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打敗戴爾 穩坐中國市場第二大寶座 華碩曾鏘聲靠「讀心術」在中國立足

2012-2-6  TWM




當中國超越美國成為最大PC市場,中國成了各家NB品牌廠的兵家必爭之地,儘管聯想穩坐龍頭,但去年表現突出的華碩也緊追在後,端看華碩的中國市場操盤手 曾鏘聲,如何再衝高華碩在中國的市占率。

撰文‧賴筱凡

震耳欲聾的音樂聲、五光十色的絢爛燈光四射,舞台上歌手張惠妹唱得賣力,倒是被拱上台的華碩副董事長曾鏘聲,顯得有些肢體僵硬。不過,這就是他,相較於華 碩董事長施崇棠總把笑容堆滿臉,與華碩執行長沈振來的靦腆,即使是熱鬧的尾牙,曾鏘聲仍板著臉,這位「不笑將軍」,卻是華碩橫掃全球最大市場的關鍵人物。

不像施崇棠、沈振來常活躍於媒體版面上,曾鏘聲即使被定位為「華碩三J」(因施崇棠、曾鏘聲、沈振來的英文名字皆以J為開頭),卻鮮少在公開場合見到他。 然而,華碩在二○一一年能有突出表現,曾鏘聲的貢獻,絕對是要記上一大筆。

近來多數NB品牌急欲插旗遠在萬里之外的森巴國度—— 巴西,作一個開拓的美夢,相對之下,流血競爭的中國,就是勇者求生存的殘酷市場。

不炒短線

讓通路經營不只是買賣

根據市調機構IDC指出,中國取代了美國,悄悄成為全球最大PC市場,單單一季NB出貨量就近一八五○萬台。第一大,也代表第一難攻,中國NB市場向來被 聯想把持,外國品牌要衝高市占率不易,就連宏碁大動作購併大陸品牌方正,也不見其在大陸有顯著進展,只有台灣的華碩,能夠高調宣示它們在中國市占率衝上一 四.六%,硬是擠下戴爾,成為中國第二大NB品牌,一二年還要再往上衝。華碩中國亮眼成績單背後的重要推手,就是曾鏘聲。

攤開去年NB產業成績單,成長最多的品牌,無疑是出貨量年增二三%的聯想,但同樣出貨暴衝的,還有華碩,以年增率二○.五%,擠進全球前五大品牌,大陸市 場更交出市占率一四.六%的亮麗成績單,連主機板卡市占率都創新高。

華碩開拓中國市場多年,在惠普、戴爾等大廠相繼插旗,加上聯想的地主優勢,其他NB品牌想在中國闖出好成績,難度不小。「中國這個市場很特別,它不是你拚 命塞、拚命推,就賣得動的。」談起中國市場,曾鏘聲有感而發地說。

中國市場的經營之道之所以特別,一來是在地性、民族性強,二來是通路系統龐雜,這些都是人的問題!外表嚴肅的曾鏘聲,卻是心思細密的「讀心高手」,讀懂各 種人的心,是他在中國生存的最佳利器。

「很多NB品牌開拓新市場,馬上就找過去曾合作的國際大型通路商,但後續如何深耕當地,就是很大的問題。」跟在曾鏘聲身邊多年的業務大將透露,「但華碩在 中國的作法不一樣,我們不找國外大型通路,而是直接到當地去找地頭蛇。」華碩打出的旗幟,就是要與通路商一起成長,「我們拿人家一斤,至少要還人家十六 兩,所以,客戶的庫存也要當成自己的。」能在第一時間掌握通路的庫存狀況,連客戶的客戶的庫存數量,華碩都要瞭若指掌,這就是華碩比在地企業還貼心的地 方。

為了與客戶溝通無礙,「我們不希望讓通路商覺得,雙邊只是買賣關係,華碩要追求的是『共好』。」這位業務主管說,曾鏘聲帶業務團隊,最重視就是理念,因為 客戶經營必須長期,與通路做生意也要理念相同。

打團體戰

曾鏘聲磨出中國一級戰將

讀懂通路的心後,再來,必須了解中國消費者需要什麼產品,更是重要關鍵。曾鏘聲以中國首購族為例,第一次買NB的人,考慮的首要因素不是價格,而是功能齊 全,「首購族為了先求有,full function(功能齊全)很重要,這樣他們才會有安全感。」他細心地分析指出。

有別於外界常以為一、二級城市的消費者,追求功能好、又時尚的NB,三、四級城市消費者則偏好低價NB來區分,曾鏘聲倒覺得這樣的劃分法,實在太粗略。為 了清楚了解中國市場消費者的特性,華碩更組織一支研究團隊深入各大城市調查,「因為中國市場實在太大,光是十三億人口的一%,就有一千三百萬人。」他必須 以更扎實的方法掌握中國消費者的心。

除了讀懂客戶的心,曾鏘聲更用心打造一個專攻中國市場的團隊,成為華碩市占大成長的祕密武器。華碩大將一字排開,不論是枱面上活躍的全球業務副總裁陳彥 政、掌管主機板業務副總裁的許祐嘉,或是負責開拓商用市場的副總裁林宗樑,幾乎清一色是曾鏘聲帶出來的人。

他們有的是一出社會就跟著曾鏘聲跑業務,有的是相繼加入華碩,但清一色的特點就是年輕,都不超過五十歲。再來就是多有在中國市場著墨過。跟在曾鏘聲身邊多 年的主管說,他們現在經營中國通路的理念,多數都承襲自曾鏘聲。

華碩向來有師傅帶徒弟的不成文文化,曾鏘聲很清楚,一個人的力量絕對不夠,建立一個團隊才是重要的。然而,他對員工的管理,又不過度干涉,給足他們犯錯空 間,所以曾鏘聲形容,帶徒弟就像種玫瑰,「過度修剪的話,玫瑰會長不好。」讀心、用心,已讓曾鏘聲交出傲人成績單,但距離第一名的聯想還有一大段距離。站 在去年的基礎上,曾鏘聲與他的團隊必須更「用心」,力求在中國的舞台上生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60

延益--散戶的立足點:未實現的不良已預期的悲觀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324.html
接上兩篇的討論, 《尋找散戶的立足點》《散戶立足點:利潤跌下跌競爭力不跌》。在討論之前,先說一個概念:投資盈利。延益認為盈利可以分為兩類:1,交易獲利。2,超預期獲利。弄清楚這兩類盈利的性質,就能明白鴨子和池塘的關係了。在第一篇中提到「買股票是零和博弈」倒不是單純給大家搞腦子,我只是想把兩層盈利的性質給區分開來。

