客不足50%。

 

經過多種推廣,逃立方比兩年前具有了更高的知名度,成為網易、搜狐、搜狗等網絡公司團建的選擇項目。此外,在周邊高校中成長起來的資深玩家,也給逃立方帶來了更多顧客。這些人年齡集中在16~35歲,年齡再大一點的則是陪孩子來玩,喜歡上這個項目的人,甚至會有“祖孫三代”玩家。

 

“有些玩家感覺可以盈利,便會找我接洽成為加盟商。”史鑫說,“2014年,我們在黃莊和雙井自建了兩家店,另外在大興、昌平、黃村西街有三個加盟店。加盟店一次性付款,獨立運營。我們的團隊負責劇本、謎題設計和裝修,比如做一些電控的機關道具等。”

 

據史鑫介紹,2012年全北京密室逃脫類的項目不足5家,目前已經達到300家,競爭日益激烈。但是,守著五道口大本營的逃立方依然在2014年獲得近200萬元的利潤,現在每天平均有200人光顧。

 

創業兩年多來,逃立方團隊人數不斷增多,房租也每年都在漲。“現在我們在五道口要為近200平米的場地支付每年每平米6000元的租金,2015年的漲幅還沒定。20人的團隊平均薪水為4000元/月。”史鑫告訴《創業家》記者。但是幾年下來,逃立方的運營也日漸成熟,並且逐漸成為業內數一數二的團隊。

 

然而,史鑫並不滿足於此,他們又打算嘗試移動互聯網行業的創業。“未來的規劃有兩個方向:第一個還是繼續做實體,比如與逃立方類似的娛樂項目;第二個就是做App。但具體選擇哪個方向,現在還未確定。”

 

 
蔣德嵩點評

長江商學院中國商業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諸如密室逃生這樣的非物質型產品和服務業態與商圈經濟和社區經濟無關。換句話說,情感經濟更關註情感營銷。這決定於:其一,在一個場景中是否能夠獲得不斷豐富、變化和滿足的消費體驗;其二,消費者是否換取了超預期的情感,比如在場地不變的前提下,與誰一起玩密室逃生是否會與眾不同。

 

由此可見,一成不變的消費場景和缺乏陌生感的消費預期,都會影響情感類產品和服務的命運。

 

嘉和一品試水O2O


如何處理堂食和外賣之間的矛盾,嘉和一品找到了自助售賣模式。

 



五道口是嘉和一品的發祥地,劉京京對這里分外有感情。

 

文 | 婁月 本刊記者

 

2014年是嘉和一品的第十年。2004年,嘉和一品的首家門店在成府路上開出,此後在全國開出了100多家連鎖店。直到今天,創始人劉京京仍將五道口視為她的福地。嘉和一品餐廳升級的第一站,就選在了清華店。

 

距離上次走訪已有兩年的時間,這期間中國的餐飲業正發生著巨變:從2011年開始,中國餐飲業增速下降,直至2014年才出現企穩回升的態勢。作為大眾餐飲的一員,嘉和一品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劉京京卻不敢松懈,去年先是推出了智能售賣櫃,嘗試O2O另一種路徑,接著重新裝修餐廳,加入時尚元素和休閑功能。

 

基於“懶人經濟”,嘉和一品從2008年底開始加載外賣服務,最近幾年也與餓了麽等外賣送餐平臺合作。在劉京京看來,每家店的餐位是有限的,越是火爆的店,排隊的人越多,反而無形中會流失一些顧客。這時候外賣就成為門店留

住顧客的另一種方式。

 

不過,隨著外賣業務的壯大,劉京京也逐漸感到了困擾:外賣高峰期與門店的高峰期是重疊的,外賣訂單越多,送餐的速度越是難以保證,這樣就制約了外賣業務的發展。而且人力和物流成本也水漲船高。於是,嘉和一品選擇了線上下單、線下自主取餐的模式。

 

具體來說,嘉和一品與ifood517共同開發了“智慧餐飲”自助售賣平臺,終端設備是一種安置在寫字樓和社區里的儲藏箱,可以單層控制溫度。如果存放的是餐盒,溫度能保持在65℃左右。如果放置的是冷鮮蔬果,溫度可降到零攝氏度以下。消費者通過手機或PC提前一天或幾個小時在線下單,嘉和一品會按照顧客約定的時間將外賣配送到儲藏箱。

 

這樣餐廳可以提前統一配送,避開了堂食的高峰期。一來顧客能夠按時吃到飯,二來充分利用了餐廳的空余時間,同時降低了配送成本。“其他餐飲企業也可以加入這個智能平臺。目前我們在全市投放了50個試點,未來的數量會增加至幾百個。”劉京京告訴《創業家》記者,該平臺亦成為增加收入的一種渠道,公司可從每個訂單中獲得75%~80%的流水。

 

“移動互聯網時代,O2O是大勢所趨,我們也是順勢而為,為傳統行業嫁接上高科技的工具,從而煥發更大的成長潛力。”在劉京京看來,餐飲是剛需,嘉和一品的解決方案是多種多樣的,顧客在餐廳、公司和家中任一場景都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

 

教授客串“迎賓員”


雖然人均消費提升了10 元左右,但這里的回頭客依舊不少。

 

文 | 本刊見習記者 周群峰

 

隨著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的熱播,“都教授”金秀賢也在中國大受歡迎。如今,來到五道口東源大廈1樓的多樂之日,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個拿著一束鮮花、溫文爾雅的都教授招牌,正在微笑著迎賓。

 

多樂之日五道口店開業於2005年8月。和兩年前相比,這里依舊幹凈幽雅,充滿情調,空氣里飄蕩著香甜的面包氣息,時常可見一些老外聚集在此,喝杯咖啡,聊聊天,甚是愜意。

 

不過,相比兩年前,店內的人均消費也從20元左右,升到了接近30元。有顧客反映,這家店鋪價格確實有點小貴,比如芝士蛋糕在30元左右,比好利來貴了一倍,普通小面包都在8元左右,不過口味還算不錯。

 

在這條街上,多樂之日營業時間較長從周一到周日都是7:00~23:00,而這也能拉攏一下人氣。“記得有次忘記生日了,很晚才發現,於是大晚上奔出去到處找蛋糕店,很多都關門了,就這家還開著。我沒得選,就買了一個,雖說貴了些,但還是蠻開心的。”有顧客說道。

 

隨著O2O模式的興起,多樂之日的線上宣傳也多了起來,顧客在大眾點評網、愛幫網等網站很容易就能了解到多樂之日的最新消息,還能獲得團購優惠券等。近兩年,多樂之日還利用微博、微信等對“多樂之日草莓節”、關註多樂之日微博(微信)贏百元蛋糕等活動加大了宣傳力度。現在,多樂之日微信公眾號每月會推大約10篇文章,新浪微博粉絲已經超過16萬,成為新媒體營銷的“蓄水池”。

 

糕王想走了


棗糕王陳立現出了真身,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他正在盤算著離開北京

 



棗糕王依舊門庭若市,但陳立卻感受到其中的落寞。

 

文 | 本刊記者 劉惜墨

 

在“宇宙中心”五道口,棗糕王絕對是一個奇葩般的存在。多年來,店門口永遠是一道不變的風景:井然有序的顧客排著長隊,等待著即將或者剛剛出鍋的棗糕,無論炎夏還是寒冬。

 

和上次電話采訪不同,這次記者在跑去五道口若幹次後,棗糕王老板陳立終於露面了。陳立解釋說,自從前年被《創業家》報道過之後,想要采訪他的人太多了,他都在刻意回避,一是不想太過招搖,二來被媒體曝光後,加上常年顧客盈門,房東已經把房租漲了好多倍。

 

小店不準備擴張

 

我們約在離棗糕王不到5 米的吉野家。眼前的陳立一頭蓬松的頭發,穿一件卡其色夾克,尤其引人註目的是一雙因常年勞作而變得粗糙的手——一家這麽火的店鋪老板竟然要常年親手調配原料。

 

他是個很好的聊天對象,邏輯性很強,幾乎把傳授給學員的經營策略和經營方法都談了一遍。不論談到那一部分,總能把他的授課邏輯帶進去。

 

講到如何評判一家店鋪,陳立仿佛化身為數學老師,講起千分比消費率和千分比保本率。這里面又涉及到選址的好壞、產品質量的穩定性以及經營策略等方面的輔助性參數。“小生意甚至是中小型企業的千分比消費率會在千分之三到千分之十之間。無論如何增加銷售量,千分比銷售率都不會超過千分之十。這麽多年來,我已經從各個參數上提高棗糕王的千分比消費率,在2010 年的時候,棗糕王這個系數已經達到了頂峰。目前棗糕王的唯一限制因素就在於生產量,而這又取決於店鋪的大小。”

 

但是,陳立不打算再擴張店面了,因為按照他的那一套算法,店鋪面積過大,驟增的租金會讓整個生意虧損。棗糕是單價很低的快消品,利潤率還是有限的。況且兩年來,棗糕王幾乎沒有提價,過去是九塊八一斤,現在是十塊。

 

和大多數人想象的不同,目前棗糕王沒有加盟店,原因有二。首先,陳立認為加盟店每年收取別人的錢屬於不勞而獲,所以不做加盟;其次,棗糕屬於發酵型產品,口感隨著溫度和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加盟店不能保證產品的穩定性。雖說沒有加盟店,但是北京大部分棗糕店鋪都和陳立有關系。那些店主十有八九都曾是他的學員。用陳立的話說:“真正的大富大貴不會選擇這個生意,我只是想幫助和我一樣生活不那麽富裕的人。”

 

生活,日複一日

 

和兩年前相比,陳立的生活沒有太大變化。“我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了,你看我是不是比同齡人要顯老啊?”陳立指著自己眼角的皺紋說。

 

他的一天的確被安排得滿滿當當,但是做棗糕這個事情只占用了他半天的時間,他一天中的其他時間都用來陪伴孩子,處理家庭瑣碎事務。

 

早晨,陳立要送孩子上學,上午的主要任務是進棗糕原料。大部分的下午,一年有300來天,陳立都是在講課。一次兩個小時,學費2500 元左右。授課內容包括棗糕王的配方、經營策略,以及店鋪選址等。晚上,陳立開始收賬,並且準備第二天用的原料,進行一道道工序和發酵。一般每天都會用掉1800 ~ 1900斤原料,烤出1600 份左右棗糕。處理近2000斤的原料並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陳立通常都要忙到午夜1 點多,回到家吃個夜宵,然後休息。

 

第二天起來重複前一天的節奏。“很多人認為要將事業放在第一位,但是我認為家庭的重要性不可忽視,尤其是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問一下‘作業寫完了嗎’那麽簡單。”提及家人和孩子,他露出了幸福的表情,我仿佛看到了他與三個孩子在一起時的溫馨畫面。

 

鄉愁難改

 

提及棗糕王的未來,沒想到陳立顯露出萬般無奈。“未來我可能會回鄭州老家。北京的房價太貴了,在北京買兩套房子的錢可以在鄭州買好幾套了。我有兩個兒子,必須留給他們一人一套。況且,我們的戶口都還在河南,在北京紮不下根,回老家是最容易的方式。”但他能舍得在北京創造的一切嗎?陳立笑了笑,表情複雜。

 

“從生意角度來講,我是不願意回鄭州的,畢竟北京的機會是鄭州不能比擬的。但是從家庭角度來講,回鄭州是最理性的。我有兩個孩子分別上初中和小學,他們沒有北京戶口,未來考學也是問題。兩方面因素一比較,當生意變得越來越不好做的時候,回鄭州的理由就會更加充足。其實在北京做生意,客觀環境也是很複雜的,比如拆遷、無限增加的房租。去年年底,海澱評選文明城區,關掉了很多證件不全的店。棗糕王雖然證件齊全,但是因為排隊的人太多,也被迫停業了近兩個月,這期間我的損失達好幾十萬。”

 

陳立已經年近五十,即將走入知天命的年紀。他用二十年的時間在五道口書寫了一部名為“棗糕王”的神話。未來,不論他走向何方,都希望他能續寫屬於他的商業傳奇。

 

門配鏡是個難題


寶島眼鏡雖然想嘗試O2O,但主要還是固守門店模式。

 

在五道口,寶島眼鏡是穩紮穩打型店鋪的代表。

 

文 | 本刊見習記者 劉成偉

 

醫療服務屬於貼近顧客的剛性需求。在五道口,這類店鋪除了保健按摩店和美容店藏進了居民樓,口腔保健和眼鏡店依然保持著強勁的臨街訴求。

 

作為國內知名的連鎖眼鏡店之一,寶島眼鏡除了在五道口要面臨十幾家同行的競爭之外,還要面對不斷上漲的房租。

 

在《創業家》上次采訪時(2012 年12 月),寶島眼鏡五道口店因為房租剛遷入新址。如今,房租又上漲超過30%,再次成為最大壓力。但是,寶島眼鏡五道口店依然是這條街上比較上規模的一家眼鏡店。

 

可能是剛過春節的緣故,這家店一上午沒有接待一位顧客。店長孫錫才介紹,目前店里有4 名員工,薪水支出比2012 年漲了30%,按照這種測算,店面成本已經超過150 萬。與此同時,眼鏡價格也在上漲,但是漲幅不大。相比整個行業,這個地域所售眼鏡大多屬於中低檔產品,價格集中在500 ~ 1500 元。這價格能“適應學生消費能力,照顧周邊居民的消費需求。”

 

現在眼鏡的價格都是透明的,利潤也不像傳說中的那樣大,當然寶島的自有品牌占據了一定優勢。 孫錫才說:“目前整個眼鏡行業沒有2007 年那樣的惡性競爭,也很少有低劣產品的價格戰,最起碼五道口的競爭環境還是比較良性的。”

