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茂业系再遇难题 深国商神秘新股东露面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90504/07216176832.shtml


 证券时报记者 李坤

  上周四,一个名为百利亚太投资有限公司的企业横空出世,使得由茂业系引发的深国商(8.08,0.37,4.80%)未来控制权之争变得充满戏剧性,也充满了悬念。这个新出现的神秘公司到底与茂业系是敌是友?背景如何?目的何在?一时间市场上各方人士作出了种种猜测。

  从4月30日深国商的公告来看,百利亚太这家新成立不久的公司注册资本仅仅1万港元,明显缺乏收购深国商B(4.350,0.06,1.40%)股的实力。很显然,百利亚太幕后股东才是收购深国商B股股权的实力买家。

  联系到茂业系之前大规模从二级市场收购深国商股权,一些市场人士很自然地将百利亚太幕后的神秘股东与茂业系联系起来,认为百利亚太可能就是茂业系曲线接盘的壳公司。

  不过,据本报记者从深国商以及茂业系方面了解,百利亚太与茂业系并无瓜葛。该公司背后另有其人。

  日前,有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百利亚太的大股东张晶就是现任湖北珩生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记者查阅有关资料发现,湖北珩生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位于武汉,以房地产开发等业务为主的综合性公司,成立于2007年6月21日,注册资本1.3亿元人民币,其法人代表和董事长为张晶。

  资料同时显示,珩生投资是湖北冰晶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一家控股子公司,湖北冰晶集团董事长张化冰才是珩生投资和百利亚太的实际控制 人。据悉,张化冰与张晶为父女关系,张化冰同时也是珩生投资的总经理。也就是说张化冰才是接手深国商原第一大股东马来西亚和昌父子有限公司持有的深国商 13.7%B股股权、与茂业系争夺深国商最终控股权的幕后人物。

  网上公开信息显示,张化冰为秘鲁籍华人,1996年回国投资兴办了湖北冰晶实业投资集团,业务涉及房地产开发、实业投资、酒店经营等,注册资本 为4亿元,下设有湖北冰晶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7家子公司和湖北中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合资公司。目前该集团已经在湖北云梦县、孝感市、武汉市等地开 发多个房地产项目。

  据悉,张化冰原籍湖北云梦县,但是发家之地在上海市,之后前往秘鲁发展,1996年以外籍华人的身份回国并创立湖北冰晶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并 逐渐将规模做大。正是有这样的渊源,张化冰除了在出生地湖北发展外,冰晶集团与上海地区的公司也交往甚密,包括上海中发电气集团和上海梅林(7.28,0.17,2.39%)(600073)。 其中,冰晶集团与上海梅林的合作项目包括双方共同投资成立的湖北梅林正广和实业有限公司和武汉冰晶房地产开发公司。据悉,前者投资规模为1.2亿元,主要 生产八宝饭等罐头食品;后者投资金额为2.46亿元。与上海中发电气集团则共同投资兴建了湖北中发电气工业园。

  上述知情人士分析,冰晶集团的实力明显不如拥有茂业国际(0848)、成商集团(16.26,0.27,1.69%)(600828)并同时举牌3家上市公司的茂业系,同时张化冰也缺乏零售百货业的运作经验和实力。张化冰介入深国商很可能也只是作为一个财务投资者,或者是为了实现旗下房地产等业务借壳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46

国美竞购再生变数 贝恩遭遇“去黄光裕化”难题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6-9/HTML_EWWKCS7ATLCA.html


即使董事会已经全票通过,一切仍有变数。

据本报记者了解,6月5日,贝恩资本入主国美电器的方案获得国美董事会的全票通过,但当场并未签字。这个细节为6月6日至今的变局,埋下了伏笔。

原定6日的双方签字仪式临时取消,国美电器方面以要求贝恩资本提交一份全套中文版协议为由,将签约延迟。

延迟背后,是双方在两个核心问题上依然没有达成一致。而这两个问题,与国美是否“去黄光裕化”的博弈有关。

贝恩方案详解

据本报记者了解,贝恩资本提出的融资方案包括了两大部分的内容。其一是可转债,其二是增发“供股”。

在可转债部分,贝恩资本将在国美原有股份的基数上,新增发可转债12%。目前国美电器的股份共有127.59亿股,即贝恩资本增发15亿股左右,票面利息为5%。

双方约定,这一债券在未来的一至五年内可以转股,转股条件是国美电器的股价高于1.18港元。也就是说,当国美股价突破了1.18港元之后,贝恩资本就有权将这12%债券转为股份。

在这部分中,相当于贝恩资本将以1.18港元的价格,购入国美电器15亿股的股权,总涉及资金17.7亿港元左右。

从国美的股价来看,其2008年11月24日停牌前的价格是1.12港元。约定转股的价格,仅比这个价格高出0.06港元。

“这个价格并不低。”贝恩方案的制订者之一在6月5日晚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评价称,这个价格是根据当下的整体经济形势和国美电器业绩制定。

方案的第二部分是配股18%。这部分配股将以“供股”的形式增发,即这部分配股将面向全体股东。增发的基础是以国美电器原有的127.59亿股,每100股可配18股,并不包括新增发12%的可转债。

相对于国美电器1.12港元的停牌价,配股给股东的价格有较大折让,约为0.672港元左右,是其股价的6折。

虽然方案明确注明是面向全体股东,但贝恩资本的指向明显,其提出一个核心条件,即黄光裕家族必须放弃他们的配股权,把配股权转让给贝恩。

如果方案实施,贝恩资本能够以6折的价格购入黄光裕家族名下的配股权,也将其增发可转债部分1.18港元/股的单价,摊薄至1.04港元左右。

本报记者了解到,贝恩资本将为这套方案提供总额为32亿港元的资金。这笔钱将被用来兑付国美电器46亿可转债中即将到期的部分。

这笔巨额可转债曾是引发国美向外部融资的最主要压力。

这笔总价值46亿的债券发行于2007年5月,转股价为4.96港元,于2014年到期。由于市场都倾向于明年5月提前赎回,由此引发国美电器的现金流危机。

两个核心争议

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真正导致双方未能按时签约的,共有两个“遗留问题”,且全部与国美电器是否能“去黄光裕化”有关。

