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ST新規爭議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10/100422484_all.html

 為了把垃圾股迅速清除出場,最大限度減少借殼交易中的內幕交易,證監會下了狠手,直接讓ST股只跌不漲。

  7月27日,作為對退市方案和《股票上市規則》相關內容的具體化和制度化,上海證券交易所發佈了《上海證券交易所風險警示股票交易實施細則(徵 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該《意見稿》一出,ST板塊集體暴跌,其中對風險警示股票價格不對稱漲跌幅的規定引發業內爭議:市場指向正確,但操作方 法非市場化。

重拳出擊

  上交所在《意見稿》中對風險警示板股票漲跌幅作出不對稱限制:風險警示股票價格的漲幅限制為1%,但A股前收盤價格低於0.5元人民幣的,其漲幅限制為0.01元人民幣,B股前收盤價格低於0.05美元的,其漲幅限制為0.001美元。風險警示股票的跌幅限制為5%。

  7月30日,《意見稿》發佈後首個交易日,ST板塊大跌。上交所官方微博發佈消息稱:「上交所將根據市場意見進一步修改完善細則,並履行相關審批程序。」8月1日-3日ST板塊繼續連跌不止。

  華泰證券分析師劉英告訴記者,國外成熟市場,每年退市市值佔總市值的2%-5%,而中國股市20多年退市股票僅50多只,上交所《意見稿》雖然 對短期市場形成衝擊,ST股和*ST股重挫,虧損股、微利股、低價股會聯動下跌,市場會受拖累,但也意味著業績增長股會有表現。

  上交所官方微博稱,風險警示板在相關業務和技術準備完成後,計劃於明年初實施。此舉意味著目前的ST股、*ST股僅有不到五個月的「生死時刻」。

  「也就是說,五個月後,要麼重組成功變身為正常交易的股票,要麼被打入風險警示板。」北京一位分析師告訴財新記者,此舉將促使ST板塊加快重組步伐。短短幾日,已有多家ST股宣佈停牌自救,紛紛發佈重組、收購或將有重大事項發生公告。

  國海證券首席併購顧問武飛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郭樹清上任以來,監管層引導和鼓勵投資者進行藍籌投資,打擊ST炒作的意圖及行動一直存在,只是市場一直對此存僥倖心態。

  梳理近半年來的監管規則,從2011年11月28日出台的創業板退市制度,到2012年4月29日出台的主板退市制度,再到5月13日關於借殼重組條件趨緊,條件等同於IPO,無一不表明留給ST和*ST上市公司的空間越來越小。

  最近的一次「預警」是6月底,新退市方案實施之初,上交所在答記者問中已明確表態,現有的*ST和ST公司股票,以及今後的退市整理公司、恢復 上市公司、重新上市公司及其他眾多風險公司的股票,一併納入風險警示板進行交易。上交所表示,將對風險警示板交易的股票實施交易限制措施。

  「這次監管層下重手整治ST板塊惡炒,意在引導投資者關注藍籌股,讓大家看清楚,哪些是退市公司,哪些是價值公司。從監管者的角度,認為投資ST板塊的投資者是被誤導的炒作,而非理性投資。」武飛說。

  8月6日晚間,上交所再次以「答記者問」形式表示,將在公開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對風險警示股票實施不對稱漲跌幅制度進行修改和完善。

真實重組加速

  上交所8月6日稱注意到不同意見,「有的認為該制度過於嚴厲,有的認為應實行漲跌幅對稱。上交所在公開徵求意見結束後,會認真梳理各方面的意見、建議,進行充分論證,對方案作相應的修改和完善」。

  接近上交所的人士表示,8月3日《意見稿》徵求意見結束後,上交所收到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

  支持者贊同該舉措重拳打壓ST股重組炒作,有利於價值投資趨勢的引導。一位投資者致信上交所表示,「一葉落知天下秋」,自從退市規則推出後,該投資者將手中持有的ST股全部賣光。他認為,此次上交所出颱風險警示板新規,「當為價值投資進程中應有之舉,應全力執行」。

  另一投資者則表示,「君子不立危牆之下。ST炒作的那個錢是我沒有本事去賺的……」

  長城證券併購部總經理尹中余也是支持者之一。尹中余坦承《意見稿》在具體規則方面或有不公平之議,不過,「以毒攻毒,無可厚非」。

  「中國股市ST板塊瘋狂炒作20餘年,已經造成舉世無有的畸形發展。中國股市的價值體系是紊亂的,所以採取一些不公平的措施無可厚非。哪種藥不傷人?」尹中余8月6日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說。

  他認為,ST板塊新政更重要的價值在於,有利於資本市場資源優化配置功能的發揮。在打擊ST板塊炒殼風暴、降低資本市場殼估值的同時,利於產業界重組併購的真正實施。

  一直以來,以ST股為代表的「殼」資源是掣肘A股市場發揮資源配置功能的重要力量。由於「殼」價值過高,既導致產業資本對上市公司的整合收購止步於高成本,也令資本玩家青睞的小體量公司,更熱衷於獨立上市。

  尹中余表示,ST股暴跌之後,將使所謂「殼」價值更高的績差小盤股下跌,小盤股在二級市場價格下來之後,小公司在IPO階段將無法再保持高估值。

  這直接影響到PE對擬上市公司的估值,也給產業界重組併購提供了機會。「以前幾乎沒法談。我們的併購標的準備上市,PE投資者十幾倍市盈率進入,上市後有的有80-100倍的市盈率。但這次,PE對公司的估值降低了很多。」

  8月6日晚間,上交所在答記者問中對該次《意見稿》出台背景作出陳述:一段時期以來,資本市場績差股炒作成風,影響了市場的健康發展,因此,上 交所才提出設立風險警示板,將被風險警示的股票集中在該板交易,向投資者提示重大風險。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加強風險控制,抑制績差股的 投機炒作。

  上交所預計,該政策有望於2013年1月1日正式實施,「屆時仍未被撤銷風險警示的現有*ST公司股票和ST公司股票以及此後新增的退市風險警示公司、退市整理公司、恢復上市公司、重新上市公司及其他重大風險公司的股票,將一併納入風險警示板進行交易」。

ST板生死劫

  一度被視為「烏雞變鳳凰」「股市不死鳥」的ST板塊正經受生死煎熬。公開信息顯示,短短幾日,包括公私募基金、券商理財、保險信託等機構投資者以及公司股東、自然人股東紛紛選擇割肉離場,ST板塊成為眾矢之的。

  7月30日,《意見稿》發佈後第一個交易日,多數ST股和*ST股開始了持續「一」字跌停。統計顯示,兩市正常交易的111只ST股有107只 跌停,僅*ST領先、ST合臣、ST長信和*ST廣鋼未以跌停報收,但跌幅不淺。7月31日,整個ST板塊依然集體暴跌,96只個股跌停。統觀整個交易 周,全部A股算術平均跌幅為1.38%,而ST板塊和*ST板塊的算術平均跌幅則分別高達11.57%和6.52%。

  據不完全統計,7月30日、31日、8月1日三個交易日的連續跌停中,*ST長油、ST澄海、ST香梨、ST皇台、ST當代等五隻ST股均出現 前十大流通股東出逃的跡象。如ST當代,其賣出榜首位的國開證券北京中關村南大街營業部,賣出金額達453.29萬元,以該股8月1日3.48元的收盤價 計算,該營業部拋售股數超過130萬股。而其最新的季報數據顯示,持股數在130萬股以上的流通股東僅有五位,分別為廈門當代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南京美強 特鋼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兩家公司股東及楊為民、劉亞勇、李書珍三名自然人股東。

  ST股不只是游資青睞的對象,也一度成為公募基金的熱門投資。基金業一哥王亞偉投資ST穩賺的故事一度為業內所傳道。中信建投東直門南大街營業部研發部投資顧問孫京春告訴記者,相對而言,券商持有ST股較少,基金則經常持有,且經常買賣交易ST股票。

  2011年底,根據基金年報的數據,185只基金合計持有ST股和*ST股共51只,分別累計5505萬股和17503萬股。

  不過,自監管層屢次強調整治ST股之後,今年以來,基金對ST股大舉減倉。Wind數據顯示,至今年一季度末,ST類86只股票中,基金持股已減少到2886萬股;*ST類78只股票中,基金持股也減少到9271萬股,均接近攔腰斬倉。

  根據基金披露的中報,至6月30日,公募基金共現身*ST天成、*ST漳電、ST廈華三隻ST股,南方上證380交易型聯接基金今年中期持有*ST天成400萬股,信誠中證500指數分級基金持有*ST漳電146.75萬股,鵬華普天收益基金持有ST廈華800萬股。

  「這次制度就是舉牌對價值型優質公司進行扶持,引導市場投資者對沒有業績支撐的ST公司用腳投票。監管層已經高掛『死路一條』的橫幅,你還敢往前走嗎?」北京一位分析師表示。

  基金業對ST新規率先做出反應。財新記者獲悉,8月3日,北京一基金公司已在公司內部發佈投資決策委員會最新決定,要求不得再將ST股票納入股票池。「不能再買了。現在手裡有ST股的,要求短時間內盡快清出。」該基金公司經理告訴財新記者。

  中金公司研究報告亦表示,利空過後ST板塊仍將表現為分化走勢,有業績支持和重組預期,可以基本保證明年摘星摘帽的ST股票仍將有階段性機會。 中金公司呼籲投資者,ST板塊在2013年後已不具備短期的交易性機會,建議投資者年末清倉ST板塊和可能戴星戴帽的垃圾股,逐步轉為政策大力支持的價值 型投資。

