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煩大了】東電B的「動作戲」
http://www.infzm.com/content/914192013年5月29日,當77歲的卡爾·伊坎在紐約第五大道59街通用大廈的49層辦公室中道出一聲「NO」時,邁克·戴爾以及支持他以244億美元私有化戴爾公司的盟友們無疑感到失望。卡爾·伊坎是一個以「激進投資人」或「企業掠奪者」綽號聞名的坐擁140億美元財富的猶太老頭。
持有戴爾股票的伊坎顯然認為戴爾低估了這家公司的潛在價值。阻止在這個價位下退市,是自己正當的權利。為此,他聯絡了持有戴爾23%股權的聯軍,比戴爾本人的持股數還高出7%。這不是他第一次說不,之前他就曾在康寶萊一役上擊敗看空者阿克曼。
但中國沒有伊坎。僅相隔一天,在中國浙江東南發電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東電B,股票代碼:900949)被譽為首個「B轉A」的換股吸收合併股東大會上,就出現了離奇一幕。酒店外是警車和救護車,現場除了擔架推車、氧氣包,還有身著比基尼高舉「裸了裸了,沒了沒了」反對牌的女股東。最終,在有人施灑辣椒水後,代表不同權益的代表扭作一團,上演了「全武行」。
按照大股東浙能電力換股吸收合併東電B的議案,東電B將賬面縮水40%、自身利益大幅削減。一心想說不的東電B小股東們,即便演了場「動作戲」,卻只能眼睜睜看著這份草案以超過三分之二同意票的法定比例過關。就算抱著看客的心態觀戲,只要你持有滬深兩市85家「A+B」公司中任何一家股票,那麼都可能會遭遇同樣的命運。只因為那些公司的董秘說了,要好好學習一下「東電B」樣板。
不能說每一個小股東的抱怨及要求都合情合理。諸如自2004年始,B股市場事實上已喪失再融資功能而成為一個畸形板塊,不離場者甚至還有逆勢進入者,本就應做好願賭服輸的準備。再比如,一些股東在二級市場持有時,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仍是1︰8.3的石器時代,而現在,1︰6.2還是一個未定數,25%的匯率損失總不能計在上市公司身上吧。
然而,有些聲音確也膽氣十足。比如,明知B股市場長期低估,而作為浙江省電網唯一承運商的大股東浙能電力卻是在普遍高估的A股市場中的超級大盤股,以後者的平均市盈率作為基礎估值,顯然對B股投資者極為不利,這也是不少小股東要求按照權益機組法換算的出發點。這一來一去,賬面值相差了足足四成。
同時,東電B還是一個金融股票的票倉,僅目前其持有的5236萬股招行股票,權重0.249%的交行股票、0.62%的興業銀行股票以及0.43%的光大銀行股票,即價值34.86億,較投入有350%的浮盈,僅這部分資金就可將大股東浙能電力股權悉數買下。
但一經吸收合併,這只金鵝不翼而飛了。當然作為企業頭兩位當家人的一些做法,也讓這些小股東氣從膽生,憑什麼浙能電力旗下寧波熱電在B轉A消息出籠前突擊買入1600萬股東電B,是為了幫助大股東多佔投票席位,還是知曉此中有寶?作為二股東的華能電力,本是持有法人非流通股,為何在沒有按七年前股權分置改革時普遍實施對價送股情況下,卻能參與這回的投票?
大股東知道這些訴求嗎?當然,否則不會在2月推出B轉A股方案後,又在4月推出了修訂案。做出讓步了嗎?那是自然,甚至還擔保轉A股後如若跌破發行價,將入市15億托市。小股東的懇請有作用嗎?看看5月30日的場面便知。
如果,東電B的股東名單中有卡爾·伊坎這樣一位強悍的專業的且擁有實力的職業投資人,如果東電B的獨董能真正發揮效用,如果股東們能像美國的投資人一般,把投票視作一場政治選舉,不惜提前尋找代理律師完成法律意義上的統一戰線,那麼原先不對稱的權力天平就很可能完成逆轉。而這要比在現場作秀式的表達、貼身肉搏式地傾訴有用得多。
可惜,這只是假設。他們對面的操盤者們既不會認真寫好今年高考全國卷的作文題目——真誠與友善,更不會研習拜讀1992年就問世的「考克斯圓桌商業原則」,知道在這個被東西方尊重商業倫理的企業家的共識中,「將股東變為利益相關者」以及尊重投資者的要求、建議、不滿和他們的正式決定,是極重要的條款。
從年初同樣是換股吸收合併、同樣被看做劣幣驅逐良幣的廣藥重組白雲山,到此次東電B風波,半年內,一個遊戲上演了兩回。而同一時間,在美國,卡爾·伊坎兩次說不都取得了實質性回報。
【麻煩大了】「央媽」威武
http://www.infzm.com/content/91823編者按
一場銀行間「錢荒」,其實更像央行掌控中的一次壓力測試。
市場的過激反應,是人們對經濟增速乏力、以往增長模式走到盡頭的擔憂的集中體現。而此次央行的態度變化,既給了那些不守規矩的銀行一個警告,又向市場發出了逼迫中國經濟轉型的強烈信號。
南方週末本期專題,詳解這場「錢荒」鬧劇的來龍去脈,以及其間展現的中國經濟深層次隱憂。
一場比拚耐心的比賽已在央行、商業銀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諸多企業間展開。有人注定流血,有人可能死亡。
你發央票我發狂,鬧錢荒,債滿倉。隔夜難求,拋券最心傷。燒香哭求逆回購,幾時有,問周郎。一念頭寸就發慌,天蒼蒼,野茫茫。黑白照片,怕要掛牆上。垂死病中驚坐起,西北望,跪央行。
一首戲仿千年前東坡居士膾炙人口的「江城子」,2013年6月間在中國一干銀行交易員的手機中流傳。
2013年6月6日似乎是引信被點燃的開始。先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六個月期限的200億金融債因投標量僅有115.1億而部分流標。
然後,SHIBOR——上海銀行同業隔夜拆借利率上升135.9個基點,至5.98%。這是自2012年1月20日以來隔夜拆借利率的峰值。長期短期債券收益率開始倒掛。
也是在這一天,光大銀行與興業銀行之間被曝出現同業市場千億規模資金違約,光大方面因無論如何無法軋平頭寸而只能選擇賠款展期。光大、興業第二天雙雙出來闢謠,但市場層面很快確認,違約存在,金額60億。
之後幾日,銀行間隔夜SHIBOR一路狂飆至歷史性最高的13.444%,而反映短期流動性的關鍵指標——七天債券回購利率也升至12.25%,要知道6月1日,這個數值僅4.8%,而5月裡還不足3%。沒錢,沒錢!銀行業山雨欲來風滿樓。
