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英之見:不宜奢望817歷史重演 黃國英

2008-09-19  AppleDaily

V 型反彈加上難得大成交,終於見了一個底,但見到如此強烈的訊號,才施施然入市,就算在全日最高位買9月期指,都只不過是17861。可是由24000點開 始長期盲目估底,好不容易捱到大奇迹日,卻要先沽一半貨籌錢等,昨日午後回升時,也不知是否有EQ再追。金融市場專收叻仔,自己經此一役後,還是被動等訊 號。偶爾會好運遇上大逆轉,但之前輸到嘔血的成本要計算在內,扮醒目是全無着數的方法,除非是超級好運。昨日波幅比817經典一役更勁,卻不宜奢望歷史重 演,去年神奇大升浪,是因為注入了直通車這個新元素,未來接踵而來的消息,卻會是企業減少投資裁員諸如此類,宏觀環境大大不同。

以期權好淡倉博大龍鳳

當 然今年3月升6000點一浪也是毫無特別,只因貨在強手,但如果順應大勢,仍是以沽為宜,又或者配合早前的認購期權好倉,再揸一張認沽期權,博之後又是大 龍鳳。進取一點,則正如昨日所講,趁反彈清理組合,單頭賭細,假如升破19000點,才重新審視形勢。奶粉事件是一次反省,執着民族感情,抗拒可樂入主滙 源(1886),倒不如讓人家一流管理,供應無戒心的果汁。要學英國人的豁達,曼聯曼城車路士利物浦,全部百年民族精神支柱大品牌,一樣毫不顧忌賣給外 資。黃國英電郵:[email protected]作者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作者的客戶目前持有滙源(1886)股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5

龐氏騙局或重演 藝術品基金的戰國亂象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7/0NMzA3XzM2NTQ0Nw.html

9月15日,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地震」了。

中央美院1982級10名學生聯名稱,2010年6月拍出7280萬元的徐悲鴻油畫《人體蔣碧薇女士》實為同學們1983年的習作,他們同時發佈了5幅與《人體蔣碧薇女士》場景、人物都相同的畫作,稱均是當時的習作。

原本,這種事情只不過是藝術品行業內的事情。然而,最近兩年,藝術品和金融資本的結合將藝術品投資的風險傳遞到眾多投資者那裡。 連接藝術品和普通投資者的通道就是「藝術品基金」。幾乎是一夜時間,藝術品基金瞬間誕生了。

中 國的藝術品基金發軔於2007年,但是在2010年之前仍只見星星之火。2010年之後藝術品基金漸漸增多。2011年這個夏天,星火已經燎原。 根據用益信託工作室的統計,僅僅7、8兩個月份,通過信託渠道發行的藝術品信託數量就多達10只,募資規模13億元。而去年全年不過是10只。此外,通過 其他渠道設立的藝術品基金也在這個夏天大幅增長。

「藝術品基金是一個高收益,高風險的產品。」上海一信託公司人士表示,但當前投資者更多的看到的是高收益,而非當中醞釀的風險。

藝 術品基金出沒,請注意 2011年,中國的春拍再創記錄,成交額高達428億。其間,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以4.255億元成交;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圖》以 4.025億元成交;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龍紋扁瓶以2.24億元成交。整個春拍成交額較去年同期增長112%,較去年全年增長了15%。

而 業內估計,下半年的秋拍仍會有400億元的成交額——中國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井噴。 如此高亢的藝術品拍賣讓多年關注這個行業的「老人」都看不清了:「拍品數量和成交量上比去年秋季拍賣有所下降,但是這個成交總額卻是不降反升。」《看藝 術》雜誌的編輯感到疑惑。 金融資本的進入很可能就是這種怪現象的答案。 2007年,民生銀行同北京一家剛剛成立的投資公司——北京邦文當代藝術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邦文投資)合作發行了「非凡理財·藝術品投資計劃」民生1號, 它被譽為中國第一隻藝術品基金。

在當時,這只產品並未引起投資界的太多關注。畢竟2007年是股市、樓市高漲的時代,而民生1號給投資者的預期收益率只有年38%。據邦文投資的投資經理謝尚晉介紹,這只產品共計準備了7個月,發行也有數月。

這只基金兩年後結束,最終收益率雖然只有25%,但比較經過金融危機的其他投資品,該基金的收益率已經不錯。該公司2009年發行民生2號產品時,不到24小時就認購完畢。

2010 年,藝術品基金漸漸形成氣候。根據用益信託工作室的統計,信託公司發行了10只藝術品基金,規模不到10億元。但是2011年,藝術品基金蔚然成風,上半 年就發行了13只,募資規模19.6億元。 而7、8兩個月份,已經發行產品10只,規模13億元,當中8月份發行7只,呈現出明顯的加速度。

這也意味著,截至8月份,今年以來信託平台發行的藝術品基金就超過了32.6億元。

藝術品基金還有另一種合法的設立渠道就是合夥制。邦文投資在今年4月就通過有限合夥方式發行了規模過億元的基金,其他各個公司設立的合夥制藝術品基金金額已不可考。

「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機構找我們聯繫發行藝術品基金。」上海某信託公司人士介紹,藝術品收藏的民間人士、美術館、畫廊、拍賣行等都注意到了這麼一個賺錢的機會。 龐氏騙局或重演 藝術品基金的戰國亂象 另外,還有更多的藝術品基金私下募集。

但另一方面,相比股市,中國的藝術品市場的交易量卻不大,雖然今年春拍的藝術品成交額482億元已經創下歷史記錄,但是,考慮到歷年發行的藝術品基金累計可能已經接近50億元,佔成交額的10%,藝術品基金對藝術品市場的影響力就不容小覷了。

這也解釋了為何今年春拍藝術品數量減少,但成交金額卻創新高的 利潤豐厚的藝術品基金 在證券投資界有兩個非常出名的人物:劉益謙和戴志康。前者發家於證券市場,旗下的新理益系在資本市場大名鼎鼎。

而五道口畢業生戴志康是上海證大系的掌門人,曾創立了中國最早的基金。後投身私募和PE。諸多股票中都留下了證大系的身影。

然 而,兩個玩證券的人不約而同玩起了藝術品投資。 2009年國內拍賣市場成交額居前的十大藝術品中有4件被劉益謙收入囊中,其中,他以1.69億元成交價買下的明代吳彬的《十八應真圖卷》,創下了當年全 球中國繪畫成交紀錄,以至於他與妻子王薇擊敗比利時的尤倫斯夫婦、中國香港的劉鑾雄和中國台灣的林百里,當選中國藝術權力榜的「2009年度收藏家」。 2010年他又以3.08億元的天價拿下了舉世矚目的王羲之的《平安帖》。

而今年春拍中《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也正是劉益謙的原藏品。 戴志康則花巨資打造證大現代藝術館。全球網羅各類藝術品,在戴志康的微博中,關於藝術品的言論遠超股市。

保利、嘉德、翰海和匡時近兩年公開拍賣記錄顯示,幾乎所有的頂級拍品都被那些在資本市場呼風喚雨的財團或資本大佬所買走,而這些人顯然以短期投資為主,根本目的是以更高價出手。(戴志康曾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否認通過藝術品賺錢。)