非市場化手段

  上交所此次發佈《意見稿》,先後通過微博及答記者問形式釋清市場疑問,足見該政策對市場影響之大,引發爭議之激烈也超過監管層預期。

  最大爭議在於對於ST板「漲1跌5」的漲跌幅限制。有市場人士表示,設置不對稱漲跌幅有違市場公平。

  「風險板這個政策,太過於行政化,意味著ST股票,只能跌不能漲。跌停後,五天也漲不回來。」該高管表示,監管層的出發點是好的,具體到解決方式上有待商榷。

  國海證券首席併購顧問武飛表示,證券市場要真正走向市場化,就應允許投資者有多樣性的投資動機。投資者炒ST是因為它有重組帶來的投資者暴富機 會,所以投資者願意為此冒虧損的風險,這個制度的出台是不要讓股民去炒ST,如果想達到這樣的話,應該不是不讓股民買,而是應把ST重組、暴富的機會給取 消掉,從根源上杜絕ST重組制度。

  「證監會好心,打錯了棒。」武飛說。「這個政策原本是想處罰大股東的,結果不小心打到了小股民的身上,隔靴搔癢,不解決問題。」

  市場人士周俊生表示,一項交易制度的推出,首先需要公平,即所有的投資者在同一規則下進行交易。現行漲跌幅制度由於對上升與下跌實行同一標準, 所有的投資者都必須服從這一規則,因此它沒有影響到市場的公平性,這也是這項制度能夠長期存在的一個根本原因。「但是,現在上交所要實行的新的漲跌幅制 度,儘管只在其準備開設的風險警示板這個相對較小的範圍裡實行,卻已經從根本上顛覆了市場的公平秩序。」周俊生表示,上交所此次推出的不對稱漲跌幅制度, 是行政干預的一種表現。

  根據2006年《上海證交所交易規則》第三章條文,「本所對股票基金交易實行價格漲跌幅限制,漲跌幅比例為10%,其中ST和*ST股票價格漲跌幅比例為5%……經證監會批准,本所可以調整證券的漲跌幅比例。」

  同時,交易所通過意見稿徵求業內意見的程序,逐步推出風險警示板亦在程序上難尋瑕疵。「上交所調整漲跌幅比例理論上無可厚非,情理上引發市場波 動,導致不公平交易,因而爭議較大。」前述北京高管表示,行政化手段干預過多,不利於市場本身健康發展。「如果施行一段時間,發現有問題,又改變,造成市 場需要不斷適應行政的節奏,市場自身功能不利於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09

ST園城600766收購澳洲金礦真相!!! 天地俠影

http://xueqiu.com/8601813520/23229626
研究了一個大早上,也沒在澳洲昆士蘭政府礦產資源部找到ST園城(600766)名下的Canadian(ML3326)、Goldsmiths(ML3327)、Mt Jack(ML6781)三個金礦採礦權的任何檔案信息。

Canadian(ML3326)和 Goldsmiths(ML3327)也只是在2008年被一家名叫 InterMet Resources (ITT)的澳洲上市公司鑽探過,沒有任何有價值的發現,ITT早就放棄了,這家公司也快死了。

ST園城(600766)在澳洲的金礦項目,肯定是一大騙子。ST園城2012年2月設立煙台園城黃金礦業有限公司,隨後,黃金礦業在澳洲設立全資子公司澳洲礦業AUSTRALIA GOLD MINING PTY LTD(AGM),後者在2012年5月以2300萬澳元的價格收購了澳洲Goldsmiths、Canadian、Mt Jack三個金礦採礦權。其實,這是赤裸裸的將上市企業資產轉移海外私吞,然後在國內又因為海外涉礦而大肆炒高公司股價,一石二鳥!

大言不慚,一家什麼都不是的屁企業,竟然在澳洲設立了一家名叫AUSTRALIA GOLD MINING PTY LTD(AGM)的企業,名字叫得比天還大,可能嗎?註冊人徐誠惠,系ST園城的董事長,註冊地,是在南澳阿德萊德市的一間小商舖,好像是賣窗簾的。

ST園城子公司澳洲礦業AUSTRALIA GOLD MINING PTY LTD(AGM),號稱2012年5月以2300萬澳元的價格收購了澳洲Goldsmiths、Canadian、Mt Jack三個金礦採礦權。問題是,前二者採礦權的2008年所有者,這家名叫InterMet Resources(ITT)的澳洲上市企業,今天的市值不過141萬澳元。ST園城的上手賣家名叫AUSTRALIA YA ZE HOLDINGS GROUP PTY LTD(YZG)。

根據ST園城公司公告,上述三個金礦的採礦權人為Aurogen Mining Pty Ltd。2012年3月20日,YZG與Aurogen Mining Pty Ltd簽署了購買協議,購買Aurogen Mining Pty Ltd上述三個金礦採礦權。現三個採礦權的購買款已按合同支付,過戶手續正在辦理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YZG註冊日期是2012年2月29日,註冊人是Ann Zhang。也就是說,YZG在註冊不到1個月之後即購買了上述三座礦山,並且在不到2個月之後將之出售給了ST園城的澳洲礦業AGM。

Aurogen Mining Pty Ltd為一傢俬人企業,ABN商業註冊號37137076610,註冊日為2009年7月1日。但是,Aurogen Mining是如何從InterMet Resources(ITT)手上獲得這三塊沒多大價值採礦權的,ITT的歷年公告也沒具體交代,應該是主動放棄了。

問題又來了,澳洲昆士蘭政府礦產資源部找不到Aurogen Mining的任何信息!但是這三個採礦權卻是在昆士蘭。

另外,這三個金礦探礦權的直接賣家,AUSTRALIA YA ZE HOLDINGS GROUP PTY LTD(YZG),註冊人Ann Zhang,註冊地24 Angas Avenue, Vale Park, SA 5081。這是一棟典型的居民住宅,並且正在掛牌出售。一切都太蹊蹺!

這樁無厘頭的海外資產收購案,資產評估方是武漢天地源諮詢評估有限公司。鳥人,狗屎!

已經過期的澳洲探礦權、採礦權,竟然能在中國股市裡大手筆倒騰買賣!我可以很肯定,ST園城600766花費2300萬澳元收購的,位於澳洲昆士蘭州的三個黃金採礦權Canadian(ML3326)、Goldsmiths(ML3327)、Mt Jack(ML6781),都早已經被昆士蘭礦產資源部所註銷,因為在昆士蘭礦產資源部網站信息中心查不到這三個採礦權的任何信息。

還有那天業股份(600807)這些年運作的澳洲明加爾(Minjar)金礦,也一樣。山東搞的什麼垃圾企業!我罵了天業股份兩年,這公司還是那鳥樣!現在又冒出個ST園城來!

一群騙子和垃圾!

中國證監會死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16

船老大借殼ST北生:德勤集團逆市「盈利」之迷

http://www.21cbh.com/HTML/2013-5-28/wNMzA3XzY5NDMwNQ.html

21世紀網 4月25日,上交所上市公司廣西北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ST北生:600556)的股東大會,通過了關於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的議案。

根據此次議案中的文件,註冊地在浙江省舟山市的德勤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將與ST北生進行資產置換,以實現借殼上市。

民營「船老大」德勤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勤集團),主營業務為國內沿海及長江中下游航運業務。借殼ST北生,是德勤集團第二次向資本市場發起沖峰。

\

航運業低迷:尚能掘金?

2011年年初,德勤集團曾向中國證監會提交IPO申請,但卻在2011年2月21日的發審會上遭到否決。

中國證監會於2011年3月8日披露的反饋意見中,德勤集團IPO被否的主要原因為:公司毛利水平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且與行業毛利率變動趨勢不一致,未就此作出充分合理的解釋。另一原因是對簽字律師的獨立性存疑。

21世紀網查閱德勤集團2011年的IPO申報稿發現,2008年、2009年、2010年,德勤集團營業收入分別為4.5億元、9.4億元、12.79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68.60%。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1.07億元,1.78億元、2.38億元。

但是,德勤集團所處的國內沿海及內河干散貨運輸業,是週期性行業,公司的盈利水平,通常與貨物運輸需求及運輸價格、國內外經濟週期、市場運力供求情況等因素息息相關。

剛剛過去的2011年、2012年度,受全球經濟疲軟的大背景影響,干散貨市場需求放緩,同時運力供給過剩及航運業競爭加劇,使得全球干散貨市場陷入低迷,我國的遠洋、沿海、長江各版塊干散貨運輸業務也受到波及。21世紀網整理髮現,中國沿海散貨運價指數(由上海航運交易所發佈),已由2011年初的超過1400點,下跌至如今的1007.03點(截至2013年5月24日)。

長江干散貨綜合運價指數(由長江航務管理局發佈),從2011年1月份的806.82點,下跌至2013年4月底的674.74點。

中國沿海散貨運價指數(截至2013年5月24日)

長江干散貨綜合運價指數走勢

運價低迷,直接造成了相關航運企業的全面虧損。以主營沿海及內河干散貨運輸的三家上市公司長航鳳凰、寧波海運中海海盛為例:

長航鳳凰(ST鳳凰:000520)2011年虧損8.82億,2012年虧損18.79億,2013年1季度又出現1.9億的虧損,營業收入逐年下滑。

寧波海運(600798)2011年盈利5168.91萬元,2012年虧損1.2億,2013年1季度又出現1893.62萬元。營業收入同樣逐年下滑。

中海海盛(600896)2011年盈利1270.94萬元,2012年虧損3.71億元,2013年1季度虧損7665.75萬元。2012年營業收入較2011年同樣下降。

但是,德勤集團在2010年取得12.79億元營業收入的基礎上,2011年度營業收入又出現接近50%的增長,達到18.35億元,2012年營業收入達到22.96億元。而且這兩年還分別產生了2.67億元、1.82億元的淨利潤,完全是在逆整個航運業而動。

滄海橫流之下,是否真能顯出英雄本色?

