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高盛:滬港通開啟後,大陸投資者對港股需求將超預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309

imKLTciEpKnQ

彭博新聞社援引高盛(Goldman Sachs)的觀點認為,滬港通開通後,中國內地對香港股票的需求將超出預期,因散戶投資者湧向在上證市場無法買到博彩及科技公司股票。

通過滬港通,大陸一些富裕的投資者將有機會購買包括銀河娛樂、騰訊在內的266只港股股票,而們目前他們只能通過資產管理公司投資海外股票。

“考慮到大陸投資者喜歡自己參與投資交易,而不是通過購買基金的方式,滬港通啟動後,散戶投資者的參與熱情或令人驚訝。”高盛除日本外的亞太區現金交易及股票主管Christina Ma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Ma稱“在中國80%以上的股市投資者是散戶,他們會對可以親自參與到香港股票市場而感到興奮。”

中國投資者不止可以投資大陸市場沒有的股票,摩根士丹利稱,隨著滬港通的啟動,同一支股票在香港和上海兩個價格的時代即將成為歷史。

滬港通的推出將抹平兩地股票的差價,創造“一個中國”的股票市場。在內地以人民幣計價的A股相比於在香港上市同一企業的港股,估值平均約低7%。至此,A股和H股的價差將收窄。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地價差最終將收窄至零。

此前里昂證券(CLSA)在401名內地投資者中,77%的人對滬港通不感興趣。對普通投資者來說,50萬元的最低賬戶要求是其投資滬港通的最大障礙。里昂證券分析師表示,將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門檻太高。如果沒有資金門檻,潛在投資者的人數可能會擴大至90%以上。(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252

水十條出臺在即 水處理投資盛宴開啟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66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9-23 19:09 編輯

水十條出臺在即 水處理投資盛宴開啟
作者:劉曉寧


近期備受業界關註的“水十條”取得進展,據知情人士透漏,整體框架方向已基本確定,年內完成沒有問題。環保行業是格隆匯一直以來最看好的行業之一,近期也連續挖掘了北京發展(154)、綠色動力環保(1330)、康達環保(6136)等標的。“追尋有趨勢的價值”,在格隆看來環保行業就是目前看得見的沃土,就處在這種“有價值,也有風”的階段。在格隆看來,中國未來3-10年將迎來環保板塊的黃金周期,類似“水十條”這樣的環保行業扶持政策會不斷頒布,這就是格隆為何反複分析環保行業與其中標的的原因。

本期港股那點事就分享來自環保行業資深專家劉曉寧關於水處理行業目前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看法,以及未來行業在水十條出臺後蘊含投資機會。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投資要點:

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住建部和財政部關於市政建設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指導意見也即將出臺,水處理行業市場化改革方向明確。PPP模式下有望實現廠網一體化,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項目運營,有助於提高運營效率,加速老舊管網改造,拉動新一輪改造投資,這些是符合我們倡導的環保服務外部化的趨勢的。

《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預計將於9月中下旬出臺,將推動節水和工業水處理市場爆發。農村高效節水灌溉市場預計12-15年年均投資在180億元左右。我國工業廢水重複利用率不足30%,遠低於國家平均85%水平。國務院《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要求到15年,工業水重複利用率至少提高4.2個百分點。隨環保事件催化及標準趨嚴,工業廢水治理有望成為《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核心。保守假設大多數行業未來不再新建產能,預計未來5年改造市場投資額將達400億元/年,運營規模有望達到430~620億元/年。

市政汙水產業升級,水價改革加速再生步伐。環保提標驅動城鎮汙水處理改造升級,帶動膜設備及工程市場快速發展。預計全國城鎮汙水設施改造需求約0.79億方/日,其中14~18年年均改造投資有望達140億。此外,隨水價改革有望落實,再生水設施新建有望加快,預計14-15年投資將達213億。MBR出水水質可直接再生回用,易與傳統工藝結合,強化脫氮除磷,符合政策方向。隨投資運營成本下降,預計18年MBR工藝占比有望從目前2%提高到20%左右,到18年累計市場容量有望達578億元。

飲用水安全升級,超濾改造、家用凈水器市場有望提速。飲用水安全是民生大計,隨著飲用水新標準的落實,我們相信水廠超濾改造進度將會加快,未來5年帶來234億超濾改造空間。在這一情景下,2018年超濾膜在自來水廠中的應用比例也僅有10%,仍無法保障大部分百姓的飲水安全,民用凈水器在未來5年內仍會保持快速發展。

投資策略:堅定看好水處理產業鏈。我們對水處理產業鏈進行梳理,重點推薦以下主線:
1)工業水處理:萬邦達、津膜科技;2)城鎮汙水改造:碧水源;3)受益於水業市場化改革:武漢控股、首創股份、重慶水務、興蓉投資;4)節水市場:大禹節水;5)家用凈水設備及膜元件:南方匯通、開能環保、碧水源。

1.政策頻出,水處理行業市場化改革加速

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住建部和財政部關於市政建設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指導意見也即將出臺,水處理行業市場化改革方向明確。《關於進一步推進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15年底前試點地區全面完成現有排汙單位排汙權核定,到2017年底基本建立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為全面推行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奠定基礎。

8月28日,江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即公私合作)試點項目推介會在南京召開。此次推介會共向社會推出了15個PPP試點項目,總投資額約875億元,涉及包括供水安全保障、汙水處理設施建設、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等在內的五大領域。

廠網一體市場化可提高水處理項目運營項目,擴大投資規模,並促進第三方服務市場的快速發展。我國現有的水處理項目尚處於廠網分離狀態,PPP模式下可實現廠網一體化,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項目運營,有助於提高運營效率,加速老舊管網改造,拉動新一輪改造投資,這些是符合我們倡導的環保服務外部化的趨勢的。

《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發布在即,水處理投資盛宴如期開啟。預計“水十條”將在九月中下旬發布,以提高水資源使用效率和降低劣五類水體比例為主要目標,總的投資額估計2萬億左右,涉及地表水的河湖消除劣V類(最大)、入海河流消除劣V類(海洋,最少)、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安全、地下水水源地及補給徑流區保護、水質較好水體保護等5項相關投資。

2.“水十條”推動節水市場和工業水處理市場快速發展

2.1《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將出臺,節水和工業水處理最受益

《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9月中下旬有望出臺,節水和消滅劣五類水將成重點目標。我國工業廢水排放量大,很多沒有經過有效處理就直接排放,引起河道流域汙染,嚴重威脅人類和水生態安全。根據13年全國環境公報,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和西南諸河等十大流域的國控斷面中,劣Ⅴ類水質斷面占比高達9.0%,流域治理刻不容緩。14年2月13日,環保部審議通過《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核心是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工業廢水治理,並提出至17年前消滅劣V類水的目標,比原定目標提前3年。

