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佳﹕吳光正在有線並非「全輸」
1 :
GS(14)@2017-04-28 00:19:57【明報專訊】有線寬頻(1097)長年虧損,大股東九龍倉(0004)終於按捺不住對有線「截水」,引起市場嘩然,最終要大比例三供五供股集資逾7億元,借此引入新主永升亞洲解財困。市場內很多人將焦點放在有線股權是否染紅,今次交易最巧妙之處,在於九倉分步將有線以實物分派予股東,母公司會德豐(0020)又再向其股東派發,最終會德豐大股東吳光正家族不費分文取得有線最少9.9%權益,在有線留有一手。會德豐其他股東分段獲派的有線股份較零碎,要沽貨也只能掛低幾格,被迫繼續持股,變相令有線貨源歸邊,托住股價。
有線近年經營備受挑戰,人盡皆知。特別是傳統電視如電視廣播(0511),也大推OTT(網頻電視),以少於800元的年費搶客,令收費套餐較高的有線招架不住,經營上則繼續燒錢,並且長期由大股東墊支及出面,從銀行取得借款度日。九倉事前又將最賺錢的電訊業務出售,令整個通訊、媒體及娛樂業務只餘虧損連年的有線,影響賣相,無奈問題始終要解決,唯有出動「截水」這一招。但是亦因為如此,有線整個重組過程,才有希望加快。
有線連年虧損 賣相肉酸
新主永升透過包銷供股股份「泵水」逾7億元,雖然最快要9月中才告完成,但是確保永升能以低價每股0.21元入貨。就算完成供股後,有線股價跌穿除權價0.36元,最少有足夠空間做緩衝,保證不會蝕本,最惡劣時也最少保留上市地位賺「殼價」。當然這亦是有線獲「新水」必須付出的代價。
不過,九倉及會德豐是否因此「全輸」,看來又未必。九倉懂得化危為機,將手上的有線股份及給予有線的4億元貸款作為資源,索性將現時手上逾14.85億股有線股份全數派予股東,不單令有線完成供股後保持公眾持股量,更變相向九倉股東有交代,真正全面淡出僅餘的有線股權。
有線股票藉打散減低沽壓
對持有九倉61.03%的會德豐而言,初步計算分派比例最少為每持2股九倉可獲1股有線,會德豐據此取得有線現有股本45.52%權益。繼而會德豐將行第二步,就是將有線派給股東,比例約為每持有2.2股會德豐派1股有線。其後九倉將給予有線的3億元貸款轉為股票,並將其中逾半,亦即4.22億股再派給股東,九倉股東因此最少平均每持7.1股可再獲發1股有線。會德豐在有線公眾持股量達標下,可將手上有線股份保留,最終會德豐會持有有線逾2.6億股,持股比例為4.2%。有線的股票因而全數打散,由於會德豐及九倉小股東持貨零碎,欠缺誘因沽貨,間接減低有線的沽壓,令有線股價得以保持。這亦向新主永升有個交代,真正做到一家便宜兩家着。
重組後九倉仍持有線6.76%
有線完成重組後,九倉在有線仍留有一手,持股6.76%,按理論除權價計算,最少值1.5億元,兼保留對有線1億元貸款,計及已派有線股份的價值,相比有線在去年底於九倉的帳面值少於4億元,損失不致太大。會德豐及吳光正家族則不費分文,各在有線持股4.2%及9.9%,表面上這可視為吳氏家族對有線存有感情。但是在吳光正家族日後在持有會德豐、連卡佛、Joyce(0647)、隆豐投資、會德豐控股(私營)及Salvatore Ferragamo少數股權之餘,手上投資再添一員,以吳光正近年傾向精簡架構而言,這或為有線股權下一步變動埋下伏筆。
[李曉佳 財經澡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925&issue=20170427
李曉佳:TVB撤回購 黎瑞剛頭痕
1 :
GS(14)@2017-05-19 05:18:39【明報專訊】上周證監會公布聆訊結果,令「中國梅鐸」黎瑞剛在電視廣播(TVB,0511)的大股東身分無所遁形,筆者不少朋友大叫「花生好食」之餘,亦不忘嘲笑今次利用回購變相增持是「自作聰明」,尤其股東之一的「殼王」陳國強更是財技高手。不過,筆者翻看黎、陳二人與台灣女首富王雪紅之間協議,回購未必是純粹玩財技,更重要可能是防止大股東Young Lion話事權被削弱。至於最終「偷雞唔到蝕揸米」,則只能說是人算不如天算。
在Young Lion(簡稱YL)的股東協議中,用了不少篇幅去講解表面上是由黎瑞剛控制的CMC,以及王雪紅的權利(殼王則幾乎是沒什麼權利可言),但當中其實都離不開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理王雪紅手上的YL股份。作為實際大股東的CMC固然擁有很多特權,例如擁有「第一否決權(Right of first refusal)」,王雪紅倘出售手上持股,必須先向CMC兜售,除非CMC拒絕或不回覆,才可自由接觸買家,但王雪紅同樣有她獨有的特權。
王雪紅擁「認沽選擇權」
根據這份股東協議,王雪紅可行使她獨有的「認沽選擇權」,要求CMC以她訂定的價錢回購其手上YL股份,當CMC拒絕,又或者即使CMC接受但遭通訊局否決時,一個名為「按比例撤出電視廣播(Pro Rata T Company Exit)」的機制會即時生效。當這機制生效,而同時又發生下列其中一種情况:(1)TVB股價高於50元,又或(2)股東協議簽訂後屆滿3年,即大約2018年4月時,YL就要以每股不少於50元,出售相當於王雪紅間接攤佔的TVB股權,在扣除出售費用及債務後,將所得資金全部支付予王雪紅。王雪紅持有YL的總股本14.99%,而YL持有TVB 26%股權,即王雪紅攤佔TVB的股權約4%。
