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超越沃爾瑪不夠 大潤發上市搶錢 

2011-8-1  TCW




中國大潤發要上市的呼聲已經許久,儘管在股票於香港掛牌上市的前一天七月十四日爆出財報烏龍,高鑫零售招股書中的EPS(每股稅後盈餘)數字出現將近二十六倍的誤差,導致上市的時間延後兩週,卻不減投資人對中國大潤發(在香港以高鑫零售為名掛牌)的興趣。

高鑫掛牌上市前的定價區間為港幣五.六五至七.二元,直到七月二十七日掛牌當天仍維持在最高上限港幣七.二元的定價,牌價絲毫不受影響,預計可募得新台幣近三百億元資金。

吸引資本市場的,即已在大陸賣場零售通路稱王的中國大潤發的成長潛力。 高鑫零售,是潤泰集團和法國歐尚集團的合資企業,旗下有大潤發和歐尚兩個大型賣場品牌。

門市不是最多!年營業額卻勝兩大對手

在 中國,目前(統計至今年六月)大潤發有一百五十六家門市、歐尚有四十一家,雙品牌加總共一百九十七家門市,雖然比起擁有三百多家門市的沃爾瑪(Wal- Mart)仍然有一段距離,不過,若以銷售規模來看,高鑫零售去年營業額達人民幣五百六十二億元(約合新台幣二千四百七十三億元),已經登上冠軍寶座,超 越較早進入中國市場的沃爾瑪與家樂福(Carrefour)。

此外,就單店年營業額來看,中國大潤發平均新台幣十五億四千萬元的驚人業績也稱霸業界,家樂福則為九億六千萬元,沃爾瑪甚至只有七億六千萬元,大潤發成為名副其實的零售通路王。

英國歐睿諮詢(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研究報告指出,過去十年間,中國家庭百貨零售市場成長最快的業態就是大賣場,並且預期至二○一五年,仍是成長最快的業態。

二 ○○○年時,大賣場行業只占大陸整體零售市場一%,二○一○年已達一四%,市場規模為人民幣四千四百四十六億元,以絕對金額來看,過去十年每年約成長人民 幣四、五百億元,而該諮詢公司估計,未來大賣場的市場規模將以每年人民幣近千億元的速度成長,到二○一五年,市場規模可達到九千一百一十億元。

歐睿諮詢研究數據也顯示,法國每百萬人擁有二十五家量販店,美國十二.三家、南韓七.六家,而中國才二.四家,市場仍有大幅成長空間。

這表示,中國大賣場市場在未來每年的成長幅度,將比過去大一倍,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也推動中國零售業新一輪競爭。

市占暫居第一!四年後營業額可能倍增

能抓住這每年增加千億商機的人,就是中國十二五計畫擴大內需的政策目標下的最大贏家。保守估計,高鑫零售若仍維持二○一○年在中國大賣場市場一二%的市占率,四年後,營業額突破人民幣一千億元大關,應非難事。

「大賣場現在還不算是主要通路,但是我們相信總有一天它會變成最大通路。」康師傅控股公關部協理陳功儒指出,像大潤發、家樂福、沃爾瑪等通路,加起來幾乎只占該公司出貨量一成,但「現在到大賣場鋪貨,一方面也是為了打形象、做廣告,因為這通路一定是未來趨勢。」

不過,大賣場行業的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根據歐睿諮詢調查數據顯示,沃爾瑪(包括好又多)市占率為一一.二%,緊追在高鑫之後,第三名的華潤創業也有九.八%,家樂福則為八.一%。由此可見,高鑫零售市場的龍頭地位雖然已經確立,仍得面對競爭對手追趕。

這也是持股高鑫最多的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力推中國大潤發上市的原因之一。

「零售業比的是規模,所有的大賣場零售商都想成為中國的第一,」元大證券(香港)零售分析師蔡心怡表示,未來十年是黃金成長期,業者必須快速成長。而透過資本市場籌資來進行開店擴張,已是零售業競爭的一個必然趨勢。

高鑫執行董事兼大潤發中國主席黃明端就曾經表示,大潤發是在夾縫中求生存,一定得跑前頭一點,否則很快就會被別人追上。

根據高鑫最新公告指出,該公司全球發售所得款項凈額,預計約為港幣七十九億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九十四億元),當中約有一半資金,將用在開設新綜合性大賣場,由此可知,開拓新點是目前大潤發投入最多資源、全力發展的首要任務。

目前,高鑫已經選定在中國開設大賣場的點,共有一百二十一個,其中,已在建設中的有五十一家,三十五家將在今年開業,也就是說,高鑫零售在今年年底前可超過二百三十家門市。

此外,在大潤發未來擴張過程中,將走向自有、自建物業。在租賃物業(指租來的店面)開設一家大潤發平均約需人民幣六千萬元,而在自有物業上則需人民幣二億五千萬元,過去為快速展店、節省成本,高鑫僅四分之一是自有物業。

從前,中國內需市場的消費力主要在「吃」,而現在大陸人消費不再只為填飽肚子,他們要花錢的品項更多。

這股能量正在擴張,零售通路百貨將成下一個受惠者。看來即使上市案鬧烏龍,仍不影響大潤發搶賺中國內需消費財的能力。

【延伸閱讀】進場慢一步,年營業額卻奪冠 ——中國量販業者2010年成績單業者:高鑫(含大潤發、歐尚) 登陸時間:1997年 市占率(%):12.0 單店營業額(新台幣億元):14.2中國營業額(新台幣億元):2,473目前門市:184

業者:沃爾瑪 登陸時間:1996年 市占率(%):11.2單店營業額(新台幣億元):7.6中國營業額(新台幣億元):2,160 目前門市:328

業者:家樂福 登陸時間:1995年 市占率(%):8.1 單店營業額(新台幣億元):9.6 中國營業額(新台幣億元):1,848 目前門市:182

註:至今年6月高鑫總計有197家門市,其中大潤發有156家、歐尚有41家;高鑫數據除登陸時間為大潤發資料,其餘均為兩家平均資料來源:歐睿諮詢、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78

搭上中國零售特快車 高鑫將成為沃爾瑪第二? 複製美國式奇蹟

2011-9-12  TWM




在美國,沃爾瑪創造了零售量販業 的奇蹟,當沃爾瑪的營收如挖到油井般成長,投資人持股10年獲利也達40倍。

在中國,擁有大潤發、歐尚量販店的高鑫零售,正迅速崛起,並已 打敗跨海而來的沃爾瑪。

高鑫,它能乘著中國消費大潮,複製沃爾瑪的美式成長奇蹟嗎?

撰文‧周岐原 研究員‧辛曉昀從來沒有任 何事情像零售業的歷史那麼傳奇,零售業的一切就像突然冒出來似的,如同奧克拉荷馬州和德州的油井一般,源源不絕。」回憶量販業的崛起過程,全球最大零售商 沃爾瑪(Walmart)創辦人山姆.華頓(Samuel M. Walton),在自傳《天下第一店》裡寫道:「我們鎮日工作不休,對自己從事的行業也相當興奮」。

在中國,有一家零售業者也正面對「如油 井一般」,源源不絕的成長。以市占率計算,這家零售業者在當地已打敗世界第一的沃爾瑪,成為中國第一大量販店;在每個開門營業的日子裡,平均有兩百萬人次 的顧客走進這個通路購物。當中國民間消費逐漸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這家被視為量販領導者的企業,大有機會跟隨這股趨勢強勁成長。它,就是高鑫零售。

營 運力佳

單店平均年營收達三.四億元人民幣高鑫零售,是由中國大潤發與歐尚(Auchan)合組而成。儘管掛牌作業一度受到延誤,但由上市後 表現觀察,效應對高鑫的影響並不大,七月底正式掛牌後,高鑫不僅表現相對抗跌,總市值也超過一百億美元。如果這樣一家公司在國內掛牌,它的總市值將超過聯 發科,排行台股第十二大。

目前大潤發與歐尚兩大品牌共有一九八個門市據點,在中國量販業,這絕非數量最多的通路,擁有三二九家店的沃爾瑪, 就遙遙領先此數;另一方面,分店一八二家的家樂福也緊追在後。兩大強敵各自擁有一定規模的門市,又比高鑫更早進入市場,看來贏面不小。

但比 較三家業者的平均單店營收,卻會發現:高鑫門市每年平均創造三.四億元人民幣(以下同)的營收,領先家樂福的二.五億元、沃爾瑪的一.八億元。顯而易見 的,遠較沃爾瑪、家樂福更好的營運能力,是後發先至的高鑫,登上中國第一的關鍵。

「二○一○年真的太重要了,因為這是我們市占率『黃金交 叉』的一年。」談到事業進展,高鑫零售執行董事兼中國大潤發董事長黃明端活力十足,又難掩欣喜地說。原來,對高鑫最具威脅性的沃爾瑪,在收購另一量販通路 「好又多」之後,和高鑫市占率大為接近,這一輪纏鬥,整整持續了三年。

○九年,雙方市占率以一一.三%打成平手,到了去年,高鑫進一步提高 經營效率,市占率上升至一二%,沃爾瑪市占率卻在此時倒退至一一.二%。雙方市占率正式拉開,意味著「高鑫時代」正式來臨。

在量販業界,第 一名業者與對手市占率差距擴大,代表什麼?沃爾瑪和特易購(TESCO)過往的發展經驗,是最好的說明。

一九八九年,已擊敗諸多競爭者的沃 爾瑪,營收正式超越克羅格百貨(Kroger),成為美國零售業龍頭;此後,沃爾瑪的業績宛如裝上噴射引擎,營收差距逐年加大,最後將對手遠遠甩開。至於 特易購,同樣是在營收超越Sainsbury's百貨後,領先優勢日益顯著,進而成為英國市場的第一名零售商。高鑫與沃爾瑪的市占率出現黃金交叉後,中國 量販市場大者恆大的趨勢,可能就此定型。

財報亮眼

金融海嘯期間報酬率仍有兩成八月三十日,高鑫繳出上市以來的 第一份半年報,出色的業績,令不少投資人驚豔。相較於同業物美、聯華營收各成長一二%、八.六%,今年上半年,高鑫的營收達三四四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 成長二四%。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的成長中,有半數來自既有店面的貢獻,另一半,才是開設新店帶來的成長,這和外界預期的比率頗有差異。一 位當地業者就直言:「多數零售業都是靠開新店來衝營收,它們(高鑫)不一樣,原有店面成長也滿大的。」「在我看來,高鑫是一檔類似中鋼、中華電信的股 票!」一位有二十多年投資銀行經歷的早期股東,這麼比喻高鑫。拿長年經營績效穩健的中鋼和中華電信當標竿,剛剛上市的高鑫,可有這種本事?檢視最近三年度 的財報,不難了解高鑫的競爭力高下。

資料顯示,自○八年至一○年,高鑫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介於二○%至二三%之間,連經濟急凍的○ 八年也有兩成報酬率,這個穩健的表現,除了遠高於中鋼和中華電信,也比台灣市值最大的台積電更出色。代表即使在金融海嘯期間,投資高鑫的股東每年也有約兩 成報酬率,比其他產業更穩定。

再分析其獲利能力,過去三年間,高鑫的營業利益率由四%增加至四.四%,和超商龍頭統一超的合併數據約在伯仲 之間。可見就算和台灣多家績優的上市公司相比,高鑫的財務結構也毫不遜色;而且,比起營收成長力道相對平緩的台積電與統一超,高鑫零售目前僅有一九八家門 市,還有相對較大的拓展空間,因此高鑫的成長潛力,可能更大一些。

對高鑫而言,當前中國的市場局勢,正如同沃爾瑪創立時的美國,儘管競爭商 店林立,但處處皆是值得發掘的商機。沃爾瑪創辦人山姆.華頓曾指出,在一九五八至一九七○年期間,美國的各行各業幾乎一致認為,大型的量販賣場隱含著大好 機會,「即使不是天才也能看出,折價促銷的作法,是個即將橫掃全美國的趨勢。」正因為量販業高速成長,當年耐心持有沃爾瑪股票的股東,也得到相當不錯的報 酬。以在一九八○年花五十美元投資一股沃爾瑪,並持有十年為例,由於其間經過六次股票分割,到了九○年,當年的一股已增至六十四股,持股總值更達二○九六 美元,持有十年的報酬率,相當於四十一.九倍之多。

積極拓點

政策面有利量販業擴張

在 中國,市場的發展情形也是如此。根據花旗證券指出,量販店在美國、法國的滲透率(每百萬人擁有的店數),分別高達一二.三%和二五%,即使是台灣也有 五%;相較之下,中國量販店滲透率只有約二.六%,不僅只有台灣的一半,更遠遠低於歐美水準,明顯還有一段成長空間。

正因如此,高鑫相當積 極地拓展據點,就怕一旦放慢了腳步,便將商機拱手讓人。截至今年六月為止,高鑫開張了十四家分店,市場預期,今年高鑫擴張的分店數量,大約在四十八家左 右,就是要加速搶占市場。對於布局全中國的想法,黃明端曾以一句相當傳神的話來形容,他說:「除了西藏和新疆尚未考慮,全中國每一省,我們都有機會去開 店,也密集地持續關注。」正當高鑫卯足全力追求成長,時機似乎也站在它們這一邊。近年中國持續調整政策導向,由出口型經濟逐漸調整為內需經濟,配合工資水 準將在五年調升一倍,為零售業帶來寶貴的「政策紅利」。經濟分析師普遍認為,這將是消費零售產業的大成長機會。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 學家馬駿就指出,由於中國當局持續致力於工資結構調整,加上未來十年人口總量仍將上升,他預期中國消費者對於商品以及服務的需求量,勢必將持續攀高。

《今 周刊》專欄作家、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陶冬也表示,中西部地區消費及低端消費大幅成長,是中國政府調整工資結構後,必然出現的直接改變。他進一步指出,隨著 各地城鎮化建設陸續達成,多達五億的農民化身為城鎮居民,可能讓中國的消費需求更蓬勃發展。因此,陶冬對未來數年中國整體的消費規模十分看好。

正 因為工資仍在快速上升,看在黃明端眼裡,外界憂心忡忡的高通膨現象,實在不值得太過擔心。他分析:「我覺得物價五%、六%算還可以,畢竟再怎麼說,薪資成 長很快,物價還是低於薪資漲幅,只要維持這個局面,消費者就會有錢消費」。

股權謎團

雙品牌獨立經營 暫時未有整合打算論利基,自身經營條件出色,又從事政策支持的量販零售業,高鑫的前景應該十分看好。但是對不少投資人而言,是否投資高鑫,還是一個艱難的 決定。其中原因,來自於歐尚集團與潤泰集團的股權分配,以及雙方經營認知的落差。