壞消息仍一個接一個。6月14日,由財政部拍賣的150億國債只成交95億,這也是23個月來的首次未達標。請注意,這次是由財政部替四省背書發債,一般而言,較純國債有23個基點的上調利率,而那60%成交的標的卻是給了分別三年期39個點和五年期40個點的上浮。
而6月18日農發行捲土重來,又要發行兩款三年和五年期共260億債券,雖同樣將回報率標得高高,但依舊沒人敢保證會悉數沽清。畢竟,資金面的吃緊不會在短期內有任何改善。別忘了,季度和半年時點大考在即,保留現金子彈是每家銀行最理性的選擇。
6月24日滬指5.3%巨幅下挫,次日開盤更輕易擊破了所謂的「建國底」1949點,受流動性氾濫最大衝擊的銀行股和地產股至此已一派哀鴻。
2013年2月以來一直嫌流動性過剩的央行,現在有了一個新綽號——「央媽」。
怎麼會這樣?不是一直說是流動性氾濫嗎,否則央行也不會自2013年2月以來一直從市場中抽水。
當然,非要將6月事件視作「黑天鵝」,也未免過於低估市場傳達信息的有效性了。事實上,從3月到5月,社會當月融資總量的下滑曲線明白無誤:2.5萬億,1.7萬億,1.2萬億——水龍頭並不是猛然擰緊的。
現在的問題是,市場真的缺錢嗎?那些可貴的流動性又去哪了?貨幣當局的真實意圖又是什麼?誰可能是這種局面下的輸者?
有人歸罪於熱錢流出。印尼、菲律賓、泰國股市的暴跌作為一個鏡像反應被拿來說事,2013年5月22日美聯儲伯南克語焉不詳的「QE3結束」論更成為硬理由(QE3為第三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但是,即便40億美元流出中國可以坐實又如何,手握印鈔大權、過往五年實際印鈔數量雄冠全球的中國央行還真未必看得上這些錢。再說,19萬億存款準備金在手,指縫鬆一鬆便萬事大吉,甚至只消不再派出央票和正回購哼哈二將便足以振奮市場信心。
套用那句著名的競選名言:笨蛋,關鍵是國內。2013年5月的經濟數據確實令人心驚。低於預期0.4%只2.1%的CPI或許可反向認為是通縮的前戲,而PPI比預計多0.4%的-2.9%增長,更是實體經濟不佳的表現。最重要一點,出口同比增1%,而4月還是14.7%,海關總署一查「保稅區一日遊」,馬上見了真章不是?當然,就此導出外匯佔款增量大減從而使流動性減少的結論,還算靠譜。
雖然央媽偏愛四大國有銀行眾所周知,但近日四大行的放貸額還是令人吃驚——僅2013年6月1日至9日,四大行2170億放貸不僅高於2012年6月總量,也高於上月全月。顯然,在某些銀行、在某些領域,水閘開得更大了。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個理由,央行才會咬死目前的錢荒只是「結構性」和「局部性」的。
對於除四大行外那些銀行,節衣縮食成為唯一選擇。現在,銀行拒絕所在地政府貸款的理由變得無比強大而正當,那些甚至提出將「十三五」計劃前兩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挪在「十二五」完成的地方,短期內也休再生念想了。而利用券商和信託公司,輕鬆將表內資金挪為己用的地產商,這回也終於會變得聽話了,盡快削價銷售,回籠資金,還給銀行債主才是上策,緊縮的貨幣遊戲一箭三雕。
一場比拚耐心的比賽已在央行、商業銀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諸多企業間展開。有人注定流血,有人可能死亡。
那些虧大了的互聯網併購案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873.htmlBebo創始人100萬美元贖回公司,當初賣了8.5億美元的新聞,引發我們盤點那些虧本的收購買賣的興趣,盤點之下發現,雅虎早年的收購確實夠大手筆,虧損的金額也是驚人。
以下是騰訊科技評出的國內外5大虧本的互聯網併購案:
1、社交網站Bebo
冤大頭:AOL
收購價格:8.5億美元
出售價格:100萬美元
虧損:8.5億美元
2008年還屬於時代華納集團的AOL決定收購美國第三大社交網站Bebo,旨在通過這筆交易進行業務轉型,即由互聯網服務提供商轉型為基於廣告支持的媒體公司。在 AOL從時代華納剝離後僅僅6個月,AOL就決定出售Bebo。2010年6月,AOL以1000萬美元的價格把Bebo出售給投資公司Criterion Capital Partners。在Criterion Capital Partners手中,Bebo宣佈進行破產保護,Bebo聯合創始人波奇夫婦最終又通過拍賣以100萬美元的價格買回了這家公司。
2、社交網站MySpace
冤大頭:新聞集團
收購價格:5.8億美元
出售價格:3500萬美元
虧損:5.4億美元
新聞集團在2005年以5.8億美元收購了當時如日中天的MySpace,但後來由於運營不佳被Facebook超越。最終只能以3500萬美元賣給在線媒體和廣告公司Specific Media。
3、歐洲比較購物網站Kelkoo
冤大頭:雅虎
收購價格:5.98億美元
出售價格:1.25億美元
虧損:4.73億美元
雅虎2004年斥資4.75億歐元(約合5.98億美元)收購歐洲比較購物網站Kelkoo,2008年出售給英國Jamplant,也被認為是楊致遠下課後雅虎戰略調整的第一個信號。
4、社交書籤服務Delicious
冤大頭:雅虎
收購價格:1500萬至3000萬美元之間
出售價格:500萬美元
虧損:超1000萬美元
雅虎在2005年收購了社交書籤服務Delicious,並在2011年以秘而不宣的價格把它出售給了YouTube聯合創始人陳士駿。雅虎在2010年12月宣佈,該公司將清理自己的產品線,清除「表現不佳」和「非核心」業務。
5、上海浩方遊戲公司
冤大頭:盛大集團
收購價格:4.63億元人民幣
出售價格:3.1億元人民幣
虧損:1.53億元人民幣
曾經名氣響噹噹的浩方,在2004年9月同意接受盛大投資並獲取17.86%的股份。2005年5月,盛大剩餘的82.14%股權收入囊中。分兩步完成收購的浩方,共耗用盛大5600萬美元,約合4.63億元人民幣。2012年4月,浙報傳媒以3.1億元的價格收購了浩方。
