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韓劇現場 ● MBC電視台 企圖有多大、市場就有多大韓劇征服全球觀眾的神祕配方

2011-8-15  TWM

每當打開電視,總是可以在各個頻道間看到韓劇「無所不在」的身影。

其實不只在台灣,韓劇的傳播力量早已打破語言的隔閡、深入亞洲各個國家,更為電視台帶進豐厚收入,他們究竟是如何辦到的?

撰文‧莊 芳

晚上六點,許多人才結束工作、準備下班,韓國MBC電視台攝影棚裡,卻正熱鬧滾滾地進行拍攝工作。聚集約三十位工作人員,各就各位處理道具、燈光、音效等細節,為即將推出的電視劇展開一夜奮戰。這裡,就是製造出一齣齣紅遍海內外的韓劇生產基地。

這天,正拍攝一場男女主角重逢的戲碼,任何細微的燈光投射角度、道具位置的安排,都被要求一調再調,播出短短不過五分鐘的一場戲,耗上三、四個小時才宣告完成,進入下一幕戲。

生活化的劇情

打 動人心 不懂韓國歷史也能感動現在看來十分搶手,占據台灣電視頻道的韓劇,在九○年代之前,只專注本土的市場。一九八五年就進入MBC電視台,現擔任海外業務負責 人的閔完植表示,會開始將韓國戲劇推銷至世界各國,完全是電視台「自發性」的策略。「由於網路媒體崛起,電視台的利潤受到壓縮,不得不想盡辦法往外發 展。」他說。

自從KBS電視台二○○二年推出的「冬季戀歌」打出裴勇俊、崔智友等明星牌,在海外造成轟動之後,各家電視台就紛紛將拓展海外 市場列為重點目標。「但各國文化差異大,要克服這點才能成功打開國際市場。」閔完植表示,韓星魅力雖然是戲劇成功一大要點,但光是這樣仍然不夠,「邏輯通 順、結構完整的劇情,還是首要考量。」閔完植坦言,○三年播出的「大長今」在國內雖有傲人的好成績,但這齣道地的韓國古裝劇能在國外大受歡迎,很令人感到 意外。當時在韓國達到近五○%收視率,創下十年來歷史劇收視率最高的紀錄。

就連不懂韓國歷史的外國觀眾也十分融入劇情,無論台灣、日本、印度及美國等地區,都出現了「大長今」迷。後來經過研究發現,在各式各樣的劇本之中,特別是具備「普遍性」、「生活化」的劇情,最能打進眾多海外市場大獲好評。

這 齣戲劇雖以朝鮮王朝為背景,事實上並無鎖定特定歷史事件發展,而是以女主角的成長故事為主軸。「這部戲證明了,就算不懂得韓國歷史也無所謂,觀眾還是會受 勵志的劇情感動。」再加上內容談到許多中醫,以及飲食文化等生活題材,自然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即使拍攝歷史劇耗費成本較高,達到七十億韓元(約一.八五 億元新台幣)之多,從推出以來,已為公司帶來至少二.五倍的獲利。

以國際市場為目標

確保三成營收來自海外 才能開拍藉著「大長今」攻進六十個國家,打了漂亮一仗之後,「我們開始在推出每部戲劇時,都將國外觀眾的喜好考量進去。」閔完植以他多年的觀察舉例,由於 中國市場已有許多描述歷史的戲劇,韓國古裝宮廷劇不見得經常獲得青睞,因此以愛情喜劇為主打商品;而台灣觀眾接觸不少本土偶像劇,所以主推家庭親情、人性 轉折的故事。至於熟悉韓國影星的日本市場,則偏好有韓國偶像明星演出的電視劇。

在開拍之前,每部戲劇的企畫案須通過「重重關卡」,才能付諸實行。各單位包含預算、企畫、編排、著作權等,以及閔完植帶領的海外業務部門,都必須詳細研究企畫案、給予意見。

「基本上,至少達到三分之一營收來自海外市場的這項條件。」換句話說,有賣相,新戲才有機會開拍。閔完植指出,即使有偶像明星主演,但題材太過冷門、局限特定族群,例如球類運動相關的故事,市場接受度恐怕不會太高。

預售海外版權

先 籌資金 確保拍攝品質講求精緻化的韓劇製作費平均每集高達二十萬至三十萬美元(約六百萬到九百萬元新台幣),若是歷史劇更增加一.五倍的製作成本,比起台灣一般偶 像劇每集約二百萬元,成本負擔壓力頗大。除了找贊助商籌集拍戲所需資金,韓國戲劇還經常採取預售海外版權的方式。

若是先將電視劇版權出售給海外,就可獲得充足的製作費用、確保戲劇品質和電視台、製片公司收益,並且提高競爭力。

據業界人士形容,韓劇總是砸下重本,追求接近「拍電影般」的目標,大大提升了戲劇整體質感。對於購買版權的各國電視台來說,除了大幅降低自行拍攝戲劇的高額成本,又能得到叫好叫座的戲劇節目,自然打開大門讓韓劇大軍侵入。

此 外,在韓國現代劇之中,極少見到劇中角色使用國外品牌商品,無論汽車、電視、手機等,幾乎清一色全採用當地企業品牌。就算是要置入行銷,也選擇為國內品牌 打廣告,或是融入當地景點進行拍攝。閔完植說,「這像是電視台之間的共識,有機會就為韓國品牌提升國際形象,讓人更進一步認識韓國文化。」許多知名觀光景 點,也都是靠著韓劇大量播送,而掀起遊覽熱潮。

主動走向國際

定期拜訪客戶 積極推銷韓劇要經常製作出集各種優勢於一身的戲劇,並不是容易的事,所以韓國電視台也積極主動地走向海外開發市場。才剛從加拿大參加班芙電視節 (Banff TV Festival)回來的閔完植,就在接受採訪的隔天,又要趕到印度宣傳,邀請當地電視台一同參與簡報會議,「好像拜訪客戶一樣,定期介紹我們的電視劇與 節目,可是開啟市場很重要的工作。」接下來,將到訪台灣,大力推薦自家作品。

前幾周,MBC電視台還安排了工作人員,進駐上海與日本兩大重 點市場,專門作為當地聯繫窗口。由此可以看出韓劇之所以獲得海外青睞,成為介紹韓國文化的一大媒介,不是光靠政府支持就能達成。雖然目前海外市場購買版權 的業務,占MBC電視台戲劇類別的營收還不到一半,但從他們的積極布局可以看出,未來持續拓展亞洲地區市場,將是集團一大重點方向。

韓國MBC電視台

成立:1961年(原為廣播電台)

執行長:嚴基永

知名作品:「大長今」、「我叫金三順」、「宮,野蠻王妃」、「咖啡王子一號店」、「善德女王」等戲劇,專長拍攝歷史劇的題材。

文創心法

1. 劇情第一,生活化的故事才能成功打破國界。

2. 預先售出版權,取得籌拍資金。3. 定期到國際間宣傳,奠定韓劇地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63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 拯救商機大解密

2014-02-24  TCW
 
 

 

二月,在韓國、兩岸三地網路上最紅的話題人物,竟是一名外星人。

韓國SBS電視台的《來自星星的你》(以下簡稱《星》劇),敘述在地球生活四百年的外星人,與大牌女明星的愛情故事,自去年十二月播出以來,韓國單集最高收視率達二七%,大首爾地區更突破三○%,創下近兩年同性質偶像劇最高紀錄。

《星》劇在海外,更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以韓劇史上最高價取得網路首播權的中國視頻網站愛奇藝、PPS,統計該劇的點閱次數已超過五億次,亞洲收視人口超越本世紀最紅日劇《半澤直樹》,亦是韓劇最高紀錄。

市場傳出,愛奇藝、PPS以三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十萬元)一集的代價取得授權,為中國韓劇行情價的七倍。而由緯來戲劇台買進的台灣版權價,也傳創下國內韓劇史上新高價。

戲外的商機,更是無限。舉凡男女主角在劇中吃的、用的、穿的,因全被網友「起底」(編按:人肉搜索之意)、在每集結束後拆解出最新「購物指南」,已經讓女主角全智賢劇中使用的口紅,在全球缺貨、亞洲特定國家斷貨,韓國專櫃業績成長一九五%,消費者必須排隊預約、依序取貨。

甚至,因劇中女主角習慣在初雪夜裡吃炸雞配啤酒,形成一股模仿旋風,更讓近來飽受禽流感H7N9疫情所苦的中國速食業者業績逆勢好轉,上海市虹橋區「韓國街」裡的炸雞店天天爆滿,當地人戲稱《星》劇的「毒」,比H7N9傳染性更強、更可怕。

在台灣,隨飾演男主角的金秀賢打開知名度,三月份來台見面會門票最貴要價五千元,二月十四日開賣時,三千張門票仍在一小時內銷售一空。

解密1:不專攻女性,更讓大叔埋單英雄形象打中男性保護弱小心理

一部戲跨海帶動百種商機,讓人不禁想問:講述外星人愛上女明星、甚至以超能力為她處處解圍的《星》劇,為什麼能靠脫離現實到「不合理」的劇情,成為兩岸三地近兩年最紅韓劇?

