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5-3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kgus.html 上課讀書,有點累。
中午吃飯的時候,和同學討論起了小籠包的問題。
北京的小籠包,在十年前是三塊錢一籠,現在還是三塊錢一籠。只不過以前是皮薄餡厚,現在是皮厚餡薄。
隨著成本的上升,沒有定價權的包子店只能以降低產品質量的辦法繼續生存。
少數好的包子店,比如狗不理,他的價格是不斷上漲的。
有定價權的包子店畢竟只是少數。大部分最後都沒法漲價。
那些有定價權的包子店,包子更好吃,但是也更貴,不過人流量也會更大。
可惜的是,包子這手藝沒法像麥當勞一樣大規模的複製。否則天津狗不理開到全國去,該是多麼美好的一副畫卷啊。狗不理的包子的產能畢竟難以釋放了。中餐麻煩的地方就在這裡了。
2013-5-1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kfew.html 跑步三千米,讀書做題。
寫一點點自己的小想法,以下純粹是自己的一個思維試驗。並不成熟,隨手一寫,如有錯漏,煩請見諒。
屌絲逆襲的三種可能
一個屌絲公司,如果想要逆襲,應該怎樣做呢?這裡討論的逆襲是:一個沒關係沒背景的公司,如何保持高的ROE。
我們知道,ROE=資產周轉率*槓桿率*淨利潤率
那麼如果一個屌絲公司想要逆襲,也只能從這三個方面做文章。
第一種辦法是做高淨利潤率,但是做高淨利潤率又談何容易,高淨利潤率的獲得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做出來別人做不出來的產品。另一種就是壟斷了,比如上次看到的國旅免稅店。這兩種,都是屌絲很難做到的。
第一條路,需要你是喬布斯那樣的天才,這個不是努力就可以做到的。第二條麼,如果有關係有背景,就不是屌絲了。另外,即使你做出來了高淨利潤率的產品,那麼很快就可以吸引來競爭對手。高淨利潤率的創新,未必那麼難複製,你的競爭對手可以通過挖人等種種手段,複製你的技術,這樣,這種高利潤率未必可以持久。所以第一條路不適合屌絲。
第二種辦法是做高周轉率,高富帥對於毛利率低的生意素來不感興趣,他們想要的是快錢。所以毛利率低的生意是屌絲的天然主場,這賺的是辛苦錢。但是薄利多銷,毛利率低的生意,如果周轉率上去了,ROE怕也是不會低。上次看到的棟樑新材,做的是那樣低毛利率的生意,ROE竟然還能做到10%。不能不讓人感嘆屌絲的生命力了。而且這樣生意的好處是,高富帥不願進去。一旦屌絲成了氣候,規模上去了,就有了規模經濟。其他屌絲想擠進去,怕也是不容易了。這種打法主要的競爭對手是別的屌絲,關鍵在於走量,規模一上去,基本上勝負就分了。當年的白色家電,其邏輯貌似也是如此吧,一群屌絲聚在一起廝殺,活下來的那幾個,周轉上去了,然後日後的日子就好過了。而且也很難有新的競爭者能夠進去和他們競爭。規模和成本上的優勢,是需要時間來積累的。
第三種辦法是做高槓桿率,高槓桿率是危險的舉動,我想不出來沒關係沒背景的屌絲,能夠長時間維持高槓桿率而不失敗的理由。除非他的周轉率極高,其負債主要是通過佔款而得。這樣還可能可持續的維持。但是說到底,其根子還是在高周轉率上面。
所以對於普通人,高毛利率的生意是難於持續的,太多的競爭對手和你搶生意,而普通人可能很難維繫住這種競爭優勢。對於屌絲而言,做毛利率低、高富帥不願意做的生意,可能還能殺出一條血路。
felix之前評論巴菲特盛讚的B夫人,說地毯這個生意原本是沒有護城河的,但是B夫人就是憑藉自己的勤奮,赤手空拳挖了一條護城河。這裡頭的關鍵在於B夫人的價格低,把毛利率壓得低低的,這樣對手沒法競爭,自己的周轉上去了後。就能夠和供貨商有更好的議價能力,這樣成本能進一步控制,價格又能繼續壓低。如此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而對手很難複製他的成功。高富帥是看不上低毛利率的生意的。而屌絲則很難和已經成了氣候的B夫人競爭。
解放初期有過口號,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為人民服務。當時覺得這口號真傻。