公司做大了不想上市?來看看成功私營公司的六大特點!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706.html眼下,私有公司再度吃香。沒有發表季度財報的壓力,沒有股價漲跌的困擾,沒有你要向誰匯報關於企業的哪些情況的焦慮。咳,除了企業主之外其他人都不必知道。馬克·扎克伯格現在可能希望Facebook仍然是一傢俬有公司。
私營公司的增長情況也更好一些。福布斯基於2011年數據編制的2012年美國最大非上市公司排行榜顯示,私營公司營收增長了12%,相當於標普500指數成分股公司的兩倍。最近的數據來自畢馬威(KPMG)和福布斯研究(Forbes Insights)開展的一項新調查,該調查發現,58%的私營公司未來一年的營收可增長6%或更多。接受調查的473名高管中有10%表示他們相信他們的銷售額將增長20%以上。而標普500指數成分股公司的利潤則預計持平或略有增長。
福布斯也是一傢俬有公司,業績表現優於大多數上市同行,雖然他們在談到實現營收目標時仍然不事聲張以免招來壞運氣。福布斯自從1917年創立以來,一直追蹤非上市公司的動態。關心私營公司的健康狀況,因為這麼做理所應當,也因為多多少少他們需要如此——私營公司在美國全部公司中佔99%的比例。
是什麼使私營公司的表現如此出色?在我和同事路易莎·克羅爾(Luisa Kroll)及凱利·多蘭(Kerry Dolan)進行的一項非學術性分析中,我們找出了最大的私營公司以及一些規模較小但非常成功的私營公司的六大特點。我希望你們能在自己的公司中運用其中一項或多項經驗,不論你的公司是何規模。
他們均有強烈的使命感
偉大的公司知道它們要做什麼,它們的信念是什麼。一項又一項研究表明,當僱主能夠滿足處於馬斯洛需求金字塔上半部分的個人需求時,員工會更開心、工作效率會更高,甚至可以接受較低的工資。關注使命還能幫助建立更為持久的客戶關係——尤其在公司得不到上市公司常能獲得的媒體報導和關注的時候。
藝術和手工藝品零售商好必來(Hobby Lobby)在我們2012年的美國最大非上市公司排行榜上排名第147位,其董事長是億萬富豪大衛·格林(David Green)。這位牧師的兒子不得不重讀了7年級,從未上過大學,在店裡做過小工。他最終創立了一家售賣藝術和手工藝品(比如相框)的商店,並將其發展成為龐大的零售連鎖企業兼傳教組織,這家企業開展了全球最大規模的教會糕餅義賣活動。好必來是耶穌基督的企業戰士。它將一半的稅前利潤投入到一系列福音事工中。商店在週日歇業,放棄創收的機會以便讓員工有時間做禮拜。公司員工中還有四名教士。你個人可能會反對將基督教的宗教使命當作公司使命,但格林的虔誠對好必來的成功大有助益,為公司賦予了鮮明的特性並保持了客戶及員工的忠誠度。很少有公司和首席執行官會在現實中將宗教與工作結合在一起,但那些有此意願的人是不可能帶領一家上市公司這麼做的。與格林同屬一個陣營的還有福來雞(Chick-fil-A)創始人特魯特•凱西(Truett Cathy)和Forever 21的兩位掌門人張東文(Do Won Chang)張金淑(Jin Sook)夫婦。這兩位「重生的基督徒」在辦公室中放著《聖經》,並在每個購物袋的底部都印上John 3:16(約翰福音第3章第16節——譯註)。
世界上存在各種不同的信仰。對於總部位於加州文圖拉、價值6億美元的服飾品牌Patagonia而言,其使命就是環保,從1970年代初起,公司就一直致力於環境保護。創始人伊馮·喬伊納德(Yvon Chouinard)製出了首批可重複使用的岩釘(登山者使用的鐵釘),其對岩石造成的傷害比永久岩釘要小。但隨著時間流逝,岩釘會破壞岩體,因此他們退出了登山設備製造業務。Patagonia 使用高品質、環保、可回收的織物,身體力行地在業務中貫徹環保理念。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他們就在使用有機材料。公司將10%的利潤投入到環保活動中,現在是全球最大的互益性企業(B-Corps)之一,擁有這一稱號的企業承諾會在其做出的所有業務決策中留心環保和社區的需要。
使命驅策還適用於企業戰略。芬蘭移動遊戲公司Supercell打破了遊戲開發中的大部分慣例,這使其營收迅速飆升至超過8億美元。以下一段話來自卡斯頓·施特勞斯(Karsten Strauss)最近對該公司所做的介紹:
「大多數遊戲工作室都有一位獨裁的監製,其對設計師和程序員的工作進行核准。Supercell的開發人員五或七人一組,每個小組都有自主權,可以提出自己的遊戲創意。他們把創意交給首席執行官埃卡·潘納寧(Ilkka Paananen)審查(他不記得自己曾經否決過某項提議),然後開發成遊戲。如果團隊喜歡這款遊戲,其餘員工就會開始試玩。如果大家都喜歡,這款遊戲就會被放到加拿大的iTunes應用商店中接受測試。如果在那裡大受歡迎,遊戲就會被視為可在全球發佈。迄今,這種分階段的方式共斃掉了四款遊戲,他們會為每個夭折的項目進行慶祝。員工們打開香檳為他們的失敗乾杯。「我們真正想要慶祝的也許不是失敗本身,而是從失敗中學到的經驗和教訓。」潘納寧說(他說過他想作世界上最沒有權威的首席執行官)。
他們確保員工幸福快樂
SAS Institute的首席執行官及聯合創始人吉姆·古德納特(Jim Goodnight)曾說:「如果你將員工當作能為公司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加以對待,他們就會為公司做出重要貢獻。」SAS,這家位於北卡羅來納州三角研究園(Research Triangle)的分析軟件巨頭於2012年第37次打破其年收入紀錄(上升4.2%)。原因?古德納特及SAS聯合創始人約翰·薩爾(John Sall)很早之前就想到了。他們關心員工,但並不是以授予期權的方式。他們多年前就完全拋棄了上市的計劃,對一家與IBM和甲骨文競爭的科技公司而言,這很不尋常。相反,他們慷慨給予員工優厚的福利待遇:公司設有醫療中心,這裡有精神科醫師、營養師和理療師;幼兒園和托兒所(日托);陪產假、夏令營、汽車美容店、美甲沙龍、球拍穿線、乾洗店、游泳池。它提供教授檯球、高爾夫、極限飛盤、網球和躲避球的課程。這些項目帶來的額外成本由招聘流程節省下來的資金補償:SAS的員工流動率在行業中處於最低水平,只有3.3%,而行業的正常水平是22%。最優秀的私有(和上市)公司沒有人員流失的難題。
