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蘋果造車計劃“擱淺” 發力人工智能

蘋果聘用了人工智能領域的資深研究人員,極具威望的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Russ Salakhutdinov,擔任人工智能研發總監。他的任務是幫助蘋果趕超谷歌、微軟和亞馬遜這些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領域走在前列的公司。與此同時,蘋果已經宣布暫停其汽車計劃“泰坦”,這暴露了科技公司在無人駕駛行業所面臨的挑戰。

人工智能大戰方興未艾

在加入卡內基梅隆大學前,Salakhutdinov教授曾在多倫多大學和MIT任教。他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在人工智能的關鍵領域聲音和圖像的識別技術。他與谷歌的研究團隊也有緊密的合作。根據Salakhutdinov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個人網站,他的研究項目曾受到谷歌、微軟和三星的資助。

在宣布加入蘋果之後,Salakhutdinov還在蘋果的官網上發布招聘信息,招募機器學習領域專家加入他的團隊。根據他發布的職位描述,蘋果正在招聘在人工智能、機器視覺、機器學習和數據挖掘等領域的科學家。

過去一年內,蘋果收購了包括總部位於西雅圖的Turi在內的至少六家專註於人工智能技術的初創公司。但是加大人工智能領域的投入,招聘該領域最尖端的人才勢必與蘋果公司神秘的策略不相符。因為人工智能的科學家是最熱衷於發布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很容易就將蘋果的秘密出賣了。

機器學習在全球科技公司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上周谷歌剛剛發布了在該領域的最新成果——機器能夠自主在倫敦的地鐵內進行導航,展示了其在人工智能方面具有的遠超Siri的潛力。未來的人工智能虛擬助手將能夠更加精準地執行任務並且為人們提出建議。

出門問問創始人CEO李誌飛表示:“如果谷歌的這項研究真的能夠獲得商業化的應用,那麽現在蘋果的Siri,亞馬遜的Alexa,包括谷歌的Google Now就是弱智。”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蘋果根本不用擔心在人工智能領域落後於對手。軟件系統公司QNX大中華區首席代表張人傑對第一財經表示:“人工智能一直不是蘋果公司的主業,因為通過收購就能搞定的事情沒有必要當做主業來開展。和大學院校合作是最好的辦法,比如這次通過和卡內基梅隆這類頂級的大學的合作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上海交通大學自動化系副研究員李德偉博士對第一財經表示:“蘋果要做人工智能並不難,買個公司就能補上了。蘋果想的更多的是產品方面的問題。”

“泰坦計劃”擱淺

李德偉所說的“產品”,也包括蘋果剛剛宣布中止的“泰坦計劃”——蘋果原本想造一輛無人駕駛車,但是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天壤之別”,蘋果本周一被迫宣布中止該項計劃,把原本團隊1000多名研發人員和工程師重新分配或解散。一直到明年秋天前,“泰坦計劃”都不會再有任何動作。

第一財經在一個月前曾報道稱:“蘋果的戰略已經從‘造車’轉向‘開發電動車技術’。”

“泰坦計劃”是蘋果在2014年成立的一個研究自動駕駛技術和研發無人駕駛汽車的團隊。最初一直保持神秘,不過去年底開始,該團隊發生多起重大人事變更,不斷有高層離開,項目主管幾度易人。最新的高層變化發生在前不久,軟件核心團隊負責人John Wright離開該項目。在今年4月Bob Mansfield接管該項目前,“泰坦項目”項目主管由Steve Zadesky擔任。

在一些人看來,“泰坦計劃”的擱淺是“重大的領導力的失敗”。高層對於該項目的方向定位互相角力,導致了Zadesky和另一名早期的iPod的主要設計師離開。

“泰坦計劃”的擱淺不僅僅反映了蘋果內部的策略失誤,也讓整個無人駕駛行業面臨的問題凸顯出來。蘋果並不是第一個意識到掌握移動技術,擁有硬件和軟件就能夠保證造得出一輛汽車的。此前谷歌造車時也碰到了障礙,但谷歌選擇與傳統車企合作。

事實上,如果以谷歌為鑒,蘋果可能可以少走很多彎路。谷歌的造車計劃也面臨過人員流失和投資者的質疑。資本逐利的定律讓投資者總是去追求利潤高的行業,而造車的利潤不足10%。

QNX大中華區首席代表張人傑對記者表示:“像蘋果、谷歌這種量級的公司本身並不是靠融資生存的,任何沒有利潤預期的項目都很難長久持續下去。這也是為什麽谷歌會在機器人最火的時候出售波士頓動力,就是因為它看不到可預期的收益。這和國內的樂視、蔚來的著眼點是不一樣的。”

“造車水太深,蘋果及時收手,調整方向,總比國內一些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公司要好。”張人傑說。根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蔚來汽車即將於下個月在倫敦發布首輛電動車。這也是繼樂視汽車發布後,又一家中國互聯網企業造車的案例。

張人傑還表示:“也未必蘋果真的造不出車,而是當理想和現實有差距的時候,國外公司的做法通常不會再進行下去,而國內公司理念不同。”

這也解釋了蘋果為何中止“泰坦計劃”的原因。汽車研究中心分析師Eric Paul Dennis表示:“高品質的蘋果汽車利潤一定會比普通汽車制造商高,所以他們不會願意在質量上打折扣,因為這對於蘋果的品牌形象和其它產品線也會有影響。他們不願意這樣做。”

iPhone的成功難以複制

據咨詢公司麥肯錫估計,到2030年,全球汽車行業規模將達6.7萬億美元。為了“泰坦計劃”,蘋果曾積極招聘人才,致力於在2020年前推出蘋果設計的無人駕駛汽車,希冀以此在汽車領域複制iPhone在手機行業的成功。

不過和蘋果在手機供應鏈上的影響力不同,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投入是重資產的,他們可能不願意為蘋果小批量的汽車產品提供零部件。“蘋果在汽車供應鏈條上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彭博社引述一位接近蘋果的消息人士稱。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泰坦計劃”的擱淺也為蘋果向汽車制造商伸出橄欖枝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此前有傳言稱蘋果正在和高端汽車制造商邁凱倫接觸,可能考慮全資收購邁凱倫,或對後者進行戰略投資。“蘋果希望買斷邁凱倫的技術和工藝,以及產品專利。”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

“如果蘋果做出收購汽車品牌的決定,將意味著所有的業務產品線重心將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也許會是另一種策略。”捷豹路虎一名亞太區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蘋果近幾年來發布的新品被解讀為缺乏創新,很顯然這種低調的策略無法長時期延續,蘋果需要做出一個革命性的選擇,來改變人們對它的看法。”

就在不久前,蘋果被曝考慮收購舊金山的一家電動汽車技術開發商Lit Motor。目前這家公司已經擁有10項電動車技術專利,並在全球範圍內申請了多達82項專利,但它僅擁有13名雇員。

而蘋果目前擁有汽車電池開發、電力推進和混合動力系統領域的專業人員。去年10月,蘋果CEO Tim Cook表示,“全球汽車行業即將迎來技術主導的巨變”,這曾經一度成為蘋果對於造車計劃最強烈的暗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4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