2.2“十三五”水利規劃編制啟動節水灌溉空間廣闊

水資源緊張+糧食安全,系我國節水灌溉普及推廣的主要原因。根據《十二五水利發展規劃》,全國半數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條件,農業節水總體水平不高,全國9億畝有效灌溉面積中節水灌溉工程面積僅占46%,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力度不夠,區域發展不平衡,單方水糧食產出只有發達國家一半。節水灌溉技術可使小麥增產60%-90%,玉米增產50%,並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是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和水資源緊缺問題有效途徑。06年以來,國家已出臺一系列政策推動節水灌溉市場發展,到12年底已形成節水灌溉面積4.68億畝,預計13~15年年均投資規模將在180億元左右。



“十三五”水利規劃編制啟動,有望推動高效節水灌溉進一步發展。截止12年,全國高效噴、微灌面積占節水面積僅21%。14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幹意見》,要求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分區域規模化推進高效節水灌溉行動。5月21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確定按照統籌謀劃、突出重點要求,在14-15年和“十三五”期間分步建設納入規劃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據報道有望新增年農業節水能力260億m³、增加灌溉面積7800多萬畝。隨水利規劃逐步落實,高效節水灌溉市場占比未來有望進一步提升。





2.3 工業水重複利用率提升、標準趨嚴催生改造需求,造就千億市場

12年以來,環保部連續出臺《制漿造紙廢水治理工程技術規範》等行業新標, 在排放標準和監控方面雙雙從嚴。另一方面,工業水重複利用率提升需求也要求現有 處理設施更新改造。



參照12年全國工業水處理能力和實際處理量數據,我們對未來5年行業市場空間進行了測算,預計工業水處理市場總規模有望達1000億元/年。其中,

改造:按2012年全行業2.7億噸/日的處理規模,一半完成升級改造,單位改造成本1500元計算,未來5年年改造投資額有望達到400億元。

運營:2012年工業水實際處理量527億噸,實際運營負荷率僅54%,假設2015年負荷率提升到60%,委托運營比例30%,按運營單價平均2.5~3.5元/噸估算,年運營規模有望達430~620億元。

新建:保守假設大多數工業行業不再新建產能,預計新型煤化工新建投資額可達40億元(不完全統計),石化的新建投資額為30~35億元。未來5年,工業水處理投資運營規模有望達到1000億元/年。



3.市政汙水產業升級膜處理空間廣闊

3.1環保提標推動改造升級再生回用率將達15%

環保提標拉動產業升級,預計未來5年城鎮汙水設施改造需求有望達700億。《“十二五”主要汙染物總量控制規劃編制技術指南》指出,我國現有執行二級排放標準的汙水處理廠在“十二五”期間要提高到一級B標準,部分地區需要提高到一級A或更嚴格的標準;全國60%的汙水處理廠需要增加脫氮除磷設施。假設2000年以前設施全部需要改造,2009年以前60%比例需要改造,2010年以後不需要改造,預計全國城鎮汙水設施改造需求約為0.79億m³/日,對應改造比率為49.0%。其中:2011~2013年已完成升級改造規模為1078萬m³/日,預計2014~2018年年均改造規模將達到1400萬m³/日,按改造成本1000元/m³估算,對應投資額約為140.0億。

圖5:各階段投運城鎮汙水處理設施中,預計需改造規模情況(單位:億 m³/日)圖6:14~18年我國城鎮汙水處理設施年均改造投資預測(單位:億元)


資源稟賦決定汙水回用需求迫切,規劃“十二五”再生利用率達到15%。我國人均淡水資源僅2140m³,處於中等偏下水平,未來城鎮化及工業水需求增長將加劇水資源緊張,汙水再生能有助於解決用水矛盾。然而,我國再生水利用率仍然偏低,截止12年僅8.3%,比2009年8.6%還略有下滑,較規劃15%有著較大差距。住建部統計顯示,11-13年我國新增再生水設施處理能力800萬m³/日,“十二五”任務完成率不到30%,預計14-15年汙水再生利用投資將提速,新建規模有望達213億元。

3.2中國膜市場快速增長國產化率不斷提升

膜工藝有望直接受益城鎮汙水處理產業升級。膜法水處理技術具有出水水質高,處理效果穩定的特點。MBR是膜法水處理技術的典型代表,可用於多種類型的汙水處理。MBR出水可達到國家城鎮汙水一級A排放標準,水質明顯優於傳統汙水處理工藝,並可直接再生回用,將受益城鎮汙水處理“改造”和“再生”。此外,MBR易與傳統工藝結合,強化脫氮除磷,符合政策方向。

MBR目前主要用於市政汙水處理,未來隨成本下降,滲透率及市場範圍有望進一步擴大。在同等出水水質下,萬噸以上MBR市政項目實際投資成本比傳統活性汙泥法(需增加三級處理工藝)投資成本僅高10%-15%。考慮電耗下降和汙泥處置,MBR工藝運行費用僅比傳統工藝高出不到20%,且隨膜國產化率提升成本有望進一步下降,競爭優勢將進一步顯現。


膜工藝與傳統工藝運行費用差距可降至20%。從國際國內經驗來看,近年來MBR的投資和運營成本已經顯著降低,主要體現在電能的消耗上,目前最好水平每噸水耗電0.4kwh,比傳統工藝僅高出0.1-0.15kwh/噸水。第二,以前國內90%以上項目使用國外膜材料,國產膜材料主要用於規模較小的項目。目前能夠應用於大型工程的膜材料國產化已經開始逐步實現,這更進一步降低MBR投資運營費用。第三,汙水處理的活性汙泥池中會產生大量汙泥,MBR工藝產泥量比傳統工藝少三分之一左右。“十二五”國家要求市政汙水的剩余汙泥需進行無害化處置,如果考慮MBR工藝減產的汙泥量,那麽與傳統工藝之間的運營費用差距將進一步縮小,更不用說節省的土地成本。日益嚴格的排放標準和人們對於再生水利用的重視使得應用MBR技術的性價比在不斷提升。



膜工藝增長空間廣闊,預計18年市場份額將提升至20%。目前,膜技術在其主要下遊市政領域占比僅2%左右,具備較大增長空間。保守估計,14-18年我國將累計新建城鎮汙水處理能力0.3億m³/日,累計改造0.9億m³/日。假設膜工藝在增量市場中應用占比平均達30%,則18年累計市場規模有望達到578.1億元,占城鎮汙水處理能力的20%左右。




4.飲用水安全升級超濾改造、家用凈水器市場有望提速

4.1市政供水提標改造超濾市場空間廣闊

飲用水新標準帶來市政供水提標改造需求。12年7月1日起,我國開始強制性實施新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5749-2006),這是該標準自85年之後最新修訂版。新版本標準中,提出了106項水質指標,其中常規指標42項,非常規指標64項。與舊標準相比,新標準主要加強了對水質有機物、微生物、水質消毒等方面的要求,並統一了城鎮和農村飲用水衛生標準,基本實現了飲用水標準與國際接軌,將成為啟動自來水廠升級改造的催化劑。