1,企業是不穩定的,所以存在「超預期盈利」和「超預期虧損」的情況,這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意外出現的極具競爭力的產品或者突發行業變故導致徹底改變原有的商業模式。這類超預期事件是不可估計的。例子很多,比如騰訊。騰訊在發展過程中,利潤的發動機一直在變動,新的盈利模式也在不斷的出現。這種情況下估值是困難的。馬化騰賣股票並不可惜,他也無法估計騰訊未來會騎上什麼類型的盈利引擎。(延益認為這類持續超預期企業雖然十分吸引眼球,但仍不是散戶的菜。除非你能清晰的定義出超預期因素並對這個超預期因素給出一個合理的溢價。)

2,企業穩定運行(假設3-5年內穩定)。兩個交易對手,決定誰能賺得更多,(或者在這筆交易裡,誰是贏家)取決於他們對企業的判斷,誰更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比如當前的銀行股,我判斷值15元,市場判斷值10元。如果我是對的,那麼在這筆交易中,市場就是輸家。

回過來,如銀行因為地震或戰爭而批量倒閉,最終剩下5元。這種情況下不能說是市場是贏家,因為在交易發生那一刻,這種情況是沒有被計算在股票溢價裡邊的;同樣,如牛市再臨,銀行由於水漲船高到了20元。那麼5元是我從交易對手中賺的,5元則是超預期賺的,因為交易時,並沒有考慮宏觀經濟的變動(假設持有期間未進行重估)。若我把自己的能力定義在盈利10元的基礎上,而其實我只能看到5元。那麼下一次交易的時候,市場就得教訓我的自負了。

所以,綜合來看,盈利只取決於兩者:要麼交易時比別人更明智,要麼企業發「超預期」紅包。我想探討的是,在哪幾個點上,散戶較容易做得比市場更明智?上一篇,《散戶立足點:利潤下跌競爭力不跌》是可能的一個。這裡討論另一個可能:未實現的不良和已預期的悲觀。(「超預期」紅包不在討論範圍)

 

一個有趣的反問:「既然市場已經預期了企業所面臨的悲觀因素,既然市場已經在報價中包含了未來已確定的悲觀,那麼用現價買入,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即便悲觀的情況發生,只要不超預期,最壞也值目前的價格,不是麼?」

這兩個反問決定了擅長投資的人,都是喜歡熊市的。相比在熊市虧了多少錢,他們更在意在熊市裡做了多少划算的交易。反過來,要在牛市裡找划算的交易,可不那麼容易了。

舉例子:熔盛重工。觀察熔盛重工的重點並不是計算它值多少錢。在當下造船業的逆境面前,再去計算它值多少錢已經不是重點了。延益認為:計算企業值多少錢是基礎課,它不會告訴你什麼時候可能出現最划算的交易。一般從結果看,最划算的交易出現在未實現的不良和已預期的悲觀落差最大的時候。

回顧一下,熔盛重工為何會跌至1.7HKD。這兩個消息的打擊是關鍵:1,熔盛重工確認好望角型貨船買方毀約2012-04-12 2,淡水河谷拒收熔盛重工三條大船無人接收2012-04-18 。這兩個消息把已預期的悲觀在行業層面擴大到了個體企業,在短期內,這幾個消息差不多是悲觀最大化了,從而造成了1.7HKD的價格。

最近急跌的一個例子:雷士照明。吳長江離職已經造成了股價的暴跌,隔了幾天又傳出吳長江低價拋售持股。這很精彩,極容易造成贏面較高的交易。就如格雷厄姆說的:一筆好的投資必定是一筆好的投機。利用時機看起來是投機,若你瞭解企業的基礎,利用時機獲得更高的折扣,這有何妨呢?

年初的茅台也是一個例子,市場對於三公消費的擔憂也造成了股價一段時間的低迷。當前的銀行也是,只不過市場對它的悲觀發酵有點慢。若來一劑類似雷士照明的猛藥必定能出現更大的折扣。

總之,不管是個股,還是整體環境,壞消息總是容易導致更多的好交易。未實現的不良和已預期的悲觀,提醒延益的不僅僅是對投資時機的慎重選擇,更重要的是在壞消息不夠的年份留有足夠多的餘糧。

優勢甚少的散戶更應該好好利用這一點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31

尋找散戶的博弈立足點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2of.html
      延益認為任何用錢生錢的生意,本質上都是零和遊戲,包括價值投資。

有人認為價值投資不算零和博弈,因為要弄清楚企業的基本面需要付出時間精力。若企業增長符合預期,則相當於勞動所得。這裡,錢只是勞動過程中的資本要素。這也是延益初入股市的觀點。

這個觀點害人不淺,持有這個觀點的人往往會輸了時間,還輸了錢,最後輸了自信。

勞動是創造價值的過程。按人們的理解,這個過程一般來說與付出成正比。那麼作為投資者,他對企業付出的研究時間與他的投資回報有比率關係麼?若有,這個比率關係穩定可靠麼?

零和博弈的觀點主要是博弈,是指轉移價值。(宏觀上因為資源優化而帶了的社會價值這裡就不考慮了)延益認為企業未來是否增長,是一個客觀的現象,不會因為投資者付出的時間多少而改變。投資者付出時間精力的目的是增加博弈的勝率,而不是生產價值。所以,研究企業付出時間的多少和預期回報沒有必然聯繫。長期勝率關乎時機、下注策略等多方面因素。對投資標的瞭解,只是其中一項而已。

那麼,企業增長所帶來的回報算什麼?初看之下,這部分回報並不是交易對手虧損造成的,但實際上是,原因是貼現。只要是交易涉及到現值考慮,就無法避免貼現問題。貼現的核心是對現金流的預期。也就是說,估值差異只是交易對手之對企業未來現金流貼現方式的不同而產生的。這本身就是交易環節的一個要素,如交易時間、手續費一般。

考慮了貼現,就能很清楚瞭解股票交易也是零和的。有人賺就一定有人虧,有時候虧的是短期的錢,比如一個月、半年,有時候虧的是長期的錢,比如三年、五年。這都是貼現模型對於企業價值判斷的差異造成的。

以上短短一段話,延益卻整整用了兩年時間才想通。數數自己犯過的錯,歸根結底都是觀點的錯誤。明明從事著博弈遊戲,卻認為自己在創造價值。這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投資者對市場的關注點的不同,創造價值的關注重點在於自身,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挖掘更多低估的股票;博弈遊戲的關注點在於交易對手,考慮的是,交易對手是否在長期價值判斷上出現了錯誤。

一種是尋尋覓覓的找低估的股票,一種是冷冷的觀察著市場先生是否出了昏招。這兩類投資者的決策結果有可能是一致的,但延益認為,長期來看持有後者觀點的投資者更容易勝出。

認同了博弈就好辦了,之後是找對散戶有利的博弈立足點。立足點是指交易對手之間的優勢比較。比如:IPO的時,交易對手是融資方企業和參與IPO的投資者。這兩者比較注定是企業方佔據更多優勢,所以投資者若想通過參與IPO獲得長期投資收益,很難。

 

