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野蠻人到公司前進的推手——主動投資者角色的轉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327
如果別人把你稱為主動投資者,請把這當成一種褒揚。
主動投資者曾經被叫做公司狙擊手,他們會購買某一個公司的大量股票,然後通過強迫手段,迫使某位高層下臺或改變公司的商業行為。如今,許多華爾街的大佬都是這種“野蠻人”。三十年過去了,人們對這群曾被稱為“野蠻人”的評價改變了。人們認為”野蠻人“其實是改變公司的積極助力,而“野蠻人”為了達到目的,也更究技巧和方法了。
綠光資本的David Einhorn和第三點對沖基金的Daniel S.Loeb,去年對美國幾個大公司下過手,今年的勢頭比起去年更是有增無減。根據 Hedge Fund Research的數據,投資人為了支持主動投資基金業,向其投入了創紀錄的金額——100億美元至120億美元,使得整個主動投資基金業的資產達到了1000億美元。
主動投資者的影響力連SEC的主席Mary Jo White 都有所耳聞。她說:
不久以前,說起主動投資者,大家還都是直搖頭。但是他們在1980年代樹立的公司狙擊手的形象並不能代表現在大家對他們的看法。
主動投資者通常購買某公司的股票,購買量大到讓他們可以改變公司的運營的程度。他們最為人所知的招數有:公開譴責公司的執行官懶惰,屍位素餐;號召公司分利給它的股東。
根據Hedge Fund Research的統計,在2013年,主動投資基金給投資者的回報率是18%,這比基金行業9%的平均回報率要高一倍。所以主動投資人很受投資者的歡迎。
2013年,主動投資人可謂碩果累累。比如,去年二月,由於來自David Einhorn的施壓,蘋果公司同意給它的股東1370億美元的回報。而現年78歲的億萬富翁投資家Carl C.Icahn,還曾通過媒體和個人Twitter賬戶要求更多的分紅。
去年最轟動的主動投資人的成功案例則來自微軟。四月份,管理資產規模達120億美元的對沖基金ValueAct Capital宣布購買微軟1%的股份,並以此為籌碼要求微軟高層領導作出變動。股份如此之小,令這個要求看起來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到了八月份,效果出來了——微軟的CEO鮑爾默宣布從占據了13年的位子上卸任。
過去人們通常認為大公司的董事會是不可滲透的。但是現在看來,大公司願意更換表現不好的董事會主席或者CEO。
比起以前來,在分析怎樣提高公司業績方面,主動投資者現在往往更嫻熟、更有建設性想法。而在1980年代,他們需要擁有公司的大份額股票,才能達到目的。
Gregory P.Taxin 是一個資產15億美元的對沖基金的主席。他說:
這種購買股票的方式已經不再必要,因為大的金融機構願意聽取主動投資者的意見。當主動投資人的意見是客觀中肯的時候,這些金融機構會與主動投資者站到一邊。你可以靠雄辯和意見取勝。
但是主動投資者多少還是保留了一點野蠻作風。
一個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主動投資對沖基金合夥人說,他有一個杯子,只在他與目標公司的執行官談話時才會用。這個杯子上全是過去被他趕下臺的公司高層的頭像。
這個合夥人說:“我們可以讓你出名,臭名昭著的名!”
人口集聚決定房市發展,未來轉變不可避免——回鄉樓市見聞點評 何田
http://xueqiu.com/5537986930/27528074特別說明:對各城市的分析來自原作者「見聞」及我的梳理,僅代表作者和我的意見,有意挑起地域爭論就不必要了。不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和結論準確性,僅供參考!
很高興參與
@西峰發起、
@萬科週刊 支持的「回鄉樓市見聞」徵集,在親自寫了我第一次去但一直關注的成都之後,對各個城市做個點評,具體如下:
2月8日
@西峰發過來的21份見聞中,從城市來看,大體分為五類:一是直轄及境外城市,包括上海、北京、台北三峽區等3個;二是省會城市,包括杭州、南京、濟南、鄭州、武漢、成都等6個;三是計劃單列市,包括寧波、廈門等2個;四是東北沿海的三四線城市,包括浙江的慈溪(隸屬寧波)、樂清(隸屬溫州)、平湖,江蘇的南通,河北唐山某農村等5個(我特別感興趣這個村在哪裡,裡面提到宅基地重建、農民自建房等諸多現在「新型城鎮化」相關的東西了);五是中西部的三四線城市,包括陝西漢中、湖北咸寧、湖北松滋、貴州安順、山西懷仁等3個。
除一份匿名外,以上城市見聞來自雪球網友
@藍白蒼穹 @coffeebeanMM @投資筆記 @ LeoZhang999
@大風飛揚 @imliver、Makalokaine 鶴鳴 JIM的春天 uvt125 風險控制第一 閒情偶不記 我家的黑皮皮 滄海一豆Isaac 水果沙拉liu woodpin Amos Zhang keke216 以及新浪網友陳達博 冷酷的Noah 胡曉山,感謝大家提供的材料,如有遺漏還請指出。
第一部分:各類城市特點總結
1、 直轄及境外城市:房價高、供應少、成熟市場特性逐漸顯現北京、上海、台北(三峽區)三個城市見聞各有特色,北京只說了三環內的樓市,對改善性需求、房價、收入水平很樂觀,認為家庭年收入30-40萬很普遍(比魔都上海作者預期好多了),未來三環內房價突破10萬很普遍,最大問題可能來自政治危機;上海作者則認為本地人兩三套房不常見,很多朋友出國,拋出上海房子去海外置業,對未來預期不佳;台北三峽位於遠郊(把他跟北京、上海放一起是因為不想再單列一類,而他所屬的台北也算國際大都市),人口增長主要來自中心區和海外轉移的中老年人(離塵不離城),產業以旅遊/農業為主,當地特產黑豬肉有好多濫竽充數的,這一點跟我們倒是很像。
總體感覺,把北京、上海兩篇文章放在一起,給人的感覺是無論房價還是收入水平對比,帝都完勝魔都。我們的統計數據也是這樣,2013年北京新房價格累計上漲近30%,上海約15%。
http://fdc.soufun.com/index/BaiChengIndex.html …,出現這樣的情況,應該更多是兩名作者生活圈子的差異而不是城市本身,比如北京也有很多對當地沒信心拋售房產的案例。但這樣的對比還是挺有意思,案例中提到的央企、政府官員、金融街、學區房等龐大的「剛需」,是北京不同於上海的重要特徵。
2、 省會城市:杭州從天堂到地面,南京、濟南補漲,鄭州、武漢、成都發展當中
作為少有經歷過暴漲與顯著下跌的城市,杭州案例對樓市歷史表現、當地政府規劃、各區域特點說的很細,民營經濟的興衰是決定當地樓市前景的重要變量。而南京、濟南2013年房價漲幅較大,恰好都是經濟一直不如同省蘇州、青島等地的省會,或許這是因為中央控制力加強帶來的。這也告訴我們,在分析各地樓市時在除了GDP之外還要考慮財富集中度、國有企業、金融機構集中度等。
鄭州有鄭東新區,武漢有「滿城挖」書記,成都有規劃和建設甚至好於北京的天府新區,三個中西部城市都面臨類似的供應過大問題,大家都表示買房壓力小於京滬,但需要注意的是,IT業發達的成都都難以提供豐富的晉陞空間,不知道更多的中西部城市,如何為新進城居民提供更多職業,這才是房市長久發展的根本。
3、 計劃單列市:寧波高峰已過,廈門因面積小、環境優勢而有長足空間寧波房價上漲主要集中在2011年以前,近年來基本沒漲反跌,跌幅基本在20%以內。與同省的杭州類似(後面還有樂清、平湖等地也一樣),寧波房價的調整與當地民營經濟的困境密切相關,作者對未來走勢不樂觀。但廈門(我2012年春節在廈門過,城市不大,環境很好,島外正處於大規模開發期)則不同,過去一年房價漲幅居全國前列(百城指數顯示漲幅居第二位,僅次於北京
http://fdc.soufun.com/index/BaiChengIndex.html …),城市面積小,人口增長多,作者認為未來房價可能「5-3-2」,即島內5萬,近島一圈3萬,再往外一圈2萬。
以前做研究時,我曾經想過把計劃單列市(除了上面之外還有大連、青島、深圳,以及雖然不是計劃單列市但經濟異常發達的蘇州)的樓市拿來單獨分析。對外開放早、本地人口少、城市面貌新、沒有大規模舊城改造、經濟發達、環境宜人是這些城市的共同特點,與南京、濟南、瀋陽等經濟相對一般但因為省會聚集大量「老錢」、「政府機構多帶來更多灰色收入」不同,這些城市要麼靠旅遊地產和外來投資性需求(如廈門、大連),要麼靠大量的外來普通階層,如蘇州,房地產市場與其他城市有一定區別。或許以後有機會詳細分析吧。
4、 東部三四線城市:浙江的平湖、樂清、慈溪等地高漲後正在下行,唐山某農村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有「亮點」與杭州、寧波等發達城市類似,同屬浙江的平湖、樂清、慈溪,儘管目前房價較高,但普遍正在下跌當中,如樂清之前最高3.5萬,目前1.5-2萬,作者認為未來可能繼續微跌。供應量過大、本地居民房產多、當地經濟減速導致外來人口減弱或收入水平下降,是東部三四線城市的普遍困局。位於江蘇的南通,雖然沒有出現明顯的下行,但也表現出供應量大、銷售不暢的局面(數據顯示,2012年底南通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超過40平米,目前已賣出去的土地和在建項目相當於每人15平米左右,後面有詳細圖)。