德勤集團近5年營收狀況表
年度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
主營收入4.5億元9.4億元12.79億元18.35億元22.96億元
淨利潤1.07億元1.78億元2.38億元2.67億元1.82億元

物流整合之迷

21世紀網發現,ST北生資產重組方案中提供的德勤集團2011年~2012年審計報告,與之前的IPO申報稿相比,在主要客戶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

IPO申報稿中,德勤集團前五大客戶貢獻的營業收入份額一直呈高度集中之勢,2008年、2009年、2010年,前五大客戶的營收貢獻,分別佔到德勤集團當年營業收入的72.51%、95.82%、81.65%。而且五大客戶的類型,全是貨代物流公司。

其中,寧波大榭開法區虎道物流有限公司(寧波虎道)、天津市宏達運通船務有限公司(天津宏達)、大連通連物流有限公司(大連通連)在2008年~2010年連續三年,均是德勤集團的前三大客戶,德勤集團與這三家公司的業務往來收入,分別佔到2008~2010年營業收入的22.67%、73.87%、64.77%。按通常觀點來看,德勤集團一直存有客戶高度集中的風險。

最新的年報顯示,2012年度,德勤集團的前五大客戶已變為寧波鋼鐵有限公司、青島齊賢貿易有限公司、浙江興發煤炭有限公司、江蘇亞達能源實業有限公司、馬鞍山當涂發點有限公司。從公司名稱看,這五家公司均與能源、貿易有關,他們對德勤集團貢獻的營業收入合計1.95億元人民幣,僅佔到德勤集團2012年營業收入的8.50%。

以德勤集團高達22.96億元的營業收入來看,也就是說,其營業收入,已由2008~2010年集中在少數物流公司手中,到2011年~2012年變為直接面對眾多能源與貿易客戶。如此轉變因何而來?

寧波虎道的一位業務負責人對21世紀網表示,2008年左右,德勤集團進行過一次業務整合,與幾家大的物流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關係,寧波虎道憑著在華東地區的廣泛業務資源,成為德勤集團的戰略合作夥伴之一,與天津宏達、大連通連分別負責一個區域的貨主物流資源整合。

合作的具體模式是,寧波虎道把手上的貨主整合起來,給德勤集團提供航運訂單,德勤集團則會把部分自己的貨源,交給寧波虎道,由寧波虎道提供陸運、港口代理等海運之外的物流服務。這樣,雙方等於是實現了客戶資源的整合,又聯合起來合作承擔了貨主的海運、陸運、港口延伸等一條龍物流服務,既方便統籌,又增加了客戶的粘性。「在這種模式下,我們和德勤第二年(2009年)的業務量都增加了1倍。」

對於德勤集團的主要客戶,由物流公司集中式,向能源貿易企業分散式的轉型,寧波虎道人士表示,這是德勤集團在被市場置疑客戶集中度過高的背景下,作出的轉型,將運輸業務的承接,由物流公司集中到自己手中。

該人士認為,德勤集團以前通過物流公司、集中區域貨源的業務模式,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首先,能夠通過物流公司的組織,最大程度提升租賃運力;

其次,租船資金、收貨款等方面,都可由物流公司先行墊付,極大的降低財務成本和賬期;

再次,統一的平台能夠形成規模優勢,在加油、修船的費用上,都有較大的議價空間,「修船成本,談下來最多可以比以前下浮30%。」

如今的業務模式轉換,「也許是為了便於資本市場接受,但有點得不償失。」

就此,21世紀網致電德勤集團董秘梁卉。梁卉介紹,德勤集團的業務模式轉換,的確有降低客戶過度集中風險的原因。

「我們仍然在探索航運業與上下游物流的整合模式,最終還是要形成自己的業務統一平台,為客戶在陸地、水上的物流需求提供一站式的解決方案。」

對比寧波海運、長航鳳凰的財務報表,21世紀網發現,寧波海運2012年營業收入10.22億,財務費用為2.69億、管理費用3119.66萬元;長航鳳凰營收21.08億,財務費用達3.45億,管理費用1.38億元,而德勤集團在2012年營業收入高於前兩者的背景下,財務費用為1.24億,管理費用則為2500萬元

租賃模式下的槓桿原理

從運力數據上看,和國有的航運企業不同,德勤集團更大意義上是個船舶市場的「大租客」。

21世紀網注意到,從2008年到2010年,德勤集團自由船舶運輸量由403.08萬噸,增加到2010年的842.11萬噸,但租賃船舶的運輸量卻由2008年的184.01萬到年,增至2010年的1531.60萬噸。租賃船舶的成本,也由,2008年的1.05億,上升到2010年的6.68億。

從德勤集團自有船舶運輸業務與租賃船舶運輸業務的毛利率表看來,2008年~2010年,德勤自有船舶的毛利率一直維持穩定,租賃業務的毛利率逐年略有下降。

但是,相比自有船舶的運輸量從2008年到2010年只翻1倍,德勤集團租賃業務的運輸量卻翻了接近9倍。

因此,德勤集團賺錢的主要原理很明顯:通過不斷擴大租船運輸規模,做大利潤槓桿。

理論上說,只要租賃業務存在毛利率和充足的貨源,那麼放大租賃船舶的運輸規模,賺到的利潤就越多。而要在自有船舶保有量和運輸量方面取得增長,需要沉澱下大筆的資金去買船和造船,遠不如租船方便快捷,

從毛利的佔比來看,2010年,德勤集團租賃船舶的毛利貢獻,已佔到整個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的55.35%,而自有船舶運輸的業務,只貢獻了主營業務毛利的36.14%。

因此,按業務的細分上來定義,德勤集團其實是一家以租賃船舶運輸為主的航運公司。

交通運輸部發佈的一份《航運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底,德勤集團經營的船隊,在國內沿海船隊規模中,以掌控的160.5萬噸重運力排到第四位。但是德勤集團也是規模靠前的前14家船隊中,唯一一家租賃船舶運力(120.5萬噸)高於自有船舶運力(40萬噸)的公司。

其它包括長航鳳凰、外運長航、寧波海運等13家公司的船隊,主要都是以自有船舶運輸為主,德勤集團是唯一一家以租賃船舶運輸為主的公司。

創業資本蜂湧潛伏

2008年以前,德勤集團的股東為5名自然人。實際控制人是任馬力等5人的家族成員。

2008年3月,7名新增股東出資1.65億元,以4.453元/股的價格,認購了3705.3333萬元的新增註冊資本。七名新增股東中,包括三家公司:銀利偉世公司、坤元投資公司、融客投資公司,和四名自然人股東。其中自然人股東李萍,系浙江「新湖系」實際控制人黃偉之配偶。

總計1.65億元的新增出資中,坤元投資公司出資4000萬元。這家公司的介入,給2011年德勤集團IPO的無功而返埋下了伏筆。

證監會在2011年否決德勤集團IPO的反饋意見中提到:

「你公司原律師事務所為上海錦天城律師事務所,簽字律師為章曉洪和張偉。坤元投資2008年2月通過增資成為你公司主要股東,持有你公司6.0606%的股權。根據相關機構核查,上海錦天城為坤元投資的法律顧問,且2007年至2010年期間,坤元投資與上海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和章曉洪之弟章曉峰控制的公司存在大量的資金往來。」

「根據《律師事務所從事證券法律業務管理辦法》第十一條規定,律師存在其他影響律師獨立性的情形的,該律師所在律師事務所不得接受所任職公司的委託,為該公司提供證券法律服務。審核過程中,你公司律師事務所變更為裕豐律師事務所,簽字律師為張偉和宓雪軍,其中主要經辦律師張偉未發生變更,根據以上情況,無法判斷張偉和裕豐律師事務所能否獨立公正並嚴格履行法定職責。」

章曉洪,是知名律師和IPO推手,也是2011年一系列IPO事件的重大主角。

據杭州某PE人士透露,浙商資本圈傳聞,坤元投資2008年入股德勤集團,系極有背景的第三方牽線搭橋,德勤方面根本沒辦法拒絕。

對於事前是否知道坤元投資背後與章曉洪有關聯,德勤集團方面表示完全不知情,「道理很簡單,如果知道有關聯嫌疑,怎麼可能讓這個公司入股?」

就在IPO失敗後的2011年9月,德勤集團五名實際控制人,聯合出資1億元人民幣,拿回了坤元投資所持德勤集團6.0606%的股份。

「但是,就在坤元投資退出後僅三個月,又有10家法人參與對德勤集團的增資入股,其中不乏光大金控、蘇州國發、北京博瑞盛德、杭州德同創投等股東背景雄厚的股權投資機構。而這十家法人單位,是以總計4.15億元的出資額,認購德勤集團3600萬股,增資價格達到11.53元/股,比三個月前坤元投資的退出價又有了40%的溢價。

眾多投資機構為何如此看好德勤集團?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德勤集團實際控制人(任馬力等5名自然人)的一則《承諾函》,該函內容為:任馬力等5名自然人,在對ST北生的資產重組中,通過置入德勤集團資產認購的新發股份,自登記日起36個月內不上市交易或轉讓。上述鎖定期滿後24個月內,任馬力等5人承諾,如要轉讓和交易,股份轉讓的價格將不低於10元/股。

如果德勤集團的盈利模式真能穩定並持續,那麼本身就堪稱航運業的奇蹟。在此前提下,德勤借殼ST北生若能成功,或許能引發「鯰魚效應」,帶動同行業公司的競爭和業務模式創新,給航運這個傳統行業注入新的活力。

(21世紀網代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176

ST宏盛重組鬧劇

2013-06-17  NCW
 
 

 

法院裁決置換資產躲過證監會審查,二次資產置換宣佈失敗,

操盤者已然套現離場

◎ 本刊記者 楊璐 文yanglu.blog.caixin.com 停牌三年,兩次重組,十個漲停板,七個跌停板,ST宏盛(600817.SH)的重組已經變成一場中國式鬧劇。

6月6日,ST 宏盛再度跌停。公司董事會秘書在接受財新記者詢問時言辭粗魯, “你有病啊?沒看公告?”回顧 ST 宏盛重組過程,可看到ST 宏盛為了保殼不遺餘力的努力,不但打出政策擦邊球,更涉嫌虛假交易 ;在撲朔迷離的財務操作背後、在套牢衆多中小股民的同時,順利完成了借殼者的退出。

6月8日,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交所)表示,已經責令重組相關方提供進一步說明予以正面回答,並對外公告。

上交所並責令重組相關方、中介機構在6月19日前召開公開說明會,向投資者和媒體充分解釋終止本次重組的原因,回應市場各項質疑。

A 股市場上屢屢上演的借殼鬧劇何時能畫上句號?