散戶幾乎佔據了市場上交易對手的全部劣勢,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對企業瞭解有限。不管投入多少時間,始終都是個局外人,對企業只能做遠距離觀察。

2,容易被情緒左右。看到許多投資博客,都是以企業為中心的城堡。對企業情緒化的讚美源源不斷。

3,投機者忽視價值本質,投資者忽視交易本質。一個是沒有抓住商業邏輯,一個是沒有抓住博弈技巧。價值投資有兩個重要概念:護城河、安全邊際。延益認為護城河是指價值本質,而安全邊際是指博弈技巧。因為安全邊際不是憑空產生的,一定是交易對手賣出來的。要想判斷交易對手的賣價是否具備安全邊際,博弈技巧比財務分析能力更為重要。

延益所有虧損的交易都包含第一類錯誤:認為自己對企業非常瞭解,盲目的下注。結果虧錢了才發現,哎呀,原來我對這個行業並不十分瞭解。典型的有:1,匹克體育5HKD買入,2.4HKD賣出。2,聯邦製藥14買入,6賣出。

第二類錯誤特徵明顯,曾給延益帶來重大收益的股票,或多或少都有喜愛之情。典型的有:1,阿里巴巴4HKD買入,18HKD拋出。13HKD又買入,接著11HKD9HKD買入,最後8HKD換倉拋出。2,惠理集團4HKD買入,8HKD拋出。5HKD4HKD3.5HKD持續買入,因為買得太早,痛失低價吸籌的機會。

第三那類錯誤屬於綜合能力不足。很多時候,直覺告訴我市場犯錯了,應該閃人。我卻理性的克制自己,企業沒問題,再等等。呵呵,很多交易因為這個原因從盈利變成了虧損。要是我能再往前一步,分析一下交易對手犯錯的原因,結果可能就兩樣了。交易只是交易,企業並非交易全部。

 

寫到這裡,延益已經不能稱為價值投資者了,可能「優勢投資」更為貼切。核心是,在投資過程中清晰的定義出自己區別於其他交易對手的優勢。

比如前幾天,有個朋友諮詢我一個美股的情況,他說他們企業不少員工都買了自家公司的股份,而且公司內部盛傳股價已經低於現金流了,問我是不是果真如此。我回憶起中概股被做空的慘狀,呵呵,這就是「優勢投資」了。恐慌產生於外部的不瞭解,而優勢產生於內部的熟悉。

但這個例子很特殊,一般情況下,散戶優勢真得很難找。先說假設:

1,假設散戶處於信息劣勢,不可能充分瞭解上市公司。

2,假設散戶沒有額外現金流入且資本規模有限。

3,假設市場先生80%不會犯錯,是有效的。

面對這三個殘酷的假設,散戶應該如何應對呢?股市裡還有盈利的途徑麼?延益也只有一點點思路。在寫之前,先聽聽大家的看法。

接上一篇《尋找散戶的立足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4a35f201013dd1.html。感謝留評論朋友,我們討論的目標不是得出一個對錯或者勝負,而是能否幫彼此開拓思路,有所收穫。前一篇的討論讓幫我理清了關於投資前提假設。

 

延益:散戶可以利用的優勢之一是:低價買入利潤下跌競爭力不跌的企業。一般情況下企業利潤下跌的原因是競爭力下降,這也是盈利預警往往會帶來股價下挫的原因。如果我們能再往前一步,仔細分析一下利潤下跌的原因,就能發現投資機會。有時候,某些企業利潤下降,不代表企業競爭力的下降。

比如:鳳凰衛視。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媒體的廣告收入會下降,有時甚至是斷崖式下降。然而媒體不是基金公司,他無法跟隨收入下降而消減人力成本。媒體人力的消減意味著新聞質量的下降,品牌和質量才是影響媒體公司的關鍵因素。

舉一個例子:如果你是鳳凰衛視的懂事,CEO告訴你有兩個選擇。一:收入上升,但收視率下降。二:收入下降,但收視率上升。你會如何選擇?很簡單,為了長期投資收益,後者的選擇更佳。如果你要買下鳳凰衛視,哪種情況買更划算。一:經濟景氣度高,收入上升,收視率平穩。二:經濟景氣度低,收入下降(甚至虧損),收視率平穩。很簡單,後者的報價肯定只有前者的幾分之一,而企業競爭力卻大致相等。

另一個例子:微創醫療。由於今年國家對心血管支架降價,微創醫療80%以上的收入源自這項業務,所以淨利潤下降幾乎已成定局。我們同樣也考慮一下企業競爭力的問題。按上文的思路,微創醫療淨利潤下降也不會影響產品競爭力。因為降價的原因並不是產品賣不動,而是價格調控。然而,微創醫療淨利潤恢復的彈性卻不如鳳凰衛視。經濟景氣度提升,媒體對於廣告的定價能力也會上升。微創要提升支架的價格卻不那麼容易,只有開發新產品才有希望提升議價。因為醫療器械的價格調控是不可能向上的。

再舉一個例子:匹克體育。這類企業淨利潤的下降會導致存貨積壓,從而導致產品議價能力下降,影響品牌。銷庫存對於這類企業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

 

假設上述企業未來現金流等值,也就是說賺一樣多的錢。對散戶而言更有利的企業特性應該是惠理集團>鳳凰衛視>微創醫療>匹克體育。

因為延益認為,市場往往只對企業的盈利進行估值,但不怎麼考慮競爭力彈性,這是市場少有的弱點之一。參與股市的錢,都是以結果論英雄。賺不到錢,啥都是空的。要利用交易對手的弱點進行盈利,類似鳳凰衛視這類特性的企業,可能是一個思路。提煉一下,企業業績短期存在波動,但長期看未來穩定可預期,這才是散戶的菜:利用波動低買高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32

延益--散戶立足點:總結顯著性差異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3id.html

投資是混亂、困難的麼,投資需要勇氣或膽識麼?延益覺得要依靠腎上腺素才能做出的決策多半不是好的決策,比如,參與賭的決策一般都依賴於腎上腺素的水平。

投資應該是清晰、簡單、前瞻、優雅。似乎,在當前市場下要找這種心態不太容易,特別是深入套牢的情況下。其實這個心態不難找,只要我們善於「總結顯著性差異」就行。

首先我們來看總結本身的風險。投資者在市場中一般處於盈利--虧損--平穩這三個狀態。延益經歷過每一個狀態的總結,他們有鮮明的特色。總得來看,每一次回顧交易進行總結,都是一次誇大偶然因素,裁剪均值回歸的自我麻醉。這也導致,總結本身就成了極具風險的行動。因果權重分配錯亂類似因果順序弄反。比如:古代人認為是雞叫導致了太陽升起,類似得還有天狗吃月等等。這類認識與股市中的「丁蟹效應」何其類似,還有「裙子長短效應」等等。同樣,《延益--散戶立足點》幾篇文章一樣具有此類風險,誰能保證說,我對市場的認識,就是市場運作的真理?

