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基金經理十年落後指數基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3661815年的那個夏天,拿破崙一世輸掉了滑鐵盧戰役。此役成為拿破崙軍事生涯的告別賽,也唱響了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輓歌。
近199年過去,金融界上演著又一場滑鐵盧,這場戰役的輸家雖然不會被流放孤島、一無所有,但也會名聲掃地、引起非議。
去年,用來衡量對沖基金業回報的HFRX指數僅上漲3%,同期標普500指數上漲18%。
除了2008年,2003年-2012年這十年裡,標普500的表現都強於對沖基金。
去年12月,
經濟學人對比了全球對沖基金指數HFRX和一種簡單股票-債券投資組合的投資回報。後者將60%的資金投資於標普500,剩餘40%投資全球政府債券。
經濟學人下圖的對比說明,如果把資金交給我們以為擁有生財魔法的金融界精英,扣除收費後得到的回報還沒法跑贏通脹。
今年依然沒有好轉。3月
華爾街見聞報導,直到3月月中,所有的知名大牌對沖基金業績都不及標普。
但這還不是最難看的敗績。
金融信息服務網站Motley Fool透露,過去十年,只有千分之一主動管理的共同基金業績始終優於標普500。
根據雅虎財經提供的基金評級機構晨星公司數據,成長收益型共同基金平均費率1.29%。
這相當於十年裡每投資1萬美元,這些基金公司就要收費1883美元。
而如果選擇跟蹤標普500指數的先鋒500指數基金(Vanguard 500 Fund),十年裡每投資1萬美元只需要付費154美元。因為這只基金年費率只有0.12%。
收費高一定能換來高回報嗎?
這些基金大多可以查詢到今年第一季度末的最新數據。比對結果實在讓人遺憾。
用最基本的晨星數據標準觀察管理至少5年的共同基金,五年來,2.4711萬隻基金之中僅有五位經理業績超過標普500指數。
根據稍有不同的標準,在華爾街日報查看的1.7785萬隻基金十年內有71只基金跑贏標普。
也就是說,十年之間,只有0.4%的共同基金經理業績勝過標普500指數基金。投資99.6%的共同基金都無法得到高於標普指數基金的回報。
Of Two Minds博主Charles Hugh Smith說,
千分之四的幾率幾乎等於華爾街的業績完敗指數基金,華爾街一味食利,根本沒有產生收益回報。
大部分對共同基金和對沖基金的投資都貢獻給一種超級暴利生意。
如何搏出位:日經指數越高、裙子越短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569據
日本時報報導,自去年12月安倍上台以來,一個四人女子團體就一直在密切關注日經225指數的表現。在這個由Kanon Mori、Yuki Sakura、Hinako Kuroki和Jun Amaki組成的團體中,最大的Mori23歲,而最小的Kuroki年僅18歲,還在讀高中。
四個人都沒有經濟學學位,更沒有炒股。然而,這個名為「日本街角景氣(Machikado Keiki Japan)」的女子組合的表演卻和日經指數密切相關。
這個組合在接受CNN採訪時表示:「我們是街頭經濟學家,經濟景氣越好,裙子長度越短。」他們表示如果日經指數在9000點以下,樂團成員就穿著長裙表演,10000點到11000點之間是中等長度,到了11000點至13000點之家,她們就穿迷你裙。
在接受日本時報採訪時,由於日經指數已漲至13000點以上,她們全程穿著熱褲。
儘管有人對此不屑,但Mori指出她們實際上是在復古,迷你裙的在上世紀60年代在日本的興起與強勁的經濟增長同步。而蹦迪熱潮同樣與日經指數歷史高點同時出現。
街角景氣組合在4月7日發行了自己的首支單曲,名為「Abeno Mix」,意在向安倍經濟學致敬。
「(yoyo,check it out)快解決日元升值,快量化寬鬆,別忘了增加投資,」這支舞曲的歌詞裡寫道:「貨幣寬鬆、建築債券、讓我們重新修訂日本央行法。」
