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在「科技改變出行」背後,傳統汽車廠商做了怎樣努力?|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5/157931.shtml

在「科技改變出行」背後,傳統汽車廠商做了怎樣努力?|黑馬薦文
FellowData FellowData

在「科技改變出行」背後,傳統汽車廠商做了怎樣努力?|黑馬薦文

在過去的5 月,主要汽車廠商大眾、豐田、寶馬,與打車應用公司在一周內達成了三筆合作。

文|FellowData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3分鐘

推薦理由:在人人都愛打車軟件的今天,傳統汽車廠商該怎麽辦?這篇文章分析數據後發現,現在的汽車廠商不再拘泥於傳統制造,而是積極與科技企業、打車軟件合作,以期在未來的競爭中不被對手甩在身後。來與黑馬哥一起觀賞這場“保衛戰”。

隨著科技的進步,汽車技術層出不窮。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現在的汽車廠商不在拘泥於傳統制造,而是積極與科技企業、打車軟件合作,為在汽車科技領域能占據一席之地。他們之間的合作似乎達成了一種平衡,科技企業和打車軟件都是汽車制造商們強有力的支援。從數據中也可以看出汽車廠商與科技企業、打車軟件的合作越來越密切。

原文來源 CB insights、FellowData 編譯整理

隨著行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汽車廠商巨頭紛紛加快了與大小科技公司互動的步伐。

由於汽車技術數字化與自動化的壓力與日俱增,世界主要汽車制造廠商都在積極加強與各種規模科技企業的互動。從收購、投資創業公司,到與矽谷科技巨頭建立合作,大型汽車廠商為了抓住科技潮流可謂不遺余力,都希望在未來的競爭中不會被對手甩在身後。

借助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主要汽車廠商在過去三年與科技行業建立的合作,及其對科技企業的投資和收購。在對汽車技術的定義中,我們專註於他們在私有市場的活動,這其中就包括使用軟件提升汽車安全性、便捷性的創業公司。還分析了汽車廠商與打車應用服務及大型科技公司在汽車技術研發方面的合作

汽車廠商與科技公司、打車應用的合作不斷加強

仔細查看圖中的時間線,我們清楚地看到 2016 年汽車制造巨頭與科技行業的合作不斷加強。今年 5 月份,菲亞特克萊斯勒公司(FCA)與自動駕駛技術領域的先驅谷歌達成合作,這令有關谷歌將與福特等其他汽車廠商結盟的傳言最終塵埃落定。

同樣在 5 月份,主要汽車廠商與打車應用公司在一周內達成了三筆合作:大眾汽車 3 億美元入股 Gett;豐田宣布投資 Uber,但投資金額未對外宣布;寶馬則通過旗下創投部門 i Ventures 投資了創立不久的 Scoop。除此之外,科技巨頭蘋果也在 5 月宣布對中國打車應用市場的領導者滴滴出行投資 10 億美元,此舉引發媒體普遍關註。

汽車巨頭紛紛投資或收購前沿科技創業公司

640.webp

無獨有偶。通用汽車還於 2016 年 1 月份收購了 Sidecar 的資產,同時斥資 5 億美元獲得 Lyft 少數股權。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具備自動駕駛功能的通用 Chevy Bolt 車型將在一年內提供給 Lyft 測試。甚至在 2016 年之前,通用旗下子公司歐寶就通過通用風投部門 GM Ventures 投資了德國的拼車平臺 flinc。而早在大概兩年前,即 2014 年 9 月份,戴姆勒旗下子公司 Moovel 就收購了打車服務 myTaxi。

寶馬、通用汽車和沃爾沃旗下的風投部門,都在不斷投資身處汽車技術最前沿的創業公司。這些風投部門已經對汽車自動化和車載信息系統開發商進行了多輪投資,比如 RideCell、Telogis 和 Peloton 等公司。除此之外,寶馬 i Ventures 還投資了互聯汽車應用 Zendrive,而福特則在 2013 年 9 月份收購了車載軟件創業公司 Livio,用以改善旗下車輛的連接性。

meitu_1

 

汽車 打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950

人工智能如何改變公交出行?兩個技術難點成突破口

“早上8點從家到公司,坐哪趟有空調的公交車最不堵?”

這是高德最新公布的AI智能公交導航的一個使用場景。高德地圖副總裁董振寧對第一財經記者介紹,利用高德地圖的大數據及機器學習能力,目前能夠根據路面交通狀況、實時公交時間、城市公交線路特點、用戶出行喜好等更好地規劃適合於每個用戶的出行時間、出行路線。

在董振寧看來,如今駕車、乘車用戶需求備受關註,有不少行業創新,但在出行領域占據更大比例的公交出行用戶需求卻較少受到關註,傳統公交出行方式迫切需要升級。

他告訴記者,AI智能公交導航是第一步,未來幾個月包括高德駕車導航等都將用到人工智能技術。

痛點在哪兒?

根據《北京市交通委2015年通勤交通報告》顯示,自2005年開始,北京市百姓的出行方式中公共出行占比逐年升高,到2015年占比已超過50%,高於小汽車、自行車等其他交通出行方式。而隨著公共出行占比逐年上升,人們的公共出行需求也變得越來越複雜。

在公交出行產品1.0時代,人們主要使用PC地圖查詢,在公交出行之前用電腦查詢相關線路,然後按照線路描述乘坐公交;而在公交出行產品2.0時代,隨著高德地圖發布手機公交導航產品,人們已經從PC地圖過渡到手機地圖,使用手機地圖隨時隨地查詢線路,並進行公交導航,體驗更加靈活,指引也更加清晰,更符合公交出行需求。

但即使重視用戶體驗的公交出行2.0產品,當下,也還是無法解決很多公交一族出行的“痛點”。例如,如何根據路面交通狀況、實時公交時間、城市公交線路特點、用戶出行喜好等更好地規劃適合於每個用戶的出行時間、出行路線,需要大量的大數據運算能力及機器學習能力進行智能規劃,這些都是公交出行2.0時代的產品所無法解決的。