第一个遗留问题关乎黄光裕是否愿意放弃配股权。贝恩资本提出,在面向全体股东配股18%的部分中,黄光裕家族必须放弃配股权,并转让给贝恩。

但黄光裕家族至今并没有就此问题给出任何书面承诺。

第二个问题则是一个事关控股地位的焦点问题。

据悉,除了积极引入财务投资者贝恩资本,国美电器还在同步筹划经营者期权激励计划。已经有国美相关高层提出,在贝恩注资和经营者激励都落定之后,黄光裕家族的股权比例仍必须保持在30%以上。

若这个“新建议”能被贝恩资本接受,则黄光裕家族仍将稳坐国美电器第一大股东的位置。截至去年停牌时,黄光裕家族的股权比例为35.5%。

在6月5日方案获得通过之后,贝恩资本董事总经理曾向本报记者表达了“不控股的方案”并不会影响贝恩资本的收益,且称“世界上很多事情并不是一家独大”。

但目前的问题在于,如果国美不能“去黄光裕化”,那么引入投资者只是解决了国美电器的财务之急,而外界关心的国美“独立性”问题仍然难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21

中材遇难题冀东水泥不甘“拉郎配”式重组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618/20090618023728602.html


每经记者  张超  发自北京

        虽然与中材投资130亿元的协议已经签署了一年半,但实际上冀东一直在  “单干”,近一段时间,单干的表现更是越发强烈。

        中国中材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材)刚以5亿元顺利买下祁连山11%的股权,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但其酝酿了近两年的重组冀东水泥 (000401,SZ)一事却阻力不断。“中材想买,政府也支持,但关键是冀东水泥根本不愿意被重组。”数字水泥网总裁刘作毅表示。

        中国水泥协会秘书长孔祥忠告诉记者,“重组是双方的事情,得你情我愿,现在(重组)时候还没到。”

中材欲砸钱  政府很支持

        “河北省政府和唐山市政府都非常支持中材重组冀东水泥。”有中材内部人士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今年5月21日,中材总经理谭仲明曾拜会河北省省长胡春华,在当日的新闻稿中,胡春华也有“希望中材扩大在河北的事业,双方实现互利共赢”的言辞。

        “在重组的事情上,政府一直很积极。”刘作毅说。

        实际上,早在2007年10月,中材就与唐山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翌年元月,双方就签署了正式合作协议。

        “签约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中材的条件有足够吸引力。”有专家表示,根据协议,中材承诺用三年时间,投入不少于130亿元,使冀东水泥年生产 能力达到1.3亿吨、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将其打造成国内最大、世界前五名的水泥企业集团。具体的投资计划为:2008年投入40亿元,2009年 40亿元,2010年50亿元。

        “中材还有后续投入计划。”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而此前有唐山市发改委官员也曾表示,中材总共的投资将超过200亿元。据了解,这笔钱 除了用来打造冀东水泥外,还会把唐山“建设成国际上最大的水泥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国内最大的非金属新材料制造基地以及中材最大的产业制造基地和实力最强的 发展平台。”

        “这几个‘最大’才是让唐山政府积极促成重组的原因。”国信证券分析师杨昕表示。

冀东不差钱  图谋单干

        “冀东水泥过得好好的,张增光(冀东水泥董事长)并不愿意被重组。”刘作毅告诉记者。

        河北省政府网站的报道显示,去年元月的签约是由唐山市长张国栋和中材总经理谭仲明分别签署。“唐山政府是冀东水泥的实际控制人,真正的话语权握在唐山市政府手中。”有专家分析说。

        昨日,记者就重组事宜致电冀东水泥,该公司工作人员表示,“重组在进行吗?我怎么不知道?市长管这事。”

        “两者的重组没有进展。”孔祥忠表示,因为没有签署具体的协议,中材允诺的130亿元也没有开始投入。

        “中材没能力兑现此前的投资承诺。”杨昕表示。此前有媒体报道说,因为承包合同延期,2008年中材国际曾遭沙特业主索赔,索赔金额相当于该公司前三季度利润的一半。“中材也没有能够从H股再融资。”

        与之相对应的是,冀东并不缺钱。2008年4月,冀东水泥发布公告,称将申请总额不超过6亿元的短期融资券发行额度;两个月后,公司又以 非公开发行股份2.5亿股的方式募集资金29亿元。“冀东‘不差钱’。”刘作毅说。再加上其河北、山西等传统优势市场的水泥市场需求旺盛,冀东水泥基本上 不存在联手中材的动力。

        基于此,虽然与中材的协议已经签署了一年半,但实际上冀东一直在“单干”,近一段时间,单干的表现更是越发强烈。

        按照中材的战略规划,重组冀东水泥旨在稳固华北市场,但冀东水泥却是将长期目光放在”占领中国“的更宏伟目标上。

        “省外9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马不停蹄,今年建成后,冀东水泥将实现在10个省、市、自治区建线生产,并通过区域领先实现掌控全国市场。”今年3月,冀东水泥副总经理李占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专家:重组时候未到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中材方面高管一直强调,“重组冀东水泥的计划不变。”

        “‘计划不变’并不等于就一定能按照你的计划重组。”有专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关键还要看冀东水泥的客观回应,现在是冀东水泥根本不愿意被重组。”

        对于中材一再的重组意愿,冀东水泥方面也根本不接招。记者在浏览冀东水泥的网站时发现,曾经被河北省政府网站转载的关于中材重组冀东的《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该公司的网站上竟然根本没有转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10

