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英語退出高考看教育模式轉變 熊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14290102ean2.html

近期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透露高考將取消英語考試的消息引發許多討論。完整的消息為英語退出高考,改為社會考試。學生高中三年可以考多次,成績和大學英語四六級一樣分等級,高考招生時,不同的學校會對英語提出不同的等級要求。

其實民間取消英語高考呼聲由來已久,以往教育部總是持反對態度,如今在呼聲漸消之際反而主動取消英語高考,令許多人覺得意外。筆者以為取消高考英語只是中國教育制度眾多改革中的一點,這意味著中國教育制度正逐漸改變以往僵化低效的模式,向更加靈活,更滿足個人以及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方向轉變。要理解這種轉變,首先必須瞭解中國經濟目前正經歷的轉變:在低端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因成本,環境以及人民幣匯率等因素逐漸退出中國的今天,服務業正日漸成為中國吸納勞動力就業的最大產業。有鑑於此,李克強總理於2013年9月曾指出:服務業是新支撐點,作為最大的就業容納器,將為經濟轉型緩解壓力。

服務業之所以能吸收大量的勞動力,原因在於其無法規模化,機械化,甚至大部分服務業無法貿易化,比如理髮就是必須在一定時間內提供一對一服務,護士在一定時間內只能對一個病人提供護理服務。此外,服務業不僅可以吸收大量的勞動力,作為無法規模化,機械化以及貿易化特性的副產品,從低端製造業中退出的勞動者,進入服務業後,收入會得到極大的提升。因此我們可以觀察到發達國家雖然沒有大量的製造業,但中產階級的人口占比最高,反而製造業就業人口占比高的經濟體,收入結構呈金字塔結構。對於服務業這種特性,美國經濟學者富克斯(1968)曾經根據美國服務業的數據得出結論:服務需求的收入彈性大於1,而需求價格彈性較低,這意味著服務不僅消耗國民收入中越來越大的份額,同時也吸納了國民就業中越來越大的份額。以日本為例,隨著日本進入後工業時代,製造業從業人員佔比在1992年達到頂峰之後便一路下降,在此後支撐日本就業的便是以商業與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特別是其中的醫療,護理,餐飲業等,數據上,日本服務業就業人口占比接近70%,產值佔GDP比重接近75%。

如果承認中國經濟向服務業的轉型方向的趨勢無法避免,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服務業與製造業的不同:服務業所提供的就業崗位豐富多樣,所需技能亦各不相同,與製造業,特別是中低端製造業所需的統一規格就業崗位形成鮮明對比。公共基礎教育作為國家為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培訓主要機構,面對中國經濟產業結構的這種轉變也必然作出相應的變革。以歐美日發達經濟體為例,歐美日發達經濟體整體劃分為高端製造業以及與之配套的生產性服務業,以及普通服務業,與此相對應的教育結構為在普及型基礎教育之上對高級精英教育與職業技能型教育有清晰的劃分。前者更加注重高級知識的掌握與探索,以在全球化中設計與製造出富有競爭力的產品,後者更加注重服務業中相關細分行業的職業技能培訓。所以在歐美日可以很容易找到這樣的例子:許多非大學畢業勞動者,即使不會外語以及簡單的數學運算,收入不低於坐辦公室的大學畢業生,原因就在於他們在各自所處的服務業領域擁有一項生存技能,而社會給與這些技能足夠的回報以支持其足以以此為生,達到小康生活水準。當然這些例子的對立面,則是它們一些精英教育培養出來的優秀畢業生能力極強,不僅基礎知識紮實,亦極富創造力,能夠在高端製造業的研發與設計方面走在相關領域的最前沿。

結合發達國家經驗,對即將進入以服務業為主的中國而言,繼續保持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對公共財政資源而言是一種無效浪費。具體來說,比如外語教育,對大部分服務業從業者而言,外語並非一項必須的生活技能,即使對於需要外語的一部分服務業,對於外語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在此情況下,由國家統一提供外語教育產品,其必要性前提已經不復存在。同時我們必須意識到,由國家提供的公共外語教育本身也是低效的,簡單的例證便是大量學生在經歷9年的英語教育後仍無法與外國人有效溝通,甚至閱讀外文都存在極大困難。語言作為一項交流技能,將這部分教育交由社會,採取市場化的原則提供產品,顯然更加高效,更何況在目前社會上已經有一套比學校外語教育更為完整有效的教育體系與評價系統,這也為逐漸減弱,乃至取消公共外語教育提供社會基礎。而對於公共教育而言,國家在有限的資源下增加對普通大眾在文學,社會道德以及相關服務業知識技能方面的培訓,更加符合中國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求。如果我們關注社會觀點,可以發現這幾年「大學無用論」正在民間興起,一些輿論認為這是中國大學教育陳腐沒落的標誌,在筆者看來,「大學無用論」恰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下的自然產物:一個日益發達的經濟體,給予社會勞動者更加廣闊的就業方向與選擇,並非人人都過獨木橋才能養家餬口。而中國目前一刀切的教育體系並不能滿足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背景下勞動者對特定知識技能的需求。實際上,據中國教育協會會長透露,在取消英語高考的同時,教育系統將加強語文與數學的教育,同時,教育部最近提出將接近85%比例的普通高校轉型為職業技術學院,這些轉變與取消高考英語結合在一起,正是對中國經濟結構轉變的配合呼應。

一些觀點認為取消英語高考會增加個人負擔,筆者以為這種觀點仍舊停留在過去,忽視了當今社會所面臨的經濟結構改變。整體而言,取消高考英語雖然不可避免的弱化公共英語教育水準,但這塊的短板可以由更加高效的社會外語教育機構提供。簡單的分類,對於未來立志進入商業或者服務業的學生而言,與其花時間與金錢在並無必要的外語學習上,不如分配資源在與其未來相關職業的學習上,更有助於其在就職中提高競爭力,並在職業生涯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品質。而對於未來職業規劃中需要外語的學生,在社會上接受由更加高效的外語教育機構所提供的服務產品,即使支付些費用,但從時間與成效上看性價比更高。

綜合來說,在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背景下,中國教育體制改革正在拉開序幕:建立多層次,滿足多需求,由國家與社會相結合共同提供教育產品的時代正逐漸到來,而英語退出高考只是其中的一步。這種變革,無論對社會還是個人都極有益處。


原文發表於2014-5-27東方早報-上海經濟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0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