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加盟連鎖,以利聚人,也可能因利拆夥,最顯著的就是滿街茶飲加盟店,每年都會有新品牌竄起,也有舊品牌退燒,上演「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的戲碼;例如近來暴紅的茶飲清玉,就傳出總部和加盟主爭議,引發衝突。 總部與加盟主間的利益和責任該如何分配,是加盟制度永遠的兩難。總部利潤過少,難以維持後端系統建置;過多,則會引發加盟主不滿。 台灣的連鎖加盟,總部與加盟主的常見關係是買賣關係,加盟主向總部進貨,優點是加盟主百分百掌握利潤,擴展快速,美食達人集團旗下的85度C,即具代表性。 然而,當競爭加劇,加盟主在成本壓力下,就會自己選供貨商,總部和加盟主就遇到利益衝突。成長容易,永續難,勢必轉型為夥伴關係,總部協助加盟店成長,從中抽成,而非賺原料價差,此體系最成功者為統一超商,此時,共利制度的設計是關鍵。 從統一超商轉戰旗下擁有85度C的美食達人集團,執行長謝健南積極轉型,朝夥伴關係邁進,十月十二日將開出第一間85度C二代店。當總部與加盟主的關係發生質變,謝健南怎麼看待其中的利潤與義務分配?加盟主的自由與總部的控制權,又該如何劃定界線?以下是他與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于卓民,對談「加盟體系如何共利?」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于卓民問(以下簡稱問):加盟主和總部是買賣關係,最後,容易有利益衝突,85度C怎麼面對利益衝突的問題? 當夥伴,更能做到品質一致總部投資設備、系統,降低變數 美食達人執行長謝健南答(以下簡稱答):過去我們確實建立在一個交易的關係。自願加盟(見下頁小辭典)最困難的是,他們(加盟主)有各自的意思,總部有活動,他能選擇是否參加,若一半(加盟店)要,一半不要,根本沒辦法玩。 另一個自由的結果就是,大家品質不是做得很整齊。你做好沒有用,別人做不好,一上報,形象就拉下去。 談到7-Eleven,會覺得比較高檔一點,就像穿名牌,名片拿出來,你在7-Eleven,他就會覺得好像很proud(驕傲)。85度C品牌在台灣,還不是在一個很好的位置。 慢慢我們希望把它拉回來(指成為夥伴關係),變成是總部加大投資,如設備、系統,再慢慢轉往委託經營(見延伸閱讀),最後就是做特許加盟。如果制度改成這樣,在一定的標準、控制之下,每家品質會上來,表現較平均。 問:從自願加盟轉向委託,對加盟主來說,最大的差異,就是營收上繳由總部分配、自由度會下降,你怎麼創造加入誘因? 答:當然是分潤問題,他分到的有沒有比以前更多?我們(指總部)是要分毛利,第一,雙方把真正成本攤出來,讓加盟主覺得有利可圖,以前賺一萬,現在可賺兩萬,拿到口袋的錢,應該是等於大於過去,把餅做大。 求生存,要懂得打群架強大系統當後盾,才不易被打趴 問:讓加盟主獲利增加的理由之一,總部就得犧牲獲利,如降低進料價格? 答:不純粹是這樣,過去做好或做不好,大部分都決定在加盟主。因為我只是賣東西,招牌給你掛,剩下的你要自己努力。但變成委託經營後,第一,你必須要有足夠qualified的adviser(有資格的營業顧問),去教他怎麼經營;第二,你要提供一個系統,讓他在整個操作上很簡單;第三,你可以提供系統,增加他過去做不到的收入。 舉個例子,一般的雜貨店跟便利商店,賣東西大部分一樣,差異不大,雜貨店還可能比便利商店便宜,可是你可以去雜貨店繳費嗎?沒有辦法。一個特別的服務,它必須要發明很強的系統,兩個服務綁一起,把餅做大。 問:假設我在小商圈經營85度C,當然是加盟主最了解商圈客群,總部會比加盟主厲害嗎? 答:做連鎖加盟,基本理念是「共存共榮」,兩個人都必須對賺錢這件事是有共識。 