位於美國南部的超市連鎖企業大眾超級市場公司(Publix)是美國第7大私有公司,它的興旺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公司將157,500名員工轉為企業的所有人。大眾超級市場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員工所有公司,共有101,000位股東。讓員工成為利益相關者激勵著他們始終提供最優秀的客戶體驗。這反過來幫助這家連鎖企業實現了比美國任何上市超市都要高的利潤率。
一些員工擔心會在家族經營的企業中遇到晉陞機會有限的問題。企業所有人必須煞費苦心地向員工保證他們仍然擁有遠大未來,並想出睿智的辦法給予他們所期待的升職通道和職責。M&M和士力架(Snickers)的生產商瑪氏公司(Mars, Inc.)把不同部門間員工的調動視作頭等大事。因此你可能開始從事的是Uncle Ben's的質量控制工作,但之後在彩虹糖(Skittles)進行市場營銷,然後來到偉嘉貓糧(Whiskas)集團。瑪氏公司的員工常常將自己稱為瑪爾斯人(火星人的音譯,與瑪氏公司英文名稱諧音——譯註),他們還能享受到指導人計劃帶來的益處,由老一輩員工向年輕員工提供指導和建議,反方向的授業也在進行:年長的員工會找年輕員工擔任他們的社交媒體指導人。
Steelcase首席執行官吉姆·哈克特(Jim Hackett)自1994年起就擔任這家辦公家具製造商的首席執行官(其於1998年上市),最近他告訴我,這家公司的三個創始家族始終平待對待員工,從來不把家族放在第一位。他們創造的這種平等主義文化至今仍然留存,確保了家族之外的人士不會感到自己機會有限。
他們迅速反應並做出調整
最大的私營公司中,很多都歷史悠久:排名前220位的公司中有42家是一個多世紀前創立的。但傳統並不意味著陳舊。賀曼公司(Hallmark)創建於一個多世紀前,始終處於行業發展的前沿。1932年,它與迪士尼簽署了一份許可協議,兩家公司都是首次做此嘗試。它在1990年代早期開始推出一個西班牙語賀卡系列,早於西班牙語推廣活動真正開展之前。它非常精明地朝有線電視領域進軍,很早就通過電子賀卡擁抱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並推出了最早一批帶聲音芯片的賀卡。最近推出的新產品包括視頻賀卡和很多新式的可錄音故事書。
蓋蒂圖片社(Getty Images)是全球最大的藝術和全景圖片庫授權機構,它再找不出比動盪的2008年中期更困難的私有化時期了。「很快我們就很清楚地知道我們的預測根本沒辦法實現。」首席執行官喬納森·克萊恩(Jonathan Klein)告訴我。「我們迅速行動,調整了我們的成本,對員工進行投入,並以最低價格收購了當時我們的第二大競爭對手。」這些措施都是一傢俬有公司才有可能完成的,私有公司沒有發佈季報、提供盈利預測、應對起起伏伏的股價和外部壓力這些問題。
他們著眼於長期發展
私營可給予公司投資高風險、高回報項目的自由,這些項目可能要很多年後才能收回成本。廚衛產品製造商科勒(Kohler)進入中國的時間比其競爭對手早很多年,它獨立完成了這一過程,並未借助能快速見效的合資企業形式。
印象筆記(Evernote)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菲爾·利賓(Phil Libin)很愛說:「我們是家百年公司。」印象筆記銷售在線筆記軟件和知識管理工具,它向用戶承諾,他們的筆記可以永久訪問。這就要求改變硅谷初創公司通常的運作原則。利賓籌集了2.51億美元的風險資本,這是令人震驚的一大筆錢,遠遠超出了它眼下的需求。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給人一種能保留100年的感覺,但主要原因是清走有可能會要求進行IPO的早期投資者。「我希望讓退出機制和IPO脫鉤。」利賓說。在畢馬威和福布斯研究最近對私營公司領導開展的調查中,私有化的首要原因是「讓主要投資者滿意」。如果這是你認為的最佳的IPO理由,則這說明你想的完全不對。
從長期發展上來說,沒有哪家公司的表現比農業綜合企業嘉吉公司(Cargill)更出色的了。嘉吉是美國最大的私營公司,營收與福特汽車相同(1,340億美元),在66個國家開展運營。在2011年發表於福布斯雜誌上的一篇精彩文章中,嘉吉副董事長保羅·康威(Paul Conway)對該公司的理念進行了很好的總結:
「至於我們的企業戰略如何運作,」康威說,「我們不會說:『我們認為世界會變成這樣,讓我們針對這樣的世界定義我們的戰略吧。』我們會說:『我們不知道世界會變成什麼樣。我們需要幾乎不用管世界會變成什麼樣而能成功的一個或一組戰略。』」
美國內戰結束後,嘉吉起初在愛荷華州考諾維爾從事糧食交易,之後進入鐵路和駁船運輸、海運、保險和幾乎所有大宗商品的交易領域。它運作著自己的對沖基金、銷售由植物製成的油品和潤滑油,並推出了不含卡路里的甜味劑Truvia,現在該產品是美國銷量第二大的食糖替代品。《財富》上的一篇文章講述了嘉吉如何花11年時間在越南發展可可豆業務的精彩故事。在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於1995年與河內實現貿易正常化時,這個國家的可可豆產量為零。但嘉吉義無反顧地進入這一空白地帶,它深知自己不能冒險繼續依賴戰火頻燃的科特迪瓦,將其作為自己主要的可可豆產地。
今天,嘉吉是越南最大的家畜飼料生產商,在該國轉向自由市場經濟的改革過程中是一個強有力的推動者。2004年,它與瑪氏公司、越南以及荷蘭政府建立了公私合營合作關係,開始出口可可豆。首次收穫之前的兩年,在市場上有任何可可豆可供購買之前,嘉吉就在通往鄉村地區的主要公路上開設了兩個可可豆收購站,向種植者推介從更為傳統的作物,例如咖啡、黑胡椒和腰果轉向可可豆的理念。它為農戶發送國際市場每日可可豆報價以及嘉吉本地收購價,並讓種植者在收穫後作物發酵和乾燥時能夠鎖定其價格。嘉吉還建起了一個包括100多個示範農場的網絡。2011年2月,該公司接收了首批越南產可可豆,越南農民生產的可可豆超過2,500公噸,其中70%將供應給嘉吉。
他們制訂了家族計劃