地王解套难题犹在 绿城再搏新地王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10/HTML_DFXVB6DUTKIN.html


9月10日下午2点,不出意外,绿城中国(3900.HK)董事长宋卫平将出现在上海土地交易市场的竞标大厅,争夺今年全国的新地王——上海普陀长风6B、7C地块。而且,宋卫平已经率先挂牌报价:56.28亿元。

今年初,绿城曾陷入空前的债务危机;对外宣称解除危机后仅仅4个月,绿城又豪掷近百亿竞购多幅地王。

“ 我们已经确认,报价为绿城公司,他们决心很大,近期几位集团副总频频来上海与我们沟通,已做了详细的项目可行性调研报告。”新地王出让的具体运作方负责人 ——长风生态商务区规建办常务副主任、普陀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董事长嵇启春9月8日独家向本报表示,预计现场竞价还将有2-4家国内外地产大鳄参与争夺。

9月9日,该地块又有最新报价57亿元,全国新地王已非长风6B、7C地块莫属。不管最终宋卫平是否能如愿折桂,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绿城与地王之间的“紧密联系”,都将重重添上一笔。

5月渡债务危机 9月连拿地王?

普陀长风6B、7C地块挂牌起始价格是30.58亿元,9月7日该地块出现自9月1日进入挂牌报价阶段以来的第一个正式报价:56.28亿元。该数字已超出底价约84%。事后证实,报价方正是绿城中国。即使现场竞价没有更高报价,它也已锁定新科上海、全国“双料地王”。

不过,据本报记者掌握的情况预示,9月10日下午的现场竞价很可能出现更为令人咋舌的结果。根据上海规土局官方网站的最新数据,领取申请书人数已高达69,而已经交了近约3亿元保证金的竞买申请人数超过了15。

嵇启春告诉本报,参与竞买的企业几乎全是国内外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他们包括来自内地、香港、新加坡、印尼等各地的地产巨头。

“绿城率先以近一倍的高溢价率报价,透露了两个信息:绿城对该地块志在必得、绿城为拿下该地块准备的资金超过56.28亿元不少。”一位领取了申请书了解情况的开发商人士告诉本报。

去年底今年初,绿城中国陷入了空前“债务危机”,业内一度传言“绿城不行了”。据本报记者掌握的情况,去年11月前后,正当外界传闻绿城经营陷入困境时,民生银行审批通过了为其提供30亿元(09年)的信贷额度,拉了绿城一把。

去年底到今年初的数个月中,绿城高层为解资金债务压力,四处奔波。直到5月初,绿城还专请媒体举行了“恳谈会”,宣布通过与中海信托合作发起的房地产基金成功募资20亿,加上今年销售大量回笼资金,现金流大为缓解。

然而,5月开始,绿城又接连出手拿地,土储欲望强烈。刚刚渡过危机的宋卫平,再次让业内吃了一惊。

9 月3日,绿城刚刚以20.05亿元竞得杭州市30号新华集团地块,溢价率近100%,折合楼面地价高达22361元/平方米。此前,5月,绿城以5.4亿 元出手将北京市朝阳区东直门外斜街一幅用地收购;7月,绿城受让杭州2008年地王——浙江万均置业有限公司旗下杭州原东南化工厂地块30%股权的消息得 到证实。

另据本报了解,绿城近几个月还参与了杭州等地多幅地王级别土地的争夺,包括个别地块一直参与报价到最后倒数阶段,虽然最终未能成为胜者,但这透露出绿城在舒缓危机后空前的拿地欲望。正如宋卫平在6月的时候对媒体公开表示的:国内土地市场大底已现,未来两年拿地充分安全。

“地王”出路

绿城中国与地王,屡屡同时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

原本在上海土地储备就不甚充足的绿城,在经历几年快速消化、尤其是今年仅有的上海项目陆续销售后,其在上海的土储几近枯竭,而上海市场同时又是绿城的重点市场之一。尽快增加土储,已是绿城上海长期发展的当务之急。

但绿城错过了在上海拿地的最好时机。去年底今年初,不少国内一线开发商开始有意识低点购地时,绿城陷于债务危机,5月缓解后,土地市场已开始了新一轮飙涨。而上海等地大规模的土地出让直到二季度才开始,符合绿城开发要求的土地,在市场低点时也相对稀缺。

就这样,绿城再次赶上了地王频出的时刻。

绿城可增加底气的是销售的全面好转。绿城方面此前通过有关渠道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累计成交销售金额211亿元。另有消息披露,截至目前,绿城今年的销售额约300亿元。

2008年12月31日,绿城中国资产负债比例为140.1%,较2007年同期的88.2%提高51.9个百分点。2008年末,绿城中国现金额为17.18亿元,总借贷高达161.18亿元。

尽管销售回笼资金庞大,但算上各类税费、今年购地支出等项目,多名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若绿城继续高溢价拿地的势头,包括巨资竞购长风地块等举动,绿城的负债率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并不大,压力依然不小。

但 地王解套的业内难题,绿城不得不面对。绿城在新江湾城地王上的经历,就是典型。2008年年报中,绿城对上海地王新江湾城项目计提减值1.48亿元,不久 之后,绿城与香港九龙仓互换共同持有的沪杭两大地王股权——上海新江湾城D1地块、杭州钱塘江畔的绿城·蓝色钱江项目,绿城无奈退出新江湾城地王。

在绿城旗下的地王项目中,也有解套相对顺利的。绿城拿下对的杭政储出[2007]17号地王项目,当年成交总价高达近35亿元,地价房价比达到40.55%,在今年上半年较短时间内销售去化率达到了20%。

对于需要以时间换取解套空间的高成本地王项目而言,政策风险也在一步步逼进。无论是哪家开发商拿下长风地王,都必须格外小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60

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的八大难题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4/334731.html


3

月28日,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正式达成协议,吉利汽车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典汽车企业沃尔沃100%的股权。

