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韓FTA實質性談判結束 大米、汽車不在免關稅之列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511

MAIN201411101435000101311718445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實質性談判於周一正式結束,兩國在投資、金融等領域達成數十個協議。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中韓FTA談判於2012年5月啟動,是我國迄今為止對外商談的覆蓋領域最廣、涉及國別貿易額最大的自貿區。 

據韓聯社報道,兩國在服務、投資、金融、通信等22個領域達成了協議。中國首次將金融、通信、電子商務列入FTA: 

在貨物貿易方面,兩國將在20年內對以產品品目為準90%以上的商品撤銷關稅。具體來看,中國將對以產品品目為準91%的商品、以進口額為準85%的商品(1371億美元)撤銷關稅。韓國則將對以產品品目為準92%的商品、以進口額為準91%的商品(736億美元)撤銷關稅。在立即撤銷關稅的商品中,以進口額為準,中國為44%,韓國為52%。但是汽車沒有被列入關稅減免對象。 

在農副產品方面,兩國將對以產品品目為準70%以上、以進口額為準40%的商品撤銷關稅。這是韓國簽署的自貿協定中最低水平,而且大米被完全排除在協定之外,辣椒、大蒜、洋蔥等主要調味蔬菜和牛肉、豬肉、蘋果、梨等610多個品目被列為撤銷關稅例外產品。

鑒於汽車沒有被列入韓中FTA關稅減免對象,預計韓國汽車制造商將加快中國本土化戰略步伐。

韓聯社援引分析稱,汽車未被列入韓中FTA談判關稅減免對象,符合兩國汽車行業的利益。目前,中國對進口車征收22.5%的關稅,韓國對進口車征收8%的關稅。韓國汽車行業一直擔心若汽車關稅被分階段撤銷,對中國出口量較大的高檔汽車雖會受益,但長期來看,韓國汽車行業難免受到沖擊。這是因為韓國汽車制造商已在中國建立大型工廠並構建生產和銷售體系,目前這些廠商對中國出口規模並不大。去年,現代汽車和起亞汽車在中國生產和銷售的車輛共達157萬余輛,而從韓國出口到中國的汽車僅為4.8萬多輛。

相反韓國自中國進口的汽車量可能會大幅增長。尤其是大眾、奧迪、寶馬、豐田等深受韓國消費者青睞的進口品牌在出口到韓國時被撤銷關稅,韓國或將成為“進口車天堂”。韓國汽車產業協會相關負責人預測,因為在韓中FTA談判中汽車沒有被列入關稅減免對象,今後韓國汽車制造商將進一步加強中國本土化戰略。

官方數據顯示,中國是韓國最大貿易夥伴,2013年雙邊貿易達到2289億美元,相當於韓國1.08萬億貿易總額的21%。

《華爾街日報》認為,對於正在努力推高中國在亞洲地區貿易協議中的地位的習近平來說,中韓FTA是個意外的勝利。習近平希望利用周一和周二在北京召開的APEC領導人峰會來推動一個以北京為中心、全太平洋範圍的地區貿易協議,即亞太自貿區協議(FTAAP)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687

台灣沒FTA出口輸人?畫錯重點了

2014-11-24  TCW

 

經濟學概念不管對錯,影響力都比一般人想像還大。實業家自認不受任何概念影響,殊不知他們往往是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凱因斯(John M. Keynes)這句名言,用來形容當前關於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的討論,完全適用。

許多人認為自由貿易協定的好處,就是「別國降低我國出口品的關稅」,壞處是「我國降低外國進口品的關稅」。因此,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出爐,韓國享受出口中國零關稅,台灣享受不到,對台灣就不利。

這種思維正是「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因為它不過是十六至十八世紀歐洲「重商主義」謬論的翻版。「重商主義」認為,出口好,進口壞,因此一國要擴大出口,減少進口。自由貿易協定的讓利、早收清單、緩衝期等,都是這種思維。

但貿易的真正好處,不在出口,而在進口。一個人每天工作,以換取食衣住行各種產品,他是「出口」勞務,「進口」財貨。他絕不會說:我要盡量多出口勞務,盡量少進口財貨。因為「進口」才是目的,「出口」則是獲得財貨的手段。

現有論調犯重商謬誤保護國內產業,反傷害整體

有些人說,沒有出口,就沒有收入來購買進口。但為什麼我們能出口呢?這是因為我們進口別人的東西,別人才能買我們的東西。就如農夫用米向裁縫換衣服,農夫若不進口衣服,裁縫的衣服賣不掉,買不起農夫的米,農夫就無法出口。

同樣的,當台灣減少對中國的進口,也就減少中國人出售給台灣的財貨,他們能向台灣人買的東西也變少,台灣出口就下降。沒有進口就沒有出口,把「增加出口」當好事,「開放進口」當壞事,這正是當前不少人對自由貿易協定的誤解。

目前各國減少進口的手段,都是對外國進口品課關稅。事實上早期關稅比較像「過路費」:任何財貨出口或進口,經過海關都要課稅。但「重商主義」興起後,關稅就變成只對外國進口品課稅、本國出口品不課稅;其目的是要保護國內產業,免於受外國進口品競爭。

但此舉結果卻是犧牲其他產業,整個社會財富也因此下降。十九世紀初,英國頒布「穀物法」,對國外進口的小麥、大麥課極高關稅,以保護本土農業。英國國內糧食價格因此大漲,當時的英國工人,必須為糧食支付更多錢,他們變更窮,糧食短缺與暴亂也開始出現。

同時在法國與匈牙利等國家,因為英國不進口他們的穀物,他們就沒收入買英國的製造品,英國出口也開始減少——這是「沒有進口就沒有出口」的另一例證。結果是英國的城鎮工人也開始失業。在曼徹斯特,有一千六百家工廠被關閉,二千多個家庭連床都被抵押,一萬二千多個家庭接受貧困救濟。「穀物法」最後是造福了農業,但卻犧牲了社會其他大部分人的利益。

自由貿易協定可以增加出口,但這並不是它真正的好處。它真正好處在於:降低我們對外國進口的關稅,也就是取消對國內產業的保護,讓其他人不用再犧牲自己來造福他們。

以遊戲機大戰為例美國沒保護微軟,市場雙贏

同時,降低外國進口的關稅,讓國內產業和國外產品在同一立足點競爭,國內產業才有誘因提升競爭力,他們才會提供更物美價廉的產品,這對社會才是真正的好處。

舉個現實例子:日本索尼的PS4,是近來最熱賣的遊戲主機,它的主要對手是美國微軟的Xbox One。據彭博(Bloomberg)今年三月調查,PS4在世界各國售價(換算成美元),美國市場是全球第二便宜,而全球售價最高的則是巴西,在巴西買一台可在美國買四台,原因是巴西對進口品課極高關稅(在巴西買iPhone也是全球最貴)。

相對來說,美國對像PS4這類進口品,關稅幾乎是零,因此消費者用低價就可買到此產品。在美國市場,PS4銷量幾乎是對手Xbox One兩倍。假如美國政府想保護美國企業,它可對PS4課高關稅,扶植微軟來對抗日本索尼。

但美國政府卻沒這麼做。微軟沒有美國政府保護,在面臨PS4競爭下,它宣布Xbox One在美國降價,Xbox One銷量因此增加兩倍以上。結果是廣大消費者享受到更物美價廉的遊戲主機,遊戲軟體銷售量也因此增加,更多其他人分享到了好處。若當初美國政府想保護微軟員工,對PS4課高關稅,最後微軟工人的處境會變好,但整個社會一定會變更糟。