你可能會說,抓住女性需求,就成功了一半。但在《星》劇的例子中,讓男性埋單,才是其能跨出愛情劇的限制、擴大打擊面,躍升為社會現象的首要原因。

創下每四個韓國人、就有一人收看的成績,代表《星》劇的收視族群,已經不只有死忠的女性觀眾。根據韓國尼爾森調查,該劇四十歲以上的男性收視率達一二‧九%、三十歲至四十歲男性也有七‧四%,不只較前一檔《繼承者們》高出一倍,在韓國電視圈裡亦是反常現象。

該劇能打進「大叔」市場,除了是三十、四十世代男性心中女神全智賢,暌違十四年的電視劇作品外,劇中「任君挑選」的多元元素,也是關鍵。

「你很少能看到一部戲綜合了科幻、英雄、穿越、愛情、親情、時尚、女性心機角力等所有元素,還能各取其重、找出平衡的,」長期觀察韓國娛樂圈的知名部落客蘑菇分析。

韓國娛樂專業報《TV Daily》也評論,《星》劇是任何人都能夠參與、無所不包的「奇幻之旅」,無論是少年時嚮往超級英雄的男性、或曾經想成為偶像明星、渴望愛情的女性觀眾,都能在故事中各取所需、忘卻現實。

韓國京鄉新聞指出,《星》劇除了以愛情、女主角的時尚形象鞏固住女性基本盤外,在男主角的角色設定、如偵探辦案般的劇情發展上,其實都能看出編劇為投男性所好,特意設定的痕跡。

劇中,男主角被塑造成一個外型與人類無異,卻擁有瞬間移動、能夠讓時間暫停(停格)的魔法、隔空取物、千里眼、順風耳等多種超能力的外星人,總能在關鍵時刻出面解決危機,與長年賣座的鋼鐵人、超人、蝙蝠俠等「超級英雄」形象相似,其實都回應了男性觀眾對英雄、超能力、保護家人抵抗外侮的嚮往心理。

而這種陽剛特質,不只發揮在多次拯救女主角的情節上,劇中善惡分明、正邪對抗的故事設定,和以殺人事件做主軸,一集集慢慢解謎的情節推演,其實和男性喜歡的偵探劇也有類似之處。

解密2:角色不完美,貼近真實人性女主角無知、男主角須養活自己

更重要的是,《星》劇避開富二代的老掉牙設定,將男主角描述為一人隻身來地球、白手起家養活自己的大學教授,不再是不勞而獲的公子哥,和一般男性更接近,更能拉近距離。

也因此,即使是「最不可能發生」的劇情,但編劇仍能利用貼近現實的細節,提高一般大眾觀劇時的投入程度。其中的關鍵策略,就是創造「完美中的不完美」。

新浪台灣副總經理李蓓芬分析,和三十二年前的賣座電影《E. T.外星人》相較,《星》劇雖然讓人類與外星人之間從友情,深化成愛情,但故事依然建立在「外星人必須回家」、沒有完美結局的設定上;也讓這個「倒數計時」的題材,在一開始就破除了容易被想像的皆大歡喜結局,相對引人入勝。

蘑菇也指出,雖然男主角無所不能,但卻不能對人消除記憶,甚至沾到人類口水就會發燒;女主角則是人前風光、盛氣凌人的大明星,但私底下卻常識不足,甚至受家庭問題所擾,因網友抨擊失去自信、刀子口豆腐心,都可以看出編劇在角色的完美形象中種下缺陷的痕跡,以期更貼近人性。

不只為劇中角色創造弱點,包括在細節上安排女主角看到Line訊息「已讀不回」、氣得跳腳的畫面,都與一般人日常生活無異,因此能成功讓觀眾將自己投射其中。

《東方早報》評論家史學東也認為,破除女主角「真善美」、溫柔、隱忍的性格設定,甚至使其任性、霸道、無知,基本上就是一種少見的真誠與突破,因此能跳脫韓劇千篇一律的模式。

一如《半澤直樹》創造出的流行語「加倍奉還」,反映出小職員受迫、復仇心理,《星》劇中最讓人琅琅上口的台詞,也適時反映出當下的社會心態。

解密3:超能力劇情,讓人逃離現實經典台詞反映「希望被拯救」心態

根據新浪微博統計,在電視劇類的熱門關鍵字榜上,除了《星》劇劇名,總能搶進前五名的,就是女主角遇到危急時呼喊的:「都敏俊(男主角劇中名),救我!」

從加倍奉還的自救,到現在希望被外星人拯救,這種渴望逃離現實的心理,被電影評論家李尚龍(音譯)稱之為「外星人都敏俊症候群」。他分析,當前世代受經濟不景氣、環境破壞等影響,開始意識到人類才是社會陷入困境最大始作俑者,因此不再相信人類能憑藉人性與自身能力解決問題,陷入前所未有的焦慮和鬱悶。

所以,當一個來自外星球、高度進化,且擁有超能力與智慧,得以解決危險與紛爭的外星人出現時,觀眾很難不心生嚮往。

戲劇評論家孔熙成(音譯)也認為,戲劇是觀眾逃離現實的出口,越能回應出一般大眾需要的戲劇,往往越成功。因此,從都敏俊不衰老、四百年從一而終守護一個女孩的設定看來,都敏俊的存在,基本上安撫了觀眾因無法預測未來變化、害怕明天到來的不安感,而這也是當經濟或政局讓人悲觀時,最容易出現的逃避心理。

解密4:不侷限韓國,以海外為戰場敢砸錢,一集製作費是台劇十倍

最後,讓《星》劇橫掃兩岸三地的決定性因素,仍必須歸因於韓劇的產製優勢。

緯來戲劇台台長林嘉莉分析,從愛馬仕(Hermes)、路易威登(LV)、香奈兒(Chanel)、古馳(Gucci)等一線品牌爭相贊助全智賢在《星》劇中造型,可以看出韓劇以海外市場為主戰場的企圖心。

以《星》劇為例,外界估算,一集製作費上看新台幣千萬元,是台劇的五至十倍;光搭劇中的住家景,就耗資超過兩千萬。而劇組更達兩、三百人,是台灣足足十倍。

只是,為什麼韓劇能讓品牌商甘心掏錢?林嘉莉認為,高效率、高品質的產製能力,是核心競爭力。她說,一般韓劇採參與式行銷、邊拍邊播,通常會先放上劇情概要供網友討論後,再預拍幾集,透過觀眾的觀劇反應,隨時調整劇情走向,並決定是否加集、腰斬,因此成功率高;但相對的,編劇也成為左右韓劇成功的關鍵人物,決定權或位階都在導演之上。

