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十位生技廠老闆給政府的建言 兩岸認證原地踏步 鑽石計畫勿淪為口號

2011-7-11  TWM





這是十位生技廠老闆的怒吼,他們受不了政府推動生技產業的龜速效率,也看不慣說要扶植,最後都只剩口號。他們提出建言,希望在全世界發展生技的同時,台灣不要是落後的那一個。

撰文‧賴筱凡

六 月中旬的午後,一場由生物產業發展協會舉辦的CEO高峰論壇,只見台灣神隆總經理馬海怡、五鼎生技董事長沈燕士等大老都到場。各家生技廠來的不是董事長就 是總經理,他們齊聚於此是想討論台灣生技的未來,甚至邀來行政院政務委員朱敬一,開啟產官對話,只是未來還沒有明確方向,卻先炮聲隆隆。

馬政府高舉推動生技產業發展的旗幟,一個孵了近兩年半的「鑽石計畫」才剛要啟動,為什麼這些生技大老滿腹疑問無人解?為什麼他們炮轟聲多於掌聲?

《今 周刊》針對台灣五十家生技上市、上櫃與興櫃公司董事長進行匿名問卷調查,其中十位生技廠董事長提出眾多建言,他們每個人都高度看好兩岸融冰後,台灣生技業 的發展契機,卻面對政府消極態度,而感到憂心。《今周刊》特此整理他們的問卷結果,一舉點出台灣生技產業所面臨的瓶頸與建言。

加速法規調整、行政配套

若談到大陸市場將是台灣生技廠最好的發展機會,應該不會有人否認。確實拿出數據來看,市調機構IMS Health預估,二○一五年大陸將成為全球第五大藥品市場,十二五規畫更明訂,大陸未來五年將投入百億人民幣扶植生技業,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人民幣。

既然大陸生技市場壯大是既定事實,但為何這十位生技廠老闆還是滿腹苦水?一位生技大廠董事長就直指,「生技ECFA大概是簽最快的一個產業,卻是執行力最慢的。」至今,兩岸醫藥相互認證還是八字沒一撇。

雖 然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幫忙緩頰,「相互認證不是那麼容易,很多細節都要慢慢談。」但生技業界發聲筒的生技中心董事長李鍾熙倒不這麼認為,「很多法規沒有調 整、行政系統沒有配套,廠商想去大陸發展,卻去不了。」某位新藥研發大廠董事長不諱言,「我們向(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局長提要去大陸 做臨床,結果他卻是拜託我們不要去,因為他根本沒有人可以去幫我們查廠,TFDA改制很好,可是不能讓他一樣的人做好幾倍的事啊!」當歐、美生技大廠紛紛 前進大陸發展,擁有絕佳發展利基的台廠,卻只能眼看商機流失。

資源有限,聚焦是關鍵另外,在「鑽石計畫」逐步拍板定案後,多數生技業老闆認 同政策方向是對的,一家醫材廠董事長就直言,「過去台灣投注很多資源在電子產業,才有今日的『兩兆雙星(指半導體與面板)』,可是這些產業慢慢都進入成長 高原期,台灣國民所得要提升,就得朝生技、觀光等軟實力產業發展。」只是政策立意良好,執行力才是最大重點。

一件生技創投申請案,擱置半年 才定案,這樣的行政效率也讓一位保健食品廠老闆搖頭大嘆:「實際執行力與政策落差太大,不要太期望,過去二十年政府要扶植生技業,都沒成功了,要等這顆 『鑽石』飛起來,實在是難!」投注新藥研發,培育所謂的第二棒(將基礎研究成果導入產業界),在這些生技業老闆眼中是無可厚非,全因台灣市場太小,新藥研 發又有開發時間長、風險高等特性,「所以,風險高的工作,政府來做,這是我們當初設計『鑽石計畫』的初衷。」翁啟惠說。

不過,李鍾熙笑了 笑,他還是再搖頭,「『鑽石計畫』很好,可是太偏重某一個環節,整個生技業供應鏈裡,因為受限市場規模,台灣無法做的就是第三棒『臨床實驗』;可是第四棒 『藥品上市』,原料藥、醫材生產製造這塊,台廠還是有能力可以接回來的。」「鑽石計畫」慢慢磨,磨到現在這一刻,資源有限是必定的,「所以,重點是聚焦, 有領頭羊才能帶來供應鏈群聚。」一位生技廠董事長說。

台灣生技業也不是全無先天優勢,不少生技廠董事長都認為,台灣電子業有非常好的基礎,醫材又是高度醫、電整合的產品,如果能利用台灣電子業的經驗,結合生技應用,也是另一個機會。

以目前台灣生技廠多半是中小企業而言,規模不夠大難有共鳴效應,不要讓馬政府推行「鑽石起飛」計畫,最後只剩口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79

中國農業大學聲明從未認證味千拉麵產品

 http://business.caing.com/2011-08-01/100286054.html

稱味千拉麵的做法屬違法侵權行為,要求其停止使用該學院名義宣傳,並要求其道歉

  【財新網】(記者許菁)日前,針對味千拉麵將農大檢測報告貼官網上宣傳“一碗麵湯所含鈣相當於5杯牛奶” ,中國農業大學發佈公告稱,從未與味千拉麵企業方有任何合作,要求味千拉麵停止使用該學院名義宣傳,並要求道歉。

  7月30日,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發表聲明稱,味千拉麵官網所貼出的“營養成分測定報告”,其樣品是“骨泥濃縮湯料”,並非味千拉麵的麵湯。此濃縮湯料為中國烹飪協會美食營養委員會所送樣品,所有測定數據和營養評價報告,均交給中國烹飪協會美食營養委員會。而營養評價協議是與中國烹飪協會簽訂,檢測費用也是由中國烹飪協會所提供。

 

  “該檢測報告為5年前完成,註明僅對送檢樣品負責。它不能證明味千拉麵目前正在使用同樣一種濃縮湯料,更不能證明其所銷售的麵湯具有與報告中濃縮湯料樣品同樣的營養價值”。

  聲明稱:味千拉麵在商業宣傳中長期、大量地在各地、各媒體上使用所謂產品經過“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認證”的說法,這種做法屬違法侵權行為。

  對此,農大工程學院要求:立刻停止用該院名稱及營養成分檢測報告來誤導消費者的行為;立刻停止在各廣告媒體上使用“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認證”、“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檢測結果”等侵權語句;澄清事實真相,並公開在媒體上向該院道歉,消除不良影響。如味千拉麵不能接受以上三項要求,該院將考慮通過法律程序進行維權。

  前不久,味千拉麵被曝其著力宣傳的純豬骨熬製的湯底是用濃縮液勾兌而成,對此,味千拉麵承認,湯底的確是由濃縮液來兌製而成的。

  而此前,味千曾在官網上展示一份由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出具的鑑定報告,稱味千拉麵骨泥濃縮湯料樣品中富含膠原蛋白和鈣。並稱“味千拉麵一碗湯的容量是360ml,含鈣量高達1600毫克。”這一數據近期被指出,麵湯實際鈣含量只有宣傳的3%,最後味千官網撤下數據,並表示鈣含量是由於濃縮未還原而計算錯誤。

  另據上海市質監局於7月30日向媒體證實:味千拉麵曾在2010年5月,因違規在面料中添加食品添加劑被上海質檢部門處罰78.66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27

有機認證整肅風暴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16/100369149_all.html

  有機產品認證市場亂象叢生,監管部門急下猛藥。

  2012年3月1日,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認監委)發佈的新版《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正式實施。同日實施的,還有新版有機產品國家標準、認證目錄和認證標誌備案系統。這是過去七年間,政府部門首次針對有機產品認證密集發佈新規定。

  上述文件均在2011年12月1日之後緊急出台。那一天,中央電視台揭露山東壽光和肥城兩地的造假有機蔬菜,為有機認證信任危機增添了新註腳。

  而此前一個月,認監委特地發文,要求各家認證機構突擊檢查其認證的全部企業。在認監委督促之下,多家認證機構動了真格。僅認證機構杭州萬泰一家,就在一個多月時間內主動撤銷或暫停其頒發的有機證書83張。

  「領導有批示,認監委有壓力。」一位希望匿名的專家告訴財新記者。

  有機食品在中國已經是一個巨大的產業。中國食品農產品認證信息系統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3月15日,全國有機產品生產、加工企業超過5000家,有機產品認證9055張,獲得認證的有機生產面積超過200萬公頃。

  如今,被稱為「國際最嚴格標準」的認證新規出台,能否換來消費者的信任,拯救有機食品產業?

