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不要再被“剩下”——高學歷女性的婚戀煩惱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4721

我不要再被“剩下”——高學歷女性的婚戀煩惱 (小虎/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462

印尼歐巴馬的當家煩惱

2014-11-03  TCW
 
 

 

「現在是我們一起工作、工作、工作的時候了!」十月二十日才宣誓上任的印尼新總統佐科威(暱稱Jokowi,全名Joko Widodo),在其就職演說時如是說。事實上,這位新總統正是靠著不斷「工作」,才登上這個全球第三大民主國家的大位。

今年五十三歲的佐科威,出身於爪哇島中部的城市索羅(Solo)一個平凡家庭,自幼就幫忙做木匠的父親伐木運材,大學畢業後自行創業開家具工廠。後來他「商而優則仕」,二○○五年參選索羅市長,勝選後推出醫療與教育補貼計畫,大受民眾歡迎。

二○一○年他競選連任,以高達九一%得票率蟬聯市長,此後成為印尼全國知名人物。

印尼的傳統政治人物,多是軍閥或政治世家出身,但佐科威幼時住貧民區,曾被趕離家園四次。在公開場合,他穿的也是一般人穿的紅藍格子或白襯衫,吃的也是普通小吃攤,妻子也從不戴任何名牌首飾。擔任公職時,佐科威還會突擊檢查各單位,有次,他就逮到一位職員在上班期間打電玩,立刻將其解職。

這些作風,為他博得「平民總統」的外號,《時代》雜誌則稱,他是「印尼的歐巴馬」。

佐科威上任後的首要任務,就是擺平反對勢力。總統大選時,他的競爭對手普拉博沃(PrabowoSubianto),是印尼前總統蘇哈托女婿,他的勢力在國會占多數。

普拉博沃曾批評,佐科威的勝選是「偷來的」,這些反對勢力若在國會杯葛,將是佐科威執政之路的一大挑戰。

此外,佐科威在競選期間曾大開支票,要讓每個印尼人享有免費醫療與十二年國教,他還要修築港口帶動更多觀光,不過這些政策都不是免費午餐。

印尼民眾過去享慣政府發的福利,例如對油價補貼金額,已占政府預算的五分之一,這不但是印尼財政的沉重負擔,也使政府無法進行其他基礎建設。

然而在民意反對下,歷來沒有哪個政治人物敢取消這些福利。沒上任前的佐科威,盡可以大開支票,但上任後,「當家方知柴米貴」,他要從何處找錢推動新計畫?或許印尼民眾只能期待這位商人總統,能發揮他做生意的專長,讓印尼這個國家「轉虧為盈」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375

政府的“煩惱”:為何政策向左 但市場向右?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030

政府最近很委屈:為什麽政策的效果總是“事與願違”。

先看第一則新聞,是關於地方債的:

中國政府將在2015年1月5日開始地方政府債務的甄別,以決定是否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納入政府直接債務的口徑,進而防止地方債務繼續膨脹。

結果,在大限到來之前,地方政府卻先發制人。不僅公開的城投債市場十分火爆,不少商業銀行以及信托公司也紛紛突擊為平臺放款,因為市場預期這些債務會被優先納入到政府直接債務的口徑。

……

未來將成為稀缺品種的城投債被投資人認為是“最後的晚餐”,不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其收益率都在大幅下行。

中部省份城投公司的一位人士稱:“最近市場供不應求,城投債收益率都在往下走,目前是一個很好的窗口。今天我們剛發了一筆短融,利率差不多4.4%,我還覺得不太理想呢。”

這只是一個側影,實際上,不少市場人士用“瘋狂”二字來形容當下的城投債市場。

……

據《經濟參考報》,爭搶最後一班車的不只是債券市場。由於存在政府的隱形背書,城投公司一直也是商業銀行眼中的優質資源。不少城投公司人士表示,就在不久前,不少股份制銀行對平臺公司突擊放了一批貸款,甚至也有銀行從總行層面專門為平臺貸款開設了所謂“綠色通道”,加速審批速度。

這是一個典型的政府“事與願違”的政策。政府痛下決心剝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本意是想規範政府債務,降低債務規模,但不想政策出臺後卻遭到“瘋狂反撲”。市場抓緊最後的時間窗口“豪賭”政府兜底。

無獨有偶,前天的銀行間市場也出現了類似的一幕:

中國銀行間市場前臺交易系統今日延時20分鐘,至16:50結束,因資金面緊張,在收盤前仍有一些機構仍未能補上資金缺口。中國證券網隨後表示,交易系統實際上延遲了30分鐘,至17:00才結束交易。

對此,中國央行將責任拋向了證監會。央行今日公開回應稱,新股密集發行造成了市場利率波動。

而證監會隨即安撫市場稱,不會在年底前集中發行新股,明年1月發行的企業也將計算在此前規劃的100家左右的範圍內。

當然,市場上也有另外一種聲音認為,銀行間市場資金緊張是因為前天國務院的“新融10條”引發。海通證券指出,國務院提到放寬存貸比彈性,把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同業負債都算作存款,導致銀行突然需要補繳大量準備金,從而引發了昨天的資金面吃緊。

……

不管背後的原因是什麽,都不妨礙這成為又一個政策“事與願違”的案例。

政府一再表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但無論是城投債的“反撲”,還是“打新股”引發資金面吃緊,我們都不難看出這背後政府之手在操作。

正所謂“治大國若烹小鮮”,依靠政府“下猛藥”來解決問題,難免出現各種難以想象的副作用。而如何真正做到讓“市場發揮作用”,不僅需要決心,更需要智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227

對沖基金的新煩惱:美元走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818

人民幣在過去幾個交易日持續重挫引發了市場對於人民幣貶值的猜測和討論。事實上,美元在2014年的全面強勢已經導致投資新興市場的匯率風險日漸加大。

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東南亞股市今年漲勢喜人,但是新興市場貨幣持續走低導致以美元為主導的投資者收益明顯減弱。國外投資者需要率先兌換成新興市場貨幣,並在資金回流美國的時候換回美元。雖然這種風險一直存在,但是美元大幅上行正在使得匯率風險加劇。

根據晨星基金的統計,今年以美元為主導的共同基金在亞洲股市的整體收益率只有3.2%,遠低於大多數歐元型共同基金11.2%的收益表現。

mor

美元在今年走勢強勁,對大多數貨幣均呈現上漲基調。其中美元對日元本周刷新7年新高,歐元對美元則跌至4年多新低。

Allianz Global Investors常務董事Stuart Winchester向《華爾街日報》表示,投資亞洲股市的海外投資者需要額外關註匯率波動所帶來的風險。日本央行擴大寬松和中國貨幣政策的調整可能會導致匯率變化加劇。

12月9日,人民幣對美元收盤報6.1855,再創4個月新低,與上一交易日相比,跌幅達0.21%。而周一早盤時,人民幣一度暴跌逾300點,突破6.20關口,跌幅一度達0.54%,創今年3月20日以來盤中最大跌幅。

對於近期人民幣暴跌的原因,有分析人士指出,可能受到市場普遍預計中國央行將繼續推出更多寬松貨幣政策的影響,市場預計,中國央行或將最早於本周宣布調降存款準備金率,進一步放寬流動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939