由於必須在高壓環境、短時間內創作,韓國編劇的生存環境相對殘酷、嚴苛,但也透過這樣的淘汰機制,淬煉出菁英人才,名編劇多半享有高名利與社會地位,收入比男、女主角更高。最頂尖的韓國編劇每集收入可達一億韓元(約合新台幣二百八十四萬元),新手編劇一集亦有新台幣二十萬元左右;但在台灣,即使是名編劇,一集都僅有十萬元出頭,資淺新手一集行情約在兩萬至三萬間,與韓國整整差上十倍。

但也因如此,讓韓國戲劇圈變成一個「有耕耘必有收穫」的環境,和台灣編劇低薪,且須依導演、出資者的喜好修改劇本,失去創作主導權的困境,截然不同。

《星》劇熱潮,也許是短暫話題,但留給台灣的,是一個突破困局的想像力。熱賣商品必有其創新、結合社會氛圍、細心耕耘的痕跡,值得我們從韓劇中學到熱賣商品的必要元素和點燃話題的爆發力。

【延伸閱讀】一分鐘看《來自星星的你》

‧ 大首爾地區單集收視率達30.7%,為2 年來韓國偶像劇之最。每4個韓國人,就有1人收看‧ 中國視頻網愛奇藝、PPS點閱逾5億次,創韓劇紀錄‧ 版權費達1集3萬美元,為中國、台灣最貴韓劇‧ 百度搜尋筆數超過4,800萬筆,創韓劇最高紀錄‧ 男主角金秀賢片酬漲50%,女主角全智賢穩坐韓國身價最高演員

【延伸閱讀】只要沾上《星》劇,食衣住行育樂全暴紅

食--炸雞業績增2成女主角愛吃炸雞,連帶讓大陸炸雞店業績比該劇播出前成長2成

衣--贊助精品商出風頭女主角服飾皆是Hermes、Chanel、LV、Celine等一線名牌贊助的春夏新品,每集行頭超過新台幣300萬元口紅亞洲大缺貨,劇中使用的YSL口紅已在亞洲數國缺貨,韓國專櫃業績較去年成長195%

住--房租跟漲10%劇中豪宅所在地首爾木洞,房租上漲5%至10%

行--賓士車款掀話題劇中汽車、自行車全由賓士贊助,車款成為討論話題

育--童書月賣5萬本男主角閱讀的童書《愛德華的奇妙之旅》,過去5年只賣出1萬本,現在半個月就賣出5萬本

樂--貼圖下載第1名推出Line貼圖,在韓國、中國、香港都居下載排行榜之冠,台灣因未推出,引發網友刊出跨區下載教學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937

揭秘:韓劇、泰劇在中國的火與日劇的不溫不火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0/144821.html
這個問題,對於我這樣一個多年日劇死忠來說,一直在思考,這裡不說政策層面上的事情。

我覺得,簡單地說:日劇不適合目前的中國觀眾。

我以前寫過一個回答,講述了國產劇韓劇日劇的差別,僅對戀愛劇來說,這三者的差別是很明顯的:

日劇:兩個不相愛的人相愛了。

韓劇:兩個相愛的人結婚了。

國產劇:兩個結婚的人相愛了!

這裡面微妙的差別在於,日本這個國家的文化產業,和這個國家的經濟生活一樣,已經過了某個正常一日三餐,溫飽求穩的年代了。

對於日本電視劇來說,除開故事層面上的創新和不斷進化之外,在核心戲劇主題上,不再對傳統的 " 大團圓 "、" 堅韌不拔得勝利 " 這一類主題感興趣,更多的主題定位在個人的獨立,人的異化,慾望、家庭解構、公平正義……等等一類上,簡而言之,就是不再和普通生活休戚相關了。

大熱的《Legal High》,如果沒有一點自嘲和反思心態的人,恐怕是不會喜歡這個戲的。就算是《半澤直樹》,核心要講的還是一個 Dilemma:生存和道德原則之間的衝突。而不是簡簡單單的 " 愛拼才會贏 " 的職場奮鬥史,這和我們能理解的《杜拉拉》是有本質區別。

換句話說,日劇現在的主題是比較黑暗的。是討論人性中善惡對立的,並不是一味喜洋洋。

這些主題對於國產劇來說還是很陌生的。中國的觀眾目前喜歡的,或者說能消費的主題,基本還是和普通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有關的主題,比如家庭矛盾啦,愛情小糾紛啦,痛打鬼子啦……

不是說我們的觀眾就低級,而是說在一個國家剛剛過溫飽線的時候,人們的主要思維不是反思,不是困擾,而是享受,而是狂歡,因為以前過於苦難,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我們更喜歡和我們比較貼近的韓劇,韓劇從整體規模和製作理念上,是介乎中日之間的。

韓劇的流行和韓國電影流行是一樣的,在九十年代末期,韓國電影突然流行起來,緊接著韓劇也開始流行,這和政策層面是有關的。因為以前由政府主導的中日友好開始降溫,一個強大的韓國文化不可能不顯示出其力量。

在日劇逐漸進化的過程中,中國的消費群也在發生著變化,老一代的日劇本身也不像現在日劇這樣,老日劇顯然比現代日劇要傳統一些。所以,國內的老日劇迷逐漸消退,新的電視劇消費者主要由新增城市人口構成,也不太能消費那種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城市題材所滲透出來的黑暗和頹廢味道。

關於美劇,我只能說,在中國一貫的邏輯思維裡面,有一個鄙視鏈條在起作用。比如某個人特別鄙視那些開比亞迪的人,這是因為他可以談論蘭博基尼了,但是這個人其實根本一輛自行車都買不起。

全世界都知道美劇代表世界電視劇最高標準,所以我看了美劇,那也就沒必要再看日劇了。很多人瞧不起日劇,其實根本沒看過。

補充:關於日劇動不動大段講道理的 " 說教 ",其實這是日本電視劇最大的特點,日本的崛起和發展是離不開一種 " 精神力量 " 的,人家不再關注生存的時候,必定要關注精神和信仰層面。你說美國電影動不動就宣揚美國價值觀是一個道理,因為倉稟實而知 " 禮 "。中國若穩定富裕三十年以上,咱的電視劇也會以發散價值觀為主。

至於現在,活著就不容易啦,有點閒工夫找個富二代結婚少奮鬥二十年要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560

百萬上班族熱追 暴紅韓劇《未生》解密

2015-05-11  TCW  
 

 

「賣命工作一天之後,你能想起今天自己到底做了什麼嗎?」

沒有浪漫愛情劇碼,沒大牌明星加持,靠著這樣精準寫實的職場對白,韓劇《未生》跌破一票大媽眼鏡,引發韓國社會熱烈討論;大結局在韓國最高收視率突破一○%,相當於超過百萬人收看,堪稱韓版《半澤直樹》,創下韓國有線電視台自製劇史上第二高紀錄。

《未生》打破傳統熱門韓劇公式,是一部沒有摻雜愛情成分的職場劇,緊扣在每個人的菜鳥歲月。

主角張克萊,是一個入段失敗的圍棋選手,二十七歲的他,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只有高中同等學歷,卻靠長輩介紹,進入人人稱羨的大型貿易公司擔任實習生。對比他身邊學歷高、外語能力強的同期生,張克萊就是典型的空降兵。

除了辦公桌前做不完的事,茶水間裡,瞧不起他的同期生都等著看他笑話;主管面前,他甚至被懷疑是高層派來的眼線。再怎麼努力,世界運作的速度仍然快得令人窒息,菜鳥,永遠只能彎腰、點頭,大聲說:「是的!」

「未生」是圍棋用語,黑白兩軍對弈,還留在棋盤上的棋子,都是生死未卜的「未生」,就算戰況如何不樂觀,只要棋局還沒結束,每一顆棋都有機會成為翻盤的關鍵。

張克萊跟每個為五斗米折腰的上班族一樣,每天面對不同的職場困境,從一個眼神迷茫的孩子,逐漸掌握了自己在職場的命運。

作者曾因家貧露宿街頭畫菜鳥心聲,大賣200萬本

這部超高收視率的電視劇,背後有強大的粉絲團支撐,其原著漫畫在韓國熱賣超過兩百萬本;中文版三月在台出版,首集在博客來網路書店占據暢銷漫畫榜前三名至今,近期將推出套書,許多不看韓劇的科技業男主管紛紛直接下訂:「我要買整套。」