有機產品認證亂象

  「有機」一詞源自英文的organic,是指在生產過程中不採用轉基因技術,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土壤質量、灌溉用水、環境空氣也達到相應要求。

  為了有效監督和評價有機產品的生產和加工過程,認證機構應運而生。自1994年中國第一家有機認證機構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成立以來,國家先後批准36家有機認證機構。其中,一些機構因經營不善撤出市場,或被大機構併購,認證機構縮減至目前的23家。

  與「有機」捆綁在一起的通常有健康、安全、時尚等概念,因而受到諸多城市中產的追捧。生產企業一旦擁有有機證書,其產品就能賣出比同類食品高出三五倍甚至十倍以上的價格。

  前述業內專家對財新記者說,有機認證存在「金字塔誤區」,有機被宣傳為最健康、最安全的代名詞,結果在消費層次和價格上也處於金字塔的塔尖。

  在暴利驅動下,有機食品造假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中央電視台披露的壽光和肥城兩地,是中國有機蔬菜主產地,被點名的壽光農聖莊園公司和肥城綠源 果蔬公司,則是當地的龍頭企業。其他媒體近年來也屢屢披露有機認證造假案例。而農業部曾抽樣檢測國內部分大中城市的知名有機蔬菜,結果是「重金屬或農藥殘 留的超標率十分驚人」。

  一些原本有著「把關人」身份的認證機構,也成為醜聞事件主角。例如,壽光和肥城那兩家公司長期使用違禁化學農藥和肥料,其出產的蔬菜仍舊獲得了有機認證機構頒發的證書。

  在認證利益鏈條中,某些諮詢機構與認證機構保持著耐人尋味的關係。據《羊城晚報》報導,廣州一家諮詢機構,自稱只要農場遠離污染企業,建立隔離 帶,就可確保拿到證書,否則按合同金額雙倍賠償——前提是企業交上4.5萬元,其中2.6萬元作為諮詢和中介費。該諮詢機構出示了與東莞一家食品生產企業 簽訂的合同原件,而這家企業後來也確實從認證機構處拿到了證書。

「國際最嚴格標準」

  對病態百出的有機認證而言,認監委緊急出台的系列新規宛若猛藥。

  根據新版有機認證實施規則,有機產品中不能檢出任何禁用物質,銷售產品需使用銷售證並建立「一品一碼」追溯體系,銷售場所不能進行二次分裝、加貼標識等。

  「標準的嚴格程度加大,不僅表現在生產過程,而且對終端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指標進行了嚴格界定。」中國農業大學有機農業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認證機構國家認可委員會委員杜相革對財新記者說。

  上述業內專家也表示:「可以用的措施都用上了,我估計是世界上有機認證制度中最嚴格的。」

  不過,多位認證機構人士表示,新規則中的部分條款,實踐起來「恐怕存在困難」。例如,新規則要求認證機構「對生產單元的全部生產活動範圍逐一進行現場檢查」,此外,對多個農戶負責生產的組織,包括公司加農戶模式,「應檢查全部農戶」。

  「在很多做野生採集的地區,農戶分佈在不同山頭,如果讓檢查員一座山頭一座山頭地檢查,成本實在太高,得不償失。」一位認證機構的檢查員表示。 他補充說,公司加農戶模式可以很好地帶動農民致富,但現在公司的合作農戶如果超過十家,認證機構都不太敢受理,怕承受不了成本和風險。

  根據新規則,不僅違規生產企業會受到更嚴厲的處罰,認證機構在一些情況下也要負連帶責任。

  上述專家表示,若嚴格實施新規則,企業向認證機構支付的檢測費用可能要提高一倍、兩三倍甚至更多。他舉例說,有些蔬菜生產週期很短,農場一百個 蔬菜品種輪作,以前只需檢測大類,現在每種都要檢測。假設每種檢測成本2000元,一百個品種就要20萬元。這些增長的費用轉移到申請認證的企業身上,最 終由消費者買單。

  一部分有機生產企業或將因此離場。2008年,有著八年有機生產實踐的天福園農莊獲得三個品種的有機轉換證書,共花掉認證費3萬餘元。一年之後 證書過期,農莊不再向任何認證機構提交申請。「用有機這個詞,必須得交錢。在同樣的土地上用同樣的種植方式種出的作物,花錢註冊的品種就是有機產品,不花 錢註冊的難道就不是有機了?」農莊負責人張志敏說。

  認證費用的成倍增長,更會使一些規模較大的生產企業也難以承受。前述專家說,「我們估計,會有很多企業退出市場,有機農業發展速度下降,真正變成貴族農業。」

  當然,杜相革分析說,新標準本來就希望達到「減速」和「瘦身」的目的,前者是將有機產業過去的膨脹速度減下來,後者是迫使達不到有機生產要求的企業退出市場。

  「實際上,這給發展有機產業設了經濟門檻, 企業應根據投入產出成本來決定是否從事有機生產。新標準實施後,肯定會有一些不符合標準的產品和企業退出市場。現在的國際市場,就是越來越嚴格。」杜相革說。

  專業人才緊缺,也可能是妨礙新規則發揮作用的因素。隨著程序的細化和工作量的增加,認證機構對專業檢查員的需求將驟增。但即使在新規則頒佈前,獲得國家註冊資質的檢查員數量也非常有限,許多機構只能請農業行政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充當兼職檢查員。

  「制定標準要立足國家農情和國情。如果認監委只是為了規避自身的責任風險,不考慮產業發展,發佈一個難以實施的規則,那就是嘲弄規則本身。」前述業內專家評論說。

   這位專家還認為,整肅有機認證造假,不能只靠認證機構和認監委。「有機本身是一種誠信產業。認證機構不誠信,說明各個環節都可能有問題。而且,有機認證必 須多部門協調,環保、農業、認監、工商等方面共同管理。現在就是認監委,相應的生產管理、市場監督、產業政策所需要的管理組織機構都沒有到位,產業政策不 明確。」

  隨著有機認證新規則和標準發佈,新一輪有機認證的整肅風暴已經開始,壓力層層傳遞。

  2012年2月下旬,中國認證認可協會在北京召開有機認證機構行業自律座談會。3月,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先後在海口和南京舉行「新版有機 產品標準和認證實施規則宣貫培訓會議」,要求在該機構獲得證書的生產企業相關負責人和有機生產管理者務必參加其中一次會議,並通過閉卷考試,否則暫停生產 企業的證書。此外,各地質監部門還在認監委要求下,開展有機產品突擊檢查。

  僅靠運動式的突擊檢查,顯然無法扭轉有機產品亂局。杜相革指出,新的規則和標準是否可以達到良好效果,更得看日常執行和監管的力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43

鐵路產品認證趨向獨立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15/100401179_all.html

 安訊總經理張永強最近打算根據新流程再申請一次鐵路產品認證,因為新頒佈的《鐵路產品認證管理辦法》讓他看到了進入高鐵市場的一線希望。三年前安訊研發了一套動車位置追蹤系統,拿到了上海鐵路局的新技術評審資質,但一直沒有從鐵道部運輸局裝備部管驗處獲得通過。

