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先刷牙,還是先刷微信?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2407

2017年2月28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兩名男子低頭看手機。(新華社 利諾·德瓦利耶/圖)

在地鐵上,一名6歲大小的男孩剛坐定,就轉過頭說:“媽媽,把手機給我。”旁邊的我心里一驚,坐下掏手機本是成人再熟悉不過的動作,現在孩子竟也習得了。

有數據顯示人們平均每4分鐘就要刷一次手機,每天低頭更是上百次。有人這樣生動地描述:早上起床先刷微信再刷牙,晚上睡覺刷完牙再刷一遍微信。微信這一小小的App,多少折射出當下手機與我們的“親密”關系。更有人感嘆,現在出門不帶錢包不要緊,不帶手機可不行。

1973年馬丁·庫帕第一次在紐約街頭通過手機通話,算起來也就45年的的光景,恐怕當初這位摩托羅拉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做夢都不會想到,手機日後會有如此的普及程度,手機成了首機——生活中首要的機器。

現代人工作生活節奏快,似乎都等不起、慢不得,總是渴望即時滿足、當下滿足,而無所不能的手機也就順理成章成了日常的第一選擇,須臾不可遠離。看新聞、買東西、點外賣、叫出租、掃單車,手機在手,所有的需求似乎總能隨點隨到。方寸之間,世界盡在掌握。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現在人們嚴重依賴的手機,已不再是那個打電話發短信的Mobilephone,而是從曾經的Smartphone進化到了如今的Handset。照著字面翻譯,現在的手機應該叫手持設備,它是通訊、拍照、購物、遊戲、社交等功能的集大成者。一次再平常不過的跑步鍛煉,手機就能輕松完成里程統計、熱量計算和軌跡描繪,並展示到社交朋友圈,引發點贊交流,如此這般地介入人們生活,機不離手也就不難解釋了。

這在心理學上似乎也有印證。心理學上有個“強化相倚”的概念,指某一反應和它產生的環境變化之間的一致性關系。比如鴿子啄食,每啄一次圓盤(反應)通常都伴有谷物的呈現(環境中相應變化),這種一致性的關系,通常能增加鴿子隨後的啄食速率,谷物在此被稱之為強化物。人們每次掏出手機後的便捷、友好或者愉悅的體驗,無疑增加了人們使用手機的頻次,手機某種意義上成了強化物。這一過程也稱之為陽性強化——某一行為之後伴隨著喜愛刺激出現的事件。這無疑增加了使用手機的粘性。

然而硬幣總有兩面。手機方便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但它的頻繁介入,如果不加控制也會過度透支我們的時間。本來是聯系工作的三五句話,結果在微信上一刷就是1個小時;本來為了買個生活用品,結果在淘寶上一逛就是半天。手機真是第一號的時間殺手。我們有那麽多的東西要點開、要進去看,眼睛也變得異常忙碌,以往空閑閉目養神的愜意早已被無所不在的手機填滿,雖然上班起早趕晚,我們還是忘記了所有疲憊。因為有各種新聞推送和朋友圈更新需要刷,有各種千絲萬縷的群消息需要看,還有此起彼伏、形形色色的集贊和網絡投票需要打理。

任何時候只要進入手機的世界,現實似乎就變得無足輕重。於是,因為專註於手機的方寸世界,地鐵公交坐過了站,廢寢忘食也成了常事,更有甚者走路掉入井蓋,開車翻出護欄,搭上了身家性命。君不見地鐵站的電梯,除了播報“請抓好扶手,不要倚靠電梯”的警示之外,還煞費苦心一遍遍重複“請不要看手機,註意腳下安全”。

有人說現在的人都有手機病,機不離手,眼不離屏。其實用手機不是病,用得多了才是病。我們應當成為手機的主人,讓手機為我們服務,而不是成為手機的奴僕,心心念念放它不下。嘗試一下卸載多余的App,關掉片刻的網絡連接,屏蔽可有可無的消息推送,我們或許可以有另一番愜意:陪伴家人、盡享親情,清茶一杯、手捧一卷,操持雅好、神遊物外,強身健體、錘煉意誌。手機的世界大,終大不過人的世界。

(作者為上海市民)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欄目期待您的來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1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