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如何鍛鍊思考及改善common sense Bittermelon 「虎」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0/02/common-sense.html


有朋友給我電郵,問要如何鍛鍊思考及改善common sense。其實方法是因人而異的,沒有既定的答案。不過,我可以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方法,就是留意時事,多看報紙及新聞。

除 了看之外,最重要還是要思考。看到一宗新聞後,第一時間想一想自己有什麼想法,然後整理一下,再和其他人討論。寫日記或者寫Blog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特 別是寫Blog,其他人可以透過留言回應你的想法,又或者大家對問題反覆討論,我認為是鍛鍊思考和加強common sense的好方法。

不過有一點要留意,不同媒體對同一宗新聞的報導取態會有不同,甚至有時連報導的內容也會有差異。所以,如果對某時事有興趣的話,不妨多看不同媒體的報導。

如 果沒有時間寫Blog,到一些討論區和別人討論也是好方法。例如我經常留連的discuss.com.hk,那裡有不同的留言板,例如你想和別人討論時 事,你可以到“時事新聞專頁”,又如果想討論會計專業的人和事,也可以到“上班一族”的會計討論區等等。除了寫日記和寫Blog,和朋友同事在閒談時討論 也是好的。

另外,當別人的想法或者意見和自己不同時,多想一下為什麼,是自己遺留了,還是太過執著重自己的看法而忽略了其他?在討論時爭駁是難免的,不過,最重要是本著互相尊重的精神,對事不對人,這樣的話,討論才有意思。

我喜歡寫Blog,除了可以舒發感想外,另一個原因就是想鍛鍊思考,改善自己的common sense。有興趣不妨試試。

如有其他方法鍛鍊思考及改善common sense,歡迎留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7

從總機小姐到企業老闆 都要鍛鍊的心理素質 被討厭又怎樣?

2015-05-25  TWM

在職場上,無論主管、老闆或員工,都不想當壞人,害怕人緣變差或挨罵,往往選擇忍氣吞聲、以和為貴,卻未必能換來成功,追根究柢,多數人都缺少了被別人討厭的勇氣!

其實,不畏外人眼光、勇敢做自己,反而能專注於目標,提升競爭力。

從老闆到菜鳥,如何面對被討厭,是一門人生必修課。

撰文•孫蓉萍 研究員•陳前康你是否害怕被討厭?

無論是主管、老闆或員工,大部分人都不想成為職場上不受歡迎的對象。試著轉換一下身分,當你遇到同樣的處境,你是否也會這麼做:如果你是中高階主管,本該當面斥責糾正,或者明確指出同事需要改善之處,卻礙於情面,或害怕被部屬討厭,最終選擇不說真話?

如果你是老闆,原本想要大刀闊斧整頓公司人事,卻擔心員工群起反彈,所以寧可進行小幅調整?

如果你是一般職員,明明很氣上司處事蠻橫、性情暴躁,卻只能隱忍;明明想表達內心不同的想法,卻怕被同僚排擠,說話也小心翼翼,深怕動輒得咎?

如果你對上述情境都感同身受,或許就是因為,我們缺少了被別人討厭的勇氣!

從去年十一月以來,書市最熱門的話題就是,一本嚴肅的心理學書籍竟成為年度暢銷書。這本書就是《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短短半年內,實際銷售量就超過十萬冊,創下兩年來短期內的新書暢銷紀錄。

除了一般民眾外,香港影星鍾楚紅,知名主持人陳文茜、陶晶瑩、蔡康永,以及摩根大通集團大中華區銀行業務聯席執行長暨台灣區總裁錢國維等企業總裁,也關注這本書,使得「被討厭的勇氣」和心理學大師阿德勒,頓時成了顯學。

從書籍的大賣,不難看出台灣人當下的渴望。圓神出版集團行銷企畫部經理吳幸芳分析,這本書的書名引起許多人的共鳴,尤其是年輕人,都覺得它說出了他們積壓已久的心聲,而且,去年下半年開始掀起的「柯P旋風」,也讓人見識到,即使不在乎別人觀感、「白目」的行事作風,也能轉化成改變的力量。

此外,在社交網路上,許多人面對負評如潮的「言語霸凌」而困擾不已,網拍模特兒楊又穎甚至因此輕生,更助長了大家對「被討厭的勇氣」之渴求。

活在別人的期待下

努力迎合,卻壓抑自我失去心靈自由一直以來,我們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下,別說是被討厭,就算是少人喜歡,就已患得患失、惶恐不安了。於是,我們努力讓自己不被討厭,卻一再扭曲、壓抑自我,失去心靈自由,以及做自己的勇氣。

事實上,與佛洛伊德、榮格並列心理學三巨頭的阿德勒認為,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重要標記。而所謂的自由,其實,就是被人討厭。

不過,要做到這一點,真的需要勇氣。因為現實中,大部分人都害怕自己被討厭。

《今周刊》委託美商全通集團波仕特線上市調網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七一.二%的人都怕被討厭,只有三.四%的人完全不擔心被別人討厭;而且,為了不被討厭,六○.四%的人會努力迎合他人,完全不迎合的人只占四.四%。

調查結果指出,五四.一%的受訪者認為,握有生殺大權的主管是最容易成為被討厭的對象。經常在探究員工離職原因的一○四資訊科技社會企業處協理王榮春也發現,大部分上班族是因為與主管相處不愉快,才決定走人。