面對早已“千人千面”的個性化公交出行需求,公交出行產品迫切需要升級。

最難突破兩點:模型算法和數據

高德地圖曾在2014年10月推出“公交導航”,在站點指引、下車提醒等方面優化公交導航體驗,提供完整的公交導航出行解決方案。

此次推出的AI智能公交產品,主要融合了高德地圖公交大數據能力,以及用戶行為為基礎的機器學習樣本,結合了城市特色和個體用戶畫像。

董振寧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人工智能公交產品最難突破的是兩點:模型算法和數據。

在大數據應用方面,高德地圖的公交數據100%由人工實采驗證,覆蓋全國超過331個城市,總計7.5萬條、158萬多公里、近百萬站點的公交線路,每條線路都有超過130種線路屬性。

此外,高德每天監控的實時公交情報超過1000條,10分鐘內便可更新上線最新數據。實時公交、實時路況、用戶行為大數據則繼承了高德的實時數據,為用戶規劃線路。

而在機器學習能力方面,高德的AI智能公交導航運用了左右大腦雙層機器學習能力。左腦學習出行模型,根據用戶地域、距離、時長、工具等不同場景學習不同的出行決策,形成出行決策模型;而右腦學習用戶的行為偏好,根據用戶的定位數據、出行數據、反饋數據,來為用戶提供省時、省力以及舒適性的偏好決策模型。

例如,高德地圖AI智能公交的算法引擎除了能夠快速規劃公交路線,在算法中還融入了高德地圖的實時路況等信息,綜合考慮時間長短,能夠為用戶提供最節省時間的線路選擇。再如,在計算和規劃時優先為用戶推薦始發站及有空調的公交車,這都是大數據和機器學習能力在產品當中的智能體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167

全球工商界改變G20解密:中國企業家發揮主場優勢

二十國集團(G20)的各類閉門會議中,都有一個專為工商界設立的低調而重要的席位——B20(即二十國集團工商界活動)。B20的代表們通常坐在靠近主席臺的位置。席位背後,包含著他們的核心使命:代表工商界為G20出臺全球增長對策和治理方案建言獻策,最終提交一份凝聚共識的政策建議報告,供G20成員領導人參考。

8月10日,B20在其官網公布了這份29頁的全英文政策建議報告,並將在9月舉行的B20杭州峰會上向G20領導人峰會正式遞交。今年的《B20政策建議報告》(下稱《報告》)包含4個方面、20項政策建議。

作為多年來中國工商界參與全球各類相關國際會議的見證人,孫曉是2016年B20組委會秘書處報告組組長,也是中國國際商會合作發展部副部長。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報告具有較多“中國印記”。伴隨中國的影響力增長,中國企業關註的話題,往往也帶有全球性的影響力,符合全球利益。

“報告按照議程公布,不會再改了。”他說。

提出20項政策建議

10日的北京複興門大街1號,中國貿促會禮堂,2016年B20組委會核心成員解密了過去一年的《報告》行成過程及主要內容。

“和世界經濟論壇等會議不同,G20每年不僅要聽取B20的政策建議,還要回應,有一套固定流程。”孫曉說。

與G20正式會議中,各國政府談判代表暗藏鋒芒的博弈相比,由於在商言商,B20的討論顯得更為務實。

孫曉對本報記者舉例,比如投資協定議題,對於參與的商界代表來說,成本和收益都是可估算的,因而廣受歡迎;但對於各國政府來說,一些地方的投資流失,也可能會影響稅收,就較難調和。

此外,工商界的報告必須具有前瞻性,要看到未來的產業發展潛力。

孫曉解釋說,這些必須由工商界牽頭,因為吃菜的才知道菜好不好吃,通過先行先試,最終促進政府制定標準。“如果由政府來主導,那時間表將大大滯後。”

這也是為什麽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也被放到《報告》之中。

孫曉認為,綠色和普惠金融是大勢所趨,也許現在占比很小,但未來可能在某個時點爆發,是一塊巨大市場。“對金融企業來說,加強普惠金融,下一步客戶數翻一倍,市場潛力巨大。”

這些前瞻性的議題,當然難以一次獲得G20政府代表們的認可,但會反複被提起,逐年進步。

2016年B20協調人、B20組委會副主任於平總結稱,過去半年多,組委會組織國際工商界展開全方位、多渠道密集磋商和研討。在華盛頓、巴黎舉辦了2次B20議題工作組聯合會議。此外,還組織了15次議題工作組電話會議、15次專題研討會、16場與G20互動交流活動,並出訪日本、韓國、西班牙等14個G20成員國和嘉賓國,累計有3900多人次參加研討。報告圍繞2016年G20峰會重點議題,從“創新增長方式”“更高效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強勁的國際貿易和投資”“推動包容聯動式發展”等4個方面,共提出20項政策建議。

“中國印記”下凝成共識

擁有主場優勢的中國企業家,在此次《報告》共識凝聚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企業的訴求,其實也是國際工商界的訴求,那就是營造優良的工商環境。”孫曉說。

更多中國元素在《報告》中隨處可見。於平稱,中方主導提出的eWTP(世界電子商務貿易平臺)、G20智慧創新倡議、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完善全球投資政策環境等倡議,對推動全球經濟複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得到了國際工商界的廣泛支持。

《報告》的起草過程中,共有156家中國企業參加今年B20各議題工作組,占到總數的30%。其中,中國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副董事長兼總裁繆建民、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洪斌、阿里巴巴集團執行主席馬雲、百度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等15名中國企業領袖,分別擔任了各議題工作組主席、聯合主席。

能夠在不同企業中凝聚共識,是一個複雜的過程。

孫曉介紹說,由於前述擔任各議題工作組主席的知名企業家,不僅英文好,也有較高的國際知名度,很好地發揮了主場優勢,積極引導了整個話題的方向。

比如最初,大家提出eWTO的概念,但後期,被eWTP取代。這是一個與官方和國際組織溝通後的提法。因為WTO是一個政府之間談判的固有概念,企業間不太適用。“但前期宣傳中,用eWTO大家更容易理解。”他說。

社科院經濟學部學部委員、B20國際合作委員會委員汪同三表示,這份報告很好綜合了國內外工商界的意見和訴求,將各方面紛繁複雜的聲音綜合反映在有限的篇幅之內,實現了平衡性、包容性以及廣泛的被接受性,這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孫曉介紹說,B20不只是峰會,還是一個進程。不論中國企業還是海外企業,它給予前期參與到議題過程中、積極提出政策建議的企業以優先權,剩下的企業名額會考慮從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中遴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784