令人驚訝的是,這個組合的粉絲中95%都是女性,從高中到50歲不等。在她們表演時,粉絲們會高喊。Mori說:「他們會在我們的演唱時高喊經濟口號,比如安倍晉三!貨幣政策!私人投資!」
樂團成員、東大學生Sakura指出:「經濟經常和人們的情緒有關,這是無形的。」她還表示:「上一任政府過於保守,無法推動重大變革,我們希望安倍政府可以推進改革,刺激個人消費。」
最小的成員Amaki出生於1995年,正是在日本經濟泡沫破滅之後。她說道:「我對於90年代泡沫經濟的印象就是人們到處跳舞,敢於展示身材。」
儘管街角景氣的未來與日本經濟一樣充滿不確定性,但樂團成員很有信心。
「我們不把AKB48或其他樂團看做是我們的競爭對手,」Mori說道。
「如果一定要選一個的話,我更願意說(我們的對手)是經濟衰退。」
瑞信圖解「安倍指數」與超級資產泡沫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756今年初,日本央行推出了超大規模的貨幣寬鬆政策,隨後日本股市飆漲,到現在市場開始在劇烈波動中飄搖前行。許多投資者擔心,這樣的政策是否有可能醞釀一個超級資產泡沫。
目前為止,好消息是——日本經濟似乎還沒有陷入大規模寬鬆所導致的危險之中。
瑞信分析師Tomohiro Okawa專門為所謂的「安倍經濟學」創造了一個 「安倍指數」,即資產泡沫評估指數。該指數的目的在于衡量資產價格是否正在向高出基本面的方向發展。這一幕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就切切實實地發生過。
這一資產泡沫評估指數主要衡量了過去30年間東京和大阪的平均公寓房價格、新增外國豪車登記數量以及珠寶、貴金屬銷售數據。
瑞信分析師發現,這樣的統計指標能夠反映出1986年至1990年東證指數(TOPIX)的迅猛增長。然而,正如下面幾張圖表所示,即使過去4年中,安倍指數激增,但今年5月的時候該指數還是徘徊在1984年的水平。換言之,目前安倍指數還處於較為安全而正常的水平,遠遠低於上世紀80年代大規模資產泡沫時期的水平。

瑞信分析師表示:
「目前資產泡沫還沒有形成,但是需要對安倍指數的走勢加以關注。如果市場情況會變成上世紀80年代那樣,那麼2013年僅僅是市場飆漲的初級階段。」
下圖為「安倍指數」所包含的三種數據走勢圖,每幅圖中藍色方框部分是上世紀80年代資產泡沫時期的數據水平:


LV排隊指數看跌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6/lv.html這晚如常到時代廣場食通天吃晚飯,但見場面冷冷清清。股神部長明哥報料,話近日有傳聞Louis Vuitton決定不租用九龍倉(00004:HK)旗下原UA戲院的一樓舖面,難怪CSI 300由2013年2月6日的2,775.84點一直插到2013年6月21日的2,317.39點。 A股冇運行,自然H股亦唔好得去邊。三大國企台柱中石化(00386:HK)、中石油(00857:HK)和中海油(00883:HK)均於近日見52週低位。值得留意的是三大石油國企近日成交急增,這三隻重磅股20天平均成交均大幅拋離60天平均成交。以2013年6月21日計,中石化(00386:HK)、中石油(00857:HK)和中海油(00883:HK)成交分別達181,239,801股、210,748,800股、107,264,615股,較90天平均成交分別高2.21倍(共81,817,700股)、2.97倍(71,022,900股)和2.01倍(53,449,000股)。
在這個大成交兼52週低位用認購期權長倉搏反彈卻未必理想,因為三大國企石油股引伸波幅亦貼近多年高位。以2013年6月21日計,中石化(00386:HK)、中石油(00857:HK)和中海油(00883:HK)的引伸波幅分別高見31%、33%和33%。倘若下星期H股反彈,三大國企石油股引伸波幅若回落會影響以認購期權長倉搏反彈的回報。
據聞習總上台後先傳出在京師打的,然後嚴打共匪吃喝嫖吹,難怪LV排隊指數看跌了。