根據調查,主管令人討厭的三大理由分別是:員工犯錯時會大聲斥責、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以及個性急、馬上就要答案,這些的確都讓員工難以忍受。而同事或朋友最令人討厭的原因則是:人前人後不一致、心機重。

家人方面,最讓受訪者討厭的理由是:碎碎念、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斥責多過讚美。可見大部分人其實討厭被責罵,而且不想活在別人的期望之下。

從年齡層的交叉分析發現,三十歲以下擔心被別人討厭的比率高達八一%。相反的,年紀較長、收入高、工作自由者如專業人士,比較不害怕被討厭。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林惠蓉分析說,年輕人要進入社會,開始變成負責任、獨立的人,如果人緣不好,就會影響到自己的價值和對自己的定位,因此比較害怕被討厭。

台灣人為何如此缺乏被討厭的勇氣?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楊瑞珠,也是北美阿德勒心理學會選出的Diplomate(編按:應用阿德勒心理學具卓越貢獻者),根據她三十年的研究經驗指出,原因是「台灣現代化和民主化的速度很快,社會競爭激烈,但是傳統束縛依舊存在。」楊瑞珠說,「我們還是活在別人的價值觀裡,生活中有太多的『應該』,例如『我們應該當一個聽話的乖小孩』。父母對待孩子、老師對待學生、老闆對待員工時,指導性和介入性都很強。」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說「沒事就是好事,平安就是福,不要冒犯別人。」久而久之,大家習慣把自己真正的想法放在心裡,而且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也會左右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多數人沒有勇氣做自己。

假設你是公司部門主管,短短二十分鐘的簡報,卻連續退了同事二十次稿,你敢嗎?

成功者不怕被討厭

一份關鍵簡報,退稿二十次搶下案子如此吹毛求疵的精神,卻是資誠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薛明玲打敗競爭對手,搶下案子的關鍵。二○○三年,薛明玲擔任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所長,當時台灣某一家重要機構為落實公司治理,邀請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簡報,公開重新遴選簽證會計師。

強敵當前,薛明玲自忖:「如果不與眾不同、沒有價值,為什麼客戶要選擇你?」畢竟,不論規模、形象及品質,原任會計師事務所都是業界翹楚,其他競爭者也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研判形勢後,薛明玲認為,決勝關鍵在於二十分鐘的簡報,以及二十分鐘的答詢,必須做到讓評審委員感動和信任。

就是這份關鍵的二十分鐘簡報,讓同仁忙得人仰馬翻,因為薛明玲足足退稿二十次!

薛明玲深諳,同仁做簡報已經筋疲力盡,退稿肯定讓人不開心,但是簡報內容「不但不能有任何錯誤偏差,還要讓委員看到資誠能提供不一樣的專業服務,要有感受到熱忱的『溫度』。」因此,他就算知道自己可能被同仁私下幹譙,也堅持一再退件重做。

「每次修改,都是學習深思熟慮的過程。」最終,資誠在這場比拚中脫穎而出。回想當時,薛明玲認為,主管不應該考慮「被討厭」這件事,重要的是把每件事盡心做好,把精神放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薛明玲以嚴苛要求換來高品質的簡報;綜藝主持一姐陶晶瑩出道以來,動輒被網友惡評,仍展現高EQ,博得觀眾肯定;法式料理界極少數的女主廚游育甄經歷過地獄廚房的訓練,自己也撤換過上百名助理廚師;念牙醫卻從事直銷的蕭翊峰決定不活在別人的期望裡,最後成為百萬美元直銷天王。

他們能夠扭轉別人的惡感、逆轉勝,其實身上都帶著一股不怕被討厭、勇敢做自己的勇氣。

第一個鍛鍊法:﹁斷」

不當便利貼女孩,做自己勇敢say No 倘若你沒有「被討厭的勇氣」,該如何鍛鍊出強大的心理素質?根據專家的建議,當一個人面對被討厭的處境,應該拋開沮喪或埋怨的心情,反過來重新檢視自己,勇敢地進行人際關係的「斷.捨.離」。

首先是「斷」,也就是勇敢say No、做自己。

很多人因為怕被討厭,永遠不敢說「不」,變成「便利貼女孩」,因為怕被主管討厭,凡事唯唯諾諾,有一天主管要求你背黑鍋,你也只能隱忍。就連同事把所有事都丟到你身上,你也不敢拒絕,當爛好人,結果自己本分的工作都做不完,績效拿不出來!花二○%的精神做事,卻花八○%的時間做人,遲早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帶領李奧貝納集團連續九年拿下台灣第一大廣告代理商的執行長黃麗燕認為,「Never say No的人永遠不會滿意自己,因為他希望被別人喜歡,根本沒時間做自己!」而且,領導人應該要被「尊敬」,而不是被「喜歡」。

回顧自己的職涯,從打字小妹做起的黃麗燕說:「剛進社會,我一心只想把工作做好、存活下來。現在我二、三十年交情的老友,沒有人一開始就喜歡我,他們都說『妳以前好討厭喔!』」深究原因後,黃麗燕發現,「他們當時討厭的不是我這個人,而是為了當時的某個客戶或案子。知道自己不受歡迎的時候,有些人覺得無所謂,我是覺得無可奈何,因為都已經這麼努力做了,還要我怎樣?」就像《被討厭的勇氣》一書寫道:「難道我們為了別人的認同,就必須在坡道上不斷翻滾嗎?要像滾動的石頭一樣損耗自我,直到失去原來的形狀,變得圓滑為止嗎?」與其終日擔心自己沒有符合別人的期待,不如問自己:「生命的這個時刻,我最想創造的是什麼?」問了,然後就去做。

