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成為下一個特斯拉?國內9大互聯網“造車”公司盤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list/2016/0424/155382.shtml
導讀 : 他們,是否是汽車企業們門口的“野蠻人”?
文 | i黑馬 研究中心 楊潔
前幾天,LeSEE的首款概念車亮相,賈躍亭更是在發布會現場差點落淚。有句話曾說過,汽車,能激發每個男人內心中天生的熱情。不信的話,但看速度與激情在全球的熱度就知道了。而特斯拉帶動了新能源智能汽車的潮流,蘋果和谷歌都推出了造車計劃,也激勵了國內互聯網們,紛紛開啟了自己的造車夢想。
從2015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加入了造車隊伍。阿里的互聯網汽車、百度的無人駕駛汽車、樂視概念車先後亮相,據說格力小米也曾躍躍欲試過。我們不如來盤點一下,國內都有哪些在造車的互聯網公司,他們在過去一年內的動作。是玩概念也好,追夢想也好,他們,是否是汽車企業們門口的“野蠻人”?
互聯網“造車”有多難?
一波“全民造車”熱正在襲來。
“外行”造車,成功率能有幾分?吉利董事長李書福說,今後主導汽車工業的一定是汽車公司,而不是互聯網公司。對於互聯網造車企業而言,這無異於兜頭一盆冷水。
雖然奔馳、大眾、寶馬等車企也表示汽車要智能化、信息化,但是對於它們來說,堅持的仍然是以傳統產業為主體,“+互聯網”,並沒有認為互聯網公司能在這方面取代自己。
特斯拉是個特例,點燃了科技企業對電動車的熱情。但是對於造車而言,其門檻是奇高的。外界對互聯網公司造車的質疑點,也在於此。一款汽車產品,需要經歷研發、設計、制造、測試、量產多個階段,其中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消耗、大量的人員協作,以及各個環節上極強的技術研發能力。而互聯網公司們,雖然能夠招募車企高管與技術人員,但仍舊是缺乏長期的技術積累,以及,最重要的是,汽車行業的核心專利,仍舊基本集中在傳統汽車企業手中。
同時,造車是個燒錢、慢工出細活、生產周期長的事情。習慣了產品快速叠代的互聯網公司,恐怕無法適應這樣的生產模式。2003年成立的特斯拉,也是直到2012年,才實現了小批量生產。
而比起智能化、信息和來,安全和可靠,仍然是一款汽車產品最核心的需求。
因此,BAT、樂視等巨頭,采取的還是謹慎的做法。它們基本均是從操作系統等軟件方面入手,基本均和整車企業進行了深度合作,並且積極拓展汽車行業上下遊資源,豐富自己的技術積累和供應鏈。而盡管如此,其車輛距離真正上路、量產,仍然有一條遙遠的路要走。
對於其他中小型互聯網造車公司而言,這個難度就更加毋庸置疑。目前,它們的大多數進度仍然停留在概念上。但是,在近兩年,也將有一批新的概念車型即將問世。
這群站在“造車”風口上的野蠻人,能夠叩開汽車業大門,成為下一個特斯拉嗎?我們拭目以待。
站在風口上的9家互聯網造車公司
1、樂視汽車
2014年,賈躍亭公開了樂視關於新能源汽車的“See計劃(Super Electric Ecosystem)”,表示要通過自主研發,打造互聯網智能電動汽車,建立汽車互聯網生態系統。
樂視汽車團隊擁有一個豪華陣容。聯合創始人丁磊曾任上海通用汽車總經理,負責整車營銷。英菲尼迪中國總經理呂征宇、廣汽吉奧總經理高景深、一汽-大眾生產總監Frank Sterzer都加盟其中。樂視汽車的全球研發團隊已經超過700人,其中北美超過400人。
同時,樂視也和傳統造車領域的廠商合作,為樂視汽車提供技術支持。去年3月,樂視與北汽簽訂合作協議,共同開發首款智能汽車。此外,樂視入股了美國電動總成研發公司Atieva。這為樂視汽車提供了技術層面的支持。
在造車之余,樂視也在海外擴張了汽車領域的版圖。去年12月10日,樂視投資的電動車品牌FaradayFuture宣布將在位於美國北拉斯維加斯建設北美制造工廠,總投資額為10億美金。2016年2月17日,樂視與阿斯頓·馬丁簽署了諒解備忘錄,並宣布將成立電動車合作合資公司。
2016年4月20日,樂視汽車LeSEE概念車亮相。這款新車型主打智能互聯概念,可以自動駕駛,並且還可以自我學習,能夠進行人臉識別、情緒識別、環境和路徑識別等。在外形上,這款概念車在前臉配置了超大LED屏,可以向路人顯示車輛狀態。在現場,賈躍亭演示了如何用樂視手機遙控汽車入位。
2014年9月,百度和寶馬簽署戰略協議,共同研發自動化駕駛科技。在雙方的合作中,百度主要研發汽車傳感系統、決策和控制系統,以及進行數據采集、繪制三位環境地圖等。在2014年9月,百度還投資了芬蘭地圖創業公司IndoorAtlas 1000萬美元,而這也被看做是自動駕駛技術研發的補充。
2015年12月,寶馬和百度合作的自動駕駛汽車進行了路試。該測試車是以寶馬3系GT為基礎研發的,整合了寶馬的車身內部傳感器和車輛控制接口,寶馬提供行駛安全控制系統的技術支持,百度提供地圖、車輛定位、環境感知、控制系統等自動駕駛決策和控制模塊。
據稱,測試車在沒有駕駛員的情況下,在北京從百度大廈行駛到奧森公園,再原路返回,時速達100公里/小時,路段包括城市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完成了跟車減速、轉向、變道、超車、上下高速匝道、調頭等動作。
同時,百度宣布成立自動駕駛事業部,計劃三年實現自動駕駛汽車的商用化,五年實現量產。
3、阿里汽車
2014年,上汽和阿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互聯網汽車及其生態圈。雙方計劃打造的全新互聯汽車,將集成阿里的YunOS操作系統、大數據、阿里通信、高德導航、阿里雲、蝦米音樂等,以及上汽的整車和零部件開發、汽車服務貿易等資源。
2015年4月,阿里宣布整合旗下汽車相關業務,成立阿里汽車事業部。阿里汽車事業部由五個團隊組成:整車團隊(包括二手車)、O2O團隊、汽車用品團隊、A PP開發應用團隊、汽車營銷團隊,並整合了淘寶汽車和天貓汽車。在內部分工上,阿里汽車事業部服務車生活閉環;YunOS 配合上汽聯合造車,成立了“OS 事業群-互聯網汽車”,由侯劍負責;由俞永福率領的高德,則主要負責汽車應用。
今年4月,上汽阿里首款互聯網汽車榮威RX5也終於面世。榮威RX5基於上汽SUV架構平臺SSA打造,搭載了阿里YunOS系統,淘寶、支付寶和高德地圖提供大數據支持。例如,如果車主經常上網購買某種食品,那麽,在路過銷售該食品的商店時會自動提示;如果需要加油,車輛會自動搜索最近的加油站。
4、蔚來汽車
蔚來汽車是家互聯網汽車新貴,但也是一家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公司。
蔚來汽車於2015年初在上海成立,註冊資本5億美元。由易車創始人李斌擔任董事長,汽車之家創始人李想、劉強東、騰訊、高瓴資本,都是它的投資方之一。前福特公司和瑪莎拉蒂公司的高管馬丁·里奇(Martin Leach)也加盟了蔚來汽車,負責運營。
雖然成立不到兩年,但是蔚來汽車的研發團隊已經擴充到了600人,在矽谷、倫敦、慕尼黑、上海都設立了研發機構。其中,矽谷負責軟件系統開發,慕尼黑負責車輛安全系統等,上海負責用戶調研和資源整合,倫敦則是造型設計。
在生產的模式上,蔚來汽車主要是購買現有整車生產廠進行改造,自給自足。根據蔚來汽車之前對媒體的透露,其第一款產品將是高性能電動超跑,將在今年下半年面世。這款產品預計最大輸出功率目標鎖定為1000千瓦,也就是1360馬力,性能對標法拉利LaFerrari。
5、小鵬汽車
UC創始人何小鵬、YY創始人李學淩的名字,和小鵬汽車緊緊聯系在一起,也標註了小鵬汽車的互聯網基因。
小鵬汽車同樣也組建了一個來自整車企業的核心團隊。其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夏珩曾是原廣汽新能源中心控制科科長,主導廣汽新能源汽車及智能汽車控制系統技術開發,聯合創始人何濤和楊春雷也都是整車企業出身,擁有多年電動車和智能車的研發經驗。團隊50多人主要來自廣汽、寶馬中國、福特等整車企業和大型零部件公司,以及來自三星、華為等IT公司的技術人員。
在產品上,小鵬汽車主打的是“三電一屏”,即電池、電機、電控和大屏智能交互系統,在模式上,小鵬汽車主打的是由局部向整體過度,也即是,先做好重點部件,通過核心技術來實現低成本開發,而不是一開始就著力推出整車。小鵬汽車也希望能夠借助整車廠商的力量,來主導車身的制造和組裝。
據稱,小鵬汽車已經把自己的“三電一屏”裝載到了一輛雷克薩斯NX300h上,並且完成了5000km的道路測試。在電池方面,小鵬汽車選用了 18650 電池,能量密度達到了 150Wh/kg;電機的功率密度也達到了 14.5kW/L。可以實現7.4秒的百公里加速和170km/h的最高時速。
