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電盈是一間有特別個性的上市公司︰沒有搞作的時候,它真的完全無新聞,但每當電盈主席李澤楷有財技搞作,傳媒和股民的情緒立即變得激動。近日李澤楷再成為市場焦點,原因是他夥同電盈第二大股東網通提出私有化電盈計劃。 私 有化計劃公布後,市場反應是一面倒不贊成,認為出手太低,而且所用的手段有問題。私有化作價是4.2元,比停牌前的2.75元電盈股價有53%溢價。值得 注意是電盈股價過去多年絕大部分時間未低於4.2元,近期股價大幅下跌,主要是受金融海嘯拖累,李澤楷是趁市場大幅回落提出私有化電盈。所謂私有化作價相 對於電盈2.75元「海嘯價」有可觀溢價,大部分股民不以為然。「海嘯價」根本不能反映電盈真正價值。 作價太低是一個問題,但這問題有 方法解決,就是把作價提高,這可能正是李澤楷的策略;先提出一個較低價錢,試探市場反應,視乎反應再作調整。這樣做一方面可順應民意,另一方面收「林行止 公社養豬」效應。可是私有化計劃牽涉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關於電盈小股東對李澤楷處事手法有意見,這問題我想不出解決方法。 私有化計劃指 出交易完成後,電盈將會立即向銀行大規模舉債,然後向李澤楷和網通這兩位大股東派發特別股息,金額達170億元,比他們為私有化動用的資金還要高,即是兩 位大股東不付分文便取得電盈所有股權。傳媒訪問股壇老行尊蔡陳葆心,問她對電盈私有化的看法,她一語中的︰「股東應該不會贊成這次私有化計劃。收購價是否 合理已不是焦點,問題在於收購手段。」 李澤楷不付分文就把電盈私有化,電盈小股東心裡不是味道是正常反應。私有化計劃完成之前和之後,電盈 主要資產依然是HKT,不管李澤楷搞什麼財技,怎樣把HKT左撥右撥,搬上搬落,具盈利和舉債能力始終是HKT。既然電盈在私有化完成後有能力向兩位大股 東派發170億元股息,為何不選擇現在就把特別股息派發予所有股東?相信電盈小股東大都不介意先收一筆現金(每股約2.5元),然後持有負重債的上市公司 股票。多年來股東經歷電盈一項又一項財技活動,本已變得麻木,但今次私有化計劃大股東和小股東的利益未能一致,甚至是對立,引起的負面情緒相當大。 有 一則消息,香港傳媒沒大加報導,電盈小股東得悉後可能更加不開心。《金融時報》引述私募基金界人士說話,他們得悉李澤楷提出每股作價4.2元私有化電盈後 大為不悅,並期望電盈小股東反對(The private equity guys are furious. They can only hope the minorities won't accept it),因為私募基金較早前提出收購HKT的作價高於每股4.2元。電盈出售HKT股權予第三者,假如把收取得來的現金用作派發特別股息,全體股東受惠, 李澤楷和小股東的利益一致。為什麼出售HKT計劃告吹後,立即出現李澤楷和小股東利益對立的私有化計劃?電盈兩大股東憑着HKT向銀行取得貸款派息予自 已,證明金融海嘯沒有影響銀行對HKT借貸能力的信心,為何電盈跟私募基金的交易告吹? 電盈私有化計劃帶出一個有趣問題:公司私有化後派股 息予股東,是交易之後的事,為何李澤楷要事先張揚,令小股東情緒激動?他可否不作一聲,待電盈變成私人公司後,派息予股東便不用公諸於世。我相信李澤楷是 迫不得已才把全盤計劃公開,他很清楚私有化後派息予大股東會引起小股東不滿。沒辦法暗度陳倉地進行,我估計原因是周正毅案的陰影。 金 融界聽到「周正毅」這三個字立即面色變白。今年九月,多名財經人士被判入獄,罪名就是在收購上市公司的公告中,隱瞞關於新大股東在收購後的後着。