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LBS应用匮乏 行业洗牌在即

http://news.imeigu.com/a/1318335908136.html

“早晨起来打开切客说一声早安,然后走出家门发现有人跟你同行。有人跟你住在同样一个小区里面,正好你们可以一起搭车上班。”

“在切客上巧遇同写字楼、同小区的邻居。用户可以通过在同一个地方签到而互相认识,发现自己有共同生活轨迹的人。”

这是不久前,盛大切客网CEO宋铮(微博)针对移动互联网LBS应用所描绘出的真实场景。他声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切客、街旁、玩转四方、冒泡等LBS应用,让现代都市人一度消失的街坊邻居关系又重新出现了。

LBS能干什么

LBS的积极意义

找朋友并提供吃喝玩乐信息

当前,国内名头最响的LBS应用,当属盛大旗下的切客。那么普通都市人群,用切客能干什么?

如果在手机里装上切客等LBS应用软件,你周边一两公里范围内的知名酒吧、咖啡厅、餐馆都跳出来,里面有打折优惠信息,有你的朋友留下的消费评价,供你选择。

周边一公里内,所有开通切客功能的用户都会跳出来,里面或许就有你的朋友,他们可能就在附近吃饭或逛街。你不妨打个电话过去,邀他共进晚餐。切客用户中,也有不少陌生人,他们可能标有网游、小说、军事、IT互联网等兴趣标签,你同样能找个志同道合的人。

切客网CEO宋铮对此有过如下总结:

通过切客,你可以找到今天午餐应该去哪里,找到你朋友们经常去的地方,找到你朋友推荐的地方,然后去看一下当地周边有什么样的活动,拉着你的同事一起去参加这些活动。不少地方都有优惠,通过签到你能获得邮票,然后去享受商家提供的优惠。

LBS的积极意义

让宅男宅女出门让邻里关系回归

除了吃饭,你可以在切客上找一下今晚去哪里high,酒吧里有很开心的一些人,或者是一起去看电影,也可以去听一场音乐会。总之,切客可以随时随地搜索到你的吃喝玩乐,分享你在现实当中每一天,每一步脚印。

“通过手机,让年轻人走出家门,不要再宅在家里,和现实世界产生更密切的互动。”切客网CEO宋铮。

通过手机LBS,你待在家中,也可以在自家小区里,找到有共同爱好的邻居。宋铮说:“通过切客产生的互动,打破人和人之间的隔阂,使我们住进高楼大厦以后不再有的街坊邻居关系又重新出现了。这一次出现在互联网上,出现在你的手机客户端里面。”

体验

手机LBS如何用

昨日,重庆晚报记者在位于渝中区较场口的重报集团大楼内,用三星安卓智能手机作了一次体验。

1、在网络上搜索切客手机客户端,并将其下载进手机,并安装。

2、注册。只有几个选项,很简洁。

3、朋友项,无人(新注册用户均如此)。

4、探索项是重点,提供惊喜、餐馆、咖啡、酒吧、商店、娱乐、景点七大选项。

5、点开惊喜项,里面是优惠打折信息:7天连锁酒店解放碑店,凯旋路22号(复旦中学旁),135米(距用户距离,下同)。通过切客网注册为7天酒店会员,有机会获得免费房一晚。

6、餐馆项。包括:山城羊肉馆,民生路9号,419米;齐齐鳝鱼火锅,临江路29中旁,816米(有用户留言:这么粗的金针茹,不过好好吃,有配图)……

7、商店项。包括:卜蜂莲花精品超市,347米;国美电器(微博)(解放碑店),373米;日月光中心广场,456米……

8、娱乐项。包括:钱柜歌城,较场口得意世界3楼,307米;重庆环艺影城,邹容路大都会广场6楼,532米……(咖啡、酒吧、景点等项略去)

趣事

监控老公有妙招

有心市民廖先生称,包括切客在内的手机LBS,其定位功能可助老婆监控老公。

以国内常见的LBS软件为例,其有效定位功能一般在1公里左右。假如老公晚上出门,对老婆说到小区去打麻将。老婆就可在家使用手机LBS,将老公位置锁定。若老公撒谎,手机一旦离开监控范围,老婆就会发现。

推荐

国内主要LBS应用

切客 由盛大网络推出的LBS应用,名称取之check in(签到)。

微信 腾讯出品,除主推语音聊天外,“寻打周边的人”也功能超强。

街旁 街旁网出品,标志是一只红色螃蟹,功能与切客相当。

玩转四方 上海寰彩网络出品,标志是一骰子,标有饭叉、音符等。

分析

LBS应用匮乏 行业洗牌在即

去年,LBS提供商曾经风光无限,不仅涌现出街旁、玩转四方、冒泡等数十家专业的LBS网站,盛大、网易等巨头也纷纷切入该领域,试图在这一市场掘金。

由于国内LBS依然停留在简单模仿美国Foursquare的阶段,应用匮乏。以签到功能为主的传统LBS网站,在用户数上遭遇了增长瓶颈。而商业模式陈旧,导致风投对这一领域持观望态度,整个行业充斥着质疑声。

LBS的先知先觉者已开始酝酿转型。从今年8月开始,盛大切客一掷数千万元,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打起巨幅广告。切客将自己定位为“社会 化身边电子商务”,可以看出它走的是LBS购物方向———通过LBS筛选信息,切入交易。用户通过“签到”,获悉身边优惠信息,通过带给消费者好处来提高 用户黏性。截至2011年8月,切客网用户已突破400万,合作商家超过5000家。

除切客外,玩转四方、街旁等LBS网站也在酝酿转型,方向与切客大同小异。这也意味着,LBS服务商已经从玩概念转向注重实用性,并将商业模式摆上台面。据艾瑞网

名词解释

什么是LBS

LBS英文全称为Location Based Services(基于位置的应用),包括两层含义:一、确定移动设备或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二、提供与位置相关的各类信息服务,也称移动定位服务系统。 比如:先找到手机用户当前的地理位置,然后寻找手机用户当前位置处1公里范围内的宾馆、影院、图书、加油站等名称和地址,以及它们的服务优惠信息。

LBS,就是借助互联网或无线网络完成定位和服务两大功能。

(责任编辑:姜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86

PC行業創新匱乏 被指逐步走向崩潰(圖)

http://news.imeigu.com/a/1327118462546.html

導語:美國IT網站ZDNet週四發表署名阿德里安·金斯利-休斯(Adrian Kingsley-Hughes)的文章稱,由於面臨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挑戰,加之行業本身的創新匱乏,PC行業將逐漸走向崩潰。

以下為文章全文:

過去幾天來,我已經討論了很多有關走進「後PC」時代的事情。從傳統PC轉向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所帶來的一個後果是,人們所需的PC將越來越少。PC廠商最好做好準備,因為整個行業都在走向崩潰。

美國市場研究公司Asymco分析師賀拉斯·德迪烏(Horace Dediu)和科技專欄作家傑裡米·雷默(Jeremy Reimer)曾經彙集過廣泛的歷史數據,對1975年以來的計算平台興衰進行過統計,包括PC。

美國各類數碼產品銷量圖

這張圖中有幾點值得注意:

- 在經歷了1990年代的一家獨大後,PC過去十年來一直在面臨新平台的壓力。

- iPhone、iPad和Android等平台過去幾年間經歷了瘋狂的增長。

- 儘管你可能在其他地方聽過或看過這種說法,但iPad並不是一款小眾設備。正如德迪烏所說,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這款產品已經獲得了足夠的銷量,達到了與PC相同的數量級。這一增長十分驚人。

- Android手機的表現更好。我們可以輕易預計,Android手機今年年底的銷量將超過PC。

- 自1991年以來,iOS和Android等新平台首次對PC的主導地位構成了真正挑戰。

通過下面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Android、iPhone和iPad綜合起來的破壞力,在短短數年內就將PC的市場份額壓縮到50%以下。

PC出貨量佔比

PC的出貨量停滯不前,在各大平台中的份額也下滑到50%以下,這引發了兩個重要信號,即我們所知的PC行業正在逐漸惡化,這也難怪OEM(原始設備製造商)都在拚命進軍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市場,希望借此奪回一些市場份額。

這 是徹底崩潰還是短暫下跌?前路未知,而且也沒有歷史數據可供參考(1991年的短暫下跌幅度較小,持續時間也較短)。但本次崩潰的規模太大,加之我們並沒 有看到PC廠商有太多創新,畢竟觸摸屏、超極本(Ultrabook)和Windows 8都不足以扭轉頹勢,因此很難想像OEM和微軟(微博)有能力重新刺激PC銷量。由於OEM廠商的利潤已經很薄,因此也沒有太大降價空間。銷量驟降和利潤 率降低會導致創新空間進一步萎縮,這又會反過來繼續壓低銷量。

「後PC」時代正在臨近,速度比我們想像得更快。(鼎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18

股市真相是「流動性匱乏導致的大熊市」 財長

http://xueqiu.com/1906426568/24175116
「流動性氾濫催生出來的大牛市」是那些只懂看宏觀貨幣總量的所謂「經濟學家」臆想出來的,真相是「流動性匱乏導致的大熊市」,

看看當前為止最權威的股市存量資金統計數據 #券商保證金餘額# 的趨勢圖就一切了然於胸了。有機會長期跟蹤這個數據的投資者是幸運的,比整天坐著想像主力動向的分析家們強多了。

順便說一下,截止2013.6.14,中國所有券商證券交易保證金餘額為5855億元,維持連續下滑趨勢並始終處於近年低位。
當前證券交易保證金規模佔深滬股市總市值的2.5%,流通市值的3.2%,從歷史數據對比看,巨額的股票市值與場內資金嚴重失衡的狀態沒有任何改觀。

查看原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294

【案例】傳統百貨業觸電之痛:資金、人才均匱乏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9/57242.html

