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總還款本金增加 房貸年限拉長非萬靈丹 房子想貸四十年 借多少比借多久重要

2012-4-9  TWM



銀行與房仲業推出的「四十年房貸」專案,在市場受到廣大注意,但這種將還款時間拉長,降低每月還款金額的房貸方式,卻相對的增加總還款本金,在利多背後, 買屋民眾要慎用。

撰文‧梁任瑋

中油宣布油價大漲,在薪水未調、萬物皆漲的當下,再度推升一般人的「痛苦指數」,尤以房價最讓小市民傷腦筋,就連全台首善之區台北市,家庭可支配所得近五 年僅微幅增加一.一萬元,但購屋所得比,卻從八.六倍激增到十一.七倍,意謂無殼蝸牛要不吃不喝買房子的年限不但長達十一.七年,更較五年前整整拉長三 年。

以首購族而言,要面對存自備款的速度永遠追不上房價漲幅,外在環境又有銀行緊縮房貸成數,唯一能寄望的只有將房貸還款年限從二十年拉長至四十年,「用時間 換取空間」。

永慶房屋契約部經理陳俊宏說,過去二十年期房貸是常態,近幾年愈拉愈長,不少首購族都利用三十年期晉升有殼族。還記得老一輩的人常勸告年輕人,買房子千萬 不要欠銀行錢,只要有錢,就要盡量還給銀行,但近年台灣利率始終維持在低水位,把錢拿去定存的時代已過去,也讓房貸族的樣貌大幅改觀。

吸引薪水族 官方研擬跟進因此,日前銀行業者和房仲業連手推出「四十年房貸」,立刻引起廣泛討論,也讓飽受民意壓力的財政部長劉憶如鬆口,表示願意推動公股銀行辦理四 十年房貸專案,也使得這起原本是民間企業實施的行銷方案,瞬間拉高至國家層級。

四十年房貸的優點是每月房貸負擔輕,對於有長期借款需求者較有利,尤其是對於還沒有存夠自備款的購屋族來說,是一個可以提早達到成家夢想的途徑。不過,由 於還款期從二十年拉長至四十年,時間多了一倍,反而多繳更多利息,總利息支出是二十年房貸的一倍以上。

四十年房貸對收入吃緊的受薪階級的確充滿誘因,以房價一千萬元、貸款八百萬元、利率一.八八%本息平均攤還計算,二十年期每月要繳本利四○○二○元,四十 年期每月則只要繳二三七三○元,每月少繳一六二九○元。雖然精算下來,四十年房貸每年少支出十九萬五四八○元,但若從總負擔金額來看,選擇二十年期共繳納 九六○萬四八○○元,四十年期卻須支付總額一一三九萬四百元,等於多繳了一百七十八萬元利息。

另外,四十年房貸專案適用的貸款對象年齡,多半限制在四十歲之下,而且該方案的承作條件限制比較多,例如借款人年齡、屋齡均有限制,並非人人都適用。更重 要的是,還款期達四十年,以一位三十五歲的購屋族來說,四十年後已成為七十五歲的老翁,將變成標準的屋奴。

依年齡評估 善用房貸類型星展銀行個人金融服務放款及存款產品部資深副總裁宋霖耘說,根據星展銀行統計,台灣人平均房貸還款年限多半是在七至十年,很多購屋族會隨著家 庭成員需求變化,透過賣掉舊屋還清房貸,實際上會還到四十年房貸的民眾並不多。

因此,民眾在貸款時應注意哪些事項,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商品呢?將房貸族區分為二十、三十、四十歲不同族群,是一種可行的評估方式。

以二十歲、收入固定的小資上班族為例,因剛出社會沒多久,身上可能有學貸等壓力,花旗銀行房屋貸款部副總裁余苑菱建議可先採用四十年期房貸,但每月房貸繳 款金額盡量不要超過收入的二分之一。若無法三至五年還清,最好選擇一段式利率,即一開始就約定房貸利率僅隨市場利率微幅波動,不會像分段式利率在第三年大 幅拉高,增加負擔。

三十歲以上的換屋族,因為已經有第一戶房屋,開始換屋時,可選擇「抵利型房貸」透過平時的儲蓄,來折抵房貸利息,降低房貸負擔。但抵利型房貸三年平均的利 率,一般都比本土銀行「前低後高型房貸」利率高,若平時沒有多餘的錢可存下來折抵房貸利息,那麼最好還是不選擇抵利型房貸,不然最後可能利息沒省到,還要 付更高的房貸。

四十歲到五十歲以上的換屋族,因小孩都已陸續長大,此時的購屋行為已轉為資產規畫,甚至是替小孩購屋,這時就可選擇「額度型房貸」。

例如其中的八百萬元,是短期之間還不了的,就申請一般型房貸;另外兩百萬元,以較高利率的額度型房貸申請,由於兩百萬元部分,只要有錢可以隨時還,因為彈 性還款,可隨借隨還,整體利息支出也降低。