有意思的是位於河北唐山某農村,開始大規模平房改造,農民上樓如火如荼,一部分自住(水費、物業費免20年,收電費),一部分賣給外來人。村支書的權利很大,連春節發的每人1000元購物卡也只能在他家的超市買東西,但村支書也難呀,部分拆遷的賠償款沒結清,鎮委書記被抓,多出來的房子無人送也不好賣。展望未來,村支書將成為新型城鎮化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節點。還有個不好評價的人情冷漠:車撞人後逃逸沒人管;老光棍在家死了甚至變臭,這可能是發展當中必然面臨的問題吧,有點像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圈地運動」。
5、 中西部三四線城市:陝西漢中、湖北咸寧/松滋、貴州安順、山西懷仁等,人口淨流出,經濟發展是大問題中西部三四線城市應當聚集了中國最多的戶籍人口,但人口外流嚴重,如漢中2010年人口普查比十年前少了20%,房價基本不漲,大規模拆遷、集資建房,本地居民收入低,月收入2000是普遍現象。有個有意思的看點,如貴州安順,一樓商舖最高達13萬/平,地下商舖7萬/平,作者認為泡沫很大。
過去幾年,我在研究中國城市房地產投資吸引力時,將研究範圍從35個大中城市擴大到全國近300個地級城市(
http://fdc.soufun.com/report/6730.htm http://fdc.soufun.com/report/6731.htm),包括了大量東中西部城市,得到一個大體的結論:中西部絕大多數城市都可能面臨供應過剩問題,而東部沿海地區的三四線城市,由於經濟發達,吸引更多人,問題相對不突出,這次收到的文章體現出來的情況大抵如此。但這次還發現,東部三四線地方政府土地財政擴張快、大拆大建供應規模大、房價已超出多數居民收入的問題也需要引起關注。
第二部分:對目前形勢和未來走勢的幾點看法
1、 全面把握各地市場困難之極,房地產市場沒有真正專家,實地查看至關重要本次樓市見聞的意義在於,發現了更多非專業文字和觀察數據。雖然部分參與者屬於房地產或相關從業人士(包括我在內),但基本不依賴官方統計數據,而是憑藉草根觀察或親友訪談的方式來獲取當地信息,表現形式更加鮮活。對個人感知的關注,可能是這次活動的最大意義所在。正如微博興起後傳統媒體的逐漸消亡,話語權逐漸向普通人轉移。
另一方面,個人觀察難免以點帶面,並非當地市場的全面體現,比如北京的作者實際上只說了「三環內」的北京,與絕大多數剛需(80後或剛剛畢業沒幾年的外地進京「屌絲」)基本無關。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2年,五環外成為北京新房成交的絕對主力,其中五六環之間成交面積佔比突破50%(53.9%,2010和2011年分別為40.6%和44.4%),六環外接近30%,五環以內只佔約15%。2013年北京房價漲的多的就是五六環,比如房山區的萬科長陽半島2010年來從12000左右到現在近30000,四環以裡的高端住宅或二手房漲幅相對較小。比如上海是中國高端住宅需求最大的一個城市,2013年1-11月,上海800萬以上的新房共成交5451套/675億元,北京為3689套/488億元,比上海低約30%。
要真正把握各地房地產市場變化,唯有結合案頭的數據分析和實地的樓盤調研,長此以往才能獲得真正的感受。
2、 人口聚集是經濟發展和房市走勢的關鍵,城鎮化速度放慢和老齡化背景下,未來房地產市場走勢放緩是必然無論是剛需猛烈的北京、上海,還是人口淨流出的陝西漢中等中西部三四線城市,一個城市經濟和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本質上取決於其對人口的吸引力及其這部分人口的創造力和購買力。成都、武漢等地由於較強的教育實力和區位,廈門由於環境和對外開放政策,樂清、南通等地由於民營經濟和相對較低的成本,引來眾多企業和人口進駐,最終帶來經濟發展和房地產市場起步上揚。
據聯合國的預測,2011-2020年,在城鎮化率達到50%之後,城鎮化速度將從過去1.4%左右降至1%左右,每年新增城鎮人口將從之前十年的2000萬人以上下降到1700萬人左右;另一方面,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已接近30平米,除廣東、北京、上海等外來人口多的省市外,絕大多數省市都在30平米以上。人口流入減少、現有居民住房充裕(就像多篇「見聞」中提到的很多城市人口淨流出、當地人均兩套房等),將使得未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空間縮小。
我們預測2011-2020年住宅需求總量約160億平米(包括120億平米的商品住宅和40億平米的保障性住宅,報告完成於2012年底
http://fdc.soufun.com/report/6154.htm),其中50億來自新增人口,60億來自原有居民改善,50億來自拆遷(與前一項一起都可視為改善型需求),預計中國商品住宅的年高峰在13-14億平米之間(2013年已達到11.6億平米,未來個位數乃至負增長可能成為常態)。因此,居民收入水平能否持續增長、拆遷速度能否保持將是住宅市場發展的關鍵,改善性需求將逐漸取代首次置業市場絕對主力。
3、 供應過剩與不足、房價高漲與下跌同時上演,不同區域和城市的結構性矛盾難以緩解
圖:2010年及未來3-5年典型城市人均住房建築面積
查看原图註:住房潛在新增供應=2011-2012年竣工面積+2013年初在建未竣工面積+已供未開工土地*容積率;城鎮人口按2010年末城鎮人口及城市化率走勢估算。
數據來源:CREIS中指數據、fdc.soufun.com
在總量難有大幅增長、新建規模連續多年超過銷售和竣工規模的情況下(2011-2020年商品住宅總需求約120平米,但2013年在建商品住宅49億平米,其中15億平米新建,銷售11.6億平米,竣工7.9億平米),三四線城市供應過剩的問題需要警惕。據中國指數研究院測算,2010年,三類典型城市人均住房面積分別為30平米、30平米、36平米。據測算,所有在建及待建項目竣工後,三類城市的人均住宅面積將分別達到36平米、44平米、49平米,分別提高6平米、14平米、13平米,多個二三線城市潛在供應十分充足,明顯超出當地人口實際需要。
7億城鎮居民當中,近三億外來人口(他們可能是農民工,也可能是有小城鎮戶口但在大中城市工作生活)的居住需求如何滿足可能是影響未來住房市場的重要變量。目前政府的期望是放開中小城市落戶,政策落地能否改變大家都就業和居住習慣(以後清華北大之類高校畢業生,如果有一半甚至更多離開北京,可能北京的房價問題就解決了),是城市結構矛盾能否改變的前瞻性指標,我個人不看好。
展望未來,一線城市的高房價與二三線的高供應可能長期存在,政府的托市行動(或者任何一屆中央都力爭的「穩」)仍將持續,通過加息、控制流動性、允許地方政府或信貸違約等方式來刺破流動性泡沫是萬萬不敢的,房地產市場的糾結仍將持續。
4、 房市混亂局面難以緩解,在房價之外我們更應關注個人偏好的變化房地產市場作為關注度最高的市場,承擔了中央、地方、個人、銀行等諸多「利益相關群體」,因此「回鄉樓市見聞」在春節期間得到這麼多人的響應。我畢業以來近8年都在房地產業,雖然近期轉向互聯網金融熱潮,但仍在搜房體系當中,肯定還是做跟房市有關的事情。房價上漲下跌與多數人的生活密切相關,也是大家感興趣的話題。我也一直樂此不疲,寫的報告和言論大都指向房地產市場量價變化和未來走勢判斷,經常為早一天完成所需報告並給客戶而興奮。
但實際上,在房價之外,還有很多可以關注的東西。比如我近期重看《浪潮之巔》,該書記錄美國IT行業的誕生、泡沫、回歸,IBM、微軟、蘋果等諸多知名企業的誕生和浴火重生;比如互聯網金融概念下的P2P貸款、眾籌、比特幣,在互聯網精神的指導下,通過對數據價值的重新挖掘,服務於中小企業和個人,改變了傳統金融的諸多弊端(當然,互聯網金融還在成長當中,問題也不少,但互聯網作為一種摧枯拉朽的工具,已經並將繼續改變我們的社會,房地產業也不例外);比如《老二非死不可》、《商業的常識》等有關投資和商業的書,重構了我以前的部分偏見,讓我發現社會和商業的種種亮點。
展望未來,新一屆政府的長效機制仍在摸索(包括但不限於土地制度改革、房產稅收制度改革、金融體系改革、城鎮化和人口政策等),短期難以改變市場運行態勢,房市混亂局面仍將持續。在房價之外,我們應當更加關注人的價值,關注人來人往背後的原由以及個人偏好的不斷轉移。對開發商及相關從業者而言,隨著85後、90後進入社會和房地產市場,我們以往對社會的判斷都會發生重大改變。萬科最近密切關注小米、阿里、海爾等房地產之外的企業,也是要借外力來完善組織架構和商業模式。
正如《浪潮之巔》、《偉大的博弈》、《歷代經濟變革得失》等「史書」給我的感受:在這個時代,唯有變化才是最大的不變。積極擁抱變化並轉型,才能有未來。
祝大家馬年吉祥,想神馬就有神馬!
