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集團瘦身減夥計人工 南早太子女加薪兩倍 李華華


2009-04-22 AppleDaily





 

大馬糖王郭鶴年個女郭惠光,上年尾接阿哥郭孔演棒,坐正做經營《南華早報》嘅SCMP集團(583)揸fit人,隨即有大動作,幫公司裁員瘦身。

年紀輕輕嘅佢(30歲出頭),手起刀落先裁員30人,再一刀切全體(月薪2萬銀以上員工)減薪最少5%。不過,噚日南早出年報,華華一睇薪酬表,發現郭小姐並未同甘共苦噃,逆市照加薪,而且加幅超過兩倍!

阿哥郭孔演斗零唔收

南 早08年業績較前年同期倒退六成幾,噚日出年報,阿哥郭孔演喺最後一次嘅《主席函件》話:「在(08)年中,本集團開始受到日益嚴峻的經濟狀況所帶來的衝 擊。」上個月,郭小姐更向全體員工發信,話廣告收入受金融海嘯影響,為節省開支,月薪2萬銀以上嘅員工,分層減薪5至12%,直至今年底,而10萬銀以上 嘅管理層,就要減足12%o忝。叫班員工減薪時情理兼備,已經退下火線嘅郭孔演亦一個仙都唔要,連董事袍金都冇,但南早太子女嘅人工就不減反加(又或者已 經減咗,但加多過減,所以唔多覺),加嘅花紅事小,只係多咗25.9萬銀,底薪就加得和味,由07年44.3萬銀勁加到151.8萬,多咗成百萬,即係總 薪酬加足2.2倍去到198.3萬銀。本嚟升職兼坐正做阿一,加薪都係理所當然,但比重同員工減薪差天共地,班夥計唔知會有乜感受呢?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4

5000万吨产能宏图 台泥瘦身抢攻华南市场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17/HTML_T3VA8WH9A8G5.html


7月10日,台泥在广东英德厂正式推出品质服务中心。

辜成允热情地与当地政府官员拥抱,在随后的午餐上,他挽起袖子,一一与来宾敬酒。在来到与记者约定专访的地点时,依然红光满面。

这位顶着台湾“世纪豪门”光环出生的世家公子,自2003年从父亲辜振甫手中接过台泥的掌门印以来,就全力冲刺大陆市场。

现在,他终于可以说,台泥用了五年时间,做到了大陆水泥三甲的位置。

然而,这并非可以成为松口气的理由。对于台泥2008年的业绩,辜成允用了“非常不满意”五个字。

尽管早在去年底,国家就提出了4万亿救市措施,其中大部分投向基础建设领域。按此逻辑,水泥行业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然而,整个第一季度,如像其他水泥同行一样,辜成允并没有明显感受到投资拉动带来的春意。直到5月、6月,投资力度带来的效果才开始逐渐发酵。

“我想,对于整个大陆水泥业来说,最坏的时间已经过去。”辜成允说。

寻找收购机会

眼下,业内最焦点的话题是,由于前段时间的大规模扩产,水泥业会否大面积出现产能过剩的危机。事实上在华东等区域价格战早已打响,在浙江一些地区,甚至价格低到了每吨220元左右。

辜成允认为,中国水泥产业集中度低,是非理性竞争的重要原因。尽管中国水泥业的产能已经超过人均一吨的水平,处于产业周期中的高峰状态,但这其中有大量的落后产能将面临淘汰。

因此,台泥的选择仍然是,继续扩大在华南地区的规模以带来成本优势。

7月9日,辜成允拜访了与英德邻近的韶关市。

台泥已经计划将在该市曲江区乌石镇投资超过30亿,建设4条日产6000吨生产线,使之成为继广东英德、广西贵港以及福建福州后,台泥在华南布下的又一颗重要棋子。

与此同时,台泥在佛山和东莞的水泥粉磨站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之中。

目 前,华南地区的水泥业呈海螺、台泥与华润三大巨头鼎立之势,而按照2008年的产能来算,台泥已经成为华南地区水泥老大。但是辜成允认为,“优势还并不明 显,虽然做到了华南第一,但占有率还不到20%。按照我们的分析,只有在区域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0%以上,才可能真正发挥出最大的规模效应。所以,台泥下 一阶段的目标,仍然是围绕着华南地区来做大。只有在我们认为华南市场已经非常稳固的时候,才会计划进入其他区域。”

台泥刚进入大陆的时候就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2004年到2008年,在大陆的生产能力超过2000万吨。

到2008年年底,包括粉磨站和矿渣粉磨站在内,台泥在大陆的产能超过了2650万吨。

现在,台泥的第二步计划是,到2012年,在大陆的生产能力超过4000万吨,再加上台湾大约1100万吨,在总体产能超过5000万吨。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开拓新基地的同时,辜成允还在积极物色并购对象。

“我们是在很积极地跟所有可能的对象进行接触。不过,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并购就如同结婚一样,讲究两情相悦,所以我们并不会去强求,而一旦有机会,也决不放弃。”辜成允说。

在2007年末,台泥以2.5亿收购了同在香港上市的嘉新京阳水泥。

虽然此举连累了当年的财报表现,但辜成允认为值得。“台泥福州厂只是粉磨厂,附近没有石灰石储备,而嘉新水泥位于江苏句容,并购之后,可利用两地的航运设施,为福建台泥提供低成本的熟料渠道,甚至比直接从华南供给还要低。

“目前华南市场三大巨头都有很强的竞争力,特别是目前行业景气度没有完全恢复的状态下,对于一些小水泥企业来说,生存压力将会加大。”数字水泥网一位行业分析师认为,下阶段华南水泥市场将逐步走向并购、兼并,进入重新整合的阶段,“这可能为台泥的并购提供机会”。

瘦身运动

随着将主业发展重点移师大陆,辜成允还在台泥集团进行了一场清理运动。

台泥集团,不仅在台湾水泥市场占据着50%以上的垄断地位,还曾涵盖水泥、电力、环保、物流、化工、电信、有线电视等十数个产业,是台湾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

