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禁制令波折”无碍 志高如愿上市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714/20090714024730198.html


每经记者  徐洁云  发自上海

        等待多年后,志高空调昨天终于如愿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不过志高此番上市也曾遇波折。

        上市前夜,志高公告称,香港联交所知会志高,智汇动力股东海耀贸易由于陷入诉讼纠纷,被当地法院禁止买卖、抵押或出售智汇动力的股份。智汇股东为志高五家主要外资投资者之一,其目前拥有的志高约2.66%股权也在遭禁之列,禁制令有效期至7月17日。

        同时,志高在公告中也传出“撇清”意味。公告显示智汇动力已向志高承诺,智汇动力的相关股份将受上市日期起计6个月的禁售期所限,未经志高、保荐人等事先书面同意下,智汇动力不得于禁售期内出售相关股份。

李兴浩身价8.56亿港元

        昨天,志高有关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禁制令一事系针对志高小股东的股东,且智汇动力仅为财务投资者,不参与公司运营管理,因此对志高本身的上市交易  “不产生影响”。“今天上市的股价也说明了不受影响,若非港股大盘下行,表现会更好。”

        虽然遭遇股东接获  “禁制令”的波折,交易首日,志高控股股价依然高开,并曾一度高达3.12港元,全日较2.27港元的发行价上涨10.57%,志高官方给予了“表现理想”的评价。

        志 高控股的总股本为5亿股,志高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李兴浩将持有上市公司合计68.11%的股权,即3.41亿股。按今日志高控股收盘价2.51港元计算, 李兴浩身价达到8.56亿港元。此外,志高副总裁郑祖义、张平等200多名管理层人士亦持有数量不等的志高股份。按李兴浩的说法,此次登陆港交所,志高内 部将诞生至少100多名百万富翁。

李兴浩:上市不为“圈钱”

        此外,志高此次最终确定的融资总额亦显较少。在上市前夕,志高预计其融资额为1.2亿港元。7月12日,志高宣布由于近期公开发售获得大幅超额认购,最终确定其招股价为2.27港元/股。以此计算,志高本轮融资规模为1.65亿港元。

        对此,志高方面表示,此番上市融资并非为“圈钱”,而意在增强融资渠道和提高知名度。李兴浩表示,集资额是根据公司的发展需要而定的,目前志高发展主要针对提升商用空调的规模及产能。

        家 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刘步尘认为,志高上市对于其品牌知名度和融资能力确有所提高。“不过,志高相比行业领头羊企业格力、美的,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品牌策 略上都还有明显的差距,”他对记者表示,志高下一步当加强品牌战略力度,方有望改变目前国内空调企业的版图格局。

行情走势

志高空调上市首日走势疲软

        近期港股一级市场受青睐,各大新股认购情况火爆,分析人士称新股认购情况的火爆源于资金对于二级市场的谨慎。继前期上市的多只新股上市后表现疲软后,昨天挂牌上市的国内第四大空调制造商志高空调(00449,HK)的表现再次印证了这一观点。

        志 高空调在招股阶段获得了火爆认购,招股结果显示,该股共接获总计25.1236亿股公开发售股份共19309份有效申请,超额认购高达347倍。该股的最 终发行价定在了其招股价上限2.27港元,由于公开发售获非常大幅超额认购,所以该股已采用回拨机制,将2900万股国际配售部分的股份重新分配至公开发 售。

        与其他新股相类似,在上市前的暗盘市场,志高空调的股价表现也十分强劲。据辉立交易场资料显示,志高空调的暗盘价以每股2.7港元开盘,全天报收2.87港元,较其招股价2.27港元上涨了26.43%。

        据悉,志高空调的暗盘涨幅在今年上市的新股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此前上市的霸王国际(01338,HK)及琥珀能源(00090,HK)

        不过,昨天志高空调正式挂牌上市后,其股价表现则显得十分疲软。虽然该股以2.92港元高开,最高价曾至3.12港元,但其全天走势持续下探,最终报收于2.51港元,仅较其招股价高出10.57%。  每经记者  李凌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65