此外,若是收入波動大的個人工作者,或是收入來源主要以大額獎金為主的業務員,因為收入大進大出,也適用此種方案。

陳俊宏說,除了本身身分條件以外,透過建商或大型仲介業者向銀行貸款,也可以談到優惠條件,一些仲介業者由於案源多,與銀行往來通常可談到比較低的利率條 件,對銀行而言,透過建商、仲介等通路帶進房貸戶,因為多少能省些推廣成本,也願意提供較優惠的條件。

「借多少比借多久重要。」宋霖耘強調,買房子一定要評估自己的還款能力,如果銀行給你四十年、九成,還是要算好自己的開銷,沒有預期外的支出,才能當個精 明房貸族。

屋齡新比年齡有利

40年房貸申請條件

1.限自住首購族(本人名下僅有目前購買的這一間房屋)。

2.「屋齡」+「貸款年限」及「年齡」+「貸款年限」,最高上限為75。

案例A 小資女孩30歲,購買的房子屋齡為40年75-30=45 75-40=35 兩者取其低,所以小資女孩可辦貸款年限為35年案例B 小資女孩30歲,購買的房子屋齡為20年75-30=45 75-20=55 最長可貸40年,所以小資女孩可辦貸款年限為40年

資料來源:永慶房屋

以時間換空間,月付壓力減輕——20年期與40年期房貸每月應付金額比較 單位:元貸款金額 20年還款 40年還款 每月可少繳金額100萬 5059 3028 2031 500萬 25294 15141 10153 1000萬 50588 30283 20305

註:年利率以2%計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38

群起抄底,將拉長全球航運不景氣週期時間 李嘉華

http://xueqiu.com/3726692578/25921665

自2008年9月BDI指數跌破2000點以來,全球航運整整經歷了4年極度低迷時期(當中除去2009年5月-2010年6月這1年市場反彈時間, BDI在2000點之上運行)。在進入2013年三季度後, BDI指數終於從8月末的1000點附近開始反彈,到9月下旬,重新越過2000點,並日趨逼近行業平均盈虧點位區間(見下圖1)。

圖1  2009年1月-2013年10月全球海運BDI運行趨勢

查看原图
(圖片來源:作者根據BDI每日數據繪製)

在全球航運市場「最寒冷的冬天」裡似乎有了一些暖意,冷清沉寂的世界造船市場也出現了一些轉機與生機。

各路資本群起抄底,新船訂單大幅增加

在剛過去的這段時期,國際航運企業狂下訂單,全球船舶的訂購數量持續增加。韓國現代重工從Eukor Car Carriers獲得2+2艘6600車位汽車滾裝船訂單;韓國城東造船廠獲得10+10艘牲畜運輸船訂單;中國揚帆集團取得意大利船東d'Amica公司的6+6艘3.95萬載重噸散貨船(2230萬美元/艘);日本IHIMU公司獲得12艘超大型油輪和MR型成品油船訂單;中國金海重工從希臘Laskaridis公司獲得2艘6.4萬載重噸散貨船訂單(2600萬美元/艘);韓國造船廠獲得Zodiac公司的10艘5000TEU集裝箱船新訂單(4500萬美元/艘);德國Bernhard Schulte公司與中國造船廠洽談2200標準箱系列的新造船訂單;中集集團全資子公司中集租賃香港與江蘇新時代簽署合同,建造5艘8800TEU集裝箱船(8500萬美元/艘),與大連船舶重工簽署合同,建造7艘8800TEU集裝箱船,同時與MSC下屬公司簽署期限為204個月的融資租賃合同,出租該12艘船舶;意大利船東Scorpio Group訂造40多艘成品油船;阿拉伯聯合海運公司、中國台灣的陽明海運公司分別訂造一批1.4-1.8萬標準箱集裝箱船;中國招商輪船公司在國內3家船廠各訂購4艘干散貨船;瑞典大西洋貨櫃航運公司建造5艘4.5萬噸箱(為世界最大集裝箱滾裝船);中海集運訂造5艘18400標箱的集裝箱船;賽斯潘、K-line、地中海航運和南美輪船等班輪公司批量訂造超大型集裝箱船。

根據克拉克森(Clarkson Research Group)的統計數據:

2012年,全球干散貨新船訂單1412萬載重噸,比2011年3098萬載重噸減少54.42%;全球油輪新船訂單1229萬載重噸,比2011年948萬載重噸增長29.64%;全球集裝箱新船訂單425.28千TEU,比2011年1792.95千TEU增減少76.28%。