美國最大的非上市公司中,近半數由創始人或其親屬所有。最好的私營公司已經學會了如何處理家族內部的紛爭。總部位於明尼阿波利斯郊外的卡爾森酒店集團(Carlson Cos.)的瑪麗蓮·卡爾森·尼爾森(Marilyn Carlson Nelson)執掌其家族企業長達10年,其中包括1,000家酒店(麗笙酒店,Radisson)和900家星期五餐廳(TGI Fridays)。雖然在她職業生涯早期,她爸爸認為她跟她四個孩子相處的時間太少而開掉了她,她依然堅持出任公司的掌門人。她的兒子柯特因未能擔任首席執行官而將她和公司告上法庭。
知名的領帶和學院風服裝製造商Vineyard Vines由謝普·默裡和伊恩·默裡(Shep and Ian Murray)兄弟共同所有,他們最近告訴我們,有一段日子裡他倆甚至不跟對方說話,儘管他們共用一間辦公室,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是他們的大學老友,有時不得不從中扮演調解人的角色。設立家族委員會或其他互相認可的監督機構將有助於保障公司的長遠發展。在某些情況下,這意味著花錢將親戚請出局。嘉吉創始人的一名後代幾十年前就這樣做了,他給了72位想要現金的親戚一筆錢,請他們離開了公司,並將他們持有的股份分給了員工。現在只有6名家族成員持有較高比例的股份。
芝加哥普里茨克(Pritzker,這家公司素以其判斷力和低調作風而自豪)家族的情況是,太多的權力集中於家族內部太少的幾個人手裡,引發相互之間的不信任和醜陋的奪產訴訟戰。管理這家企業的幾位年輕一輩億萬富豪家族成員被告上法庭,原因是他們以折扣價交易其所持有的股份。原告稱,被告「並不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妥善管理其他人的資金。他們的自我權利意識要比他們的受託責任感更為強烈。」
他們並不是孤島
私營並不意味著單打獨鬥。最好的私營公司招募真正的外部人士加入其團隊,並對他們委以高管的重任。他們聘用外部諮詢公司和顧問。他們在本地和全球社會中積極發揮作用,在扶輪社(Rotary Club)和達沃斯論壇上均有他們的身影。不要誤以為私營公司就不會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私營公司也會開展慈善活動和志願者計劃。智能手機保護殼製造商OtterBox的創始人告訴我們:「[聘用外部顧問]可讓我們專注於公司的其他方面,這些方面非常重要,比如公司文化,但股東們不會將之與公司利潤立刻掛鉤。OtterBox的公司文化對我們交付出色產品和頂尖服務的能力至關重要。我們通過鼓勵志願者活動、分享利潤和提供世界一流設施來強化公司文化。」
【麻煩大了】陳天橋的小算盤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200「他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很多年前,無論親信、部下還是對手,這是之於陳天橋最標籤化的評語。
50萬美元起家,兩年後拿下韓國大型網絡遊戲「傳奇」的中國區獨家代理,5年後成為美國納斯達克首家掛牌中國網遊上市企業,股價從開盤的11美元一路躍升至44美元,乃至對新浪的閃電式惡意收購,陳天橋當年風頭堪比今日之南北二馬。最重要的,其所謂遊戲、音樂、視頻、文學、影視在統一版權護城河拱璧下的迪士尼2.0之夢,實乃當下心懷閉合宏願的BAT(百度、阿里、騰訊)們的先驅。
然而,剛過完40歲生日的陳天橋,卻在「棋盤」上顯露出捉襟見肘的小格局。
最新的佐證來自2013年7月末一宗頗為古怪的交易。2009年四季度分拆上市的盛大遊戲宣佈,以總價8.115億美元的金額向母公司盛大網絡收購為其用戶提供支付和後台服務的兩家附屬平台公司。消息傳出當日,盛大遊戲股價暴跌20.16%,並於次日續跌6.61%。
對於一家中概股,早該對這種蹦極式股價起落視作平常。原本之前三個月的股價已有111%的上揚,此時獲利回吐似也正常。
關鍵是,這樁動用13.5億美元總市值的六成,甚至達到四年前上市募集資金八成的關聯公司收購案的動機,著實讓投資者們不解。李開復的詰問多少有些刻薄:花8億美元買私有母公司的「客服+點卡平台」,把美國上市子公司當作提款機嗎?別怪青年導師不講情面,寄生於盛大在線上作為遊戲者客服、技術保障和渠道管理的SDO平台,從來只服務於盛大集團的遊戲板塊——儘管陳氏天橋一直視其為獨立載體,是盒子夢的戰略預備隊,是所有業務完成云計算、云服務和云增值的總後本部。從戰術而言,這是盛大2005年後實施遊戲免費戰略,轉而以輸出有價裝備實現盈收模式的基本保障;論及戰略,這也是陳偏執於統一大平台構思,從網遊公司轉型於立體化娛樂交互企業的「棋眼」。即便不能到位,「帝國」後期在陳氏佈局中與遊戲、文學同為可分拆獨立上市的盛大在線,也因此有了足夠傍身的「核心競爭力」。
四年前盛大遊戲上市,明明取得超過10倍認購且發行價也位於指導價區高位的12.5美元,特別是前兩財季的淨收入還同比上升43%至3.22億美元,淨利潤也以9800萬美元錄得同比七成五的增幅,卻不曾料於9月末開盤首日大跌14%。或可這般猜度:機構投資者在佈局盛大遊戲的同時,已洞悉這種把高關聯度業務游離於上市主體之外把戲的風險,所以才毅然選擇見好就收。
聰明如陳天橋者,為何在此時摁下這樣一步落人口舌的子?有人說,這與2013年一季度發力的手游「百萬亞瑟王」有關。沒錯,當下的資本市場中,手游可謂炙手可熱的紅角兒。繼投資創業板的掌趣科技大獲其利後,華誼兄弟又在2013年7月下旬以6.72億元人民幣15.87倍溢價拿下銀漢科技50.88%股權,而其股價也由此飆了45%。至於憑藉「捕魚達人」一舉成名的觸控科技老闆陳昊芝,也以單機產品單日入賬197萬、單日總收入287萬,成為360方面4億美元收購傳聞的目標。
面對全年120億人民幣的市場規模和未來五年高出整體遊戲行業9個百分點、年復合24%的增長率,陳老闆對隨時遞上的支票不屑一顧:我們獨立上市。盛大遊戲呢,2013年5月公佈的數據是,端游佔到九成份額的公司季度淨利下滑27.3%,但亞瑟王帶動的手游業務卻暴漲12倍,從820萬季收到1.07億入袋,僅海外部分就曾取得單日千萬級的收益。
「基於手游對渠道高度依賴,所以……」趁著山河一片紅,盛大遊戲的嗓門也清亮不少,果真?且聽業內同行點評:遊戲公司歸根到底是項目公司,火箭式增長和瀑布式下滑均有內在時間軸規律。言下之意,該紅就紅,干渠道何事?