玖富CEO孫雷:從「金融國美」到小微金融「微系列」的轉變之路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74i黑馬導讀:近日,中國最早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平台之一玖富,重拳推出了玖富微理財「行業寶」,率先拉開了「移動互聯網金融元年」的序幕。玖富成立於2006年,公司主要定位做互聯網金融,早期曾試圖構建一個金融理財產品的「金融國美」超市,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大熱,近年來,玖富開始專注小微金融,並試圖將小微金融融入到移動互聯網,並推出了「微理財」平台,早前i黑馬報導的閃銀信用評估產品就是玖富子公司所開發。我們可以看到,玖富的核心團隊主要來自北大,創始人孫雷也是畢業於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專業。下面來聽聽這位北大人是如何帶領他宿舍的兄弟走上互聯網金融創新之路的。
以下為孫雷口述:
銀行裡發現的『互聯網金融』機遇
為什麼創立這個公司?我在創辦玖富之前在民生銀行總行工作,當時我發現了兩個值得思考的現象:首先,客戶經理很難站在客戶角度去做理財,他們通常只推佣金高的產品,當時在中國理財很熱,卻沒有一個真正站在第三方角度為客戶服務的平台;第二,我發現理財經理主要為VIP客戶服務,「屌絲」客戶沒人理睬。大眾客戶要排隊,VIP客戶卻可以享受1對1服務,這是因為VIP客戶拿獲取的收益要遠高於大眾客戶。大眾客戶買產品可能只有2-3個點收益,VIP客戶收益可達到8到10幾個點。而事實是,普通客戶的到達量及購買需求量非常旺盛,這部分人更希望獲得錢,但在當時你會發現,越有錢的人越容易賺錢。正因為受到這個啟發,讓我意識到服務大眾群體的機會和必要性?我在想,如果傳統的業態方式沒有辦法服務到這部分人群,有沒有新的辦法?所以在06年,我在銀行裡就倡導了一個叫「互聯網金融」的概念。
建一個『金融國美』,在網上代銷各種金融產品,這是我們團隊最初的夢想。有這個初衷是在06年8月,我做了『金融國美』的商業計劃書,然後就告訴了我同宿舍的一個室友,他正是現在玖富的副總裁。當時我就在MSN上和他聊,聊完他直接說:「老大,我明天一早辭職,跟著你幹。」結果第二天他真的就辭職了, 06年8月18日就籌備公司了。當天,我也正式從民生銀行總行離職,我當時一心覺得:在銀行受保護的體系裡,必須得走出來闖一闖,否則我會變成養老的狀態。基於這種心理,看到這種機會,能做的就是去實現,這就是我們當時創立公司的初衷。
「金融國美」的夢想在金融危機中破滅
懷揣著建一個『金融國美』的初衷,從06年8月,我們開始搭建在線金融超市「玖富網」,這可以說是國內較早的互聯網金融的雛形。玖富網提出了打造「理財百度」、「金融國美」的口號,就是把國美電器的線下模式運用到互聯網金融的線上來,這就是我們在06年到07年的做法。當時我們判斷,每年基金新的申購加上新發行的基金會在8000億元的水平,提供給銷售市場的收益大約為1.5%,即120億元。我們最初的判斷是這個市場足夠大,於是開始以基金銷售作為突破口,並寄希望於最終將產品品類拓展到包括保險、股票、信託、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在內的全面資產配置服務上。在06年開始創立「玖富網」到07年正式上線,這個在互聯網上本是燒錢的買賣,我們卻在同年7月份便實現了當期盈利。我們的第一個階段,就是帶著這樣一個「互聯網金融」的夢想,慢慢打進了這個市場。
隨後我們進入了第二個階段——金融危機。07年10月份,我們受到了雷曼兄弟次貸危機的影響,中國的股市一路下跌。我們的用戶不活躍了,有些客戶會投訴我們選的產品為什麼會大幅虧損,我們發現不是通過簡單的預測就能判斷哪支股票好,哪支基金好了,加上當時金融在整個中國市場體系裡仍然是非常傳統的,看似就要被互聯網替代,但它畢竟還是有強大的壟斷壁壘,所以我開始意識到,真正的「金融國美」可能還未到來。到08年,我們開始面臨生存問題,不得不進行大規模裁員,短短三個月時間,團隊人數從07年年底的130人縮減到了08年3月份的30人,「先活下來」是我當時最大的願望。
轉型銀行諮詢業務公司扭轉乾坤
一番深入思考後,我決定重操舊業,轉向投入小、利潤高的銀行諮詢業務。08年金融危機出現後,銀行傳統的拉存款放貸款的經營模式風光不再,正好迎來了銀行業轉型的契機。但在當時銀行比較迷信外資諮詢公司,以致玖富用低價亦不能獲得訂單。同時,中國銀行業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眾多銀行網點從以辦理櫃檯業務為主,逐漸轉變為各種金融產品的銷售。之前的工作和經歷讓我慢慢發現,銀行一直以來都在推銷基金,但是並未提供更多的服務。於是,我提出「基金診斷服務」的思路,就是為客戶診斷基金組合是否合理,客戶對分析滿意,自然會轉向諮詢的這家銀行去購買基金。
2008年全年,玖富僅拿到了三張訂單,交易額分別是15000元、5萬元和15萬元。第一張訂單來自民生銀行的前同事,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銷售業績不佳,民生銀行一個剛剛籌建的小分行面臨銷售業績的巨大挑戰。憑著基金診斷的新理念,玖富拿到了第一張15000元的訂單。第二張訂單亦是來自我的軟磨硬泡,老客戶看我大老遠跑過來,實在不好意思拒絕。經過培訓,這家分行的網點收入從17萬元提高到8000多萬元,憑藉這個項目,玖富終於贏得了口碑,一張15萬元的訂單隨即到來。從09年開始,玖富即實現盈利並一直保持盈利狀態,09年便從前一年的幾十萬達到了近千萬元,此後,以每年至少翻一番的速度在增長。
從「小微金融」到「普惠金融」的轉變
相對於銀行業對公業務貸款利率下浮,資金成本增加以及大額貸款風險集中等問題造成的凝滯發展現狀,小微信用貸款領域的巨大藍海開始引起我越來越多的關注。「你們對銀行業務這麼瞭解,而且科技這麼發達,為什麼不通過互聯網銀行對小微企業做一些直接貸款,並通過委託貸款的方式來做?」一位銀行總行副行長的話點醒了我。
我自己從09年開始思考開展小微金融業務的可能性。2011年5月,玖富小微金融業務面向中小銀行全面推向市場,主要提供包括貸款營銷、貸款系統、信用自動化評審技術和貸款風險管理在內的金融貸款服務。一般做小微金融公司,由於不是特別瞭解銀行,大部分都會做成小額貸款公司或者擔保公司,技術含量並不高;而我們在長期為銀行提供諮詢服務的過程中發現了銀行對小微金融技術的缺乏,因此是結合我們的技術為中小銀行提供服務。我將玖富定位為「小微金融技術服務商」。
隨後的幾年,我們看到互聯網金融形式不斷變化,我們也在不斷調整玖富的結構和發展路線。小微金融事業部、諮詢事業部、云金融研發中心這三大業務主線在2011年被確立。由這時起,我們的小微金融服務理念開始被正式實施,直到現在的普惠金融,這一過程我們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移動互聯網會改變金融的形態和業態
基於移動互聯網金融,我們初步構建了「微系列」產品,第一個是微信貸,就是在移動端做信貸。我們知道很多公司要做一筆貸款,要做現場調查和集中審核,但是有沒有可能通過微信端、APP端、移動端,結合用戶在移動互聯網上的特性就直接授信呢?我們很多審批是完全可以在微信端直接進行的,不是一定要把審批放在PC端。比如,您和客戶現場的簽照,以及對現場的瞭解,直接拍照、快速上傳、授信;第二是我們的微理財,也是完全基於APP和移動端開發的;第三個是我們完全獨立自主開發的微現金,是我們獨立的產品。
我們都知道,互聯網顛覆了很多傳統行業,包括物流、房地產、傳統的服裝製造行業等。很多人都認為互聯網金融已經衝進了傳統銀行,但我認為互聯網金融在目前,更多的是在思維上的衝擊,業務上還很難衝擊傳統銀行。在互聯網金融時代,移動互聯網金融會何去何從?很多人認為做了一個APP、微信端、公眾號就是已經涉足了移動互聯網領域,這是片面的。移動互聯網有一些PC不可取代的特性:第一,手機可以精準定位,知道你在哪,而PC很難做到;第二,手機端可以看到你的軌跡,比如朋友圈你經常出入的場合;第三是社交,實際上玖富就是在做基於社交授信的理財,真實反映還款意願,社交關係是非常好的印證;第四是圈子,是偏好。比如,我們經常有人把旅遊曬在朋友圈裡,經常把他關注的財經觀點在朋友圈和微博信息上發佈,初步可以判斷出您的偏好。這些都構成了移動互聯網金融本身的業務特性。在我們來看來,互聯網金融不僅改變了用戶習慣,更多改變的是金融形態、金融業態,而最可能讓監管機構引以為重視的一點,就是對金融本身的促進和改變。