「若今年真的新開四十幾家店,兩邊(大潤發與歐尚)數量應 該會差很多,五比一、六比一都有可能」,一位對高鑫認識甚深的人士直言。他口中的「五比一」,是指大潤發每開五家新店面,歐尚才開設一家。以大潤發和歐尚 現有分店而言,數量幾乎已達懸殊的四比一;平均單店營收也是大潤發高於歐尚,若是大潤發以現有速度持續擴張,兩個品牌的規模差距勢必擴大。造成這樣「一國 兩制」,其實是雙方維持獨立經營所導致。

多方調查後發現,目前大潤發和歐尚兩者,應該還是各自獨立運作的局面。既然同屬高鑫旗下品牌,在人 員獎勵制度、採購、資訊系統和門市陳列等方面,大潤發和歐尚應整合成一套共通制度,才符合資源配置的效率原則。不過除了採購平台、獎勵制度較有共通點,財 報也可互相查閱外,多項經營量販店的核心技術,雙方仍維持原來的運作模式,而且暫時沒有整合的打算。

舉例來說,歐尚對於擴張比較小心謹慎, 但大潤發拓展新店的腳步就相當積極。由黃明端親自率領的考察小組,連周末也幾乎不休假,經常排滿行程、飛往各地觀察地段的投資價值。最初大潤發評估,五十 萬人口以上的城鎮才有開店價值,後來隨著城鎮經濟規模上升,大潤發認為只要所得水準合乎標準,開設新門市的最低人口可以降為二十萬人。反觀歐尚則無如此動 態的調整。既然考量層面不同,雙方的共識就是上市後維持「兄弟登山,各自努力」。

高鑫董事會的席次分配,是投資人直呼「看不懂」的另一個問 題所在。因為控制高鑫過半數股權的吉鑫,是由歐尚持有五一%、潤泰分配到四九%,這讓歐尚擁有四席高鑫董事,而潤泰只有二席。這樣的比例,意味著歐尚對上 市後的高鑫具有關鍵影響力,而這就引發不少投資人擔心,怕潤泰苦心經營的大潤發會失去主導權。

然而據多方了解,歐尚之所以堅持在吉鑫取得過 半數股權,原因是歐尚背後的大股東穆利家族,五十年來的經營理念,第一就是堅持股票不掛牌(詳見另文)。潤泰與歐尚經過長期磋商,終於說服對方以高鑫的結 構包裹上市,對穆利家族而言,已經是一番「大革命」;如果未能取得主要控股權,恐怕會因為擔憂經營權日後遭收購,大為影響家族對上市的意願。所以在潤泰讓 步之後,出現當前的持股結構。

另外,也有市場人士指出,高鑫上市後的股權結構表顯示,潤泰集團綜合的持股比率,其實比歐尚集團高出一截,高 鑫若長久經營有成,潤泰集團絕對會因此受益。因此看起來略顯複雜的股權分配,可以說是「一個得面子,一個有裡子」的妥協結果。

自從開設中國 第一家分店,到成為股票上市的量販業「一哥」,高鑫零售僅僅花了十三年時間。如同當年沃爾瑪在美國崛起的過程一樣,初期並沒有人認為,大潤發與歐尚能夠搶 占多少版圖,遑論挑戰沃爾瑪與家樂福兩大巨頭。但在一片看淡的眼光中,兩者結合的高鑫卻躍居量販業第一。

如今,市場再次對高鑫的控股結構議 論紛紛,認為潤泰集團占不到便宜,這一次,它們仍打算低調應對。如同山姆.華頓所說,「如果我們對所有的意見全部言聽計從,我想最初也不可能踏進折價 業。」高鑫明顯認為,展現實際業績的成長,是面對所有質疑的最好回應。

加足馬力!

—— 沃爾瑪全球總店數

1972 年 66家

1981年 330家

1991年 1721家

2001 年 4073家

2011年 8970家

展望可觀!

—— 高鑫中國總店數

1998 年 成立

2003年 46家

2007年 105家

2011年 198家

大股東共治

高鑫完成上市後的股權結構潤泰集團 49% 吉鑫控股 51% 歐尚集團16.6% 51.94% 9.89% 個人股東 3.67% 高鑫零售 17.9% 一般投資者

95.26% 95%

中 國大潤發 中國歐尚

註:潤泰集團包含CGC、KoFu、潤泰全、潤泰新、Sinopac、獨立第三方;毆尚集團包含 Anchanhyper SA、Monicole Exploitatie Maatschappij BV。

三巨頭鼎立

中 國量販業者市占情況

高鑫12%

沃爾瑪11.2%

華潤萬家9.8%

其 餘品牌67%

新市場孕育出的百億打工皇帝密切關注中國內需市場的崛起,《今周刊》第624期(2008年12月)曾領先報導,大潤發正邁向 中國量販業龍頭之路;而率領中國大潤發經營團隊的黃明端,更因此積累百億身價。三年後,大潤發終於以高鑫零售名義掛牌,在新的資本結構挹注下,本刊也將持 續觀察這個新零售巨人的壯大。

三大外資看高鑫

花旗 評等:持有

●大賣場低滲透 率與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可望構成大賣場業者持續高速成長的動力。

●過去三年,高鑫的同店營收成長率均打敗通膨增幅;未來三年,營收年複合成 長率估計達21%。

●須注意大賣場業競爭態勢,後勤運輸管理系統與營業費用的增加情況。

瑞銀 評等:中立

● 組織架構重整後,歐尚與大潤發品牌可望取得較佳綜效,強化營運效率。

●不理想的產品組合、高存貨水位和依賴租賃建物營業,可能削弱獲利水 準。

●當前股價已經充分反映高鑫的市場地位與競爭優勢。

高盛 評等:中立

●維持「最低價領導 者」形象為核心策略。

●當前股價已充分反映市場地位與利基。

●獲利能力可能因激烈競爭與快速擴張下滑。

中國大 潤發 vs. 中國歐尚

中國

大潤發

2010年營收(億人民幣):502.3 2010年分店數:143* 平均單店營收(億人民幣):3.5 平均單店銷售面積(萬平方公尺):2.5

中國

歐 尚

2010年營收(億人民幣):135 2010年分店數:41* 平均單店營收(億人民幣):3.3 平均單店銷售面積(萬平方公尺):3.9 資料來源:中國連鎖經營協會* 註:今年上半年大潤發新增14分店,總數共為157家;歐尚仍為41家。

高 鑫明年回台發行TDR?

自從中國大潤發規畫上市,台灣投資人對這檔「中國零售第一股」就抱持高度期待:因為一時之間買不到股票,憧憬零售商 機的股民,乾脆改買持有大潤發的潤泰全、潤泰新,兩者股價最高漲到108.5元、59.5元。只是資金效應退燒後,兩檔股票已紛紛回檔。

不 過,近年積極招商回台的證交所,從來沒有忘記大潤發的「魅力」。當大潤發確定透過高鑫在港股掛牌,證交所即展開遊說。據了解,已有券商向潤泰集團總裁尹衍 樑提案,最快在明年此時,高鑫零售即有機會在台灣上市,想要布局的投資人,不妨再耐心等一等。

最初,國內市場人士希望由證交所爭取,讓高鑫 在港、台同步掛牌。但台股並沒有同步上市的先例,若要為本案修訂相關規定,很可能令高鑫上市時間延後。因此證交所董事長薛琦親自出馬洽談時,是邀請高鑫來 台發行TDR(台灣存託憑證)。

可惜依照國內規定,海外上市公司必須掛牌屆滿一年,才可申請發行TDR。所以投資人若不開港股戶頭、也不打 算以複委託操作,就須等到明年下半年,才有機會買到高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20

看看沃爾特.施洛斯的成績單[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dush.html

網絡上選取了一些他的資料,大家熟悉一下:
 
沃爾特.施洛斯  
2011-05-14 20:08:24|  分類: 沃爾特.施洛斯 標籤: |字號大中小 訂閱

 
沃爾特.施洛斯——他不是很多人眼中的股神,但他是「股神巴菲特」眼中最偉大的投資人之一。他曾經為價值投資之父,也是巴菲特的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工 作將近十年。1955年施洛斯離開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建立他自己的投資夥伴公司。該公司的啟動資金只有10萬美元,主要來源於他自己和少數的投資者。到 1984年底,施洛斯和他的兒子所管理的資產約為4500萬美元。在28年裡,他的每年平均收益優於標準普爾近8%,且只有6年的收益低於當年的標準普爾 指數。可以看出施洛斯的投資方法是卓有成效的,他的方法不僅得到了出色的回報,也降低了風險。自立門戶後一直堅持獨立投資,直到今天——96歲了,他還在 堅持價值投資。   
 
巴菲特2006年致股東信,專門重點講到沃爾特.施洛斯

「最後我想談談我在華爾街的一位老朋友,沃爾特.施洛斯,他去年已經90歲高齡。從1956年至2002年,他的投資都非常成功,而且除非他的基金賺錢,否則他一分錢手續費也不收。我對他的敬仰不是馬後砲,我在五十年前就把他推薦給St. Louis家族,建議由沃爾特來管理他們的財富,他是我當時唯一推薦人選。沃爾特沒有上過大學,或者
商學院。 他的辦公室只有1間,直到2002年才擴到4間。而且沒有秘書,沒有任何辦公人員,只有他的兒子幫他。他們從來不靠內幕信息,確切的說,內幕信息至少離他 們有1英里遠。他們就設定幾條標準挑選股票。1989年父子倆接受採訪,被問及投資理念,回答"我們儘量買便宜的股票"。聽到這些,什麼現代組合理論,技 術分析,宏觀判斷和複雜模型,都歇了吧。

沃爾特的策略是不要冒"真正的風險"(資本的永久損失)。以此為依託,他的投資回報遠超
大盤,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投資過超過1000只股票,大部分看上去都沒什麼吸引力。他多年來的成功不是依靠幾隻股票,也不可能是因為偶然。我第一次向公眾推薦 沃爾特.施洛斯是在1984年,那時主流商學院盛行"市場有效理論",即認為股票價格不會明顯被錯估,所以僅僅利用公開信息,投資者無法超越市場平均水 平。無數本來前途無量的年輕人就被灌輸了這樣的思想,而另一邊沃爾特.施洛斯卻繼續用事實說話—跑贏大盤。市場有效理論反而"幫助"了沃爾特.施洛斯,就 像如果你從事航運業,而你的競爭對手都被教育說,地球不是圓的,而是方的。從這個角度講,對沃爾特.施洛斯的投資者來講,他沒有上過大學,是件好事。」

巴菲特在The Superinvestors of Graham-and-Doddsville這樣形容沃爾特.施洛斯:

「他真的知道怎樣找到"比賣給私人投資者價格低得多"的股票。他持有股票數量比我多得多,他對公司所處行業的性質等,沒有我關心得多。我也影響不了他。不過這是他的優勢之一,因為沒有人影響得了他」。

開場笑話,哈哈

1998年沃爾特.施洛斯參加了Jim Grant投資論壇,演講題目是「我的華爾街六十五年」,開場時他先講了一個笑話。「我有個朋友,在精神病院當醫生,他請我去給他的病人講講投資。我應邀 前往,剛講了幾句,一個坐在前排的病人,站起來衝著我喊,"閉嘴,白痴,坐下!"我頓時傻了,問我的朋友該怎麼辦,他說,"那你就坐下唄,這是他這幾個月 來說的最明智的一句話"」。

在那次演講中,沃爾特給大家介紹了他眼中的「價值投資之父」本傑明.格雷厄姆。格雷厄姆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聰明的他將自己的理念應用於投資,他定 下的規矩是,有回報他要提取50%,而出現損失,他也會承擔50%。不過,1929年的市場也讓他損失慘重,投資者紛紛贖回。1946年,Graham- Newman基金已經成立10年,表現一直很好。主要原因是格雷厄姆二戰前買入很多規模和盈利一般的二線公司,這些公司不用繳納超額盈利稅,因此戰後反而 經營和股價都表現很好。
 
資產比收入更安全
 
施洛斯認為,投資者在投資中應該努力減少股票價格下跌帶來的風險。他覺得能夠實現降低風險的最好的方式是重點關注公司的資產,而不是公司的收入。以下引自 他的《在市場中盈利的必需因素》一文,「收入經常會發生顯著變化,而資產通常會變化緩慢。」「如果一個人購買公司是基於其盈利,那他需要非常瞭解這家公 司。」
資產大於收益的概念,是一個反向投資的觀點。大多數投資者專注於盈利,許多人根本不會購買正處於虧損中的公司的股票。施洛斯認為,購買那些相對於淨資產有 著折扣的公司的股票,為投資提供了安全的保證。這是他從本傑明·格雷厄姆那裡學到的經驗教訓。他認為,如果有下列情形中的一個發生了,公司的資產價值就最 終獲得大眾承認。比如盈利週期逆轉、資產清算並分配給股東、公司被收購或管理層決定將公司私有化。
根據施洛斯1985年接受巴倫週刊採訪時,認為普通投資者將關注的重心放在公司未來的盈利上是有風險的。「大多數人都在緊盯公司的收入和未來的盈利潛力, 但我不會加入他們的遊戲。個人投資者只有很少的資源,但使用這種投資方法需要與那些有大量信息的大經紀公司分析師們競爭。」
施洛斯曾指出:「因為過去失敗造成的膽怯,將使投資者錯失最好的牛市。」專注於資產,而不是收益,投資者的擔心會小很多。很多投資者在2008年末和2009年初就陷入了這樣的膽怯中,而聽取了施洛斯意見的人就會是幸運的。
 
被動的投資風格
 
施洛斯的投資風格不是積極主動型的,他非常被動,很少與所投資的公司管理層會面談話。他認為,公司管理層普遍過於樂觀,投資者聽取他們積極的市場看法往往 會誤導自己的判斷。相反,他依靠價值底線和公司年報來對公司進行價值評估。施洛斯相信,巴菲特對公司管理層進行評估是投資中的特例,很少人能擁有巴菲特的 技能。但事實上,在基金經理群體中,最流行的僅是關注被投資公司的管理層面的因素。施洛斯購買股票時要考慮的關鍵要素。