成長(股)的煩惱 笨笨的投資者1

來源: http://xueqiu.com/3307323899/35310296

成長(股)的長老們紛紛表達對主板股票的不滿,用他們提出的各種理論來論證主板股票只是一個反彈。

1.市值理論,市值理論大行其道是在2010-2013年,這期間每一次主板股票的啟動都是以失敗告終。市場信奉超過100億市值的品種都是垃圾,都是不可持續的。
不可否認市值理論非常有用,我也從市值理論里學到不少東西。【大體思路是這樣的,20-30億市值的成長股是最好的投資標的,這個市值建倉,配合上市公司業績增長到100億市值以後甩賣給基金接盤。他們的遊戲屢試不爽。】2010-2014上半年玩的不亦樂乎。玩到最後就是那幫玩重組股的玩家,專門挑選市值倒數十個,然後平均買入,傻子一樣持有到重組 ,居然比買銀行證保等大藍籌的搞價值投資的人賺的多的多。——【註意以前市值理論存在的基礎是貨幣緊縮時期(2010-2013年底高無風險利率造成整個國家資金囤積在理財產品和債券里。小市值為王主要是中國審批制的尋租成本起碼就是10億左右,現在註冊制漸行漸近,如果打破殼資源底線,如果未來一個殼資源向下突破,如果跌倒1億的話,很多小市值股票風險立馬大幅暴露。

2唯新產業是成長論。新產業就算1萬倍PE也是正常的,傳統產業就是1倍PE也是正常的,新產業永遠是走主升浪的,傳統產業永遠是反彈的。套在市場里,網絡遊戲就算是沒有一毛錢業績也要給估個幾百倍的PE,隨便一個狗屎公司借殼套一個遊戲公司的畫皮立馬飛天。飛天以後再來個十送二十,在忽悠一把貪便宜的散戶,出貨大吉就完事了。話說這種遊戲玩玩就算了,可惜偏偏有很多人玩著上癮,最後自己都信以為真,自己創造了一整套理論來論證那些PE幾百倍的新產業公司的合理性,什麽PEG,什麽戴維斯雙擊【他們決然不提戴維斯雙殺】自己相信也就算了,還見不得別人不相信。

3.他們的理論里,本輪狂炒的大藍籌,券商,保險,銀行,一路一帶,等都是傳統產業,傳統產業就應該就應該長期沒反彈,就應該低PE,就應該大幅低於重置成本。就應該永遠是反彈。真的麽?
我們從成長股的老宗師費雪和歐奈爾說起。
本輪領漲的很多傳統產業股票已經脫胎於反彈的範疇,已經具備成長股的很多要素了。
券商股——CA業績大增 N新業務融資融券,個股期權,交易量大增,突破歷史新高,,,,,未來T+0預期。今年的業績無論規模和增速都是所向披靡,有一個創業板的所謂成長股敢跟券商比麽?如果按照你們給成長股的估值標準,現在大概是被極度低估了。

高鐵——N大幅開通國際市場,簽訂無數大單,未來業績大增。突破歷史新高
鐵路基建——N大幅開通國際市場,簽訂無數大單,未來業績大增。突破歷史新高
銀行——大家最看不起的銀粉,但是中行現在已經拓展了國內業務範圍,變成滬港通結算銀行(新業務N),中行國際網點眾多,變成中國基建走向世界的結算銀行了。中行再漲一點,就突破歷史新高了。以前按照傳統行業估值,現在麽要按照成長股估值了,要知道歐奈爾根本就不看PE。
其他不想一列舉,,,成長股的粉絲可以自己看看你們宗師的書籍,,,
反觀很多成長股,業績增速已經出現疲態,或者已經翻了5-10倍早已經透支了利好。
4關於未來,我的觀點依然是,立盤子拉起來的股票以後,需要橫盤震蕩洗盤半年-一年時間,這個時間正好是業績證偽過程,就是說,如果你業績真牛,那麽未來股價是一字縮量橫盤或者是逐級向上。如果你是個大半蒜假貨一枚,吹了半天也沒業績,那麽可能你未來就是陰跌。等到橫盤時間足夠,大盤會繼續發動向上攻擊,突破6124,。向上進軍。
5主板是牛市休整,創業板是陰跌反彈,不要搞混了。【有一些創業板公司可能會與牛市高度相關,跟隨大盤向上。但是大部分則只是反彈而已】
 
個人觀點,僅供娛樂,據此操作後果自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762

陷入“三角困境”,央行的煩惱我們知多少?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334

陷入“三角困境”,央行的煩惱我們知多少?
作者:陳誌龍


導讀:未來的問題是,如何防止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在沸騰的流動性助推下,經歷了各自“咆哮的年代”後雙雙失速的風險。這是管理層必須未雨綢繆、提前布局的重要課題。當年的日本,正是因為沒處理好這個問題,最後的教訓非常慘痛。他們“失去的年代”不是個位數,而是雙位數甚至還要乘以二。


喜歡在“刀尖上舞蹈”的中國央行,周二晚間出手,宣布2月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對小微企業貸款占比達到定向降準標準的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4個百分點。此次降準總共釋放7000億到9000億的資金。


春節前夕,歷來是央行投放流動性的旺季,無論是企業年終分紅、民工發工資,都需要例行增加投放。今年,央行趕在節前釋放流動性,我理解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傳統的投放流動性渠道正在發生變化,過去主要通過外匯占款投放流動性,但2014年以來,外匯占款增長乏力,去年一年幾乎沒有增長,只增加了200多億美元。


在高順差年景下,央行靠大舉購匯,投放基礎貨幣,再通過商業銀行的貨幣創造大舉派生流動性。現在,這個投放通道被堰塞了。外匯占款明顯減少,雖然經常項目的外匯占款仍然在流入,但增幅已趨緩,而資本項目流出明顯加快,去年資本項目甚至出現多年罕見的凈流出。


從另一個角度看,隨著國內資產價格高企觸頂,以李嘉誠家族為代表的部分外資大舉撤離,轉而抄底歐洲市場。伴隨國內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去年中國企業境外投資超過了1000多億美元。各種因素綜合作用,導致央行通過外匯占款泵入流動性的管道失靈,這種情況下,開始直接動用降息和降準手段,來投放流動性。


從這個背景來考量,不宜把春節前一次增加市場流動性的例行做法過度解讀為“標誌性的貨幣寬松”,甚至誤讀為“中國版的新一輪QE”啟動,那就大謬不然。因為,無論是去年的幾輪結構性降準,還是最近的降息和全面降準,我們都明確表示既要保持精準滴灌,又要防止大水漫灌。


從宏觀經濟看,經濟處於尋底爬坡的谷底區域,上下兩難。樓市萎靡、國內需求疲軟,以及複蘇艱難的全球經濟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外溢影響已日益顯性化。低迷的經濟數據隨手撚來,PPI跌幅繼續擴大,已連續35個月為負值,大宗商品價格延續下跌,工業產出數據不樂觀,鋼板價格跌到20年前……