鐵礦石大跌無礙投行力捧礦商股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625

盡管去年底以來,鐵礦石已經下跌了25%,步入熊市,但這絲毫不能阻擋投行們看多礦業股。 因中國方面空氣汙染嚴重,政府已經下定決心對鋼鐵行業進行整改,其中一條措施就是要求鋼企使用更高等級的鐵礦石。這直接導致了高質量的鐵礦石現貨溢價上漲。金融時報本周早些時候的報道中寫到: 澳大利亞鐵含量62%的優質礦石現貨價格要比金融市場上的基準價每噸高17~18.6美元,6個月前這個溢價還僅為8美元/噸;鐵含量在65%的鐵礦石溢價達40~42美元/噸,同比上升了10美元。 這對一些大型礦企來說無疑是重大利好,包括必和必拓、力拓及淡水河谷等都是高質量鐵礦石的供應商。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的三位分析師Rodolfo Angele、Mandeep Singh Manihani及Lucas Ferreira認同上述觀點,他們在報告中寫到: 鐵礦石現貨溢價走高主要由於中國方面對汙染的控制,加之運費升高的風險一直在減輕,巴西至中國的運費已降了9美元/噸。這兩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有望看到淡水河谷等高質量鐵礦石供應商的營收增加、股價上漲。 法興銀行的分析師Abhishek Shukla也報相同的觀點,他認為力拓的股價可以上漲超30%。 Shukla預計鐵礦石價格整體的下降趨勢至2017年都不會改變,預計屆時將比2013年低42美元/噸。他稱:近期鐵礦石價格走低其實是符合預期的事件,已經體現在股價中了,並不會對力拓長期盈利預期產生顯著壓力: 即使現貨鐵礦石價格繼續下跌,但力拓的股價市盈率僅為9.4倍,低於必和必拓的13.8倍、Antofagasta的18.9倍、Vedanta Resources的90.3倍。所以我們推薦投資者購買力拓的股票來對沖其他礦企股價的下跌。 在昨日美股市場中投資者似乎已經聽取了上述意見,力拓股價收盤上漲1.64%、淡水河谷漲2.07%、Cliffs Natural Resources漲2.39%、必和必拓漲0.8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22

為“大錯”買單 伯克希爾三季度利潤同比下滑但無礙股價走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33

201410051055

巴菲特執掌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布三季度財報,公司的主營業務表現強勁,但在英國超市集團樂購(Tesco)的投資錄得6.78億美元的虧損使得三季度整體業績較去年同比下滑。

伯克希爾三季度凈利潤為46億美元,約合每股(A股)盈利2811美元,較去年同期的50億美元凈利潤(約合每股3074美元)下滑8.6%。不包含主營業務利潤攀升至47億美元(約合每股2876美元),高於去年的37億美元(約合每股2228美元)。

本季度財報中包含對樂購投資計提的6.78億美元減值損失,這直接影響了伯克希爾的整體利潤,巴菲特上個月將對樂購的投資稱做“巨大的錯誤”,並且表示已在近期減持了樂購的股份。樂購股價今年遭遇大幅下挫。相比之下,伯克希爾去年同期的凈利潤中包含了金融危機期間對高盛投資的豐厚利潤。

201410051056

巴菲特最偏愛的指標“賬面價值”今年以來上漲了7.1%。截止至9月30日,伯克希爾A股的每股賬面價值為144,542美元。

盡管巴菲特以其投資能力著稱於世,但伯克希爾的投資組合價值實際上只占伯克希爾的1/3。伯克希爾股價今年持續走高,盡管近期在樂購、可口可樂及IBM上的投資不盡人意,但投資者顯然對伯克希爾持有資產的長期運營業績保持樂觀。

保險和鐵路業務增長

伯克希爾的保險業務錄得6.29億美元承保利潤,遠高於去年的1.7億美元。而本季度保險業務還錄得了3.76億美元的投資虧損,去年同期則有高達16億美元的投資利潤。

伯克希爾的鐵路業務業績是分析師們最關註的指標之一。伯克希爾旗下的鐵路業務公司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BNSF)本季度收入同比增4%,達到59億美元。而利潤增加了6%,達到16億美元。作為北美最大的鐵路網絡之一,BNSF本季度收入占到伯克希爾整體收入的11%,凈利潤占比達到22%。

BNSF運送煤炭、原油、谷物和其他消費及工業品。今年第一季度的嚴寒導致了BNSF的貨物積壓影響了此後的業務,而今年美國玉米和大豆的創紀錄豐收也加劇了BNSF的業務壓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285