然而,随着台湾市场逐渐萎缩,台泥开始陷入困境。

更为要命的是,之前花大钱进军的电信、有线电视等市场,并没有出现预期的赢利,反而增加了台泥的经济负担。

不破不立。辜成允做出了壮士断臂的决定——“确立以水泥为核心主业,坚决处理非核心产业”。

“ 我们先是打包卖出了四家无线电视公司,然后再把主要的化工公司信昌化工推上市,使它变成一个独立公司。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化工公司叫台泥化工,与信昌化工 有产业链互补的关系,我们也计划在合适的时机把它注入信昌化工。这样就可以把跟台泥主业没有直接关系的公司做一个剥离。”辜成允说。

而接下来的一个步骤,则是处置那些已经不合适继续生产的水泥厂。

辜成允介绍,“台泥在台湾还有两块很大的地盘,分别在新竹、屏东地区以及花莲,由于这两间水泥厂现在都已经在市区里,我们现在很积极地在做土地使用变更,希望让它变成住商用地,然后转到开发商中去,如果顺利的话,这部分所获得的资金也可以用于扩充水泥主业。”

现 在,如果把台泥集团的主业划一个圈,那么最里层,也就是最核心的无疑是水泥以及与之联系紧密的发电、环保产业,包括台泥、台泥国际、和平电力、达和环保 等;圈的第二层是技术、建设及信息化平台,包括士敏工程、光和耐火、光和建设、台泥资讯等;而圈的最外层则是物流服务平台,包括了通运仓储、达和航运及和 平港等公司。

“在把一些不相关产业剥离后,这将使我们的资金使用更为集中,业务更加专注。”辜成允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23

“瘦身”后康师傅方便面率先提价10%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102/2036929.shtml

  《每日经济新闻》获悉,康师傅方便面已于昨日(11月1日)率先完成提价,涨幅10%,零售价由原来的每包2.0元调整到2.2元。公司称涨价是因原 料价格大幅上涨所致。此前,康师傅、统一已将部分方便面的净重减少了5克至10克不等。业内人士指出,康师傅此次率先高调提价,或将引起其他方便面品牌跟 涨。
康师傅方面表示,该公司用于制造方便面的主要材料如面粉、棕榈油、淀粉及其他调味原料(如:葱、姜、蒜等)的价格,自今年起累计涨幅已达15%~100%不等,经营成本的上升,已达到临界成本的边缘。
“原物价格上涨对企业的经营确实是一个压力,我们尽量通过成本内控来缓解。目前价格暂时没有调整。”统一企业昨日向记者表示。
上月,康师傅、统一等品牌已将部分产品的面饼重量缩减,大部分企业将“瘦身”归结为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的压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05

珠三角玩具企业瘦身转型样本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2/631503.html

三角一些玩具、服装、鞋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再次被成本压力逼近所能承受的临界线。

在玩具行业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东莞市坚胜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伟坚对这个传统产业的前景感到困惑。与很多同行一样遇到发展瓶颈,尽管订单逐渐回 暖,但同时成本也节节攀升,他暂时还无法找到有效控制成本的方法,只好选择将生产规模缩小,将玩具厂工人人数从最高峰期的五六千人减少到目前几百人。

珠三角大型玩具企厂数量有所减少,作为玩具出口贸易商的深圳市华坤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谷武对此深有体会。“今年来一直为找厂下单感到很烦恼,一 些常年合作的上规模港台资玩具厂家陆续关闭或转移,一下子很难找到合适的新供货商,欧美技术壁垒越来越高,由于担心小厂达不到要求,因此只好推掉了不少订 单。”

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不断上涨,加上汇率波动,蚕食着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后一点利润。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今年11月对玩具、鞋等45家轻工出口企 业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自6月19日中国重启人民币升值以来,45家轻工出口企业中有35家出现利润下降,如果未来人民币汇率升值1 个百分点,45家企业中预计将有20家利润率下降3%以上。

成本优势丧失加速,出口风险加大,面对新一股寒流,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步伐。

三大风险:成本、质量和贸易壁垒

李伟坚是在1989年加入玩具代工队伍中,凭着珠三角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过硬的产品质量迅速扩张,出口生意做得如火如荼,并成为了美泰、沃尔玛、迪士尼、肯德基等大型玩具采购巨头的供货商,在中国玩具制造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些玩具采购巨头对产品要求非常严格,会不定时派第三方来验厂,想要进入这些企业供货体系并不容易,例如为肯德基生产玩具赠品的企业,全球能达到 其标准的只有7家,我们是其中一家,肯德基采购量非常大,一个订单动辄上千万个玩具。”李伟坚谈到,他曾一度是以数取胜的,但最近几年随着原材料价格波动 太大以及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加上汇率波动,这种大规模代工出口的风险越来越大。

今年来,棉价大涨大跌令纺织服装行业陷入被动的状态,而在玩具产业则更早已经历过原材料价格的震荡。玩具行业原材料品种繁多,企业有可能仅一年内采 购的塑料原材料就上千种,没太大科技含量的玩具产品的定价与原材料价格密不可分,而原材料从2007年以来波动得非常厉害,玩具订单报价一不小心就会亏 损。

李伟坚与同在东莞设厂的玩具巨头合俊曾一齐争夺过一个上亿元的机器人玩具订单,他当时所报出的机器人玩具单价是200元,而合俊报价是150元,合俊以价格优势拿下订单。不过,李伟坚核算了一下成本,只要原材料上涨一点,按合俊的报价肯定是亏损的。

合俊在2008年10月轰然倒下,在业界引起一片哗然。在李伟坚看来,这不仅与金融危机爆发引起订单萎缩有关,更多还是合俊内部存在经营管理的问题,以削价竞争扩大规模导致连连亏损,最终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

成本预算对劳动密集型的玩具行业来说至关重要,但这对大多利润在2%~3%的玩具企业来说也是极高的要求。最近几年原材料的价格震荡往往超出企业的 预期,例如塑料价格曾一度出现过上半年从11000元~12000元/吨上升到17000元/吨,紧接着在下半年又跳水到7000元/吨,过一阵又冲上万 元一吨。

“以前每月报一次价,因为原材料价格波动,近两三年来变成一天一个价,这对玩具出口企业来说非常困难,像肯德基这样的大单,从研发设计到交货的周期 往往是一年,普通订单从下单到交货也要两三个月,我们对报价束手无策。人工也在不断上涨,目前东莞工人工资普遍在2000元以上,今年来上涨幅度达到 20%~30%,而出口玩具要提价5%都不容易。”李伟坚对玩具代工的现状感到很无奈。