去年,基礎貨幣投放增幅達到12%,M2達到120萬億,信貸投放近10萬億,增幅超過10%,但詭異的是,CPI同比只增長2%,創5年新低。PPI、CPI持續下跌,使得通縮正對經濟構成顯著威脅,也說明貨幣政策釋放的流動性傳導不到實體經濟中去,貨幣政策有效性面臨挑戰,中國式的貨幣迷局讓人不解。


距前一個降息點時間不長,短期內又在春節前啟動降準,表明央行已緊盯可能出現的通縮風險。中國經濟歷來怕冷不怕熱,熱了有辦法立馬降溫,而冷下來,你七手八腳往往很難讓它回暖,有時九頭牛也拉不出泥潭。頻繁密集的舉措,體現了管理層希望穩定經濟增長、防止並遏制經濟進一步下滑的良苦用心。但是,現在的問題不是缺錢,而是要精準厘清“堰塞”和梗阻癥的節點所在,並采取有效措施活血化淤,打通這個節點。


無論是走平衡木,還是在複雜環境下的“刀尖上舞蹈”,中央銀行的職能有個著名的“三角困境”,即:貨幣當局在匯率穩定、資本流動和國內經濟穩定之間難以做到有效的平衡,不可能面面俱到。在盯住匯率的同時,如何保持幣值穩定和經濟增長是央行的難題。


而近期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加大,無風險利率下行,市場預期利差收窄,亦加劇人民幣貶值壓力。降息窗口打開後,降準效應繼續發酵,央行可能面臨更多的艱難選擇。畢竟,覆水難收,120萬億的M2,過去多囤積在房地產領域,未來可能調過頭來殺向資本市場,更多的波濤滾湧、風高浪急在後頭。


未來的問題是,如何防止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在沸騰的流動性助推下,經歷了各自“咆哮的年代”後雙雙失速的風險。這是管理層必須未雨綢繆、提前布局的重要課題。當年的日本,正是因為沒處理好這個問題,最後的教訓非常慘痛。他們“失去的年代”不是個位數,而是雙位數甚至還要乘以二。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225

30、40、50歲 都來得及開始 找對巧方法 不為錢煩惱

2015-05-11  TWM
 
 

 

薪水凍漲年代,民眾對生活充滿高度不安全感,理財成為擺脫困局的出口。

不論你現在幾歲,只要及早展開理財行動,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這個巧方法可以簡單持續操作,穩健累積財富,即使薪水不高,你也有機會打造一個不為錢煩惱的美好未來。

製作人‧許秀惠 撰文‧許秀惠 研究員‧陳前康 研究員‧李俊建、kuan 三十一歲、大學研究所畢業的王達鴻是中鋼工程師,目前月薪五萬元、年薪約七十萬元的他,帳戶裡有現值三八○萬元的資產,其中的二二○萬元,他預備作為明年買房子的頭期款,另外的一二○萬元繼續投資他擅長的基金。明年即將與交往多年的女友步入禮堂的他說,「如果不是領到第一份薪水就開始買基金理財,我根本不敢奢望變成有殼階級。」

薪資不漲、經濟低度成長

惟有積極理財 才有機會改變財富現狀事實上,王達鴻的收入已經高於台灣平均水準,如果拿行政院主計總處去年公布的家戶所得調查資料比較,調查顯示與王達鴻一樣、年紀在三十到三十四歲的人,平均年收入僅有四十七.七四萬元;而一般人平均年收入為五十一.六萬元。以王達鴻的收入水準,尚且自認為不靠理財,不可能買房子,更何況平均年收入不到五十萬元的年輕人?

以台灣近十年來薪資成長停滯、貧富差距擴大,導致一般民眾強烈的相對剝奪感,沒有找對方法、積極理財的人,肯定時時刻刻都感受到「窮滋味」。王達鴻就深刻認為,明明處於理當累積財富的盛年,卻面對了一個經濟低度成長、利率持續低檔、薪水成長無望的現況,如果沒有改變的自覺,談什麼成家買房、子女教育金、退休金!

曾被譽為最傳奇的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區(Peter Lynch)在《彼得林區學以致富》(Learn to Earn)的序言開宗明義就點出,美國高中什麼都教,卻忘了教最重要的一堂課:投資。更提醒「從六十五歲開始投資不算太晚。今日六十五歲的人可能還有二十五年的時間,讓他們的錢繼續成長……,有機會讓錢為你工作。」不論你是高中生,還是六十五歲的人,找到一個理財的好方法,「能設法儲蓄的錢愈多,能買到的公司股票就愈多,你未來的生活就可能更富有。」與彼得林區一樣,王達鴻用投資理財來對抗現況,只不過他選的武器是基金。

理財越早開始、威力越大

開始上班就買基金 退休有兩千萬不是夢從領到薪水的第一個月開始,王達鴻就開始定期定額投資海外基金,他說身邊的同學多是領著四十K(四萬元)的月光族,又因為現在的信用卡可以分期零利率,刷卡透支也無所謂。但他卻很有危機意識,「報紙常寫健保快破產、年金會發不出來,感覺政府很不可靠。」更讓他很早就認定提早準備的重要。

剛畢業時,王達鴻的薪水只有三萬五千元,他就開始每個月定期定額一萬元的理財計畫,鎖定風險比較高的標的持續買。三年後,他把第一個定期定額基金結清,獲利一八%出場;接著轉去以單筆投資在有月配息的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如今這筆單筆投資帶來的月配息大約四千元,他用來支付每個月生活費,並且節制自己的生活開銷,控制在五千元以內。這段時間,他則繼續維持單筆投資、定期定額並進的投資模式,「定期定額用來買風險相對較高的標的;獲利出場的部分則單筆再轉到穩健、可提供固定收益的基金。」王達鴻描述自己對未來的規畫,希望到退休時,能擁有一棟價值千萬元、零負債的自住房,累積一千萬元海外基金資產;他想像屆時,只要海外基金每年能提供六%的報酬率,每個月就能有五萬元作為生活費用。

在此之前,他也曾經嘗試投資股票,但是他意識到自己沒有太多時間研究個別公司,而且上班時也很難找到空檔操作,加上「初期資金不多,定期定額像強迫存錢一樣,選對標的的話,累積的效果也很令人滿意。」他認為,透過銀行網路,就可以自行在網上進行交易,績效每天都追蹤得到;他更透過STOCK Q網站,抓出基金線圖分析,作為加碼減碼的依據。

照王達鴻的規畫,他所追求的是總計兩千萬元資產的理財目標,而且認為透過這套雙軌投資法操作基金,一定可以順利達標,在退休時達到財務自由。

再來看二十七歲的黃詩芸,研究所畢業的她,工作才兩年,今年底,她將迎來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根據本刊在二○一一年做過的一份調查,七五%的台灣青年,三十五歲前存不到一百萬元,但黃詩芸和王達鴻都順利達標了。

這兩人能超越一般三十五歲青年,最大差別在於做對三件事:早行動、找對方法、持續落實。他們很早就認知到,「理財才有改變現況的機會」,很早就啟動理財計畫。黃詩芸大學第一天就開始記帳,王達鴻上班第一個月領到的薪水就開始買基金,他們都很快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並持續不間斷地落實理財計畫。