6、智車優行
智車優行在2014年12月成立,註冊資金5000萬元,創始人是前360副總裁沈海寅。和小鵬汽車相似,智車優行同樣也是主打“三電”,內部主攻電機、電池、電控以及車載智能化,同步進行外形設計。沈海寅也表示,智車優行不會自建工程,而是利用已有的汽車產業鏈,通過輕資產代工模式造車。
2016年3月,智車優行展示了自己的首款樣車,並將其命名為“奇點汽車”。奇點汽車采用SUV造型,以及搭載了基於QNX操作系統的車載系統。智車優行表示,已經研發出了包括ADAS系統、防疲勞駕駛和夜視系統在內的安全系統。其中,ADAS系統是和地平線機器人合作 研發,可以在行駛中檢測車輛、車道線和行人。在奇點汽車發布會上,沈海寅還宣布,智車優行投資了日本電動超跑公司GLM,並且達成了戰略合作,共同開發奇點汽車的三電系統。
7、車和家
車和家在2015年4月註冊,是由汽車之家創始人李想創立的最新公司,初期註冊資金僅有10萬元,後來擴大到2.4億元。去年10月,李想在微博上發布招聘信息,正式讓車和家出現在大眾視線中。
李想在微博里表示,這次創業,他的目的就打造“小而美的智能電動車”。從蔚來汽車到車和家,李想的造車夢想,一直沒有停下。現在,車和家還沒有具體的產品動向曝出,但李想表示,車和家將從零開始,拿地,自己建廠,招聘和培訓工人,並解決周邊配套的供應鏈、調配生產線,開始生產。
8、易奇泰行
2015年3月,易到用車創始人周航、奇瑞董事長尹同躍、博泰創始人應宜倫共同召開發布會,宣布合資公司易奇泰行成立,三家公司共同出資1000萬。
這家公司的成立是由易到用車主導完成的,易到和奇瑞是大股東。共同打造易奇泰行的三家公司里,奇瑞負責整車制造,博泰負責車聯網,易到用車則主要構件汽車共享平臺。在未來,易奇泰行只生產電動車型,並且“只租不賣”。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將成為其主要特征。除此之外,沒有更多的產品信息透露出。
目前,易奇汽車仍在生產過程中,計劃在今年下半年面世。
9、博泰
車聯網企業博泰,在2015年4月的上海車展中,推出了一款智能汽車Project N,在業內一時走紅。車展上的這款概念車,具備無人駕駛、體感識別、智能應用等多項功能。當時,博泰表示,該車量產版將在2018年問世。
博泰創始人應宜倫,曾與奇瑞、易到用車合資成立“易奇汽車”。沃爾沃中國董事長沈暉也加盟博泰,擔任集團CEO。在去年,博泰還在上海建立了汽車設計室。
但在車展後,博泰在造車上,再沒有相關消息。就在去年下半年,博泰內部產生變動。據說,當時博泰的融資沒有到位,應宜倫與沈暉在繼續專註車聯網還是制造整車上產生矛盾。2015年11月,獲得了紅馬資本的1.2億元A輪投資。而沈暉也離開博泰自己創業。
目前,博泰的主要業務發力點仍然在車聯網領域,其造車項目想要落地,看來仍然具有困難。
此外,也許大家還記得去年曾經發布概念車,引起了大眾的關註,但也飽受質疑,被稱為“PPT造車”的遊俠汽車。雖然在此後一度傳出關停的聲音,但遊俠汽車否認了這一說法,現在它仍在繼續,但顯然它已經吸取了教訓。2015年12月,新的合夥人、西拓能源董事長衛俊加入,黃修源成為產品負責人,主要負責車機、操作系統的產品設計。
對互聯網造車公司們來說,遊俠的遭遇無疑是前車之鑒。在豪氣幹雲談論智能化、互聯網化、生態等等關鍵詞之余,“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才應該是常態。“樣子產品”在這個行業內,終究不可能立足。畢竟,和任何一款互聯網或電子產品不同,汽車,除了智能化和信息化,對於每個用戶來說,最重要的,永遠還是安全和可靠。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i黑馬研究中心 ,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應宜倫:我為什麽放棄造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0653.html
在互聯網、技術公司造車熱的當下,博泰集團曾經宣布造車,但也僅僅是向里探了一步,就決定放棄。
5月7日上午,博泰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應宜倫在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首次回應當時為什麽放棄造車。他說:“過去對汽車產業了解不夠,通過一番探視發現造車的風險太大了,過去的想法缺乏一個敬畏的東西”。
應宜倫認為,造車是一個讓人敬畏的產業,在他看來現階段的汽車產業包括5層,而制造只是第一層,但這個行業已經經過了130年的發展,技術和法規的壁壘已經非常高。這並不是博泰所長,而且在汽車產業發展的5個層面上都蘊含巨大商機,只有專註才能做出成績。
按照應宜倫介紹,除了生產制造的第一層,汽車產業還有新能源、無人駕駛、車聯網和商業模式這四個層面。而博泰最擅長和最具優勢的產業在第四層——車聯網方面。
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目前仍面臨巨大的爭議,包括能源的產生和回收是否環保等問題。應宜倫表示,新能源的每一次進步都能問鼎諾貝爾獎,而博泰在此不具備優勢,盡管特斯拉已經成功了,但特斯拉的成功不能複制,每個車企都有自己的特征,是不可複制的。
在無人駕駛方面,目前行業里面最具優勢的是博世集團,它掌握了全球專利最多的汽車電子技術。互聯網企業要突破這些就必須顛覆,如谷歌,但這需要巨大的投入,此外還要考慮這樣的顛覆式創新是否有必要和是否有經濟性。
對於第五層的商業模式創新上,應宜倫認為滴滴和Uber已經非常成功。
但如果要花費高額的資金在上述產業中獲得突破,博泰更願意將全部精力聚焦到自己所擅長的車聯網行業,目前這家公司已經成為奔馳、大眾、奧迪、上汽等車企的合作方。
世界家用空調老大格力也造車了
隨著空調市場的不斷下滑,作為全球最大家用空調企業的格力電器(000651.SZ),多元化的步伐明顯加快。
今年初,格力電器還計劃收購珠海銀隆新能源公司(下稱“銀隆”),進軍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產業。
盡管收購銀隆的具體方案尚未公布,但格力電器首次跨界並購到底出於怎樣的考慮,讓外界充滿好奇。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7月23日在第二屆中國制造高峰論壇期間首次向《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記者透露,收購銀隆後,格力還會做新能源家用小汽車。
格力電器擬收購的珠海銀隆新能源汽車所生產的純電動公交汽車
鐘情新能源
自2009年投資實施產業化以來,銀隆致力於以鋰電池材料為核心,以鋰電池、電動汽車動力總成、整車制造、智能電網儲能系統的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新能源閉合式循環產業鏈。
董明珠直言,格力電器準備收購銀隆,是看中它的新能源電池技術。她說,一般的新能源電池用3~5年就要更換,而銀隆的新能源電池可以使用20年。除了使用壽命更長外,銀隆的新能源電池充電也特別快。
官網顯示,2015年,銀隆先後完成兩輪股權融資,成功引入陽光人保、北京公交集團下屬上市公司北巴傳媒、眾業達等多個大型戰略投資者。截至2015年末,銀隆已分別在廣東珠海、河北武安及石家莊建成三大生產基地,公司資產規模已逾百億,實現營業收入30多億元,凈利潤超過4億元。
“我們應該把它(銀隆的新能源電池技術)用足,跟格力電器結合起來,我們的產品會再延伸,為消費者帶來節約成本的全新體驗”。董明珠說,比如一輛汽車,十年運行成本大約25萬元,使用新能源汽車意味著可以節省25萬元,10年後換個電池,車可以繼續跑。
銀隆擁有研發和生產純電公交車等全系列車型能力,共有40多個品種,120多個系列,目前已經在珠海、湛江、北京等國內城市,以及意大利、德國等海外市場運營。
董明珠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收購(銀隆)之後,我們會往家用的小汽車領域發展。我們現在已經設計出來並且已經試運行了,量產上市的話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因為我們現在仍在調試當中。所有研發暫時會放在珠海。”
銀隆原來已有新能源電池、新能源大巴車兩大業務。沒想到,董明珠的“野心”更大,想借銀隆的電池技術,進一步跨入新能源家用小汽車的領域。跨度這麽大,能成功嗎?