中國股票引伸波幅指數再度急升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29.html近日月門兄在筆者雲計算工具《Shibor系列》留言謂:「⋯年底國指期權8,400 PUT已經有28,XXX張, 似是歷年之最。⋯」不如又看看近日CBOE China ETF Volatility Index走勢又有玄機。
筆者手頭上的數據由2011年3月16日開始,其中CBOE China ETF Volatility Index有三次高峰期,首先由2011年8月3日開始由27.20急升至2011年8月3日55.44,僅五天內急升2.04倍;之後更於2011年10月3日高見63.42後保留長時間高企,直至2012年1月10日才跌穿30收28.89。其次是在2012年5月14日再次升穿30收32.32,並於2012年6月4日收38.57。其三是近日因Shibor風暴令A股大跌,這個引伸波幅指數由2013年5月17日的19.66急升至2013年6月24日的35.21。
正如筆者多年的看法,引伸波幅的急升除了受歷史波幅的影響外,亦可能代表市場預期未來波幅會上升。倘若市場預期會行大單邊,亦會因為期權長期倉的屢積而扯高引伸波幅。由上述2011年8月3日和2012年5月14日的CBOE China ETF Volatility Index急升可見,同期上證綜合指數亦分別由2011年8月3日2,728.48點下跌至2012年1月18日2,180.90點,和由2012年5月14日的2,406.86點下跌至2012年12月21日1,959.77點。
改天再看另一些有亞洲市場數據。
吐槽下鵬華美國房地產基金,順帶歡迎新指數化產品 張翼軫
http://xueqiu.com/3559889031/24375825近期看到廣發基金關於美國房地產指數的發售公告,頓時為國內那些希望投資美國房地產REITS的投資者感到高興——他們終於不再只有鵬華美國房地產這麼一個糟糕的標的可選了,終於有指數化產品了。
作為一個對主動投資相對寬容的指數化投資者,我一般很少對指數化基金冷嘲熱諷。但是鵬華美國房地產這只基金卻幾乎聚集了主動管理基金的所有毛病,堪稱「標本」,讓人實在不能不吐槽下。
鵬華美國房地產基金雖然是一個主動管理基金,不過某種程度上其實是一隻「類指數化」基金,從下面的十大持倉股我們就能看出,和其跟蹤的MSCI美國房地產指數的持倉還是很接近的,10大持倉股中有8個也是指數的十大持倉股,剩下的兩隻也在指數中排12和13。這種被稱為「指數基礎上加加減減幾個點」的類指數投資方法,其表現一般很難創造太多超額收益的,當然一般也不會大幅跑輸。
查看原圖當然,我說的是一般。顯然,鵬華美國房地產不是一般的,所以從下面的歷史回報統計我們就可以看出,從基金設立以來,其是大幅跑輸指數的。
查看原圖顯然,在2011年末到2012年間,鵬華美國房地產是大幅跑輸指數的,每年都在10%左右。這對於一個類指數化投資的基金而言,也算是比較難做到的「豐功偉績」了。那麼鵬華的美國房地產基金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再看下面的淨值走勢圖就一目瞭然了:在基金成立的最初四個月中,鵬華美國房地產幾乎是空倉的,就是這段時候恰好錯過了美國房地產基金20%左右的升幅——這可算是國內許多主動管理型基金的毛病,一看跟蹤標的漲得快就想等回調減倉,結果往往錯過行情,輸在起跑線上——不得不承認,看清市場波動做好擇時真不是容易的事情——至少在最初4個月中,鵬華美國房地產沒做對。
查看原圖事實上,即使到2013年,鵬華美國房地產依然不是全勤投入,根據持倉表格顯示,其持有的銀行存款比重達到17.9%,快接近20%了。所以鵬華美國房地產在2013年一季度繼續跑輸指數也就不奇怪了,指數上漲7.52%,但基金倉位也就8成出頭,照此推算對應的收益也就6.17%,很不幸即使持倉的部分此基金似乎也沒跑贏,所以實際淨值增長只有5.01%,又跑輸了2.51個百分點。