以英國穀物法為例英先降進口稅,法國跟進

台灣能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雖然不多,但不代表我們不能從貿易獲得好處。即使別國不降關稅,我們自己調降外國進口品關稅,我們也可得到好處。

一八四六年,英國廢除穀物法,實施單邊自由貿易,不管別國是否降關稅,英國主動調降進口品關稅。結果是英國產業競爭力大增,各國都想買物美價廉的英國貨,最後是法國和英國簽署世上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法國主動調降來自英國進口品的關稅。

目前對自由貿易協定的流行看法,多集中在「爭出口」,但其實更有利的做法是「爭進口」——主動調降進口品關稅。這個做法一來操之在我,二來可提升我們產業競爭力,三來最後也能擴大我們的出口。「爭進口才能爭出口」,這才是我們對自由貿易協定應有的正確認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41

台灣沒FTA出口輸人?畫錯重點了

2014-11-24  TWM
 

經濟學概念不管對錯,影響力都比一般人想像還大。實業家自認不受任何概念影響,殊不知他們往往是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凱因斯(John M. Keynes)這句名言,用來形容當前關於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的討論,完全適用。

許多人認為自由貿易協定的好處,就是「別國降低我國出口品的關稅」,壞處是「我國降低外國進口品的關稅」。因此,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出爐,韓國享受出口中國零關稅,台灣享受不到,對台灣就不利。

這種思維正是「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因為它不過是十六至十八世紀歐洲「重商主義」謬論的翻版。「重商主義」認為,出口好,進口壞,因此一國要擴大出口,減少進口。自由貿易協定的讓利、早收清單、緩衝期等,都是這種思維。

但貿易的真正好處,不在出口,而在進口。一個人每天工作,以換取食衣住行各種產品,他是「出口」勞務,「進口」財貨。他絕不會說:我要盡量多出口勞務,盡量少進口財貨。因為「進口」才是目的,「出口」則是獲得財貨的手段。

現有論調犯重商謬誤保護國內產業,反傷害整體

有些人說,沒有出口,就沒有收入來購買進口。但為什麼我們能出口呢?這是因為我們進口別人的東西,別人才能買我們的東西。就如農夫用米向裁縫換衣服,農夫若不進口衣服,裁縫的衣服賣不掉,買不起農夫的米,農夫就無法出口。

同樣的,當台灣減少對中國的進口,也就減少中國人出售給台灣的財貨,他們能向台灣人買的東西也變少,台灣出口就下降。沒有進口就沒有出口,把「增加出口」當好事,「開放進口」當壞事,這正是當前不少人對自由貿易協定的誤解。

目前各國減少進口的手段,都是對外國進口品課關稅。事實上早期關稅比較像「過路費」:任何財貨出口或進口,經過海關都要課稅。但「重商主義」興起後,關稅就變成只對外國進口品課稅、本國出口品不課稅;其目的是要保護國內產業,免於受外國進口品競爭。

但此舉結果卻是犧牲其他產業,整個社會財富也因此下降。十九世紀初,英國頒布「穀物法」,對國外進口的小麥、大麥課極高關稅,以保護本土農業。英國國內糧食價格因此大漲,當時的英國工人,必須為糧食支付更多錢,他們變更窮,糧食短缺與暴亂也開始出現。

同時在法國與匈牙利等國家,因為英國不進口他們的穀物,他們就沒收入買英國的製造品,英國出口也開始減少——這是「沒有進口就沒有出口」的另一例證。結果是英國的城鎮工人也開始失業。在曼徹斯特,有一千六百家工廠被關閉,二千多個家庭連床都被抵押,一萬二千多個家庭接受貧困救濟。「穀物法」最後是造福了農業,但卻犧牲了社會其他大部分人的利益。

自由貿易協定可以增加出口,但這並不是它真正的好處。它真正好處在於:降低我們對外國進口的關稅,也就是取消對國內產業的保護,讓其他人不用再犧牲自己來造福他們。

以遊戲機大戰為例美國沒保護微軟,市場雙贏

同時,降低外國進口的關稅,讓國內產業和國外產品在同一立足點競爭,國內產業才有誘因提升競爭力,他們才會提供更物美價廉的產品,這對社會才是真正的好處。

舉個現實例子:日本索尼的PS4,是近來最熱賣的遊戲主機,它的主要對手是美國微軟的Xbox One。據彭博(Bloomberg)今年三月調查,PS4在世界各國售價(換算成美元),美國市場是全球第二便宜,而全球售價最高的則是巴西,在巴西買一台可在美國買四台,原因是巴西對進口品課極高關稅(在巴西買iPhone也是全球最貴)。

相對來說,美國對像PS4這類進口品,關稅幾乎是零,因此消費者用低價就可買到此產品。在美國市場,PS4銷量幾乎是對手Xbox One兩倍。假如美國政府想保護美國企業,它可對PS4課高關稅,扶植微軟來對抗日本索尼。

但美國政府卻沒這麼做。微軟沒有美國政府保護,在面臨PS4競爭下,它宣布Xbox One在美國降價,Xbox One銷量因此增加兩倍以上。結果是廣大消費者享受到更物美價廉的遊戲主機,遊戲軟體銷售量也因此增加,更多其他人分享到了好處。若當初美國政府想保護微軟員工,對PS4課高關稅,最後微軟工人的處境會變好,但整個社會一定會變更糟。

以英國穀物法為例英先降進口稅,法國跟進

台灣能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雖然不多,但不代表我們不能從貿易獲得好處。即使別國不降關稅,我們自己調降外國進口品關稅,我們也可得到好處。

一八四六年,英國廢除穀物法,實施單邊自由貿易,不管別國是否降關稅,英國主動調降進口品關稅。結果是英國產業競爭力大增,各國都想買物美價廉的英國貨,最後是法國和英國簽署世上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法國主動調降來自英國進口品的關稅。

目前對自由貿易協定的流行看法,多集中在「爭出口」,但其實更有利的做法是「爭進口」——主動調降進口品關稅。這個做法一來操之在我,二來可提升我們產業競爭力,三來最後也能擴大我們的出口。「爭進口才能爭出口」,這才是我們對自由貿易協定應有的正確認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44

台灣小心!韓FTA業績靠撒錢換的

2014-12-01  TCW

 

才剛和中國完成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的韓國政府,近來又把與澳洲、加拿大兩份FTA送交國會,預計十二月二日表決後就可生效。不過在韓國政府「衝業績」的同時,卻也引起「過度補償」的質疑。

韓國在和各國簽署FTA時,政府都對受衝擊產業提供補助。以畜牧業為例,在十年前與智利、三年前及兩年前分別與歐盟及美國的協定中,韓國政府已對業者總計提供十三兆二千億韓元(約合新台幣四千億元)補助。

如今的韓澳、韓加FTA,韓國政府又對畜牧業補助超過兩兆韓元;這兩份協定在日前送交國會時,政府再追加四千億韓元。韓國執政黨新國家黨表示,未來還會再追加近三千億韓元。

撒錢目的:降低反對聲浪但簽訂後,果農根本沒受害

然而,這樣大肆撒錢的效果令人懷疑。首先,這些補助並未發給最需要的人,以畜牧業來說,該產業農戶年均收入超過五千二百萬韓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五十六萬元),是大米種植戶平均收入的兩倍以上。然而畜牧業獲得的補助,卻占韓國政府對農業補助總金額近一半,這又再次驗證經濟學所說「政府補貼絕大部分流向富人」的道理。

其次,韓國政府對農林畜產業的各項補貼,包括現代化設備補助金、免稅油補助金、大米補助金等,並不是按農戶貧困或受衝擊程度發放,而是以「先到先得」方式分配,於是在韓國某些地區,出現所謂的「茶館農民」,也就是不事生產,專門在茶館裡見政府公務員,等著領補助金的農民。

