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日月光私排超標廢水 在對岸就準備關廠 中國防汙技術三級跳 台灣輸慘了!

2014-01-27  TWM
 
 

 

台灣的環保產業技術,恐怕已經輸給中國!台灣民眾對中國的印象,多半是經濟發展快速,卻不重視環保,認為台灣在環境保護上遠遠贏過對岸,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從台灣到上海發展的環境工程師、鉑弈環保公司負責人張英德直指:「台灣的汙染處理技術,已經遠遠落後大陸!」日月光半導體公司含鎳廢水毒害後勁溪,全民共憤,各縣市環保局嚴查之下,又揪出數家小型電鍍廠排放廢水中的鎳含量超標。一條一條河川,不斷發出哀鳴,看在張英德眼中,相當不可思議。「落後在哪裡?就在這裡!台灣工業廢水含鎳量是一.○PPM,竟然還天天抓到超標;中國只容許○.五PPM,再加上區域總量管制,廠商只好找技術更先進的環保業者來做,否則就會被關廠!」張英德指出,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各地對環保法規執行日趨嚴格,過往也許有汙染大廠以關說行賄方式蒙混的情事,「起碼我在上海、無錫幾乎很少看到走後門現象。大家乖乖找環保廠商處理到符合國家標準,甚至要設法做到廢水再利用,環保技術發展,一日千里。」環保抬頭!

中國工業廢汙處理商機大

「近年來,中國工業廢汙處理商機,的確相當大。」不願具名的資深台灣化工學者表示,根據他的觀察,「各大外資環保公司,都已經將重兵部署在中國,可謂兵家必爭之地。台灣許多廠商,卻還為了節省成本,用較低階的技術處理汙水。」台大公衛系教授吳焜裕也認為,台灣環保技術其實相當先進,卻因為產業政策不良,讓業者懶得付出成本做汙染防治,「被中國追過,是非常有可能的事。」中國以往被認為是汙染大國,長年受霾害與各類公害所苦,在習李上台後,顯然將建立「綠色中國」視為中國夢的重要組成之一。二○一三年底,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喊話歡迎環保外資登陸設廠;一四年初,環保部會同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發布《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辦法(試行)》,汙染物超標、發生突發環境汙染事件的企業,最重可被處以吊銷許可證,或停產整頓的處分。

新政之下,根據《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畫》預估,在一五年之前,預計環保產業總產值達人民幣四.五兆元,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的二%;當中重點發展項目,也包含台灣近日頻頻出包的工業廢水汙染減排工程。一連串的措施,讓外資紛紛進場卡位,例如張英德的環保公司,就帶著台灣的技術,來到上海設點。

「頂尖的技術,台灣廠商懶得用;我開的價錢,台灣廠商不想付;但在習近平嚴格的環保標準與執法下,在中國都有機會。」張英德感慨地說。

標準提高!

台灣汙染比中國還嚴重一倍張英德以日月光廢水中的鎳舉例說:「台灣處理汙水的技術,還停留在加藥控制、硫化物沉澱,頂多讓鎳勉強降到合格邊緣,也就是一.○PPM左右;中國卻因為必須達到○.五PPM的標準,許多廠商都開始使用離子交換、薄膜過濾等方法。」對此,曾獨家向《今周刊》爆料廠商偷排廢水惡劣手法的環保公司員工B先生,證實了此一說法。B先生表示,台灣大多環保廠商處理汙水,的確仍使用加入混凝╱膠凝劑,讓汙染物自然沉澱,比較少見張英德所提的高階處理技術。

「台灣廠商不願花太多錢請環保公司處理汙廢,認為那是全然的浪費。廠商僅能在有限經費下,用投藥等方法,也就是二級處理設施來處理,甚至直接幫業主埋暗管、偷排了事。」B先生說,張英德所提的方式,需要技術更進階的三級處理設施,「要台灣老闆花錢買?很難。」資深化工學者也表示,以台灣學界的技術,要將廢水鎳含量處理到○.○○一PPM都不是問題,還會出現這麼多的鎳廢水超標案例,「關鍵只在於廠商不願花錢。換成高階的處理設備,購買與後續維護的費用,都會大大提高,被企業視為不必要的支出。」學者與業者的指控,並非無的放矢。日月光董事長張虔生,因汙染後勁溪一案接受檢調偵訊時,便坦承「廢水處理設備預算占(公司)總成本比率非常小。」日月光歷經汙染風暴後,目前仍未打算投入經費升級汙水處理設備,財務長董宏思接受《今周刊》訪問表示,會對現有汙水處理設備加上即時監測、管控系統,「汙水處理設備本身沒有改變。」一場汙染風暴,就此悄悄落幕,並未讓台灣跟上中國環保技術升級的腳步。