銀隆董事長魏銀倉表示,銀隆的新能源車在北京已大批開始使用,有的環繞故宮已經跑了兩個月。北京公交集團投資銀隆並成為股東,自從2008年奧運會以來,經過8年的試驗、比較,最終選擇使用了銀隆的鈦酸鋰電池。
魏銀倉舉例稱,全世界做新能源小汽車最成功的是美國的特斯拉公司,卻不是美國老牌汽車公司通用或者德國的寶馬、奔馳。“中國電動車的希望,還要靠有創新能力、創造思維的人,和傳統車廠已有的資產、技術、人才整合,這是適合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最快的捷徑。”
智能化
新能源是格力想給未來智能家居、智能樓宇、智能交通安裝的底座。
董明珠說:“家里的電燈要用電,煮飯要用燃氣,空調更是耗電,所以很多老百姓想的是如何省電,而不能好好享受產品。有了新能源技術後,就解決了最大的問題。未來我們希望,一個家庭甚至一棟樓宇,通過新能源電池,把晚上沒用的電存起來,到白天用電緊張的時候再釋放出來。夜里的電費比白天節約2倍以上。”
截至去年底,格力電器已成立了淩達壓縮機、格力電工、凱邦電機、新元電子、智能裝備等五大子公司,設有7個研究院(制冷技術研究院、機電技術研究院、家電技術研究院、智能裝備技術研究院、新能源環境技術研究院、健康技術研究院、通信技術研究院)、52個研究所、近700個實驗室。
格力電器表示,將繼續以空調產業為支柱,大力開拓發展新能源、生活電器、工業制品、模具、手機、自動化設備等新興產業,將格力“從單純的家電制造企業向新能源行業及裝備制造企業進行產業拓寬”,實現多元化穩健發展。
董明珠表示,企業成功與否,不在於多元化還是專業化,關鍵要專註。
格力花了20年時間,專心、專註做空調,做成了世界家用空調老大。如今,格力卻一下子進入了手機、飯煲、新能源車、機械裝備等新領域,能否都能像空調一樣,做成精品呢?
對於外界的擔心,董明珠進一步闡述了自己對專業化和多元化的理解。
“格力電器從專業化的空調企業進入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專業化和多元化取決於企業的實力,我們腳踏實地積蓄技術、積蓄人才,才能談跨界。格力掌握了空調的核心技術,無論壓縮機還是電機,給我們帶來了技術的延伸,所以我們進軍多元化。”她接著說,無論專業化還是多元化,要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在每個領域的專註。
董明珠舉例稱,“大家講手機是紅海,格力為什麽還要去做?我認為,紅海是因為你沒有技術,沒有創新的文化。”格力手機做之前已在沈澱自己的技術專利,而且講究用料與質量。
對於格力的未來,董明珠勾畫出這樣一幅畫面:用戶拿著格力手機遙控家里的電器,回家享受格力空調帶來的舒適溫度,再吃到格力飯煲煮出來的飯,出門開著或坐著格力的銀隆電動車。“我們發展到未來,一個家庭的能源可以節約60%~70%。”
2016年4月,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等四部委聯合印發了《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指南》,在《指南》中明確了目前亟待解決的5類60多種關鍵技術裝備,主要有高檔數控機床與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智能傳感與控制裝備、智能檢測與裝配裝備、智能物流與倉儲裝備,以及6類20多種核心支撐軟件,即設計工藝仿真軟件、工業控制軟件、業務管理軟件、數據管理軟件、系統解決方案和測試驗證平臺。
董明珠說:“(格力)智能裝備最大的特點,不是這個機器(人)在扭動,而是這個機器(人)背後,驅動器、減速器、伺服電機,全部是我們自己研發制造的,因為我們能夠自主創新。”她還希望,兩年內格力能向國內市場供應最好的數控機床。
空調、手機、生活電器等,要做最好的產品,就要買最好的設備。但董明珠發現國內不能供應最好的生產設備,“如果有一天別人的設備不給我們,我還能打造出一個好的產品來嗎?”據悉,格力從2013年開始全面進入上遊的智能裝備領域,幾年來投入了200億元。
杉杉股份轉型造車之困:生存空間可能極其狹窄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0-04/1042975.html
8月底收購智利上市公司Pampa Calichera股份的計劃告吹,讓杉杉股份轉型計劃受到嚴重打擊。
盡管公司名稱依然保持著“杉杉股份”(600884)的舊稱,但隨著旗下資產的整合以及服裝資產進行分拆上市近日獲得許可,這家以服裝業務上市的公司在今年已經徹底告別服裝業務,成為一家以鋰電池材料及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為主營業務的新能源企業。同時,此次服裝業務板塊的剝離,意味著杉杉股份的第一次轉型已經完全結束。
杉杉股份的第一次轉型始自1999年。作為A股上市的第一家服裝類公司,當時杉杉股份正處於發展的巔峰時期。但就在這個時候,杉杉股份的管理層已經意識到,服裝產業的業績天花板清晰可見並且近在咫尺。1999年9月,杉杉股份相中了正在研發“中間相碳微球”(即“鋰電池負極材料”)的鞍山熱能研究院,在該年連人帶技術全部收購,在上海成立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
2001年,以此為基礎的杉杉股份中間相碳微球項目投產。2003年,杉杉決定涉足鋰電池正極材料。但在杉杉股份管理層看來,2003年才是杉杉股份正式開啟轉型大幕的一年。按照當時的計劃,杉杉股份希望在鋰電池行業每一個環節都完成布局,這包括正極、負極、電解液、銅箔和隔膜五大板塊。而從2003年之後,杉杉股份進入了馬不停蹄的收購和資產整合期。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的杉杉股份在轉型前除了鋰電池,還有金融業務板塊,後者包括城商行、保險以及創投公司。時至今日,新能源電池材料已經成為杉杉股份最重要的業務板塊,如今,杉杉在鋰離子正極、負極、電解液等綜合材料方面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供應商,進入蘋果、奔馳、松下等跨國公司供應鏈。
而金融投資板塊發展成為杉杉股份最關鍵的利潤來源。公司原本的主業——服裝業則如同當初預計的一樣,在市場競爭中,業務不斷的萎縮,虧損幅度開始逐年擴大——從2012年開始,杉杉股份公司服裝板塊業績大幅滑坡,並於2013年、2014年連續虧損。直到2015年上半年,才扭轉虧損局面。但杉杉股份的第一次轉型,實際上並未為杉杉股份形成新的業績支撐。
啟動第二次轉型
在能源電池材料板塊,杉杉股份在此前的十余年時間中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直到近兩年新能源汽車興起,杉杉股份才在業績上實現增長。但從上市公司業績構成來看,杉杉股份的這兩年主要是營業收入增加,但凈利潤卻沒有獲得相應的大幅度的增長。從2014年第四季度開始,隨著鋰電池行業競爭加劇,杉杉股份的歸屬凈利潤同比增長率一直在大幅下滑。
杉杉股份中報顯示,2016年上半年其營業收入約21.5億元,同比增長15.16%;而同期實現的凈利潤約為2.09億元,同比大幅下滑65.72%,其中投資收益超過50%。綜合前兩年來看,杉杉股份2014年凈利潤3.48億元,同比增長89.58%,其中投資收益達到4.14億元;2015年凈利潤6.6億元,同比增長91%,其中投資收益共計6.15億元。
導致杉杉股份在新能源汽車板塊業務利潤提升的難點是上遊原材料供應商對價格的把控。今年年初,杉杉股份下屬公司曾言辭激烈的發文,指責上遊供應商價格提升過快。而對於零部件利潤較薄弱的現狀,杉杉股份提出的解決辦法是——從單純的部件生產,進入核心零部件乃至整車制造。這也就是杉杉股份的二次轉型。
進入二次轉型的杉杉股份已開始從鋰電池原料供應商角色,升級到新能源終端整車制造者。今年4月,杉杉股份宣布,下屬子公司寧波杉杉電動汽車獲得了國家專用車生產資質。目前,杉杉已在15個城市布局,完成充電樁3000個,運營新能源車600輛等。至此,杉杉建立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並在動力電池、動力總成、電容、充電樁、整車制造、儲能梯次利用、汽車運營等方面均形成了布局。
目前,杉杉股份的“整車制造”只是專用車的制造,但杉杉股份對新能源汽車的設想,應該不會僅僅停止於專用車的制造。杉杉股份高層在一次投資者溝通會上曾言辭含糊的指出,“整車方面,現階段我們以滿足特定客戶需求為主,提供差異化和定制化的整車產品”。而下一個階段會如何,尚無法獲知。但從行業來看,進入利潤更高的乘用車制造領域,一直是零部件企業的終極夢想。