 

孫錫才一邊查驗鏡片,一邊端詳鏡架。他在規整新到的眼鏡配件,以備學生開學之後的需求。通常春節之後,店里的銷售會迎來一個小高峰。O2O 成為一種流行模式後,寶島眼鏡也考慮過上門服務,但沒有成行。畢竟眼鏡不是簡單的消費品,另外服務人員不足,驗光設備也不易帶出。不過,寶島眼鏡的微信公眾號和電商做得不錯。當然,這更多是一種廣告效應。

 

“顧客在上面會有一些反饋,或者選一些鏡架、不用驗光的平鏡、太陽鏡等,這些做得還是不錯的。”目前,不少小店相繼退出五道口,寶島眼鏡作為連鎖店依然保持著優勢。“未來發展空間很大,但是也要看房租的漲幅。”孫錫才說。近視患者畢竟還是需要一家店面的。

 

“彩色熊貓”變大了


兩年前主營證件照的彩色熊貓很不起眼,如今依靠口碑活得還不錯。

 

文 | 本刊見習記者 周群峰

 

彩色熊貓證件照工作室位於東升大廈A座4層。其創始人嚴貴芳祖籍福建,在北京讀完大學後,留京工作。

 

她告訴《創業家》記者:“和兩年前相比,店鋪租金有了一定增幅,但實現了多個翻倍:營業額從100萬左右升到了300萬以上;經營面積由50平米擴到了100多平米,今年還會再擴充一個70平米的VIP區,專門服務商業肖像拍攝;員工也從3~4人發展到了20人左右。”

 

2014年,彩色熊貓增設了美哢自拍館業務。據嚴貴芳介紹,美哢自拍館很受歡迎。“很多剛拍攝完結婚證照片的顧客,趁還沒卸妝,就可以到自拍館拍一套創意婚紗照,里面服裝、道具都是自選,也可以自備。拍攝時,只有顧客在場,拍完的照片顧客可以直接拷貝走。”目前,自拍的體驗價是98元/半小時,雖然不算便宜,但是依然需要預約。

 

談到新開的一個大約20平方米的水吧,嚴貴芳說:“這兩年,來我們這兒參與‘一對一學彩妝’的顧客越來越多,我本人也是形象顧問和講師,就想做個分享的地方,方便大家在放松的環境下學習、交流。”

 

目前,彩色熊貓最大的開支是人才培養。其培養一個員工的周期大約是3個月,每個月成本大約5000~8000元。雖然成本高,但嚴貴芳認為,為了確保服務質量,這些投入是值得的。

 

嚴貴芳介紹說:“現在的顧客來源主要是靠口碑,比如有上班族來我們這拍過,隨後很可能就是他的同事來我們這兒拍;學生臨近畢業要找工作的時候,也是經常一個班、一個專業的都在我們這拍。”

 

為了貼近年輕的顧客群體,彩色熊貓很重視利用微信、微博、論壇等進行宣傳與推廣。其店內就張貼著微信公眾號的二維碼,為了吸引顧客掃碼,還寫上了“掃一掃有獎”的字樣。“你們上次采訪時,我們就有微信公眾號了,只是這兩年改版了很多次,有點不連貫。我們一直想利用好O2O實現新的經營模式,但還不是非常專業,也希望有專家能多給我們一些指導。”嚴貴芳說。

 

證件照是一個歷史較長的行業,隨著時代的發展,運營模式也發生了深刻的改變。彩色熊貓從妝面、服裝、拍攝到修片提供了一體化服務,一方面提高了證件照的質量,另外一方面為消費者提供了便利。但嚴貴芳認為,彩色熊貓的運營模式還處在市場培育階段,全國除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外,大部分地區還沒有普及這種拍攝模式。為了更好地發展,嚴貴芳考慮今年引進全員內部持股制度。

 

多了年輕人


一家老店依靠慣性運行著,但越來越多的年輕顧客給它註入了新鮮血液。

 



春節過後,萬聖書園生意還不錯,劉蘇里認為這是個好兆頭。

 

文 | 史翔宇

 

正月初九,萬聖書園重張兩年零兩個月余。劉蘇里看了春節後前4天的銷售數據。“還不錯,應該不比去年差。”開年好兆頭,劉蘇里信這個。

 

兩年多前遷址伊始,劉蘇里的心態是“短期謹慎,長期樂觀”。他預計至少要6個月的時間客流才能恢複到遷址前的狀況。驚喜的是開業當天店里就被擠爆,這場面持續了3個多月才趨於平穩。

 

然而,此前劉蘇里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以他的標準,萬聖的黃金面積是800平米。搬家前萬聖的面積是1100平米(有300平米浪費了),現在卻只有650平米(劉蘇里一直對少這150平米耿耿於懷)。囿於面積,店內布局設計精打細算、物盡其用,行走路線發生了很大變化,過道也局促了許多。

 

即便如此,第一批上架的圖書還是縮減到了4.2萬種,另外3.1萬種躺在倉庫里(後來經過兩輪補架,增加到了6.8萬種)。萬聖的重要符號——醒客咖啡,因其空間上的私密性不複存在,原本一批經常在此聚集的人也隨之消失。客源流失與在售圖書種類減少是劉蘇里擔心所在。

 

意料之外的是,萬聖突然多了一批年輕人,他們衣著考究、教養良好,有一定的經濟實力。這些年輕人以前並未來過萬聖,甚至不知道萬聖,劉蘇里推測他們是從社交網絡上來的。2012年末萬聖搬家的時候,正是微博的鼎盛時期,搬家前後多家媒體關註報道,在微博、貼吧、論壇等社交網絡上引起不少傳播和熱議。一批從未聽過萬聖名字的人借此認識了這個絕世獨立的專業書店,並留下來成為長期顧客。

 

移動閱讀或多或少在侵蝕紙質閱讀的時間,但劉蘇里卻很支持。他認為盡管朋友圈90%都是雞湯,但有10%是真正有價值的內容就足夠了,而且通過互聯網,人們能接觸到以前絕不可能接觸到的書,從而促成線下購買,對實體書店的影響也算是正負兩相抵消了。

 

很早之前,萬聖就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實體書店,它被認為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包括它的專業主義精神,以及所傳遞的獨立思想,當然還包括那批和萬聖息息相關的人。經過2012年底的搬遷,萬聖的年輕顧客比例從以前的不足三成變為現在將近過半,註入新鮮血液的萬聖也實現了自2001年以來最好的業績增長,2013年營收較上一年增長近14%,在此基礎上,2014取得4%的小幅增長,再度證明了這個系統的生命力。

 

現在的萬聖,猶如一臺依靠慣性行駛的機器,日常運營全靠員工打理。除了續添訂單,劉蘇里完全不參與萬聖的經營;萬聖掌櫃的醒客張也大多通過電話、微信指揮運營,一切都在平穩地運行之中。

 

衣店沒有店長


服裝店換了一茬又一茬,澳娜芬卻在五道口存活了八年,其中的秘訣是什麽?

 



王經理的管理模式讓澳娜芬的人力成本降至了最低。

 

文 | 本刊記者 婁月

 

在東源大廈和五道口金融學院的中間,沿街分布著一排齊整的店鋪,其中一間30平米大小的檔口屬於澳娜芬。比起旁邊的波斯登和森馬,這家店實在稱不上氣派,裝修簡單,進門走幾步就“逛”到頭了。可就是這家不起眼的內衣店,已經在五道口屹立了8年,眼見著周圍的服裝店換了一茬兒又一茬兒。

 

這家澳娜芬沒有店長,直接負責人是王經理。王經理其實是澳娜芬品牌的創始人和掌舵人,管理著北京幾十家直營店的運轉,可是他給自己的頭銜從來只有“經理”二字,包括店員也管他叫經理。10年來,他沒有合夥人,不招管理層,也不設店長,竟然在西單、王府井、新街口等熱門商圈四平八穩地開著店。

 

王經理高大清瘦,穿一件沖鋒衣,在一家茶館里操著京腔,向《創業家》記者娓娓道來。他是老北京,20世紀90年代北京百貨大樓里的格局記得一清二楚;他不落伍,優衣庫、H&M的商業模式分析得頭頭是道;他還是活地圖,熟悉北京主要商圈的租金價位。

 

“從城鐵口往西一直到易初蓮花(現在已經更名為“蔔蜂蓮花”)那兒,就是五道口商圈,這一段的租金大概是每年每平米一萬到一萬五。”王經理掐著指頭算了算,8年來租金漲了50%到80%,近四年漲得最快。澳娜芬在北京有30多家店,五道口這家店每平方米的租金“絕對能排得上前五”。

 

王經理認為,理想的店鋪回頭客的比例至少應該有60%,沒有的話就維持不下去。五道口卻是個例外,回頭客比例低於其他商圈。“因為流動人口多,守著學校,每年畢業生一走就換一撥人。不像新街口、東四基本上靠回頭客。”但是五道口也有一個比其他商圈更好的地方,就是學生間的口碑傳播速度更快。

 

澳娜芬的周邊原來是幾家餐館,後來這幾家店離開,原地又開出了服裝店。每天迎來送往,看著身邊的店換了又換,王經理覺得太正常不過了。“作為商家,簡單點說,有利就繼續,沒利就撤退。商圈也不是永遠都好,北京原來最火的地方叫隆福寺,現在哪兒還有人去啊!”

 

澳娜芬主要經營女士內衣和睡衣,是服裝市場的細分品類,在很多人的常識里,這種小店的生存能力太一般了。可澳娜芬卻在多個寸土寸金的商圈活了很多年,它的生意經是什麽?王經理認為,內衣店“人”的因素少不了,凡是需要服務的店鋪更不容易受到電商的沖擊,甚至還能打敗如今線下流行的快時尚品牌。“你看優衣庫、H&M雖然門庭如市,但有一個地方是非常冷清的,就是賣文胸這一塊,因為它少了人的服務。”

 

租金、人工成本上漲是零售業避不開的話題,王經理卻告訴記者,這幾年澳娜芬的總成本反而降了,這與澳娜芬不設管理層和店長有很大的關系。

 

一般的連鎖服裝品牌若要正常運轉,管理層是必不可少的。以在北京有著近20家門店的某品牌為例,它的管理人員有20余人。“每月每人就要七八千的人力成本,還不算管理和運營的成本,但這些我都不需要。”王經理語出驚人。

 

按照王經理的說法,那些需要管理人員的連鎖品牌實施的是目標制,即制定出一個營業額,大家去完成,然後再制定新的,這些都是需要人手的。“我們認為目標不是制定出來,目標從來都是打出來的,所以這些人員都可以不要。我的運營成本不能說為零,但是占的比例是極小的。”

 

澳娜芬不設店長的做法同樣讓同行大跌眼鏡。王經理的解釋是,沒有店長不代表沒有人負責店鋪。“誰來負責?自然形成的!領頭羊是怎麽出來的,是打出來的。一家店在經營的過程中,肯定會有一個人脫穎而出,這家店有什麽問題,我會去找他,店員也知道有問題找他。”

 

“一般的人只能上不能下,掛上(店長)這個名分,如果比他好的人來了,他會服從嗎?不能因為一個店長的虛名,損失了一個好員工。”王經理在管理上有自己的看法:管理未必制度化,好的管理如果能體現出四個字“競爭、監督”基本就夠了。

 

王經理認為,做連鎖是一張單程票,上了這趟車就沒有回程票了,所以要對這趟車上的每個人負責。“如果現在打算快速發展,靠加盟一天就能開出幾十家店。我們也在考量,如果把加盟商拉上車了,我們能不能負得起這個責任?”

 

生意會越來越難做嗎?“未來的機會永遠比過去多,如果說越來越難,社會就沒法發展了。別老埋怨難,只是你沒看見機會。”

 

流消退之後


以往韓國人光顧的便利店,正在為中國顧客服務。

 



今時聯不僅門臉變大了,還開始嘗試電商。

 

文 | 本刊記者 婁月

 

“洋人在五道口滿街都是,但只有韓國人具有主人意識,早已把在祖國需要的一切全都搬到了這里。”這絕不是調侃。

 

誰也說不清楚,高校、IT公司環繞的五道口什麽時候成了韓國人的天下。即便是當前韓元貶值,留學生大批撤退,這里依然帶著鮮明的韓國烙印。與往昔不同的是,那些曾經為解決韓國同胞“水土不服”開設的店鋪,現在更像是滿足中國人差異化需求的存在。只有這樣,它們才能繼續堅守在五道口。

 

撤離與堅守

 

兩年前,《創業家》走訪了兩家韓國便利店。一家叫Green Tree,坐落在成府路和財經東路十字路口的西南角。另一家是今時聯,位於成府路35號院1號樓的底商。

 

如今回到五道口,Green Tree已不知所蹤,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出售蒸汽果汁電子煙、名叫“CYO VAPE”的新潮店鋪。而在馬路的北側,今時聯超市剛剛擴充完店面,面積增了近一倍,換了新招牌,淘寶同名店鋪也在正月初八正式上線。

 

2004年,Green Tree和今時聯幾乎同期在五道口的核心地段落戶。兩者是同行,亦是競爭對手:都是主打韓國進口商品,直線距離不超過200米。在地理位置上,Green Tree甚至更勝一籌——出了五道口城鐵向西,一眼就能望見醒目的白底招牌。據說此前的生意還不錯,平時不算寬敞的店里總是擠滿了顧客。

 

2014年下半年,Green Tree突然從五道口撤店。至於原因,我們只能從附近商鋪的店員那里略知一二。有人說,店鋪租金從每年五六十萬飆升至100多萬,無力承受的老板索性關掉店鋪,回了韓國。

 