今年“雙十二”期間,電商在進一步“攻城略地”的同時,一些傳統百貨商場的線上商城卻顯得有些失意。以重慶百貨為例,該公司2012年中旬已公開測試的 “網上逛重百”迄今依然處於建設狀態。記者上周獲悉,重慶百貨已聘請國際知名資訊機構羅蘭貝格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為其制定發展策略,以便能更好地適應網絡零售。對於傳統百貨和傳統企業觸電,i黑馬已經多次報道過,而傳統企業現在正在面臨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對於電商大潮和用戶習慣的轉變,不做一定不行,但做卻不知道如何下手,尤其是面對自我革命的境地。的確,傳統企業正在面臨這種真實博弈困境。據了解,目前大量的實體百貨商店仍在不斷加入電商大軍,但其運營始終面臨困難,尤其是一些實體百貨商店的自建平臺,無論從瀏覽量還是銷售額來看,都無法與電商抗衡。“不知道怎麽做,不太敢做,做不起。”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這樣概括了國內多數實體零售企業在發展線上商城時所面對的困局。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傳統零售百貨行業開展網絡零售是毋庸置疑的發展趨勢,但又不得不面對低毛利等問題,以致一些企業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這種心態反映出來的結果是,這些企業被迫參與網絡零售方面的建設和投入,但在資金和資源配置上又相對謹慎,執行層的聯動反應也搖擺不定。網絡零售究竟該如何定位,如何發展,成為當下傳統零售業遭遇的困境。重百電商樣本作為今年最後一次大型網購節日――“雙十二”讓消費者有所期待。淘寶、天貓等網上商城都推出了“雙十二”促銷活動,而蘇寧易購、王府井等已“觸電”的實體零售業大佬也不甘落後,喊出“一降到底”的口號,再次反擊。與此同時,已經開通一年有余的重慶百貨線上商城“網上逛重百”卻出奇安靜。12月1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重慶百貨官方網站登錄 “網上逛重百”,卻發現該網站迄今還處於建設狀態。此外,重慶百貨網上商城提示的最新購物活動也停留在2012年,商品頁則顯示“暫未開通在線購物”、“更多服務即將開啟”。在擁抱互聯網這條路上,重慶百貨遭遇了“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的尷尬。重慶百貨2012年年報顯示,電子商務業態迅速滲透 “搶奪新興市場”,公司將致力於電子商務等多種業態開發,由傳統零售業向現代零售企業轉型。“網上逛重百”網站的公告也顯示,該線上商城“正式開通測試”的時間是2012年5月16日,但如今仍無法使用。不過,傳統百貨“觸電”已是大勢所趨。記者日前獲悉,重慶百貨欲借力電商咨詢服務企業 “再戰”網絡零售,聘請羅蘭貝格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為其制定發展戰略。“我們正在為重慶百貨打造一體化電商策略,”上周,羅蘭貝格合夥人、亦是重慶百貨項目負責人任國強向記者確認了此事。他還表示,雙方已初步確定規劃方案。據了解,羅蘭貝格此前曾為蘇寧易購、1號店等企業提供過電商咨詢服務。記者隨後致電重慶百貨董秘尹向東,但被告知其正在開會,無法回應。傳統百貨“觸網”不力“網上逛重百”這樣的案例只是眼下實體零售商轉戰電商的一個縮影。據了解,實際上,實體零售商“觸網”後盈利壓力從未斷過,一些先期涉足線上業務的超市企業在這上面幾乎沒有突破,一些傳統百貨開設的網店也淪為“雞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所獲的最新報告顯示,目前“觸網”零售企業線上銷售遠未形成規模。從銷量上看,2012年連鎖百強中已有62家開展了網絡零售業務,總銷售額不到350億元,被指“還不及京東一家專業電商的銷售額”。在已經開展網絡零售業務的企業中,有六成企業的網絡銷售額不足500萬元。從日均訂單和經營單品看,79%的企業日均訂單小於500個,單品數也較少,71%的企業經營單品數在3000個以內,其中42%的企業單品數小於1000個。而從流量上看,傳統百貨線上商城與純電商平臺更是不可同日而語。據Alexa的數據顯示,受“雙十二”影響,王府井網上商城最近一周日均PV瀏覽量上升至1萬左右,但淘寶網卻已接近4億。小規模、低訪問量,表明實體零售線上商城的運營情況並不樂觀。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這些特點恰好說明了目前國內實體零售企業“觸網”時更多是被動接受,缺乏清晰定位,使得自身各項優勢無法得到充分應用。“尤其是已觸網的百貨企業,其中70%~80%的企業根本沒有想好怎麽做電商。”天使投資人葉飛告訴記者,在沒有明確目標的情況下,即使投入大量資金,也只能無功而返。“不知道怎麽做,不太敢做,做不起。”趙萍則用這樣一句話概括了國內多數百貨企業所面對的困局,“百貨做電商不是開一個網站那麽簡單。”資金、人才均匱乏通過與國內百貨業接觸,葉飛感嘆稱,“很多情況下都是同不太懂的人在談論百貨業的電商路。”這種“不懂”折射出的是眾多企業試水電商的“淺嘗輒止”和“舉棋不定”,深層次的問題是企業在資金、人力、技術等方面投入得遠遠不夠。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電商恰恰是集資本和人力於一體的行業,傳統零售業發展網絡零售面臨技術、運營、推廣等諸多環節,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目前企業的投入杯水車薪,導致後續發展乏力。上述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報告顯示,從資本投入方面看,已經開展網絡零售業務的企業中,近六成企業投入在500萬元以內,投入少於2000萬元的企業占比達76%,2013年計劃投入的企業中,少於500萬元的企業占61%,少於2000萬元投入的企業占80%。“中國的零售業都是輕資產,觸網投資需要3~5年才能見效,這對於零售企業來說,資金壓力會比較大,”趙萍表示。傳統零售企業並非都財大氣粗,許多企業在資本投入上明顯能力不足,線下業務規模在年營業額5億元以下的企業難以複制大型企業的模式。以一家年銷售額50億元的零售商為例,其利潤率達到2%,屬於行業中等偏上的水平,年利潤為1億元。其如想在電商方面有所作為,初始投入需以幾千萬元計,若想快速發展,之後每年還要加大投入,企業利潤的一半甚至更多要投入到電商中。剩余利潤用於企業擴大經營已顯不足,更不要說抵禦突發的市場風險。“一邊需要大量投入,一邊又是與投入不成正比的持續虧損,網絡零售普遍虧損讓傳統零售商望而卻步,舉棋不定。”上述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報告總結道。從人員投入來看,大部分企業投入比例較小。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調查顯示,36%的企業不到10人,10~30人的企業占21%,超過100人的企業僅占12%。另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13年初的一項調查顯示,60%的企業認為阻礙企業網絡零售發展的障礙之一是人才匱乏。“電商和百貨的複合型人才稀缺,”葉飛說,“目前做互聯網的技術人才居多,但缺乏策略性,對於有百貨經驗、善做長線的人來說,進入電商領域又會不適應。”對此,趙萍也持同樣看法。“人員結構需要進行調整,一是現有員工要向電子商務的思維模式轉變;二是需要懂互聯網和電子商務運營的專業人才。”趙萍認為,“實體零售業的工資普遍偏低,可能導致了實體零售業不願高薪聘請電商人才,才會出現‘不知道怎麽幹’的困局。”模式相對保守除了起步晚、規模小,傳統零售進軍網絡的另一問題在於模式相對保守。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調查顯示,88%的傳統零售企業選擇自建平臺作為開展網絡零售業務的主要模式,超過一半的企業使用單一模式,且全部為自建網絡。從組織模式來看,傳統零售企業開展網絡零售業務主要通過在公司內部組建一個團隊進行。上述調查顯示,39%的企業的網絡零售業務作為公司的一個業務部門運營,與總公司合並辦公,33%的企業為內部獨立核算的事業部,18%的企業為獨立註冊的公司,9%的企業為母公司下獨立核算的分公司。“在這種情況下,電商業務依附於傳統業務部門,實際上類似一種寄生模式:自身無法創造效益,只能靠傳統業務輸血。”上述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報告稱。傳統百貨業作為最早感受到網絡零售發展帶來沖擊的業態,早在網絡零售發展之初,國內有實力的百貨店就開始了“觸網”探索,尋求轉型。經過多年的發展,早期探索者的發展大部分無突破性。例如實力雄厚的銀泰百貨,雖於2010年就開通自建平臺 “銀泰網”,但在今年10月也與天貓達成戰略合作。上述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報告指出,傳統百貨網絡零售業務發展較難突破,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傳統百貨普遍采用聯營和出租櫃臺方式。“傳統百貨基本可看做是一種‘商業房地產’。”任國強也指出,“而線上商業房地產已經被天貓、京東、一號店等發展到了一定規模,再加入勝算已然不大。”傳統百貨很難照搬線下盈利模式再造一個網絡平臺,開展聯營和租賃業務。此外,這種模式長期發展導致百貨業經營商品、服務客戶的功能退化,最為明顯的是沒有定價權,“百貨做不到線上線下同價,主動權都在品牌商手里,”趙萍解釋稱,百貨不掌握供應鏈、庫存,渠道影響力也逐步弱化,“做慣了二房東的零售業在接觸電商時會產生比較多的畏難情緒,缺乏相應的膽識。”線上線下聯手上月底商務部發布的 《關於促進電子商務應用的實施意見》指出,到2015年,電子商務交易額或超18萬億元。由此來看,實體零售商搶灘網絡零售早已不再是 “判斷題”,而成了“選擇題”。“‘觸電’是傳統百貨乃至整個實體零售業的共識,因為消費者用錢包投票。”任國強告訴記者,“問題在於以何種方式進入,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快建起自己的平臺,但最終大家都還是想實現自己的平臺。”在一些企業選擇自建網站尚未見效果的同時,另一些則采取並購的方式高調進入和占領市場,如2012年5月國美收購庫巴,拉開了傳統零售企業並購網絡零售的序幕,隨後蘇寧易購收購紅孩子,沃爾瑪(77.74, -0.34, -0.44%)宣布對1號店投資。此外,推出開放平臺也成了企業搶占市場的又一法寶。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統計,京東商城於2011年1月推出開放平臺,2012年的銷售額在130億~150億元,增長率約達300%以上;蘇寧也在今年9月發布“蘇寧雲臺”。網絡零售平臺之爭白熱化之時,又傳來萬達集團與阿里巴巴積極尋求合作的消息,這種強強聯手、借他山之石的模式被業內人士認為是“合適之舉”,但是否能把實體零售商帶出困境,還有待市場檢驗。“兩家合作可能對雙方的客戶會進行一個引流,線上一些不能夠發生的服務和消費行為,可引流到萬達;萬達的一些客戶可以引流到天貓上去。但最終是否能出現1+1>2的情況,現在還很難說。”任國強表示,“談不上資源的整合,更多的是兩家看到短期‘互相利用’的價值。”葉飛同樣表示,傳統百貨做電商會有一個過程,一種是強強聯合,一種則是並購。“但這種強強聯合的方式現在看來可能行不通。線上百貨只有這幾家,但是線下百貨很多。現階段很難做到雙向選擇。”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先天不足決定了中國百貨轉戰線上的路註定坎坷,但依然需要堅定信心做下去。如今,O2O這一強調線上線下相互融合的模式越來越被重視。線上線下如何做到同價,也同樣成為百貨轉型破局的關鍵所在。趙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品牌商有很多不同的渠道,這些渠道之間是獨立核算的。這直接導致了實體店不願給網店做體驗店的結果。品牌商應當在不同的渠道當中進行整合,才能為O2O打開一扇門。她指出,實體店“觸網”若以品牌商渠道整合為基礎,品牌商需要為網店和實體店建立完善的盈利分享機制。若實體店觸網以定價機制為基礎,品牌商需要核算出一個各渠道的綜合營銷成本,為網店和實體店統一定價。如能滿足二者之一,線上線下相互融合的目標就有可能實現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每日經濟新聞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24