【專家視角】於敦德:多樣化的客戶需求改變旅遊產業鏈

我在進入旅遊行業之前是一個“碼農”,做的是跟旅遊完全不相關的事情,2006途牛創業進入在線休閑旅遊領域,經過了十年發展。

十年以前我們看到一些問題,看到客戶選擇旅遊產品時非常麻煩,支付要取現金再付很麻煩,晚上碰到問題需要協助服務商電話打不通很麻煩,周末簽合同可能簽不了很麻煩,有種種不簡單的地方,所以我們確定了讓旅遊更簡單的使命,並且圍繞這個目標幹了十年。

發展過程中我們的感受並不是一根直線的發展,每大概四年是一個周期。這四年的周期里基本上第一年是很痛苦的一年,比如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我們完成第一輪機構融資,後來2009、2010、2011年發展速度非常快,每年大概3倍左右的增長。2012年又慢了一點,前邊這種快速增長驅動力得到比較大的釋放,用一兩年的時間慢慢休養生息建設新的驅動力,然後2013、2014、2015年又進入非常快速增長的階段。

今年我們發現可能接下來又要進入一個新的增長周期,這個周期里邊我們怎麽適應客戶需求,能在後邊的周期,包括後邊每一個周期里邊能夠有更好的發展,我們發現多樣化的客戶需求正在驅動旅遊產業鏈改變。

比如機票領域發現以往機票客戶主要是以商旅為目的、以出差為目的,但是現在機票市場、酒店市場增長的驅動力里邊有非常大的比例是休閑客戶貢獻的,大家看到航班上和酒店里都有很多帶著小孩家庭出遊的客戶,能夠非常直觀看出來休閑旅遊的客人對於機票和酒店增長帶來的促進作用,這也是一個新的機會。

我們去年加大了在機票酒店上的投入,希望能抓住這個新的機會滿足休閑旅遊客戶的需求,他們不僅僅希望購買打包的產品,他們希望能夠購買碎片化的產品,這里並不存在自助遊跟團遊的區分,跟團遊也有把機票和地接分拆的需求,碎片化是共同的特征。

我們看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轉變,客戶碎片化多樣化的需求,整個產業鏈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以前產業鏈分成三個層次,現在還是三個層次,但是現在新的三個環節和以前的三個環節不太一樣了,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以前我們是分成了零售批發和生產,所謂零售就是像零售商,去跟客戶簽合同收錢,批發是指打包服務賣給零售商,最終的生產是指接待,包括酒店、車等要素。

現在發現三個環節都發生了特別大的變化,比如第一個環節里邊,客戶提出的需求是希望更多元化、多樣化的產品。我覺得這是消費升級過程中最核心的需求。

第二是在分銷的環節,以前分銷的環節主要是管理庫存的風險和產品打包的能力,現在發現既然零售端需要實現這樣的多樣化產品需求,那分銷端就需要支撐零售端實現多樣化需求,但實際上分銷端現在目前的升級還沒有完全的完成。現在分銷商的產品豐富度與零售商面臨同樣的問題,就是產品同質化程度和多元化程度,和差異化水平還不夠拉得開,幅度還不夠特別寬。

第三部分就是在生產,生產上邊供給側改革面臨非常多的機會。以前生產端有不少痛點,通過電話、QQ、傳真等方式操作效率低,沒有系統對接,還有客戶服務體驗也不夠好。現在很多地方通過分拆單獨的資源,比如車、房,任何的元素出來或者幾個元素打包做成標準化產品提供給最終客戶,提供給分銷商和零售商,這樣多元化產品市場結構慢慢可以形成,我覺得這對於目的地的服務企業來說是非常廣闊的空間。

制造業和工業通常會有固定資產投資,比如廠房、設備上的投資,包括機器研發上的投資,投資會轉變成固定資產的形式存在,在服務業領域固定資產也不少,但還有很大一部分資產是無形資產,我覺得無形資產對於服務行業來說的話非常重要。比方說品牌資產、區域服務網絡資產、系統資產等,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資產,使得我們的長期發展可以進入比較良性的循環,能夠在積累一定規模的資產之後通過資產不斷驅動和變現來提升盈利能力。

這樣的一些資產使得我們擴展品類的時候,圍繞客戶圍繞核心資產擴展品類、提升盈利能力的時候能有一個清晰的路徑,能夠更好的複用資產,能夠通過在新品類上的拓展來提升我們整體的競爭力,滿足客戶的需求,提升我們的盈利能力。

我覺得未來品類拓展的可能性不僅僅體現在旅遊上,旅遊相關的品類也會越來越多,比如汽車票,婚紗旅拍到底算旅遊行業還是算生活行業,沒有非常明確的界定,只要能夠滿足客戶需求,能夠圍繞核心資產,服務客戶的相似消費需求,然後去延伸我們的品類,這個服務就是好的。我們不應該僅僅著眼於自己的旅遊,而更應該著眼整個客戶的大生活領域,我們不去看別人也會來看,與其坐等還不如主動改變。

(作者系途牛創始人,於敦德,本文不代表本報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052

諾基亞創新科技總裁將離職 公司戰略未改變

諾基亞創新科技周三宣布,公司總裁拉姆齊·海達姆斯(Ramzi Haidamus)即將於下月底離職。海達姆斯現年52歲,他擔任這一職務已有2年時間。

據了解,諾基亞創新科技負責諾基亞的專利授權事務,以及新消費類產品的開發。諾基亞創新科技的主要資產是諾基亞多年以來積累的專利。最近一個季度,該公司對諾基亞集團的營收貢獻不到2%,但利潤貢獻達到14%。2016年上半年,該公司營收為3.91億歐元。此外,該公司也正在推動諾基亞品牌重回手機市場,並進軍其他消費電子領域。不過,這方面的工作仍處於早期階段。