其次,看市場的風險。市場是動態的過程,人們對市場和股票的認識也是動態的過程,其中夾雜得宏觀經濟因素和微觀因素更是隨機變化的過程,最終,反應在股票價格上,往往在一段時間內(一年甚至三年),它的表現也是一個隨機過程。

最後,我們看隨機過程下的條件反射。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試驗非常著名,但對投資有意義的是另一個條件反射試驗。「對鳥兒隨機喂食,不遵循任何規律」。一段時間後,實驗者發現鳥兒都變成了「神經質」:有些鳥兒會反覆扭動脖子,認為這個動作會得到食物;有些鳥兒則會上串下跳;有些鳥兒則乾脆發呆……

寫到這裡自嘲一下,《延益--散戶立足點》何嘗不是一隻上串下跳的鳥兒?遵循這幾點,市場就會給予回報麼?別忘了,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可是隨機的。

那麼,我們如何總結?延益認為投資總結可著眼點於兩點:1,顯著性差異;2,長期積累效用。(盈虧不是重點,甚至算不上點,我們也就為了滿足虛榮,才會把盈虧掛在嘴邊。)

任何科學實驗的目的都是為了觀察某種具有顯著性差異的規律,從而讓我們瞭解事物發展的本質。投資何嘗不是?找到具備顯著性差異的規律,自然也就找到了盈利的鑰匙。顯著性規律可以分盈利性規律、虧損性規律。避免虧損性規律與找到盈利性規律一樣重要,比如:不投資IPO三年內股票就是虧損性規律。既如此,我們又何懼虧損呢?因為虧損了,就意味著我們找到了顯著性差異虧損,日後避免就是。經驗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因為投資越往後,資本規模往往越大。為了長期積累效用,延益寧可當前多虧一點。

對散戶而言,最可怕的是,我們本身是無規律交易者,說不清楚自己在遵循何種交易原則或投資理念。在這種情況下,輸了錢的同時,還輸了時間和經驗,長期累積效用為0如果你覺得投資是混亂、困難或者投資需要勇氣或膽識,那就意味著你做了太多無規律交易,這些隨機過程阻礙了我們的抽象總結能力。

市面上為何存在如此多無規律交易?一般來說,罪魁禍首是情緒(情緒是很難避免的),其次是消息(消息不是不能做,得清楚自己在做什麼)。這兩個因素不會絲毫幫助你成長。前輩反反覆覆強調「要有自己的投資系統」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必須收斂情緒交易,避免長期積累效用為0,少做無規律試驗,以免自己變成一隻神經質的鳥兒。而系統和理念,再爛,也總有改進的空間。

數量化投資也是一個找規律的遊戲,效用最高的是具有顯著性差異盈利或虧損的規律,最沒用的是無差別規律。因為避免80%的虧損也就是成功,道理很簡單。

 

延益認為:散戶需要持有具有長期積累效用遞增,且能穿透市場隨機波動的一種投資理念。不管是價值的還是趨勢的,投機的或是投資了,否則賺得再多都只是一隻神經質的鳥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74

延益--散戶立足點:跟風賭命者遊戲 延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4a35f201013yy9.html
 脫離實際的理論的討論容易枯燥,比如:歐洲中世紀神哲學花費多年時間討論一個問題:「針尖上能站幾個天使」。所以,我們討論不能脫離實際,而且目標是同一個的:讓理念更貼近實際。因為最終,各自的理念將引領各自的行動。

回顧一下《延益--尋找散戶的立足點》《延益--散戶立足點:利潤下跌競爭力不跌》《延益--散戶立足點:未實現的不良已預期的悲觀 》這三篇中都包含了一些價值投資的假設。比如:散戶是劣勢的;企業是穩定的;交易是長期的;交易質量評估不依賴價格短期表現等等。但這裡邊也體現了「投機的要素」:對時機的重視;對倉位的重視;對交易中自身優勢的重視和對交易對手是否犯錯的重視。

那麼,「投資」和「投機」可以交匯麼?呵呵,沒那麼誇張。延益認為博弈可以分兩類:1,賭有更傻的人接單;2,賭對手估值錯誤。只要賭贏了,這兩類都能贏錢。他們都可以考慮「價值要素」(基本面分析、行業分析、管理層分析等)或「投機要素」(時機分析、交易對手分析等)。差別不在於他們考慮了何種因素,而是考慮的目標。

比如:創業板開市時,延益動用了三倍槓桿,等打新的歷史時刻。我賭的就是絕對有更傻的人接單。結果看到IPO報價就撤了,報價超出了心裡承受範圍,為了健康不敢挑戰心臟承受能力。從結果看,這次撤退是失敗的。因為對第一類博弈的判斷,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正確的,而且有足夠的撤退時間。價值投資的通病就是無法賺得這一類的錢。

現在,延益捫心自問:假設當初發行價處於市場均值或略高估水準,而不是大幅高估呢?呵呵,產生第一類盈利傾向並不可恥嘛。不過,這裡我們只討論第二種盈利模式。

延益只是個生意人,不太懂投資,更不懂投機。但前輩說,要得到好的交易,就一定要好好殺價。有殺價機會而不去利用的,虧了錢還得被別人嘲笑,很不優雅。股市的好處就是殺價的成本是免費的,只是殺價的機會是不確定的。比如,利率市場化又催化了銀行股悲觀的預期。只不過,這次殺價只有4%的折扣,對於想做好交易的人來說,有點少了。

 

跟風對投資是很忌諱的詞語,這意味著可能喪失的獨立思考能力。延益對跟風也曾反感。但回顧交易時,卻意外的發現大量跟風操作。比如:《銀行股的投資邏輯》、《小肥羊--標竿價格是標竿價值麼? 

在討論散戶跟風的立足點之前,先聊一下德州撲克。德州撲克有兩類玩家:賭鬼,賭徒。賭鬼特點是一把輸,不管他之前贏了多少錢,最終仍會押上所有賭注,包括身家性命。賭徒的特點是,再怎麼不利的局面(或有利的局面)絕對不會押上身家性命。

史玉柱在民生銀行裡邊,經歷2011上半年A股增持,下半年港股接力。他幾乎是梭哈式的打法,他是賭鬼還是賭徒?(最近還跟投行做了對沖,繼續賭)

去年,延益跟風史玉柱買入民生銀行,結果成為去年少有的盈利頭寸。延益認為,當有人拿命賭時,而他又不是賭鬼時,很可能他拿到了皇家同花順。散戶都看不到底牌,但完全可以鑑於鼓勵他們的勇氣而押上一根手指或者一條胳膊。商業原理是,利用他人的優勢。