然而,對於普通人而言,藝術品投資是專業性和入場門檻都很高的投資。於是藝術品基金就介入了。

跟陽光私募不同,即便同在信託平台發行,藝術品基金的投資顧問也有遠高於前者的收益率。

陽光私募的投資顧問一般可以提取收益的20%作為報酬,而據邦文投資的謝尚晉藝術品基金的業績提成沒有低於20%的。

以 「非凡理財——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基金為例,該基金雖然最終獲利為25%,但是其毛利率是很高的。該公司董事長黃宇傑透露了其投資組成以及一些品種的收益 的情況:這款理財產品分為中國書畫及中國當代藝術,其中中國書畫佔62.5%,中國當代藝術(油畫、雕塑)佔37.5%,獲得的毛利潤百分比分別是 39.2%和60.8%。其中一件林風眠的《五美圖》,投資成本為560萬元,1年後的淨收益295萬元,年化收益率為53%。另外一件八大山人《仿董巨 山水》投資成本 286萬元,5年後的淨收益為2024萬元,年化收益率為142%。

綜合下來,該基金在提取業績報酬前的收益率為47.3%,考慮到該基金持有人最終獲得的收益是25%。那麼邦文投資提取的利潤佔全部利潤的比例高達47%。

有更多的藝術品基金並不採用固定收益率來提取業績報酬,而是採取累進收益率來提取。這意味基金賺得越多,提取的比例就越高,有的可能提取淨利潤的一大半。

如此賺錢的買賣,難怪傳統藝術品領域的各路人士都閒不住了,紛紛發行藝術品基金。用益信託工作室的研究員雷文文認為,當前低迷的股市和樓市流出的資金也支撐起藝術品基金的繁榮。

博傻的藝術品基金?

今年年初,天津文交所的藝術品交易著實火了一把,《黃河咆哮》曾創下18個交易日較之發行價上漲1870%的記錄。然而之後的跌勢就沒有停止過。截至9月16日,該畫作份額價格只有3.38元,而其上市開盤價高達7.47元。高位套牢的資金數億元。

藝術品基金和天津文交所有相似之處:都會把投資藝術品的門檻降低;都會將金融資本引入藝術品市場,推高藝術品價格;都是藝術品金融化的做法。

那麼藝術品基金是否也會面臨天津文交所面臨的風險:泡沫破裂,投資者損失慘重。

文邦投資的投資經理謝尚晉認為:「好的藝術品,只要精品,現在價格不算高。」而泡沫的魅力在於破滅時,才知道是泡沫。 金融危機過後,各類藝術品的實物價格幾乎沒有跌的。從古玩書畫到玉器瓷器無不一路上漲。甚至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人幾乎沒有嘗到藝術品下跌的滋味。

反 觀國外,在藝術基金發展史上,曾經發生過多起以投資失敗告終的慘案,但很少被人提及。從1989年至1991年,巴黎國家銀行投資2200萬美元,購買了 16幅法國及意大利的繪畫及素描作品。在7年之後,該銀行出售了這套投資組合的藝術品,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作品最終的成交總額比購買時還少了800萬美 元。

此外,紐約大通銀行發行了一隻價值為3億美元的藝術品基金,摩根建富投資集團發售過一隻2500萬美元的藝術品投資基金,日本 Itoman Mortgage corporation曾投資5.2億美元購買了7300件包括雷諾阿等西方現代主義及印象派的繪畫作品,然而,這3家公司的投資基金都嚴重虧損。 對於藝術品基金而言,泡沫的風險只是其一。

另一風險在於標的物是否是贋品。9月15日,中央美院1982級學生聯合聲明表明這類風險時刻存在。

這些作品是北京九歌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的。而該公司介紹自己是「2004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設立,註冊資本5000萬元人民幣,是從事綜合文物藝術品拍賣的大型專業化拍賣公司並設由國家級鑑定專家組成的拍品審鑑機構」。

即便如此,該公司還是未能鑑別出中央美院學生的習作。

國 內藝術品投資基金,無論是信託投資計劃,還是合夥制的私募基金,在發展的過程中多閃現著拍賣公司的身影。早在2009年,國投信託與建行推出「國投信託· 盛世寶藏1號保利藝術品信託計劃」,北京保利拍賣公司即擔任投資顧問角色。北京邦文當代藝術投資公司旗下就擁有北京傳是拍賣公司,聯手拍賣公司進行基金運 作的業務佈局十分明顯。

目前有一部分藝術品基金是融資型的產品。即藝術品持有人要拿藝術品通過信託進行融資。而信託對藝術品的價格評估是參照拍賣行的估價。如果基金管理人和拍賣公司合謀,給一件藝術品標高價格,那麼買入這件藝術品基金的投資者將會利益受損。

其 次,在國內拍賣行業,操縱拍賣並不鮮見,但如果用在藝術品基金上,就如公募基金的老鼠倉那樣。比如投資顧問聯合拍賣行某個在藝術圈有一定知名度並且市場價 格在10萬元左右的畫家,簽一個三年協議,由其每年提供40張畫,三年120張,每張以30萬到50萬元左右收購。一年後,開始在拍賣會上炒作,每張30 萬元收購的畫,拍賣價標到100多萬,兩年後再標到500萬甚至1000萬元一張。

在拍賣過程中,具體操控方法是,讓藝術品基金高價買入 這個作品,拍賣行和投資顧問都有利可圖。對於高價買入這幅畫的基金咋辦?其實很好辦。因為藝術品基金都有相當長的封閉期,在封閉期內,投資顧問再聯合拍賣 行發行另一隻藝術品基金接貨上只基金買入的藝術品。如此反覆,就是一個藝術品基金中的龐氏騙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69

漏洞篇》新版證所稅會重演二十四年前的歷史?七大漏洞透視證所稅開徵的最大挑戰

2012-4-23  TWM




新版證所稅對於境內、境外的個人 及法人課稅方式大不相同,稅制的改變對於資本市場衝擊還沒辦法預知,多位專家檢視財政部證所稅版本認為,接下來台灣股票市場將會產生七大漏洞與出現很多 「怪異」現象。

撰文‧張瀞文、葉揚甲

一九八八年九月二十四日,蔡先生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二十四年前的這一天。

當年蔡先生僅三十五歲,已經擁有上億元身價,那一天正好是星期六,他帶著家人到台中遊玩,正當與家人開開心心共進午餐時,電視上突然傳來財政部長郭婉容宣 布第二年要復徵證券交易所得稅(簡稱證所稅)的消息。

二十四年前,證所稅開徵一年後停止沒想到九月二十六日(星期一)一開盤,所有股票全部跌停,之後連續十八個營業日都是「開盤就收盤」無量下跌,投資人股票 想賣、想斷頭都賣不掉。

在接近一個月的時間裡,蔡先生每天吃不下又睡不著,體重一下子暴瘦八公斤,由於股票沒辦法斷頭,金主開始來討債,一夕之間他從原本的億萬富翁,變成被人追 債的千萬負債大戶,他萬萬沒想到在年屆耳順這一年(二○一二年),「證所稅」又死灰復燃!

二○一二年四月十二日,台灣六百萬股民都會記得這一天!

當天晚上六點十分,所有財經線記者都收到了財政部傳來的簡訊,「財政部長劉憶如等一下要舉行記者會宣布重大決策!」大家都在猜是不是暌違二十四年的「證所 稅復徵方案」就要出爐!