而近期,諾基亞創新科技與三星達成了新的專利授權協議,這將使諾基亞的專利和品牌授權業務年化營收達到約9.5億歐元(約合10.6億美元),高於該公司此前預計的8億歐元。此外還與HMD Global展開授權合作,計劃推動諾基亞品牌重回手機市場。諾基亞創新科技還開發了Ozo虛擬現實攝像機。因此海達姆斯表示:“考慮到公司取得的進展,對我來說目前是時候探索新機會,追尋企業建設和轉型的熱情。”

諾基亞CEO拉吉夫·蘇立(Rajeev Suri)對此表示:“我很有信心,憑借強勁的基礎,諾基亞創新科技將繼續前進,不會失去節奏。公司的戰略不會改變。”

同時,諾基亞表示,已開始尋找海達姆斯的繼任者。今年早些時候加入諾基亞創新科技的戰略和商業開發負責人布拉德·羅德里格斯(Brad Rodrigues)將暫時代理總裁的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667

消費大數據如何運用 改變電商野蠻生長

阿里巴巴電商平臺吸引了超過1000萬商家入駐,承載了10億商品和4.34億消費者。憑借每年超過3萬億的流水和每天過億的活躍用戶,該平臺積累了海量的商品交易數據和用戶行為數據。

電子商務這一行業發展到今天,依靠經驗、依靠感知、依靠個人決斷力的粗放型運營時代已經過去,電商不再被看作是新興渠道可有可無,而是作為品牌的主營渠道越發成熟,今天的電商正在向精細化運營模式轉型。

那麽,諸如阿里巴巴這類超級電商平臺上海量的消費大數據,如何“賦能”商家和中小企業?中國的大數據如何構築商業化之路,最終又將走向哪里?

“數據,能夠為有意願精細化生產、銷售、投資的企業提供更多的支撐,這是數據的助推作用,即是‘賦能’。”在由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主辦,天貓美妝、天貓母嬰協辦的“數據電商大講堂”上,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負責人黃磊表示,“大數據並不是海量數據,而是挖掘小數據背後的大價值。在DT時代,CBNData要做大數據價值的‘布道者’。”

數據如何賦能商家

2015年12月8日,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正式成立。僅僅半年多時間,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已經迅速成長為集數據留存、數據挖掘、數據分析、數據商業化、數據傳播等各種消費大數據應用場景的綜合性研究平臺。到目前為止已經生產了100多份商業數據報告,涵蓋電商消費、娛樂消費、體驗消費等眾多互聯網消費領域。

此次舉辦“數據電商大講堂”,是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在數據商業化方面的一次探索,首期大講堂吸引了400多位線上品牌商家到場參與。圍繞“數據賦能‘她經濟’”的主題,首期大講堂聚焦母嬰、美妝兩大女性消費重點類目,關註女性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和消費意願,深度洞察女性消費。同時以數據賦能商家,探討大數據在電商行業的應用價值,與業內商家共同探索美妝、母嬰行業的消費新格局、營銷及運營應對之策,以全新視角掘金“她經濟”。

大講堂現場,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發布了三份重磅數據報告《2016中國女性消費市場研究報告》、《2016母嬰行業消費趨勢大數據報告》、《2016美妝行業消費趨勢大數據報告》。三份報告的數據來源於億萬女性在阿里巴巴電商平臺“剁手”不止而積澱下來的消費大數據。

“CBNData借助阿里巴巴留存的海量消費數據庫,建立起了對國內消費市場的全樣本分析框架;同時,利用阿里雲的雲計算平臺,極大地提升數據挖掘效率,降低了數據挖掘的成本,打破了目前大數據市場上成本和收益倒掛的怪象。”黃磊表示,“美妝和母嬰此次是我們初探的嘗試,接下來還將在更多垂直類目進一步探索及布局。”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CBNData方面了解到,數據電商大講堂是一個開始,接下來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將集中做好三件事:一、開設數據商學院,以阿里巴巴商業數據庫為基礎,重點面向天貓、淘寶皇冠級別的平臺電商,圍繞大數據的商業價值開發及應用,提供最新的數據分析、行業研究、運營指導、定制資訊等大數據綜合性服務,旨在幫助商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勝利突圍;二、舉辦線下的行業分享大會,幫助更多的中小型商家可以和專業的分析師、從業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三、未來還會上線天貓商家會員平臺等。

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負責人黃磊

改變電商野蠻生長狀態

如何對海量的消費數據進行數據層面的挖掘和處理,並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和分析,讓數據能夠真正服務於社會,形成能為各類商業行為提供決策參考的核心信息,提升商業社會運行的效率和質量?

黃磊認為,可以通過數據賦能商家,為商家提供數據分析支撐,推動粗放型生產經營升級為高附加值的、精細化的生產和經營來實現。

“在運營和決策中,流水線的選擇、庫存的大小、產品如何設計、區域如何選擇,它都應該有依據來支撐,數據是非常好的工具。數據賦能電商的下一步,就是數據賦能線上線下所有的企業。在不遠的未來,電商不是企業的特別屬性,而是所有企業的共性。”黃磊表示。

對於如何更好地幫助中小型企業通過數據進行精細化運營及決策指南。黃磊表示:“這是一個人人都在談論大數據的時代,我們想要做的是通過用真正的數據來解讀行業,並從中提取價值。”

“中小型企業,處於企業發展的起步或者初級階段,自身的資金、能力都有限。無力了解全市場情況,沒有能力去調度市場,也不具備調研的能力。對於中小企業來講,它更需要一個數據工具幫助它看全局看趨勢,幫助它將有限的資源高效地配置到位置上,這才是數據真正的價值。”黃磊表示,大數據不是大公司的專利,而是小公司的福音。作為一種公共資源,大數據要幫助中小企業去看清全局,幫助它們把有限的資源配置到合理的位置,告訴創業者他的發力點在哪里,變革點在哪里,把有效的資源配置到合理的位置,解決生存和發展的困難,通過數據賦能來降低創業創新的門檻。

參加首期大講堂的廣州慕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吳超華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從事美妝產業四年來,產品渠道完全依賴電商,因而對消費者數據也格外敏感,“以往我們要做很多分類調查,來確定我們的消費者需求和畫像,現在希望這些基於電商消費大數據形成的報告,能更有效率和質量,為更多像我們這樣的線上品牌的市場決策提供更及時、相對準確的參考。”

