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這條街和總-理喝過的那杯咖啡,幾乎成為了中國2015年創業潮的代名詞。咖啡燙了、涼了,還溫著,也被一波波討論、爭辯個不停。

作為i黑馬回眸2015系列的收官文章,我們站在黑馬會小樓望向門外,想到這一年創業的潮起潮落,最後決定,出門去創業大街走上一走,喝杯咖啡,迎著冬日的陽光,聊聊這條街上創業者們的走和留。

這條街和總-理喝過的那杯咖啡,幾乎成為了中國2015年創業潮的代名詞。咖啡燙了、涼了,還溫著,也被一波波討論、爭辯個不停。至於2015的溫度變了多少,2016要怎麽預報,不如跟我們去走走看,用眼、用心去判斷。

閑話少說,正文開始。

自從去年5月7日總-理走了一趟中關村創業大街之後,這條由圖書城改造而來的200米長的街道成了中國創業熱潮中的一處聖地。過去的一個夏天,這條街的熱度比天上的太陽還激烈。

然後冬天來了。

融資困難,大批創業公司倒閉……創業大街上的人沒有以前那麽熙熙攘攘了。隨之而來的,一種聲音就出現了:創業大街的咖啡涼了。

也有人說,不對,不是資本寒冬把人驅散了,是北京的霧霾和冬天的寒冷把人趕跑了一些。

不管是誰引出了這個話題,不如去創業大街走一遭看看,和街上的住戶談談心。

創業大街上的明星“釘子戶”

從中關村創業大街南門的牌樓下向北走大約30米,就到了塗金燦創辦的家譜傳記樓。身著淺灰色中式套裝,53歲的塗金燦拿著一個茶杯坐到了i黑馬面前。

“我們做的這個家譜樹,就是一個網狀的結構,它本身是很符合互聯網的。”采訪一開始,塗金燦就強調他創辦的這家專門為人們寫族譜和傳記回憶錄的家譜樹公司身上的互聯網屬性。

但最初,許多人可不認為除了logo上的網狀造型之外,這個寫家譜的傳統公司和互聯網會有什麽關系。

家譜樹原本獨占著這三層樓。2015年初,房東通知塗金燦這一年的房租要漲價,從以前的90萬漲到280萬,直翻3倍。不少想拿這塊地兒做創業孵化器的人也湧進他的辦公室,想讓塗金燦把房子轉租給他們。管理人員也不斷催促塗金燦讓他搬離創業大街,至少得拿出一部分辦公空間也做個孵化器才符合創業大街的氛圍。

畢竟,這個占了3層樓的家譜樹看著就像是創業大街上的異類,離互聯網太遠。

曾投入了幾百萬做宣傳的塗金燦堅決不搬。做家譜的人大多是中老年人,不認識什麽網站,塗金燦5年間在報紙雜誌上做廣告最醒目的就是掛在樓面上長32米、寬2.5米寫有公司名稱的牌匾。

塗金燦因為漲價過高沒有和房東簽訂2015年的租房合同,房東也因此曾把門封了。在叫來警察之後,房東拿出租房合同塗金燦才發現,租給他房子的是二房東,原房東是北京外文書店。按照規定這棟房子是不能二次轉租的,屬於違規行為。塗金燦發現這點之後將二房東告到了法院。

至今法院還未宣判,雙方進入僵持狀態。但原本占了3層樓的家譜樹,如今一樓和3樓分別入駐了兩家創業孵化器,只剩下一樓一個二十多平米的小門臉和二樓的辦公空間留給他們。那塊長32米的大牌匾也被摘了下來換成縮小了6倍多的低調招牌。

塗金燦不得不妥協,把這門傳統的手藝活兒往互聯網上靠。在家譜樹的宣傳板上,原來的“百家姓”、“親友圈”前面都被加上了“互聯網+”,變成了“互聯網+百家姓”和“互聯網+親友圈”被放在展牌的醒目位置。他也曾在二樓劃出一部分空間自己搞了個孵化器,入駐了六個創業項目。但因為“不靠譜”,做了3個月之後,投入近20萬的塗金燦關閉了這個孵化器。

被不快幾乎壓了一整年的塗金燦,沒想到一篇報道讓家譜樹成了創業大街上的明星。

2015年10月,一篇《總-理你好,我是創業大街上修家譜的》報道在朋友圈不斷轉發,講述了塗金燦在創業大街上的特異和掙紮。

此後,吉林衛視為塗金燦做了一個半小時的專題紀錄片,央視《新聞調查》也用了7分鐘介紹創業大街上的家譜店。新華社、環球時報、中國新聞周刊等等媒體都加入了對家譜樹的報道中。