果然七點鐘一到,劉憶如在全場閃爍的鎂光燈下宣布財政部版「證所稅復徵方案」,停徵二十四年的證所稅將於二○一三年正式實施(即二○一四年五月申報一三年 所得稅適用)。

暌違二十四年,證所稅捲土重來根據財政部規畫,未來每一申報戶,股票等證券及期貨交易,年獲利超過三百萬元,要課徵二○%證所稅,報稅時與綜所稅採取「分 開計稅、合併申報」。

至於企業證所稅部分,仍維持最低稅負制,不過免稅門檻從過去的二百萬元降至五十萬元,稅率從過去的一○%到一二%,調高至一二%到一五%,財政部建議適用 稅率在一二%。

在成本計算的部分,個人採取「先進先出法」,法人則因為有明確的成本資料,所以採取過去最低稅負制的成本計算方式。另外費用的部分,在需要繳交證所稅時, 原先繳納的證交稅及券商手續費可以當作費用減除。

如果個人或是企業當年投資虧損,財政部建議提出申報比較有利,因為如果當年虧損而留下申報紀錄,未來將可以盈虧互抵。其中個人投資虧損可遞延三年,法人的 部分遞延年限則為五年,得以從交易所得中扣除。

另外,不管是個人或是法人,都可享有長期持有五年以上,則證所稅減半課徵的優惠,這對於創投及壽險公司較為有利。

根據財政部估計,在個人部分,受到衝擊的股民約有一%,至於可以徵收到多少稅收,以二○一○年營利事業採用最低稅負制約一六七六家,在最低稅負所繳的「證 所稅」約七十七億元來看,未來由於免稅額降低,稅率提高,預估將會增加。至於個人的部分,由於先前沒有申報紀錄,劉憶如說,這必須觀察二、三年才能知道成 效。

二百天變十六天,定案過程有草率之虞劉憶如表示,這次改革的原則,主要是鼓勵大家把制度健全起來,最終希望能往「量能課稅」目標邁進。她強調,「稅收穩 定」,「稽徵成本小」,「市場及經濟衝擊小」,同時維持台灣的「國際競爭力」,都是必須兼顧的。

所以選擇「簡單可行、受影響的人最少、對資本市場衝擊面最小」的方式,而「縮小打擊面」是這次改革的主要原則。劉憶如甚至強調,門檻可以調、稅率可以改, 但「法人適用最低稅負、個人適用分離課稅」的架構必須維持。

但是「縮小打擊面」、「法人適用最低稅負、個人適用分離課稅」,就真的都沒問題了嗎?︽今周刊︾訪問了多位股市投資達人、專家學者及會計師後認為,賦稅的 公平性很重要,不過證所稅復徵的決策過程似乎過於草率。

因為證所稅從提出討論到送交行政院,原本預計九月、大約二百天左右才會提出版本,結果卻短短十六天就完成定案,其中許多參與討論的專家甚至笑說自己是跑龍 套的,因為版本「改來改去」。而這十六天的紛擾,已經讓台股總市值蒸發掉接近一兆元台幣,相當於一家鴻海的市值規模。

另外,財政部版本當中對於自然人(個人)及法人課徵證所稅,且對待境內及境外的自然人及法人的課稅方式大不相同,以上種種對於股市未來的衝擊雖然還沒辦法 預知,不過了解股票市場的專家以及會計師已經預言,接下來台灣股票市場將會有七大問題發生。

一、人頭戶橫行。財政部版證所稅方案,針對個人部分,新法訂有三百萬元的免稅額,這部分足將誘使納稅人使用人頭戶。

免稅額度與對象,催生人頭戶與假外資當年前財政部長郭婉容復徵證所稅為何功敗垂成?很多人以為是因為股市十八天無量下跌所以失敗,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蔡先生回憶說,當時宣布復徵證所稅時股市暴跌僅是短線衝擊,就在宣布復徵後,台股在一九九○年還第一次衝上萬點,但是因為證所稅有免稅額的規定,引發當時 人頭戶猖獗的情況,當年很多人用老兵的名義開戶,甚至還發生有個人頭戶交易量高達一千億元,最後國稅局卻找不到人課稅的弔詭事件。

針對人頭戶問題,目前財政部新版復徵案,已宣布將訂﹁人頭戶條款﹂,抓到加倍罰。

二、市場充斥假外資。新版證所稅方案,並不對外資課稅,所以未來中實戶或是大股東可能把資金匯往海外,化為假外資再回頭投資台股。

其實當初在最低稅負制制定時,為了避免對外資產生衝擊,外資不必適用最低稅負制,因此這類外資在台灣投資股票的資本利得,本來就不必課稅。所以這次財政部 版證所稅當中,外資免課證所稅,僅是最低稅負制的延續。

但是不管是最低稅負或是新版證所稅對外資的課稅方式,卻是提供了法人或是中實戶另一項「節稅」甚至是「逃漏稅」的管道,因為未來只要把自己也變成外資,就 可以享受外資同等待遇,「把自己變成外資,再回國投資國內股市」,這類由本國中實戶或法人所變成的「假外資」,可能形成未來市場新主力。

三、期貨市場轉戰摩台指:由於期貨也被納入課稅範圍,市場資金將轉向免課證所稅的新加坡摩台指,台灣期貨市場將毫無競爭力。

一般國家大都以課期所稅為主、沒課期交稅,現在財政部版,不僅維持期交稅,還要課徵期所稅,台灣將成為全世界唯一「兩種稅」都課的市場,在兩稅都課的情況 下,對於國內期貨市場的交易量能極為不利。

另外,投資人在台灣就可以輕鬆的買進新加坡摩台指,在新加坡既不課期交稅、也不課徵期所稅的情況下,台指期將如何與新加坡摩台指競爭。若未來台灣期貨市場 「兩稅都課」可能造成資金外流,讓正努力發展中的期貨市場失去競爭力。

成本計算有邏輯上的矛盾

四、成本以先進先出法(個人的部分)計算,將與五年稅負減半優惠牴觸。

新法規定二○一三年開始,股票成本的計算以「先進先出法」為主,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投資人同一檔股票數量很多,必須按照買進的時間,愈早買的,愈優先拿來 計算成本。

這部分將會與持股滿五年以上減半課稅牴觸,怎麼說呢?比如甲君持有台積電股票五張,持有時間已達到四年,再經過一年如果賣掉台積電持股,他將可以適用持股 滿五年以上者證所稅減半課稅的優惠。

但是最近甲君因為看好晶圓代工產業前景,他又買進一張台積電,持有股數達到六張,之後股市因為全球景氣不穩定而下跌,甲君在隔年也因此出售一張台積電,那 這一張出售股票的成本,該怎麼計算?