分析认为,至少有八大难题在等待着“新婚燕尔”的吉利集团。

高昂的品牌运营成本

沃尔沃复活的关键是补充流动资金,保守估计应该在15亿美金左右,李书福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融资方案无需担心,但考虑到2009年吉利的全部收入不 过50多亿人民币,无法不令外界担忧资金链的持续性。

吉利为了维护沃尔沃品牌形象所做的努力是不遗余力的。不仅保留了工厂、全部员工队伍、全部高管团队,还保留了总部和经销渠道。即便吉利的现金流能维 持沃尔沃继续行驶下去,这些“保留”也是十分奢侈的行为。对于一个长期只生产10万元以下车型的企业来说,沃尔沃与吉利及其品牌之间有很大的品牌鸿沟。虽 然维持独立性是保持“品牌特性”唯一途径,然而成本巨大。

债务负担下如何快速盈利

吉利并购英国汽车公司锰铜后,两年来,锰铜控股亏损了2150万英镑。如果在锰铜身上发生的一切延续到并购沃尔沃项目上,将是吉利不堪重负的。

对于沃尔沃而言,与其说其选择了李书福,不如说其选择的是中 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唯有中国市场才可以救沃尔沃。而如何尽快使得沃尔沃国产化,这是其扭亏为盈的关键。

但是,由于在后续投入资金上的捉襟见肘,吉利在收购成功后需要进一步控制生产成本,虽然可以通过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来分担部分压力,但维持沃尔沃轿 车在海外的部分工厂正常运营仍然会给吉利带来一定的负担。在能否关闭部分海外工厂或者精简员工的问题上,吉利或将很难说服沃尔沃轿车工会。

同时,吉利这样的制造商不可能如同私人股本投资基金那样“为卖而买”,在收购完成后等待市场回升之时以更高价格脱手,从而摆脱并购融资的债务负担。 汇率变动还将进一步放大债务风险。回顾当年雄心勃勃的韩国大宇汽车公司之所以颓然倒下,祸根就埋在景气时期大举海外投资而形成的巨额负债。

人才与技术的流失

如何消化沃尔沃的人才和技术,这个是吉利蛇吞象最难吞掉的部分,对比国内其它行业,联想并购IBM、TCL并购汤姆逊加上之前的波导并购萨基姆等诸 多的海外并购案,无一例外的都遇到了人才大量流失,核心技术无法消化等等问题。

棘手的劳工关系问题

上汽收购双龙汽车艰难的案例横亘在前,劳工关系确实是绕不开的问题。而且,瑞典官方和沃尔沃汽车工会的人士不久之前公开在瑞典报章撰文表示反对福特 把沃尔沃汽车出售给中国汽车公司。

分析认为,北欧国家的劳工关系问题更加值得关注。首先,这类经济体与中国的竞争关系比较明显,工人更担心生产向中国转移而减少他们的就业机会。其 次,工人担心他们的收入水平降低,北欧国家的社会保障已经强大到了不上班跟上班一样,原始积累阶段、创业打拼阶段那种把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捆绑到一起 的思路,在北欧国家行不通。第三,这类国家实行民主体制不久,尚未形成类似欧美的成熟的社会各阶层相互制衡机制,其国民行使民主权利的热情高涨而履行义务 的意识相对淡漠,容易形成极端的群体性行为。此外,对于对这类国家政治经济及其体制演变拥有决定性影响的外部大国而言,这类国家国内各个阶层、各个群体行 事风格好走极端、内斗不休,方才有利于外部大国操纵控制。

管理风格的冲突与整合

国际化的运营团队如何流畅运转,吉利收购完成后,在组建国际化的董事会之后,保留了原有的运营团队,这是确保沃尔沃高端和贵族血统的必要选择,但如 何运作,难题多多。同时,沃尔沃缓慢的研发流程,如何与李书福的雷厉风行作风磨合成功,也是一个问题。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跨国并购之中最为艰难的就是文化融合。但是,对于怀疑吉利整合能力、并以联想上汽作为类比的看法,李书福不以为然:“这个是完全不同的不可比的。它 们都是偶然的机会,我们是事先策划的。我的笼子布在那里了,知道鱼是会来的,人家是看到鱼后乱弄的。这是规律呀,整个是在我们的把控之中。”他说,一定要 尊重人家的商业文明,企业文化,创造的价值。

沃尔沃现有国产车型如何处置

在销售渠道上,这两个系列的产品通过长安福特马自达的专营店进行销售。既然沃尔沃在中国采用的是技术转让的方式进行生产,那么在它易主后,吉利可以 通过合同层面的方式接盘。若此,长安福特马自达会否从生产和销售层面退出值得推敲。

长安与吉利 剪不断理还乱

就在吉利收购沃尔沃后,长安汽车立刻向外界表态,其代工生产沃尔沃S40和S80L的计划不会变。情势表明,长安汽车不愿主动退出与沃尔沃之间的关 联交易。

长安的态度至少给李书福与他的吉利透露了两种信号。

一种是,长安汽车不愿沃尔沃被收购后,会成为受损的一方。毕竟沃尔沃的品牌影响对长安而言是有益的补充。一种是,长安汽车有更深远的需求。在世界汽 车工业被金融海啸改变的既定事实下,中国汽车曾被认为是最热门的买家,但至今这种情况并没有如之前的预测那般宏大。更为重要的是,在参与世界汽车工业重组 的过程中,中国国有的整车制造商并没有成为主要力量,这与中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并不相符。与此相应的是,2009年,国进民退覆盖诸多领域。长安汽车明确表 示不会放弃与沃尔沃之间的合作,成为标志性的动作。长安汽车希望通过传递这样的信息,表示出其分羹沃尔沃收购的愿望。这样一来,吉利汽车获得了护身符,而 长安汽车则“积极的参与到”跨国收购的潮流中。这样的潜流在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出现。