除了汙染標準與罰則過於寬鬆,導致廠商不願投入預算追求技術升級,張英德認為,工業用水費用過於低廉,也是台灣環保技術漸漸被中國追過的關鍵。「就以日月光的違規為例,就是因為工業用水太便宜,才能用自來水稀釋汙水,應付環保局的採樣!」張英德分析,中國工業用水一噸要人民幣一二○至一五○元,就算廠商想用自來水稀釋汙水,也會不敷成本;台灣的低廉工業水費,讓廠商連作弊門檻都超低,「台灣下次稽查汙染的好時機,就是每年的枯水期;只要一限水,相關單位就趕快去排放口驗,保證數值超標!」政策鼓勵!

強大執行力實現「綠色中國」產業政策設計不良,缺乏吸引優良廠商誘因;環保稽查又太寬鬆,汙染大戶「罰不怕」,讓台灣空有環工技術,卻無法回饋給自家的青山綠水,只能帶著技術出走、服務他國。張英德更直指,由於環保執法寬鬆,已讓台灣的最新電鍍鎳報價來到一公斤二十八元,遠遠低於中國合法大廠的報價一公斤四十元,「為什麼這麼便宜?全是犧牲環境(廠商省下汙水處理成本)換來的!」面對中國的挑戰,台灣不但在一般產業領域備感威脅,現在連一向自認優於對岸的環保技術,都可能被迎頭趕上。中國經濟研究專家、中研院人社所研究員瞿宛文分析,習李政權以「中國夢」為激勵全民的願景,輔以強大的執行力,整治嚴重的中國汙染問題,她並不意外,「有吸引優秀廠商的產業環境,接下來只要地方政府調整官員考核指標,列入環保因素,環境品質全面改善,指日可待。」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雖然同樣可能有執法不力、官員放水的現象,中國在許多環保政策、法規設計上,「的確有做得比台灣好的地方。」「中國的例子顯示,嚴格的環保標準,絕對有助於產業創新、升級,對經濟發展有正面貢獻。」李根政也批評,台灣政府每次修法,都對高汙染業者過度體貼,「一天到晚想著替廠商節省成本,廠商當然不願意花錢聘請更好的環保公司處理,永遠不必轉型,樂得輕鬆。」事實上,環保法規應從台灣總體環境承載量等項目著手,「你把標準訂出來,廠商只好把錢花下去,台灣產業才會進步!」「台灣就是缺乏清晰的願景,也找不到發展的動力,國家的自主性逐漸低落,只好被廠商牽著鼻子走。」瞿宛文感嘆,台灣近年來「防守」性格濃厚,整體發展動力疲弱,也無力整治環境汙染。她認為,盡早從中國經驗反思,問問自己,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國家?該建立什麼樣的環保標準?並嚴格執行,才是撥開環境汙染迷霧,大步走向未來的唯一道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78

六五○○億產值消失、台灣輸美早已零關稅… 中韓FTA 他們說錯了什麼?(116-119)

2014-12-04  TCW

 

中韓宣布完成FTA的實質談判,激起台灣各界的焦慮。一方急著藉中韓FTA的衝擊推動自由貿易,另一方則急著澆火。但是,在兩方激烈交鋒下,FTA的真相,不能不釐清。

撰文‧楊卓翰 研究員.蔡曜蓮中韓FTA完成實質談判,對台灣有什麼影響?看了最近的報導,大家都會說出新台幣六五○○億元這個關鍵數字。經濟部說,中韓FTA︵自由貿易協定︶對台灣工業生產的衝擊達六五○○億元。

