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貴殼-建屋貸款(145)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319/LTN20080319538_C.pdf

公司公佈虧損二百多萬,無甚意義。

但公司持有近二點二億的流動資產,包括現金、證券及少量貸款資產,但只有一項一百萬的負債,以公司的發行股數二點二五億股來計,折合約一元。

但現在公司的股價大約一點七元,市值約三點八二五億,即殼價每股一億六千萬,折合每股約七毛錢。

但這家公司的控制權,卻於這八年間轉來轉去,但只是系內的一家公司轉至第二家公司,可是只是用來控制盈利/虧損的把戲。

轉來轉去的過程如下:
(1) 2000年5月,華人銀行(655,後來出售銀行業務,易名華人有限公司)先購回這家公司的重要資產,作價八點四一億元,大部分用作償還貸款。然後出售其58.6%的股權,每股1.337元予同系的力寶華潤(156),華人銀行只保留5%的股份。

最後收購得約87.1%的股票,為遵守25%流通量規定,將12.1%配售予獨立第三者。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510/LTN20000510032_C.doc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912/LTN20000912035_C.doc

(2) 五年之後,力寶華潤(156)又出售該公司74.8%股權股權予聯合集團(373)持有的50.91%的亞洲聯合財務(亞洲聯合財務7.27%股權在聯合 集團(0373)同系的新鴻基公司(0083),該公司也持有力寶10.13%的股權),每股1.0932元,作價1.84億,於是建屋貸款控制權暫時在 聯合集團手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707/LTN20050707033_C.pdf

(3) 又過一年,聯合集團把持有亞洲聯合財務50.91%的股權的UAF HOLDINGS 的股權以43.28億元全數轉讓予新鴻基公司,以15.28億現金及28億元可換股債券支付,換股價7元。以該年盈利2.31億計算,市盈率約18.73倍,算是頗貴,雖獲得寶貴的殼資源(?),但還是不超值。這意味著建屋貸款的控制權已由聯合集團轉移至屬下的新鴻基股份。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704/LTN2006070410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704/LTN20060704104_C.pdf

(4) 由於收購建屋貸款已得手,所以新鴻基公司出售其於力寶的10.13%的股權,共4,395萬股,每股3元,套現約1.3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131/LTN20070131060_C.pdf

(5) 新鴻基持有建屋貸款74.99%股份剛過一年後,又出售予一外國基金Mercurius Partners ,其控制權由炒細價股出名的Penta Investments的創辦人所擁有,其作價為每股1.45元,總代價為2.48億元,其作價如以該公司的2.2億流動資產來計,殼價約為:

以75%的權益計 = 2.48 - 2.2 x 0.75 = 8,300萬
以所有權益計 = 2.48 - 2.2 = 2,800萬

其殼價也可算是合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515/LTN20070515065_C.pdf


至此也可以作一個總結,這家公司如市況較好,應有一輪炒作(那時一度炒至3-4元),但是如遇上市況不佳,股價下跌,持貨人如沒有任何其他協定,也要上身,所以可能要以部分方式來維持股價,不過在股市低迷時期,此股應會下跌,但亦是他們收集的好時機,以便於長線炒作。

以攤佔流動資產折讓30%計,如該公司價格低於0.70元,可嘗試購入作長線投資,其回報應不甚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2

又再次轉手-香港建屋貸款(145)


公司歷史: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9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319/LTN20080319538_C.pdf

公司公佈虧損二百多萬,無甚意義。

但公司持有近二點二億的流動資產,包括現金、證券及少量貸款資產,但隻有一項一百萬的負債,以公司的發行股數二點二五億股來計,折合約一元。

但現在公司的股價大約一點七元,市值約三點八二五億,即殼價每股一億六千萬,折合每股約七毛錢。

但這家公司的控制權,卻於這八年間轉來轉去,但隻是系內的一家公司轉至第二家公司,可是隻是用來控制盈利/虧損的把戲。

轉來轉去的過程如下:
(1) 2000年5月,華人銀行(655,後來出售銀行業務,易名華人有限公司)先購回這家公司的重要資產,作價八點四一億元,大部分用作償還貸款。然後出售其58.6%的股權,每股1.337元予同系的力寶華潤(156),華人銀行隻保留5%的股份。

最後收購得約87.1%的股票,為遵守25%流通量規定,將12.1%配售予獨立第三者。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510/LTN20000510032_C.doc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912/LTN20000912035_C.doc


(2) 五年之後,力寶華潤(156)又出售該公司74.8%股權股權予聯合集團(373)持有的50.91%的亞洲聯合財務(亞洲聯合財務7.27%股權在聯合集團(0373)同系的新鴻基公司(0083),該公司也持有力寶10.13%的股權),每股1.0932元,作價1.84億,於是建屋貸款控制權暫時在聯合集團手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707/LTN20050707033_C.pdf