事實上很早之前,韓國主流三大電視台早就想要簽下《未生》版權,開拍電視劇,但希望能加入戀愛元素衝高收視率。

然而,原著漫畫作者尹胎鎬竟寧願錯過主流電視台力捧機會,也不肯妥協簽約。「上班族的婚姻是非常現實的煩惱,不會有什麼甜蜜的戀愛情節。」正在創作《未生》第二部的尹胎鎬,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斷言,他描寫的是韓國職場悲慘現實,就算日後發展感情話題,也不會出現浪漫元素。

很難想像,尹胎鎬這輩子沒有上過一天班,對上班族的職場心聲卻寫實到近乎殘酷。一位在台灣百貨業擔任店長的年輕女孩邊看邊哭,她說,這部戲根本就是她的職場縮影。

尹胎鎬大學落榜,因為家貧,甚至有過露宿街頭的經驗。當時,他曾經埋怨制度、憤世嫉俗,但最後,這些在底層拚命生存的歷程,讓他產生創作《未生》的動機——「我想讓上班族擺脫『我只是社會大齒輪中的一小部分』的挫折感。」尹胎鎬說。

他花了四年時間才完成這部漫畫,因為不懂貿易專業,許多心中想像的情節,都必須實際取材才能貼近現實。尹胎鎬常拜託朋友介紹真實世界中的貿易公司員工,每一次訪問六到九個小時,回去會畫成好幾十張素材。至於漫畫中大量提案發表場景,他也特別拜訪行銷人員,記錄他們實際向客戶提案時曾經發生過的經典案例。

改編劇不放愛情元素平淡卻貼近,讓上班族上癮

漫畫初期是在網路上連載,尹胎鎬習慣記錄讀者的即時回應,哪些非常逼真、哪些與現實脫節,仔細回覆每一則留言,讓漫畫情節更像真實職場事件。「我曾經很擔心會不會為了貼近現實,而失去了漫畫的趣味,」他說。

確實,能力再優秀,被歧視的女主角必須委曲求全,成大事卻得罪人的長官還是要引咎辭職;即便人緣好也立了功,男主角仍因學歷問題,無法打破兩年約聘期的魔咒。相較於當紅韓劇多為穿越時空、浪漫愛情、死而復生等張力元素,《未生》劇情確實過於平淡。

尹胎鎬謙稱自己也不知道暴紅原因,不過,看在愛好者的眼中,正是太過貼近尋常人的職場經驗,才讓廣大的小上班族們越看越上癮,就像在看自己的故事。

職場專家把它當教材從部下到主管,都能學做人

把《未生》電視劇引進台灣,八大電視台行銷部經理蔡菲喬表示,他們發現,與《半澤直樹》小銀行員的夢幻式復仇相比,《未生》能得到更多上班族的認同。「我們得到許多上班族的反映,他們說這部戲太寫實、太深沉、太殘酷了。」

「誰沒有被看不起、被欺負,只能用加班來證明自己的時候?」京城創藝整合行銷總監、職場專家王東明就是《未生》超級粉絲,甚至把這齣戲當成學生的回家作業。他一接到本刊記者電話,顧不得還站在街上,就開始滔滔不絕分析對劇中角色的觀察。

他說,《未生》就像一面職場照妖鏡,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倒影。劇中四個通過考驗留下來的實習生,正好表現出四種性格的菜鳥,在職場中最容易碰到的考驗(詳見左頁分析)。尹胎鎬也說,有許多讀者告訴他,這部戲讓他們重新檢視自己面對職場的態度,漫畫,變成他們自我能力開發的工具書。

「我甚至會想,我能不能成為一個帶人帶到心的好主管?」王東明說,不僅新鮮人,輕熟齡的小主管也會心有戚戚焉。劇中形形色色的主管,有的堅持理念,有的爭寵搶功,有的懦弱怕事;沒有真正的大反派,反而更像辦公室文化——每個人有自己的盤算與立場,跨部門合作講道理也講情分,「辦公室裡做事是基本,但做人是根本啊!」王東明說。

韓國總統為它修法延長約聘年限,引社會討論

《未生》甚至驚動了韓國總統朴槿惠。主角張克萊雖然盡心盡力,但最後兩年聘雇合約到期後,仍必須黯然離開公司,對此,韓國政府針對約聘人員條約修法,被大眾稱作「張克萊法」。

雖然最後立法結果不全然符合社會期待(編按:法案內容是將三十五歲以上非正規職雇傭時間從兩年延長為四年,但社會期待是能轉為正式員工),但足以證明,《未生》一劇在韓國社會引起的強烈討論,竟能撼動法律。

「人是不可能達成『完生』的。」(編按:棋局結束時,棋盤上存活的棋子,稱為「完生」)過去,尹胎鎬是個憤青,但在《未生》創作過程中,卻讓他轉了心念。面對社會大眾對「張克萊法」的不滿,反而不予置評。他說,現實生活中,學歷條件不足的人進大企業實習的機會根本微乎其微,與其批評現實悲慘,不如轉換心境,用追求「完生」的姿態,找尋人生真正的目標。

「能夠成為比昨天更好的人,我就很滿足了。」從社會底層翻身,堅持不加愛情戲分的漫畫家,反而獲得全亞洲廣大上班族的回響,尹胎鎬如今的人生寫照,也與他創作漫畫的初衷不謀而合:每個人都是一顆棋子,一顆決定自己價值的、獨一無二的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192

獨家拿下韓劇《製作人》版權 羨煞台灣影音業者 一上線就砸重金 LINE TV背後盤算

2015-06-15  TWM

配上繁體中文的高畫質強檔韓劇,竟然是在網路平台獨家首播,而且只和韓國播映時間差一天─LINE TV才上線就有驚人之舉,也一舉打破傳統媒體生態。對消費者來說,這無疑是福音;但面對強敵來襲,台灣影音產業恐怕得繃緊神經了。

撰文•何佩珊

二○一四年以《來自星星的你》劇中都敏俊一角在台灣走紅的韓國明星金秀賢,今年再以新作《製作人的那些事》(以下簡稱《製作人》)強勢登台,只是這次就算轉遍電視台各個頻道,也找不到他的身影,因為《製作人》全台獨家播映權,已被LINE TV拿下。

在台灣有超過一千七百萬名用戶,LINE幾乎成為台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LINE TV這個名字,很多人可能還是第一次聽到。事實上,LINE TV不是傳統的電視頻道,而是可以透過手機、平板或PC播放影音內容的平台,今年四月一日才在台灣上線。

為了打響知名度,這次LINE TV不惜砸重金買下《製作人》在台獨家播映權,也打破過往戲劇節目一定會先在電視頻道播放的慣例;不僅如此,不同於過往韓劇多要在韓國播映後三至六個月後 才會引進台灣,這次LINE TV則是爭取到幾乎同步首播,和韓國的播映時間只差一天。

一集逾一五○萬

出手闊綽程度,嚇壞同業業界人士指出,LINE TV這次是以一集五萬美元的重金拿下《製作人》版權,以全劇十二集估算,總金額上看六十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八百萬元),幾乎是國內影音平台一年採購二 十至三十部好萊塢影片預算的二倍,出手闊綽的程度,讓國內業者既羨慕又忌妒。

但這樣的作法,確實成功為LINE TV打響知名度。LINE台灣區公關部資深經理廖婉寧指出,自《製作人》預告上線至目前為止,LINE TV App的下載數量已大增五倍,而短短三周時間,︽製作人︾累計總點閱數已經超過五百萬次,成長相當顯著。