現在想來,這口號還是有幾分道理的,對於屌絲來說,做艱苦而別人不願意做的生意,可能還有做大出頭的可能。而做老百姓最需要的產品,為人民服務,則更容易把量做上去。
現在很多人高呼要轉型,要抓住價值鏈微笑曲線的兩端,要做高淨利潤率的生意。我覺得這種想法很自然,很對。輕鬆又賺錢的生意誰都想做,我也喜歡這種生意。但是不幸的是,高富帥也喜歡這樣的生意,他們也想做。如前所述,我們很難拼關係拼過高富帥,也很難一直保持創新和技術上的優勢。
一種更加適合屌絲的玩法是壓價,把這門生意變成低毛利率的屌絲生意,讓高富帥自覺走人,這樣屌絲就能通過做大銷售,做高周轉率,來獲得規模優勢,進而建立自己的護城河。
當年的華為,就是一個逆襲屌絲的典範,聽一個同學說,在華為進入交換機市場之前,一台機器貌似要20萬,一個配件2萬。華為進去後,機器直接降到2萬,配件只要一千不到了。。。,拚命壓價的結果是,摩托羅拉直接被擠走了。雖然華為的技術依然不如摩托羅拉,但是便宜,一下子把周轉量做上去,規模做上去。依然可以逆襲。
對於那些在低毛利市場中建立競爭優勢的公司,我充滿了敬意,那是一個屌絲對另一個屌絲發自內心的認同。
2013-5-7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kjjk.html 看了一天書。
明天繼續看書。
晚上想到債務問題,想起了美國歷史上的鐵路債危機。在這裡隨手貼一下。百度百科上的東西,沒啥價值,不過隨手貼上來,只是為了說明點問題,
1857年
1857年經濟危機在
資本主義歷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點的普遍生產過剩危機。這次危機也是第一次在
美國、而不是在英國開始的危機。由於英國對美國鐵路建設進行了大量的投資,故美國鐵路投機的破產對英國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動。1847年經濟危機結束後,從1850年開始的週期性高漲的最重要的特點是世界
貿易急劇的擴大,19世紀50年代世界貿易的年平均增長額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機器工業的發展,運輸業的革命,新興國家和新興部門捲入國際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亞和
澳大利亞金礦的發現都促進了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
1848年至1858年,美國建成的鐵路約達33,000公里,超過了其他國家所建鐵路的總和。而英國在40年代的建設熱潮中,所鋪設的鐵路卻只有8,000公里。美國鐵路事業的蓬勃發展,按道理應會帶動其冶金業的大發展,然而,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而且,這一時期,美國生鐵產量長期停滯不前,棉紡織業的增長速度也不快。與此同時,鐵軌、生鐵、機車、棉布和其他英國製成品的進口卻增長得十分迅速,英國產品充斥美國市場阻礙了美國冶金業和棉紡織業等當時的重要工業部門發展。 隨著危機的爆發,美國的
銀行、
金融公司和工業企業大量
倒閉。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業破產。糧食生產過剩,糧價和糧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國工業品的劇烈競爭,促使了美國經濟危機的加深。反過來,英國的經濟發展也受到美國危機的打擊。由英國向之提供資金的美國銀行、鐵路、商業公司紛紛破產,也使
英國的投資者持有的
有價證券急劇貶值。
1857年秋季,美國還爆發了
貨幣危機,整個銀行系統癱瘓了,美國的貨幣危機在10月中旬達到了頂點,當時紐約63家銀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貼現率竟然超過了60%,股票市場行市則下跌了20-50%,許多鐵路公司的股票跌幅達到80%以上。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英國和歐洲大陸,引發了一陣又一陣的破產浪潮。
1857年經濟危機波及面很廣,之後,爆發了美國的「
南北戰爭」。其後,