「我在乎我在乎的人,我不在乎我不在乎的人。」黃麗燕強調,如果是在乎的人,就算有再大的壓力,也一定要面對,找出問題癥結所在。

第二個鍛鍊法:﹁捨」

排除外在因素,檢視操之在己的部分面對被討厭的窘境,第二個修煉方法就是「捨」,排除掉無法控制的外在因素,檢視且著重在能夠「操之在己」的部分。

為企業上萬名員工提供諮詢的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諮商心理師黃暐超建議,我們應該先思考:工作的目標是什麼?假設是三年內升上主管;接下來再問,當主管需要什麼特質或能力?如果需要業績,就努力去拚業績。如此抽絲剝繭地問下去,最後可能發現,現在花時間努力經營的人際關係,對於達成自己的工作目標,一點幫助也沒有。

「不妨拿一本筆記本,左邊寫自己的理想,右邊寫現實狀況,定期檢視達成的進度,如果兩者之間落差太大,就思考問題出在哪裡,或許目標設錯了,那就換個目標;或許不應該待在這家公司,那就換家公司,這樣也可以順便檢視自己的職涯。」這樣做的重點在於,檢視「操之在己」的部分是否盡了全力,如果掌握權不在自己手上,問心無愧就好。阿德勒心理學也指出:「追求卓越指的是讓自己的腳向前跨出一步,而不是非超越他人不可的那種競賽。」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有進步就好。

黃暐超提醒說,自己的主管升遷時,上面看的也是績效,在職場上要有好人緣,還是要使命必達、表現超乎預期。打造自己的品牌,才是永久的王道。

第三個鍛鍊法:﹁離」

讓情緒隔離,發現自己可能是反應過度但是,你實在無法擺脫人際關係的困擾時,第三個方法就是「離」,也就是讓自己從當下的情緒隔離,或者離開舒適圈,找到自己的方向。

黃暐超認為,在職場上受委屈或充滿怨氣時,可以把心裡的不舒服,寫在筆記本、手機或電腦裡,例如「今天下班大家一起去喝酒卻沒找我去」、「今天長官又擺臭臉給我看」……在書寫過程中,一方面抒發情緒,另一方面檢視自己是否反應過度,鑽牛角尖。

之後,當你回頭翻筆記,可能發現事實是:「一個月裡只有一次沒被邀約去喝酒」、「長官最近正好在和老婆談離婚,所以心情不好」……,原來自己只是自尋煩惱,把負面情緒無限擴大。

楊瑞珠則建議年輕人,「帶很少的錢去自助旅行,來一場心理冒險,找到自己的價值觀,也增強自己的信心。」當年輕人斷開長輩們的支配,成為一個有自己想法的自由人,就像汽車裝了保險桿,不怕衝擊,清楚知道「我是誰」,也就有被討厭的勇氣。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上的煩惱。」唯有做到人際關係的「斷.捨.離」,釐清自己的目標和方向,才能不害怕被討厭。

「被討厭的勇氣」並非要你去吸引被討厭的負向能量,而是找到自己的核心渴望,就算被討厭,每個人都要勇敢往那裡走去,因為「活出什麼樣的可能性,是可以選擇的。」當你不再擔心被討厭,你就得到真正的自由,也向成功更邁進一步……。

職場生存大調查1》台灣人以和為貴 沒勇氣被討厭!

你擔心被討厭嗎?

71.2%的人say yes!

其中,收入高、年紀長、工作自由的人,比較有被討厭的勇氣。

真相是:以10人來說,至少會有1個不喜歡自己,2人會完全接納你,剩下的7人會隨狀況改變態度,我們需要在意的只有那2個人,不需要為其他人消耗自己的能量。

∼摘自《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哪些人最容易被討厭?

大多數人認為主管最容易被討厭,占54.1%其次容易被討厭的人為同事,占25.2%真相是:別人對你怎麼想、不管是喜歡還是討厭,都是別人的課題。

無論上司的怒斥有多不合情理,那並不是「我」的課題,而是你的上司必須自己處理的課題。你不必向他靠攏,也不用卑躬屈膝、低聲下氣。

∼摘自《被討厭的勇氣》

職場生存大調查2》哪種主管、同事最被討厭?

知道自己被討厭,

大多數人的4種反應

1.會理性地檢討原因嘗試改善(58.2%)2.不理會別人說法(27.6.%)3.難過地責怪自己(7.3%)4.設法反擊(6.4%)

5.其他(0.5%)

為什麼討厭主管?

(可複選)

1.員工犯錯時會大聲斥責(49.0%)2.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47.5%)3.個性急,馬上就要答案(44.1%)4.下班時間還交代工作(33.7%)5.假日還要求員工工作(26.3%)6.要求太嚴格(22.3%)

7.其他(5.3%)

同事讓人討厭的5大原因?(可複選)1.人前人後不一致(75.2%)2.心機重(66.5%)3.打小報告(38.4%)4.老愛抱怨,傳染負面情緒(35.9%)5.習慣否定別人(27.6%)

6.其他(2.4%)

註:調查時間為2015年5月7日~13日,對象為超過20歲之民眾,回收樣本數為1165筆,在95%的信心水準下,正負誤差為2.87%以內。

資料來源:波仕特線上市調網

整理:孫蓉萍

破解7種「被討厭」迷思 開心做自己

人際課題

情境1.我的人緣沒我的朋友好,我要怎樣和她一樣?