2013年1-8月,全球干散貨新船訂單3315萬載重噸,比2012年1-8月1203萬載重噸增長175.68%;全球油輪新船訂單1584萬載重噸,比2012年1-8月758萬載重噸增長52.17%;全球集裝箱新船訂單1340.66千TEU,比2012年1-8月253.28千TEU增長81.11%。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公佈的三大造船指標也顯示,2013年1-8月,全國承接新船訂單3491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39.3%;承接出口船訂單324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93%。

與此同時,韓國和日本船企接單量也在增加。

這些數據和投資行為明顯表明,有大批企業在航運業、造船業低迷時大舉「抄底」。進一步分析這些「抄底」訂單的構成,它們主要源自三方面:

一是有足夠的現金流與融資能力的航運企業,認為目前船價已降到底部,雖然市場復甦時間未知,但現在買船是個好時機;二是欲進軍航運業的貨主,想此時通過低價買船,來延伸上下游產業鏈,從而降低自己的物流成本;三是投資機構(船舶金融租賃公司、產業投資基金等),純粹是想抄底航運業,獲得未來船舶資本增值收益。

當前看來,致使「抄底」造船訂單增加的主因確實是船價探底,因為已經降到一個較低的水平,都認為船價不太可能再往下降,甚至認為國際市場的船價已經降到近10多年來的最低。希臘海運部部長科斯蒂斯·穆蘇魯利斯曾公開表示,希臘向中國船企訂造船主要是因為中國船的造價較低。

然而,新船訂單的大幅增加是否意味著全球航運業、造船業開始出現市場反轉與復甦?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全球運力過剩嚴重,產業危機依舊深重

同樣,來分析看看克拉克森的統計數據:

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全球干散貨新船累計交付量36,127萬載重噸,累計承接新船訂單18,793萬載重噸,舊船累計拆解量8,648萬載重噸(年均拆解量僅約1900萬載重噸)。截止2013年9月底,全球干散貨現有船隊70,608萬載重噸,比2008年底的船隊規模41,800萬載重噸增加68.92%,同時手持訂單12,945萬載重噸(2008年底的手持訂單為32,767萬載重噸),預計總運力(現有船隊+手持訂單)83,625萬載重噸,比2008年底時的預計總運力(當時船隊+手持訂單)74,567萬載重噸,還增加了12.15%。

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全球油運新船累計交付量17,877萬載重噸,累計承接新船訂單8,750萬載重噸,舊船累計拆解量4,889萬載重噸(年均拆解量不足1100萬載重噸)。截止2013年9月底,全球油運現有船隊50,339萬載重噸,比2008年底的船隊規模40,079萬載重噸增加25.60%,同時手持訂單5,035萬載重噸(2008年底的手持訂單為18,178萬載重噸),預計總運力(現有船隊+手持訂單)55,176萬載重噸,比2008年底時的預計總運力(當時船隊+手持訂單)58,257萬載重噸,僅減少5.29%。

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全球集裝箱新船累計交付量5,946千TEU,累計承接新船訂單4,285千TEU,舊船累計拆解量1,208千TEU(年均拆解量不足257千TEU)。截止2013年9月底,全球集裝箱現有船隊16,918千TEU,比2008年底的船隊規模12,106千TEU增加39.75%,同時手持訂單3,425千TEU(2008年底的手持訂單為6,279千TEU),預計總運力(現有船隊+手持訂單)20,319千TEU,比2008年底時的預計總運力(當時船隊+手持訂單)18,385千TEU,還增加了10.52%。

所以,無論干散貨、油運、集裝箱,這三大船隊現有的船隊規模都是遠遠大於2008年全球航運危機爆發當時(也即是本輪全球航運不景氣週期的起點)的船隊規模。儘管2013年新船訂單量的放大和9月以來BDI指數的上漲回升,點燃了人們對市場復甦、行業將走出谷底的願望,但這些數據卻直接說明,總體而言,目前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全球運力依然過剩嚴重,航運市場供求關係未得到根本扭轉或改善(總量數據反而還有惡化趨勢),新船成交量有所上升但價格並沒有明顯上升的現實都不支持船市復甦的判斷,當前大航運市場根本不具備全面復甦的基本條件,航運與船舶產業還非常艱難,大航運產業鏈危機依舊深重。

此外,微觀經濟層面上的表現也不支持大航運市場反轉復甦的判斷:

一是對航運業而言,目前仍然處在全行業虧損的局面中,在中國A股市場上市的中國遠洋、中海發展、招商輪船等13家航運企業的財務數據就證明了這一點,它們2013年三季度財報顯示全部虧損,無一例外,即使是那些經營策略顯著好於即期市場、船隊管理水平較高的企業,其經營能力的優異仍不敵市場運價的低迷,使其難以逃脫虧損的命運。