1.當購買股票時,價格是關鍵。
施洛斯喜歡引用格雷厄姆的論點,即「如果一隻股票的買入價格很合適,相當於已經被賣出一半了」。施洛斯認為,大多數股票一旦它們的價格下跌到足夠低,可以提供安全邊際時,就會在某一時刻提供極具吸引力的買入時機。
價格與賬面價值的比值是股票估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施洛斯幾乎從不買相對於賬面價值溢價交易的股票。他認為,以賬面價值的折扣進行交易提供了一個安全邊際,因為大多數公司至少應該值其資產減去負債後的價格。如果耐心的投資者係統地購買一些這樣的股票,他們終將獲利。
2.尋找價格離高點很遠的股票。
施洛斯經常查看價格創52周新低的股票名單,並從中尋找投資線索。有時,他更喜歡買入那些跌到多年低點附近的公司股票。我們會注意到,有時52周新低仍然可能是股票多年底部價格的兩倍或者三倍。
3.尋找的股票至少有20年的歷史。
施洛斯喜歡購買那些有著悠久經營歷史的公司。能夠在過去長期的經濟週期中生存下來,說明他們在未來將能繼續做好自己的業務。長期的歷史數據還提供了一個基 礎,通過比較他們的賬面價值和每股收益能夠認識公司業務的典型週期。施洛斯經常會投資於不受青睞的週期性公司,或者暫時出現問題的公司。如果他認為這些公 司的資產是穩健的,而且他們長期的業務前景沒有受到損害,他就會去購買。
4.購買具有低負債權益比率的股票。
施洛斯首選低負債的公司,這為投資者提供了另外一個安全邊際。他警告說,「要小心槓桿的作用,它可能對你不利。」
5.要保持投資多樣化,保持全倉投資。
施洛斯不同於巴菲特,他通常會持有約100個不同的股票,他一般是100%全倉持股,並且不考慮市場整體的估值水平。如果一家公司能不斷地支付股息,並且 有著低市盈率,他甚至會將自己的買入價格調整到賬面價值以上,雖然他不太看重收入,但他看重公司的股息。後來他也表示,如果市場都瘋狂了,他將只持有現 金。
 
兩個小例子。
 
本傑明.格雷厄姆的堅持。曾經有人給他推薦未來業績很看好的公司,他說「這不是我們的風格」。他所倡導的價值投資並不是預測企業未來幾年的盈利和增長。哪怕「機會」再「確定」,他也會堅持原則。
本傑明.格雷厄姆的價值發現。二戰前,市場熱捧波音公司,認為其前景巨大;而戰後,很多人都認為公司沒有前途,於是本傑明.格雷厄姆得以在20元股價買入 (當時賬面價值為40美元)。當時沒有多少人會專門在股價跌時買入,本傑明.格雷厄姆已經在這樣做了,不過他不願意用逆向投資形容自己,他認為自己是在買 入價值。所以你要教育你的投資人,除了浮盈,也要習慣浮虧,而且越跌越買。  
 
其他場合,沃爾特.施洛斯精彩問答:

1、你和巴菲特等人都曾師從本傑明.格雷厄姆,今天你們也成為非常成功的投資人,你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都不抽煙,呵呵。我想我們都很理性(rational),即使在非常不利的情況下,我們也不會很情緒化。當然,巴菲特是這方面做得更極致些。而且我們都很誠實,我們知道有些人賺了很多錢,但別人並不願意投錢給他們,因為他們人品有問題。

2、Tweedy Browne偏定量,而巴菲特偏定性,你呢?
我不是很擅長判斷「人」,我更喜歡跟數字打交道,除非上市公司離得很近,否則我不會去調研。我會從公司是否願意分紅,來判斷管理層是否為股東利益著 想。因為我們很「小」,所以我們不會去約見管理層,除非你是富達(Fidelity),否則他們怎麼會聽你的呢?在基金規模小的情況下,還是同數字打交道 更容易些。

3、買賣原則?
不要著急賣。如果股價已經到了你認為合理的價格,那你賣掉可以。但如果因為已經漲了50%,別人勸你要鎖定利潤,你不要急著賣。至少賣之前要重新評估 一下公司,要考慮當時市場的情緒(點位)是否對股價構成影響,人們是不是特別樂觀?買股票時,根據我個人經驗,買在過去幾年的歷史低點總歸會有好處。你看 到股價從125跌倒60,你認為有吸引力了,但可能三年前低至20,這說明這公司股價確實很脆弱。

4、你自己經歷了很多次經濟衰退(18次),還包括二戰後的市場,歷史在重複,還是你也在改變?
市場呈現兩極分化,一方面有些股票跌去50-60%,而有些股票創了新高。人們總喜歡買入表現很好的公司,而不喜歡那些表現糟糕的公司。有些人也許在想, 如果我現在賣掉這些差的公司,還可以抵消一些要繳納的盈利稅,不得不承認很多人為了各種各樣的原因賣股票,所以股價總是會比「應該」跌得更多。以前的價值 投資我們會買入股價跌到「流動資本以下」的公司,但現在這一條很難適用。現在的原則是買入股價被「打壓」的公司,股價在歷史低位(而不是創新高)的公司。 當然我們得弄明白,其他投資者為什麼不喜歡它們,是因為沒有業績,還是因為季報比市場預期低了一點點,我們願意與市場不同,因為我們不認為一個季度表現很 重要。

5、你的投資很分散
巴菲特曾說我這樣做是為愚蠢進行對沖,我告訴他我們不會對公司盈利進行預測,而我們買入的又是些二線公司,我知道這裡面一定能出來不錯的公司,但我並 不知道是哪個,所以只能每個先買點。一定要買,哪怕只有一點點,這樣你才會記住它。遇到真正喜歡的公司,隨著股價下跌,還會繼續買。

6、很多人由於貪婪,撐不了你這麼久,你的秘訣?
很多人本不應該來這個市場,由於貪婪,才有他們的出現。我們有自己的潛在買入名單,當這個名單由50只減少到3只,我知道市場很危險了,也沒有那麼便宜了,於是是時候徹底撤出了。再說市場幾十年前哪有那麼多CFA……

7、給年輕人忠告
對自己要坦誠,不要讓情緒左右你的判斷,要明確自己這輩子要什麼,不要因為華爾街賺錢就做這行。要與受人尊敬的人和好人打交道。  
 
沃爾特.施洛斯工作習慣

他從來不用電腦,但堅持每天早上讀報,唯一其他參考資料是ValueLine雜誌,最喜歡看「表現最差股票列表」,找到理想標的後買入一些(股價較賬 面價值有折價,債務少最好沒有,管理層有一定持股比例),然後讓上市公司將財務報表郵寄到自家信箱。每天工作時間堅持上午九點半到下午四點半。1956年 自立門戶後,將近50年(2003年基金清盤,專門為自己理財)年復合收益率16%。難怪,Forbes雜誌曾在封面說,聽Schloss談「簡單」的價 值投資對現代人是一劑「補藥」。
施洛斯根本不與外界進行溝通,也沒有任何獲取有用信息的渠道。事實上,華爾街上根本沒有人認識他,他也根本不理會華爾街上的任何想法。他只是仔細查看股票手冊(類似《證券市場週刊數據手冊》)上的有關數據,向公司索取年報,他所做的一切僅此而已。
       施洛斯恪守格雷厄姆法則,買進股價低於賬面價值的公司的股票,並持有股票到市場發現錯誤為止。施洛斯認為,投資成功的關鍵在於適當地評估公司資產,不為表 面好看的數字所迷惑,注意探究數字之間的相互關係。因為經過某些會計調整,公司業績可以輕易地改頭換面。如同格雷厄姆不相信獲利預估一樣,施洛斯在投資之 前會絕對避免和公司聯絡。
 
沃爾特·施洛斯的16點投資經驗
  1.相對於價值來說,價格是最重要的因素。
  2.用心建立公司價值的概念。股份代表了一個企業的一部分,不只是一張紙。
  3.以賬面價值為出發點確定企業的價值。要確保公司的債務不大於股權價值。
  4.有耐心些,股市不會馬上上漲。
  5.不要因為消息或股價突然上漲而買入。如果專業人士可以這樣做,就讓他們去做吧。不要因為壞消息而賣出。
  6.不要害怕孤獨,但必須確信你的判斷是正確的。雖然你不能百分百的肯定,但要努力尋找你判斷的弱點。在股價下降後買入,在上漲一定程度後賣出。
  7.一旦你作出了決定,要敢於相信自己。
  8.樹立自己的投資理念,並努力遵循它。這正是我找到的成功之路。
  9.不要太急於賣出。如果股票價格達到你所認為是合理的水平,那麼你可以賣,但人們往往因為股票上漲50%而賣掉它,將是否賣出和盈利關聯。賣出前重新評估該公司的價值,對照其賬面價值看是否需要出售股票。
  10.當買入股票時,我發現在最近幾年的低點買入是很有用的。
  11.按照資產淨值的折扣價買入,這比以企業盈利為標準買入更靠譜一些。
  12.聽從你所尊重的人的建議。這並不意味著你要接受它們。記住錢是你自己的,一般來說保存財富比掙錢更難。一旦你失去了很多錢,這將很難掙回來。
  13.儘量不要讓你的情緒影響你的判斷。對於買入和賣出股票,恐懼和貪婪可能是影響判斷的最糟糕情緒。
  14.記住複利的魔力。
  15.喜歡股票而不是債券。債券將限制你的收益,通貨膨脹會降低你的購買力。
  16.小心槓桿。它可能對你不利。

最好的不是巴菲特,而是沃爾特·施洛斯 
 
2010-04-14 17:31:04|  分類: 股市名家 標籤: |字號大中小 訂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fa2110100h216.html
施洛斯的「斯巴坦式投資」法
  紐約的基金經理人沃爾特·施洛斯(WalterSchloss)兼具格雷厄姆清教徒式的分析方式和巴菲特式的作風於一體,他創造了40年來在所有投資 人中最好的操作業績記錄。從曼哈頓一間小辦公室起家,現年81歲的施洛斯和他的兒子埃德溫(Edwin)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持續戰勝股票市場,他們所 使用的只是最基本的交易工具,那就是上市公司的年報。他們的驕人業績表明,要規避風險而不被信息誤導的最好辦法,就是仔細研讀上市公司年報。如此做了,即 便是小額投資人也能戰勝市場。
  施洛斯恪守格雷厄姆法則,買進股價低於賬面價值的公司股票,並持有股票到市場發現錯誤為止。施洛斯認為,投資成功的關鍵在於適當地評估公司資產,不為 表面漂亮好看的數字所迷惑,注意探究數字之間的相互關係。因為經過某些會計調整,公司業績可以輕易地改頭換面。如同格雷厄姆不相信獲利預估一樣,施洛斯在 投資之前會絕對避免和公司聯絡。
  儘管上世紀70年代是有史以來股票市場最不景氣的時期,但施洛斯驚人的操作成績仍使他成為20世紀最傑出的基金經理人之一。直到1997年為止,施洛 斯的基金復合年利率為20%,而同期市場則為11%。施洛斯父子以合夥方式經營基金,收取獲利的25%作為管理費,但在賠錢的時候是不向投資人收費的。表 2-6顯示他們不含管理費的年度成績。
 
    在Benjamin Graham的所有學生中,我覺得最好的不是巴菲特,而是沃爾特·施洛斯。
    這是一個不被中國人熟悉的傢伙,卻是一個嚴格遵守Graham法則,獲得連續近50年驚人業績的傢伙。
    這是個海外散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88

李書福嫁女 婚車是吉利沃爾沃

http://www.yicai.com/news/2011/10/1148818.html

一溜婚車,全是吉利和沃爾沃

原來,這是李書福在嫁女兒

老李嫁女相當低調,男方不少親戚朋友到婚宴上才知道新娘「大有來頭」

10月18日,農曆九月廿二,豔陽高照。黃曆上寫著:大吉,宜嫁娶。

傍晚時分,浙江台州耀達國際大酒店門口,一溜地停滿了嶄新的吉利轎車,很多路人匆匆走過,心想:吉利又在搞車展了?

同一時間,耀達酒店婚禮大廳。來喝喜酒的嘉賓感覺氣氛有點神秘——沒有請柬,只有一條短信通知;進場時,人人都要核對身份。

新郎這邊的親戚朋友更有些懵,他們到了現場才曉得,新娘名叫李藝。婚禮進行了好一會才曉得,新娘的父親,叫李書福。

一溜婚車,其中8輛沃爾沃,8輛吉利帝豪

老李送給女兒的嫁妝,是輛阿斯頓馬丁

好日子結婚的人總是特別多。按照台州當地的風俗,結婚車隊上路,一般要在城區兜幾圈,綵帶禮炮一樣都不能少。

10月18日當天,台州市區滿街婚車,其中就有一支白色阿斯頓馬丁打頭、8輛沃爾沃XC60和8輛吉利帝豪作配的婚車隊伍。在富豪云集的台州,這樣的車隊並不起眼。

據知情人透露,這輛白色的阿斯頓馬丁就是老李給女兒的嫁妝,價值400萬元。

知道了婚車車隊這種「配置」的網友們後來調侃——吉利和沃爾沃都是老李的,難道這次要拿下阿斯頓馬丁?