不仅仅是成本风险,欧美贸易壁垒渐筑渐高,也在增加玩具企业的出口风险。美国是中国玩具的主要出口市场,但近年来出口美国的中国产玩具频繁发生召回 事件,日前,美国进口消费品监管机构的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表示,如果中国玩具制造企业不根治安全隐患的话,将会遭遇更多的召回。此外,欧盟委员会将于 2011年7月20日正式实施《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该指令是目前世界上最严格最苛刻的玩具法规。

对于安全质量,李伟坚一点都不敢松懈,他身边就曾有朋友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2007年,佛山市利达玩具有限公司老板张树鸿以自缢的方式,回应了美国最大玩具商美泰对中国产玩具大规模召回事件。这件事情对李伟坚震撼很大。

押注瘦身转型

广东玩具生产大约占全球的一半。这几年来,目睹身边的玩具制造大鳄一个个倒下,李伟坚感叹自己的玩具厂能够生存下来实属不易,从去年起对企业进行大 刀阔斧的战略调整,一边将玩具厂迅速缩小到几百人的规模,一边加强了研发和设计,集中为一些中高端客户代工。与此同时,他腾出很大精力跨入LED灯具这个 新领域。

目前,国内企业一窝蜂涌入LED灯制造行列,李伟坚称,自己不是盲目地跟风踏入这个新兴行业,而是有计划地进行转型升级,在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大趋势下,必须提高产品附加值。

李伟坚初步的算盘是,年产1亿元产值的玩具,至少需要 2000名工人,而生产同样产值的灯饰,不到300名工人。一个玩具只能买几元到几百元,而一盏无极路灯可以卖到2000~3000元,一些LED路灯甚 至买上万元一盏,而且灯饰的原材料远远没有玩具的复杂,相对容易核算成本。

通过收购以及整合多方资源,李伟坚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已建立起8万多平方米的各类照明灯生产基地,拥有年产值10亿元的产品生产能力。

他坦言,LED灯的核心技术掌握在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手中,该企业LED灯芯片基本还是依靠进口,但在LED灯开发应用和设计等方面取得很大突破,正在与一些照明光源科研机构合作从核心技术突围。

“国内外都在鼓励企业朝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这个新兴产业有很大市场空间,因此我们的节能灯从一开始就以自主品牌进军国内外市场,近日刚拿到一宗来 自智利的大单,因为之前从事电子玩具出口,熟悉欧洲RoHS指令等标准,也很顺利进入欧盟等市场。”李伟坚解释说,新兴行业更容易培育自主品牌,而玩具行 业已非常成熟,设计、品牌以及渠道基本掌握在美国、日本等玩具企业手中,而且中国玩具80%~90%以出口为主,国内缺乏玩具销售渠道,拓展内销也困难重 重。

在劳动密集型的玩具行业“瘦身”后,李伟坚明显感觉到成本压力减轻不少,对玩具订单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不急着依靠数量来维持工厂的运转,今年来一直保持赚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77

JOYCE楂弗人瘦身聖手

2005-9-29  NM




上週六,位於中環新世界大廈的JOYCE裝修後重開,鋪頭的金色雕花大門在皇后大道中顯得特別搶眼。配合八月公布業績,盈利倍增至六千多萬,這個時裝王國再次揚眉吐氣,功臣正是一身中性打扮的JOYCE董事總經理馬美儀。

四十歲的馬美儀,九八年上任前,JOYCE一直由其母親Joyce Ma(馬郭志清)揸旗。接手時公司是一間虧蝕二億一千萬,負債三億元的公司,接二連三失去DKNY、PRADA、GUCCI及GIORGIO ARMANI的代理權,市場均睇死JOYCE翻身無望。馬美儀一上場即大刀闊斧斬纜,結束東南亞業務,搬鋪兼裁員。兩年後,為了公司發展,一句不可以「愚孝」,更將JOYCE控股權出讓,現時大股東為九倉主席吳光正。

外間對JOYCE刮目相看,馬美儀卻不以為然:「JOYCE其實沒變過,世人一向習慣見低踩,見高就捧,我從不理別人怎麼看。」

上 週六下午二點,馬美儀與父母,即JOYCE主席馬景華,及行政總裁馬郭志清(Joyce Ma),及一班店鋪設計師,為中環旗艦店開幕剪綵。場內,馬郭志清猶如一隻穿花蝴蝶,興奮地滿場飛,不斷問來賓新店是否很漂亮。女兒馬美儀則冷靜地應付傳 媒的提問,但仍忍不住心中感慨:「這間店代表着JOYCE一個新時代的開始。」這位第二代掌舵人,在長達八年的苦心經營後,終於一吐多年烏氣。

○○年後,馬家雖失去JOYCE控股權,由會德豐購入五成二權益,馬家只持有二成三股份,但公司仍由馬家經營。 JOYCE由馬美儀的母親一手創立,九一年上市時,公司擁有多個國際品牌,如GUCCI及PRADA等。九五年更衝出香港,在台灣、泰國、菲律賓及韓國等地設分店。九七年,一場金融風暴,令這個時裝王國差點沒頂。其中,九六年開設的泰國分店,面積達二萬呎,一年便蝕掉三千萬。九七年度公司錄得二億一千萬虧損,負債比率超過七成。此時,母親馬郭志清就淡出JOYCE的管理層,馬美儀臨危受命於九八年接任JOYCE董事總經理一職。對於母親揸弗時的JOYCE表現,馬美儀表現得十分敏感,只說:「我不會comment以前管理層的做法,因為不是我下決定的。」

置之死地而後生

不過馬美儀也坦言,母親教曉她時裝的眼光和品味,但做生意的方法,包括做事要理性和對數字要敏感,就得到父親馬景華真傳。所以,馬美儀上場第一件事,便是為當時擴充過度的公司止血。

畢 業於波士頓西門學院的馬美儀,擁有國際管理及市場學學位,上場後,她立即結束泰國、菲律賓及南韓等地的分店,令JOYCE九八年撇賬一億多元,獨留台灣市 場。「唔可以話當年進軍東南亞的決定是錯的,因為那時大家全都唱好個市場,就如現在對內地一樣,從沒往壞的方面想過。」馬美儀十分崇拜母親,每每為其護 航。

與此同時,馬美儀想盡辦法為公司瘦身,包括大幅裁減員工,又為了節省租金,將中環店鋪由嘉軒廣場搬到新世界大廈,亦把手頭PRADA代理權出售,套回三千八百萬。九八年底,更主動引入意大利HdP集團為股東,以紓緩財困。