第一財經CEO周健工在首期大講堂現場表示,大數據在媒體創新中占據的角色越發重要,數據價值不斷放大,“第一財經正在朝著數字化和信息服務的方向轉變,我們想利用在資訊、視頻和數據這三個方面的優勢,給我們的用戶和客戶提供完全不同體驗的財經媒體產品,引領著中國財經媒體進入一個全新的數據時代。”

此次“數據電商大講堂”開講,用數據賦能電商,也標誌著第一財經“數據+”戰略布局開啟全新嘗試,朝著新型數字化財經媒體和信息服務集團“中國彭博”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044

YC合夥人對話Elon Musk:25年前就看準了這五件會改變人類的事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17/158772.shtml

YC合夥人對話Elon Musk:25年前就看準了這五件會改變人類的事情
42章經 42章經

YC合夥人對話Elon Musk:25年前就看準了這五件會改變人類的事情

25年前,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我想了五件事情:可持續能源、互聯網、移民外星球、AI、和基因改造。

編譯|42章經

本文由42章經編譯自: http://www.ycombinator.com/future/elon/。該系列文章為YC孵化器的“對話未來”系列,全文略有刪節。

Sam:Elon Musk,謝謝你今天的到來。

Elon:謝謝。

Sam:一開始我們先來討論一些關於未來的問題。在你年輕的時候,你曾經說過有五個問題是你覺得重要的需要去做的(編者註:分別是可持續能源、互聯網、移民外星球、AI、和基因改造)。如果你現在是22歲,你覺得現在的五個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麽?

Elon:首先我想說,只要你做的是對這個社會有用的事情,那就是好的。你不一定非要改變這個世界。即使是一個小遊戲或一個更好的照片分享功能等,只要他對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有那麽一點點用,那就是好的。不一定只有改變世界的事情才是好的。但說到最可能影響人類的幾件事情,我覺得AI可能是近期最重要的最具影響力的事情。

所以,我們用一種適合的方式迎接AI是非常重要的(編者註:Elon是AI陰謀論的支持者之一,他覺得AI的發展很可能會對人類有害),AI是目前最緊要的事情。然後,我覺得第二重要的事情是基因改造,如果我們能通過基因改造治療和預防疾病,那會是件多好的事情。

最後,我覺得是創造一個高帶寬的接口連到我們的腦部。我們現在的帶寬被大大限制了,我們大腦本來的能力是超過email,電腦,手機或APP的,我們本來就是超人,所以我覺得解決我們腦部的帶寬接口問題是很重要的。

Sam:很多有雄心壯誌的年輕人總會問“我該怎樣才能成為下一個Elon Musk?”,你覺得你年輕的時候做了哪些事情讓你變成了現在這麽有影響力?

Elon:25年前,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我想了五件事情:可持續能源、互聯網、移民外星球、AI、和基因改造,我並沒有想要做這所有的事情。那時,一切是從我大學時候幫忙做電動汽車開始的,當時我在做實習,任務是研究是否有突破性的為汽車提供能源的方式。我當時去了斯坦福讀博士,我的課題也是這個,但我申請了退學,創辦了一家互聯網公司,那時是1995年(編者註:創辦的公司叫Zip2,1999年被Compaq以三億美元收購)。

因為當時確實覺得互聯網技術處於一個劇烈的變革期,而我不想在斯坦福讀很多年PhD,就看著這一切發生。我當時也不確定這個就一定能行得通。你可以在很多方面拿到一個博士學位,但這些都可能和這個世界不產生什麽具體的聯系。而我真的就只是想做一個有用的人,這是最優的結果,就好像不斷問自己“我該做什麽才能有用?”。

Sam:你覺得如果現在的人想做一個有用的人,應該去讀個PhD嗎?

Elon:大多情況下不用。

Sam:那麽大家怎麽找到一種方式去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Elon:我覺得你可以估算一下,你要做的這個事情會對目前的狀況有多少改善,能影響到多少人。我覺得一件事情,不管是對少數人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還是對多數人產生了非常小的影響,都是很好的。最後計算的其實是這兩個數字的乘積。

Sam:當你嘗試去估算成功率的時候,比如以SpaceX來舉例,你是怎麽決定真的要去做這件事情的,在當時這是一個挺瘋狂的事情。

Elon:對的,非常的瘋狂。人們當時都這麽說,而且我也同意。如果目標是實現最好的可控風險下的回報,那開一家公司本來就是一個精神失常的決定。好在那不是我的目標。

我當時很快得到的結論是,如果沒有人對太空科技做些改進,人們會永遠的被留在地球上。而最大的太空科技公司都沒有興趣去做徹底的創新。他們所想做的只是讓那些陳舊的科技每年變好那麽一點點。而事實是,有的時候科技甚至隨著時間會變得更糟。1969年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登上月球,而之後空間站卻只能把人送上近地軌道,再之後空間站都退休了。按照這個趨勢,人們最終都只能留在地面上。

人們有時候會覺得科技會隨著時間自己變好,但實際上並不是的。只有當聰明人付出瘋狂的努力的時候它才會變好,而當無人付出的時候科技只會越來越差。你看埃及,當初的金字塔建造技術已經失傳了,象形文字也沒人能看懂了,再比如古羅馬的那些建築也是一樣。歷史文明中有太多類似的例子。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時刻記得,宇宙的熵並不站在我們這邊。

Sam:我特別欣賞你的一點是,你不畏懼別人的說法,而是做很多別人說瘋狂的事情,這你是怎麽做到的,有沒有什麽內在的力量在幫助你?

Elon:首先我得承認,我也總會感到很強烈的害怕,所以並不是說我就不會害怕。只是有的時候,你會覺得有些事情太重要了,哪怕害怕也必須去做。

Sam:所以你讓事情的重要性本身驅動你去抵禦害怕這種情緒?

Elon:對的,其實宿命論也會有些用。如果你把失敗概率當做一種客觀現實,那也就不會那麽害怕了。在創立SpaceX的時候,我覺得成功的概率只有不到10%,我接受了這個事實,包括我可能會失去一切。但只要我們能讓事情有些進展,哪怕我們死去了,也許其他的公司和人可以繼續推動這個事情,所以我們仍然做了些有用的事情。對於Tesla也是一樣的,我當時也覺得要做成一家汽車公司的可能性也是極其之低的。

Sam:你現在覺得我們移民火星的概率如何?