(3) 又過一年,聯合集團把持有亞洲聯合財務50.91%的股權及香港建屋貸款的UAF HOLDINGS 的股權,其以43.28億元全數轉讓予新鴻基公司,以15.28億現金及28億元可換股債券支付,換股價7元。以該年盈利2.31億計算,市盈率約18.73倍,算是頗貴,雖獲得寶貴的殼資源(?),但還是不超值。這意味著建屋貸款的控制權已由聯合集團轉移至屬下的新鴻基股份。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704/LTN20060704104_C.pdf


(4) 由於收購建屋貸款已得手,所以新鴻基公司出售其於力寶的10.13%的股權,共4,395萬股,每股3元,套現約1.3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131/LTN20070131060_C.pdf

(5) 新鴻基持有建屋貸款74.99%股份剛過一年後,又出售予一外國基金Mercurius Partners ,其控制權由炒細價股出名的Penta Investments的創辦人所擁有,其作價為每股1.45元,總代價為2.48億元,其作價如以該公司的2.2億流動資產來計,殼價約為:

以75%的權益計 = 2.48 - 2.2 x 0.75 = 8,300萬
以所有權益計 = 2.48 - 2.2 = 2,800萬

其殼價也可算是合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515/LTN20070515065_C.pdf



至此也可以作一個總結,這家公司如市況較好,應有一輪炒作(那時一度炒至3-4元),但是如遇上市況不佳,股價下跌,持貨人如沒有任何其他協定,也要上身,所以可能要以部分方式來維持股價,不過在股市低迷時期,此股應會下跌,但亦是他們收集的好時機,以便於長線炒作。

以攤佔流動資產折讓30%計,如該公司價格低於0.70元,可嘗試購入作長線投資,其回報應不甚差。


-------------------------


其後股份因金融海嘯關係,股價一度跌至38.5仙,但一時不察,又缺水,所以沒留意。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26/LTN20090326691_C.pdf


公司扣除所有負債後仍約持有2億可變現資產,折合89仙,其中1.22億為現金。


(6)十一日前,湯毓銘先生購入Penta Investments的創辦人持有的建屋貸款74.99%股權,作價每股1.78元,共3.09億元,兩年計及耗用公司資財的代價賺約6,100萬,以過去兩年市場情況來看,回報24.5%,尚算合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28/LTN20090828591_C.pdf


以75%的權益計 = 3.08 - 2 x 0.75 = 1.58億
以所有權益計 = 3.08 - 2 = 1.08億


湯先生資歷如下:


湯先生,39歲,為Shikumen Capital Management Limited之董事總經理。湯先生負責其投資活動、經營業務及業務發展。


於共同創辦Shikumen Capital Management Limited前,湯先生由一九九二年至二零零七年從事金融資產管理業達十五年。湯先生積極投資於公開買賣公司、PIPEs、未首次公開發售公司、私人公司及結構交易。


湯先生於一九九二年畢業於賓夕凡尼亞州大學Wharton School,獲頒理學及經濟學學士學位,主修財務及會計。


這家Shikumen Capital Management Limited,如果大家好記性的話,筆者在佳邦環球(471)一文談過。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4224


另外,提據股權披露,Shikumen是曾經持有佳邦和東方銀座的股權,他們曾經持有近20%股權,但其後已減持至不須披露的水平。
有關事件的日期 (日/月/年) 上市法團名稱 買入/賣出或涉及的股份數目 作出披露的原因 每股的平均價 緊接在有關事件之後的股份數目(請參閱上述*註解) 佔巳發行股本之百分比(%) 相關法團股份權益 債權證權益
14/03/2008 東方銀座控股有限公司   102(L)
  300,000,000(L)
3.10(L)
   
21/02/2008 東方銀座控股有限公司   104(L)
  2,500,000,000(L)
37.56(L)
   
25/01/2008 東方銀座控股有限公司   104(L)
  2,500,000,000(L)
68.39(L)
   
17/01/2008 東方銀座控股有限公司 100,000,000(L)
104(L)
HKD 0.150 2,500,000,000(L)
151.02(L)
   
27/12/2007 東方銀座控股有限公司 2,600,000,000(L)
101(L)
HKD 0.150 2,600,000,000(L)
157.06(L)
   

那為何能購入這樣多的股票呢,就是因為這次配股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212/LTN20071212350_C.pdf