  繼開放民間資本,下放鐵路招標權力之後,鐵道部再出鐵路產品認證新規,過去掌控鐵路產品市場准入大權的鐵道部部屬主管部門將退出產品認證和技術 評審的審批流程,僅負責項目備案。過去弱勢的執行部門——中鐵鐵路產品認證中心(CRCC,下稱中鐵認證中心)將獨立成為第三方認證機構,受國家認證認可 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國家認證委)的監督管理。

  6月5日,鐵道部科技司聯合國家認證委發佈新的《鐵路產品認證管理辦法》,提出「由具備法定資質的認證機構對相關鐵路產品是否符合標準和技術規 範要求實施合格評定活動」,取消了過去鐵路產品認證必須在中鐵認證中心進行的規定,意味著未來可能向更多的第三方開放鐵路產品認證。這一新規將從7月1日 起施行。

  據財新記者瞭解,鐵道部同時還下發了內部文件,提出將鐵路產品認證權和新技術評審權下放給鐵路局,廠商通過鐵路局組織的認證和評審流程之後,直接交由中鐵認證中心作為第三方進行重新認證和評審,並對中鐵認證中心實行事後的法律責任追究制度。

  由於鐵路壟斷體制,高額採購、關係型招投標等不僅滋生在動車領域,在貨車、路局採購中亦屢見不鮮(詳見本刊2012年第7期封面報導「奢侈動 車」)。鐵道部當年推出鐵路產品認證和新技術評審制度,初衷是為了控制鐵路設備產品質量,但實際運作中卻抬高了整個市場的准入門檻,成為了保護先期進入者 的壁壘。現在,新辦法是否會弱化鐵道部的角色,推動鐵路招標評審標準化透明化,業界有期待也有疑慮。

進入壁壘來自鐵道部

  根據鐵道部2003年頒佈的《鐵路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凡被鐵道部納入鐵路產品認證目錄內的產品,均以產品認證為準入方式,在未取得鐵路產品認證許可之前,一律不得在鐵路市場銷售。

  自此,鐵道部在誰能成為鐵路供應商的問題上發揮決定性作用。鐵路產品認證組織框架由鐵路產品認證管理委員會(下稱管委會)和中鐵認證中心兩部門構成。

  管委會為最高權力機構,對鐵路產品認證進行統一管理、監督和檢查,由鐵道部總工程師任主任,科技司司長為副主任,同時鐵道部運輸局副局長、計劃 司和法規司副司長等任委員。管委會在鐵道部科技司設秘書處。中鐵認證中心的前身為鐵道部下屬的鐵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下設15個產品監測站,根據鐵道 部管委會制定的認證技術標準,負責對認證產品進行檢測。

  據一位鐵路設備供貨商透露,當時國內企業獲取鐵路市場資質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鐵路上比較成熟的產品,管委會已經制定過技術認證標準,廠商可以 直接向中鐵認證中心申請認證。整個認證流程分為「技術審核——認證立項——工廠現場核查——產品隨機抽樣檢查——專家組鑑定——認證成功或失敗」等步驟。 二是對於新研發的鐵路產品,由於管委會尚未制定認證技術標準,無法直接向中鐵認證中心申請認證。新產品在進入鐵路市場之前,必須通過鐵路系統的技術評審獲 取資質。

  而技術評審又分為兩類情況,一類是通過鐵道部下屬鐵路局的總工程師辦公室,申請新技術評審立項,獲得立項後進行上路實驗,並組織專家組做技術評 審鑑定。而重大的新技術評審,則需要直接向鐵道部科技司申請立項,由科技司批文轉發鐵路局,組織上路實驗和專家組評審。如果新產品屬於鐵路車輛配件,通過 專家組鑑定之後還需要通過鐵道部運輸局裝備部驗收,之後才能獲取鐵路市場資質。

  「設備認證和技術評審最難的就是立項,能不能立項主要看關係,和領導熟不熟,領導同意了才能立項。」上述供貨商稱。

  除了立項之外,能否通過專家組的鑑定評審也是關鍵。「之前產品認證和新技術評審都是在鐵道部相應產品主管部門的主導下進行的,比如車輛配件,就由科技司和運輸局車輛部的人組織專家組進行評審。」

  由於進入壁壘的存在,鐵路裝備製造業中,有的技術型企業難以取得進入資質,不得不依附於關係型企業,憑藉關係型企業的人脈進入鐵路市場,但同時 也受到對方的盤剝。像安徽合肥安訊鐵道應用技術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鐵路安全與自動化產品的研究開發,但一直未能進入鐵路市場。2009年北京鐵龍恆通車輛裝 備有限公司找到安訊,拿安訊的技術去鐵道部評審,然後將安訊的產品在鐵路局和動車段銷售,銷售價格超過從安迅進價的2倍,而技術、產品、售後服務全部由安 迅承擔。

  業內資深人士評述稱,這種情形是典型的關係型企業盤剝技術型企業,原因在於拿鐵路訂單主要靠的是關係,而非產品。(詳見本刊2012年第9期報導「鐵龍的捷徑」)

認證獨立性提升

  此次鐵路產品認證流程的改變,很重要的一環是鐵道部運輸局等部屬主管部門交出了過去的「生殺大權」,明確以後不再主管產品認證和技術評審。

  為配合推進招標評審透明化改革,鐵道部於6月初同時下發文件,將鐵路產品認證和新技術評審權下放到各大路局。 中鐵認證中心一位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根據鐵道部最新的文件要求,未來企業申請鐵路產品認證和技術評審,可以直接向各鐵路局總工程師辦公室下設的科委和相應 設備主管部門(鐵路局下屬車輛處、工務處、電務處、機務處)申請,獲批立項之後,由路局組織上路實驗和專家評審鑑定,通過之後評審信息將在路局網站公開, 同時鐵路局將把評審材料分別上交給鐵道部相應設備主管部門(部屬車輛部、機務部、電務部、工務部)和中鐵認證中心 。中鐵認證中心作為獨立第三方進行認證和評審,而路局上交給鐵道部科技司和運輸部的材料只是作為備案 。

  如果多家廠商針對同一款產品或技術在不同的鐵路局分別申請產品認證或技術評審,在中鐵認證中心認證獨立評審之後,由鐵道部運輸局和科技司組織設備生產廠商、鐵科院和中國南車、中國北車進行「統型」,「制定一套統一的技術標準,規定統一的設備技術標準、型號、尺寸。」

  「未來鐵道部主管部門將不再參與產品認證和評審鑑定,權力下放給下面路局;雖然路局仍然可能給企業設立門檻,但全國有18個路局,和之前相比,企業在申請時選擇的餘地相對多些,客觀上降低了進入的門檻」,上述中鐵認證中心人士稱。

  除產品認證和技術評審權下放之外,和舊辦法相比,新的鐵路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另一個重大改變,就是將鐵路產品認證機構資質向社會第三方開放。在 2011年底舉行的2012年度全國鐵路工作會議上,鐵道部部長盛光祖表示,要制定認證管理辦法,積極吸納具有相應資質條件的社會第三方機構參與鐵路產品 認證工作,確保設備質量可靠。新辦法刪除了原先鐵路產品認證「必須」在中鐵認證中心進行的規定。國家認證委認證部一位人士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也表示, 「未來不排除由中鐵認證中心之外的合格機構來做鐵路產品認證。」

  在新的產品認證流程中,認證機構的獨立性有所提升。在對認證機構的管理上,新辦法提出,國家認證委「負責鐵路產品認證工作的監督管理和綜合協調 工作」,鐵道部則負責「鐵路認證產品在鐵路使用領域的監督管理」。而上述中鐵認證中心人士稱,此前中鐵認證中心受鐵道部管委會的領導,「產品認證和技術評 審整個過程也由鐵道部運輸局和科技司主導,中鐵認證中心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