解析:因為你不愛自己,感受不到幸福,才想拋棄自己。其實你只要是「你自己」就行了。

情境2.看到我的親朋好友比我優秀,我就會有一種莫名的自卑感。

解析:這些自卑感並不是「客觀的事實」,只是「主觀的解釋」。人生不是和他人的競賽,和你「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就好。

情境3.我希望每個人都喜歡我,知道有人討厭我,就覺得很難受。

解析:我們不是為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望。老是尋求別人的認同、在意別人的評價,最後過的就是別人的人生。

職場課題

情境1.因為怕被上司討厭,上司的所有要求我都照單全收,可是做得很痛苦。

解析:即使是上司或長輩,你還是有拒絕的餘地,或提出更好的方案;該堅持的地方就堅持,坦蕩不退縮。

情境2.職場上遇到惡意抨擊時,我該怎麼辦?

解析:只有發動攻擊的「那個人」有問題,絕不是「大家」都錯了。不要只看到那個討厭的人,你的焦點應該放在喜歡你的人身上。

人生課題

情境1.沒有人可以選擇自己的出生,我覺得這個世界對我不公平。我可以改變這個情況嗎?

解析:人都可以改變,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

情境2.我沒有遠大志向,這樣人生是不是很遜?

解析:人生不是一條線,而是一連串的點,也就是一連串的剎那。我們只能生活在「當下」,只要「當下」是充實的,就已經足夠。

資料來源:《被討厭的勇氣》10個口袋書單,訓練你的勇氣

—— 阿德勒延伸閱讀

1.《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究竟出版2.《阿德勒心理學講義》,經濟新潮社出版3.《勇氣心理學》,天下雜誌出版4.《其實你不必為了別人改變自己》,木馬文化出版5.《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方舟文化出版6.《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遠流出版7.《被討厭的勇氣》,究竟出版8.《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

人本自然出版

9.《自卑情結》,人本自然出版10.《勇氣心理學》,張老師文化出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74

超一流菁英逆齡的祕訣 鍛鍊敏銳五感 融入大自然

2015-11-23  TWM

隨著年齡增長,自律神經處於不穩定狀態時,身體會感受到疲累不適, 如果想與超一流菁英一樣,讓人生活得豐富精采,不受時間影響, 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改變一點點,你也可以是一流菁英。

每個人都會一年比一年老,毫無例外。縱使你擁有卓越能力,也無法改變這項事實。不過,越成功的超一流菁英,越懂得隨著時間成長,一年比一年過得更豐富精采。

我認為關鍵之一就是「自律神經」。簡單來說,自律神經就是控制所有內臟器官,尤其是控制血管的神經。此外,人類生命活動中最重要的「呼吸」,也是由自律神經掌控。

自律神經是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種神經組成。以汽車來比喻,交感神經可說是油門,交感神經活躍時,血管收縮、血壓上升,情緒會亢奮,人也會充 滿活力。另一方面,副交感神經相當於煞車,副交感神經活躍時,血管會適度放鬆,血壓下降,情緒平緩,人也會感到冷靜。

就與開車的道理相同,唯有保持油門(交感神經與煞車副交感神經)平衡狀態,才能將人的身心功能發揮到極致。遺憾的是,現代社會很容易導致身心失衡。壓力、 不安與恐懼會壓抑副交感神經,讓交感神經持續處於活躍狀態——這就是自律神經失調(身心失衡的現象)。最明顯的症狀是,不明原因的身體不適,以及做什麼事 都不順利。這些「無名病」以及毫無來由的委靡不振,就是自律神經失調的表徵。

自律神經失調 易感疲累

不只如此,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下降,男性在三十歲、女性在四十歲過後,副交感神經的功效就會大幅降低——換句話說,正是由於副交感神經功 效不彰(自律神經失調),才會導致男女分別過了巔峰年齡之後,深刻感受到體力急劇下降,甚至出現更年期障礙的原因。反過來說,當一個人隨著年齡增長,活得 越來越豐富精采,就代表對方平常十分注重健康,隨時調整紊亂的自律神經。

無論是哪個領域的菁英,每個人的五感都很敏銳,而且對於大自然的感受性最為強烈。乍看之下,體會四季變換的感受性似乎與身體健康、成功人生毫無關聯,不過,這是極為重要的特質。因為敏銳的五感,是「自律神經平衡極度穩定健康」的證明之一。

當自律神經平衡處於極度穩定健康的狀態,優質血液就會運送至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不只能促進腸道與肝臟等內臟功能,還能喚醒大約六十兆個體內細胞。長久下來,視覺、聽覺、嗅覺、觸覺與味覺等「五感」便會越來越敏銳。

感受四季變化 豐富人生

以戶外運動高爾夫球為例。看到全盛時期的老虎.伍茲與日本選手石川遼的傑出表現,讓我深深體會到,他們不只能感受風的氣息,簡直就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日本 第一摩托車賽車手秋吉耕佑也是其中之一。無論在多惡劣的氣候下比賽,他絕不會逆天而行,而是將自己融入大自然裡。