暫放下沸反盈天的各種猜猜看遊戲,回到陳天橋操控旗下業務的基本思路和他對資本市場愛恨情仇的複雜心態,不妨如下判斷:作為旗下各戰線獨立發展和橫向整合的最重要供血器,盛大遊戲此次反哺母公司,當視作2012年盛大網絡從美國退市私有化的後續。既然市場業績因端游不振已連續6個季度退步至季入11.3億,同比環比分別下挫14.4%和18.6%,市值規模較後起的暢遊、搜狐都存在著差距,目前4美元左右的股價顯然很難再現當年之勇了。納斯達克對整個集團已如雞肋,索性趁手游的火爆在股價尚可接受之時先將現金轉移,而由此跌落的股價只消給出小小溢價便可以最小代價再度實現私有化。對了,盛大網絡私有化時陳老闆掏出了七億多美金。這次,連本帶利全回爐。端得是環環緊扣,好算計!
當然,完全放棄美國股市只是賭氣之舉。盛大文學這個佔有中國移動端碎片閱讀市場六成份額的子公司,不就已開始準備第三次衝擊IPO了嘛。儘管2013年3月起點中文網27位中層編輯反出山門,成為繼酷6風波後又一輪驚動業界的地震,但7月來自高盛和新加坡淡馬錫的1.1億美元私募還是頗為給力的。有了兩位實力大佬背書,再從美市圈一次錢或不難吧。而完成使命的盛大遊戲回歸A股——哪怕國際板已是明日黃花——也是不錯的選擇。高現金流的公司總是國內機構們喜歡的,估值再無需看老美臉色了。
只是,短了娛樂帝國志向的陳天橋是否真能在中國資本市場取信於所有投資者,老牌如藝電、新晉如Zynga在太平洋那頭股市的表現就不會讓這邊愈發精明的國人產生聯想嗎?從長於業務整合到醉心於資本把玩,陳天橋還能向前走多遠?沒到遊戲通關盡頭,誰都不知道答案。
【麻煩大了】中青寶, 誰的寶?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6182013年8月13日晚間,中國首家網絡遊戲公司中青寶發佈公告稱,3.57億拿下上海美峰數碼51%股權,8746.5萬掠得深圳蘇摩科技51%股權。
這個時點,正是中國移動手游市場井噴之時。2013年上半年,用戶數同比增119.3%至1.71億人,營業收入同比增100.8%至25.3億,年度百億規模據說也不在話下。而「智龍迷城」開發商、日本手游新貴GungHo公司憑藉1.546萬億日元市值超越老牌任天堂,單月收入同比增長1142%至1.19億美元的傳奇,更成為每一場入股或併購談判間必然引用的潤喉的橋段。
在這涉及手游便能在資本市場雞犬升天的節點,中青寶此舉原本應該贏得一片喝彩。8月14日其盤中摸至漲停,一切似乎都在按著腳本演進。但僅隔兩天,中青寶的股價離奇跳水,跌幅超過9%。
當然,你大可怪罪於大市。當日創業板在午後大跌,整體指數下挫2.22%,坊間部分公募、私募障眼法風生水起,在創業板中謀取暴利且違規利益輸送的當口,從8.45元股價火箭般躥升至45元價位的中青寶出現獲利回吐,非常正常。問題是,當人們仔細審讀其併購公告時,卻發現其中頗有些名堂。
比如,此次動用的資金原本早有歸屬。三年前謀求上市時,總部位於深圳的中青寶給出了很有些誘惑力的「蘇州研發中心建設構思」及六款遊戲的投入走向。結果,一千餘天過去,六款遊戲僅有一款算是勉強有了音訊。公司方面堅稱,「仍在進行,只是進度未過50%」,但手游市場本就是高夭折率的行當,三成研發遊戲難見天日,面世的遊戲中九成不受歡迎也屬慣例,研發投入經常就成了「水上漂」了。
中青寶一直以持續高研發投入聞名業界,上市前的此塊已佔到營收的42.7%,雄居業內老大,上市三年號稱研發投入佔到當年營收的75.62%、98.38%和71.85%,讓掌趣兄弟最高15.88%的同類數據情何以堪。誰曾想,信誓旦旦的募集投項難產不說,此次併購動用的鈔票又大半來自原先的項目,特別是過往三年其淨利還分別同比下降13.65%、64.12%,只有去年才在低基數層面上有1669萬的同比成長收益。外界不禁要問責中青寶,你真的如自己所言那般投入了嗎?既然可以一次拿出4.4億,過去40個月裡,你除了高管不斷減持外,還曾有過何等有助業績的動作嗎?