最後,這些補助往往是浪費。今年四月,是韓國與智利簽署FTA十週年,這是韓國史上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在簽署前,韓國輿論擔心智利葡萄進口,將打擊國內葡萄,農民因此上街抗議。當時總統盧武鉉推出「停業補助金」,從二○○四年到二○一○年,政府對包括葡萄果農在內的補助,將近二千四百億韓元。

韓國國內最大葡萄產地,在慶尚北道金泉市,和忠清北道沃川郡,該地區的葡萄農,原本被視為韓智FTA的最大受害者。今年三月,韓國《東亞日報》在該協定生效十年後,實際走訪當地,果農表示:「當年因為擔心農業被摧毀而上街示威,但如今FTA幾乎沒帶來任何損害。」

而且,在進口的智利葡萄競爭下,韓國農夫成功培育出巨峰葡萄,以新口味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這十年來韓國葡萄農的單位種植面積收入已成長一倍。同時,有些原本領政府補助金的果農,在領完規定期限五年後,又開始種葡萄,結果就是韓國政府白花了這筆錢。

韓國政府這樣大肆撒錢,是為了降低國內反對聲浪。歷來韓國與各國簽FTA時,輿論認為韓國將受害,因此引起不小反彈。

例如二○一一年,韓國國會處理韓美FTA時,在野黨議員金善東為阻撓議案,在會議上丟催淚彈;隔年有五十多位議員及候選人,寫聯名信給美國總統歐巴馬,要求停止協定。當時反對人士稱韓美FTA為亡國條約、親美協定,他們擔心協定生效後,韓國農產品會遭嚴重打擊。

不過根據《東亞日報》引述的數據,韓美FTA自二○一二年生效後,韓國出口到美國的農畜產品金額成長兩成,而美國出口到韓國的牛肉,這兩年平均卻下降近六%。

就整體貿易額來看,二○一三年韓國對美國出超金額為二百零五億美元,是該協定生效前的兩倍。雖然韓國得到好處,但不代表美國就蒙受損失,如美國駐韓大使金成說,美國消費者也因此能享用到韓國高品質的產品。《華爾街日報》在今年三月就說,韓美FTA生效後,韓國獲得的好處比美國更大。

真實成果:消費者得利能大吃櫻桃,鯖魚便宜兩成

其實,只要不是從生產者利益,而是從消費者利益來考量,FTA對韓國的好處顯而易見。今年十一月的《朝鮮日報》指出,過去韓國消費者想吃櫻桃,只能從冰淇淋裡感受其味道;但在各式自貿協定生效後,便宜的外國櫻桃大量進口,如今消費者只要花約新台幣三百三十元,就可買到兩袋櫻桃。

和歐洲簽署FTA後,在韓國一般家庭的餐桌上,挪威的鯖魚開始比韓國本土鯖魚更常見。西班牙、比利時、法國的五花肉,也大量進口到韓國;在一般超市,今年十一月西班牙五花肉和挪威鯖魚的價格,比FTA生效前,便宜了一二%和二○%。在韓美FTA生效後,美國進口車在韓國銷售量也增加兩倍以上。

當初韓國政府,若沒有浪費納稅人的錢,付給生產者那些事後被證明是浪費的補貼,對韓國整體好處恐怕會更大。

在台灣,為因應ECFA衝擊,從二○一○年開始,行政院提出「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編列十年將近一千億元的預算,勞動部還有「因應貿易自由化就業發展及協助基金」,這些補助的共同問題都是:如何發給最需要的人,又不降低他們努力的誘因?韓國因應FTA對產業過度補償,或許可提供台灣一些省思。

【延伸閱讀】10年前開始簽FTA,補助金越喊越高!——韓國歷年與各國自貿協定簽署表

2004/4 智利(補助金約360億元)

2006/3 新加坡

2006/9 歐洲自由貿易聯盟(註1)

2009/5 東南亞國協

2010/1 印度

2011/5 歐盟(補助金約600億元)(註2)

2011/8 秘魯

2012/3 美國(補助金約3,000億元)(註2)

2014/11 中國

2014/12 (預計)澳洲、加拿大(預估補助金共約810億元)

單位:新台幣元

註1:歐洲自貿聯盟包括挪威、冰島、瑞士與列支敦士登註2:歐盟、美國的金額,為簽訂後10年內預估發出數目

資料來源:韓國外交部網站、US-Japan Research Institute、OECD Economic Survey Korea

整理: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64

中韓FTA牽動敏感神經 三大質疑 台灣準備好簽貨貿了嗎?(120-121)

2014-12-01  TWM
 

中韓FTA引起各界討論台灣的下一步,才在九月重啟談判的貨貿自然成為討論重心。不過,我們對貨貿真的了解多少?

經過服貿的風波後,台灣真的準備好了嗎?

撰文‧楊卓翰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 FTA)會在台灣引起如此大的爭議,是因為台灣一直以來將韓國視為競爭對手,而中國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無論中、韓,都牽動了台灣每一根敏感神經。中韓FTA帶來的零關稅對台灣的衝擊,應該如何化解?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指出,台灣最好的武器,就是兩岸貨品貿易協定。

「貨貿不是萬靈丹,不是今天簽了,明天台灣經濟就變好。但是它的確可以讓台灣在區域經濟整合上,化被動為主動。」李淳說。

質疑一:簽貨貿圖利大財團?

FTA對於企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優惠企業能以零關稅進出口。李淳認為:「關稅不是台灣產業競爭力唯一因素,但是卻有很深的影響。」FTA可以帶給我們最「膚淺」的好處就是這個。

不過也有人認為,台灣對中國,其實已有六九%的產值是零關稅,因此,貨貿對台灣幫助不大。兩岸協議監督聯盟召集人賴中強就說:「台灣在資訊科技協定(ITA)已經享有許多免稅的出口,而且美國也將會擴大項目,例如中韓FTA裡受到衝擊的偏光板就納入了,在此之下,貨貿真有必要嗎?」「這個數字很正確!」李淳解釋:「但是,近七成零關稅的產值,都集中在不到一○%的電子產品,而且這些已經享有零關稅待遇者,得到的優惠遠多於中小企業。」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顧瑩華也指出:「簽貨貿,不是為了大企業,而是為了更多弱勢的中小企業和傳統產業。很多人認為台灣不需要出口,而簽了貨貿,只是圖利大財團;但是事實剛好相反。」她解釋:「大企業可以全球布局,但是中小企業沒有那麼多手段,FTA是他們很重要的武器。如果繼續擋(貨貿),讓企業成本增加,大企業自然會將產地外移。當大企業都外移,剩下的就是沒有辦法外移的中小企業。那誰來消費?內需產業要賣給誰?」因此,現在經濟部與中國力爭開放的,就是面板、石化、工具機、汽車等高關稅產業,也是過去九輪兩岸貨貿談判的決戰點。

質疑二:內需產業首當其衝?