體育產業系列深度報告(三):競技體育人才匱乏 借鑒海外...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29&page=1&extra=#pid6676

本帖最後由 Billy 於 2014-10-15 08:58 編輯

體育產業系列深度報告(三):體育競技人才匱乏 借鑒海外雙線發展
作者:格隆匯 李音臨、申燁

核心觀點:

(一)人才現狀:競技體育待遇低下,大眾體育參與不足

格隆匯會員liyinlin和所在輕工團隊在體育產業系列深度報告的前兩篇《政策篇》和《財稅篇》中,明確指出市場化改革是我國體育產業的創新路徑,而政策的貫徹執行和體育產業的市場化改革最終要落實到體育“人才”上。為此立足“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兩條主線,繼續探究當前中國體育人才培養現狀和可能的變革模式。競技體育方面,國內人才呈現出“高齡”隊員缺乏、後備人才儲備不足、運動員待遇低下以及退休保障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其原因在於傳統的“三級訓練網絡”競技培育體系存在成材率低、運動員文化素質低下等弊端。此外,體育市場化程度偏低也是致使競技體育人才匱乏、運動員現狀不佳的一個重要原因。大眾體育方面,受制於資金、設施和健身意識等因素,群眾性體育鍛煉存在參與頻率較低、鍛煉強度不足、地區分布失衡和年齡結構失衡、缺乏相關指導等問題。

(二)海外借鑒:競技人才雙線培養,社會體育發展成

我國與美國的體育人才培養模式有著較大的差異,我們將中美兩種培養模式分別歸納為“集中培養型”與“大眾選拔型”。從運動員主要輸出來看,我國主要依賴於三級訓練網,由體校、省市專業隊向國家隊輸送人才,而美國的運動員主要來自學校的運動隊。這意味著我國運動員的選擇範圍局限在特定的後備梯隊,而美國則涵蓋大部分普通民眾。在我國運動員培養的費用主要由國家承擔,而美國則是運動員自己承擔費用,或者由社會組織進行投資。借鑒美國職業聯賽經驗和體育人才培養模式,自由市場商業模式和體育經紀人制度為我國體育人才市場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而雙線發展的競技人才培養方式也更有益於國民體質的整體提升和運動員的職業生涯。

(三)未來展望:人才發展潛力巨大,政策描繪市場化前景

種種跡象表明,我國體育人才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在政策推動下體育人才現狀將進一步改善。競技體育方面,籃球巨星姚明與網球一姐李娜跳出體制內,組建自己的團隊進行市場化運作,提高自身技術水平的同時也獲得了個人的財富與名聲,樹立了成功典範。大眾體育方面,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從2007年的28.2%上升到2013年的32.7%,課余參加體育活動的青少年不斷增加,體育設施逐漸完善,馬拉松比賽與廣場舞的火爆現象展現出大眾體育巨大的發展潛力。我們相信,在體育市場化改革的推動下,職業運動員待遇情況將不斷改善,大眾體育參與程度繼續提升,體育人才未來前景一片光明。我們重申,體育產業的投資機會是改革紅利釋放的長期價值修複,而在這股改革浪潮的驅動之下,雷曼光電、中體產業、智美集團等上市公司將成為最受益的投資標的。

(四)風險提示

國內體育產業市場化仍處於初級階段,行政幹預風險較大;各地政策落地時間和推進進程仍有較大不確定性。

一、本文邏輯、結構以及與大眾觀點不同之處

(一)立足現狀:探究體育人才現狀,深入挖掘內部原因
我們在體育產業系列深度報告的前兩篇《政策篇》和《財稅篇》中明確指出市場化改革是我國體育產業的創新路徑,而體育人才是體育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我們立足現實,繼續探究當前中國體育人才培養現狀。研究發現,現階段我國的競技體育人才嚴重不足,特別是“高齡”老隊員缺乏、後備人才缺失等問題嚴重。同時,體育運動員的待遇不佳,退役後社會保障力度不足。而作為競技體育的土壤——大眾體育人才方面也存在諸多的問題,包括參與程度低、參與結構失衡以及社會指導不足等。我們進一步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認為“三級培養體制”以及我國體育人才市場化程度低是導致競技體育人才存在上述問題的根源。我國對大眾體育長期投入不足、體育設施供給匱乏、體育指導教練缺失以及個人時間和意識問題,是造成我國大眾體育現狀的原因。

(二)海外借鑒:對比美國雙線培養模式,國內體制改革迫在眉睫進一步,我們對比了美國的體育人才培養體制。美國體育市場化程度較高,政府與體育社團有著明確的分工管理關系,運動員可以自主從事商業活動,自主性高,收入有保障。同時,美國推行體教結合的競技人才培養模式,強調運動員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使得運動員再就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而我國的體育市場化程度低,權利高度集中於政府,運動員收入來源渠道較窄,收入並無保障。除此之外,我國體育人才培養體系存在嚴重的“重體輕教”的現象,嚴重不利於運動員的長遠發展。我們認為,全面的體育人才培養模式更加符合體育產業市場化、商業化的需要。國內體育人才培養體質改革迫在眉睫。

(三)未來展望:人才發展潛力巨大,政策描繪市場化前景
對比了國內與國外的體育人才現狀後,我們進一步探究體育人才未來的前景。在競技體育方面,我們選取姚明和李娜作為兩個成功案例,分析二者如何在脫離體制束縛後進行職業化、市場化經營,進而獲得個人財富與名望,借此說明我國運動員在更成熟的體制下能爆發出驚人的潛力。同時,我們也提出一種實現市場化培育體育人才與政府財稅收入之間良性互動的構想。在大眾體育方面,宏觀層面上,數據表明我國體育普及程度在不斷提升,微觀層面上,個別運動項目的火爆現象說明民眾運動熱情高漲。我們相信,政策推動是改善人才現狀的重要因素,無論是競技體育還是大眾體育,政府都將不斷出臺有關政策來為體育人才營造良好的環境。

(四)與大眾觀點不同之處
第一,我們在體育產業深度報告的《政策篇》和《財稅篇》中,已經分析了政府進行體育產業市場化改革、增加體育產業財政收入的堅定思路,本文又在市場上第一次從體育人才角度出發,力圖形成體育產業研究的完整邏輯鏈;第二,我們從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兩條主線來研究體育人才,競技體育是體育人才的發展平臺,而大眾體育是培育人才的土壤;第三,我們透過姚明、李娜、馬拉松,甚至是大媽廣場舞這些社會熱點來剖析其內在本質,借此呈現出我國體育人才未來的光明前景。

二、國內現狀:體育人才待遇低下,大眾體育參與不足
我們在體育產業系列深度報告之一《政策篇:前瞻性探究中國球市,市場化改革蓄勢待發》中從監管機構設置和權責劃分的角度切入,指出市場化改革是我國體育產業的創新路徑,而政策的貫徹執行和體育產業的市場化改革最終要落實到人才上。因此,我們將緊貼政策,從體育人才的角度切入,分析體育市場化改革將對人才方面帶來的深刻變革。當前我國的競技體育人才缺乏、運動員待遇低下,而大眾體育參與度嚴重不足、學校重視程度低,究其原因,我們認為主要是國家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夠、舉國培養體制欠缺以及體育市場化改革程度低下等因素所致。

(一)競技人才高齡後備雙缺,運動員待遇社保兩不足
當今競技體育的競爭已經不再單單只是體育水平的競爭,而是被賦予了國家文化實力和科技水平之間競爭的含義。而競技體育實力的競爭,最終其實是落實到競技人才的競爭。當前,我國的競技體育人才呈現出“高齡”隊員缺乏、後備人才儲備不足、運動員待遇低下以及退休保障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相比國外競技體育水平較高的國家,我國的競技體育人才職業生涯較短, “高齡”運動員缺乏。以排球為例,2011年世界杯女子排球賽前四名的國家隊伍中,年齡大於30歲的占33.34%,而大部分隊員年齡集中於21-26歲,占一半以上。而中國女排年齡結構則顯得較為單調,大部分集中於21-23歲,沒有大於30歲以上的隊員,整支隊伍顯得較為年輕。當前世界運動員保持最佳狀態的年齡在不斷增大,據公開數據顯示,2008年奧運會的冠軍隊伍平均年齡為27.4歲,其中年齡最高的是被評為賽事最佳二傳的弗法奧,作為亞軍的美國隊伍也有39歲的球員。而中國隊伍中,“高齡”的隊員較為欠缺,自2002年到目前,只有2位隊員年齡大於30歲。缺乏有經驗的老隊員使得中國女子排球隊的整體實力較為欠缺,技術水平相對較低。



競技人才之間的競爭還體現在後備軍的競爭。長期以來,我國的後備人才數量嚴重不足。以足球為例,根據足協統計的數據顯示,2013年在足協註冊的球員中,成年職業隊有2732名球員,其余年齡段中最少的96年出生的註冊球員只有731人,最多的是99年出生的共計1968人。而中亞國家烏茲別克斯坦僅18歲以下的註冊球員有8萬人,遠遠超出中國的足球後備軍水平。另一方面,我國的體育人才儲備中,專業人才儲備匱乏。2011年,我國的業務體育人才約20萬人,而專業體育人才在20000人左右,僅僅是業務體育人才的十分之一。而在體校生群體中,高級國家級隊員僅僅占5.27%,大部分則是初級水平的體校生。由此可見,我國的專業人才儲備情況不容樂觀。


競技體育人才的缺乏,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運動員的待遇較低。在舉國體制下,體育競技已經成為了省、市等政府部門和有關人員業績考核的重要一部分。然而,如此高負荷的付出卻沒有得到較為可觀的回報,其中部分運動員的收入相當有限。以足球為例,根據國家體育總局2014年的數據顯示,廣東女足的月薪收入僅為2000-3000元,在經濟發達的廣東地區屬於低收入人群。有資料顯示,中超球員的工資分為四檔,除了國足和主力級別的球員薪資較為有保障之外,剩下大約有60%的球員年薪不足10萬元。即使是級別最高的國足運動員,其收入也遠遠低於世界其他國家的水平。2013年英超球員平均薪資排名前三的俱樂部分別為曼城、切爾西和阿森納,其球員平均薪資分別為858萬美元、640萬美元和627萬美元。而中超球員平均薪資排名前三的俱樂部分別為廣州恒大、山東魯能和貴州人和,其球員平均薪資分別為143萬美元、77萬美元和60萬美元,遠遠不及英超水平。從英超平均薪資情況上看,2013年球員平均薪酬為177萬美元,是中超球員平均薪資的3.6倍。根據《世界足球》公布的最新世界頂級球員薪資排名的數據顯示,伊布、C羅、法爾考等球星年薪均超過千萬歐元,即使是排名第七的哈維和伊涅斯塔,其年薪仍然高達807萬歐元,遠遠超過國足球星的年薪收入。