  值得關注的是,新辦法提出認證機構要對其做出的認證結論承擔法律責任,設定責任追究機制。

  「在程序上由鐵路局認證評審之後,中鐵認證中心要作為第三方重新做出鑑定和評審。責任追究制度對認證機構是一個制衡,保證認證機構在認證和評審 的時候保持獨立。」上述中鐵認證中心人士稱。上述國家認證委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此次新的鐵路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出台,國家認證委只是配合,認證委和鐵道部 尚未談及未來雙方在鐵路產品認證管理中的具體角色,「鐵道部現在還沒有進一步細化的計劃,接下來認證委會和鐵道部繼續溝通雙方各自的職能分工。」

  一位鐵路設備供貨商對財新記者表示,鐵路產品認證和技術評審的改革還應該更徹底一些,應該納入國家認證體系,脫離鐵道部的管轄,以免鐵道部干涉 太深。「更好的程序應該是國家制定一套具體的技術標準,廠家的產品符合技術標準後,就可以直接到中鐵認證中心申請認證,而認證的過程要讓技術來說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70

WLAN認證漏洞的秘密

2013-03-18  NCW
 
 

 

在4G牌照未明,3G又力不從心的這一時期,扮演過渡性角色的WLAN

讓中國移動傷不起

◎ 本刊記者 覃敏 文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當人們享受著智能手機帶來的便捷、娛樂 之際,或許,哪天還會猝不及防地接到一筆天外飛來的高額流量費。

今年2月,廣東省茂名市的小梁在不知不覺中被“偷”走了一筆流量費。

小梁是資深中國移動用戶,使用LG 智能手機。2月10日手機突然欠費停機,這讓五六天前剛交了200元話費的小梁格外詫異。他後來上網查了賬單,赫然發現自己居然在呼和浩特產生了100 多 元 的 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即無線局域網)流量費。

“我都不知道自己開通過WLAN業務。況且,怎麼可能前一秒在茂名打電話,下一秒就在呼和浩特用 WLAN 上網了呢?”小梁告訴財新記者。

同小梁的遭遇相似,廣州市人防建築設計研究院設備所的張先生在短短兩天內亦收到百元 WLAN 賬單,使用WLAN 的地點竟然在遼寧。張先生告訴財新記者,中國移動客服接到投訴之後解釋稱,可能是 WLAN 密碼被盜,經過審核後,中國移動最終將流量費返還給了他, “當時,客服一點也不驚訝,好像已經處理過很多起這樣的投訴。 ”據財新記者瞭解,近半年來,浙江、湖北、廣東等地陸續發生中國移動WLAN 密碼被盜事件。那麼,這到底是個別現象還是一起影響甚廣的事故?

到底是源於黑客大肆攻擊,還是中國移動內部的系統性漏洞?答案是後者。

WLAN認證平台存缺陷

實際上,WLAN 密碼被盜早在去年5月就已出現。一位中國移動分公司高管告訴財新記者, “通過後台數據分析,我們發現這並非個案,受到影響的人很多,於是上報給了集團。 ”一開始,中國移動懷疑 WLAN 密碼被盜是遭黑客的惡意攻擊:如果黑客悄無聲息地在用戶使用的應用軟件中植入病毒,或用戶使用了有惡意後門的山寨智能機,很可能導致手機自動向10086發送申請開通 WLAN 的短信,而黑客在後台截留短信獲得用戶密碼,再倒手轉賣出去獲取暴利。

“黑客控制的是用戶端,而中國移動的 WLAN 認證平台無法分辨到底是用戶主動發起的請求還是黑客控制下發起的請求。如果是以這種手法盜取WLAN 密碼,中國移動需要做的工作就會難很多。不過,黑客攻擊一個個用戶,規模不會大到哪裡去。 ”安徽移動一位內部員工對財新記者稱。

不能確定緣由的中國移動找到了WLAN 認證平台廠商亞信聯創,雙方技術人員一起測試,尋找 WLAN 密碼被盜的關鍵點。 “大概到了2012年年底,雙方完全排除了高級黑客入侵的可能性,將目光鎖定在 WLAN 認證平台自身的漏洞上。 ”一位接近中國移動的知情人士透露,為改善用戶體驗,中國移動曾力推無感知認證平台,只要開通了這個認證,首次輸入賬號、密碼之後,以後連入該接入點都會自動登錄WLAN,不再需要手工輸入賬號密碼,“可能是這個認證平台在WLAN跨省漫遊或其他特殊場景下的認證功能沒有考慮周全,出現了業務漏洞,導致用戶的WLAN密碼很容易被盜。 ”此外,中國移動的 WLAN 密碼是六位純數字的靜態密碼。如黑客在後台偽造一個 WLAN 入口,客戶輸入靜態 密碼時也很容易被盜。

上述中國移動分公司高管坦言,“WLAN 認證平台由集團總部統一建設、統一管理,一旦出現問題,自然是全國性的事。 ”據 《海寧日報》3月1日消息,中國移動25家省公司出現上萬起“WLAN 賬號被盜”投訴,在排查處理過程中,發現有不法分子在淘寶上公開售賣被盜用WLAN賬號,僅今年1月疑似被盜用 WLAN 賬號成交記錄就超過50萬筆。

“現在是100個開通 WLAN 的人里有三四十個人被盜的概率,簡直是觸目驚心。 ”上述中國移動分公司高管稱。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認為,中國移動現在的 WLAN 服務,只要有一個賬號、密碼,就可多人在全國範圍內共享使用。這種模式在 WLAN 免費的時候無可厚非,但一旦收費,就可能暴露盜號、偷流量等漏洞風險。

尷尬的 WLAN

中 國 移 動 客 服 告 訴 財 新 記 者, 對 WLAN 流量被盜事件,公司已制定了一整套處理措施,接訴後48小時之內核查並按照相關規定返還話費。小梁認為,這是中國移動應該做的,因為自己是莫名其妙 “被”開通的WLAN服務,“誰開通的這個服務,就應該誰負責” 。

而小梁又為何“被”開通 WLAN 呢?福建移動內部員工解釋稱,從正式流程上,開通 WLAN 必須給用戶發出提醒,但一些地方為了沖用戶量,即便用戶不使用,也會用一些手段,如在 BOSS 側(Business &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即業務運營支撐系統)把提醒關閉掉,悄悄地給用戶開通WLAN。

自去年5月發現WLAN 密碼被盜以來,中國移動並未主動提醒用戶,甚至一度對高額流量被盜的原因諱莫如深。

直至今年1月24日,中國移動對外統一口徑,稱 “部分地區出現了 WLAN 賬戶被不法分子破解、WLAN 賬戶被盜,對客戶利益受損感到痛心” ,希望用戶修改密碼,主動聯繫中國移動以退還由此產生的流量費,同時提醒用戶不要購買淘寶出售的被盜WLAN 賬號密碼。在這次公告中,中國移動沒有提及WLAN密碼被盜的具體原因。

接近中國移動的知情人士分析,中國移動十分擔心用戶知道 WLAN 認證 平台存在漏洞之後,在收費的情況下對使用 WLAN 產生恐懼,這會讓中國移動陷入戰略上的被動。

實際上,WLAN 對於中國移動既重要又尷尬。據一位中國移動內部人士介紹,中國移動對 WLAN 的定位是分流2G\3G 數據流量,緩解2G 網絡的數據壓力。但從技術角度看,WLAN 技術不屬於傳統的通信系統,認證、計費 都相對獨立,安全性能也相對較弱。如若不是缺乏3G 網絡競爭力,中國移動不會如此下力氣去做WLAN。

而中國移動興建 WLAN 投入的成本很大,一味的免費勢必讓 WLAN 業務成為一個新的虧損點。 “所以中國移動希望對 WLAN 進行收費以彌補部分成本,自然要建立相應的認證和計費平台。 ”付亮稱。