超濾膜將有望逐步取代傳統工藝,成為第三代城市飲用水凈化工藝核心技術。市政供水設施改造方法包括混凝與沈澱工藝的改良、過濾環節的加強和增加深度處理,第二代工藝中的臭氧活性炭便是深度處理工藝的一種,另外還包括活性炭吸附、光催化氧化和膜過濾。其中,傳統工藝過濾精度較低,消毒劑和混凝劑的使用量較高,對水質影響較大,不能滿足新國標。超濾膜技術利用純物理方式過濾水中細菌、病毒、膠體雜質和大分子有機物,使原水的有害物質全部被去除,達到直飲水標準。



市政供水超濾改造空間巨大,預計未來5年市場需求累計將愈200億元。截止13年,全國供水能力約4.21億噸/日,預計18年將達到4.76億噸/日。假設未來5年新建供水規模5500萬噸/日,改造規模9563萬噸/日,其中膜技術占比由目前10%逐年提高到35%。按膜單位投資500元/噸水估算,預計14-18年超濾膜市場需求將達到234億元。




4.2市政供水二次汙染嚴重將帶動民用凈水器需求

管網陳舊落後以及二次供水汙染影響終端供水品質。目前全國仍有大量服務期限超過50年和材質落後的管網,老舊管網易生鐵銹,管網破損、維修管理不力也易使得地表汙染物滲透入管道中汙染自來水。而在西方發達國家,自來水通常被以6-8公斤力/平方厘米的高壓輸送到居民家中,然後通過減壓閥將壓力調整到適合用水點使用的壓力。而我國多采用低壓供水(不超過2公斤力/平方厘米),易使管路產生負壓,造成滲漏,增加輸水過程中水質再汙染的可能性。此外,各城市尚有不少高層水箱和地下蓄水池,若對於二次供水清洗消毒不嚴格或監管不規範,水箱或蓄水池失於維護、清潔,滯水易引起微生物繁殖,形成汙染。

民用凈水設備目前在我國市場普及率較低,有望迎來快速增長。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僅15%,其它城市2-5%,農村基本空白,而在歐美國家已經達到90%,在日韓也到達70%。根據中怡康零售監測數據,12-13年凈水設備銷量分別為260萬臺和360萬(yoy38%),銷售額分別為53億和80億(yoy51%)。中怡康預測,2014年凈水設備的銷售量和銷售額將分別達到558萬臺和136億,分別同比增長55%和70%。預計2013-20年,凈水設備市場年均複合增速將維持45%左右。
膜凈水器市場占比有望逐步提升。根據中怡康零售監測數據顯示,反滲透機在凈水設備市場零售量中占比從2009年的2.6%逐步上升至2013年的34%,所占的份額最大,未來市場空間巨大;其次是超濾及中空纖維機器,為13%。膜凈水器市場占比大幅增加。此外,家用凈水器市場集中度較高,前五大廠商市占率超過90%。
圖 7:13-20 年凈水設備市場 CAGR 有望達 45%      圖 8:家用凈水設備均價變動假設




5.投資策略:堅定看好水處理產業鏈
水處理行業政策頻出,隨《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近期出臺,水處理市場景氣度講更加高企。我們對水處理產業鏈進行梳理,重點推薦以下主線:1)工業水處理:萬邦達、津膜科技;2)城鎮汙水改造:碧水源;3)受益於水業市場化改革:武漢控股、首創股份、重慶水務、興蓉投資;4)節水市場:大禹節水;5)家用凈水設備及膜元件:南方匯通、開能環保、碧水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01

德國企業開啟全球收購狂潮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621

LIFE-tmagArticle

(德國默克制藥實驗室)

盡管歐元區經濟狀況不佳,但德國公司卻揮舞支票大舉收購,而美國企業成為德國人最親睞的目標。

周日,德國機械制造巨頭西門子宣布以76億美元收購美國能源產品和服務公司Dresser-Rand Group。

周一,德國化工和制藥巨頭默克支付170億美元,購買美國生命科學公司Sigma-Aldrich。

據湯森路透的數據,加上兩筆重磅交易今年德國並購總額超過了1050億美元,為過去15年來第三高。

數據供應商Dealogic統計顯示,今年迄今德國公司對美國的投資已經比過去二十年中任何一個整年都要高。

摩根大通德國兼並部門主管Dirk Albersmeier告訴《紐約時報》

“現在正是展開大規模收購的良好時機。所以CEO們會問‘為什麽不在現在動手?’”。

《華爾街日報》認為德企對美國公司購買熱潮彰顯出兩國經濟趨勢的對比。一方面美國經濟正在擴張,並且經濟學家們預計增速還將加快。分析師們表示,另一方面歐洲仍未能從金融危機中複蘇,並且現在對俄烏緊張局勢的擔憂可能會進一步拖累歐洲經濟。

此外利差也是促成德企收購的原因。美聯儲在考慮何時上調美國利率,而歐洲央行則在尋求下調已然處於紀錄低位的利率來刺激經濟。德國生產商們(以出口企業為主)試圖利用這種形勢。    

德國默克制藥支付每股140美元價格收購Sigma-Aldrich,這筆後者周五收盤價溢價37%。該收購交易將令默克集團順應研發和藥品生產日益全球化的趨勢。

對於西門子來說,收購Dresser-Rand交易推進了公司首席執行官Joe Kaeser拓展美國能源市場業務,並擁抱頁巖能源熱潮的目標。

他周一稱,該收購交易將令休斯頓地區的人們看見、知道並了解西門子。休斯頓是Dresser的總部所在地也是美國的石油工業中心。西門子一直在擴張其能源業務並出售其他資產。

西門子的出價表面上看依然很高,尤其是考慮到去年Dresser-Rand對油氣產品和鉆探服務的需求滑坡。但是西門子壓住在長期Dresser-Rand提供水力壓裂法技術能夠獲利。

收購Dresser-Rand還意味著西門子在和老對手通用電氣的較量中扳回一城。此前通用擊敗西門子收購了法國阿爾斯通公司的能源資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69

開啟做空大門後 阿里巴巴空頭浮現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706

20140926alishort

阿里巴巴上市後僅一周,空頭們已蠢蠢欲動。

根據彭博和數據編纂機構Markit的數據,做空阿里巴巴的股票數量已經達到890萬股,占到阿里流通股總量的2.4%。

Markit產品專家Andrew Laird表示:“從一開始,我們就發現借入阿里巴巴股票的需求非常大。雖然和總的流通數量相比,做空的比例還很小,不過考慮到IPO之後可供借入的股票並不多,這個數量還是很可觀的。”