該次配股的代理為金金證券行,他一次過拿得配股的32.5%,可見和他們關係非常密切。

其後換股價降至2.92仙,其後現時股價上升至超過10仙,他們陸續減持,並已套回成本,可謂大賺。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23/LTN2009032350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14/LTN20090514335_C.pdf


香港建屋貸款易手後復牌後股價大升,不知此君意欲何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24

俄羅斯富豪今年損失145億美元 馬航事件令其更加膽戰心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0604

今年年初以來,隨著西方對俄羅斯制裁不斷加大,俄羅斯富豪們已經損失了數以億計美元的資產。今年一月以來,俄羅斯19位億萬富豪已經損失了145億美元,而同期,美國64位億萬富豪資產增值565億美元。如今,馬航事件的爆發令俄羅斯富豪們更加膽戰心驚。歐洲外長們將於周二在布魯塞爾會面,討論對俄羅斯更嚴厲的制裁。 俄羅斯最富有的鐵礦大亨Alisher Usmanov損失超過25億美元,其個人凈資產下跌13%,至177億美元。俄羅斯鋼鐵大亨Vladimir Lisin損失24億美元,占到其個人資產的17%,而他的合作夥伴Andrey Melnichenko損失了21億美元,占到其個人資產的14%。 今年,前微軟主席比爾蓋茨的資產上漲60億美元,而其他美國富豪的資產有所萎縮。亞馬遜CEO Jeff Bezos的個人資產今年已經下滑了34億美元。 俄羅斯的商界精英正為普京的行為感到抓狂。普京目前的對烏政策很可能給俄羅斯帶來進一步的制裁。 即便制裁不再加大,俄羅斯經濟也很可能遭遇沖擊。金融市場疲軟,而西方國家企業已經減少了投資俄羅斯的意願。 倫敦Capital Economics的首席經濟學家表示,俄羅斯正努力向東方靠攏。但風險是俄羅斯會過於依賴中國對大宗商品的需求。這將給予中國所有的權利。 在上周下跌5%後,俄羅斯股市周一繼續下跌1.4%,至一個月低位。今年,俄羅斯股市已累計下跌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120

施羅德亞洲主管保守看待「滬港通」 投資預言專家:中國面臨三大疑慮(144-145)

2014-12-04  TCW

「滬港通」是長線的利多政策,還是短期強心針?長期鑽研中國的施羅德亞洲多元資產投資團隊主管高倫博士,對未來一年的中國經濟和市場展望,相對歐美投資大師對中國的趨之若鶩,態度顯得謹慎。

撰文‧鄧麗萍

十一月十七日「滬港通」正式啟動,全球投資人終於可以真正首次直接投資中國股市,成為今年市場最後一個亮點,然而,金融海嘯後盤整已久的中國股市,有機會重振雄風嗎?

早在一九九七年就長駐亞洲,曾在菲律賓、韓國等地工作,迄今定居香港長達八年的施羅德亞洲多元資產投資團隊主管高倫博士(Dr. Richard Coghlan),對中國在內的亞洲股債市有深入觀察。

高倫目前掌管的資產規模達二百三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千八百多億元),從○九年開始,每年固定針對全球市場提出年度的十大預測,並親自到台、港、新加坡等地發表,已成為許多法人機構做投資決策的依據。

有別於歐美投資大師對中國趨之若鶩,高倫從香港就近觀察中國多年,態度顯得謹慎許多。高倫接受《今周刊》專訪時,針對二○一五年的中國經濟和市場展望提出了三個憂慮。

疑慮一:

投資陸股長期不樂觀

首先,面對滬港通政策啟動,市場歡欣鼓舞之際,高倫看法卻相對保守:「投資陸股,長期可能會有好的報酬,但目前我很難樂觀。」高倫說,由於很多陸企在香港掛牌,兩邊股市的連動性很高,滬港通有機會同時帶動香港和上海股市的表現。其中,香港股市擁有很多品質很好的非中國上市公司,過去股價被打了折扣,隨著中國資金能夠流入香港股市,可望為這些被低估的公司帶來正面效益。

不過,高倫認為,中國政策和中國企業的獲利表現沒有直接關聯。短期內,投資陸股有機會獲利,但從基本面來看,高倫認為中國的國企改革仍在進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外,中國金融業正面對隱藏的未爆彈,包括地方政府債、過度放貸給採礦業的壞帳等。「當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存在著許多問題,而且眾所周知時,即使政策利多讓股市反彈,但這通常不會持續很久。」高倫認為,除非金融體系的陰霾掃除,否則中國股市將會繼續掙扎、難有大表現。

疑慮二:

中國GDP成長減速

高倫對中國前景感到憂慮的第二個原因是,中國經濟成長率(GDP)在二○一五年將持續減速,導火線是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不論是價格或是新屋開工狀況,都顯得疲軟。