在尚未啓動全面收費之際,中國移動顯然不希望WLAN 認證平台存在的漏洞被外界知曉。 “WLAN 被中國移 動 納 入 GSM+TD-SCDMA+TD- LTE+WLAN 四網協同戰略,如若影響用戶對 WLAN 的感知,在4G 牌照未明、3G 又力不從心的這一刻,這將會對中國移動產生不利影響。 ”一位接近中國移動的知情人士稱, “中國移動希望悄悄地在後台完善 WLAN 認證平台,並水到渠成地實現收費。所以,現在是要賠多少就多少,只要不影響 WLAN 的品牌。 ”

使用率瓶頸

上述接近中國移動的知情人士說,中國移動已經為這次 WLAN 認證平台設計不周付出了代價,現在正想方設法地彌補漏洞、改善運營。WLAN 技術雖不走傳統的通信系統安全協議,若它獨立的認證、計費等平台充分考慮安全性,亦可實現規範的商業化運營。付亮認為,WLAN 認證平台的設計應該在用戶體驗和安全性之間尋找平衡,如若 WLAN 認證太複雜,讓用戶使用時覺得繁瑣,這也達不到推廣WLAN的目的。 “其實從技術層面來講,這個問題真正解決起來並不難。 ”上述中國移動分公司高管坦言。

實 際 上, 高 額 的 流 量 費 並 非WLAN 的致命傷。對於中國移動來說,當前發展 WLAN 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提高它的使用率。 “由於WLAN熱點覆蓋的局限性,當前使用率並不高,在有些地方甚至相當低。 ”安徽移動內部員工舉例稱, “在安徽某縣城的中心廣場,甚至出現過一個 WLAN 熱點的月均流量差不多只有30M的情況。 ”低使用率背後是不菲的 WLAN 建設成本。浙江移動市場部人員葛長偉曾在博客上算過一筆賬,WLAN 單個 AP (無線接入點)每月只能帶來25元收入,但其每 GB 流量都要賠掉同等收入,各類維護費用更是遠超收入,其高昂的初始投資更加不可能收回,賠錢是必然。

“如若不能提高使用率,通過規模效應降低平均成本,那麼 WLAN 很難看到好的預期。 ”上述中國移動分公司高管稱, “打個比方,同樣拿出100 萬元進行投資,我用100萬元投資3G,每年可以獲得兩三百萬收益;而投資WLAN,每年不賺反倒還要賠50萬元,久而久之,我們自然會對 WLAN 失望。 ”他介紹,目前中國移動南方的很多省份做 WLAN 的力度在減弱,北方個別省份如山東還是在努力向前推。

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在 WLAN 上的策略與中國移動卻不一樣。擁有一張成熟3G 牌的中國聯通一直將 WLAN 作為 WCDMA 的補充;具有足夠強大固網支持的中國電信則是依托固網寬帶 發力WLAN。據亞信聯創內部人士稱,當前這兩家運營商在 WLAN 上的投資熱情也在消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57

做彈簧 16人小公司拚到奇異認證

2013-04-08  TCW
 
 

 

雨傘、電風扇、魔術方塊、筆電、自行車……,這些台灣產業中居前後任世界第一的產品,都不能沒有這個小東西—— 彈簧。

位在台中大里的精一彈簧,員工十六人,產品只有彈簧,卻累積逾兩千個客戶,從消失的冠軍產業,到現在的當紅產業,都有它的影子。但,當四成的客戶消失或轉行,它卻三十多年屹立不搖。

它很小,資本額僅六百五十萬元,年營收僅六千萬元,卻是美商奇異(GE)認證的超迷你合格供應商。全球前三大自行車變速器廠速聯(SRAM)、全球最大氣動釘槍製造廠鑽全、日本最大柏青哥機器製造商日東株式會社,都向它下單。

「不要小看彈簧,不同領域的品級要求都不同,有的還能耐酸鹼等化學變化,」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總幹事黃建中說。其實彈簧雖小,功能上卻居關鍵要角,少了它的扭力、拉力或平衡緩衝等作用,包括照相機等3C產品、機械、手工具、家電與自行車就無法控制自如。

冠軍產業不停消失!必須跟著時代,從雨傘進化到3C

目前線徑○.一到六毫米(編按:○.○一到○.六公分)的彈簧,都在精一的製程能力範圍,只要說出需求,它就能客製化設計出最適合的彈簧。

「我創業到現在,跟時代一直在變,」精一董事長盧炳良說,自己從低階做到高階,從最早秤斤論兩一斤二十元,到現在一個彈簧○.○五元到一百五十元都在出貨。盧炳良太太、精一總經理房淑甘補充:「彈簧零件售價雖然低,可是我賣的是技術,沒有它,基本上你是不能動的。」

三十多年來,歷經台灣大小產業聚落消失與重生,背後是一個自卑小子奮鬥記。

彰化鹿港小鎮長大,家中有七兄弟的盧炳良總是半工半讀,「我本身發音有一些問題、講話不清楚,小時候我媽一直警告我,可能這樣我比較自卑,所以一直從事技術方面(工作)。」

自卑就像一條小蛇盤據心裡,伴隨著他一起長大,直到高職畢業後上台北學到一技之長才逐漸消散。一路在彈簧廠生產線蹲馬步的他,一次,手癢想按自己的方法改製程提升品質與效率,老闆卻認為沒必要,「一定要弄一個比你更好的,」他內心的創業想法,日益清晰。

一九七九年創業的他,在客廳即工廠的大時代,剛好趕上台灣雨傘王國末班車,「再來就是電風扇,台灣一年八百萬台變一千五百萬台,」他說現在電風扇開關彈簧一條兩元,但當時足足貴十倍;其後,又遇上另一暴紅商品——魔術方塊。

一個魔術方塊有四個角、六個面,所以它結構上要有各六個彈簧和螺絲搭配,否則不能轉動,「不止一億個吧,開玩笑,每天出這麼多貨櫃,如果把它丟到海裡,大概一個島出來了,」當時他生產一條條彈簧,就像吐出一塊塊錢幣般,燦燦發亮。

隨雨傘、風扇外移、玩具熱潮消失,賺到時機財的同時,背後卻藏著往來客戶外移或消失的危機。一旦沒跟上產業發展,就會急遽下墜。

「以前彈簧就是量大、算公斤計價,沒有技術性可言,附加價值也不高,那時候我們做的就叫黑手工廠,」房淑甘不諱言,但她相信,做出差異化,跟著產業轉型升級就有機會,「只要傳統產業在,就會有彈簧需求的一天。」

盧炳良也認為,要得以生存,「總要做一些在前面的開發跟設計能力。」於是,他們轉進更高階的電動手工具、3C產業與自行車。

這對夫妻不但像彈簧般充滿彈性,性格也非常互補。房淑甘有業務特性,願意挑戰大客戶,盧炳良則有技術底子,充滿韌性,願意被磨。而大客戶通常決策速度慢、挑剔,很多同行不耐麻煩,他倆卻願意一改再改。因為他們認為,能滿足大客戶,自己也能提升到另一個階段。

不怕客人挑剔!小單照接,爭取被人家想到的機會

一九八○年代,精一接了不少日本代工訂單,盧炳良也從中增進技術,做到能修改日本機器、建立技術門檻,挺過日本客戶關卡,從此跳脫家庭代工,懂得與客戶協同研發,把自己的利用價值發揮極致,吸引頂級客戶。

「因為精一小,可以游刃在很多客戶間,」房淑甘透露,索尼(Sony)隨身碟用客製彈簧,對方評估至少七個月才下單,儘管可能只是一次性單,量也未必大,仍要極力爭取,「這是我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將來它在開發時,有機會就會找你。」

「工程師不可能所有零件都是專家,我就把彈簧做到好、配到好,你去煩惱其他東西(就好),」她再以客戶鑽全為例,精一偕同開發,不只能協助對方申請專利,甚至能做到攤開各項成本,讓客戶省去比價時間。