在結束了為期三天的首次公開招股結算期(IPO Settlement Period)之後,投資人當前已可以券商手中融券阿里巴巴集團的股票。

融券是指證券公司將自有股票或客戶投資賬戶中的股票借給做空投資者,投資者借證券來出售,到期返還相同種類和數量的證券並支付利息。

阿里巴巴在上市時共售出了3.681億股股票,昨天阿里巴巴下跌1.8%至88.92美元。在上周五IPO當天暴漲38%之後,本周過去的四天內,阿里巴巴有三天都收跌。

Markit稱,昨天市場上借入阿里巴巴股票的利率為8%,相比之下標普500成分股的平均融券利率僅為0.5%。Laird評論稱:“投資者願意為做空出大價錢。”

在阿里巴巴之前,美國歷史上前五大IPO有四家公司在上市後的第一年下跌超過17%,其中就包括通用汽車和互聯網新貴Facebook。唯一的例外是2007年Visa公司上漲了28%。(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324

印度新政府開啟最大膽改革:取消柴油價格管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611

a78b6b52-8695-4b20-83f3-c101a655f622

印度政府18日解除柴油價格管制並提高天然氣費用,希望讓市場力量發揮更大影響力,並藉此吸引能源投資、促進市場競爭,是總理莫迪邁向削減補貼、刺激能源生產和活絡經濟最重大的措施。

全印逾2/3商品靠柴油車運送,幾乎所有商品零售價都受柴油價格波動直接影響。《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報導稱,柴油降價可望使運費下跌3%到4%,並進一步降低民眾日常生活開銷。

印度政府宣布印度油品零售價將隨國際油價浮動後,柴油零售價立刻下降。

從19日起,消費者購買1公升柴油可以減少5.7%或3.37盧比(1 印度盧比 約合0.01632 美元)的支出;本地生產的天然氣價格則從11月起上漲三分之一,從每百萬英熱單位(mmBtu)4.20美元提高到5.61美元,但漲幅低於原先規劃的100%。

這是印度柴油價格自2010年9月以來首度降價,有助對抗通貨膨脹並刺激經濟。同時,上述政策可削減政府補貼、吸引外國投資能源產業、提升競爭力。

2013年1月到2014年9月1日,印度柴油已政策調漲19次,每公升累計漲50派薩(paisa,相當於1/100盧比)。全球石油價格今年6月升到尖峰後已滑落逾20%,至近4年新低,使油品業者虧損獲補償,政府因此出手解除柴油價格管制。

若盧比兌美元匯率得以支撐且國際油價走勢不變,則印度巿場柴油價格將可續跌。

印度的逾七成燃油需求來自進口,專家估計,每桶石油價格降低10美元,可以讓印度的零售通貨膨脹率下降0.2個百分點,批發通貨膨脹率更可降低0.5個百分點。(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798

MNI:歐央行將開啟“坐等”模式 今年不會推歐版QE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915

mas-draghi

德意誌交易所旗下通訊社MNI援引知情人消息稱,歐洲央行委員會決定在今年剩余的時間里開啟“坐等”模式,除非歐元區經濟發生任何大的轉向或者通貨緊縮。

知情人還表示,歐洲央行在討論QE時面臨很大的阻礙,該行希望先看到最新宣布的購債措施出現效果。

購買企業債可能隨著進一步寬松措施而開始,但那仍然需要以市場存在相關風險和環境為前提。

有業內人士質疑,除極端情況之外,即便歐央行委員會大體支持QE這個概念,但他們不會同意以購買主權債為主的所謂“歐版QE”。

今日歐股下挫,泛歐績優300指數一度下跌0.76%;德法股指盤中跌幅均超1%。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及,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或擇機祭出全面QE大旗。

不過歐洲央行內部的聲音暗示市場的期待至少在短期不會實現,歐洲央行執委會委員魏德曼、Noyer和Visco均暗示歐央行目前未考慮推行QE。

然而,近期的一系列經濟數據都顯示,歐元區面臨的經濟風險仍大。

歐元區9月CPI同比僅增0.3%,仍徘徊於五年最低位,且遠低於歐洲央行設定的2%通脹目標,表明歐元區通縮風險持續。

歐元區龍頭國家德國的8月工廠訂單、工業產出和出口增速也全線放緩。德國經濟部本月將2014年德國GDP增速預期從1.8%大幅調降至1.2%,將明年GDP預期調降至1.3%。

這可能令歐元區面臨三底衰退風險。如果歐元區增長發動機熄火,那麽歐洲央行就須追加更多刺激措施以對抗經濟下滑。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621

【「一帶一路」開啟高鐵發展的黃金時代】 金融之王

來源: http://xueqiu.com/3349896301/32886683

【“一帶一路”開啟高鐵發展的黃金時代】

(銀河策略 殷睿 )

1、 高鐵改變中國經濟地理版圖

任何經濟體的發展,都需要良好的基礎設施與之配套。至今,我國已經建立起全球範圍最廣、線路最長的高鐵線路網,打開了中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空間。高鐵之於今日的中國,猶如19世紀末鐵路建設改變美國,是一場經濟地理革命,將徹底改變中國經濟地理版圖。

1.1 經濟圈由港口導向轉為高鐵導向
自改革開放後,以“三來一補”為首的加工型貿易成為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這種貿易模式主要通過國內龐大的勞動力和豐富的原材料資源,通過接受海外訂單,在國內生產、包裝後,通過關口輸往海外,最終為我國積累巨大的外匯儲備。

根據我國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這種轉口貿易主要通過港口來完成:

第一,中國擁有近3.2玩公里長的海岸線,良好的海域環境為發展港口交易提供優質的天然環境;

第二,中國的北部、西部均是高原、沙漠、高山等極端地貌,鐵路或公路的建設成本極高,當年缺乏發展的條件;

第三,中國的西南部毗鄰多個國家,因地貌、政治因素等原因,也沒有實現向南走的方案。
因此,80年代後期發展起來的城市,主要依托於港口經濟圈的貿易活動而壯大。

港口城市的發展與港口貿易的興衰息息相關。但由於出口導向模式下,過去我國並沒有體系的區域產業分工,低端的“三來一補”貿易同質性非常嚴重,造成區域間貿易活動惡性競爭非常嚴重,也縮小了港口經濟的輻射半徑。

在高鐵導向的新型城市布局下,高鐵站點充分利用城市的專業分工優勢,以翻修或新修的高鐵站點為依托,形成以高鐵為核心的多重商務圈格局。以無錫市高鐵站規劃為例,其高鐵站規劃連接無錫市諸多鄉鎮,促進包括錫山區,安鎮一羊尖新市鎮,東亭一錫港新市鎮、鵝湖新市鎮在內,甚至無錫東北與蘇州西北的整個地區的發展,立足形成功能更加綜合和完備、經濟體量可觀的。

高鐵高速度的特點使其停留站點較少,無錫站不僅是無錫的高鐵站,更是江陰、張家港、常熟、宜興的高鐵站,這些城市積極向無錫靠攏,2011年7月,江陰、張家港、常熟至京滬高鐵無錫東站的客運專線在高鐵正式投運前全部開通,無錫市逐漸成為新型區域的中心城市。

