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贾跃亭的烦恼:刘姝威为何盯上乐视网?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4015


$乐视网(sz300104)$ 


乐视最近遭遇的麻烦真是一件接着一件,跟小米的“撕逼”口水大战刚刚告一段落,就被知名经济学者刘姝威盯上了。刘姝威之前曾批评乐视贾跃亭的大幅减持套现行为,这一次又表示将在下周三(624日)发表乐视网的分析报告。这让本就处于风口浪尖的乐视更加风雨飘渺。不信?看股价。


乐视昨日和今日2天跌停!




刘姝威称要发表一片乐视报告,乐视股价就应声跌停。此人难道是“中国的浑水”?


刘姝威:曾终结蓝田神话


  


如今的年轻股民或许不知道刘姝威是谁,但老股民一定知道。


刘姝威现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曾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教授和厉以宁教授。作为一个高校学者,刘姝威真正为公众所熟知源自2001年其撰写的一篇仅600字的分析当时牛股蓝田股份的报告。


  


蓝田股份是当时股市中的牛股之一,1996年蓝田股份上市时股本为9696万股,至2000年底已扩张到4.46亿股;主营业务收入从4.68亿元猛增到18.4亿元。但刘姝威从200110月开始对蓝田股份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后认为,蓝田股份的短期偿债能力很弱,已经成为一个空壳,完全依靠银行的贷款在维持生存,这是非常危险的。于是,她写了一篇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此后不久,国家有关银行相继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新的贷款,引发了轰动全国的蓝田事件。也正是刘姝威这篇文章成为终结蓝田神话的最后一根稻草,为此,2003年初刘姝威被评为中央电视台“2002年经济年度人物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


这一次,刘姝威盯上了乐视啥?


617日一早,刘姝威在微博上发布《严格控制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减持套现》,文中提到乐视网贾跃亭的减持案例。数据显示,201561日,乐视网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总经理贾跃亭减持1751万股,交易均价68.50元,套现金额约12亿元;之后的63日,贾跃亭又减持1773.03万股,套现金额约13亿元。三天之内,贾跃亭减持乐视网约3524万股,套现金额合计约25亿元。




  


对 此,刘姝威认为,如果上市公司经济状况良好,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总经理不会减持股票,每年的股票分红可以让他们拥有足够的现金。上市公司的实 际控制人、董事长、总经理肩负着为广大投资者创造利润的重任。如果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总经理连续大幅度减持股票套现,只能判断公司的持续经营 状况出现了问题。


  


刘姝威直言,2014年乐视网的营业利润4786.65万元,贾跃亭三天减持套现25亿元,钱来得太容易了。投资者购买股票是要投资收益的,不是免费给大股东送钱的!投资者不是傻子。


说白了,刘姝威质疑的是:贾跃亭的大幅减持是因为乐视的经营或财务状况出现了问题,此时选择套现是因为乐视那点利润根本不能支持超过千亿的市值。


再简单点说就是2点:


1、业绩有问题

2、估值贵了


那么,究竟是否如此呢?下面,我将就以上两点,逐一分析。


问题1:业绩是否真的有问题?


答案:或许是的。这点可以从乐视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2方面来反映。


首先,乐视的现金流比较紧张,一旦断裂是非常危险的。


乐视的布局其实是非常大而全的,包括乐视视频、乐视TV、乐视手机、乐视影视、乐视体育、乐视云、乐视汽车等等,这些很多项目都是新兴领域,在较短时间难以产生较多的利润,而又需要大量投入,因此需要经常补充资金。


事实上,乐视的发展过程中,现金流一直是其最大的制约与瓶颈,现阶段乐视生态已经获得很多人的认可,当务之急是对资本的补充。然而,乐视网今年一季报显示,截至2015331日,该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9538.28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8亿元,货币资金为7.03亿元,流动负债合计39.99亿元。另外,该公司2012-2014年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6.11%58.58%62.23%。可见,公司的现金流是比较紧张的,而且资产负债率也在逐年提高!




其次,乐视的盈利能力可能并没有账面反映的那么好。


乐视网归属净利润增长态势






上图可以看到,乐视网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一直在维持高增长,这种高成长性也是资本市场愿意给其高溢价的原因之一。




但是,这种盈利能真实的反映乐视的增长吗?(这部分内容参考了百度百家专栏作者:X教授的文章)




查看乐视14年年报:乐视网14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64亿,然而14年的利润总额只有7300万,两者对比相差2.9亿,而2013年差距才3400万。这2.9亿 利润从哪儿来的呢?对于非会计专业人士的简单解释是,由于上市公司是集团公司的一部分,一般后者会小于前者。后者远远大于前者有一种可能,就是有一家或几 家子公司大额亏损,而这家子公司还有其他非上市公司的股东,分摊了这家子公司的亏损,在会计上,就显示为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得到了补贴。