周正毅案 之後,財經人士的處事態度必定寧枉不縱,假如電盈私有化的時候,不披露交易完成後派高息的資料,有可能要負上法律責任,今時今日沒有人願意冒這個險。電盈 小股東有機會知道李澤楷的後着,可能要多謝周正毅。 電盈小股東現面臨兩難情況︰不私有化電盈,股價短期內難見4.2元,但在海嘯中低價售股離場,條氣可能不順。投資股票應該是理性行為,所有事情以今日環境來考慮,可是李澤楷卻每每觸動電盈小股東的感性神經。當感性壓倒理性,電盈小股東有可能為反對而反對。 上期《Dear Jimmy》刊登後,原來在中環惹來極大迴響,很多人問我索料,究竟肥佬黎輸了幾多,據聞有對沖基金經理更走上門找他投資。 原來當經濟下滑,香港人不只身家減了,幽默感也同步萎縮,竟然有人誤會這遊戲文章真有其事。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
| ||||||
金 融海嘯之兇,是我們這一代企管人前所未見,在我們認知範圍內的應變策略可能完全無效。作為海嘯中一員搏鬥者,我率先承認自己不時的無知和無助,企管人掉以 輕心的後果是必死無疑,所以要提醒自己在混亂中須找出求生之道。你們沒看錯,本文標題是「求生」,不是「致勝」,捱得過海嘯,企業自然變得強健,問題是許 多企業將會捱不過,即使捱得過也可能五癆七傷。保持基本狀態捱過海嘯,在最困難時間過去後儘快彈起,是本手冊的核心精神。 1. 改變思想狀態和思考框架。現在不是逞英雄時候。你可能聽過Google是在科網泡沫爆破後才冒起,蘋果是在泡沫爆破後才推出iPod。在所有人最驚恐之時 可能是最佳進攻時機,但不要忘記一間Google背後有一萬個失敗個案。你有信心自己是萬中無一的Google 嗎?我認為「一萬比一」的對賭搏不過。 我 不是建議大家為保守而保守,環顧各行各業,衰退情況無一倖免,策略轉向保守是因應實際需要。世事萬變但始終不離供求,當需求在短時間劇跌,這跌勢可能來自 客戶的即時恐慌,但更有可能證明客戶的即時反應是對,甚至是他們太樂觀。各行各業需求正收縮,企業除了轉向保守別無他法。這時候搏反彈、扒逆水、堅信自己 是Google的心態,我認為不切實際。 2. 保存現金。我讀過一篇文章,某美國創投基金負責人寫信給所有基金有份投資的企業,勸告這些企業要儘一切能力保存現金︰「你要把手上每一分一毫當作你最後籌 集到的資金。」科網泡沫術語Burn Rate重返企業界,所有人都在計算,假如生意繼續不景,手頭現金可捱多久。Burn Rate現在用於所有企業,不單止科網股。 曾幾何時,企業持太多現金是管理層不夠進取的表現,不少對沖基金把這類企業視為狙擊目標。今日連 通用電氣進行正常融資也遇上困難,其他企業不消提。香港中小企不停大聲疾呼,要求銀行放寬信貸,我肯定他們無論花多大氣力都是徒然。我相信銀行管理層正在 不停進行反思,提醒員工Lost Opportunity 和Lost Loan的分別。 上市公司回購股票,不錯可提升每股盈利,但股價殘 至如此地步,市盈率是4.4倍跟4.6倍有分別嗎?在這時候多留一點現金在身邊,是更穩妥的做法。滙豐股價跌至70多元,去年滙豐派息每股7元,用現股價 計算息率9釐。我可以想像到在滙豐董事局會議上出現這對話︰「我們的股價這麼殘,是市場迫使我們減股息。即使股息減至每股5元,息率也有7釐,我們算是仁 至義盡。」我找不到這番話不合理之處,我認為上市公司在這時候為面子派高息反而是不負責任行為。 3. 專注供應鏈上每一環節。過去一段時間,企業全力開源進攻,各部門積聚不少贅肉,這是瘦身良機。你以為已經瘦無可瘦,但危機中又可找到幾磅肉。以生產商為 例,最容易找到贅肉的地方是物料和製成品庫存。