十字路口的另一角,同樣出售韓國商品的今時聯似乎勢頭正勁:剛剛擴充完的店鋪三面臨街,亮堂整潔,老板立華正在和一家找上門來的供應商交談。

 

去年底,今時聯隔壁的餐廳租約到期,物業方東源大廈出於商圈規劃的考慮,將餐廳所在的鋪面簽給了今時聯,希望將其打造成一家旗艦店。雖然擴建完的新店營業時間不長,但立華已經明顯感覺到客流增加了不少。

 

今時聯其實是一家20年的老店,1995年由立華的婆婆——一位土生土長的韓國人開設。當時位於西郊賓館的“韓國一條街”上,主營手工泡菜。後來由於街道改造,今時聯在2004年搬到了現在的地址。

 

婆婆的泡菜店也在立華這一輩人的建議下,不斷擴充商品,最終成為現在的綜合超市。但泡菜、紫菜包飯、辣醬、炒米條等韓國小菜卻作為店鋪的招牌商品保留了下來。至今,立華的婆婆依然在加工廠里與工人一起制作這些“韓國味道”,甚至連調味品都是專程從韓國運來。

 

在現代零售業的概念中里,泡菜、紫菜包飯等這類韓國小菜屬於生鮮商品,滿足居民三餐所需,消費頻率高、黏性強,是不折不扣的吸客利器。因此,在零售業整體增速下滑的情況下,連鎖超市都將生鮮作為經營的重點品類。

 

相比之下,Green Tree的特色是進口零食、日用品等標準化商品。在渠道多樣化的今天,上述特色已不足以構成優勢,加上成本高企,店鋪在沒有作出任何改變的情況下,撤離似乎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逆勢求變

 

誰都無法逃離大環境的影響。今時聯亦是如此。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韓元貶值,曾一度觸發韓國留學生的撤退潮。此後,韓國經濟雖然有所複蘇,但步伐疲弱,來華的留學生遠不如之前多。

 

“前幾年韓國人在五道口隨處可見,現在少了很多。”立華說。同樣的變化也體現在今時聯的店里。這家原本以韓國留學生為目標客群的店鋪,如今有三分之二顧客是中國人,他們的人均客單價也要比韓國人高出幾十元。

 

與五年前相比,今時聯的租金漲了兩三倍,人力成本也在上升,利潤空間不斷被蠶食。“(這兩年)經營壓力肯定是有的,房租和人工都在漲,但商品卻不能再漲太多,客人對漲價很敏感的。那麽,怎麽提高營業額呢?

 

就是增加客人,銷量多了其實是一樣的。”立華說。

 

當東源大廈提出讓今時聯擴大店面時,立華沒有多想就同意了,因為“能吸引更多的客人”。今時聯原來的店面有200多平方米,擴建後的面積幾乎增了一倍。雖然每月的租金成本也隨之上漲,可立華堅信擴建肯定會帶來營業額的提升。看著更加寬敞亮堂的店鋪,她打算將這家店做成旗艦店,下一步把店開進高檔小區。

 

兩年前,今時聯做了獨立網站,還開了淘寶店。為了便於線上的搜索,最近與今時聯同名的淘寶新店也正式上線。這些都是立華的助理行健的主意。“她年輕,有想法,對網店更有發言權。”立華指了指旁邊的助理,讓她發表意見。

 

“不走線上實在不行了,因為食品店在線上的空間很大,所以就做了淘寶,打算發展一下。”行健告訴記者,現在線上的收入大概能占到總收入的六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淘寶店主要通過實體店導流和宣傳。“大家太擔心買到假貨了,而我們有實體店在背後支撐,打包、發貨都是在店里,所有的東西都是貨真價實的。”

 

不過,由於堅持與線下同價,今時聯受網上價格戰的沖擊比較大,銷量不是很大。“比如一包拉面我們賣五塊多,進貨成本已經很高了,可有人就只賣兩三塊錢,消費者有時會質問:你們怎麽賣這麽貴?對銷量就會有影響。”

 

行健坦言,現在淘寶也不太好做,價格競爭非常激烈,今時聯也打算嘗試微店一類的渠道。“(在線上)我們沒有太多的經驗,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裝店幸存者


傑士邁不僅熬垮了競爭對手,也不懼電商的沖擊。

 



正裝生意看似簡單,但客戶體驗至關重要。

 

文 | 本刊見習記者 周群峰

 

對很多店鋪而言,五道口是一個不見硝煙的戰場。短短兩年時間,有的店鋪悄然死掉,有的卻愈戰愈勇。

 

2013年,《創業家》采訪時,僅在華清嘉園一棟居民樓里,就同時存在著6家正裝店。近日記者回訪,卻發現多家已經關門大吉,包括上次采訪過的優勢正裝。然而,位於華清嘉園7號樓6層的傑士邁(JUST-MINE)正裝店卻經營得風生水起,這家僅有60余平米的店鋪,顧客絡繹不絕。

 

“2009年3月,傑士邁第一家店開在五道口,現在我知道五道口還存在的正裝店只有2家。”傑士邁創始人、27歲的安徽蕪湖人熊寄忠告訴記者,“我們的價格比較適合學生一族(男裝300~1200元,女裝200~700元)。傑士邁現在在上海、武漢、南京等十多個城市,共有60余家門店,其中在北京有14家。去年3月底,我們還在五道口開了一家大約100平的證件照工作室。現在客源也非常穩

定,每天有五六十名顧客。”

 

熊寄忠如何看待五道口同行的“大面積死亡”?傑士邁的“贏之道”又是什麽?

 

“ 首先,很多正裝店心態出現了問題,覺得這個行業賺錢快,進來之後才知道不是想象的那個樣子,這里也有很大的競爭,正裝是個小行業,關鍵是要起規模。”熊寄忠說。“其次,消費者人群在變,客戶消費需求在變,如果不了解消費者的需求,不及時提高產品質量,被淘汰就是一種必然。再次,要註重產品附加值的開發,比如店內環境要優雅,服務態度一定要好,這也是為了讓顧客感到很舒服。”

 

此外,熊寄忠認為,合作意識和品牌推廣也很重要。“這幾年,我們和高校、房地產中介、證件照工作室等都有很好的合作關系。在品牌推廣方面,以大學為例,我們通過贊助社團活動等提高了知名度,還與大學內的打印店達成協議,把我們的品牌名稱做成它們的電腦屏保,這樣學生很容易了解我們的品牌。”

 

談到互聯網的沖擊,熊寄忠說:“我們一定會受到020的影響,但是正裝行業受到電商沖擊的力度較小,因為正裝的客戶體驗很重要,如果我們生產的是一種標準化產品,可能早被電商打垮了。”

 

除了熊寄忠,傑士邁還有另外一個合夥人黃嘉暉。黃嘉暉畢業於北郵信息管理專業,臨近畢業時發現了大學生正裝這個商機,經人介紹與熊寄忠相識,並一同出資創立了傑士邁。兩個年輕的創始人年紀相仿,他們共同的願望是把品牌做大做強。

 

臻棒的八個月


這是五道口的第一家水果精品店,店主堅信自己不會成為“先烈”。

 



初來五道口,果臻棒老板曹亮感覺這里的情形和預想的有些不一樣。

 

文 | 本刊記者 婁月

 

“你猜我們家現在賺不賺錢?”采訪還未正式開始,曹亮先拋出了一個問題。

 

2014年7月,曹亮和哥哥盤下韓亞服裝城樓下的底商,開了一家叫果臻棒的水果店。開業8個月以來,高昂的租金和時而湧現的利好讓他的信心左右搖擺,像極了店里忽多忽少的客流。曹亮一邊摸索著五道口的秉性,一邊調整著店鋪的經營,他希望自己的店可以堅持下去。

 

《創業家》兩年前走訪五道口時,果臻棒所在的位置是華潤萬家便利店,後來換成一家三星和蘋果手機的專賣店。再後來,曹亮花了30萬元轉讓費盤下了這間店鋪,每年的租金是250多萬元。

 

曹亮的家人之前在新發地從事水果批發生意,結識了不少供應商。他坦言,開店之前,自己並沒有對商圈和目標客戶群做過調查,只是看到五道口缺少一家水果精品店,就打算試一下。

 

他的運氣不錯。開業前不久,附近的一家菜市場因為火災隱患而關停,果臻棒恰好起到了替代作用。店鋪開業時正值盛夏,吃過晚飯,貼膜的小夥子和擺地攤的小販陸續出動,將這條街的氣氛烘托地格外濃烈,“整條路上擠滿了人”。果臻棒的生意也因此獲益,店內結賬的顧客經常排起長隊。

 

曹亮還成功拿下了附近的搜狐、有道等四五家互聯網公司的水果配送業務,租了專門的操作間切配水果。這項業務每天能給店里帶來近萬元的收入。

 

O2O熱潮下,果臻棒還選擇了與百度外賣合作,雖然訂單量不多,但曹亮依然覺得很有必要。“100元起送,也沒有明確的距離限制,感覺差不多的就接單。有次甚至送到了西四環附近的一所大學里。”

 

不過,隨著夏天的結束,曹亮開始意識到了一些問題。比如,果臻棒主打的商品是新鮮水果和時令蔬菜,走精品路線,即淘汰破損和不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以質量取勝。然而,這樣的定位意味著店鋪的目標對象是寫字樓職員、高校留學生,以及收入水平較高的居民,這些人平時不怎麽下廚,對時蔬的需求很小。

 

而那些掌管家庭三餐、精打細算的主婦們會選擇去價格更劃算的菜市場或超市買菜。去年11月,果臻棒決定撤掉蔬菜,騰出的空間換上了一批進口食品。

 

轉眼間到了農歷年底,這本是水果銷量最火的時節,果臻棒的店里卻突然冷清了下來。原來,五道口附近的學生和職員先後放假,以外地人為主的住戶也回鄉過年,而他們都是果臻棒的主力客群。“流動人口的比例比較大,超過50%的顧客都是陌生人,跟社區店比不了。第一年我們不了解情況,結果到年底的時候就沒人了。”

 

春節前後客流的減少還不是讓曹亮最揪心的。相比之下,五道口的消費能力並沒有想象中的高,這才是他最大的顧慮。“如果說學生沒有收入情有可原,但是上班的白領消費水平也不高。”曹亮說,上班族的客單價不會太高,一次買幾個水果,夠當天吃就行。

 

營業8個多月,五道口的很多地方曹亮還沒有逛過。不在店里的時候,他喜歡四處去北京城的其他水果店里轉轉,“說白了就是學習”。他很羨慕在望京和雙井開店的一家水果連鎖品牌,選址都是高級白領紮堆的地段,他們更註重享,“不像這邊的人,只考慮能吃就行了”。

 

目前,果臻棒剛剛盈虧平衡。曹亮正在計劃開更多的店,因為“規模大了,成本會降下去”。他很清楚,這條街上有些店開半年就撐不下去了,可是他堅信自己的店可以堅持下來。“所有的店都是養起來的,你做得好,知名度自然能出來,接下來就容易推廣了。”

 

90後老板愛上奶茶

這可能是五道口最火的一家飲品店,老板是一個還在上大學的90後。

 



貢茶老板小張認為,開店是一種難得的人生體驗。

 

文 | 本刊記者 劉惜墨

 

在財經東路華清嘉園底商,有一家名為貢茶的臺灣奶茶店。這家店鋪是旁邊楊國福麻辣燙推薦給記者的,理由是這家不到10平米的小店,每天都能賣出上萬元。

 

進入小店,果然面積不大,這里出售的是單價14~15元一杯的奶茶。店內沒有過多的裝飾,一條白色的長桌放置在窗旁,買了飲料的客人可以臨窗而坐。窗外是呼嘯而過的城鐵,小店給人的感覺卻是溫暖而不喧鬧。時值下午三點半,小店的生意沒有想象中那麽紅火,半個小時里來了七八位顧客,大部分是外國人。

 

服務員是一個小姑娘,因為客人稀少,在安靜的店里埋頭玩兒手機。房先生是貢茶老板的姐夫,小店的管理者,聽到記者來訪,從店後面走出來打招呼。房先生是個健談的人,說到貢茶小店的歷史,他義憤填膺地揭露商場內的潛規則。原來,貢茶之前開在某商場里,生意也不錯,但因店老板不善於打點人情世故,最終被迫出來另租門面。

 

貢茶老板小張是一個90後,在北京一所大學讀大四。他在電話里告訴記者,他在新加坡讀高中的時候,看到了貢茶的生意,非常喜歡,於是2013年以一家店10萬元的加盟費,在北京開了3家。除了五道口,還有南鑼鼓巷、新街口北大街兩家店。但是由於政策、經營等原因,目前只剩下五道口這一家。由於五道口的地理優勢,加上他經常會和大學生顧客互動,生意還是很不錯的。

 

大學生是移動互聯網的主流群體之一,因應這種情勢,貢茶也和到家美食會等線上平臺合作,提供外賣服務。小張說:“目前大學還沒開學,所以生意比較冷清,到了四五月份,生意會很好,而且自開門面沒有時間限制,半夜從酒吧出來的人們常常會到店里買杯奶茶醒酒,而一杯奶茶的毛利可達一半左右,因此五道口絕對是個可以賺錢的地方。”

 

雖然另外兩家店都關閉了,但小張依然充滿鬥誌。記者本以為他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沒想到他的父母都是牙科醫生,並不是生意世家。小張說,他媽媽本來勸他繼承衣缽,開個口腔診所,但他認為人生應該充滿體驗,找到自己的價值點。“雖然現在貢茶還沒回本,但是我不後悔,這些年學到的東西是不可替代的。”

 



為了激勵作者們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您可以掃下面二維碼給黑馬哥適度打賞,金額有8.8和88元!