當競爭一直持續,基本上未來的獲利鐵定會減少,不只是同品牌加盟者在競爭,很多烘焙店、飲料站,對他們(加盟主)來說都是一種威脅,如果不做全面性店和店串聯,你只能單兵作戰,現在是要打群架的時代了! 至少(打群架)可維持現在的獲利,基本盤穩住了,未來還有可能上去。 以超商訂貨來說,這家店訂貨,可以到另外一家店去取貨(指便利商店到店取貨服務),取貨的那家會說,顧客到我這邊來拿很麻煩耶,可是同樣的顧客也會到你這家訂,到另外一家店取,串聯起來就是另一種服務。 其實,自願連鎖不是從85度C開始,三十幾年前就有了;統一麵包屋也是透過這種方式,一下子就三百多家店,最後開到六百多家,最後就都沒有了;因為他是單兵作戰嘛,沒有辦法打團體戰,一旦團體戰的競爭者放在你旁邊,你就消失了。 利潤分配,取決於自身定位品牌、通路,看得透徹才能賺錢 問:今年頂新旗下的德克士回台開店,為了快速展店,打出讓加盟主分利八○%,吸引最想賺錢,成功欲望最高的一群人。但也有像是統一超商,分利比率約四○%到六○%間,面對不同競爭品牌,你們怎麼決定利潤分配比率? 答:其實這是市場規模的問題。薄利多銷,要思考我的薄利實際上能否支撐總部費用?如果不行,這樣的營運模式是不對的。在中國是太大了,薄利可以多銷,在台灣,薄利不見得可以多銷。 第二個考量就是自己的定位,你是通路還是製造商?如果我有製造的利潤,這邊賠或少賺(指開店少賺),但兩個總結,我還是賺嘛,這也是它的優勢,然後去定出一個比例。 這是我做加盟一直在想的事情,過去,我做這個事情,只從一個地方去賺錢,未來不是這樣,我做這個事情,是要從其他的去賺錢,我只是創造這個環境,一堆人進來,我來收門票,這個叫做多方參與,Google就是打造了一個這樣的生態圈,它給人免費的伺服器用,但是賣的是廣告。 以前我們員工可能認為,85度C的產品一定要自己生產,我問說,誰說的呀?自己生產,成本比人家高,品質也沒比較好,為什麼要自己生產呢? 如果你是通路業者,誰的鳳梨酥好,就賣他的;但是如果我是個製造者,為什麼我只能供給85度C,不能賣給其他人呢? 所以我是從品牌、通路,或者製造者的角度,自己再去重新定義,這之中有太多可以做。當然,每一個選擇都必須回到,你在推的時候,分潤會不會因為你這樣的改變,讓加盟主可以分得更多、市場變得更大。 調配利益,別追求完美結局錯誤中微調,盡量公平就可以 問:總部不只得調配和加盟主的利益與責任關係,還得解決店和店之間競爭、利益衝突問題,85度C有三百多間店,你怎麼做到大家都滿意? 答:在調配利益時,要有個觀念,在整個加盟系統,你絕對不能去追求最佳化,沒有最佳化這件事情。 比如我們做配送,一部車出來,從第一家店到最後一家店就是三小時。第一家店絕對比最後一家店多賣三小時,因為到的時間都一樣,但是保存期限都是一樣。第一家店一定很happy(開心)呀,我多賣三小時;最後一家一定罵。如果我都要同一時間到,你能做嗎?不可能。所以你要去規畫。 比如說,三個月之後我們就來換一下,我有時在前面、有時在後面,讓大家覺得這樣是公平。 這中間的設計涉及邏輯問題,很多人在設計這個加盟,走到最後卻不行,就是因為他希望平分。最後,一半高興,一半不高興,你就做不下去啦。7-Eleven也不是一開始就那麼厲害,也是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不斷微調。 問:加盟連鎖是以利益為前提,怎麼讓以利聚集的人,產生共同價值? 答:企業要去創造這樣的文化,初期連鎖加盟的動力,就是它對錢的追求是hungry(飢渴),但是加盟總部無論在制定標準和規範時,最後一定要回到顧客要求。也就是顧客對你的期望是什麼?我們的承諾是什麼?一步一步往上找到價值,品牌認同出來,才走得長久。 【延伸閱讀】自願加盟、委託經營、特許加盟 自願加盟:店面產權、設備都由加盟主出資,總部授權商標和技術,加盟主享有全部利潤,有助加盟快速擴展。 