不過,FTA的開放是雙向的,當中國開放市場,台灣也必須開放,台灣產品有辦法與中國的低價產品競爭嗎?工總理事、建大輪胎董事長楊銀明信心十足:「台灣的產品,都是外銷導向,早就在國外和中國競爭幾十年了。如果美國、歐洲這些客戶都選擇台灣產品,讓中國產品進入台灣的戰場,有什麼好擔心的?」外銷型的商品雖然早已在國外競爭,威脅不大,但針對台灣市場內銷的內需型產業,例如成衣、家電,以及最脆弱的農業,就是首當其衝的產業。特別是中國農業不但量大,價格也便宜,開放進口恐怕對台灣的農業有很大的衝擊。因此現在有八三○項禁止從中國進口的農產品,保護台灣農業。

在這場利益交換中,當我們要求中國開放面板、汽車這些他們想發展、不想開放的產業時,這份農產品禁止進口名單,正好也是他們希望台灣開放的部分。該怎麼辦?顧瑩華指出,現在八三○項農產品中,有部分是台灣本身沒有產出的,例如奇異果、櫻桃、香梨、小麥、藍莓等,其實可以考慮讓這些沒有本土貨的產品開放。至於台灣自豪的稻米等敏感農作物,「在中韓FTA裡,韓國也禁止開放,台灣其實不用太過擔心。」質疑三:如何監督不黑箱?

最後,民團也質疑,雖然太陽花學運之後催生了《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但是行政院版本和民間版本差異甚大,沒有交集。賴中強質疑:「現在的行政院版本,就只是把服貿的作業程序寫成法條。」沒有辦法做到「全民監督」之實。

面對貨貿談判,我們又應該監督什麼呢?當中韓FTA可能比貨貿先簽訂,我們對中國要求的開放項目,自然不能更差。「就高標而論,是要求中國對四大產業開放,至於低標,是我們簽的條件不能比韓國差。」顧瑩華說。

除此之外,貨貿簽訂後,原本ECFA早收清單所規範的「臨時貿易自救措施」將終止適用,如何簽訂補救措施,讓廠商權益不受損?這是全民必須持續監督的部分。

此外,顧瑩華也強調,中韓FTA中有特別設立「非關稅障礙協調委員會」,來處理中國惡名昭彰的潛規則等非關稅障礙,貨貿也應該比照辦理,寫入文本。

而最重要的,就是針對開放給中國進口恐遭衝擊的弱勢產業,政府已編列「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總預算約九八○億元,其中包含了製造業與服務業,但在今年三月的服貿爭議中,關於服務業的輔導成效顯然備受質疑,在貨貿熱議之際,這筆錢怎樣運用?也值得全民進一步關注。

何謂兩岸貨品貿易協定

兩岸貨品貿易協定是用來降低彼此的關稅、削弱非關稅障礙的協議,讓台灣的產品可以較優惠的關稅進入中國市場,同時台灣市場也對中國開放。目前兩岸貨貿已經進入第九輪談判。

目前談判重點

除了在ECFA早收清單內的貨品,我方希望要求中國開放四大產業——面板、石化、汽車、紡織,因為中國視為高敏感產業,目前不願意開放。而台灣重視的農業,則是中國希望開放的項目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96

六五○○億產值消失、台灣輸美早已零關稅… 中韓FTA 他們說錯了什麼?(116-119)

2014-12-04  TCW

 

中韓宣布完成FTA的實質談判,激起台灣各界的焦慮。一方急著藉中韓FTA的衝擊推動自由貿易,另一方則急著澆火。但是,在兩方激烈交鋒下,FTA的真相,不能不釐清。

撰文‧楊卓翰 研究員.蔡曜蓮中韓FTA完成實質談判,對台灣有什麼影響?看了最近的報導,大家都會說出新台幣六五○○億元這個關鍵數字。經濟部說,中韓FTA︵自由貿易協定︶對台灣工業生產的衝擊達六五○○億元。

但是這個數字到底有幾分真實?台灣又應該如何因應?至今,各方媒體都仍在各說各話,《今周刊》追溯源頭,徹底還原中韓FTA的真相。

首先,這個數字究竟從哪裡來的?《今周刊》追蹤到這六五○○億元的「始作俑者」——工研院產經中心區域研究部經理陳志強。原來,經濟部大肆宣傳中韓FTA衝擊的天文數字,就是出自陳志強的預測團隊。《今周刊》專訪陳志強時,他表示自己壓力很大,還特別拜託記者:「一定要把前提講清楚,要不然團隊又要花很多時間解釋。」三大假設 經濟部沒講清楚經濟部在今年七月時的一份報告,引用陳志強研究中韓FTA對台灣製造業的影響,指出最差的情況在未來三至五年,可能衝擊四大製造業,也就是資訊電子、化學工業、金屬機電、民生工業,總額高達六五○○億元。六五○○億元,遂成為經濟部宣傳的重要數字。不過,陳志強沒想到,這份初步報告,卻被經濟部拿來作為政府的最終評估。「我們是用模型跑的,模型分析的時候,一定有它的限制性,要達成最壞的狀況,有三項重要的前提假設。」這三項假設,分別是:第一,假設中韓兩國全面調降進口關稅至零關稅;第二,韓國企業對FTA的利用率是百分之百;第三,台灣和中國沒有把︽服貿︾和︽貨貿︾簽完。更重要的是,這些假設,陳志強直言:「在現實中發生的可能性非常低。」首先,陳志強指出,假設兩國全面零關稅,是非常不可能的。「我們現在是假設,中韓四大製造業全面降成零關稅。但是,每個FTA關稅調降的時間和幅度都不一樣,我們沒辦法一一做模擬。但為了能對這個議題進行初步分析,所以我們選擇用較為全面的角度,先假設全部調降到零。」不過這個初步分析,隨著中韓FTA釋出的消息,已經和現實不符。「我們已經知道,中國汽車產業並沒有開放整車進口,不是全面開放;而且零關稅目標是二十年內達到九○%,而不是一○○%。」兩岸協議監督聯盟召集人賴中強質疑。換言之,這個模擬情境已經不攻自破。

FTA利用率 才是隱藏關鍵第二,也是在任何FTA協議中最關鍵的,就是企業的「利用率」,而FTA的眉角,也在這裡面。「調降關稅自然是好,但是企業實務上,也要會用才行。」陳志強解釋:「因為廠商在實際報關時,能不能適用到免稅項目,還是要看實際狀況而定;另外就是原產地的證明,也影響最後能不能免稅,利用率就是用來看FTA到底有沒有用。」因此,就算FTA簽的自由化程度再高,如果企業沒辦法利用,也是白搭。而經濟部就是假設韓國的企業利用率是百分之百。但是現實是,今年四月,韓國政府公布了過去十年簽的九件FTA中,廠商的利用率統計數字,九件FTA平均利用率只有六六%;而對東協FTA中,更只有三八%。

貿易零關稅 到底誰免稅?

其中最高的是對祕魯F TA,利用率高達九二%。不過,陳志強也指出:「這是因為它的規則很簡易、產品項目也少,所以企業應用上不難。但是,韓國和中國的FTA利用率不可能那麼高。」從韓國和各國簽的FTA中,還能看出另一個隱藏的事實,就是企業大小與利用率有著明顯相關:大企業的利用率,遠遠高過中小企業。「大企業還是有很多法務資源,它要搞懂對方國家的稅務對它們來說很容易,但是中小企業沒有這種能力。」「因此,韓國政府現在也很苦惱,也想要提升中小企業的利用率。韓國政府怎麼幫助中小企業,值得台灣注意。」陳志強也提醒,中小企業雖然利用率不及大企業,但仍享有一定程度的關稅優惠;而且台灣的企業結構與韓國不同,大企業與中小企業規模不像韓國那麼懸殊。不過,零關稅優惠到底是誰拿走,的確是問題之所在。

台灣對外FTA簽得再多、零關稅貿易量再高,應該著眼的必然是中小企業的利益。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和中研院院士胡勝正都指出,占台灣出口量最大的資通訊產業,多半享有ITA(資訊科技協定)的零關稅優惠,因此,對於台灣最重要的電子業影響不那麼大。