I黑馬點評:
2013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各種商業模式不斷湧現,競爭愈發激烈。2014年則將是分化之年,戰略選擇決定企業生死,互聯網金融路在何方?玖富的戰略重點是移動互聯網金融,在微理財、微信貸、微現金、微支付等領域佈局,可以看到,作為互聯網金融先行者的孫雷對移動互聯網金融有著很深的理解。把線上金融業務搬到互聯網上,並不是真正的互聯網金融,也注定走不遠。移動互聯網是更純粹的互聯網,與人的定位、軌跡、圈子、愛好高度融合,手機甚至已經成為人的器官。金融離不開大數據支撐,而手機源源不斷地提供數據,維度也更豐富,手機網民活躍度也不斷提升,這都昭示著,也許移動互聯網金融將是下一個藍海。
從英語退出高考看教育模式轉變 熊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14290102ean2.html近期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透露高考將取消英語考試的消息引發許多討論。完整的消息為英語退出高考,改為社會考試。學生高中三年可以考多次,成績和大學英語四六級一樣分等級,高考招生時,不同的學校會對英語提出不同的等級要求。
其實民間取消英語高考呼聲由來已久,以往教育部總是持反對態度,如今在呼聲漸消之際反而主動取消英語高考,令許多人覺得意外。筆者以為取消高考英語只是中國教育制度眾多改革中的一點,這意味著中國教育制度正逐漸改變以往僵化低效的模式,向更加靈活,更滿足個人以及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方向轉變。要理解這種轉變,首先必須瞭解中國經濟目前正經歷的轉變:在低端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因成本,環境以及人民幣匯率等因素逐漸退出中國的今天,服務業正日漸成為中國吸納勞動力就業的最大產業。有鑑於此,李克強總理於2013年9月曾指出:服務業是新支撐點,作為最大的就業容納器,將為經濟轉型緩解壓力。
服務業之所以能吸收大量的勞動力,原因在於其無法規模化,機械化,甚至大部分服務業無法貿易化,比如理髮就是必須在一定時間內提供一對一服務,護士在一定時間內只能對一個病人提供護理服務。此外,服務業不僅可以吸收大量的勞動力,作為無法規模化,機械化以及貿易化特性的副產品,從低端製造業中退出的勞動者,進入服務業後,收入會得到極大的提升。因此我們可以觀察到發達國家雖然沒有大量的製造業,但中產階級的人口占比最高,反而製造業就業人口占比高的經濟體,收入結構呈金字塔結構。對於服務業這種特性,美國經濟學者富克斯(1968)曾經根據美國服務業的數據得出結論:服務需求的收入彈性大於1,而需求價格彈性較低,這意味著服務不僅消耗國民收入中越來越大的份額,同時也吸納了國民就業中越來越大的份額。以日本為例,隨著日本進入後工業時代,製造業從業人員佔比在1992年達到頂峰之後便一路下降,在此後支撐日本就業的便是以商業與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特別是其中的醫療,護理,餐飲業等,數據上,日本服務業就業人口占比接近70%,產值佔GDP比重接近75%。
如果承認中國經濟向服務業的轉型方向的趨勢無法避免,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服務業與製造業的不同:服務業所提供的就業崗位豐富多樣,所需技能亦各不相同,與製造業,特別是中低端製造業所需的統一規格就業崗位形成鮮明對比。公共基礎教育作為國家為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培訓主要機構,面對中國經濟產業結構的這種轉變也必然作出相應的變革。以歐美日發達經濟體為例,歐美日發達經濟體整體劃分為高端製造業以及與之配套的生產性服務業,以及普通服務業,與此相對應的教育結構為在普及型基礎教育之上對高級精英教育與職業技能型教育有清晰的劃分。前者更加注重高級知識的掌握與探索,以在全球化中設計與製造出富有競爭力的產品,後者更加注重服務業中相關細分行業的職業技能培訓。所以在歐美日可以很容易找到這樣的例子:許多非大學畢業勞動者,即使不會外語以及簡單的數學運算,收入不低於坐辦公室的大學畢業生,原因就在於他們在各自所處的服務業領域擁有一項生存技能,而社會給與這些技能足夠的回報以支持其足以以此為生,達到小康生活水準。當然這些例子的對立面,則是它們一些精英教育培養出來的優秀畢業生能力極強,不僅基礎知識紮實,亦極富創造力,能夠在高端製造業的研發與設計方面走在相關領域的最前沿。
結合發達國家經驗,對即將進入以服務業為主的中國而言,繼續保持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對公共財政資源而言是一種無效浪費。具體來說,比如外語教育,對大部分服務業從業者而言,外語並非一項必須的生活技能,即使對於需要外語的一部分服務業,對於外語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在此情況下,由國家統一提供外語教育產品,其必要性前提已經不復存在。同時我們必須意識到,由國家提供的公共外語教育本身也是低效的,簡單的例證便是大量學生在經歷9年的英語教育後仍無法與外國人有效溝通,甚至閱讀外文都存在極大困難。語言作為一項交流技能,將這部分教育交由社會,採取市場化的原則提供產品,顯然更加高效,更何況在目前社會上已經有一套比學校外語教育更為完整有效的教育體系與評價系統,這也為逐漸減弱,乃至取消公共外語教育提供社會基礎。而對於公共教育而言,國家在有限的資源下增加對普通大眾在文學,社會道德以及相關服務業知識技能方面的培訓,更加符合中國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求。如果我們關注社會觀點,可以發現這幾年「大學無用論」正在民間興起,一些輿論認為這是中國大學教育陳腐沒落的標誌,在筆者看來,「大學無用論」恰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下的自然產物:一個日益發達的經濟體,給予社會勞動者更加廣闊的就業方向與選擇,並非人人都過獨木橋才能養家餬口。而中國目前一刀切的教育體系並不能滿足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背景下勞動者對特定知識技能的需求。實際上,據中國教育協會會長透露,在取消英語高考的同時,教育系統將加強語文與數學的教育,同時,教育部最近提出將接近85%比例的普通高校轉型為職業技術學院,這些轉變與取消高考英語結合在一起,正是對中國經濟結構轉變的配合呼應。
一些觀點認為取消英語高考會增加個人負擔,筆者以為這種觀點仍舊停留在過去,忽視了當今社會所面臨的經濟結構改變。整體而言,取消高考英語雖然不可避免的弱化公共英語教育水準,但這塊的短板可以由更加高效的社會外語教育機構提供。簡單的分類,對於未來立志進入商業或者服務業的學生而言,與其花時間與金錢在並無必要的外語學習上,不如分配資源在與其未來相關職業的學習上,更有助於其在就職中提高競爭力,並在職業生涯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品質。而對於未來職業規劃中需要外語的學生,在社會上接受由更加高效的外語教育機構所提供的服務產品,即使支付些費用,但從時間與成效上看性價比更高。
綜合來說,在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背景下,中國教育體制改革正在拉開序幕:建立多層次,滿足多需求,由國家與社會相結合共同提供教育產品的時代正逐漸到來,而英語退出高考只是其中的一步。這種變革,無論對社會還是個人都極有益處。
原文發表於2014-5-27東方早報-上海經濟評論
一張圖洞悉美股四十年轉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8134