直到李書福上台致辭

不少男方嘉賓才知道新娘「大有來頭」

入場前,參加婚禮的來賓要一一進行登記,名字對得上號的方可入場。據說此舉是為了防止外面的人混進婚禮,將現場情況洩露出去。

昨天下午記者去酒店採訪這個婚禮,別說是高管,就是服務員和門僮,都依然對婚禮的諸多細節「保持沉默」,可見「封口令」依然有效。

參加了婚禮的一些嘉賓事後連呼意外,感嘆「保密工作」做得太好了。

「我是男方的朋友,國慶節接到邀請,對方就給我發了一條短信,告知婚禮時間和地點,根本沒講新娘是李書福女兒。直到李書福上台了才知道,真是太意外了。」

「保密工作」的另一個證明是:婚禮當天,沒有一家媒體得知這個消息,記者們事後紛紛「內牛滿面」(網絡用語,淚流滿面),一邊為「漏稿」自責,一邊感嘆「新郎不是我」。

李書福情緒激動

幾度哽咽,難捨女兒

按照當地的習慣,當天婚禮共有兩場,中午那場由李家主辦,晚上的這一場重頭戲則由男方操辦。

一位參加婚禮的嘉賓說,這次李書福對女兒婚禮花了不少心思,儘量避免自己的風頭蓋過親家,給男方留足了面子。

耀達國際大酒店的婚禮大廳有兩層,全部包下,設席超過100桌。

酒席每桌設21個菜,有鮑魚、魚翅,還有紅燒肉。

其實,更讓現場所有人感動的是,李書福昨天頗為激動,幾次差點落淚,「我平時工作忙,經常出差,也沒怎麼照顧到女兒,我很對不起她。如今她出嫁了,我也非常捨不得。」

父女情深,可見一斑。

新娘不在吉利集團任職

新郎長得挺帥

李書福膝下有一對兒女。前天出嫁的李藝沒有跟隨父親打拚家族產業,而是選擇到上海一家投資管理公司上班,任副總經理。

記者多方打聽,才瞭解到老李的親家原來是台州路橋區某局的一名領導,後來下海轉戰房地產,目前在海南做生意。女婿參過軍,瘦瘦高高,長得挺帥,據說人挺忠厚老實。

兩人的婚房在路橋,是一套別墅。

作為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之女的李藝,並未進入家族企業工作,目前是上海三煦投資管理公司副總經理,。次此李書福嫁女的主婚車是沃爾沃,其餘一溜兒吉利帝豪。

昨天,網友「台州一號」在台州19樓發帖說,李書福女兒10月18日結婚,席開百桌,全場包場,用的婚車全是吉利造。

網友們送上了許多祝福,並且好奇新郎究竟是誰家的公子。

大家討論得最多的,還是婚禮用車。從現場照片看,除了主婚車是一輛阿斯頓馬丁外,其他婚車全是吉利集團旗下的品牌車,包括8輛高端的沃爾沃,以及8 輛普通的吉利帝豪。其中,帝豪是車身尺寸最大的那一款,市場售價約12萬元,沃爾沃是XC60和XC90,售價分別是46.8萬元和70萬元。此外,酒店 門口還停了十多輛吉利英倫汽車。

酒席設在台州市區的耀達國際酒店,席開一百桌。熟悉台州婚慶市場的人說,也只有耀達國際酒店才擺得下這麼多桌。

喝喜酒的人說,婚禮現場佈置得很浪漫,婚禮中許多到場的親屬都感動得落淚。新郎很優秀很帥氣,新娘很幸福。

嫁女兒總是感傷的,以「造車狂人」、「硬漢」著稱的李書福,在現場也哽咽落淚,說很愛女兒,但平時工作忙,對女兒的照顧不夠。

造車的李書福,送給女兒的嫁妝也是一輛車,不過不是自家產的,而是價值800多萬元的阿斯頓馬丁。

新郎也是富家子弟,不過兩家集團對高層婚嫁都挺保密,只說是台州路橋本土的一家大型集團公司,涉足建築、裝飾等多個產業。

當天是農曆9月22日,按照台州人老一輩的算法,是農曆9月份最好的日子。

既然是好日子,當天結婚的台州人很多,大街上,奔馳、寶馬、保時捷等豪華婚車,一溜一溜地過,相比而言,李書福使用自家車,在台州人看來,算比較低調的了。

不過,聰明如李書福,應該還有廣告效應的考量,何況「吉利」這個名字也喜氣。

李書福有兩個孩子,大的是兒子,目前未婚。吉利集團宣傳部門說,董事長嫁女兒,是私事,沒有通知媒體,低調舉行。作為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的女兒,李藝並未進入家族企業工作,目前是上海三煦投資管理公司副總經理。

綜合錢江晚報、杭州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06

沃爾沃借吉利翻牌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28/100318482.html

 瑞典語裡,「Torslanda」是「神的土地」的意思。位於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郊區的Torslanda鎮,是沃爾沃汽車公司(Volvo Car Corporate,下稱沃爾沃)最大的生產車間所在地。這個至今已有47年歷史的三葉草形車間,目前仍供應著全球三分之一沃爾沃汽車。

  帶領財新《新世紀》記者參觀的導遊水先生,是一位中國移民,已經接待了大批的中國訪問者,多數是政府官員,最近的一批來自中國國務院國資委。

  一年前,來自中國浙江的民營汽車企業——吉利,在各界質疑聲中以18億美元完成對沃爾沃汽車公司的全額收購。自此,業界便好奇這樁「蛇吞象」收購將走向「生存還是毀滅」。

  在水先生看來,被吉利收購後的沃爾沃並沒有太大變化,到目前為止尚沒有太明顯的中國影響。他只見到過吉利董事長李書福一次,沃爾沃汽車公司全球 高級副總裁、中國區董事長沈暉倒是經常出現在總部,「看上去很開放」。除了董事會辦公室主任是由吉利派駐的常駐代表,在沃爾沃總部辦公室鮮有中國人的身 影。

  這或是李書福期望給予外界的印象——沃爾沃仍是獨立的瑞典公司。銷量更有說服力:沃爾沃被併購後的六個季度扭轉頹勢,全部實現盈利。今年上半年 沃爾沃全球銷量和利潤實現兩位數增長,銷量超過23萬輛,同比增長20%,稅前利潤超過12億瑞典克朗(約合1.9億美元)。其中沃爾沃在中國的銷售較上 年同期增長111%,超過3萬輛。

  不過,面臨由歐債危機引發的新一輪歐美經濟危機,今年三季度沃爾沃的銷售或將受到一定影響。而懷疑並沒有——也不會徹底消失。作為目前為止最順 利的中國汽車企業海外收購案例,對吉利沃爾沃的前景作出預測還為時過早。「奇蹟」會如何繼續,對李書福和沃爾沃的新管理團隊來說,挑戰巨大又富有吸引力。

保持瑞典品牌形象

  在德國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師安德里亞斯·凱斯勒(Andreas Kessler)看來,沃爾沃在被吉利併購後創造的銷售業績,主要拜兩個因素所賜:一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經濟復甦;二是吉利實施的品牌策略——嚴格分離吉利品牌和沃爾沃品牌,確保沃爾沃在公眾和消費者心目中仍被視為一家瑞典公司。

  「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明顯的中國影響。」凱斯勒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

  銷售業績固然重要,但對瑞典公眾和沃爾沃上萬名僱員來說,讓他們真正改變對吉利看法的,是吉利信守了在收購談判中的承諾:保留沃爾沃瑞典管理總部、研發中心和生產線,以及瑞典品牌。

  「沃爾沃是一個品牌,不是代工,這是值錢的地方。」沈暉在法蘭克福車展上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強調,吉利和沃爾沃的公司運作是分開的。

  「歷史經驗證明,沃爾沃和吉利不能混在一起。」曾擔任過菲亞特集團中國副總裁的沈暉舉例說,菲亞特集團併購法拉利汽車已經有40多年,始終將兩個品牌分開。

  吉利是第一家完整地收購了一個海外品牌的中國汽車公司。此前,中國汽車行業有過數起中國汽車公司海外收購案,收購方多為國有企業——2005年 1月,上海汽車公司(下稱上汽)花40億元人民幣獲得韓國雙龍汽車48.9%股份(後增至51.3%);同年,上汽和南汽競購瀕臨絕境的英國羅孚汽車的資 產,結果上汽在羅孚破產前花了6700萬英鎊買下了羅孚兩款轎車設計和全系列發動機的知識產權;南汽則在羅孚破產後花5300萬英鎊購買已被肢解得七零八 落的剩餘資產,收購完後便將對方的發動機及部分整車生產搬到了中國。最後,上汽又只得將南汽買下,並以羅孚技術為基礎推出了榮威系列。不過,上汽對雙龍的 收購,數年後被證明是兩敗俱傷。

  吉利選擇讓沃爾沃作為一個獨立的公司和品牌運作,被認為是一個明智的決定。「沃爾沃必須保持它的瑞典品牌形象,不然就失去了特殊性。品牌是一個公司的核心價值,不要去破壞這個形象。」凱斯勒說。

一封英文承諾函

  對瑞典人來說,沃爾沃有著特殊意義。瑞典哥德堡大學商業、經濟和法律學院博士、哥德堡研究學院(Gothenburg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員米卡埃爾·魏克爾格潤(Mikael Wickelgren)是一位專門研究沃爾沃汽車公司的學者,出版了兩本有關沃爾沃汽車公司的書。他解釋說,瑞典人之所以對沃爾沃高度認同,是因為沃爾沃是瑞典工業化的「典型象徵」。

  1999年,由於沒有足夠資金同時支持商用車和民用車的開發,沃爾沃集團選擇出售生產民用車的沃爾沃汽車公司,接盤者是福特。受德國戴姆勒奔馳公司和美國克萊斯勒的合併的刺激,沃爾沃集團賣了個好價錢:50億美元。

  瑞典最大商業報紙《工業日報》(Dagens Industri)的一位汽車報導記者表示,那之後,瑞典公眾已習慣了沃爾沃由外國公司擁有,但吉利收購沃爾沃時公眾反應仍很強烈,因為沒有人聽說過吉利;對於中國,瑞典人仍有疑慮。

  瑞典藍領工會IFMetal總部研究部負責人阿來克桑達·祖扎(Aleksandar Zuza)回憶說,當他得知一家名叫吉利的中國民營汽車企業準備競購沃爾沃汽車公司時,他有很多疑問:他們是誰?他們想要什麼?他們的計劃是什麼?他們準備如何建廠?他們的錢從哪來?誰將成為管理者?

  和很多瑞典人一樣,祖扎對中國幾乎一無所知。他只知道,此前有個中國人要來瑞典投資建一個大型超市,結果變成了一個醜聞。沃爾沃汽車公司藍領工會(IF Metal Workers Union Volvo)主席格蘭·伯格斯特洛姆(Glenn Bergstrom)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進一步舉例說,瑞典媒體對中國企業收購雙龍和羅孚這兩起案例的報導「並不正面」。

  不過,伯格斯特洛姆透露,當時最提心吊膽的不是沃爾沃內部的藍領工會,對此反應更強烈的是沃爾沃的白領工會。

  在瑞典,工會分成白領工會和藍領工會。其中白領工會又分成三個亞類別:管理層、行政人員、工程師(包括研究人員)。最反對吉利收購的是白領工會裡的工程師。在上世紀90年代的沃爾沃雷諾併購案中,也是由於工程師們強烈反對,併購被迫終止。

  伯格斯特洛姆介紹說,在瑞典,工會並沒有權利阻止併購,理論上也不需要經過工會同意,但工會對輿論有強大的影響力。

  「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你有強大的財務實力。」祖扎表示,瑞典的藍領工會不反對吉利,他們比較務實,並不只看局部利益,如果企業辦不下去了,最 終受損的是工人。但沃爾沃白領工會的工程師們非常害怕,他們決定自己組成一個財團來參與競購。這個想法沒能實現,因為金融危機之後,沒有人願意提供融資, 福特也拒絕了其競購要求。

  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吉利董事長李書福的對外承諾和談判團隊。

  吉利為收購沃爾沃還聘用了英國羅斯柴爾德(Rothchild)投資銀行、Freshfilds Bruckhaus Deringer國際律師事務所和負責公共關係的英國博然思維(Brunswick)公司,這些機構對收購成功起了作用。一位參與該交易的外方人士透露,吉利的法律顧問在最關鍵的知識產權談判上功不可沒,確保了吉利從福特手中獲得全部的沃爾沃知識產權。

  公關顧問為吉利創造的口號是: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建議必須將兩個品牌分開。

  李書福聽取了談判顧問的建議,在公開場合多次強調如果吉利收購成功,不會關閉沃爾沃的歐洲生產線,將會保留瑞典總部,會保持兩個品牌獨立運作。他還表示,如果不能獲得工會同意,吉利將不會收購沃爾沃。

  僅僅口頭承諾還不夠。沃爾沃藍領工會主席伯格斯特洛姆透露,由他領導的藍領工會在吉利宣佈競購後就聘請了一家當地諮詢公司出謀劃策。這家公司建議草擬一份聲明要求李書福簽字。沃爾沃的白領工會在自組財團計劃失敗後,也只好加入藍領工會的行動中。

  2010年1月,沃爾沃的工會代表來到吉利位於浙江寧波的總部。李書福接見了他們,並表示吉利現在還沒有收購沃爾沃,理論上他不能簽這個字,但 他願意從聲明中摘出重點重新組織一下再簽字。1月29日,李書福在一份一頁多一點的英文承諾函上籤了字。他承諾將維持沃爾沃在瑞典的公司總部、研發總部和 生產線。

  伯格斯特洛姆至今保存著這封有李書福親筆英文簽名的承諾函。他承認,如果是福特或者其他國際大公司,肯定不會這樣做的。

  不過,工會的要求並未就此結束,他們向交易雙方要求瞭解這個交易的融資情況。在工會的一再堅持下,福特在收購協議簽署前召集工會代表舉行了秘密會議,透露了具體融資安排。

  伯格斯特洛姆說,他們對吉利集團的公司架構並不太關注,他們關注的是這筆交易的資金來源,以及後續資金投入。由於簽署了保密協議,伯格斯特洛姆 表示不便透露細節。工會對會上披露的信息表示可以接受,也最終接受了吉利。他還說,在披露信息過程中,吉利方面比較開放,倒是福特相當封閉。

  瑞典全國藍領工會研究部負責人祖扎,亦對李書福在談判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開放和靈活印象深刻。他在併購前後都曾到吉利浙江總部參觀調研過,並試駕了吉利車。

  「他們的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祖扎委婉地說。但他讚賞吉利人的開放態度,「他們並不試圖隱瞞,他們知道有差距,想努力提高」。

中國,必須的選擇

  鮮為人知的是,在吉利收購沃爾沃案中起關鍵作用的,是現任沃爾沃汽車公司副主席歐斯龍(Hans-Olov Olsson)。歐斯龍今年70歲,1966年加入沃爾沃,上世紀90年代曾先後出任沃爾沃汽車在日本和北美的首席執行官。福特收購沃爾沃後,歐斯龍被任命為公司首席執行官。2006年,他離開福特和沃爾沃,後來被沃爾沃前董事會主席P.G. Gyllenhammar招募到羅斯柴爾德。

  瑞典的一位消息人士透露,歐斯龍在擔任沃爾沃日本區首席執行官時,就意識到中國市場的潛力。此後他和中國汽車業人士多有接觸,包括李書福。在福 特出售沃爾沃過程中,歐斯龍個人非常支持李書福參與競購。作為羅斯柴爾德投資銀行的高級顧問,歐斯龍也為吉利提供了很多併購建議。

  歐斯龍非常清楚未來的增長在中國,這個交易的主要目的不在沃爾沃公司本身,而是擴展中國和北美市場,通過中國的增長增加研發投入,從而帶動其他市場。吉利成功收購沃爾沃後,歐斯龍被返聘為公司副主席。

  在吉利,沃爾沃獲得了比當年在福特集團裡更多的自主決策權。「當吉利收購我們時,我們最大的擔心是股東會幹預或影響我們的自主權,但到目前為止,他們並沒有這樣做。」沃爾沃汽車公司產品設計高級設計師柯尼·埃維布羅梅(Conny Ewe Blomme)在法蘭克福車展上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以前在福特領導下,我們的自主權很小。福特有很多產品線,我們的產品只是其中之一,福特會有嚴格定位。現在我們可以定義我們自己的方向和定位。」