盧炳良說,儘管客戶懂產品設計,但自己更專精其中彈簧應用的眉角,用較便宜的成本就能達到一樣的效果,「我幫它一改,成本少一半,我受人尊重很歡喜。」

不參加規模競爭!深耕客製化,躲過金融海嘯衝擊

訪問中,聽到我們特別好奇速聯,盧炳良馬上請太太拿來一本五公分厚的A4名片匣,並翻到其中有八位速聯開發工程師那頁,興高采烈談起自行車變速器用彈簧要又輕又準、扭力也要夠嚴苛等彼此交手所累積的技術含量。

好奇寶寶的他做起自行車精密彈簧生意後,不只買高階自行車、拆解自行車,還曾騎單車環台兩次。

為保持量小質精的彈性,避免遭受產業波動、大客戶產品汰換等衝擊,精一集中精力放在有限的資源上,寧可把客製化服務做到最精,也不願變大,刻意做小。創業以來,員工沒超過二十五人。

例如他們曾為爭取奇異訂單,拚三個月讓工廠取得ISO認證,在二○○四年正式成為奇異合格供應商,卻考量檢驗設備資本投入過大,而放棄奇異訂單。「為什麼我們在台灣沒有做很大?我如果做很大,大概金融海嘯那一年就倒掉了,」房淑甘不諱言。

創業三十四年以來,這對夫妻從不單壓某客戶或某產品,做規模化的競爭,而是做好客製化,並持續探尋新商機。在我們訪問結束、站起來告別時,這種精神再度展現。

當夫妻倆聽到,我們下一個行程是去訪問做汽車電子的公司,他們立刻提議開車載我們去,三十分鐘後抵達台中潭子,他們還隨我們一同上樓登門拜訪,遞名片、自我介紹,探詢生意可能。有如彈簧般積極開拓客源的彈性,展露無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75

強化總量管制和人員認證制度 從源頭遏阻危機 人民才能吃得安心

2013-11-04  TCW  
 

 

撰文‧孫蓉萍

國內連續爆發毒澱粉、毒醬油、假油等食品摻偽、造假事件,稽查人員疲於奔命,然而食品產業鏈太大,品項太多,主管機關人力和經費有限,而且許多品項也不易透過檢驗直接看出問題。顯然,我們還需要一些更顛覆的思考與作法。

「現在的作法,是稽查人員檢驗成品;但若反過來做,看到原料進口量或流向異常時就加以追查,應該會更快速地發現問題。」一位曾協助政府單位建立認證和驗證制度的資訊專業人士指出,「以現在的技術,統整食品原料來源及流向的資訊,一點都不難。」他建議,政府可以設立一個食安專家組成的團隊,若關務署發現某原料的進口量暴衝,或突然進口以前未曾進口的原料等異常現象,就可以提報給食安團隊研判,如果認為有進一步追查必要,則能立即透過國稅局的報稅資料,確認原料的後續流向。「像是粗製棉籽油在兩年前忽然大量進口,或塑化劑流入食品業者,若能建立這套資訊平台,這些異常現象都會提早讓政府發覺問題。」簡單地說,在資訊專家的眼中,食安控管可以從現在的「末端被動抽驗」,轉變為利用政府資訊採取「源頭主動追查」。

另一方面,曾在食品添加物業界工作的香料業者鄭名凡,則針對食品業者「道德淪喪」的現狀,提出了另外一套顛覆性作法:比照金融業!

金融業負有保護民眾財富的重責大任,從業人員不只需要專業知識與技能,道德更是不可或缺,因此每一張金融證照,考試項目必然包括「金融市場常識與職業道德」。

他建議政府對食品從業人員建立「證照制度」,規定部分從業人員必須持有證照,「例如上課滿一定時數才能當銷售員,並且要在職訓練,取得證照三、五年後還要再進修。」此外,也可規定食品廠內必須配有食品相關科系畢業的合格衛生技師與食安人員,亦須擁有證照,「總之,就是用證照來加強食品業者的專業與良知。」台灣食安崩潰至此,除了民眾信心盡失,也已危及產業發展;重罰、加強檢驗、大廠須對代工廠盡檢驗之責等,都是必要的改革方向;此外,從源頭的原料流向、製造過程加以控管,也是必須思考的配套作法。無論如何,政府如果不端出一套足令社會耳目一新的改革作法,民眾走進賣場時,問的問題恐怕不是「什麼才好吃」?而是「什麼才能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701

藥品GMP認證大限到

2014-01-13  NCW  
 

 

一場事關數千家藥企生死的行業洗牌啓幕◎ 本刊記者 李妍 文liyan.blog.caixin.com 年關難過。離春節還有一個月,成都一家藥企已經全面停工。

除了幾十位倉儲和貨運人員仍然在崗外,其餘300多位生產人員已經提前放年假。

“我們準備了足夠多的庫存,足以緩衝一年左右。 ”董事長張鑫對財新記者表示,接下來一年, “我們計劃一邊消化庫存,一邊申請認證,同時也接洽一下收購方。 ”2013年的最後一天,國家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下稱食藥總局)關上了新版 GMP 認證的閘門,約有40% 的無菌藥品生產企業沒有通過認證。食藥總局公佈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2010年修訂) 》 , “自2014年1月1日起,未通過新修訂藥品 GMP 認證的血液製品、疫苗、注射劑等無菌藥品生產企業或生產車間一律停止生產。 ”未通過認證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數。

如紫光古漢(000590.SZ)的子公司衡陽制藥、ST 生化(000403.SZ)的血製品子公司廣東雙林、天壇生物(600161.SH)的疫苗生產基地、沃森生物(300142.SZ)的大安制藥、華神集團(000790)全資子公司華神生物等。

新 版 GMP 認 證 是《 藥 品 生 產 質量管理規範》 (Good Manufactur Practice)的英文縮寫,是國際通行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基本準則。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1975年就正式公佈了最早的 GMP 標準,此後各國各地區也紛紛出台標準。

1998年中國參照國際標準首推GMP 認證,並在2004年要求所有藥品不通過認證就不得生產。這道門檻,陸續逼退1300多家藥企。中國2010年又新修訂了 GMP 標準。新版本以歐盟GMP 認證為基礎, WHO2003版為底線,硬件上更強調生產過程的無菌、淨化要求,軟件上要求企業建立一套完善、成熟的管理系統,對生產過程動態監測。

新標準的制定目標明確。食藥總局發文表示要一石三鳥:從源頭上確保藥品質量安全 ;淘汰落後生產力,推動醫藥產業做大做強 ;推動中國藥品企業與國際接軌,加快產品進入國際主流市場。

據“十二五”規劃,新版 GMP 認 證設置了兩個期限,2014年1月1日前,血液製品、疫苗、注射劑等無菌藥品應通過認證,2016年1月1日前,其他制藥企業應通過認證,不達標者一律停產。

產能過剩

還在觀望的企業絕非少數。 “其實我們傾家蕩產,也可以通過認證,但這樣成本和風險都太高。 ”張鑫估計, “沒通過認證的企業至少有10%左右還在觀望。 ”2004年,中國首批 GMP 認證改造大限將至時,審批政策先緊後松,大量不合格企業和產品在最後關頭被放水過關,前期巨資改造的企業大喊不公,但木已成舟。雖然原國家藥監局局長鄭筱萸2007年落馬時,曾有部分企業被曝涉嫌違規通過認證,但僥倖者仍衆多。

從2011年新版 GMP 認證公佈時,“就以觀望態度為主,前期通審的很少。 ”張鑫表示 : “當時有很多傳言,一是降低認證標準,比如部分權限下放到省級。

一個是國家會給企業一些幫助,比如退稅和補貼。畢竟認證企業數量很少。 ”不過,食藥總局反複強調,新版GMP 認證將“堅持高標準、嚴要求” ,同時要求各地對應停產企業的原輔料、包裝材料等嚴密監控,確保停產。

“現在食藥總局的態度很明確,甚至是很強硬的。 ” 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中國法學會中國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員宋華琳對財新記者說。

