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曉佳﹕「共享經濟」實為數據之爭

1 : GS(14)@2017-06-08 08:01:15

【明報專訊】50年前,若有人問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資源是什麼,回答或許會是黃金或石油,但到了今天,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英國《經濟學人》在上個月的封面故事中就給出了這一問題的新答案:數據。在這個由互聯網逐漸朝向物聯網發展的時代,擁有數據似乎便意味着擁有一切,而在內地,獲取數據這件事正在披上一件新的外衣,那就是「共享經濟」。

以號稱中國版Uber的滴滴出行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公司,正在引領並改變着內地人的生活方式,如今這股浪潮愈發勢不可擋,任何東西在內地似乎都可以共享,例如近期火爆的共享單車,甚至還出現共享雨傘、共享籃球和共享充電寶,不少創企為吸引風投基金甚至必定要打上共享經濟的旗號。套用小米公司董事長雷軍的「飛豬理論」,站在風口,連豬都能飛起來,而今時今日的「共享經濟」,正是內地那隻「風口上的豬」。

假借「共享」名義 本質為租賃

對於共享經濟的概念,全世界至今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有人認為是透過分享或出租「個人」擁有的「閒置」資源創造經濟價值,亦有人認為重點是互聯網時代的按需分配,只要有需求,任何事物都可以出租,通過交換實現資源共享,但卻未提及資源的擁有者是否為個體。面對內地「共享經濟」的繁榮景象,質疑聲亦愈來愈多,不少人質疑所謂共享雨傘、共享籃球等實際上的市場需求有多大,共享這些能帶來的意義與效益是否有限?更有人質疑這些火爆的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並非利用閒置資源,而是通過企業力量在人為創造需求的同時向市場投放資源,實際上只能算是「偽共享經濟」,其本質是一種租賃經營,藉「共享」之名靠收租獲利。

其實,無論是真共享還是偽共享,對於這些公司而言,最重要的並不是那些微不足道的租金,而是涵蓋各種用戶行為的海量數據。共享單車與共享的士儘管在交通工具上不同,但所獲取的用戶出行時間、方式與路線等數據將為其未來的業務發展帶來無限可能。得數據者得天下,這句話簡直可以說就是互聯網巨頭們的聖經。上周鬧得沸沸揚揚的順豐大戰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鳥物流,實質便是雙方在對接與共享的數據範圍與內容上無法達成一致最終鬧翻。

掌控消費數據才可得天下

其實菜鳥當年成立的初衷,本就是通過集合全國多間物流速遞公司的用戶信息,通過共享數據實現效率提升,阿里巴巴亦深知這一道理,因此沒有發展自有物流鏈,而是選擇掌控這個集物流信息於大成的共享平台,有了這些數據,阿里巴巴就有機會掌握全國用戶的消費需求,試想未來當你正想買一件新衣服的時候,結合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淘寶適時的向你發出一條推送,你能忍住不為淘寶的業績貢獻一份力量嗎?

說到數據,由於在互聯網方面沒有太多限制,不少機構都將基站與數據中心設於香港。然而港府卻遲遲未能如西方國家般將向公眾開放其擁有的海量數據,導致獲取政府數據只能通過申請或查閱pdf格式文件,能夠令機器識別並為數據開發者們使用xsl、csv乃至更高級格式的資料更是少之又少。港府近年一直表態欲打造「智慧城市」,但在進展上卻一直是只聞樓梯響,在開放數據方面更是遙遙無期,而一眾共享經濟企業在香港更是歷經坎坷,Uber司機一再被逮捕與起訴就是最大的諷刺。

港府故步自封 「創新之城」遙遙無期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昨日回應議員關於共享經濟的問題時提到,共享經濟挑戰了部分行業的規管架構和經營模式,且絕不苟同「創新就可違法」的主張。筆者在此不對共享經濟是否一定違法這一問題多做論述,但從楊局長的言辭中,不難看出本港官員與政府在面對創新及其帶來的挑戰時的保守甚至畏懼,只能用所謂的法制做擋箭牌。作為創新部門的主管,不考慮如何幫助創新企業在遇到法律問題時如何解決,反而撇清關係,因為害怕觸及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而轉身擁抱陳舊僵化的行政體制,如此政府怎能帶領香港成為亞洲的「創新之城」呢?

[李曉佳 財經澡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983&issue=201706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4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