奴隸制的消滅、宅地法的實施、重工業的發展,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而在《大熊市啟示錄》中,1899-1920年的美國股市的不振,也和鐵路股不振有關係。這裡,美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算是嚴重產能過剩了。但是貨幣項上的危機,並沒有阻止美國的興起。畢竟鐵路還在這裡。
在我們過度擔憂債務問題的今天,重溫美帝當年產能過剩的歷史,或許有所啟示吧。
產能過剩沒有阻止美帝牛逼。資產就是資產,有人甚至認為,美帝鐵路的破產潮,成功的賴掉了英國人的債務,是一件喜聞樂見的事情,雖然當時,人們不這麼看了。
負債端的對面如果是消費賬單,那麼債務會是一個大問題。
但是如果負債端的對面是資產,貨幣項上的清償問題是短痛,要說產能過剩,美帝當年可比我們厲害多了。但是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產能過剩裡,美帝成為了世界第一的強國。
2013-5-10 讀書筆記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klvq.html 今天上課,做題。
晚上偶然翻到自己蠻早之前寫的一份讀書筆記,是關於《我們如何來到現在---商業、技術、金融趣史》,這本書的作者是安迪.凱斯勒。
作者成功逃過了2001年的那次IT泡沫,並在其中發了大財。他做過程序員,並在納斯達克泡沫中狠狠撈了一筆。
這本書對於經濟史的梳理比較好玩。把當年摘抄的東西,整理一點點發在博客上,也算是一個資料的留存吧。
1、較低的價格才能驅動財富
工業的起點,正處於歐洲大陸從黑死病中恢復過來的階段,那個時候,歐洲的糧食產量穩步提高,糧食的價格開始往下降。工業革命正是在這一時期開始醞釀。
當糧食的需求逐步得到滿足時,人們對於紡織品的需求開始逐步上升。紡織開始成為了一個新興產業,但是那個時候蒸汽機尚未發明,大規模的紡織廠尚未出現。
但是,戰爭刺激了對鐵的需求,人們開始四處開採鐵礦,但是鐵礦的開採遭遇了一個重要問題——抽水。起初,人們是用馬來抽水的,現在常用的「馬力」,就是從那個時候沿襲而來。蒸汽機最初發明時,也是為了抽水而不是用來做火車。
不過很快火車、鐵路、大規模的紡織廠就出現了。火車等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現促進了對鐵的需求以及對煤炭等新能源的需求。整個世界經濟開始迅猛增長。而大部分商品的平均價格,開始迅速下降。這又為新的技術產生埋下了伏筆。
有一次和導師聊天,他提到為何古典經濟學強調勞動價值論,即強調供給端;而新古典則強調效用論,即需求端。其原因在於:在強調勞動價值論的時期,生產是一個大問題,人們的需求遠遠未被滿足。商品大規模的過剩問題,是在工業革命之後的事情了。而正是在工業革命發生後,人類的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後,需求才取代供給,成為整個經濟學理論關注的核心。
在這裡,我們可以觀察到,正是產能的迅猛增加,甚至是過剩,導致了產品價格的下降,才催生了新的技術的產生。所謂產能過剩,並非真正的過剩,歐洲的鋼鐵產能不知道過剩了多少次了,但是18世紀發生產能過剩時,整個歐洲的鋼鐵需求,怕是遠遠沒有到頭吧?那種過剩,只是財富分配不均導致的有效需求暫時性不足罷了。
在今天的中國,產能過剩也是一個經常被人拿出來說事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回望歷史,就會發現,許多產能過剩,都是暫時性的有效需求不足,隨著收入分配的改善以及新技術的產生,這種暫時性的產能過剩很快就消失了。但是產能提高帶來的產品價格永久性下降,則為新技術的運用降低了成本。
沒有農產品價格的全面下降,就沒有工業革命;而沒有鐵、煤等基本生產資料的產能過剩及價格的下降,新技術的發展,怕是也不會那麼快了。
從長期來看,如果實物量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滿足。那麼所謂的產能過剩不過只是有效需求暫時性不足導致的過剩,這些過剩的產能,隨著經濟的繼續發展和收入分配的改善,終將被消化。