高倫說,他認識的不少美國企業家都告訴他,正打算把所有工廠移回美國。隨著機器人取代人力、油價走跌,加上中國工資上漲等因素,製造業紛紛回流美國,讓原本大量委外的工作減少,中國製造業正面臨巨大挑戰。

不過,高倫發現,中國正傾全力改善經濟結構和企業效率。從中國推動國企改革與轉型,兩大國企南車和北車於十一月初合併,以及亞太經合會︵APEC︶在北京舉行期間,暫停北京周遭鋼鐵等重工業生產,以減少碳排放量,都預示著中國在經濟轉型上的努力。

同時,中國大量投資新技術,包括新能源、食品運輸和食物防腐等。「中國政府意識到,投資必須放在技術提升上,以確保經濟成長得以保持動能。」高倫以食品運輸為例,中國十三億人口面臨食物保鮮問題,因為中國生產及進口的食物有三○%是浪費掉的。中國政府正設法改善食物保存技術,包括找專家改善食物配送過程,引進新技術讓食物保鮮,提供更準確的購買資訊給消費者等,減少食物的浪費。

「中國有很多資源和工具,可以用來改善經濟結構。」高倫指出,中國持續靠投資拉動經濟,但投資項目卻從房地產轉向汙染控制相關產業,包括水資源、太陽能、電動車、空氣汙染控制等,中國可望從製造業出口國轉型為技術出口國。

疑慮三:

人民幣匯率將由升轉貶

雖然人民幣下半年以來對美元升值,但高倫認為人民幣的升勢即將告終,理由是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人民幣匯率走勢也將受到壓抑。

過去,人民幣在美國政府施壓下,連續多年緩步升值,但高倫認為,現在情況已經反轉,中國必須保持出口競爭力,而美國也不會有異議,因為美國經常帳赤字已獲改善。

高倫預期,人民幣匯率在這一波由貶回升之後,目前已回到過去的高點,未來將反向貶值,但貶幅不會太大,因為仍有很多投資人持續買進人民幣,看中它的長期匯兌收益。

總體來看,高倫雖然對中國經濟成長和股市前景不甚樂觀,但從中國政府的積極作為中,也看見了一線曙光。以高倫去年對全球市場的預測,正確率高達八成以上,他對中國預測,值得投資人作為決定未來一年投資方向的參考。

高倫對2015年的10大預測1.美國持續復甦,美元相對強勢,美股表現優於公債。

2.原物料價格仍有壓力,油價在75至85美元區間波動。

3.中國GDP成長減速,人民幣匯價也受壓抑。

4. 澳洲出現20年來首度經濟衰退,澳幣繼續疲軟。

5.歐洲繼續低空飛過,歐元兌美元匯率低於1.25或更低。

6.新興市場走向分歧,看多印度、台灣,看空巴西、土耳其。

7.日本續推強力貨幣刺激政策,日圓匯率貶值至118以下,有利於日股表現。

8.美股以國內獲利為主的小型股,優於海外獲利為主的大型企業 。

9.美國汽車與零件類股受惠於能源價格下降。

10.金價將繼續探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400

高盛145年!昔日大佬齊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832

screen shot 2014-12-09 at 12.28.27 pm

近日,高盛CEO Lloyd Blankfein與眾多前合夥人齊聚一堂,回首百年高盛(始於1869年)  的光輝歲月,暢談未來。

高盛在Twitter上發布了現場的照片。 高盛前副主席、哈佛商學院教授Rob Kaplan為主持人(最右),當然還有許多投資者熟悉的面孔:

Jon Corzine: 於1994-1999年間任高盛CEO,並在2001-2006年間擔任新澤西州參議員。隨後,他成為新澤西州州長,直到2010年。

Robert Rubin: 於1990-1992年間任高盛主席兼CEO,並於1995-1999年間擔任克林頓政府的財長。

John Whitehead: 於1976-1985年間任高手聯席主席,並於1985-1989年間擔任里根政府的副國務卿。

Stephen Friedman: 於1992-1994年間任高盛主席兼CEO,並於2002-2005年間擔任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

Hank Paulson: 於1999-2006年間任高盛主席兼CEO,並於2006-2009年擔任財長。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949

從人行145號文看人民幣政策政出多門 - 信報7月20日


上月參加了《信報》有份合辦的「中國金融改革研討會」,講者之一許小年教授主張放鬆監管,讓市場發揮合作力量。另一講者任志剛在位太久,當然持相反意見,更認為在社會主義經濟下,政策會下達和執行得很快,叫大家看看08年金融風暴後中國經濟領先世界就可證之。