在零部件行業,多氟多、萬向、江特電機等上市公司在近兩年都提出了乘用車生產計劃。盡管有一些因為技術或者資金等現實原因已經放棄,但零部件造車已經成為趨勢。杉杉股份的策略則是,一方面打破上遊原材料供應商對價格的把控,另一方面向下遊市場推進,打通整個產業鏈。某種程度而言,這種思路與比亞迪模式十分相似。
造車的風險
但與比亞迪相比,杉杉股份無論是在資金實力還是技術儲備上都弱了很多,這使得其風險變的巨大。杉杉股份在今年試圖收購智利上市公司Pampa Calichera股份,以獲得全球鋰業巨頭SQM的股權(Pampa的主要資產為其所持有的SQM約23.02%的股權),但該次交易在今年8月宣布失敗。這對杉杉股份的轉型路徑形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這也被認為是其突破上有降低成本嘗試的階段性失敗。
而在整車制造上,2015年初杉杉股份以寧波杉杉電動汽車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為主體,與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北奔重型汽車集團共同成立合資公司“內蒙古青杉客車有限公司”,今年4月該公司獲得專用車生產資質。在2015年5月,杉杉股份發布定增預案,宣布用34.56億元資金押寶新能源汽車,資金被使用在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鋰離子動力電池材料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上。
杉杉股份進入專用車制造的目的是簡單而直接的,申請電動車單一生產資質並非易事,多數非整車企業選擇收購有資質的汽車企業,以此獲得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船票”。除此之外,另一方式便是申請專用汽車生產資質。通過生產新能源汽車專用車,逐步升級到電動汽車(乘用車)。然而,杉杉股份選擇造車來突圍轉型的風險是清晰可見的。
作為一個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的原材料供應商,盡管占據著世界前列的市場地位,但杉杉股份在核心零部件上並未有相應的經驗和優勢。觀察者認為,杉杉股份在電動汽車關鍵的三大部件——電池、電機、電控上,並未掌握完全獨立的技術,這使得其在成本上承受巨大壓力,同時在市場競爭中也無法獲得足夠的優勢。
而其在造車上選擇的合資對象也是汽車制造的“非主流企業”,這給杉杉股份未來產品的競爭力打上問號。而從國家政策層面來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特別是客車、專用車的補貼力度在迅速下調、補貼標準和行業準入標準卻在迅速提升。而這些小企業賴以生存的“地方保護”,也已經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障礙清理選項,未來類似於杉杉股份這樣的企業如果無法獲得技術支撐,其生存空間可能極其狹窄。
蘋果造車計劃“擱淺” 發力人工智能
蘋果聘用了人工智能領域的資深研究人員,極具威望的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Russ Salakhutdinov,擔任人工智能研發總監。他的任務是幫助蘋果趕超谷歌、微軟和亞馬遜這些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領域走在前列的公司。與此同時,蘋果已經宣布暫停其汽車計劃“泰坦”,這暴露了科技公司在無人駕駛行業所面臨的挑戰。
人工智能大戰方興未艾
在加入卡內基梅隆大學前,Salakhutdinov教授曾在多倫多大學和MIT任教。他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在人工智能的關鍵領域聲音和圖像的識別技術。他與谷歌的研究團隊也有緊密的合作。根據Salakhutdinov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個人網站,他的研究項目曾受到谷歌、微軟和三星的資助。
在宣布加入蘋果之後,Salakhutdinov還在蘋果的官網上發布招聘信息,招募機器學習領域專家加入他的團隊。根據他發布的職位描述,蘋果正在招聘在人工智能、機器視覺、機器學習和數據挖掘等領域的科學家。
過去一年內,蘋果收購了包括總部位於西雅圖的Turi在內的至少六家專註於人工智能技術的初創公司。但是加大人工智能領域的投入,招聘該領域最尖端的人才勢必與蘋果公司神秘的策略不相符。因為人工智能的科學家是最熱衷於發布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很容易就將蘋果的秘密出賣了。
機器學習在全球科技公司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上周谷歌剛剛發布了在該領域的最新成果——機器能夠自主在倫敦的地鐵內進行導航,展示了其在人工智能方面具有的遠超Siri的潛力。未來的人工智能虛擬助手將能夠更加精準地執行任務並且為人們提出建議。
出門問問創始人CEO李誌飛表示:“如果谷歌的這項研究真的能夠獲得商業化的應用,那麽現在蘋果的Siri,亞馬遜的Alexa,包括谷歌的Google Now就是弱智。”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蘋果根本不用擔心在人工智能領域落後於對手。軟件系統公司QNX大中華區首席代表張人傑對第一財經表示:“人工智能一直不是蘋果公司的主業,因為通過收購就能搞定的事情沒有必要當做主業來開展。和大學院校合作是最好的辦法,比如這次通過和卡內基梅隆這類頂級的大學的合作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上海交通大學自動化系副研究員李德偉博士對第一財經表示:“蘋果要做人工智能並不難,買個公司就能補上了。蘋果想的更多的是產品方面的問題。”
“泰坦計劃”擱淺
李德偉所說的“產品”,也包括蘋果剛剛宣布中止的“泰坦計劃”——蘋果原本想造一輛無人駕駛車,但是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天壤之別”,蘋果本周一被迫宣布中止該項計劃,把原本團隊1000多名研發人員和工程師重新分配或解散。一直到明年秋天前,“泰坦計劃”都不會再有任何動作。
第一財經在一個月前曾報道稱:“蘋果的戰略已經從‘造車’轉向‘開發電動車技術’。”
“泰坦計劃”是蘋果在2014年成立的一個研究自動駕駛技術和研發無人駕駛汽車的團隊。最初一直保持神秘,不過去年底開始,該團隊發生多起重大人事變更,不斷有高層離開,項目主管幾度易人。最新的高層變化發生在前不久,軟件核心團隊負責人John Wright離開該項目。在今年4月Bob Mansfield接管該項目前,“泰坦項目”項目主管由Steve Zadesky擔任。
在一些人看來,“泰坦計劃”的擱淺是“重大的領導力的失敗”。高層對於該項目的方向定位互相角力,導致了Zadesky和另一名早期的iPod的主要設計師離開。
“泰坦計劃”的擱淺不僅僅反映了蘋果內部的策略失誤,也讓整個無人駕駛行業面臨的問題凸顯出來。蘋果並不是第一個意識到掌握移動技術,擁有硬件和軟件就能夠保證造得出一輛汽車的。此前谷歌造車時也碰到了障礙,但谷歌選擇與傳統車企合作。
事實上,如果以谷歌為鑒,蘋果可能可以少走很多彎路。谷歌的造車計劃也面臨過人員流失和投資者的質疑。資本逐利的定律讓投資者總是去追求利潤高的行業,而造車的利潤不足10%。
QNX大中華區首席代表張人傑對記者表示:“像蘋果、谷歌這種量級的公司本身並不是靠融資生存的,任何沒有利潤預期的項目都很難長久持續下去。這也是為什麽谷歌會在機器人最火的時候出售波士頓動力,就是因為它看不到可預期的收益。這和國內的樂視、蔚來的著眼點是不一樣的。”
“造車水太深,蘋果及時收手,調整方向,總比國內一些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公司要好。”張人傑說。根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蔚來汽車即將於下個月在倫敦發布首輛電動車。這也是繼樂視汽車發布後,又一家中國互聯網企業造車的案例。
張人傑還表示:“也未必蘋果真的造不出車,而是當理想和現實有差距的時候,國外公司的做法通常不會再進行下去,而國內公司理念不同。”
這也解釋了蘋果為何中止“泰坦計劃”的原因。汽車研究中心分析師Eric Paul Dennis表示:“高品質的蘋果汽車利潤一定會比普通汽車制造商高,所以他們不會願意在質量上打折扣,因為這對於蘋果的品牌形象和其它產品線也會有影響。他們不願意這樣做。”
iPhone的成功難以複制