愚孝非好事

可惜,香港經濟一直低迷,至○○年,馬美儀形容當時公司面臨着信心問題。「當時,香港經濟毫無起色,大家都覺得奢侈品一行嘅生意冇得做。」

為了公司未 來發展,馬美儀不惜冒上背負斷送家族生意之名,將JOYCE五成二控制性股權,以二億元出售予會德豐,馬家只保留二成三權益。「愚孝唔係好事,而且當時我 們已還咗大部分債項,所以唔係為咗錢。你會揀小船一個人撐,還是泊住大船呢?」事實證明,JOYCE截至○○年底的全年業績,已由虧轉盈,賺一千多萬。○ 二年,出名數口精的九倉主席吳光正私人從會德豐手上購入JOYCE股份,成為公司現時的大股東。在緊接而來的沙士一役中,JOYCE亦能順利度過。終於,在○四年錄得三千多萬盈利,馬美儀成績被肯定。

嚴控成本防損手

吸取以往因借貸擴充,以致債台高築的慘痛教訓,馬美儀掌舵下的JOYCE,即使拓展新業務,一定不會借錢。同時,將公司的現金維持在高水平。公司就 算被分析員批為保守,也不會貿然作出投資。近年,JOYCE已減慢台灣的發展,而○二年進入中國市場後,至今亦只是供貨給特許經營商,沒有專門店。「好多 人都知道有危便有機,但其實相反亦是,以中國市場為例,這兩年不少人蝕咗好多錢,我們會先找特許經營商做,可以先觀察市場,不會一燒就燒到自己手指。」

馬美儀純熟地列出各項數字:「內地好的店鋪,每日每平方米租金要三至四美元,利得稅、進口稅加起上來近百分之四十,在《VOGUE》雜誌賣一版廣告要十幾萬,就算一個月有五十萬生意,都預咗要捱。」

在 馬美儀努力經營下,所有主要成本均與營業額緊密掛鈎,而且將比例控制在她形容為「好靚」的數字。例如,租金佔營業額由以往的百分之二十五至二十六,降低到 現時的百分之二十一至二十三,而員工薪酬則佔營業額約百分之十等。「在支付任何成本或投資前,我都會先清楚計算好P&L(賺與蝕),如入貨,我們 有一套系統,令入貨與營業額掛鈎,確保季尾剩的貨,在兩至三季內,就可以透過鴨脷洲的散貨場清晒。」馬美儀說。

拓新品牌分散風險

九 十年代初的JOYCE,收入主要依賴五、六個大品牌,包括DKNY、GIORGIO ARMANI、PRADA、GUCCI、 HUGO BOSS及JIL SANDER。九六年起,或出走或出售,如今只剩下最後兩個HUGO BOSS及JIL SANDER;但近年馬美儀積極拓展更多新品牌,為其設立專門店,如MARNI、BALENCIAGA、DRIES VAN NOTEN及ANNA SUI等。「現在公司有擁有超過一百個品牌的代理,其中有八成是獨家代理。但我們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只依靠幾個品牌。」馬美儀表示,公司每找到一個新品牌,都會先放在JOYCE內售賣,之後再決定會否開設專門店。

不過馬美儀就承認現時競爭比以前激烈,而一些以前JOYCE代理的品牌,亦被I.T所搶去,如Ann Demeulemeester,Hussein Chalayan等。

「現在公司買貨的部分主要由我媽媽負責,她的眼光是全世界認可的。她會到處去看時裝展,有時在街上看到別人穿的衣服好看,會跑去問人家在哪裡買。」提起母親,馬美儀總一臉佩服。

夏天的蛇喜歡刺激

多年來,別人認識的馬美儀,仍只是馬郭志清的女兒。如今,JOYCE的成功翻身,馬美儀的努力亦得到認可。年初,她便獲《時代》雜誌選為「亞洲十大年輕時尚創意才俊」。其實,在接管JOYCE前,馬美儀已在公司市場部浸淫了十幾年,工作之一是打理JOYCE Magazine(該雜誌已於○○年停刊)。

對於JOYCE未來發展,馬美儀已有滿腹大計。「來緊春夏會多開四、五間專門店,○七年會主力擴充中環店鋪。至於內地,第一間專門店會控制在一萬呎以內,保障自已嘛。」馬美儀說。

這位至今仍獨身,喜作中性打扮的女強人,形容自己是夏天的蛇充滿活力,她喜歡刺激、爆炸性的運動。現時,位於黃竹坑的公司內,設有健身室,教練是杜德偉哥哥杜德智。每星期,她都會空出兩、三次午飯時間做健身、打拳。近期她更迷上賽車。「月尾我去米蘭睇騷,十月中回來後,希望可以放幾天假,和朋友去珠海賽車。」提起興趣,馬美儀才難得露出輕鬆的笑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21

奇瑞瘦身:二次轉型放棄「唯規模論」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9/xOMDAwMDIyNTIxOA.html

奇瑞汽車年初在北京公佈去年全年的銷量為68.2萬輛,並把今年的銷售目標定為80萬輛,預計增長率只有17.3%,遠低於近年的實際增長速度。

「2011是奇瑞的轉型期,今年銷量不是主要目的。」奇瑞內部人士透露,奇瑞對自己並沒有量的要求,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態度堅決地表示:「今年寧可跌落到銷量前十名開外,也要實施戰略轉型。」

中 期發展戰略將2009年定義為佈局的一年。這一年,奇瑞形成了四張營銷網絡,還推出了瑞麒和威麟兩個高端品牌。為了配合多品牌,奇瑞推出了眾多產品,形成 「多生孩子好打架」的局面。此舉如願提升了奇瑞汽車的總體銷量規模,2010年,奇瑞全球銷售68.2萬輛,同比增長36.2%。但奇瑞汽車大部分車型單 車銷量欠佳,特別是中高端品牌,並沒有實現預期的銷量。

2011年,按照奇瑞的中期發展戰略,應該是「成長2011」,不過,記者瞭解到,基於此前做得還不夠成功,奇瑞正在進行「二次轉型」。「總的思路是讓奇瑞的產品品質做得更好,贏利能力更強,打開中高端品牌的銷路。」上述人士說。