怎料翌日又再傳來內地地方金融平台財務告急,幸好任總在會上也說,在社會主義下資源分配不一定有效,即快不等於好也。

人行外管局各自為政

我看國內大環境若果繼續是訊息不開放,不少消息都像孩子玩以訛傳訛般,這樣政策怎會傳播得快、準和執行得有效?就看6月8號人民銀行發給各內銀一份關於跨境人民幣業務的通知(銀發〔2011〕145號文),該文在人民幣資本賬開放問題上,是向前走了重要大步,但媒體報道不多,這也不奇怪,因為該文件只是一份通知,並非以部門的規章行政指令,或次一級的規範性文件來公告。在人行網頁也查不到,不少業內人士到現在對內容仍摸不着頭腦。

這樣的低調,不難理解,外匯管理局在4月份出了一份38號通知,主要把跨境人民幣資本賬也納入它的外債管理規定裏,這跟人行一路推動的開放政策真是南轅北轍,145號文就把外管的全部否定。

但和諧要緊,只能用通知形式發出,政出多門一直是內地法制的大忌,兩個部門對國家政策有不同意見,甚或爭權,訊息混亂,商人如何作決定?市場如何有效運作?

先看人行怎樣推倒外管的規定。要推動人民幣作為國際貿易貨幣,開出人民幣進口信用證是自然的事,信用證到期找海外銀行作代付,或其他的協議的延期付款,是正常貿易融資借貸之法。國外銀行收了人民幣,絕大部分也放在內銀的清算賬戶內。內企走出海外投資,在海外新成立的子公司初到人家貴境,人生路不熟,國內總部為子公司向海外銀行提供人民幣擔保,或透過內銀開立人民幣備用信用證,更是在海外申請貸款,降低成本的不二法門。

奈何外管要把他們通通納入內銀現有的外幣外債指標管理,即所謂規模限制;上限,計劃經濟思維也。

145號通知就斬釘截鐵的把所有人民幣負債項目剔出外債管理範疇,人民幣是中國主權貨幣,怎會是外幣外債呢?在這方面,人行勝了一仗。

政策未全面執行

第二個要點就是明確了外商以人民幣投資國內項目的審批程序。投資項目在得到商務主管部門批准後,向當地人行副省級城市中心或以上的支行申請,分支行上報總行,由跨境投融資辦的定期例會審批,通過就可進行結算。

這個「可以進行結算」至為重要,也是回應了外管的38號文。其實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只是試行階段,未有明確法規,但外管在4月的38號文,就搶先要求外商在得到商務部批文後,要到當地的外管登記。

做過內地生意的朋友都知,有關部門都有諸多藉口拖慢或不跟你登記,即登記隨時等同審批。按近期經驗,外管怕熱錢流入,只會拖慢開放和登記進程。

最後要談的是文中給人忽略和誤解的第4條,就是禁止內銀替內企跑到境外,包括香港直接購買外滙付給境外出口商。這豈非跟推動人民幣作為國際交易貨幣相矛盾?這真難說。

先看背景。上月筆者談過內地由於出口退稅問題,能收人民幣的國內出口商不多。至於外地出口商,真正願意收人民幣的也少,何解?美元雖然弱,但仍是國際貿易的主要貨幣,且看石油、金屬、礦石等重要資源,全以美元計價就知。最重要是,在資本賬不開下,人民幣對外商是沒有投資、保值和儲備功能的。

那香港的人民幣貿易結算量又是甚麽回事?大部分都是套取人民幣升值空間的活動。例如國內進口商開出遠期信用證予在港的窗口公司,窗口公司以之在港拿取美元融資向海外出口商付款,這就可把付款期延長至半年,甚至一年。在港的離岸人民幣價比國內官價高, 做個外滙對沖,一年後就可減低購買美元的人民幣開支,再享受人民幣升值的利潤。

在本港沒有窗口的,特別是大國企又怎辦?內銀以貿易之名,先替客戶滙出人民幣到港,但外國出口商是收美元的。不怕!港銀早已為內企在港安排好承接人民幣、賣出美元的對手,並代為滙至海外出口商結賬。

投資多於貿易需求

誰會或誰可接這些人民幣?我們都看好人民幣,但每天只可買2萬或口袋只有200的私人小投如我,當然不能。這些全是上千萬美元,甚至數以億計的大盤。只有機構投資者或私人銀行客戶能透過公司形式買入,這是投資多於貿易的需求了,也解釋了去年和本年初香港有那麽多人民幣點心債發行,為在港人民幣提供投資出路也。

這是跨境貿易,但嚴格來說,不是以人民幣結算,但總算是推動和發展的過程,人行也一路默許,直至愈做愈大要下禁令。這正是許教授當天在會上提到的政府規劃會創造租金(Rent Creating)。但尋租(Rent Seeking)勝利者 就非有實力和背景不可,更要快、周期短也,但這對經濟發展也不是好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622

歐盟裁定蘋果補繳145億美元稅金 愛爾蘭急了要上訴!