以前環境好,所有預測都「預鬆」,一層一層「預鬆」製造出大量贅肉。企管人請相信我,你親自花三數天時間分 析庫存記錄,必定有意想不到收穫。海嘯中所有企業被迫要Fit,生產和服務要隨傳隨到,還要快而準兼平,不可能「預鬆」,捱過海嘯後你會發現整個團隊都很 Fit,這可能是在海嘯的得着。 後勤工作例如人事、IT、財務等,通常是最容易,但最不應該開刀瘦身的部門。企管人普遍心態認為這些部門只懂用錢不懂賺錢,因此首先開刀。這些部門瘦身後造成的傷害通常不容易察覺,到察覺的時候,公司可能已到了死亡邊緣。 4. 保持團隊完整性,即是不要裁員。我總覺得以裁員去節流是太容易、太明顯了;海嘯不似是顯淺課題,需要深度的應變,單一招裁員似乎略為膚淺。假若海嘯持續一 段長時間,莫非要持續裁員?當然公司冗員過多,必須採取果斷行動,但較重要思考是為何出現冗員,是否企業的定位出現根本性問題。海嘯中誰幫得手應該一目了 然,到現在才研究裁員,可能為時已晚,更有可能是錯放了重心。當所有人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力量,積聚起來衝去同一方向的力度可以很大,在海嘯中求生,就是需 要這度力。這不是虛無的社會責任,這是實在的理性計算。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 ||||||
| ||||||
我 認為王維基出任亞視行政總裁,是近年最震撼的企管新聞。震撼不在於傳媒着眼的「電訊魔童」、「殺價天王」、「化敵為友」等,而是一間公司的最高領導人同時 出任另一間公司行政總裁。換上另一人,傳媒必質疑當事人不務正業,身兼兩職導至兩頭不到岸;傳媒沒注意到這一點,或者是對他工作能力的肯定。歷史上同時出 任兩間非關連企業領導者的個案絕無僅有,或者這現象反映當事人的無比自信心,因為其他人不敢或欠缺機會嘗試。我即時想到的罕有例子,是喬布斯(Steve Jobs)同時兼任Pixar和蘋果電腦的行政總裁達九年時間。 97年喬布斯帶着Pixar 行政總裁的身分重返他有份創立的蘋果,他花了好幾年時間逐步把蘋果變身,推出iPod等一系列破格產品,創造出蘋果今天的盛世。同一時間Pixar做得有 聲有色,成為合作夥伴迪士尼的搖錢樹;06年迪士尼收購Pixar,喬布斯成為迪士尼最大個人股東。論成就,把王維基和喬布斯相提並論,可能有人嫌遙遠一 點,但論創業精神、創意、「硬淨」、「跌低起番身」等質素,形容王維基為港版喬布斯,我認為不過分。看來王維基身兼兩職不一定阻礙他發揮所長。 從 客觀環境分析,以王維基的成就,他不用接手管理亞視來證明自己的能力,相信亦不會是貪圖亞視行政總裁薪金,究竟動機是什麼?我被電台拍檔「陸軍裝」一言驚 醒︰王維基可能是在進行收購前的盡職審查(Due Diligence),即是入去「睇辦」,覺得有得做就注資做大股東,覺得不對路就拍拍屁股走人,美妙之處是可任睇任玩兼有錢收。或者「陸軍裝」看法過分 計算,其實王維基是有心人,憑信念為理想奮鬥。姑勿論動機是什麼,王維基須面對扭轉亞視弱勢的挑戰,我較有興趣是王維基成功機會有幾多。 王 維基宣布加入亞視的新聞發布會,是我見過的發布會中最特別一個。王維基流露澎湃自信,準確掌握傳媒發問的重心,回應時有虛有實、有條有理,一方面令人懷疑 他是否較適合幕前工作,另一方面贏得不少人的尊重。可是,感性尊重始終須讓路予理性分析,我預言王維基走不出前人的失敗下場,線索來自於新聞發布會後亞視 高層合影的大合照。 亞視積弱成因除了是無綫實力太強,主要是控股權經常易手,員工無所適從。過去二十年亞視無時無刻改革,唯一不變的就是不停要變。