不過,中經院區域發展中心主任顧瑩華卻指出,太過仰賴ITA,其實才是台灣出口產業結構的問題所在。「中韓FTA不是台灣的末日,零關稅也不代表競爭力變強,不用過於渲染;但是因此輕忽其影響,非常要不得。」她說。

「舉台灣對美國出口為例,出口額約有八○%零關稅,這是事實;但是,大部分集中在資通訊產業。」顧瑩華說:「因此對韓美FTA簽了之後,雖然我們的總貿易量並沒有變,但是非零關稅的出口品卻是下降的。」換言之,ITA雖保護了電子業;但是未被關稅所保護的傳統產業,包括化學、金屬、電機、民生製造業等,卻免不了關稅衝擊。

顧瑩華解讀,「如果以對美出口『八成零關稅』作為『台灣不需要FTA』的理由,這是標準的倒果為因。」她強調,正是因為傳統產業的出口優勢逐漸喪失,才讓台灣出口逐漸集中於電子業。

誰能幫中小企業 就是好FTA顧瑩華說,「現在出口有關稅的,例如紡織、成衣,或是石化、鋼鐵,總產值可能比不上一家電子業,但是他們雇用的勞工數量卻遠遠高過竹科。」中韓FTA對於竹科可能沒有影響,但受傷的卻是更多勞工。

五到一○%的關稅,對毛利高的電子產業或許不是致命傷,但對許多傳統產業來說,無疑是把獲利變虧損的那一根稻草。工總理事、建大輪胎董事長楊銀明就說:「自從韓國和東協簽FTA後,我們賣到印度的輪胎硬是多了五%的成本,對於傳產來說,競爭變得更困難了。」曾任中華工業開發銀行副總經理的張忠本也指出:「在一二年韓美FTA生效之前的三十個月,台灣和韓國對美出口平均成長約一八%,差距不大。但生效後三十個月,台灣非零關稅出口美國平均衰退二.一%,韓國仍持續成長,台韓出口美國成長率,台灣落後擴大到六.三%。」在這當中,金額不大、主要卻為中小企業的非零關稅產業,才是最需要FTA優惠的對象。

支持貿易自由化的經濟部,急著用六五○○億元的數字喚起民眾對貿易協定的重視,但這樣的數字未免「廣告不實」。但反對自由貿易的另一方,也輕描淡寫中韓FTA的衝擊,反而忽視了自由貿易協定真正應該幫到的產業。也許,在正本清源後,我們更能客觀看待中韓FTA的衝擊及因應,在光譜的兩端間,取得一個理性的答案。

從FTA利用率,才能看出簽了對誰有用!

FTA利用率代表企業實際能從FTA中得到優惠關稅的比率,韓國至今的FTA利用率也僅66.9%,是大家忽略的事實。

至於企業規模與FTA利用率的關係,大企業優惠程度都高於中小企業,也值得台灣在簽署FTA時注意。

美韓FTA生效後,對台灣出口衝擊大美韓面板零關稅生效同一時間點,韓國面板出口美國逐漸與台灣拉開距離?

2012年1月美國對面板產品稅率為6.83%,當美韓FTA生效後,產品立刻達成零關稅,美國進口台灣與韓國的面板高下立判。

?而台灣出口美國總量雖然不變,但韓國出口成長卻超越台灣當客觀的數字變得不客觀…「6500億元」報告作者陳志強:冷汗直流!

「這陣子看到媒體上6500億元傳來傳去,我都直冒冷汗!」工研院產經中心區域研究部經理陳志強說:「我必須說,很多人在用我們的數字時,都沒有把假設前提講清楚。」在韓國釜山產業大學留學的陳志強,在工研院專門研究韓國總體經濟與科技產業政策,還當過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鄭貞茂的直屬長官。不過陳志強沒想到,他與團隊的一篇報告,竟會成為各界對中韓FTA爭論的關鍵:支持貿易自由化的論者以這6500億元衝擊大作文章,而反對者則不斷攻擊金額灌水。更讓他心急的是,大部分人對研究的基本假設都沒有掌握好。「任何模型都有假設,不能先講結果,卻不講假設。」在陳志強的模型中,除了零關稅和利用率的兩個前提,預測最後的假設,就是假設台灣沒有辦法順利簽署兩岸的協定,而這自然也成為政府在灌輸民眾中韓FTA時大力宣揚的角度。陳志強強調:「真正的中韓FTA衝擊,還是要等內容公布之後,才能去做嚴謹的模擬分析。」他透露:「我的壓力很大,全台灣都在看我的數字。」陳志強認為,政府和中經院、工研院、工業局的三套預估數字應該整合,「最好的情況下就是把數字整合後,有一套標準的說法。」不然在人云亦云之下,原本客觀的數字,反而容易失去客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403

這張圖 看懂台灣在FTA戰略位置


2015-01-22  TCW
 
 

 

去年十二月底,一場位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的新興市場拓銷分享會,現場來自全台灣數百家中小企業老闆、經理人,話題圍繞著三大區域自由貿易協定(FTA)打轉。講者之一的台灣塑膠輪子龍頭廠、產品外銷海外超過十國的雷明實業董事長宋昆財,對圍著他的老闆們說:「趕快去東協設辦公室!」

為什麼這麼著急?宋昆財說,以五金類來說,從台灣出口到東協的關稅從一五%到三○%,再加上一七%銷售稅,光是「稅」就高達三二%到四七%,品質再好也很難賣。

東協衝擊正在發生:早中日韓10年布局,卻不敵關稅壁壘

東協(ASEAN)雖早在一九六七年就成立,且近年東協各國陸續簽訂雙邊FTA,但因開放程度不一,又有非關稅障礙,導致FTA品質不佳,因此東協決定進一步談判,在今年底成立東協經濟共同體(AEC),AEC談判重點不僅關稅,還包括貨物、人員、資金的自由移動,是區域內高度整合。

AEC上路後,對台灣的衝擊有三方面:一、全球布局的企業,會增加東協產量,減少台灣產量;二、以台灣為基地的企業,將面臨嚴苛的挑戰,必須繼續提高附加價值,對抗關稅不平等;三、萬一產品競爭力敵不過關稅,只有外移,以東協製造、銷售東協的模式,避開衝擊。

台灣對東協出口,預估二○一四年約近六百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但數字背後的真相是,市占率節節敗(詳見第六十六頁圖)。

為何AEC今年底才生效,台灣對其市占率卻搶先下滑?因為中、日、韓三國和東協各國,早已陸續簽署FTA,台灣雖比中日韓赴東協布局約早十年,但卻因FTA不敵中日韓,優勢逐漸喪失。

「東協衝擊正在發生當中。」中華經濟研究院WTO研究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認為,最大的衝擊就是台灣產業再度外移。例如台灣紡織業七成外移越南,因為它既是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成員,也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成員,在越南設廠可享受兩大經濟圈的好處。

而留在台灣的企業,也面臨壓力。

以紡織為例,留在台灣的都是競爭力強的上游化纖業,但外移壓力也逐年增加,「客戶一直招手,要台灣廠商赴東協設廠,」一位去年做過產業調查的知名研究機構研究員說,因為中、韓技術品質一直追趕,當對手競爭力提升,關稅就會變成競爭要素之一,「台灣(在東協的)優勢最多只有五、六年了。」這位研究員說。

紡織、機械、塑膠,是出口東協前三大產業,最易受到衝擊;而中南部黑手產業,如五金、螺絲等,因出口東協的關稅遠高於競爭者,衝擊尤深。一旦發生前述三大衝擊中的其中一項,這類產業的就業市場將首當其衝。