2、實業與金融
最早的風投是伊麗莎白女王,他投資於英國的海盜以及強盜,比如東印度公司。英國海盜在英王的支持下,竟然成立了股份公司,且這些股份還可以被交易。按今天原教旨市場主義的人看,這就是政府粗暴干預市場經濟,呵呵。但是大不列顛的第一桶金,就是在這裡拿到的。
而股份制的迅猛發展,則是出自於鐵路等重資產行業的迅猛發展,鐵路的建設素來燒錢,不靠股權融資,這事沒法幹了。
金融業的發展,促進了資本的迅速募集,也促進了工業革命的爆發。
但是到了20世紀,英國的工業部門的發展開始停滯,他開始將多餘的資金向美國放貸,當時英國人是美帝最主要的投資人之一。現在大名鼎鼎的摩根,就是當年英國人的小買辦。
金融部門開始成為英國人最主要的部門,日不落帝國的衰落,從此開始,從1900年開始,美帝就已經超過英國的工業產值了,但是美帝最終取代英國的地位,還是到了1945年之後,那個時候佈雷頓森林體系成立,美元正式取代英國成為世界貨幣。
世界貨幣的權力永遠與世界霸權相互聯繫。從古羅馬時代開始,就是如此了。
3、軍事與技術進步
毋庸贅言,大部分現代我們所熟悉的技術都與軍事有關。
軍事投入或者戰爭,都是技術進步的溫床。
中國目前的軍事技術進步,從歷史來看,早晚將對整個國家的技術水平產生積極的影響吧。
本書的關鍵點就在書的背後:
時間教會了我賴以生存的五個簡單的信條:
1. 較低的價格才能驅動財富。
2. 智能已經脫離了網絡的邊緣。
3. 橫向要優於縱向。
4. 資本會四處分散以尋求最高的回報。
5. 軍事可以促進商業的發展,反之亦然。
2013-5-18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ks5n.html一直在看CFA,體力消耗甚大,這兩天經常看書看到11點才回到宿舍,有點累,就沒寫日誌。
今天十點就收工了,順手扒了一下CFA教材上所引用數據的出處。
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資料,發在了論壇上。
Jay R. Ritter有一篇論文《Economic growth and equityreturns》,該論文認為,儘管人們廣泛認為,經濟增長對於股市又正面的效應,但是根據1900-2002年的跨國面板數據發現,股市的真實回報率和人均GDP增長率負相關。告訴的經濟增長一般在高儲蓄和不斷增高的勞動參與或者技術進步時發生,如果新增加的勞動和資本都進入了新成立的公司,那麼這將不會增加現有公司的分紅,技術進步也不會增加現有公司的盈利,除非公司能持續獲得壟斷地位,而這種情形很少發生。高速增長的國家很少提供高的股市回報率,除非股市的估值很低。
而 Peter Blair Henry和PrakashKannan則對新興市場國家的數據進行研究後發現,新興市場國家的股市回報率和經濟增長率弱相關,且回歸出來的相關係數為負數。參見《Growthand Returns in Emerging Markets》
ElroyDimson、Paul Marsh、Mike Staunton的《TRIUMPH OF THE OPTIMISTS——101Years of Global InvestmentReturns》也是動人的傑作,數據很詳盡。等考完CFA之後,在讀一讀這本書吧。
相關文獻都發在博客裡,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下載。
2013-6-1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l6bk.html 總算是考完了CFA。
上午的寫作時間沒控制好,有幾個小問還沒做完。出來後還發現自己在一道題上犯了一個愚蠢的錯誤。
下午的客觀題比較簡單,做的還可以。
希望可以順利通過。3級沒什麼乾貨,但是也挺磨人的,希望善始善終。
寫一點點小觀察,隨手的觀察記錄,沒有經過嚴格的考證,如有錯漏,煩請諒解。
1、快捷旅館的體驗
今天住的地方是漢庭,住的地方是無窗房。就是沒有窗戶的房間,不怎麼透氣,住起來還是不是很舒服的。價格也要179元/天。在北京已經算便宜了吧。
與如家比起來,大概要便宜100元左右,如家的房間最便宜也要230以上。昨晚在如家住,價格是280元/天。漢庭比起來要更便宜,而且外觀上要好於如家。
為什麼漢庭能做那麼便宜?