Elon:說來也許奇怪,但我覺得概率非常高。

Sam:所以我什麽時候能去?另外如果我能回來的話,我也希望不要一去不回。(笑)

Elon:我希望我不是太自欺欺人。但讓我們這樣來看這個問題,在幾年前我都不認為移民成功會是一種可能性,但現在我已經可以確定這是一種可能的結果了。我覺得也許10年後,或者更短一點的時間內,我們就可以做到,而我必須確保SpaceX不在這之間死掉,也要確保我自己不會,或者哪怕我死了,也要有人繼續接棒做下去。

Sam:你不應該自己坐第一班。

Elon:是,反正第一班里肯定是機器人。

Sam:再說回到AI。你對AI發表過很多觀點,你能不能再說說在你看來一個樂觀的未來會是怎樣的,並且我們該如何實現?

Elon:好的,首先我想要強調這並不是我所擁護的,這是簡單的、可預見的。我覺得對於AI來說,最理想的結果就是實現AI的民主化,即沒有什麽公司或個人獨自掌控先進的AI技術。所以我的擔心並不是說AI會產生獨立意識,而是擔心有些人會用它作惡,或者哪怕這些擁有者不會,也可能被其他人利用。這就是我們做OpenAI這家公司的原因,我們想把AI技術傳播出去,所以它不會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當然,這也還是要配合連接到大腦皮層的高寬帶接口。

Sam:人類這種生物太慢了。

Elon:對的,沒錯。但我們大腦中也有皮層和邊緣系統。邊緣系統就好像是原生的大腦,掌管你的直覺之類的東西,而大腦皮層負責的是思考的部分。這兩者大多時候都能很好地工作到一起。

所以,我覺得如果我們能很好的把AI和大腦皮層連在一起,就像大腦皮層和邊緣系統所做的事情一樣的話,我們就能變成“AI人”共生體。而當每個人都能成為AI人的時候,我們也就解決了AI獨裁的問題。這就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結果。

Sam:那麽,你現在是如何使用你的時間的呢?

Elon:我的時間大多在SpaceX和Tesla兩家公司之間分配。有很多人覺得我會花很多時間在媒體和公司經營的事情上,但實際上80%的時間我都用在了工程和設計上,在創造下一代產品上。

qrcode_gh_3e5d3b151ac4_1

Elon Musk 創業 互聯網 AI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134

基因修飾或成改變人類生命起源新方式

精子在不受精的情況下也能產後代?如今科學家得出了肯定的回答,巴斯大的科學家近期將精子註入非卵細胞,成功創造了小鼠胚胎,並且能生育後代。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兩個男人也能生孩子

該研究也顛覆了傳統的哺乳動物生育觀。報告的高級作者Tony Perry博士表示:“這意味著,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利用其它類型的細胞來創建胚胎,例如體細胞、皮膚細胞等。甚至意味著未來生孩子不需要女性的參與,有一天兩個男人也能成為孩子的雙親。”

資助該項研究的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負責生物演進的項目經理Paul Colville-Nash表示:“這個研究對於人們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胚胎繁殖非常有意義,能夠讓人們了解生育的機理。甚至有一天,人們可以知道該如何治療不育,雖然這一天還很遙遠。”

這項研究開始是對未受孕的小鼠卵細胞進行化學誘導,讓它發展成為孤雌胚胎——在缺少雄性配子基因組的情況下直接激活有減數分裂Ⅱ期卵子能夠形成孤雌囊胚。盡管未受精,發生減數分裂的卵母細胞可通過化學誘導而進行正常的細胞分裂。

在化學誘導13小時後,來自巴斯大學的科研團隊利用了卵胞漿內單精子註射技術(ICSI)。ICSI是一種在人類IVF生育治療中將精子註射到卵子中的常見技術。科研人員將精子註射到卵母細胞中,它們均包含一個單倍體基因組,隨著細胞周期的發展,胚胎分裂成兩個細胞。 隨後研究人員選取了一個兩細胞的胚胎,在一部分胚胎中,兩個細胞的染色體有一半來自卵母細胞一半來自精子,這也是最具有生存機會的細胞,通過這種方式創建的胚胎被稱為“phICSI”。首次實驗培養出的一對小鼠分別以Phicsim和Phicsia命名,他們已經健康成長為成年鼠,並繁殖了後代。

改變精子DNA的不只有卵子

當精子與卵子受精時,會發生許多染色體和DNA的改變事件,這種改變也被稱為“重編程”。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認為只有卵子能影響精子的“重編程”過程。然而,在這個實驗中,Phicsim和Phicsia兩只小鼠盡管看起來和普通小鼠是一樣的,但它們的DNA和生物標識是完全不同的。這意味著,在以“phICSI”方式創建胚胎的時候,基因發生了不同性質的“重編程”。

精子“重編程”的步驟之一是將精子DNA中纏繞著的魚精蛋白替換成卵母細胞中的組蛋白。研究人員發現,phICSI 胚胎組能正常進行組蛋白和精蛋白的交換,但重組還涉及到了其他的表觀遺傳學變化,且這種變化在 ICSI 胚胎組和 phICSI胚胎組中有差異。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發育生物學家Hugh Clarke對該研究評論道:“研究人員表明,已經開始胚胎發育並進行分裂的卵母細胞仍能‘改變’精子DNA,這種能力不僅限於受精時的卵子。”

不過,該研究並不是首次對孤雌囊胚不能長期發育的觀點提出質疑。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發育生物學家李勁松研究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我們實驗室和其它實驗室此前已經證明了孤雌胚胎經過印記基因修飾後是可以發育的。”他還表示,“因此哺乳動物胚胎必須由精子和卵子受精而形成的觀點也並不是首次被顛覆。”。

李勁松研究員對這項研究的目的提出質疑:“這項研究最重要的突破是將精子註入到活化的卵母細胞中產生健康後代。但是為什麽要去這麽做?因為人是不可能用這方法去做的,要發育,要形成胚胎,還是必須要有卵子,本研究中所用的處於有絲分裂期的卵子也是來自於正常的卵子。而且,證明處於有絲分裂過程中的最早期的胚胎有重編程精子的能力,這個角度的創新性也是不夠的。這可能也是該研究成果未能在更高端的學術刊物發表的主要原因。”