史上最爛

ST 宏盛前身系上海良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良華實業) ,是上海糧食系統下屬上市公司,1994年上市,1999年良華實業因業績欠佳被宏普實業重組。

重組完成後,大股東宏普實業控制人鞠淑芝將良華實業交給兒子龍長生,宏盛科技業轉行做起了 IT 業,2000年7月,公司更名為宏盛科技。

2001年,龍長生增持宏盛科技股份至45.29%,對公司掌握絕對控制權。龍長生打造了名噪一時的供應鏈管理概念,即用較少的成本實現利潤最大化。

實際上,宏盛科技及關聯方從國外拿下IT 產品訂單,交由國內一些廠家生產後,再將產品出售給國外銷售終端。宏盛科技一度創下輝煌的戰績,曾與四川長虹(600839.SH)建立業務往來,2004年經營收入36億元,2005年達到51億元,2006年破60億元。

好景不長。宏盛科技營收雖節節攀升,但利潤一直在5% 附近徘徊。其供、銷前五大客戶占據其公司業務總額的95% 以上,主營業務過度依賴出口國外的業務,應收賬款不斷增加,前五大客戶業務占比太高,導致資金回籠賬面存在難度。

2007年,宏盛科技在美兩大經銷商INT(諾盛科技)和 IRC(國際瑞耐思)因侵犯飛利浦知識產權、無法支付賠償 金,宣告破產——這兩家公司的出資人即為龍長生的母親與妹妹。宏盛科技對兩家公司66億元的應收賬款全額計提壞賬。龍氏“自買自賣”的產業鏈也由此開始暴露。

從2005年初到2006年底,龍氏利用境外關聯企業騙取銀行融資,龍長生授意關聯公司向上海銀行等四家開證行提供407份虛假單用于辦理信用證承兌,其後104份信用證到期後未能償付,宏盛科技被告上法庭,龍長生被刑事拘留。

由於巨額債務負擔,宏盛科技2008年報顯示每股虧損21.68元,被股民稱為“史上最爛的上市公司” 。

2009年宏盛科技財務報告顯示,公司主營業務已經基本停滯,日常運營支出較大。宏盛科技累計經營性損失也嚴重資不抵債,營運資金為巨額負數,無法償還巨額債務及借款,還存在大量的逾期未繳稅金及滯納金,主要資產被抵押、查封、凍結、無法轉讓、拍賣變現導致宏盛科技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2009年,龍長生因逃匯罪、虛假出資和抽逃出資罪被判有期徒刑七年,罰金300萬元 ;接著,宏盛科技內部上演了一系列激烈的控制權爭奪戰。

正當內部爭得不可開交時,由於巨額債務問題,宏盛科技的部分股份又被拍賣,董事會內部之爭轉移到新老股東之間的對決。

2010年2月,西安普明物流以1.9億元拍得宏盛科技3359萬股股權,成為公司新東家,並將公司從上海搬到了西安,更名為西安宏盛。

鹹魚翻身

由於2007年至2009年連續三年虧損,宏盛科技2010年4月被上交所暫停上市。

然而,當時身陷巨額到期債務卻無力償付的宏盛科技,主營業務也基本停滯,僅依靠少量房屋租金收入及子公司物業管理收入維持生計,喪失了持續經營的能力,面臨退市的重大風險。

為避免觸發終止上市,ST 宏盛2010年當年完成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7890萬元,實現盈利。

按照上交所的《股票上市規則》 ,恢複上市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公司暫停上市後第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淨利潤為正,二是具備持續經營能力。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方可同意恢複上市。

為儘快恢複上市,宏盛科技還需要置入資產保持持續經營能力。

首先,宏盛科技開始通過拍賣等方式處置自身的全部資產,用以清償公司的負債。隨後,待全部資產剝離乾淨,引入戰略投資者進場。

2012年4月,宏盛科技引入萊茵達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下稱萊茵達租賃)的《重整計劃》經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批准。

根據《重整計劃》 ,萊茵達控股集團、張金成向宏盛科技注入萊茵達租賃45% 的股權。同時,宏盛科技以公司現有1.28億股的總股本為基礎,用資本公積金按每10股轉增2股的比例,將轉增的股份(約合0.26億股)讓渡給張金成。

截至2012年10月9日,轉增股份過戶至張金成名下,張金成持有宏盛科技16% 的股份,成為繼西安普明物流貿易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普明物流)之後的第二大股東。

在引入萊茵達租賃期間,萊茵達租賃還承諾2012年、2013年實現淨利潤不低於2500萬元,如未實現承諾利潤,萊茵達租賃按上述承諾利潤與實際淨利潤間差額的45%補給宏盛科技。

萊茵達租賃,2010年11月在上海註冊成立,註冊資本金3000萬美元,主營金融租賃業務。截至2011年底,總資產 4.89億元,賬面淨資產2.22億元。

然而,引入的戰略投資者萊茵達租賃資產卻不向宏盛科技債權人進行分配或清償。按照宏盛科技口徑,引入萊茵達租賃解決的是公司持續經營問題,從而能夠恢複上市。

不知是因為萊茵達租賃持續盈利能力不足,還是為了置入更有故事的資產,宏盛科技再次進行了第二輪資產置換。

2012年12月31日,宏盛科技公佈了其資產重組預案,公司將用萊茵達租賃45% 股權與山國新能源、宏展房產、田森物流持有的山西天然氣合計100% 股權進行資產置換,資產置換差額部分由公司發行不超過4.48億股股份購買,價格為6.86元/股。

重組預案中,宏盛科技給出的置出預估值為1.26億元,而擬置入資產的預估值則為32億元。截至2012年9月底,山西天然氣資產總額約為74億元。

山西天然氣是一家國企下屬運營企業,主營業務為天然氣輸氣管道建設、生產、經營管理等,符合最近兩年淨利潤均為正、且累計超過2000萬元的盈利要求。2010年和2011年,山西天然氣歸屬母公司淨利潤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金額分別為4716.47萬元和1.18 億元,屬於業績優秀而穩定的資產。

2012年底,上交所上市委員會經審議後認為,ST 宏盛在規定的年度內實現盈利,通過置入資產具備了必要的持續經營能力,符合上交所《股票上市規則(2008年修訂) 》規定的恢複上市條件。參會委員投票表決,一致同意恢複上市。

政策擦邊球

ST 宏盛進行的這一系列資產重組事實上存在著很大的爭議。 “很多操作就是打擦邊球,專門鑽政策空子。 ”一位諳熟重組並購業務的資深人士表示。

這位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45% 的股權是無法實現對萊茵達租賃進行控制的,宏盛科技還是一個空殼上市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張金成持有的45% 的萊茵達租賃股權與宏盛科技通過轉增股本的方式進行置換交易,並未向證監 會報送任何有關資產重組的申請文件。

根據中國證監會的規定,上市公司購買、出售的資產(總額、營業收入、資產淨額)占上市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合併財務會計報告期末資產 總額的比例達到50%以上,視為重大資產重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行為需經過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審核委員會審核後才能完成。

ST 宏盛引入戰略投資者萊茵達租賃45% 的股權,恰有規避監管之嫌。

45% 既達不到證監會對於構成重大資產 重組情況的比例要求,同時也得不到萊茵達租賃的實際控制權。ST 宏盛此舉可謂架空證監會的監管,直接通過司法途徑來解決維持公司持續盈利的問題。

“這筆交易實際上就是一例借殼上市,最終由法院出面裁定批准了置換交易,無形中架空了證監會。在司法權高于行政權的中國,這可謂別出心裁的‘借殼’了。 ”上述人士感嘆道。

與此同時,上交所通過 ST 宏盛的恢複上市也引發市場議論。

ST 宏盛是2012年12月底被批准恢複上市,而上交所早在2012年6月28日就發佈了《關於完善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 ,雖然交易所表示對新舊規則適用的銜接按照“新老劃斷”的原則,即新規則發佈前已暫停上市的公司,其恢複上市和終止上市等事項適用《股票上市規則(2008年修訂) 》的規定。因此 ST宏盛按照舊規則 恢複上市。

然而 ST 宏盛重組時的擦邊球操作並未引起交易所重視。而就在恢複上市前四日,ST 宏盛的第二次資產拍賣再次流拍,而在交易所批准前一日,ST宏盛又發佈了與山西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簽署資產置換協議的公告。

黃雀離場

伴隨著山西天然氣資產概念的不斷膨脹,ST 宏盛複牌後走出了一條陡峭的K線。

2013年2月8日,ST宏盛恢複上市,股價一飛沖天,從三年前停牌時(2010 年3月19日)的7.06元跳空高開至12.60 元,當日漲幅高達65%,緊接著八個交易日連封八個漲停板,之後又走出兩個漲停板,截至3月20日,盤中最高至17.35元,累計漲幅逾100%。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4月23日,ST 宏盛一紙公告停牌,稱公司重大資產重組一事遇阻,需對該 事項進行重新評估論證。

