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ST新規爭議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10/100422484_all.html

 為了把垃圾股迅速清除出場,最大限度減少借殼交易中的內幕交易,證監會下了狠手,直接讓ST股只跌不漲。

  7月27日,作為對退市方案和《股票上市規則》相關內容的具體化和制度化,上海證券交易所發佈了《上海證券交易所風險警示股票交易實施細則(徵 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該《意見稿》一出,ST板塊集體暴跌,其中對風險警示股票價格不對稱漲跌幅的規定引發業內爭議:市場指向正確,但操作方 法非市場化。

重拳出擊

  上交所在《意見稿》中對風險警示板股票漲跌幅作出不對稱限制:風險警示股票價格的漲幅限制為1%,但A股前收盤價格低於0.5元人民幣的,其漲幅限制為0.01元人民幣,B股前收盤價格低於0.05美元的,其漲幅限制為0.001美元。風險警示股票的跌幅限制為5%。

  7月30日,《意見稿》發佈後首個交易日,ST板塊大跌。上交所官方微博發佈消息稱:「上交所將根據市場意見進一步修改完善細則,並履行相關審批程序。」8月1日-3日ST板塊繼續連跌不止。

  華泰證券分析師劉英告訴記者,國外成熟市場,每年退市市值佔總市值的2%-5%,而中國股市20多年退市股票僅50多只,上交所《意見稿》雖然 對短期市場形成衝擊,ST股和*ST股重挫,虧損股、微利股、低價股會聯動下跌,市場會受拖累,但也意味著業績增長股會有表現。

  上交所官方微博稱,風險警示板在相關業務和技術準備完成後,計劃於明年初實施。此舉意味著目前的ST股、*ST股僅有不到五個月的「生死時刻」。

  「也就是說,五個月後,要麼重組成功變身為正常交易的股票,要麼被打入風險警示板。」北京一位分析師告訴財新記者,此舉將促使ST板塊加快重組步伐。短短幾日,已有多家ST股宣佈停牌自救,紛紛發佈重組、收購或將有重大事項發生公告。

  國海證券首席併購顧問武飛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郭樹清上任以來,監管層引導和鼓勵投資者進行藍籌投資,打擊ST炒作的意圖及行動一直存在,只是市場一直對此存僥倖心態。

  梳理近半年來的監管規則,從2011年11月28日出台的創業板退市制度,到2012年4月29日出台的主板退市制度,再到5月13日關於借殼重組條件趨緊,條件等同於IPO,無一不表明留給ST和*ST上市公司的空間越來越小。

  最近的一次「預警」是6月底,新退市方案實施之初,上交所在答記者問中已明確表態,現有的*ST和ST公司股票,以及今後的退市整理公司、恢復 上市公司、重新上市公司及其他眾多風險公司的股票,一併納入風險警示板進行交易。上交所表示,將對風險警示板交易的股票實施交易限制措施。

  「這次監管層下重手整治ST板塊惡炒,意在引導投資者關注藍籌股,讓大家看清楚,哪些是退市公司,哪些是價值公司。從監管者的角度,認為投資ST板塊的投資者是被誤導的炒作,而非理性投資。」武飛說。

  8月6日晚間,上交所再次以「答記者問」形式表示,將在公開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對風險警示股票實施不對稱漲跌幅制度進行修改和完善。

真實重組加速

  上交所8月6日稱注意到不同意見,「有的認為該制度過於嚴厲,有的認為應實行漲跌幅對稱。上交所在公開徵求意見結束後,會認真梳理各方面的意見、建議,進行充分論證,對方案作相應的修改和完善」。

  接近上交所的人士表示,8月3日《意見稿》徵求意見結束後,上交所收到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

  支持者贊同該舉措重拳打壓ST股重組炒作,有利於價值投資趨勢的引導。一位投資者致信上交所表示,「一葉落知天下秋」,自從退市規則推出後,該投資者將手中持有的ST股全部賣光。他認為,此次上交所出颱風險警示板新規,「當為價值投資進程中應有之舉,應全力執行」。