據法新社報道,歐盟委員會周二裁定,蘋果公司在愛爾蘭非法逃稅145億美元,蘋果須將這部分稅金返還給愛爾蘭政府。

“愛爾蘭向蘋果許諾了減稅政策,使得蘋果在很多年里比其他企業少繳納了相當一筆稅款,歐盟競爭委員會專員Margrethe Vestager在郵件聲明中表示。“這種選擇性稅收政策使蘋果有效企業稅從2003年的1%降低到2014年的0.005%.”

愛爾蘭官方表示將對此項針對蘋果的裁定提出上訴。

“我對歐盟的裁決深表反對。”愛爾蘭財政部長Michael Noonan說。愛爾蘭的稅收體系嚴格按照法律執行的,“沒有例外”,他表示。

此前,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蘋果將在周二接到歐洲最大的稅收罰單,據分析師預計,蘋果可能要向愛爾蘭補繳最高190億美元稅款,實際追稅金額要由愛爾蘭政府計算而定。此前歐盟裁定該公司得到了愛爾蘭的非法政府援助。

《金融時報》稱,蘋果將必須向都柏林補交數十億歐元稅款,這將是歐盟有權規管成員國對企業以來的最大追稅單。目前歐盟委員會正采取行動,對全球各大企業的激進避稅行為重新劃定紅線。

此前有人指控愛爾蘭政府發布的兩項預先稅務意見給了蘋果一個其他公司不具有的優勢,而這違反歐盟法律。之後,歐盟委員會展開了為期三年的調查後,最終出爐130頁的判決書。

蘋果避稅的主要手法是通過愛爾蘭子公司,而且根據愛爾蘭法律,一家愛爾蘭公司如果管理權和控制權都不在該國,可以不在愛爾蘭納稅。利用愛爾蘭這種獨特的稅法,蘋果先在愛爾蘭設立蘋果國際銷售公司,負責接收除了美國以外地區的所有銷售收入,享受較低的所得稅率。然後,通過蘋果國際銷售公司的母公司蘋果國際運營公司,將利潤都轉到後者的總部所在地英屬維爾京群島。由於蘋果國際運營公司管理權不在愛爾蘭,因此不用在愛爾蘭繳稅,而英屬維爾京群島幾乎免稅。

美國國會曾在2013年發布報告稱,蘋果公司利用美國稅法漏洞,2011至2012年間在美國避稅125億美元,為此美國國會召開聽證會,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首次就避稅問題到美國參議院接受質詢。美國國會的報告指出,蘋果通過眾多的海外聯營公司避稅,報告預計,蘋果2011年和2012年在美國分別避稅30億美元、90億美元。

然而日前,蘋果CEO庫克在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時回應了外界對於公司采取規避美國稅收的質疑,表示如果無法獲得“合理稅率",蘋果將不會將境外收益帶回本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537

愛爾蘭為何寧死不要蘋果的145億美元

就在iPhone7發布前夕,歐盟向蘋果公司潑了一大盆“冷水”。

歐盟委員會8月30日宣布,愛爾蘭政府需從美國蘋果公司補收稅款最高達14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68.2億元),具體金額由愛爾蘭決定。

這一裁定要追溯到2014年,當時蘋果將旗下控股公司iTunesSari遷至愛爾蘭,為當地創造了數千個就業崗位。作為“回報”,愛爾蘭被指給出了2%的優惠稅率,遠低於該國12.5%的企業所得稅率。歐盟委員會認為,愛爾蘭這麽做違反歐盟規定,造成多年稅收損失。

蘋果在考克郡的大樓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球500強公司以避稅目的獲取的利潤累計超過2.1萬億美元,蘋果公司是這方面的“老大”,獲利181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092.59億元)。此外,蘋果公司2014年在美國以外的多數地區每獲得百萬美元收入只需繳納50美元的稅款,稅率僅0.005%。

對於歐盟的裁定,愛爾蘭政府表示“堅決不拿”,並否認曾給蘋果公司提供稅收優惠,且“從不和納稅方做交易”;蘋果公司表示將上訴,首席執行官庫克稱“蘋果從未要求,也沒有接受過任何特殊交易”。

蘋果在中國也有“前科”