當然,上述還不是最糟糕的。看看下面的基金費率吧,為了上述如此糟糕的管理,持有人每年竟然需要支付1.5%的管理費和0.3%的託管費,兩者合計可就是1.8%的費率。需知MSCI美國房地產基金過去10年的年化回報也不過是10.9%,給這每年1.8%的費率一扣,可就只剩下9.1%了——前者可以在10年間把1萬元變成2.81萬元,而後者只能變成2.39萬元,當中的0.42萬元大半落入了基金公司的囊中。
是的,鵬華美國房地產基金犯了主動型基金最常見的三個錯誤:(1)高昂的管理費;(2)擇時錯誤導致不該有的空倉期和眼下較高的現金比率導致嚴重滯後基準;(3)類指數化的投資風格。
正因此,如果我們有了新的選擇,對這樣的基金能免則免——尤其是在有了廣發美國房子產指數基金之後。作為指數基金,一個基本的好處就是管理成本下降,廣發收取的是0.8%的管理費+0.3%的託管費,合計1.1%,比鵬華還是要低0.7個百分點的,這意味著10.9%的年化收益只會被削弱到9.8%,10年下來1萬元變成2.55萬元,要多出0.16萬元。
當然,這麼寫絕對不是為廣發美國房子產指數基金打廣告——作為一個可以直接投資美國股市的投資者,廣發這樣的產品對我毫無吸引力。和廣發美國房子產指數基金同樣跟蹤MSCI美國房地產基金指數的先鋒房地產基金ETF(VNQ),其年管理費你猜是多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0.1%,這意味著管理費造成的損耗幾乎可以忽略——更難得的是,自2004年9月推出迄今,其通過優秀的管理水平,年化收益是8.92%,反而比指數同期8.85%的收益略高,不但抵消了管理費的不利還產生超額收益,難能可貴啊。
當然,如果說管理費還是中美市場環境不同的無可奈何,那麼廣發基金官網發佈的一篇廣發美國房子產指數基金擬任基金經理邱煒的採訪中透露的建倉策略就讓我捏把汗了:
《中國經營報》:新基金成立後採取的建倉策略是什麼?
邱煒:鑑於目前的市場狀況,由於市場擔憂美聯儲的退出,市場面臨調整,預計發行完畢後,調整將進入尾聲,我們將採取謹慎建倉的策略,根據今後美聯儲的最新策略靈活調整我們的建倉策略。指數基金還要去擇時還要緩慢建倉,萬一看錯方向,恐怕又要步鵬華美國房地產基金最初四個月慘痛教訓的後塵了吧?
用「克強指數」從煤炭市道看實體經濟:需求銳減史上罕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526.html秦皇島海運煤炭交易市場、研究發展部煤炭行業分析師孟海表示,作為全球最大以煤炭運輸為主的散貨港口,秦皇島港擔當環渤海5個運煤港口的樞紐,分銷地涵蓋華東、華南及東南沿海地區。
故此,秦皇島建立的「BSPI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煤價),確實具備反映中國最發達地區經濟表現的作用。他表示,該指數現時已成為煤炭行業前景的「體溫計」,廣泛被內地官方機構、國際煤炭出口國採用作參考數據。
季節性因素難挽頹勢
孟海指出,煤價繼去年中之後再次跌入谷底。由2013年年初至今,內地煤價一直跌勢不止,本月初煤價指數首度跌破600點整數關口,上週更再跌4點報每噸592元人民幣,創近5年新低,按年大跌9%。
他分析指,在宏觀經濟疲弱、需求銳減的環境下,內地動力煤市場的下跌趨勢積重難返。
孟海表示,煤價市場存在鐵路定期檢修,以及用電高峰補充期的兩大季節性支撐因素,前者指每年4至5月、9至10月的內地鐵路維修期,煤炭運輸量會縮減從而推高煤價;後者則在每年5至6月、11月的夏、冬兩季用電高峰前夕,電廠預早提高煤炭存量應付發電需求。「但是兩大因素在今年都未能挽回煤價頹勢,在歷史上罕見。」
發電需求大跌使煤炭囤積,秦皇島港口遂出現「滯銷」情況。記者到當地煤炭場外圍觀察,發現場內煤炭堆積如山。但孟海指出,目前當地暫存700萬噸煤炭,超過正常水平約50噸;相較去年7月場內946萬噸煤炭滯留的景況,現時未算嚴重。但他認為,「現時市場的悲觀情緒和疲弱需求較往年嚴重得多。」