這對我們有好處。我們堅守在這里,並不是我們有那麽大的預見性,但是形成了這樣的客觀效果,我們更要堅守。”塗金燦告訴i黑馬記者。

把這些效果具體到家譜樹的業績上,塗金燦說,此前3層樓的時候一個月的營業收入在30萬左右,如今只剩下一層樓了,業績卻增長到了40萬。更多的人看到塗金燦的家譜樹後找上門了要寫傳記、修家譜。

這家曾被互聯網擠壓的公司,如今又因互聯網而大獲得關註。

這一年的種種經歷讓塗金燦思想也變活泛了。半年多以前,他對互聯網圈子里的事情還摸不著頭腦,如今BAT、融資、燒錢、線上線下等等名詞娓娓道來,甚至開始去考慮把公司互聯網化,還專門找技術團隊為家譜樹做APP。

同時,塗金燦也像創業大街上的創業者一樣,寫了一份《家譜樹尋根文化產業投資合作說明書》,開始尋求投資。

“我們現在找地方準備做百家姓,做文化書館,開發一個傳家寶的平臺搞講座,可以搞培訓、搞論壇、再搞尋根,這個事業可以做的很大,這個事能做幾百億的產業,甚至可以拆分幾個公司,最後上市。”塗金燦說。

但塗金燦在互聯網化第一步上還是遇到了挫折。在技術團隊做家譜樹APP的一個月里,塗金燦的需求和技術人員的實施結果總對不上號,花了3萬多塊錢後,塗金燦認為這樣做浪費錢也得不到想要的東西,終止了這個項目。

“做這個不僅僅是投三萬塊錢,還要花費很多時間精力,要磨合,搞出來不行又搞下一個,所以我又怕了。我們原來搞PC端的時候就投入五六十萬結果失敗了,當然還留下了幾個網頁型的網站。現在我們想外包,搞技術入股的形式。”初嘗互聯網的塗金燦心里有了個疙瘩。

但對於2016年,塗金燦仍然充滿信心:“2016年我們公司在場地上還是會堅守,會通過輿論的支持、法庭的鬥爭和我們自己的智慧堅守場地;第二,我們要吸引投資,我們會把我們的賣點和互聯網結合來吸引投資人;第三個方面是,我們本身也在做網絡平臺建設,符合這條街的業態,能成為一個既是傳統文化行業,又成功跟互聯網結合,成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新消費模式。”

大街上資歷最老的車庫咖啡

從家譜樹沿創業大街往北走70米,左手二樓就是在這條街上開了五年的創業咖啡館車庫咖啡。推門進去,混雜了汗味和人體本身氣味的空氣迎面而來。這是獨屬於24小時營業的創業孵化器的味道,在這里點一杯咖啡,把筆記本連到從天花板垂下來的插線板上,就能待上一天。

在2011年創業大街還是海澱圖書城的時候,車庫咖啡就在這里開業了。至今5年的時間,桌椅已經顯出破舊來,人流量在這個冬天卻還是一如往常。

車庫咖啡品牌管理CEO張大明告訴i黑馬,創業大街的熱鬧和清冷,都沒有影響到車庫咖啡。每天300多人的客流量幾年來一直穩定,其中有一半的人都是在車庫咖啡固定辦公的創業團隊。

“去年開始說豬都能吹上天,但我覺得這麽熱也不健康,不是一個好現象。現在人們回歸理性了,以前是過熱,現在是冷,又趕上冬天到了,疊加到一起,所以很多人說創業咖啡涼了。但是我覺得這種論調並不好,是一個短視的行為。”張大明說,“可能很多人喜歡賣一個東西一夜之間獲得融資,但是我覺得那不是創業創新,那是時代的襯托而已,起到鯰魚效應的作用。但是真的想自己做一個企業的話,不需要高調和熱鬧。那註定是一件很苦逼的事情。”

如果說中關村創業大街是當前中國創業大潮的一個縮影的話,車庫咖啡就是中關村創業大街的一個縮影。

魏清晨是車庫咖啡“元老級”的創業者。自2011年車庫咖啡開業,魏清晨的團隊就在這里的桌子上面辦公,一坐就是5年。

魏清晨的團隊有錢,2015年7月拿到的600萬人民幣pre-A輪融資到現在連四分之一都沒有花完。他的項目是做一款情緒識別的軟件,屬於技術驅動型的創業公司,在國際和國內拿到了不少創業獎項。

“錢多有錢多的打法,錢少有錢少的打法。尤其是技術驅動型的創業公司,它並不是燒錢去做事情,而是把大量的錢用在研發上人員結構上。”這是魏清晨的花錢哲學,也是他至今還在車庫咖啡大廳的咖啡桌上辦公的原因。