我國的運動員的職業生涯較為短暫,退役時間較早。而我國對退役運動員的社會保障工作卻相當欠缺。根據國家統計局2010年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7月,全國累計退役待安置退役運動員4343人,而2010年預計新增退役人數約2193名,其中將有45%的退役運動員得不到及時安置。不少曾獲得過世界冠軍的運動員,退役後的連基本的溫飽都難以滿足。由此可見,運動員退役後的生活難以得到有效地保障,退役後面臨巨大的生活壓力。

綜上所述,我國的競技人才存在年齡結構失衡,“高齡”有經驗的運動員較少,後備人才嚴重不足,這一結構終將導致我國的競技體育水平不斷下降。而造成這一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體育運動員在職時待遇低下,退役後卻無法得到切實保障所致。我國的競技體育人才現狀堪憂。

(二)大眾體育參與低,結構失衡指導少
大眾體育也稱為群眾體育,是體育事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已成為衡量一國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國務院印發了《2011-2015年全民健身計劃》,加快推行全面健身,倡導全民參與體育運動,可見發展大眾體育在我國部門開展各項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我國的大眾體育發展狀況並不令人滿意。長期以來,我國民眾在體育運動上參與度較低。根據《2007年中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現狀調查公報》顯示,我國參與體育運動的人數約6.03億人,約占當年總數人的45.43%,民眾參與體育程度運動程度較低。而蘇格蘭、美國、日本在07年以前體育運動參與率就已經超過65%,其中美國於2005年體育參與率就高達86%,遠超過我國的大眾體育參與水平。2014年,我國的體育運動參與率提高到50.5%,但依舊不及蘇格蘭、美國等運動強國的大眾體育參與水平。


2007年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居民每周鍛煉五次以上不足三成,而每周不足一次的占據32.60%,大部分居民每周鍛煉的頻率僅為1-2次。而在2014年國家體育總局公布的《2014健身人群體質抽測調查結果》中提出,我國兒童青少年體育鍛煉的有效負荷有待提高。達到“每周參加體育鍛煉頻度3次及以上,每次體育鍛煉持續時間30分鐘及以上,每次體育鍛煉的運動強度達到中等及以上”標準的占比81.7%,而在參加校外體育鍛煉的兒童青少年中僅為28.6%。由此可見,我國的居民體育鍛煉還存在參與頻率較低、鍛煉強度不足的問題。


此外,大眾體育的參與情況還存在結構失衡的問題,包括地區分布失衡和年齡結構失衡。受制於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的體育參與呈現出城鎮程度率高而鄉村參與度低的情況。根據2007年的調查公報顯示,當年城鎮各個年齡段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數百分比均遠遠高於鄉村,總體上城鎮居民比鄉村居民高出24.1%。同時,16周歲及以上的城鄉居民中達到“經常鍛煉”標準的人數,占全國16周歲及以上總人口的8.3%,其中城鎮居民有13.10%達到標準,而鄉村僅有4.10%的居民達到標準,城鄉差距懸殊。另一方面,年輕群體達到“經常鍛煉”標準的少於中老年人,16-29歲年齡組僅占15.00%,60歲以上群體的占20.20%,這說明我國的大眾體育參與呈現年齡結構失衡的特點,青年參與程度較低。



在參與體育鍛煉的居民中,得到相關指導的程度偏低,大部分是靠自學進行相應的體育運動。據統計,2007年參與體育鍛煉的居民中,約有66.70%的居民沒有得到相應的指導,而得到指導中大部分是來自體育教師。從年齡結構上看,年輕群體接受到相應指導的比例較大,其中16-19歲群體接受過指導的占52.6%,20-29歲群體接受指導的占41.4%。而中老年人接收到指導的比例較低,均不到三成比例。


綜上所述,我國大眾體育參與程度並不樂觀,居民鍛煉頻率低、鍛煉強度不足。鍛煉群體中,呈現地區分布不合理和年齡分布失衡的問題。除此之外,在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居民得到的指導程度嚴重偏低。這些現象均不利於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的普及,影響我國國民的體質。2013年《20-69歲人群體育健身活動和體質狀況抽測工作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國民的身體機能、素質水平同上次調查情況基本持平,但有下降趨勢。

(三)競技體育人才癥結所在

前面提到,我國競技體育人才所面臨問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導致因素,在於我國競技人才培養體制上。我國自參與競技體育以來,經過不斷地發展,逐步形成一套從省級業余體校、省市體工隊再到國家隊的“三級訓練網絡”競技培育體系,以更好更系統地培養優秀的運動員,在世界各大賽事中取得優秀的成績。長期以來,我國培養運動員的都是采用封閉軍事化的訓練模式,嚴格的訓練鑄就了奧運會上的輝煌。然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推進,這種模式的弊端將逐漸暴露出來。首先是成材率低,淘汰率極高。其次是訓練時間長,運動員文化水平低下,再就業競爭力不足。除了培養體制存在問題之外,我國體育市場化程度偏低也是致使競技體育人才匱乏、運動員現狀不佳的一個重要原因。



綜合來看,在我國的“舉國培養體制”下,運動員面臨極高的淘汰率,為了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運動員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訓練,忽視了文化課程的學習,文化程度低。加之體育市場化程度偏低,運動員缺乏應有的自主性,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和綜合素質重視程度不足,再就業面臨嚴重困難。而這些,也導致了願意從事體育的人越來越少,競技人才匱乏。


(四)大眾體育人才問題所在
我們認為,對大眾體育的資金投入較低、體育設施供給不足、缺乏有效的引導機制以及時間和個人意識等,是我國大眾體育人才存在問題的癥結所在。

如前文所述,在我國,競技體育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資金投入其中占體育方面支出很大的比例,而投向大眾體育方面的資金所占比例較低。以2013年為例,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方面的支出共26.58億元,占當年總財政支出的79.43%。其中支出中大部分是關於競技體育的,包括運動項目管理、體育競賽、體育訓練,占49.28%,而運動場館建設僅占25.76%,比例較低。


另外,我國體育公共設施向社會供給量不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遠低於國外一些體育強國。從2003年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來看,截止2003年年底,全國共有體育場地850080個。相比起1994年,其複合增長率僅為3.65%,遠遠低於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體育場地中,僅僅29.20%向社會開放,大部門為學校體育設施,約占65.60%。更為誇張的是,2003年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數僅為6.58個。由此可見,我國體育公共設施向社會的供給量並不大,場地相當匱乏。此外,2003年人均場地面積僅為1.03平方米,2012年發布的《“十二五”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規劃》指出,到2015年要實現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雖然相比起2003年的數據有較大的提高,然而,相比起美國、日本等體育強國,任然任重而道遠。公開資料顯示,美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高於15平方米,而日本則高於18平方米。可見中國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與國外差距懸殊。


同時,我國的體育公共設施建設呈現出地區分布不均勻的情況,這也是造成大眾體育參與情況出現地區分布不均勻的原因。2003年,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在體育場地平均個數以及人均場地平均面積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在體育場地平均個數上,東部地區最多,為34940個,是中部地區的1.03倍,是西部地區的2.08倍;在人均場地面積上,亦是呈現東多西少的分布情況。而根據2007年調查情況數據顯示,在不參加體育鍛煉人群中,中部地區有15.4%,西部地區有14.7%的人認為“缺乏場地設施”是其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而東部地區僅有9.3%,可見中西部地區的體育設施匱乏程度更大。這一情況導致我國大眾參與體育呈現東部多西部上的局面。



長期以來,我國的大眾體育社會指導系統建設並不完善,社會指導力度欠缺。2007年,我國正式的大眾體育社會指導員人數不及50萬,其中每個導員平均指導2.5萬人,指導員人數嚴重不足。除此之外,在社會體育指導員中,公益性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文化水平低下,年齡結構老化,且大部分沒有收到專業的訓練。據統計,僅有32.00%的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學歷在大專以上,大部分處於高中學歷水平。而受過專業培訓的僅有28%,學歷水平低,專業素養差。這導致我國的大眾沒法得到應有的指導,嚴重制約著我國大眾體育的普及和發展。

除以上提到的因素外,大眾體育參與程度低還有時間和意識方面的問題。2007年調查顯示,在不參加體育鍛煉人群中,“沒時間”原因導致的占33.8%,在參加體育鍛煉人群中,影響其參與鍛煉的主要障礙依舊是“時間缺乏”,占比41.2%。而在不參與體育運動的人群中,因為沒興趣、沒必要以及惰性等個人意識原因的占38.90%。當前社會競爭相當激烈,年輕人忙於自己的事業,一方面很難抽出時間,另一方面當閑暇之余,因為個人運動意識薄弱,認為自己身體狀況較好或者懶惰,主動進行體育鍛煉較少,從而導致年輕人參與鍛煉的比例相對較低。


綜上所述,造成我國居民對大眾體育參與率低、參與結構失衡以及得到體育指導少等問題,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長期以來我國對大眾體育投入資金不足,遠遠低於美國、日本等世界強國;其次,我國的體育公共設施供給嚴重不足,東西部、城鄉之間出現失衡的情況;最後,由於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工作壓力,加之個人的鍛煉意識不強,導致大眾體育參與率偏低。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三級培養體制”以及我國體育人才市場化程度低是導致競技體育人才存在眾多問題的根源,而對大眾體育長期投入不足、體育設施供給匱乏、體育指導教練缺失以及個人時間和意識問題,則是造成我國大眾體育現狀的原因。接下來,我們將以美國為例,進一步分析體育市場化強國的人才培養成功經驗,希望為國內體育人才培養提供借鑒。

三、海外借鑒:競技人才雙線培養,社會體育發展成熟

舉國體制能在短時間內提升國家競技體育成績,但這種體制無論是在競技體育人才還是大眾體育普及上都存在許多弊端。而美國的成功經驗表明,減少行政幹預、重視運動員的雙線培養、培育良好的全民體育氛圍,才能真正地培養出高水平、全面發展的體育人才,實現“體育強國”之夢。