我不知道,單是從無窗房這一點上看,可能和它的房間佈局更為緊湊有關係,我觀察了一下他的房間佈局,入門的廳做的挺大,廳下襬了一排電腦還有PSP,這樣給人的感覺不錯。但是樓上的佈局,就要緊湊的多了,無窗房很小,基本上就是一張床,以及一個小衛生間,連電視機也是平板,以節省空間。從設計上看,如家的設計就沒那麼緊湊了,如家的房間感覺要大多了,基本沿用老式的賓館房間設計,還有窗檯與電視櫃,電視櫃大到可以當書桌用。
這樣客戶住起來當然會舒服很多,不過空間也浪費掉了。
小時候看希爾頓的傳記,希爾頓起家,走的也是漢庭的這條路子,把房間切細,切細,再切細。他發現當時的美國人,只要有張床就夠了,空間不用太大,對空間的節約,讓其做高了周轉率,並最終構造了自己的帝國。當然,現在的希爾頓集團是不會把房間切分的那麼細了。
漢庭的房間設計以及外觀的設計,感覺是下了功夫的,樓下的一排電腦可以讓客人休閒,空間小,就可以把周轉做上去了。北京的漢庭也不容易訂,我只能住進沒窗子的無窗房了,確實比較悶。
不過有張床就ok了。
從公司來說,我覺得漢庭的空間設計上,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沒看幾家,不知道是不是每一家都有那麼節約的空間設計。如果是,我覺得單從這個方面看,漢庭要好於如家。
2、租金與業態
在住的地方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小的雜貨店。我想這可能和租金有關係,租金一上去。盈利能力差一點的零售店就被擠出去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商圈的業態構成肯定和租金密切相關,隨著租金的上漲,什麼樣的公司會選擇留下來呢?
想了想,自己做了一個答案,純粹是自己拍腦袋的結果,姑且留個記錄。
一般租金高的地區,都是人流量大地區,什麼樣的公司願意在這裡忍受高租金呢?
我猜兩種公司會願意留在這裡,一種是走貨量大的公司。一種是高毛利的公司。
單是如果租金持續上漲,走貨量總歸是有極限的,這種公司會隨著租金的不斷上漲而選擇去租金相對低一點的地方。剩下的估計就是高毛利的公司了。
濟南的恆隆貌似就是這樣,留下來的只有餐廳以及奢侈品店。餐廳周轉還可以,奢侈品店則是高毛利了。隨手一寫,如果有不對的地方,煩請指正。
2013-6-3 讀書筆記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l7j6.html 上午隨手翻了翻從felix那裡拿的那本《金融危機、蔓延與遏制——從亞洲到阿根廷》,書是很久以前拿的,也一直沒讀,慚愧。作者是帕德瑪.德賽。此書大概寫作於2002年,估計是作者文章的一個合集了。隨手翻了翻,寫一點筆記。
1、金融穩定性與資本項目的開放
傳統的華盛頓共識認為無論是哪一個國家,都應該儘可能的開放資本市場。但這種市場原教旨主義的主張,在現實面前屢屢碰壁。在書中,作者將國家分成兩類,一類是中心國家,另一類是外圍國家。
對於中心國家而言,資本項目的開放能夠更好的促進經濟增長,且其金融穩定性受到資本流動的衝擊並不大。但是對於外圍國家而言,資本項目的開放卻經常會是災難性的。
其緣由,或許在於外圍國家的金融穩定性較弱的緣故。為什麼會金融穩定會更弱?