如果以先進先出法計算,勢必要以舊股成本為計算,若是如此甲君將平白喪失持股五年減半課稅的機會,由此可見先進先出認定成本,在某種情況下將會與五年稅負 減半優惠牴觸。

五、盈餘轉增資配股,恐有重複課稅問題。

至於因為參加除權、配發股票股利取得的盈餘配股,已按面額課過綜所稅,也就是說已經納入綜所稅計算,若再採用國外股票分割的觀念針對盈餘配股課徵證所稅, 恐有重複課稅的疑慮。

因此會計師建議,盈餘配股部分,在證所稅的課徵上,若以除權後的價格為課徵證所稅時的計算成本,亦即前述的股票分割觀念,那麼,原有的盈餘配股納入綜所稅 部分,就應檢討調整。

六、未上市股票沒有公平市價為依據,成本如何計算。

因為接下來未上市櫃股票交易所得也將納入證所稅課徵範圍,在成本的認定上,由於未上市股票並沒有公平市價,若是投資人無法舉證取得成本,今年年底成本的部 分是以淨值認定還是另有他法,這部分財政部可能必須要進一步加以說明,以利投資人參考。

七、政府大刀闊斧,最後恐仍是徒勞無功,加上過程太繁瑣,恐怕導致資金往其他更有效率的市場移動。

當年第一次復徵證所稅時,由於課徵規定太過複雜,造成各種規定隨著投資人的疑問日增而持續補充,搞得市場怨聲載道,當然最重要的是政府也沒課到多少稅,過 高的稽徵成本迫使政府不得不放棄。

這次雖然時空背景已經不同,散戶在台股的比重也已降低到約六成,不過因證所稅的繁瑣,可能導致占市場僅一%的中實大戶,將資金從台股撤出而往其他更有效率 的市場移動。

若大戶不玩,當沖也減少,台股資金動能將停滯,成交量也將低迷不前,最後不僅券商、營業員失去飯碗,散戶也會因為大戶不玩,市場凍結,而有「大象踩死螞 蟻」的情況發生。

股市成交急凍,證交、證所稅兩頭空而目前政府宣布恢復課徵證所稅之後,已經開始有聲音要求「調降證交稅」,以目前證交稅課徵千分之三,去年證交稅約九百多 億元計算,證交稅調降千分之一,政府可能短少三百多億元的稅收,如果到時候台股因為成交量小,大家都不玩,不僅僅是證所稅,財政部甚至可能連原先的證交稅 也課不到,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開徵證所稅,結果稅收並沒有增加」,那顯然就不是「健全財政」的有效方法。

況且這次復徵,因為仍有免稅額的規定,屆時人頭戶事件將難以避免;加上很多投資人可能一年進出筆數都有上千或上萬筆以上,還要自己一一核對進出紀錄,可說 曠日廢時。

未來國稅局怎麼針對每位股民的交易做稽查,怎麼去查人頭戶,以及人頭戶可能衍生的糾紛,都將帶來相當高的稽徵成本,與上次證所稅開徵的情況幾乎相同,即可 能重蹈覆轍。

證所稅該怎麼課才合理?如何防範可能的漏洞?是行政院與立法院接下來必須審慎面對的問題!

財政部版證所稅引爆 7 大疑慮

疑慮1

訂有300萬免稅額,誘使納稅人使用人頭戶,易造成人頭戶橫行

疑慮2

外資無須課稅,誘使大戶把資金匯往海外,恐造成假外資充斥台股

疑慮3

資金恐轉戰新加坡摩台指,台灣期貨市場失競爭力

疑慮4

成本以先進先出法計算,將與五年稅負減半優惠牴觸

疑慮5

股東的股票股利有重複課稅問題

疑慮6

未上市股票沒有公平市價,成本如何認定

疑慮7

稽徵成本過高,過程繁瑣,恐重蹈當年失敗覆轍

分離課稅

指將部分所得排除於每年合併申報的所得總額之外,單獨以一定稅率計課所得稅。納稅義務人在稅額扣繳後,不必在年度終了時併入綜合所得額中申報。

最低稅負制

為使適用租稅減免規定而繳納較低之稅負,甚至不用繳稅之高所得個人,都能繳納最基本稅額的一種稅制。目的在於使有能力納稅者,對國家財政均有基本的貢獻, 以維護租稅公平,確保國家稅收。

量能課稅

為實現公平課稅的理想,主張按照個人的經濟能力作為課稅多寡的依據。凡具有同等經濟能力者,應課徵等額的租稅;而具有不同經濟能力者,應負擔不同數額的租 稅。

財政部版證所稅

個人 營利事業

課稅方式 分開計稅、合併申報 最低稅負制課稅對象 納稅義務人 境內法人課稅標的 上市櫃、興櫃、未上市櫃、私募基金受益憑證、在我國境內期貨交易所得 上市櫃、興櫃、未上市櫃、公債、公司債及金融債券、其他有價證券、在我國境內期貨交易所得實施年度 2013年實施;2014年開始報稅 2013年實施;2014年開始報稅申報門檻 每一申報戶全年獲利達300萬元者 基本所得額超過50萬元者稅率 20% 12%~15% 所得計算 交易時之成交金額-原始取得成本-必要費用*-扣除額300萬元 交易時之成交金額-原始取得成本-必要費用*

本 計算

方法 先進先出法 (1)有價證券:個別辨認、先進先出、加權平均、移動平均或其他方法(2)期貨及選擇權:先進先出法

成本

認定 以今年底收盤價或實際取得成本,兩者孰高認定 實際取得成本盈虧互抵 當年度盈虧互抵,扣除不足者得於後3年度扣除 當年度盈虧互抵,扣除不足者得於後5年度扣除長期優惠 持股滿5年以上者,減半課稅 持股滿5年以上者,減半課稅註:必要費用包括證券交易稅、手續費及其他相關費用

過去開徵三次的經驗法則

實施證所稅 弊多於利

針對證所稅對台股的影響,多數市場專家認為,由於明年度才開始實施,因此若國際盤上漲、台股多頭格局不變,且最後版本就如財政部規畫,那麼台股下半年至第 四季間可望順勢推升行情;若遇到基本面差的台股空頭行情,成交量急凍、行情下跌也同樣具有加乘的效果。

大華投顧董事長杜金龍表示,台股過去實施過三次證所稅,雖然宣布後都曾讓台股「大地震」,但從歷史資料來看,宣布實施當年,台股整年的行情都是大漲的;但 隔年真正開始實施後,除了1989年走大多頭,1965年、1974年兩次都是走空頭,甚至成交量都萎縮到上一年度的三分之二不到。

不過,畢竟目前市場籌碼結構法人占比提高,與早期散戶及中實戶為主力的投資環境已經大不相同,杜金龍認為,課徵證所稅只要有合理的配套措施,對今年台股的 殺傷力相對影響有限;不過若大股東不看好未來行情,資金出走海外,對台股長線競爭力將可能造成傷害。 (林心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00

樓市微調風起,重演鬆緊遊戲:「調控不變,但不會更緊縮」

http://www.infzm.com/content/76744

5月樓市虛火上升,地方政府微調政策不斷,是否預示著,在宏觀經濟不景的背景下,樓市調控的鬆緊循環又將重演?