二是對造船業來說,目前仍面臨三難——「接單難、交船難、融資難」,船廠要墊錢才能拿到訂單,墊資成了船廠的大負擔、大風險。雖然近期新船訂單逆勢有所增加,但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訂單處於下行通道,訂單價格處於歷史低谷,為10多年來最低。造船企業經營依然艱難,難言復甦,造船沒有利潤,甚至虧損。特別是融資難問題比訂單飢渴更加突出,金融機構把航運與造船列為信貸收緊控制的重點行業,即使是重點骨幹企業,也採取「一刀切」的態度,只收不貸。因此,船企周轉資金很緊,為了維持資金周轉和日常經營,很多船廠即使賠本也願意接新單,因為不接訂單是「等死」,接訂單是「慢性自殺」,儘管大型骨幹品牌船廠企業接單能力較強,但接到的訂單數量還是不夠,且船價跌得厲害,而中小造船企業根本無法走出接不到訂單的困境。

群起抄底,將會拉長全球航運不景氣週期時間

儘管從造船價格來看,目前可以算得上是抄底造船的一個理想時機。而綜觀全球干散貨、油輪、集裝箱三大航運分支產業的運力變化情況,誠然,我們不否認那些在高峰期運力投資造船少的企業和現在的新投資加入者,它們一起組成現在的抄底行列,它們從事反週期運作、逆市抄底的運作策略是無可厚非的,對於這些個體企業而言,其行為也是合理的。然而,其急迫的心理、節奏分寸的把握、抄底手筆的數量控制等方面,是否最優、最得當?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對於大航運產業鏈而言,又有幾家航運企業真正明白「個體的理性行為,對於整體而言並不一定顯得理性」、「個體的最優抉擇,對整體而言並不一定是最優狀態」這些個道理呢?

目前,船價下降到較低水平,新船訂單量有所回暖,成交量反彈只是底部的短暫回歸,造船訂單的增長只是表面的好轉,短期造船訂單的巨增很有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並不代表航運市場的徹底復甦與好轉,當前的航運業仍處於歷史低谷,運力供給大大超過市場需求,即使幾年之內不造船,運力仍嚴重過剩。

毋庸置疑,即使不去相信航運「5年小周期、10年中週期、30年大周期」的週期律,在目前情況下,這種群體性、大規模的抄底行動也是愚蠢的,是一次危險的投機,會進一步加劇全球干散貨、油運和集裝箱運力過剩的程度,加劇航運市場環境的惡化,使全球航運的不景氣週期時間被進一步拉長,廣大航運企業的「苦日子」會被繼續延長,抄底者自己也將蒙受投機造成的損失,整體上不利於全球航運業的健康發展。所以,相反地,目前廣大船東們非但不應群起抄底造船,而應該加大拆船力度,金融機構也應謹慎發放造船貸款,這樣才能相對更快地化解全球大航運產業鏈上運能嚴重過剩的矛盾,才能促使整個產業相對更快地復甦,否則,在更加漫長的寒冬裡,將會有更多的航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慢慢死去,是全球航運業界的悲哀。

個體最優≠整體最優

在全球大航運產業鏈上,我們看到,每個航運企業都在自己的角色上,以自己的理性,盡力做好判斷、決策與行動。儘管有些舉動可被人理解,亦無可厚非,但我們必須明白一個系統性的道理:局部影響系統總體。不同的企業,置身於相似的結構判斷當中,傾向於產生類似的行為結果,但是,參與大航運系統的各個企業份子,常常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只針對眼前所見的局部信息,做局部的最佳決策。不幸的是,每個企業的局部最佳決策,不見得會導致整個大產業系統的最佳決策。各自理性判斷但信息不對稱,沒有相互之間的默契、理解與協調,會導致陷入經濟學的「產能加速器」陷阱,即「個體產能的小幅上揚,卻導致增量產能過度增加,進而引起滯銷和不景氣」。在世界航運產業實際中也是這樣,我們的企業行為並不一定呈現出完全的理性,反映在兩面:一是航運市場參與者本身並非完全能夠做到理性行事,常常出現從眾跟風心理導致市場共振與崩塌;二是就算每個航運市場參與者都能保持理性,但個體理性不一定帶來整體理性,就像買房子,就算大家都知道它有泡沫,但只要大家都認為房價還可以上漲,那麼繼續購買便成為個體自認為的一種理性選擇,而這種個體的理性選擇則進一步推高了房價,使泡沫更加嚴重,從而有違整體理性。大家都偏愛繁榮,故繁榮的時候,個體進一步推高繁榮無疑是理性的,然而當所有人都這麼做的時候,產業經濟發展會達到極限(資源限制)而導致衰退。同時,人人又都討厭蕭條,所以經濟蕭條時,個體捂緊錢袋子不輕易消費(攢錢)、企業收縮投資(控制風險)、銀行惜貸(減少流動性)是理性的,但這樣將會使衰退更加嚴重。正是這些舉動導致了經濟、產業與商品的「暴漲暴跌」。如果我們缺乏這種全面觀察的角度,就無法跳脫這種局部結構所囿限的個體企業行為,因此,當前我們群起採取的訂購船舶決策,最終會印證柯利漫畫《撲高》中的一句名言:「我們碰到敵人了,敵人就是我們自己。」