根據公司發佈的公告,公司原持股16% 的第二大股東張金成已于停牌前一個交易日累計減持 ST宏盛8044.6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截至2013年4月19 日收盤,張金成持有公司0.18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1%。

按照4月19日當天13.25元 / 股價計算,張金成已套現1.22億元,收益逾110%。隨後,公司一直停牌。

5月22日,ST 宏盛正式公告本次重大資產重組失敗。ST 宏盛在公告中表示, “與重組方山西天然氣因條件限制從而致使合作無法正常推進,董事會一致同意終止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宜。 ”目前,負責本次重組的財務顧問海際大和證券雖與ST宏盛一直三緘其口,回複口徑均以公告為準,但其在終止本次重組給出的解釋與ST宏盛大相徑庭。

海際大和在公告中表示,繼重組公告後,海際大和與交易雙方溝通有效,盡職調查積極,重組草案報告、審計、評估、盈利預測等工作都已基本完成。

4月23日,也就是 ST 宏盛公告停牌的當天,海際大和方面稱並沒有接到有關停牌事項的通知,更不了解交易雙方出現分歧的具體原因。

在ST 宏盛與山西天然氣重組失敗的同時,另一家同樣面臨保殼問題的*ST 聯華在5月底的董事會上任命山西省國新能源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上市籌備部門的高偉擔任公司總經理,市場人士據此猜測,*ST 聯華已經開始與山西天然氣開始洽談重組。而*ST聯華的公告也隱約證實了這個猜測,公司已經與新的重組方洽談新的重大資產重組事宜。

5月30日,ST 宏盛複牌,之後連續 七個無量跌停至端午休假。

“有關人士早就借此前的消息和拉高,獲利立場了。 ”一位市場人士透露。

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ST 宏盛資產置換山西天然氣100% 股權一事,涉嫌虛假交易,欺瞞投資者。 “現在交易所已經要求公司給出解釋,下一步就會進入調查立案。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32

百億債務浮出 *ST賢成危機升級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8/2958021.html
擔保危機、民間借貸危機的聯合絞殺下,*ST賢成(600381.SH)如今被迫進行重整,命懸一線。

*ST賢成昨日披露,截至8月20日共有131家債權人向*ST賢成管理人申報了債權,申報總額高達129.29億元人民幣。而公司在此前財報中從未披露過如此巨額的債務。2012年末,*ST賢成披露的負債總額為19億元,到2013年一季度只有8.46億元。

2013年6月18日,青海省西寧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債權人大柴旦粵海化工有限公司對*ST賢成的重整申請,公司股票7月18日起實施停牌。

在擔保危機出現後,各金融機構對*ST賢成進行了一輪大規模的「搶食」,隨後緊接著又是一波民間借貸糾紛的大規模追債。從公司一季報來看,總資產只有30.17億,可謂償債能力極低。

巨額債務也讓正在準備向*ST賢成索賠的股民感到擔憂,一方面可能索賠無望,另一方面可能還要讓利。上海市東方劍橋律師事務所的證券訴訟律師吳立駿稱,他代理的*ST賢成的股民向其表示非常擔心。因為目前每股還有0.37元的資本公積金,該公積金可以用作轉增股票抵償債務,但是依然不夠,公司的每一位股東可能還需要無償讓渡部分股票方能填補巨額債務漏洞。「從股民對無償讓渡意見的統計情況來看,他們最多能接受的無償讓渡比例為10%~15%。」吳立駿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03

*ST天一重組資產四大謎團待解

http://www.yicai.com/news/2013/10/3048586.html
重組消息影響,*ST天一(000908.SZ)復牌後連續漲停,但昨日開盤便放量下跌,盤中多次觸及跌停,最終收報10.39元,跌4.59%。

「像天一這樣的公司能夠被重組,且重組注入的是醫藥資產,應該是重大利好,一般市場預測可能會有翻番行情,但復牌後只7個漲停(ST股每日最大漲幅5%)就被打開並大跌,可能重組資產並不如外界想像的那麼優質。」一位知情人士近日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ST天一重組方上海景峰製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景峰製藥」)擬注入的核心資產可能存在業績虛增的情況,同時其專利情況未真實披露,存在較大隱患。

該知情人士同時透露,其已經將相關質疑向監管部門和上市公司股東反映,希望引起相關方面的重視。

今日,*ST天一將召開臨時股東大會,討論重組方案,有關質疑是否會對審議結果構成直接影響,引發各方的關注。

「包袱」成了香餑餑

*ST天一公佈的重組預案顯示,公司擬將全部資產負債出售給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成為淨殼後發行股份購買葉湘武等23名自然人、維梧百通等7家機構所持景峰製藥100%股權,交易對價為35.02億元,同時配套融資募集資金不超過11.67億元。交易完成後,葉湘武及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ST天一28.72%的股權,成為「新東家」。

資料顯示,景峰製藥前身為上海佰加壹醫藥有限公司(下稱「上海佰加壹」),曾為益佰製藥(600594.SH)子公司,2009年被剝離。益佰製藥解釋當時剝離的原因是,「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益佰製藥只有重新整合自身,扔掉包袱,才能保證持續穩定快速發展。」

根據益佰製藥2008年年報,上海佰加壹於當年年底的總資產為2.41億元,淨資產0.93億元,年度淨利38.17萬元。另外,2009年2月公佈的上海佰加壹轉讓議案顯示,截至2008年11月30日,這家公司累計虧損3271.75萬元,負債率為60.29%。這些似乎都印證了「包袱」一說。

不過,當上海佰加壹變身為景峰製藥,如今再成為*ST天一的潛在重組方時,這個當年的「包袱」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根據*ST天一披露的信息,景峰製藥2012年實現營業收入9.44億元,淨利潤9160.13萬元。截至2013年6月30日,景峰製藥賬面淨資產已達6.1億元,評估價更是達到35.02億元,評估增值474.16%。

業績虛增?

從「棄子」到業績暴增,景峰製藥對*ST天一的重組計劃一度被外界頗為看好。但前述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景峰製藥目前披露的核心資產信息可能存在較大水分,而這或將對重組造成直接影響。

根據*ST天一披露的信息,景峰製藥全資子公司貴州景峰注射劑公司(下稱「景峰注射劑」)為其利潤貢獻的核心業務。

景峰製藥的主要產品為參芎葡萄糖注射液和玻璃酸鈉注射液,2013年1~6月,公司營收5.42億元,參芎葡萄糖注射液營收4.02億元,佔比74.17%;玻璃酸鈉注射液營收1.04億元,佔比19.19%。景峰製藥參芎葡萄糖注射液為景峰注射劑所生產,後者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資料顯示,景峰注射劑是集生產、銷售大容量注射劑、小容量注射劑、凍乾粉針劑、丸劑為一體的具有多類別產品和專利的製藥企業。

「景峰注射劑過往的數據有虛構成分。」前述知情人士引用相關數據向記者介紹,並由此懷疑「景峰製藥為重組(*ST天一)虛增了業務數據」。

根據該知情人士提供的一份景峰製藥曾經向當地政府部門遞交的書面報告,景峰注射劑2008年銷售收入為8332萬元,但*ST天一披露的重組報告書顯示,當年參芎葡萄糖注射液的銷售為10449萬元,兩者相差2117萬元,差異率高達25%。

耐人尋味的是,*ST天一披露的《貴州景峰注射劑有限公司股東全部權益價值評估說明》中有關景峰注射劑2008年的銷售數據又不同於重組報告書:「通過這幾年市場不斷地開拓……銷售收入從2008年的0.83億元至2012年的6.72億元,年均增長速度達到了71%,遠高於市場平均的增長速度。」

另外,根據《貴州景峰注射劑有限公司股東全部權益價值評估說明》,景峰注射劑2009年參芎葡萄糖注射液銷售收入合計18436.88萬元。而知情人士提供的書面材料顯示,景峰注射劑當年在給政府部門的報告中提到參芎葡萄糖注射液「預計2009年銷售額將超過1億元」。

「為了要政策扶持,企業給政府的報告通常會有所誇大。」該人士介紹,2009年景峰注射劑處於技改和項目建設過程中,因此判斷當年其整體業務並未出現大的飛躍式發展。但按照重組報告書提供的數據,景峰注射劑2009年的營收同比翻了一番多。該知情人士分析稱,景峰製藥目前公佈的數據是「為了實現*ST天一的定增對價倒推出來的,從源頭就開始虛增」。

不過,記者並未得到更多支撐該人士觀點的信息。

弔詭的增資

資料顯示,景峰注射劑的前身為貴陽林東製藥廠,成立於1990年10月,2006年改製為有限公司。2012年5月,在收購剩餘20%股份後,景峰注射劑成為景峰製藥的全資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景峰製藥計劃重組*ST天一前,景峰注射劑又進行了一次增資。

*ST天一披露的信息顯示,2013年7月3日,景峰製藥對景峰注射劑增資6205萬元,景峰注射劑註冊資本增至人民幣8000萬元。同時,景峰注射劑計劃於2013年7~12月歸還景峰製藥借款6000萬元。

在前述知情人士看來,「這個增資很有意思」。在他看來,此前景峰注射劑的註冊資本為1795萬元,但作為即將要重組注入的核心資產,「註冊資本顯得太小了」,於是景峰製藥「火線增資」,這樣「至少好看些」。

「有意思的」還不止於此。「6000多萬增資後,馬上就表示要『歸還』6000萬給增資的母公司,這不能不讓人產生抽逃註冊資本的懷疑,而且讓人感覺景峰製藥本身可能資金吃緊。」前述知情人士說。

*ST天一披露的公開信息中提到,「企業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因市場開拓的需要,(景峰注射劑)向關聯方景峰製藥和景峰醫藥借款11027.16萬元。」

專利披露不詳存隱患

*ST天一披露的重組草案顯示,景峰製藥2011年、2012年分別實現淨利潤5492萬元、14968萬元,預測2013年至2015年分別實現淨利潤1.39億元、2.05億元、2.76億元。