張大明特別欣賞魏清晨,他說車庫咖啡有一半是像魏清晨一樣踏實做事的。但就像創業大街上拿著PPT找融資的創業者一樣,車庫咖啡里還有一些人也每天專註在聊想法談融資上面。

一位40多歲的中年婦女知道i黑馬在找創業者采訪時,主動聊起了自己的“創業項目”。

這位從貴州來到創業大街的大媽邊吃面包邊向i黑馬介紹,她有一套能夠解決生活汙水處理的技術,價值很大,能為政-府和企業解決大問題,她來這里就是為了找投資人融資的。

i黑馬問這項技術怎麽解決生活汙水,大媽伸手說“拿錢”。只有給錢才會說。而來到創業大街3個月時間里,她沒有拿到錢,也少有人和她“談項目”。四個塑料袋里裝著她全部的家當,“里面有好多面包”。睡覺就花30元錢在車庫咖啡的沙發上躺一晚。

另一位聲音包含激情的女創業者也跟i黑馬聊到自己的創業項目。她的創業項目要讓人按小時入住五星級酒店,價格會便宜很多。她在向投資人介紹時對標的是估值250億美元的Airbnb。

聊完接近淩晨1點,車庫咖啡里只剩幾個通宵寫論文的大學生和那位貴州來的大媽。她們和i黑馬一同出門,把一臺蘋果電腦放到外面的走廊里,要看兩集《羋月傳》才回去里面睡覺。

“我們沒有能力去教創業者如何成功。不成功的話,其實可以審視下是不是自身有問題,不能全都奢求別人來幫你。”張大明說。

這是一條神奇的大街

我們從白天一路走到深夜,做家譜的還在做家譜,辦公的團隊還在辦公,追夢的還在追夢。

下午3點的黑馬會,一堆寫滿找人找錢找合作夥伴的A4紙中間有一張上面寫著:尋看懂不用外力的蓄能發動機,達互信的戰略夥伴。還是中英雙語的。

下午6點的3W咖啡,一位打扮精致的中年男子向坐在對面的人喊道:“滴滴算個球啊!”他們的對話中,不斷蹦出“阿里”、“萬億”、“重度垂直”等互聯網常用詞匯。

淩晨1點的車庫咖啡走廊里,準備解決汙水問題和對標市值250億美元Airbnb的兩位女創業者拿著蘋果電腦在看《羋月傳》。

咖啡還是那杯咖啡,有香氣,有泡沫,有苦味。

領投會中國投資人中心(以下簡稱“領投會”)離車庫咖啡不遠,在3W咖啡對面。它算是創業大街上的新人,去年10月28日才開業,是家專門的投資人中心,不久前,剛剛把一筆創業扶持資金計劃當做聖誕禮物送出去。在去年的“寒冬”論流行時入駐,但是CEO喬之東卻並沒有什麽不好的感覺。

因為,喬之東說,他接觸過的創業者中比較普遍的三個問題,一直讓他很頭痛:

“一、很多創業者夢想很大,不能落地。不論創業者本身優秀與否,它都是很多創業者的通病或者共性。

二、很多創業是閉門造車。他沒去看過市場,我們管他叫拍腦袋。

三、創業者最難把握的是什麽時候該堅持,什麽時候該改變。我倒覺得,創業者做無謂的堅持,是我們目前看到最大的問題。”

所以,當i黑馬問這位選擇在“寒冬”論流行時入駐的鄰居的想法時,喬之東倒並不反感“寒冬”一說:“資本的熱潮趨於平淡,反而會讓很多創業者更冷靜地思考究竟創業應該怎麽做,或者自己是不是適合創業。”

所以,找上門來的創業項目少了麽?喬之東說:“數量確實在下降。但是,下降不是壞事,降下去的是那種比較浮躁的項目,在質量上,反而讓我們感覺,這個時候還能過來找融資的項目,質量普遍比前幾個月要好得多。也是就是說,創業項目數量上的下降,並不代表好質量項目的下降,而是那種不靠譜的項目被擠出,這是一個好事。”

零點研究咨詢董事長、飛馬旅創始人袁嶽在《我在大街喝著熱咖啡》一文里寫到:“這是一條神奇的大街,正像我們飛馬旅的年輕同事說的,在這里工作一年好像過了另外一輩子,改頭換面,天天更新。”

所以,走完一圈,我們也不想去考慮咖啡涼不涼,創業大街上的人少沒少的問題了。畢竟,你來喝咖啡,或者不來,創業大街就在這里,變的只是走在這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