版權聲明:本文全部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有疑問請聯系微信heimage0001。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440

股權眾籌:從“密室遊戲”到大眾淘金運動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047

京東一直在互聯網金融上野心勃勃,2015年3月31日,京東股權眾籌平臺“東家”正式上線。 (CFP/圖)

京東、平安、阿里這些互聯網巨頭的入局,降低了股權眾籌的門檻,從前專業投資者聚集的“圈子遊戲”變成了普通大眾競相參與的“創業故事”。

2015年註定變成“股權眾籌元年”。

當李克強總理那句“要進行股權眾籌融資試點”出口,半年時間,這個以往普羅大眾並不熟悉的名詞在互聯網上遍地開花。京東、阿里巴巴、平安等大佬的加入,更是讓它有了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

6月2日,一個名為WiFi萬能鑰匙的股權眾籌投資項目開始正式認購,認購意向金71.747億元,超募220倍,瘋狂程度令市場咋舌。

利好消息一個接一個。2015年6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余棟在“互聯網千人會”上指出,要將股權眾籌打造成資本市場的新五板。

兩年前的新名詞

股權眾籌的火熱似乎能從天使匯逐漸增多的參觀者中窺見一二。

這個被譽為“第一家中國股權眾籌平臺”的互聯網公司,正坐落在中關村創業大街的街口——這條街在不久前因接待了李克強總理而聲名大噪。

天使匯大堂擠滿了參觀者,熙熙攘攘的像個集市,不少人拿起手機跟掛在墻壁上的投資案例合影。“這半年尤其是這一兩個月,來參觀的多了很多,”前臺小姐工作量也增加了,她說,一樓本來僅僅是個大堂,來參觀的人太多,幹脆在一樓也增加了咖啡桌。

作為創始人的蘭寧羽也明顯分身乏術。

除了原有的工作,他多了很多“社會工作”,應對采訪、出席一些領導視察的場合,比如4月15日,他就負責給來調研的副總理劉延東講解了股權眾籌的概念。

自從2013年11月1日,《新聞聯播》報道了這家互聯網公司後,蘭寧羽和他的公司就被外界冠上“中國第一家股權眾籌平臺”的頭銜。

“我2011年上線天使匯時,還沒股權眾籌這個概念。”蘭寧羽創業過7次,其間做過PE、VC等投資人角色。

幾年下來,找錢和投錢這事都讓他有了切膚之痛。對於一個創業者來說,找到投資人太難,很多時候沒尊嚴。把錢花出去也沒想象中容易,因為這會受到時間、地域和資源的約束。在創業者投資人的角色中交替了幾年後,蘭寧羽決定要做一個平臺,打破地域、資源等限制,直接連接投資人和創業者,口號是“讓靠譜的項目找到靠譜的錢”。

在這個類似紅娘的平臺上,創業者可以獲得資金,如果創業成功,他的投資人就可以獲得投資回報。這成為今天股權眾籌的雛形。

改造社交類網站

天使匯的最初版本是創業者在平臺上發布項目,感興趣的投資人直接進行接洽。最初入駐的投資人和創業者,都屬於蘭寧羽和合夥人們自己以前的資源。在試運營的那幾個月,依靠口碑傳播,一些投資人和創業者又主動找了過來。

到天使匯2011年11月正式上線時,他們有了七百多位投資人。因為蘭寧羽自己一直從事互聯網,天使匯的投資人也主要集中在關註互聯網所延伸出來的移動互聯、電子技術等領域。

周歲時,這個平臺的融資額已經超過了8000萬,但蘭寧羽認為,當時平臺並不算具備股權眾籌的意義,而是更具有社交屬性的網站,實現的是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自行對接。

2013年1月,天使匯推出了快速合投功能,這種合投方式借鑒了國外股權眾籌的模式,如今這基本是目前各種股權眾籌平臺采取的主流形式,即由平臺進行優質篩選後,將項目拿給該領域投資人進行討論,得到核心投資人的青睞和投資意見後,再拿著投資人的意見到平臺上進行融資。

效果出乎意料的好,第一個項目5天內超額認購134%,募集金額超過300萬。從整個項目上線到完成融資,只花了14天的時間。

天使匯因此上了《新聞聯播》,帶來的註冊投資人開始增多。這種方式明顯受到了很多有經驗但還沒能力成立基金的投資人喜愛。

丁先生在一家機構投資做VC(風險投資),但他同時以個人身份入駐了一家股權眾籌平臺。“從我角度來說,這種投資回報更高。”丁先生說,做VC即使投了一個項目,並在幾年後順利上市,但整個團隊只能拿20%的獎勵,平時他們基本上只能拿2%的管理費,其中大部分還需要給團隊負責人,這樣分下來就很少了。“每人大概能得1%或者2%,幾百萬的樣子。但這只是聽起來好聽,但萬一沒有成功上市呢?”丁先生說,即使從風投到上市一路順利,也需要5-7年的時間,一般人在機構能不能幹這麽長時間都很難說。

京東的新故事

全民創業時代的來臨,加速了眾籌行業的火爆。

2014年兩會以來,政府層面對創業的鼓勵被提到一個新高度,全民創業一時成為熱詞,與此相伴,幫助創業者降低準入門檻的眾籌開始席卷了整個互聯網世界,電視、網絡、平面媒體,似乎每天都在講述眾籌的奇跡,作為權益類眾籌的延伸,股權眾籌在下半年出現在大眾視野里。

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11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的講話說要“建立資本市場小額再融資快速機制,開展股權眾籌融資試點”,則讓股權眾籌徹底熱了起來,因為這意味著監管層已經認可了這種新型融資方式。

這種鼓勵態度讓很多觀望的資本決定進軍股權眾籌。在過去,眾籌尤其是股權眾籌一直面臨著非法集資和非法發行股票這兩個雷區。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互聯網金融從業人士說,目前股權眾籌的監管紅線就是股東不得超過200人的上限。直到2014年年初,才明確了P2P行業歸銀監會管,股權眾籌歸證監會管理。

2015年1月,京東、阿里和平安三家巨頭紛紛宣布將進軍股權眾籌。3月31日,京東股權眾籌平臺正式上線,產品被命名為“東家”。

京東一直在互聯網金融上野心勃勃。劉強東曾經在公開場合說過,希望京東以後一半以上的收入,都來自京東金融,京東金融里的新故事便是股權眾籌。

京東金融為何特別青睞此項業務?劉強東給出的解釋是:“希望能讓和我一樣的屌絲創業者有更多機會,中低收入者有風險投資的機會。”豐富投資方式,“傻瓜式“拿錢降低創業門檻。

而總理的講話更是給了他們定心丸,“在政策和行業背景的雙重利好下”,在互聯網巨頭中,京東率先瞄準“全民創業”帶來的大蛋糕,希望以此鞏固他們國內最大的權益類眾籌平臺和京東金融的優勢。

勇敢者的遊戲

劉強東的言語中已經隱約可以看出京東更想把股權眾籌變成普通人的投資方式。

京東的另一個創舉是降低了投資的門檻,把原來專業投資者玩的“密室遊戲”變成了幾乎人人可以參與的大眾娛樂。

目前,京東設定的門檻是在年收入30萬以上,金融資產100萬以上以及有過多次投資經驗任意滿足其中一個條件。這意味著,一般的中產階級,都可以加入投資者俱樂部。

對此,京東並不否認他們降低門檻,但他們表示,這個標準是合乎規定的。

2014年,監管層曾經出臺了《私募股權眾籌融資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下稱《私募辦法》),對平臺、投資項目和投資者作了明確規範和限制,將股權眾籌定性為私募。《私募辦法》延續了私募市場投資者適當性的要求,對投資人作出了嚴格的規定:投資者為凈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人民幣的單位,或金融資產不低於300萬元人民幣或最近三年年均收入不低於50萬元人民幣的個人,以及投資單個融資項目的最低金額不低於100萬元人民幣的單位或個人。由於投資者準入門檻設立過高引發了激烈的爭論,《私募辦法》發布後僅一個月就作出重大調整,將準入門檻降低到了3年收入30萬-50萬,金融資產100萬-500萬。

京東表示,雖然參與的人多了,但他們並沒有降低項目質量和風控標準。他們的股權眾籌平臺要負責前期項目的招募及審核篩選,優先優質項目上線。

其次,與項目方溝通為項目方上線準備,進行預熱路演,約談確定領投人,之後項目正式上線,引入跟領投,股東確認,進行投後管理。

對於項目的篩選標準,由京東組建的專業團隊負責項目篩選,好的團隊+有前景的商業模式+資源匹配度+渠道基本可以作為常見的參考標準。

在投後管理方面,則組建了眾創學院,從全行業範圍內篩選優秀的導師,對創業者的不同需求進行培訓,彌補創業人員的知識短板,幫助創業人員迅速成長,進而降低創業期因知識與經驗不足所帶來的風險。

在融資完成後,他們則將有專門的項目經理進行對接,以便實施項目信息的完全披露。

根據京東提供的數據,截至6月1日,東家平臺各類股權融資項目融資額已經達到2.6億元,共計給投資者呈現32個項目,其中上線募集25個,路演預熱有7個。上線項目融資完成率達到121%。

“現在的新問題,股權眾籌的火爆情況超出我們的預期”。京東方面舉例,上線一個月,平臺融資額就達到了1.19億,最快的項目在2分鐘內,市值1500萬的股權就被全部認購。

作為回報,京東作為股權眾籌平臺會收取交易額(1000萬以下)5%,或3%(1000萬以上)作為平臺傭金。但是目前這部分可折合成股份作為京東股權眾籌平臺對創業項目的扶持。

目前看來,京東的股權眾籌野心並不僅僅如此。他們對南方周末記者的回複中流露了讓眾籌平民化的興趣:“京東也觀察到美國JOBS法案在頒布後使得風投走向了平民化趨勢。京東股權眾籌期待中國也能出臺類似法律條文。”

拼專業和拼資源

據了解,現在選擇股權眾籌的方法,所有的股權眾籌平臺都大同小異,基本思路都是由專業團隊或者核心投資人進行篩選後,再將項目上線進行融資。最後進行投後管理。只不過每家在操作時,手法細節和門檻各有不同。

這里面比拼的就是投資人專業性和投後管理。但這恰恰是目前最無法標準化和監管。

蘭寧羽對現在的地方的“眾籌熱”頗有擔憂,他在選擇投資人上比較謹慎。天使匯創業時引入了700多名投資人,如今四年過去,經過認證的投資人也只有2300多名。

蘭寧羽說,投資人一直增長緩慢的原因是他選擇投資人有個標準是希望投資人在自己所在行業里有一定的影響力,這樣比較能給創業者提供幫助。不僅在金錢上,而是在創業者遇到問題時,能給他們提供專業的幫助。對於股權門檻降低,蘭寧羽並不覺得是一件好事。在他所操作的項目中,他一直把投資人控制在30人以內。

創業者唐先生的眾籌經歷印證了蘭寧羽的憂慮。

唐先生曾通過股權眾籌一間O2O的餐廳,兩天之內,他募集到了300萬左右的資金,但股東也達到了49人。但問題接踵而來,從選址到開業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他不得不將大部分時間花在了應付股東身上。

唐先生說,其實投資協議上已經寫明,決策權在於股東代表和領投人,但實際操作中,每一個股東還是忍不住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很多小股東就是圖個熱鬧,所以他們的意見完全不值得參考,但你不得不應付他們。”

唐先生說,值得慶幸的是,小股東們一段時間後喪失了新鮮感,不再亂出意見,唯一有壓力的是每個月財務披露時,他都必須解釋一遍為什麽還沒賺錢,雖然這離他的店開業僅僅三個月。

對於更多剛剛興起的中小股權眾籌平臺來說,他們更多地面臨著邊學習邊成長的過程。

“對於我們來說,難度最大的是投後管理。”邵錕是聚募股權眾籌的聯合創始人,他的公司成立於2014年10月,也就是股權眾籌剛開始興起的當口。

“我們當時做這個公司就是覺得全民創業時代到了,中小企業融資需求會越來越大。“邵錕說,加上幾個創始人一直都有投資經歷,於是幹脆成立了這個平臺,目前他們主要為資金需求不是很大的創業項目做融資,每個項目的募資金額最多不超過200萬。

邵錕並不覺得股權眾籌必須精英化。就他的理解,股權眾籌的初衷就是為了讓大家有更多的機會。而且,在互聯網時代,你必須去試,才會有更多的可能性,高門檻也許會讓很多可能性消失。

他們采取的控制風險手段更多的屬於較小眾籌平臺的辦法,第一是控制融資金額,第二則是控制每個人的額度上限。

邵錕說,幾乎每次眾籌,他們都反複跟投資人確認意向,並要投資人做好血本無歸的準備。同時,他們也不接受大額投資。

“我們都是讓投資人做好最壞的打算迎接最好的希望。”邵錕說,他們曾經有個項目眾籌120萬的啟動資金,當籌到60萬時,突然有一位投資人把剩下的金額全部投完。“我們為此特意趕往上海,跟投資人見面,希望說服他進行分散投資。”他們後來接受這筆投資的原因是發現對方是一金融公司的董事長,又具有多次早期投資經驗。

邵錕也坦言,作為一個新成立公司,他們存在著短板。“對我們來說,較大的挑戰並不是融資,而是投後管理。”上線7個月,聚募一共上線了91個項目,其中80個完成了融資,總融資金額為5499萬,但因為項目眾多,分布較廣,這就給投後管理造成了難度。

因為平臺開始起步,領投人制度也不是很完善,運行也不是特別流暢。”我們現在也是在努力完善領投人制度,讓專業的領投人來完善投後管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953