通过强调与沃尔沃汽车现有的合作,长安汽车可以坐等吉利登门拜访。以长安与沃尔沃现在的合作资产(生产设备、配套体系、销售网络)等作为代价,参股 吉利收购后的沃尔沃汽车将是不错的选择。只要吉利汽车接受了类似的合作方式,那么吉利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位置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将不再仅仅是一家浙 江的民营汽车企业。接下来,就看李书福与吉利汽车如何应付徐留平抛给他的这张牌。换言之,吉利收购沃尔沃已经超出了收购案本身。在国际上,这是一起纯粹的 跨国收购案。在中国国内,它是中国国有汽车资本与中国民营汽车资本之间的又一次博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76

外滩地王百亿难题:证大四处筹钱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6/1OMDAwMDE3NTg1OA.html


2月1日,上海证大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证大置业”)从两大国企“虎口夺食”,以92.2亿元抢得上海外滩地王,惊动业 内。3个月后,外滩地王的最终开发阵容及其背后的“筹钱”方案终于浮出水面,但在往后的4个月内,地王的开发军团还需找到高达46.1亿元的资金用于支付 余下的50%土地款,压力不小。

5月4日晚,上海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首次向本报记者透露,通过与另外两位民企领军人物郭广昌、宋卫平的合 作,外滩地王的土地款支付及后续开发大局已定。“根据协议,5月13日,需要支付50%的土地款,这笔资金已经准备妥当,剩下的50%土地款需在往后4个 月内支付,凭借几大公司的实力,我们很有信心。”

戴所说的与郭、宋二人的合作,正是4月27日相关公司在港交所同日披露的“上海复地(02337.HK)与上海证大(00755.HK)、杭州绿城 置业及上海磐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发展房地产项目,四方股权比例分别为50%、30%、10%和10%”事宜。

不过,也有分 析人士指出,由于国内房地产市场在强力调控下面临空前压力,外滩地王操盘方需要在接下来的4个月中顺利融得近50亿资金,依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地 王出让后的博弈

联手复星集团和绿城集团旗下相关公司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是戴志康在拍下外滩地王三个月内下出的最为重 要的一步棋。如今,复星加入早在预料之中,而绿城则有些出乎意料。

外滩地王即外滩国际金融服务中心(8-1)地块,地上建筑面积上限27万 平方米。地块处于外滩绝版地段,隔黄浦江与小陆家嘴相望,是业内公认的“黄金宝地”。

但值得注意的是,4月27日相关公司同时发布的公告 中,并未将成立合资公司与外滩地王直接联系起来,只不过在业内,“合资公司的成立就是为外滩地王准备的”已被普遍认知。戴志康接受本报采访时也并未否认业 内的上述认知,只表示“还有一些工作要做”。

从拿下地王到眼前,戴志康并不轻松。据了解,2月1日土地出让后,上海当地政府部门原计划3月 10日举行该地块的正式出让合同的签约仪式,但因故推迟。据了解内情的核心知情人士透露,地块出让未能如期签约,关键在于当时双方在合同涉及的某些条款上 存在分歧。主要分歧包括地块开发引入股东方面、项目建设后期招商条件方面等等。“这幅地块相关政府部门原来是希望由大型金融机构参与的竞买方获得,但最终 的竞买结果,有些打乱政府部门的计划。”

证大置业获得土地后,想引入更多主体共同参与该地块的开发,而政府方面仍希望是大型的金融机构。 “双方在引入的对象方面存在一些分歧。”这位知情人士表示。

3月25日,戴志康在电话中也向本报坦言,“双方确实需要进行一些协商才能最终 签订相关合同,尚未完全谈妥,不过协商是良性的。”3月底,地王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终于签订,受让方也支付部分土地款。

在与政府部门进行 相关协商的同时,戴志康另一个同时在推进的重要工作就是为地王近百亿的土地款寻找资金来源,也包括后续开发资金。

戴志康最终找来了郭广昌、 宋卫平,搭建外滩地王的融资、开发、运作平台,试图一举化解土地款来源和后续开发资金两大主要难题。

4个月找钱46.1亿

确 定开发合作方之后,解决剩余土地款和后续开发所需资金依然是外滩地块接下来一段时间里最为关键的任务。

据相关公司公告,上海证大与复地集 团、杭州绿城置业及上海磐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注册资本为10亿元的合资公司,四方股权比例分别为50%、30%、10%和10%。待合资公司成立 后,四方分别向合资公司提供贷款10亿元、25.72亿元、8.58亿元和1.873亿元。

通过三家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合资公司拟融得股东 贷款逾46亿元,公告并确定“经营由上海证大推荐的上海房地产及投资项目”。换言之,一半的土地款46.1亿元支付因此迎刃而解。

“通过成 立合资公司,5月13日前支付50%土地款的资金已准备就绪。”戴志康5月4日晚向本报记者表示。

剩下的问题是,在接下来的4个月内,准备 并支付余下的近50亿元土地款。

协议还约定,若订约方根据合资协议所注入资金不足以发展合资公司的项目,则有关差额将由合资公司自行筹集。

上 述知情人士告诉本报,土地款外,后续开发资金,证大方面经过测算,目前已初步明确:地上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每平方米建安成本约1.5万元,则需超过 40亿元资金。

“4个月内,合资公司股东方将共同为剩下的土地款及开发所需资金努力,充分利用各自的平台和资本通道,包括将进行境外融资、引 入大型金融机构参建等多种融资办法。”戴志康透露,“这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金融机构资金充沛,可以考虑引入金融机构参建。”戴志康信心 十足。

值得一提的是,相关公司的公告明确表示,完成合资协议的先决条件是,若合资公司在合资协议日期起9个月内尚未确认及完成取得首个项目 发展权,则订约方有权通过法律途径要求退还相应注入资金及所提供的合资股东贷款。