(以上圖片由高盛繪制,展現了美股的一些變化。Exhibit 11是各板塊市值所占標普500指數份額。Exhibit 12是各版塊收益所占標普500指數份額。)
四十年間,美國經濟改頭換面,這不意外的在美國股市中得以體現。
一是股市戲劇性的上漲、下跌和隨後的複蘇。從收益和市值上來看,1970年的標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當時,許多今日的大投行還是小型合夥人企業。然而,標普隨後穩定上漲,直至金融危機。
二是科技股板塊的變化。在網絡股泡沫前的頂峰,科技股市值占到標普總市值的32%,而其收益只占到標普的16%。(在金融危機時,情況恰恰相反。金融股的收益所占市場比例高於市值所占市場比例。)現在,雖然市場依然對下一個泡沫表示擔憂,科技股市值占到了標普市值的18%,處於較合理的水平,而科技股的收益則占到了標普的19%。
三是醫療股的顯著增長。受美國高昂醫療費用的影響,醫療股的市值和收益都顯著增長。
四是能源板塊的變化。能源板塊相較於去其上世紀70年代末期、80年代早期的水平有所萎縮,但略高於2000年左右的水平。
美銀美林揭示重大轉變:美元不再“示弱” 美債更吃香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7079
美國銀行美林證券(美銀美林)分析人士發現,本月出現了美元與美債價格均上漲的少有現象,這可能表明出現了美元走強、美債更受追捧的新格局。(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銀美林全球利率與貨幣研究負責人David Woo認為,今年的一大共識是,今年將以利率為核心。前八個月許多投資者仍認為QE3在逐步縮減規模,所有的市場都會遲早收到美國利率市場發出的行動信號。外匯投資者也不例外。美元多頭看好美國利率上升,一直在等待利率攀升時建倉或者增持美元多倉。
可過去三周的價格走勢一直在挑戰上述視美國利率上升而動的共識。到目前為止,本月美元對歐元、日元和加元都在上漲,8月是今年第一個美元對一籃子發達市場貨幣集體走高的月份。
更異乎尋常的是,美國利率本月一直走低。美元走強和美國利率回落同時出現,這是本世紀金融危機以來少有的現象。是純屬巧合還是市場在告訴我們新的格局已經到來?

Woo的上述疑問其實和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此前表達觀點相同。後者認為,歐元的支撐力量開始瓦解,隨著各國采取多樣化外儲的行動,資金流入歐洲債市和股市的速度在變慢。
對上述美元走高的同時美債收益率回落的現象,Woo給出的解釋是:
1、投資者可能在撤出歐洲債市,進入美國債市;
2、並非所有的跨境交易都利用外幣對沖外匯風險。
舉例來說,為期十年的歐元兌美元直接遠期外匯合約目前匯率接近1.55,這意味著,除非十年內歐元兌美元升破1.55,否則歐洲的投資者就可以憑借持有10年期美國國債、拋售同期德國國債獲利。
Woo認為:
如果上述推測理由無誤,海外投資者購買美國國債的規模就會增加,美元將是主要受益者。歐元對美元過去三個月一直下跌,但利差的反應滯後。過往經歷顯示,利差還有很大的空間進一步跟上匯率的腳步。
在歐洲資產方面,Woo發現,歐元區邊緣國家債券出色表現的勢頭從第三季度初開始就在減慢。
8月以來西班牙10年期國債與同期德國和美國國債的利差已經擴大。如果再持續一周,8月將是去年11月以來首個西班牙與德國10年期國債利差並未收窄的月份。
Woo認為,這與歐元區固定收益資產的需求最終開始反轉的可能性一致。

諾基亞啟示錄:轉變基因是決定企業生死的必答題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09/146489.html
i黑馬:基因是種神奇的存在,幾乎像命運一樣決定企業的未來。吳軍在《浪潮之巔》中對IT巨頭興衰給出的一個難以反駁的結論就是“基因使然”。承認或不承認,基因就在那里。
盡管BAT各自在身邊畫了一道無人能闖的勢力圈,卻誰都沒有能從自己的圈里超越出來。不僅超級大國的版圖幾經震蕩而未改變,新浪也靠媒體基因在微博領域擊退了騰訊、搜狐和網易的屢次挑戰,這在顛覆劇情不斷上演的互聯網的確有違和感。

百度挾互聯網搜索的超級入口一度信心滿滿的沖擊電商和即時通訊,結果有啊、樂酷天和百度“Hi”都在被記住之前就被忘記。打著望遠鏡還找不到對手的阿里巴巴跨出電商平臺就步履艱難,接手門戶網站雅虎中國後一路敗績。站內搜索一淘和購物通訊工具旺旺至少在阿里體系內還使用,而本指望挑戰微信的來往像發射失敗的火箭,靠廣告閃亮一下便掉頭向下。萬能的騰訊站在6億QQ用戶肩膀上仍然未能做好拍拍,搜搜堅持多年還是不得已並給搜狗。
基因是不分國界的。谷歌可以從搜索做到操作系統、智能眼鏡和無人駕駛汽車,但做出來的Buzz、Wave甚至Google+都無法動搖Facebook的社交網絡。除了面對谷歌,Facebook的感覺大概好不到哪里。小紮(Zuckerberg)不僅沒搶到Twitter的飯碗,連和細分社交領域的SnapChat掰手腕都屢次敗北。電商霸主亞馬遜可以橫掃圖書和百貨,但向垂直母嬰產品網站Quidsi(Diapers.com)一再發動價格戰都無功而返,不得不拉下面子和沃爾瑪拼了一路競價才收購到手。收購看上去是解決單一基因缺陷短平快的辦法,不過除了Google對Android和Youtube這樣氣質相近的產品之間的收購,異質企業和產品之間的收並購成功率實在不高。說起來默克多還收購過Myspace,最後剁手價賣了。不怕剁手的雅虎瘋狂收購了數不清的公司也沒能實現轉型,大概唯一投資成功的就是高價上市而可以大撈一票的阿里巴巴。
基因說似乎有足夠的理由統治下去,但似乎也有足夠的例外證明企業的血統並不總是一成不變的。三星起於制糖成名於電器電子,不僅產業鏈覆蓋處理器、內存、面板、家電,三星手機更是唯一一家可以和蘋果抗衡的移動終端品牌。通用電氣(GE)產品則從飛機發動機、發電機、醫療器械橫跨到金融服務。比亞迪同樣把生產線從電池、新能源、面板延伸到終端消費品汽車和手機(ODM)。樂視從視頻網站開始延伸到制片、互聯網電視、手機甚至是樂視生鮮。這些企業很難說基因是固定不變的。Twitter創始人之一多西(Dorsey)創業成功後轉到不相關的支付產業創立了同樣成功的Square。鋼鐵俠馬斯克(Musk)在把第三方支付工具Paypal賣給eBay後不停步的創立了火箭制造和太空運輸服務公司SpaceX,和更加大名鼎鼎的傳奇電動車制造企業Tesla。
喬布斯證明人類除了可以登月,還可以從做Apple臺式機轉行到NeXT做服務器再到Pixar拍動畫片然後回蘋果變本加厲地做iPod、iPhone和iPod。王興同學可能也屬此另類,居然從校內到海內、飯否再做到美團網,一個人穿越Facebook、Twitter和Groupon。
企業的基因是由人來體現的,但一家缺乏某種產品基因的企業往往並不缺乏有這種產品基因的人。由於種種原因,即便強大如Google、亞馬遜的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也很少成功。但原亞馬遜全球供應鏈副總於剛創立的1號店則完全沒有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平庸影子。普遍認為阿里巴巴系創業員工都有深刻的阿里/電商基因,但多少有些尷尬的是阿里無論多努力也無法突破的社交導購在前阿里人面前倒似乎不是問題。
蘑菇街4名創始人中包括CEO、CTO和CMO共有3位來自淘寶。唱吧則是前阿里人陳華打造的一款基於社交的音樂產品,至今是各路風投的寵兒。白鴉連續創業的第二個社交導購產品口袋通顯露比第一個項目”Guang.com”更好的潛力。比阿里更尷尬的大概是網易。如果前員工李甬創辦的粉筆網和猿題庫以及方三文創辦的雪球財經還都有網易的教育基因和內容基因,前員工屢屢在網易被認為缺乏基因的即時通訊和社交領域爆紅則是丁磊難以接受的。中國互聯網唯一能挑戰QQ的YY出自網易前總編李學淩之手,另一位前總編唐巖則打造了微信頭號挑戰者陌陌。
企業基因的現象如此複雜,到底有沒有轉基因?為什麽會發生轉基因?這些問題的解釋取決於如何理解基因。