然而,業界人士評估,即便LINE TV流量快速成長,若只靠廣告收入,恐怕很難回本。因為除了要付高額版權費,隨流量增長,頻寬成本也會跟著提高。

業界人士指出,在台灣要承載一千人同時觀看一小時HD高畫質影片的頻寬成本,約在二至三萬元,同時承載一萬人則是二十至三十萬元,以此推算,「節目要是很 紅,同時有百萬人觀看,那幾千萬元就燒掉了!」「我們不是不知道這是挑戰。」LINE台灣區總經理陶韻智說,「但我們就是要挑戰不可能。」他舉例,當初 LINE做通訊軟體時,同樣的懷疑也出現過,但後來LINE陸續推出貼圖小舖等新商業模式,「我們會證明我們能開發出有意義、有規模的新市場。」事實 上,LINE TV不只讓用戶與LINE的互動增加,還可藉此進攻正在快速成長的數位影音廣告市場。多份研究報告指出,台灣人每天平均約花三個小時在行動上網,且收看影 音內容的情形相當普及。看在陶韻智眼裡,這就是商機。

因此對LINE來說,現在LINE TV在眾多產品中的優先性絕對被排在前五位。而他們的第一階段任務,就是要把內容和系統根本做好。

有LINE的千萬用戶靠山先天條件好,大膽進攻市場陶韻智說:「我們不是去訂一個策略目標,說韓劇、台劇比例要多少,然後就一直照這個策略走。」LINE 對每天、每檔戲、每個時段做什麼行銷活動都進行分析,再用這個分析結果引導下一步策略。「從用戶回饋做相對應改變,就是LINE一貫的方程式。」現在看起 來,LINE TV好像已經交出不錯的成績,「但LINE習慣設定比較高的目標」,陶韻智說。以LINE在台灣活躍用戶數逾一千萬人來看,他設定每天至少要有二百萬人使 用LINE TV的服務,才能算是成功。

相對於LINE TV進攻影音市場的大膽投資與強烈企圖心,台灣雖也不乏有原生影音平台,或者電視台近年紛紛成立新媒體部門,但在台灣卻遲遲不見能吸引消費者目光的指標性新媒體服務。

夢田文創執行長蘇麗媚觀察,這一、兩年台灣對新媒體的焦慮感其實很明顯,但問題就是自信心不夠。「對判斷的自信心不夠,以至於決策失準,當決策失準,團隊 空轉的可能性就很高。」關鍵在於,新媒體變化太快,﹁沒人可以告訴你,今天的答案明天不會錯。﹂然而保守心態的結果就是,﹁現在做的都是別人有,我也要 有,只是尋求不缺席的安全感。﹂事實上,單單是要不要將內容放上YouTube,電視台已經很難下判斷。娛樂重擊創辦人商台玉舉例,民視雖把戲劇放上 YouTube,卻不做任何宣傳;還有三立也將戲劇放上網,卻壓低畫質,不難看出背後心態是,「網路只是觀眾補進度的地方,最終還是希望他們回到電視機 前。」而早在○六年就成立新媒體部門的公視,其實也到近兩年才敢在YouTube放上完整戲劇內容。背後的顧慮很簡單,「如果網路都播完了,那我可能沒辦 法出DVD或賣版權。」這是公視新媒體部門互動媒體組組長賴雅芹過去幾年最常被同事問到的問題。

但當公視真的將內容放上網路平台後發現,網路為他們吸引到原本觸及不到的年輕收視族群。現在公視不只把戲劇放上YouTube,也開始嘗試跟LINE TV這樣的新媒體合作,例如先前在台灣引發高度討論的台劇《麻醉風暴》,就同步在LINE TV首播。這除了幫公視帶進新收視群,也帶來版權收入。商台玉認為,台灣影視音業者應該要走出收視率迷思。

台灣影視產業走向新媒體的改革腳步雖慢,卻也不乏勇往直前的改革者,如內容業者夢田和酷瞧都在嘗試過去沒有人走過的路。

過去幾年,夢田進行大膽實驗,核心概念就是將創作變成IP(智慧財產權),並且讓IP適應各種新媒體的演變,讓每一個創作都成為資料庫裡的素材,隨時可以重新運用。

舉例來說,夢田一四年推出《巷弄裡的那家書店》戲劇,主打的就是「獨立書店」這個IP,除了有戲劇,也推出紀錄片、書店實體場域等,到現在戲早已播畢,但 IP仍持續利用,他們將書店變成攝影棚,並舉辦讀書會、沙龍、劇場等社群活動,甚至還結合直播,讓IP不再限於觀影娛樂。

今年夢田還要和故事工廠的新舞台劇作品《男言之隱》合作,以「兩性的理解」作為新IP,先從舞台劇出發,並且結合大數據,計畫一路衍生出影集、社群沙龍, 甚至是電影。「我們想要超越!」蘇麗媚說,「當全世界都講內容是拍片、影集、電影的時候,我們要做到社交、社群,把生態圈做出來。」酷瞧則是另一種嘗試。 雖然酷瞧本身是影音平台,但內容產製才是它真正的核心。有趣的是,酷瞧不要求觀眾都要來酷瞧看影片,反而積極將內容放上臉書、Yahoo奇摩等平台。

平行合作衍生商機

發展內容,新平台找出路「很多人覺得,你影片給Yahoo奇摩、給臉書放,你們賺什麼?」酷瞧執行長蔡嘉駿的回答是:「賺到廣告費啊!」將內容給 Yahoo奇摩,不須付費就能讓更多人認識酷瞧,「Yahoo奇摩賺到內容,我們賺到我們要的瀏覽數和知名度。」蔡嘉駿解釋,YouTube每分鐘能產生 一三○小時的影片,市場上沒人可跟這樣的海量內容競爭。又或者是和LINE TV相比,雖然彼此都是成立不到半年的新平台,但LINE TV已經有LINE的會員基礎,酷瞧則幾乎是從零開始,所以就算酷瞧願意花錢買下︽製作人︾,恐怕在賺進廣告費前,還得先付廣告費換會員流量,但流量成長 後,又得花錢擴充頻寬。

因此他們不要硬碰硬,而是強打自製內容的優勢,主攻置入性廣告。他相信只有自製內容才可能做出不同發展。舉例來說,如果只是買版權播放,就算戲再紅,也只 有廣告收入。「但今天版權是我的,假設我做出︽Running Man︾,還可以發展成手機遊戲;如果做︽超級星光大道︾紅了,就可以辦演唱會。」這些都要透過自有內容才能做到。

面對跨國網路公司挾帶全球化龐大會員與資源來襲,蔡嘉駿認為,在地業者更要做到精準溝通;而惟有好的內容才有進一步衍生商機的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27

韓劇火紅的魅力何在?

2016-03-04  TCW

二○一五年,韓國三大無線電視台(MBC、KBS及SBS)共製播超過五十部戲劇,不僅在當地坐擁高收視率,外銷也獲傲人成績,屢屢刷新海外版權費紀錄。這波現象反映韓劇兩大特質:貼近目標族群喜好,以及內容能跨越文化、地域限制,涵蓋亞洲、甚至歐美觀眾。

有著「戲劇王國」美譽,曾推出《商道》、《我叫金三順》等膾炙人口劇集的MBC(文化放送株式會社),其製作總監兼全球戲劇聯合製作人朴洪均向《alive》透露韓劇成功的秘密:一切,就從「聆聽」開始。

「不同於中國、台灣的電視劇通常製作完畢再播出,MBC操作方式比較特別,是一邊製作、一邊觀察觀眾反應進行調整,讓負責製作團隊跟觀眾保持更密切互動。」深知戲劇往往是眾人茶餘飯後討論話題,藉由留意社群網站內觀眾的意見回饋,朴洪均能大致掌握時下話題趨勢的好惡風向,雖不至於一味迎合影迷喜好,但及時調整尚未播出的劇本,更動劇情細節、快慢節奏等面向確實有助於抓緊觀眾的心。