轉機發生在2013年6月。食藥總局公佈,通過新版 GMP 認證的藥品生產企業達到329家(其中核發434張證書) ,占無菌藥品生產企業總數的24.9%。

“其實總局很緊張,如果通過認證 的企業太少,那我們就很被動,要保障市場正常的供應量,就必須放寬標準。 ”一位食藥總局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直到 2013年6月, “已通過新版 GMP 認 證的企業總數和產品總數都達到保證供應的標準,我們就占據主動了。 ”監管者的底氣來自國內市場產能的飽和。根據食藥總局公佈的最新數據,至2013年12月31日,已有796家無菌藥企全部或部分車間通過新版GMP認證,占全國1319家無菌藥企的60.3%。

雖然仍有四成無菌藥企未通過認 證。 “但通過認證的都是大型企業,他們的市場份額在80% 以上,完全可以滿足市場需求。 ” 北大縱橫高級醫藥合伙人史立臣對財新記者說。

這些藥企的品種已覆蓋《國家基本藥物目錄》 (2012版)的全部品種, 《國家醫保藥品目錄》 (2013年)中無菌藥品覆蓋率也達98.7%,總體產能已達2012年無菌藥品市場實際需求的160% 以上。除了無菌藥品,食藥總局數據還顯示,全國共有3839家非無菌藥品生產企業。到2013年10月,通過新版 GMP 認證的企業(不含醫用氧、中藥飲片及體外診斷試劑) 778家(其中核發 969張 證書) ,僅占此類企業總數的20.3%。

藥價博弈

據財新記者瞭解,還有大批停產的企業正在努力衝刺認證,達標後方可恢複生產。目前,雖然市場並無短缺之憂,但史立臣認為,認證成本高昂還是給企業帶來了沉重負擔。

根據1998年版 GMP 認證的相關資 料,由四大醫藥協會組成的中國醫藥企業競爭力研究課題組發現,近4000家藥企認證成本超過1500億元。

新版 GMP 認證對藥企生產環境的要求更高。張鑫表示,僅一條 BNP 凍 幹製劑生產線的 GMP 改造就需投入3000多萬元。 “也就是說,更新一條生產線的成本就在千萬元級別,還不包括配套設備、軟件、人力的成本。 ”新版 GMP 認證在淨化、無菌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這導致抗生素企業的更新成本最高,抗生素合成步驟複雜,全部是密閉生產線,僅一條頭孢生產線 的投資就超過2億元。 ”史立臣表示。

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許玲妮表示,無菌藥品的生產過程中,過濾及滅菌是無菌保障的重要環節,這不僅需要改造硬件,還要提升軟件,軟件成為制約中小藥企認證的關鍵因素。

“大多數企業不惜花重金購買先進儀器設備,更新廠房設施,但在軟件和人員上是最弱的,因為相關人才比較欠缺,而且大多集中在外企和大型藥企。 ”史立臣表示,在生產過程中,軟件編程,人員記錄、台賬和審核是最薄弱的環節。

史立臣估算,即使企業生產獨家品種,具有單獨定價權,也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回收成本” 。如果生產低價產品,“需要五年以上才能回收成本” 。

資本壓力成為醫藥行業的雙刃劍。

“至少20%的藥企會退出市場” ,許玲妮對財新記者表示, “GMP 認證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產能過剩的壓力,同時提高了產業集中度和行業整體水平。 ”但史立臣認為, “這也會導致企業在新藥研發上缺乏資金和準備,成本與價格倒掛也會有藥品質量安全隱患。 ”張鑫指出 : “通過認證的企業壓力更大,因為改造成本分攤下去,產品價格至少上浮10% 左右,地方招標壓價又很厲害,利潤空間太小,甚至會發生價格和成本倒掛。 ”未通過新版 GMP 認證的企業已經感受到了壓力。第一個完成新版基本藥物目錄招標的省份青海,在藥品採購前特地發文強調新版 GMP 的“一票否決” , “未遞交新版 GMP 證書者,將取消中標資格,停止採購。 ”除青海外,上海、山東、浙江等地也陸續出台相關政策,對未通過新版GMP 認證的企業採取“一票否決”或拉大分值的處理辦法。

絕大多數未通過 GMP 認證的中小型藥企只能選擇退市。 “失去幾個重要省的招標,就意味著失去了大半個中國市場。 ”張鑫表示,食藥總局下達了生產禁令,省級招標又堵住了銷售渠道。

“不通過認證就是死路一條” 。

通過新版 GMP 認證也並非一勞永逸。 “認證確實是一個門檻,但往往過門就松,後續的管控監督更為重要。 ”史立臣表示,GMP 認證是一個系統全面的生產過程全監控標準,監管部門是否有足夠的人力和能力以確保長期監管,有待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07

行百里者半九十——寫在Keryx磷結合劑產品獲FDA認證之際 瘋投哥

來源: http://xueqiu.com/1456239271/31380005

9月5日$克律克斯生物制藥(KERX)$ 投資者的小心臟們估計波動比平時大點[俏皮]
股價突然下挫,之後交易竟然中止,說是有conference call,我知道應該是FDA給了說法了(以前說審定的日子是在9月7日,我還正尋思難道FDA周日也加班呢[困頓])。

很快消息傳來,Keryx的磷結合劑產品正如下面拙文所預計的,獲得FDA批準!

降磷補鐵,誰與爭鋒!——藥不能停系列之Keryx制藥研報 http://xueqiu.com/1456239271/30857998

這個批準雖然談不上有多大意外,但卻消除了決定Keryx制藥命運的最重大不確定因素,是Keryx從一家研發階段的機構轉變成商業機構的拐點,所以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之後有不少關心Keryx的朋友向我咨詢看法,對於發布會具體細節,周末因有事未能第一時間了解和判斷,所以未能及時答複,抱歉!
閑下來後在學習了解中,也看到有朋友已經給出些很好的點評了。我就借花獻佛,結合這些朋友的點評談談我的看法,也是跟他們做個互動,大家一起探討下。
-----------------------------------------------------------------------------------------------
@HAIJINYAN 兄 點評:
9月5號通過FDA審批,消除了一個重大不確定性。目前批準的適應癥僅為透析病人;2年後的CKD適應癥是更大的催化劑,不排除off-label的使用情形。

好消息是,關於補鐵的3期臨床的第二個終點,包括在label中;不好的消息是,NCE這次並沒有給予公司,盡管不少人認為不重要(nice-have, not needed to have)。(公司和不少分析師認為)專利可以維持到2024年。公司起訴了FDA後,這一問題依然在FDA的review中。如果未來不給予NCE,未來股價短線可能繼續暴跌下。今天的sell-off,很大程度是這個NCE的失望導致的,當然sell on the news也是重要原因,因為自6月份起,漲幅近40%。

公司目前市值16.5億,這款藥的專利即便到2024年,也有點短。透析病人按照市場預期可以有5億的銷售收入;未來非透析的CKD也可能銷售5個億。看公司的銷售能力了。如果賣的好,目前市值還有不小的空間。

我的個人看法是,那個warning恰是正面信息,把補鐵的功效加在了label上。核心關鍵是NCE並沒有決定,這讓一部分人大做文章。
-----------------------------------------------------------------------------------------------

@麥心陽 兄 對warning label等問題也有很細致有益的觀點
http://xueqiu.com/8607416584/31370692
-----------------------------------------------------------------------------------------------

關於warning lable:  我個人跟上面兩位兄臺的觀點比較一致,本來降磷的同時可以補鐵就是他家的獨特性和差異化之處,把這個寫在label上面更加突出了這一點,會更易引起專業醫生的註意,更方便銷售們的宣傳——看,FDA都說這東東會有補鐵效果,趕緊把其他補鐵的東東都停了吧![大笑]