委託經營:是生產工具和店面產權由總部負責,加盟主以一定加盟金經營,依每月營收比例拆帳,總部對加盟主控制度較高。 特許加盟:店面產權由加盟主自有,設備由總部提供,加盟主拆帳比例比委託經營高,由於雙方投資比例相當,有助於連鎖服務品質。 【延伸閱讀】台灣名師觀點:打造夥伴關係,防加盟主琵琶別抱 加盟總部和加盟主,利益怎分配?加盟總部的定位是關鍵,若總部是供應商,最後一定會與加盟主有利益衝突、難成長,轉成夥伴關係是必然選擇。 但是實際上,在加盟連鎖中,不乏總部同時也是原料供應商的情況,例如7-Eleven和麥當勞,總部獲利來源同時來自加盟權利金和產品利潤,但是後者絕對是低於前者,總部擔任供應商並非以賺取產品利潤為目的,而是為了:1.供貨穩定;2.制衡其他供應商價格;3.補其他供應商的缺口。 在夥伴關係中,總部和加盟主分利的比率則視品牌的強勢而定。強勢品牌,總部的利潤可以拉高,而新進品牌勢必得給予加盟主更多利益,以增加幫總部推銷的意願,一般來說,給予加盟主的比率都介於25%至50%之間。 最後,雖然以利益聚集的加盟,必須建立品牌認同,才能永續,在篩選加盟主就應該選志同道合者,委託經營是常用的制度,讓直營店工作過的員工出來開店,維持對品牌的認同,例如台灣茶飲店中的五十嵐就是這樣的做法,避免加盟主看到別的品牌多一點利益,就琵琶別抱的窘境。 口述:政治大學企管學系教授于卓民 |
PE巨頭華平投資(Warburg Pincus)16日宣佈聘用美國前財長蓋特納擔任華平主席、董事總經理。蓋特納還將成為華平全球經營管理委員會成員。作為金融危機時期金融體系救助計劃的總設計者之一,蓋特納在華平不會只擔任顧問的角色,他將制定公司的戰略並且參與管理、投資者關係以及投資相關事務。
華平聯席CEO Charles Kaye表示蓋特納將「絕對是一個全職的合夥人。他將每天都在這工作。」華平不願透露蓋特納的薪酬,但表示他將作為合夥人,並且參與基金的投資。
在美國,官員退休後進入金融界並不罕見,這一被稱為「旋轉門」的現象經常被外界抨擊為華爾街對美國政界的收買。zerohedge回顧道:「今年初,KKR接觸前CIA主管David Petraeus來領導宏觀經濟預測和公共政策的內部小組。Cerberus Capital則僱傭了前副總統Dan Quayle和前財長John Snow。凱雷更是將許多前布什和克林頓政府的官員納入其顧問名單。
那華平又是什麼來歷呢?成立於1966年的華平目前管理著350億美元的資產,持有125家公司的股份。該公司創始人之一的Warburg是出身於德國的猶太人,此後受納粹迫害前往美國。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吳僑發 顧雛軍,這個曾經紅極一時的格林柯爾系創始人又一次進入公眾視野。
5月22日上午,廣東省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顧雛軍出席格林柯爾財產分配聽證會,並稱只接受2006年4月國務院辦公會議所做的分配方案,不會承認法院的判決。
早在四年前,廣東省高院對顧雛軍案終審裁定,顧雛軍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並處罰金680萬元。
這位曾兼任內地、香港多家上市公司董事長的企業家正在低調籌建顧氏黃埔,試圖東山再起。
在2012年顧雛軍出獄後,當年的追隨者陸續回到他身邊。其中一位追隨者蘇挽,獲知顧雛軍被天才縱橫國際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聘請為高級顧問。該公司核心團隊主要由原格林柯爾集團和科龍集團的核心團隊組成,專門從事針對移民民營企業家手中的企業的併購和託管業務。
不過,家電行業資深觀察家劉步塵認為,顧雛軍的最大硬傷就是誠信缺失,而誠信恰恰是企業家最可貴的品質,因此,顧雛軍很難東山再起。顧雛軍或許意識到這一點,為此在一個多月前委託京衡律師事務所受理其廣東兩級法院的刑事判決申訴案。該案由陳有西、鄔曉東、吳品磊三位律師承辦。