上述知情人向記者透露,景峰製藥的業績增長得益於其擁有的專利,但其中一項有關參芎葡萄糖注射液的專利「並不真的歸其所有」。

益佰製藥於2007年取得了參芎葡萄糖注射液擁有一項發明專利——用於治療心血管疾病的中藥製劑及其製備方法和質量控制方法,專利號為ZL20041002286.XL。記者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檢索發現,該項專利的專利權人為貴州益佰製藥,發明人為葉湘武、夏曉輝、周云喜。

前述知情人士提供的書面報告顯示,景峰注射劑前身於2008年9月與益佰製藥簽訂了《專利實施許可合同》,「該專利權以獨佔許可的方式許可給我公司使用」。

「獨佔許可的意思,是指專利所有權是別人的,對方只是准許你使用,反過來,對方也可以收回或者再提其他附帶條件。」知情人士認為,這實際上為景峰注射劑未來的運營埋下了隱患。

記者查詢*ST天一的相關重組信息,但未發現與這一或有風險事項相關的表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365

*ST長油樣本:尷尬的「中國式退市」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4/3658380.html
3月31日上午,20餘名股民來到上證大廈門前,對*ST長油(600087.SH)退市提出質疑。

此前一天晚上,*ST長油發佈公告,首次公開退市時間表:4月23日之前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30個交易日的整理期結束後,公司股票將從上證所摘牌。

如無意外,*ST長油將成為退市新規實行以來首家從上證所退市的上市公司,也是A股市場首家退市的央企。當資本市場一再呼籲健全通暢的退市機制時,以上一幕正是中國式退市的一個尷尬縮影。

四年巨虧80億

*ST長油全稱中國長江航運集團南京油運股份有限公司,為央企中外運長航集團旗下上市公司。2010年、2011年連續兩年虧損,由長航油運更名為*ST長油。此後兩年,*ST長油財務狀況進一步惡化,虧損額由2010年的不足億元,到2011年7.49億元,2012年12.38億元,今年3月22日*ST長油公佈的年報顯示, 2013年虧損額高達59.22億元。

四年光陰,巨虧超過80億元,作為央企的*ST長油何以淪落至此?

「主要是2007年以來槓桿放得比較高,戰略過於激進。」一位大型券商航運業研究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為了進口原油運輸安全和供應穩定,國家在「十五」期間提出「國油國運」戰略,計劃大幅提高國內運輸企業承運能力。包括中遠、招商局、中海在內的航運老大紛紛響應,而長航集團旗下的長油無疑是最積極的那個。

2010年,時任中外運長航集團黨委書記劉錫漢在「長江之榮」交船儀式上的致辭或許可以佐證長油的雄心壯志。「自2008年以來的2年時間內,長航油運自有VLCC(超大型油輪,載重量一般在20萬至30萬噸)船隊規模已達到7艘,春節前還要新接中船重工建造的2艘VLCC,到2012年底預計達到18艘。」及至2012年4月,長航油運披星戴帽成為*ST長油,其17艘VLCC的持有量已經位居國內第一。

「*ST長油的敗筆在於,行業最好的時候進入,買入最貴的資產。現在這些船折價高,又碰上行業下行週期運價低迷。」上述研究員表示。

另一個原因是中外運和長航的重組。由國資委主導的這場聯姻曠日持久而收效甚微。業內人士曾表示,兩家公司業務重合度高又風格迥異,直到如今*ST長油麵臨摘牌,雙方業務整合仍未實際啟動。

「我們要個說法」

無論如何,依據《證券法》和《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ST長油連續三年淨利潤為負被暫停上市後,最近披露的2013年度報告仍以虧損收場,已經觸發了《證券法》和上證所新規的退市機制。上證所將在年報披露後的15個交易日,也就是最遲4月14日,作出是否終止*ST長油股票上市的決定。

「我們從五湖四海來上海匯合找上證所『討個說法』,互相之間都不認識,就是因為相同的悲劇,被長油坑了!」股民劉女士(化名)邊說邊抹眼淚。

十餘名*ST長油股民走進上證大廈,與上證所相關工作負責人進行對話。

股民的訴求點主要在於*ST長油2010年的盈虧存疑。「本來2010年是盈利的,過了一年又說之前不對,是虧損的,中間還成功定向增發。這就好比孩子都生了又翻回頭來說婚姻是無效的!」股民王女士(化名)話音剛落,接待室就響起一陣掌聲。

與此相關的事實是,2012年4月,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為*ST長油出具前期會計差錯更正,更正後,2010年淨利潤由盈利283.1萬元變成虧損1859.47萬元。

而查閱2010年一季報、中報、三季報,其淨利潤均為正向指標。在信永中和給出的專項說明中,此次追溯重述對兩方面進行差錯更正,分別是售後回租賬務處理和燃料費成本及跨期收入。

「會計師事務所在兩種情況下會對上市公司的報表進行追溯調整,一是上市公司有重大的會計規則變更,二是更正以前年度的重大差錯。上述任一情況出現,都需要對以前年度的財務報表進行追溯調整的。」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上海分所合夥人陳傑稱。

「作為交易所,我們關注的是會計差錯調整是否履行了相應的決策程序並進行充分披露。至於會計差錯調整本身是否符合會計準則要求,是由會計師來發表審計意見的。」上證所相關工作負責人表示。

「如果*ST長油2010年實際是虧損的,那就不符合定增條件,既然已經定增完成了,那就要認定2010年是盈利的。」股民廖先生稱。

2010年9月,*ST長油定增方案獲證監會核准,2011年3月,以5.63元/股的價格,向三家機構非公開發行2.75億股。

就此,上證所相關工作負責人向記者解釋,「虧損不能定增」,這是股民的誤解。上市公司實施定向增發與公司虧損與否並無關聯。事實上,由於定向增發僅面向少量特定的投資者而非廣大公眾投資者,其推出之初,一個被稱道的優點就是虧損公司也可以實施,符合市場化原則,效率較高。

「如果2010年是盈利的,那我們還有一年的希望,說不定就是這一年還可以重組。」王女士稱。而組團前來上證所質疑的股民,多數是衝著*ST長油重組預期買入,結果慘遭套牢。

股民廖先生稱,其去年初斥資100多萬元買入近百萬股*ST長油,當時*ST長油股價已經跌至1.5元左右。「即使只漲到3元,那也有得賺。」

而殘酷的現實卻是,退市整理期間,*ST長油股價很可能大幅下跌。

資深市場人士對此表示,過往正是因為資本市場退市機制不暢,「不死鳥」的存在才讓「炒差」、「博重組」等行為往往獲益頗豐。「『炒差』扭曲了價格機制,錯配了資源,實行新的退市制度就是要扭轉這個風氣。」

「中國式退市」尷尬

雖然*ST長油實行退市與否,還要等待上證所最後裁定。但是目前連續四年虧損的事實認定較為清晰,摘牌退市已經箭在弦上。

而即使在30個交易日的退市整理期,投資者沒有賣出股票,也並不意味著所持*ST長油股票會「老死手中」。2012年上證所發佈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方案規定,上市公司股票被交易所摘牌後,公司需要選擇並申請將其股票轉入場外市場進行股份轉讓。投資者可以通過該場外市場轉讓退市公司的股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投資者如果要在場外市場買入,則需要符合一定條件。

證監會主席肖鋼近期表示,今年爭取出台進一步的退市改革辦法。下一階段退市制度改革目標是建立市場化、多元化、常態化的退市機制。肖鋼的表態,讓退市制度再次受到市場的關注。

「退市制度是保證市場優勝劣汰的重要機制,也是證券市場資源正確配置的重要手段,長期以來,我國股票市場難進更難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市場定價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的發揮。」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曾對媒體表示。

從統計數據來看,截至4月1日,A股上市公司總數2537家,退市的企業共計88家,績差企業因連續虧損而退市的不足50家,佔A股上市企業總數不足2%。早在1997年就被提出來的退市制度幾經修改仍舊近似於無,即使2012年退市制度再調整,從2007年就開始斷檔的上市公司退市,也僅有兩家公司在深交所摘牌,與此相對的卻是暫停上市的上市公司各顯神通,通過借殼起死回生,更有綠大地、萬福生科等造假上市的公司繼續在A股市場招搖過市。

只進不出,退市制度的形同虛設嚴重抑制資本市場的活力。然而一邊是退市機制常態化的呼聲此起彼伏,一邊卻是各方阻力層出不窮。「退市可以,別退到我頭上」的心態成為「民間共識」。

在遞上暫緩決定*ST長油終止上市的請願書後,股民三三兩兩離開了上證大廈,他們還在等待上證所的反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157

深陷光耀地產債務泥潭 *ST新都前景堪憂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6/3980495.html
在鼓裡被大股東和原董事長「拖下水」後,*ST新都(000033.SZ)的噩夢至今沒有結束。

*ST新都昨日公告稱,其控股股東光耀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光耀地產)因欠款逾期未還,6月24日被判向債權人償還借款本息合計1.63億元。而作為擔保方之一,將承擔光耀地產不能清償債務的二分之一,金額超過8100萬元。

對*ST新都來說,此並非頭一遭,包括上述糾紛在內,其捲入和光耀地產、原董事長李聚全有關的類似案件,目前已達8起,金額4.1億元以上,其中被法院判令承擔償還責任的超過1.3億元。

按照深圳中院判決,*ST新都償還之後,可向光耀地產、李聚全追討。不過目前兩者似乎都無力償還。*ST新都表示,上述擔保未經決策程序,屬於無效擔保。

深陷光耀地产债务泥潭 *ST新都前景堪忧

深陷大股東債務泥潭

*ST新都披露,2011年3月29日,光耀地產以2%的月息向張文勳借款1.3億元,使用期限三個月,由*ST新都等十家關聯企業提供擔保。當年6月底,雙方又將期限延長到2012年4月30日。但借款到期後,光耀地產一直沒有償還。2012年12月18日,張文勳向深圳中院起訴,並在次年8月31日開庭審理。