加入TPP對台最重要:除了開放,是法規與制度的國際接軌

至於TPP,影響面不只是關稅,更是與世界接軌的平台。在三大FTA中,「加入TPP,對台灣最重要。」中央研究院院士胡勝正說。

他分析,TPP是高品質的FTA,涵蓋範圍比世界貿易組織(WTO)還廣,除傳統的關稅等,還包括法規一致性、透明化、環境、勞工等先進的談判議題,有助台灣的開放改革,與世界接軌。

其次、加入TPP,就有RCEP,因為TPP成員(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也是RCEP成員,台灣又有對中國的兩岸經濟協議(ECFA),所以,台灣加入TPP等於加入RCEP,而RCEP又包括東協十國,也就是說,加入TPP,就能化解無法加入RCEP、AEC的多數障礙。

「TPP的重點不是開放,而是法規。」李淳說,TPP內容尚未公布,但一般認為與美韓FTA內容最接近,以美韓FTA來看,像是台灣政府習慣找業者「喝咖啡」,對業者行政指導,但是加入TPP後,政府找業者「喝咖啡」,就要把行政指導的內容寫下來,還要公布在網站,政府就難以隱身幕後了。

「加入TPP,是法規、制度與國際接軌的機會;加入RCEP,是台灣主要競爭對手中、日、韓,取得成本公平競爭的機會。」李淳認為,透明化、國際化,會讓台灣期盼已久的國際投資增加。

「如果有TPP,台商就會回來。」胡勝正說,TPP可一次解開台灣兩大難題:無法加入RCEP、及國際化。以時間推估,TPP今年十月若簽署,估計明年底會生效,屆時,就會開放第二輪的國家加入,台灣就有機會。

但,因為是第二輪加入的國家,台灣會被要求更大幅度的開放,例如農業(包括美牛、美豬議題)、汽車業,政府必須說服人民,因為必須有開放承諾,才會被會員國接受,所以開放國內市場以換取TPP門票是必要的。

除積極準備TPP外,李淳認為,「台灣應該要發展『帶人進來』的產業」,彌補廠商再度外移的損失。「觀光、醫療、教育,都是能帶人進來的產業,」台灣人口只有二千三百萬人,如果能夠多兩千萬人,有四千多萬人的市場,才能降低企業出走造成關廠、失業的傷害。

【延伸閱讀】台灣沒有FTA優勢,主戰場遭對手插旗—台灣5大出口市場與主要對手市占比較

■ 中國台灣年出口額1,212億美元占台灣出口40%

》競爭對手1.東協:在中國進口額占比10.2%2.韓國:在中國進口額占比9.4%3.日本:在中國進口額占比8.3%

》台灣:在中國進口額占比8%

■ 東協台灣年出口額587億美元占台灣出口16%

》競爭對手1.中國:在東協進口額占比16.0%2.日本:在東協進口額占比9.5%3.韓國:在東協進口額占比6.6%

》台灣:在中國進口額占比:5.3%

■ 美國台灣年出口額325億美元占台灣出口11%

》競爭對手1.日本:在美國進口額占比6.1%2.東協:在美國進口額占比5.6%3.韓國:在美國進口額占比2.8%

》台灣:在美國進口額占比1.7%

■ 日本台灣年出口額192億美元占台灣出口6%

》競爭對手1.中國:在日本進口額占比22.0%2.東協:在日本進口額占比14.1%3.韓國:在日本進口額占比4.2%

》台灣:在日本進口額占比2.9%

■ 韓國台灣年出口額120億美元占台灣出口4%

》競爭對手1.中國:在韓國進口額占比16.1%2.日本:在韓國進口額占比11.6%3.東協:在韓國進口額占比10.4%

》台灣:在韓國進口額占比2.8%

註1:中國含香港,銷美市占19.4%,但因中美貿易與FTA無關,故不列入註2:歐洲為台灣第四大出口國,但因歐洲不在三大FTA範圍內,故不列入註3:東協10國受惠於TPP僅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註4:韓國出口美國受惠於韓美FTA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局、東協、美國統計局、日本財務省、韓國貿協整理:吳和懋

【延伸閱讀】高關稅拖累,衝擊台灣3大產業在東協市占率

一、台灣出口東協平均關稅

泰國:11.4%柬埔寨:10.9%越南:9.5%印尼:6.9%菲律賓:6.3%馬來西亞:6.0%緬甸:5.6%新加坡:0%

》中、日、韓出口東協多數產品的關稅均已降至零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整理: 賴寧寧

二、台灣在東協各項產業市占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529

以傳統製造業角度評估 將有大盲點 中韓FTA 台灣服務業衝擊最大

2015-06-15  TWM


中韓FTA正式簽署,讓台灣自由化的危機感再次浮現。但是面對鄰國的區域貿易不斷整合,台灣的聲音永遠只有兩個:一個喊痛、一個喊不痛。究竟中韓FTA對台灣的影響為何?我們需要從新的角度來分析。

撰文•楊卓翰

六月一日,中韓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未來二十年內,中韓之間九成的商品將零關稅,占兩國貿易總額的八五%。消息一出,台灣人心惶惶,熟悉的「中韓FTA對台灣影響很小」,及「台灣必須加速自由化」的正反論述又再次出現。

綜觀中韓FTA,台韓競爭最激烈的面板、工具機等製造業,因為二十年的降稅時程還長,短期影響不大。但研究中韓FTA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中心主任顧 瑩華指出,「中韓FTA不是台灣的末日,零關稅也不代表競爭力,不用過於渲染;但因此輕忽其影響,非常要不得。」她說。

最大的問題是,當台灣以傳統製造業角度看中韓FTA時,卻看漏了一件重要的事。

危機一:韓國擴張快

台韓差距因FTA擴大

中經院WTO與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表示,「從貨物貿易的角度來看,中韓FTA衝擊台灣在短期不那麼明顯,但是雙方的服務貿易開放,卻是非常積極的。」 他以「冰山下的改變」來形容韓國拿下的優勢:冰山底下,才是台韓競爭力差距的關鍵,也就是各方討論中都沒有提及的「服務業」。

解析中韓FTA,韓國友利銀行研究所資深研究經理許茂丁(音譯)在報告中點出,「韓國製造業,特別是IT、消費性產品,在中韓FTA中受惠的部分很有限, 因為大部分的產品都是在中國組裝。」「長期來說,最大的受益者,就是韓國的電子商務和服務業。」走在上海高級住宅區,就會發現,韓國的咖啡館一家接著一家 開,隨著兩岸紅得一塌糊塗的韓劇,迅速取代台灣、歐美的咖啡連鎖店。RET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就指出,韓系咖啡店在中國已經有三萬多 家,擴張速度甚至超越星巴克。而這股燎原般的勢力,在中韓FTA服務業開放後,與其他產業結合,可能更加壯大。

韓國最大的食品餐飲集團CJ中國本社總裁朴根太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就表示,「中國很多方面都已經開放,但是我們最期待的就是中韓FTA簽署之後,不只是在食品業,在文化娛樂方面,兩國合作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他用流利的中文說。

的確,餐飲只是服務貿易內容的一小塊。這次在中國對韓國開放的投資項目,還包括電子商務、營造、物流、旅遊、環境保護、教育、老人照護,以及電影文創「韓流」等五花八門的服務產業。

友利銀行十分看好這塊產業,「韓國服務業的附加價值很高,在中國市場的擴張,將對其他產業有明顯的拉抬作用,未來將會是韓國經濟的新動能。」︽金融時報︾ 也指出,中韓FTA簽訂後,開放韓資銀行、保險、證券、信託、金融租賃等跨國服務,「韓國金融業將享有日本、台灣等望塵莫及的優勢」,進而影響整個亞洲的 金融格局。

事實上,當台灣一直著眼在製造業輸出的同時,台灣的服務業輸出早就遠遠落後國際。台灣去年的服務業輸出產值是五七一億美元,而新加坡、香港、韓國,去年的 服務業貿易輸出產值則分別為一三二九億、一○七○億及一○五八億美元,都是約台灣的兩倍。未來中韓FTA完成服務業的細節協商後,台灣與韓國的差距,恐怕 還要被拉大。

危機二:缺乏核心思想

加速自由化 恐病急亂投醫面對這樣的急迫性,總統馬英九在中韓FTA簽署後,急著說要趕快簽服貿,警告「台灣不能再落後」;經濟部長鄧振中也說:「台灣參加區域經濟整合,必須大步跨向自由化。」但是,要跨去哪裡?