「我們正在起草訴訟狀,準備直接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訴。」陳有西代理最有名的案件應該是「李莊案」,在他看來,現在哪怕所有的科龍系都不要,顧雛軍完全可以再造一個科龍。
重建顧氏黃埔
出獄8個多月後,顧雛軍再回廣東。5月22日上午,顧雛軍在格林柯爾財產分配聽證會上,高調抗議海信科龍「搶錢」。當天下午,顧雛軍轉戰廣州召開新聞發佈會,聲稱聘請陳有西律師為其昭雪平反。
在一系列密集動作的背後,顧雛軍正在準備東山再起。蘇挽告訴經濟觀察報,顧雛軍已加盟天才縱橫公司。這則信息可在智聯招聘網看到,「本公司(天才縱橫)具有雄厚的資本背景,聘請民營企業家領袖顧雛軍先生做高級顧問,核心團隊主要由原格林柯爾集團和科龍集團的核心團隊組成。」
「這個動作可以解讀為顧雛軍東山再起。」不過蘇挽表示,顧雛軍現在調子不高,只是收容隊伍的基礎階段,科龍案平反了才會真正東山再起。「像我們這些人,希望顧總能出山。」
原有的追隨者為顧雛軍置辦了一個辦公室,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上地金隅嘉華大廈。「辦公室剛剛裝修,還有很大的油漆味。」蘇挽介紹,天才縱橫團隊規模20-99人,目前仍在招攬各路人才,包括併購分析師、投資總監、宏觀經濟分析師、風控經理、併購企業高管、戰略規劃師、企業形象策劃師等。
目前天才縱橫只是顧雛軍的一個平台,如今顧雛軍通過這個平台彙集原格林柯爾集團和科龍集團的核心團隊。「實際上老格林柯爾的員工有過功勞,有過苦勞,也認可顧總。」蘇挽說。
科龍在顧雛軍時代招了870個MBA,把每個MBA派到每個縣。顧雛軍回憶道,「如果把這個縣的營銷網絡建起來,你就能再管一個縣。你建兩個就管兩個縣,建三個就管三個縣。這些人肯幹,能在農村用自行車跑市場。這樣硬打上去,當時的農村市場我佔80%多。」
「海信一來就把我的MBA大部分開除了,原來是870人,現在留下可能不到幾個,我感到愧對這些MBA。」顧雛軍稱。他目前擔任天才縱橫高級顧問的崗位,「第一個想法就是要把這些MBA招回來。」
如今,已有不少MBA再次追隨顧雛軍。在5月22日8時左右,佛山中院西門口就聚集了不少科龍在顧雛軍時代培養的MBA,他們稱是到現場支援顧雛軍的。「當年的科龍建立MBA學院,後來建立一個QQ群,我們的起名叫『顧氏黃埔』。」在蘇挽看來,「實際上很多人認可顧總,希望有個領隊。」
瞄準併購領域
曾經有過三次創業的蘇挽加入天才縱橫,在他看來,「主要是看重顧總的經營天才,他號稱是資本大鱷,他能夠玩轉資本。」從1992年到2004年,一共12年間,顧雛軍四處尋求收購以擴充產能,打造一個完整的「格林柯爾系」,囊括四家上市公司,以及多家非上市公司。
2001年10月,顧雛軍以3.48億收購中國冰箱四巨頭之一的科龍電器(000921.SZ),此舉讓並不出名的顧雛軍及其格林柯爾公司成為國內財經界的一大焦點。
隨後幾年,顧雛軍大展身手。2003年,以2.07億收購美菱電器(000521.SZ),以4.178億入主亞星客車(600213.SH)。2004年,以1.01億的價格入主襄陽軸承(000678.SZ),以1.84億的價格收購商丘冰熊,通過境外子公司GRC capital收購法國汽車配件生產商Tomkins和英國汽車設計公司LPD。一連串的收購,使得顧雛軍那幾年在中國商界風光無限。
後來顧雛軍因三項罪被關入牢房,格林柯爾系也被肢解。不過陳有西還是讚歎顧雛軍玩轉資本的能力,「現在哪怕所有的科龍系都不要,他完全可以再造一個格林柯爾。」
如今,顧雛軍希望通過天才縱橫公司,可以從事針對移民民營企業家手中的企業的併購和託管業務。考慮到中國目前存在大量通過市場集中度提升來提高生產效率的發展空間,併購領域值得資產管理公司關注。