理財要適性、彈性、不隨興她,跟風買股 賠光兩家店還罹患憂鬱症現年四十五歲的中信銀個金事業總處理財規劃部副總經理黃培直,則是隨著生命歷程,調整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法。從小看父親畫K線長大的他,在四十歲以前,以追求財富倍增為目的,熱中投資股票、未上市股票,心心念念都是「如何賺一倍」;然而忙碌多年下來,「賠錢的投資還多一點」。

四十歲以後,因為組織家庭有了小孩,他調整理財的方法與習慣,轉而追求穩健與平衡,想的是「每年要有穩定收益」,追求每年五%到一○%的穩定報酬。如今,他改採「布袋式理財法」,布袋裡平均裝著可配息的基金、債券型基金、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唯一的一檔股票則是殖利率三%左右的自家公司股票。

不論黃培直還是王達鴻,他們都了解自己的目標,找到適合的理財方法。

曾在投信公司上班,如今是專業投資人的李挺生,過去的理財涉獵廣泛,從未上市、興櫃、上市公司、可轉債都列入組合,他坦承,隨著年紀大了,開始調降資產組合裡的風險因子,「起碼保留三分之一在可以帶進穩定現金流的標的」。至於為子女開的理財帳戶,則採行最簡單穩健的方法,不斷買進「台灣五十」。他認為只要起步早,子女專心在自我學習投資的過程,也可穩穩享受時間累積的紅利。

不過,「指數基金之父」約翰.柏格(John C. Bogle)老早就提醒,「只要你心裡存有超越大盤的念頭,就不適合投資指數基金。」指數型基金的好處是穩健,但沒有超額暴利,清楚這點的政大校長周行一,很早就把ETF當作資產組合的核心。校務、教學繁忙的他,認為ETF的好處,等同在投資一籃子股票,分散風險的成本低很多,又能免除選股的煩惱,符合他現實生活的需求︰但求穩健。

在台北市古亭市場開設小服飾店的汪媽媽就沒那麼幸運了。早年曾是擁有兩家專賣舶來名品店的老闆,全盛時期許多名噪一時的影星,如林鳳嬌、甄珍都曾是她的客人。當年她賺得多,也熱中股票投資,卻從沒有認真研究,最後在股票市場賠光身價,甚至一度罹患憂鬱症,店面也收起來。回想這段歷程,汪媽媽不免黯然,「我很喜歡賺錢,也曾經很會賺,可是沒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法,辛苦賺來的錢都沒留住。」汪媽媽財富來去一場空,就如同她自己的感嘆,正是因為沒有找到適合個性的理財方法。

事實上,理財方法要適性還不夠,台大財金系教授、基金達人邱顯比就強調,有好方法,不懂彈性運用也是枉然。他推薦的基金投資「四四三三」法則,藉由找出在不同天期(如五年期、三年期、兩年期、一年期、六個月、三個月)位居前段班(前四分之一或前三分之一)的基金,篩選出適合的標的,這套方法被基金界奉為圭臬;但他也特別強調,法則不是死的,當用前四分之一的標準找不到合適標的,就須懂得適時調整為「三三二二」,或在第二階段時用更嚴格的「五五四四」。

除了理財方法要懂得彈性活用,隨著人生四季的改變,理財規畫也不能一成不變,例如隨著年齡漸長、退休前後,就該提高理財穩健度,減少風險高的投資,改採保守、高股利的理財法。

許多人理財容易犯上隨興的毛病,看到某位專家的方法賺到錢,就試一試;接到理專推薦商品的電話,就立刻挪出資金,改變原來的理財規畫。這就好比瞎子騎盲驢,很容易就一腳踩進陷阱,帶來悲慘的後果。

理財需要定力、耐力

不隨數字起舞 用時間累積複利的威力理財要能成功,除了找到好方法,還需要具備兩個心理素質,一是定力,二是耐力。理財,是與數字打交道,交手的過程,如果沒有這兩個心理素質的加持,很容易被變動的數字左右,破壞理財節奏與紀律。

黃培直以過來人的經驗為例,他說,三十出頭時,躬逢台股一萬兩千點的二○○○年,聯電、台積電從五十元漲到兩百元;但當萬點跌破,股價一路跌走,他與周遭的朋友一樣,獲利全部回吐,白忙一場。回頭檢討才認清問題出在面對波動的市場,股價攻堅時抱不住,而明明已經感覺行情不對,卻被身旁耳語動搖,沒有定力堅持看法,結果就是兩頭落空。

股神巴菲特一生信奉價值投資法,他說:「投資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溼的雪,以及很長的坡。」然後通過長坡的滾動之後,讓小雪球滾成大雪球。巴菲特的雪球投資法,足以充分驗證他尋找標的能力,也是定力、耐力兼具的典範。學會找到溼的雪(好的投資標的)和很長的坡(長期持有),你也可以像他一樣,把小錢滾成大錢。

像李挺生為子女存ETF,也度過長達十年的無感期,明明知道小雪球要滾成大雪球,需要時間加持才有威力,但是開始執行時,看到其他投資報酬率好像更好的標的,對定力還是很大的考驗。幸好如今通過時間的耐力賽,ETF帳戶裡的數字發威,讓子女們很有感。這便是複利的效果。

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只要認知理財的重要,可以靠著一個好方法,達到一輩子生活無虞的目標。只要找對方法,展開行動,持續不動搖,讓時間累積的複利效果,為你錢滾錢,你會發現,想一輩子不為錢所煩惱,其實比你想像的簡單。

想富足一輩子 你該這樣理財 ──人生各階段 的理財目標

25~35歲 青年期

風險承受度 最高

情境

薪資起點不高,但增幅快的時期,消費占比高,儲蓄較少。同時計畫結婚,組織家庭。

理財目標

強迫儲蓄,累積第一桶金意不在獲利,在於累積經驗

為養育子女做準備

36~45歲 壯年期

風險承受度 高

情境

收入增加且生活穩定,也是家庭的主要消費期,此時通常需要較大支出,如購房、購車,養育子女也帶來經濟壓力。

理財目標

買進自用住宅

合理安排家庭支出

開銷增加,注意資金流動性

預留子女教育及生活費用

46~54歲 中年期

風險承受度 中

情境

人生理財的黃金階段,事業及收入皆到達顛峰。孩子逐漸獨立,開銷相對減少。

理財目標

累積財富,擴大投資儲存養老金,為退休打算保障資產,亦不放過高收益機會55歲以上 逐步進入退休期

風險承受度 低

情境

主要開支為醫療費用,此時支出大於收入,是消耗儲備金的主要時期。

理財目標

保守原則,投資每年提供固定收益的標的避免高風險產品,重視保障收益找到最適合你的投資方式 ── 各種理財工具比較工具 特色 優點 缺點 風險

1~10由低至高

銀行定存 手續簡便,安全保本 風險小,有一定利息,變現性高 提前解約,將支付利息損失 1 債券 適合操作金額較大,價格與利率成反比 ● 安全性高

● 變現性高

● 收益穩定 利率風險高,需大額資金,並通曉專業知識 2 保險 對未來風險之保障 有一定收益,保障未來生活 不適合作為投資工具,專業知識了解不易 3 ETF 被動管理,追求與指數一致的報酬,相對共同基金管理成本較低 ● 交易方便