以中韓FTA拿下服務貿易的優勢來說,每一步談判,都是韓國總統朴槿惠上任以來一直強調的「創新經濟」。在去年就職演說時,朴槿惠就提出「創新經濟」的國 家產業戰略,她認為,韓國以工業、製造業等傳統發展模式,已經不再有競爭力,因此將帶領韓國轉型,以創新服務、新商業模式為核心,走出新的發展模式。

FTA,就是為了幫朴槿惠的「創新經濟」在各大市場卡位的重要工具。不論是在美韓、歐韓、中韓FTA,都可以看到這樣的軌跡。在美韓FTA中,美國對韓國 開放了醫療、電商服務;歐韓FTA除了電商,更是大幅開放金融、電信等重要產業;中韓FTA,更讓韓國成為唯一一個進入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國家。

但是,這樣針對國家產業轉型量身定做,清楚而明確的對外貿易戰略,卻在馬英九溫文儒雅的論述中缺席。面對即將生效的中韓FTA,不論是執政黨或是二○一六年的總統參選人,若不面對這兩個盲點,恐怕都是病急亂投醫,解決不了台灣真正的問題。

中韓簽FTA 台灣服務業剉咧等——中韓FTA對台商發展的衝擊

台灣

電子商務 網路業赴中設立網站,不允許獨資,且投資比重限制較高,註冊資本額須超過人民幣1千萬元。

金?融?業 只允許設立分行和子行,但中國對外資限制仍多,包括業務項目受限、存貸比過高等障礙。

文創產業 採取保護政策,致使台灣戲劇、遊戲及動畫業經營受限,公司無法於中國營運,也難以主張智慧財產權。

物 流 不允許獨資貿易商,投資比重受限。

房地產業 投資中國地產的企業,受到嚴格控制審批和監管。

環境顧問 能源減碳管理顧問服務業,僅政府指定公司能執業。

工程服務 外商法規限制多,且不承認台灣證照。

旅?遊?業 台、外商不得經營中國居民赴台旅遊業務。

韓國

電子商務 中國首次在《自由貿易協定》中承諾開放。

已承諾開放,將在後續協商中討論開放內容。

整理:楊卓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31

越南狂簽FTA 搶當世界工廠老大



2015-08-24  TCW




經過兩年半談判,越南與歐盟間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八月四日達成協議,越南成為第一個和歐盟簽FTA的開發中國家。這不僅是越南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的布局,台灣與中國大陸也會受影響。

越南政府今年目標是完成四個FTA,除了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戰略夥伴協定」(TPP)尚未完成外,這次和歐盟達成協議,加上今年五月已完成的越、韓自貿協定,以及未來的越|俄白哈(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協定,今年仍可算是越南FTA豐收的一年。

歐盟是越南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是中國),也是越南最大出口市場,對歐主要出口品為紡織成衣。雙方簽署FTA後,未來七年內,歐盟會將紡織品在內的九九%進口品關稅降為零。

衝擊台灣紡織業對越出口620億,恐面臨衰退

不過越南紡織品若想有歐盟免關稅優惠,其原料須在越南本土生產,或從新加坡、韓國進口,這兩國皆已和歐盟簽署自貿協定,這是歐盟為保護義大利等國紡織業所訂的規則。美國主導的TPP,亦有「從紗開始」(yarn forward)的規定。

越南是台灣紡織業第二大出口市場,去年台灣對越出口超過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百二十億元),對越南主要出口品正是紗布等原料。這次越、歐自貿協定,加上未來的TPP,都將因此降低越南從台灣進口原料,台商外移的誘因也將上升。

台灣的兩大成衣廠儒鴻、聚陽,早已計畫在越南擴廠,在越南投資二十年的台南紡織,也要在越南建立從紡紗、染整到成衣「一條龍」製程。紡織業目前是台灣第四大貿易出超產業,在廠商加速外移後,台灣經濟成長動力勢必受影響。

威脅中國世界工廠地位中國製造商,計畫大遷徙

另一受影響的國家就是中國。除了自貿協定,越南近年來降低法規障礙,原本有五十一種產業不准民營,自今年七月開始降到剩六種,並鬆綁超過一百個領域的法規。這是越南一九九○年首度准許民營企業以來,最大程度開放。

越南外國投資局局長杜一皇(Do Nhat Hoang)說,越南不會取代中國「世界工廠」的位置,「但我們可以在中國之後成為第二名。」德國《每日鏡報》引述渣打銀行今年春季的調查,目前在中國打 算外移的製造商中,想移往越南的比率最高(三六%),其次為柬埔寨的(二五%)。

近來越南經濟表現亮眼,日前公布的七月份製造業PMI指數,越南為五十二.六(超過五十表示擴張),其他東協各國多在五十以下掙扎。今年上半年,越南經濟成長率創五年來新高(近六.三%)。

竄起還有兩障礙外有中國問題,內有貪污病

但越南仍有兩大障礙要克服,一是它與最大貿易夥伴中國的關係。近年來兩國因南海問題交惡,越南因此親近歐、美。今年七月越共總書記阮富仲訪問美國,這是越共領導人史上首次訪美。阮富仲立場相對親中,由他代表越南訪美,凸顯目前越、中關係的冷淡。

台灣是越南前五大外商之一,去年越南因南海問題引起反華暴動,至今仍有台商對重返越南頗有疑慮,也影響到越南吸引的外資,今年上半年,越南已簽訂合約的外 人投資金額,比去年減少兩成。越南計畫投資部長裴光榮表示,越南的目標是明年成為亞洲外人直接投資(FDI)流入前四名國家。但若無法解除反華疑慮,要達 成目標仍有挑戰。

其次是越南官僚的腐敗。台灣的廣聯鋼鐵廠,九年前獲越南當地政府執照,原本明年開始生產,但這三十億美元計畫後來宣布取消。印度的塔塔鋼鐵與越南企業五十 億美元投資案,也告吹。馬來西亞的獅子集團,與越南國企近百億美元投資案,後來亦叫停。獅子集團在聲明中表示,當地國企「解決財務與管理問題毫無進展,導 致投資計畫無法延續。」

已故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有一次和越南領導人會面時,陳述一家新加坡公司在越南碰到的困難:一開始當地村民因為打樁工程有噪音而要求賠償,該公司改用較安靜的工法,後來批准該工程的越南官員卻跑來阻擋,理由是「我沒批准你這麼做。」李光耀認為這些官員和村民是一夥的。

監察貪污的組織「透明國際」的清廉指數,越南在全球一百七十四國排名一百一十九名,在東南亞不如泰、馬等國。今年四月《衛報》引述越南當地一名編輯的話:越南每十元的公共計畫,有五到七元流入某些人口袋。

李光耀曾說,越南官員的想法是「把投資者逼到牆角,就能從他身上挖到最多好處。」明年越共將召開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這也將確立越南未來的發展路線。若如李光耀所言,「越南對改革是三心二意」,只憑低廉的勞動成本,恐怕無法讓越南走太遠。

【延伸閱讀】越南清廉度不OK,在東協只贏3國—2014年東協各國清廉指數排名

.新加坡:排名 7.馬來西亞:排名 50.菲律賓:排名 85.泰國:排名 85.印尼:排名 107.越南:排名 119.寮國:排名 145.柬埔寨:排名 156.緬甸:排名 156

註:全球共 174 國排名,東協尚有汶萊,但汶萊無2014年資料

資料來源: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整理: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30

中資在韓投資額年增1.5倍,台灣貨貿呢? 中韓FTA通關前招商現場內幕

2015-12-07  TCW

韓國官員在招商週大說中文、聊秦始皇,FTA生效前就緊抓中資;當最大政治對手,結合頭號產業敵人,會對台灣產生什麼威脅?