這算是對全球大航運產業的忠告及語言刺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228

巨頭爭霸電影市場 互聯網影視公司拉長戰線福禍幾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605/163428.shtml

巨頭爭霸電影市場 互聯網影視公司拉長戰線福禍幾何?
歪道道 歪道道

巨頭爭霸電影市場 互聯網影視公司拉長戰線福禍幾何?

為什麽要錢有錢、要人有人的公司,站的起點高反而飛得低呢?

近日嗶哩嗶哩影業被上海尚世影業低價拋售的消息甚囂塵上,引起了輿論不小的關註,其中一年半以來利潤為負、尚世填補148.5萬漏洞的狀況,再次將二次元文化變現難的問題置於市場面前。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管事件的責任在於B站還是尚世,不可否認的是嗶哩嗶哩影業經由這次重挫造成的不利局勢,將持續影響其未來發展,甚至可以想象,除非接手的下家實力強勁,否則這一獨特的二次元影業有可能會進入生死存亡之際。

不過排除二次元的標簽,將這一事件歸置在互聯網影業市場中,可以發現,嗶哩嗶哩影業的失利應該只是互聯網影視公司的一個縮影,畢竟各大巨頭的電影業務拓展皆不盡如人意,阿里影業虧損、樂視影業自身難保、騰訊也未能發揮資源優勢,尤其是在亞馬遜影業斬獲奧斯卡多項大獎的對比之下,我國互聯網影視公司的業績甚至有些慘淡失意。

那麽究竟為什麽這些要錢有錢、要人有人的公司,站的起點高反而飛得低呢?

互聯網巨頭進入電影市場,水土不服?

2016年的國產電影市場爛片頻出、差評如潮,如此“盛況”的貢獻人不只是光線傳媒、華誼兄弟等傳統影視公司,還有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旗下的文娛公司助推,這不僅意味著消費者對國產電影的質量產生了失望情緒,還掀起了對互聯網影視公司改變電影市場環境能力的質疑。

先來看阿里影業,主投慘敗,作品毀譽參半,內容制作和宣發體系的業務沖突愈加明顯,而所謂的“戰略性失利”在巨額虧損面前有些強撐臉面,在變與不變之間顯然阿里影業還需要更多的時間思考。

根據阿里影業近三年的財報顯示,2014年公司收入1.26億人民幣,比2013年下降63.7%,相對上年度純利1.79億元由盈轉虧,凈虧損4.15億元;2015年總收入2.64億元,同比增長達108.30%,全年歸屬股東凈利潤為4.66億元,可從虧轉盈的原因在於外匯差額所得的8億左右收益,不僅幫阿里影業彌補了巨額虧損,反而還剩下了部分可以作為凈利潤

但是盈利並沒有持續下去,根據阿里影業2月17日晚間發布的盈利預警宣稱,截至2016年12月31日,總收入達到9.05億元,較上一年度增長243%,但受淘票票推廣支出影響,阿里影業全年虧損9.59億元。

將財報拆分來看,宣發體系中的淘票票平臺投入是虧損的主要原因,這點也確實得到證實。據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互聯網宣傳發行項目支出高達12.9億元,超過2015年此項支出11倍,而其造成的虧損超過6億元,占上市公司年度虧損的62.23%。

不過這部分投入目前來看也算物有所值,一方面財報指出,宣發體系收入占據阿里影業整體收入的75%。另一方面,今年在線售票比例整體已經超過83%,部分熱門影片的在線售票比例更是達到九成,可以說在線售票已然成了主流。由此可見,穩固在線平臺的市場份額後,阿里影業完全有可能借此項穩定收益。

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內容制作的投入和收益狀況。2016年,阿里影業內容制作收入達2.12億元,較上一年增長70.53%,但虧損高達2.43億元,而2015年的虧損則不到1億元。其中的緣由自然涉及阿里影業投資制作的作品,尤其是主投《擺渡人》失利,不僅致使公司承擔虧損和謾罵,也代表了這寄予厚望的第一槍徹底啞火,對於仍處於開端時期的影視業務無疑是不小的打擊。