據咨詢公司麥肯錫估計,到2030年,全球汽車行業規模將達6.7萬億美元。為了“泰坦計劃”,蘋果曾積極招聘人才,致力於在2020年前推出蘋果設計的無人駕駛汽車,希冀以此在汽車領域複制iPhone在手機行業的成功。
不過和蘋果在手機供應鏈上的影響力不同,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投入是重資產的,他們可能不願意為蘋果小批量的汽車產品提供零部件。“蘋果在汽車供應鏈條上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彭博社引述一位接近蘋果的消息人士稱。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泰坦計劃”的擱淺也為蘋果向汽車制造商伸出橄欖枝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此前有傳言稱蘋果正在和高端汽車制造商邁凱倫接觸,可能考慮全資收購邁凱倫,或對後者進行戰略投資。“蘋果希望買斷邁凱倫的技術和工藝,以及產品專利。”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
“如果蘋果做出收購汽車品牌的決定,將意味著所有的業務產品線重心將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也許會是另一種策略。”捷豹路虎一名亞太區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蘋果近幾年來發布的新品被解讀為缺乏創新,很顯然這種低調的策略無法長時期延續,蘋果需要做出一個革命性的選擇,來改變人們對它的看法。”
就在不久前,蘋果被曝考慮收購舊金山的一家電動汽車技術開發商Lit Motor。目前這家公司已經擁有10項電動車技術專利,並在全球範圍內申請了多達82項專利,但它僅擁有13名雇員。
而蘋果目前擁有汽車電池開發、電力推進和混合動力系統領域的專業人員。去年10月,蘋果CEO Tim Cook表示,“全球汽車行業即將迎來技術主導的巨變”,這曾經一度成為蘋果對於造車計劃最強烈的暗示。
蘋果放棄造車還是轉移研發重心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0-28/1048469.html
據外媒報道,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公司一改往常把研發項目設在總部庫比蒂諾的傳統,在加拿大設立新技術團隊,研發汽車操作系統。
據不具名消息人士透露,該團隊擁有幾十名工程師,其中大部分是去年加入該團隊,二十幾名工程師來自黑莓旗下的QNX。該團隊的工作地點位於加拿大首都渥太華郊區的卡娜塔,離QNX僅有5分鐘步行路程。之前在QNX工作過的主管透露,蘋果之所以挖走QNX的員工,是因為QNX員工在操作系統基礎組件開發和動力管理方面經驗豐富。一位蘋果發言人拒絕就此事發表評論。
從QNX中跳槽過來的人員中,最著名的當屬QNX的首席執行官Dan Dodge。Dodge於今年初加入蘋果的Titan造車計劃,主要負責開發汽車操作系統。另外一名從QNX跳槽到蘋果的知名員工是Derrick Keefe。他擔任QNX高級工程師長達十多年,去年離開QNX。
該團隊研發的汽車操作系統是未來蘋果汽車平臺的軟件內核,就像iOS是蘋果手機的軟件內核一樣。之情人士透露,一支獨立的蘋果隊伍正在研發自動駕駛軟件,該軟件將在加拿大隊伍研發的操作系統上運行。
據悉,除自動駕駛軟件之外,汽車操作系統還將擁有更多功能。比如,蘋果工程師預想將配有平視顯示器,顯示地圖或其它應用,通過蘋果語音數字助理Siri操控。而這些特性都取決於Titan項目的整體戰略方向。今年4月接管Titan項目的Bob Mansfield,給工程師設定了最後期限,要求工程師在明年秋天之前研發出可行的自動駕駛技術。
知情人士透露,Titan造車項目還包括一個自動駕駛平臺模擬小組。蘋果已經成功研發了模擬器,即使不做公路測試,也能利用虛擬現實測試自動駕駛軟件。該模擬小組聘請了虛擬現實專家Doug Bowman。
蘋果的舉動對於黑莓公司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因為QNX關系著黑莓未來的發展。QNX操作系統用於超過6000萬的汽車中,主要用於運行車載信息娛樂系統。今年1月份,黑莓還表示將強化QNX操作系統,以求運行自動駕駛系統。此外,黑莓還與像AdasWorks的自動駕駛創業公司簽訂協議,希望將創業公司的技術運用到QNX中。
當被問及蘋果從QNX挖人事件,黑莓首席營運官Marty Beard表示,“這並不奇怪,因為全球很多大型科技公司都在爭奪人才。” Beard透露QNX還在繼續發展,發展自動駕駛汽車的計劃進展良好。
馬雲、李彥宏、賈躍亭、董明珠....中國科技大佬為何紛紛愛上造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22/159936.shtml
馬雲、李彥宏、賈躍亭、董明珠....中國科技大佬為何紛紛愛上造車?
羅超
2016-11-22 12:04
汽車與科技尤其是互聯網正在加速結合,今年中國科技公司正在掀起一股“造車潮”,也反映了這樣的趨勢。
印象中已是第六次參加廣州車展,今年的廣州車展科技元素比往年多了不少,許多汽車品牌都在強調自己的科技元素,比如雷克薩斯的輔助駕駛功能,全新寶馬 1系運動轎車強調互聯駕駛,上汽發布了包括MG ZS在內的三款互聯網汽車……汽車與科技尤其是互聯網正在加速結合,今年中國科技公司正在掀起一股“造車潮”,也反映了這樣的趨勢。
中國科技大佬的造車故事
說到造車的科技大佬,最近一段時間頻繁刷屏的,有兩個人。
一個是賈躍亭, 激進推進樂視造車戰略使得樂視陷入一場前所未有的財務危機之中。在4月20日的樂視生態發布會上,我親眼見到了可以開得走的樂視汽車,賈躍亭在啟動樂視汽車之後淚灑五棵松。不過,隨著樂視汽車美國工廠拖欠工程款等消息的傳來,以及樂視集團眼下尚未塵埃落定的資金問題,樂視汽車究竟什麽時候能量產還存在著不確定性。有人說,現在樂視財務困境最靠譜的解決方案就是停止造車,“止血”再說,但至少從樂視目前的表態來看,車是必須要造的,樂視明確不會砍掉汽車業務,“中國好同學”給賈躍亭雪中送碳,投資標的也是樂視汽車。
還有一個是董明珠, 因為積極地籌備進入汽車領域最終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如願。她沒有賈躍亭這麽好的運氣,沒有中歐商學院的同學,收購珠海銀隆案戛然而止,董明珠造車夢或許胎死腹中,在近期的一檔節目中董明珠更是哽咽回應:朋友錦上添花的多,卻沒有來做雪中送炭的,似乎是在對最近與董明珠有關的一些事情發布感慨。
南董北賈,一個從空調起家橫跨大量產業,一個基於視頻做電視等生態業務,他們都曾對手機業務很感興趣,同時對造車也有著異於常人的渴望,當然,最終能造車成功的難度也著實不小。
中國科技圈還有兩個造車的大佬,走的是曲線造車的路線,相對更低調,沒有被外界關註,看上去卻要順利許多。
一個是造無人車的李彥宏。 在烏鎮互聯網大會上,百度無人車面向媒體和嘉賓提供公開體驗服務,我是第26名體驗者,盡管只坐了三公里,但當我真正坐上無人車那一刻起,我想用“百度的一小步,無人車的一大步”來形容是絲毫不為過的。百度無人車的思路是只做“自動駕駛大腦”,即“雲驍”,包括機器視覺系統、高精數字地圖、雷達等傳感器組合、自動駕駛控制系統(含軟硬件和網絡集成),汽車主體則由車廠負責,最初是跟寶馬合作,今年展出的是奇瑞和比亞迪,以後可能還會接入別的車型。百度無人車的目標明確且激進:三年商用、五年量產,在這個事情上的投入,據說已在幾百億級別,且還會繼續追加,絲毫不比賈躍亭造車的投入少。
還有一個是造互聯網汽車的馬雲。 阿里巴巴的思路最“輕”,造車采取的是與傳統車廠合作的模式,並且沒有涉足自動駕駛領域,而是給汽車加上更多互聯網元素。具體來說,就是通過讓普通汽車擁有專屬操作系統來實現讓汽車的智能化和互聯網化,這個系統就是YunOS Auto,阿里巴巴YunOS Auto與汽車廠商的關系,如同Android與手機廠商的關系一樣,阿里負責軟件和雲端服務,汽車廠商負責造車和賣車。模式越輕,速度越快,馬雲的造車思路,讓阿里成為科技巨頭造車進展最快的:7月發布的首款互聯網汽車榮威RX53個月訂單10萬輛,其中70%是互聯網版本,出貨量已超過5萬輛,而特斯拉2015年全年出貨量是50580輛,就是說,阿里互聯網汽車一個季度已經超過了特斯拉一年。在廣州車展上,上汽繼續與YunOS Auto合作發布了三款互聯網汽車:MG ZS、榮威i6和榮威eRX5,阿里巴巴YunOS Auto品牌發布並宣布將冠名2016世俱杯,這些跡象表明,馬雲造車相對更加順利。
三男一女,剛好代表了中國科技巨頭最激進的“造車”玩家,大家思路不同,目的不同,投入不同,進度不同,但卻都是希望可以在“汽車+科技”這波浪潮中分得一杯羹。
科技大佬為何紛紛愛上造車?