複雜的東西本質可能是簡單的。企業基因不是以自然界的DNA雙螺旋形式客觀存在,而是存在於企業的文化和價值觀當中。決定企業基因的最重要因素是產業特點和老板性格。做奢侈品和做能源產業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拼長線投資的醫藥研發和短平快+供應鏈控制的生鮮電商亦無法交集,這些區別是產業的特點決定的。同屬地產行業中的萬科和萬達,除了各自細分領域的不同之外更大的不同在於管理層的理念差異。老板的性格往往比產業特點對企業基因影響更大。即使馬雲換位做IM而馬化騰換位做電商,阿里依然如炎上之火而騰訊依然如深流之水。王健林獨掌的萬達和王思聰入夥後的萬達已判若兩家公司。Tom Anderson分析Google為什麽難以做好社交時準確指出布林和佩奇作為創始人的清一色理工男背景使Google過於迷戀算法,Google有數不清的天才懂數據,但他們卻不懂人類。吳軍總結騰訊為什麽沒做好搜索時給出的答案是搜索需要長期投入和技術積累。騰訊理解產品和社交很深刻,在運維技術方面也有很好的沈澱,但對搜索的理解深度始終無法比肩谷歌和百度。
技術革命和用戶習慣變遷使互聯網時刻處在變革之中,轉變基因對很多企業來說不是一道可選題而是決定生死的必答題。趕不上互聯網班車的柯達、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紛紛退到謝幕的邊緣,證明了馬化騰關於巨人倒下身上還是暖的著名預言。驚覺變革的企業為避免淘汰拿出破釜沈舟的勇氣。長虹啟動向家庭互聯網解決方案轉型的互聯網戰略,蘇寧頂著巨虧把幾乎所有業務轉型線上,海爾以不轉型毋寧死的姿態重組架構,新東方提出寧可在改革的路上死掉也不願死在原來成功的基因里。改變的前提是承認必須改變,連百度也徹底放棄對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的看低,轉而以追趕獵豹的速度向移動轉型。從2012年至今在股價和市場上的表現來看,李彥宏的及時轉彎在一定程度上是拯救了百度。
基因既然是企業的文化和價值觀,轉基因就不是動外科手術而是從根本上改變企業文化和理念。企業文化和互聯網和行業發展同步,就不會輕易被淘汰;企業的理念如果能領先,就可能去顛覆別人而不是被別人顛覆。轉基因很大程度上並不要求企業對新進入的細分領域有太多經驗,而是首先要求企業很好的把握互聯網思維。雷軍從軟件領域成功轉到不熟悉的硬件領域,對所謂互聯網思維的純熟運用是最根本的原因。硬件經驗基本為零的樂視推出顛覆級產品超級電視,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充分運用平臺和協同的力量。不論錘子手機能否成功,英語教師羅永浩做錘子粉絲成功了。羅老師起家的新東方做粉絲文化比任何一家網站都早,從這個方面來看羅永浩在基因上早有優勢。
企業轉基因的本質是改變思維模式和價值觀,把創新和溝通融入到產品設計和運營之中。用一個統治當下的詞來說,轉基因就是有了互聯網基因。
來自HSCB的環保行業報告:是時候轉變重心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198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0-13 21:42 編輯
來自HSCB的環保行業報告:是時候轉變重心 作者:Thomas Zhu
在占中事件持續沖擊以及海外市場回調等多重因素打壓,港股短短一個月間跌逾10%,多數個股泥沙俱下。環保股雖然也順勢調整,但是其抗跌性在弱市中顯露無疑。格隆匯持續看好環保股的邏輯依舊沒有任何改變。本期港股那點事接著分享來自HSCB關於環保股的研究報告。
以下是報告的摘要內容:
Fresh momentum. Recent sitevisits and roadshows have highlighted two industry surprises and renewed ourconfidence in China’s environmental story. We were surprised to learn there ismore new water BOT tendering than expected – driven by previous over-statementof the treatment ratio, increasing sewage discharge from urbanization andgovernments pushing forwar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our view. In addition,a massive waste-to-energy (WTE) project in Hangzhou highlights that landfillsare filling up fast, and we think the Street has missed large, high-return,low-risk projects in major cities where WTE construction has fallen far behindthe 12th FYP.
最近的調研和路演都強調了兩個市場驚喜從而加強了我們對中國環保的信心。由於之前誇張的水務處理比例,城市汙水排放的增加和政府大力強調環境保護,我們發現新的水務BOT項目超過了我們的預期。此外,一個杭州的大型垃圾發電項目說明垃圾填埋場的負擔繼續加重,我們認為投資者沒有從中國主要城市的高回報低風險的垃圾發電項目中收益,因為垃圾發電建設明顯落後於十二五規劃。
Time to shift focus. While we continue to likeoperators (e.g. Beijing Enterprises Water (BEW)), we think Sound Global (SGL)can outperform from its strong engineering, procurement and construction (EPC)business. EPC earnings often beat expectations during upcycles and we see thishappening for SGL with the unexpected amount of new projects, a pick-up in Chinadomestic peers’ growth, and accelerating upgrades and industrial/rural sewageconstruction from the upcoming Action Plan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aterPollution. In addition, we believe SGL’s recent share price drop has factoredin near term negatives from the proposed deals in September and the marketshould start focusing on the long-term positives.
是時候轉變重心 盡管我們繼續推薦運營商(比方北控水務),我們認為桑德國際可以在他的EPC業務中表現強勁。EPC在升級改造中的收入總是超過我們的預期,由於桑德國際有很多新項目,我認為這種情況正在發生,並且受益於大陸同行的發展,加速升級和工業和生活汙水建設來自接下去的汙染控制計劃。此外,我相信桑德國際最近股價的下跌是受近期負面消息的影響,而市場應該開始關註長期發展。
We reiterate OW on BEW and China Everbright Int’l(CEI) on strong EPS growth (~25% CAGR from 2014-16e) and further EPSupgrade potential on the two industry surprises. We initiate on Dynagreen (DNG)with OW(V) on EPS recovery, potential to lower finance costs, visible growthtrajectory and its SOE background. We upgrade China Conch Venture (CCV) to N(V)after its recent share price weakness.