作為製造業大國,中國經濟對能源有極強的依賴性。從煤價長期向下的走勢,孟海認為可反映經濟活躍程度出現罕見的低潮。隨著國內電廠紛紛宣佈停止收煤,孟海認為下半年經濟未見有帶來好轉的因素,預測煤炭市場以至整體經濟或會一同步入「寒冬」。
賣花之人插指數 蔡東豪
|
|
我有個朋友,專門出錢出力幫基金經理創業,他的專長是看人。他看基金經理有很多條件,其中一個是,基金經理和投資者共坐一條船,一定要把自己財富的一大部分投資在基金,英文諺語是put your money where your mouth is。 《金融時報》旗下刊物最近訪問一千名美國基金業從業員,三分之二被訪者指大部分個人財富投資在指數基金,文章標題〈基金皇帝的新衣〉。大部分被訪者的日常工作,是說服公眾積極管理基金的好處,個人投資理念卻背道而馳,這做法跟指鹿為馬分別不大。 或者,站得最近的人看得最清楚。這幾年我寫財經文章,假如有一條軸線,就是對投資感到愈來愈困惑。在投資世界,人太渺小,愈知得多,愈覺得自己無知,愈覺得市場無常。在一些一定要俾冧把的場合,我最常俾的是盈富基金(2800),即跟足恒生指數上落的一隻股票。我不是開玩笑,我是非常認真的,這幾年我覺得自己看不通香港股市,跑贏大市可能性微乎其微,真心相信買指數基金是最可取之路。 過去一年,尤其是基金經理的噩夢,2012年恒指升23%,讀者問自己,你投資組合有賺23%嗎?身邊有沒有朋友賺23%?2012年能跑贏大市的投資者百中無一,然而,讀者持有盈富基金的話,2012年賺23%,再收三釐息。 有些人或發晦氣:「買股票這麼煩,點解要買?」股票吸引之處是增長,長線而言,減去通脹,企業盈利是在增長。由公用機構到地產到工業,都想盡辦法克服例如競爭、經濟波動等因素,務求企業盈利錄得正增長。股票適合所有投資組合,分別在於比例高低。 買賣股票又吸引又難,指數基金變成救世主。顧名思義,指數基金是跟住指數上落的基金。以我的愛股盈富基金為例,基金經理是一套電腦程式,不須時刻買賣股票,最重要是持有指數成分股,加以輕度調整,務求跟足指數波動。1998年金融風暴,政府入市,買入一大批藍籌股,盈富基金誕生背景是解決政府這手貨。政府創立盈富基金,找來一間有規模公司管理,把基金售予公眾。多年來,盈富基金管理良好,在跟隨恒指方面做得很好。指數基金多籮籮,我推崇盈富基金,是因為它管理好。 另一個推崇盈富基金的理由,是我認為恒生指數是一個不錯的指數,特別是對普羅投資者。恒指歷史悠久,多年來備受重視,成分股變化反映香港經濟變遷。香港股市很大程度是內地市,但恒指內香港公司仍佔一定比例,為指數製造一定程度穩定性。至於那些專門投資A股、日本股的指數基金,只適合冒險精神較高的投資者。指數基金不盡相同,投資者須詳細分析基金的底細。 這些年,一個又一個研究結果鐵證如山,聲稱能跑贏大市的基金經理大都是靠運氣,能年複年跑贏大市的基金經理,絕無僅有。既然跑不贏大市,不如買大市,即是買指數基金,最少慳回香港打工仔耳熟能詳的管理費。經過近年多次減價之後,香港強積金平均管理費是1%至2%,盈富基金管理費是0.15 %。 既然指數基金擁有這麼多優點,點解指數基金不是基金業主流?全球基金業管理的資金,指數基金規模不超過兩成,我估計,指數基金在香港的比例應該更低。指數基金不受歡迎,因為基金行業不鼓勵客戶買指數基金,管理費太低是原因。 其實,不只基金公司,整個投資行業都不想見指數基金成功,大家試想幾十個財經演員在評論盈富基金走勢,不出三幾個星期,全部被炒。不過,歸根結底,最抗拒指數基金的人,是投資者。買指數基金其實是認輸,認自己欠缺能力跑贏大市。買指數基金太悶,不能和朋友分享評論股票走勢,多沒趣。 最開心是基金從業員,每日可精彩地跟客戶談論投資的樂趣,大讚某基金經理怎料事如神,怎冷靜過人,私底下買指數基金,又有事業上滿足感,又投資得安心。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歷史走勢初探 語風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249a20101i5g9.html 1971年2月8日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建立,涵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的所有美國和外國的公司。最初指數基數為100點,截止2013年7月23日收盤,納綜指3579點。從超長期看,股市的回報率是驚人的!美國納斯達克市場在過去的四十二年間,僅指數的漲幅就高達35倍!更不用提那些動輒翻上百倍甚至數百上千倍的超級大牛股了,如MSFT(微軟)、ORCL(甲骨文)等。