大浪淘金:杠杆牛、资金牛已去,只剩改革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686

作者:姜超

最 近资本市场非常动荡,大家都对未来充满了疑惑。大家对未来失去了方向,这好像是从去年以来的第一次。虽然我们对长期的金融时代坚信不疑,但是笔者个人对下 半年的资本市场相对谨慎。因为驱动资本市场的三头牛,杠杆牛、资金牛和改革牛,现在前两头好像都要跑掉了,只剩下了改革牛,所以相对来讲机会也会少很多。 大家觉得如果下半年市场有机会的话,那么国企改革应该是值得重点关注的一个机会。

以往每次大家都会对某一类资产的表现斩钉截铁, 要么看好股票,要么看好债券,要么小盘、要么大盘,但这一次大家陷入了集体迷茫,不知道未来哪一类资产会涨。目前大家唯一的共识是分级A,觉得如果股票不 涨了,那么分级A一定会涨,而且肯定比债券表现好,但是也不知道分级A什么时候会涨。

好多人表示下半年其实已经不想赚钱了,就想保住上半 年的胜利果实,因为上半年已经赚得太多了,只要能保住就足够交代得过去了。有个老同事去年出来在深圳做私募,去年赚了50%,今年上半年也赚了接近一倍, 他讲了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一轮牛市涨成这样,就好比出去吃饭,大家吃的是流水席,前面的人吃完了都拍屁股走人了,最后吃的人是要买单的,所以现在已经 不能坐着吃了,要站着吃,而且还要站在门口吃,情况不对随时准备开溜,绝对不能买单,因为别人已经吃了好几年了,这个单是买不起的。”

笔 者今天的报告和过去半年相比,也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过去半年笔者的每一次报告都充满激情,去年年底我们的年度报告叫《金融泡沫大时代》,提出来要拥抱金融 泡沫。今年2季度我们的报告叫《走向共同富裕》,意思是买啥金融资产都会赚钱。但是最新我们6月初写的下半年报告叫《大浪淘金》,已经不单单是提示机会, 同时也在强调风险,虽然我们对长期大趋势依然看好,但是赚钱已经没那么容易了,未来只有金子能赚钱,砂子可能会打回原形。

研究猿一定要客观,在市场疯狂的时候要留一份冷静,绝对不能犯方向性的错误。可以犯小错,但绝对不能犯大错。

那么,现在的市场在发生什么变化呢?


首 先回到这轮牛市的逻辑,在我们看来,最大的驱动因素在于居民财富配置发生了转移,从过去的存款、房地产转向了金融资产。而这一转移背后有两大推动因素,一 个是长期因素,在于中国人口结构出现了拐点,所以地产市场出现了长期的下行拐点,利率出现了长期下行趋势,因此未来存款和房地产将逐渐从居民财富配置中淡 出,未来只有金融资产能长期上涨,也就是从存款时代、地产时代切换到金融时代。由于人口结构在短期不会变化,因而金融时代的大方向应该没有改变。

但从短期因素看,我们发现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现在大家都在关心监管层对场外配资的监管,以及对居民资金入市节奏的变化。在我们看来,大妈资金入市属于滞后指标,最源头的指标是央妈的货币政策。

如 果时间能够倒流,让大家穿越回去13年,大家应该做的是砸锅卖铁买股票、买债券,甚至借钱去买,因为事后来看不管买啥金融资产都会赚大钱。但事实上13年 大家是在卖股票、卖债券,买余额宝,为了所谓7%的蝇头小利,把能下金蛋的母鸡全给杀了。所以说,大妈们不是股神,大妈也是滞后指标,真正的领先指标是央 妈。13年是央妈导演了钱荒,所以利率上去了,钱放到银行、货币基金都很值钱,所以没人买股买债。14年以后呢,情况完全变了,央妈一会降息、一会降准, 大妈都知道钱放在银行不值钱,所以就出现了储蓄搬家的洪流,于是股市开始竖着涨,所有人都成为股神了。

而最近,我们感觉到货币政策正在发 生微妙的转变,所以我们在上周五的凌晨发了一篇报告《宽松似乎有变化》,提示了宽松货币政策延后的风险。熟悉我们报告的看官应该知道,这是我们从14年以 来第一次正式提示货币政策转变的风险,在此之前我们一直坚定宽松货币政策不动摇,所以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观点变化。

笔者写这个报告非常的纠结,要知道现在是牛市,大家都在赚钱,所以提示风险的话大家都不爱听。但是我觉得对于研究猿来说,一定要客观,不能先有结论再有理由,所以我们还是写了这个报告,也是如实反映我们的观察和感受。

为什么感觉有变化呢?首先,第一个感受来自于债券市场的变化。

我 自己的本行是债券,我已经做了10年的债券研究,经历过了几轮的牛熊。很多人不屑于看债券,因为那点利息收入感觉都不够塞牙缝的。确实和股票比起来,债券 不够刺激,提不起精神。但是债券对利率最敏感,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债券做好了不一定会赚大钱,但绝对可以少亏钱,因为债市很多时候是领先于股市的。因为 债市的参与者主要是机构,这里面的银行直接和央妈做交易,所以对货币政策绝对是感同身受。而在中国,股市的参与者大多数是散户,往往是最后一个才知道的, 所以对货币政策变化肯定是后知后觉。

所以简单回顾一下历史,14年初债市就开始涨了,而股市是过了半年以后到7月才开始涨。而今年债市从 5月中旬开始下跌,10年期国债利率从5月10号的3.37%到现在上升到了3.6%。而且这次下跌的背景特别诡异,因为从5月初到现在的1年期国债利率 下降了接近1%,用债券的术语叫做收益率曲线变陡,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市场预期未来的利率会更高,也就是目前的低利率不可持续。债券市场已经用实际行动为宽 松货币投了不信任票。

所以回过头来看,债市在5月的下跌同样领先于6月份股市的下跌。因为5月10号央行宣布了降息,从债市的反映看,债 市的投资者觉得降息基本结束了。但股市的投资者到6月快过完了才反映过来。之前从2月份开始降息、降准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来一次,但这一次6月都快过完了还 没来,尤其今天还来了个“逆回购”,更让大家觉得周末降息降准又要延期了,于是开始深刻体会到货币宽松好像真延后了。

为啥债市的投资者在5月份反映这么敏感呢?5月份债市最大的冲击来自于地方债的发行,当月发行了1000多亿,到了6月份,地方债净发行已经接近7000亿。地方债利率太低,对国债几乎是完全替代,所以地方债的发行立马对国债利率形成了冲击。

所以从债市来看,10年期国债利率的上升是对地方债天量发行的自然反应。

第二个感受来自于政策的变化。

看 多了政策类的信息以后,会体会到政策的细微变化。以往的会议经常会强调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可以理解会继续宽货币。但是在最近两次的会议中,内容有了很大的 变化。首先是上上周开始强调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稳增长作用,地方有钱不用的要把钱收回去。与此同时财政部突然下达了第二批1万亿地方债务置换额度,称有利于 稳增长防风险。而上周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重点领域投资,强化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建,发挥稳增长等多重作用。很明显,6月以来的政策重心转 向了稳增长,其抓手是积极财政。

而对中国政策的观察,不仅要看领导怎么说,还要看怎么做的。表面上看,自13年以来,名义上一直是稳健的 货币政策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在实际中我们观察到13年地方平台非标崛起,财政实际非常积极,因此当年央妈收紧货币没压力,钱荒都出来了经济也没啥大 事。14年以来地方债务规范,财政实际偏紧,财政的腿瘸了,所以一直靠放松货币,降息降准不停,刺激社会投资消费。但15年6月以来地方债大规模发行,财 政第一次有钱了,真正可以积极了。君不见债务置换有了一批、二批还号称有第三批,钱来的那么容易,财政不就有钱干活了吗?既然有了积极财政撑腰,那么货币 宽松延后一下又有什么关系呢?

而且我也特别能够理解政府政策重心从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之前的宽松货币,政府是希望大家多投资消费,把 经济搞起来。结果发现宽松货币政策被部分投机分子所利用,不仅去炒股票,甚至借钱高杠杆去炒股票,资金还是停留在金融市场自我循环,经济还是一塌糊涂。那 么与其放水把钱给市场投机,还不如发债政府把钱拿回来,投向自己想要投的地方,通过基建支持实体经济稳增长。如果这么一来,宽松货币政策自然要让位于积极 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顶多是个配角而不是主角。

第三个感受来自于预期的变化,尤其是地产市场。

一直到5月 份之前,虽然一线城市地产销量火爆,但是全国的地产销量还是十分萎靡,全国房价平均来看还是跌的。但是在6月份公布5月地产数据的时候,很多数据都变了, 比如说5月份的统计局70城房价首次环比正增长,而且5月份全国地产销售面积增速达到两位数,而且6月份以来一二线城市的地产销量增速仍在高位,这也就意 味着地产销量已经连续三个月高增了,如果再好上3个月的话,地产投资也可能会见底回升了。这意味着即便目前经济通胀还没起来,但等到4季度地产销量好转和 积极财政的效果传导过去,那么经济通胀大概率会有反弹,到时候年内降息预期肯定就没有了。

去年以来,由于地产销量持续下降,再加上财政乏 力基建投资持续下滑,所以形成了持续降息的预期,后来也确实降息降准好几次。但是5月以来的地产销量和财政政策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反过来也就意味着降息 预期没那么多了。目前虽然大家感觉货币宽松在延后,但还只是停留在怀疑阶段,毕竟目前经济通胀都很低,所以大家对于降息降准还是有期待的,没准8月份以前 还会有那么一次。但到了9月份以后,由于美国大概率会加息,而且国内还有经济通胀真正反弹的可能,到时候估计降息降准的预期都不会有了。

笔 者觉得,如果要让市场重新形成新一轮降息降准预期,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地产销量重新转负,二是基建投资再度下滑。但是这两件事都需要时间,很可能需要 等到明年2季度以后,因为今年地产刺激主要在一二线,而且效果明显,但到了明天2季度就会发现高基数效应克服不了,因为没有更多的接盘侠,所以明年2季度 的地产销量增速大概率会重新转负。而如果从现在起积极财政刺激基建,到明年2季度同样会变成高基数效应,因为财政刺激不可持续。所以我们认为货币政策态度 的变化要以季度为单位来衡量,而且很有可能是要等待两个季度以上。但同样我们对于明年2季度以后的新一轮宽松周期充满信心。

做了这个分析 之后,我们突然发现中国这一轮的宽松周期可能和美国的3轮QE非常像。美国第一轮QE从08年11月开始,到10年4月结束,持续了1年半,期间道指从 7000点最高涨到11000点。而QE1结束以后股市应声回落,调整了半年,最多跌了10%左右,直到10年11月推出QE2以后才重新开始上涨。 QE2期间道指最多涨了20%,QE2结束以后股市又开始调整,直到QE3推出。

所以如果把中国这一轮牛市和美国对比。那么从14年初到 15年6月应该是第一轮宽松,到目前为止地产销量回升,通胀也基本见底了,年内继续宽松的空间有限。而下一轮宽松周期的启动应该在半年以后。市场之前的预 期是年内降息到底,今年把股市债市整到天上去,明年怎样没人去想。但现在有可能宽松周期延后了,所以年内往后就得休养生息了,只有等到新一轮宽松启动以后 大家再继续折腾。所以这一轮牛市可能是真正的长牛,只不过中间充满了波折,尤其考虑到史无前例的杠杆资金入市,使得上涨和下跌都被放大,因而也加剧了波动 和风险。

所以,虽然我们对长期的金融时代坚信不疑,但是笔者个人对下半年的资本市场相对谨慎。因为驱动资本市场的三头牛,杠杆牛、资金牛 和改革牛,现在前两头好像都要跑掉了,只剩下了改革牛,所以相对来讲机会也会少很多。大家觉得如果下半年市场有机会的话,那么国企改革应该是值得重点关注 的一个机会。(来源:海通证券,转自环球老虎财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831

越洋專訪 英國股神的小紙片淘金法


2015-06-08  TCW

在美國,債券天王葛洛斯能讓市場資金大挪移,英國也有一人能讓投資者隨之起舞。

先機環球投資英國股票團隊主管巴斯頓(Richard Buxton)是英國股市傳奇人物。

在股市超過三十年,他曾幫英國第二大資產管理公司施羅德的英國股票型基金(Schroder UK Alpha Plus,國內未引進)操盤,十一年報酬率達二六三%,以基金規模而言,勇冠同類型基金,登上英國股神之位。

二○一三年巴斯頓決定離開老東家,投身資產規模僅為施羅德七%的小資產公司先機環球(Old Mutual Global Investors),巴斯頓的名氣讓客戶跟他「轉檯」,帶走老東家二十七億美元資產。這一來一往,他一人讓先機環球成為去年英國資產規模成長最快的資產管理公司

跟歐洲股神波頓(Anthony Bolton)相比,巴斯頓的成績單毫不遜色,兩人操盤重疊期間(二○○二至二○○七年)巴斯頓的年化報酬率為一六.六%,勝於波頓的一五.四%(編按:波頓的富達特別時機基金有六成投資英國股市)。

他遇金融海嘯反加碼大撿金融股賺逾一倍漲幅

在先機環球的辦公室,大片玻璃窗能俯視泰晤士運河與千禧橋上熙來攘往的遊客,巴斯頓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他以濃厚的英國腔說,「我的績效不是前四分之一,就是後四分之一,很少在中間。」

這句話,充分展現出他的操盤風格:對於自己挑選的股票有堅定信念,看準了價值被低估的股票就重壓,不輕易放棄。

例如,金融海嘯時,他的基金報酬率曾經來到負三六%;歐債風暴後加碼被市場看壞的金融股,但隨後他的基金報酬率反彈達五○%,拉長投資期間來看總創造高報酬。

巴斯頓的客戶Liontrust多重資產基金經理人哈梭比(John Husselbee)指出,巴斯頓是少數能長年維持投資紀律,以長期投資方式創造高報酬的經理人。

他最成功的一戰是二○○八年金融海嘯期間,英國皇家蘇格蘭銀行(RBS)等銀行創下史上最大虧損面臨被收歸國有,保險公司所持有債券面臨倒債危機,金融股價應聲倒地,他卻危機入市加碼買進銀行股和保險股,總計重壓二○%的資金在金融股。