由於EPS的強勁增長(25%左右的複合年增長率),我們重申對中國光大國際和北控水務的買入評級。由於EPS的恢複,公司的增長潛力和更低的財務成本,可見的增長軌跡和國企背景,我們首次對綠色動力環保給予買入評級。我們在中國海螺創業股價持續走弱的情況下上升了對其的評級至中性。
公司名稱 | 評級/目標價/催化劑 | 北控水務(0317.HK) | 評級:買入 | 目標價6.1HKD | 潛在收益15% | 業務概覽:汙水處理龍頭 | 投資主題:1)汙水處理費上升。2)處理量增加 | 催化劑:並購,稅費上升,政府政策/強調環境保護 |
|
| 海螺創業(586.HK) | 評級:中性 | 目標價6.1 | 潛在收益10% | 業務概覽:水泥回轉窯城市固體廢物焚化 | 投資主題:看好水泥磚窯固廢處理,但增長估值合理。 | 催化劑:獲得新垃圾焚燒項目,WWCB投入商業生產 |
|
| 中國光大國際(257.HK) | 評級:買入 | 目標價:12.6 | 潛在增長21% | 業務概覽:垃圾發電,汙水處理 | 投資主題:1)危廢物處理。2)垃圾發電。3)汙水處理擴張。4)和漢科環境的協調效益 | 催化劑:獲得新危廢處理垃圾發電項目,漢科完成,近一步的政策,環保的強調 |
| 綠色動力環保(1330.HK) | 評級:買入 | 目標價6.5 | 潛在收益:25% | 業務概覽:按合約算,中國第三大垃圾發電 | 投資主題:EPS增加,財務成本下降,可視的增長軌跡,國企背景 | 催化劑:項目開始建設,獲得新項目 |
|
| 桑德國際(967.HK) | 評級:買入 | 目標價11.5 | 潛在收益40% | 業務概覽:汙水處理市場的EPC和BOT | 投資主題:新項目,EPS增長,汙水處理題標 | 催化劑:穩定的EPC訂單,BOT項目,並購,債務成本下降,政策引導 |
|
高善文:中國經濟出現深層次轉變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747
本帖最後由 股語者 於 2014-11-21 08:54 編輯
高善文:中國經濟出現深層次轉變
作者:高善文
本文為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在“2014年中國投資年會·北京”上所作的主題演講:
各位尊敬的來賓早上好,一進會場就感覺今天是投資領域的一場饕餮大餐,我們知道無論是對中餐而言,還是對西餐而言,第一道端上來都是涼菜,所以我先給大家呈現一道開胃的涼菜,一會兒真正的主菜和大餐還在後面。
根據日程的安排,我大概有15分鐘的時間非常簡要地向大家匯報和介紹一下我們對於明年就是2015年經濟以及資本市場的一些傾向性的看法和判斷,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般而言,從媒體的情況來看,現在大多數的經濟觀察家對於現在經濟的情況,以及2015年經濟走勢的判斷都是比較謹慎,比較負面的。存在著廣泛的共識,認為經濟存在著下降的壓力。
從大家所討論經濟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來看,實際上過去幾年以來,整個經濟在歷年討論的時候都面對的一些問題,比如說產能過剩,比如說經濟結構的轉型非常困難,再比如說房地產市場面臨著很深度地調整,再比如說金融風險的持續的暴露。在內外各種負面因素的作用下,過去幾年整個的經濟增長率總體上來講,一直在波動下行。
在這個背景下,特別是今年下半年8月份以來經濟增長率又經歷了一輪新的下沈,這個背景下大家對明年的經濟增長看好非常保守。現在媒體報道的情況來看,一般認為明年政府有可能把經濟增長率的目標從7.5向下調整,這個反映了保增長的壓力,在市場上被證明是非常困難的。
所有這些對經濟相對比較謹慎的看法,我個人都同意存在著非常合理的基礎,但是我個人認為,如果非常近距離去觀察經濟數據,在整個的經濟增長率不斷下行,整個需求看上去非常弱的背景下,在過去一年以來,我個人認為,中國經濟在比較深層次層面上,也正在經歷一些非常重要,非常積極地變化。
這些重要和積極的變化,對經濟增長率的支持作用和影響,不見得現在立即或者已經體現出來,但是從這些變化的內容來看,我們認為,整個經濟在非常內在的層面上,在很多方面已經開始好起來。
我們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個方面簡要看一看過去三年多的時間,整個的經濟增長率,一個非常清楚的事實,不管用什麽樣的口徑和指標去看,過去接近4年的時間里,整個經濟增長率總體來講都是在波動,經濟增長率的底部越來越深,而且經濟增長率經歷一輪又一輪的減速,以工業增長率來看,增長率是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這個點在數據上是非常清楚的。
從一般的道理上來講,在經濟增長率日漸下沈的背景下,企業面對的基本問題就是需求越來越弱,需求越來越弱的背景下,正常的反映是企業產品的價格越來越低,企業的盈利越來越差,需求越來越弱的背景下,這是一個正常的反映。
如果看一看中國的工業品價格的情況。我們看到同期中國工業品的價格,短期之內經歷了很多反反複複上下的波動,如果集中觀察每一輪工業品價格波動的底部,我們會看到工業品價格波動最深的底部出現在2012年的年中,2013年以來,總體上來講,工業品價格波動的底部已經在明顯地擡升了。
2013年中的經濟增速,比2012年更低,但是工業品價格波動的底部高一些。這個工業品價格波動高一些,可能有一些偶然短期不可持續的擾動的因素。今年上半年整個經濟增速的底部實際上比去年年中比前年要更深,但是工業品價格的底部比以前的底部淺的多。
那麽今年8月份,這一輪經濟下沈,把經濟增速打到了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從現在看到的價格底部而言,這個比2012年、2013年高的多。最近一輪價格下降有一部分是全球原油價格下降的原因,今年以來全球原油各價格的下降是出乎預期,如果把全球原油價格的價格影響剔除以後,我們發現8月以來這一輪的底部比年初的底部更淺一些。
整個經濟增速是越來越低,整個工業品價格的底部在2012年或者是2013年之間某一個時候已經形成,從那以後價格的底部越來越高,這一點表明在經濟的深層次,在發生一些積極地變化。
然後我們還可以從另外一個層面去看經濟的變化,就是看企業的盈利。企業的盈利可以從很多口徑看,看工業企業,看國有企業,或者是看上市公司,在這里,我們看的是上市公司的數據,但是我們強調是對工業企業,對國有企業,數據的趨勢是一樣的。
在過去幾年經濟增長率越來越低的背景下,在這張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實際上企業盈利的底部,以營業利潤率來度量,盈利的底部在去年的上半年到三季度之間某一個時候,已經出現。
從去年四季度以來,甚至有的看法會認為從去年三季度以來,企業的盈利總體轉入了一個上行的過程。企業盈利的改善,不僅僅在上市公司層面上能夠看到,在國有企業在工業企業層面上,以利潤率以毛利率這些指標來度量,是非常清楚的。
利用率的改善在非常早期,大家曾經認為這些因素是不可持續的,來自於費用的下降等等。到現在為止,從後來披露更多的數據來看,實際上利用率的改善更大程度上來自於毛利率的改善,毛利率的改善,並不來自銷售收入的上升,實際上經濟增速的下降,顯然表明銷售收入在下降。毛利率的改善在銷售收入下降的背景下,企業的成本下降更快,並且具有比較明顯可持續性。
大家都說,說股票市場有泡沫,股票市場存在很強的投機性,從這個角度,從企業盈利改善的角度來講,我們也許可以提供一個合理的視角來理解,為什麽今年總體上來講,A股市場的表現是不錯的,為什麽總體上A股的市場總體表現還有兩位數的上漲,很多人說跟小股票,跟投機有關系,實際上大股票的漲幅也是在兩位數,這個反映了對企業繼續改善的預期。
這一方面是企業盈利改善看起來出現比較明顯的趨勢,另外一方面是企業產品價格的底部,在不斷地擡升。這些因素都出現在整個需求在繼續下降,都出現在整個的經濟增長率、工業增長率的底部越來越深的基礎上。
這些因素合並在一起,告訴我們什麽,告訴我們的是,在經濟的深處,經濟正在發生一些深層次的變化,這種深層次的變化,就是在連續幾年下降的過程之間,企業逼迫進行供應鏈的調整,所謂供應鏈的調整,比如控制成本、改善管理,比如說削減投資,投資更多主要集中在技術進步、新的產品的研發這個領域。
所有這些,在經營困難和需求下降的條件下都構成了企業供應鏈的調整,但是價格底部的擡升和盈利的改善,發生在需求減速的背景下,表明企業供應鏈的調整,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面,已經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那麽從一些我們現在可以獲得的數據來看,我們傾向於相信,目前看到供應鏈的調整在未來一段時間不會戛然而止,而是沿著我們過去一兩年看到的趨勢發揮作用,這樣的條件下,除非需求出現非常意外大幅度地下降,否則企業盈利改善的趨勢就很可能能夠維持,而在企業盈利能夠維持的條件下,無論是對資本市場而言,還是對經濟最終需求的恢複而言,都會提供一個非常基本和積極的動力。