  不過,沃爾沃面臨的挑戰並不比先前小。為發展中國市場,沃爾沃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分公司,由沈暉全權負責。

  「中國是全功能的子公司,從設計到研發、採購、市場營銷,所有功能都有。」沈暉介紹說,沃爾沃在全球沒有子公司,只有銷售公司,全功能的只有中 國這一個。他在去年接手時,這僅是一個130多人的銷售隊伍,一年後已經發展成600人的全功能汽車公司。「這個團隊這麼短時間建立起來是很難的。」這也 是個中西合璧的團隊,目前有10%的員工為外籍人士,多為管理層和工程師。沈暉坦承從瑞典到中國,「挑戰比較大的是文化方面」。

  新的沃爾沃公司架構也更加複雜。「沃爾沃在歐洲有製造,在中國有製造;在歐洲有研發,在中國有研發。將來還互相出口,跨國際的研發,跨國際的管理,跨國際的供應商,跨國際的銷售網絡管理,這些挑戰是完全不同層次的。」沈暉說。

  目前,沃爾沃的市場銷量還是瑞典第一,北美第二,中國第三,但所有人都相信,中國會在不久的將來成為沃爾沃排名第一的市場。而要擴展全球市場,沃爾沃就必須擴大產品線。目前沃爾沃共有11款車型,遠不能適應不同市場的不同需求。

  媒體曾廣泛報導沃爾沃董事會關於是否生產豪華車的爭論。沈暉對此表示, 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董事會肯定會有不同意見,如果意見都一樣,就不是獨立企業了。」沈暉說。

  董事會成員之一、沃爾沃藍領工會主席伯格斯特洛姆則稱,關於豪華車的爭論只是技術問題,戰略上並無太大分歧。沃爾沃全球市場副總裁蒙特羅(Richard Monturo)也說,增加豪華車型肯定是方向,因為不光是中國,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消費者,甚至包括沃爾沃傳統市場瑞典的年輕人也喜歡豪華車。在他看來,豪華車和沃爾沃「安全、質量、環保」的口號並無衝突,加長多少、加大多少,只是技術細節。

  沃爾沃產品設計高級設計師埃維布羅梅是沃爾沃在今年法蘭克福車展上推出的新概念車「Concept you」的內飾設計師。他表示,過去,安全是奢侈的品牌象徵,只有寶馬、奔馳、沃爾沃等能生產。「現在誰都能生產安全的汽車。安全不再具有競爭力。我們不能再只賣安全的概念了。」

  瑞典哥德堡研究學院的魏克爾格潤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早在上世紀70年代,沃爾沃管理層就決定改變沃爾沃安全但「枯燥」的品牌形象,提出進軍產量小、利潤高的高級轎車市場的計劃,並先後製定過「銀河項目」(Galaxy Project)「品牌之魂」(The Soul of the Brand)等產品發展戰略。但這些計劃最終都不了了之。

  魏克爾格潤說,他曾採訪數位沃爾沃前高管,他們表示一直想實現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那個戰略計劃,但是沒有足夠資源。在沈暉看來,這並非不 可能,沃爾沃現任全球首席執行官雅各布在奧迪時的任務就是追趕寶馬和沃爾沃。他說,「奧迪曾花了十幾年去追沃爾沃,我們也花一段時間返回第一陣營,這是可 以做到的。」

  魏克爾格潤對此持謹慎的樂觀。在他看來,吉利擁有下的沃爾沃需要在「快速行動」和「但又不能太快以至於失去了品牌核心價值和消費者信心」之間找到平衡點。換句話說,沃爾沃的將來取決於未來在中國生產的車能夠保持同等質量。

  吉利的上百億元賭局開盤順利,但預測結局為時過早。沈暉說,「我現在擔心的是我們現在太好,將來怎麼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75

走下「神壇」:家樂福、沃爾瑪中國曲線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19/wNMDcyXzM4MTEwNg.html

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東路,家樂福創意佳門店坐落在這裡。這是一家擁有16年歷史的家樂福在中國最早的一家門店,幾經變動,如今它配備有8000多平米營業面積,以及300多個車位。

2012年4月,家樂福創意佳門店將再次送走一位家樂福中國區總裁羅國偉,他將升任家樂福集團執行董事。

2011年10月17日,沃爾瑪中國區總裁陳耀昌辭職。進入中國15年,沃爾瑪對其文化充滿自信與堅持,但業績壓力又使「中國特色」與「沃爾瑪本色」構成衝突。重慶「綠色豬肉事件」加速了陳耀昌式利潤為導向改革的終結。

家樂福似乎更加適應「中國國情」。家樂福在中國的「童年時代」,即是從鑽「政策空子」開始。在羅國偉任積期間,家樂福在中國市場4年蟬聯外資綜超類零售商銷售第一, 5年間,家樂福門店數翻了一倍,由92家遞增到約190家。

2011年,包括家樂福、沃爾瑪、TESCO、麥德龍的四大國際零售巨頭,紛紛宣佈更換在華的總裁人選。在這一巧合事件的背後,預示著中國零售市場環境進一步發生變化。

零售業新格局,包括網絡零售興起、消費趨勢升級、過度競爭導致門店綜合毛利下降等。家樂福們不可避免被捲入其中。儘管如此,家樂福設定目標是,未來四五年,將家樂福在華門店數增加到300家。

「懂規矩」的家樂福

1992年開始,中國政府進行零售業對外開放試點,當時地域只限於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大連、青島這6個城市和深圳等5個特區,每個城市允許試辦一到兩家合資零售商業企業。

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吸引外資增加本地的稅收收入、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為了繞開中央政府繁複的試點企業審批,家樂福採用建立商業諮詢公司輸出品牌的方法,在短期內迅速擴張。

1995年,家樂福與北京中創商業公司合資註冊 「商業管理」公司,其中沒有「零售」等敏感字眼,隨後「委託」合資公司,管理中創商業旗下「創益佳商城」,打出「家樂福」品牌。而後,家樂福從經營者到所有者,從持股到控股,一步步滲透進中國零售業。

家 樂福在全球的競爭對手沃爾瑪,1992年就被中央政府批准在深圳開設店。1995年6月,零售業進入「限制外商投資」(乙類),8月合資公司「深圳沃爾瑪 易初珠江配送有限公司」成立,但直到1996年,沃爾瑪才在深圳開出第一家沃爾瑪購物廣場。1997年,沃爾瑪又在東莞開出了第2家門店。其時,中國最大 的國資系綜超類零售企業聯華超市,尚處在初創階段。時任聯華超市連鎖董事長王宗南表示,聯華超市從1991年到1995年是初創階段,當時,企業的註冊資 本是1200萬元,網點開出41家,銷售2個億,累計虧損560多萬元。1994年,民營超市物美才創立第一家賣場。

「教父」罪與罰

在「創益佳商城」試水成功,使得家樂福逐漸摸透中國市場及地方政府的政策空間。家樂福「單店發展」策略形成,觸角一步步伸向中國城市中去。

1999年7月,國家經貿委與外經貿部聯合發佈了《外商投資商業企業試點辦法》,將開放地域由原來的11個城市擴大到所有的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原來外資不可以控股,此後經國務院特批個別企業,外資股份可超過51%,股權最高限制是65%。

新政策2年後,家樂福已經在中國市場開出了27家大賣場門店,而相對「守規矩」的沃爾瑪只開出了8家門店。2001年,家樂福銷售規模超過80億元,僅次於聯華超市。

一位民營零售企業管理者表示,「家樂福率先進入中國,給中國企業帶來了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如採購系統、促銷方式,包括賣場堆頭擺放、陳列展示等。中國現在眾多零售中高層管理者,也都是出自於家樂福、沃爾瑪。從這個意義上講,家樂福無異於中國的『零售教父』」。

通過對「創益佳商城」模式複製,家樂福在全國的27家門店,很多都是其旗下的100%全資店舖,這實際上違反了中國關於零售業開放的相關法律法規。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2001年前後,政府開始啟動入世前對國內重要行業的保護政策。

走下「神壇」:家樂福、沃爾瑪中國曲線

2000年11月和2001年8月,國務院連發兩道禁令,對家樂福快速擴張開店做法緊急叫停。2002年,有關部門勒令家樂福進行全面整改,要求其將在華的27家店35%的股權出讓給中方企業。

上述兩道禁令名單上,除家樂福外,沃爾瑪、百盛八百伴、好又多、伊藤洋華堂等零售業巨鱷都有所涉及。家樂福各地分店被公開點名的即包括瀋陽分店、大連分店、重慶分店等。

2002 年被要求整改時,家樂福在短短6年內在國內17個製造業發達的城市開設了30家店(有3家是在2002年上半年開設的),發展重點放在華東和華北地區,這 兩個地方共有18家,另外華南有5家,西南有3家,西北有1家,華中有3家。這30家店,除了新開張的,其它門店已經實現盈利。

通過整改,在2004年中國完全放開零售業時,家樂福在中國市場已經形成了5家大合作夥伴,加上一些單店或者雙店的小型合作夥伴的合資構架,這種合資框架之後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家樂福的發展。截至2004年底,家樂福門店數達到57家。

走下「神壇」

從2004年到2006年,家樂福在中國門店數從57家增長到90家。在這一過程中,家樂福「單店發展」策略逐漸失去競爭力。同時,國內競爭對手也不斷壯大。

2003年聯華超市等6家公司被合併為百聯集團,2005年,百聯集團營業總額達1385億元。2003年11月,北京物美商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募集資金近6億元人民幣,上市後物美集團,長時間佔據北京零售市場20%市場份額。

逐步喪失先發優勢的家樂福、沃爾瑪們,走下「神壇」,直面對手平等競爭。

在這一背景下,羅國偉入職家樂福中國區後,將「單店發展」轉變為「區域發展」策略,這場運動在家樂福被稱為CCU(城市採購中心)改革。

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公佈的2010年連鎖百強排名中,家樂福位居第7位,在外資排名中,家樂福由此前的第一位滑落至第2位,被運營大潤發的康成投資趕超。

彼時,沃爾瑪在中國市場的先發優勢也逐步喪失。但沃爾瑪的僵化的「集權」管理模式,在中國市場陷入競爭劣勢。

2006 年11月,陳耀昌進入沃爾瑪,次年2月正式接任中國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職務。陳耀昌打破「集權」模式,賦予門店運營和採購更多權限。為了經營業績,沃爾瑪 開始像家樂福一樣默許收取各種費用;同時高層人事頻頻變動,大規模裁員也有數次。例如,2010年初,「精簡」之後的一家沃爾瑪門店,營運從500人削減 至300多人。

原沃爾瑪高層分析稱:陳耀昌對沃爾瑪「下藥」太猛,從而導致沃爾瑪太專注追求業績,忽略了傳統。最終,5年任期未滿,陳耀昌離職。

科爾尼公司今年9月發佈了2011年適宜全球零售業擴張的最佳發展中國家指數。中國由2010年的第一位下滑到了第六位。對此科爾尼分析——因為中國零售市場呈現高飽和度和高競爭局面,二是因為中國的市場具有其特殊性,簡單地移植原有的運營模式將行不通。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表示,中國的零售商正面臨著競爭過度激烈,人才穩定性差,成本增長過快,增長方式丞待轉變等問題。「進入了一個多元時代,也到了一個特殊的階段,零售業的規則,格局和生態都需要重新來審視和建立。」

郭戈平指出,截止到2011年第三季度末,典型門店的來客數平均下降了2.5%,毛利率平均下降了0.5%。過度競爭將使企業整體盈利能力下降,對所在地區中小企業的生存造成威脅,引發收購兼併和倒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80

藍籌箱體波動成為大概率事件──續《回望沃爾瑪》 高手圈

http://xueqiu.com/3046049733/21661688

自郭主席高調喊話以來,股市一直不是很給力。藍籌有罕見投資價值?看從什麼角度理解。有人 說高ROE的公司就是好,果真麼?看看沃爾瑪這十幾二十年的ROE,一直很穩定,在20%以上。但股價卻是10年走平台。高ROE的公司,還要看它的成長 性,還要看它的估值水平(分紅、PE等)。並不是說高ROE就一定是好的。還要排除一點,高ROE的公司如果是用高槓桿得到的,那就風險很大。如今的金融 地產就是這個坎過不去。


下圖:沃爾瑪過去二十年的ROE(資料來源:華創證券研究所)


神一般的企業尚且如此,何況我們高槓桿高風險的金融地產?高度依賴於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水泥鋼鐵機械?