盈利難題

近年來,尹同躍也頻頻進入新領域。把定位為「民生品牌」的開瑞微車業務,看作是新增量,希望抓住國家大力拉動內需的政策機遇。開瑞微車制訂了3年內進入微車市場前3名,並逐步成為國內微車領頭羊的市場目標。但微車利潤畢竟有限。

奇瑞本來打算通過瑞麒和威麟兩個高端品牌來提升利潤,但三年來,奇瑞盈利能力反而呈現了逐年下滑的趨勢。

2007年至2009年營業利潤分別為11.3億元、-1.94億元、-5.56億元,即使依靠補貼帶來的營業外收入,淨利潤率也只有5.25%、2.38%和0.27%。

對比競爭對手吉利和比亞迪,吉利無論是資產規模、銷量、收入都低於奇瑞,但2009年淨利潤近12億元;年銷量44萬輛的比亞迪2009年盈利達35億元(含汽車以外產業收益)。

奇瑞不盈利的原因是均價不高(2009年均價只有4萬元),威麟與瑞麒雖然定價較高,但品牌還在投入期,而一時之間還很難獲得消費者的認同,安徽麒麟汽車銷售有限公司,2009年收入為8.85億元,虧損1.5億元。

其次是奇瑞的車型換得太快產品線太長,致使規模效益較低。2010年上半年新上市產品較多,品牌推廣費用支出增加近3.5億元。加上幾年前奇瑞就開始正向研發,一輛車往往需要4到5年才能開發出來。如果賣不好要停產,前面開發的錢就白花了。

以自主品牌打天下的奇瑞,為每年能拿出收入的6%-7%投入研發而自豪。奇瑞是最早設立研究院、最早引入「海歸」的本土車商,2010年7月投資14億元的奇瑞國家工程試驗中心是亞洲規模最大、實驗設備最先進、功能最齊全的汽車技術試驗中心。

奇瑞的研發費用和管理費用之高也位列幾家本土車商之冠,其中研發支出是大頭。2009年管理費用大幅增加至12.5億元,主要就是計入了3.84億元資本化的開發支出,這直接導致2009年主業虧損。

對研發的執著投入使奇瑞的產品走出了抄襲的陰影,取得了市場看得見的進步,但是其研發的廣種薄收令人尷尬也是事實。

如何確保每個品牌每款車都能成為熱銷車型,提高平均單車銷量同時提高利潤率,有效控制好質量和成本之間的平衡,是尹同躍正在權衡的。

精品路線

奇瑞的產品是出了名的多。「我們自己也不知道奇瑞到底有多少款車。」在奇瑞汽車安徽蕪湖總部,一名奇瑞員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無論是外人還是奇瑞內部員工,都很難弄清奇瑞究竟有多少款車型在售。

一個初步的統計是25款以上——僅QQ系列,就有QQ3、QQ6、QQ me等多款車型,再加上M1、G5、風雲、旗云、瑞虎以及東方之子,呈現在消費者面前的是盤根錯節的產品格局。

「奇瑞的產品太多了,給人的感覺很混亂。」汽車分析師鐘師對本報表示。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奇瑞旗下瑞虎、風雲、旗云、QQ系列車型2010年累計銷量為52.5萬輛,約佔奇瑞汽車當年總銷量的77%。其餘十多款車型當年銷量累計佔比僅23%。

一位有著多年汽車業經驗的人士告訴記者,在未能形成幾個有競爭力的車型前,研發的車型越多,投入就越大,成本就越高。

多位奇瑞供應商表示,由於車型變化太快,A級供應商相應會支付更多研發費用在前期試制階段。一旦產品滯銷,一整套設備就作廢,「完全浪費」。供應商一款配件的前期研發費用可能上百萬元,而奇瑞一款車型的研發費用則至少幾千萬元。

「在未來這段時間,我們還要努力保持規模發展,但會更加注意品質。可能我們的新產品增加的數目不會像以前那麼快了。」今年年初,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郭謙在記者採訪時透露。

配合今年的戰略轉型,2010年,奇瑞已對龐大的產品線「開刀」。2010年,奇瑞宣佈了一項「二次整合」旗云品牌計劃,將QQ6和A5更名為旗云1和旗云3。與此同時,QQ、風雲系列產品也在進行類似整合。

根據尹同躍思路,奇瑞未來產品將精簡為旗云、風雲、QQ、瑞虎等幾大系列,以此變更市場上奇瑞產品龐雜的癥結。而最終的目標,是提升經營品質與產品議價能力,獲取更多利潤。而非一味依靠產品數量獲取銷量規模,喪失企業盈利能力。

「奇瑞很清楚地意識到,只有通過走精品路線,才能最終實現戰略轉型,使奇瑞突破中高端的瓶頸。」鐘師認為。

2011年,奇瑞汽車將有5款新車上市,均是奇瑞「精品模式」的轉型力作。

再談合資

無 內不穩,無外不強——海外市場也是奇瑞未來一塊重要盈利空間。目前,奇瑞已經在俄羅斯、烏克蘭、伊朗、埃及、馬來西亞、印尼、烏拉圭等15個國家和地區建 成了12個工廠、在建的有4個工廠,目前還有一批海外工廠正在籌建中。奇瑞的海外戰略正從「走出去」向「走進去」轉型。目前的出口體量雖然已經在中國汽車 企業中多年穩居第一寶座,但要在盈利空間上形成更大的優勢還必須提高單位產品的附加值。

奇瑞內部人士坦言,雖然奇瑞在產品品質、技術很多方面不落後於合資企業,但品牌形象卻並未同步提升,難以產生品牌溢價,長期在低端市場糾纏。

「合資是目前提升品牌溢價一個最快捷有效的方式。」鐘師認為,特別是和斯巴魯這家同樣是技術型的公司之間的合資。

此 前,據日經新聞報導,日本富士重工將聯合中國汽車製造商奇瑞在大連投資建廠生產斯巴魯汽車,預計雙方共同投資金額約2.4億人民幣(30億日元)。記者從 斯巴魯中國權威人士處證實:「斯巴魯與奇瑞之間談判進展得很順利,簽約已是十有八九的事。」最後和奇瑞的合資計劃有望於3月底公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97