總的來說,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的歷史走勢可分為七個階段,去除首尾兩個(即1971.02~1974.09和2002.11~2013.07)可借鑑意義不大的階段,我們分析下中間五個階段(即第二至第六階段)的走勢和特點。
第二階段:1974年10月至1989年10月,納綜指從55點上漲至480點,耗時15年,漲幅773%,年復合漲幅15.5%。同期標普500指數漲幅419%,年復合漲幅11.6%。 
這一階段是納斯達克市場的平穩上升期,持續時間很長,長達15年。期間經歷了三個小熊市,但總的來說熊市持續時間不長,跌幅不大(回撤幅度小於30%)。此階段納綜指年復合漲幅15.5%,每年小幅跑贏標普500指數3.9%,有耐心和眼光的投資者將獲得豐厚回報。
第三階段:1990年10月至1996年5月,納綜指從330點上漲至1250點,耗時5年零7個月,漲幅約279%,年復合漲幅26.9%。同期標普500指數漲幅126%,年復合漲幅15.7%。

這一階段是納斯達克市場的初步加速期,持續時間較長,有五年多時間,期間經歷了三次小調整,但調整幅度比較小。此階段納綜指年復合漲幅26.9%,將標普500指數的差距擴大到11.2%。
第四階段:1996年7月1998年7月,納綜指從1079點上漲至的2008點,耗時2年,漲幅約86%,年復合漲幅36.4%。同期標普500指數漲幅85%,年復合漲幅36.3%。

這一階段是納斯達克市場的持續加速期,也是初始泡沫期,持續時間不長,但有點空中加油的意味。此階段市場上開始出現泡沫和風險的呼聲,看空的聲音逐漸增多,市場震盪幅度開始加大。
第五階段:1998年10月8日至2000年3月10日。納綜指從1419點飆漲至5048點,耗時1年零5個月,漲幅約256%,年復合漲幅144.9%。同期標普500指數漲幅55.2%,年復合漲幅36.4%。

這一階段是納斯達克市場的最後瘋狂期,也是泡沫頂峰期,持續時間較短,但市場做多情緒十分高漲,市盈率高達上百倍甚至數百倍的概念股垃圾股隨處可見。期間,納綜指的漲幅遠超標普500指數,股神巴菲特也是在這個時期大幅跑輸指數而被人嘲笑。
此階段又可分為兩個小階段,第一個是從1998年10月至1999年10月,納綜指從1419點漲至2915點,漲幅較大但還算平穩;第二個是從1999年10月至2000年3月,短短5個月納綜指飆升88%,殺盡所有做空力量,耗盡所有做多人氣,上演最後的瘋狂,最終捅破了泡沫,迎接超級大熊市!
第六階段:2000年3月至2002年10月,納斯達克綜指從5048點大跌至1273點,耗時2年零7個月,跌幅約74.5%,同期標普500指數跌幅47.6%。

這一階段是納斯達克市場的泡沫破裂期,歷時很長,跌幅很深,到處都是跌幅高達70%甚至90%的股票,投資者損失極為慘重!而且,此階段引發的熊市效應影響深遠,即使到現在已經過去13年,但納綜指只有3579點,離歷史最高5048點相差甚遠。
由此看來,超級大牛市尤其是超級大泡沫破裂之後,隨之而來的往往都是超級大熊市,投資者不能有過多的幻想。比如納綜指泡沫破裂後的走勢,與道瓊斯指數1929年崩盤後的走勢並無多大差別;再比如我國上證綜指2007年6124點之後的走勢,與納綜指2000年後和道瓊斯指數1929年後的走勢同樣無多大差別。
最後,給大家提兩個問題一起思考:
一個是從2007年10月的6124點算起,我們的上證綜指需要多少年才能夠再創新高?