(一)競技體育:全面商業化運營,保障運動員權益

1. 在役運動員商業活動
上世紀末,包括加拿大、日本、俄羅斯、法國、南非在內的世界主要國家開始推進體育管理體制改革,通過調整政府管理定位與職能,逐漸形成了政府與體育社團的分工管理關系。政府保留了較小規模的體育行政機構,負責制定體育政策法規與發展戰略、監控宏觀體育管理實施過程、組織協調各級各類體育社團組織分工協作;民間體育社團承擔相應的具體事務性工作。由此,上述國家可以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下發展商業活動,並實現契約化管理規避運動員商業活動爭議。同時,國外運動員高度依賴商業活動,這與運動員自負盈虧的培養機制有著密切關系。雖然國家會挑選有潛力的運動員提供一定的資金、設施支持,但這遠遠不能滿足參加高水平競技體育訓練比賽所需的巨額費用,運動員只能依賴家庭、學校以及贊助商的支持才能繼續自己的運動生涯,從而造成了多元利益主體共同分享運動員競賽成績產權的局面。


我國對於現役運動員的商業活動有著嚴格的限制。首先,我國現役運動員不能擅自進行商業活動,管理權由所在的單項體育協會(項目管理中心)掌握,現役運動員商業活動的收入分配 “原則上應按照運動員個人50%,教練和其他有功人員15%,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的項目發展基金15%,運動員輸送單位20%的比例進行分配。”除了收入分配外,運動員的商業價值歸屬問題也一直飽受爭議,種種沖突背後均與我國欠完善的運動員商業市場模式有關。

運動員商業活動最早起源於英國,美國後來居上,體育產業經濟貢獻位列國內十大支柱產業,其整體產值占世界體育產業產值一半以上,是全球公認的體育產業第一強國。這與美國的運動員培養制度關系密切,美國大學學費高昂,而美國各個高校都有專門為體育特長學生準備的獎學金,不但足夠支付學費,還可以保證特招生的生活費用。這種多利益主體共同培養的模式使得美國的運動員發展道路多元化,也極大刺激了美國運動員商業市場模式的形成,目前美國有至少20萬名體育經紀人活躍在市場上,在2014年福布斯公布的運動員收入排行榜中,排名前十的運動員中有六名是美國運動員。在足球、籃球等商業化模式比較成熟的運動項目中,運動員的代言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更高,比如美國籃球運動員LeBron James的代言收入占總收入的73%,高爾夫球手Tiger Woods的代言收入占總收入89.87%,Phil Mickelson的代言收入占總收入的90.23%。


而體育明星為企業帶來的巨大經濟效應也是驅使這一市場迅速發展的動力。以耐克公司為例,1984 年,美國籃球“飛人”喬丹在國際籃壇嶄露頭角,而同年耐克公司的銷售收入迅猛下降,關於其破產的謠言亦是沸沸揚揚。在這個關鍵時刻耐克與當時的籃壇新秀喬丹簽訂了五年合約,使其成為品牌代言人,並為其專造了“空中飛人喬丹鞋”僅此一系列即創造了1.3億美元銷售額。而耐克公司銷售額從1984年的7億美元飈升至1997年的70億美元,在美國同類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高達40%。由於喬丹的經濟收入與耐克公司的銷售金額相掛鉤,喬丹因此成為世界上最為富有的運動員。在喬丹之前,NBA規定球員賽場上的籃球鞋顏色只能為基本色,而喬丹每次即使繳納罰款也要在賽場上穿著自己代言的彩色耐克球鞋的行為最終使得官方廢棄了對於球鞋的要求。耐克公司與“飛人”喬丹的合作是運動員商業活動的經典成功案例。


2. 退役運動員權益保障

我國目前的退役運動員安置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政府安置,由政府為優秀運動員提供相關的工作崗位,如留任教練、從事體育服務或管理等;二是貨幣補償後的自主擇業,給予退役運動員一定資金補貼,使其能夠擁有資金參與再擇業或再創業;三是由體育隊推薦優秀運動員免試進入大學深造,獲得一定的學位後,再給予就業安置,這種方式一般針對為國家爭得榮譽,在國內、國際重大賽事中獲獎的專業運動員,這種“繼續教育式”的安置方式是比較理想的退役運動員安置類型,但是在目前能獲利的運動員還較少,大部分的運動員職能選擇貨幣補償後的自主擇業,不能獲得保障。在退役運動員安置方面,西北地區的問題尤為嚴重,僅甘肅一個行政區域的待安置退役運動員的占比就達到了8.13%,京津地區的待安置退役運動員占比合計占比也達到了9.19%。


反觀美國體育市場,進入職業圈的運動員多數以俱樂部為依托,有較為可觀的年薪,可以保證他們退役後很長一段時間的生活費用,大牌明星社會認知度高,一旦離開了運動場,很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新的社會角色。且絕大多數美國學校在培養運動員時,要求他們不能放棄學業,如果成績低於一定分值,就會失去上場的機會。以2008年奧運會為例,美國的600余人奧運代表團在讀於普林斯頓大學有14個人、哥倫比亞大學3個人、哈佛大學9個人,除了這些著名的私立大學外,還有很多著名的公立大學同樣派出了陣容強大的運動員和教練員。(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有16名代表參賽,密歇根大學有20多位代表,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更是有46位運動員和教練員參賽。

(二)大眾體育:營造良好體育氛圍,體育人才全民選撥
1. 社區體育
美國的體育設施建設非常完備,基本做到了體育場所進社區。美國的國土資源約有1/3直接歸聯邦政府管理,其中70%歸內政部,25%歸農業部,休閑體育是主要用途之一。聯邦政府對休閑體育的管理包括向人們提供進入休閑場地與設施的便利條件,提供信息和進行指導。美國的公共休閑場所和體育設施主要是指聯邦、州、地方及社區政府利用稅收撥款修建的休閑娛樂場所和體育設施,這些設施免費或以極低費用向居民開放,本身並不贏利或者很少贏利,它們對城市和社區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目前我國街道辦事處仍是社區體育的主要依托,但是,街道辦事處不可能直接面對本轄區內的所有活動進行組織,對其進行日常管理和具體指導,通常會忽略這方面管理,不能充分發揮其職能,缺乏社區體育管理的自主性和運行機制的靈活性。體育經費的配置也成為了不小的問題,遠不能滿足社區居民對體育的需求。


美國的社區體育一般由公園與休閑委員會負責。這是一個社區休閑的綜合管理機構,社區體育是其最主要的管理領域。公園和休閑委員會一般由5人組成(最多不超過10人),其中包括一名主任、一名副主任或主任助理,他們由市長任命,一般任期5年,直接對市長或市民委員會負責。其下屬有3個部門,即計劃與開發部——負責社區體育場地設施的開發與維護;活動服務部——負責社區體育活動的計劃、組織與引導;綜合部——負責人事、財政、公關及辦公事務。這種小規模的專門機構使得體育場地能夠得到很好的利用與維護。

2. 體育人才培養

我國體育人才培養體系存在嚴重的“重體輕教”的現象,以體校模式為主的培養模式十分不利於青少年運動員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運動員接受的文化教育不足,不僅對其職業生涯不利,更會對運動員退役後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現代社會以學校為載體的雙線培養模式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如美國影響力最大的NCAA(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全美大學生體育協會)對參賽運動員的學業成績有著嚴格的要求,並且非常堅決的倡導業余原則,鼓勵學生以學業為重,以維持學生運動員的學生身份和保護其受教育權。美國的大學體育賽事以NCAA為主體,組建各個項目的全國聯賽,賽制成熟,不少項目的關註度甚至不亞於職業聯賽,具有超強的造血功能,是職業聯賽超新星的搖籃,NBA里的大部分人才都出自於NCAA聯賽。不僅是籃球,美國的NCAA聯賽在其它的三大運動棒球、橄欖球和冰球,乃至於網球和高爾夫球,都具備完整的體系,具備了先進的分檔和評分制度,在賽事的組織上都無限的接近於職業體育。在包括田徑、遊泳等熱門項目里,包括100米欄名將瓊斯、400米欄名將克萊蒙特、菲爾普斯、考芙琳等世界名將,均出自美國大學校園。


由此可見,美國作為傳統體育強國,其雙線發展的競技人才培養模式更有益於運動員整體職業生涯的發展。相比而言,我國正式與非正式體校眾多,截至2008年,我國僅奧運項目一線運動員人數便達到兩萬余人,而整個體育系統的運動員基數更加龐大,如此雄厚的金字塔結構雖然對我國體育事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礎,但未能登頂的運動員的自我發展令人堪憂,全面的體育人才培養模式更加符合體育產業市場化、商業化的需要。

(三)中美模式歸納對比:“集中培養型”與“大眾選拔型”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與美國的體育人才培養模式有著較大的差異。我們將中美兩種培養模式分別歸納為“集中培養型”與“大眾選拔型”。從運動員主要輸出來看,我國主要依賴於三級訓練網,由體校、省市專業隊向國家隊輸送人才,而美國的運動員主要來自學校的運動隊。這意味著我國運動員的選擇範圍局限在特定的後備梯隊,而美國則涵蓋大部分普通民眾。在我國運動員培養的費用主要由國家承擔,而美國則是運動員自己承擔費用,或者由社會組織進行投資。


奧運會上獲得的獎牌情況是這兩個國家體育培養模式差異的又一個體現,中美兩國體育人才模式的差異在奧運會中真實地反映了出來。如前所述,美國社會體育培養體制較為健全,人才選拔主要來自社會大眾的愛好者。因此,對於參與範圍較廣的大眾項目,如田徑、遊泳、網球、籃球、自行車等,美國具有較為廣泛的群眾基礎,綜合實力相對較高。而對於參與範圍較小或者不大熱門的項目,如舉重、跳水等,由於美國選拔模式是大眾人才選拔模式,缺乏足夠的群眾基礎,因此這些項目實力較差。可以看出,美國近三屆奧運會上田徑、籃球、遊泳等大眾項目都取得大量的金牌,對於上述五個大眾項目,美國累計獎牌數為194。而上述參與率較低的項目與之形成鮮明對比,近三屆累計獎牌數僅為35枚,遠不及中國的三分之一。


與美國不同,中國采用的是“金牌導向型”的集中培養模式。運動員從小開始於體校經過嚴格的訓練,通過層層選拔進入國家隊,一路以奪冠為目標。在這一模式下,中國的強的體育項目一直很強,而弱的項目很難有所改善。然而,這一模式下,隨著體校數量趨於減少以及專門從事體育的人數下降,加之中國缺乏大眾基礎,後備主力不足的問題將逐漸顯示出來,對中國的體育事業長遠發展將造成影響。近幾年,我國的排球項目實力不斷下滑,2004年奪得金牌之後,2008年僅獲得1銀2銅,2012年更是零收獲。實力下滑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後備人才不足所致。