關於NCE: 其實這不是個新問題,之前多空雙方就有很多討論了。只不過這次FDA沒有直接批下來,還需要繼續review,可能讓有些人多了幾分擔心。對此,我更傾向管理層所說的nice to have,有了固然是錦上添花,但沒有問題也不是很大,Keryx還有工藝上(mathod of use)的專利,仿制者要繞過這些專利,生產出同樣好的產品並非一蹴而就的。另外,我猜測市場對FDA是否能批準NCE估計是五五開,所以是否能批可能會對股價有個正負20%左右的影響,我個人更傾向於三七開,七分可能獲批,比較樂觀哈。[俏皮] 如果真的回頭因NCE未獲批而造成股價暴跌,我會考慮加倉的。

關於市值和股價: 假設專利到2024到期,那麽從現在到那時賣出3-4B是個不算很保守,但也絕非激進的估計,那麽現在1.6B的市值不算便宜,但也沒有貴的離譜,可見現在市場給它的估值反映的僅是它在現有透析領域銷售比較良好的情形,而沒有反映多少對以後擴大到非透析CKD領域的預期。所以目前看,如果說股價反映的是市場對它未來發展的預期,那麽股價向下的空間很有限,而向上的空間不小。

關於9月5日當天股價下跌:(這段純屬個人瞎YY,可跳過[大笑]) 我之前文中預計可能會有sell the news的情況出現,看很多中外朋友的評論也都提到過對當天股價下跌的這種解讀。如果按照我的理解,sell the news翻譯成中文可能更多的是指”借利好出貨“的意思。當天股價在停盤前開始突然下跌,然後停盤,恢複交易後又暴跌10幾個點,然後被急速拉起,當天以跌5個多點收盤。我感覺這個盤面不是”借利好出貨“的節奏,因為如果真是sell the news,應該借利好拉高股價引來跟風盤然後借機出貨比較妥。而停盤前下跌,複盤後又下跌,這只會有引起現有籌碼的松動以及嚇阻場外資金入場的效果。如果這種效果是有意為之,那麽大量的買賣可能是同一批資金,如果是無意,那麽拋盤的可能是恐慌盤或短期投機盤。成交量放大到平日的9倍左右,在面對這樣一個開啟新篇章充滿未來希望的公司,在這樣的一個絕不算貴的價位上,又是誰在恐慌中大量買入呢?我的感覺是有在FDA批準後才打算介入的多頭資金在趁機介入。看!我對股價下跌也能找到看多的理由,沒辦法,多頭嘛,屁股決定腦袋,你懂得[俏皮]

關於未來發展可能:擴大至非透析CKD領域、被並購、購買新的潛力品種。這三種可能性哪個搞成了都會對股價有打雞血效應的。

結語:FDA批準消除了最大不確定性,前途光明,但道路可能曲折,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是也。目前這個價位,繼續看[看多]。個人觀點,不做投資建議,盈虧自負。

@SUISUI胖胖媽 @HAIJINYAN @麥心陽 @madliu @CX5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079

羅大為中年被調職 帶領阿舍乾麵首獲認證 他二度歸零 把討厭的工作做到第一

2015-02-16 TWM  
 

 


撰文‧鄧麗萍

走進台南永康工業區的阿舍乾麵製造基地,寬敞的廠房、潔淨的地板,和食品廠的刻板印象大不同,迎接我們的是阿舍食堂廠長羅大為。

羅大為一邊帶我們參觀工廠,一邊熟門熟路地講解製造流程,很難想像三年前,他還是個食品業的門外漢,如今卻成了台灣最大生麵工廠的主管。

「我討厭食品業。」從微風集團被調派到阿舍食堂,剛開始,羅大為心裡相當抗拒,原因是他對食品業興趣缺缺,加上服務業出身,對製造業全然不熟,周遭朋友也不看好,尤其要離開家鄉台北隻身到台南工作,家人更是反對。

這,不是羅大為第一次歸零。進入微風集團之前,羅大為曾在便利商店工作十年。

前三年當店員時,他幾乎每天工作十八小時,同時在全家和統一兩大便利商店系統、三家不同的店輪流上班,還待過商業區、住宅區和學區等。

奮力拚搏的背後,他的目標十分清楚,就是深入了解便利商店體系和售貨系統,為將來加盟做準備。拚了三年,他存到一百萬元加盟金,圓了加盟主的夢。「這是我人生第一個大突破。」

有強烈企圖心

進入微風,從小主管做到襄理加盟成為老闆後,羅大為發現,和員工比起來,是天差地別的責任承擔。「前三年,我沒放過一天假,每天戰戰兢兢地工作。」他的目標是拿下「店王」來經營,但卻發現真想接到心中期待的店面,有許多不可預期的外力,於是毅然在加盟第八年時選擇解約。

中年轉業,羅大為依然有強烈企圖心,對新工作的期許「不是做最大的,也要做營業額最高的」。

二○○四年,他選擇進入營業額更大的百貨業,從微風超市基層的飲料櫃補貨員做起,一路做到醬料區班長,後來又被調到微風新成立的義大利頂級食材專賣店DEAN & DELUCA當襄理。

一一年五月,微風集團取得阿舍食堂八成股權,首度踏入食品業的常務董事廖鎮漢,把廠務大任交給羅大為。當初面試羅大為進來的微風集團管理部協理陳美汀形容,當過加盟主的他,「用老闆的認真心態來當員工」,讓主管很放心把新工作交給他。

從超市到工廠,從服務業到製造業,職涯再次歸零,即使是被動地接受調派,他仍抱正面態度:「不想做的事,一旦接了下來,就會做到最好。」那年羅大為剛滿四十歲,到阿舍食堂時,完全是新手。他學會放下身段,把自己淨空,謙卑學習。「如果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管理職,就要盡快把別人會的東西都學過來。」過去,生麵是家庭式生產,仰賴經驗的傳承。為了讓工廠運作更有保障,他一步步將生產SOP(標準作業程序)書面化、電子化;為了偷學,他還化身為採購人員,去參觀同業的食品廠,讓製造流程更臻完善,帶領阿舍成為國內四百多家生麵廠中,第一家取得GMP認證的工廠。

「機會只有一次。」羅大為說,食品製造不能有萬一,良率要百分之百,責任很重大,就像俄羅斯輪盤,不能存僥倖之心。

怎樣還能更好?

不斷找方法,跌破一堆人眼鏡無論是添加物的合法性、生麵的乾燥程序能否避免發霉,包裝袋的厚度是否耐刺穿等,羅大為都嚴謹以對。不僅如此,「工廠是不能出錯的,一個錯誤動作,影響的就是十多萬包的商品。」說來語重心長,原來是他的親身經歷。有一次阿舍食堂接到一個訂單,六百箱乾麵、價值一百萬元,一直到貨送抵商家時,才赫然發現下錯單,出貨的並非客戶下單的品項,只因商品名稱寫錯一個字。

事後,他把所有訂單資料調出來,直到看見自己親筆寫下的訂單,才悵然接受這次疏失是自己粗心所致。「這是非常大的挫折,因為一直都認為自己很細心,工作上幾乎零失誤。經過這次教訓,我學會凡事都要再三確認。」熟悉工廠運作後,羅大為的下一步是創新,準備從乾麵跨足零食;同時,要把手工製造的台南關廟麵改為機器生產。就算設備廠商認為不可行,他仍不斷實驗,一直修改削麵的刀子,最近已接近成功。

晉升為主管,他認為需要具備「好奇心」,總是問:「為什麼、還可以怎麼做?」然後從中學習。在廖鎮漢眼中,羅大為是個對事情熱忱與執著的人,秉持追根究柢的精神,要求完美。

就是憑著「做到最好」的信念,羅大為勇敢去做原本不被看好或不喜歡的事,成為微風集團第一位以高中學歷晉身為經理的員工。

羅大為

出生:1971年

現職:阿舍食堂營運部經理經歷:微風廣場Dean & Deluca襄理、

微風超市補貨員╱班長、

便利店加盟主

學歷:高中畢業

我的2015小革命

研發以機器方式生產手工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7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