而緊盯網路動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從網友交流中發掘新線索套入韓劇內。

「比方崔始源和黃正音主演的《她很漂亮》(編按,創下韓國網路收視率史上第五高),就用網路詞彙『逆變』當主題,描述小時候其貌不揚的醜小鴨女大十八變,成為萬人迷的過程,這類劇情讓觀眾十分認同,引發許多回響及討論。」從網路關鍵字衍生創新腳本,也是MBC的秘密武器,由於取材自普通閒聊時常用到的流行語,自然而然帶起關注風潮。

六○年代的韓劇多圍繞家庭倫理打轉,談論孝悌等傳統價值。隨時代演進,漸轉向擷取社會話題,呈現真實生活如核心家庭、晚婚情節。例如MBC最近播放的《媽媽》不再塑造男主角以事業為重心、女主角操煩家務事,讓說故事的角度更加靈活多元。

隨著韓劇主題漸趨多元,走出韓國以外的地域也能獲得回響,「我認為像戲劇這種『文化產品』是不分國界的,人們從中體會到的感動要素其實大同小異,只要外國人能對韓劇的真實性和親切感產生共鳴,無論外銷亞洲,甚至是歐洲也該能被接受。」朴洪均以MBC二○○三年製播的《大長今》為例說明,雖然「大長今」這號人物在歷史記載只有簡短兩行,全靠編劇發揮想像力,融入「傳統韓國料理」及「成為醫女奮鬥過程」兩項劇情重點。從結果來看,此劇獲得海外觀眾一致好評,關鍵除了在於故事核心主要表現大長今不屈不撓的毅力,更有欣賞異國文化的角度與層面,這類普世價值很容易被各國觀眾接納。同樣情況,如中國的穿越劇《步步驚心》,或是日本的《仁醫》,也深受韓國人喜愛。

憑藉快速掌握觀眾口味,適時調整製作步伐,加入強調引起共鳴的情感要素,讓韓劇宛若影視市場裡的變形蟲,在瞬息萬變的收視偏好中不斷挺進,持續抓緊人們目光。

帶你發現品味

《alive》品味書3月號「躍動韓流」,從首爾國際級品味大師的在地生活、靈感來源,到多變活躍的城市風格、豐富人文五感體驗,以及時下最潮的首爾玩樂景點,一窺你所不知道的首爾風貌。

撰文者郭恆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215

兩部韓劇 把它拱上中國視頻王

2016-03-28  TCW

《商業周刊》團隊在《太陽的後裔》暴紅後,來到愛奇藝北京、上海總部,探索這一家視頻網才成立六年,就攪動這個市場大洗牌,並在各領域奪下第一,背後崛起的幾場關鍵戰役。

成立比老大哥晚、內容不若對手強,龔宇的戰術是:從用戶到廣告主等夥伴都拉進來打群架。一步一腳印的踩,跟互聯網的「快」,有點背道而馳。

「當時的環境,不重視用戶體驗,不重視廣告個性化,」前四年他用技術練兵,「公司技術人員要占四八%以上,若在以下,其他人員停止招募。」工程博士背景的龔宇坦言,一開始決定從最擅長之處下手:用技術增進用戶體驗。

「要在內容差異化僅一五%間勝出,首重有沒有內容(海量)、第二要件是流暢,第三是清晰度。」湯興表示,目前愛奇藝已能做到每點開一個視頻,兩秒就能收看,對手則在五到十秒間。

競爭對手做不到嗎?差異在於一個「敢」字。為了讓三、四線城市也能享有同樣的體驗服務,龔宇甚至叫人從南邊的深圳到北邊的黑龍江等偏遠城市測試:為了讓技術服務客戶體驗,光去年,愛奇藝技術員工數就增加了近千人。二只口機房運算、一條條纜線測試,背後卻是人民幣數十億元咔拉咔拉的成本支出。

為了貼近忙碌的使用者思維,還幫觀眾去蕪存菁。技術人員從收視情況中發現,有三成以上觀眾會有「快進(跳過某些片段不看)」行為,因此還研發出「濃縮版」技術,幫觀眾挑選精彩片段。這個技術是為了增進用戶體驗,也是愛奇藝創舉。

就靠著一個個廣告主和收費會員,愛奇藝站穩老大地位,但是龔宇另一個腦子想的是海外市場。

海外第一站.台灣

台製節目上架,打出正版、親民牌台灣是他第一個走出的海外市場。龔宇算是最熟悉台灣影視行業的中國人,幾乎各電視台總經理跟他都有交情,從愛奇藝去年十一月試營運以來,幾乎每月可以看見他從北京飛到台灣內湖科學園區辦公室的身影。

也因為如此,在中國視頻網站中最常看見台灣正版影視節目,而決定這個策略的人,就是龔宇。

從之前台灣最紅的戲劇《十六個夏天》,至今台灣站的試營運,採購版權並上線原創內容就有一百三十部,比如寫下公視戲劇收視紀錄的《一把青》、一集成本破兩百萬元的偶像劇《必娶女人》等,橫跨台灣電視台,三立、東森、八大、台視、公視;甚至台灣自製電影,包括《刺客聶隱娘》、《女朋友男朋友》也在內。

「人的本性是自由的,他們願意付費一看優質內容,這是一種質變,」在愛奇藝上海辦公室,少了科技人的單刀直入、多一分儒雅口吻的龔宇接受專訪時表示,中國市場站穩了,接著是全球華人市場,然後 是非華語海外市場的 布局。

「勢必要做,不管是會員經營或跨出海外,」 愛奇藝北京資深副總裁 兼台灣區總經理楊鳴說。中國財經作家吳曉波也 持同樣觀點:「連接(入口網站)只是手段並非目的,內容的價值只有構建出城池(做出差異化),才會凸顯出來(走向國際市場)。」

商場上起步晚的人,擋在前面就是幾座大山,不 管是繞過去還是直接迎戰,靠的都是一次次小勝利,集結起來換來一場大 的勝利;更重要是脫離 既有的戰場,找另一塊肥美的沃地,否則就會變成一片紅海。愛奇藝能不能從一個地主隊的角色,走出中國,關鍵將不再是資本戰,而是另一場文化的戰爭。

撰文者黃亞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021

兩部韓劇 把它拱上中國視頻王

2016-03-28  TCW

《商業周刊》團隊在《太陽的後裔》暴紅後,來到愛奇藝北京、上海總部,探索這一家視頻網才成立六年,就攪動這個市場大洗牌,並在各領域奪下第一,背後崛起的幾場關鍵戰役。

成立比老大哥晚、內容不若對手強,龔宇的戰術是:從用戶到廣告主等夥伴都拉進來打群架。一步一腳印的踩,跟互聯網的「快」,有點背道而馳。

「當時的環境,不重視用戶體驗,不重視廣告個性化,」前四年他用技術練兵,「公司技術人員要占四八%以上,若在以下,其他人員停止招募。」工程博士背景的龔宇坦言,一開始決定從最擅長之處下手:用技術增進用戶體驗。

「要在內容差異化僅一五%間勝出,首重有沒有內容(海量)、第二要件是流暢,第三是清晰度。」湯興表示,目前愛奇藝已能做到每點開一個視頻,兩秒就能收看,對手則在五到十秒間。

競爭對手做不到嗎?差異在於一個「敢」字。為了讓三、四線城市也能享有同樣的體驗服務,龔宇甚至叫人從南邊的深圳到北邊的黑龍江等偏遠城市測試:為了讓技術服務客戶體驗,光去年,愛奇藝技術員工數就增加了近千人。二只口機房運算、一條條纜線測試,背後卻是人民幣數十億元咔拉咔拉的成本支出。

為了貼近忙碌的使用者思維,還幫觀眾去蕪存菁。技術人員從收視情況中發現,有三成以上觀眾會有「快進(跳過某些片段不看)」行為,因此還研發出「濃縮版」技術,幫觀眾挑選精彩片段。這個技術是為了增進用戶體驗,也是愛奇藝創舉。

就靠著一個個廣告主和收費會員,愛奇藝站穩老大地位,但是龔宇另一個腦子想的是海外市場。

海外第一站.台灣

台製節目上架,打出正版、親民牌台灣是他第一個走出的海外市場。龔宇算是最熟悉台灣影視行業的中國人,幾乎各電視台總經理跟他都有交情,從愛奇藝去年十一月試營運以來,幾乎每月可以看見他從北京飛到台灣內湖科學園區辦公室的身影。