而“取得首个项目发展权”即指“合资公司签署正式国有土地 使用权出让合同或合资公司完成收购某投资目标公司值控股权益,并获有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合资公司为上述公司之股东”。

对于这样的表述,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证大置业尚未付清土地款并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理论上,还存在最终失去外滩地王的可能性,合资公司的相关先决条件也就存在理论上的不确 定性,所以外滩地块与合资公司首个项目之间并未直接划等号,“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只要资金没有问题,两者几乎是可以划等号的”。

对此,戴 志康透露,证大置业随后将设立外滩地王的全资项目子公司,并将通过一系列合规的运作,最终实现外滩地王与合资公司的“对接”。

5年内 建成:问题不大

根据相关协议,外滩地王须在2011年4月10日前开工,5年内全部建成。

外滩地王作 为综合性的高端商办用地,建设要求颇高。戴志康透露,根据公司目前的测算,五年内完工问题不大:准备期约1年半,建设工期约2年半,差不多4年多时间即可 建成。

不过,外滩地王受让方的当务之急是优化地块开发详细规划,其中涉及相关的规划调整。

“较最初的开发建设规划,有些优化 调整,但没有大的变化。目前正在赶制优化方案,预计两个月可以出炉并向有关部门报批。”戴志康告诉记者,按照正常的规划审批流程,今年年底应该会有结果。

同 步进行的是该项目的前期招商。据了解,目前证大方面已启动前期工作,重点征询核心金融机构的意向,至少五六家大型金融机构已有入驻意向。

根 据合资公司董事会组成方案,将有10名董事组成,上海证大、复地集团、绿城及磐石将有权提名分别5名、3名、1名及1名董事会成员。

“尽管 引入合作方,且持股比例均不小,但他们只是作为投资方共同参与,证大失去控股权,是不可能的。”戴志康回应此前业内的相关猜测时强调,复星等合作方并不参 与具体的项目运作,证大团队全面负责项目的开发。

而对于当前的调控氛围,戴志康则表示,由于调控主要针对住宅地产,商业项目几乎没有实际影 响,事实上反而更有利于商业地产的长期发展。“外滩地王的开发进度没有任何变化,我们有信心为上海建成一个高端项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19

加薪制造成本难题 部分企业酝酿“以机器替代工人”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623/886563.shtml


 每经实习记者 赵冰峰 发自上海
随着用工成本上升,有部分制造企业选择转移工厂,也有企业开始提高自动化水平,这将对代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的就业有何影响?其他企业是否会效仿?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表示,这个很正常,“什么便宜用什么”。
工资上涨已成为趋 势
经历了多起员工 “跳楼”事件后,2010年6月2日,富士康宣布深圳厂区一线作业员6月1日起获得加薪,幅度超过30%,从900元/月提升至人民币1200元/月。随 后,富士康再度宣布加薪,若考评合格,深圳厂区一线作业员薪水将由1200元/月提升到2000元/月。
据媒体报道,广东本田制锁公司经历了 三次停工后,于6月18日宣布员工底薪从939元增加到约1200元,加薪幅度接近30%。
此外,最近多省市地方政府宣布较大幅度上调最低工 资标准,具体幅度从5%到27%不等。北京宣布自7月1日起将最低工资标准从现行的每月800元上调至960元,上涨幅度达20%。调整后,上海的最低工 资标准为1120元/月,广州、深圳为1100元/月。市场普遍预期部分其他省市也将很快宣布上调计划。近日,人保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在接受媒体采访 时表示,中国已基本具备条件,实现“年均工资增长15%以上,5年左右就可以翻一番”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业内专家认为,劳动力成本上涨 已经成为趋势,未来工资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还会提高,廉价劳动力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对于这种情况,有些原本利润率就不高的代工、制造企业开始把目标转 向东南亚或者其他地区,有的甚至准备把工厂从沿海地区迁走。
欲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
据媒体报道,有些企业计划通过提高自动化水平来应对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富士康、日产汽车中国合资企业和伟易达表示,正在投资增加机械设备,以降低对人工的依赖。
为AT&T生产无绳电话 的伟易达(00303,HK)在内地雇佣近2万名工人,伟易达财务总监唐嘉红透露,该公司上月将工人的工资提高约20%,有研报认为,这将可能导致其净利 润减少5%。
唐嘉红表示,随着销售上升,该公司预计今年雇员人数将增加,但公司将在生产线上使用更多机器,以控制人工数量增长。唐嘉红说: “我们正在努力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生产流程对人工的依赖,对于需要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而言,自动化有助提高效率。”据悉,伟易达计划安装更多表面贴装技术 设备,每台设备价值逾100万港元(12.85万美元)。该公司还将要求工程设计师设计拧螺丝的机器。
日本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日产汽车表示,随 着成本上升,该公司希望提高生产率。日产汽车发言人MitsuruYonekawa表示,该合资公司正斥资50亿元人民币(7.32亿美元)在广州建设一 座汽车厂,该厂定于2012年投产,其自动化率会更高。该合资公司旗下主要生产运动型多功能车的郑州日产,投资大约10亿元新建了第二条生产线,采用的都 是最新型设备。记者联系到郑州日产的相关人士,咨询该厂对于人力成本上升的对策,该人士称由于所涉内容较多,不方便在电话里沟通。
随后,记者 采访了国内最大的打火机出口企业新海股份(002120,SZ)的董秘孙宁薇,她表示,“我们不会跟随其他公司加薪的,因为我们公司的工资水平处于我们市 的中上游水平。”如果人力成本大幅上升,公司会采取什么措施?孙宁薇回答道,“真到那一天,我们会借鉴其他优秀的企业对这个事情的经验。当然,提高自动化 水平也是我们的一个选择。”
网上关于是否已加薪的调查显示,约70%的受调查网民选择“没有加薪”,20%选择“听说了,翘首以盼”。
易宪容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提高自动化水平的事情很正常,不要太政治化。他们一定会选择最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劳动力贵了就用机器。记者又问富士 康加薪的影响,易宪容指出,不会有多大影响的,虽然宣布加工资了,但它可以把工厂迁走。至于员工,目前还没到招不到的地步。
相关新闻
武汉 富士康大招工底薪超最低工资标准
每经记者 刘晓杰 发自武汉
昨日(6月22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武汉市劳动部门获悉,因新项 目投产,武汉富士康已成功和4317名应聘者达成初步就业意向。在这愿意进入富士康服务的4317人中,有3200余名为武汉市内41所中专、技校的应届 毕业生。
本月初,武汉富士康公司顶着巨大舆论压力,在湖北发出公告表示,2010年内将需要2.8万名普工,其中仅6月就需要6000名新员 工从事生产线操作。为此,公司在湖北省内13家劳动力市场展开大规模集中招聘。本轮进入武汉富士康的工作人员主要从事液晶显示器、打印机和电脑等产品的代 工制造,3000万台打印机的生产将是该批员工的主要任务。
据当地劳动部门人士介绍,此次进入武汉富士康公司的员工,在试用期内的底薪为每月 950元,转正后保底工资为1000元。每月有伙食补贴240元,提供免费住宿。每天加班时间不超过2小时,每周至少休息一天。这一试用期工资,比现在执 行的武汉市中心城区的最低工资标准高出50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48

