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榮華月餅持續十五年的驗明正身大戰,2013年9月10日又在廣東高院開打。
都是方形鐵盒,都有牡丹花和月亮圖形,甚至連「榮華」的名號都一般無二,或許唯一的區別只是繁簡字體。這兩家分別出自香港和廣東順德的公司,從1999年一直糾纏至今,官司從東莞打到廣州,從廣州又到北京,自地方中院到高院,訴訟標的從50萬元飆升到1000萬元,一連數十次的官司甚至直逼綿綿無絕期的瓊瑤連續劇。
重名並非有你無我,滬寧兩地餅類大亨冠生園就唱過本宮的「喜相逢」。但榮華的故事沒有那麼簡單。
源起元朗的港記榮華誕生於1950年代,從酒樓分拆出餅食和臘味業務,並以首創的白蓮蓉廣式月餅聞名,1998年更成為首個在香港國際機場開設零售店舖的中式餅莊。自中國改革開放後,香港榮華始進入內陸市場,並最終在1999年於東莞成立合資企業。
順德榮華的脈絡則簡單得多,1983年由蘇國華在當地設立民營商號發家,再搖身成為港資轉換身份,迄今已三十而立。
關鍵是順德榮華的名字,究竟是蘇老闆從本人姓名中偶得奇想還是從香港榮華那廂巧借過來,至今沒有定論。在相當長時間內,兩家月餅廠商均在中國百億級的市場上分頭耕耘,即便法庭上兵戎相見也未停下各自開疆拓土的速度。
當兩個「榮華」都想獨佔該品牌使用權時,商標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是被最多使用的武器。中國內地在1963年便公佈了商標管理條例,1983年正式出台商標法,至2013年8月末,三十年內已完成三次大改;而反不正當競爭法則在1993年開始生效,迄今也二十個年頭。
有一個小插曲不得不提,香港榮華並非託大到無視商標註冊的慣例。問題是,當其1990年代初期意圖在內地註冊時卻驚愕發現,一家來自魯中南「紅嫂」老家沂水縣不知名糖果廠已先行一步,將「糖果、糕點」的品牌圈定為「榮華」。或許回歸前的港資企業無論大小多少對內地企業帶有些許輕慢,未做多想,港記只把外包裝在內地註冊了事。有意思的是,蘇記榮華也遇到同樣問題,而他的做法直截了當,2.5萬元人民幣買下。從此,一個未註冊的知名商標與一個買來的知名商標,以同一姓氏展開了角力。據稱,蘇國華一度放話,兩家可以合作,不過拜託請港記拿2.8億元人民幣來表明世上只有一個「榮華」的誠意。這樣的漫天要價自然迎來港記榮華怒不可遏的「NO」。
隨著訴訟不斷升級,雙方都欲將對手逼到死角,出局者可能再也不能以「榮華」名頭行走江湖,對於六十年的港記榮華和三十歲的順德榮華,這都是一場輸不得的戰爭。
過去十數年間中國月餅市場的壯大乃至異化為兩家之爭鋪陳了一幅別樣的背景。按中國焙烤食品糖製品工業協會的數據,月餅業是一個利潤僅15%、全年只有五十天生意可做的特殊品類。但業內人士一直質疑其真實性。依據一家年營收億元大酒店的公開信息,其來自月餅的利潤相當於三個月主業的入賬。100%至300%,這是從業者自己的利潤估算。
僅這般,也不過是個短期暴利行業,不曾想應著團購、月餅劵這類新事物的湧現,這個與青團、粽子、年糕並列的民俗食品甚至開始了類金融的奇幻漂流:廠家以六至七折價格批發月餅券於企事業單位,到手者往往又以四至六折轉售黃牛,黃牛們略加五個基點回售廠家。不必生產一塊月餅,月餅商家盡得10%至15%的利潤。從這種意義上,他們獲得了鑄幣權,還不用國家信用擔保,無須看央行臉色行事。存貸比?保證金?那是銀行玩的。大概,高盛大摩至此也得拜服。
難怪兩家榮華會為方寸小餅搏殺經年,中國月餅市場正成為全世界最奇特的景觀——當消費者顧忌高糖高油愈來愈遠離時,這個行業卻以主動晉身LV、茅台的方式謀得了奢侈品式重生。
只可惜,隨著中紀委一道月餅禁令和一個月三份通知,在「反腐」成為中國政治生活頭等大事之際,一切正在回歸本源。如果連續十年年增長40%的進口瑞士表會在2013年頭七月出現17.5%的降幅,如果從來懸坐廣寒獨守高股價清寂的茅台酒會以跌停板讓305家基金左右為難,那每盒價格從888元回本到200元以下的月餅又怎能獨善其身,特別當「別有用心」的海外觀察者在「克強指數」之後又推出「月餅指數」,以此判斷中國當局的整風決心之時。
告別坐享「榮華」的時代,兩家月餅商該考慮「富貴」以外的事了,或許抽離肝火合為一家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