YL或需沽4% TVB股份
綜觀整份股東協議,有關王雪紅的退出條款很多,但只有這個最叫筆者關注,因為最終若YL要以沽出TVB股票的形式讓王雪紅退出,由於目前仍是黎一致行動人士的「六嬸」,估計其行動協議亦有時限,而且她不受YL協議控制,意味由黎瑞剛或CMC控制的TVB股權,便會由現在的26%下降到22%,換句話說,合計持股23.19%的兩大外資基金Silchester及Dodge & Cox,話事權隨時可以超越CMC。明年4月之後,王雪紅便可行使她的「認沽選擇權」,若她與黎瑞剛就回購價錢談不攏,YL便要沽出4%的TVB股權,屆時黎瑞剛的噩夢便會成真。看過這份股東協議,就會明白TVB為何提出回購,用公司的錢來讓YL增持TVB的股權。
如果以上說法成立,筆者心中生出另一個疑問:既然王雪紅的持股如此關鍵,CMC理應不惜工本回購,或者指示YL回購。翻看TVB的派息紀錄,由黎瑞剛成為TVB股東起,其間YL已收取接近8.5億元股息,按股權攤分,CMC應該已收取了6.7億元股息,至少有能力以「成本價」每股55元,向王雪紅回購;即使YL財力不足,近年在全球四出收購的CMC亦絕不會「缺水」,假如沒有其他原因,王雪紅理應不會與錢鬥氣。
那到底是黎瑞剛不願付錢,抑或付不起這筆錢,還是另有原因?這個筆者就不多作揣測了。
[李曉佳 財經澡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956&issue=20170518
李曉佳﹕「共享經濟」實為數據之爭
1 :
GS(14)@2017-06-08 08:01:15【明報專訊】50年前,若有人問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資源是什麼,回答或許會是黃金或石油,但到了今天,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英國《經濟學人》在上個月的封面故事中就給出了這一問題的新答案:數據。在這個由互聯網逐漸朝向物聯網發展的時代,擁有數據似乎便意味着擁有一切,而在內地,獲取數據這件事正在披上一件新的外衣,那就是「共享經濟」。
以號稱中國版Uber的滴滴出行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公司,正在引領並改變着內地人的生活方式,如今這股浪潮愈發勢不可擋,任何東西在內地似乎都可以共享,例如近期火爆的共享單車,甚至還出現共享雨傘、共享籃球和共享充電寶,不少創企為吸引風投基金甚至必定要打上共享經濟的旗號。套用小米公司董事長雷軍的「飛豬理論」,站在風口,連豬都能飛起來,而今時今日的「共享經濟」,正是內地那隻「風口上的豬」。
假借「共享」名義 本質為租賃
對於共享經濟的概念,全世界至今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有人認為是透過分享或出租「個人」擁有的「閒置」資源創造經濟價值,亦有人認為重點是互聯網時代的按需分配,只要有需求,任何事物都可以出租,通過交換實現資源共享,但卻未提及資源的擁有者是否為個體。面對內地「共享經濟」的繁榮景象,質疑聲亦愈來愈多,不少人質疑所謂共享雨傘、共享籃球等實際上的市場需求有多大,共享這些能帶來的意義與效益是否有限?更有人質疑這些火爆的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並非利用閒置資源,而是通過企業力量在人為創造需求的同時向市場投放資源,實際上只能算是「偽共享經濟」,其本質是一種租賃經營,藉「共享」之名靠收租獲利。
其實,無論是真共享還是偽共享,對於這些公司而言,最重要的並不是那些微不足道的租金,而是涵蓋各種用戶行為的海量數據。共享單車與共享的士儘管在交通工具上不同,但所獲取的用戶出行時間、方式與路線等數據將為其未來的業務發展帶來無限可能。得數據者得天下,這句話簡直可以說就是互聯網巨頭們的聖經。上周鬧得沸沸揚揚的順豐大戰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鳥物流,實質便是雙方在對接與共享的數據範圍與內容上無法達成一致最終鬧翻。
掌控消費數據才可得天下
其實菜鳥當年成立的初衷,本就是通過集合全國多間物流速遞公司的用戶信息,通過共享數據實現效率提升,阿里巴巴亦深知這一道理,因此沒有發展自有物流鏈,而是選擇掌控這個集物流信息於大成的共享平台,有了這些數據,阿里巴巴就有機會掌握全國用戶的消費需求,試想未來當你正想買一件新衣服的時候,結合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淘寶適時的向你發出一條推送,你能忍住不為淘寶的業績貢獻一份力量嗎?