  另一投資者則表示,「君子不立危牆之下。ST炒作的那個錢是我沒有本事去賺的……」

  長城證券併購部總經理尹中余也是支持者之一。尹中余坦承《意見稿》在具體規則方面或有不公平之議,不過,「以毒攻毒,無可厚非」。

  「中國股市ST板塊瘋狂炒作20餘年,已經造成舉世無有的畸形發展。中國股市的價值體系是紊亂的,所以採取一些不公平的措施無可厚非。哪種藥不傷人?」尹中余8月6日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說。

  他認為,ST板塊新政更重要的價值在於,有利於資本市場資源優化配置功能的發揮。在打擊ST板塊炒殼風暴、降低資本市場殼估值的同時,利於產業界重組併購的真正實施。

  一直以來,以ST股為代表的「殼」資源是掣肘A股市場發揮資源配置功能的重要力量。由於「殼」價值過高,既導致產業資本對上市公司的整合收購止步於高成本,也令資本玩家青睞的小體量公司,更熱衷於獨立上市。

  尹中余表示,ST股暴跌之後,將使所謂「殼」價值更高的績差小盤股下跌,小盤股在二級市場價格下來之後,小公司在IPO階段將無法再保持高估值。

  這直接影響到PE對擬上市公司的估值,也給產業界重組併購提供了機會。「以前幾乎沒法談。我們的併購標的準備上市,PE投資者十幾倍市盈率進入,上市後有的有80-100倍的市盈率。但這次,PE對公司的估值降低了很多。」

  8月6日晚間,上交所在答記者問中對該次《意見稿》出台背景作出陳述:一段時期以來,資本市場績差股炒作成風,影響了市場的健康發展,因此,上 交所才提出設立風險警示板,將被風險警示的股票集中在該板交易,向投資者提示重大風險。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加強風險控制,抑制績差股的 投機炒作。

  上交所預計,該政策有望於2013年1月1日正式實施,「屆時仍未被撤銷風險警示的現有*ST公司股票和ST公司股票以及此後新增的退市風險警示公司、退市整理公司、恢復上市公司、重新上市公司及其他重大風險公司的股票,將一併納入風險警示板進行交易」。

ST板生死劫

  一度被視為「烏雞變鳳凰」「股市不死鳥」的ST板塊正經受生死煎熬。公開信息顯示,短短幾日,包括公私募基金、券商理財、保險信託等機構投資者以及公司股東、自然人股東紛紛選擇割肉離場,ST板塊成為眾矢之的。

  7月30日,《意見稿》發佈後第一個交易日,多數ST股和*ST股開始了持續「一」字跌停。統計顯示,兩市正常交易的111只ST股有107只 跌停,僅*ST領先、ST合臣、ST長信和*ST廣鋼未以跌停報收,但跌幅不淺。7月31日,整個ST板塊依然集體暴跌,96只個股跌停。統觀整個交易 周,全部A股算術平均跌幅為1.38%,而ST板塊和*ST板塊的算術平均跌幅則分別高達11.57%和6.52%。

  據不完全統計,7月30日、31日、8月1日三個交易日的連續跌停中,*ST長油、ST澄海、ST香梨、ST皇台、ST當代等五隻ST股均出現 前十大流通股東出逃的跡象。如ST當代,其賣出榜首位的國開證券北京中關村南大街營業部,賣出金額達453.29萬元,以該股8月1日3.48元的收盤價 計算,該營業部拋售股數超過130萬股。而其最新的季報數據顯示,持股數在130萬股以上的流通股東僅有五位,分別為廈門當代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南京美強 特鋼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兩家公司股東及楊為民、劉亞勇、李書珍三名自然人股東。

  ST股不只是游資青睞的對象,也一度成為公募基金的熱門投資。基金業一哥王亞偉投資ST穩賺的故事一度為業內所傳道。中信建投東直門南大街營業部研發部投資顧問孫京春告訴記者,相對而言,券商持有ST股較少,基金則經常持有,且經常買賣交易ST股票。