1.2 高鐵網絡是建設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要基礎

在新一屆政府的規劃藍圖中,明確提出國內區域聯動協同發展,新型城鎮化強調人的城鎮化和綠色智慧城市前景。

過去我國城鎮化主要伴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而快速發展。從數據上看,短短三十年城鎮化率從27%迅速提高至53.7%,並逐漸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經濟圈。然而中國幅員遼闊,極大經濟圈之間的商務聯系效率非常低下,區域內城市間的發展也極不平衡。

近兩年受到經濟增速整體下行的影響,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這五大發達地區經濟增速也大受影響。2007年,五大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速處於中遊水平,且均高於全國GDP平均增速;但到了2013年,五大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速已經處於中下遊水平,且部分地區的經濟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經濟增速的放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過去發達地區的增長優勢已經接近極致,反觀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仍然旺盛。

近幾年中國區域經濟形勢正在發生逆轉:
(1)產業大規模向內陸轉移。
產業轉移非常明顯的體現在對外貿易部門。2013年廣東、浙江的出口金額同比增速為10.9%,而上海、江蘇則分別降至-1.2%和0.1%,反觀內地四川和貴州兩省的出口同比增速高達9.1%和39%。

(2)投資增速東西逆轉。
投資方面,東部城市整體的投資增速逐步落後與中西部。這一方面與政策的導向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中西部龐大的基建空間為快速發展提供了基礎。隨著中西部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對資金的吸引力進一步加強,為產業跨區域轉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高鐵的建設,為中國區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夯實了基礎,中部崛起、西部開發、東北振興等一系列區域發展戰略目標,都將因高鐵而變成現實。全國由南向北、由東向西,全部實現一日達,極大地提高資源的流轉速度,助力東西部的互動式發展。另外,高鐵沿線2小時車程的所有區域,都將其區域發展和產業規劃主動接駁入高鐵經濟圈中,全新的經濟地理格局將形成。


1.3 促進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

長期以來,制造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為創造中國經濟奇跡提供了重要支撐。但我國制造業發展模式總體上較為粗放,帶來一系列問題。例如,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制造業粗放發展還帶來大量資源、生態、環境問題,單位GDP能源消耗較高,水、大氣、土壤汙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如果現在不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將來付出的代價就會更大。因此經濟結構轉型迫在眉睫。

服務業發展水平是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過去一個時期,我國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2013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過制造業,達到GDP的46%。但與發達國家服務業占比一般達到70%以上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服務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高鐵時代的開啟,使得全國由南向北、由東向西在一天之內就可以到達,大大提高資源的轉移效率和空間轉移成本,城市的功能性定位將逐步清晰:帶有戰略資源的企業總部將進一步集聚在核心城市,而具有生產性資源的制造中心與原材料產地逐漸撤離核心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擴散。

伴隨著一線核心城市走向產業價值鏈的高端,其總部經濟效應日益增強,最終將效仿美國紐約等成熟的特大型城市變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發展結構。而高鐵的開通促使更多高端商務人士選擇在一線核心城市辦公和娛樂,將帶動相關服務類產業快速發展。

2、 高鐵改變世界政治格局
過去領導人的出訪,更多的是為了兩國政治層面上的建交;如今新一屆領導人的出訪,更多的心思放在經濟層面上的互動和交流,特別是推銷中國的高鐵技術。自2013年起,從泰國、非洲、英國、俄羅斯、東歐等地的出訪路線上看,均是圍繞領導層“新絲綢之路”的大戰略背景下進行商談,並積極推銷基建合作項目中的高鐵技術。為什麽當屆政府如此熱衷於“高鐵外交”呢?

第一,海上線路難突破重圍。
世界上的貿易主要通過海運或陸運完成。我國自改革開發以來,對外貿易的輸送長期依賴於海上運輸。當今世界政治格局風雲變幻,美國重返亞太戰略明確,聯合日本、菲律賓、越南等國意欲制衡中國。與美國的“C形”海上圍攏戰略相比,海軍恰是我們當前最大的劣勢。

另一方面,中國面向西太平洋的唯一窗口就是臺灣,而臺灣目前仍與大陸有隔閡,想利用臺灣獲得太平洋海上路線,短期很難實現。換言之,我國的海上貿易容易受到世界政局的影響,複雜多變。

第二,背靠亞歐大陸,借亞歐經濟發展之東風。
海陸行不通,但中國綿長的陸上國界線以及眾多的接壤鄰國是是我們發展陸上交通的最大優勢。特別是我們背後的腹地——亞歐大陸,聚集了全球60%以上的人口,經濟總量也占據全球總量的六成左右。如此龐大的需求市場,開發前景廣闊。

在陸路上運輸,最經濟的方式就是鐵路。在如此漫長的鐵路建設路線上,要實現多橋梁、跨隧道、投資大、工期長等困難,過去是非常難做到的。但目前中國已經掌握高鐵的核心技術,也擁有設備的研發制造能力,使得高鐵項目總施工成本較法國、德國、日本等高鐵技術公司的成本要低很多。加上領導人提出的跨國建設原則——“中方出資金、出技術、出設備去建設,建成後雙方運營”,極大地提高參與國的興趣。

第三,高鐵輸出是中國制造業產業出口的最佳突破口。
過去中國的制造業是進口替代型制造,即我們只生產最終用於消費的生產品,處於產業鏈中最下遊、附加值最低的區間。而自從在高鐵技術上突破後,制造業開始由“進口替代”轉向“生產替代”,即我們不僅生產自己消費的東西,還能夠生產制造型裝備。高鐵出口,一方面將進一步拓展高鐵產業鏈的發展機遇,帶動產業鏈上下遊如鋼鐵、機車、電子控制、新能源、新材料等產品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是為新型的制造型裝備出口做好鋪墊。

一旦亞歐告訴鐵路進程取得突破,意味著亞歐經濟的聯動性將大大增強,既能實現亞歐經濟的共同發展,也有利於降低中國對美國對外貿易的依賴度。

3、 “一帶一路”並不是簡單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

隨著李總理的歐洲行上大單的簽訂,陸續有媒體開始騷動,提出中國大規模投資歐洲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這個提法很快在國內投資圈中也盛行起來,紛紛拋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帶來的好處和機會。果真是如此嗎?