存款保險制度市場影響幾何?短空長多無礙機構一致看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367

我們之前介紹了存款保險制度主要的關註點,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機構對於存款保險市場影響的觀點。

對銀行業利潤影響:

短期影響:

機構看法頗為一致,認為短期內對於銀行業利潤產生負面影響:

中信測算,存款保險制度推行初期將適用 0.04%~0.12%的差別費率,後期可能降至 0.01%-0.03%左右(並可能依據商業銀行財務指標健康程度設定費率標準)。據此計算,短期內(5 年左右)商業銀行收入端受到的負面影響約在1%-3%,上市銀行年度凈利潤的負面沖擊在 1%左右。 

興業認為,如果存款保險制度2014年推出,那麽保費繳納影響上市銀行 2014 年的凈利潤3%左右;其中興業銀行、民生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受到的影響最小,在 3%以內;華夏銀行、平安銀行和中信銀行受到的影響最大,均超過 4%,其中華夏銀行高達 4.46%。

但不少機構認為政府可以通過其他措施進行彌補,興業認為當局可以通過下調營業稅率至 3%,將影響完全對沖掉。而申萬認為存款保險費用和準備金在功能上部分重合,額外銀行支出的影響可以配合以適當的降準對沖。

長期影響:

盡管對於存款保險不利於銀行業利潤、加劇存款競爭的看法基本沒有分歧,但在A股大牛市下,機構顯然仍然持續看好銀行股,邏輯是存款保險制度恰恰有利於改善金融效率、消除尾部風險,因此對估值而言具有正面意義。

長城證券對銀行股的看法頗具代表性:

考慮到當前銀行板塊估值足以包含經濟增速中樞下移、利率市場化等中長期負面因素以及銀行不良高企的影響,隨著後續貨幣政策的持續寬松、穩增長力度加強、深化改革利好的逐步推出,我們認為板塊仍將延續估值修複。

中信對此的總結是:

1)驅動儲蓄向信譽高的全國性大中型銀行集中,小型銀行(農信社等)存款可能逐漸流失;

2)可能強化存款競爭,小型銀行或被迫提供更高的存款成本,加劇銀行業盈利能力分化;

3)為包括金融機構退出機制、存款利率上限放開在內的後續改革措施鋪平道路,推動金融改革走向更深處。 

對債市影響:

市場的基本認知是該辦法的實施短期對債市的影響偏負面,長期有利於無風險利率的進一步下降。

短期內主要的沖擊可能出現在流動性的減少以及存款利率後緊接著的存款利率放開加劇銀行負債成本上行的速度。長期看政策的建立必然導致信用市場化的進一步推進,推動風險定價體系的完善和信用利差的擴大,有利於無風險利率。

申萬認為最重要的問題還在於後續貨幣政策等配套措施的出臺:

首先,對於短期的擔憂主要在於對流動性的影響,一方面,存款保險費用構成銀行額外的支出,另一方面,存款保險制度可能導致存款從小行向大行轉移,存款向理財、貨幣基金的轉移,加劇資金市場的分化。對此,我們認為不必過度擔憂,由於存款保險費用和準備金在功能上部分重合,額外銀行支出的影響可以配合以適當的降準對沖,另外,存款從小行向大行轉移,存款向理財、貨基轉移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是如果這種轉移是基於對銀行風險的擔憂,那麽對國有銀行在風險上的擔憂至少在短期來看可能是沒有必要的,真正的差異可能是在民營銀行引入後,國有銀行相對民營銀行的優勢會更加明顯,這點從今年債市風險偏好的變化可以看出來。此外,如果是基於對風險的擔憂,那麽在擔憂存款的同時,居民似乎更應該擔憂理財產品的安全性,存款向理財和貨基的轉移可能更多是利率市場化的延續,而非對存款安全性的擔憂。存款從大行向小行的轉移,可能是金融機構風險定價更加合理的過程,必然提升小行的資金成本,但也許有利於大行資金成本的下降,結構性影響存在,但總體影響未必負面。 