顧雛軍是否會重沓家電江湖?在蘇挽看來很有可能,「不過做家電生產這一塊暫時不優先。」顧雛軍表示,如果他重沓家電江湖,會有另外一種做法。「我現在不能說,說了變成吹牛。我現在跟人家說,大家可能笑話我,說一個窮光蛋還想這個想那個。這不是當年,當年我帶1.7億美金回來。」
不過顧雛軍透露,他所欣賞的做法是收購一些家電品牌,或者租賃一些家電品牌。「海爾(在這方面)走進誤區,在國外推廣自己的品牌,這個是有自豪感的做法,但不是一個賺錢的做法。」
雖然顧氏黃埔雛形已成,但「他真正的希望還是盡快平反。」陳有西稱,「我們正在起草訴訟狀,準備直接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訴,提起再審。」
這也是劉強東對傳統企業的幾句警告:未來不需要分銷商。分銷商模式、加盟模式都會被幹掉。
最近有兩個數據很觸目驚心:第一個數據是,2014年前六個月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同比下降 0.2%。而阿里、京東等電商交易金額均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長。第二是8月下旬京東、國美、蘇寧先後公布了上半年財報。京東以512.7億奪得第一名,蘇寧以511.5億屈居第二。
京東超越蘇寧、國美背後,就一個關鍵詞:零售。
與這個數據相對應的是,最近在晉江做調研時也發現,晉江這個靠渠道模式成為鞋都的地方,正在集體轉型,轉型的方向就是:從大批發到大零售。
據說,劉強東在內部已經確定了一個目標,就是做網上沃爾瑪,下一步挑戰沃爾瑪。
幾年前,劉強東就有一句警告:電商的本質就是零售。對很多品牌企業而言,品牌的本質就是零售。
這也是劉強東對傳統企業的幾句警告:
1、未來不需要分銷商。分銷商模式、加盟模式都會被幹掉。
中國很多品牌企業采取的都是大批發模式,每年的關鍵環節就是訂貨會,但是帶來一個巨大的難題:不知道用戶是誰,不知道用戶喜好什麽,不知道如何針對用戶的喜好做出快速調整。換句話說,在這個過剩時代,沒有對用戶感知的溫度感必死。
劉強東:“大型超市,以及分銷商。3C分銷商在美國基本上垮了。現在中國為什麽需要分銷商?中國的零售商太分散了,幾百萬家,分布在小縣城、小鎮上。美國的“淘寶”占了40%的零售份額,中國的淘寶連12%都沒有。中國零售市場向前走,走到20個零售商就占40%的市場份額,電子產品前三的零售商就占80%、90%份額,這意味著什麽?將來品牌商不需要分銷商,只要管理幾十個零售商。所有為消費者服務的加盟模式我都不看好。20年前,上島咖啡采取加盟模式,各個城市找一個,一夜之間遍地都是,一年幾個億賺到手。加盟模式從純生意角度是最好的方式,但長遠來看,價值很少。不僅投資人,包括很多創業者、企業家都追求幹活特別少還能賺大錢,但你不想想,你提供那麽一點價值,你憑什麽賺大錢?我認為,工作做得越多賺的越多,做的工作少就賺錢少,世界是公平的。當然,我剛才說的是整個消費行業,脫離這個行業,規律也許就不適應了。”
2、先進的供應鏈會打敗落後的供應鏈,比如小米。
不管是手機還是品牌公司,最大的敵人是庫存。小米顛覆傳統手機的背後,就是把所有中間環節砍掉,砍掉了傳統手機的三級代理制,就這一個環節能砍掉30%左右的成本,最重要的是,公司和用戶之間的鏈條非常直接,這種直接的關系,最大的好處是減少了庫存壓力,比如可以根據用戶的預約數來確定產量。
劉強東:“在內部早會上我也說過,大家千萬不要說怎麽樣叫互聯網思維,因為可能會走火入魔的,小米的成功核心還是把供應鏈的效率提升,降低了成本,因為傳統賣手機的都要通過渠道,因為品牌商不直接接觸用戶,而采用層層批發的方式。第二,過去做手機效益很低,從手機出來,到鋪完渠道要15天時間,現在當天就可以,比如說物流,我們希望5-7年之後,京東商城60%的貨物從工廠大門直接送到家里去,我們現在已經跟手機品牌商合作,比如說一個手機品牌還沒有生產下來的時候,我們預售2分鐘預定了30萬臺,以前要送到京東的庫房,再送到配送站,配送員再送到客戶的家里。”