在手游概念尚未大火爆炒之前,中青寶股價的表現與它的業績倒也匹配:從上市時的30元一路下跌了72%。然而,一旦整個行業烏鴉變鳳凰,其走勢又如同打雞血般狂奔,7月間甚而飆出了373倍的夢幻市盈率,令海外上市的暢遊和盛大遊戲等大佬5至7倍的市盈率羞於見人。
真能如此否?不妨再來看看中青寶新招攬的這兩員大將成色幾何。無論是美峰還是蘇摩,業內均有些口碑,但絕非前五甲的實力。特別是美峰。其推出的《君王2》一度自詡月流水4000萬,但事實上,過去半年其整個營收亦不過4032萬,利潤千萬掛零。「流水」乃目前手游界長掛嘴邊的熱詞,當然也是「水」詞,與嚴謹的營業收入、應收未收款等財務名詞不可同日而語。至於蘇摩,上半年淨利更大幅下滑至1477萬。由於中青寶與兩家分別簽有未來三年對賭協議,或許某個節點上,新成員的營收猛然暴增也未可知。自然,中青寶的股價也就有了第三級火箭的推力,此時再減持大股東獲益更可觀。
中青寶是個很會借勢的公司,2008年獲得共青團中央旗下投資資金青睞。而從「亮劍」到「保衛釣魚島」,紅色網遊的身段相信也是令其成為「網遊第一股」的重要元素。
只是,從最後一個公募基金都退出十大流通股東可以研判,在小心謹慎的機構投資者眼中,其風險不可小覷。特別是該公司半年報顯示,為了擴大市場,其營銷費用逾30%增長,而無論端游還是手游,毛利率也均呈20%至30%下滑,雖然本次雙響炮式收購很得一些人歡心,但也有人會質疑,架勢固然好看,但難免命運多舛。
潮水退去才能發現裸泳者。隨著手游市場從藍海變成紅海,博傻只能加快泡沫的破滅,有業內人士直言「就在明年」。也只有到那時,我們才能知道誰是真正的寶,誰不過黃銅充金。
【麻煩大了】藥企「黑金」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058苦心孤詣從囚車逃脫,奮不顧身自大壩涵洞一躍而下……整整二十年前,也是一個夏天,一臉皺紋卻還年輕的哈里森·福特飾演的金保醫生為了自證清白,與利慾熏心的製藥集團和前同事上演了一出「亡命天涯」的精彩大戲。
作為中國首部引進的分賬大片,在強烈刺激感官神經細胞的同時,也捎帶出一個疑問:現實生活中,那些被視作抵禦病痛、挽回生命最後希望的大型藥企,是否如好萊塢編劇所描繪的,其實是一群戴著白手套在桌底進行頻繁灰色交易的齷齪玩家?
2013年7月,隨著中國公安部針對葛蘭素史克這家年銷售逾270億英鎊跨國製藥集團中國區高管和相關諮詢公關公司、過橋旅行社展開大規模法律行動,並逮捕偵訊近二十人,戲說正在變成現實。
三十億人民幣的涉案金額、利益單位派女性隨侍藥企高管四年這等香豔又狗血的細節,更令「中國特色」有了新的註解。同時,比利時的優時比公司和總部同在英國的阿斯利康公司也於近期受到中國國家發改委的「非例行」造訪,而被深深捲入此次風波的上海臨江旅行社的客戶名單上,還閃爍著羅氏、默克、諾華、賽諾菲一干大佬的身影。
可以說,在華跨國藥企,不分先來後到,大多難逃嫌疑。商業賄賂,曾經無往不利的神器,現在已成為避之不及的污點。
一年前,輝瑞中國區外籍高管因涉嫌相同罪名在美遭罰,紛紛離華避風頭。這一幕似乎很難再現。葛蘭素史克中國區財務主管和以外籍身份擔任該公司風險管理和供應鏈服務諮詢的香港中慧公司創始人韓飛龍、於莫曾夫婦,已分別遭限制出境及拘傳,這說明中國人這次並不準備將板子高高舉起又輕輕放下了。
無論是原先的在華一把手馬克銳,還是負責新興市場的阿巴斯·侯賽因,乃至爵士大人、公司CEO安德魯·維迪,大概都對此情此景始料未及。從1987年史克以先驅者身份進入天津,推出康泰克、芬必得、史多邦,從感冒到疼痛,連同牙齒問題,葛蘭素史克可謂最成功的入華醫藥企業。以處方藥、疫苗和消費保健品三駕馬車為助推,雖然只取得年17%的營業額增長——較諾華的24%差距不小,但已經足夠了。別忘了,在拉美和印度,這家企業也就10%增長入賬而已。
六年前作為該公司企業文化廣而告之的三T原則:Trust、Transparent、Take initiative——信任、透明、主動,現在聽來多少有些反諷意味。
至於「為每一位有才華的員工創造更多的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能做得更多,實現更多的價值」一說,如果考察其49歲的企業運營總經理梁宏過往數年的經歷,無論是利用旅行社套取會議經費或中飽自肥或金錢開路以打通從官員到醫院大小關節,還是經其手將數億人民幣下撥各大區主管和醫藥銷售代表如法炮製,倒也一言中的、充分兌現了。
難道只有梁氏和他的三位同事這麼幹嗎?或者是不成功的中國醫療體制改革才使他們不得已而為之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此次被中國警方據線報重點查處的借會議之名、借藥品推廣和醫師經驗宣講實施變相利益輸送的舉動,是全世界範圍內的「通例」,甚至由國際製藥企業協會聯合會(IFPM)推出的「全球藥品推廣行為準則」,也對此視作合規。問題是,邊界在哪裡?由此產生的費用究竟又讓病患們多支付了多少錢?且聽梁的回答:20%。即便消費者認同這是無法避免的額外支出,但另一些費用的產生卻令人不解:從發改委的統一定價,到省市級藥品招標,到醫院藥事委點頭放行,再到前線醫師開出的處方,謂之「流通費用」的此部分通常達到藥品單價的兩至三成。