綜合來看,我國的體育人才培養模式雖然使其在奧運會賽場上屢創佳績,然而,所培養的運動員趨於畸形,而且僅僅依靠體校來進行培養缺乏大眾基礎,從長遠來看,缺乏大眾基礎,後備人才不足的問題逐漸明顯,嚴重制約我國體育事業的長遠發展。而美國在大眾體育培養型模式下,其後備人才供應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有利於其體育事業的長遠發展。因此,從長期來看,我國體育人才的培養模式將逐漸向美國的市場化、商業化模式轉變,我們將在下一節中具體分析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可能存在的變革趨勢。

四、未來展望:人才發展潛力巨大,政策描繪市場化前景
我國體育人才培養方面仍存在許多弊端,但我們欣喜地看到體育人才大環境中逐漸嶄露的曙光。種種跡象表明,我國體育人才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在政策推動下體育人才現狀將進一步改善。

(一)競技體育人才成功個案
由於體制內運動員待遇較差,退役後生活缺乏保障,願意投身運動事業的青少年越來越少,導致以足球為代表的部分運動項目水平低下。低水平競技體育又反過來限制了運動員待遇的改善,形成惡性循環。然而少部分運動員跳出了體制內,在國外更成熟的環境下展現出其驚人的潛力,在大大提高競技水平的同時,獲得了個人的名聲與財富,其中成績較為突出的是姚明和李娜。

1. 姚明:脫離體制的“巨人”成功之路
姚明早年的經歷與國內普通運動員無異,9歲進入少年體校開始接受業余訓練,14歲進入上海青年隊,18歲進入中國國家隊,遵循著“業余體校——省市專業隊——國家隊”的典型發展路徑。此後四年姚明開始進入全國男籃甲A聯賽,並表現優異。他成功進入中國籃球明星隊,與團隊成員共同拿下亞洲男籃錦標賽冠軍,在2002年幫助上海隊獲得CBA總冠軍。毫無疑問此時的姚明已是十分優秀的球員,但真正讓姚明成為巨星的是他跳出體制後的NBA生涯。2002年姚明以NBA史上首位外籍狀元秀身份加盟休斯敦火箭隊,並在首個賽季當選西部最佳新人。次年入選NBA全明星首發陣容,在常規賽和季後賽中均有不錯的表現。隨後與麥克格雷迪組成姚麥組合,在賽場上屢屢獲得優秀的成績,此時的姚明無論是人氣還是技術都達到巔峰狀態。在2011年由於傷病問題姚明正式宣布退役。


事實證明,姚明跳出體制內的決定是成功的。從薪酬待遇來看,姚明加盟NBA九年獲得的薪資約為9400萬美元,平均每年為1044萬美元,折合約6400萬人民幣。而目前CBA最高年薪(易建聯)為1000萬元人民幣,不足姚明平均年薪的六分之一。退役後,姚明成功轉型為球隊投資人,管理著旗下的上海大鯊魚隊,並將投資延伸到健身、餐飲、音樂等多個行業。與此同時,姚明積極參與公益事業、擔任政協委員,推動國內籃球事業的發展。無論是運動員生涯還是退役後的出路,姚明都樹立了一個極為成功的典範。



不可否認,姚明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不能簡單地將其歸結為體制問題。但我們可以從姚明的經歷中看出,一個市場化程度更高、國家幹預程度更低的聯賽體系對運動員發展的重要意義。在跳出體制內後,姚明有著專業的商業團隊為其進行商業推廣、媒體公關、廣告代理等方面的事務,著名的“姚之隊”為姚明制定了長期營銷策略,在進入NBA初期,姚之隊就推出了長達500頁的姚明經營方案。姚明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背後團隊的精心策劃,姚之隊也成為了中國體育明星職業化經營的典範,而這樣的模式在體制內是難以實現的。在舉國體制下,運動員難以進行獨立的商業化經營,體育管理部門仍以集體利益為出發點,限制運動員獨立的商業開發,為優秀運動員的進一步發展戴上了枷鎖。

2.李娜:成功“單飛”締造網壇傳奇

李娜8歲開始在業余體校打網球,14歲進入省隊,17歲進入國家隊,同樣也是典型的從業余體校到國家隊的成長路徑。在2002年她退役讀書,到了2004年同門的李婷、孫甜甜在雅典奧運會奪冠,她又重新複出。此後李娜有著不錯的表現,陸續獲得ITF女單賽事、WTA巡回賽的冠軍,在2006年刷新了中國選手在大滿貫賽事的成績,成為中國年終排名第一的球員,但此時的李娜並未獲得太高的關註度。2009年1月中國網球管理中心允許李娜“單飛”,此後李娜開始進入職業生涯的巔峰時期。2009年,李娜成為第一位打進美網8強的選手,2010年世界排名進入前10,2011年獲得自己的首個WTA頂級賽冠軍,並首次進入澳網女單決賽,同年6月成為中國第一個大滿貫女單冠軍。在2013年李娜世界排名躋身前3,次年奪得自己的第二個大滿貫女單冠軍,排名世界第2,隨後正式宣布退役。

脫離體制後,李娜無論是競技水平還是收入狀況都出現了質的飛躍。在脫離體制前,李娜的世界排名在30名左右徘徊,最高曾到達21名。2009年開始單飛後成績出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單飛當年便躍升了8名,隨後幾乎每年都在上升。到2014年奪得大滿貫冠軍後升到第2名,和單飛前最好成績相比上升了19名。收入方面,單飛前2006-2008平均每年收入為300萬元左右,且呈現出下降趨勢。單飛當年收入實現翻倍達到500萬元左右,次年再次翻倍達1121萬元,2011年獲得首個大滿貫冠軍後收入暴增至1.4億元左右,2011-2013李娜憑借超億元的收入在國內運動員收入中排名第一。



李娜的成功除了她自身的天賦外,脫離體制所帶來的更自由、更市場化的經營模式是關鍵因素。脫離體制前,李娜與另外幾位運動員共同受一個教練的指導。由於教練精力有限,難以做到對每個運動員進行針對性的執教。此外隊員的成績和獎金也沒有掛鉤,缺乏有效地激勵措施。脫離體制之後李娜組建了自己的私人團隊,包括教練、康複團隊和經紀團隊,他們為李娜制定專門的訓練方案,對每一次比賽都進行情報信息工作,為李娜的成功起了莫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團隊受聘於李娜個人,每年都有高額的支出,這對李娜形成激勵因素,讓李娜爭取更多的比賽獎金和商業收入,從而負擔團隊成本並實現盈利,再利用增長的收入來進一步提升自身技術水平,形成良性循環。


從姚明和李娜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我國運動員在脫離體制,進入市場化、職業化環境後能展現出驚人的潛力。舉國體制下,政府部門培養專業運動員,替代市場對運動員進行投資,然而行政力量不具備專業的商業化運作能力,使得運動員後期的發展受到束縛。可以預期隨著體育產業進一步的市場化改革,越來越多的運動員能借助市場化運作的力量爆發出潛力,從而誕生出更多的體育之星。

(二)大眾體育發展潛力巨大

種種跡象表明,我國大眾體育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隨著體育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與國家政策的引導,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參與到體育運動當中,可以預期未來民眾的運動熱情進一步提高,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體育氛圍,為體育人才的萌芽奠定基礎。

宏觀層面來看,我國體育人口比例表現出明顯的增長勢頭。據國家體育局統計,我國1996年體育人口比例為31.4%,到了2008年增長到37.1%,平均每年增長0.5%左右,按照13億人口來算,這意味著我國體育人口每年遞增約600萬人。體育總局最新的調查采用“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作為統計口徑,結果表明我國2007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為28.2%,2013年為32.7%,平均每年增加0.75%,按此標準計算經常參加鍛煉人口每年遞增接近1000萬人。


在2004年我國各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共有2133家,到2011年增加至5385家,在2013年已超過6000家。據此計算,2004-2013年體育俱樂部的增長速度約為12%,這從側面反映出有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在課余時間積極參加體育活動。



體育場地的增加為大眾體育的快速發展提供了硬件支持。1996年進行的第四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顯示,我國共有615693個體育場地,場地面積為7.8億平方米,人均場地面積為0.65平方米。而2004年進行的第五次普查顯示,體育場地有850080個,增加了38.07%,場地面積為13.3億平方米,人均1.03平方米,增加了58.46%。2007年,在單位、小區體育場所以及公共體育場館進行鍛煉的分別占22.2%、14.8%,到了2013年則提升到了23.1%、15.2%。更多的群眾在專門的體育場地進行鍛煉,這反映出我國體育場地情況在持續地改善。


從微觀層面來看,部分運動項目在全國各地掀起熱潮,群眾參與熱情空前高漲,這些運動項目的火爆展現出大眾體育巨大的發展潛力。馬拉松運動的興起便是其中一個典型例子。近幾年流行起來的廣場舞,雖然在互聯網上更多被視為調侃的內容,但其本質實為中老年人熱愛的一項體育鍛煉活動。根據青島市政府的統計,2013年青島市廣場舞愛好者有35萬左右,按人口比例推算,全國的廣場舞參與者可能超過5000萬人。廣場舞的現象表明,即便是非傳統的體育項目也能成為大眾體育的爆發點。



(三)政策推動體育人才現狀改善

在體育產業系列深度報告之一《政策篇》中我們已經提出,政策是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改善我國體育人才狀況上,政策同樣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

在競技體育方面,政策對職業聯盟、俱樂部的扶持將直接改善專業運動員的待遇情況。9月3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推進體育改革,鼓勵發展職業聯盟,我們認為最有可能的改革方向是減少政府對職業聯賽、俱樂部的行政幹預,讓其作為市場的核心。獲得更大的自主權後,聯盟和俱樂部將具有更大的積極性來投入資本。另一方面,在上一篇報告中我們提出國家很有可能通過稅收優惠的方式來鼓勵職業聯賽發展,減稅措施減輕了俱樂部的稅收負擔,進一步提高了其經營積極性。可以預期俱樂部將增加對運動員的資本投入,提高競技水平,從而改善運動員的薪酬待遇。對於退役運動員,國家今年來也推出了多個政策保障其退役後生活,包括采用運動員聘用制,完善運動員收入分配制度,將運動員保障納入社會基本保障體系,開展退役運動員再培訓工作等。在政策的推動下,退役運動員生活得到持續的改善。