四個科技大佬造車的原因,有各自的出發點,但也有一些相同點。
汽車產業已有百年歷史,隨著新能源和互聯網兩大技術的出現,正在迎來升級換代。將這兩大技術結合起來的“集大成者”,最成功的公司當屬特斯拉,它在矽谷已是現象級公司,不論是特斯拉不斷發布的炫酷新品,還是Elon Musk這位“矽谷鋼鐵俠”的個人魄力,都讓這家公司在全世界獲得大量的關註。每一個現象級公司,都會引來大量的跟隨者,特斯拉的背後是“汽車+科技”的產業潮,它的成功,讓全世界看到汽車產業的機會:傳統汽車原來這麽不好用,造車門檻原來這麽低,汽車與科技還有這麽多結合點……
一夜之間,小公司做一個PPT發布了汽車融到了大錢,傳統車廠開始強調科技元素,比如輔助駕駛功能,互聯網交互,接入CarPlay以應對特斯拉們的競爭。科技公司本身也在尋找新的機會,做空調的格力之前已經在做手機了,樂視在做汽車之前已經有五花八門的生態業務,至於百度則開始涉足O2O行業做起了團購、外賣,阿里更是有包下半個中國互聯網再加半個中國實體商業的氣魄……現在,這些公司不約而同地發現:汽車是在手機、客廳之後的又一個機會,汽車是電腦、手機和電視之後的“第四屏”,馬雲甚至說:汽車將成為移動的計算機,未來汽車80%的功能與交通無關。
汽車產業要科技化,而科技公司又在尋找能跟互聯網結合的“大機會”,兩者一拍即合,科技大佬紛紛造車。不過,為什麽要造車,不同科技公司又有自己的出發點。
樂視更像是一次豪賭。很難想象汽車能跟視頻發生什麽的化反,汽車背水一戰,成功了就是下一個特斯拉,甚至可能比電視想象空間更大。百度是為了謀求未來,搜索之後的下一個想象空間在哪里?李彥宏的答案是自動駕駛,“眼前的茍且”是做外賣等連接人與服務業務,“詩和遠方”則是無人車等人工智能應用;格力則是從新能源角度切入,與空調業務算關系密切,當然,董明珠一直在給格力找新的增長點,包括去做開機畫面是自己的手機;阿里則是為了滲透業務,通過YunOS阿里繁雜的業務可與用戶建立最底層、最直接且最密切的連接(正如Android對Google在移動時代形成的價值一樣),YunOS Auto只是其中一環,還有手機、電視、手表等等設備。
科技巨頭的造車路哪一條好走?
中國科技大佬造車幾乎涵蓋了所有主流思路:樂視更像是中國版的特斯拉,百度則是與汽車廠合作推動自動駕駛這個事情,阿里是給汽車提供操作系統,格力是希望從新能源這個產業環節切入,哪種造車思路更加有戲呢?
我的看法是:在中國,與傳統汽車產業深度合作相對於獨立造車要容易許多,做互聯網汽車可能不是完美的解決方案但卻是最可行的解決方案。
特斯拉成功了,於是不少公司希望做中國版的特斯拉,包括樂視以及遊俠等創業公司。但我一直有一個觀點是,中國短期內不可能出現特斯拉。中國汽車準入門檻高,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大的車廠基本是國企,國外品牌進入采取的是合作建廠的方式,科技公司想要進入這個產業可能還是需要合作。Tesla發展初期曾獲得4.65億美元政府貸款,在中國這樣的事情不大可能發生,從樂視汽車現在遇到的資金問題可以看到,單獨造車是一個投入大、回報周期長、風險高的事情,必須要有強大的融資實力才能玩,且挑戰還不少——特斯拉跑起來了,但最近一年多起關於AutoPilot自動駕駛模式的事故,開始讓消費者心生疑慮,汽車產品不是手機,它需要時間沈澱,特斯拉本身就還有很大挑戰。
因此,相對而言,我更看好百度和阿里的思路:與傳統車廠合作,傳統汽車廠負責造車本身,他們在安全、動力、操控、材料以及4S渠道等方面積累深厚,科技公司短期內很難企及,而互聯網公司更擅長的是技術、應用、雲端服務,汽車行業與科技行業必然會牽手合作,而不是誰幹掉誰、誰顛覆誰。至少百度和BYD、奇瑞,阿里和上汽的合作均已取得階段性進展,體現了這一模式的優勢。
互聯網汽車還是無人駕駛汽車更有未來呢?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博士認為,互聯網汽車將為無人駕駛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對此是認同的。從當前來看,在線可感應的地圖和語音作為第一交互方式,能夠帶來良好的用戶體驗而快速獲得用戶認可。從長期來看,汽車、人、基礎設施等都將接入互聯網,實現“在線”。基於“在線”的無人駕駛,會給交通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更安全、更高效、更環保。
我對無人駕駛的未來很樂觀,但從眼下的進展來看,百度做的無人駕駛在可見的未來,三五年內能商用可能會限於某些場景比如景區,要大規模普及,在高速公路上、在城市道路上普及,還有太多挑戰:雷達和高精地圖的成本問題,從99%到99.9999%的安全性能問題,政策法規道德倫理問題……
互聯網汽車不是終極解決方案,但它可以讓一部分汽車先智能起來,讓現在的汽車體系變得更好,基於操作系統,讓汽車和交通應用開發者開發更多應用,包括車載智能應用(服務、工具、娛樂、導航、生活),車聯網應用,交通基礎服務(停車、繳費、保險、後向等)…逐步讓交通變得更智能,之後才會是全自動無人駕駛時代的全面到來,而這個時間周期,可能會很長很長。所以,現在對已有汽車的改良,可能會是汽車智能化不可或缺的一步,YunOS Auto的進展也表明這樣做的有效性,相信接下來會有更多科技巨頭選擇這樣的思路。況且就算我們進入全自動駕駛時代,汽車智能化依然需要操作系統、上層應用、地面服務、基礎設施的配合,互聯網汽車是為無人駕駛打基礎。
[本文系作者羅超(微信ID:luochaotmt)對i黑馬投稿,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互聯網大佬
造車
新能源汽車
贊(...)