由李勁松研究院率領的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團隊早在2011年就已經在《細胞研究》上發表文章,證明孤雌單倍體2-細胞胚胎能重編程球形精子。此外,今年初該團隊還發表了另一篇文章,證實了小鼠的高效孤雌生殖可以發生,而且可以不斷重複。

對此,李勁松的觀點是,他們用了2-細胞階段的胚胎做分析,精子進入胚胎滯後很多,看到明顯不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重編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之後的細胞周期中都會存在重編程。所以最後能夠發育到個體的phICSI胚胎一定是與ICSI胚胎有較為相似的表觀遺傳學規律。

此外,對於細胞培育胚胎,李勁松認為,用皮膚細胞來進行生育的說法是天方夜譚,不過他表示:“如果把皮膚細胞通過體細胞重編程的方法變成IPS細胞,再進一步誘導IPS細胞定向分化成卵子,這個意義就又不一樣了,意味著人類可以在體外複制出無限多的卵子,這也是目前國際上的一個研究熱點。”

“胚胎能否重編程有絲分裂細胞?其它有絲分裂細胞能否重編程精子?其它有絲分裂細胞能否重編程另一些有絲分裂細胞?”這是Perry博士提出的三個問題。但這三個問題,李勁松表示都已經得到肯定的證明。那麽這是否將意味著生命的孕育可以不完全依賴於精子和卵子?Perry博士表示:”我們現在還不知道,不過遙遠的將來肯定會知道。到時候人們回頭看看,今天或許是一個起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028

首個北鬥衛星加速定位系統發布 定位如何改變生活?

10月14日,由阿里巴巴和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共同投資建立的衛星定位技術公司千尋位置發布首個支持北鬥的衛星加速輔助定位系統A-BDS。

這款被命名為FindNow的定位產品是世界上第一個全方位支持A- BDS/A-GPS / A-GLONASS三大衛星系統的標準化A-GNS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服務。FindNow的最大特點是能夠將傳統定位耗時30秒以上的初始定位時間縮短至3秒。

據介紹,FindNow不僅能服務於傳統的GPS用戶和GLONASS用戶,同時完全支持使用我國自主研發的北鬥導航系統的終端用戶,這提高了北鬥終端用戶的位置服務體驗,也為集成商提供了靈活度更高、成本更低的解決方案。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兼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在發布會上介紹稱,FindNow是一款衛星加速輔助定位系統,結合了移動通信的基站定位技術,能夠幫助用戶快速獲得初始位置,可廣泛應用於手機、車載導航設備、可穿戴設備等終端。換句話說,接入Findnow服務後,打車時再也不用擔心找不到自己的起始位置。同時,FindNow也是目前全球少數幾個提供大規模開放服務的A-GNSS系統之一。

FindNow的成功推出和規模推廣獲得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及定位終端設備、定位終端系統等應用廠商的大力支持。目前,千尋位置已經與展訊科技、MTK等芯片終端廠商進行技術聯調,FindNow 將為他們的產品提供更穩定的定位信號;在應用層面上,FindNow還將接入阿里旗下YunOS智能操作系統,為YunOS系統用戶提供更多可選擇項。

阿里巴巴集團OS事業群總裁張春暉表示:“可以預見,FindNow的出現將加速北鬥民用化進程和提升搭載北鬥模塊終端的運營服務水平,使北鬥定位服務更加普及。”

“千尋位置的目標就是把極致的精準時空定位能力變成公共服務,觸手可及、隨需而用、低門檻、平價。讓更多人體會到中國科技創新的力量,享受科學進步為生活帶來的改善,”千尋位置網CEO陳金培表示,“從行業角度看,每一種公共服務都是和豐富的硬件或應用相伴相生的,也會催生現象級的市場和企業,基礎公共服務給予軟硬件更多能力和更好體驗,從而產生更新的價值。”

此外,在峰會現場,第一財經記者還看到了千尋位置發布的兩款新的科技產品——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和智能駕陪虛擬機器人。其中一款自動駕駛電動汽車是千尋位置與鑼蔔科技公司、北京智行者科技公司合作研制的國內首款自動駕駛電動汽車。這款自動駕駛電動汽車接入了千尋知寸厘米級高精度定位服務,綜合高精度慣導算法,實現了車輛精準停駛、航向控制、高精度地圖環境感知等功能。

自動駕駛電動汽車的整車設計和自動駕駛控制系統分別由鑼蔔科技和智行者科技負責,目前已經在浙江德清地理信息產業園及雲棲小鎮投入試運行。

智能駕陪虛擬機器人是駕考領域的一位“新秀”。通過千尋位置所提供的服務,智能駕陪虛擬機器人能夠實現對駕校學員各項操作準確性的實時監控,對超速、超轉速、遇障礙物、超越電子圍欄等危險行為進行緊急制動幹預,縮短駕駛學習時間、提升學習效率、提高駕駛技術。

未來30年科技為人們生活帶來的改變不一定是北上廣,更可能是偏遠地區的人們。事實上,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在無人機、自動駕駛、鐵路養護、危房保障、消防安保等領域已經有著廣泛的應用。

千尋位置的合作夥伴極飛農業CEO彭斌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極飛農業將和千尋位置合作在農村建立500個高精度位置的基站。這將極大提升極飛農業在農村利用無人機噴灑農藥的基準定位的精準度。”

千尋位置的另一個合作夥伴北極星雲一位姓任的高管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過去鐵路養護工人都是用雙腳丈量鐵路的變形等,在天文災害來臨的那一刻,冒著生命危險把緊急信號傳遞出去,他們飽受降雨、風化、地震、滑坡等自然災難,長期難以與家人團聚。但是現在有了安裝北極星雲的傳感器,通過高科技設備就能全天候實時監測鐵路的變形,減少人力巡檢的次數。有了北鬥高精度的定位系統,指揮中心能夠直接接收到信號,對於地質災害、塌方等突發情況有效進行監測和預警。“科技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鐵路養護工人,在風雨之夜,他們也可以陪伴在家人身邊。精準位置服務將改變更多普通人的生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777