若是你也想像超一流菁英一樣擁有靈敏的感受性,第一步就是要磨練對於大自然的感覺。只要從今天起不斷累積小小的改變,就能輕鬆做到。早上出門時不妨仰望一 下天空,感受風的氣息。或者是晚上回家時,不要一直拖著腳步嘆氣說「今天好累喔」,抬頭仰望一下天空,感受風的輕撫。

縱使你正處於高壓狀態,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五感也變得遲鈍,只要持續仰望天空,感受風的氣息,絕對能發現不一樣的東西。有時你會聞到淡淡的七里香香氣,發 現春天的腳步近了;有時空氣中帶著丹桂香氣,捎來秋天即將降臨的訊息。運用這個方法慢慢體會,可進而鍛鍊出敏銳的五感。

擁有敏銳的五感不只是成為一流菁英的必備條件,更能讓人生豐富精采。

(本文摘自第一、二章•孫蓉萍整理)超一流菁英的「健康」奧祕

作者︰小林弘幸

1960年出生於埼玉縣,順天堂大學醫學部教授,日本體育協會官方認可運動醫學醫師。畢業於順天堂大學醫學部,修完順天堂大學研究所醫學研究科課程。先後 服務於倫敦大學附屬英國皇家兒童醫院外科、愛爾蘭都柏林聖三一大學附設醫學研究中心等,回國後曾任順天堂大學小兒外科講師、副教授。身為自律神經研究領域 的專家,從醫學觀點研究分析如何才能發揮最佳表現,協助許多運動明星與藝人更上一層樓。

譯者:游韻馨

出版:春天出版(2015年11月)

撰文 / 小林弘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31

被惹怒、被看衰 也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敢與眾不同 鍛鍊阿德勒勇氣學

2016-08-08  TWM



情感並非支配我們,而是人類為了某些目的在操控著情感,採取任何行動前,目的為絕對優先,而這個目的是自由意志下的選擇。

我五十歲那年,因為心肌梗塞倒下,徘徊在生死邊緣。幸好後來保住了這條命,立刻開始進行心臟復健。過去身體健康時,可以走得很輕鬆;生病過後,卻變得氣喘吁吁、無法走動。

即使如此,我還是努力復健,一步也好、兩步也罷,只要向前走就對了。

如此復健不為別的,只因為我判斷那樣做就是「善」,為達成再度行走的目的,我的意志可以克服一些身體上的障礙。

服務生打翻咖啡 卻有兩種下場──解讀情緒背後的潛意識如果覺得肚子餓,就會伸手拿眼前的食物,但並不是「感覺肚子餓」這件事在主導動作,就算是肚子餓也不得不控制飲食時,還是可以下定決心不吃東西。

拋出去的石頭必然會落下,而且掉落的路徑是能計算的;然而,人類的行動卻不像石頭那樣任人擺布,有可能會脫離既定的動向。

同樣地,不是情感在支配我們,而是我們為了某種目的在操控它。依照阿德勒心理學的說法,人並非受情感或激情而支配,而是使用它們。情感會隨著人們的意志出現,或者消失。

在咖啡廳裡,有人因服務生打翻咖啡,弄髒了衣服而暴怒。服務生打翻咖啡與人的衣服被弄髒而暴怒,這兩件事幾乎同時發生,所以兩者之間看似有因果關係;但事實上,同樣狀況下被弄髒衣服的人,卻不見得也會出現暴怒的反應。

如果打翻咖啡的是一名年輕貌美的服務生,或許對方會瞬間做出判斷,笑笑地對那拚命道歉的服務生表示「沒關係」。憤怒,是為了向對方傳達自己的要求,並以讓對方接受要求為目的而創造出來的。而且要是在憤怒的同時又拉高音量,對方可能就會對客人所說的唯命是從。

看清前方

才有辦法向前走

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去分析人的性格,或追究過去曾經發生的事。而是闡明自己看不見的那些潛意識裡的行為或症狀,其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唯有這麼做,才有可能引發一些足以解決問題的變化。

「人類的行動,全依據目標而設定。人類在生活、行為,還有找出自己的立場時,他的方法必定與目標的設定相連結。如果心中沒有一定的目標,根本無法思考或進行任何事。」打算採取任何行動時,目的會走在前頭。這個目的是自由意志下的選擇,不是欲望渴求或情感在後面推動影響的結果。絕對是先定下目標,才朝它而去。

「要畫下一條線時,如果眼中沒有目標,就無法將線畫到最後。光憑欲望渴求,任何線都畫不出來。也就是說,在設定目標之前,什麼也做不了。必須事先看清前方,才有辦法向前走去。」為了畫線,雖然必須先在眼中有目標,但前提還是要有畫下這條線的決心,也就是要那麼做的「必然性」。如果沒有下決心要畫,人不會去畫圖。作畫,是因為目的而產生。即使其他原因都具備了,只要缺少了「為何而畫」的目的,畫家就不會開始動手作畫。

英文考高分 竟是最糟糕的學習──為了「被認同」,選擇先看解答這讓我想起法蘭茲.卡布斯將自己的詩作寄給德語詩人里爾克,並請求他的評論時,里爾克建議他今後不要再做請求他人評論詩作這種事,而且,只要覺得「非寫不可」,就該將它寫下。里爾克還勸告他,寫了詩之後,不要在意他人如何評價、不要與他人的詩作比較,投稿到出版社卻遭編輯拒絕也不要感覺不安。