2012年5月過後,北京各區縣主管財稅的領導紛紛召集各大開發商開會。據北京一位地產界人士透露,各級政府開會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幫「缺錢」的政府一把,預先繳納一筆稅款。

慘淡財務狀況之下,類似的會在中國各個省市都在召開著。青島當地一位開發商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5月下旬,青島市主要領導將約20家開發商叫到市委辦公室開會,主題是討論,可以通過什麼雷霆手段,改變樓市過去一年成交低迷的狀況。

地方政府們對於樓市的殷切期望,似乎在5月收到了回報。全國各大城市的樓市成交全線飄紅。搜房網數據監控中心監測的全國58個大中城市數據顯示,六 成以上城市5月的住宅開盤量有明顯增長,其中有13個城市開盤量環比翻倍增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城市5月住宅開盤量較4月均有一定程度上漲,其 中北京住宅環比4月上漲83%。

似乎2009年春末令人驚悚的一幕重演。開發商的降價行動和地方政府的救市行為導演了又一輪樓市的V型反轉——尤其是中國決策層近來關於房地產調控表述的變化,被樂觀派視為樓市曙光的真正來臨。

2012年5月19日下午,溫家寶總理在武漢提到要宏觀經濟保增長的同時,說「要穩定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嚴格實施差別化住房信貸、稅收政策和限購政策,採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給,繼續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2012年5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在部署下一階段經濟工作時亦提出,「穩定和嚴格實施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而在4月13日國務院一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議上,相關表述為「鞏固房地產市場調控成果。堅持房地產調控政策不動搖,決不讓調控出現反覆」。

這些表述的微妙變化,被外界解讀為樓市調控政策或出現鬆動,並引得地方政府與購房者一時間再度躁動不安。5月31日有報導稱,石家莊市近期擬出台5項樓市微調措施,其中「人均住房面積低於全省人均住房面積的市民將允許購買第三套住房」,被指觸及限購令紅線。

不僅僅是石家莊,為保持樓市回暖的可持續性,包括北京、上海、揚州、蕪湖、廣州、武漢在內的數十個城市都適當微調了當地的樓市政策,通過土地出讓、房源解禁、稅費優惠以及購房補貼等方式刺激樓市成交。

不過,眼見各地「微調」蠢蠢欲動,住建部在6月5日重申,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不動搖,對於地方出台放鬆抑制不合理購房政策的,將及時予以制止或糾正。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住宅與房地產產業處處長趙路興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亦指出,中央調控政策大方向沒有任何改變的可能,但也不會有新的緊縮政策 了,而凡是刺激剛需或者首套房的政策,只要沒有違背本輪樓市調控的核心,應該都會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微調空間——尤其在宏觀經濟持續下行的背景下。

樓市紅五月的背後

近日,北京許久未見的日光盤紛紛湧現,魯能7號院、華潤公元九里、龍湖時代天街等項目在開盤當天都被一搶而空,購房者中不乏投資客的身影。

在北京順義的魯能7號院,看上去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中國正置身於前所未有的房地產調控中。順義是北京市郊一個蓬勃發展的新區,在2012年5月20日的一次開盤中,兩千多名購房者擠滿了售樓處,爭搶500套房源。

最終,該項目在開盤6個小時即售罄,開發商魯能地產收金6個億。這場瘋狂搶購的失利者們在售樓處久久不肯離去,惆悵溢於言表——因為他們聽說開發商的下次開盤要漲價了。

魯能7號院並不是僅有的一個出現轉機的開發項目。5月份,中國各地的房地產市場均現起色。北京海淀一個每套房子總價都達數千萬的豪宅社區西山壹號 院,過去幾個月裡售樓處看房客絡繹不絕,最近幾個週末售樓處更是人多為患,開發商不得不臨時搬來簡便椅子來接待。該樓盤單價也在呈上漲趨勢,「真的賣得不 錯,週末開盤我們應該能銷8個億。」該樓盤的開發商融創中國北京副總經理樓豔青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

想買個二手房也不容易。從5月下旬開始,北京朝陽二手房交易大廳便人滿為患,每天辦理過戶手續量四五百個,將整個大廳擠得滿滿噹噹,比之前激增五 成。根據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管理網的數據,5月份北京市二手房成交量為12672套,同比漲幅為56.2%,成交量創2011年2月份調控以來的新高。

似乎一夜之間,買家重回樓市。根據中房信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5月,北京、南京、廣州、寧波等多地的商品住宅的成交量都已經超過了去年同期。在微調的30個城市中至少有20個城市的成交量已經超過了今年3月和4月份。

巨大而突然的成交量背後,是哪些消費者在支撐?在魯能7號院,手拿著一個路易威登手袋的一名中年女士對南方週末記者稱,看了一圈還是投資房地產更穩當些,她將籌碼押注於一些更為根本的動向,即中國政府或將逐漸放鬆宏觀調控。

在北京市房地產協會秘書長陳志看來,成交數據的上升,與眾多大型房企降價有關。據其對北京在售項目價格跟蹤監測顯示,2012年年以來北京共有110多個樓盤採取降價策略,佔全部在售商品住房項目的30%以上。

但另一方面,樓市「紅五月」的形成,亦得益於地方政府財政窮途下,一系列穩定房地產調控、通過落實利率優惠、降首付比例、減免稅費的政策微調。

國泰君安一份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土地市場的持續低迷、商品房市場的低迷帶來相關稅費的降低,使得2012年中國地方政府收入下降18%。對於本身財 政、債務壓力纏身的地方政府而言,這筆資金缺口龐大得難以填補——按照歷史上地方財政收入、支出等增速測算,國泰君安預計2012年地方政府財政缺口高達 4.8萬億元。

該報告指出,借助「紅五月」之勢,在地方政府已經基本換屆完畢、財政壓力持續增大的時期,他們具有強烈的驅動力對樓市政策進行修正。

政策微調將成常態?

正是這樣的一些局面考驗著中國政府的神經。隨著中國經濟最近兩個月呈現出持續下行的趨勢,中國總理溫家寶在5月底稱政府將「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此言被外界視為又一次「大環境鬆動」的佐證。

一位接近住建部的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早在4月中旬,住建部就開始了一系列政策儲備和研究工作,核心內容是針對居民首套住房的優惠政策。在部署2012年房地產調控主要工作時,部長姜偉新也要求,在遏制不合理購房需求的同時,要支持居民購房的合理需求。

隨即而來的5月,「政策微調」是樓市最引人關注的字眼。多地集中進入政策微調期。從調高公積金貸款、減免稅收等常規性小動作,到直接變相取消或改變限購政策,包括揚州、蕪湖、廣州、武漢等在內的四十多個城市政府都採取了不同的動作,來試探中央房地產調控的政策底線。

這一次,不僅中央政府沒有迅速將所有試探政策打回去,甚至還有住建部官員為這些試探站台,表示他們的措施不是在刺激樓市。至今只先後有幾個城市的「微調」被叫停,這引起了更多城市的效仿和更大尺度的試探。

但顯然,中央政府並不想在房地產調控大方向上鬆口。溫家寶總理利用每一個機會重申,他仍希望房價回落至更容易承受的水平。最終,上述幾個急於從土地銷售獲得財政收入的城市,觸及中央政策紅線後,都被制止。

「觀察任何房地產政策的變化,都要放在宏觀經濟的形勢之下。5月份的經濟數據又要出來了,如果繼續維持下行趨勢,政策微調態勢仍會延續。」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住宅與房地產產業處處長趙路興對南方週末記者聲稱。

對未來房地產市場,萬科總裁郁亮近日表示不能樂觀。他稱5月份最後兩個禮拜樓市成交量比較活躍,這是降價求量換來的。「從萬科的統計來看,北京、上 海、深圳、廣州在內,全國現在庫存的商品房還有1.14億平方米,按照5月份的銷售,大概夠這些城市賣上11個月左右的時間。所以這樣來看的話,是不能樂 觀的。」

在未來半年,中國政府仍將面臨棘手的兩難局面,如果國內經濟增長出現持續滑坡,中國政府將會面臨巨大壓力。渣打銀行經濟學家在一份簡報中明確寫到, 目前並不預期會有降息或中央政府明確放鬆房地產政策,但如果經濟沒有起色,此類措施將在第三季度、十八大後出台——政治因素仍將決定房地產調控的主導方 向,而非市場。

與此同時,由於過去一年土地大幅流拍,中國樓市在度過2012年行業歷史庫存高峰後,在2013年中期庫存和新增供應將會大幅下降,「如果政策屆時才修正,很容易導致房價報復性反彈。」國泰君安那份報告中這麼寫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62

底特律破產或在中國大量城市重演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776

底特律破產,成為美國史上最大的城市破產案。底特律故事給中國敲響了警鐘。中國在大批量複製千篇一律的中小城市,但大型城市的成功,勢必會吸空缺乏吸引力的小型城市的人才資源,致使這些城市產能低下,陷入惡性循環,最終沒落。

1950年,底特律曾是美國第五大城市,擁有人口180萬。現在,其人口已經下降到了70萬。底特律的工業基地散落在四處。

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城市正發展到史上最佳時期:世界人口半數以上來自於城市,城市產出佔了全球GDP的80%,這一比例將隨著新興市場國家快速城市化而進一步增加。


那麼,世界可以從底特律破產中學到什麼呢?