歐盟的裁決一出,庫克就大喊“冤枉”。“多年來,如同在這里做生意的所有公司一樣,我們受到過來自愛爾蘭稅務當局的指導,教我們如何正確遵守愛爾蘭稅法。在愛爾蘭以及我們有經營的每一個國家,蘋果都遵循法律,支付所有稅款。歐盟委員會罔顧愛爾蘭的稅收法律,在國際稅收體系流程上顛倒黑白。”庫克表示。

蘋果公司方面聲稱,公司所有的研發工作幾乎都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完成,利潤的絕大多數是在美國征稅的。“歐洲公司在美國做生意也是根據相同的原則征稅。但是,歐盟委員會現在要求追溯過去、改變規則。”庫克說。

美國財政部發言人則表示,歐盟這一決定很可能打擊外國投資者的投資熱情,並損害美國與歐盟的經濟夥伴關系。美國白宮發言人歐內斯特也表示,歐盟這一做法已經威脅到國際稅收制度的公平。

事實上,蘋果公司通過特殊的稅制安排獲取高額利潤並非一兩天的事。早在去年底,蘋果就因涉嫌逃稅欺詐遭受調查,最終同意向意大利政府支付3.18億歐元。

中國財政部也曾在2015年的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中透露,2014年各地財政部門發現各類違規問題涉及金額690.81億元,其中就包含蘋果在中國的公司。上述檢查發現,截至2013年底,蘋果電腦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少計收入87.99億元,少繳稅款4.52億元。截至目前,尚無相關的後續信息。

庫克前不久還去了重慶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毫不客氣地表示,蘋果公司的這種避稅方式根本就是一種欺詐行為。

雖然此事鬧得沸沸揚揚,但蘋果公司最終補繳的稅款可能並不多。一方面,蘋果公司若全額補繳,將影響其他更多美國科技公司在歐洲的投資;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很有可能出面為蘋果公司求情。

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亞太研究總監彭路平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國和歐盟的自貿協定一旦簽訂,即使出現蘋果這樣的情況,歐盟也會選擇少收稅款,否則將不利於歐美經貿關系的長期發展。此外,因為上訴可能會是一個持續幾年的過程,蘋果有能力去打這場‘持久戰’。”

費盡心思的“合理避稅”

很多跨國公司在多個國家有業務,表面看上去完全遵守當地的稅收條例,卻通過複雜的“騰挪設計”,為自己“合理避稅”。

“轉移定價”是“合理避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即大企業集團,尤其是跨國公司,利用不同企業不同地區稅率及免稅條件的差異,將利潤轉移到稅率低或可以免稅的分公司,實現整個集團的稅收最小化。這種“合理避稅”的方法對於蘋果這樣的高科技跨國公司而言猶如“探囊取物”。

此前,庫克已經遊說美國國會,希望美國科技公司將國外利潤轉回國內時,能夠免稅或支付較低的稅率。思科CEO錢伯斯也表示,免稅將會鼓勵公司轉回大量的海外資產,有助於促進美國本土市場上的投資活動,並創造就業崗位。

蘋果在美國國內和海外資產表對比趨勢圖

事實上,蘋果、微軟、亞馬遜和臉書等全球科技巨頭都曾因在海外國家的稅務問題接受調查。美國國稅局前不久表示,臉書在2008~2013年有數十億美元的資產被低估,並於2010年轉移了愛爾蘭的子公司;今年6月,微軟被指與英國稅務部門達成一項秘密協議,允許其通過位於愛爾蘭的公司來避稅;歐盟此前還對盧森堡與亞馬遜2003年達成的稅收協議展開調查,亞馬遜最終或將被勒令向盧森堡支付4億歐元稅款。

“高科技企業頻頻引發稅務部門調查,因為這一類企業發展迅猛,從初創公司到估值10億美元的獨角獸,再到上市公司,所需要的時間相比傳統企業要短很多,而且跨國交易也多,所以稅務監管部特別關註高科技企業。”普華永道中國中區公司稅業務主管合夥人李軍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2015年公布的《美國百大上市公司離岸避稅排行榜》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球500強公司以避稅目的獲取的利潤累計超過2.1萬億美元,其中最有錢的30家500強公司擁有1.4萬億美元利潤,占到總利潤的65%。蘋果公司避稅獲取利潤最高,達到181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092.59億元)。

愛爾蘭為何不要這筆巨款

145億美元相當於愛爾蘭全國去年全部企業所得稅的兩倍還多,分攤到愛爾蘭公民頭上,相當於每人要繳納3000美元稅款。這筆錢等於愛爾蘭政府一年的健康預算,可以為10萬困難家庭建造房屋,還能夠還一大筆政府債務。