“這里我們的機器直接送到配送站,連庫房都跳過去,配送員直接出發送到客戶家里去,我們做了數百個城市,連農村的用戶都在24小時收到貨了。這是傳統零售行業是做不到的,小米還是把成本降低了,效率提升了。背後經濟的規律,世界上能發現定律的沒幾個人,牛頓定律再過二十幾年還叫牛頓定律,所有的物流都沒跳過那幾個定律,這是我的觀點。”
3、O2O、大數據是零售戰爭的下一個戰場。
要發現用戶痛點,真正的核武器是大數據,只有強大的用戶數據,才能對用戶行為作出真正的挖掘。而O2O則是一個解決方案,線上加線下模式背後,最大的挑戰是精細化運營。
劉強東:“我們的O2O項目,都是圍繞我們物流的,只是把它細化,我們過去十年在品類擴充,品類管理來講做得比較松,但是未來每個都會細化的管理。我們發現電商做了這麽多年,不管是京東還是阿里,有一類品類大家都沒做好,那就是油鹽醬醋,就是商超、便利店,3000個SKU,京東自營模式做不好,因為太便宜了,一瓶水幾塊錢,但是又是買得最多的問題,發貨加上物流成本,利潤又沒有多少錢。”
“我們利用京東的物流,做了一個項目,把北京分成網格狀,我們每一個直徑一公里的都有京東2.7個配送員,至少有1個便利店,都是有消費者的。所以我們通過網格狀之後,消費者買醋和油的時候,或者買瓶水的時候,我們就找里你家最近的水在哪,有可能在沃爾瑪,有可能在7-11,離你最近的水在哪,我們實時對我們的配送員下發指令,讓我們的配送員去那里拿一瓶水送到哪里去,這個就是O2O的項目。這樣就解決了京東和阿里沒有做好的,又滿足了消費者高頻購物的需求,這只是給大家舉個例子。”
這三個警告,哪個對你最緊迫?
文/金錯刀 整理自《創業家》雜誌
前摩根大通高管、「CDS之母」Masters在沉寂了一段時間後,重新回到了公眾的視野之中。這一次,她的職務是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公司Digital Asset Holdings(DAH)的CEO。
DAH是由掉期交易所trueEX創始人兼CEO Sunil Hirani和自營交易公司DRW Trading創始人兼CEO Don Wilson共同創立的。其目標是成為金融資產交易場所,方便投資者以更低的價格成本和時間成本將傳統貨幣和比特幣進行轉換。
Masters認為DAH的業務和自由論者完全摒棄大銀行和大政府的基調並不一致。
自由論者希望一個沒有大銀行和政府的世界。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但是和我們的商業模式完全沒有關聯。我們無法想像世界沒有政府和銀行的參與。
有些人認為世界需要做出改變,我們認為所謂的改變是新技術帶來的變革。如今我們正處於這樣一個時代機遇之中。
Masters承認在進入新領域之前曾經和美聯儲、英國央行和紐約金融服務部進行過溝通,不過監管機構對其並不看好。
作為摩根大通商品業務主管,Masters是使用信貸衍生品的先驅,她在摩根大通的成功來自於上世紀90年代她對這些產品將徹底改變銀行業的認識。
Cryptocurrency是電子貨幣的一種新形式,這是一種分散的、運行在分佈式計算機網絡上的一種新手段。暗碼技術通常被用來確保網絡安全和個人資金的安全,而開源代碼則為這種分享代碼的協議提供了便利,這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Bitcoin。
2015黑馬大賽全國項目報名火熱進行中,上海、成都、杭州、南京、武漢等城市趴陸續開場,6月末上海站文化創意與O2O專場行業賽,項目報名請點擊下方黑馬大賽圖片進入!