當有人處於顯而易見的信息優勢的時候,跟風便成了明智的選擇。街頭智慧不代表失去獨立思考。

史玉柱和民生銀行有點特殊,市場上比較多的是入股、回購、增持等情況。比如,延益參與過跟風百勝集團投資小肥羊,最後小肥羊被私有化了;也跟風過主席增持、減持、回購的股票,比如:早期有波司登、金蝶、安踏等等,近期有匹克、長安B、還有剛發佈回購消息的魯泰B等等,裡邊有賺有虧。(匹克虧損50%離場)

總得分析發現參與者賭得越大確定性越高,比如:私有化或產業資本入股等;做做樣子的,比如:小規模增持回購,不確定性較高。

最終決定關鍵還是在於解讀跟風目標的優勢。若能夠清楚他們操作的目標、動機、以及所具備的優勢,跟風勝率就高。

既然散戶不是巨人,就有理由找巨人肩膀靠上一靠。也就是說,有人要做好生意的時候,我們能正確解讀並能置身其中。

 

(感謝熊市,這裡總是比較容易找到好交易。)什麼是好交易?怎麼做好交易?哪裡容易產生好交易?股市中的好交易又算什麼?比如:李嘉誠借歐債危機併購歐洲電訊資產,這是好交易麼?說不定這個交易會讓他在未來三年持續虧損。那他又看重什麼? 

幾個事件:1,一個消息殺了20%折扣的思捷環球,也可以有跟風的影子:Lone Pine Capital LLC(曼德爾於1997年離開老虎基金,並於第二年創立孤松資本公司(Lone Pine Capital LLC.),現年56歲的曼德爾根據公司基本面挑選個股,他在投資大亨朱利安-羅伯遜(Julian Robertson)旗下的老虎基金(Tiger Management LLC.)學得了這一技巧,現在是市場最受好評的選股高手之一);「

2,「蘇寧定向增發」還特意停牌告訴投資者,質押股權為保增發;

3,魯泰B回購申明。

4,史玉柱增持加對賭。

大家怎麼看,哪些跟風確定性高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101

【關於馬的生意(三)】萊德馬業:立足優勢,如何打通馬業產業鏈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04/58372.html

春節期間,i黑馬為大家獻上關於馬的生意系列文章,已相繼推出了[關於馬的生意(二)]太陽馬戲團:如何用互聯網思維管理一家馬戲團兩篇文章,今天這是第三篇,為大家介紹的是中國最大的非農耕馬飼養者和馬匹飼料商――內蒙古萊德馬業有限公司(下文簡稱“萊德馬業”),作為內地首個獲創投入股的馬匹產業企業,萊德馬業采取育馬、飼料、連鎖俱樂部一條龍式的商業模式,已完成近億元人民幣的兩輪融資,並計劃2016年或2017年在香港上市。萊德馬業的前身為來德馬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06年,現已成為內蒙古優秀馬業單位,是中國最大的非農耕馬飼養者和馬匹飼料商。2012年8月,世銘集團旗下成員世銘投資與來德馬業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成立了內蒙古萊德馬業有限公司,並舉行了投資協議簽訂儀式。世銘投資的投資金額為6000余萬元人民幣, 2012年5月,萊德馬業完成了4500萬元的B輪融資,該輪融資由人民幣基金創東方領投。萊德馬業采取育馬、飼料、連鎖俱樂部一條龍式的商業模式,利用自身的優勢,培育最優秀的國內純種馬、半血馬、溫血馬和蒙古馬,繁育“萊德系列”馬,並開拓馬飼料及馬術俱樂部服務業務。中國馬業市場:起步晚,前景廣中國馬匹保有量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但馬業市場一直沒有很大發展。究其原因是,國外馬業產業鏈中,除了有育馬、馬飼料、馬術運動、騎乘運動、賽馬運動等,馬匹還會參與到幫助心理有自閉癥狀的人們,或幫助兒童建立對動物的愛心,也即,馬業在國外滲透面很廣。“中國的這些環節都沒發展起來,未來有很大機會。”任重說。事實上,馬術在歐洲並不屬於小眾市場,國外有大量馬術俱樂部,騎乘費用也並不高,包括馬術培訓的課程費也不會比鋼琴高太多。“因此,從長遠看,馬術馬賽不會是服務高端群體的活動。”據報道,英國馬產業規模已經達到60億美元,美國馬業規模已經超過390億美元。而中國目前休閑運動馬車農業市場規模為不到10億美元,但每年增速將超過20%。中國的馬術俱樂部也已經從2007年的不到100家發展到近800家。據中國馬業協會預測,中國馬業未來市場有上千億的規模。若拿中國GDP與馬業市場比較,與歐美相比,中國目前只有0.01%,美英分別達到3%和2%,“中國有很大空間”。與此同時,縱觀英國馬匹產品和馬業服務市場,其馬匹產品市場大約有5.2億美元,馬業服務有15億美元。中國未來的目標市場,包括馬匹、馬糧、馬術俱樂部服務等則有57億人民幣。得天獨厚的優勢除了行業潛力巨大以外,萊德馬業還具有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成立於2006年的來德馬業有限責任公司,現已經成為了內蒙古優秀馬業單位,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非農耕馬飼養者和馬匹飼料商。期間,該企業擁有了自己的核心經營團隊,培育出了一批優秀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還形成了一些優秀的經營理念。作為萊德馬業的前身,其在馬業市場上具有比其他同類企業具有更多的技術優勢和經營管理經驗。其次,萊德馬業的區位優勢也十分突出。其地處幅員遼闊的內蒙古科爾沁草原腹地,這里原料豐富,氣候適宜,是最佳的育馬地之一。著名的國際賽馬之鄉愛爾蘭, 美國的肯德基和日本的北海道等都與這里的地理位置比較類似。因此,在這里建設中國最大的純血馬、半血馬以及蒙古馬改良品種基地是非常可能也是非常有優勢的。最後,萊德馬業擁有成本優勢。育馬最大的難點是成本高,而造成成本高的原因多半是因為要從國外引進純種洋馬。萊德卻能把成本降至最低。據萊德馬業董事長郎林透露,由於進口洋馬需要經過購買、檢疫、運輸、關稅、傷病養護以及適應氣候等多個環節,因此,引進一匹純種洋馬成本要達到30萬元左右。而如果采用國內自育,成本將降至10萬元左右。不僅如此,由於內蒙古良好的地理環境,不僅飼養成本相對較低,而且品質還更加優良。據萊德董事長郎林透露,在內蒙古一個月馬的飼養成本僅為1000~1200元,同比國內其他地方的飼養成本也是很低的。例如,上海的飼養成本卻達4000~5000元。打通產業鏈,不搞賭馬萊德馬業前身只是較為單純的馬術俱樂部,現在做的是全產業鏈,其中,馬匹繁育交易、馬飼料生產位於產業鏈上遊,也最賺錢,立足於此,保證了生存問題,才能把下遊的馴馬、賽馬等細分產業做好。萊德馬業采取育馬、飼料、連鎖俱樂部一條龍式的商業模式,這不僅可以大大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單個環節的經營成本,同時還能快速地在馬行業搶占更多的市場。由於中國的馬行業屬於朝陽產業,目前正在新興階段,馬行業的各個分支領域都有可能繼續延伸。因此,誰能在早期搶占到更多的市場,誰就更有可能成為未來馬行業的領頭羊。據資料顯示,萊德馬業上市身份是馬匹養殖,或一家俱樂部營運公司,予愛馬人士入會參與養馬及馬術訓練,定期舉行賽事,但不涉及賽馬博彩,原因是內地嚴禁賭馬。內地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歷史性容許廣州舉行按香港模式試行“馬彩”,1996年中央下令禁止廣州博彩性賽馬,但廣州賽馬公司將“投註博彩”改為“智力測驗”,再改為“獎品”形式,終於1999年被完全廢止,直至2008年北京主辦奧運,賽馬被合法化,但嚴禁賭博成分。與香港賽馬會有合作對於萊德馬業,香港媒體稱其為內地最大的非農耕馬飼養與馬匹飼料商,同時提供海外馬匹選購及進口服務。在香港媒體看來,萊德馬業選擇香港上市有多重原因:超過三年盈利達5000萬港元的主板盈利要求;本港有熟悉賽馬活動的投資者;香港已有多家博彩企業上市,不會擔心上市時被質疑馬業有博彩成分。上述報道同時推斷,萊德馬業的上市的消息如落實,會邀香港賽馬會為投資者。而萊德馬業人員也稱,萊德馬業與香港賽馬會有著一些合作,聘請了一批教練員和馬房等設施管理人員。 相關公司: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作者:i黑馬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62