歐美銀行再現「瘦身」熱

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1110/t3878986.htm

 以銀行為代表的主要金融機構紛紛以裁員和重組的方式來維持、改善盈利能力。美國和歐洲經濟前景堪憂,更為嚴格的金融條例頻繁出台,金融機構「瘦身」熱或將延續。

  在歐美經濟的一片撲朔迷離之中,9月伊始,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傳出消息將進行大規模的業務重組,計劃將現有六大業務板塊整合成消費者個人服務和機構服務兩大部分。預計此舉將直接導致約600家分支機 構關門大吉,而因此丟掉飯碗的員工人數高達3-4.5萬人,佔到美國銀行現有28.5萬僱員人數的逾10%。在此之前,已經有2500名美國銀行員工被 裁,並且據其之前的一份聲明,截至9月底還將有3500名員工不得不捲鋪蓋走人。9月6日,美國銀行首席執行官莫尼漢(Brian T. Moynihan)在接受海外媒體採訪時表示:「是時候簡化美國銀行的組織構架了????我們不再需要依靠規模取勝。」
認為是時候進行一定程 度的業務調整收縮、精簡員工編制的顯然不只美國銀行一家。幾乎是在美國銀行業務重組消息見報的同一時期,在大洋彼岸,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於9月7日宣佈,為 了配合集團匯豐控股(00005.HK)控制成本的策略,計劃未來三年削減約3000個香港地區職位,約佔香港員工總數2.9萬人(包括恆生 (00011.HK))的10%,主要涉及後勤人員。這將成為匯豐銀行香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裁員行動。而在8月舉行的業績說明會上,匯豐控股總裁歐智華 (Stuart Gulliver)已經明確表示,至2013年年底,匯豐將在全球削減3萬個職位,達成同期集團節省成本25-35億美元的目標。首批五個簡化架構的市 場,除香港地區外,還包括巴西、加拿大、墨西哥及美國。
儘管已是夏末秋至,但整個夏天蔓延在歐美銀行乃至金融機構間的「瘦身」熱潮顯然未見任 何偃旗息鼓之兆。7月,有歐美諮詢機構發佈調查稱,金融機構此輪大規模的裁員行動將影響約9萬名員工的生計。而彭博財經的統計則顯示,2011年以來,全 球50家最大的銀行發佈的裁員計劃,涉及總人數已近6萬人,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規模。在美國和歐洲經濟依然躑躅不前之時,銀行和金融機構為 求自保,不得不通過大刀闊斧的成本壓縮來維持良好的「造血」功能。
而骨牌效應則在更早就傳至了中國,雖還未見裁員,但股市下跌導致業務縮水, 被視為香餑餑的投資銀行也正在經歷著降薪風潮。國信證券早在半年前已經對保代的薪資結構做出調整,隨後平安效仿跟進,近日業內又傳出中信證券投行著手降薪 20-30%的消息。中外金融機構齊齊準備過冬了嗎?

  裁員「多米諾」
  對於剛經歷了2008年次貸危機重創的金融機構來說,裁員從來都是家常便飯,而進入2011年以來,也陸續有金融機構零星裁員的消息傳出,但很明顯,與入夏以來這場動輒就裁掉僱員總數10%的「瘦身」運動相比,規模與幅度都不可同日而語。
推倒這第一塊多米諾骨牌的則是高盛。6月底,高盛知會紐約州勞工部,「將因經濟原因裁減當地僱員」。隨後公佈的數據顯示,從2011年9月末到2012 年3月底,高盛將裁員230人。儘管由於業績不佳,高盛的證券業務每年都會進行常規裁員,但此次「動刀」的意圖顯然不僅於此,按照計劃2012年公司將致 力於將非補償性支出削減10億美元。差強人意的7月業績表現後,高盛將裁員人數上調至1000人。
雖然迄今為止,高盛的裁員仍侷限在美國本 土,規模也相對較小,但正如1982年IBM的一紙裁員公告引發大批公司跟進一樣,這一次,高盛也扮演了同樣的角色。整個夏天,巴克萊銀行 (Barclays)、瑞銀、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摩根士丹利、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相繼發佈了裁員公告,直至最近的匯豐和美國銀行,幾乎所有的裁員方案均以「千人」甚至「萬人」為單位(附表)。有些裁員僅針對某個區 域,例如瑞士信貸將要裁減的2000個崗位都在歐洲,而像匯豐這樣橫跨多個區域的行動也不在少數。


此外,各大銀行還想盡辦法把崗位從高成本向低成本地區轉移,從美國本土的紐約轉至人力、租金 成本更低的鹽湖城或是尤他,而更普遍的目的地則是印度、菲律賓等國家。高盛在宣佈裁員的同時,就表示將把一部分業務從美國轉移到新加坡,對失業率接近 10%的美國來說,類似轉移的打擊與大規模裁員並無二致。

  業績表現差強人意
  包括總部位於倫敦的匯豐,英國乃至 歐洲的銀行皆因近幾個月甚囂塵上的歐元區、特別是希臘的債務危機而步履蹣跚;與此同時,美國的金融機構則仍在試圖擺脫次貸危機和房市塌陷所帶來的致命影 響。各家的難題雖不盡相同,但表現出來的症狀卻幾乎如出一轍:糟糕的股價走勢和差強人意的業績表現。進入2011年以來,歐美銀行和金融股儼然成了價格下 跌的重災區,遠不如同期道瓊斯和標普500的表現(附圖)。


以美國銀行為例,不僅有數十億美元的次貸壞賬,同時還在吃力地「消化」著之前收購的美林和美 國曾經最大的抵押貸款商全美金融服務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2011年二季度,美國銀行因花費85億美元(撥備140億美元)了結與抵押債券投資者間的糾紛,當季收入下滑54%至135億美 元,淨虧88億美元。上月,美國國際集團向美國銀行提起總額100億美元的訴訟,而美國聯邦住房金融局也打算將包括美國銀行在內的十餘家銀行告上法庭,並 提出索賠。由於出現流動性危險,美國銀行先是獲得了巴菲特50億美元的注資,並在隨後出售了其所持有的10%中國建行股份的半數,籌集大約83億美元現 金。
美國銀行的遭遇絕不僅僅是個案,瑞銀2011年二季度股東可分配利潤驟減約44%,巴克萊上半年稅前利潤下挫24%。唯一的例外大概要數 匯豐了,其上半年的稅前利潤從一年前的111億英鎊小幅增加至115億英鎊,核銷的壞賬和其他信貸風險約計53億英鎊,同比減少了30%。從區域來看,拉 美、亞洲和中東對利潤的貢獻度從上年的64%增加到76%,歐洲則從32%下跌至19%,北美市場維持在5%左右。而從業務領域來看,商業、零售銀行業務 以及財富管理利潤的提高彌補了投資銀行近60億美元的盈利下滑。匯豐控股總裁歐智華表示,只要巨額預算赤字和高負債率持續影響經濟活動,美國和歐洲經濟都 會維持目前的疲軟狀態,與此同時,頻發的金融條例以及未來規則的不確定性都將拖累銀行未來的盈利表現。不難猜想,正是基於這樣的考量,匯豐才會在中期業績 喜人的情況下,依然高舉裁員、收縮以求降低成本的大刀。