一個原因是其貨幣較為弱勢,關鍵時候,人家不認你的貨幣,沒法像美國佬一樣,用自己印的紙來還錢。
另一個原因是其金融系統的體質較弱,美帝的金融機構在市場上拚殺了多年,其應對能力相對要比新興市場國家強多了。而新興市場國家則在自身金融系統尚未發育成熟時貿然開放自己的金融市場,其後果,當然很可能會是災難性的。
2、債務的另一面
債務的另一面既可能是不斷增加的產能,也可能是不斷增加的消費。
在2002年前,美帝的債務的另一面,更多的是企業的產能,從書中我們看到,從1990年到2002年,美帝的私人部門固定資產投資佔GDP的比重,從14%以下,上升到了2002年的近17%。對於一個成熟的發達國家而言,這種上升是令人矚目的。
但是2002年以後,美帝開始利用房地產市場拉動經濟,住宅價格的上升的財富效應刺激了消費。負債的另一面更多的形成了消費者的賬單。
最終危機爆發了。
當然,這是馬後砲了。不過仔細想來,債務的另一面如果是產能,問題倒是可以慢慢的得到解決。因為過度的負債會引發投資的放緩,而且會引發產能的緩慢收縮(通過破產等形式),然後企業如果沒有新增投資,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利潤慢慢把錢還上的。另外,需求還是在慢慢的往上走,過剩的供給,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也就不再過剩了。這個就好比吃撐了,雖然有點難受,但是等一等還是能緩過勁來的。
但是如果債務的另一面是消費,那麼一旦危機爆發,那麼只能通過消費者節衣縮食來解決。而消費者的節衣縮食是無助於形成新增產能的,反而在短期內會進一步阻礙新增產能的增加。於是,需求下降,而供給也跟著下降。整個經濟將陷入較為痛苦的收縮狀態。這次希臘的危機就是這樣了。
3、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
書中對韓國的討論提到了三星,當時韓國剛經歷97金融危機,損失慘重,三星的李健熙為了應對三星汽車的倒閉,從自己的私人財產中拿出了23億美元來補虧。
現在我們還有多少人記得三星曾經還生產過汽車?至少我是不記得了。我們現在只知道三星的手機了。
從奄奄一息到三星今天的如日中天,2002年的德賽沒想到,我想李健熙自己也沒有想到吧?
97年到現在不過十來年,韓國早就走出了當年的陰影了。許多看起來不可克服的問題,其實也就是那麼一回事了。至於2002年的中國,銀行的壞賬問題遠勝於今,十來年後,中國的工行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銀行了。當時看起來如此恐怖的問題,倒也沒有那麼嚇人了。
今天開始做蘇泊爾,希望這個公司還沒人做過。
2013-6-5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l9n8.html 今天白天看論文,下午上課。晚上再做蘇泊爾的模板,財務數據還沒整理完。所以暫時還說不清個所以然了。就我個人而論,覺得從財務數據倒著去看實物感覺舒服一點,尤其是不熟悉的行業了。
CFA考完之後,覺得時間一下子就充裕了許多,日後的規劃是,如果不是有特別的事情,就白天做學校的事情,晚上看年報。將學校工作和自己的業餘工作分開來,會有效率的多。
無論是寫論文,還是研究投資,都是一點一點的累積起來的。持之以恆大概要比一曝十寒更為重要吧。
今天上課老師提到了一個論點,比較有意思,歐美的社會結構之前是橄欖球形,中國封建時代是金字塔形,而現在是葫蘆形。中間階層並不足夠大,而上層和下層的對流正在縮減。
考CFA時,看到黑壓壓的都是人,連盒飯都吃不到。這場景是當前形勢的一個縮影,這意味著,在未來的若干年,金融行業的新增勞動力將以指數型增長。而金融行業的就業的增長,似乎不會再像以前那麼快了。連銀行系統都在縮招。