馬歇爾計劃,也稱歐洲複興計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表面上看,馬歇爾計劃也是美國人到歐洲進行投資,但是這與中國的“走出去”戰略還有很大的差別。

第一,馬歇爾計劃的背後是美元的全球化戰略。馬歇爾計劃實施之時,美元已經是全球自由兌換的貨幣了,而人民幣的國際化還為之尚早;

第二,馬歇爾計劃中很重要的內容是美國向歐洲提供貸款,但克強總理訪問歐洲三國中,只有對俄羅斯提供了信貸,在其他國家中並沒有提;

第三,馬歇爾計劃是帶著援助的性質,但中歐經濟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國“走出去”戰略,更多的是讓國內的產能能更好的與國外的需求、品牌或技術進行互補對接,以實現共同發展。

可見,“一帶一路”只是中國國內轉型升級、擴大外部需求的應對戰略,並非是中國對外援助之意。而從“一帶一路”的發展要點來看,是“高鐵政治”的細化。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首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倡議;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重要演講,首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014年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大會上,李總理全面闡述了中國的亞洲合作政策,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為“一帶一路”戰略建設賦予發展方向。

(1)未來的國家政治經濟戰略重心在於“走出去”

回顧2013年習李組合上臺以後的出訪路線,主要涉及中亞、東歐、東南亞等地區,為“一帶一路”戰略合作構想的戰略核心在於加深與周邊區域國家與地區的經濟合作。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步伐,國家在政策層面出臺了簡化審批流程和手續,為對外貿易提供便利等措施。

(2)核心內容是基礎建設
從歷史上來看,基礎設施投資被視為拉動經濟複蘇和增長的最有效手段。面對國內建築業的下滑趨勢,中國資本“走出去”恰是迎合了當前發展中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旺盛需求。加快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的互通建設,一方面有利於提高與相關地區的貿易規模,另一方面為中國承包工程、建設企業帶來巨大的市場機會。

4、 “高鐵政治”是高鐵大發展的歷史使命
4.1 國內高鐵建設仍將保持高速增長

新領導層上臺後不斷提出經濟結構調整、新型城鎮化、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等施政目標,並明確提出了以高鐵建設為首的中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帶動經濟轉型、支持經濟穩增長的重要舉措。

我們從數次有關鐵路投資的政策內容進行梳理,發現有三大內容值得關註:
第一,鐵路基建仍是穩增長的重要舉措。

受固定資產投資下滑、工業增長和社會零售消費大體平穩、出口增長反複波動的影響,今年經濟的增長主要依賴於以鐵路為首的托底政策支持。今年伊始,國務院連發批文明確鐵路建設作為經濟推進的三項措施之一,鐵路投資額從最初的6300億元不斷上調,最終確定2014年鐵路建設固定資產投資目標為8000億元,僅次於2010年的8427億元的峰值紀錄。

第二,加快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加速推進鐵路投資多元化。

李總理多次強調,鐵路建設不能光靠國家投資“單打獨鬥”,要積極吸引民營資本進入。為了解決鐵路投資的資金問題,今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鐵路發展基金,規模為每年2000億-3000億元。7月8日,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鐵路發展基金管理辦法》,明確鐵路發展基金采用公司型基金形式,存續期15-20年,由鐵總作為基金的主發起人。9月底,鐵總與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興業銀行四家銀行的投資平臺,共同簽署了《出資人協議》和《公司章程》,標誌著鐵路發展基金正式設立。

目前鐵路總用四負債超過3萬億元,且新建路線多處於虧損狀態,短期內鐵路發展基金的盈利模式並不被民營資本看好。因此資金將是制約新一輪鐵路投資的重要瓶頸,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仍將加速推進。

第三,將高鐵打造為中國制造業“走出去”的最佳拳頭產品產品。

截至2013年底,我國高鐵總營運里程已經突破1萬億公里,占據全球高鐵總營運里程的一半以上比重。中國高鐵技術已經成為中國高端裝備技術的最佳拳頭產品產品。因此高層在外交合作中積極推銷中國高鐵技術。我們認為,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高鐵制造出口的規模仍有大規模提升空間。目前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兩家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均不足10%,遠低於大型國際公司的海外份額占比,預計在十年內比重能達到20%以上。

4.2 國內高鐵需求旺盛

在5年以前,高鐵還處於建設初期,當時國內有一大堆反對建設高鐵的聲音,觀點無外乎“票價太高,沒有需求”。

5年時間過去了,第一批的高鐵網絡基本搭建完成後,我們再回頭看看高鐵的上座率。盡管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上座率數據,但是我們從4條主幹線數據上可以看到,第二日的高鐵票中,一些好的時段的車票已經售罄。而在節假日期間,高鐵票一票難求也是常見之事。意味著“票價太高、沒有需求的”的觀點完全不成立。

進過5年的快速發展,當前我國的高鐵運營里程數已經突破1萬公里,盡管占我國鐵路總運營里程的比重非常低,但是與全世界高鐵里程總量相比,規模已經占據了半壁江山。

盡管如此,我們認為國內以高鐵為核心的鐵路基建空間仍然非常廣大。一方面,根據十二五規劃的目標,2014、2015年的鐵路投資的增速依然高於20%;另一方面,今年鐵路建設目標一提再提,且審批也在加速,但前三季度僅完成目標50%左右,決定四季度和明年的投資進程依然高漲。

5、 投資機會

我國高鐵建設進入黃金發展期,鐵路投資重回歷史高點,南北車或進行合並;海外出口獲突破;重點推薦鼎漢技術、晉西車軸、中國北車;看好中國南車。

@今日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505

中國資本市場大門開啟 美國ETF瘋狂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71

oil

面向中國股市和債市的美國ETF正在迎來蓬勃發展的契機。隨著中國資本市場大門的開啟,包括貝萊德和CSOP Asset Management在內的EFT管理機構正在申請大約40支ETF,是現有規模的六倍之多。以追蹤中國股市和債市,方便普通投資者可以投資中國市場。

根據9月15日貝萊德向監管機構提交的資料顯示,該公司正在申請其第一支允許美國投資者直接投資在上海和深圳上市公司的ETF,而CSOP也在三天前提交了類似申請。CSOP此前在香港有一支規模60億美元,面向A股的ETF。

在此之前,僅有少數的專業投資者可以通過指定渠道投資少數的中國公司或者購買中國公司的離岸債券。

上證指數2014年至今反彈14%,為2009年以來最佳表現。晨星基金高級分析師Patricia Oey在接受彭博電話采訪時表示,“中國市場潛力巨大,沒有投資者願意忽視中國市場。機構更不願意放棄這個“大蛋糕”。”

與中國股票市場掛鉤的ETF產品已成為ETF管理機構最熱衷的創新領域之一。去年成立的X-trackers嘉實滬深300中國A股ETF規模已經達到4.57億美元,反映出市場對於介入中國市場的熱捧程度。

隨著滬港通的啟動在即,中國股市的活躍度有望進一步增強。據華爾街見聞報道,港交所和證監會今日聯合宣布,滬港通將於11月17日正式啟動。港交所總裁李小加11月7日表示,滬港通開通將帶來“世界最大規模資產的一次重新平衡”。長期來看,可能會引導七、八萬億美元資金從中國銀行體系流入A股市場,使得A股市場的體量在未來五到十年獲得巨大增長。