也因為如此,在中國視頻網站中最常看見台灣正版影視節目,而決定這個策略的人,就是龔宇。

從之前台灣最紅的戲劇《十六個夏天》,至今台灣站的試營運,採購版權並上線原創內容就有一百三十部,比如寫下公視戲劇收視紀錄的《一把青》、一集成本破兩百萬元的偶像劇《必娶女人》等,橫跨台灣電視台,三立、東森、八大、台視、公視;甚至台灣自製電影,包括《刺客聶隱娘》、《女朋友男朋友》也在內。

「人的本性是自由的,他們願意付費一看優質內容,這是一種質變,」在愛奇藝上海辦公室,少了科技人的單刀直入、多一分儒雅口吻的龔宇接受專訪時表示,中國市場站穩了,接著是全球華人市場,然後 是非華語海外市場的 布局。

「勢必要做,不管是會員經營或跨出海外,」 愛奇藝北京資深副總裁 兼台灣區總經理楊鳴說。中國財經作家吳曉波也 持同樣觀點:「連接(入口網站)只是手段並非目的,內容的價值只有構建出城池(做出差異化),才會凸顯出來(走向國際市場)。」

商場上起步晚的人,擋在前面就是幾座大山,不 管是繞過去還是直接迎戰,靠的都是一次次小勝利,集結起來換來一場大 的勝利;更重要是脫離 既有的戰場,找另一塊肥美的沃地,否則就會變成一片紅海。愛奇藝能不能從一個地主隊的角色,走出中國,關鍵將不再是資本戰,而是另一場文化的戰爭。

撰文者黃亞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022

幕後推手》馬宜中拍出韓劇fu、公視魂夯劇 MV界教母 如何颳起追劇效應?

2016-05-23  TCW

四個月拍攝時間,要完成20條故事線,領導11名編劇、12名導演,馬宜中發現:上面的人散發熱情,會感染大家一起做事。

要說這是台灣影劇史上的創舉,一點也不為過。

一年七個月,集結全台十一名編劇、十二名導演、四十名男女主角,製作二十集單元劇,《滾石愛情故事》做到了。帶領百名創意人的幕後推手,是被譽為「台灣MV界教母」的馬宜中。

馬宜中活躍於廣告與MV界,曾經為周華健等歌手執導音樂影片,留下五、六年級世代的共同記憶。如今她身為《滾石愛情故事》監製,一口氣拍攝二十集單元劇、與數十名編劇導演共事,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

「這執行難度太高了!」友松娛樂負責人薛聖棻分析,連續劇有連貫和一致的演員、場景、服裝等,成本能分攤,但單元劇成本高,執行也不易,許多人不敢嘗試。「等於每一集,就要從頭來過!」兩年前,滾石唱片

總經理段鍾潭找馬宜

中商量「滾石三十五

週年」計畫,當時在家休養半年,每天追日劇、韓劇的她,提議用滾石出品老歌打造音樂電視電影。但單元劇如何創造追劇效果?「唯一方法就是每一集都很好看,即使劇情沒連貫,也想一直看下去!」她說。

尊重創意

寫完才拍,讓導演大膽玩她找來熟知台灣影劇圈的製作人廖健行、王傳仁,以及編劇統籌劉梓潔,四人小組從歌曲開始,凝聚共識,並訂出戲劇目標。

馬宜中認為,即便二十個故事不同,但調性要一致。「外表像韓劇,內在像公視的《人生劇展》。」她說,視覺上抓住精緻元素;內容面,得傳遞歌曲意義與深層價值。

她明瞭,要做到這些,唯有找到最好人才,並給予信任。

「你根本不用擔心大家會不會給你最好的,大家就是會!」因此,她顛覆過往的製作流程,《滾石愛情故事》是寫完劇本,再找導演拍攝。

編劇吳洛纓解釋,台灣戲劇大多由市場主導內容,亦即編劇、製作和播出同時進行,久而久之,產生公式化劇情,原創劇本受到嚴重千涉。「我相信每個編劇都有很想用的武器,只是一直沒機會。」這次,除了以愛情為題,編劇內容完全不設限。「我了解編劇的苦處,跟他們聊的時候,得到的回應都是:終於!

終於!」馬宜中的放手,讓創意充分激發。

她也讓導演嘗試各種可能,包含手持拍攝、一鏡到底和黑白影像等。「這次案子,讓每個人站到對的位置,能大膽發揮!」導演林子平說,有場戲他讓演員對著鏡頭說內心話,效果衝突又詼諧,相當過癮。

有了對的人,面對二十部電視電影的龐大工作量,馬宜中仍要求高品質.包含二百五十個場景不重複,服裝和配件不相同。為了一間早餐店,劇組整整找了一個月;看不到適合的檳榔攤,索性自己打造一間;一名女主角的定裝,試了四十套衣服。

計較細節

剪輯1/30秒,修飾瞬間畫面「我每天都覺得,我好像開自己一個玩笑,每天又恐怖一些,」馬宜中說。那時兩組同時開拍,接下來的四組戲在不同籌備期。她總是一早進辦公室,緊鑼密鼓十多個會議,回家後看帶子、盯進度,一路忙到快天亮。

即便壓力超載,她笑臉迎人,從沒發過脾氣,有工作人員累到重病和大哭,她不斷安撫與鼓勵.有人說,她的浪漫與熱情,渲染整個劇組,帶著大家一次次過關。

例如演員人選。當時許多演員拍攝時間無法搭上,眼看就要開天窗,正當大家在想第二人選時,馬宜中跳出來說:「我覺得天底下沒有不可能的

事嘛!我們不要放棄!」

要「喬好」四十名男女主角檔期,並配合導演時間,其中的複雜程度難以想像,但她不斷協調,殺出一條生路。廖健行說,她的樂觀,讓所有人跟著一起「瘋狂」,卯足全力衝;但她的細心,又像是堅強後盾,「她對細節有錙銖必較的決心。」例如,在後製階段,影片大多以一秒來剪輯,但她堅持以三十分之一秒的單格,修飾瞬間的畫面。MV導演出身的她,為了讓旋律對上一個眼神,不惜一調再調,近乎苛求。

尊重創意、追求品質的代

價,往往是經費和時間成本。

但馬宜中想在兩端尋求平衡。

七千萬元製作費,比起台劇一集約兩百萬元還高,但做單元劇,根本入不敷出。於是一開始,她就坦言把大多經費花在製作,「我想讓大家玩得盡興!」包含編劇、導演和演員,幾乎都砍價,甚至有一線的編劇價碼打五折。她也動之以情,直接致電給某演員:「這角色非你不可,但你太貴,能

不能跟經紀人說一聲?」

身段柔軟

給人建議,用問號結尾創意人的團隊最「難搞」,意見不合時,馬宜中習慣先放下身段。「她跟你談建議的時候,句尾都不是句號,而是問號。」編劇杜政哲說,她善於創造舒服的談話情境,讓人覺得被理解,最後一起找到共識。「她很像媽媽,很溫暖,」許多人不約而同這麼形容。

回憶這五百天,她領悟到:「上面的人散發期待和熱情,會感染下面的人,用一樣的標準做事。」她的熱情領導,讓創意人埋單,讓不可能變可能。

馬宜中

出生:1961年

學歷: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

校大眾傳播系電影科

經歷:滾石傳播視覺總監

現職:MV及廣告導演,

戲劇監製

撰文者李雅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55

總座張榮華,靠自製戲打敗電視業不景氣 挺過陸韓劇夾殺 三立登收視王秘訣

2016-06-27  TCW

面對新媒體、海外戲劇搶市,三立以自製戲站穩腳步,一部戲線上、線下兩面賺,獲得收視率,更賺飽粉絲財。

現在不是贏隔壁台,我就贏了,這個時代要跟全世界打仗!」三立電視總經理、今年剛滿六十歲的張榮華說到激動,比手畫腳,這般渾身充滿幹勁的模樣,像是重回二十五年前,那個在南台灣賣《豬哥亮歌廳秀》錄影帶起家,野心勃勃想在影視產業闖出一番天地的年輕人。