亞視團隊永遠包括兩類人︰求變改革勇士和萬變中不死,字典裡沒有「我不懂服侍的老闆」的生還者。 王 維基一手湊大城市電訊,一兵一卒,一草一木都在他親身領軍下成長。據聞王維基做事投入,屬落手落腳型領袖,由他去帶領一群受他影響的同事,做起事來自然得 心應手。王維基在亞視須依靠的團隊長期受壓,士氣低落,外間對這團隊的能力評價甚低。在亞視工作,初進去的時候部分人是胸懷大志的改革勇士,但不消一會便 會被現實環境同化為生還者。亞視高層大合照中的生還者,說不定曾經是改革勇士。 王維基以清晰姿態上場,團隊中可能有人真心相信他能扭轉全 局,他應該能享受一個為期數月的蜜月期,期內搞作一浪接一浪,可是當團隊發覺原來轉變其實不大,一切很快便回復舊貌。亞視所面對的對手,除了是不爭氣的自 己,還有無綫這部精密機器;多年來此消彼長,雙方在實力上的鴻溝可能已無法拉近。另一個強勁對手姓「金融」,名「海嘯」。 或者把王維基和喬 布斯相提並論真的不貼切,較傳神的比較是亞視一哥陳啟泰。陳啟泰假如在無綫,他的對手由年青偶像林峯到性格巨星夏雨,源源不絕出現,不要說做一哥,要站穩 一席位也不容易。陳啟泰在亞視這小魚塘是大魚,即使在亞視做一哥也有一定知名度和曝光率,有助他在外邊賺錢,這是一個精巧計算。 假如我是陳啟泰,我望亞視愈衰愈好,因為我志不在此,亞視做得好,必吸引大量年青偶像、性格演員等過檔亞視,到時一哥地位難保。王維基動機假如是「睇辦」,亞視愈做得衰,日後他的入股價就愈便宜。王維基上工後,第一個要接見的員工,應該是陳啟泰。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
| ||||||
每次聽到雷曼迷債的新聞,心裡都不舒服,因為新聞內容總是令人失望,不是政府財金官員口出無法兌現的豪言,便是銀行不斷以程序做藉口拖延回購方案。身為局外人,除了是同情苦主,我們什麼都做不到。 最 近我讀到一篇駭人的報導,法律專家估計雷曼的破產程序可能需時十年八載才完成。該專家指七年前爆煲的Enron,破產程序仍在進行中。雷曼破產之時負債總 額逾6000億美元,數之不盡的雷曼苦主遍布全球,雷曼破產程序的複雜程度遠超Enron。沒有人想到雷曼會倒閉,即使是雷曼自己在破產前一年動用逾七億 美元回購股份,平均回購價是50美元。 很快便會出現大量關於金融海嘯的書籍,我認為這些作者無法逃避一個問題︰為何死的是雷曼?金融海 嘯發生至今出現財政危機的金融機構,包括AIG、房利美、房貸美、花旗銀行等,它們由美國政府直接注資打救;投資銀行例如貝爾斯登、美林、高盛、摩根士丹 利等也靠美國政府在幕後施以援手,才能渡過危機。規模比雷曼小的有之,虧損情況比雷曼嚴重的亦有之,但這些金融機構或投資銀行通通用美國納稅人的錢來拯 救,為何唯獨不救雷曼? 今年3月,貝爾斯登首先爆煲,當時美國政府認為貝爾斯登在金融業跟行家的關係錯綜複雜,若貝爾斯登倒閉必定牽連很 大,所以不可不救。最後美國政府為貝爾斯登部分債項包底,並安排摩根大通收購它。今年9月,雷曼出現財政危機,美國政府選擇不救,原因是美國政府以為當時 的金融系統能承受雷曼倒閉的衝擊,並且避免因政府一救再救引發出來的道德風險。但我認為不救雷曼,是美國政府在金融海嘯至今最錯的決定。 投 資銀行聘請學歷最高的僱員,使用最先進的資訊和交易系統,但其實維繫着整個行業的主線,是最原始的一個「信」字。雷曼和高盛的交易員在電話中的一個 「Done」字,就完成千萬美元計的交易,不用白紙黑字,不用律師去確認交易真確,靠的是一份信任。這份信任不是來自交易員的個人誠信,而是來自雷曼和高 盛過去一百幾十年建立的互信關係。每年靠「Done」字完成的交易數以百萬宗,出現「反口」或爭拗絕無僅有,因為投資銀行尊重和珍惜彼此間建立的互信關 係。 