他當時的盤算是,英國政府將注資到銀行,損失遲早獲得控制,政府債台高築,更不可能全面將這些銀行收歸國有下市,而體質尚佳的巴克萊銀行則被錯殺,至於保險公司持有的債券就算倒債,以本身擁有的現金流不危及經營。

巴斯頓指出,「市場總是沒耐心等待這些銀行花數年消化壞賬,但是最終(它們)將回歸正軌。」在他眼裡,當時銀行股價淨值比已經低於歷史平均,但是銀行ROE(股東權益報酬)最終會因為打掉壞帳而拉高,股價一定會回升,一年後,這些金融股至少回報他一到三倍的漲幅。

他持股換股都比人少一旦買進最少擺三到七年

比起一般經理人至少五十檔持股,巴斯特僅持股三十五檔,他的理由是:持股檔數少可確保投資的都是最有潛力的企業。

巴斯頓說,「我不是trader(短期買賣者),而是長期投資者,只投確定看得到未來和成長的企業,投資年限長達三到七年。」他會花八個月到一年觀察、研究、拜訪企業,再花一年逐漸買進持股,他隨身攜帶一小張紙片,寫滿精心挑選的投資公司,不時拿出來翻看,確認是否為一時之選。

除非持股企業策略、競爭環境和團隊有變,他鮮少換股。他的基金週轉率約是三%(編按:此數據越低代表轉換股次數少,台股基金為一九四%)。其中有三檔持股他持有十三年。

但是,這也讓他基金短期波動度和風險較同類基金高。基金評等機構晨星(Morningstar)的報告指出,「巴斯頓的基金適合能忍受短期波動的投資者。」

由於集中持股,他甚至有能力成為大企業的前十大股東,讓他有本錢可以見到任何一家英國大企業的執行長,先機環球投資基金經理人馬薩吉(Stephen Message)指出,包含英國快速時尚品牌Next、保險公司英傑華、全球前三大藥廠葛蘭素史克和巴克萊銀行的執行長或財務長,都樂意跟巴斯頓碰面。

他投資前必親訪企業與管理階層開會年逾200場

巴斯頓敢重壓、長期持有,因為他有一項投資鐵則:必須見過企業執行長,否則不投資。

當多數經理人汲汲營營於每季財報數字和利潤率,他卻跟執行長談企業未來三到五年的策略方向,跟董事會確認執行長的績效是否跟長期策略綁在一起。

他到先機任職,第一個增加的職位就是「企業治理長」,這個角色專門幫他確認該被投資公司企業治理是否值得長期持有。

假設管理階層策略跟當初所談不同,巴斯頓會毫不猶豫賣出持股,最經典的例子,就是英國最大零售通路商特易購。

二○一○年五月,巴斯頓認為特易購在美國擴張將失敗,更無力招架國內新興的低價競爭者,即便持股七年,他毫不猶豫出清股票,十九個月後,該公司發布獲利預警,四年來股價跌掉一半。

沒有獨立的辦公室,他跟投資團隊坐在一起,桌上的螢幕比起旁邊同事都要小,比起時時看盤,他更相信出門拜訪企業。一年至少有兩百場跟企業管理階層的會議,一年至少跟手上投資的企業執行長或財務長碰面三次。

現在投資環境跟三十年前巴斯頓入行時早已不同,程式交易和財報估算工具比比皆是,這位英國老紳士卻仍相信最傳統的投資方式,因「成功的投資最根本還是在人與管理。」

五十歲時,他決定從五千多位員工的施羅德,跳槽到只有二百三十多人的先機環球,「我還剩十五年工作時間。」巴斯頓坦言,他思考好幾個月,最後決定挑戰自己的能耐。從一個大公司底下的明星基金經理人,變成一個肩負提升資產管理公司成長的要角,他的老派投資法能否成功,是英國資產管理界最令人關注的話題。

【延伸閱讀】巴斯頓:現在盛傳股債會下滑,就是買進機會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你曾經說要忍住出場的衝動,才能創造高報酬,你如何做到?

巴斯頓答(以下簡稱答):我不愛短期買進賣出,是個長期投資者,我不投資題材股,只會投資能看到未來有成長機會的公司,要有耐心,才能搶占市場短暫波動下挫的機會,未來聯準會一定會升息,現在市場風聲不斷,說債券價格會下滑、股市會下滑等,假設市場過度反應,這時就是買進的好機會。

當利率逐漸緩步爬升,我認為是好的,因我們不可能一直處在低利的環境。

問:你怎麼挑選下手買股的時間點?畢竟很難買在最低點。

答:你不能買在最低點,但是你可以逐漸在股價下跌時慢慢買進,我買了家建築公司Taylor Wimpey,金融海嘯市場衰退,我在它四十便士買進,後來在跌到二十五便士,現在一?八○鎊。

它之前用較貴的價格買進的土地已算入折舊,這讓它的淨值在五十便士左右,所以當我用四十便士買進時已是低於淨值了,二十五便士幾乎是淨值的一半,重點是價值,股價永遠可能可以再便宜,但是價值會讓我覺得這是買進的時間點。

問:今年初你認為石油已經到低點了,所以加碼石油股,但是現在你的持股比率下滑了,你是否沒那麼看好石油了?

答:去年底石油開始下滑,我們調整石油持股,也賣掉其中一檔持股,現在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的作為會讓石油在四十至七十元美元間,不會回到百(美)元,會減少shell(荷蘭皇家殼牌)持股,他們現在僅能損益兩平,所以我會減持該產業股。

問:這是多長的預測?

答:五年內我都不覺得油價有太大起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809

矽谷大咖 下個淘金站:外太空


 

2015-08-24  TCW

有沒有可能,在遙遠的某顆星球上,外星人觀賞的電視訊號、撥打的電話訊號,逸散傳播到宇宙這方的角落,被地球上的科學家接收到?

電影《接觸未來》(Contact)中,奧斯卡影后茱蒂.佛斯特(Jodie Foster)飾演的SETI(搜尋外星文明)計畫女科學家,堅持不輟觀測來自外太空的無線電波,想尋找外星人發射的訊號,以證明外星人存在。劇中,由於 多年皆無突破,美國政府刪除預算讓計畫斷炊,最後在神秘富豪的資助下,女主角終於成功接收訊號,促成了與外星文明的第一次接觸。

俄富豪,砸32億找外星人揪全民參與,家用電腦就能追蹤

其實,SETI是個真實存在的機構,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依據一九七○年代的研究計畫,於一九八四年發起設立。

俄羅斯創投天王米爾納(Yuri Milner)七月二十日宣布投入一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十二億元)鉅資,進行長達十年的「突破聆聽」(Breakthrough Listen)外星文明搜尋計畫,就是在SETI基礎上加碼擴大的研究案。與電影劇情巧合的是,由於美國削減政府支出,SETI計畫真的在四年前一度中 斷。如今米爾納竟也如劇情諭示般,扮演起神秘富豪角色。

台灣天文界對SETI並不陌生。身為電影女主角原型的SETI「教母」──前主持人塔特(Jill Tarter),今年六月甫在中研院邀請下來台演講。而台灣也有不少民間人士,讓自家電腦在閒暇時幫忙SETI運算所蒐集的太空訊號。台灣人集結而成的代 表隊「BOINC@Taiwan」,在十萬多個協助SETI在家運算資料的團隊中,貢獻度全球排行第十八,表現不差。

自家電腦也能參與SETI?是的,就像米爾納極為推崇的集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讓全球人類一起貢獻自己的大腦與電腦,解決過去因為太龐大、太艱困而無法處理的問題。SETI目前已經號召了九百多萬台家用 電腦,一起分攤運算任務,堪稱全球最大的超級電腦之一。

由於無線電波頻段很寬,台大天文物理所教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分析,不知道外星人用的是廣播AM、FM、電視還是高頻訊號,加上電波望遠鏡每指向一顆星,就要掃描多段的頻段,到底要掃描幾顆星星、掃多廣的頻段、每頻段要掃多久時間,一直受到經費限制。

有了米爾納提供的經費,突破聆聽計畫將動用全球最大可轉向的無線電波望遠鏡──美國西維琴尼亞州(West Virginia)綠岸(Green Bank)望遠鏡,直徑長達一百公尺,比過去SETI使用的望遠鏡還要靈敏數十倍。南半球則由澳洲南威爾斯(New South Wales)直徑六十四公尺的Parkes望遠鏡負責。

「這是史上涵蓋最廣的搜尋計畫,只要一天,這個計畫所接收的資料,就比過去蒐集一年還要多,」米爾納說,搜尋的星空範圍比過去擴增十倍、監聽的頻段增加五倍、速度快一百倍。

而且,所有的資料都向大眾公開,提供更強大的分析軟體,廣邀大眾用自家電腦一起參與,軟體並採開源方式讓高手一起參與修改。米爾納強調,不論軟、硬體資料 都能與其他電波望遠鏡相容,所以這些天文台也能據此一起追蹤外星文明,「這是將矽谷的做法帶進科學領域,結合社群網路力量一起解答問題,」他說。

為了進一步與外星人的接觸,米爾納還打算向全人類徵求「地球人對外星人發送的訊息內容」,最後獲選代表全人類向外星人傳訊的人,將獲得米爾納捐贈的一百萬美元獎金,但細節仍在研議中。

馬斯克,瞄準貨運商機研發低成本火箭,已開始送貨上太空

事實上,米爾納並不是唯一一個擁有太空夢的網路相關產業大亨,也不是網路巨擘第一次把矽谷作風引進太空業。

進度最快的莫過於特斯拉(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他的SpaceX公司以矽谷式的公司組織、網路業的創業精神加快研發,開發出低成本火箭,二○○八年成功試射火箭後,目前已開始經營發射火箭載運人造衛星、為國際太空站運送補給的生意。

貝佐斯,看好旅遊熱潮造太空計程車,還想推long stay

亞馬遜購物網站(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的藍源公司(Blue Origin)則甫於今年四月成功試射第一枚火箭,並計畫與波音(Boeing)等公司合作打造太空計程車、新型氫燃料太空梭引擎。

而就在亞馬遜火箭試飛前夕,微軟(Microsoft)共同創辦人之一的艾倫(Paul Allen)宣布成立瓦肯太空公司(Vulcan Aerospace),研發「太空母艦」,以超大型飛機將火箭送到九千多公尺高空,再向太空發射,不只節省燃料,還能讓發射地點不受限,預計在明年試飛。 值得一提的是,艾倫也是SETI計畫的支持者,個人與家族已累計捐了數千萬美元。

這三位創業家都不諱言,最想做的,是讓太空旅遊成真。目前SpaceX正在測試的載人太空梭,若運轉成功,送一個人上太空的成本將只需兩千萬美元,比現在 俄羅斯太空船一人要價六千三百萬美元,便宜許多。藍源公司想法更先進,依據營運計畫,未來不只提供旅遊服務,還將朝向打造人類可以永久居住的太空基地為目 標。

由於從二○○○年開始,美國太空總署(NASA)預算被大幅刪減,美國轉為與民間公司合作推動商用太空載人服務。凡人們想上太空,就要寄望網路大亨們真能美夢成真。

有趣的是,讓他們對太空魂牽夢縈的,都跟科幻影集《星艦迷航記》(Star Trek)有關。貝佐斯在參加去年漸凍人慈善活動冰桶挑戰後,點名接力的,不是網路同業,而是他童年的英雄──星艦系列的三位演員。

馬斯克則曾數次對外表示,自己是星艦與《星際大戰》(Star Wars)的超級粉絲。至於艾倫呢?早將星艦影集中艦長坐的道具椅納為蒐藏。

相較之下,米爾納的太空夢務實多了。他說,自己不算是星艦或星戰影片的超級粉絲,但很欣賞電影《星際效應》,從這部依據科學理論拍攝的影片可得知,想旅行 到另一顆有外星文明的行星,是非常、非常、非常困難的,「也許要旅行八萬年才能到達。還好無線電波不用太空船就可以傳輸,我認為,若有外星文明,雙方會先 用便宜的無線電波對話。」

那麼,到底米爾納相不相信有外星人?SETI教母塔特來台時曾表示,如果說未來要探索的太空訊號量像大海,人類過去五十年只完成大約一杯水的量。

「在一杯水裡面沒找到魚,並不代表海裡面沒有魚,」米爾納指出,自己並沒有答案。但要是十年後,突破聆聽計畫還是沒找到來自外星人的訊號,他將會出資再支持十年!

【延伸閱讀】太空計程車、星際之旅,將因他們成真

俄羅斯創投家 米爾納 (投資1億美元)目標》尋找無線電波訊號,證明外星人存在

˙贊助原始SETI計畫,已監測近50年

˙2016年發動擴大搜尋

特斯拉創辦人 馬斯克 (投資20億美元)目標》找出最便宜的成本,送人類上太空

˙提供載運人造衛星服務

˙4年完成18趟太空站補給任務

˙即將測試載人升空

亞馬遜創辦人 貝佐斯目標》製造便宜太空計程車、建立太空基地

˙與波音等公司結盟

˙4月完成首次火箭試射任務

微軟共同創辦人 艾倫目標》研發太空母艦,提供便宜太空旅遊

˙甫成立公司,以X科學獎(X Prize)得獎作品為基礎進行研發

整理:蔡靚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22

楊冪收購新三板公司 明星紮堆資本市場淘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15/152372.shtml

e2bdd8b1-cb71-47d9-98b1-b0d50a067a3d

i黑馬訊(張光巖)10月15日消息,繼去年出資成立影視公司自己當老板後,今年,演員楊冪又將目光投向了新三板,收購了一家新三板公司並打算開展影視業務。

本周一晚間,西安同大發布公告稱,擬通過受讓海寧嘉行天下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對電影《我是證人》40%投資份額的方式,投資該部電影。 

熟悉楊冪的人對嘉行天下一定不陌生,該公司前身是楊冪工作室,是由楊冪和兩位經紀人曾嘉、趙若堯在2014年出資成立的。那麽,西安同大和嘉行天下這兩家公司之間有什麽關系嗎? 