近年來,全國的上島咖啡都在上演關門大戲,據公開信息顯示,成都的上島咖啡從高峰時的20家店銳減到12家,天津也從高峰時的70余家減到不足40家。曾經是咖啡連鎖界一張王牌的上島咖啡為何風光不再?
一個月前,原上島咖啡梅市口店悄然掛上了“伴島咖啡”的招牌。咖啡店工作人員介紹說,更名原因是退出了上島咖啡的加盟,改為自營。不久前,位於北三環勝古家園的一家上島咖啡店也退出加盟,轉為自營後咖啡店更名為“DEMETER 豐收館”。而位於和平里西街的上島咖啡店如今也已更名。這幾家加盟商的退出絕非個案。近年來,全國的上島咖啡都在上演關門大戲,據公開信息顯示,成都的上島咖啡從高峰時的20家店銳減到12家,天津也從高峰時的70余家減到不足40家。曾經是咖啡連鎖界一張王牌的上島咖啡為何風光不再? 加盟商紛紛自立門戶 7月11日,記者來到位於豐臺區梅市口路的原上島咖啡店發現,咖啡店的招牌已經從原來的“上島咖啡”更換成了“伴島咖啡”。咖啡店工作人員介紹說:“一個月前更換的招牌,原因是退出了上島咖啡加盟。” 除了招牌上的名字更換以外,咖啡店的裝飾風格、商品價格等基本保持不變。在前臺收銀處,仍保留著上島咖啡梅市口店的訂餐卡,以及與北京天王星量販KTV千禧旗艦店合作的免房卡。 與“伴島咖啡”不同,另一家退出上島咖啡加盟的“DDEMETER 豐收館”,目前的招牌仍然是“上島咖啡”,不過店內飲品及設施已經全部更新。該咖啡店工作人員表示,咖啡店轉為自營後,老板引入了“咖啡邦”服務平臺,並對店內的飲品價格及硬件設施進行了重新打磨,新招牌現在正在趕制中。 就加盟商退出情況,北京商報記者致電上島咖啡總部聯系采訪,對方稱自己只賣咖啡豆,沒有部門與媒體對接。隨後,記者以咨詢加盟為由,輾轉聯系到上島咖啡北京分公司加盟部經理甘先生。據他介紹,公司目前的加盟政策是四年收取49萬元加盟費;四年之後如果續約,加盟費降為三年16萬元。他透露,目前一家運營了十年的加盟商正想要轉兌加盟店,由於之前的加盟費用還沒到期,如果現在接手加盟店,可免除四年49萬元的加盟費用。 創立於1968年的上島咖啡最初在臺灣只是一家街角小店。30年後的1998年,創始人陳文敏將其帶到內地,並在海南開出內地第一家門店。為了拓展內地市場,上島咖啡的八位股東采取分區經營。在加盟費利益的驅動下,上島咖啡被各大股東拓展到全國各地。但簡單的加盟模式令各分公司只能獲得初次加盟費以及後期續約費,但無法分享其日常經營收益,於是各大股東紛紛在利用上島咖啡品牌的基礎上創立新品牌,升級加盟模式。其中,陳文敏又創立了兩岸咖啡,股東之一的王陽發創立了迪歐咖啡。股東們專註打造與上島咖啡直接競爭的全新品牌,加盟商成為了上島咖啡的真正支撐。 松散合作關系遭詬病 經常光顧上島咖啡的顧客可能知道,雖然全國3000多家門店都掛著同樣的招牌,但在每家店享受的服務卻是各不相同,全靠加盟商自己施展十八般武藝,甚至連咖啡豆的進貨渠道都可以自己做主。正是這種重收費、輕管理的松散加盟模式導致加盟商紛紛退出。 伴島咖啡方面告訴記者,之前與上島咖啡的加盟關系是只要給錢就行,每年要交5萬-6萬元,其他的包括員工培訓、技術支持都不管。老板覺得這個錢花得冤枉,所以就退出加盟了。“初始加盟費用是20萬-30萬元,此外,每年還要交5萬-6萬元的加盟管理費。初始籌備的時候,進貨全部要用上島咖啡的,他給的貨都特別貴,起碼比外面要貴50%。” 