說到數據,由於在互聯網方面沒有太多限制,不少機構都將基站與數據中心設於香港。然而港府卻遲遲未能如西方國家般將向公眾開放其擁有的海量數據,導致獲取政府數據只能通過申請或查閱pdf格式文件,能夠令機器識別並為數據開發者們使用xsl、csv乃至更高級格式的資料更是少之又少。港府近年一直表態欲打造「智慧城市」,但在進展上卻一直是只聞樓梯響,在開放數據方面更是遙遙無期,而一眾共享經濟企業在香港更是歷經坎坷,Uber司機一再被逮捕與起訴就是最大的諷刺。
港府故步自封 「創新之城」遙遙無期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昨日回應議員關於共享經濟的問題時提到,共享經濟挑戰了部分行業的規管架構和經營模式,且絕不苟同「創新就可違法」的主張。筆者在此不對共享經濟是否一定違法這一問題多做論述,但從楊局長的言辭中,不難看出本港官員與政府在面對創新及其帶來的挑戰時的保守甚至畏懼,只能用所謂的法制做擋箭牌。作為創新部門的主管,不考慮如何幫助創新企業在遇到法律問題時如何解決,反而撇清關係,因為害怕觸及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而轉身擁抱陳舊僵化的行政體制,如此政府怎能帶領香港成為亞洲的「創新之城」呢?
[李曉佳 財經澡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983&issue=20170608
李曉佳﹕鷹君信託危機 全因欠缺彈性
1 :
GS(14)@2017-06-22 07:47:17【明報專訊】鷹君集團(0041)羅氏家族因為撤換信託人,兄弟之間不和曝光,令市場意外。不過,事件暴露出的問題反映,企業的創辦人、長老在成立家族信託後,不能夠因此一勞永逸,反而可能因為當初設計信託的問題,例如一廂情願地將家族大部分財富,包括名下上市公司權益,全部置於全權信託,令到操作上欠缺彈性,致需要不定時作出新的安排。
很多企業創辦人,在生前已經成立全權信託,將旗下公司權益、財富、物業等資產歸於旗下,以讓後人得以承繼家族財產同時,亦可以從中獲益。不過若家族人數眾多,信託持有家族上市公司,若信託並非擁有該公司絕對控制權,則難以阻止家族其他成員或其他外人增持或減持,動搖家族信託的大股東地位,甚至令控股權遭攤薄。
難阻家人或外人增持股份
同時,若信託持有的是香港上市公司,自然受制於上市規則下每年增持不超過2%的限制,甚至涉及家族成員之間股權轉讓安排的披露等等制度上的制約。信託人能否完全按創立人的想法行事,需要視乎契據授予的權力、法例、監管制度規範、參考案例,以及執行慣例而定。
隨着時代的進步,因應家族成員繁衍及企業規模擴大,亦要檢討原有信託安排並進行相應的更新。即如新世界發展(0017)鄭氏家族般,亦在2012年原本只由一家信託控制全部公司,變成一分為二,迎接同系的姊妹企業周大福珠寶(1929)上市,甚至將家族控制的企業功能劃分清楚,便是一例。當然亦有不少老牌家族,實行財富共享,長期向不同房的家族成員「出糧」,借此作為維繫家族成員的手段,但是能否發揮家族成員的積極性,則頗成疑問。
企業擴大 須不時檢討資產安排
另外亦有華資家族如新鴻基地產(0016)郭氏家族般,除了由郭老太本人繼承創辦人手上的股份,並且可運用酌情權,將部分股份轉讓家族成員。因此要處理家族財富,並沒有特定公式,只肯定是任何制度下,針無兩頭利。
利用家族信託保持大股東地位,若遇到個別家族成員減持個人持股,往往會對家族企業的控股權面對挑戰。即使有其他家族成員透過增持以維持局面,往往會觸發家族成員之間感到份額不均的現象,容易引發衝突。