● 高透明度

● 免除選股的困擾

● 抗通膨性佳 ● 仍存在系統性

風險

● 追蹤誤差風險 4

共同基金 由專家操作,由投資人共聚資金,利潤共享 ● 投資方式彈性高

● 可分散風險變現性高

● 適用長、短期投資

● 抗通膨性佳 績效取決於經理人決策,仍有投資風險 5 黃金 需大額資金及專業資訊 具保值、儲蓄、避險功能 獲利不穩 6

房地產 ● 資金門檻高

● 獲利時點

不易掌握 ● 掌握時機,獲利可期● 可賺資本利得,也可賺固定收益 須積壓資金,變現不易,獲利不穩 7 股票 考慮整體經濟對個別公司未來之獲利預期 ● 短期內可獲高報酬率

● 變現性高

● 抗通膨性佳 複雜度高,投資風險高 8 跟會 相於當個人借貸,方便靈活 利息高於定存,無需擔保品 根基於會員間信任基礎,缺乏法律保障,風險高 9 選擇權 具避險、價格預測性質運用高度槓桿 獲利高,所需資金小 風險極高 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402

贾跃亭的烦恼:刘姝威为何盯上乐视网?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4015


$乐视网(sz300104)$ 


乐视最近遭遇的麻烦真是一件接着一件,跟小米的“撕逼”口水大战刚刚告一段落,就被知名经济学者刘姝威盯上了。刘姝威之前曾批评乐视贾跃亭的大幅减持套现行为,这一次又表示将在下周三(624日)发表乐视网的分析报告。这让本就处于风口浪尖的乐视更加风雨飘渺。不信?看股价。


乐视昨日和今日2天跌停!




刘姝威称要发表一片乐视报告,乐视股价就应声跌停。此人难道是“中国的浑水”?


刘姝威:曾终结蓝田神话


  


如今的年轻股民或许不知道刘姝威是谁,但老股民一定知道。


刘姝威现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曾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教授和厉以宁教授。作为一个高校学者,刘姝威真正为公众所熟知源自2001年其撰写的一篇仅600字的分析当时牛股蓝田股份的报告。


  


蓝田股份是当时股市中的牛股之一,1996年蓝田股份上市时股本为9696万股,至2000年底已扩张到4.46亿股;主营业务收入从4.68亿元猛增到18.4亿元。但刘姝威从200110月开始对蓝田股份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后认为,蓝田股份的短期偿债能力很弱,已经成为一个空壳,完全依靠银行的贷款在维持生存,这是非常危险的。于是,她写了一篇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此后不久,国家有关银行相继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新的贷款,引发了轰动全国的蓝田事件。也正是刘姝威这篇文章成为终结蓝田神话的最后一根稻草,为此,2003年初刘姝威被评为中央电视台“2002年经济年度人物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


这一次,刘姝威盯上了乐视啥?


617日一早,刘姝威在微博上发布《严格控制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减持套现》,文中提到乐视网贾跃亭的减持案例。数据显示,201561日,乐视网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总经理贾跃亭减持1751万股,交易均价68.50元,套现金额约12亿元;之后的63日,贾跃亭又减持1773.03万股,套现金额约13亿元。三天之内,贾跃亭减持乐视网约3524万股,套现金额合计约25亿元。




  


对 此,刘姝威认为,如果上市公司经济状况良好,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总经理不会减持股票,每年的股票分红可以让他们拥有足够的现金。上市公司的实 际控制人、董事长、总经理肩负着为广大投资者创造利润的重任。如果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总经理连续大幅度减持股票套现,只能判断公司的持续经营 状况出现了问题。


  


刘姝威直言,2014年乐视网的营业利润4786.65万元,贾跃亭三天减持套现25亿元,钱来得太容易了。投资者购买股票是要投资收益的,不是免费给大股东送钱的!投资者不是傻子。


说白了,刘姝威质疑的是:贾跃亭的大幅减持是因为乐视的经营或财务状况出现了问题,此时选择套现是因为乐视那点利润根本不能支持超过千亿的市值。


再简单点说就是2点:


1、业绩有问题

2、估值贵了


那么,究竟是否如此呢?下面,我将就以上两点,逐一分析。


问题1:业绩是否真的有问题?


答案:或许是的。这点可以从乐视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2方面来反映。


首先,乐视的现金流比较紧张,一旦断裂是非常危险的。


乐视的布局其实是非常大而全的,包括乐视视频、乐视TV、乐视手机、乐视影视、乐视体育、乐视云、乐视汽车等等,这些很多项目都是新兴领域,在较短时间难以产生较多的利润,而又需要大量投入,因此需要经常补充资金。


事实上,乐视的发展过程中,现金流一直是其最大的制约与瓶颈,现阶段乐视生态已经获得很多人的认可,当务之急是对资本的补充。然而,乐视网今年一季报显示,截至2015331日,该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9538.28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8亿元,货币资金为7.03亿元,流动负债合计39.99亿元。另外,该公司2012-2014年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6.11%58.58%62.23%。可见,公司的现金流是比较紧张的,而且资产负债率也在逐年提高!




其次,乐视的盈利能力可能并没有账面反映的那么好。


乐视网归属净利润增长态势






上图可以看到,乐视网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一直在维持高增长,这种高成长性也是资本市场愿意给其高溢价的原因之一。




但是,这种盈利能真实的反映乐视的增长吗?(这部分内容参考了百度百家专栏作者:X教授的文章)




查看乐视14年年报:乐视网14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64亿,然而14年的利润总额只有7300万,两者对比相差2.9亿,而2013年差距才3400万。这2.9亿 利润从哪儿来的呢?对于非会计专业人士的简单解释是,由于上市公司是集团公司的一部分,一般后者会小于前者。后者远远大于前者有一种可能,就是有一家或几 家子公司大额亏损,而这家子公司还有其他非上市公司的股东,分摊了这家子公司的亏损,在会计上,就显示为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得到了补贴。




乐视网里面有几家这样的公司,包括乐视网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乐视云计算有限公司,乐视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北京)有限公司等。这其中最大的那家叫乐视致新电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简称乐视致新。根据2014年报,单单乐视致新2014年亏损3.86亿,小股东分摊掉了1.87亿。这四家子公司的小股东一共分摊了2.33亿,占了上文提到的2.9亿的绝大部分。如果没有这些雷锋的分摊,乐视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最多也就是1.31亿,是原来的36%,也就是说EPS(每股盈利)是原来的36%




乐视致新是乐视体系中做硬件的公司,乐视超级电视和乐视盒子都是乐视致新做的。众所周知,乐视的电视和盒子都采用低于成本价发售的方法,但同时绑定一段时间(6个月到2年)的服务费,而这部分服务费被直接计入了乐视网的收入,没有和乐视致新分享。正常人都会问,乐视用服务费补贴硬件亏损的战略一眼就能看得到,为什么乐视致新的小股东愿意承担硬件亏损但不分享服务费的利润呢?