乐视网里面有几家这样的公司,包括乐视网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乐视云计算有限公司,乐视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北京)有限公司等。这其中最大的那家叫乐视致新电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简称乐视致新。根据2014年报,单单乐视致新2014年亏损3.86亿,小股东分摊掉了1.87亿。这四家子公司的小股东一共分摊了2.33亿,占了上文提到的2.9亿的绝大部分。如果没有这些雷锋的分摊,乐视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最多也就是1.31亿,是原来的36%,也就是说EPS(每股盈利)是原来的36%




乐视致新是乐视体系中做硬件的公司,乐视超级电视和乐视盒子都是乐视致新做的。众所周知,乐视的电视和盒子都采用低于成本价发售的方法,但同时绑定一段时间(6个月到2年)的服务费,而这部分服务费被直接计入了乐视网的收入,没有和乐视致新分享。正常人都会问,乐视用服务费补贴硬件亏损的战略一眼就能看得到,为什么乐视致新的小股东愿意承担硬件亏损但不分享服务费的利润呢?


迷底要从乐视致新的股东结构说起。根据公开资料,可以整理出了乐视致新的股东比例。




乐视网的财务报表只用了乐视网直接投资的58.55%计算利润,但资料显示,乐视控股是贾跃亭直接控制的,而鑫乐资产的法定代表人为乐视网旗下企业乐视互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就是在贾的控制之下。这两家机构合计占了乐视致新的31.71%,只是没有进入并表的范围。贾跃亭巧妙的利用了会计准则里并表的规定,用通过把损失转嫁到乐视致新,由自己控制的鑫乐资产和乐视控股承担一部分损失,让上市公司做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从贾跃亭的角度来看,这部分亏损(估计大约2亿元)亏的非常合算,因为这样的话可以做成EPS(每股盈利)上升2倍多(100%/36%)。




问题2:估值贵了?


答案:见仁见智。




当然,若按照以上逻辑,乐视每股盈利多了2倍多,目前PE估值267,市值1019亿元的确是大大的不靠谱啊,就算股价再来个腰斩也不为过。而按照刘姝威的说法,其实担心的也是这点:贾跃亭说要在未来6个月里,减持1.48亿股,减持资金大约在100亿元左右。虽然他号称把资金借给乐视网5年免息,但是套现就是套现,而大股东套现一向被人认为是对公司没有信心或股价见顶的表现。考虑到利润只有1.31亿的乐视网,市值竟然已经做到1000亿,还在这个时点精准套现,我们在佩服贾跃亭的财技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是否还有继续持有乐视网股票的价值了。




但是,有一点我们应该考虑到:对于互联网企业的估值,用对传统企业的净利润指标来衡量,这样真的好吗?




我们可以发现,与国内注重净利润等指标不同,在纳斯达克,投资人似乎更关注企业的商业模式以及是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变化,美国资本市场正是由于对于这种具有想象空间的新兴企业的偏好和宽容,才造就了亚马逊等巨型科技互联网公司。据了解,亚马逊同样一直没能实现盈利,但这家公司的市值却达到了1986.68亿美金,折合人民币则为12317.41亿。这也是类似京东这种从未盈利的企业在国内无法上市却在美国受到欢迎的主要原因。




那么我们该如何衡量互联网企业的价值?从亚马逊过万亿市值的案列可以看出,净利润并不是衡量互联网企业价值的第一指标和唯一指标。互联网时代下,衡量企业价值的核心指标,并不只是其盈利能力,还有市场占有率、商业模式和企业未来发展和蓝图,哪怕现在它们还很弱小,只要其商业模式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是诚恳的,就有投资价值




不可否认,乐视的价值在于其在中国商业模式的突破,以内容为起点出发,打造“平台+终端+内容+应用”的乐视生态垂直产业链。乐视13年 成功推出乐视超级电视,一年之后,乐视在智能电视领域很快便取得了霸主地位,生态链战略首战尝试即告捷,超级电视可以说成功颠覆了家电行业和视频行业。而 不久前,乐视手机也诞生了,同时乐视体育(获得马云和万达投资)、乐视汽车也都在加速筹备中,未来,这些都是极有想象力的。




那么,说乐视估值贵了,其实见仁见智。




拥抱未来,保持理性


当年曾经凭借六百真言就击碎蓝田神话的刘姝威,此次再度盯上乐视网,人们惊呼:蓝田事件重现江湖?果真如此的话,一个创业板龙头的倒下或许影响更深更远:最近A股大盘和创业板都在大幅回调,不少人怀疑牛市已经结束了吗?这波牛市以创业板为标志,以“互联网+”为导向,涨到这个位置,确实已经蕴含了很大风险和泡沫。那么,大胆猜想,一个乐视的倒下会否成为压垮创业板、牛市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也许不会,毕竟“互联网+”也才刚刚提出,行业正在高速成长。不过此时,刘姝威盯上乐视是否也在提醒我们:拥抱未来希望的同时也要保持一份理性!




利益声明: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的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并经过合理推断。作者未持有该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格隆汇声明:文章系格隆汇会员个人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场和看法,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来源“港股那点事”及作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8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