一百九十六票贊成、三十三票反對,各界矚目的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最終在十一月三十日,在韓國國會以壓倒性票數表决通過,可望於年底前正式生效。

中韓FTA上路後,韓國將越來越瘋中國!

其實,早在中韓FTA生效前,韓國就已經廣開大門歡迎中資,預先鋪路。該國二○一四年外人投資額創歷史新高,火車頭便是中國。儘管中國在韓投資額不過占 六.三%,不如歐盟、美國、日本、香港,但約一.五倍的成長幅度,卻居所有國家之冠。這個趨勢,還會隨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加速。

合作條文史上最多貿易、製造到服務業受惠

「(所有F TA》經濟合作案的條文,中韓F T A是我看過最多的。」中華經濟研究院W 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觀察,包括共同設立產業園區、電影合拍協議及紡織、鋼鐵、科技研發等產業合作在內,這些項目都會吸引中國企業,讓它們很快超 越日本,躋身外人投資前三大。

和台灣一樣,韓國最大的貿易出口國,正是中國。中國占韓國貿易出口額逾二五%,中韓F TA通過,目前近一0%的平均關稅和其他非關稅障凝,可望下降。

而中韓F TA打通關節的不只是關稅,也不只是製造業受惠,還包括服務業。其中明定「後續談判指導原則」,也就是生效兩年內,雙方將進一步針對金融在內的服務業及投資自由化展開後續談判,並以大幅削除各類限制為目標。

去年底,海協會長陳德銘對媒體表態「會等台灣兩年」,還說「我們能給韓國的,都會給台灣,韓國給我們的,台灣給不給?」這些話的背景,就是中韓FTA生效兩年內,中韓將在貿易、製造、服務等面向,全面合作。

春江水暖鴨先知,如同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 P P)未簽署生效前,各國紡織業者就趕往越南設廠,企業投資通常提早兩到三年布局「卡位」。中韓F TA生效前,中資已經開跑,韓國官方與民間也積極對中資招手。

「再好的珍珠,也要連結起來才能變成項鍊。」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KOTRA)副社長咸正午(譯名)認為,自貿協定能讓韓國成為樞紐,進而擴散成經濟圈,不論中國或國際企業都可利用韓國製造,進入中國市場。

進駐特區超級划算所得稅一律三一免二減半」記者在韓國國會審議中韓F TA前夕,抵達韓國首爾,在韓國政府吸引外商投資的第十屆國際招商週現場,看到官方大動作「擁抱」中國企業。製作中文宣傳影片、手冊只是基本配備,為了拉 關係,招商官員不只大聊秦始皇派徐福尋找仙藥時,就曾到過現在韓中工業園區預定地位置等歷史,甚至還秀出習近平年輕照片,說中國領導人競神似飾演「都教 授」的韓星金秀賢。

除了攀關係、套交情,還端出實際「牛肉」。例如特別為中國企業開設經濟特區,韓國所有自由經濟區都至少有一名官員會講中文,活動現場,只要一聽到說中文的與會者,便主動上前攀談,不願錯過任何招商可能。

為了吸引中國在內的外資,韓國最新祭出,經濟自由區不論開發商或投資企業,所得稅全部「三免二減半」,也就是三年全免、兩年減半,以及五年進口關稅全免的優惠措施,原有航空等產業股權不得超過四九%的設限也放寬。

在仁川自由經濟區,駐外商透露,只要用經濟區外的三折價就能取得建廠土地。又例如,中國前股王、高檔水產養殖業者獐子島,原要到台灣花蓮用海洋深層水養海 參,卻無法取得土地,改道投資韓國,目前共投資一億美元、在韓國養殖超過一千萬隻海參。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自由經濟區政策企畫組組長田允鐘透露,為吸引外 資,外籍員工比率也不設限,雇用韓國員工比率越高,還可享有更多減稅等優惠,「中韓F T A後,入駐的中國企業肯定會更多。」

中國企業投資以及雙邊合作,帶動人才進一步從中國往韓國移動。根據該國最新統計,約有一百七十二萬名外國人長住韓國,中國人占比達五一%居冠;平均每十名 入籍韓國的外國人中,有七名是中國人。目前在韓國有超過十萬外國留學生,每十位留學生,就有六位來自中國,也是各國最高。

救經濟卻衝擊農業

補償措施朝野雙方談不攏

從先前的美韓FTA、歐韓F TA觀察,F TA生效後,對方國家的投資金額將增加,例如美國投資韓國金額成長逾八成,推論中國投資韓國也會有此趨勢。

長期來看,向中國靠攏的誘因很大。韓國政府預估,中韓F TA不只有助減緩韓國企業外移,生效十年後也可貢獻韓國國內生產毛額(G D P)一個百分點,並創造逾五萬個就業機會。

只不過,韓國大力擁抱中國,不是沒有不同聲音。李淳透露,目前韓國約有兩成民眾擔憂過度依賴中國、及中資背後的政治意圖,但憂心程度不比台灣,八成仍視中國為必須擁抱的夥伴。

F TA是一刀兩面,農業成為必須付出的代價。B B C駐韓國特約記者在報導中指出,包括貿易利益共有制、調高旱田補助款、調降農用電費等受衝擊的農漁業補償措施,朝野雙方談不攏,近一年來韓國各地陸續出現農民上街示威。

因此,韓國把近三成中國農產品排除在降稅範圍外,其他六成逐年調降,試圖減緩對農業的衝擊。中國則對應韓國面板在內的重要產品,十年後才降到零關稅,「你付出的代價低,相對要到的利益也被打折。」李淳說。

任何選擇本就有得有失。韓國選擇擁抱中國,以犧牲自身農業為代價,換來出口、投資、經濟成長等好處。至於農業,則以加碼輔導、補貼預算等配套措施因應。

一個是台灣最大的政治對手,一個是台灣最大的產業對手,兩個對手牽手、擁抱,前經濟部長杜紫軍形容:「台灣變成第三者」。

韓國與台灣,在中國市場以及全球市場的鋼鐵、石化、面板、工具機、紡織等產業,幾乎到了肉搏戰的程度。在中國市場,韓商一旦享有降稅好處,和台灣就是零關 稅和平均九%以上關稅的不公平競爭;另方面,中國到韓國投資設廠的引信點燃後,中國資金加上韓國技術,一起到全球競爭,對台灣的威脅不容小覷。

儘管在台灣,民眾對加入TPP的關心度,超越對中韓F TA的關心度,但其實,後者更是近在眼前的切身問題。在媒體選舉議題喧譁中,韓國正在一千五百公里外,悄悄吹響下一輪台韓競爭的號角。

撰文者萬年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7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