迷底要从乐视致新的股东结构说起。根据公开资料,可以整理出了乐视致新的股东比例。




乐视网的财务报表只用了乐视网直接投资的58.55%计算利润,但资料显示,乐视控股是贾跃亭直接控制的,而鑫乐资产的法定代表人为乐视网旗下企业乐视互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就是在贾的控制之下。这两家机构合计占了乐视致新的31.71%,只是没有进入并表的范围。贾跃亭巧妙的利用了会计准则里并表的规定,用通过把损失转嫁到乐视致新,由自己控制的鑫乐资产和乐视控股承担一部分损失,让上市公司做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从贾跃亭的角度来看,这部分亏损(估计大约2亿元)亏的非常合算,因为这样的话可以做成EPS(每股盈利)上升2倍多(100%/36%)。




问题2:估值贵了?


答案:见仁见智。




当然,若按照以上逻辑,乐视每股盈利多了2倍多,目前PE估值267,市值1019亿元的确是大大的不靠谱啊,就算股价再来个腰斩也不为过。而按照刘姝威的说法,其实担心的也是这点:贾跃亭说要在未来6个月里,减持1.48亿股,减持资金大约在100亿元左右。虽然他号称把资金借给乐视网5年免息,但是套现就是套现,而大股东套现一向被人认为是对公司没有信心或股价见顶的表现。考虑到利润只有1.31亿的乐视网,市值竟然已经做到1000亿,还在这个时点精准套现,我们在佩服贾跃亭的财技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是否还有继续持有乐视网股票的价值了。




但是,有一点我们应该考虑到:对于互联网企业的估值,用对传统企业的净利润指标来衡量,这样真的好吗?




我们可以发现,与国内注重净利润等指标不同,在纳斯达克,投资人似乎更关注企业的商业模式以及是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变化,美国资本市场正是由于对于这种具有想象空间的新兴企业的偏好和宽容,才造就了亚马逊等巨型科技互联网公司。据了解,亚马逊同样一直没能实现盈利,但这家公司的市值却达到了1986.68亿美金,折合人民币则为12317.41亿。这也是类似京东这种从未盈利的企业在国内无法上市却在美国受到欢迎的主要原因。




那么我们该如何衡量互联网企业的价值?从亚马逊过万亿市值的案列可以看出,净利润并不是衡量互联网企业价值的第一指标和唯一指标。互联网时代下,衡量企业价值的核心指标,并不只是其盈利能力,还有市场占有率、商业模式和企业未来发展和蓝图,哪怕现在它们还很弱小,只要其商业模式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是诚恳的,就有投资价值




不可否认,乐视的价值在于其在中国商业模式的突破,以内容为起点出发,打造“平台+终端+内容+应用”的乐视生态垂直产业链。乐视13年 成功推出乐视超级电视,一年之后,乐视在智能电视领域很快便取得了霸主地位,生态链战略首战尝试即告捷,超级电视可以说成功颠覆了家电行业和视频行业。而 不久前,乐视手机也诞生了,同时乐视体育(获得马云和万达投资)、乐视汽车也都在加速筹备中,未来,这些都是极有想象力的。




那么,说乐视估值贵了,其实见仁见智。




拥抱未来,保持理性


当年曾经凭借六百真言就击碎蓝田神话的刘姝威,此次再度盯上乐视网,人们惊呼:蓝田事件重现江湖?果真如此的话,一个创业板龙头的倒下或许影响更深更远:最近A股大盘和创业板都在大幅回调,不少人怀疑牛市已经结束了吗?这波牛市以创业板为标志,以“互联网+”为导向,涨到这个位置,确实已经蕴含了很大风险和泡沫。那么,大胆猜想,一个乐视的倒下会否成为压垮创业板、牛市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也许不会,毕竟“互联网+”也才刚刚提出,行业正在高速成长。不过此时,刘姝威盯上乐视是否也在提醒我们:拥抱未来希望的同时也要保持一份理性!




利益声明: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的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并经过合理推断。作者未持有该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格隆汇声明:文章系格隆汇会员个人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场和看法,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来源“港股那点事”及作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858

刘姝威的烦恼:怎么打靶(贾)才能不偏?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572

作者:格隆汇 Dave

小编提示:

本文只是分享会员的研究成果,格隆汇对相关公司不持任何立场,请投资者自行判断其中的机会与风险。



今 天,对于刘姝威刘老师来说,也许是个心情糟糕的日子。原因我想大家都已知晓了:本来放出狠话,憋了许久放出的大招《乐视网分析报告》,到头来却沦为众人嘲 笑的对象。遥想当年自己顶住压力,以一己之力揭露蓝田造假,被称作“股市良知”,并冠以“中国经济环境的清洁师”这样的美誉,如今却被后辈奚落“廉颇老 矣、尚能饭否”,何其悲哉。

下面是网络上对其的一些评论:


1、哇,终于等到刘老师的乐视网报告了,我还想序言怎么这么长?结果就结束了。这就是正文?你说啥了?怎么看着像利好呢?刘老师是贾跃亭的水军吧?

2、乐视和蓝田最大的不同是,刘姝威看明白了蓝田造假,但没看明白乐视在干什么。

3、万众期待之中,刘姝威教授发布了《乐视研究报告》,可惜是个哑弹……现在是贾跃亭们的天下,我们的天下。主角、话语权都在进行巨大的迁移——抵抗是没有用的。

4、读了刘姝威的乐视网报告……贾跃亭哭的心估计都有了,躲在地洞里等轰炸,结果等来三张二……明天乐视要涨停。


评论的确不太入耳,但也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说实话,昨晚刘老师发出这份报告,我第一时间看后感觉非常诧异。因为如果说刘姝威对乐视商业模式、互联网公司玩法的不熟悉还能理解,毕竟在蓝田上市的那个时代,互联网还是个稀缺的事物,但在分析乐视财务状况上体现出的不专业性则让人异常诧异,要知道刘老师可是陈岱孙和厉以宁的学生,这可是中国经济学界两个响当当的人物。而且她是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专攻信贷研究,出版有专著《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说她在财务分析上不专业可是让人笑掉大牙的。可是,她所出的这样一份《乐视网分析报告》给人的感觉恰似一位金融专业实习生的水平,零零散散,浅尝则止,似乎尿了一半?!不信,你看:

1、仅凭董事、高管构成判断乐视的优势在传媒领域刘 姝威拿乐视与华为两家公司董事会成员的出身分析乐视得出结论:乐视的优势在传媒领域。姑且先不论这样仅凭出身就决定未来的观点对不对,我们分析其这部分原 文内容(第一部分),相当粗糙,仅仅把财务报表上两家董事、高管的名称职位往上一摆就妄下结论:华为都是通信专家所以做信息通信NB,乐视都是网络视频从业人员,所以就该老老实实去做传媒。我就纳闷了,好歹也分析分析两家董事或高管中有哪些NB之人啊,在做决定……

2、主营业务分析简单罗列图表,照本宣科在这一部分,感觉又是粗糙了事,仅仅罗列一些利润、现金流指标图表,然后下结论:乐视营业收入大幅度提高,而盈利能力却大幅度下降,乐视TV是其主要原因。其中对于现金流量的分析,似乎没有必要,而且也没有指出痛点所在。刘所指的“现金流量充足”(乐视网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相当于营业收入的85%),其实准确说只是收入中现金交收的比例高而已,不知道刘想用这个指标说明什么。