【案例】三六五網:立足南京的房屋資訊網絡服務商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20/58854.html

“三六五網”是一家總部在南京的房產信息網站。這家公司非常強調本地化,它有一半的收入來自於南京這一個城市。公司毛利率高達94%,有八成收入來自網絡廣告服務費。本文來源於《創富誌》,作者為王璐,i黑馬分享本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三六五網”僅在南京、合肥兩個城市獲得的收入,就占它總收入的七成。這種集中在某個區域發展的互聯網模式,使它發展迅速,只用了六年,就在創業板上市。原來,這家互聯網公司的收入,八成來自於廣告。它的客戶,主要是那些房地產商和家居企業。由於房子以及和它相關的家居產品,天然就具有本地屬性,這使“三六五網”立足南京本地市場的策略大獲成功。2010年它的毛利率高達95%,比主要競爭對手搜房網高出20%。在一個區域高集中度究竟為三六五網帶來什麽優勢?我們對比它和競爭對手搜房網的“每百萬用戶覆蓋數”。根據美國Alexa公司統計的這項數據,在全中國範圍內,搜房網是三六五網的八倍。但在南京、合肥等三六五網已開發的城市,三六五網則是搜房網的八倍。這項指標,是互聯網公司收取廣告費用的重要依據。哪個網站排名越高,其收取廣告費的議價能力就越強。因此在這個區域市場,“三六五網”擁有絕對優勢。究其原因,這是因為兩家公司采取了不同戰略。搜房網選擇面向全國,它在全國有314個站點,市場比較分散。而三六五網立足南京,並向杭州、合肥、蘇州等長三角發達地區擴張,目前只有8個站點,市場非常集中。本來在互聯網行業,只有一家同類公司可以最終生存,即存在著一個“贏家通吃”法則。但地產行業的特殊性,卻讓比“搜房網”晚七年創辦的“三六五網”利用本地戰略,打破這一法則,避開與“搜房網”的正面競爭,實現快速成長,近兩年它的收入複合增長率達到52%。三六五網的模式,使它的現金流比同行更好。它的廣告費收入和客戶月結,而網絡行業普遍采取的結算方式通常是季度或年度結算。公司2011年收入為2.3億元,應收帳款僅占到總銷售收入的12%。互聯網人士艾先生:在中國,“衣食住行”這四個事情亙古不變,規模之大足夠容納無數家上市公司,做精做透一個一線城市都可達到IPO標準。也說明了一個事情,任何一家都很難真正去稱霸這四個領域,甚至說根本不可能。我個人認為,三六五網不應急著擴展,而應該以客戶為本,把服務做到位,這是現在搜房、安居客他們做不到的。在服務行業,規模的快速擴張與服務的標準化一直是矛盾的。這在餐飲、酒店行業尤為突出,放到網站服務也是同理。其中也就海底撈是個特例,這跟他的標準化菜品有關,麥當勞、肯德基也是這個道理。但俏江南、全聚德這些需要一鍋一鍋炒的,就永遠做不到。房地產資深人士王方:搜房網在中國已經形成規模化。早期三六五網在南京的市場確實很穩固,但是時間長了,搜房網的影響力就會波及到南京市場。就目前而言,搜房網在南京等地區的市場份額就已經有所增加。更何況,未來互聯網(房產網也不例外)的發展趨勢,是房產電商和移動應用,廣告收入的比重會慢慢降低。未來誰控制了移動終端,誰就獲得了未來的市場。這也將使得全國性大網站迅速拉開了與小網站、區域網站的距離。與此同時,隨著各大門戶,如新浪樂居、搜狐焦點、網易房產的新一輪強勢介入,以及2012年騰訊房產正式加入戰局,房產網絡烽煙正起,未來的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房地產網絡最終拼的是服務,拼的是按效果付費。樓市後半場開始,房產網絡也提前進入淘汰賽。 相關公司: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作者:王璐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陸海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332

立足於“買”,就不畏暴跌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sl5.html

   當前,大盤從股災低點2850點哼哧哼哧地爬到了3400多點,許多朋友有點坐不住了,有的來問:“現在該不該落袋為安?”不拋吧,怕再跌回去;拋吧,又恐拋得太早而少賺。特別是,剛剛經歷過本次特大股災,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他們更是糾結不已,抖抖豁豁的!

   做股票,1、怎樣買得能漲?最好買入就大漲;2、怎樣賣得更高?最好能逃頂。這始終是困擾於大多數人的兩個問題。他們有意無意地認為,做股票說到底無非就這麽兩個關鍵性問題。其中,他們又認為“賣得高”更為重要,因為只要能夠確保賣得高,那幾乎怎麽買都不會出錯,買也就不成什麽大問題了,是不是?還有,這殺千刀的A股熊長牛短,苦難的日子漫無盡頭,而幸福的時光稍縱即逝,你不竭盡全力買得更高,到頭來還不是落得一場空?搞不好把老本都得賠進去呢!所以說,股諺“會賣才是師傅”說得很有道理啊!沿著這個思路進行下去,逃頂也就變成做股票的最高境界了。

   然而,縱觀古今中外,有誰長期只靠“賣得高”而獲得巨大成功的呢?好像沒有的吧?“賣得高”看似那麽的顯而易見,唾手可得,其實,這是大多數人一廂情願的錯覺,而實際上股市根本就沒有這種必然性存在的。“賣得高”實質上是一種投機,而古往今來,幾乎沒有哪位大師是靠投機成功的吧?