其次,短期的擔憂還包括存款利率的迅速放開加劇銀行負債成本上行的速度。對此,我們認為也不必過度擔憂。存款保險制度推出固然是利率市場化重要的一步,但是並不意味著存款利率會很快放開管制。在存款利率放開之前,我們似乎還應該看到銀行金融機構破產的相關法規,更重要的,市場化利率和官定利率的並軌需要兩個利率相對接近,目前來看,並不具備相關條件,存款利率放開可能還會有一個過程。
 
此外,長期來看,政策的建立必然導致信用市場化的進一步推進,推動風險定價體系的完善和信用利差的擴大,有利於無風險利率。但這一利好的過程到底有多長取決於國家的風險偏好和對金融風險的容忍程度,短期也不必過度期待。如果制度建立後仍然是沒有銀行破產,理財產品剛兌,債券不違約,那麽道德風險並不會減少,金融機構風險偏好的下降會非常漫長。 

總體來講,我們認為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對於完善中國信用體系有積極意義,但是,它僅僅是給為儲戶提供的保障設置了一個封頂的上限,並且相當程度上讓金融機構為此保障付出成本,在銀行趨於投行化的未來,這並不能杜絕金融風險的發生。對於債市,無論是短期偏空的影響還是長期偏多的影響,都取決於一系列政策配套的力度和國家對金融風險容忍程度提升的速度,不必過度解讀。

相關文章:關於存款保險:你需要了解這些內容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550

大摩:暴跌無礙A股牛市 今年目標位最高5100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389

周一A股出現罕見的暴跌,這令不少人擔心這波牛市到頭了。但摩根士丹利顯然更樂觀,分析師Jonathan F Garner在最新的報告中稱,A股牛市並未終結,只不過未來上漲的速度可能會變慢。其還提到,2015年年末滬指可能會漲到4200點到5100點之間。

QQ圖片20150121094654

關於“119”慘案,Garner認為,這場暴跌是因證監會加強監管兩融業務而觸發的。杠桿資金確實在快速入市。2014年初這部分資金占總市值的比例為2%左右,而最近則大幅提高到3.5%左右。

QQ圖片20150121094845

“但是,我們認為當局的目標並非扭轉這種態勢,而是強調穩定。” Garner寫到。

其提到,驅動A股繼續走牛的兩大動力依然存在,一個是房地產、理財產品、信托產品以及債券的收益率在降低,二是政府推動股市發展的願望。

更具體來看,摩根士丹利認為這次只是一個調整的關鍵原因有三個,如下:

1,此次調整與2007年5月政府上調印花稅後的行情相似,當時股市在暴跌後出現了複蘇。

QQ圖片20150121094536

2,從歷史來看,目前A股的估值水平偏低,與其他市場相比也是如此。

3,從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角度來看,政府可能出臺額外的貨幣寬松政策,商品價格走低也會給企業的利率帶來有利影響,此外還有可能傳來A股被納入MSCI指數的好消息。

但風險也不容忽視,報告提到,目前主要的兩大風險,一是中國經濟加速下滑,經濟風險累加,二是對於兩融業務,還有一些不確定性存在。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216

降準無礙逆回購 央行今日再施300億逆回購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996

央行在公開市場進行了300億元逆回購操作,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實現單周凈投放900億元人民幣。

中國央行周四再次進行了300億元人民幣28天期逆回購,中標利率持穩在4.8%。 

這是中國央行於1月22日時隔一年重啟逆回購工具後,連續第五次通過逆回購向市場投放流動性。上周央行兩度出手,單周實現凈投放550億元。本周二央行進行了550億元人民幣28天期逆回購和350億元7天期逆回購,扣除本周將到期的300億元逆回購,單周凈投放900億。

更加頻繁的短期流動性操作並未阻止央行實施全面的寬松政策。

周三,中國央行宣布全面降準:

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同時,為進一步增強金融機構支持結構調整的能力,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支持力度,對小微企業貸款占比達到定向降準標準的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4個百分點。

各大券商分析師預計,此次降準有望為市場帶來7000-9000億流動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813

【興業策略】大盤震蕩無礙小盤股重估——港股周報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76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5-18 11:23 編輯