即便如此,愛爾蘭政府也不願意接受蘋果的賠款,毅然提起上訴,且始終表示,並未給蘋果公司提供相應的稅收優惠。

“愛爾蘭政府的立場沒有改變,相關裁決是對愛爾蘭的不實指控,也是對愛爾蘭稅收體制的嚴重歪解。”愛爾蘭投資發展局首席執行官馬丁·沙納漢表示。

“我們的稅務系統嚴格依照愛議會所制定的法律建立執行,從未有過任何例外。”愛爾蘭財政部長邁克爾·努南也強烈反對歐盟委員會的裁決,“我們必須捍衛愛爾蘭稅收系統的完整,為在愛企業提供穩定的稅收環境,並對歐盟國家補貼條款侵犯主權成員國稅收權限這一行為發出挑戰。”

愛爾蘭財政部長邁克爾·努南

努南甚至還為蘋果公司打起了廣告:“蘋果公司自1980年起就在愛爾蘭運營並在科克市雇用數千名員工。而近期內該公司在愛爾蘭的業務還將不斷增長。”

愛爾蘭政府心里很明白,一旦拿了這145億美元,必然失去更多的外來投資,甚至影響國內的就業。“一旦開了這個口,就好像吃了土豆的種子,會蔓延開來,這起官司的失敗將會打擊愛爾蘭未來好幾代的經濟發展。”努南說。

位於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致同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合夥人威爾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事關愛爾蘭的聲譽。不單是錢的問題,而是暗示了愛爾蘭卷入一些尷尬的稅務問題,我們給了一些公司非法的優惠條件。”

ACCA(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會員、上海四達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合夥人李兆嬰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蘋果的官司涉及的問題比較複雜,並不是一家企業的事情,而是整個國家的稅收政策的征管問題。一來如果蘋果和愛爾蘭政府的上訴被駁回,其他類似企業會受到同樣的追究;二來愛爾蘭可能從此被認定為避稅地,這對整個國家的經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愛爾蘭稅收體制堪稱世界上最開放、最持久也是最有競爭力的制度之一。一直以來,透明直接的12.5%的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所得稅是愛爾蘭吸引外商的重要政策條件。”沙納漢表示。

愛爾蘭的稅收制度一直是其經濟發展的基石,12.5%的企業所得稅率為歐洲最低,吸引了包括蘋果、谷歌、臉書等全球最大的互聯網科技公司投資。(第一財經記者繆琦、潘寅茹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692

智商高達 145 再狎男童罪成

1 : GS(14)@2012-03-24 16:08:0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6179041

現年 22歲的被告曾慶倫,中學時成績已名列前茅。庭上披露被告有一個傷人案底,他在 14、 15歲時曾捉住一名 10歲男童的下體個多小時,並以剪刀割傷其包皮,被判進入勞教中心。被告最後仍能成功考上港大法律系。
案發於去年 10月 22日星期六,念小二的七歲受害男童回校參與英語鞏固班,首次見到兼職任教的被告。其間男童要求上廁所,被告遂帶他到男廁,在相鄰尿兜一同小便。惟男童完事後,被告突然輕輕拉男童入廁格,繼而鎖上門,向男童謂:「要抹啫啫,如果唔係會發炎。」

抹小學生私處 明顯性侵犯

被告隨即蹲下,脫去男童內外褲,反開他的包皮,用紙巾抹其下體。男童形容:「佢拎出嚟,抹抹抹,分開啲皮,好細力。」惟被告拭抹次數多,男童呼痛,要求被告停手。被告遂謂:「咁樣會發炎㗎,你返屋企要自己抹。」
被告隨即洗手離開,男童亦自行穿回褲子,返回課室上課。男童指事後下體「有時痛,有時唔痛,少少痛痛哋,唔小便嗰陣都會痛」,當晚向父親透露事情。他昨透過視像系統接受辯方盤問,坦承不喜歡周六仍要上學及上英文堂,亦希望不同住的父母能多抽空陪伴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396

懂5國語言數1至103歲小天才IQ145

1 : GS(14)@2015-03-31 21:14:50







英國3歲男童麥克布賴德(Michael McBride圖)堪稱天才,智商高達145,可以用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及日語,由1數到10。專家評定他為頂尖級人才,或可申請加入全球天才組織「門薩學會」(Mensa)。雖然麥克布賴德只得3歲,但閱讀及書寫能力相當於8歲小孩。他最愛計數,小朋友還在念九因歌時,他的乘數表已經去到14,對小數點開始感興趣,已經懂得計2,000+2,000的數學題。他愛閱讀,不用午睡,志向遠大,希望成為太空人,前往他認為最好的星球──火星,因為那裏不太熱也不太冷。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331/1909608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1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