郭台銘的難題 鄭崇華早已解決

2010-6-28  商周





在富士康員工發生連續十二跳的意 外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宣布將基本工資調高至人民幣兩千元,並且宣布工廠將大力朝自動化、無人化方向轉型。然而,郭台銘和許多製造業台商,在二○一○年所 碰到的問題,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已經找到答案。

六月十八日台達電在中國蘇州,舉辦吳江廠十週年廠慶。台達電執行長海英俊指出,「工業自動化 部門(指機電事業部)是台達電明日之星。」

這個部門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研發製造自動化生產設備所需的關鍵零組件,包括變頻器、馬達或溫度控 制器等。海英俊認為,中國製造業朝向自動化轉型,有兩大動力,一是在能源短缺的時代,必須大幅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第二個就是富士康引出來的效應,要用自 動化代替人工。」看好中國市場的發展,海英俊認為,機電事業部的年營收成長幅度將達到三○%,甚至高於集團二○%的平均成長率。

台上一分 鐘、台下十年工;早在三十年前,台達電就已經成立自動化的部門。鄭崇華說,「在台灣,有段時間即使願意加薪也不一定找得到人,」一九八○年代,台股狂飆, 因為想靠股市快速致富,許多人不願意再做勞動工作,在那當下,鄭崇華發現,只有靠發展自動化,才能不被流動的勞力牽制。

自製設備,又賣零組 件

如今,台達電已經發展出兩大「自動化」單位,一是對外銷售自動化設備零組件的「機電事業部」;另一個則是對內,為集團各部門提供自動化生 產設備的「自動化工程處」。換句話說,台達電雖然不是賣設備的廠商,內部卻擁有自己的「設備廠」。

當製造業台商忙著降低人工比重,急著到處 添購新的生產設備時,台達電內部早已有能力自己做設備,這個能力,在面對中國勞動結構性轉型的此刻,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中國薪資上漲,成 為每個製造業台商近在眼前的壓力,這個壓力則成為台達電機電事業部的商機。自製的「設備」僅供台達電「內用」,而被看好營收年成長三○%、對外銷售的產 品,則是賣給自動化設備廠的機電零組件。

過去半年,大盤的跌幅為三‧七八%,但台達電股價漲幅卻高達七‧八四%,這間成立已近四十年的老 店,如今仍在不斷創造新題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39

复地初尝基金业务“头啖汤” 高负债难题待解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6/xMMDAwMDE5NDMxMQ.html

在中国开发商中率先高调进军房地产基金业务的上海复地(2337.HK),终于尝到了“头啖汤”。

8月23日,复地在公布中期业绩实现期内收入及股东应占纯利分别大幅增长71.2%及3.8倍的同时,董事长范伟披露,首个私募基金规模达5亿元人民币,目前已经基本实现投资,涉及复地旗下成都、南京和上海项目。

范伟还告诉记者,复地将积极推进价值投资业务的探索,重点推进私募房地产基金的快速发展。在坚持开发业务的基础上,设想到2019年,整个投资板块的利润贡献能占到整个复地集团的40%左右。

截至2010年6月30日,复地收入较去年同期上升约71.2%至约34.31亿元,主要是期内集团合并范围内入账项目销售单价较高。期内,集团毛利同比大幅增长接近1倍至13.95亿元,毛利率为40.7%,较2009年同期35%上升了5.7个百分点。

毛利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期内入账的主要项目为一线城市的低密度住宅,平均售价较高,加上大部分入账项目的销售期集中于去年市价较高时。

复地天津中心项目的成功出售,可以作为复地近几年投资业务的一个缩影。在目前复地投资业务板块中,基金业务无疑是核心。

复 地今年年初已明确未来10年的总体发展战略:采用开发和投资业务并进的“双核驱动”商业模式。范伟则进一步向本报表示,复地未来的业务增长将来自于房地产 开发业务平台和房地产投融资业务平台的双重推动。开发业务平台将继续致力于开发以住宅为主的项目,坚持快速周转;同时不断推进房地产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业务 的成长,形成基金管理品牌。

范伟表示,“未来的房地产行业,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需要专业机构去管理,分享房地产行业的成长,我们看到了其中的巨大潜力,但不是把它作为公司本身的一个资金来源。”

范伟透露,公司首个私募基金规模达5亿元人民币,并已投资于公司旗下成都及南京等项目。接下来旗下基金投资新的项目,仍由复地牵头。

有业内人士指出,以国外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基金模式未来也将成为中国房地产发展的核心,但截至目前,国内真正涉足房地产基金业务的开发商还极少,能够将基金业务实现对业绩贡献的,则属凤毛麟角。