  從多元回歸核心業務
  為了改善業績表現,伴隨人員的精簡,以往各大銀行被拉得過長的業務戰線也開 始收縮。過去,業務多元化是銀行乃至金融行業的主流,而眼下,久病未癒的他們開始反思,剔除過多的旁枝末節,回歸核心業務。這樣的做法,一方面在不景氣的 大環境下便於銀行集中優勢資源發展核心業務,另一方面同樣也符合它們降低成本的初衷。
匯豐從年初開始在拉美地區、美國、英國、法國和中東地區 進行業務重組,並因此裁員5000人。而俄羅斯和波蘭等20個國家的零售業務,以及三塊保險資產也均囊括在裁撤的計劃方案之內。在美國,匯豐在對信用卡業 務進行戰略評估後,宣佈將主要位於紐約上州的195家分支機構以10億美元的價格轉手給了第一尼加拉金融集團(First Niagara Financial Group Inc.)。緊接著,其又宣佈與美國第一資本金融公司(Capital One Financial Corp)簽定協議,後者擬斥資327億美元接手匯豐控股美國信用卡業務。此外,匯豐還計劃剝離其在加拿大的零售經紀業務,在上述地區全面收縮個人消費者 業務、尤其是最終退出美國次貸消費者市場的意圖十分明顯。
可以料想,在市場環境未有改善以前,銀行陸續退出非傳統業務的舉動也將持續,這就 意味著2011年夏天開始蔓延的銀行「瘦身」運動在未來數年內都可能保持現有熱度,從而引發更多金融僱員的下崗。而事實上,市場人士大多同意,更加嚴格的 國際金融條例的出台,有毒債券的橫行以及歐元區債務危機的深化都將成為這場大規模「瘦身」運動得以延續的主要推動力。英國銀行業獨立委員會 (Independent Commission on Banking)於9月中提交了關於銀行業改革的最終報告,其核心建議是禁止零售銀行從事投行業務和自營交易,其他內容還包括投資銀行的資本金比率不得低 於新巴塞爾協議的要求,以及銀行解體時優先照顧儲戶等。很難說這一方案不會為其他多數國家的銀行業改革提供借鑑,而一旦各國均出台類似的政策條例,起碼在 一定時期內,業務精簡和裁員將依然是銀行業的普遍現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53

團購業邊攬金邊瘦身 3月357家網站關閉或轉型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3/wMNDE5XzQyNzUwMw.html

團購行業一邊在復甦,一邊關閉整合的趨勢愈演愈烈。昨天,團購導航網站團800最新統計顯示,3月份國內團購成交額達到17.3億元,創歷史新高。不過,3月份又有357家團購網站關閉或轉型。

報 告數據顯示,3月份團購銷售總額達17.3億元,打破了去年12月15.8億元的紀錄。同時,11.2萬期的開團記錄,平均每天約有3740期團購上線, 購買人次也回升至4000萬以上,接近去年年底水平。至此,今年一季度總計實現成交額45.1億元,相當於2011年全年成交額的41%,同比去年第一季 度增長234.1%。一系列數據展現出團購行業整體回暖的信號,消費者的團購熱情也隨著天氣的轉暖逐漸高漲。

不過,在整體規模進一步擴大 的同時,團購行業仍繼續「瘦身消腫」,3月份又有357家團購網站關閉或轉型,關閉規模超過了2月份的164家。值得關注的是,整合洗牌的趨勢終於蔓延至 前十名大站身上,十強內的差距進一步拉大。曾為「兩億元俱樂部」的美團網、拉手網和窩窩團均邁過月銷售額2.5億元的基線。

團800聯合 創始人胡琛指出,去年經歷了一窩蜂式湧入的爆發階段,而競爭白熱化又導致各家的毛利水平很低,在這種狀態下,必然會導致一批中小型團購站在與全國型大站的 正面交鋒中敗下陣來。他預測當出現大規模整合後,團購行業的競爭有望從「不計成本的爭奪用戶」轉向「爭取理性的盈利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92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摩托羅拉中國大瘦身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24/100428107_all.html

 位於北京望京的摩托羅拉辦公大廈,員工們都小心翼翼,說話輕聲細語,似乎總怕驚擾了什麼。埋頭工作的員工,也顯得有些心不在焉。

  辦公大廈不遠處的一家小酒館裡,氣氛同樣沉悶,20多位摩托羅拉高級技術人員表情凝重。他們從此都將無法再回到那座高樓。

  「我已經吃了六七次這樣的散夥飯了,心裡挺難受的。」一位在摩托羅拉工作了六年的老員工感嘆。之前的一個星期,幾乎每天都有人離開。儘管,人力資源部門的強硬態度及裁員程序令人不滿,但是很多人都知道已成定局。

  這一天是8月21日。8月13日,從谷歌派任摩托羅拉CEO不到三個月的丹尼斯·伍德賽(Dennis Woodside)發出一封郵件,拉開摩托羅拉全球大裁員序幕。

  丹尼斯稱,摩托羅拉希望重塑自己的形象,計劃放棄部分無利可圖的市場,停止生產低端的設備,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幾款中高端設備的製造中。為此,摩托羅拉將在全球裁減約4000個崗位,約佔全體員工的20%,其中被裁減崗位的三分之二來自美國以外的市場。

  中國成為此次裁員重災區。8月21日中午12點,是摩托羅拉給予北京地區員工最終協商裁員期限,逾期則被視為單方面解約。至少90%的被裁員工已在解約協議上籤字,裁員重心轉往南京。

  除了北京和南京,上海、天津、成都、香港、台灣等地的摩托羅拉員工都會受到影響。截至8月22日,摩托羅拉南京研發中心500多名員工無一與公司簽下離職協議,談判處於僵持狀態。