一個是從2012年12月的575點算起,我們的創業板綜數與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歷史上的哪個階段類似?
城鎮化的榨菜指數:榨菜銷售份額變化反映人口流動 止損永遠是對的
http://xueqiu.com/1947482702/24766226中國規模龐大的農民工大軍正在從珠三角、長三角撤離。
負責起草《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城鎮化規劃」)的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官員從涪陵榨菜[0.64% 資金 研報]的銷量中發現了這一跡象。他們依據「榨菜指標」,將全國分為人口流入區和人口流出區兩部分,針對兩個區的不同人口結構,在政策制定上將會有所不同。
據悉,即將出台的「城鎮化規劃」將對農民工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出約束性指標:外來務工人員在一個城市連續工作6個月以上,那麼該城市的就業、醫保、社保、教育等公共服務必須全面覆蓋。
大部分地方政府都尚沒有嗅出越來越濃重的榨菜氣息,但這一切或將隨著「城鎮化規劃」的出台而改變。
榨菜指標
榨菜,屬於低質易耗品,收入增長對於榨菜的消費幾乎沒有影響。一般情況下,城市常住人口對於方便麵和榨菜等方便食品的消費量,基本上是恆定的。銷量的變化,主要由流動人口造成。
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官員發現,涪陵榨菜在華南地區銷售份額由2007年的49%、2008年的48%、2009 年的47.58%、2010 年的38.50%下滑到2011 年的29.99%,從佔半壁江山滑落到30%以下。這個數據表明,華南地區人口流出速度非常快。
經濟觀察報在分析涪陵榨菜集團最近幾年年報時發現,除華南銷售大區和出口外,其他市場漲幅均超過25%,其中華北銷售大區、華中銷售大區和西北銷售大區銷增長率均超過50%。粗略估算,2009年至2012年間,涪陵榨菜在華中地區銷售份額上升了近八個百分點,從僅有的2.60%提高到10.57%,中原地區從8.02%提高到10.10%,西北地區從9.38%提高到11.91%。
7月29日,國家發改委官員對經濟觀察報說,涪陵榨菜這幾年在全國各地區銷售份額變化,能夠反映人口流動趨勢。
涪陵榨菜集團廣州辦事處的主任鄭先生也證實了這一現象,回流人口對於華南大區的銷售影響很大。他說,八年來,廣東地區市場份額明顯在下降。從增速上來講,2011年當年華中、中原、西北地區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45%-57%不等,而華南地區僅有1.28%的增長。
如果廣東省珠三角的政府官員看到這一「榨菜指標」,他們大概會鬆一口氣,因為這意味著他們的安置外來人口的壓力將會大大減小。而中西部地區的官員則會感到些許壓力,因為他們需要面對數千萬回流的人口,以及隨之而來的就業、治安、公共服務等各種問題。
國家統計局今年5月發佈的《2012年我國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也與「榨菜指標」吻合。該報告稱,2012年全國在中西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數量增長較快,回流趨勢明顯。步入中年、文化程度低、勞動技能差是大部分回流農民工群體的突出特點。
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回流的農民工意味著從就業到醫療、教育等方面的財政支出。與此同時,財政收支政策、社會管理制度、地區間政策協調等方面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這將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並非能一蹴而就。
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農民工工作處處長呂志華預計,2013年河南省將有50萬農民工回流,減去還要繼續外出務工的人員,大概有20-30萬的淨回流。2011年,河南省農民工省內就業人數首次超過了省外就業人數。2012年,作為西部地區勞務輸出大省四川省,也出現了農民工省內就業人數超過省外就業人數的現象。
「對於這四成在城裡生活的40多歲的農民工,他們大部分人的想法是能夠返回家鄉,或者在農村附近的一個縣城裡居住,而不是向我們想像的那樣,留在大城市裡。」針對該部分回流農民工特點,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官員稱,「這對於我們後面的轉型來說可能會更加艱苦,不可能一蹴而就。國家要花更大力氣,想各種辦法,解決他們就業的問題,在適應產業轉移的同時,給他們落戶城市創造條件。」