今年6月24日,*ST新都收到深圳中院出具的民事糾紛判決書,光耀地產自判決生效起十日內,向張文勳歸還借款本金1.3億元、利息3337萬元及逾期利息、違約金。按照深圳中院判決,作為擔保方之一,光耀地產上述債務中不能清償部分的二分之一,將由*ST新都承擔,如果未在指定時間內償還,將加倍支付延遲期間利息。這意味著,上述債務中的8168萬元由*ST新都償還。

這不過是*ST新都債務中最新的一筆。今年4月,為大股東光耀地產違規擔保事件曝光後,類似債務陸續暴露。據*ST新都披露,就在此前的6月23日,由於借款逾期未還,*ST新都原董事長李聚全已被判決向債權人葉國權償還借款本金1500萬元及相應利息。而在2月19日,因同樣的原因,光耀地產已被判令向債權人周勃償還借款本金6000萬元、利息和逾期利息合計2354萬元。在這兩筆債務中,*ST新都作為擔保方,同樣要承擔其中不能償還部分的50%。加上前述最新增部分,*ST新都承擔賠償責任的債務已經超過1.3億元。

而類似債務至少還有4筆。公開信息顯示,2010年1月和2012年4月,*ST新都分兩次向自然人舒鵬程借款3200萬元;2011年3月、7月,光耀集團、瀚明投資有限公司分別向周瑞坤、王沛雁借款3000萬元。截至目前,除了已償還300餘萬元外,其他均未償還,處於債權人已起訴尚未判決的階段,但其位於深圳羅湖區春風路的新都酒店大樓和文錦花園房產已被查封。

而*ST新都公告則稱,上述行為系李聚全及光耀地產私下行為,其董事會從未就上述借款進行過審議,財務報告也從未反映過該筆借款,對案件亦不知情。

光耀地產負債纍纍

在上述與光耀地產、李聚全有關的八筆債務中,只有一筆6000萬元的違規擔保明確無須*ST新都承擔法律責任。

根據深圳中院判決,在償還上述光耀地產、李聚全二分之一不能清償債務後,*ST新都有權向前兩者追償。

而實際上,李聚全早已債務纏身。2007年,潤旺礦產品貿易(深圳)有限公司(下稱「潤旺公司」)實際控制人對外欠借款2100萬,2010年仍未能償還,導致80%股權被法院查封。此後,潤旺公司引入一家第三方公司償還欠款,得以解除股權質押,但到2012年,潤旺公司須向其支付5200萬元。

從表面上看,李聚全的借款糾紛與*ST新都並無瓜葛。但實際上並非如此,2010年,為了借殼上市,郭耀名從潤旺公司手中收購了瀚明投資100%股權,從而間接持有*ST新都13.83%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並承擔了5200萬元債務。

深圳信用網記錄顯示,因債務糾紛訴訟失敗,光耀地產有兩筆債務糾紛被強制執行,金額分別為7000萬元和1080萬元。

廣東揭陽中院2013年10月的一份裁決文書顯示,2012年光耀地產原子公司光耀集團向林某、張某分別借款1億元和1.2億元,到期後未償還被起訴,並被法院強制執行。而據最高法院網信息,就在6月22日,光耀地產又有4000萬元借款本金、2513萬元罰息被立案執行。此外,光耀地產還有兩筆共約3億元信託融資即將到期。

5月9日,郭耀名接受採訪時曾稱,自2010年收購*ST新都時,從原大股東處承接一筆債務後,就深陷民間借貸不能自拔,規模高達15億元。而光耀地產如今顯然無力還款。在償還之後,如何追討,也將成為擺在*ST新都面前的一大難題。

前景堪憂股東拋售

對經營困難且資金非常緊張的*ST新都來說,上述債務無疑是不可承受之重。

*ST新都一季報顯示,截至3月底,賬面貨幣資金僅有5515萬元,僅為上述要清償債務的47%左右。如何籌集資金,將成為擺在該公司面前的首要難題。

與此同時,其經營狀況也愈發艱難。今年一季度,*ST新都實現營業收入1922萬元,同比增長22.8%,但同期淨利潤卻虧損580萬元,同比下降19.11%,扣除非經常損益後則虧損635萬元。若法院判決最終執行,必將對其業績產生極大影響。

對於法院已判決借款糾紛,*ST新都稱,公司對此不知情,且未經公司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是違反規定程序的無效擔保,將在規定期限上訴,但光耀地產及其他有效擔保方不能履行的償還責任無法確定,無法確認應承擔其中不能清償部分的二分之一的具體金額,尚難判斷此事對公司長期利潤的影響。

違規擔保事件被立案調查、受大股東拖累接連負債、股票被「*ST」等接踵而來,引起了*ST新都股價持續震盪,目前徘徊在4.7元左右。在此情況下,有股東已經拋售所持股票。公告顯示,5月8日和6月18日,*ST新都股東桂江企業有限公司以4.16元和4.43元的均價,分別減持了35萬股和80萬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38

鋒菲複合緋聞經濟學:娛樂圈一次ST重組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29/146199.html

i黑馬:喜歡偷窺隱私、喜歡桃色新聞,而這兩者的結合,如果伴隨著積極的情感導向就會由緋聞轉化成緋聞經濟學,以完成兩只不再被看好的ST股票的重組,讓他們的收益最大化。“鋒菲戀”可以看成是一個很好的品牌重組的案例。

\“不知道,知道也不跟你們講。”接到記者電話,謝賢及謝霆鋒經紀人霍汶希都一律回絕采訪,“這是私事,你們想求證什麽。”並很快掛掉電話。

相反,王菲的經紀人陳家瑛卻表現出很高興的樣子,並為他們的複合祝福,認為畢竟是單身,這是他們的自由,但當問及是否是“藝人約拍”,不然倆人的親密照會曝光?她卻表現出很吃驚的樣子,說直到看到媒體報道,才知道他們複合的事,而且就風行工作室的跟拍一事她感到很氣憤,並表示在必要時他們會訴諸法律。

風行工作室單偉繼跟拍文章的三角戀在圈內引起巨大反響後,他們用4天時間跟蹤拍攝“鋒菲舊情複燃”照則引起了更大的爭議,有人認為他們的敬業精神可嘉,但曝光名人隱私的做法不僅有違道德也侵犯了“個人隱私權”。

但更多的人則覺得這是典型的“藝人約拍”事件,不然如此私密的照片怎麽會曝光,而且還會拍到80個小時的私密生活細節。

緋聞經濟學

孰是孰非,它無形中給持續升溫、人氣上漲的“鋒菲複合”潑了一盆涼水,熟悉娛樂圈炒作規則的著名策劃人小蔡就明確表示這不過是娛樂圈的一次ST重組,兩只人氣下滑的股票,在面臨殘酷的市場和公眾善變的壓力下,不得不利用大眾的弱點:喜歡偷窺隱私、喜歡桃色新聞,而這兩者的結合,如果伴隨著積極的情感導向就會由緋聞轉化成緋聞經濟學,以完成兩只不再被看好的ST股票的重組,讓他們的收益最大化。

章子怡與汪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汪峰借助章子怡超強的人氣,很快完成了由一個搖滾歌星向娛樂歌星的大轉身,他的出場費也由幾萬、幾十萬突然攀升到上百萬,而且每場音樂會的重頭戲就是表白對子怡的愛。

“鋒菲戀”也是強強聯合,回想十多年前,王菲與竇唯離婚,有人感嘆沒有竇唯操刀,王菲的音樂肯定大打折扣,而很快的“鋒菲戀”,讓王菲人氣大增,不僅甩掉了她與竇唯離婚的負面形象,還讓媒體看到了一個女性的強大,敢於追求真愛,盡管這個男生出道不久,還屬於娛樂圈的新生,但他星二代的出身使其未來一定不可估量,加之香港成熟的“造星機制”,很快把謝霆鋒這個新人送上了一線的位置,王菲不僅保住了天後位置,還完成了自己的華麗轉身,由流行歌手向女神的轉身。

他們的愛情由此成為佳話,這恰恰迎合了女性的愛情心理,不管是美醜、年齡大小,其實每個女人的心中都住著一位白馬王子:多金、帥氣又年輕,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女性卻因為各種條件制約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就只好借助偶像來寄托情思,所以當王菲敢於去追求小自己十多歲的男生時,不僅讓女人看到了希望,還讓女人覺得自身價值有所提升,因為現實婚配中總是老男人吃嫩草,而老女人泡小男生總是會不被看好,或者會認為是有所圖,感情不純凈。

當年就有娛樂評論人說謝霆鋒畢竟是一個新人,搭上王菲有助於自己的星途,然後在條件成熟後,再找與自己年齡差不多的女星,結果一語成讖。王菲還是王菲,並沒有因此自暴自棄,而是很快組織家庭,結婚、生子,人生如同一個陀螺,在轉了一圈後,他們又回到了感情的原點,這次又是王菲要出新碟,謝霆鋒有新的影片要上映,是巧合還是另有安排,這讓娛樂圈的是是非非很快放大成為一個社會事件:理智與情感,它不得不讓理性的人去懷疑複合的動機和感情背後的經濟利益。

而對於廣大女粉絲來說,它終究是一件高興的事,女神在45歲時,還可以找回自己的真愛,她的容顏沒有經歷歲月貶值,而是變得更有韻味,但對於男士來說,他們未必會相信娛樂圈里的童話,因為在這一切情感巧合的背後卻有不合邏輯的猜測。引用一媒體總編的原話:任何周密的跟拍也無法拍到倆人的隱秘臥室生活,甚至是親吻的詳細部位。