據i黑馬了解到,就在上月29日,西安同大被一家名叫西藏嘉行四方投資管理合夥企業的基金收購。收購完成後,西藏嘉行持有西安同大股份的比例達到37%,成為西安同大第一大股東。 

而通過查詢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可以發現,西藏嘉行成立於2015年7月21日,是楊冪、趙若堯和曾嘉三人一起成立的合夥企業。 

楊冪收購西安同大後,成立了子公司霍爾果斯嘉行影視文化,涉及的領域也是自己所從事的影視制作等,楊冪在新三板上的資本運作初露端倪。

據了解,新三板上有娛樂明星元素的公司紮堆,除了楊冪以外,馮小剛、徐崢、孫儷、黃曉明等都有各自的布局。

選擇登陸新三板,或許與其低門檻有關,反觀影視公司登陸主板之路,卻並不順暢。在近期一波擬登陸主板的影視公司中,除了範冰冰和趙薇持股的唐德影視成功上市外,楊麗萍、孫儷、楊冪、孫紅雷、陳魯豫等明星持股的影視公司紛紛折戟。

舞蹈演員楊麗萍的歷程,想必是明星們放棄主板、選擇新三板的一個學習案例:2013年末,楊麗萍的雲南文化借殼主板ST天龍失敗後,當機立斷登陸新三板,經過三次定增,“孔雀公主”目前身家已高達近3億元。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張光巖,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692

深入基地》從每年5萬筆PO文,撈出開發靈感 顧客意見網 變熱賣24倍淘金庫

2015-12-07  TCW

印良品尋找熱賣商品的法則有多厲害?

從無到有,在四年之內成為中國手機第一品牌、估值達四百億美元的小米科技最清楚。

負責小米網路行銷的副總裁黎萬強在二〇一三年的一場有關小米品牌秘密的演講時公開說:「未來小米要做消費電子的無印良品。」

他指出,「在無印良品的公司裡面有一個部門叫作生活良品研究所。他們做產品的改進過程跟我們做MIUI點類似......,就是他們在做產品的時候會把不同的改進方案放出來,然後聽顧客的想法,再做其他的改進。」

宣稱要當消費電子無印良品的小米,一年後還真的用行動證明他們對無印良品的「崇拜」。小米在去年跨進家電消費電子領域的第一項產品空氣清淨機,整體設計就是「山寨」無印空氣清淨機的商品。

黎萬強口中的生活良品研究所,就是無印良品能從眾多消費者的意見反饋裡,找出熱賣商品,塑造出無印粉絲經濟的秘密基地。

不只單向接收意見

粉絲能按讚互動,精確度大增無印設置了三種蒐集顧客意見的管道,一年蒐集五萬個跟商品與服務相關的意見。然而,企業都有顧客意見箱,為何獨獨無印良品能從中淘金?

神戶大學大學院經營學研究科教授小川進曾為文寫到,跟顧客間展開大規模的溝通與反鎮,是無印能成功從顧客意見開發熱賣商品的關鍵。

高頻率的互動,可以從生活良品研究所跟無印粉絲的互動得知,生活良品研究所直屬會長金井政明,扮演著顧客需求與商品開發部問的橋樑。其下管理的「創意公園 (idea park)」一年蒐集八千個意見,多數跟商品相關,取名為「公園」的原因是,顧客登錄後發表的意見全部公開,連金井政明都隨時用手機查看這些意見。

為了把顧客意見轉換為商品力,再轉換成消費力,生活良品研究所花了五年。

多數企業提供制式的空白欄或五分滿意表給客戶,單向接收意見,但是無印認為問卷調查無法深入了解顧客的需求,五分調查表也難得知顧客滿意度,於是開設創意公園,顧客可以就個別產品發表意見,蒐集到的都是用戶的意見,精確度大增。

多數企業單向接收意見,但是無印把顧客當成社群經營,這是第一個差別。

創意公園裡所有意見都公開,底下都附有按「讚」跟「評論」功能,就像是在公園裡聊天。討論互動中會吸引更多人對商品戚興趣,按讚人數越多,越可能被採用。無印對意見會在一週內做第一次回覆,三週內決定是否採納。

不會全聽顧客的話

三層過濾留言,維持品牌精神每週生活良品研究所都會收到一百多條意見,為了不被意見淹沒,最重要的一步是選擇該聽進什麼,無印至少有三關過濾機制。

生活良品研究所課長永澤芽吹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指出,不是每個顧客意見都會轉化成商品,唯有符合無印良品「好感生活」、「這樣就好」理念者才會中選。

她舉例,最常被淘汰的意見是對顏色跟時尚的偏好,像是「希望粉紅色沙發套」,不符合無印採用自然色系的規定。

扣除掉重複意見與不合無印品牌理念,至少會過濾掉一半的顧客意見。

第二階段檢討從無印產品既有類別去看,需不需要開發此產品,第三階段生活良品研究所不只把意見丟給各部門就了事,每週一召集衣料、生活雜貨與食品部門主管開會立即判定是否採納。過程中,無印會在意見下標示進度,如,「開發中」、「檢討中」,顧客隨時知道更新進度。

每年約有一〇%的意見被採用,商品開發時間平均約一年,商品上市後,永澤芽吹會通知顧客並且附上購買網址,把意見轉化為實際購買力。

永澤芽吹指出,顧客不會說出要開發什麼商品,只會說出自己的煩惱,團隊則必須從煩惱中發現顧客生活的問題,進而開發商品。即,不是從顧客口中找答案,而是發現問題。

不常開發新品

強化戰略商品,減品項反而更賺法政大學經營學教授西川英彥研究指出,利用群眾智慧開發商品手法稱為「眾包(crowdsourcing)」,透過眾包方式誕生的商品,商品獨特性強,壽命更長。

台大國際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教授陳文華認為,無印讓顧客全程參與商品的製作過程,讓顧客有一家人的感覺,提高對品牌的忠誠度。

一般企業接收到顧客意見後,傾向開發新商品,意在擴大客群。

企畫設計室長矢野直子指出,在無印多數的意見都用於修正既有商品,而不是開發新商品,因為好用的東西一個就夠了。

這種一點點修正讓商品變得更好用,在日本被稱為「微差力」:這不是讓產品從六十分變為九十分,而是以細微差別做為創新,讓產品從九十六分進步到九十八分,這是極端困難的事情,但,當五千多項商品都能累積微小的創新,就能拉大跟對手的大差距。

這也是無印在七年前開始進行減項戰略,把商品數減少,營收卻能夠逆勢增加的關鍵:雖然商品數少了,但留下來的戰略商品功能都有對應消費者需求的提升,才能讓消費者願意花更多的錢買進。

無印「微差力」的能耐,從一個冷水壺的改造,就可知道其對顧客需求,分寸拿捏得極為細微。

無印的冷水壺在二〇〇六年上市後,經歷過三次改造,日本設計師發現日本冰箱較小,設計出一款長形水壺,側面設計為平面,水平放置冰箱很穩固也不滴漏,上市 後女性顧客反映容量太大不好拿,無印讓把手變得更厚實,以方便拿取,濾網跟壺蓋也因應客戶建議重新設計,變得更容易拆卸拿取。

無印良品台灣總經理梁益嘉指出,日本無印良品有專屬App,為了增加顧客說出意見的誘因,發表或意見被採納就贈送App里程數,可轉換為購物金。意見有可能被採納,也是顧客願意發言的誘因。

網路社交媒體讓企業更容易接觸到顧客意見,卻也更容易被掩埋在意見礦山裡,而迷失方向,要從中挖到金塊,無印良品則是用理念做為篩子,篩出真正需要被傾聽客戶的聲音,細心與之互動,從顧客的煩惱找到真正的問題,才能開啟新的成長契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714

做對一件事 讓運動粉絲幫你淘金 新生意經》這群素人如何分到一杯羹?

2015-11-23  TCW

運動大潮裡,不光國際品牌能吃下大餅,就連平凡人也能因熱愛運動,找到創業契機。

全台運動人口越來越多,但這個大餅,別以為只有耐吉(Nike)、阿迪達斯(Adidas)等國際大廠,才有本事沾上邊,其實只要抓住運動人口的「心態與特質」,你也可以把喜愛的運動變商機。

他,終結一人運動孤單感專賣三鐵裝備,四年營收增四倍一個週五晚上,台南市安平區一家自行車店裡,一位自行車教練正在台上帶騎,台下的老師、醫生、企業老闆與上班族在平均單價十五萬元的車上揮汗如雨,三十分鐘練習結束,大家氣喘吁吁的說:「這應該是台灣最有溫度的車店了!」這家店是二七七自轉車,創辦人陳信仲四年前從傳統自行車店轉型 「三鐵(跑步、自行車、游泳)專門店」,讓營收四年增四倍,今年台南、高雄兩家店營收挑戰五千萬元,是台灣最大三鐵社團,粉絲數近十一萬人,比同性質社團多出約一倍。

原本經營自行車店的陳信仲,曾面臨台灣自行車熱潮退燒,營收腰斬、出現虧損窘境,陳信仲一次參加路跑賽時發現,報名人數超過一萬多人,是自行車賽的十倍之多,「如果可以把跑步的人口挖過來,就算只有一%(百來人),我的店就能再變藍海了!」他研究後發現,最佳連結就是三鐵競賽。

但許多人聽到 「三鐵」就退避三舍,當時陳信仲還不太會游泳,為了轉型只能背起浮筒下水,最後雖因成績太差慘遭淘汰,但不可置信的竟然還是完賽。此後,凡是有客人上門來買自行車,他就會拿自己的例子說服對方嘗試三鐵賽。

剛開始被他「騙」來參賽的人雖然不多,但這批「種子部隊」成功完賽後,大家都很驚訝自己的能力竟然比想像中更強大,「你一定會跟朋友講,就會擴散!」紛紛在臉書上亮出成績, 「三鐵不難」的印象就這麼被一層層推廣出去。

這種效應如滾雪球般啟動,二〇一四年一場約兩千人的三鐵賽,二七七團報人數就占了三成,比賽當天大家一起穿戴印有「二七七自轉車」字樣的T恤與帽子,更加強了它 「三鐵專門」的形象。

陳信仲打破了三鐵是一個人比賽的孤單感,每週舉辦三鐵團練活動,讓運動消費者感受到溫度、提升了黏著度,當運動消費者開始有裝備升級的需求,自然不斷的提升二七七自轉車的銷售率,三鐵產品的高單價商品,讓陳信仲的營收提升四倍。

他,把不起眼裝備分眾化襪價是別人十倍,年營收三千萬「運動時,有多少人會注意到襪子?」十一月初才剛從美國紐約馬拉松賽回台的太肯運動科技執行長林合政,注意到這個運動消費者最忽略的配件,把自己的興趣,變成一門三干萬的生意。

因注意到這點,五年前林合政把師大運動競技學系教授相子元對襪子舒適度與功能性的研究成果,重新命名、定位後上市銷售,一雙平均定價約三百元的襪子,是一般襪子約十倍。太肯開發出延緩疲勞的路跑、耐激烈撞擊的球類、保護小腿肌腱的自行車等十餘種專門運動襪,品項之多,超越國際一線大品牌,因此一推出就在網路引發討論,兩個月賣出五千多雙。

不僅區分運動類別,還要依照運動時不同的壓力點區分左右腳,也會依照運動者的經驗值推出不同的產品。林合政把原本大家最不以為意、最容易忽略的襪子,分眾再分眾、做到接近客製化的程度,藉此把最專業的運動襪,變成最普及的配備,讓太肯一炮而紅。

原本就是靠網路粉絲起家,至今太肯的銷售仍有七成至八成來自電子商務,現在,太肯加大力度經營中國等海外電商市場,林合政預估,未來三年營收年增率可望維持在一五%至二五%,只要全球經濟局勢越不利,運動人口反會越多,「因大

家都太悶了!」

他,整理路跑者專業新知養出比雅虎更精準的最大路跑網可以健康、快樂、持續跑步的秘訣到底是什麼?怎樣才能越跑越快?這看似簡單的問題,五年前在台灣,卻很難找到好答案。

直到二〇一一年「運動筆記」網站成立,目前它擁有的臉書粉絲超過二十九萬人,是台灣本土最大路跑入口網站,而它能夠成功匯集人氣,靠的是一件事情:知識。

運動筆記創辦人張義原是雅虎奇摩媒體資訊服務事業部資深總監,就讀台大EMBA、開始接觸路跑,還開啟台大EMBA跑戈壁的風氣,他雖然跑出了興趣與健康,卻是小傷不斷,與張義一起跑步的同好,也有人出現了膝蓋受傷等問題。

張義從自己熟悉的網路上尋求知識與協助,卻發現在台灣找不到如全球最大——美國Runncr's World 這樣專門提供慢跑知識的網站,才與EMBA同學姚焱堯一同創辦了運動筆記。

在雅虎時,張義的主要工作就是彙整報紙、雜誌、網路等各路媒體的新聞,並挑選出能在首頁吸睛的標題,雅虎服務大眾客戶、一天提供四千則新聞,但運動筆記精準的服務路跑愛好者,每天只提供六則至七則專業新知。