【興業策略】大盤震蕩無礙小盤股重估——港股周報
作者: 張憶東吳峰翁湉


上周港股市場表現回顧:恒指V型走勢,香港創業板逆市走強

——恒指上周震蕩收高0.9%,國企指數和紅籌指數分別下跌0.3%和0.6%。成長股走強,資訊科技業大漲5.0%,居各行業漲幅之首。
——滬港通北向和南向交易日均使用額度分別為-0.1%和9.3%。恒生AH股溢價下跌0.6%至127.4。
——美元指數回落至93.3,港幣兌美元收於7.7505,仍處於強方兌換保證附近。


恒指受大盤藍籌股拖累,但小盤股重估行情已啟動
——恒指本月迄今下跌1.1%,明顯受到了由外資主導的藍籌股的影響(表現為國指跌2.9%和中國ETF資金流出),顯示出外資對中國的基本面擔憂。我們認為海外對於中國經濟前景可能過於悲觀而忽略了經濟基本面在下半年出現二階拐點,即經濟可能從快速下滑過渡至平底鍋的階段的可能性。根據興業宏觀團隊判斷,可能出現(1)房地產投資快速下滑後降速趨緩;(2)由去庫存到不去庫存的轉變;(3)持續的流動性寬松。若經濟邊際企穩,將改善海外對於中國資產的預期,對港股流動性以及大盤藍籌乃至指數形成正反饋。

——在大盤出現回調時,小盤股如我們所預期的行情如火如荼,恒綜小型股指數跑贏中大型股,香港創業板更是逆市大漲走出六連陽。我們重申《A股溢出效應,港股小盤重估》報告觀點:小盤重估有望成為2015年下半年港股主旋律之一:(1)在中國經濟疲軟的大背景下,以固定資產投資為代表的大盤藍籌估值有天花板,而積極轉型的中小企業在政策背書下有更大活力和成長空間;(2)相較定價權掌握在外資手上的大盤藍籌,內資更偏愛小盤股、題材股;(3)深港通及滬港通擴容的預期,將有更多小盤股標的納入投資範圍。


投資策略:利用短期震蕩加倉調倉,等待深港通事件催化
——投資策略:短期市場受制於基本面或進入雙向震蕩階段,指數型機會可能要等到經濟數據的環比改善。但調整恰恰是逢低布局和優化持倉結構的好時機。深港通有望成為繼續上漲的催化劑。

——投資機會:(1)小盤價值股,以“三低”(低市值+低估值+機構低配)為安全邊際,以流動性改善/改革預期為看漲期權;(2)兩地掛牌的高折價H股,尤其是估值處於歷史低谷的金融、地產、能源股;(3)近期政策利多頻頻以及騰訊等龍頭業績靚眼帶動的科網股;(4)港交所以及經營港股業務的券商。(5)深港通潛在開放標的。

(來自興業證券)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719

陸金所正規劃上市 “震蕩市”無礙平安業績大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5336.html

陸金所正規劃上市 “震蕩市”無礙平安業績大增

一財網 楊倩雯 2015-08-21 21:38:00

姚波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目前平安集團正在規劃陸金所上市事宜。

中國平安(601318.SH;02318.HK)半年報一出,在關心業績的同時,市場也普遍關註與半年報同時發布的另一則公告:即普惠有限與陸金所的整合。除了背後的戰略意義外,業界推測這是為陸金所上市鋪路的一大動作。

今日(8月21日),中國平安首席財務官姚波在中國平安半年報發布會上表示,兩者整合後,將發揮巨大的協同效應,並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目前平安集團正在規劃陸金所上市事宜。

同時,就中國平安對資本市場發展趨勢的看法這一熱門話題,中國平安首席投資執行官陳德賢回應《第一財經日報》稱,將拉長固定收益資產久期並關註符合防禦性增長的行業和個股。

陸金所上市正在規劃

昨日晚間,中國平安發布關聯交易公告,旗下控股子公司平安海外控股擬將其所持的普惠有限100%股權轉讓給陸金所控股,該股權轉讓完成後,普惠有限100%的股權將由陸金所控股持有。交易完成後,中國平安通過旗下公司持有陸金所控股約47.4905%的股權。

在今年3月,中國平安對外宣布成立普惠金融業務集群,包含平安直通貸、陸金所旗下的P2P業務,以及平安信用保證保險事業部三大業務模塊。

這兩大“組合拳”,讓陸金所上市的話題再次成為關註熱點。“平安集團對於陸金所上市事宜正在規劃。”姚波在今日的業績發布會上回應《第一財經日報》稱。相對於之前“在合適時候會考慮”這樣的回應,可以預計陸金所上市加速可期。