穩定的藍籌股大概率是箱體走勢。以分紅收益率為估值要點。凡股息回報有吸引的時候便是股價低點。反之亦然。

持股的收益率來自兩方面──資本利得和股息回報。藍籌公司的資本利得會相當有限,因為增速放緩。這是自然規律,但凡沒看過《增長的極限》,不知道萬事萬物都有「邊界」一說的人,不適合干投資這一行當。

藍籌的價值在於箱體,在對沖。隨著融資融券、指數期貨的普及和應用,估值精準、對市場波動和投資者情緒有敏銳體察的人,會有一段非常快樂的賺錢時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17

回望沃爾瑪 為人民服務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1na.html

最近琢磨零售板塊,前後兩次把沃爾瑪的財報翻來看了看。

 

第一次看了它最新的年報,2011年的,年度結算是2011年初,反映的經營數據應該是2010年的。4190億美元的收入,加其它收入合計4218億,成本3152.8億,毛利率25%,銷售費用810億,費用率19%,稅後利潤164億,淨利潤率3.9%。我想,這組數據可以作為成熟的零售(批零)行業的標竿了。資產方面,總資產1806億,負債1121億,淨資產685億,屬於高負債的行業。正因為其槓桿經營,不到4%的淨利潤率,歷年的ROE都在20%以上。資產構成中,固定資產1545億,佔總資產85.5%,屬於重資產行業。這符合我們觀察的物業、IT投 資(包括耗資巨大的商用衛星)、物流配送等方面巨大的開銷。所以,其商業模式並非芒格所最喜歡的那種輕資產,一次性投資常年回報的搖錢樹類型(例如喜詩糖 果、可口可樂),而是不斷需要資本投入,靠規模取勝的。這可以部分解釋為何沃爾瑪股票多年的飆升中巴菲特和芒格遲遲沒有下手的原因。(但我想,這只是部分 原因,主要的原因在估值層面。)

 

從這組數據出發,看蘇寧以及京東,會很有啟發。

 

第二次,把過去20年的主要財務數據挖掘出來,列表如下:

 

收入(10億)

增幅%

利潤(百萬)

增幅

淨利潤率%

EPS(元)

分紅(元)

1992

44

 

1609

 

3.66%

0.7

0.09

1993

56

27.27%

1995

23.99%

3.56%

0.87

0.11

1994

67

19.64%

2333

16.94%

3.48%

1.02

0.13

1995

83

23.88%

2681

14.92%

3.23%

1.17

0.17

1996

94

13.25%

2740

2.20%

2.91%

1.19

0.2

1997

105

11.70%

3056

11.53%

2.91%

1.33

0.21

1998

118

12.38%

3526

15.38%

2.99%

1.56

0.27

1999

138

16.95%

4430

25.64%

3.21%

0.99

0.16

2000

165

19.57%

5377

21.38%

3.26%

1.21

0.2

2001

191

15.76%

6295

17.07%

3.30%

1.41

0.24

2002

218

14.14%

6671

5.97%

3.06%

1.49

0.28

2003

245

12.39%

8039

20.51%

3.28%

1.81

0.3

2004

253

3.27%

9054

12.63%

3.58%

2.08

0.36

2005

282

11.46%

10267

13.40%

3.64%

2.46

0.52

2006

309

9.57%

11231

9.39%

3.63%

2.72

0.6

2007

345

11.65%

11284

0.47%

3.27%

2.92

0.67

2008

375

8.70%

12731

12.82%

3.39%

3.16

0.88

2009

404

7.73%

13381

5.11%

3.31%

3.35

0.95

2010

408

0.99%

14370

7.39%

3.52%

3.73

1.09

2011

421

3.19%

16389

14.05%

3.89%

4.18

1.21

 

這組數據告訴我們:20年來,沃爾瑪的淨利潤率大體保持在3—3.5%區間,因此利潤主要靠外延增長。其收入從1992年的440億,增加到2011年的4210億,複合增長為11.95%,利潤從16億增長到164億,複合增長為12.3%。其分部數據顯示,1994年之後,美國本土的增長就只剩下單位數了,而海外市場從1995年的15億美元開始,成為增長的主要動力。

 

有趣的是股價表現:見下圖。

股價的飆升是從93—95年開始的,10元築底之後,伴隨科網股的牛市,一路到1999年底的69元高峰。中間還有多次分紅和送股,這5年的收益率是很可觀的。以1999EPS計算,市盈率70倍,又一次漂亮50的翻版。1999年以來,十多年,沃爾瑪的利潤從44億增長到164億,增幅370%,但股價卻在40—60的大箱體徘徊了10年。如今的市盈率是13倍。 

簡單的數據,鐵的事實,說明了兩件事:1、發財要趁早;2、樹不會長到天上去。

發財要趁早,意味著應該在成長股的早中期(而非晚期)介入,充分分享高速成長的階段。沃爾瑪在本土的業績(規模化、物流、精細化管理)已經證明其模式的有效性,當它開始全球拓展的時候,業績持續穩定增長的概率是很高的。90年代是美國大批跨國公司高速增長的階段。

全球化在新世紀走到尾聲,即便是藍籌公司,增幅放緩甚至停滯增長,這也是大環境決定的。估值和經濟環境的交互作用,造就一個又一個的景氣循環和經濟週期。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當前沃爾瑪的數據告訴我們什麼?如果上述的工作只是證明了高估值時候買入是件幼稚錯誤的事情,那幾乎沒有任何意義。過往10年的數據至少還說明了幾點:

1、 高估值,如果業績的增長能持續,投資者不至於死得太難看。所以,投資之要務還是要看公司看行業。這也是芒格多年來強調的要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優秀的公司,而不是以低廉的價格買入平庸的企業。(當然,對優秀公司的研判是極為困難的。)

2、 刻舟求劍來說,70倍市盈率,即便是對沃爾瑪這樣級別的公司來說,都意味著10年不賺錢。所以多數情況下,超過30倍市盈率的投資,一般來說都意味著很大的風險。繼續刻舟求劍地說,金融海嘯深處,沃爾瑪的股價是45元左右,2007—2008年它的每股盈利是3元上下,也就是說,即便是海嘯深淵,對於這種穩定的藍籌股,市場也能給到15倍市盈率。那麼,當危機襲來,如果我們認可的,靠譜的藍籌公司,增長可持續,前景並不黯淡的企業,跌到十來倍市盈率或甚至單位數市盈率,那就別再自己嚇唬自己。

3、 過去10年的大部分時間,沃爾瑪股價的中樞在50元左右,市盈率也差不多有20來倍。其實從商業模式來說,沃爾瑪並不是最優秀的,其負債率高,分紅率低,息率始終不高。就算2011年分紅1.2元,以50元股價算,息率都只有2.4%。看來,大量的退休基金、公募基金,可選擇的穩健標的是很有限的。在美聯儲(全球央行)維持超低利率的情況下,優質的股權,仍然是不得不配置的資產。以茅台為例,假定明年EPS10元,分紅5元,200元股價相當於20倍市盈率,也能有2.5%的股息。跟存款差不多。(當然,會有人爭議茅台的腐敗屬性跟沃爾瑪的必需品屬性有本質區別,以及公司治理結構等方面的瑕疵。在此不作展開討論,只是簡單類比而已)

 

對於A股和H股的很多消費類公司來說,大藍籌從來不曾便宜過(2008年底是例外),大部分時間維持在20倍市盈率以上。因此,我們只能說它們估值合理,未來靠的是業績增長,難有估值的泡沫。這需要我們去仔細研判和預估行業空間和企業的前景。這是件困難的事情,當然我們也饒有興趣,樂在其中。展望2012年,是否還有歐債危機的惡化或者中國經濟硬著陸(對後者甚為懷疑),導致這批優質公司股價大幅回落,我其實不抱很大的奢望。

 

小公司在A股和H股中差異很大,A股毫無例外給予高估值,大把40倍市盈率以上的高成長公司。恰恰、永輝、三全、探路者等等,包括白藥、阿膠等,都不便宜。到底這個成長可持續多少年?增長的幅度可維持在怎樣的水平?這些問題太考驗了。倒是H股中有些小公司,市場給予的價格還挺公道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02

格雷厄姆忠實門徒沃爾特•施洛斯:我在華爾街的六十五年 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11rg7.html

在研究過往價值投資者的資料時,發現沃爾特·施洛斯(Walter J. Schloss, August 28, 1916 – February 19, 2012),關於他的資料不多。他1934年在華爾街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信差,在從軍隊退役後,他師從於本傑明·格雷厄姆,加入他的導師的公司格雷厄姆 - 紐曼公司。沃爾特1955年成立了沃爾特·施洛斯合夥人公司,管理他自己和他的合作人的資金。

 

即使他曾經被巴菲特推到公眾視野,也還是名聲不顯。他是格雷厄姆的忠實傳人,幾乎拷貝了格雷厄姆的投資方式,他比巴菲特更格雷厄姆。從19552002年,在扣除費用後他的年復合收益率達到16%,相比同期的標普500指數為10%(注一)。

 

國內幾乎沒有關於他的書籍,他首次出現在書籍中,是與巴菲特一起在《超級金錢》中。

 

以下這篇資料是沃爾特·施洛斯1998年參加Jim Grant投資論壇時發表的演講,題目是「Sixty-five years on Wall Street 」--「我在華爾街的六十五年」。該文在網絡上的英文原文沒有文本版本,因此我將其掃瞄轉化為文字版,再翻譯成中文,是該演講的首次全文翻譯。如果其中有翻譯欠妥當的地方,請見諒。

 

這篇關於他的資料十分珍貴,是難得他自己對其投資方法的介紹和答疑。

格雷厄姆忠实门徒沃尔特•施洛斯:我在华尔街的六十五年

----------------------------------------------

 

我在華爾街的六十五年

「Sixty-five years on Wall Street」 (注二)

 

沃爾特·施洛斯(Walter J. Schloss)

 

翻譯:摸啊摸,http://blog.sina.com.cn/moahmo

 

我有一個朋友,他是精神病院的治療師,他問我,是否可以和他的病人說說有關投資的事情。我說好,他介紹了我,然後我開始談論投資。幾分鐘後,前排有個大個 子站起來,他說:「閉嘴,你這個白痴,坐下!」我看著我的朋友說,「我該怎麼辦?」他說,「坐下吧,那傢伙這幾個月頭次說了明白話。」

 

好吧,我想談本傑明•格雷厄姆,因為他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或許你有興趣知道他是怎麼開始的。我們知道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背景,他能成為資金管理者,是因為 他在投資領域展現了智慧,他在20年代管了一些錢,他享有利潤的50%,如果有損失他也承擔50%。直到1929年前都運作的很棒,但當市場下跌時他的股 票明顯也受到影響,不僅他,還有其他許多人也受到影響,他們抽回自己的投資,因為在危機中他們需要錢,他們在其他地方損失了很多錢。

 

因此他明白了他再也不不想發生這種情況。賠了錢讓他心煩意亂。我們也會如此。因此,他研究了很多方法,其中一個就是以低於公司營運資金的價格買入,在20世紀30年代有很多公司滿足這個條件。1936年,他成立了格雷厄姆 - 紐曼公司,這是一個可以開放投資的和封閉的公司,他可以允許股東申購,以便募集資金用於購買低於資產價值的股票。也就是說,如果你不行權,你可以抽回你的錢。

 

1946年初,我從軍隊出來,格雷厄姆僱用我做證券分析師,公司已經有10年的良好運作記錄。他們有一個很好紀錄的原因之一是,他們買些二線股票有著很高 的賬面價值,但是這些公司沒有特別良好的利潤。當戰爭來了,這些公司能夠從中獲利,因為超額利潤稅重創了那些賬面價值較小的公司。但在戰爭中高淨值的股票 少繳這些稅而利潤更多。所以這些股票漲的不錯。本傑明意識到其中大部分不再便宜,因此他賣掉了大部分。

 

所以,當我為本工作時,他的普通股組合有37只股票。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投資公司。他們有410萬美元資本,其中110萬美元投資於普通股。我1946年1月31日看到的組合中,有37只股票,還健在的只有兩隻。其他的或被接管、或合併、或消失了。健在的一間是Tricontinental公司、另一間是McGraw Hill(譯者註:一家出版商)。他的持股數量不多,110萬元37只股票。(譯者註:汗,不少了,只是沃爾特•施洛斯喜歡持有更多股票。因為這個被巴菲特說「是為無知做對沖。」)

 

並不都是工業股。有投資公司的股票,還有一些美國擔保公司,以及幾家保險公司的股票。基本上,其餘的投資是破產債券,相對的他賣出「准發行」證券,一些可 轉換優先股,他做空的那些股票。在一段時期中,如果股價上升了可以獲得做多的利潤,當然做空那塊會損失點,總的來說是一個不錯的交易,當然,這個做法不再 正確了。(譯者註:原來格雷厄姆也做長短倉的,早期的對沖基金啊)

 

總之,當時我的工作就是找到低估的股票。我們尋找那些股票價格低於每股營運資本的公司,這樣的公司並不多。其中,例如,東部洗衣機A這樣的公司。其「B」 股被管理層和大股東持有,你要知道在40年代,很多公司是由家族控制,有的遊戲10年前就開始玩了,所謂的「別人的錢。」。類似一間由家族控制的新英格蘭 地區的小公司,業務處於掙扎中,已經不賺錢了,母公司也不想投更多的錢,因為是一個邊緣化的業務。你猜接著發生了啥?一個來自紐約的傢伙踏入這個遊戲中, 他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不錯的價格,然後紐約來的傢伙將企業清盤,解僱工人,那個家族拿到錢。(譯者註:咦,有點像伯克希爾公司的前身哦)

 

嗯,這提醒了我當年發生的一些事情。沃倫·巴菲特來,他告訴了我一件有趣的事情。他持有很多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他的成本大概8-10美元/股。巴菲特去找管理層,要公司回購他手頭的股票,那間公司董事長同意以11.5美元/股回購。

 

但是伯克希爾當時的董事長Stanton 沒有信守諾言,投標價只出到11.375美元,這可把巴菲特惹火了。最後他買下了公司的控制權(譯者註:解僱了Stanton,報了仇)。所以假如你遇到 類似情況,想想吧。(譯者註:多年後巴菲特承認收購伯克希爾的投資是最「愚蠢「的,這使得他損失了至少2000億美元,看來控制情緒一貫重要…)

 

我為本工作的收穫的經驗之一是,他有非常嚴格的原則,他不會偏離。有一個來自Adams & Peck的傢伙來找我。我不知道你是否曾經聽說過Adams & Peck。這是一個老的經紀公司,以線路租賃公司買家聞名。這傢伙來找我,他這人挺不錯的,他說巴特爾研究所剛為一家公司完成了一種鹵素的研究, 那家公司在羅徹斯特,即使在大蕭條中都有分紅,一家製造相紙的小公司,有新的專利流程。他建議我們買。這家小公司大蕭條期間股價在13-17美元波動,現 在21美元。大概是1947還是1948年的事情。我想這很有趣,你只需為造出複印機的可能支付4美元而已。我去找格雷厄姆,說服他「你知道嗎,只需多付 出4美元/股,可能獲得很好的收益。」然後他說「不,沃爾特,這不是我們的菜。」。  這家小公司是施樂。(譯者註:後來的大牛股)

 

所以,你可以看到,他相當有原則。唯一安慰我的是,我幾乎可以肯定,如果他們在21美元買了那隻股票並且到了50元,他們會賣掉,因為他們無法預測什麼。 對這些被低估的股票,你真的不能預測他們的收入。有些成長股票,你預測明年或下一個五年會發生什麼事情。房地美(Freddie Mac)或其中的大型成長公司,你可以預測他們打算做什麼。但是,當你進入一個二線公司,似乎不可能。你不能確切的說:「明年他們會做得很好,因為今年他 們表現不佳,他們可是二線的股票。「

 

當時我們會嘗試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買那些不景氣的二線股票。現在,因為股市處於高水平,幾乎沒的類似股票好選了。有大量分析師,大約34萬的特許金融分析師,我的意思是,你想買點好東西都很難。(譯者註:演講時是1998年,競爭對手太多。)

 

我推薦一隻股票Asarco公司,你可能會不喜歡,但這是一隻典型的具備價值的股票。以前也有別人提過,這只股票是曾在道瓊斯工業指數里面。現在它面臨糟 糕的情況,沒有人喜歡它的行業等等。股票售價為每股21美元左右,它每股的賬面價值在40美元左右。幾個月前市場下滑,它也跌到$17的樣子。這是一間銅採集和加工公司,剛剛把分紅砍了一半。(譯者註:1999年以$29.75被Grupo Mexico收購)