以上两点,是对刘姝威在财务分析所表现出的简单粗糙产生的疑虑。这让我摸不着头脑的地方,这样的分析过程刘姝威难道看不出问题吗?还是中间不通的地方,刻意留给我们足够多的想象空间……而且,阅读全文给人这样的感觉:读起来好多地方连不上,似乎删除了许多实质内容。难道,3天的时间,很多事情已经改变?此处省去一万字……众所周知,刘姝威曾经成功把蓝田给打下去,其“打假”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不过这一次,不管有没有其他原因,刘姝威老师打靶(贾)打得确实太偏了。其实在我看来,还有别的姿势能让刘老师打中靶(贾)心。

刘老师,你还可以这样打靶(贾):

按照刘姝威报告中的说法:目前,股市正在“去金融杠杆”,新股上市速度明显加快。但是,我国证券市场还有一个很大的风险:以“故事”和“概念”的想象空间吹高股价。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论是讲故事的人还是听故事的人都会遭遇灭顶之灾。那么,如果刘姝威的初衷是呼吁人们在股市奋亢的情绪中保持理性。其实,要我说,刘老师你还可以这样质疑(这部分其实我在上周五贾跃亭的烦恼:刘姝威为何盯上乐视网?这篇文章中就有具体阐述,这里我就简要说下观点):

1、乐视的财务手法简 单来说就是乐视合理利用会计准则中收入确认的问题,巧妙的利用了会计准则里并表的规定,用通过把损失转嫁到乐视致新,由自己控制的鑫乐资产和乐视控股承担 一部分损失,让上市公司做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来维持乐视网业绩的高增长。其实就是左右倒右手,都是一家人,只是上市公司大哥要出去抛头露面罢了,所以外 表要光鲜点,整个大家庭还是非常拮据的,不然为何贾跃亭老喊着缺钱,需要融资。

2、最终乐视的模式能吹得响吗?其实就像早期的阿里、腾讯,不像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初期是没法给投资人一个确定的未来的,那么,你要不看好某家互联网公司就需要从其商业模式、发展逻辑等等上面去否定。目前看来,乐视突破、创新的商业模式渐渐被资本市场认可和接受,但是否真的能成功?
如 果真要对乐视质疑,便要挖掘其生态系统的漏洞。确实,乐视现在的业务太多、太杂,众多业务不成体系而且是处在激烈竞争的行业(本人感觉就乐视视频、电视、 体育业务还有些优势),贾跃亭在没有形成一项明显业务优势(主心骨)的情况下,把摊子铺的这么开,要能支撑未来的全面发展确实太难、太难,不像阿里有电 商、腾讯有社交、百度有搜索。而刘姝威居然用摩尔定律来说明乐视做硬件没前途,真是打靶打到10环外了。然而,没打中其实也情有可原。就像我上文说的,刘老师辉煌的“蓝田年代”已经过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的时代是互联网+新经济时代了。

互联网+时代新经济模式
刘姝威昨晚21:20的报告发布后,我觉得反应最快的就是乐视了。昨晚23:20,即《乐视网报告》发布两小时后,乐视网投资者关系微博发表回应刘姝威:谢谢刘教授。希望您有机会来公司考察指导,了解一个与众不同的真实乐视和独一无二的乐视生态;同时期望就互联网+时代新经济模式对于一个公司未来价值判断的差异等课题,能深入交流。

其实,当我看到“互联网+新经济模式对于一个公司未来价值判断的差异”几个字眼时,我想乐视已经料到争论的焦点了,而且一定在一旁偷着乐呢。这个新经济模式是什么呢?宏观点说是互联网+、万众创新、新兴科技等等这些当然有利于中国的经济转型,但是当所有资本都涌入这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烧钱似乎已成为成功的必经之路。刘姝威提醒我们“烧钱模式难以持续”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不是所有企业都会成为阿里巴巴和腾讯。但就像“2009年,福布斯曾撰文质疑社交网站Facebook实现盈利难度极大,而如今Facebook市值达到2432亿美元,并将沃尔玛踢出了10大美国企业名单”一样,一件真正能够促进社会进步、交流、发展的事就值得我们去做。

利益声明: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的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并经过合理推断。作者未持有上述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格隆汇声明:文章系格隆汇会员个人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场和看法,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来源“港股那点事”及作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846

醫療鑒定專家拒不出庭咋辦 一個基層法官的煩惱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3887

廣西玉林中級法院在審理某醫療糾紛案時,通過遠程視頻質詢鑒定人。全國多地均有這種嘗試,以破解鑒定人出庭難局面。 (玉林中院網/圖)

在一些地方的醫療糾紛案件中,醫學會的鑒定人不出庭甚至成為慣例,對此,司法行政機關管不到,法院也完全無能為力。

杭州市江幹區人民法院民一庭的葉法官最近遇到了一樁麻煩事:他在審理一起醫療糾紛案件時,由於患方對鑒定意見提出異議,他依法通知鑒定人出庭作證,但鑒定人卻不出庭,導致案子難以了結。

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在醫療糾紛訴訟中,醫療鑒定專家違法不出庭現象並非孤例。在一些地區,醫學會鑒定人不出庭甚至成為慣例。而無論法院還是相關部門,對此皆表示無能為力。

誰是鑒定組長?

這起醫療糾紛的原告是杭州市民楊榮興。2014年11月,他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住院,經診斷患有“慢性腎功能不全急性加重”,需要做腹膜透析。但醫生在為其做“腹透置管術”時,導致了“腸穿孔”,過了兩天之後才發現。後經緊急手術,楊榮興保住了命,之後與醫院發生糾紛,雙方協商解決不成,遂對簿公堂。

2015年4月,此案第一次開庭。葉法官任審判員,他按醫療糾紛案審理慣例,要對醫院在對楊榮興的診療過程中是否存在過錯以及過錯與損害後果有無因果關系等進行鑒定。

經醫患雙方協商,選定浙江省醫學會作為鑒定機構,由法院委托其做醫療損害鑒定。

根據規定,浙江省醫學會的鑒定通常是這樣做:醫學會建有一個鑒定專家庫,專家由各醫院的醫生擔任。鑒定前醫患雙方通過“搖號”確定五名專家。五名專家中選出一個組長,由組長主持鑒定並出具鑒定意見書,其他專家也在上面簽名。

2015年8月,鑒定意見出來,專家組認為,楊榮興的“腸穿孔”是腹透置管術的並發癥,“臨床上難以完全避免”。最後認定醫方雖然存在過錯,且與患者目前損害後果之間有一定的因果關系,但考慮到患者自身疾病因素等原因,認為醫方承擔“輕微責任”。

南方周末記者註意到,這份“醫療損害鑒定意見書”上有五位鑒定專家的簽名,其中排在第一的是湯姓專家。

葉法官把鑒定意見發給雙方當事人。由於對醫方承擔“輕微責任”的認定不服,患方向法院申請鑒定人出庭接受質詢。

2013年起施行的新民事訴訟法第七十八條規定:當事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或者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這意味著出庭作證是鑒定人的一項法定義務。