   可不是嗎?剛寫到這,接到幾個朋友來電,他們哭傷地說:今天股市上午走得還好端端的,豈料下午突然變盤暴跌,又見千股跌停啊!媽的!

   呵呵!看到了吧?有誰事先料到午盤就要暴跌而“賣得高”逃頂的呢?又有哪個“會賣的師傅”真正達到這個最高境界的?有嗎?可見得,老是怕跌而想躲避下跌,甚至企圖逃頂,實在是枉然的。“會賣才是師傅”顯然是個似是而非的偽命題。所以說,立足於“賣”字上做文章是搞不出什麽真名堂出來滴,也成不了“會賣的師傅”滴!不然的話,股市中大多數人憑借技術圖表都可賺錢了呢!是不是?難怪投資大師安德烈·科斯托拉尼說:“我不曾在股市中見到過任何成功的圖表解盤家,因為他們通常最終都會走上破產之路。他們之中沒有任何人是大人物。”君不見,威廉·江恩、傑西·利弗莫爾、約翰·麥瑞威瑟……這一連串偉大的投機家到頭來不都一個個相繼慘敗了嗎?他們都是那麽的聰明絕頂,曾經都是那麽的輝煌燦爛,可最終的結局還不如一些平庸無能的業余小散呢!

   股市向來都是少數人賺錢的地方,既然大多數人都竭盡追求“賣”的最高境界之能事,而最終卻都難以如願以償,那麽我們是否來個反其道而行之,在“買”字上做功夫呢?哈!說對了!記得芒格曾說:如果你像大多數人那樣做,就會賺不到什麽(大意)。

   如果你立足於“買”,那麽面對諸如今天這樣的暴跌或走熊,還會氣急敗壞或畏懼不安嗎?我想你也許偷樂都來不及呢!嘿嘿!便宜貨來了啊!哈哈!

   特別是,立足於“買”,可讓投資變得非常簡單易行。那作為我們業余小散來說具體應該怎麽做呢?依我之見,千言萬語匯聚起來只有一句話:

    長期堅持不懈地逢低買入,適當調倉換股。(倘若只買指數基金,後半句都可去掉。)

    簡單得有點不可思議吧?

   當然,我說的這個笨辦法不適合下列這些人:對於具有高拋低吸或逃頂抄底能耐的人,對於始終熱衷於短線操作的人,對於不信中國股市會不斷完善和發展的人,對於中國未來失去信心的人,對於認為股市是個龐氏騙局的人,對於認為股市是零和遊戲像個賭場的人,對於堅信自己種種理由而徹底看空股市的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103

立足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力補基礎科研短板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臺在即,關於科技創新的討論也越發熱烈,作為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之一,深圳被譽為創新高地,但這片風光的背後也有著隱痛,即積弱已久的基礎研究。

作為科創的源頭,有基礎研究,創新之路才能走得更遠。作為創新之城的深圳,要如何在基礎研究上發力,才能在高科技產業上超越舊金山灣區?

對此,有觀點稱,一方面深圳要加大投入,繼續引進高校,並發揮好現有高校的作用,在學科設置等方面尋找突破口,吸引高端人才的聚集;另一方面,要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高校合作,實現資源互補;還有觀點稱,深圳要留住人才,必須逐步補齊醫療、教育和人文等短板,打造宜居環境。

基礎研究積貧積弱

在創新模式上,深圳有個極具特色的“6個90%”現象, 即90%的創新企業是本土的,90%的研發人員是來自企業的,90%的科研投入來源於企業,90%的專利產生於企業,90%的研發機構是在企業,90%以上重大的科技發明也是來源於深圳的龍頭企業。

顯而易見,深圳的創新主體絕大多數是企業。不過,對企業來說,更常見的創新是能快速產業化的技術,而非源頭創新和基礎科研;而對深圳的長遠發展來說,更需要的是後者。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近日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表示,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

對主要供應商和科研合作方在國外的國內高科技企業來說,基礎研究也尤為重要。

80後的黃源浩是深圳奧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作為一名創業者,他喜歡深圳完善的硬件產業鏈,也喜歡當地有名的南山科技園辦公大樓深夜12點時的燈火通明。

目前,黃源浩公司生產的3D傳感攝像頭已處於行業領先位置,但他也熱切希望深圳能加強感知和智能方面的基礎研究。

黃源浩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希望深圳能從算法、芯片、光學等方面加強基礎研究,比如光學方面的發射和接收等。”

深圳要加強的方面還不止這些。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雖然在科技創新上迎來了飛躍,但是並未等來國家重點科研資源的傾斜,這座城市的基礎研究整體而言始終處於相對弱勢。

目前,全國已經建成的大科學裝置22個,國家“十三五”規劃新建大科學裝置16個。這38個大科學裝置中,合肥依托中國科技大學取得8個,北京有7個,上海有5個,這三座城市的大科學裝置總數占全國的50%以上。

“在上述38個大科學裝置中,深圳擁有的數量為0。”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信息部部長鄭宇劼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這些大科學裝置雖然離產業較為遙遠,但是有非常強的外溢效應,會有一批科學家到這些城市工作,他們也會帶來學生,進而形成強有力、高質量的研究機構。而研究機構一多,就會形成人才池,科研生態就打造起來了。”

鄭宇劼補充,這十幾年來,廣東省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深圳占據的比例也非常低。

高校和科研院所匱乏

同時,深圳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上的資源匱乏,也是造成其基礎研究薄弱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兩者是基礎研究依托的載體,深圳在這方面也是積弱已久。

在過去,深圳的高等教育被戲謔為“貧瘠之地”。1983年,深圳第一所全日制普通綜合性大學——深圳大學誕生。在隨後相當長時間內,該校都作為當地唯一的本科院校,獨領風騷。

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其實深圳一直都很重視高等教育,只是力有不逮,“深圳一直大力支持發展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但是多年前國內外知名高校來深辦學的意願並不強。我們也很苦惱,一直不斷與眾多高校接洽,但大部分高校只傾向於在深圳創建研究生院。”

2001年,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別在深圳成立了研究生院。次年,哈爾濱工業大學也南下深圳。不過,顯然,無論是辦學規模還是輸出的人才數量,研究生院都趕不上本科院校。

在將近十年後,深圳才迎來了另一所本科院校,2010年底,教育部正式批準南方科技大學籌建。一直到2015年後,當地高等教育的發展才駛上了快車道,洽談引進外來高校的力度之大、速度之快令人矚目。

目前,深圳已先後與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等多所國內外知名高校簽署合作協議,以本科生教育為主。其中,少數高校已經落地。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深圳已建成的高校數量有十二三所。不過,這個數字仍不算高。單以高校數量論,目前國內其他一線城市和實力較強的二線城市高校數量幾乎都在四五十所以上,而深圳的高校數量與其城市地位和經濟規模相比,相差太遠。

鄭宇劼說:“科技企業如果不依托研發機構,就是無源之水。之前深圳的企業還可以和國內其他地方的一些高校研究機構合作,因為這些高校在科技成果轉化上的意願不強或者轉化得不盡如人意。但是現在,隨著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全國的高校都在科技轉化上躍躍欲試,所以深圳不能再依賴別人了,得建立自己的高校研發機構。”

等上述引進的高校建成後,深圳高校數量有望翻倍。在此之前,深圳應如何把現有高校的優勢發揮出來?