里爾克告訴卡布斯,問問自己:「真的非寫不可嗎?」如果是「非寫不可」,就根據這個「必然性」,去建造自己的生活。

自己的事

別以他人意志優先

一般情況下,大家認為每個人都有認同的需求。不過要是說到「認同」是否絕對必要,那可不然。認同需求的問題之一是:明明是自己的事,卻想獲得他人認同,這不是以自己的意志,而是以他人的意志為優先。

高中時我有一次看著英文作文講義,心想這說不定不是老師自己出的題目,於是放學後去了書店,找了好幾本英文作文題庫本一一比對,果然發現,有本書的題目和講義上的一字不差。我立刻買下。

後來,預習時忍不住看起那本書的解答。當時我想,一開始就看可能不太好,如果已經做完題目應該就沒關係吧。結果,一旦看了解答就再也欲罷不能。我看著解答,修改自己的句子,我想,反正不是照抄,只是拿來參考。隔天課堂上,老師要學生上台寫答案,老師邊解說邊修改。老師完全沒有修改我的答案,還說:「你的英文很好。」看過解答的我,雖藉此讓老師當下認同我是好學生,卻沒培養出真正重要的英文能力。

讓問題學生乖乖讀書的菜鳥老師──「完全相信夥伴」的魔力美國有間學校出現一個問題很多的班級,甚至已經連續換掉兩位老師。於是,校長打電話給一名當年教師甄試中沒有錄用的女老師,並告訴她如果可以接管這個班級到學期末,隔年將聘僱她為專任講師。當然,這名老師接下了這份工作。

校長刻意不向她說明這個班級的狀況。一個月過後,校長到這個班上視察。結果,班上學生用功的模樣,簡直就像完全換了一批人,校長為此感到驚訝不已,於是下課時便稱讚了導師一番。

不料,導師反而回答說,應該道謝的其實是她自己,因為沒想到校方竟然願意將如此優秀的班級,委任給新來的老師。

「我豈有那個資格接受你的道謝……。」「哎呀,其實校長您隱瞞我的那個小祕密,頭一天我就發現到了。我看到抽屜裡有一份學生的智商指數表。老實說,當時我覺得這下子可真是不得了。因為要帶領教導一群頭腦如此聰明又活潑的孩子,得要非常努力才行。」一打開抽屜,出現了那份表。名單上的學生姓名旁寫了一些數字,136、127、128……,校長看了大叫,「這不是什麼智商指數表,這是學生的置物箱號碼啦!」關於這件事,治療師比爾.歐漢龍說了下面這段話:「不過已經慢了一步。這名新來的老師,認定學生們很優秀,而學生們也都努力回應了女老師積極的作為與期待。」所謂的信賴就是連依據都毫無可言,卻採取相信的態度。假使有人完全相信你,且不抱一絲懷疑,要不斷背叛這樣的人,想必不容易吧。當孩子知道有人信賴自己時,對於世界或他人的看法,也會有所改變。

關於信賴最後要強調的是,在一般日常生活中,必須做到不去解讀他人的內心。所謂的信賴,並不是以不發一語為最佳手段,並不是信賴對方之後便保持沉默,而是以言語溝通為人際關係的主軸,才能建立信賴關係。不依照言語字面上的意義理解,反而去揣度他人的內心,我不認為這是人際關係中最理想的狀態。

保持良好意圖

善待他人當作夥伴

如果可以看待他人為夥伴,應該會試圖去貢獻他人。相反地,如果視對方為敵人,就不會這麼想。

為了不把他人當成敵人,希望我們能視對方的言行有良好意圖。

母親年紀輕輕亡故以後,我和父親一起生活。有一天,他吃了一口我煮很久才煮好的咖哩飯,只說了一句:「不要再做了。」我認為父親這句「不要再做了」,意思是「因為很難吃,所以別再做了」,並對此深信不疑,可是,後來才知道父親當初那麼說的真意──當時的我還只是個學生,其實父親是想這麼對我說:「你是個學生,不努力讀書不行吧。既然如此,就別再為我做這些耗時費工的餐點了。」當我可以由父親那簡短的一句話裡找出新的意涵時,過去所有不好的感受都消失了,包括光是和他待在同一個空間都覺得緊繃的感受。事實上,在我身上所產生的改變,是來自於我自己決定要與父親建立良好關係的想法。過去不想與父親保有良好關係的時候,我會將父親的一切言行舉動,都試圖當成我不與他靠近的依據。

(本文摘自第二、七章,洪依婷整理)所謂的信賴,並不是以不發一語為最佳手段,並不是信賴對方後便保持沉默,而是以言語溝通為人際關係的主軸,才能建立信賴關係。

我只是敢和別人不一樣: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勇氣學

作者:岸見一郎

● 日本京都大學文學研究學系博士課程(主修西洋哲學史)修畢,主修哲學,同時也研究阿德勒心理學。

● 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諮商師、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顧問。

● 曾於奈良女子大學文學院教授古典希臘語、京都聖卡塔琳娜高中教授心理學、明治東洋醫學院專門學校教授教育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也曾於前田醫院任職。