但是這個數字到底有幾分真實?台灣又應該如何因應?至今,各方媒體都仍在各說各話,《今周刊》追溯源頭,徹底還原中韓FTA的真相。

首先,這個數字究竟從哪裡來的?《今周刊》追蹤到這六五○○億元的「始作俑者」——工研院產經中心區域研究部經理陳志強。原來,經濟部大肆宣傳中韓FTA衝擊的天文數字,就是出自陳志強的預測團隊。《今周刊》專訪陳志強時,他表示自己壓力很大,還特別拜託記者:「一定要把前提講清楚,要不然團隊又要花很多時間解釋。」三大假設 經濟部沒講清楚經濟部在今年七月時的一份報告,引用陳志強研究中韓FTA對台灣製造業的影響,指出最差的情況在未來三至五年,可能衝擊四大製造業,也就是資訊電子、化學工業、金屬機電、民生工業,總額高達六五○○億元。六五○○億元,遂成為經濟部宣傳的重要數字。不過,陳志強沒想到,這份初步報告,卻被經濟部拿來作為政府的最終評估。「我們是用模型跑的,模型分析的時候,一定有它的限制性,要達成最壞的狀況,有三項重要的前提假設。」這三項假設,分別是:第一,假設中韓兩國全面調降進口關稅至零關稅;第二,韓國企業對FTA的利用率是百分之百;第三,台灣和中國沒有把︽服貿︾和︽貨貿︾簽完。更重要的是,這些假設,陳志強直言:「在現實中發生的可能性非常低。」首先,陳志強指出,假設兩國全面零關稅,是非常不可能的。「我們現在是假設,中韓四大製造業全面降成零關稅。但是,每個FTA關稅調降的時間和幅度都不一樣,我們沒辦法一一做模擬。但為了能對這個議題進行初步分析,所以我們選擇用較為全面的角度,先假設全部調降到零。」不過這個初步分析,隨著中韓FTA釋出的消息,已經和現實不符。「我們已經知道,中國汽車產業並沒有開放整車進口,不是全面開放;而且零關稅目標是二十年內達到九○%,而不是一○○%。」兩岸協議監督聯盟召集人賴中強質疑。換言之,這個模擬情境已經不攻自破。

FTA利用率 才是隱藏關鍵第二,也是在任何FTA協議中最關鍵的,就是企業的「利用率」,而FTA的眉角,也在這裡面。「調降關稅自然是好,但是企業實務上,也要會用才行。」陳志強解釋:「因為廠商在實際報關時,能不能適用到免稅項目,還是要看實際狀況而定;另外就是原產地的證明,也影響最後能不能免稅,利用率就是用來看FTA到底有沒有用。」因此,就算FTA簽的自由化程度再高,如果企業沒辦法利用,也是白搭。而經濟部就是假設韓國的企業利用率是百分之百。但是現實是,今年四月,韓國政府公布了過去十年簽的九件FTA中,廠商的利用率統計數字,九件FTA平均利用率只有六六%;而對東協FTA中,更只有三八%。

貿易零關稅 到底誰免稅?

其中最高的是對祕魯F TA,利用率高達九二%。不過,陳志強也指出:「這是因為它的規則很簡易、產品項目也少,所以企業應用上不難。但是,韓國和中國的FTA利用率不可能那麼高。」從韓國和各國簽的FTA中,還能看出另一個隱藏的事實,就是企業大小與利用率有著明顯相關:大企業的利用率,遠遠高過中小企業。「大企業還是有很多法務資源,它要搞懂對方國家的稅務對它們來說很容易,但是中小企業沒有這種能力。」「因此,韓國政府現在也很苦惱,也想要提升中小企業的利用率。韓國政府怎麼幫助中小企業,值得台灣注意。」陳志強也提醒,中小企業雖然利用率不及大企業,但仍享有一定程度的關稅優惠;而且台灣的企業結構與韓國不同,大企業與中小企業規模不像韓國那麼懸殊。不過,零關稅優惠到底是誰拿走,的確是問題之所在。

台灣對外FTA簽得再多、零關稅貿易量再高,應該著眼的必然是中小企業的利益。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和中研院院士胡勝正都指出,占台灣出口量最大的資通訊產業,多半享有ITA(資訊科技協定)的零關稅優惠,因此,對於台灣最重要的電子業影響不那麼大。

不過,中經院區域發展中心主任顧瑩華卻指出,太過仰賴ITA,其實才是台灣出口產業結構的問題所在。「中韓FTA不是台灣的末日,零關稅也不代表競爭力變強,不用過於渲染;但是因此輕忽其影響,非常要不得。」她說。