爭產攻防戰 信託束手無策
一旦成員之間在家族事務鬧意見,便會變成爭產事件。羅氏兄弟之間因為處理信託人撤換問題而產生不和,只是冰山一角。早於1990年代,羅啟瑞及他為首的新福港集團,便曾經減持過鷹君,加上過去10多年羅啟瑞持續減持鷹君套現,最終他能否在大局上重奪話事權,仍有待觀察。
羅氏家族信託將家族大宅、鷹君的股份等多項財產,置於信託,原意方便打理,理論上信託只需持續以股代息達到變相增持的效果,已令控股權穩如泰山。
不過,這無助於處理家族成員之間個人持股方面的攻防,就算信託人作出資產或權益指配,亦難以規範後人或受益人如何處置股份,甚至因此衍生出複雜的法律及責任問題。羅氏信託撤換信託人一例,正好為一眾富豪提供話題及空間,重新思考成立信託的意義。
[李曉佳 財經澡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999&issue=20170622
李曉佳﹕美圖施魔法 3萬變26億
1 :
GS(14)@2017-06-29 08:04:23【明報專訊】港交所(0388)打算推出諮詢,計劃成立創新板吸納一批來自中國的創新企業,不過說到中國創新企業,不能不說有美人Angelababy(本名楊穎)坐鎮的美圖(1357),皆因這間公司的太子爺不但可以將3萬元變成9億元,而且在創造財富方面,很懂得在舊有模式上創新,日後創新板開通後,可以作為寶貴的參考。
今年3月可說是美圖上市後最甜蜜的時光,只用約1個月時間股價便由8元炒高至18元,當時市場上人人追捧,更有稱讚認為美圖是「另一隻騰訊(0700)」;不過在股民興高采烈的時候,股價卻突然插水,至今不但由高位跌逾五成,更已跌穿招股價8.5元。
在這時最清醒的,卻是美圖創辦人蔡文勝愛子Cai Rongjia(據說蔡文勝很保護愛兒,中文名一直不對外透露,一說是叫蔡宏嘉),3月開始密密喺市場沽貨,以當時股價,粗略估計套現超過9億元,加上他手上仍有約5%股權,市值17億元。
一招破解禁售期金剛咒
筆者當然希望父親是李嘉誠,但其實如果是蔡文勝也不錯。根據招股書,Cai Rongjia這批為他帶來數以十億計財富的股份,是在2013年7月及10月取得的,價錢合共是3300美元左右,折算港元的話,2.6萬元有找。
沒錯,Cai Rongjia(抑或是蔡文勝?)真的是將3萬元不到變成9億元現金及17億元的股票,本來筆者也明白股市就是這樣一個遊戲,不過這個故事的創新之處,在於美圖為破解「上市新股禁售期」創出的高招;一般新股上市,大股東都設有一年禁售期,近年創業板群魔亂舞,禁售期更動輒多達兩年,大股東不能沽貨,股價再高也是「有得睇無得食」,不過美圖告訴你,蔡文勝有禁售期不能沽貨,但Cai Rongjia沒有,所以,他沽貨了。
Cai Rongjia為4初始股東之一
筆者不少金融圈內朋友,對於美圖的個案都感到詫異,因為大家都沒有留意到,蔡文勝父子理論上絕對是一致行動人士,但原來禁售期是可以只對父親有效,對兒子無效;有財經記者向美圖查詢,Cai Rongjia為什麼可以沽貨?公司答得簡單:因為Cai Rongjia從來不是美圖董事或員工,沽貨毋須通知。
說到這裏,筆者再說一個美圖成立時的重組動作:話說美圖最初股東只有4人,蔡文勝、他的妻子王寶珊,Cai Rongjia,以及蔡文勝的好拍檔吳澤源,後來王寶珊將股權轉讓了給蔡文勝,招股書披露的原因是她「從未參與本集團業務,且通常根據蔡吳二人指示行事」,然而Cai Rongjia卻可以保留股權,那麼是他也有參與美圖業務,抑或他沒有根據蔡吳二人行事?