美國次按潮爆發逾一年,投資銀行不是完全缺乏危機意識,過去一年各自加強風險管理,想盡辦法壯大資本基礎,嚴陣以待;但事實證明投資銀 行低估了次按的殺傷力。投資銀行防禦措施做得不足,某程度上咎由自取,可是美國政府不救雷曼,這決定把投資銀行一百幾十年建立的互信關係一下子摧毀,我認 為美國政府的錯誤決定是金融海嘯的轉捩點。 美國政府拯救貝爾斯登,只是救債券,沒有救股票。業內人士支持這做法,因為他們認為投資者應明瞭 投資股票比投資債券的風險高,投資者期望從債券得到的保障和回報有別於股票,若不救債券會打擊遍布全球的投資者信心,讓貝爾斯登債券違約,有可能引發國際 連鎖反應;這是雷曼破產之前大部分人的假設。 雷曼破產之前,沒有人想像過一間歷史悠久,規模龐大的投資銀行所發行和擔保的 債券會出現赤裸裸的違約。雷曼破產把所有人喚醒,原來投資銀行規模大不是信心保證,原來投資評級良好的債券會違約,最致命的是沿用了一百幾十年的 「Done」字原來未必可靠。雷曼引發的不只是影響自己的問題,而是投資銀行業界徹底信心崩潰。雷曼破產之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立即陷入財政危機。 美 國政府不救雷曼的兩大原因——認為金融系統承受得起衝擊和避免引發道德風險,從投資銀行業界的信心崩潰,可見美國政府錯判金融系統承受衝擊的能力。雷曼破 產之後,美國政府相繼注資AIG、花旗銀行等私營企業,沒有人再相信美國政府會讓有規模金融機構倒閉,道德風險已成笑話。我要回到最原先的問題,為何不救 雷曼? 雷曼迷債苦主發夢也未想過,他們會被捲入一場國際金融風暴;金融歷史必會記載遠在香港有數萬名迷債苦主在海嘯中淹沒,當中不少人一生積蓄化為烏有,原因是美國政府神推鬼摃,單單不救雷曼。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 ||||||
| ||||||
一 年前,某本地銀行職員向客戶推銷雷曼結構產品:「陳太,買這隻債券產品,穩陣過做定期。」從客觀技術層面看,銀行職員的游說可能沒有問題,關鍵在於「穩 陣」二字。過去一百年,投資者依賴穆迪(Moody's)和標準普爾(Standard and Poor's)兩間評級機構發出的債務評級,來衡量債券產品的穩陣程度。一年前雷曼評級是A,相比大部分根本沒有評級的本地銀行,那時候銀行存戶保障上限 是十萬元,因此說買雷曼結構產品比定期存款「穩陣」,單從債務評級標準來看,邏輯上可以成立。 至於法律上能否成立,留待法院判決。 以上邏輯,對損失畢生積蓄的雷曼苦主彷彿是冷血荒唐話,雷曼怎能是A級企業?A級企業怎能一夜倒閉?投資者為何要相信評級機構?評級機構究竟是何方神聖?金融海嘯中關於評級機構的表現,憤怒的不止雷曼苦主,還包括全球金融界。 穆 迪和標普是私營企業,穆迪是美國上市公司,標普是美國上市公司的附屬公司,它們過去一百年壟斷評級市場。 1909年John Moody創立穆迪,定位是以獨立身分為美國政府和企業所發行的債券進行評級,評級資料以訂閱形式售予投資者。這營運模式非常合理,以香港人熟悉的地產市 場作例子,賣家付錢做的物業價格評估只能作參考,買家或銀行必會自掏荷包去做評估——誰人付錢或多或少影響評估的公正性。到了七十年代,債券市場急速膨 脹,需要評估的債券數目,遠超願意付款訂閱評級報告的投資者,評級機構的營運模式出現了重大改變:評級費用由發行債券者支付,即是說,雷曼的A級評級是由 雷曼付款去做。 明眼人一看便知這營運模式存在利益衝突,評級機構從發行債券者身上賺錢,難免會受到「衣食父母」影響,投資 者可理直氣壯質疑評級的公正性。