這兩次緊挨著的整合,其背後的戰略意義是什麽?姚波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3月的那次整合主要是考慮在陸金所將風控體系建立成熟後,最終是要將其做成一個開放式的平臺,“這個戰略很清晰”。

在這一次整合之後,未來陸金所將控股兩個平臺。一個是陸金所開放平臺,另一個是普惠。姚波表示,普惠業務模式主要是個人無抵押、有抵押,SME(小微企業貸款),相對而言較傳統,重資本,也會有大量線下門店的擴張。而陸金所則具有強大的線上優勢。兩者整合後將產生線上線下協同效應,打造出O2O的互聯網金融生態圈。一方面可以解決普惠未來的資本需求,另外,和P2P結合,解決了其未來在物理網點和人力發展上的瓶頸。對陸金所來說,普惠在過去幾年積累的數據、客戶,以及風險管控能力都可以幫助陸金所做好平臺。“這樣,陸金所的平臺定位將更加清晰,而普惠未來也會是陸金所P2P平臺的一個重要參與者。兩者在未來可以產生很大的協同效應,而這樣的協同效應對平安集團來說可以在互聯網金融板塊產生巨大的收益和價值。”姚波表示。

“震蕩市”對平安業績影響不大

“我們這次的業績不是炒股票炒出來的。即便下半年資本市場繼續波動,管理層也對下半年集團業績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充滿信心。”在被屢次問及下半年資本市場波動是否會對平安業績產生影響時,中國平安總經理任匯川反複強調。

中國平安2015年半年報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平安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46.49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62.2%。時,保險資金組合總投資收益由2014年上半年的233.29億元增加235.6%至2015年同期的782.99億元,總投資收益率由4.3%大幅上升至7.7%,創下近年來的新高。

任匯川表示,今年上半年集團凈利潤強勁增長,主要依靠的是核心主營業務持續健康增長,這是其長期以來建立的競爭力。而投資收益也主要來自於固定收益創造的回報。

陳德賢稱,上半年中國平安凈投資收益由2014年上半年的318.94億元增加27.4%至2015年同期的406.22億元,這部分都是由股息收入、利息收入及租金收入等構成的,而下半年預計也會收到相似水平的利息收益。同時,構成投資收益的另一塊已實現收益達到378億元左右,這是“已經到手的收益”。這兩部分再加下半年的利息收入已經遠超去年全年的總投資收益數字。“所以預計總投資收益到年底會比較平穩。”根據中國平安2014年年報,其2014年總投資收益為637.29億元。

盡管投資收益只是中國平安利潤組成的一部分,但作為市場一大買家,中國平安對後市的看法仍然被市場所關心。

對此,陳德賢回應《第一財經日報》稱,對宏觀經濟的走勢持謹慎觀點。“其實不只是中國,全球都在經歷結構性和周期性調整同時發生的情況。預計未來宏觀經濟增長會出現‘三低’,即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

在保險資金投資組合中,陳德賢表示,未來還將是偏向固定收益類,力求在經濟下滑的周期里提供穩定的收入。“特別在中國,實際利率還是比較高,未來降準等政策預計還是會陸續出現,我們要在利率走低前拉長資產久期,投資一些較長期限的債券。”

在權益類資產方面,陳德賢稱在目前經濟環境下也並非沒有機會。“權益投資是逆周期投資,我們是長期投資者,只要符合防禦性增長這個特點的行業和公司,我們均會考慮。”

編輯:李瀟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597

石墨烯炒作潮再起 基本面現實無礙主力炒作激情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7501.html

石墨烯炒作潮再起 基本面現實無礙主力炒作激情

一財網 李雋 2015-11-26 19:23:00

隨著“虛擬現實”概念炒作熱潮的暫時落幕,中小盤股也出現回調,不少題材也紛紛熄火。不過石墨烯概念重拾升勢,在方大碳素(600516.SH)、中泰化學(002092.SZ)漲停的帶動下,中國寶安、力合股份、博雲新材也維持強勢,逆勢上漲,尾盤漲幅隨著大盤跳水而收窄。