由Cai Rongjia沽貨至今,不論美圖一眾基金股東,以至港交所(0388)、證監等監管機構都沒有任何表示,筆者理解這件事是完全合情、合理兼合法,小股民後知後覺地看着主要股東狂沽,這學費也是交得值了。不過,雖然父親節剛過,筆者還是要提醒Cai Rongjia要孝敬一下父親,畢竟父親仍在守禁售期,兒子應該盡點孝道報答報答。
父親仍禁售 兒子當報答
至於港交所想成立的創新板,可以容納同股不同權企業,吸引更多中國創新企業,好像螞蟻金服這樣的超級企業肯定是對象之一,筆者想起像馬雲這樣的偉大企業家,多年前以招股價將在港上市的阿里巴巴(已除牌的那間)私有化,到時肯定更不會讓我們失望。
[李曉佳 財經澡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372&issue=20170629
李曉佳﹕毛記本小利大受考驗
1 :
GS(14)@2017-08-03 07:57:04【明報專訊】由「腦細」林日曦、陳強同阿Bu三人搞起的毛記電視及《100毛》,由無到有,到近日重組成控股公司毛記葵涌尋求主板上市,頓時引起市場熱話。筆者身邊不少搞製作及廣告的朋友,都說寫個「服」字。毛記起家,由早年創辦黑紙公司開始,只是實繳股本區區3元,一直發大,到今年3月底止能有9522.8萬元收入及3626.3萬元利潤,兼取得4266.9萬元經營現金淨流入,可謂本小利大,真正發揮刀仔鋸大樹的本色。
有金融界中人說,如果毛記葵涌靠三個老闆創意「搵食」,大可找多幾個基金「泵水」,然後以「同股不同權」上市,保證日後可以繼續靠創意做到「豬籠入水」,自然更加perfect。只不過香港創新板仍在醞釀中,毛記葵涌唯有先與主板結緣。
3元股本起家 到2017年賺3600萬
毛記葵涌申請到主板上市,加上旗下《毛記電視》、《100毛》已經建立名堂,無人不識,噱頭十足。姑勿論將來發展會怎樣,反映80後年輕一代仍然可以闖出新天地。該公司竟然只需3元實繳股本起家,在上市前只額外取得近176萬元新資金,便能夠打拼天下,所創辦的《毛記電視》及《100毛》,分別在facebook賺得廣告及傳媒界艷羨的超過70萬個及110萬個「Like」。同時在2016年1月及5月分別舉行的頒獎禮及周年慶典,獲得340萬元及1050萬元收入。2017年度計入15萬元壞帳在內,盈利仍達3626.3萬元,創出新高。
整間公司聘用63人及6名自由職業僱員,即使員工成本省不了,並且有急升的趨勢,3年來總成本仍在3900萬元的可控範圍。扣去員工成本後,其在2017年度的經營現金流入仍達4266.9萬元,按年大增1.84倍。由2015年到2017年度,每年投資使用現金均少過100萬元,3年才共淨投資226.2萬元,其間合計盈利竟達6648.1萬元,每年平均維持毛利率逾六成。但是從2015年到2017年度,派息額共4540萬元,加上在今年7月12日再宣布派特別息2200萬元,共派出6740萬元,完全將累積的盈利「派凸」。
一年現金流4200萬 毛利率六成
上市成功與否已是其次,但是最少可以「骨水搵真銀」。毛記葵涌過去3年給予股東回報之高,令人咋舌,真正實現了所謂刀仔鋸大樹的道理。因此「腦細」的腦筋是否很細?大家心中應有判斷。
當然,毛記葵涌的成功,在於其在廣告客戶中,首創社論式廣告,並且建立了廣告解決方案商的形象,讓一眾急需找得有效的社交媒體宣傳途徑的廣告客戶,久旱逢甘露。毛記葵涌近期更已經為跨國旅行社、餐飲製造商及金融機構等度橋搞宣傳,但多為一年、半年貨色,將來能否持續,仍然有待觀望。
股東回報高得令人咋舌
同時毛記以往由持10%股權的萬華媒體(0426)負責做會計,但由明年3月之後便會自行負責,成本可能上升。在開拓新的業務方面,毛記曾在2015年打算成立合資公司搞多媒體製作及廣告策劃服務,最終未能成事,如今轉而上市集資尋集資金用於物色購併,及提升「毛記電視」的平台,效果仍待評估。
同時毛記依賴的社交平台會否發生故障,影響運作?包括「腦細」在內3名靈魂人物,將來會否繼續長期為毛記服務?各種疑問難免在投資者心中盪漾。不過以毛記集資額估計數千萬至1億多元,市場人士都認為上市難度不大。上市後到底3位靈魂人物可以有錢到手幫毛記更上層樓,還是成為米蘭站(1150)翻版,就要大家加點耐性了。
[李曉佳 財經澡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562&issue=20170803
李曉佳﹕港上市審批衰在太離地
1 :