此外,市場化培養體育人才能夠與政府財稅收入產生良性互動。要改善體育人才現狀,我國應該學習美國經驗建立起大眾體育培養型模式。從短期的現實情況來看,舉國體制能夠保證集中資源保證國家隊的高競技水平,贏得榮譽為國爭光,激發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仍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舉國體制之下,運動員的培養依賴於政府財政收入,而在《財稅篇》中我們提出體育產業市場化改革有利於提高政府的財稅收入。為此,我們提出一種構想:對於觀賞性強、參與範圍廣的大眾體育項目(如足球、籃球、遊泳等),可以參照美國的“大眾選拔”培養模式,努力實現人才的市場培養與運營,從而創造更多的體育相關財政收入;對於參與範圍較小、較為枯燥辛苦的小眾體育項目(如舉重等),國家則應繼續給予足夠的扶持,將由市場化程度高的大眾項目所創造的部分財稅收入投入到小眾項目運動員的培養,保證競技水平,形成一種“反哺”機制。這樣就在保證國家體育實力的同時,實現了市場化培育體育人才與政府財稅收入之間的良性互動。

在大眾體育方面,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提出要推動大眾健身的發展、開放公共體育設施、取消商業性賽事審批。更多的體育場地與設施為群眾參與體育活動提供了便利,而賽事審批的取消意味著以路跑為例的群眾性賽事不斷增加,為普通民眾提供更多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與平臺。不久前出臺的《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也對大學生的體能設定了更嚴格的標準,意在促進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各個體育項目中,足球受關註度最高,國家也將普及足球運動視為工作重點之一。近年來國家已出臺多個政策推動校園足球的發展,增加校園足球的專項經費、完善校園足球四級聯賽體系、設立足球試點學校等等。目前,中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發展規劃(2015-2025)即將出臺,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校園足球定點校要達到2萬所,足球人口要達到2000萬人,並規定今後校園足球由教育部門負責,體育部門負責提供技術支持。由此可見,國家促進大眾體育發展的政策力度在不斷加強,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政策細則出臺來實現全民體育的目標。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體育人才方面仍存在運動員待遇差、退役後生活缺乏保障、體育人口比例少、大眾體育參與程度低等問題,但這些問題在不斷地改善,呈現出良好的趨勢。一些跳出體制的運動員的成功經驗表明,在市場化環境下我國運動員能爆發出驚人的潛力。群眾體育參與程度不斷提升,部分運動項目人氣飆升,說明全民運動的氛圍日漸濃厚,為體育人才的誕生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我們相信,隨著政策持續發力推動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的進一步發展,國內體育人才培養的大環境一片光明。

五、關註體育市場化革新,深挖相關投資標的

立足體育產業市場化的趨勢方向,我們已先後從政策、財稅和人才三方面進行了逐一深入分析,堅持從改革浪潮角度出發,通過自上而下、中外對比等方式研究體育產業市場化改革的大勢所趨。我們重申,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本質是變革,體育產業的投資機會將是改革紅利釋放帶來的長期價值修複,而在這股改革浪潮的驅動之下,雷曼光電、中體產業、智美集團等上市公司將成為最受益的投資標的。
(一)雷曼光電(300162.SZ)
雷曼光電是國內領先的專業化、國際化、高品級的LED制造商,同時也是亞太地區乃至國際市場有影響力的廠商之一。公司始終致力於為客戶提供高效、節能、穩定的LED封裝器件和應用產品,其超高亮全彩系列、大功率多規格LED產品,涵蓋全彩色顯示屏、景觀照明、交通信號及信息顯示三大領域。


自2011年起,雷曼光電就開始布局體育產業,成為2012-2016年中超聯賽LED設備制造類唯一合作夥伴。根據公司與中超公司簽署的協議,雷曼光電在此期間為中超聯賽提供賽場全彩廣告顯示屏設備及相關服務,通過提供LED顯示屏設備置換每次中超比賽12分鐘的廣告時間。2013-2014賽季,公司將可對外出售的10分鐘廣告時間銷售給中超公司,剩余2分鐘用於自身品牌推廣,共獲得1800萬元的營業收入(廣告收入1500萬元,附加服務費300萬元)。

目前,公司已經開始銷售2015賽季中超足球聯賽商務權益。2014年9月22日,雷曼光電與山東愛達傳媒有限公司簽訂了中超廣告資源銷售合同,將公司擁有的中超足球聯賽2015全賽季16家俱樂部240場中超比賽2分鐘的球場LED顯示屏廣告展示時間對外進行了銷售,交易金額800萬元,價格較之前明顯提升,標誌著公司在體育傳媒領域的商業價值得到進一步確立並獲得認可。雷曼光電總計擁有2015賽季中超足球聯賽的12分鐘商務權益。

除了與中超公司現有的戰略合作之外,公司堅信中國足球聯賽的商業價值處於持續上升趨勢,積極開發體育傳媒領域的商業價值。公司在中超合作運營的經驗積累基礎上,已成為超過12家中甲聯賽俱樂部成員的贊助商和合作運營商,並將通過廣告運營等獲得更高的話語權(同時獲得授權和廣告權益),正在複制中超模式,戰略性前瞻布局。公司將進一步打造優勢體育營銷平臺,與贊助商、合作夥伴共同開發足球聯賽的商業價值,同時贊助商借助足球聯賽的營銷平臺,獲得比賽現場的顯示屏廣告推廣時間、比賽的電視和網絡轉播宣傳、比賽球票上品牌LOGO的推廣機會。

(二)中體產業(600158.SH)

中體產業成立於1998年3月,是由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基金管理中心、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彩票管理中心、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器材裝備中心和中華全國體育基金會等共同發起組建的中國體育產業規模最大的股份制企業。中體產業作為體育總局系統中目前唯一上市公司平臺,具有雄厚的資金支持和豐富的業內運作經驗。


公司2013年實現體育業務收入3.85億,同比增長19.81%。公司始終堅持將體育產業作為立足和發展之根本,主營業務涉及複合型城市體育地產開發、賽事管理與運營、體育場館運營管理、休閑健身、體育經紀、體育彩票、體育設施設計及建設。


(三)智美集團(1661.HK)

智美集團始創於2001年,是集賽事運營、節目運營、品牌服務於一體的文化產業集團,2013年在香港主板上市。旗下智美體育互動娛樂事業部,是中國最大的體育賽事運營商。智美集團的商業模式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賽事運營、線上平臺和衍生業務。它以賽事運營為核心,通過線上平臺將賽事運營業務延伸到產業鏈上下遊各類衍生業務,包括體育經紀、體育培訓、體育傳媒、場館運營等。智美集團2013年實現營業收入6.9億,其中廣告服務4.6億、節目制作1.3億、籌辦活動1億。




賽事運營:賽事運營是智美的核心業務。公司最早從汽車賽事開始進入賽事運營領域,目前已形成馬拉松和龍舟賽兩個系列化賽事運營。2014年有15場馬拉松賽事在央視轉播,其中4場由智美運營承辦,包括廣州馬拉松、杭州馬拉松等大規模賽事。龍舟賽全年共有8場,並引入了龍舟世界杯。公司創辦的“四季跑”在今年9月14日於上海開跑,預計未來能進行系列化經營。除現有賽事,公司正研究拓展到如體育舞蹈、羽毛球以及籃球等項目。目前,公司已與12個省市達成獨家戰略合作關系,合作帶來的賽事資源、體育人口資源、數據資源將推動公司未來業務的增長。

線上平臺:線上平臺是連接賽事運營與衍生業務的樞紐。智美將在11月推出體育業務線上平臺約賽網,用戶可以通過約賽網進行比賽的報名、線上約賽、場館預訂、培訓預訂等活動。約賽網以智美積累的運動人口數據作為支撐,準備先以報名為基礎,挖掘用戶需求和價值,再進一步延伸為社交、電商雙平臺,並形成體育數據營銷體系。未來可能的拓展方向包括培訓、俱樂部、醫療健康。

衍生業務:體育產業鏈上下遊的衍生業務將會是智美增長空間所在,這些業務將包括體育培訓、體育場館運營、體育傳媒、體育金融等等。目前,智美尚未構建成熟的衍生業務體系,然而,其電視節目制作業務已經由最初的與賽事運營業務相對獨立到如今向體育賽事的二次傳播平臺定位轉型。衍生業務將成為智美集團未來發展的一個大趨勢。


六、風險提示
‍‍1. 目前國內體育產業的市場發育處於初級階段,行政幹預風險較大;
2. 各地政策落地時間和發揮作用的時間人具有較多的不確定性。

(源自:廣發輕工團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038

SENSE隨筆150602匱乏經濟學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6/02/sense%e9%9a%a8%e7%ad%86150602%e5%8c%b1%e4%b9%8f%e7%b6%93%e6%bf%9f%e5%ad%b8/

SENSE隨筆150602
匱乏經濟學
執筆人:蟬

2005年在一個國際經濟學家會議上,兩名與會者向現場兩百多位同行問了以下的問題:
你花了160元買了心儀球隊的季票,當中包含8場賽事的門票。 球季只剩下最後一場備受註目的賽事,門票已經炒到75元。現在你準備前去觀看這場比賽,你認為自己是花著多少錢去欣賞這賽事的呢?
根據經濟學的基本概念「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正確答案應為75元,但在場有78%的經濟學家答錯,錯誤的答案分別為20元和0元。
有趣的是,2012年一個以相同問題作基礎的研究,將被訪問者分成富人與窮人兩組,富人組的答案與經濟學家相若,而窮人組卻有較多的受訪者答對。 結論難道是經濟學家多是窮人,還是真正懂經濟學的往往成不了經濟學者?

