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3-5-10 讀書筆記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klvq.html
 

今天上課,做題。

   晚上偶然翻到自己蠻早之前寫的一份讀書筆記,是關於《我們如何來到現在---商業、技術、金融趣史》,這本書的作者是安迪.凱斯勒。

    作者成功逃過了2001年的那次IT泡沫,並在其中發了大財。他做過程序員,並在納斯達克泡沫中狠狠撈了一筆。

    這本書對於經濟史的梳理比較好玩。把當年摘抄的東西,整理一點點發在博客上,也算是一個資料的留存吧。

  1、較低的價格才能驅動財富

   工業的起點,正處於歐洲大陸從黑死病中恢復過來的階段,那個時候,歐洲的糧食產量穩步提高,糧食的價格開始往下降。工業革命正是在這一時期開始醞釀。

   當糧食的需求逐步得到滿足時,人們對於紡織品的需求開始逐步上升。紡織開始成為了一個新興產業,但是那個時候蒸汽機尚未發明,大規模的紡織廠尚未出現。

    但是,戰爭刺激了對鐵的需求,人們開始四處開採鐵礦,但是鐵礦的開採遭遇了一個重要問題——抽水。起初,人們是用馬來抽水的,現在常用的「馬力」,就是從那個時候沿襲而來。蒸汽機最初發明時,也是為了抽水而不是用來做火車。

     不過很快火車、鐵路、大規模的紡織廠就出現了。火車等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現促進了對鐵的需求以及對煤炭等新能源的需求。整個世界經濟開始迅猛增長。而大部分商品的平均價格,開始迅速下降。這又為新的技術產生埋下了伏筆。

    有一次和導師聊天,他提到為何古典經濟學強調勞動價值論,即強調供給端;而新古典則強調效用論,即需求端。其原因在於:在強調勞動價值論的時期,生產是一個大問題,人們的需求遠遠未被滿足。商品大規模的過剩問題,是在工業革命之後的事情了。而正是在工業革命發生後,人類的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後,需求才取代供給,成為整個經濟學理論關注的核心。

     在這裡,我們可以觀察到,正是產能的迅猛增加,甚至是過剩,導致了產品價格的下降,才催生了新的技術的產生。所謂產能過剩,並非真正的過剩,歐洲的鋼鐵產能不知道過剩了多少次了,但是18世紀發生產能過剩時,整個歐洲的鋼鐵需求,怕是遠遠沒有到頭吧?那種過剩,只是財富分配不均導致的有效需求暫時性不足罷了。

     在今天的中國,產能過剩也是一個經常被人拿出來說事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回望歷史,就會發現,許多產能過剩,都是暫時性的有效需求不足,隨著收入分配的改善以及新技術的產生,這種暫時性的產能過剩很快就消失了。但是產能提高帶來的產品價格永久性下降,則為新技術的運用降低了成本。

    沒有農產品價格的全面下降,就沒有工業革命;而沒有鐵、煤等基本生產資料的產能過剩及價格的下降,新技術的發展,怕是也不會那麼快了。

    從長期來看,如果實物量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滿足。那麼所謂的產能過剩不過只是有效需求暫時性不足導致的過剩,這些過剩的產能,隨著經濟的繼續發展和收入分配的改善,終將被消化。

 

 

2、實業與金融

    最早的風投是伊麗莎白女王,他投資於英國的海盜以及強盜,比如東印度公司。英國海盜在英王的支持下,竟然成立了股份公司,且這些股份還可以被交易。按今天原教旨市場主義的人看,這就是政府粗暴干預市場經濟,呵呵。但是大不列顛的第一桶金,就是在這裡拿到的。

     而股份制的迅猛發展,則是出自於鐵路等重資產行業的迅猛發展,鐵路的建設素來燒錢,不靠股權融資,這事沒法幹了。

     金融業的發展,促進了資本的迅速募集,也促進了工業革命的爆發。

     但是到了20世紀,英國的工業部門的發展開始停滯,他開始將多餘的資金向美國放貸,當時英國人是美帝最主要的投資人之一。現在大名鼎鼎的摩根,就是當年英國人的小買辦。

      金融部門開始成為英國人最主要的部門,日不落帝國的衰落,從此開始,從1900年開始,美帝就已經超過英國的工業產值了,但是美帝最終取代英國的地位,還是到了1945年之後,那個時候佈雷頓森林體系成立,美元正式取代英國成為世界貨幣。

     世界貨幣的權力永遠與世界霸權相互聯繫。從古羅馬時代開始,就是如此了。

 

3、軍事與技術進步

    毋庸贅言,大部分現代我們所熟悉的技術都與軍事有關。

    軍事投入或者戰爭,都是技術進步的溫床。

     中國目前的軍事技術進步,從歷史來看,早晚將對整個國家的技術水平產生積極的影響吧。

 

本書的關鍵點就在書的背後:

  時間教會了我賴以生存的五個簡單的信條:

1. 較低的價格才能驅動財富。

2. 智能已經脫離了網絡的邊緣。

3. 橫向要優於縱向。

4. 資本會四處分散以尋求最高的回報。

5. 軍事可以促進商業的發展,反之亦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