  2011年底,根據基金年報的數據,185只基金合計持有ST股和*ST股共51只,分別累計5505萬股和17503萬股。

  不過,自監管層屢次強調整治ST股之後,今年以來,基金對ST股大舉減倉。Wind數據顯示,至今年一季度末,ST類86只股票中,基金持股已減少到2886萬股;*ST類78只股票中,基金持股也減少到9271萬股,均接近攔腰斬倉。

  根據基金披露的中報,至6月30日,公募基金共現身*ST天成、*ST漳電、ST廈華三隻ST股,南方上證380交易型聯接基金今年中期持有*ST天成400萬股,信誠中證500指數分級基金持有*ST漳電146.75萬股,鵬華普天收益基金持有ST廈華800萬股。

  「這次制度就是舉牌對價值型優質公司進行扶持,引導市場投資者對沒有業績支撐的ST公司用腳投票。監管層已經高掛『死路一條』的橫幅,你還敢往前走嗎?」北京一位分析師表示。

  基金業對ST新規率先做出反應。財新記者獲悉,8月3日,北京一基金公司已在公司內部發佈投資決策委員會最新決定,要求不得再將ST股票納入股票池。「不能再買了。現在手裡有ST股的,要求短時間內盡快清出。」該基金公司經理告訴財新記者。

  中金公司研究報告亦表示,利空過後ST板塊仍將表現為分化走勢,有業績支持和重組預期,可以基本保證明年摘星摘帽的ST股票仍將有階段性機會。 中金公司呼籲投資者,ST板塊在2013年後已不具備短期的交易性機會,建議投資者年末清倉ST板塊和可能戴星戴帽的垃圾股,逐步轉為政策大力支持的價值 型投資。

非市場化手段

  上交所此次發佈《意見稿》,先後通過微博及答記者問形式釋清市場疑問,足見該政策對市場影響之大,引發爭議之激烈也超過監管層預期。

  最大爭議在於對於ST板「漲1跌5」的漲跌幅限制。有市場人士表示,設置不對稱漲跌幅有違市場公平。

  「風險板這個政策,太過於行政化,意味著ST股票,只能跌不能漲。跌停後,五天也漲不回來。」該高管表示,監管層的出發點是好的,具體到解決方式上有待商榷。

  國海證券首席併購顧問武飛表示,證券市場要真正走向市場化,就應允許投資者有多樣性的投資動機。投資者炒ST是因為它有重組帶來的投資者暴富機 會,所以投資者願意為此冒虧損的風險,這個制度的出台是不要讓股民去炒ST,如果想達到這樣的話,應該不是不讓股民買,而是應把ST重組、暴富的機會給取 消掉,從根源上杜絕ST重組制度。

  「證監會好心,打錯了棒。」武飛說。「這個政策原本是想處罰大股東的,結果不小心打到了小股民的身上,隔靴搔癢,不解決問題。」

  市場人士周俊生表示,一項交易制度的推出,首先需要公平,即所有的投資者在同一規則下進行交易。現行漲跌幅制度由於對上升與下跌實行同一標準, 所有的投資者都必須服從這一規則,因此它沒有影響到市場的公平性,這也是這項制度能夠長期存在的一個根本原因。「但是,現在上交所要實行的新的漲跌幅制 度,儘管只在其準備開設的風險警示板這個相對較小的範圍裡實行,卻已經從根本上顛覆了市場的公平秩序。」周俊生表示,上交所此次推出的不對稱漲跌幅制度, 是行政干預的一種表現。

  根據2006年《上海證交所交易規則》第三章條文,「本所對股票基金交易實行價格漲跌幅限制,漲跌幅比例為10%,其中ST和*ST股票價格漲跌幅比例為5%……經證監會批准,本所可以調整證券的漲跌幅比例。」

  同時,交易所通過意見稿徵求業內意見的程序,逐步推出風險警示板亦在程序上難尋瑕疵。「上交所調整漲跌幅比例理論上無可厚非,情理上引發市場波 動,導致不公平交易,因而爭議較大。」前述北京高管表示,行政化手段干預過多,不利於市場本身健康發展。「如果施行一段時間,發現有問題,又改變,造成市 場需要不斷適應行政的節奏,市場自身功能不利於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