分享到:
創業紀丨互聯網造車概念和資本都需落地
造車就像個無底洞,拼命地吸金,你永遠不知道何時才是個頭。這讓曾經要變革傳統汽車行業的互聯網車企,行駛到了一個不進則退的“陡坡”。
樂視在汽車項目上到底花了多少錢,也許只有賈躍亭知道。但對汽車的巨大投入,確實已經對樂視的資金鏈造成緊張局面。按照之前外界盛傳的樂視汽車商業計劃書,2016年至2022年期間,樂視汽車總投入預計達到79億美元。這意味著,未來的6年樂視汽車還將要投入將近400多億元人民幣。
但是很多事情都是一旦開了弓,就沒有回頭箭,比如互聯網造車。
開弓沒有回頭箭
11月,在北京前門一個外觀低調在美國大使館舊址上建造的知名爵士音樂餐廳里,奇點汽車CEO沈海寅舉行了他創業以來人生中屬於自己的第二場盛大的發布會。他宣布自己成立兩年的互聯網汽車公司奇點汽車融到了6億美元,並準備在安徽銅陵總投資80億元人民幣建一座智能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園。
沈海寅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創業者之一,見證了互聯網時代的整個變遷過程。他曾在日本創業、工作13年,先後擔任金山集團和360副總裁。最終選擇回到中國創業,而且選擇互聯網汽車,是因為他相信互聯網的下一個風口必定是在中國。
過去兩三年間,奇點汽車、樂視汽車、和諧富騰、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等互聯網造車者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高舉著資本大旗,試圖改變整個行業形態。按照規劃,樂視汽車將於明年推出FF ZERO1以及Rapide S,並從2018年起相繼推出大型、中型、城市車型;蔚來汽車按計劃將於本月推出首款電動超跑;而小鵬汽車也宣稱今年底可以開始制造首批樣車,明年完成產品公告進行小批量生產。
然而造車並沒有造手機那麽簡單,不是說有了軟件和設計之後,只要拿去工廠生產,就十有八九能用了。造車的流程和驗證比較複雜,“燒錢模式”更是避不開的一環——和賈躍亭的樂視一樣,這是所有互聯網造車企業都需要面對的難題。
沈海寅在安徽銅陵買下l1000畝地,打算建立總裝線、三電研發中心和碳纖維研發制造中心,並將建設包括智能系統生產中心、智能駕駛測試和無人駕駛體驗園等研發基地——在這些的背後是巨大的資金缺口。
不過,對於銅陵產業園區總投資80億元人民幣的後續資金的來源問題,沈海寅表示可以靠債權、股權等方式,他更偏向於債權,也就是向銀行貸款。據沈海寅估算,1億美元足以造出一輛電動車,現在公司已經募到6億美元,足以支持對廠房的首期投入。
和賈躍亭在德清耗資200億元人民幣造一座工廠不同,沈海寅的計劃似乎更加實際一些。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互聯網公司是沒有那麽多錢去造生產線的,我們只能通過和主機廠合作的方式,把一些閑置的汽車生產線利用起來。節省下來的資金,我們會更多地用於研發和設計。”
沈海寅坦言,對於互聯網企業而言,在轟轟烈烈的造車“熱情”背後,不是精彩的資本市場故事,也並非完成一輛樣車便代表成功,而是要面對著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持久性考驗。
敬畏傳統
在資本故事之後,迎面而來的是市場競爭、是與傳統車企之間扯不斷的關系。
地平線機器人CEO余凱對記者表示:“有互聯網背景的人在做人工智能自動駕駛項目的時候,越來越尊重傳統產業對安全的敬畏之心。”
傳統車企之間的“合縱連橫”正在加快,試圖盡早地鎖定市場份額。不久前,江淮與大眾正式簽署了合資合作諒解備忘錄,將專註於新能源領域,在未來10年推出超過30款純電動車。傳統車企的強勢反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降低了互聯網車企的生存幾率。
“與傳統汽車制造行業不同,互聯網造車的資本不是以自我積累為主,而是按互聯網成功經驗,創造概念,吸引社會資本。”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會長董揚曾表示,“互聯網造車雖然可以很快聚集人才、技術資源,但難以在短時間形成融合的並適應產品市場定位的技術文化和傳統。這對於汽車產品品牌的創立與生長,是很不利的。”
他認為,互聯網車企打破了傳統汽車制造行業資本和技術以自我積累為主的瓶頸,雖然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設計、制造出炫目的並且集成眾多先進技術的產品,不過並不具有天然的優勢,因為它們沒有掌握核心部件電池與電機的關鍵技術。尤其是在汽車龐大的零部件整合能力方面,互聯網企業更是沒有任何經驗,無法與傳統車企相抗衡。
從目前資質的發放情況來看,國內已經有4家企業獲得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包括北汽新能源、杭州長江、長城華冠以及奇瑞新能源,但是沒有一家互聯網公司。這些傳統汽車業內看來是“外來者”的企業,依舊被政策擋在門外,尚未能獲得正式“門票”。
雖然劣勢明顯,不過互聯網企業也有其獨特的優勢:如果未來把汽車看成是一件電子產品,那麽車與車之間和車與人之間的通聯將能讓互聯網企業發揮優勢。這就是所謂的“車聯網”和“自主駕駛功能”。
根據中國電動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所撰寫的一份最新公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到2025年,中國將有10%~20%的汽車是高度自主的,到2030年,有10%的汽車是完全自主的。這也就意味著,國內車企一定會按照政府的意願去研發自主駕駛功能的汽車,這無疑也給了車聯網軟件系統更大的發展機遇。
為此,沈海寅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提前布局了智能駕駛領域。他很早就開始聯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一起開發和落地“駕駛腦”,並和東方網力旗下的致力於人工智能領域的公司物靈科技建立人工智能研究院,進行包括車載機器人、車載智能交互等研發,同時加深在大數據和深度學習方面的合作布局。
“互聯網企業造車,在誘人的概念背後,要加速進行產業鏈整合,加快相關技術的研發力度,讓停留在圖紙的產品盡快落地。”沈海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正是基於中國互聯網造車的技術瓶頸,我們才開始建立包含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研發基地,逐步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科技晨練丨賈躍亭:樂視不會放棄造車 1月3日的新車發布會將震驚世界
【Tech丨業界大事件】
賈躍亭:樂視不會放棄造車 1月3日的新車發布會將震驚世界
12月11日樂視董事長賈躍亭在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回應近期外界對於樂視股價、汽車等方面諸多質疑。賈躍亭明確表示,樂視不會放棄造車,並稱“樂視是世界上最適合造車的企業。”此外,賈躍亭透露了關於樂視汽車的兩個消息:一是樂視超級汽車在浙江莫幹山工廠地塊已經正式受讓,並擬在12月底公布產業園的重大進展情況;二是樂視戰略合作夥伴FF首款量產車即將在明年1月3日CES上正式發布。“如果沒有意外1月3日將是一個震驚世界的發布會。”
董明珠:雖然收購銀隆失敗 新能源汽車一定要做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12月10日在由中國企業家雜誌主辦的“2016(第十五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回應了收購銀隆遭否決事件,再次表明造車決心。“雖然我們沒成功,但是董明珠一定要做。希望大家看到我造的車,打著格力的手機,控制家里的溫度,享受格力給你們帶來的美味佳肴,這就是我的夢想。”董明珠說,否決的人看的是眼前的三分利,而沒有投資未來的長遠眼光。
Verizon拒絕推送三星Note7斷網升級軟件
據CNN報道,為收回全部三星Note7,三星日前宣布從12月19日起將對還未回收的三星Note7推送系統更新,更新後的Note7將無法接入通信網絡,也無法充電使用。不過美國最大的電信運營商Verizon並不為此買賬。“Verizon不會參與,因為這增加了沒有其他移動設備的Note7使用者的風險。”Verizon發布的公司聲明中指出:“我們將不會推送軟件更新,這樣將無法使用戶在節日旅遊旺季繼續使用Note7。我們不希望令他們在緊急情況下無法與家人或專業醫務人員取得聯系。”
iPhone 8 價格要逆天?有望上調150-200美元
據《福布斯》雜誌報道,由於明年新品較多,蘋果要對現在穩定的價格體系進行大的調整。據報道,除了早就有消息曝光的十周年紀念版iPhone 8外,為了增加iPhone銷量和盡快用掉iPhone 7的零部件,蘋果明年還會照慣例推出iPhone 7s系列。但iPhone 8 會跟隨蘋果主流產品全線漲價的步伐,比如今年推出的新產品MacBook Pro、iPhone 7、iPhone 7 Plus,其價格均有所上漲。按照蘋果一貫的定價策略來看,iPhone 8 的價格應該會貴上150-200美元。
修補關系時間到?傳特朗普將召集矽谷科技大佬開會
包括華爾街日報在內的多家外媒報道稱,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12月14日將召集科技公司大佬在紐約開會,包括蘋果CEO庫克、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CEO Larry Page及總裁Eric schmidt、Facebook首席運營官Sheryl Sandberg等。其他參會的矽谷大佬還有PayPal創始人之一的Peter Thiel、甲骨文聯席CEO Safra Catz、思科CEO Chuck Robbins、英特爾CEO Brian Krzanich。而亞馬遜CEO Jeff Bezos也收到邀請,有望參加該次會議。