早在1990年代,許多專家就表示技術的發展會讓城市不再流行。他們認為,互聯網、移動通訊以及其他新生技術,將讓人們無須居住在擁擠而昂貴的城市中心裡。然而,像紐約和倫敦這樣的城市,在人口下滑了數十年之後,從1990年以後又都出現了人口大幅增長。

其中一個刺激城市發展的因素是:21世紀生活方式的本質。早前,發達國家的生活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之上的:人們去辦公室或者工廠上班,然後下班回家與家人共進晚餐,然後觀看他們最喜愛的電視節目,然後去睡覺,然後醒來上班。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然而這種週期性的生活已經不適合於大多數人。現在,在一個工作進程裡,人們將很多活動混合搭配在一起——他們可能在辦公桌上工作,但也有可能和朋友吃中飯,或者去健身房,或者做家務,又或者出差、網購等等。

同樣地,在家的時間也沒有了清晰的界線。人們在過家庭生活時,有可能還在網上工作或參加電話會議。

我們發現這種多任務進程的生活方式最好還是在城市中進行,因為城市集中了多種硬設施——機場、商店、學校、公園以及運動設施,城市還集中了很多軟設施,如俱樂部、酒吧和餐館。

另一個刺激城市發展的因素是城市已經變成創新和創造中心。直到19世紀,主導創新的人還一直是全才和工匠,這意味著彼時新知識積累的速度很慢,但新知識在不同領域的擴張速度卻很快。20世紀,主導創新的人已經變成專才,這加速了知識創新,但減緩了複合型應用的發明。

然而,近期的研究表明,這種創新正在快速減緩——現代的一個美國研究人員的生產力比1950年時的研究人員生產力的15%還要少。也就是說,創新越來越需要建立在不同專業的綜合知識之上。城市對這一點來說是理想的處所,因為城市集中了不同的人力資本,並鼓勵人們通過不同的知識和技能相互影響作用。

後工業時代的城市模型面臨的問題是,它強烈主張建立綜合型城市,以便可以聚集不同種類的硬設施和軟設施。事實上,對一些成功的城市來說,其經濟增長強勁,是因為它可以挖空周邊規模較小的競爭城市的人力資源。

一些專門型城市也可以玩得轉。但是,如底特律一樣,由於其長期依賴於汽車製造業,[導致破產],足以表明,依靠單一工業或臨時位置優勢的城市,將來可能會表現得異常糟糕。

凡以上種種,對新興市場國家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中國,應以世界為鑑


中國享有「世界工廠」之譽,其城市人口占全國人口比例已經由1990年的26.4%上升到了53%。這其中,北京、上海這種大都會城市人口增長誠然是異常迅猛,但在過去數十年,中國還有大量千篇一律的中小型城市像雨後春筍般出現,從而帶來了城市人口的大幅增長。

中國政府通過聚集同類工業基礎設施,並加之戶籍制度,對中國城市化進程展現了出奇的控制力。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即將清晰地顯現在世人面前。由於中國正在改變經濟增長模式,逐漸減弱大量基礎設施投資和批量工業生產,很多小型工業城市將失去其核心工業。屆時,中國勞動力將萎縮,農村流向城市的人口越來越少。目前,中國農村人口大多是年邁的老人。

與此同時,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其後工業時代的魅力將吸引更有天賦和受到更好教育的孩子,而這些孩子正是今天那些工人的後代。

中國政府可以用戶籍制度來限制農村務工人員,因為這些人從農村來到城市只是想做個工人。但中國政府已經很難用戶籍制度來限制受良好教育並極富創造性的專業人才。

大型城市的成功,勢必會吸空缺乏吸引力的小型城市的人才資源,並最終致使這些城市產能低下,陷入惡性循環,最終沒落。

過去50年,底特律的故事在發達國家已經重演了數次。另外,墨西哥北部城鎮的命運也表明,新興經濟體一樣無法逃脫這個過程。

所以,中國需要為這一刻做好準備,需要改裝並升級現有城市,而不是繼續埋頭複製千篇一律的中小型城市。隨著人口開始收縮,中國甚至可以考慮關閉一些難以為繼的城市。

底特律的命運,不光是對中國的警告,還是對所有走向城市化國家的警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181

富豪籠屋重演江湖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10.html
筆者2013年3月9日拙文《沽香港籠屋買米帝House?》曾經憶述天后柏景臺在1990年代樓市高峰期曾有人把房間改為供日本人駐港職員的籠屋,其實近年這些富豪籠屋以劏房形式重演江湖。根據黨的喉舌《文匯報》2012年12月26日的《中產「豪」住劏房 暗藏殺機》的報導,一個「⋯位於摩頓台11號灣景樓一個面積約1,300呎的低層相連單位,這裡間格一開9間「劏房」,面積介乎120呎至180呎,以磚牆分隔,招租的6號房面積約150呎,⋯房內備有大床、衣櫃、雪櫃、洗衣機、電爐和抽油煙機等,月租7,000元,不包水電費,呎租更達47元。⋯」據說這些中環、灣仔、西九的旺區劏房租盤非常渴市,一盤難求。
根據截2013年6月金融管理局的住宅按揭數據,未償還貸款總額創港幣8,969.27億元高位,同比上升8.91%;平均新批出貸款港幣2.70百萬元,同比上升7.75%;新批出貸款數目為4,753筆,同比大跌40.94%;新批出貸款總額港幣128.22億元,同比大跌36.37%。以2013年6月平均新批出貸款港幣2.70百萬元計,七成按揭上會均價會是港幣3.86百萬元,五成按揭上會均價會是港幣5.40百萬元,筆者估計購買力主要集中在港幣3.80百萬元至港幣5.50百萬元的樓盤。假設以年息2.50%做三十年按揭,按揭貸款港幣2.70百萬元月供港幣10,668.30元。若果以租值3.50%計,港幣3.80百萬樓盤月租為港幣11,083.33元,港幣5.50百萬元的樓盤月租港幣16,041.67元。不計算差餉、地租和管理費,仍然是供樓平過租。以家庭入息50%計,月供港幣10,668.30元則家庭收入應是港幣21,336.60元。根據香港政府2013年首季統計,家庭入息中位數剛好是港幣22,000.00元。
現時一般適合四人中產家庭的市區上車盤大概要接近港幣5.00百萬元,一次過籌三成首期港幣1.50百萬元有一定難度。所以一個方法是以按揭保險計劃下的九成成按揭計劃上會,以以年息2.50%加0.63%年保費(折合共3.13%)做三十年按揭加3.55%保費計月供港幣19,974.00元。以家庭入息50%計,家庭收入應是港幣39,948.00元。但這個收入僅足以讓二人家庭餬口,若果要照顧兩個小孩(或者長者),則家庭月入起碼要有近五萬大洋!
以住宅按揭未償還貸款總額對數圖計,短期而言已經非常貼近上線而難有重大突破。不過淡市莫估底,旺市莫估頂,也許未來的購買力會集中在市值港幣4.00百萬元的九龍甚至新界上車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55