資產收益扶貧:能否改變“富饒的貧困”

作為一種創新的扶貧開發方式,資產收益扶貧正在多地探索。但這種整合扶貧資金和資源的做法,也對村莊結構和治理機制產生沖擊和影響。資產收益扶貧能否改變貧困地區“富饒的貧困”難題,仍是一道待解的題。

10月17日是我國第三個扶貧日,國務院扶貧辦全國扶貧宣傳教育中心、華中師範大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京聯合發布《中國精準扶貧發展報告(2016)》(下稱《扶貧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大規模的開發式扶貧,近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截至2015年,全國還有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全國農民平均水平,其中還有2000多萬全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將通過實行社保政策兜底。

59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民族自治區貧困縣有341個。攝影/章軻

《扶貧報告》介紹,59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民族自治區貧困縣有341個,這些國家級貧困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且多集中於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以及邊疆地區。這些地區人口少,自然資源卻相對豐富。以民族地區為例,耕地面積、草原面積、森林面積、林木蓄積量、水力資源蘊藏量分別占全國的42.7%、75.0%、42.2%、51.8%、66.0%。貧困村可將公共自然資源納入資產收益扶貧之中,例如,將水電資源、風能資源、礦產資源等以入股方式獲得資產收益。

民族地區主要自然資源從絕對占有量來說,在全國的比重都很高。而且,無論自然資源綜合優勢度、人均擁有量還是總豐度,民族地區都排在全國前50%以內,西藏、內蒙古、青海、新疆和雲南排在前5名。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經濟發展總體水平卻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出現“富饒的貧困”局面。

《扶貧報告》介紹,自1986年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地開展扶貧開發工作以來,我國探索了大量扶貧脫貧的方式方法和機制路徑。除了產業扶貧、轉移就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教育扶貧、救濟式扶貧、生態扶貧外,還逐步形成了資產收益扶貧的新路徑。

資產收益扶貧是將自然資源、公共資產(資金)或農戶權益資本股份化,相關經營主體利用這類資產產生經濟收益後,貧困村與貧困戶按照股份或特定比例獲得收益的扶貧項目。目前已有四川、湖南、湖北、貴州、廣西、黑龍江、陜西等省份開展“資產收益扶貧”制度探索。

《扶貧報告》介紹,涉農資金雖然從總體上促進了農業、農村的發展,但具有支出結構偏差和整體利用效益不高的特點;財政扶貧專項資金和項目也存在瞄準偏離和精英俘獲的困境。因此,如何統籌使用涉農資金和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服務於中央的精準扶貧戰略,瞄準貧困人口,讓貧困人口真正受益,需要在實踐中探索新的扶貧開發模式。資產收益扶貧即是在此背景下探索的新方式之一。

資產收益扶貧是扶貧開發新模式,目前各地在實踐中零星探索,還沒有固定的模式。

有學者以資產入股合作社為例,認為資產收益扶貧有三種辦法:一是將投入合作社的國家財政專項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全部或部分量化給被識別的貧困農戶,貧困農戶享有資產產生的收益;二是鼓勵合作社積極承擔起社會扶貧的責任,將以往財政資金產生的收益或自有資金拿出來,以配股、捐股等形式保證其享有獲得相應資產收益的權利;三是鼓勵喪失勞動能力和自身耕作效率低的貧困農戶將土地托管流轉或以入股的形式交由合作社統一經營,貧困戶獲得相應的資產收益,帶動貧困農戶增收。

201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出臺的《廣西脫貧攻堅探索資產收益扶貧操作指南》,將資產收益扶貧的模式劃分為公共自然資源入股收益模式、農戶和村集體自有資源或權益入股模式、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入股經營的模式、財政扶貧資金實施的項目形成資產交由主體經營的模式與扶貧小額信貸資金入股經營的模式。

《扶貧報告》稱,財政資金入股收益扶貧中,產權、股權和收益分配機制直接影響到貧困村和貧困戶的直接利益。例如,黑龍江省要求專項扶貧資金補助建設項目形成的固定資產,按投資比例確定資產份額;扶貧部分的資產所有權歸貧困村集體;經營權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盈余分配權歸貧困戶和新型主體。貧困戶穩定脫貧後,盈余分配權歸村集體和新型主體。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個資產收益扶貧項目——嘉禾縣扶貧產業園采取“公司+基地+貧困戶”的運作模式,收益分配方式為貧困戶占收益的65%,合作社占收益的25%,貧困村占收益的10%。

此外,一些地方也出臺了類似的政策。例如,湖北省在精準扶貧中要求探索建立扶貧資源資本化投入機制,推行農村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改革試點,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村民住房財產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林權抵押試點。鼓勵貧困戶按照量化到戶、股份合作、保底分紅、滾動發展的原則,抱團入股參與企業、合作社生產經營,最大限度釋放貧困村貧困戶的資產潛能,增加貧困戶的資產收益。

甘肅省鼓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貧困戶以土地、資金、設施設備參股等方式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將分散弱小的貧困戶納入現代產業體系,建立健全“利益捆綁、責任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貧困戶在參與中增收,在增收中提升自我發展能力。

《扶貧報告》稱,就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而言,2016年補助地方資金規模達到660.95億元,比上年增長43.4%。中央試點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意味著將有更多的資金和資源輸入貧困縣和貧困村莊。從資產收益扶貧的角度來看,必將有一部分扶貧資金註入農民合作社、企業,也將有部分農戶資源入股農民合作社,形成項目資產。

為了保證貧困戶能夠獲得相應的股權及收益,中央要求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投資形成的資產可由村集體、合作社或其他經營主體統一經營。《扶貧報告》認為,“這樣,扶貧資金和資源將變為‘公司化’的經營實體,這種‘公司化’的傾向和本土的村莊管理交匯在一起,必將對村莊結構和治理機制產生一定的沖擊和影響。”

《扶貧報告》同時表示,資產收益扶貧中部分農戶通過資源入股會產生一定的經濟收益,增加相應的收入,但也可能對部分農戶的積極性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資產收益扶貧中應該關註如何激發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和參與性,在產業發展鏈條中增強利益聯結機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1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