不过,在整体的调控环境下,和大部分上市房企一样,复地同样面临着高负债的问题。

“复地将采取多项措施,提高周转能力。”范伟坦言,在融资层面,增发内资股可能是目前比较可行的一个方法,公司已经采取了这一融资工具,提高周转能力。

复地目前的负债比率达到了110%,对此,范伟称,下半年公司新推楼盘较多,今年下半年二线城市的项目新增供应将有约80万平方米,预计将会有较多的销售回款。土储方面,复地上半年新增4个新项目,按权益计约占124万平方米,截至6月底止应占土储面积达849万平方米。

高盛预测,复地2010年上半年净债务权益比达112%,在行业的下降周期,认为该公司补充土地储备的可能性不大。

出乎国际投行预料的是,通过合作开发等方式,复地继续实现项目新增。

8月19日,复地与渝开发(000514.SZ)达成合作开发协议,渝开发将所持有的全资子公司重庆朗福置业有限公司50%的股权作价2.3亿元,以及对朗福公司享有的50%债权作价2亿元转让给上海复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涉及规划总用地面积955.48亩。

复地集团总裁张华表示,复地下半年将继续加快现有项目,尤其是二线城市项目的开发速度。并采取措施积极调整价格,快速出货,保证复地在下半年市场波动下具有更强的风险抵抗力,也为明年的销售供应做准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78

领导力的基本难题(中)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10/1MMDAwMDE5Njk1MQ.html

组织领导者面对很多难题。上次写到,领导者要划分私人生活和公共责任之间的界限,取得机智与纯真之间的均衡,识别天才和疯癫之间的不同——这还不够。任何一个组织的领导者,至少还要面对在利用与探索、求同和存异、含混与有序之间求得平衡的难题。

领 导者的基本难题之四是在利用和探索之间的平衡。利用(exploitation)是指对已有技术的有效运用,也可以说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利用的好处是能 够产生可靠的结果,风险是忽略了潜在的更好的替代方案。探索(exploration)指寻找新的可能性,也可以说是创新。探索的好处是可能产生更好的方 案,风险是如果创新的程度不够深入,将不足以产生充分的效益。

在利用和探索之间,很难找到平衡点。一方面探索往往会失败,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大多数新主意通常都是坏主意;其二是对于那少数好主意来说,也需要你坚持足够久才能产生效益(想想爱迪生为发明电灯泡做了多少次实验),而人们往往 不能长期坚持,在遭遇失败后过早放弃,重新进行新的探索,然后再失败,再探索,掉入所谓的“失败的陷阱”。另一方面,利用更容易成功,既造成了人们更不愿 意探索的心态,又带来使人们更善于利用的技能(因为越做越擅长),因此更愿意利用,这是所谓的“成功的陷阱”。

站在组织的层面,探索的收益 是不确定的,暂时看不见的,而成本却是确定的,当前发生的。因此,常见的现象是探索不足,而非探索过多。通用汽车公司的衰败,部分原因就是过度利用已有的 汽车技术而忽略了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探索的结果。苹果公司目前的辉煌,也许可以归功于尽管它不乏探索失败(比如牛顿PDA)的历史,但是它仍然坚持探索的精 神。

领导者应该怎样做来鼓励组织中的探索呢?最容易做到的,就是领导者要奖励最终成功的新主意。但是,如果领导者不能够对糟糕的新主意也加 以容忍甚至激励,最后大概很难产生成功的新主意。在3M公司(20世纪的创新型企业的代表)以及谷歌公司(21世纪的创新型企业的代表),领导者还容许员 工把一部分时间花在自己选定的与公司任务无关的项目上。

难题之五是在求同和存异之间的平衡。为了效率,一个组织必须求同,必须建立统一性; 同时,一个组织必须存异,要保持多样性作为组织创新和社会力量的来源。领导者通过选择性的招聘、培训、制度等对员工的社会化过程来建立共同的文化,同样通 过选择性的招聘、组织成员的更替等手段来保持一定的多样性。

一般说来,在等级结构之中的任何职位上的经理人,都想要更大的自治权和控制权, 也就是一方面要求其上级容忍更大的多样性和更大的分权,另一方面要求其下级有更大的统一性。同样,在任何职位上的经理人,同时要应对来自其下级的更大的多 样性的请求,以及来自其上级的更大的统一性的要求。而在组织顶端的领导者,象征着组织的统一性和共享的价值观,同时也在试图增大或者减小组织的多样性。

在 多数情况下,组织领导者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求同——如何把态度、背景、信仰、理想、培训、经验、风格等方面都大相径庭的个人和群体,凝聚成有共同的目标、文 化和行为准则的组织。在共同的企业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员工个性之间,在统一的人事政策和具体的个人待遇之间,在标准的操作流程和灵活的具体实践之间,领导者 必须加以取舍。

难题之六是含混和有序之间的平衡。领导者往往被看做是秩序的建立者和一致性的推动力,通过消除矛盾和防止混乱来对组织行动的 卓有成效做出贡献。商学院教育未来的商业领袖要通过精心的计划,设定精准的目标,从而消除含混性和复杂性。因此,制定企业战略和撰写商业计划成为商业领袖 必修的技艺。然而,现实是含混不清的,对一致和秩序的强求既无助于理解又无助于改善领导力或者人生。卓有成效的领导者需要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想 象、幻想和梦想的含混的世界,另一个是计划、规则和实际行动的有序的世界。

因此,领导力面临这样的难题:如何让含混和有序同时持续?什么时 候该大智若愚,无为而治,“无视”矛盾的存在?什么时候又该出手时就出手,斩钉截铁地解决问题?领导者在多大程度上应该是擅长写作清晰的说明文和理性的议 论文的散文家,又在多大程度上应该是充满想象力和激情的诗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