克魯格曼:亞洲不大可能重演90年代危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909

當前的新興市場拋售令人回憶起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認為,亞洲不大可能重複90年代的危機,更不大可能出現希臘式的無休止的危機。

他在其NYT專欄中寫道:

過去幾個月來,像許多其他新興市場貨幣一樣,印尼盾已大幅下跌。上次印尼盾大跌是在1997-98年,當時印尼是亞洲金融危機的震中。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危機只是10年後席捲發達世界的另一場更大危機的綵排。因此,我們是否應該再次對亞洲抱以恐懼呢?

我不這麼認為,原因一會兒我再做解釋。不過,當前的情況的確令人回憶起當時——並且特別地,它們提醒了我們,從16年前的那場危機中學到的教訓是多麼的少。我們並沒有改革金融業——相反地,我們在全速放鬆管制。對於如何應對危機來襲,我們也沒有汲取正確的教訓。

來看一些背景:亞洲危機的產生,與目前困擾希臘、西班牙及其他歐洲國家的危機有其「家族相似性」。在這兩種情況下,危機的根源都是由於私營部門過度樂觀,巨額外資主要湧向私營部門。而隨著樂觀急劇轉為悲觀,危機也突然到來。

但不同於希臘等國,1997年的危機國家有自己的貨幣。起初,貨幣貶值導致了嚴重的經濟困境。例如,在印尼,許多企業有大量美元債務,所以當印尼盾兌美元重挫之後,這些債務就相對於資產和收入大幅膨脹。其結果就是,經濟出現了大蕭條以來的最嚴重收縮。

幸運的是,壞時光並沒有持續多長。貨幣貶值給出口帶來了極強競爭力,很快,所有這些國家——包括受危機打擊最嚴重的印尼——迎來了強勁出口導向型復甦。

我們當前的表現要糟糕得多。只需要對比一下當時的印尼和如今的希臘。

印尼經濟在1998年收縮了13%,但到2003年已超過危機前峰值。去年,印尼經濟規模已經比2007年高出72%。

相比之下,希臘自2007年以來經濟產出已收縮20%,並且仍在下跌。沒人知道復甦何時會開始,並且我猜沒有多少人預計希臘經濟這個十年內將恢復至危機前水平。

為什麼這一次情況會惡化?一個答案是,印尼擁有自己的貨幣,印尼盾的下滑最終成了一件大好事。但同時,希臘被歐元所困。此外,上世紀90年代的決策者比今天要更靈活。IMF起初對亞洲要求嚴苛的緊縮措施,但很快就轉變了做法。這一次,對希臘和其他負債國的要求非常嚴厲,並且緊縮措施越是失敗,要求就越是無情。

所以,亞洲會是下一個倒下的嗎?很可能不是。相比於90年代,印尼當前的外債佔收入比例要低得多。印度的債務更低。因此,亞洲不大可能重複90年代的危機,更不大可能出現希臘式的永無止境的危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86

大摩CEO:金融危機不會重演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5777

5年前的那場金融海嘯至今令人記憶猶新,摩根士丹利首席執行官James Gorman近日表示人們幾乎沒有可能再去目睹另一場類似金融危機的爆發。

James Gorman在接受BBG採訪時說道:

「在我有生之年,再發生一次類似於5年前次貸危機的金融海嘯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這幾年金融機構管理自身業務的模式以及所持有的資本和流動性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

2008年金融危機肆虐之時,為了避免像雷曼兄弟那樣拖拖拉拉而最終破產,摩根士丹利迅速改組成銀行控股公司,利用銀行的身份向美聯儲直接借入了超過1000億美元的資金,同時還從美國財政部獲得了100億美元的救助基金,並向三菱東京UFJ銀行出售了價值90億美元的股權。從那之後,摩根士丹利開始逐漸增加資本充足率並補充流動性,同時購入花旗銀行的零售經紀業務Smith Barney,開始更多地依賴於穩定的手續費收入業務。

James Gorman進一步強調稱,受制於愈發嚴格的監管規定,金融機構的董事會和管理層們也越來越謹慎,全美最大的一些金融機構的資產表已經變得遠比過去要健康。

此外,James Gorman還表示,雖然他也譴責金融危機時拿高薪的金融機構高管,但他並不認為任何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應該為那次危機負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06

擁抱科技 小鎮姑娘帶領BURBERRY締造三倍股價 艾倫慈能在蘋果重演「冷門」傳奇?


2013-10-28  TWM  
 

 

一位美國小鎮出身的女孩,沒有顯赫學歷,隻身到紐約闖天下,成為美國時尚品牌的副總裁,更讓英國百年品牌回春,現在,她被蘋果挖角挑戰年營業額五兆元的銷售業務,這位非主流派的女戰將,將如何再攀人生高峰?

一位美國印第安納州小鎮出身的女生,父親是小公司的老闆,母親是鎮上的兼職模特兒,大學畢業後買了一張單程車票,隻身到紐約闖天下,從小品牌助理做起,一路攀升成為美國時尚品牌的高階主管。

二○○六年,四十六歲的她再度隻身飛往倫敦,扭轉了曾經輝煌、卻老態龍鍾的英國時尚品牌BURBERRY,為百年老店注入科技與新潮的回春妙藥,讓股東的財富暴增了三倍,自己也以將近八億元新台幣的年薪,榮登「全英國最高薪水執行長」的寶座。

今年五十三歲的艾倫慈(Angela Ahrendts),正是這齣現代灰姑娘故事的女主角。然而,年薪八億元時尚新貴的成績只是「首部曲」;十月十五日,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宣布挖角艾倫慈,請她擔任蘋果「零售與線上通路資深副總裁」,肩負起年營業額新台幣五兆元的銷售重任!