除了股市之外,債市同樣吸引力具大。根據評級機構標準普爾的6月數據,中國企業債的規模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目前中國國債市場規模大約為3萬億美元,企業債規模則為1.5萬億美元。雖然貨幣升值、企業債務違約和監管風險均不容忽視,不過相對較高的債券收益以及和全球債市聯動性較低的特點還是令投資者趨之若鶩。

到期日為90天的中國AA級債券平均收益率為4.31%,遠高於美國非金融商業票據同期0.09%的表現。而10年期中國國債的收益率為4%,美債和金邊債則在2.3%左右。而如果中國經濟一步放緩引發中國央行降息的話,債券的賬面價值則會水漲船高。

華爾街見聞曾在10月報道,最新的SEC文件資料顯示,至少有4家機構已經遞交了相關文件,意圖進軍中國債券市場。包括德意誌銀行、Global X Funds、 KraneShares和Van Eck Global。

不過目前中國市場對於國外投資者而言整體還處於未開放階段。根據9月出臺的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和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的相關規定,允許境外投資者參與的總規模(股市加債市)為1080億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556

人民日報:滬港1+1利好大於2 A股或開啟長牛 雲蒙

來源: http://xueqiu.com/3037882447/32893061

人民日報:滬港1+1利好大於2 A股或開啟長牛

        在上交所理事長桂敏傑看來,滬港通的開閘是人民幣國際化、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一次重要嘗試,也是上交所在國際化戰略推進過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而在眾多投資者和學者眼里,滬港通的利好遠遠不止這些。

  從11月17日起,滬港兩地雙向投資將進入一個新紀元。

 1、 資本市場雙向放開  投資者多了直接跨境投資機會

  滬港通是一項在上交所與港交所之間建立的股票交易互聯互通機制。內地投資者購買香港股票,稱為“港股通”,香港投資者購買上交所股票,稱為“滬股通”。複旦大學經濟系教授華民分析,從制度設計上看,滬港通與2007年提出的港股直通車和2011年提出的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QDII2)計劃存在本質的不同——滬港通的資金采用“閉環運作模式”,使得滬港通對資本流動、匯率波動等的影響被“管道化”,在有效控制了大量資金流動風險的前提下,實現了資本項目可控下的開放,並能避免投資者通過非法渠道投資境外導致資金外流。

  經濟學家華生認為,隨著滬港通的推進,兩地市場將實現互聯互通,在資本的雙向流動中,相關個股甚至整個市場的估值水平會逐漸靠攏,A股估值的不合理性或將有所降低。對於A股市場而言,一方面,大盤藍籌股有望獲得一定程度的估值修複。以A+H股為例,滬港通試點獲批以來,A股折價較大的個股,如鞍鋼股份、濰柴動力等,都出現了明顯的上漲,與H股價差趨於縮小。這對投資者而言都是機會。

  對於香港的投資者,滬股通同樣帶來投資機會。匯豐香港區零售銀行及財富管理業務主管施穎茵表示,滬港通能讓投資者直接投資於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企業,為香港的個人投資者帶來新的投資機遇,通過A股市場分享內地經濟的成長。

  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表示,非常高興看到滬港通會在17日開始運作。這是內地資本賬戶開放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容許海外投資者通過香港進入內地A股市場,也容許內地居民可以通過上海買賣香港股票。兩地股票市場的打通亦會將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發展推上更高臺階。

2、  引入資本活水    A股長期牛市或將開啟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以為,滬港通的開通對國內券商的經紀業務有巨大的提升作用。港股通為國內投資者開辟了使用方便、成本低廉的投資香港市場的新渠道,對於喜歡投資成熟市場,或具有國際資本配置需求的投資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必將吸引大量場外資金入市。雖然港股通設置了總量2500億元,每日105億元的額度控制,但由於額度控制僅限制了凈流入的數量,實際帶來的交易量將遠遠超過額度數量。另外,由於香港市場傭金費率相比國內市場高出許多,港股通的傭金水平也可能水漲船高。除了港股通以外,對於某些國內的大型券商,如光大、海通等,由於在香港設有分支機構,還將受益於滬股通帶來的交易量提升。

  短期來看,隨著港股通帶來的新增交易量,以及傭金費率的提高,國內券商的經紀業務必將得到一個較大的提振。長期看,滬港通作為國內資本市場開放的第一步,為A股市場帶來了國際資金,在一定程度上有望提升市場人氣,帶動整個市場的交投氣氛。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分析,在我國資本賬戶尚未完全開放的背景下,境外投資者想要投資A股,目前主要通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RQFII)的審批額度來完成。截至2014年9月,QFII合計約622億美元的投資額度,RQFII合計總額度2883億元人民幣。滬港通這一創新機制將在原有合格境外投資者的制度安排基礎上,拓寬境外投資者投資內地股市的渠道並形成有效補充,其中滬股通總額度為3000億元人民幣。而目前A股市場估值在全球處於低位,特別是以大盤藍籌股為代表的上海市場,而此次滬港通試點中滬股通的投資標的主要為質地較好的上證180指數和上證380指數的成份股,無論是從縱向歷史對比還是從橫向國際比較的角度看,這些藍籌股均具備估值優勢,有望吸引更多的國際資本通過滬港通流入A股市場,為市場的持續發展註入新的活力。

 3、 引入成熟投資理念     股市結構將得到改善

  A股資本市場的結構也將因為滬港通而得到改變。

  華民談到,近幾年來,內地股市出現了“炒小”“炒新”“炒差”的現象,這與資本市場強調價值創造和長期投資的理念背道而馳,投機氛圍濃厚與內地資本市場以散戶為主的投資者結構密不可分。相比之下,香港股市是一個相對成熟的投資市場,更加強調投資價值,市場投資者以機構投資者為主,更為重視長期投資與價值投資的投資理念。滬港通的投資標的是藍籌股,交易參與者是機構投資者或是較為理性的非散戶投資者,這將有利於優化市場投資者的結構,轉變市場投資理念,改善A股市場過度投機的局面,長期來看有利於推進資本市場價值投資的理念。

  李大霄分析,目前A股市場以個人投資者為主導,截至2013年底,機構投資者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僅約1/10;而香港市場則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導,2012/13財年,港交所約六成的成交量由機構投資者完成。同時,香港市場上機構投資者的視野更加國際化,其投資理念、定價體系與估值體系都更加成熟與完善;相對於內地投資者更加看重上市公司的盈利質量和分紅情況,投資行為也更加理性。因此,滬港股市交易的互聯互通將有利於優化A股的投資者結構、提升機構投資者的話語權,引導內地資本市場的投資理念和估值體系向國際成熟市場接軌;而互聯互通後兩地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將對A股市場的短期非理性交易行為形成有效抑制,促進A股市場投資行為的理性化和長期化,有利於市場的長期穩定和有序發展。

