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哈囉,梅菲 蔡東豪

http://thehousenews.com/finance/%E5%93%88%E5%9B%89-%E6%A2%85%E8%8F%B2/

寫評論文章,難免受當時氣氛影響,這些事或者曾經令人咬牙切齒,但大都經不起時間考驗,日後重看難以產生共鳴。讀者的重看感覺是明日黃花還不算壞,最差反應是質疑作者當時是煞有介事,或借題發揮。評論者面對潛在困境,其中解決方法是加進長青道理,希望文章內容稍為「襟」看。說這麼多,是為本文鋪排,因為本文不含道理,只想發表此刻我對這件事的看法。我想說的,是中信泰富( 0267)的澳洲鐵礦噩夢。

這陣子關於中信泰富的消息,都是環繞母公司注資,假如注資完成,中信泰富規模將以倍數擴張,澳礦相對佔的比重減低,傳媒注意力分散,或不再窮追猛打。無論如何,中港企業史不會忘記澳礦一頁。發生負面事情,當事人解釋方法,是指自己從事件中得到教訓。澳礦是一個沒教訓的教訓,最不應該發生的事情,相繼在最不適當時間出現。梅菲定律( Murphy's Law)找一個中國例子,澳礦是完美之選,也解釋一篇評澳礦的文章,為何不含道理。

梅菲定律是,可能出錯的事都會出錯( 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澳礦須出動梅菲定律,代表這件事混雜天意、戇居、無能、疏忽等,總之是衰到貼地。澳礦事件始於 2006年,其間發生很多事,一個很容易得出的教訓,是中信泰富應一早果斷退出。梅菲定律告訴我們:談何容易。

尋找澳礦失敗原因,有太多,其中一個根源性指控是,中信泰富背負為國家開拓鐵礦資源的重任,為「走出去」而走出去,在好大喜功氣氛中一錯再錯。我認為這指控低看了中信泰富管理層能力,由榮智健、范鴻齡到常振明,這些人都是身經百戰的獨立思考個體,懂得分析項目成敗。中國對鐵礦石需求很明顯,國企取得穩定長遠供應是有理據之舉,重要變數是鐵礦石價格走勢。 2006年中信泰富參與澳礦的決定,其實是管理層對未來鐵礦石價格走勢作出的一個預測,而預測是看好。

沒有信念,很難推動中信泰富作出投資澳礦的決定;沒有信念,很難助管理層在萬難中支撐下去。從歷史看,看好鐵礦石價格的預測非常準確, 2006年鐵礦石每噸約 30美元,之後不停上升, 2009年達 70美元, 2011年高峰逾 180美元,最近徘徊 120美元。換句話說,中信泰富千錯萬錯,包括買錯了礦、遇人不淑、經營不善等,但在預測鐵礦石價格上,全中。

澳礦遇上難題,不管情況有多絕望,中信泰富在無助中,最後可依靠的信念,是鐵礦石價格在上升,集團仍擁有有朝一日可量產的澳礦項目。中信泰富不肯壯士斷臂,退出澳礦,外邊人看,是固執,不面對現實;中信管理層看,是堅定,貫徹不變的信念。

或者,收購澳礦過程太倉卒,和合作伙伴關係處理不好,沒重視中澳文化差異,低估管理大型資源項目難度,以上都是實質問題,不過這些所謂教訓,都可能只是雜音,最根本問題是:擁有鐵礦資產是否明智?當鐵礦石價格不停上升,答案明顯是明智。

出現的問題,對於管理層,只是雜音,而雜音不影響大局,始終會成過去。沒有人想到,雜音可以有這麼多,彷彿是停不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能錯的都錯。原來一連串雜音加起來製造的痛楚,可以很痛,在雜音中,信念和固執之分別,可以很模糊。

澳礦是沒教訓的教訓,我把自己套入情景,嘗試以最理性態度處理當時問題,我不能想像自己在任何一個時間,能違背信念,說服自己中信泰富不應擁有鐵礦資產,決斷退出項目。遇上梅菲定律前,所有人都以為梅菲定律只會發生在別人身上。

澳礦唯一教曉我一些有用的東西,是國企管理層也可以坦誠跟投資者溝通。常振明領導的管理層,過去幾年以罕有透明度向投資者解釋澳礦情況,證明國企不一定封閉。這是國企開明領導新的開始,抑或是澳礦大鑊至不可以不開誠布公,到了今日,分別不大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9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