譯者:葉小燕 出版:今周刊 2016年8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483

避免職場憂鬱 你該鍛鍊「恢復力」 IBM、P&G、高盛等企業都在做

2016-07-25 TWM

只要是工作,幾乎沒有不累人的,但作者觀察到,許多商界精英都有一種能耐, 遭遇強大壓力時,總能即時調整,馬上振作起來,這其實是他們刻意鍛鍊出來的。

C小姐在某地區大學裡從事行政工作,但工作繁重,精神已經快到無法負荷的極限。大學人手不足的情況遲遲無法改善,行政人員桌上堆滿大大小小的工作,數量早已超過負荷,是典型因工作過量所導致的壓力症狀。即使想換工作,但在小地方可以轉職的工作地點有限,一想到今後還會處於這種超大壓力的狀況中,就讓她感到憂鬱。回家路上不僅被四處碰壁般的無力感襲擊,身體還會忍不住發抖。

常做「綠色運動」

我建議C小姐,在回家之後養成「散步」的習慣,處理「這種狀況到底要持續到什麼時候……」的不安或憂鬱感等「消磨型」負面情緒。邊觀賞綠色風景邊散步,這種「綠色運動」可以同時達到輕量運動,以及接觸大自然所得到的療癒效果。工作壓力或對未來的不安,也可藉由散步的習慣獲得緩和。

千萬別讓壓力過夜

我強烈建議C小姐「別讓壓力過夜」。面對繁重工作壓力所產生的不安與擔心等負面情緒,最重要的就是盡早轉換心情,最好能在晚上睡覺前消除。只要擁有這個習慣,就可以擁有很好的睡眠品質,確保隔天早晨容易清醒,神清氣爽地迎接新的一天。

心理學調查早已證實,早晨清醒的品質非常重要。一般認為,要從工作壓力狀態中恢復正常,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充分的休假。舉例來說,在歐洲工作的人,幾乎每個人都會在夏天或聖誕假期取得一段假期(長假)。這點就和努力認真工作,連有薪假都請不完的日本人非常不一樣。只不過,長假究竟有多少的恢復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德國某位心理學者,以「長期休假過後的恢復效果能夠持續多久」為研究主題,針對商務人士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

從這個研究中所得出的結論是:平常因工作壓力而產生的疲憊感,確實可以透過長期休假消除,但效果非常短暫,馬上就會回復到原本的疲勞程度。證實了就算休長假,消除疲勞的效果也相當短暫。

到底該怎麼做才行呢?「最重要的是每天工作後,讓自己的心思遠離工作。」又被稱為「心理分離(Mental Detach)」。具體來說,當你走出辦公室後,就要建立起「不再碰觸」工作的心理狀態,不再執著於工作。擁有這種讓心思遠離工作習慣的人,比請長假的人還要更加有精神。

轉換負面情緒有多種作法,像是慢跑、快走、有氧舞蹈、游泳等有氧運動,會促使大腦分泌俗稱天然良藥的良性荷爾蒙「β腦內啡」,是非常棒的散心習慣。

演奏自己擅長的樂器、欣賞喜歡的樂曲,不只可以轉換心情,還能促進快樂荷爾蒙「多巴胺」分泌。而瑜伽與冥想等調整呼吸的傳統手法,也有助腦內分泌「血清素」,血清素有抗憂鬱的效果。

睡前寫點小日記

晚上睡覺之前,寫下自己當天所感受到的事情,這類「書寫」也有撫平負面情緒的效果,目的是要把容易在自己心裡團團轉的情緒向外「發洩」出來。

這些方法都經過實驗證實,對轉換負面情緒很有效果。它們可以幫忙按下心中切換工作模式及私人模式的按鈕,擺脫對工作的執著心。你可以自行選擇一個符合喜好與生活形態的方法,養成每天都能消除當天壓力的好習慣後,自然就有高品質睡眠。不被負面情緒束縛,帶著「今天也是個美好的一天!」的滿足心情入睡後,隔天肯定可以有個不一樣的早晨。

經過調查得知,早晨醒來時的心情會決定當天的幸福感,這是因為白天的工作熱情已經確定與早晨睡醒時神清氣爽的程度相關。決定一天是否幸福的關鍵,就在早晨醒來時的感受。

(本文摘自第一章,洪依婷整理)

不疲累的工作術

作者:久世浩司

慶應義塾大學畢業後進入P&G,曾任SK-II市場行銷負責人。2012年在東京創正向心理學學校,致力培養正向心理學教練和講師。

現為正向心理學學校代表、國際正向心理學協會(IPPA)會員,獲「恢復力培訓師」、「正向心理學教練」認證。

著有《恢復力的訓練方法》、《親子一同培育不易受挫的心》、《寫給領導者的恢復力入門》等書。

譯者:林于楟

出版:平安文化(2016年7月)

撰文 / 久世浩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504

【趣味科普】同理心等於同情心?可以後天鍛鍊嗎?