三立電視(以下簡稱三立)堪稱電視台裡的「抗跌股」。近年來電視產業廣告萎縮,各電視台平均年營收下滑三%至五%,但三立二○一五年營收六十二億元,比起前年六十億元仍微幅成長,頂住寒風。

可是張榮華沒有對眼前的成績自滿,相反的,他投入下一場戰爭。「三立的戲劇和節目收視率常拿第一名,營收、獲利成長還不錯,拚到現在還沒輸過,有時真的會驕傲,」可是張榮華話鋒一轉,「但溫水煮青蛙已經開始了。」張榮華說的「溫水」,指的是新媒體的高速成長。世新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陳清河日前參與三立舉辦的國際影視論壇時便指出,新媒體時代的觀眾有多種平台如手機、平板可選擇,不再只看電視,電視台如何再創經濟價值,必須重新深思。

張榮華早已注意到電視的危機,在二○一三年起,砸十億元,推動三立朝「全媒體轉型」,從電視跨足雜誌、網路媒體、電商甚至影音平台,雜誌和網路媒體均已轉虧為盈,使三立二○一六年第一季營收較去年同期增加近兩千萬元。

固本:專注自製戲

去年戲劇時數占全台一半

三立能快速調整呼吸,轉進新戰場,關鍵正是張榮華花了二十五年,手握超過十萬小時的自製戲劇和節目。

以二○一五年為例,三立自製戲劇時數是一千三百小時,占全台灣電視台自製戲劇的一半,換言之,兩部自製戲中就有一部是三立的。三立歷年自製戲劇,總時數超過二萬八千小時,即使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要看完三立所有自製戲劇,也得花超過三年。

自製戲劇投資成本高,觀眾要是不捧場還不見得能回收,其他多數電視台十多年來以買韓劇、陸劇取代自製,但張榮華始終不肯放棄這條路。

「(自製戲劇)站在兩個角度來看,一是商業考量,因為其他台買片播,我們就選另外一條路,」張榮華說:「搶韓劇、陸劇,我也搶不過人家,因為人家十幾年來建立很好的關係,頻道觀眾也都養成收視習慣。」

突圍:年砸兩億拍戲

不買外來劇,自創供應鏈另外一個角度,張榮華認為,台灣電視台不能沒有自己的內容和影視文化。「電視台播別人的節目,就只是一個平台,沒有心跳,」跟張榮華一路打拚的三立執行副總經理莊文信表示,「但三立要當一個有心跳的電視台。」「我們要做第一部八點檔(《阿扁與阿珍》)的時候,什麼都沒有,沒導演、沒編劇,連主導內容的我們,都不懂戲怎麼做,」莊文信說:「我去跟無線台借布景,和出借方見面時,他對我說:『我勸你們三立不要做戲啦,你們做不起來的!』」但張榮華成功嗅到陳水扁當選總統的時代氛圍,《阿扁與阿珍》推出後,收視率位居有線電視台冠軍,一舉讓無線台刮目相看。

自《阿扁與阿珍》收視開紅盤,張榮華每年都推出數檔戲劇,從主打本土市場的八點檔《台灣霹靂火》、《世間情》,到高質感的偶像劇《命中注定我愛妳》、《敗犬女王》,都常踞收視率冠軍。

三立平均每一年砸下約兩億元製作戲劇,在張榮華接受採訪時,三立有七部戲同時拍攝,共超過三千多位工作人員參與,「當我這麼做(指買韓劇、陸劇),製作單位就沒有工作,我們供應鏈會散掉,要再重新拍戲就沒那麼簡單。」率領上千人「戲劇大軍」的張榮華說,拍戲常有狀況,因此多劇組同時拍攝,必要時彼此能互相支援,確保每一部戲劇都能穩定產出。

為力拚韓劇、陸劇競爭,張榮華在二○一二年耗資五億元,在新北市三重蓋起一座占地一千五百坪的「華劇製作中心」,內有五個挑高六米的高畫質數位攝影棚,「韓國影視城有十五座,大陸影視城超過兩百座,台灣竟然一座也沒有!」他說。

無線台民視無疑是三立現今最可敬的對手,兩家電視台都重視自製戲劇(民視一年自製戲劇時數約八百小時),並長期爭奪八點檔收視率冠亞軍,還一樣都是觀眾痛罵戲劇爛梗的頭號目標。

但相較於三立,民視的自製戲劇更多是本土味濃厚的八點檔,其他時段自製精緻戲劇較少。民視節目部經理郝孝祖指出,該公司預計在林口一口氣成立十二個數位攝影棚,以高規格設備拍攝戲劇。顯然,民視同樣在精進品質,爭霸戲劇版圖。

民視和三立在自製戲劇互爭長短,民視前總經理、現任副董事長陳剛信特闢「戰情室」,分析自家和對手戲劇,但張榮華同樣不是省油的燈,「我以前直接寫劇本,進剪接室盯剪帶。」張榮華為在收視率上爭勝,自己親上火線,盯劇本、也盯製作,即使到今天,任何要開案的戲劇劇本,都得送到他辦公室,他看過拍板後才能定案。

擴張:玩粉絲經濟

3,800元偶像見面會門票秒殺「有次拍戲,棚內牆上沒裝開關,演員要假裝開電燈,但張總就會說:『為什麼不真的把開關裝上去?』」曾與三立合作八點檔《真愛找麻煩》的導演馮凱表示,他看戲非常仔細,一點差錯都不放過。

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教授郭瑞祥表示,台灣頻道眾多,如果各電視台都不自製內容,「恐怕容易喪失核心競爭力,因為不同的內容,才有差異化。」隨新媒體當道,不少電視台轉頭重視自製戲劇,掌握自有內容時,張榮華卻已把眼光投射到戲劇延伸出的「粉絲經濟」,另闢新財源。三立今年三月舉辦自製戲《愛上哥們》的線下付費見面會,「門票售價要三千八百元,一千人的見面會,竟然開賣四十秒就賣光!」三立資深副總經理張正芬說:「我們還以為是系統當機了!」但外界常批評三立的戲劇低俗,張榮華坦言自己未嘗不想改變,「台灣八點檔太長,播兩個半小時,我自己也受不了,」張榮華曾下令,將三立八點檔《甘味人生》改成兩小時,期望提升戲劇品質,「但收視率掉下去的幅度比想像中的多。」收視率的壓力,讓他撐了三個月,撐不下去,還是回到兩個半小時。

顯然改頭換面,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張榮華請來奧美大中華區副董事長莊淑芬領軍團隊,為三立診斷,除提升形象外,並增加國際化的內容,想辦法跟上腳步,他對台灣影視產業受新媒體崛起,及陸韓劇夾擊的焦慮,不難想見。

「台灣(影視產業)不趕快急起直追,就沒機會了,」張榮華表示,因為如今影視產業的競爭,比起當年有線電視台開放更加巨大,連國外影視業都可以透過網路,在台灣市場攻城略地,「這不只是三立的問題,是整個國家政策的問題。」為了換腦袋,張榮華親自主持三場品牌說明會,對台下共四千五百位員工說明改造大計。「我現在最怕我老了,觀念轉不過來,」他笑說,「幸好這兩三年,看到一點成績。」前路險阻,但張榮華從不肯輕易低頭,他要讓三立的心跳聲,更年輕帶勁。

【延伸閱】一部劇賺3次,通吃粉絲財——三立戲劇衍生商機2011年

1. 辦活動

《愛上哥們》收費見面會

1,000張票40秒賣光

2. 炒話題

三立新聞網增加報導點擊

每月600萬不重複訪客,年增1倍

3. 出雜誌

《華流》偶像訪問

7-Eleven雜誌類銷售排行冠軍

撰文者馬自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