評級機構提出兩個自辯:一、評級機構設有防火牆,隔開做評估的分析員和招攬生意的銷售員;二、評級機構為全球千千萬萬政府 和企業做評級,每一單位佔評級機構整體收入很少,不足以左右評級機構的決定,而評級機構也不會為少許生意破壞其商譽。投資者大致上接受這解說,況且投資者 根本沒有選擇。近年雖然有其他評級機構加入市場,兩大評級機構仍壟斷市場,不過投資者對評級機構的信任因金融海嘯完全粉碎。 到了今日,相信大部分對財經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次按危機最大殺傷力不是來自按揭本身,而是環繞着按揭衍生出來的結構產品。按揭輸贏多少有數得計,可是結構產品是場外對賭,對賭銀碼比按揭高出千百倍,是金融海嘯的兇手。 過 去幾年,投資銀行一手發明、包裝、推銷結構產品,起初投資者大都看不懂,投資銀行首要任務是拿到投資者可接受的評級。可是結構產品複雜至極,評級機構不得 不邊學邊評。後來結構產品發行規模以幾何級倍升,評級機構對利益衝突的自辯開始動搖。由於結構產品太複雜,評級機構處於被動位置,分析員的工作某程度上須 依賴設計結構產品的投資銀行協助做評級,令防火牆出現裂痕。此外,產品愈複雜,收費當然愈昂貴,結構產品逐漸成為評級機構主要的收入來源。去年首季,結構 產品佔穆迪收入逾五成。 雷曼爆煲之時評級是A, 評級機構的解釋是它們不可能預計到投資者信心會全面崩潰,而且它們提供的評級只是一個意見;評估的資料來源全來自發債者,沒有理由因為投資者被誤導,而要它們負責任;評級機構發出的評級是相對,而不是絕對比較…… 評 級機構是否要為它們在金融海嘯的「表現」付出代價?監管者會否堅持評級機構要「人頭落地」?我相信不會,評級機構未來一段時間或會保持低調,火勢過後可繼 續跳舞。幾年前Enron爆煲,監管者曾指評級機構應負上責任,但考慮到若兩間評級機構變成一間,日後情況會更惡劣。評級行業跟會計行業不同,會計界有五 大,即使減去一間,仍有四間;最後監管者決定向會計師開刀,五大變四大。 免死金牌是壟斷的好處,另一好處是暴利;穆迪可能是全球利潤最高的大型企業,去年利潤是營業額的五成,比微軟和埃克森石油更高。誰人對這類壟斷型企業感興趣?穆迪最大股東是畢非德。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 ||||||
| ||||||
一 個月前電台拍檔劉少坤在節目介紹一篇文章,文章部分內容震撼至令我墮入其中,一直思考着,我把所想的整理後介紹給讀者。這篇文章是麥堅時企管顧問 Gordon Orr 在《麥堅時季刊》撰寫的《Seven Ways China Might Surprise in 2009》,其中一個預言是中國政府宣布2020年全國一半車輛用電池發動,並立即投放數以百億元做電動車科研。這個預言大膽至極,不要說全國一半車輛, 即使只是一成也有機會改變中國以至全球政治、經濟、環保等領域。 電動車是汽車工業的烏托邦,幾十年來不斷有人研究,但成果一直欠奉,至 今仍未有汽車生產商能推出價廉物美的電動車。大家可想像到,製造汽車是複雜和需要龐大投資的工業,由外行人去推動電動車發展,成功機會微乎其微,但由汽車 業自行推動卻出現矛盾︰假如電動車真的普及起來,現有燃油車相關資產可能一文不值,即「倒自己米」,因此汽車業界對電動車發展一直以來的態度是愛理不理, 一方面做些少功夫應酬環保分子,另一方面確保電動車停留於實驗階段。 全球汽車業現陷於危機,主因除了經濟不景和油價波動,最重要是生產商態度傲慢,漠視消費者對汽車要求的轉變,只顧製造耗油量大的車輛,碰上油價急升和環保意識抬頭,令生產出來的汽車跟市場脫節。