聯想到2012年6月深圳醫療機構掀起反貪風暴,包括五個正副醫院院長和七個科室主任在內多達16名醫管人員的落馬,而2013年6月福建漳州紀委公佈,該市直區縣73家醫院無一倖免個個有份,涉貪人員人均退回賄款1.8萬,再到至今未對外公佈的東北前三大醫療器械民營經銷企業中,兩家主事者被抓、一家倉皇出國遠走等事件,不難判定,牽涉體系的灰色鏈條,絕非能用「個案」概括。
更大的危機還在後面。從2011年開始,全球製藥巨頭步入專利懸崖,至2015年至少有770億美元熱銷藥品專利到期,對於擅長仿製藥的中國國內藥品製造商,以及急於保住市場份額和單品超高利潤的跨國藥企來說,這將是一個比拚所謂「內功」的大時代。
過去三年內,因隱瞞信息、非法商業賄賂,包括輝瑞、禮來、強生在內的巨頭們在美國交出了10億至30億美元的罰單,那麼這次葛蘭素史克會遭怎樣的處罰?有兩個細節讓我們再回味下吧。其一,葛蘭素史克公司宣佈中國區降價,並將銷售代表的工作與業績脫鉤;其二,與中國警方同時行動的是國家發改委,而後者的威懾主要體現在產品價格的約談。
看來,有錯就改和識趣會做將成為主旋律。
【麻煩大了】真假榮華月餅
http://www.infzm.com/content/94477兩個榮華月餅持續十五年的驗明正身大戰,2013年9月10日又在廣東高院開打。
都是方形鐵盒,都有牡丹花和月亮圖形,甚至連「榮華」的名號都一般無二,或許唯一的區別只是繁簡字體。這兩家分別出自香港和廣東順德的公司,從1999年一直糾纏至今,官司從東莞打到廣州,從廣州又到北京,自地方中院到高院,訴訟標的從50萬元飆升到1000萬元,一連數十次的官司甚至直逼綿綿無絕期的瓊瑤連續劇。
重名並非有你無我,滬寧兩地餅類大亨冠生園就唱過本宮的「喜相逢」。但榮華的故事沒有那麼簡單。
源起元朗的港記榮華誕生於1950年代,從酒樓分拆出餅食和臘味業務,並以首創的白蓮蓉廣式月餅聞名,1998年更成為首個在香港國際機場開設零售店舖的中式餅莊。自中國改革開放後,香港榮華始進入內陸市場,並最終在1999年於東莞成立合資企業。
順德榮華的脈絡則簡單得多,1983年由蘇國華在當地設立民營商號發家,再搖身成為港資轉換身份,迄今已三十而立。
關鍵是順德榮華的名字,究竟是蘇老闆從本人姓名中偶得奇想還是從香港榮華那廂巧借過來,至今沒有定論。在相當長時間內,兩家月餅廠商均在中國百億級的市場上分頭耕耘,即便法庭上兵戎相見也未停下各自開疆拓土的速度。
當兩個「榮華」都想獨佔該品牌使用權時,商標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是被最多使用的武器。中國內地在1963年便公佈了商標管理條例,1983年正式出台商標法,至2013年8月末,三十年內已完成三次大改;而反不正當競爭法則在1993年開始生效,迄今也二十個年頭。
有一個小插曲不得不提,香港榮華並非託大到無視商標註冊的慣例。問題是,當其1990年代初期意圖在內地註冊時卻驚愕發現,一家來自魯中南「紅嫂」老家沂水縣不知名糖果廠已先行一步,將「糖果、糕點」的品牌圈定為「榮華」。或許回歸前的港資企業無論大小多少對內地企業帶有些許輕慢,未做多想,港記只把外包裝在內地註冊了事。有意思的是,蘇記榮華也遇到同樣問題,而他的做法直截了當,2.5萬元人民幣買下。從此,一個未註冊的知名商標與一個買來的知名商標,以同一姓氏展開了角力。據稱,蘇國華一度放話,兩家可以合作,不過拜託請港記拿2.8億元人民幣來表明世上只有一個「榮華」的誠意。這樣的漫天要價自然迎來港記榮華怒不可遏的「NO」。
隨著訴訟不斷升級,雙方都欲將對手逼到死角,出局者可能再也不能以「榮華」名頭行走江湖,對於六十年的港記榮華和三十歲的順德榮華,這都是一場輸不得的戰爭。
過去十數年間中國月餅市場的壯大乃至異化為兩家之爭鋪陳了一幅別樣的背景。按中國焙烤食品糖製品工業協會的數據,月餅業是一個利潤僅15%、全年只有五十天生意可做的特殊品類。但業內人士一直質疑其真實性。依據一家年營收億元大酒店的公開信息,其來自月餅的利潤相當於三個月主業的入賬。100%至300%,這是從業者自己的利潤估算。
僅這般,也不過是個短期暴利行業,不曾想應著團購、月餅劵這類新事物的湧現,這個與青團、粽子、年糕並列的民俗食品甚至開始了類金融的奇幻漂流:廠家以六至七折價格批發月餅券於企事業單位,到手者往往又以四至六折轉售黃牛,黃牛們略加五個基點回售廠家。不必生產一塊月餅,月餅商家盡得10%至15%的利潤。從這種意義上,他們獲得了鑄幣權,還不用國家信用擔保,無須看央行臉色行事。存貸比?保證金?那是銀行玩的。大概,高盛大摩至此也得拜服。
難怪兩家榮華會為方寸小餅搏殺經年,中國月餅市場正成為全世界最奇特的景觀——當消費者顧忌高糖高油愈來愈遠離時,這個行業卻以主動晉身LV、茅台的方式謀得了奢侈品式重生。
只可惜,隨著中紀委一道月餅禁令和一個月三份通知,在「反腐」成為中國政治生活頭等大事之際,一切正在回歸本源。如果連續十年年增長40%的進口瑞士表會在2013年頭七月出現17.5%的降幅,如果從來懸坐廣寒獨守高股價清寂的茅台酒會以跌停板讓305家基金左右為難,那每盒價格從888元回本到200元以下的月餅又怎能獨善其身,特別當「別有用心」的海外觀察者在「克強指數」之後又推出「月餅指數」,以此判斷中國當局的整風決心之時。
告別坐享「榮華」的時代,兩家月餅商該考慮「富貴」以外的事了,或許抽離肝火合為一家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