騰訊影業雖然沒有像阿里影業一樣,因大起大落的財報和業績為人詬病,但去年表現平平、中規中矩的狀況,實在和坐擁最大影視資源的稱呼不甚符合,尤其是相比企鵝影視網絡劇的收獲頗豐,騰訊影業越發跟不上腳步。

2016年騰訊影業除《魔獸》獲得了不錯的票房外,其余參與投資、主控的作品基本上不是撲街就是口碑不佳,比如《少年》票房不過數千萬,慘淡收場。而且即使是成績不錯的《魔獸》,也被曝出虧損1500萬美元。

另外在其他海外影片投資上,騰訊影業也表現得差強人意,比如和萬達共同投資的《金剛:骷髏島》,上映開始勢頭不錯,卻奈何很快便遭到了同為情懷片的《美女與野獸》的狙擊,雖然最後也突破了10億票房,但和《美女與野獸》相比還是遜色不少。總而言之,可以說時至今日騰訊影業一直都沒有叫好又叫座的現象級作品出現。

再看樂視影業,幾乎可以算得上是“爛片之王”,《盜墓筆記》、《爵跡》、《長城》、《二十八歲未成年》等影片,雖然票房不至於難堪,可口碑幾乎無一例外地嚴重下滑,當然它現在的危機在於受樂視網的直接影響,未來難以預測。總而言之,互聯網公司集體蜂擁湧入文娛市場,真正能走到最後、獲得實際收益的可能沒有幾個。

亞馬遜影業VS中國互聯網影視公司:戰線是優勢?

針對影視業務的不理想,阿里和騰訊都曾表示,他們並不關心一部影片能不能賺錢,而是將眼光放在了娛樂生態系統的創建和文化載體的形成上。換句話說就是,當前的、局部的利益遠不及長久的、整體的利益,對阿里而言電影業務的核心在於平臺運營,而騰訊則是要打造一個內容生態,使IP等資源在全環節得以流通,總而言之,是想要獲得娛樂產業鏈上的全權把控,從而挖掘更深的商業價值。

也正是以這個長遠利益為目標,大多數互聯網公司一開始進入電影市場就全線鋪開業務,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都盡可能地向外擴張,通過不斷並購關聯公司來補齊娛樂體系的短板,不過這里不包括58同城、聚美優品甚至三只松鼠等類型的公司,並不是因為他們體量相對較小,而是他們已經表現出淺嘗輒止的傾向。

縱觀阿里、騰訊和樂視的娛樂體系建設,不難發現,從橫向延伸的角度來講,電影是作為其中的關鍵一環存在的,相關的電視劇、遊戲或者是動漫皆是與之並行的產品。而且無論時間先後,都必須借助每個領域的共同影響才有可能產生整體效應,形成企業的一個標誌性品牌,這點從騰訊影業的影遊聯動就可以明顯看出。

另一方面從縱向深入的角度來講,以阿里影業為例,內容制作、互聯網宣傳發行、娛樂電子商務和國際業務是其公布的主要業務方向,層層細分的話可以看到,阿里影業幾乎涉及到電影行業的方方面面。比如目前占據重要地位的宣發系統,簡單來講主要包括影視內容全案宣傳發行、綜合線上線下渠道、線上電影售票平臺、影院出票系統服務等等,也就是說除了正常宣傳之外,阿里正在向離錢最近的購買支付領域靠攏,這也是美團、微信等平臺激烈競爭的原因。

除此之外,阿里與影片的合作並不止於參與投資、制作或者宣發,在電影衍生品的銷售方面也曾進行嘗試,騰訊影業也是如此,都在盡可能地深度挖掘影片的商業價值。可是互聯網影視公司的戰線從一開始就無限延長,這真的進軍娛樂市場的正確步驟嗎?尤其是去年的慘淡業績,除了我國影片市場不成熟的原因,難道不也是戰線過長的負面效應嗎?

這點可以和亞馬遜影業進行對比,畢竟無論是票房還是主流獎項的認同,都印證了其去年決策和方向的正確性。據亞馬遜影業參與電影的方式及其業務運行,可以發現與我國互聯網影業的基礎性差異,大致表現為兩點:

一是在電影制作方面,亞馬遜是以購買成片的發行權,或者與獨立制片廠合作獲得優先發行權為前提,通過完全押註某個影片獲得高風險收益,重點是亞馬遜影業不參與影片制作;而我國互聯網影視公司側重於主投、參與制作,甚至是重要的影視資源本身就屬於互聯網公司,所以有些影片的制作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其影響。

二是在發展步驟上,亞馬遜影業是典型的循序漸進,以中下遊的發行為切入點,在獲得主流市場和輿論認可的前提下,逐漸向上遊的電影制作開始進發;而我國互聯網公司采取的是上下遊全面鋪開的方式,著重建造生態體系。