GS(14)@2017-08-29 01:38:31【明報專訊】今年港股關鍵詞是「啤殼」和「老千股」,港交所(0388)與證監會連環出手,曉佳身邊不少金融界朋友愁眉苦臉,事關他們都覺得整頓市場秩序是好事,但現實卻是負責審批的人員太「離地」,只會盲目跟着check list檢視,結果不僅是好壞公司一併趕走,近期更有人「摸熟」套路後繼續啤殼,如是觀之,即使什麼創新板、同股不同權批准了,上市公司質素還是難以改善。
港交所與證監的不咬弦,近年幾乎是「擺上枱面」,其中一個具體表現就是在上市審批上的互不信任,經過過去數年殼股「大規模繁殖」,已按捺不住的證監,先是直接出手「DQ」創業板新股,繼而公開表態會主動狙擊有問題的上市申請。
上市科審批恐矯枉過正
至於另一邊廂的港交所上市科亦不甘示弱,對上市申請愈收愈緊,簡單至招股書部分章節頁數也要限制,其中提出意見答問更變成「地獄環節」,據曉佳投行老友所說,現時的意見答問很難在兩輪之內完成,原因是上市科手上已有check list,例如「客戶是否過分集中」、「存貨周轉天數是否過長」等等,不幸命中的需要不停又不停的解釋,據說有時甚至出現類似「麥兜式」對答。
餐飲股易符條件 不代表不是啤殼
曉佳認為,打擊啤殼杜絕老千股當然是絕對正確之事,但出現上述情况,有熟悉上市科的朋友解釋,不少負責審批的上市科職員,都是剛剛大學畢業不久,甚至較高級的職員,對不同行業的認識也不多,造成監管上「眼高手低」。
如果說這種情况是「有殺錯無放過」的話,其實還算不錯,不過老友提醒曉佳一個現象,他說近年出現大量餐飲股上市,近期的餐飲企業申請創業板上市更是絡繹不絕,這些公司往往只賺數百萬元,但卻可以巧妙地符合「客戶/供應商不過分集中」,而且多數現金交收,現金流絕佳,只要不是「造假數」,一般可以輕易過關,但老友反問,這是否就代表這些公司「不是啤殼」?
靠check list篩老千股過於武斷
作為一個負責把關的監管機構,不論是上市科抑或上市委員會,如果大部分成員都過分「離地」,是很難判斷上市申請是否適合通過的。
要說「啤殼」,今天不少被視為殼股的上市公司,當初上市時也被視為業務正常運作,有很大增長空間;要說「老千股」的話,單單以手中一份check list作根據,又是否足以判斷公司是否老千股?
事實上,可能不少人都錯過了在香港創業投資者聯盟上星期就創新板諮詢提交的回應,曉佳就非常同意召集人梁頴宇的說話,其中重點提到「負責審批新股的上市委員會,並無熟悉新科技的人士辨別有潛質公司,有部分人或對互聯網及電商等公司有研究,但新經濟公司有不同的範疇,建議加入『識睇』的人士參與審批」。
上市委員會要吸人才談何容易
當然,市場上擁有一雙「慧眼」的人才不多,這些人是否願意進入上市委員會燃燒生命也是一個問題。曉佳就曾聽說,一名本地富豪因為投資facebook原始股大賺特賺,就是因為有「伯樂」教路,現在這名娶了位美女妻子的伯樂,仍然為富豪四出尋找好投資「搵真銀」,港交所又有什麼賣點,可以吸引到這些人才?
[李曉佳 財經澡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490&issue=20170824
李曉佳﹕四叔身邊有個顧命大臣
1 :
GS(14)@2017-09-10 15:43:41【明報專訊】香港近年出現不少大家族爭產新聞,近月炒得最火熱的自然是鷹君(0041)羅氏家族,而新地(0016)郭氏兄弟的爭拗近期亦曾傳出「死灰復燃」。不過筆者今天想說的,其實是「四叔」李兆基的左右手林高演,在恒地(0012)王國接班設計中擔任「顧命大臣」的角色。
筆者最近研究過恒地系的股權架構,作為煤氣(0003)、香港小輪(0050)等多家上市公司母公司的恒地,毫無疑問是集團的上市旗艦,恒地本身有約65%、市值超過1200億元的股權,是由私人公司恒基兆業所持有,這家恒兆則是「同股不同權」公司,擁有全部投票權的是開曼註冊成立的離岸公司Hopkins。
恒兆受託人公司只有兩董事
如果讀者對近年一眾富豪大家族的爭產新聞略有了解,必定會發現「信託」是一個關鍵詞;事實上,四叔作為委託人,成立李氏家族信託,而Hopkins則是以受託人的身分持有恒兆控制權,Hopkins當然是由四叔擁有,而根據筆者可以找到的公開資料,Hopkins只有兩名董事,一個是四叔本人,另一個則是他的愛將林高演,四叔兩名兒子李家傑和李家誠,則是家族信託的「可能受益人」。
或許信託委託人、受託人及受益人這些稱謂,會令讀者產生混亂,筆者舉個實例,著名已故歌星梅艷芳生前將財產拿出成立信託,她的角色便是委託人;受益人梅媽可以根據受託人安排,由信託中享有金錢資助等各種利益,而作為受託人的匯豐,則有權負責如何安排或分配信託內的財產。