11月25日晚間,有市場傳言稱某知名手機品牌發布的新產品,將會有石墨烯的應用,不過到26日下午該品牌發布新產品,盡管相關產品充電時間比以前大大縮短,但並沒有公布有相關石墨烯應用的消息;而業內人士認為,盡管石墨烯應用的研發已經有所進步,但目前來看依然無法解決成本高昂的問題。

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隨著虛擬現實概念炒作的熄火,除了部分資金獲利套現後去認購新股以外,也有一些留在市場尋找下一個熱點,市場要保持強勢也需要熱點持續擴散;而最近有機構研究石墨烯商業應用開啟,盡管到目前還沒有具體實際案例,但相關板塊依然具備一定想象力。

中信建投分析師稱,自華為宣布與曼徹斯特大學合作研究石墨烯的商業應用以來,板塊普漲。石墨烯在2004 年首次在實驗室被獲得,此後以“新材料之王”、“矽時代的顛覆者”等光環為人所知,然而其在制備工藝和工業化道路上,依舊面臨成本較高、良率較低、品質不穩定等問題。

2004 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蓋姆(Andre Geim)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以簡單的膠帶機械剝離的方法獲得了石墨烯,並在理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二人因此共同獲得了201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石墨烯制備目前仍普遍面臨成本較高、良率較低、品質不穩定等問題。不含缺陷和雜質的高品質石墨烯最早價格甚至高於黃金,經過了幾年的發展,目前國內部分通過氧化石墨還原的方法可以將成本降至3-5 元/克,然而得到產品以晶格缺陷較高、多層堆疊(通常為10 層以下)的石墨烯粉體為主,只能保持石墨烯部分特性,中信建投稱。

華泰證券分析師陳靂則稱,經過了近十年的發展,石墨烯制備技術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很大進步,盡管目前石墨烯產量並不高,但也已經足以面對目前的下遊市場。目前石墨烯發展的主要瓶頸是成本問題。具體來說,一方面石墨烯產業要想替代現有產品就必須具備一定的價格優勢,另一方面,石墨烯的發現使其成為優於碳納米管的炭素新材料,石墨烯要想在其未來可能的領域大展宏圖,必須加快研發速度。

一位石墨烯概念股上市公司相關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目前石墨烯的研發到應用層面還要有一定階段,成本高昂依然是很大的問題,而一些企業號稱生產出石墨烯,到底這是不是真正嚴格意義上定義的石墨烯,這都依然有待考究;行業應用的發展必須依托於量產,不過目前石墨烯的生產基本還處於實驗用研究層面,沒有大規模量產用於商業用途。

 

編輯:黃向東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795

暴跌無礙A股公司“買買買” 1月海外並購額超去年1/3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1-23/980180.html

彭博匯編的數據顯示,盡管今年才剛剛開始三個星期,上市公司海外並購的規模已經達到86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水平的三分之一,而去年的並購金額已經創下了歷史新高。

和中國消費者一樣,中國上市公司也在到處“買買買”。

盡管開年以來A股跌近20%,但是仍然較高的估值繼續刺激上市公司大舉進行海外並購。彭博匯編的數據顯示,盡管今年才剛剛開始三個星期,上市公司海外並購的規模已經達到86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水平的三分之一,而去年的並購金額已經創下了歷史新高。

  (上市公司海外並購額)
目前,國內上市公司的估值中位數達到美國上市公司的3倍,香港的5倍。瑞銀亞洲並購主管SamsonLo表示,“現在是它們利用高估值去買一些規模客觀、實實在在的東西的時候了。”   除了A股上市公司外,中資企業整體的並購勢頭恐怕更加兇猛。英國《金融時報》本周披露的數據,2016年才開始幾周,中國就公布了價值120億美元的海外並購交易。如果保持這一勢頭,全年勢必打破去年1120億美元的紀錄。   今年迄今公布的大型海外並購交易包括:海爾斥資54億美元現金收購通用電氣旗下電器業務,以及大連萬達以35億美元收購電影制片公司傳奇娛樂等。   摩根大通在12月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已經迎來了並購大時代。中國企業正通過在海外收購品牌、購買知識產權,提高自身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 華爾街見聞
  • 江月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2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