面對危機,汽車生產商醒覺到發展電動車是刻不容緩。 汽 車業在發展中國家處於起步階段,所背負的燃油車包袱較輕,繞過發達國家燃油車發展路途,把資源專注於發展電動車,既合理又配合時勢。有一個科技詞語形容這 類跳級式發展,叫Leapfrogging,意思是後進參與者繞過現有較落後、較昂貴、效率偏低技術,直接跳向最新技術。最明顯例子是發展中國家電訊市場 沒走過固網電話之路,一步就跳進流動電話階段。 發展中國家的汽車業,論規模,中國最龐大,她的燃油車包袱其實不輕。可 是細看之下,這個包袱不只單由中國背負。中國汽車業已有二十多年歷史,行業由中外合資企業壟斷,所說的中外合資,一直以來生產技術由外方提供,中方只配合 技術以外範疇。這些年來外方一直不願意轉移核心技術到合資企業,中國汽車業實在由外資汽車企業控制着。近年中資企業頻頻走出去收購外國破產車廠,目的就是 希望得到生產技術。因此,中國汽車業所受到的打擊,短期經濟損失有外資企業分擔,長期經濟果實卻可獨自享用。 中國是全球最大石油入口國之 一,對石油需求將不斷上升。近年中國不惜老遠跑到非洲、中亞等地開拓石油資源,無非是不想過於依賴傳統石油出產國。可是,在蘇丹、尼日利亞等政權不穩國家 進行石油工程,中國一直負上間接幫助暴政罪名,不停受發達國家道德衞士批評;一心只想開拓石油來源,卻惹來滿城風雨,中國有苦自己知。石油政治已成為所有 國家領導層最煩惱課題。假如發展電動車可大幅減低對石油入口的依賴,又可避免犯上政冶不正確罪名,對國家領導人來說是美妙音樂。 香 港政府推行政策面對最大的阻力來自財閥,由財閥組成的利益集團經過幾十年千錘百煉,已成為一頭猛獸。由港英到特區政府,施政單位或是默許、或是出手一起 幹、或是委屈至「眼淚在心裡流」,跟財閥關係已到了難捨難分境界。相反中國政府推行政策,特別是環保這類牽涉龐大商業利益的政策,不時顯出無後顧之憂的決 心,出手乾淨利落。全力推動電動車發展,中國將一躍成為全球環保道德霸主。 麥堅時的預言是2020年中國一半車輛是電動車。從零開始,這目 標看似遙遠,但有誰敢質疑中國下定決心後的一股力量?問題是中國政府是否願意這樣做。政治上,中國可減低對石油依賴,提高國家穩定性;經濟上,損失有數得 計,受重創的大都是中外合資車廠,現在鼓勵企業提早轉型,長遠未必是壞事;環保上,推動電動車是無可置疑的趨勢。當其他國家左顧右盼,得個講字的時候,今 年中國率先向全球宣布,將不惜代價Do The Right Thing,全國支持電動車工業。我期待這一天來臨,這真正是中國人的光榮。 究竟電動車的目標數量是一半或一成已不重要,這宣布將影響全世界。有一間香港上市公司身處這驚天動地轉變中,下星期介紹。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
2009-01-15 NextMagazine | ||||||||||||||||||||||||
「十 年股」是我創造出來,這名詞其實不應存在,因為投資者可隨時買賣,無必要被鎖死十年。我創造「十年股」本意是說明投資者可長時間安心持有某些優質股票。 02年8月28日,我寫了《十年股事幾番新》,列出我選「十年股」的條件;翌日以《找到十年股》揭曉。我特意避開滙控、中移動等藍籌股,選一間中小型上市 公司,除了希望讓投資者獲得可觀回報,更想投資者能目睹它茁壯成長。 我選了大家樂。十年期限過了逾半,且看暫時成績表︰當時大家樂股價 約5元,現價15元,其間股息合共2.1元,投資表現跑贏所有相關指標指數。我選大家樂因為我是它的忠實擁躉,對它的產品質素和服務水平瞭如指掌。我太太 對飲食要求甚高,認識我之前她甚少光顧大家樂,我唯有以「巡視十年股業務」為理由,才能說服她同行。 