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譚剛認為,深圳高校可以選擇設置容易突破的學科,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做基礎研究需要有引領性的科學家和知名學派,目前深圳的高校在短期內很難達到傳統高校的人才優勢,所以可以在學科設置上尋找出口。要麽選擇全世界最新的學科,要麽根據深圳的科技和產業發展設置關聯學科。”

同時,譚剛也認為,深圳應該跳出一個城市的範疇,立足於整個大灣區進行資源整合,“不能做‘單打冠軍’。香港和廣州在高校資源上豐富,深圳可以通過互補或強強合作的方式來設置學科或引進團隊。”

近日,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在深圳的一場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也表示,在新的歷史階段下,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應該有不一樣的視角,不是你做什麽我就不做什麽。既然深圳和香港都想做科技,那麽可以把深圳的產業優勢和香港的高校優勢結合起來,共同提升在全球的科技影響力。

住房教育保障等多管齊下

如果說高校和科研機構是基礎研究的載體,人才則是主體。對高端人才來說,能留住他們的除了發展機會,還有其他軟性因素。

從美國輾轉來到深圳落腳後,黃源浩喜歡這座城市的天朗氣清和悠悠流轉的白雲,喜歡四季可見的郁郁蔥蔥,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也希望醫療和教育能盡快起來。

醫療和教育可謂是高端人才關註的重中之重,但卻是深圳這座年輕城市現有的短板。

深圳一位在高校工作的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多年前,他們從千里之外的校區本部引進老師時,發現深圳的經濟地位成為阻力,雖然現在這座城市的經濟地位上來了,但由於教育和醫療等資源的匱乏,那些人到中年的教師們頗有顧慮。

不過,深圳現在正多點開花、全方位地解決這些掣肘。除了上述不斷引進知名高校外,深圳也在大力興建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深圳還面向全球大手筆引進名醫(名科)、名院、名診所,以解決尖端醫療人才匱乏、高端醫療消費外流的問題。

在住房上,“十三五”期間,深圳將建設籌集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40萬套,其中人才住房不少於30萬套,相當於特區成立30多年來建設各類政策性住房數量的總和,也超出了“十二五”期間全市開工的所有商品房數量總和。深圳也在大力發展租賃性住房,探索建立長效機制。

同時,深圳也在以一種更直接的方式加強基礎研究。近年來,深圳通過“官助民辦”的模式培育了光啟研究院、國創新能源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科研機構;並已建成中科院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中國首個、全球第四個國家級基因庫和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

今年1月召開的深圳市委六屆九次全會更是提出,要規劃建設國家級綜合性科學、技術中心。鄭宇劼表示,這是深圳首次提出這一目標,也是深圳聚集全球創新資源、服務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戰略的重大舉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268

品牌經理助開店 港貨立足內地 包辦租務經營銷售

1 : GS(14)@2010-10-29 00:04:1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01028/News/ec_ecm1.htm


香港品牌集團總裁陳耀華,做「品牌經理人」協助香港品牌打入內地市場。他身處上海新天地過萬呎的專賣店,內裏間隔成十多間店舖,出售不同品牌的產品。




貨主提供貨品及裝修費,便可以進入內地市場。銷售、店舖管理等,交由DBHK處理。

【明報專訊】資金有限,又想進軍內地市場,除了成立虛擬的網上商店,也可以找「品牌經理人」陳耀華。他集合「本地薑」品牌,在上海成立專門店,由他一手包辦租金、管理、銷售工作,生產商只要交出貨品便可。不過,經理人每月銷售額的65%至70%作為佣金,生產商要考慮利潤及風險。

走進陳耀華打理的DBHK(Designed by HK),位於上海新天地第三期的專賣店,全店1萬呎面積,稱為一個迷你商場更合適。內裏有十多個店舖,每個約500呎,出售不同牌子、不同路線的服飾,例如﹕白領男裝、青年潮流服、成熟女裝、母子服裝、甚至是主人與寵物套裝;另有精品如手表、手袋等,全都是香港設計的品牌。還有一間店舖放置多個衣櫃,內裏有不同香港設計師的作品出售。

收取70%銷售額作佣金

香港品牌集團總裁陳耀華,早於80年代已將個人品牌帶入內地,但租金、人工等成本愈來愈高,於是他換個角色做「經理人」,開創「低成本、低風險」的方法,運用其個人經驗,支援本港品牌進入內地。

他稱不少本地產品開拓內地市場時,出現「水土不服」,例如﹕找店舖、申請產品驗證等,程序繁複,「若一件衫由多款布料製成,每款布料都要取得驗證,每項檢驗費1200元人民幣,已經教人很頭痛了」。

一店共有24個港品牌

透過經理人入內地市場,仍然要自行申請品質驗證,但可以節省其他手續,例如﹕開店、銷售管理、後勤人員等。貨商只要提供產品、10至15萬元人民幣裝修費,便可在專賣店佔用一個店舖。經理人會按產品的路線,提供店舖裝修的意見,並安排銷售、管理店舖工作,按銷售額收取65%至70%佣金。

不過,貨商並非交出貨品後,便可以將責任拋諸腦後。「有些香港工廠由外銷轉做自己品牌,他們不懂包裝產品,現在要建立自己品牌,要學習很多東西,並要靈活變通,例如﹕有些工廠專做毛衣,但不可能全年只賣毛衣,他們便要動腦筋改生產線。」他指有個別品牌不肯改變,於是失敗而回。

他稱新加入的品牌,預計要在內地市場花一年半時間,便知道有否發展潛力。不過,上海有很多外地品牌,而DBHK旗下的24個品牌,有部分連香港人也覺得陌生,內地消費者又是否有興趣呢?陳耀華稱,旗下品牌走中高檔路線,「有些具消費力的顧客,不喜歡一般品牌,容易撞衫撞袋,我們可提供一些質料好,又有設計的產品。」

DBHK年底前專賣店會達三間,分別位於新天地、上海金橋國際商業廣場及成都龍湖商業廣場,後兩間將於本年底前開幕。他稱日後安排特許經營,增加更多銷售點,「如果要獨資在大商場開店,投資額不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3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