“雙12”首日4900萬人出門消費 商家借互聯網升級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六,是支付寶口碑雙12的第一天,根據支付寶口碑的數據,總共有4900萬人走上街頭,用支付寶搞定了自己的“吃喝玩樂”。其中,“85後”的年輕人占到66%。雙12期間,100多萬線下商家,也在嘗試用支付寶口碑的平臺、技術、數據能力,探索轉型升級之路。值得註意的是,線下商業占據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的85%。 一些商圈和線下商店創造了自己的全年交易最高峰,消費熱度甚至超過了十一黃金周。
《金融時報》評選2016年度女性 滴滴總裁柳青上榜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評選出2016年全球年度女性,滴滴出行總裁柳青作為企業界人士入選,一同上榜的還包括全球多國女性領導人,例如英國首相Theresa May、巴西前總統Dilma Rousseff等。滴滴當前的估值達到了350億美元,正在接近騰訊、阿里巴巴和百度。作為滴滴的領導者,柳青收獲了國際媒體評出的多項大獎,今年她也入選了《財富》雜誌的“2016全球50大最具影響力女性”榜單。
鴻海擬與夏普在華建大型液晶面板廠 投資將達480億元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近日臺灣鴻海精密工業公司正在考慮與旗下的夏普公司共同在中國建設用於電視機的大型液晶面板工廠,力爭最快於2019年開工生產。投資總額或達8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80億元)左右。目前中國及東南亞市場正經歷著從顯像管電視向液晶電視過渡,鴻海希望擴大在這些市場上的電視銷量。資金的大部分將由鴻海承擔,建設新工廠的候選地包括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等。
京東回應數據外泄傳聞:源自2013年安全漏洞問題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京東有12G數據疑似遭泄露。對此,京東發布聲明表示,經初步判斷,該數據源於2013年Struts 2的安全漏洞問題。京東表示,在Struts 2的安全問題發生後,迅速完成了系統修複,同時針對可能存在信息安全風險的用戶進行了安全升級提示,當時受此影響的絕大部分用戶也對賬號進行了安全升級。京東明確提出,確實仍有極少部分用戶並未及時升級賬號安全,依然存在一定風險。
【Tech丨奇點】
中國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 可秒拍500張圖探測閃電
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1日零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風雲四號的主用戶為中國氣象局。衛星投入使用後,可更加精確地開展天氣監測與預報預警、數值預報、氣候監測。衛星裝載的閃電成像儀能1秒鐘拍500張閃電圖,探測區域範圍內的閃電頻次和強度,在國內首次提供閃電預警。
董明珠拉王健林30億入股銀隆誓造車;亞馬遜無人機13 分鐘快遞到家;易到再被曝拖欠供應商費用 | 黑馬早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16/160389.shtml
董明珠拉王健林30億入股銀隆誓造車;亞馬遜無人機13 分鐘快遞到家;易到再被曝拖欠供應商費用 | 黑馬早報
i黑馬
2016-12-16 09:46
Good morning,艾瑞巴蒂~
一天沒見大家有沒有想靜靜呀(說想我給你一個麽麽噠),這兩天我們開2016創業黑馬社群大會,靜靜見到了許多前來參會的黑馬早報的粉絲,不過靜靜有點不開心,粉絲們個個都辣麽帥辣麽漂亮,顏值瞬間碾壓。所以靜靜只能靠實力說話早起做早報了,來吧,看今天的早報吧。
1、格力沒做成,董明珠個人拉王健林30億入股銀隆
在昨天的中國制造高峰論壇上,大連萬達集團、中集集團、董明珠個人、北京燕趙匯金國際投資公司、江蘇京東邦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和個人與珠海銀隆簽署增資協議,共同增資30億,獲得珠海銀隆22.388%的股權。在論壇上,董明珠表示: “這次收購失敗不僅是格力的損失,是國家的損失。沒有收購成功我更好,收購成功我要多幹,失敗我就少幹。但我還是支持這種技術,拿出我所有的錢來支持它。”
@自古一樓出逗比:厲害了我的董小姐,真有錢!
2、松下測試機器人收銀員,收款和裝袋一條龍
松下和羅森連鎖便利店(Lawson)日前開始測試一套機器人收銀系統。無需人工幹預,一臺機器就能為便利店的購物者結賬,並將商品裝袋。由松下研發的這套系統名為“Reji Robo”(register robots的簡稱,即結賬機器人),本周起開始在大阪的一家羅森連鎖便利店內進行測試。如果成功,羅森計劃下一財年將至少在10家連鎖便利店內部署該結賬系統,2018年起在全國部署。
@陳靜之:或許這會成為零售業變革的切入點
3、易到再被曝拖欠供應商費用,易到回應稱正在走還款財務流程
繼上個月易到被爆出拖欠供應商5000萬,近日又有供應商爆料,易到欠其600多萬。據北京艾沃仕科技公司的負責人王一稱,他們是一家專門做App推廣的企業,自2016年6月起至10月止,他們累計為易到墊付推廣費用600多萬元,9月後對接的市場人員頻繁離職已經更換四撥人,欠款至今未還,多次溝通都沒有得到正面回複,也未提供任何還款計劃。對此易到官方回應稱,易到與北京艾沃仕科技公司確曾有合作,但不存在“欠款”一說,目前正按約定還款賬期走財務流程。
@瘦馬騮:拼命燒錢的遊戲除非可以做到像QQ這種壟斷地位,其它的都是騙子。
4、夏普富士康明年不再向三星提供LCD電視面板
路透社今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夏普和富士康已做出決定,將停止通過其合資公司為三星電子供應電視機顯示面板。該合資公司位於日本西部城市酒井(Sakai)。知情人士稱,從明年起該合資公司將停止向三星供應LCD電視面板,因為三家公司尚未就此達成一致。目前,該合資公司尚處於虧損狀態,夏普和富士康正在評估該部門。
@南方有佳人:現在誰還敢跟三星玩【攤手】
5、中日智能馬桶蓋大PK:國產不輸日本
廣東省消委會介紹,日前,該委從國內外電商平臺和實體店分別購買中日主流品牌智能馬桶蓋產品共16批次,包括九牧、法恩莎、箭牌等,以及松下、TOTO、伊奈等日本品牌,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專業檢測比較。在性能上互有優勢,總體性能差別不大。但在產品性能相近的前提下,日本銷售產品相對便宜,性價比較高。中國4個型號智能馬桶蓋在有效清洗水量,清潔率,整機耗電量三個項目的平均得分較高。綜合來看,國內銷售的主流智能馬桶蓋產品,質量不亞於日本銷售產品,消費者購買智能馬桶蓋完全無須舍近求遠。
@我是小碩碩:都這樣了還不支持國貨嗎
6、雅虎披露最新數據泄密事件,被盜數據中包含政府和軍方雇員信息
據路透社報道,雅虎周三宣稱,他們已經確認,2013年8月份曾出現過系統漏洞,可能有10億用戶賬號受到影響。超過15萬美國政府和軍方雇員信息也被泄露。這些數據包括賬戶名、密碼、電話號碼以及密保問題等。FBI、CIA、NSA均在受害者之列。這成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網絡帳號被盜事件,較該公司今年9月公布的2014年的那起事件的規模翻了一番。
@九州狼:網絡永遠沒有絕對的安全!凡事多留個心眼! 比如:重要的東西永遠不要上傳或同步至網絡!
7、美圖昨日在香港掛牌上市,首日交易沒跌沒漲
中國移動互聯網企業美圖公司12月15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掛牌交易,Angelababy、李開複、徐小平等亮相。美圖股票於12月15日上午9:30在聯交所主板開始買賣,全球共發售5.74億股,成為繼2004年騰訊上市後十年來香港股市最大規模的科技IPO。
@ peopleonline:找個美女過來是轉移吃瓜群眾的註意力的嗎?
8、亞馬遜無人機送貨完成首次商業試用,13 分鐘快遞到家門口
據國外媒體報道,亞馬遜近日正式開始無人機送貨服務(Prime Air),首發地點在英國。目前已經有 2 位消費者進行了體驗。他們兩位只需要在家里下單,無人機就會自動發貨,並且在 30 分鐘內將貨物送到顧客家門口。
@絲勺火包:彈弓已經準備好啦,定叫他有來無回
9、微軟將單獨推出翻譯App,兼容各家平臺挑戰谷歌
據彭博社報道,微軟公司宣布將推出翻譯APP。除了自己家Windows平臺之外,同事兼容來自蘋果和谷歌的操作系統。這一舉動被視為是世界最大幾家科技公司在AI領域競爭的縮影。微軟最初於2014年12月推出Skype Translator,這次推出了單獨的翻譯應用。研究執行官程莉莉(Lili Cheng)在舊金山發布會上表示,微軟翻譯支持九種語言的口語翻譯以及50種語言的文字翻譯。翻譯應用使用到了語音識別(speech recognition)和機器翻譯(machine translation)等AI技術。
@ m188****4326:看看我們的百度,感覺好慘
10、2016創業黑馬社群大會成功舉辦
12月15日,創業黑馬主辦、摩比神奇冠名的2016創業黑馬社群大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落下帷幕。為期兩天的會議中,數千名創業者和嘉賓一起,圍繞“創業革命”,“資本實驗室”,“城市合夥人”,“社群新場景”四個主題進行了深度討論。想要了解更多嘉賓的精彩演講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登錄黑馬學吧。
@聰明可愛的靜靜:插播一條獨家新聞大家不生氣吧
今日思想
兩個人幹四個人的活,發三個人的薪水。發市場上1.5倍的工資,更容易招到厲害的人。
——佚名
[本文作者i黑馬,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黑馬早報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