「世界上不缺內容,缺少的,是系統整理過的內容,」張義說,他針對路跑者實際會遇到的問題,雇用五位編輯,不是為了產生內容,而是分門別類把散落在全球網路上的資訊,系統性的整合、變成知識後放上網站,從跑步的技巧、裝備的比較等,只要是跑者想知道的議題,都是他服務的範圍。

精準的行銷,網站流量很快一天就衝高到十萬人次,

這樣的數字雖然

與雅虎新聞一天

一千萬人次難以

比擬,但會員全是路跑愛好者,

這樣的高純度也

吸引耐吉等運動

相關業者下廣告、

提供文章。

初期靠「知識」

集氣成功,接下來就靠「照片」增加會員黏著度。

十一月八日,上萬人參加的田中馬拉松開跑,五位「運動筆記」的特約攝影師在路邊按下一張張快門,總計拍攝約五萬張照片,只要是運動筆記的會員,網站還會主動通知你要記得下載。

在美國,這樣的運動照,一張要收費二十五美元(約合新台幣八百二十元),在日本也要約新台幣六百五十元,但在運動筆記,卻是免費。張義說,目前合作的專業攝影師約有二十位,把跑者姿態記錄下來,一方面增進舊會員黏著度,一方面也可能帶入新會員,讓網站持續壯大。

這三個故事只需要做對一件事:從自己最熱愛的運動下手,解決自己與他人的問題,你也能抓到運動大商機。

文 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04

《星戰7》老梗淘金學 衝五千億商機 隔32年再拍,從歐巴馬到佐伯格都在瘋

2015-12-21  TCW

授權商品、改編卡通,開闢專屬遊樂園區,就是不讓影迷忘了它,每年舉辦星戰迷Cosplay見面會,話題熱度延燒三十多年不滅。

一部隔了三十二年後,才開拍完成的《星際大戰》第七集,電影還沒上映,竟然未演先轟動,已被視為將成為史上吸金力最強的影片。

據摩根大通證券預估,「《星際大戰7》(以下簡稱《星戰7》)將創電影史上另一個爆炸性的奇蹟。」堪稱含金量最高的電影,甚至激勵出「星戰概念股」,與相關商機包括玩具、遊戲機等面向,預估金額高達一百五十億美元!

這個秘密,藏在電影票房排行裡。據Box Office Mojo電影票房網站統計,若以通貨膨脹回推計算美加地區史上最賣座電影票房排行,一九七七年的《星際大戰》第一集票房位居史上第二,僅次於比其早三十八年上映的《亂世佳人》;更驚人的是,據估計,該片觀影人次超過一億七千八百萬,是目前史上票房冠軍《阿凡達》的一倍。

《星際大戰》創造的熱潮,影響所及至今,你可以看見美國總統歐巴馬拿劇中武器光劍比畫的報導、臉書創辦人佐伯格、有「鋼鐵人」之稱的馬斯克、《阿凡達》導演卡麥隆,甚至演活福爾摩斯的英國影星康柏拜區都是星戰迷。

39年前就玩授權行銷製作人變粉絲經濟學始祖

《星際大戰》等於是全球科幻電影的祖師爺,只是祖師爺要「長青」,三十二年不推出新作品,還能不被時代淘汰,仍得有「方法」。

今日,大家認為迪士尼從電影火車頭帶出衍生商機的成功,勝過其他五大片商;但其實早在三十九年前,《星際大戰》製作人盧卡斯就已是授權商品行銷的濫觴。他拿著劇本跟其他片商合作,但授權則掌握在他自己手上,讓他成了好萊塢粉絲經濟的始祖。

在盧卡斯的操盤下,沒電影時,可以在電視看見《星戰》改編的卡通,可以在遊樂園中看見專屬的遊戲區,甚至每年星戰迷還會固定舉辦Cosplay(角色扮演)的粉絲見面會。儘管暌違三十二年,但溫度卻仍持續延燒。

進一步加溫《星戰》吸金力,在於角色多元且精細。在《星戰玩具的故事》紀錄片中:《星戰》系列開發出的周邊商品,有一大優勢:「『角色』太多了,(從主角、飛船到武器)可以生產出一個『玩具宇宙』。」簡單說,對比《蝙蝠俠》集中在主角一人開發出授權商品,但《星戰》卻能開出多個產品線的授權。

政大創新中心主任溫肇東分析,若以國內一個原創角色為例,熱賣與不賣之間,授權商品乘數約八倍,(好萊塢片商)角色多,乘數效應更大。

對比一三年大賣的《冰雪奇緣》,你可能只會記住艾莎公主和雪寶,但在《星戰》中,光是有記憶點的「角色」,從主角船長、絕地武士到武器光劍,都是含金量高的強勢角色。每個角色的轉化,就是吸金綿延動能。

這也是三十二年沒推出新電影,但溫度卻沒有消逝的競爭力;光憑前六集累積下的粉絲購買力,就替迪士尼還未開拍第七集前,先進帳十億美元。

只是,續集電影被批評不夠創新,原因出在不夠與時俱進。「老是玩老梗,總會踢到鐵板,」與奸萊塢片商合作的台灣製片蔡元隆表示,大家看到《玩命關頭7》賣座,但兩年平均近三十部續集電影,拉出一:四的授權商品長尾效應,成功比率也就那麼一成。

更何況要喚醒觀眾記憶點,僅站在商品授權模式上打滾,若不能與時俱進跟著觀眾一起成長,勢必也將遭淘汰。

迪士尼執行長艾格(Bob Iger)找來曾執導《不可能任務3》導演亞伯拉罕(Abrams)執導《星戰7》。「他具備電視劇、電影和小說跨界經驗,期待帶來不同視角體驗,」在迪士尼粉絲大會D23上,艾格表示。

加入「女力」精神吸引女性觀眾走入影院

儘管盧卡斯對最新電影有所批評,但亞伯拉罕還是勇於顛覆。他坦言,受到女兒詢問:「《星戰》僅是男孩的電影嗎?」靈感一動,深諳如果僅是照舊模式走,那麼永遠僅停留在星戰迷的小圈圈中打轉。

點閱最新預告片,他仍維持原來大場面轟炸刺激感和反抗鬥爭的一貫情節;但他加入時代感。你可以看見女主角外表柔弱、內心強悍,其在沙漠險境與動盪政局中,發揮「女力」精神。這跟當代女性意識抬頭不謀而合。自然也擴大了新觀眾市場可能性,將原本埋單一張票,轉化成兩張票的動能。

「一種是死忠星戰迷,另一種是將加入的新一代星戰迷。」 《Star wars:星際大戰如何以原力征服全世界》一書點出:《星戰7》背後成功,其實是新舊揉雜下,吸金又吸睛大爆發關鍵。

一波波加溫潮,喚醒星戰迷記憶,也召喚出非星戰迷好奇心,這也難怪外資報告在電影未上映,就看好全球票房將創三十億美元,這是今年大賣續集電影《玩命關頭7》的兩倍。

不被三十二年的時間洪流沖刷掉影響力,重點就在於不忘記滿足原有群眾原始初衷,「經典」電影才能具備創造票房歷史新紀錄的能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35

中國資本“淘金”美國科技創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3301.html

中國資本“淘金”美國科技創新

一財網 吳豐恒 2016-01-24 19:55:00

這一波浪潮,由企業家推動,美國高校大量沈睡的先進科技專利,正在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改變社會並創造商業價值。在這之中,也不乏中國資本的身影。

“矽谷”是美國科技熱門代名詞,不過對於美國科技創新現狀,海銀資本創始合夥人王煜全表示:“創新早就擴散出矽谷了。”

美國的科技創新並未因“矽谷”淡出而沒落,相反正在迎來新一波浪潮。

這一波浪潮,由企業家推動,美國高校大量沈睡的先進科技專利,正在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改變社會並創造商業價值。在這之中,也不乏中國資本的身影。

科技創新向中小公司遷移

到今年第二季度,無線充電不出意外將成為市場追逐的新熱點,全球將有大批具有無線充電功能的PC、汽車設備集中面世。

這些無線充電背後是FWP無線充電技術,和過去電磁感應式充電不同,FWP技術適用於較遠距離無線充電,可以在1米以外點亮燈泡。當電腦、手機、汽車真正擺脫有線時代,可以想象其帶給商業、社會的巨大改變。

而FWP背後是一家叫做WiTricity的美國科技公司,這家70多人的小公司控制著FWP充電90多項核心專利。即使眾多世界500強企業,使用FWP技術,也需要向WiTricity支付專利使用費。

在美國科技界,還有很多WiTricity類似公司:它們規模雖然不大,卻擁有眾多核心專利技術開發權;它們致力於將技術實用化、產品化,擁有改變世界的夢想;它們為數眾多,多數並不在矽谷。

一組美國產業數據揭示了“研發向中小公司遷移”的秘密。

1981年前後,大於25000人的美國大公司研發費用占到了全美產業研發費用70%,不到1000人的公司研發費用占比還不到5%。然而,自2000年以來,不到500人小公司支出的研發費用已占到全美整體研發費用20%以上,大公司占比同時縮小至35%。

還有一個現象是,世界500強科技企業,也越來越熱衷於通過公司並購積累核心專利技術,部分公司甚至關閉了研究院。

研發經費向中小公司遷移,其直接結果是促使小科技公司成為美國科技創新主力。這些小公司,分布地點包括波士頓、紐約、華盛頓周邊,也包括匹斯堡、威斯康星、洛杉磯等,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現在是創業者密度最高的美國城市。

“矽谷還不錯,但不像過去一枝獨秀,很多後起之秀都起來了。”王煜全向本報記者表示,“矽谷”,從惠普式“工程師文化”時代、Facebook紮克伯格式“叛逆文化”時代,已經進入到現在的EMBA“西服文化”時代,實際上不再是科技創新領頭羊。

拜杜法案激活沈睡專利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薛兆豐是2014年赴美中國科技考察團成員之一。

全美出現“研發向中小公司遷移”現象,一個關鍵時間節點是1980年美國推出《拜杜法案》,允許科學家擁有高校專利“商業開發權”。

“高校科學家過去在聯邦政府資助下搞科研,專利不可以做轉移,因為版權不歸他們。後來《拜杜法案》通過以後,可以擁有商業開發權,所以他們會把專利推向應用,推向商業化、民用化。”薛兆豐說。

如果說1980年前全美高校專利是一座塵封的金礦,《拜杜法案》則給予民間開發這座金礦的權力。

薛兆豐還發現,企業家作為重要推動力正在推動沈睡高校專利商業化,同時把科技應用中問題反饋回實驗室,加速科技和產品結合。王煜全也看到這個特征,“企業家們從高校拿出來高科技,他們作為創業推動者。”

“兩方面(企業家和科學家)的配合,使得創新不再是盲目、憑興趣,而是非常有針對性,目標非常明確。”薛兆豐說。

事實上,無論過去的高通、現在的特斯拉,其成長無不遵循了一條共同路徑,即將核心專利轉化為統治科技界的顛覆式產品。而在美國科技圈,目前還有眾多WiTricity式中小科技企業,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療、航空航天、可穿戴設備等領域轉換專利成果。

中國資本出海

“美國人形成產業的時候,不是原來的線性思路,(比如說民用航天)它是同步展開的,一方面有人研究運載工具,另外一方面有人研究月球車,有人研究小行星捕獲技術,有人研究太空冶煉技術。一旦運載工具成熟,是會迅速平行展開,這個產業就迅速成型。如果中國錯失這個機會,錯失的是一個產業。”王煜全說。

王煜全同時也是一家知名咨詢公司的股東,通過咨詢公司的數據鎖定行業前沿,然後考察目標公司有沒有專利,以此確定投資標的。

“我們衡量過時間,從一個實驗室產品做到研發結束,做到有產品上市,大約需要5到8年,差不多1000萬美元投入,還需要5年到8年的時間去培育市場,然後就可以在某一個市場取得單一領先優勢,甚至是壟斷優勢。所以,總體時間10到15年。但凡我們對一個目標市場錯失一個機會,10到15年人家把整個行業格局都打破了。”王煜全說。

而更讓他感到憂慮的是,談到美國科技創新,國人的目光自覺投向美國矽谷,投向全球財富1000強企業,殊不知矽谷已不是從前的矽谷,而財富1000強企業在近10年間變換了712家。

作為“搶占風口”的中國投資機構一員,王煜全及所在海銀資本2014年以來成功向近20家擁有核心專利的美國原生科技公司進行了早期投資。讓王煜全感到欣慰的是,這些公司對中國資本總體上還持有開放和歡迎態度。

中國巨大的人口和市場吸引著全球目光,這些公司普遍有進入中國市場需求。和我國向外資開放早期時代比起來,中國談判主體也因為“中國制造”這一“長板”加入而獲得提升。“中國制造有一個優勢,就是產業集群,因為原料供應在一定範圍內才能降低成本。”王煜全說。

現在,一種全新的中美科技創新合作模式正在早期參與者的摸索中展開,即引導中國制造業資本投資美國擁有核心專利保護科技公司早期股權,同時借助中國資本和中國制造,幫助美國科技產品在中國迅速獲得量產面世能力,繼而在中國本土市場及全球市場開展銷售。

對於手握核心專利的美國科技公司,可以沒有中國的投資,但不能缺少中國制造和中國市場,這是中國的“長板”。

根據訪美考察經歷,王煜全、薛兆豐最近共同出書提出他們的“積木式創新”、“新木桶理論”,“最好的企業家拿到最先進的科技專利,找到最具行業洞察力和執行能力的人一起合作,找到最好的協作企業共同開發,迅速對跨國企業形成沖擊和挑戰。”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2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