這些死灰複燃的情感,在粉絲們的合力下,很快轉化成媒體頭條,而頭條帶來的效益就是兩只ST股重組的勝利,很快,他們的片約、出場費等都會增加,這就是娛樂圈的價值鏈。難免會讓一些策劃公司用奇招取勝,甚至是用“惡俗”來炒作。

複出的背後

回觀這幾天娛樂版的頭條,幾乎全是與情感有關的八卦,當導演王全安嫖娼事件近乎央視遊街似的曝光後,很快激發了社會不同階層人士對“人性”的討論和鞭撻,接著是姚晨的出軌事件,其前夫的爆料真假讓媒體圈再度沸騰,這些夾雜著隱私與人性陰暗的過度闡釋不僅滿足了公眾胃口,也很好地轉移了視線。不過,它也影響到新影片、新唱片的銷量,原因是其關註度在下降。

比如謝霆鋒9月上映的新片《一生一世》很快就被擠下娛樂圈頭條,其人氣節目《12道鋒味》收視率也在下降,這是一檔真人秀戶外美食節目,重在打造居家好男人形象,而謝霆鋒的美食“主夫”與好父親形象並沒有給節目帶來超人氣收視。

有人認為他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扮演好兩個孩子的父親,其經紀人於是通過微博暗示霆鋒想探視孩子、要照顧好孩子卻遭到女方拒絕。而張柏芝弟弟在微博爆料說不是女方不讓其探視孩子,只是因為男方太忙、有很多事情要做,還要忙著感情的事。

年初,媒體就傳出謝霆鋒借助巴黎時裝周與王菲私會,趙薇如何在暗中穿線讓他們感情複合,這些真真假假的信息都意在挽救王菲的人氣,但其新近推出的新歌《愛不可及》還是差強人意,有網友直呼失望,甚至感覺“歌後因長年吸煙,其嗓音已嚴重受損,最後不得不借助錄音室修音等方式來彌補,但還是不如從前”。

美人遲暮,這是人力無法抗拒的自然法則,但王菲就是王菲,她的經紀人團隊希望造就不老的女神神話,於是在她45歲生日時曬出“歌後素顏”,說是如同25歲少女,緊接著是一大堆文章寫女神如何戰勝時間、戰勝歲月,她將迎來新的事業、新的情感。

有網友隨後羅列出她複出時的一系列情感事件,結果發現她每次的複出幾乎都與結婚、離婚有關,莫非這次又會祭出情感的殺手鐧,又要結婚或者再戀愛?

無獨有偶,9月20日,媒體鋪天蓋地是王菲與謝霆鋒纏綿80小時的新聞與細節,這足以挑逗起公眾的好奇心與窺私欲。

王菲順利成為頭條女王。

有媒體朋友感嘆,唯有王菲可以活出自我,她在經濟獨立後,無需受經紀人、背後團隊左右,可以選擇自己的真愛,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這就是榜樣的價值,她完全活出了自信。

事實果真如此嗎?

娛樂圈就一江湖

幾天前,記者還采訪了竇唯,他說他很享受現在的清雅生活,沒有太多的物質欲望,與高原住在一居室的房子里。他閑時就會到後海一家酒吧喝茶,而且一坐就是大半天。

問起他與王菲離婚的原因,他說兩人差距太大,他覺得他還是與高原更合適,兩人性情、愛好更接近,而且有相同的價值觀,盡管兩人會爭吵,但很快就會過去。

當年竇唯如日中天時離開樂隊,至今讓很多人不解。他說這其實與他一直想追求淡泊的生活有關,而王菲一直就愛熱鬧。

竇唯說他不能適應音樂圈尤其是娛樂圈的浮躁。在很多藝人看來,演藝圈就是一個大的江湖,每個藝人背後的經紀人、經紀公司組成一個利益體,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江湖地位,就不得不想辦法占據媒體的重要位置,這就不得不犧牲藝人的隱私、家庭等。

當年王菲為了在香港發展,不得不改名王靖雯,這是他很不喜歡的,隨後又要跟著經紀人的節拍來調整生活,這些都是他不喜歡香港娛樂圈的原因。

當年,他們拿他和王菲的離婚來炒作,竇唯至今對媒體還保持著距離。

究其原因,香港當年的娛樂圈遠沒有現在這麽開放,當年他們為了維護偶像聖潔的形象,甚至不能透露藝人的任何情感生活,劉德華就曾被隱婚多年,就連成龍也是隱婚多年後才公布自己的婚姻情況。

直到後來社會認知發生了變化,追星族的審美也在發生變化,他們由單一的“型男玉女”偶像崇拜向個性、實力派偶像轉移,香港的造星機制為了趕上這一變化,隨後策劃出了“居家好男人”、“個性女神”甚至是“大叔”形象,很多藝人才得以展示他們人性的一面。

王菲的離婚、結婚、再離婚,到追求比自己小的男人,這些都暗合了社會審美和情感的變遷,她由流行歌手向個性另類的實力派發展,每一段經歷,其實都在反映香港娛樂圈與內地流行文化的變化,人們的情感選擇和對待愛情的方式也變得多元。

而娛樂經紀公司正是利用了公眾求變的心理,他們把藝人的一次次情感危機轉化成眼球經濟,這就是娛樂營銷學,也是危機營銷學。

品牌分析師李光鬥研究明星經濟學多年,他認為能把情感、哪怕是負面的情感轉化成正面的新聞,這就是粉絲營銷學的最大學問,“往往公眾只會對表象感興趣,他們不會去深究這背後的動機,而經紀公司就是利用了粉絲盲目的心理,把私人情感放大成公共話題,從而完成藝人與消費者的情感認同,並最終實現他們的市場價值。”

挽救或者說是重塑藝人品牌,無疑通過個人隱私或者說是緋聞炒作是一條捷徑,因為它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激發起公眾窺探、探討等一系列好奇心,從而完成品牌的增值效益。

而王菲、謝霆鋒當是一個很好的品牌重組案例,它也適用於其他的商業行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625

殼資源價值庇護 *ST超日重整推高債務兌付預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0/4026136.html

正處破產重整階段的*ST超日於近日公布重整計劃草案,若重組成功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將易主,而備受關註的“11超日債”更有望全額兌付。

瀕臨退市邊緣的*ST超日(002506.SZ),在A股殼資源價值的庇護下再次得到喘息。

正處破產重整階段的*ST超日於近日公布重整計劃草案,若重組成功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將易主,而備受關註的“11超日債”更有望全額兌付。

多位分析師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殼資源目前仍給A股公司帶來隱形溢價,*ST超日債務兌付好於市場預期,此次整合路徑或將引發公司債市場的重估,但同時也讓信用市場是否處於市場化違約添加不確定性。

超日債有望全額兌付

*ST超日於本周發布重整草案,重整案投資人由協鑫集團旗下的江蘇協鑫能源有限公司(下稱“江蘇協鑫”)、上海久陽等九方組成。

若重組順利完成,江蘇協鑫將成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ST超日將以不低於19.6億元,支付重整費用、清償債務、提存初步確認債權和預計債權以及作為*ST超日後續經營的流動資金。

在債權受償方面,草案顯示按照先後順序職工債權和稅款債權將全額受償,有財產擔保債券按照擔保物評估價值優先受償,未能就擔保物評估價值受償的部分作為普通債權受償。普通債權則區別對待:20萬元以下部分(含20萬元)全額受償,超過20萬元按照20%的比例受償。

對於因利息違約而備受關註的超日債,重整草案的處理超出市場此前預期。草案規定,每張“11超日債”本息合計111.64元,可優先受償的約3.06元,剩余108.58元作為普通債權受償。每名債權人未受償而轉為普通債券的部分,20萬元以下(含20萬元)部分全額受償,20萬元以上部分按照20%比例受償。

此外,長城資產管理公司、上海久陽還將在8.8億元額度範圍內為“11超日債”提供連帶責任保證。公告稱,如重整計劃獲得執行、長城資管和上海久陽承擔相應保證責任,“11超日債”本息將全額受償。

“11超日債”的利息違約發生在今年3月,這起國內首單公募債券違約,和之後目前仍未解除違約警報的華銳債引發強烈市場反應,民企債券出現較大幅度調整。

興業證券分析師表示,若*ST超日此次重整成功,可提升市場對民企債券的風險偏好,調整幅度較大的民企債券再迎市場追捧,此前市場對城投債過分追逐、對民企債券的一刀切規避的投資風格也可能發生變化,此次重整顯示A股公司仍具有殼資源價值,公募債券的債權人有可能獲得比破產清算更好的回收價值。

方案仍存變數

不過,“11超日債”能否全額兌付,目前仍存有不定數,重整計劃是否通過成為決定性因素。

草案顯示,重整計劃需要獲得債權人會議、出資人會議表決通過以及法院裁定批準;若未獲通過,上市公司將進入破產清算。據測算,破產清算環節下“11超日債”的普通債權受償率僅有3.95%,而其理論回收率約為6.58%,實際操作中或將更低。

聯訊證券報告指出,雖然*ST超日前期存在重組失敗的事實,但持續重組失敗並任其殼資源退市可能性不大;對於公司領導層來說,如果不能實現重組,將要實現在無形資產上的明顯損失,會加速推進重整落地。

草案規定,債權人會議表決通過重整計劃的標準是各表決組均表決通過,出席會議的同一表決組的債權人過半數同意並且其所代表的債權額占該組債權總額的三分之二以上。

在表決中,有財產擔保債權組、職工債權組、稅款債權組和普通債權組4個組別具有表決權,預計債權組不參與表決。其中,普通債權組的構成包括銀行貸款、應付賬款、債券的其余未優先償付部分、其他未優先償付部分。


(編輯:李燕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