「舉台灣對美國出口為例,出口額約有八○%零關稅,這是事實;但是,大部分集中在資通訊產業。」顧瑩華說:「因此對韓美FTA簽了之後,雖然我們的總貿易量並沒有變,但是非零關稅的出口品卻是下降的。」換言之,ITA雖保護了電子業;但是未被關稅所保護的傳統產業,包括化學、金屬、電機、民生製造業等,卻免不了關稅衝擊。

顧瑩華解讀,「如果以對美出口『八成零關稅』作為『台灣不需要FTA』的理由,這是標準的倒果為因。」她強調,正是因為傳統產業的出口優勢逐漸喪失,才讓台灣出口逐漸集中於電子業。

誰能幫中小企業 就是好FTA顧瑩華說,「現在出口有關稅的,例如紡織、成衣,或是石化、鋼鐵,總產值可能比不上一家電子業,但是他們雇用的勞工數量卻遠遠高過竹科。」中韓FTA對於竹科可能沒有影響,但受傷的卻是更多勞工。

五到一○%的關稅,對毛利高的電子產業或許不是致命傷,但對許多傳統產業來說,無疑是把獲利變虧損的那一根稻草。工總理事、建大輪胎董事長楊銀明就說:「自從韓國和東協簽FTA後,我們賣到印度的輪胎硬是多了五%的成本,對於傳產來說,競爭變得更困難了。」曾任中華工業開發銀行副總經理的張忠本也指出:「在一二年韓美FTA生效之前的三十個月,台灣和韓國對美出口平均成長約一八%,差距不大。但生效後三十個月,台灣非零關稅出口美國平均衰退二.一%,韓國仍持續成長,台韓出口美國成長率,台灣落後擴大到六.三%。」在這當中,金額不大、主要卻為中小企業的非零關稅產業,才是最需要FTA優惠的對象。

支持貿易自由化的經濟部,急著用六五○○億元的數字喚起民眾對貿易協定的重視,但這樣的數字未免「廣告不實」。但反對自由貿易的另一方,也輕描淡寫中韓FTA的衝擊,反而忽視了自由貿易協定真正應該幫到的產業。也許,在正本清源後,我們更能客觀看待中韓FTA的衝擊及因應,在光譜的兩端間,取得一個理性的答案。

從FTA利用率,才能看出簽了對誰有用!

FTA利用率代表企業實際能從FTA中得到優惠關稅的比率,韓國至今的FTA利用率也僅66.9%,是大家忽略的事實。

至於企業規模與FTA利用率的關係,大企業優惠程度都高於中小企業,也值得台灣在簽署FTA時注意。

美韓FTA生效後,對台灣出口衝擊大美韓面板零關稅生效同一時間點,韓國面板出口美國逐漸與台灣拉開距離?

2012年1月美國對面板產品稅率為6.83%,當美韓FTA生效後,產品立刻達成零關稅,美國進口台灣與韓國的面板高下立判。

?而台灣出口美國總量雖然不變,但韓國出口成長卻超越台灣當客觀的數字變得不客觀…「6500億元」報告作者陳志強:冷汗直流!

「這陣子看到媒體上6500億元傳來傳去,我都直冒冷汗!」工研院產經中心區域研究部經理陳志強說:「我必須說,很多人在用我們的數字時,都沒有把假設前提講清楚。」在韓國釜山產業大學留學的陳志強,在工研院專門研究韓國總體經濟與科技產業政策,還當過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鄭貞茂的直屬長官。不過陳志強沒想到,他與團隊的一篇報告,竟會成為各界對中韓FTA爭論的關鍵:支持貿易自由化的論者以這6500億元衝擊大作文章,而反對者則不斷攻擊金額灌水。更讓他心急的是,大部分人對研究的基本假設都沒有掌握好。「任何模型都有假設,不能先講結果,卻不講假設。」在陳志強的模型中,除了零關稅和利用率的兩個前提,預測最後的假設,就是假設台灣沒有辦法順利簽署兩岸的協定,而這自然也成為政府在灌輸民眾中韓FTA時大力宣揚的角度。陳志強強調:「真正的中韓FTA衝擊,還是要等內容公布之後,才能去做嚴謹的模擬分析。」他透露:「我的壓力很大,全台灣都在看我的數字。」陳志強認為,政府和中經院、工研院、工業局的三套預估數字應該整合,「最好的情況下就是把數字整合後,有一套標準的說法。」不然在人云亦云之下,原本客觀的數字,反而容易失去客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4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