我寫「十年股」文章之前和之後不認識大 家樂管理層,直至去年在一個上市儀式遇到大家樂主席陳裕光,他把收藏多年的「十年股」剪報給我看,告訴我當年被選中,公司上下都很興奮。去年,大家樂成立 40周年,它出版《為你做足100分》,陳裕光問我可否在書中收錄兩篇「十年股」文章,我的回覆是與有榮焉。真的,我為曾經推介過大家樂為榮,每次我光顧 大家樂都懷有巡視業務的心情。我跟大家樂這段緣很明顯,為何我最近當上大快活的獨立董事? 大概是04年,當時我在金鐘上班,公司的電梯大堂 對正大快活。忽然間,大快活由毫不討好的小醜標誌變身成排山倒海的橙色攻勢,我感到事態不尋常,為了「十年股」,我必須親身刺探敵軍情報。當時大快活累積 多年虧損,跟大家樂比較是此消彼長,可是這場橙色革命看得出策動者下定決心,付出不少心血,我光顧後肯定這場革命必有成果。 那時候我在香港 大學教授一個通識教育課程,打算邀請一間上市公司負責人跟學生見面,我想到大快活;這想法除為了教學,亦帶點私心,我想近距離細看大快活對「十年股」的威 脅有多大。我聯絡大快活主席羅開揚,他一口應承,還記得第一次跟他見面,就是在金鐘大快活大堂正中長枱位置。 那一堂是不一樣的「CEO對 話」,羅開揚沒標榜自己怎英明神武、智珠在握,反而不停回憶自己做得有幾差。我嘗試打圓場︰「這一年turn around做得不錯呀。」他答︰「做得好何需turn around,就是做得差才要turn around。」兩個小時真情剖白,完全沒有虛浮口號。 羅 開揚告訴學生一個故事,我聽過後也心中一沉。大快活委託一間廣告公司做focus group調查,分析中式快餐集團定位,focus group說出各快餐集團令他們聯想到的熟悉人物︰大家樂是劉德華,代表正氣、成功;美心是陳方安生,代表斯文、大方;大快活是……盧海鵬。With due respect to盧海鵬,這個定位是大快活不願聽到的。羅開揚說︰「從廣告公司返寫字樓途中,車上所有高層職員沒有人出過一粒聲。大家都知道,再不去改、再不去變,我 們隻有死路一條。」 橙色革命的背景不是歡呼聲,而是由一群處於谷底的企管人發動,他們跌過痛過,累積長時間打逆境波經驗,他們不願認輸,痛 定思痛,決心把公司僅餘資源背水一戰,發動橙色革命。大快活從94年至03年,十年內八年錄得虧損,累積虧損5億元。04年至08年,每年錄得盈利,累積 盈利3億元。這場橙色革命的第一波無疑是成功,扭轉消費者對大快活的看法(今日做focus group調查大快活不會是盧海鵬吧〔!〕),但面對經濟逆境和激烈競爭,革命尚未成功,大快活仍須努力。沒有多少人會邀請我出任獨立董事,可能是我形象 不夠「友善」。羅開揚知我作風而邀請我出任獨立董事;我接受了邀請。 香港三大中式快餐集團大家樂、大快活和美心,在源源不絕的海外競爭者加 入市場的情況下依然屹立不倒,提供高質素產品,方便的分店網絡,不斷改進服務水平,是優質企業典範,這是香港人的福氣。過去經歷證明三大中式快餐集團之間 的競爭並不是零和遊戲,它們互不相讓,力求上進,不斷創新,把這個「餅」愈做愈大。 我的「十年股」依然是大家樂,它是行業一哥;我會用心履行職責,為大快活做事;我為有份參與中式快餐業感到榮幸。 *上期特刊「我最多埋怨自己運氣不好,從來沒有懷疑自己的才華」,出自《新不了情》,得獎者是Ringo Ng。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附錄: 2002-08-28 HKEJ
2002-08-29 HKE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