我們再花一點點時間討論一下房地產市場的情況。從房地產市場的情況而言,我們觀察過去十幾年,中國商品房銷售的平均增長率,過去十幾年以來盡管房地產市場的銷售增長率在短期之內的波動非常大,但是如果我們把這種波動以3到4年為周期,分解為一輪一輪的周期,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增長率的波,總體上來講,是在不斷下降的。房地產銷售的可維持的銷售面積的增速,在過去十幾年中軸水平總體來講是很穩定的下降,每一輪周期都下降5個百分點到7個百分點。
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這一下降的過程應該沒有結束,我個人的看法是,從2015年到2020年房地產銷售可維持的增速,也許就在2%、3%的水平上,應該在正的水平上,在一個非常低的水平上。
第二個,我們同樣去對比新開工的情況,我們會發現,在大多數時候,新開工的情況與銷售的情況是一致的。但是在金融危機前,有一段時間驚人的例外,在金融危機前後,中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的平均增速大概13%,但是商品房新開工面積的增速高達21%,新開工面積的增速遠遠高於商品房銷售面積的增速,意味著在商品房的領域,出現了嚴重的存貨積累。
觀察房地產企業上市公司的數據,在那一段時間出現了嚴重存貨積累的情況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因為現在房地產市場整個在趨勢上的變化,因為房地產企業,現在總體上有非常嚴重的存貨積累,所以整個的市場看起來比較確定已經進入了一個去存貨的過程,而去存貨的基本特點,意味著未來新開工面積要大幅度低於銷售面積,這建立在整個的銷售面積的增速,在繼續大幅度下降的基礎上,在這一意義上來講,房地產對整個經濟在未來比較長的時間之內,拖累作用都不會很快地消失。
但是盡管如此從銷售面積的情況來看,如果我們合理地認為未來房地產長期可維持的銷售面積很可能,應該不會明顯地低於零的水平,今年八九月份,房地產銷售最低的時候大概接近負15%,這一水平即使考慮下降以後的銷售面積的增速,仍然顯得明顯偏低,考慮到房地產市場政策的調整,包括相關信貸政策的松動,我們認為房地產銷售面積,以銷售面積同比增長率而言,這個同比增長率應該已經出現。
10月份房地產銷售面積,當月已經拉升到負2%的水平。從歷史數據上看,房地產市場銷售面積的波動,可以比較穩定地領先於房地產的新開工和房地產的投資情況,這一實質,平均來講,可能接近兩個季度,房地產銷售業績在今年八九月份達到底部,並且在明顯拉升的背景下,我們相信盡管目前房地產新開工和投資的情況仍然再繼續下沈,明年二季度下降的壓力很可能會逐步地消失。
房地產新開工和投資的情況在明年2季度以後出現一定程度的好轉,至少不繼續對經濟形成很大的拖累,這種前景還是可以預期和可以指望的。這個層面上,我們想說房地產市場對整個經濟的壓力是長期的我們所體會和感受到的壓力,相對長期的一個正常的壓力,仍然有一些過大,就是長期來講,房地產市場對經濟有一個壓力,我們感到的壓力和長期維持的壓力更大,而現在感受到的更大的壓力將會逐步消失,這個對經濟形成一些積極的支持作用。
當然在消費,在整個產業結構的一些其他層面上,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或者是繼續看到一些比較積極的變化。從這些積極的變化來看,我們想說的是,盡管從總量數據上來看,整個經濟趨勢面臨著下降的壓力,我們很難斷言這個下降的底部會立即出現,但是從經濟深層次很多的運行的結果來看,我們相信整個經濟運行的質量在明顯地改善,供應鏈的調整在取得成效,企業的盈利已經開始出現比較明顯的回升,並且企業明顯的回升在股票市場得到很好的確認。
我們看到房地產市場在短周期的波動,銷售的增速開始觸底,同時在產業調整的其他層面上,我們看到積極的發展,這些發展,我個人的看法,都表明過去幾年的經濟增長率的下降,正在接近底部水平,即便現在不是底部水平,很可能正在接近底部水平。
整個經濟很可能在即將或者很快引入一個新的相對更好一些的增長的過程和發展階段,而這些變化,在股票市場上,看起來已經得到了一部分的確認,但是股票市場我個人認為,仍然會用更長的時間去調整和適應新的看起來在逐步改善的企業盈利,逐步改善經濟增長的變化。( 阿爾法工場)
|
高盛:“中性”降息定調關鍵 溫和措辭才意味著政策轉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233
針對上周五中國央行意外降息,高盛發布報告稱此次降息本身並非通常意義上的貨幣政策放松。降息對經濟增長較為有限,主要影響可能來自信號或信心渠道。高盛預計短期內央行進一步降息或者全面降低準備金的概率較低,但如果大幅走低的銀行間利率未能為增長註入動力,則降息降準的概率將會上升。
高盛報告表示,央行將此次降息定義為“中性”操作至少有兩個可能的原因。首先且更為重要是,嚴格來講,此次降息本身並非通常意義上的貨幣政策放松。降息後銀行的有效存款利率不大可能明顯變化。降息前,許多銀行的存款利率已經接近浮動區間上限。降息後,在高貸存比環境下,銀行存款與非存款儲蓄工具之間的競爭激烈,許多銀行將會充分利用上限的提高將存款利率上浮至新上限附近(基本與之前的上限相同),因此有效存款利率以及銀行的資金成本幾乎未變。此外,降息本身並不意味著央行增加(基礎)貨幣數量或降低貨幣價格。
過去幾年,盡管實際增長勢頭和貨幣狀況發生了明顯改變,但央行在描述經濟狀況(“合理範圍內”)及其政策立場(“穩健”)的措辭幾乎從未發生大的變化。央行偏離其通常措辭的門檻似乎頗高 – 且如果央行的確開始使用更加溫和的措辭時,這可能意味著政策將大幅放松。

在降息在放松融資狀況以及促進信貸增長方面成效上,高盛認為意義不大。高盛表示,降息本身不大可能對融資狀況產生明顯的直接影響。在融資方面,實際上有效存款利率不大可能大幅改變。從銀行資產來看,降息對兩類借款人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現有借款人和潛在借款人。現有借款人可能從中受益,因為許多貸款利率以基準利率為參考且至少每年調整一次。值得註意的是,許多現有借款人將主要受益於銀行利差的收窄,而並非資金成本的下降。假設由於有效貸款利率下降 30 個基點,因此中期企業貸款存量將部分受益於降息,則企業每年節省的總利息成本約為人民幣 1,000元。這並非微不足道,尤其是對財務狀況壓力較大的企業而言,但從宏觀經濟角度而言這一節省給增長註入的動力有限。
對潛在借款人而言,降息的傳導作用要小得多。畢竟,由於銀行資金成本變化可能不大,其貸款定價也不會發生顯著變化。此外,即便新的借款人的確受益於貸款利率的下降(例如,如果銀行的貸款定價嚴格追隨基準利率),但由於利差下降,銀行是否願意增加貸款供應並不明確。在貸存比較高的情況下,經銀行間利率調整後,基準利率調整對社會融資規模的影響往往有限。鑒於此次降息有效存款利率的變動幅度有限,因此信貸生成受到的影響可能會更加平淡。


在央行未來的決策上,高盛稱同業利率——邊際資金成本的主要決定因素,並且是央行控制流動性閘門的首要渠道——可能仍需明確下降才能對增長產生顯著影響。從最近甚至是降息前的長期利率下降判斷,市場人士(包括銀行)確實已經預期在可預見的未來,貨幣狀況將給增長帶來相當的支撐。因此,通過降息發出意圖信號但不以進一步實際放松來支持的做法產生顯著影響的可能性非常小。
預計短期內不會進一步降息。降息基本上存在兩種可能的情況:i) 有效存款利率降幅較小(不降息或者降息被利率上限更大的靈活性所抵消)而基準貸款利率顯著下調——此次降息即與此相似;ii)有效存款利率和基準貸款利率均顯著下調(存款利率的下調沒有完全被利率上限靈活性的增加所抵消)。央行按情況(i)的方式降息的可能性很小。在這種情況下,銀行資金成本仍不會出現顯著變化。
以情況(ii)的方式降息可能性更大,盡管未來數周內該概率仍相對較低。如上文所述,在這種情況下,不但居民可支配收入會受到沖擊,而且存款外流壓力也會加大。如果/當非存款儲蓄的利率下降並接近存款利率時,這一方式降息的可能性會上升。
高盛仍預計短期內不會全面降準,盡管可能性已有所上升。全面降準意味著更明確地轉向政策放松模式,部分原因在於這種做法對於(基礎)貨幣的規模和價格具有直接影響。此外,在必要時,常備借貸便利、中期借貸便利、公開市場操作等更靈活的工具可提供銀行間流動性,除非外匯流入在更長的時間內持續放緩,否則這些工具更受到決策者的青睞。
高盛全文報告請點擊:PactA9.pdf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