地方聲音
43歲的龐守青是河南省千千萬萬外出務工者中的一員,他說自己回家創業後就再也不想外出打工了。早年他先是在廣州、東莞打工,後來在2008年的返鄉大潮中,經朋友介紹去了平頂山市一家煤礦。2011年,他決定回到縣城開一家早餐店。
龐守青說,在南方打工收入高消費也高,一年到頭能帶回家的錢很少,在煤礦打工,掙錢多、勞動強度大,但不能照顧好孩子。現在在家起早貪黑的,錢掙得不多,但是照顧老人方便,孩子的學習也能督促一下。
針對像龐守青這樣的從東部流向中西部的農民工,國家統計局分析指出,相比較而言,他們在東部地區務工生活開支較大、收入結餘少,因此在中西部就業機會增加的情況下,他們更傾向選擇就近就業,這也是當前農民工流動格局變化的主因。
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在去年8月完成的《農民工市民化的政策研究》認為,就業、住房和教育三大問題是促使農民工從一線城市流回中小城鎮的主要原因。回流現象對北京、上海、廣東等流出地影響大,而對四川、河南等流入地來講,這將帶來技術和資金等便利,這些地區也不存在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障礙,因此對流入地是機遇也是動力。
記者從國家發改委瞭解到,有序推進農民工市民化便是此次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任務。回流人群數量龐大、特點明顯,這給新型城鎮化提出了很大要求。
國家發改委的官員說,「這樣對於中西部的一些省份就提出了一個問題,你未來幾年要有幾千萬的人口要回來了,就業、保障房、醫保、子女教育等問題隨之而來。這就要提前開始謀劃這個事情。」
早在2009年底,廣東省政府印發了《廣東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綱要(2009-2020年)》,明確制定了廣東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與實施路徑。其中提出,到2020年,廣東省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將覆蓋到農民和外來人口,基本公共服務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廣東省財政廳據此測算,要實現這一目標,2009-2020年,全省共需投入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財政資金預計為24812億元,年均增長15.4%,平均每年增長292億元。
作為勞務輸入第一大省,廣東省承接了全國總量三分之一的跨省遷移流動人口。廣東現在有兩千多萬人都被納入廣東的財政支出範圍,廣東省在享受外來人口創造的GDP成果的同時,也為隨之而來的財政支出、公共服務、治安管理等問題叫苦不迭。
廣東省有關部門在2009年全國發展改革系統農村經濟工作會議交流材料中稱,考慮到外來農民工作為生產要素按市場規律配置及在全國範圍的流動性,建議上述基本公共服務項目的經費由中央政府全額統籌。
針對廣東省的建議,河南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農民工工作處處長呂志華則有不同的看法,「廣東應該是最沒有壓力的省份,因為相對於外來務工人員給廣東省貢獻的GDP而言,廣東省的負擔微乎其微。」而河南等勞務輸出大省,在回流潮面前才是壓力山大。
「這部分勞動力把青春交給打工的城市,老來還鄉,還需要勞務輸出地來負擔養老費用。」呂志華覺得這看起來不夠公平,河南不能成為「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冤大頭。
國家發改委上述官員說,根據「榨菜指標」區分的人口流入區和人口流出區兩部分,比如在人口流入區,四川、河南、江西、安徽等地,在隨後的政策制定時需要著重考慮。
但在國家沒有出台強制性政策之前,地方尚未對農民工就地安置要涉及的一系列問題做佈局。
河南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農民工工作處處長呂志華認為,一方面是因為這部分回流人口從總體上來說不算多,另一方面國家沒有硬性規定,沒有相關的頂層設計和規劃。他說,國家應該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將農民工納入城市福利體系之中,並加大扶持力度。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