新民事訴訟法施行之後,杭州市中院開始在醫療糾紛案件審理中推行醫學會鑒定人出庭制度。在此之前,在全國醫療糾紛案件審理當中,醫學會鑒定人不出庭是普遍現象。

葉法官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患方申請鑒定人出庭並向法院交了專家出庭費(1100元)之後,他向浙江省醫學會發了出庭通知,定於10月26日開庭。

但在開庭前幾天,葉法官接到醫學會通知,說鑒定組組長到外省“支邊”,開庭時沒辦法來了。

“這個我們也能理解,”葉法官說,“以前也碰到過,可以換個開庭時間,這個都好商量。我就問什麽時候回來,等一兩個月都沒有問題。”。

但是,醫學會方面後來又說:鑒定組長說了,就算“支邊”回來,也不願意出庭。

“組長來不了,其他專家來也行。對我來說,只要有專家來就行。”葉法官說。

而對方的答複是:出庭的通常只有鑒定組長。另外四名專家一開始就不願意出庭,所以也不當鑒定組長。

至於這位鑒定組長到底是誰,醫學會沒說。葉法官說他到現在也不知道。

由於5個鑒定專家一個也來不了,葉法官只得取消了原定於10月26日的開庭。

“我們也不可能綁他來”

從法官處得知專家要去“支邊”無法出庭,患方本能地不相信。

“怎麽會這麽緊急?又不是哪里鬧地震。醫生到外省支邊難道不應該早安排好?”楊榮興的妹妹楊女士懷疑,看到患方律師寫的代理意見後,專家覺得不好應付,所以才編了個理由拒絕出庭。

楊女士在杭州一家醫院的普外科做了30年的護士。她認為在哥哥的事情上,醫院的問題是明擺著的。她說,考慮到對方與自己所在的醫院同屬浙大醫學院系統,哥哥畢竟救過來了,以後還要看病,本來不想把事鬧大,後來是因為醫院態度太差,家人為了爭口氣才決定打官司。

楊家請的代理律師張靜也曾是一名醫生。他在鑒定報告上看到湯姓專家的名字排在第一位,判斷此人應該就是鑒定組長,於是就給患方出了一個主意:在原定的10月26日開庭這天,去專家所在的醫院轉轉,看他到底是不是去“支邊”了。

這一天,楊女士來到湯姓專家所在的醫院,結果與對方碰個正著。她用手機拍下了視頻,之後分別向浙江省醫學會、浙江省衛生廳、省司法廳、省紀委、江幹區法院等單位發了投訴信,投訴鑒定專家欺騙法庭。

舉報信發出第二天,楊家就接到醫學會一位工作人員的電話,稱她給專家拍錄像是違法的,給當事人造成很大心理恐懼,威脅到他的安全,都沒心思工作了。

“我說我拍錄像是為了證實專家究竟有沒有去‘支邊’,又沒有公布,怎麽威脅他安全了?”楊榮興的另一個妹妹說。

12月11日,楊女士姐妹二人來到浙江省醫學會,詢問專家出庭的事情。負責組織楊榮興案鑒定工作的陳姓小姐出面接待。陳小姐明確說,楊家投訴的湯姓專家並不是鑒定組組長。至於組長是誰,則“不方便透露”。

陳小姐說,專家確實跟她說因為要到外地而無法出庭。由於醫學會是第三方鑒定組織機構,對鑒定專家沒有任何監督職能。“法院如果再來函,我們只能按程序再叫他來,他不來也沒辦法,我們也不可能綁他來。”

“你在醫療機構你也知道,很多專家是不願意參加鑒定的,他們拿的勞務費就這麽一點點。”陳小姐對楊女士說。

與司法鑒定機構動輒上萬元的收費不同,醫學會鑒定收費要低得多。一般在3000至4000元,由於參與鑒定的專家多在3人以上,每人能分到手的不多。在楊榮興案中,由於是醫院申請做的鑒定,鑒定費也是由醫院來出。

楊女士回答說,“既然不願意他們為什麽又要鑒定?因為他們也有可能碰到這種情況,明天你也要出事的,你也要到我手上來,所以他只能來鑒定。”

陳小姐還認為,法律並非規定專家必須出庭。如果專家不出庭,醫學會工作人員代替專家出庭也是可以的,“我們鑒定(工作人員)出庭的也很多”。但是法官不同意。

葉法官認為,民事訴訟法所說的“鑒定人”指的是鑒定專家本人,而不是醫學會工作人員。“我是問專家,不是問其他人”。至於醫學會工作人員出庭的情況也有,但是在專家本人出庭的前提下陪同來。

“店大欺客”

由於專家拒不出庭,此案陷入僵局。葉法官對此倍感無奈。

根據新民事訴訟法,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支付鑒定費用的當事人可以要求返還鑒定費用。

事實上,對於鑒定意見是否被法院采納,醫學會似乎並不在意。“法院判你這個鑒定書無效也沒關系的,無效就無效。無效之後要求退費這種情況都有的,我們能配合的都配合。”陳女士對楊氏姐妹說。

但對於法官而言,問題就麻煩了:由於鑒定意見是認定案件事實的重要證據,沒有鑒定意見就沒辦法判決。

葉法官說,目前情況下沒有好辦法,只能再問一下雙方意見,看要不要找其地方重新做個鑒定。但是,因為鑒定人不出庭就重新做鑒定,這個理由也是“怪怪的”。但是他也想不出什麽好的方法來加以制約。“只能做更多工作。如果(類似情況)多了,上面可能會考慮解決這個問題。”

浙江省醫學會只是供江幹區法院選擇的鑒定機構之一。理論上,由於鑒定專家拒不出庭,影響案件審理,法院可以不再將其列入備選鑒定機構名錄。但事實上卻無法做到。

“這就是一個店大欺客還是客大欺店的問題。”葉法官說。

2010年侵權責任法實施之後,浙江省高院出臺規定,醫療損害鑒定既可以委托給醫學會,也可以委托給司法鑒定機構。但對後者設置了一個前提:司法鑒定機構的該類鑒定,應有臨床醫生參加。由於浙江大部分司法鑒定機構沒有臨床醫生,基本上也就被排除在醫療損害鑒定之外。

葉法官說,在楊榮興案中,能選擇的鑒定機構就三家:浙江省醫學會、杭州市醫學會和浙江大學司法鑒定中心。其中杭州市醫學會稱自身的鑒定資質已經過期,不再接案了;而患方認為浙江大學司法鑒定中心與被告同屬“浙醫”系統;最後只能選擇省醫學會。

法院也可以委托北京、上海等地的司法鑒定機構做,但是需要經過浙江省高院同意。

按照規定,如果專家不能出庭,浙江省醫學會應向法院書面告知原因,但事實上僅僅是打了電話。而患方也因此懷疑,是不是法官在騙他們。

對此,葉法官也頗感無奈:“正常的話我有書面的函通知它(浙江省醫學會),它也應該書面答複給我。人家不願意給,我一定要求,也沒意思,以後還要找它做鑒定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8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