現在講哪種方式更有優勢還為時過早,畢竟與有著近十年影視經驗的亞馬遜相比,我國的互聯網影視公司更像是處於幼兒期,一切都需要在實踐中成長,不過從對比的角度還是可以看出,阿里影業等公司拉長戰線所需要警惕的風險。

風險和抉擇

不管阿里和騰訊想要打造的娛樂帝國有多麽宏偉,還是貼上文化載體的標簽後更能站在制高點上,最後都是要建立在影視業績的基礎之上,一旦往後時日與去年情況類似,那麽只憑宣發或者積累資源,是遠不能支撐這些互聯網巨頭的野心。因而,通過與亞馬遜的對比,更容易看出互聯網影視公司目前潛藏的風險,而這些風險也關系到他們未來的戰略抉擇。

去年爛片頻出的狀況,再次將精品和量產的沖突展現出來,這也是互聯網影視公司的關鍵選擇。其實本質上電影的藝術性和互聯網思維就有著難以調和的矛盾,前者理應需要時間和細節的精致打磨,而後者往往崇尚最快效率地解決現有問題,即使是目前的電影市場有些傾向於快餐文化,但歸根結底只有經得起時間和輿論考驗的影片,才更能促進國產電影的成熟,這是統一而必然的追求。

然而我國互聯網公司往往更擅長的是短時間擴大用戶群,於電影制作始終都是局外人,不僅直接參與其中會產生與制作人的思想沖突,而且追求效率的本性致使其更傾向走量產路線。不過如今亞馬遜放棄這一選擇,轉走精品積累信譽的方式,才有了奧斯卡晚會上的風采盡出,而我國互聯網影視公司遍地投資的結果,卻是慘淡收場,這不能不算是一個教訓。

另外,從阿里影業的全行業布局來看,妄圖各方兼顧、謀求各項業務的利益最大化,即使是巨頭也難以實現,畢竟電影市場無論是影片制作、宣發、影院和後期衍生品,都需要深耕細作。尤其是產業鏈上遊,雖然是所有影視公司的最終追求,但起碼需要行業內的業績作為基礎,才更容易進入。

而阿里影業和騰訊影業顯然是不由分說地全面進軍,這很大程度上致使資源分散,而且又因為缺乏相關領域的核心業務作為支撐,所以有可能是去年表現平平的原因之一。這就和樂視網的狀況類似,在互聯網電視和視頻平臺的業務尚未完全穩定的時候,貿然擴張,一環脫節全線崩潰。

再者,騰訊影業積累的IP資源本是進軍影視的極大優勢,然而對IP的過度壓榨正在消耗其商業價值,尤其是IP產品成形後受到播放量和口碑的雙重打擊,卻依然毫無顧忌地進行相關遊戲、電影等方面的開拓,是盈是虧還是個問題。不得不說,騰訊影業也是時候在IP的良性運轉和急速商業化之間,做出一個選擇。

影視行業的商業價值確實難以估量,可互聯網思維究竟能不能在該行業運行自如,還難有定論,起碼現在全線擴張並沒有帶來市場的認可,這就說明互聯網影視公司的發展方式可能還需要改進。

影視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638

個屋頂不如拉長少少

1 : GS(14)@2011-09-11 12:39:53

照番以前咁放番晒各主站連結啦
好唔順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938

【肥通掃場】手機殼進化 拉長伸直變自拍棍

1 : GS(14)@2018-01-07 15:40:11

Coolpho i6 Case連自拍桿($169)/對應iPhone6/7/8(Plus)

手機殼在市場上五花八門,防撞、防跌、防水……相信大家都買過不少,最近腦場新到了一款頗新穎的,就是這個Coolpho i6 Case連自拍桿($169)!


功能正如其名,就是將手機殼整合了自拍神棍的功能;細心觀看,會發現機背有一排「成間紋狀」的金屬條,只要由上而下拉出,就會延伸成一支自拍棍。老實講,在網上都看過類似的產品,明顯它有點抄襲的成份,不過用料上感覺就一般,支加架與校位的剛性明顯有點不足,所以伸長後,發現出現「兩邊片」不穩定的感覺,相信在使用上需要一點時間的適應。


將金屬支架收場,又會變回一個普通手機殼。

在自拍棍的底部,有一個藍牙自拍快門掣。

可惜校位有點偏弱,令棍身有點不太隱定。



另外,自拍棍的末端,亦即是大家的手把位,還有一顆自拍鍵,只要一經藍牙接駁,就可以做到相機快門的功能,算是幾方便。查詢:A-Grade(深水埗黃金電腦商場地庫43B)記者:朱崇德攝影:徐振國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06/202660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041

陸振球:樓價高企 拉長養兒期

1 : GS(14)@2018-07-28 09:08:20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7810&issue=20180728
【明報專訊】香港私人住宅樓價高不可攀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近日兩宗二手居屋和公屋成交,卻告訴大家,就連這些當初只為較低收入人士或家庭興建的住宅,其二手價也已升至嚇人,其中旺角富榮花園一個中層單位以1065萬元轉手,成為全港首個千萬元「居屋王」,沙田公屋顯徑邨一個高層單位亦以高達665萬元售出,榮登全港最貴「公屋王」,呎價高達1.1萬元多!