1 : GS(14)@2016-07-13 05:16:45

近年西方學界刻意把同理心(empathy)和同情心(sympathy)區分出來,認為empathy比較高明。(互聯網圖片)



人人都話要有同理心,但這個心是先天還是後天,可以鍛鍊嗎?跟同情心和憐憫又有甚麼分別?美國暢銷書《Daring Greatly》作家Brene Brown解釋,同理心(empathy)讓大家更親近,同情心(sympathy)若只懂憐憫別人,反倒會讓關係疏離,因為當我們憐憫別人時,通常都是站在較高位置去可憐人,充其量只會說些同情說話,譬如說:「他真可憐,無理給人拘禁,見不到家人。」事不關己的人或許只會在旁食花生,說些涼薄話如:「你看無穿無爛,八個月也不是沒有飽飯吃吧。」同理心則不同,跟受害者是平等的,看着別人受難也會感同身受。若果對象是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那我們就感到真的關自己事,甚至有「人人都是林榮基」的想法,而不會冷血到有「佢死佢賤」的心態。


我們天生有同理心,懂得易地而處將心比己。科學家發現,這個功能在腦不在心,他們認為是在顳頂聯合區(temporo-parietal junction, TPJ)和內側前額葉皮層(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我們經過很多實驗知道,mPFC近眉心位置,在想念朋友時最活躍,說明了一旦發動了這個心,我們也會關懷陌路人,把他們當朋友看待。然而科學家亦發現,這個天生的功能不好好培養,人也會變得冷漠,人與人之間就會出現鴻溝。現實生活裏,人人其實都需要同理心。有研究指出,醫生應診時,這個部位特別活躍,縱使他們外表冷靜處變不驚,但心底裏還是很有同理心的。參考資料:
Cheng Y, Lin CP, Liu HL, Hsu YY, Lim KE, Hung D, Decety J."Expertise modulates the perception of pain in others."Curr Biol.2007 Oct9;17(19):1708-13.
Tusche A, Böckler A, Kanske P, Trautwein FM, Singer T."Decoding the Charitable Brain: Empathy, Perspective Taking, and Attention Shifts Differentially Predict Altruistic Giving." J Neurosci.2016 Apr27;36(17):4719-32.記者﹕陳以恒



美國暢銷書作家Brene Brown是美國TED常客。(互聯網圖片)

同理心是平等的,可以拉近兩個人的關係。(互聯網圖片)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713/196920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581

【熱玩Pokemon】「鬧鬼」都冇有怕!訓練員日夜鍛鍊出門捉精靈

1 : GS(14)@2016-07-17 16:01:34

美國三藩市最容易在手遊《Pokemon GO》抓到精靈的地點究竟在哪?《蘋果》記者親身帶你第一手掌握!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Pokemon GO》魅力沒法擋,有「精靈訓練員」為了捉精靈,不惜擅闖民居、商店等遭到驅趕。但在美國像中央公園和金門公園等這些大型城市綠洲,就不用擔心遭趕。三藩市地標金門公園(Golden Gate Park)日間人頭湧湧,但晚上人跡罕至——因為這座公園發生過多宗命案,讓部份市民深信晚上會「鬧猛鬼」。加上公園晚上照明欠奉,亦需要考慮到人身安全,平時一般人駕車途經也不會久留。不過自從《Pokemon GO》上周推出造成全美瘋潮後,《蘋果》直擊發現不少玩家竟然完全無視主、客觀「風險」,晚上成群出現在公園各處;有玩家為捕捉小精靈,甚至單獨勇闖這個幽森之地!至於金門公園內究竟哪裏是捕捉精靈的「聖地」?記者特地為你實測!不過在此前,溫馨提醒各位要以安全至上,小心駕駛,切勿單獨走到漆黑及偏僻的地點,以免發生危險或讓歹徒有機可乘。金門公園內道路如迷宮曲折迷離,有不少樹林和湖泊,白天時就已足以令遊戲增添幾分歷險感,不少平日練跑的網民均指園內「玩《Pokemon GO》的人已多過跑手」,還有人說「昔日的跑步夥伴都變了玩家」,正因為這裏的精靈和可以領取精靈球等物資的「補給站」(PokeStop),數量比起市內其他地方都格外多。到了晚上,在公園玩就更有另一番趣味,記者晚上10時多抵達,於玩家駕車引路下抓精靈。甫進公園已看到不少人踩着單車或駕私家車慢駛,只見司機們個個緊盯着手機屏幕,遇上精靈就把車停在路旁出手;記者亦看到路上不時出現三數個結伴而來的「小智」,有人甚至走路不看路,隻身走到沒有圍欄的河邊抓精靈,險象環生。不過記者安坐車上於公園繞一圈,不到半分鐘遇到的精靈和補給站,可謂讓你「拎到手軟」。特別推薦兩個精靈旺盛的地方:笛洋美術館(de Young Museum)正門前的路段;另一個於較隱蔽的補給站小木屋(Pioneer Log Cabin)前。在這兩個地點,都可輕易嘗到被5隻或以上精靈同時包圍的「滋味」。此處有不少高CP值(200以上)的精靈,記者分別遇到皮皮和伊貝等。不過,當地人說這裏的史托湖(Stow Lake)流傳一個著名的百年鬼故:據說有個女人於湖邊休息時,嬰兒車掉進湖裏,她為救子,也跳進湖裏被淹死,「此後夜闖這一帶的人,都會遇到一個女人問她的嬰兒在哪」。刺激歸刺激,園內入夜後的確非常漆黑,路面不平,部份《Pokemon GO》補給站的真實地點,在晚上異常陰森;公園巡邏車入夜後會周圍查問慢駛的車輛。再次奉勸玩家一句:注意安全!切勿邊駕車邊玩遊戲,也千萬別單獨摸黑走到暗處,讓歹徒有機可乘。若需停在路旁最好亮起「死火燈」,以免未捉到精靈,先被警員捉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717/1969863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0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