庫克挖角 時尚人轉戰矽谷在全球的商業舞台上,女性企業領袖的地位與日俱增。在《財星雜誌》每年公布的「全球最具影響力商業女性」榜單上,擔任全球五百大執行長的女性人數年年增加,艾倫慈當然是這群執行長的領頭羊之一,但是她的成功,與絕大多數女性執行長又有顯著的不同。

在加入蘋果之前,艾倫慈三十年的工作生涯,都帶有「邊緣人」(an outsider)的另類色彩,只是她都能將邊緣人的劣勢,扭轉成工作上的助力,甚至超越主流核心族群。

BURBERRY(博柏利)創立於一八五六年,十九世紀時因為發明了耐穿、防水又透氣的布料,取代了厚重的橡膠雨衣而大受英國消費者歡迎;二十世紀初,英國的探險家穿著BURBERRY外套穿越南極大陸;一次世界大戰,英軍以BURBERRY風衣為軍裝,使得BURBERRY風衣成為英國、甚至全球最具代表性的秋冬大衣。

在二十世紀的絕大多數時間裡,BURBERRY都是世界著名的高檔品牌,由黃駝色作底,灰、白、紅線條組成的方格,成為全世界消費者鑑識度最高的企業標記之一。然而,進入科技狂潮吹襲的九○年代,英國老紳士的企業品牌遭到科技新貴的拋棄,BURBERRY的招牌快速蒙塵。

到了新世紀的交口,BURBERRY為求生存任意授權,不只在中國、印度遭到大量低價品的仿冒,連英國老家都被品味低俗的不良少年族群CHAV攻占,BURBERRY方格被CHAV一族拿來放在棒球帽、低級車輛改造,甚至馬桶蓋上,淪為不良少年的象徵。

一張單程票 勇闖紐約

印第安納州小鎮出身的艾倫慈,原本和BURBERRY搭不上邊,她只是數以千萬計在美國小鎮長大、懷抱時尚夢想的少女之一,紐約的第五大道,是她們夢想的極點。

艾倫慈生長的小鎮人口只有兩千人,她念當地高中,大學念的也只是當地的波爾州立大學,沒有常春藤名校的光環;在大學畢業之前,紐約、舊金山、好萊塢只是她偶爾旅行拜訪的景點,陌生且無親無故的企業叢林。

但與大多數鄉下女生不同的是,她不只懷抱夢想,更勇敢向前衝。大學畢業那一天,艾倫慈買了一張單程車票,隻身從印第安納鄉下一路來到紐約,一開始做服飾業的助理,而後進入內衣大廠華爾納(WARNACO,擁有Calvin Klein等品牌)擔任採購;二十九歲時,加入服飾品牌Donna Karan的國際業務部門;到了三十八歲時,她已經是美國知名服飾品牌麗姿克萊朋(LIZ Claiborne)的副總裁了。

LIZ是美國七○年代經濟發展的代表作,創立第一年營業額兩百萬美元,兩年後成長十倍達二千三百萬美元;五年後股票上市;公司慶祝十周年生日的一九八六年,LIZ已經晉身為美國前五百大企業,年營業額十二億美元,短短十年之間,業績成長六百倍。

九六年,LIZ因創辦人離職而面臨空前危機,董事會找來新的執行長力挽狂瀾,三十八歲的艾倫慈跟著報到擔任救火隊員,主導公司所有二十多個服飾品牌的出路,有的轉售,有的整理,有的國際擴張,成功維持LIZ品牌與上市公司的業績,直到二○○六年離開。

艾倫慈在LIZ的成績被BURBERRY董事會相中,決定跨海聘請她出任執行長。當然,艾倫慈的任命在當時充滿了爭議,因為她是如假包換的美國經理人,熱忱、日夜工作、有專業的組織與管理能力,問題是,怎麼看都很難與巴黎、米蘭這些時尚之都的大師相提並論,對於時尚圈來說,她就是個外來的邊緣人。

美式作風 讓英國老牌回春艾倫慈知道如何穿出時尚,也不排斥五大酒莊的紅酒,只是,頂級時尚圈充滿了優雅的法語,必須用極端的故事來打造個人與品牌風格,人人都是離婚、同性戀,或是堅持同居的不婚族,艾倫慈簡直就是來自十九世紀農村的舊人類。她從未刻意模仿巴黎的時尚大師,也不介意他人鄙夷、看笑話的捉弄,她只是將全副心力都放在「扭轉」的工作上。

艾倫慈說,關鍵就在收回授權代理,例如被CHAV青少年拿去亂用的授權品項,她一上任就立刻回收減量;還有造成大量仿冒的海外代理,也痛下決心逐步回收。這個堅持獲得股東支持,每回收一個重大市場的代理權,公司的股價就有一波漲幅。

艾倫慈與創意總監貝里(Christopher Bailey)的合作,更是公司回春的重要關鍵。貝里比艾倫慈小十歲,同樣是英國鄉下約克夏長大的「邊緣人」,差別在於貝里的作風前衛。在兩人的合作下,BURBERRY即使最傳統的風衣系列,也大膽使用新的材質、色彩、合身窄版,成功在一百多年的傳統上,轉換成尖端流行的時尚創作。

艾倫慈讓公司營運翻紅的另一個關鍵,則是她義無反顧地擁抱尖端科技的決心。

BURBERRY發表當季服飾的伸展台上,永遠搭配了最尖端的多媒體科技;此外,從倫敦攝政王街的旗艦店,到中國烏魯木齊的新疆旗艦店,最新的聲光影音、觸控體驗,讓逛BURBERRY成為視覺科技的體驗之旅,艾倫慈用最尖端的科技,將這個老牌公司轉化成為無可挑戰的科技時尚殿堂。

擁抱科技 線上銷售業績旺艾倫慈不只堅持所有店面都要最頂尖的科技,公司內部管理也徹底科技化,Twitter、Facebook(臉書)是公司行銷活動的核心工具,她領先所有奢侈品牌發展線上銷售。

早在一○年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艾倫慈就公開推崇蘋果公司說:「蘋果是我的典範,這家公司有令人驚豔的設計能力,創造了全新的生活形態(lifestyle),我希望我們公司能向蘋果看齊。」艾倫慈藉由熱烈擁抱新科技讓BURBERRY徹頭徹尾轉變,公司員工的平均年齡降到三十歲,臉書的粉絲數超過一千六百萬人,是所有時尚品牌公司的冠軍,線上銷售的比重也領先所有時尚品牌,今年春夏新品促銷影片,不到兩天就吸引了超過一百萬次的YouTube點閱數,最終連客戶的平均年齡都大幅下降,BURBERRY一五七年的傳統獲得保留,成功在新科技的沃土上長出了新的營收與利益。

轉戰到蘋果,對於艾倫慈是個全新的挑戰,BURBERRY在多年高速成長之後,營收才剛剛要突破新台幣一千億元,而蘋果已經是年營業額新台幣五兆元的超大型企業,艾倫慈擅長的授權、品牌、通路管理等,能夠帶給蘋果多大的助益,誰也說不出來。

對艾倫慈來說,正如同三十年前從印地安納州買的那張單程車票、也像七年前隻身從紐約到倫敦,這次她來到加州庫柏提諾的蘋果總部,同僚變成一整群科技怪傑,又是一次全新的開始。

不過我們知道,艾倫慈一點也不怕,她一樣喝著最喜愛的可口可樂,戴著方框眼鏡,沒日沒夜地工作,以「邊緣人」的姿態,大爆冷門、一步步向中央進攻。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安琪拉.艾倫慈

出生:1960年

現職:BURBERRY執行長、2014年任蘋果零售與線上通路資深副總裁經歷:Liz Claiborne副總裁學歷:美國波爾州立大學藝術學系

撰文‧乾隆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060

瘋狂的比特幣:崩盤的歷史會否重演?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436

第一張圖:1719-1722年英國發生的史上首次證券市場泡沫——南海泡沫。

第二張圖:1624年12月1日到1637年2月5日,傳說中的鬱金香泡沫從堆積到破滅的全過程。

第三張圖:日經225指數在上世紀90年代初出現崩盤。

最後一張:近來大熱的比特幣瘋狂上漲。

而華爾街見聞此前曾對比了比特幣對美元的匯價和南海泡沫股票達到巔峰前的價格走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