香港永明金融今年4月12日至5月6日期間在香港進行「子女所想,父母必應?」養兒理財研究,透過網上問卷及面談成功訪問了690名父母及141名學生,調查父母及子女對養兒育女相關的理財項目期望及看法。其中受訪子女表示未來10年最希望實現的目標,當中佔59%表示為置業(圖1)。不過,不說上述旺角富榮花園破千萬元的二手成交暫仍是居屋的個別例子,根據香港置業統計,現在二手居屋的平均成交價也已接近528萬元(圖2),亦非一般年輕年可以輕易負擔,有關調查便顯示只有25%的年輕人有信心自己能獨力達成「上車」目標,同時高達49%希望父母從財政上協助(即所謂靠父幹)。

僅25%年輕人有信心獨力「上車」

中國人常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上述調查中的父母,不單認為養兒育女需供書教學,原來有高達29%的父母認為,即使子女有第一份全職工作,仍要繼續在財政上定期支持子女,更有7%的父母即使子女成功置業,仍要繼續金錢上的幫忙(圖3),如子女仍未買樓呢?原來更多達41%的受訪父母正在計劃或甚至已開始為自己的子女置業作儲備!

子女就業 父母仍需操心置業

說回年輕人未來十年的目標,買樓置業是首位,進修只排第二,結婚則只排第四(原來買樓重要過結婚,又或買樓未必是為了結婚),創業更只排第五!或許,在香港就算創業成功,也不一定可以買樓?

其實,現在不單是一般年輕人創業難或不想創業,就算是富二代,雖然有父母資金支持,也未必有興趣做生意。筆者最近和朋友brainstorm,朋友說他認識不少富二代,對做生意都不感興趣,而是最喜歡將手頭資金放貸收息,因為可以收到息率高到一般人難以想像,個別例子是以三個季度收息,每個季度收10厘,即三個季度合共收30厘,並再加3厘作「埋單」,以年度計化年回報接近五成!

那不怕有風險嗎?朋友說富二代會這樣計數,如同時借出5宗貸款,就算有1宗收不回,整體計算仍可圍到數,所以那些富二代不怕做放數云云。筆者聽到後心想,能一年可付接近五成息率支出,除了是作江湖救急之外,還有什麼生意可承受如此高息率,聽說有可能借上借,是大耳窿借錢後以更高息放貸,又或是做其他的不道德生意?

其實,上述以為只要做得多便可將風險打散的想法,也令人聯想起10多年的美國次按風暴,當年一些ibanker想出將資產打包以債券方式發售,以為如此可以分散風險,最終還不是出了事?其實,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也曾盛行垃圾債券打包,最後又是一場金融風暴避不了,最近內房發債也相繼開始出現違約,亦很令人擔心。

「呼吸PLAN」催谷銷情 埋下炸彈

其實,香港不少新盤也是透過提供超高借貸,代理更美其名為「呼吸PLAN」才有好銷情,始終有一天,出得來行,遲早要還!

最近有議員提議調高專業投資者定義門檻,指自2003年即個人專業投資者要擁有800萬元的投資組合,這個定義15年來未隨物價上升而改變,有傳證監會在明年將檢討,認為要提高才可對投資者有保障。

如不是所謂專業投資者,便不能涉足不少基金和被視為較高風險的投資工具,不過,是否愈多錢便代表投資者愈成熟?比方說,最近又再鬧得沸沸揚揚的「美女」倫敦金騙案,被騙者是否沒有錢?以往不少大投資者也中招的Accumulator,也是專業投資者才有資格玩,還不是一樣出事?

首期門檻高 小市民失入市機會

反而,有關限制令到一些有知識的成熟投資者,可能只因資金不足而不能參與,情形就如政府限制物業按揭成數後,富人仍可輕易買入心儀物業投資,沒錢的一般小巿民,卻被逼要以更高呎價去買銀碼更細的劏房,甚至沒有入巿機會,如樓巿愈升,便變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這樣公平嗎?

事實上,早年可以九成按揭買樓時,巿民只要有能力供樓,便可買樓不用捱租,但今時今日,不說單單樓價高造成買樓難,人們儲首期也愈來愈不容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8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