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陷入“三角困境”,央行的煩惱我們知多少?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334

陷入“三角困境”,央行的煩惱我們知多少?
作者:陳誌龍


導讀:未來的問題是,如何防止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在沸騰的流動性助推下,經歷了各自“咆哮的年代”後雙雙失速的風險。這是管理層必須未雨綢繆、提前布局的重要課題。當年的日本,正是因為沒處理好這個問題,最後的教訓非常慘痛。他們“失去的年代”不是個位數,而是雙位數甚至還要乘以二。


喜歡在“刀尖上舞蹈”的中國央行,周二晚間出手,宣布2月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對小微企業貸款占比達到定向降準標準的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4個百分點。此次降準總共釋放7000億到9000億的資金。


春節前夕,歷來是央行投放流動性的旺季,無論是企業年終分紅、民工發工資,都需要例行增加投放。今年,央行趕在節前釋放流動性,我理解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傳統的投放流動性渠道正在發生變化,過去主要通過外匯占款投放流動性,但2014年以來,外匯占款增長乏力,去年一年幾乎沒有增長,只增加了200多億美元。


在高順差年景下,央行靠大舉購匯,投放基礎貨幣,再通過商業銀行的貨幣創造大舉派生流動性。現在,這個投放通道被堰塞了。外匯占款明顯減少,雖然經常項目的外匯占款仍然在流入,但增幅已趨緩,而資本項目流出明顯加快,去年資本項目甚至出現多年罕見的凈流出。


從另一個角度看,隨著國內資產價格高企觸頂,以李嘉誠家族為代表的部分外資大舉撤離,轉而抄底歐洲市場。伴隨國內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去年中國企業境外投資超過了1000多億美元。各種因素綜合作用,導致央行通過外匯占款泵入流動性的管道失靈,這種情況下,開始直接動用降息和降準手段,來投放流動性。


從這個背景來考量,不宜把春節前一次增加市場流動性的例行做法過度解讀為“標誌性的貨幣寬松”,甚至誤讀為“中國版的新一輪QE”啟動,那就大謬不然。因為,無論是去年的幾輪結構性降準,還是最近的降息和全面降準,我們都明確表示既要保持精準滴灌,又要防止大水漫灌。


從宏觀經濟看,經濟處於尋底爬坡的谷底區域,上下兩難。樓市萎靡、國內需求疲軟,以及複蘇艱難的全球經濟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外溢影響已日益顯性化。低迷的經濟數據隨手撚來,PPI跌幅繼續擴大,已連續35個月為負值,大宗商品價格延續下跌,工業產出數據不樂觀,鋼板價格跌到20年前……


去年,基礎貨幣投放增幅達到12%,M2達到120萬億,信貸投放近10萬億,增幅超過10%,但詭異的是,CPI同比只增長2%,創5年新低。PPI、CPI持續下跌,使得通縮正對經濟構成顯著威脅,也說明貨幣政策釋放的流動性傳導不到實體經濟中去,貨幣政策有效性面臨挑戰,中國式的貨幣迷局讓人不解。


距前一個降息點時間不長,短期內又在春節前啟動降準,表明央行已緊盯可能出現的通縮風險。中國經濟歷來怕冷不怕熱,熱了有辦法立馬降溫,而冷下來,你七手八腳往往很難讓它回暖,有時九頭牛也拉不出泥潭。頻繁密集的舉措,體現了管理層希望穩定經濟增長、防止並遏制經濟進一步下滑的良苦用心。但是,現在的問題不是缺錢,而是要精準厘清“堰塞”和梗阻癥的節點所在,並采取有效措施活血化淤,打通這個節點。


無論是走平衡木,還是在複雜環境下的“刀尖上舞蹈”,中央銀行的職能有個著名的“三角困境”,即:貨幣當局在匯率穩定、資本流動和國內經濟穩定之間難以做到有效的平衡,不可能面面俱到。在盯住匯率的同時,如何保持幣值穩定和經濟增長是央行的難題。


而近期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加大,無風險利率下行,市場預期利差收窄,亦加劇人民幣貶值壓力。降息窗口打開後,降準效應繼續發酵,央行可能面臨更多的艱難選擇。畢竟,覆水難收,120萬億的M2,過去多囤積在房地產領域,未來可能調過頭來殺向資本市場,更多的波濤滾湧、風高浪急在後頭。


未來的問題是,如何防止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在沸騰的流動性助推下,經歷了各自“咆哮的年代”後雙雙失速的風險。這是管理層必須未雨綢繆、提前布局的重要課題。當年的日本,正是因為沒處理好這個問題,最後的教訓非常慘痛。他們“失去的年代”不是個位數,而是雙位數甚至還要乘以二。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2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