遺產託管爭拗 華人社會普遍
因此如果了解信託內不同角色的權責,讀者自然可以發現,林高演的地位是如何重要;以筆者的理解,大吉利市講句,假設四叔他朝一日「真正交棒」,除非他留下向兩名兒子李家傑及李家誠分家的明確安排,否則隨時要由林高演代為決定。
不過,作為一種身後財產安排方式,信託近年卻不時處於風口浪尖,這種情况在香港尤其為甚,上面提到的梅媽控告匯豐便是一例,近期鬧上法庭的鷹君羅氏家族,則是由委託人羅老太控告受託人匯豐,不聽從她指示。
個人受託人不易當
筆者難以判斷為何這種爭拗在華人社會較為普遍,可能是西方人較為尊重合約精神,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但可以想像的是,在香港作為信託受託人,如果不是匯豐這種「份糧包晒」的專業機構,作為個人這份工作可說是絕不容易。
事實上,四叔縱橫商場數十年,他本人近年已逐步淡出前線,交由兩名愛兒李家傑及李家誠接手恒地業務,近年恒地業務亦見穩健,而林高演亦逐漸由多年來陪伴四叔征戰沙場的左右手,變成兩位接班人亦師亦友的角色,協助他們接班,或許這就是四叔為兩名兒子接手企業王國所做的最精心安排。
[李曉佳 財經澡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259&issue=20170907
李曉佳﹕內地餐飲攻港 小心吃錯山寨貨
1 :
GS(14)@2017-09-17 10:04:25【明報專訊】上星期有宗新聞吸引了筆者目光,就是日本米芝蓮一星壽司店「銀座鮨一」在官網發表聲明,指於上海和南京有兩間日式餐廳打着「鮨一」旗號,但實際上與銀座鮨一毫無關聯,亦不屬其管理。誰料到對方霸氣回應,上海鮨一聲稱已向銀座鮨一發律師信,又指其名稱為中國註冊合法商標,假如銀座鮨一來華開分店,才是侵權。
其實內地侵權盜版問題已非朝夕,從周佳牌洗衣粉到周六福、周大生,甚至曾發生過山寨品牌狀告另一山寨產品「侵權」,而餐飲品牌被抄襲,鮨一不會是第一個,也不會是唯一一個。
每7間「黃記煌」 有1間山寨
上個月,手握兩大餐飲品牌「黃記煌三汁燜鍋」及「許留山」的煌天國際在港遞交上市申請。有朋友早前赴內地出差,在群組發了一張他於黃記煌晚膳的照片,卻意外地被眼利者發現,他去的餐廳叫「一品黃記煌」,好像有點不對頭,於是上網一查,結果發現,原來除了「黃記煌三汁燜鍋」這個正牌貨之外,還有「一品黃記煌」、「尚品黃記煌」、「御尚黃記煌」等冒牌貨,門面設計都與正主兒十分近似。
據煌天國際的招股文件介紹,集團旗下黃記煌餐廳有619間分店;另一方面,據內地工商登記資料,叫「一品黃記煌」的餐廳已達到100多間。換句話說,每7間「黃記煌」就有1間可能是山寨,如把其他雜牌黃記煌計算在內,則中伏機會更高。
內地餐飲品牌流行加盟 加劇侵權
事實上,近年來黃記煌對打擊商標侵權行為並不手軟,先後於北京、西安等地展開侵權訴訟,透過法律手段去保障品牌利益,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假冒者仍然不斷湧現,維權之路十分漫長,也難言到哪一天才會結束。因此,難怪煌天國際亦要將這個問題列入上市風險因素,並直言無法保證能成功發現、解決及阻止所有假冒侵權行為。
換另一角度看,之所以出現山寨店,某程度上也與內地餐飲業拓展模式有一定關連。當一個餐飲品牌處於發展初期,面對假冒者,一來未必有足夠人力財力與時間去打假,二來亦可能會將之視作品牌有影響力的體現,間接助長假冒風氣。此外,內地餐飲品牌流行以加盟方式去達到快速擴充業務版圖目的,惟也意味加盟方有機會掌握到該品牌的營運、出品等獨特模式,繼而抄襲再另起爐灶。
對上市餐飲企業而言,山寨林立的風險不僅僅是部分客人被騙導致的收入流失,更重要是,一旦山寨店發生食品安全之類的嚴重事故問題,原裝品牌難免會被波及,尤其內地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極為敏感,聲譽影響將十分深遠。
山寨店倘現事故 勢影響原品牌聲譽
而筆者可告訴大家,面對這種風險的並非只有黃記煌,有在港上市的餐飲股其實同樣被山寨打擊,且部分山寨貨名字「創意十足」,像周黑鴨(1458)的冒牌貨就有「百年黑鴨」、「周記黑鴨」及「周樂里甲鳥」;首間香港分店即將開業的海底撈,原來有位沒「血緣」的姊妹叫「海底撈珍」;如果想去呷哺呷哺(0520),小心去錯「吧哺吧哺」!