裁員突如其來

  2011年8月,谷歌宣佈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業務後,就有摩托羅拉員工預感到裁員可能即將到來。但是,裁員規模之大還是令他們震驚。一名摩托羅拉 高級技術工程師告訴財新記者,當時想著只要裁員比例不超過50%就不會輪到他,結果部門裁員比例超過了60%,「真是出乎意料」。

  收到丹尼斯郵件的當天,摩托羅拉人力資源部門即開始在北京地區啟動裁員程序,軟件部門部分員工先陸續被約談,緊接著云服務研發部門、運維部門、公關部門、市場部門等也都開始裁員。

  摩托羅拉一位中國區高管告訴財新記者,中國區裁員幾乎波及所有部門,裁員幅度空前,肯定超過1000人。就他瞭解,裁員比例都在50%以上,多的接近90%,甚至有的部門全部被裁掉。

  財新記者從摩托羅拉員工處獲得的一份裁員方案顯示:1600人的摩托羅拉北京研發中心將裁員700人,500人的南京研發中心將完全關閉,上海辦事處也將關閉。

   「公司內部曾傳出摩托羅拉將關閉中國的大多數分支機構,最後僅保留北京、天津兩地公司,也就是說摩托羅拉在中國的5000多名員工最終可能縮減到幾百人。」摩托羅拉內部員工說。

  不少摩托羅拉員工還預計,摩托羅拉或將在2012年底進行第二輪裁員,甚至可能在2013年3月進行第三輪裁員。

強制解約爭議

  中國《勞動合同法》規定,由於企業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需要裁減人員20人以上或者裁減不足20人 但佔企業職工總數10%以上的,用人單位應提前30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意見後,裁減人員方案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可以裁減人 員。

  但是,摩托羅拉員工並沒有提前獲得消息。「沒有任何緩衝期,也沒有提前通知或協商,基本是週一收到CEO丹尼斯宣佈裁員郵件,接著就被人力資源部門拉去溝通、簽字。」一名被裁員工說。

  員工們事後才得知,摩托羅拉已在當地勞動局申請了裁員備案,備案中有工會簽字同意的裁員計劃和補償協議,但是多位摩托羅拉被裁員工質疑稱,「一個憑空出現的工會主席代表我們在協議條款上籤了字。」

  摩托羅拉北京工會去年才剛剛成立。摩托羅拉員工鄭某介紹,他們找到了摩托羅拉北京地區的工會主席。這位主席獲選的整個過程並沒有選舉人數、得票多少等記錄,「我們就是被這樣的工會代表了」。

  對此,摩托羅拉移動技術中國區公關經理司軒軍稱,「工會有權代表摩托羅拉員工的意見,整個裁員都是按照法律規定的流程在走。」

  8月15日,摩托羅拉北京總部50多名被裁員工就解約條款與摩托羅拉公司協商,希望摩托羅拉公司平等溝通,提供工會聯繫方式。雙方僵持良久後, 摩托羅拉公司天津工會代表出面參與溝通。「我們搞不懂,明明是北京的公司,為何會是天津的工會代表?這位工會代表都不清楚此次裁員的性質是否為經濟型裁 員,他憑什麼認定解約條款合理?」一名參與抗議的摩托羅拉員工說。

  摩托羅拉被裁員工曾試圖尋找途徑與摩托羅拉公司溝通,均未獲得滿意答覆。摩托羅拉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一方面人力資源的態度很霸道,解約條款 沒有更改餘地,規定期限內必須簽約,甚至多名孕婦、哺乳期員工也被電話通知裁員事宜;另一方面,工會並未發揮真正的作用,工會甚至以「公司高層不同意」為 由拒絕被裁員工召開員工代表大會的要求。

  8月17日上午11點,因溝通無果,幾日累積的委屈與憤怒集中爆發,摩托羅拉北京總部大廈樓下,摩托羅拉200多名員工拉出橫幅,以「反對暴力裁員,要求對等協商」「用我專利,殺我兄弟」等標語抗議。不過,20多分鐘之後,警察開進園區沒收了橫幅。

未來向何處去

  裁員爭議背後是摩托羅拉公司與被裁員工之間的利益博弈。摩托羅拉內部人士介紹,針對此次裁員,谷歌拿出了2.7億美元的裁員預算,但是在中國區 員工是「N+2」補償標準,與美國「N+6」的補償標準相差甚遠。此外,在關於補充公積金、法定休假補償等問題上,雙方亦相持不下。

  8月20日,摩托羅拉在新的補充協議裡承諾,補充公積金將按累計月發放,員工未休完的法定年假將按照員工小時工資數的300%支付現金補償。摩 托羅拉在給員工郵件中表示,希望未簽協議員工於8月21日中午12點之前簽約,「對於逾期仍決定不採取協商一致方式解除勞動關係的員工,公司將按照法律流 程,單方解除勞動合同。」

  「這種態度讓人難以接受,不是尊重你,要和你友好地協商,而是說『我不需要你了,你滾吧』。」在一些摩托羅拉內部員工,尤其是在摩托羅拉工作了十幾年的老員工眼裡,這是一種威脅。

  司軒軍告訴財新記者,8月21日下午,摩托羅拉北京地區超過90%的受影響員工已簽約,剩下未簽約的幾十人也正在考慮簽約。

  「我們簽約是迫於壓力,是很無奈的一種選擇,我們的訴求並沒有得到滿足。」一位在21日上午簽約的員工表示,「我們最希望得到的是尊重,然後是 通過公開透明方式對等協商、走合理合法的裁員程序,最後才是補償問題。可是,如此大規模裁員,摩托羅拉態度傲慢,並未安撫員工或表示歉意。」

  離職員工想要重覓合適的工作機會並不那麼容易。平安證券研究所TMT觀察員覃韋傑分析,當前整個傳統手機行業並不樂觀,諾基亞、黑莓、HTC等 傳統手機廠商都在大幅裁員,只有蘋果和三星看起來形勢尚可,轉投互聯網企業很可能偏離原先的職業規劃且達不到工資預期,在全球經濟疲軟的情況下,「現在並 不是特別好的時機」。

  相比迷茫退出的員工,摩托羅拉同樣前途不明。全球手機市場正在大洗牌,業內人士大多將摩托羅拉此次大規模裁員看成「理性的商業行為」,精簡機構,輕裝上陣,有利於摩托羅拉更好地迎接智能手機時代的競爭與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