 

這家公司已經獲取了很多在秘魯的資產。他們有一些大銅礦在這裡。沒有人喜歡它,因為它沒有增長。但我想ASARCO很便宜。我們自己有一些,所以我不希望你認為我推薦它只是因為我擁有它。但我想你可能對我談的這類股票感興趣。

 

所以就這樣,我們為本·格雷厄姆買了很多類似的股票這些。我們買了很多價值低估的股票,然後他們會有所表現,然後我們會賣掉他們。我們買了一家公司叫Buda公司,當我去的時候,他們下屬只有很少的工業企業,如瓊斯和拉姆森機械工程 - 它是在佛蒙特州 - 但是瓊斯和拉姆森是製造機床的公司,但在戰爭結束後,看不到未來。你知道嗎,你想要多少機床公司?我們有New Britain機器,你可以買那些沒有好的前景的股票。

 

而那些大家看好的公司可能要賣到$45,但是淨值只有$20,或者以$20的代價買入淨值$40的股票,而且這是同一家公司!這家公司就是波音飛機,在二戰前,公司股價大幅高於淨值,因為有著宏偉的前景。但是1946年,沒人願意要,因為看不到有好的前途。

 

因此,我們當然願意購買波音公司的股票,當它只賣$20的時候,而淨值有40美元,而不是其他的。我不知道這裡有誰傾向於喜歡買有問題的公司。原因之一 是,如果你買了這樣一個問題公司,你的客戶會不喜歡。他們希望擁有的公司都做得很好。你買這些問題公司,並且一路跌一路買,這是違反人的本性的。如果我 們$30開始買的股票,它跌到25元,我們將購買更多。(譯者註:別和我談止損:-)

 

好了,很多人不喜歡,如果你為客戶購買股票,30元,然後跌到25元。會想為什麼不25元買?那些傢伙不喜歡,而你也不願意去提醒他。基於此,我認為你必 須教育您的客戶或自己,真的,你必須有一個強大的胃和願意承擔浮動虧損。不要賣,如果下跌就購買更多的,要與其他人逆向操作。格雷厄姆是一個真正的逆向投 資者,儘管他並沒有使用這些術語,因為他是真正在購買價值。當我為他工作時,其他沒有人做類似的事情,在下跌中買股票。(譯者註:現在逆向投資者一大堆 了,很難玩的。)

 

我從1946年1月底開始製作了6頁資料,大家都會得到副本。如果你想讀,我把副本放樓上了,你可以看到一段歷史。這是格雷厄姆·紐曼10年歷史,我在那裡工作。我在格雷厄姆 - 紐曼的第一個工作是準備10年的年度報告。因此你可能會發現它很有趣,如果你不感興趣,也沒啥。

 

這就是你想知道本·格雷厄姆嗎? 我試圖遵循本·格雷厄姆的做法。當然,現在困難得多,因為你現在找不到那些股價低於營運資金的公司。你會找到一個公司股價低於賬面價值,這是非常不尋常 的,通常是那些有很多問題公司,因為人們不喜歡買有問題的。(譯者註:嗯,1998年對於煙屁股頭價值投資者不是好年份啊。)

 

我們的投資方式關鍵在於,我們的買入是與市場反向的,正如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裡面說的,如果你買股票,就像你買雜貨店,不是買香水,那就對了。現在,但現在似乎沒有這麼好,因為吉列和可口可樂,就是香水般的股票。但基本上我們喜歡買的股票,是我們覺得低估的,然後我們就必須有膽量在下跌時購買更多。而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本·格雷厄姆。就是這樣。(譯者註:1998年可口可樂曾經達到$86的歷史高位,14年過去了,現在股價$74左右。)

 

問答環節:

 

問:現在,也就是常說的市場有時知道的比投資者多。因此,當股價下跌,這可能意味著你分析的是錯的,你不應該購買更多的,你會逃離嗎?

SCHLOSS:嗯,可能會發生。你必須有你自己的判斷,並有膽量跟隨它,市場不喜歡的,並不意味著你錯了。但同樣,每個人都有作出自己的判斷。這是為什麼股市非常有趣的原因,因為他們不會告訴你將會發生什麼。

 

問:你們有一夥人在本·格雷厄姆下學習,而且大家似乎都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功的投資者。你認為你們掌握了什麼秘訣?

 

SCHLOSS:我們都不抽煙。如果我不得不說,我認為我們都是理性的。我不認為當情勢不利時,我們會情緒化,當然沃倫·巴菲特就是最好的例子。我想我們 都是好人,我認為我們是誠實的。我不認為我們有 -- 你知道,有些人,我不想投資給他們,因為他們不誠信,你可能知道他們是誰,這些公司的股票價格很低,因為其他人也有同樣的看法。我要說,這是一個好的圈 子,沃倫人非常不錯,他每隔兩年邀請我們,我們會去某個地方聚聚。(譯者註:小心了,很多低價股,經營的人不誠信,不能碰的。其實就是老千股或者造假的公 司啦,香港很多這樣的公司,內地可能更多,只是沒有顯露出來)

 

第一次聚會,你可以在「福布斯」雜誌上看到,早在1968年。沃倫問我,「你想不想去和本·格雷厄姆聊 聊。」那是唯一的一次,我們與格雷厄姆見面。沃倫說,「先去拉斯維加斯怎麼樣?」我說:」很好,我沒問題。「當然,在拉斯維加斯的酒店,房間很便宜。我不 認為我們會下20塊錢以上的賭注。然後我們去聖地亞哥,我帶了一個小的相機。在一個景點,我們一起合影。(譯者註:價值投資者,一般簡樸,不會賭博,因為 概率不利:-)

 

我拍了照片,然後送給大家,當大家拿到照片,他們說:「照片上看沃倫·巴菲特很謙恭」。就是這樣。

 

問:1968年的會面,在加州?

 

SCHLOSS:是的,聖地亞哥結束的。

 

問:格雷厄姆給了你20個是非判斷題?

 

SCHLOSS:我記不太清楚答案了,是些比較棘手的東西。

 

問:你沒那20個問題,是嗎?

 

SCHLOSS:不。我甚至不記得他們,我記得那個測試是不公平的。

 

問:日本現在很多便宜股票,但是公司治理不咋樣,你覺得?

 

好吧,我對外國公司的看法是我不信任政治。我不知道足夠的有關公司的背景。我必須告訴你,我想美國SEC做的很好,拿著美國公司,我感覺更安心,我真的不說日語,其中一些公司在日本,我只是覺得購買美國公司安心些。

我們已經買了些英國公司的股票。但我傾向於遠離外國公司,因為我只是不明白他們的政治。總有一樣東西來了,你永遠不知道。(譯者註:嗯嗯,趙丹陽花了些學費明白了這個問題,印度不好玩啊。想當初,我自己也有想投資印度、巴西甚至俄羅斯的公司:-)

 

問:人們喜歡比較現在的市場和以前的市場。你看到任何歷史的重複?以往任何一年的情況影響了你對今年的評估嗎?

 

SCHLOSS: 在去年年底,我告訴你,我的合夥公司拒絕接受新的資金加入,因為我覺得我根本不知道市場將會咋樣,我們儘量不去揣摩市場將會 怎麼走,我找不到任何投資標的。我的兒子也發現不了。所以他說,如果我們不能找到什麼想買的,那我們還拿我們客戶的錢幹嘛?所以我們不接受新資金。從這個 意義上,我認為去年市場被高估了。(譯者註:沃爾特的合夥公司是他和他兒子Edwin Schloss在運作)

 

現在市場有兩個方面的。你有一些股票確實遭受了挫折,下跌了50%或60%,與此同時,其他有的股票達到了股價的新高附近。所以,你看的那些受挫的公司, 然後你說好吧,也許他們的股價以後可以漲回來。你知道,人們往往喜歡買那些干的好的公司。他們厭惡業務沒做好的公司。如果當年將損失兌現可以抵消收益,眾 所周知,有不同的原因。所以有時股票跌的超過你的想像。或許只是因為人們想省些錢,因為賣了後,有損失可以沖減利得稅。(譯者註:美國有股票利得稅,所以 年底會有人賣出虧損股票減少應稅總額)

 

所以,我要說,這是一回事。市場沒相同的,你知道嗎?在1962年,市場上一些低價股表現瘋狂。他們漲飛了,新的發行不斷並且價格離譜,所以我啥也沒幹。 我們賣的一些低價股,後來漲了很多,然後他們又再次回落,其中一個我記得,Fownes兄弟手套公司,是我的合夥公司開業後第一隻買的股票,當時是 1955年,股價在2.5美元。Tweedy Browne幫我買進,後來上升至23美元,我把它賣了。我有很多,都賣了。然後我買不回來了。它沒有跌下來,多年後在32美元左右被賣盤。所以有時你賣 出也是在冒險,這是必須的,雖然它可能會繼續走高。(譯者註:Tweedy Browne是一家老派的投資公司,為沃爾特·施洛斯提供了辦公地,所以前面說了,價值投資者很省的)

 

我會這樣說,由於我們量大,所以大部分的股票,我們賣出後,還會上漲。從來都不會賣到最高,買到最低。(譯者註:指望「買到最低,賣到最高「的都是投機者,不解釋)

 

問題:你的賣出原則是什麼?什麼情況會改變?

 

SCHLOSS:賣出是艱難的。最糟糕的是,你有時想賣掉,但是隨後發生的變化又影響了你。我們有投資一家公司叫Southdown,是一家水泥企業。我 們在12.5美元買了很多。哦,現在想還覺得很棒。後來賺了一倍,我們賣了,差不多28美元-30美元的樣子,守了差不多兩年時間。後來我再次關注這間公 司的時候,它已經每股70美元了。人會因為犯錯而自卑。但是,我們只是覺得,在這個水平已經不便宜,所以我們會賣出。(譯者註:這個問題其實前面回答了, 覺得不便宜了就賣出。)

 

問題:你的做法有過顯著變化嗎?

 

SCHLOSS: 是的,會因為市場的改變而改變。現在我再也買不到不高於營運資本的股票了,我們不會消極的說「那我們就不買了,那我們不打算玩了」,你必須決定你到底想要 做什麼。所以我們決定,我們買那些陷入困境的股票,有賬面價值基礎的,股價在低點附近而不是在高位,那些沒有人喜歡的股票。那麼為什麼他們(譯者註:市 場)不喜歡了?然後你可能會說凡事必有原因。原因可能是企業沒有利潤了,人們喜歡利潤。人們會關注下個季度的公司情況,但是我覺得下個季度沒那麼重要。 (譯者註:市場無法總能提供大量便宜到離譜的股票,畢竟熊到大蕭條程度的那種便宜,一輩子也許碰不到1、2次。)

 

問題:Tweedy Browne注重定量,巴菲特的更多定性。那麼你的取向?

 

SCHLOSS: 我更傾向於在Tweedy Browne那邊。沃倫·巴菲特做的很棒的,甚至是空前絕後的。但是,我們不能像他那麼做。你要做你自己有把握的事情。現在,很多人想模仿、克隆巴菲特。 「他們會購買沃倫·巴菲特買的股票。但我不會這樣做。我們運作合夥公司來進行投資,年復一年,我們買入,然後漲起來後我們賣出,我們儘量會買便宜一些的公 司。(譯者註:沃爾特·施洛斯接的是格雷厄姆的衣缽,對股票的便宜與否會有較嚴格的要求,而巴菲特在價值的判斷部分也看重未來,而未來是難以量化。)

 

現在,如果我們買股票,和沃倫·巴菲特買的一樣的只有一隻,就是房地美,它從10美元漲到50美元。孩子,那是很棒。我們出售了它。但是,如果你不賣,然 後市場變化,房地美從50美元跌到25美元,我的夥伴虧了50%,那年我們的投資虧了30%,他們把錢都抽回了,因為你不能虧30%。查爾斯·芒格虧過 30%,而且是連續兩年,他管理的是他自己的錢。

 

所以,你必須是瞭解你的那些投資人。他們相信你,但是他們不喜歡他們的錢虧30個百分點。我們也不想自己的錢虧30%。所以,如果你買那些「優質」的公 司,一般都帶著成長性,這些公司可能會遇到打擊,,我們的合夥投資人不是那些「尖端的」,我們要設法保護他們,因為輸錢和賺錢我們都要承擔相應的比例。如 果你買了那些「優質」的公司虧了錢,他們會非常非常不高興。所以我對那些貴價的股票不感興趣。(譯者註:所謂「優質」是市場的看法。沃爾特·施洛斯覺得巴 菲特很多持股都不便宜,所以不會買。有什麼樣的投資風格,就會有什麼樣的投資人。就像巴菲特說的有什麼樣的公司就會有什麼樣的股東,大家趣味相同才走到一 起。)

 

當然也有人依靠投資這些「優質」公司賺了大錢。所以,再一次,你要做你有把握的投資。我們覺得買的舒服有把握的公司是風險有限的,我們會買很多。正如沃 倫·巴菲特說的,持有一個投資組合是為了「無知」做對沖,我覺得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因為我們不會到處去調研,好像彼得·林奇做的那樣。他是在自虐,他 一年去調研300家公司,他不停的從一家公司到另一家。

 

那不是我們的方式。格雷厄姆也沒這樣做。格雷厄姆的觀點是,這些公司的董事,對公司的得失負責。如果一間公司沒有運作好,改變管理,使公司做得更好。這要 花更長的時間。沒有公司想要不斷賠錢,他們會做努力。他們或者合併或者改變管理。所以我們不會花大量時間去和管理層或者合夥人談。我們也根本不想被投資人 問這問那。

 

從情緒上來說,我發現股市有時非常不愉快,我不想聽10個人向我哭訴。如果他們不高興,你或許不在這個位置上感受不到,但是我可不希望聽他們嘮嘮叨叨。如 果他們不願意,那就走吧。老兄,我們幹這一行差不多40來年了,我們知道怎麼幹是行得通的,我們很盡力,我覺得你要瞭解和信任我們。因此,我們的投資人會 留在我們身邊,希望如此。(譯者註:沃爾特·施洛斯在吐槽,他以自己為例表明不喜歡投資人對管理層指手畫腳。所以,他也不去主動管理,去幹預他投資的那些 公司。)

 

問題:你們啥時會接受新的資金加入?

 

SCHLOSS:我們每年都會接受些新的資金進來,如果有餘地,我們會接受有限合夥人。

 

問題:那你去年說你不接受新資金?

 

SCHLOSS:去年我們是沒接受任何人的。

 

問題:但是今年你說……

 

SCHLOSS:如果有人拿著一百萬哭著喊著要給我們,那也行。我不知道我們的合夥公司是不是還有新增資金的餘地,因為已經滿滿噹噹了。我會試著做些小小的改善。

 

問題:你的投資回報是多少?