[李曉佳 財經澡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251&issue=20170914
李曉佳﹕得外傭 得天下
1 :
GS(14)@2017-09-25 04:13:56【明報專訊】最近有朋友哭訴,他的菲傭辭職不幹,一時三刻未請到人接替,結果又要上班又要湊小朋友,有如世界末日。看到他的情况,不禁想到黃子華金句:「香港人生仔可以冇老婆,但唔可以冇菲傭。」香港人對外傭的依賴,實已去到唇齒相依的地步,難怪之前有傳言內地城市開放聘請外傭,且月薪高達1.5萬元,令本港如臨大敵。然而,外傭除了帶來勞動力之外,大家有沒有留意到,這龐大的需求甚至可在消費甚至金融業帶來可觀的商機?
據港府一項研究調查,1996年在港外傭只有15.7萬,至去年已經增加1.2倍至35.2萬,其中有18.9萬人為菲傭,15.4萬人為印傭。而單計去年,在港菲傭匯回菲律賓的收入便高達18億元,換算下來,即去年每位菲傭平均匯了9523.8元返祖國。
TNG成港外傭電子錢包
這不禁令筆者想到號稱要做「香港人的電子錢包」TNG Wallet,雖然在服務香港人的業務上處處碰壁,卻意外地在外傭市場殺出一條新血路,成為「香港外傭的電子錢包」。據TNG行政總裁江慶恩指,TNG目前在香港有63萬用戶,當中10幾萬用戶是外傭,以去年本港外傭35.2萬人計,每3人就有1個用TNG。
港菲傭全年匯回家鄉18億
TNG之所以會大受外傭歡迎是因為其提供了方便與實時的匯款,匯率也較吸引。在此之前,外傭要匯款返家鄉,銀行要收取較高手續費,且要用幾日時間;雖然有些兌換店專做外傭生意,不過數目不多,未必「就腳」。從最初可以在759阿信屋增值,令到759被外傭擠爆而要急急叫停與TNG合作,已可見TNG的實時匯款對一眾外傭而言是何等吸引。後來TNG改與網點更多的7-Eleven合作,對外傭而言就更為方便了。據了解,上月透過TNG匯款至菲律賓及印尼的交易額已逾4億元,按去年菲傭佔外傭總數比例計,當月菲傭利用TNG匯款逾2億元,單月交易量已經是去年全年菲傭匯回菲律賓總收入18億元的11%。
攻外傭SIM卡商 港亞申上市
當TNG告訴大家外傭市場的潛力一直被忽略之際,另一間專賣SIM卡的港亞控股早前申請上市,進一步證明外傭商機之巨大。港亞控股比TNG更專於做外傭生意,主要就是賣SIM卡予菲傭和印傭,以其招股書所披露,大約有7萬名菲傭是港亞客戶,印傭客戶則有約4.6萬名,亦即是說,港亞控股近年約2億元的營業額,主要就靠這11萬人,其在外傭市場的佔比也與TNG相若,同樣是每3人當中,便有1個外傭會用港亞SIM卡。
「星期日邊度最多菲律賓人?」是一個已經老掉牙的問題,然而先後兩間公司依靠三分之一本港外傭的消費力便可以創造商機甚至上市,這就絕不是講笑。當大家都在討論一帶一路、大灣區發展,訴說那些以億人為單位的龐大市場,TNG與港亞兩個例子卻告訴大家,池子大固然重要,但與其虛無地憧憬幾億人市場,倒不如精準掌握10多萬個消費者需求。
轉做外傭生意 「死場」翻生
其實除了匯款和電訊,如果大家有留意,香港一些小商場,甚至是「死場」,往往因為轉做外傭生意而能夠存活下來,在這些商場內,有提供家鄉食品的小店、專做外傭的美容美髮及服裝精品,還有二手電話等等,因應外傭的需求而形成了生態商圈。如果有人將這類商場整合,難保又是一個外傭商機。
[李曉佳 財經澡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886&issue=20170921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