對加盟商所說的沒有培訓,上島咖啡方面承認:“員工培訓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做過了。”不過甘先生解釋,在正式加盟後,公司會向加盟店派駐經理、廚師,並由經理招聘服務人員。當然,這些人員的工資需由加盟商支付。後期遇到經營問題,公司方面可以予以輔助,並且可以調換相關技術人員。 對於加盟商指責的從公司進貨價格高出市場價的情況,甘先生承認,上島咖啡提供的咖啡豆價格確實比市場略高。但他表示,上島咖啡豆是在國外集中采購,然後在上海總公司的食品廠烘焙,因此質量比較有保障。甘先生同時表示,由於協議規定加盟商是自主經營的,公司不會幹涉。有些加盟商會從公司進貨,但有些加盟商為了降低成本也會從其他渠道購買咖啡豆。而對於加盟商的食材采購,公司約束得也不是太嚴。“從開始在北京做加盟,就是以這種方式。整體風格上有個大致統一,經營上每個區域有不同需求。”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島咖啡店辦的儲值卡並不通用。之前曾有消費者因加盟店跑路儲值卡無法使用與上島公司發生糾紛。對此,甘先生解釋說:“合同里面規定公司不約束加盟店的經營,儲值卡只能是單店自己辦,公司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其他店是不能通用的。”但不少消費者表示,上島咖啡在辦卡前並未向消費者提示門店之間不能通用。 末路態勢凸顯管理短板 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加盟有兩個渠道盈利:一個是加盟費,另外一個是食材的采購。如果上島咖啡的加盟店有自行采購權而不是總部集采,說明其加盟體系已經失控。 近年來,星巴克、COSTA等外資咖啡品牌大舉進軍中國市場,數量紅海引申出了價格、運營以及門店管理等問題。在朱丹蓬看來,上島咖啡近幾年始終在吃品牌的老本,沒有明確的品牌規劃和重新定位。此外,上島咖啡的消費人群與星巴克、太平洋咖啡等出現重疊,當其他品牌不斷完善服務及店面管理的時候,更加凸顯了上島咖啡的管理短板。“咖啡行業高速擴張的年代已經過去,行業的替代者也有很多。上島咖啡走到今天,在中國市場已經呈現末路態勢了”,朱丹蓬說,“特許加盟是市場快速擴張的方式,但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管控這個度,公司治理、組織架構及硬件、門店的精細化管理都要跟上。” 此前,在中歐商學院20周年校慶特別活動上,京東集團首席執行官劉強東也曾以上島咖啡為例,對服務行業的加盟模式提出質疑。“五年之內全國幾千家上島咖啡,老板就坐等著收加盟費,但是迄今為止沒有做成中國的星巴克。加盟,不用去選店、不用去培訓、只要去收加盟費,數錢最簡單,但是這種商業模式在中國,有違消費者的利益。”咖啡業研究員、鉑瀾咖啡學院創始人齊鳴認為,前期加盟模式太過成功,讓上島咖啡過於依賴品牌加盟這一模式,從而陷入了“船大掉頭難”的窘境。 “上島咖啡並非沒有展開自救的機會。”咖啡時間創始人李偉此前表示,首先,商務模式或者休閑模式的定位需要清晰。其次,近年來國內咖啡消費持續上漲,加盟重心可以逐漸轉向三四線城市。 (原標題:《重收錢輕管理加盟商紛紛退出 上島咖啡走下神壇》)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