  他說,相對於A股市場,香港市場在監管和制度規則上都更加完善與成熟;滬港通實現之後,通過兩地各項業務的合作與交流,A股市場的監管效率、交易制度、法律環境、配套規則等方面都將進一步得到提高與優化,為投資者創造更加規範化、市場化的投資環境,更好地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從而提振投資者對A股市場的信心,提升A股市場的吸引力,為A股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也將對資本市場存在的諸多結構性問題的解決產生積極影響,並引導監管層向更加有利於投資者的方向進行制度優化。

4、助推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  促使中國資本市場形成新的合力

  上交所總經理黃紅元表示,滬港通獨創的制度設計,鋪開了中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畫卷。

  香港聯交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在世界交易所眾多指標的排名都處於前列。如今,兩個資本市場打通互聯,使得中國的資本市場形成新的合力,有助於兩個資本市場在世界競爭力的提升。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分析,滬港通推動A股大盤藍籌與國際投資者的接軌,從而提升中國資本市場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進一步滿足全球投資者投資中國的需求以及中國投資者“出海”的需求。內地擁有豐富的上市公司資源及大量的個人資金,投資潛力龐大,滬港通業務的開展,擴大了香港資本市場的資金池,增加了投資者的多樣性。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教授認為,滬港通促進的不僅僅是兩個資本市場本身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滬港通將有助於促進香港與內地市場的戰略性融合,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下可兌換的進程,增加人民幣資本於在岸及離岸健康雙向循環,進一步提高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流動性,並在過程中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的地位。隨著滬港通的開展,香港將再次成為連接內地與世界的橋梁,發揮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作用。

  “滬港互聯互通還可以加速國內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充分發揮A股市場所具有的後發優勢,提高A股市場的國際影響力。”劉紀鵬舉例,一旦滬港通落地,A股市場就更有實力入選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新興市場指數(MSCI Emerging Markets Index),進而能夠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者關註,通過香港市場的橋梁作用促成大量國際資本進入內地股票市場。$招商銀行(SH600036)$ $民生銀行(SH600016)$ $興業銀行(SH601166)$ $浦發銀行(SH600000)$$中國平安(SH6013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636

俄羅斯掀購金狂潮 普京開啟曠世黃金賭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711

普京,俄羅斯,制裁,黃金,金價

本世紀金融危機以來,俄羅斯一直在增加黃金儲備,目前儲量已超過中國,名列全球第五。從今年7月起,西方國家對俄施加迄今為止最嚴厲的經濟制裁,昨日還威脅要加大制裁力度,這麽看俄羅斯囤積黃金也許押對寶了。面對國際金價下跌,俄羅斯總統普京啟動的這場曠世黃金賭局有沒有滿盤皆輸的危險?

十年來俄羅斯黃金儲備翻三倍,增至約1150公噸,今年更是迅猛增長。昨日世界黃金協會(WGC)公布數據顯示,今年俄羅斯購買黃金115公噸,其中第二和第三季度合計購買了109公噸,超過了此前兩年全年的購買量。第三季度的購買量占全球央行凈購買總量的59%。

俄羅斯,黃金,央行,外儲

黃金,央行,俄羅斯,中國,金價

俄羅斯的黃金儲備規模超過中國,全球排名僅次於美國等四個國家。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稱,俄羅斯大量囤積黃金是在準備與西方進行曠日持久的經濟戰。以下圖表數據來自WGC截至今年8月的全球官方黃金持倉報告

黃金,俄羅斯,外儲,俄羅斯央行,制裁

以美元計價折算,截至本月1日,俄羅斯的黃金儲備占外儲總額的10.5%,去年同期占比為8.4%。這一比例上升既是因為俄羅斯央行為支持盧布犧牲部分外儲,也體現了西方制裁環境下俄羅斯的融資困境,俄政府不得不動用外儲支持本國機構融資。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提到,據彭博統計,今年7-9月,盧布對美元重挫逾16%,為制止盧布貶值,今年俄羅斯投入外儲710億美元幹預匯市,外儲因此減少14%,降至約4390億美元,處於四年來最低水平。

知名俄裔記者Leonid Bershidsky在彭博觀點網站發表評論文章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和此後的歐洲債務危機影響了美元與歐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公信力,與俄政府親厚的經濟學家一直向普京建言,美聯儲不斷印鈔,美元終將滅亡,俄羅斯要減少對西方金融系統的依賴。從數據來看,俄羅斯大量購入黃金也是在以多樣化投資分散風險。但數據也展示了俄羅斯囤積黃金的危險。

首要的風險就是金價下跌。今年3月俄羅斯並入原屬烏克蘭的自治區克里米亞後,普京的經濟顧問Sergei Glazyev提出了“金融主權”的問題,它成為國內安全領域精英普遍關註的熱點。今年5月,Glazyev接受采訪時表示,

當今三大自由兌換的貨幣——美元、歐元和日元都受美國控制。某種程度上說,俄羅斯貿易夥伴的貨幣可以作為替代資產,貴金屬也是。Galzyev預計,在軍事與政治沖突增加的環境下,金價會回漲。

而到目前為止,Galzyev上述金價預測顯然有誤。俄羅斯與西方關系緊張並未推升金價。今年3月14日漲至年內高位以後,現貨黃金價格總體下跌,跌幅達16%。

另一方面,今年4月-9月,俄羅斯黃金儲備增加109公噸,其美元價值卻僅增加了16億美元,截至10月1日,所有黃金儲備值合計42億美元。Bershidsky認為,金價下跌不能完全解釋這種差距,也就是說,俄羅斯官方的統計數據低估了國內黃金的價值。

華爾街見聞本周文章提到,由於西方制裁,國外銀行紛紛暫停購買俄羅斯出產的黃金。那些失去國外銷路的黃金多數只得賣給俄羅斯國內商業銀行。那些銀行隨後可能將黃金轉手賣給俄羅斯央行。消息人士向路透表示,俄央行因此別無選擇,只好自己消化無法賣給國外銀行的國產黃金,購入大部分商業銀行手頭既有的黃金頭寸。

因此,Bershidsky總結,俄羅斯黃金儲備劇增可以視為俄政府領導人對西方的疑慮以及俄羅斯自身的適應彈性。其他國家很少能像俄羅斯這樣,消化這麽多相對流動的外儲。

另外,我們還應註意到,本月底瑞士將舉行全民公投,表決本國黃金儲備占比是否可以提升到20%以上。如果瑞士國民投票贊成,瑞士央行將不得不大量購買黃金,助推俄羅斯黃金儲備的價值。瑞士可能間接幫助俄羅斯抵禦西方制裁,以及最近的國際油價大跌。

華爾街見聞文章曾提及,石油與天然氣貢獻的稅收約相當於俄羅斯政府一半的預算收入,還相當於俄羅斯10%的GDP。要維持俄羅斯政府預算平衡,國際油價需要達到每桶90美元。就在昨日,12月交割的布倫特原油價格暴跌3%,跌至每桶77.92美元,刷新四年新低。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1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