 

SCHLOSS:你的意思是那些股票?

 

問題:是的。

 

SCHLOSS: 我估計差不多20%或25%一年。大約每四年我們翻一倍。我們想獲得長期的資本收益,當你買了陷入危機的公司,它不會馬上漲 上去,相信我。它一般會下跌。所以你必須等待一段時間,差不多要4年的樣子。一些需要更長的時間。我們有個例子,很特別,是我從沃倫·巴菲特那買的。他因 此欠我一個人情,他有個組合,裡面​每一個股票都很少量。- 1963年他來找我,他說,沃爾特,你會喜歡買這些公司。我忘記了那些公司的名字。Genessee & Wyoming鐵路,我記得是其中之一。還有類似的幾間。

 

然後我說,好吧,沃倫,什麼價?他說我以成本價讓給你。我說「OK,我買」。聽上去好像挺簡單,也不多,6.5萬美元,但是在當年,那可是一大筆錢。一共5家公司,後來我們處理掉了。他們後來漲的都挺好,我們留下一隻叫「Merchants National Properties」,我14美元買的,他們想收購回去,他們可不想以$533每股的價格買回去。所以當年那些小公司有很多賺錢機會,不過那是35年前。

 

問題:巴菲特一直說要集中投資,不過好像你不是這樣的?

 

SCHLOSS:從心裡來說,我們做不到。沃倫是傑出的,他不僅是好的分析家,而且他很有很好的商業眼光,他知道,我的老天,他買了一家公司,然後那些傢 伙拚命為他工作!沃倫不僅有很好的商業眼光,他對人的判斷也很準。所以他做的很棒。巴菲特可以找到5間公司都是做金融的,並且理解這些公司,他很擅長,但 是這些我們可做不到。你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能力圈。

 

問題:你有涉及到商品投資嗎,你說「銀」是否被低估?

SCHLOSS:我對商品投資沒有涉及。Asarco是間從事銅的公司。我不知道銅是不是會下跌,我只是考慮股票價格是否便宜,我不需要知道銅價或者銀的價格走勢。我對商品走勢沒啥看法,這節省了我們大量的時間。

 

問題:你賣空嗎?

 

SCHLOSS:我以前曾經做過幾次,當時我們總被賣空搞的很煩惱。所以我們再也不做了。

 

注一:Walter Schloss, 『Superinvestor' Who Earned Praise From Buffett, Dies at 95 ,http://www.bloomberg.com/news/2012-02-20/walter-schloss-superinvestor-who-earned-buffett-s-praise-dies-at-95.html

 

注二:演講來源http://www.grahamanddoddsville.net/wordpress/Files/Gurus/Walter Schloss/Schloss-Sixty-Five-Years.pdf

 

------------------------------------------------------------------

以下是1984年沃倫.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發表的演講《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級投資者們》中關於Walter J. Schloss的部分:

 

第一個案例是沃爾特·施洛斯。沃爾特從來沒有唸過大學,但他在紐約金融協會參加了本傑明·葛雷厄姆的夜間課程。沃爾特在1955年離開Greham— Newman公司。以下是「亞當·史密斯」——在我和他談論有關沃爾特的事蹟之後——在《超級金錢》(Supermoney,1972年) 一書中對他所做的描述:

 

他從來不運用或接觸有用的資訊。在華爾街幾乎沒有人認識他,所以沒有人提供他有關投資的觀念。他只參考手冊上的數字,並要求企業寄年報給他,情況便是如此。

 

當沃爾特介紹我們認識時,他曾經描述「他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在管理別人的資金,這進一步強化了他對於風險的厭惡。」他有高尚的品格.並以務實的態度自持。對他來說.金錢是真實的,股票也真實的——並從此而接受了「安全邊際」的原則。

 

沃爾特的投資組合極為分散,目前擁有的股票遠越過100支。他瞭解如何選股,將價格遠低於其價值者出售給私人投資者。這便是他所做的一切。他不擔心目前是 不是一月份,不在乎今天是不是星期一,也不關心今年是不是大選年。他的想法非常單純,如果某家公司值一美元,若我能夠以40美分買進,我遲早會獲利。他便 是如此不斷地行動:他所持有的股票種類遠比我的多——而且比我更不關心企業的本質;我對沃爾特似乎沒有太大的影響力。這是他的長處之—,沒有人能夠對他產 生足夠的影響力。

 

附圖:沃爾特·施洛斯1966-1984年投資業績

格雷厄姆忠实门徒沃尔特•施洛斯:我在华尔街的六十五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77

沃爾沃辨戶口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4-27/100384879_all.html

 位於北京順義的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天竺)新館,4月23日起迎來第十二屆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其中,國際豪華品牌云集的W4展館尤其引人注目。除大眾集團奧迪品牌外,奔馳、寶馬、雷克薩斯、捷豹路虎、英菲尼迪、沃爾沃等各大品牌今年在此同台亮相。

  這些世界性汽車品牌之中,沃爾沃的特殊之處在於該公司現在實際屬於中國民營汽車公司吉利集團。4月23日上午,沃爾沃汽車新聞發佈會後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出現在沃爾沃展台,他也是沃爾沃汽車董事長。

  這是沃爾沃第二次以吉利集團旗下公司身份出現在兩年一度的北京車展上。沃爾沃這一特殊身份曾被認為是相對其他豪華車品牌的優勢。

  在各家公司加快在中國投資情況下,吉利集團收購沃爾沃半年後,也推出了宏大的中國戰略,計劃通過國產化,五年內將沃爾沃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從3萬輛增加到20萬輛,市場份額達到豪華車市場的20%。

  可是,一年多過去,沃爾沃落地中國仍未得到政府批准。沃爾沃汽車中國區董事長沈暉近日公開表示,沃爾沃將「自選」外資身份,通過與吉利集團建立合資公司方式,加快國產化進程。

  這是一個迫不得已的尷尬選擇。不過,多位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律師表示,根據中國現行法律,吉利集團收購的沃爾沃返程投資中國的話,依然屬於外資身份,在法律上沒有異議。

  按照中國目前的汽車產業政策,作為外資的沃爾沃,需要選擇一家中國合作夥伴成立合資公司。在中國政府計劃收緊外商在中國進行整車領域投資趨勢下,沃爾沃落地問題比想像更加複雜。這是李書福收購沃爾沃時未曾預料到的,也使得他收購沃爾沃之後設想的中國戰略實施大打折扣。

沃爾沃姓中姓外

  在瑞典,沃爾沃的身份一直是外資控股的瑞典品牌;而按照中國法律,沃爾沃是中資控股的外資品牌。走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街頭,隨便問一個路人, 對於外國公司擁有沃爾沃有什麼感想,得到的回答大多會是:有一點點遺憾,但不會影響什麼。在吉利收購沃爾沃之前,沃爾沃的股東是美國福特公司。在瑞典,這 類公司比比皆是。薩博破產前是荷蘭人控股,卡車公司斯堪尼亞是德國大眾集團控股,如此等等。

  瑞典本地媒體《TTELA》記者Lönnroth Valdemar接受財新記者郵件採訪時說,在瑞典,消費者可能會因為企業股東變化而改變消費傾向,但政府對於內資外資企業是一視同仁的,不管是在稅收還 是其他方面,並沒有什麼特殊待遇。「許多國家的政府對本國汽車產業都有保護政策,但瑞典沒有,為此瑞典內部也有批評聲音。」

  在中國完全不同。1978年,中國開始對外開放,吸引外商投資。1979年中國出台第一部針對外國投資者的法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 營企業法》,隨後又分別在1986年和1988年出台《外商投資企業法》及《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在上述法律中,外資企業的定義是全部或者部分資本來自 外國投資者的企業。通商律師事務所一位熟悉中國法律的律師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稱,在中國法律中,外資的認定主要根據公司註冊地,註冊地在境外(包括港澳 台)的公司即是外資公司。

  長期以來,外資企業在中國國內享受比本土企業優惠的稅收和土地政策,因此,許多中國公司和個人為享受外資優惠待遇,通過在國境外註冊公司,返回中國投資,從而獲得外資企業身份。

  大成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李成軍告訴財新記者,在實際操作中,這在法律界沒有異議,是很清楚的界定。「像招商局、華潤、中遠等公司,到內地再投資,都被認為是外資公司。」他說。

  上述兩位律師均認為,吉利集團雖然全資擁有沃爾沃汽車,但是沃爾沃的註冊地在瑞典,按照中國法律,沃爾沃到中國投資建廠,應該是外資身份。

  一位跨國公司負責政策研究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他曾與商務部外資司官員就沃爾沃身份問題進行過討論,「沒有定論」。這位人士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汽車業的三個主管部門中,商務部是對外資「最友好」的一個部門。

  在汽車業,除了中外資企業之分,還存在「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及「外資品牌」的差異。中國政府鼓勵「自主品牌」發展。吉利收購沃爾沃之後, 沃爾沃算是吉利的「自主品牌」,還是「外資品牌」也存在爭論。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近日在媒體發表文章認為,「沃爾沃汽車是中國公司擁 有的外資品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是半官方的行業組織,歷任秘書長或為政府官員,或為國有汽車公司前任CEO。董揚任職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前,是北汽集團 董事長兼總經理。

中國戰略受挫

  關於沃爾沃身份的爭議,出乎李書福的意料。一位曾為吉利集團收購沃爾沃提供法律服務的律師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透露,收購過程中並未考慮過沃爾沃的身份問題。

  吉利收購沃爾沃項目獲得政府審批的順利程度超過許多人預期,或許也是李書福掉以輕心的原因。2010年3月28日,福特汽車和吉利集團雙方簽署出售沃爾沃的協議,當年7月,吉利集團便完成所有需要的國內政府審批,8月2日宣佈完成交割事宜。

  2011年2月25日,沃爾沃汽車便在北京高調宣佈了其未來五年的中國發展戰略,通過在中國建立成都和大慶兩個生產基地和上海總部基地,目標是到2015年達到20萬輛銷量規模,並佔有中國豪華車市場20%份額。

  2011年9月,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的車展上,沃爾沃汽車中國區董事長沈暉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已經跟商務部做過溝通,「承認我們是自主品牌,承認我們是中國公司。」

  「國外的人認為我們是中國公司,國內的人又認為我們是外國公司,這是很尷尬的。」他表示,從品牌上講,沃爾沃是外國公司,但擁有者是中國公司,所以「我們應該是中國公司」。

  事實證明情況比預想複雜。從2010年8月完成交割到如今,已經一年半時間,沃爾沃在成都和大慶建立工廠的項目審批依然未通過,原因就是對沃爾 沃的身份認定。根據2004年發改委頒佈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整車投資方面實行核准制度,汽車整車中外合資生產企業的中方股份比例不得低於50%。

  沃爾沃2011年提出的中國戰略,是建立在沃爾沃中國項目迅速國產化基礎上。如果沒有沃爾沃順利國產,這一目標並不易實現。如今中國豪華車市場 規模已經超過80萬輛,其中,奧迪、奔馳、寶馬形成鼎足之勢,佔有整個市場超過80%份額。根據2011年銷量數據,奧迪銷量達到31萬輛,奔馳和寶馬銷 量均在20萬輛左右。沃爾沃2011年銷量在4萬輛左右,共佔豪華車市場大約5%,與捷豹路虎、雷克薩斯和英菲尼迪的銷量和市場份額接近。

  奧迪、奔馳、寶馬均通過與中國合作夥伴建立合資公司而取得市場先機。捷豹路虎也在3月21日宣佈與奇瑞汽車簽訂了建立合資公司的協議。日系的雷克薩斯和英菲尼迪不甘落後,在籌劃國產化事宜。如果沃爾沃繼續在「身份」問題上糾結,只會進一步延緩其在中國市場的發展。

合資落地中國

  沃爾沃除了必須成立合資公司推出合資自主品牌,還面臨著更嚴格的政府審批。2008年,中國政府實行機構改革,汽車產業政策制定的職能由發改委 轉至工信部。不過,汽車業的多頭管理模式仍在,包括發改委、商務部、工信部在內的多家部委均為主管單位。發改委負責大型項目審批,商務部負責外資審查,工 信部負責產業政策制定。

  上述三家部委都不願就沃爾沃事件發表意見。發改委外資主管部門官員在接受財新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去問李書福」。李書福則在關於沃爾沃國產化 事宜上公開表示,「政府要我們成立合資公司,作為企業只能老老實實地聽話,哪個部委讓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我不能有太多自己的主張。」

  市場不給李書福太多時間來選擇。近期,李書福和沈暉均公開表示,沃爾沃將以「外資」身份實現國產化。沈暉表示,與其在「身份」認定上糾結,不如盡快使國產項目落地。「我們決定自選外資身份。」沈暉說。

  不過,作為外資身份的沃爾沃要國產化,除了必須選擇一個中方合作夥伴外,還需要推出一個「合資品牌」以及新能源汽車。這花費的不僅僅是額外資金,還意味著更複雜的審批。

  「這是國產化最快的途徑。」沈暉在4月23日北京車展現場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吉利與沃爾沃的合資公司,包括製造、採購等在內,均將由沃爾沃中國團隊負責運營管理。

  「如今外資公司只要有新的項目落地,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車是必不可少的。」前述跨國公司人士告訴財新記者,雖然這沒有明文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就是如此,「未來在合資自主品牌產能上進行限制也未可知。」

  這一「潛規則」在近期奇瑞汽車與捷豹路虎合資公司協議中也有體現。根據雙方協議,合資公司將推出路虎品牌產品以及合資自主品牌,並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在4月7日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推出合資自主品牌的原因是「政府鼓勵」。

  「推出合資自主品牌是國家的規定,我們會滿足。」不過,沈暉透露,合資自主品牌的定位還在討論中。

  「沃爾沃被定義為外資企業,另一可能的影響是它將被排除在政府採購目錄之外。」上述人士分析說。中國政府2011年12月出台新的《外商投資目錄》,進一步將整車行業從鼓勵類中刪除,「這意味著將來外資企業再投資整車行業,將受到更嚴格的審批。」

  「目前政府採購沒有考慮沃爾沃,但是我們將來會推出合資自主品牌,相信會被納入政府採購。」沃爾沃全球董事、吉利集團副總裁李東輝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說。

  沈暉表示,儘管沃爾沃國產審批進程「決定權不在我們」,但是審批進程超過預期,不影響沃爾沃中國戰略的實施,其目標不變。「銷量不是我們的第一目標,2012年是我們的戰略投資年。」沈暉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