金融系統正在進入一個蕭條期。這意味著,在未來的若干年,對於金融從業者而言,我們的日子會更難。金融系學生找工作的難度會越來越高,其薪水也會越來越低。從整個國家而論,這未必是一件壞事。更多的人會湧向實體。
但是對於還沒得到工作的人而言,這或許將意味著機會窗口的縮小。
對此,我們別無選擇,唯有努力工作,提高自己而已。
霍華德.馬克思在其《投資最重要的事情》中寫道,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為他很幸運,在60年代入行。而到了70年代,金融行業一篇蕭條,後來者就很難入行了。到了80年代,和他一起入行的人,基本又已不在了。他成了行業中最有經驗的人。
能成功的穿越週期,正是霍華德.馬克思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吧。felix也說過,滾雪球想要滾大,職業生涯足夠長,是一個重要因素。
今年伯克希爾的股東大會中,有這樣的一段對話:
問:每次有人寫「新常態」,我就對退休後的前景不樂觀。預測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會給伯克希爾帶來麻煩嗎?未來十年股票市場回報率會如何?
巴菲特:我不在乎宏觀預測。你沒法精確地知道它。
我們不看預測,從來沒有一個股票投資的決定是基於宏觀環境的。我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為什麼花時間討論你不知道的事情。所以我們討論企業。我喜歡比爾-格羅斯。但不管是他還是其他任何經濟學家對未來做的預測,對我都沒有什麼影響。我總體上認為美國會做得更好。任何常態對我們都沒有任何意義。如果你買到了好的企業,價格好,長期就會表現不錯。如果你基於預測來做市場決定。那你會虧很多錢。
巴菲特:你怎麼看常態?
芒格:可以想像得到,會更差。
這段話我一直記得,可以預見的到的是,未來會更壞,金融系統給年輕人的機會在未來的若干年中,可能會越來越少。但是這又如何呢?如同股票的估值一樣,我們的內在價值,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work hard,stupid!
2013-6-8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lbwf.html 白天看論文看書,晚上繼續做蘇泊爾,發一張圖。

2004年正是蘇泊爾上市的節點了。典型的大洗澡。
不過ROE依然有15%。持續保持在10%以上的公司,並不多見了。
今年的股價大幅度下跌,和它的銷售收入增速放緩有關。不過毛利率沒掉,2012年的毛利率依然在29%的樣子。與往年相比波動不大就是了。SEB對蘇泊爾的收購,影響究竟如何,有待考察了。
明天繼續看這個公司。
2013-6-14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lfhr.html 把蘇泊爾的業務分拆做完了。 寫一個小的工作總結。
1、蘇泊爾的業務結構變化
蘇泊爾的主要產品分成兩大類,一個是炊具,一個是小家電。從銷售收入佔比來看,整個的大趨勢是,小家電的銷售收入佔比在逐步提升,炊具在逐步下降,如下圖所示:
從出口和內銷的結構來看,出口的佔比在緩慢上升,大體維持出口:內銷=3:7的比例。 出口占比的緩慢提升,和SEB的收購似不無關係。2012年中,出口沒有大幅度下滑有賴於SEB訂單的逆勢增長。
2、毛利率結構
從產品的毛利率結構來看,炊具的毛利率有所提高,小家電的毛利率在經歷過一段時間的下滑之後,開始逐步走平。如下圖所示:
內銷和出口的產品毛利方面,內銷產品的毛利率要高於出口。不過出口的毛利率在逐步提升。如下圖所示: 如上圖所示,國內的毛利率走平,但是國外出口的毛利率的拉高了整個的毛利率。當然,出口的毛利率還是要比內銷低10%的樣子。 先寫這麼多,明晚繼續。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