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何是雷曼 蔡東豪

2008-12-18  NextMagazine


每次聽到雷曼迷債的新聞,心裡都不舒服,因為新聞內容總是令人失望,不是政府財金官員口出無法兌現的豪言,便是銀行不斷以程序做藉口拖延回購方案。身為局外人,除了是同情苦主,我們什麼都做不到。

最 近我讀到一篇駭人的報導,法律專家估計雷曼的破產程序可能需時十年八載才完成。該專家指七年前爆煲的Enron,破產程序仍在進行中。雷曼破產之時負債總 額逾6000億美元,數之不盡的雷曼苦主遍布全球,雷曼破產程序的複雜程度遠超Enron。沒有人想到雷曼會倒閉,即使是雷曼自己在破產前一年動用逾七億 美元回購股份,平均回購價是50美元。

很快便會出現大量關於金融海嘯的書籍,我認為這些作者無法逃避一個問題︰為何死的是雷曼?金融海 嘯發生至今出現財政危機的金融機構,包括AIG、房利美、房貸美、花旗銀行等,它們由美國政府直接注資打救;投資銀行例如貝爾斯登、美林、高盛、摩根士丹 利等也靠美國政府在幕後施以援手,才能渡過危機。規模比雷曼小的有之,虧損情況比雷曼嚴重的亦有之,但這些金融機構或投資銀行通通用美國納稅人的錢來拯 救,為何唯獨不救雷曼?

今年3月,貝爾斯登首先爆煲,當時美國政府認為貝爾斯登在金融業跟行家的關係錯綜複雜,若貝爾斯登倒閉必定牽連很 大,所以不可不救。最後美國政府為貝爾斯登部分債項包底,並安排摩根大通收購它。今年9月,雷曼出現財政危機,美國政府選擇不救,原因是美國政府以為當時 的金融系統能承受雷曼倒閉的衝擊,並且避免因政府一救再救引發出來的道德風險。但我認為不救雷曼,是美國政府在金融海嘯至今最錯的決定。

 

投 資銀行聘請學歷最高的僱員,使用最先進的資訊和交易系統,但其實維繫着整個行業的主線,是最原始的一個「信」字。雷曼和高盛的交易員在電話中的一個 「Done」字,就完成千萬美元計的交易,不用白紙黑字,不用律師去確認交易真確,靠的是一份信任。這份信任不是來自交易員的個人誠信,而是來自雷曼和高 盛過去一百幾十年建立的互信關係。每年靠「Done」字完成的交易數以百萬宗,出現「反口」或爭拗絕無僅有,因為投資銀行尊重和珍惜彼此間建立的互信關 係。

美國次按潮爆發逾一年,投資銀行不是完全缺乏危機意識,過去一年各自加強風險管理,想盡辦法壯大資本基礎,嚴陣以待;但事實證明投資銀 行低估了次按的殺傷力。投資銀行防禦措施做得不足,某程度上咎由自取,可是美國政府不救雷曼,這決定把投資銀行一百幾十年建立的互信關係一下子摧毀,我認 為美國政府的錯誤決定是金融海嘯的轉捩點。

美國政府拯救貝爾斯登,只是救債券,沒有救股票。業內人士支持這做法,因為他們認為投資者應明瞭 投資股票比投資債券的風險高,投資者期望從債券得到的保障和回報有別於股票,若不救債券會打擊遍布全球的投資者信心,讓貝爾斯登債券違約,有可能引發國際 連鎖反應;這是雷曼破產之前大部分人的假設。

 

雷曼破產之前,沒有人想像過一間歷史悠久,規模龐大的投資銀行所發行和擔保的 債券會出現赤裸裸的違約。雷曼破產把所有人喚醒,原來投資銀行規模大不是信心保證,原來投資評級良好的債券會違約,最致命的是沿用了一百幾十年的 「Done」字原來未必可靠。雷曼引發的不只是影響自己的問題,而是投資銀行業界徹底信心崩潰。雷曼破產之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立即陷入財政危機。

美 國政府不救雷曼的兩大原因——認為金融系統承受得起衝擊和避免引發道德風險,從投資銀行業界的信心崩潰,可見美國政府錯判金融系統承受衝擊的能力。雷曼破 產之後,美國政府相繼注資AIG、花旗銀行等私營企業,沒有人再相信美國政府會讓有規模金融機構倒閉,道德風險已成笑話。我要回到最原先的問題,為何不救 雷曼?

雷曼迷債苦主發夢也未想過,他們會被捲入一場國際金融風暴;金融歷史必會記載遠在香港有數萬名迷債苦主在海嘯中淹沒,當中不少人一生積蓄化為烏有,原因是美國政府神推鬼摃,單單不救雷曼。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7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