〈專註力與隧道效應〉
心理學家曾在嚴肅的實驗中研究過“Deadline死線”的好處, 發現完成期限較緊迫的實驗組表現出更佳的生產力,而且完成品的質素也較好。*** 其實這種情況在日常生活也能切實感受到:會議中大部分有意義的進度都在後半完成、暑期作業一般都在假期結束前幾天才趕工等等。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Mullainathan稱這種效應為「專註紅利focus dividend」:令人更專註於直接面對的事情,實際上是人對「匱乏Scarcity」的一種正面心智反應。
專註紅利是人的核心機制,人感到匱乏(例如時間緊迫)的時候心智會不由自主地被“擄獲capture”。它的出現無法避免,同時也超出我們的控制。即使心理學家已經清楚理解專註紅利的好處與機制,但匱乏是難以假裝的:想以提早的假裝死線來增高效率必以失敗收場。 然而這種看似“大力菜”的效應卻不是沒有代價的。

根據統計,美國消防員 “因工死亡”的原因排名榜以心臟病為首,而排第二的竟然是車禍,1984到2000年間有高達1/4個案死於車禍,而當中8成在意外時沒有綁上安全帶。 當局針對這個問題在訓練時多番提醒消防員出勤時必需戴上安全帶,但情況並沒有改善,到底為何?
作者認為消防員在前往火場時,面臨極度的時間匱乏,趕赴途中除了整理裝備還需研究現場情況,需要大量的專註紅利,但卻要為此付出代價:忘記基本安全措施。

「隧道效應tunneling」是專註紅利的機制:把註意力高度集中於處理面前的匱乏情況。 「隧道效應」所引發的隧道視野讓人對裡面的東西特別專註,卻幾乎完全看不到外面的事物。*** 心理學家將之稱為「目標禁制goal inhibition」,而隧道效應帶來的負面效果則被稱為「隧道稅負tunneling tax」。

「專註紅利」的好處固然清楚,但代價卻比想像中大。 人的認知能力有其上限,作者提出「認知頻寬bandwidth」概念來加以涵蓋,匱乏帶來的隧道效應會佔用認知頻寬,使視野以外的部分認知能力期間受到禁制。***
心理學家在美國一所中學進行研究,發現面向鐵路的敎室裡的學生,比沒有受到鐵路噪音影響的另一邊學生,學習程度落後整整一個學年。 地方政府因此為學校加裝防噪音設備,果然令校舍兩面的學生學習進度一致。

會幹擾人的不止於外來的影響,還有心理學家所謂的「內在斷裂internal disruption」。人有規劃地專註於某些事物,是由意識“自上而下”控制心智的過程; 而註意力在難以控制的情況下被某個刺激物擄獲,卻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更原始的生理反應。*** 大腦活動負載越重的時候,受幹擾的程度便會越大。

匱乏引發的「隧道效應」可以持續很久。 正在節食的人對食物的認知特別強烈,實驗發現節食組的受試者對與食物相關的字詞的辨認能力比非節食組明顯優勝;貧窮兒童對小面值硬幣大小的估算明顯比富有兒童大; 農夫在收割前和收割後的智商差距9-10點。像貧窮、飢餓等持續性匱乏除了令人陷入長期的隧道效應當中,更可怕的是匱乏的循環:即 “越窮越見鬼”。

〈匱乏與寬鬆〉
有個例子很適用於理解 “匱乏”與 “寬鬆”的差別。 試想像你正為國外出差收拾行李。如果行李箱很大,那麼物品的重要性便不太重要,反正都能放得下;但如果用的是小行李箱,便要面對取捨的問題。大行李箱到處都是空間,那即是 “寬鬆”。
寬鬆令人擺脫取捨的思維,避免遇上選擇的負擔。 沒有或較輕的負擔,為寬鬆的人提供了失敗的空間。*** 這是匱乏與寬鬆的人決策時隱而不彰的效率差異,讓人可以在失敗後重新規劃。

某項1997年的研究指出,貧窮人口有近5%的收入花在 “復線費”(即公用服務截停後重新啓用的費用)和利息上面,這個數字有增無減。 2006年美國有超過23,000家 “支薪日貸款”的機構,比 麥當奴和星巴克加起來還要多。 而這些貸款金額當中,有3/4來自延期還款,年累計費用約為35億美元。

為何貧窮家庭在清楚知道長期內連利息也無法還清的情況下還不斷去借款?除了特發情況引起的額外開支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貧窮家庭長期陷於“過得一日得一日”的處境,他們所關心的只是當下如何度過難關,無法體會未來匱乏的情境。他們置身於當月收支平衡的隧道內,支薪日貸款的好處是落在隧道內,而利息的害處卻掉在隧道外。

長期活在匱乏之中的人如何才可以逃出這痛苦的輪迴呢?
作者在印度巿場了解街頭小販的營運模式。 巿集裡大部分攤販入貨的成本都是借來的,每天貸款買貨,以約10%的利潤賣出。然而借貸成本是日利率5%,即一半的利潤歸於借款人。
這些以貸款維持生計的攤販並非完全沒有可用的閒錢。 他們偶爾會花錢給孩子買糖果和喝茶,雖則只要把這些錢省下來,將借貸的份額逐步壓縮,直到不用借貸,便可以賺取多一倍的利潤。
為了實驗是否能讓匱乏的人知道如何才能擺脫惡性循環,作者找來兩批攤販,並為其中一批提供足夠營運生意的無償援助,觀察他們經濟狀況的變化。在實驗的首幾個月一切都很正常,攤販並沒有走回借貸的舊路,但慢慢地攤販們接二連三地走回頭路,到底甚麼地方出錯了?

作者認為最大的問題是攤販缺乏寬鬆。**** 生活中任何一點不穩定對一個生活在匱乏陷阱的人來說都是一大威脅:婚宴等社會習俗需要花費金錢,而他們沒有足夠寬鬆可以吸收這些震盪。 底層的生活浮動多變,即使車子壞掉也令人陷入困境。 如果要求大行李箱的人減少一半空間,放不下的可能只是可有可無的東西,但若果用的是小行李箱,失去的很可能是生活必需品。

參考:
《匱乏經濟學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2013) Mullainathan & Shafi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900

比起大眾網紅匱乏的變現方式,如今垂直網紅似乎更受資本青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13/155819.shtml

比起大眾網紅匱乏的變現方式,如今垂直網紅似乎更受資本青睞
李星 李星

比起大眾網紅匱乏的變現方式,如今垂直網紅似乎更受資本青睞

垂直,是變現能力的重要評估依據。

黑馬說

當我們在談網紅時,多是在談其變現能力,人們的註意力往往集中在papi醬這樣的大眾網紅身上,其實,一個專業的角落里的垂直網紅可能並非人所共知,但其號召力、變現能力、抗風險能力是大眾網紅們所不能匹敵的。人越來越獨立,圈層越來越細分才能形成堅硬的圈層精神堡壘。如果大眾網紅不進行圈層化的粉絲運營,終將如絢爛的煙花在盛開後冷卻······

文|李星

網紅並非明星,由於有大批粉絲的擁躉,成為我們的碎片化網絡時代的偶像。去年“雙11”張大奕等網紅用微博導粉到淘寶店鋪中,逆天的銷貨能力讓電商業內為之震驚,銷售型網紅隨後被各大平臺整合並形成產業鏈,創業紅利期很快關閉。

現在人們談起網紅,更多指代的是papi醬這樣的內容型網紅,他們出色地玩轉短視頻、直播、微博、微信等各種投放渠道,受到大批粉絲追隨,流量輕松突破10萬+,旋即成為大眾關註焦點。

在傳統聚集人氣的法子失靈、機構品牌式微的大背景下,投資者對新晉網紅偏愛有加,媒體不斷曝光網紅拿到了融資,網紅創業因此迎來了春天。從網紅本人輸出的價值和粉絲的覆蓋範圍上看,網紅大致分為“大眾網紅”和“垂直網紅”,前者多為粉絲提供廉價娛樂或心靈慰藉如papi醬、咪蒙、回憶專用馬甲號等等;後者多為各個垂直行業的意見領袖或資深人士如科技圈的萬能的大熊、汽車圈的顏宇鵬等等。

由此演化出投資圈兩種不同投放路徑:一種是以粉絲規模和流量為價值標準投資大眾網紅,典型案例是真格基金聯手羅輯思維以1200萬投資papi醬;另一種是以粉絲黏性和精準營銷為考慮投資垂直網紅,如頭狼資本600萬投資知名車評人顏宇鵬(粉絲稱為“YYP”)。

創投終究是一門生意,究竟大眾網紅和垂直網紅誰的商業化路子更寬?網紅創業也不能只講情懷,究竟哪類變現模式更值得借鑒?

  大眾網紅變現只靠廣告和噱頭嗎?

作為2016年頭牌網紅,papi醬微博、微信及短視頻平臺的粉絲均是千萬級的,其商業化的每個細節都牽動媒體的神經,估值2億、融資1200萬,廣告招標溝通會門票賣出8000元/張,單條貼片廣告中標價達2200萬,一次次刷新人們對於網紅變現的想象空間。

廣電總局的整改讓papi醬的發揮有所顧忌,多重人格式的剪輯讓作品陷入程式化,大眾的審美疲勞未來難以避免。從papi醬廣告競拍前後的互動數據上看,papi醬的微博粉絲活躍度和圍觀熱情呈現下跌走勢。

 

內容型網紅對大眾註意力資源爭奪愈發激烈,只有極少數能夠拿到廣告費,95%的內容型網紅是靠遊戲精神支撐,像papi醬獲得融資的大眾網紅鳳毛麟角。而papi醬廣告招標會所誕生的新媒體標王更像是一場追求歷史虛名的遊戲,而其合夥人公布內容生產平臺papitube卻缺鮮有關註,實際上大眾網紅的生命周期往往取決於在於內容的持續性和粉絲的活躍度。

目前,大眾網紅的變現渠道主要是依靠打賞、貼片贊助、視頻植入廣告,而過火的功利化會“掉粉”,大眾網紅在商業化過程遭遇了“兩難”。

垂直網紅創業被投資人看好的邏輯

與大眾網紅吸引“註意力”相比,垂直網紅優勢在於“影響力”。知名投資人、愛健康金融創始人兼CEO黃斌認為:“網紅經濟的提法是現在才出來,換個說法可能理解的角度不一樣,影響力經濟,其實一直都在,無非現在影響力變現換成了互聯網的幾個形式,關鍵還是看影響力如何,如何積累出來的影響力,如何變現。”

最近流行一句話叫做“每個創業者都應當成網紅”。頭狼資本創始人陳岸認為:“投資網紅首先是垂直細分,一個專業的角落里的網紅(KOL)可能並非人所共知,Ta成名過程或許比很多(大眾)網紅慢,但其號召力、變現能力、抗風險能力是大紅大紫的娛樂掃街網紅們所不能匹敵的。粉絲經濟也好,圈層經濟也好,無一不在揭示人類精神世界的發展奧秘——人,越來越獨立,圈層,越來越細分並可以形成堅硬的圈層精神堡壘。垂直,從而是變現能力的重要評估依據。”

對於網紅的投資的最大風險在於網紅本身的不確定性。對此,陳岸有另一套理解:“這些網紅KOL並不會因為專業領域以外的個人品德、操行過失對自身的地位有明顯影響。體現出了比一般娛樂明星更強悍的抗風險能力。”

而如今,利用這高粘性的粉絲吸引力,還衍生出了另一種粉絲眾籌的玩法。以YYP發起的粉絲眾籌為例,在2個小時內超募了12倍,眾籌融資額達1200萬元。

粉絲眾籌能否開創網紅變現新路徑?

網紅的創業項目進行粉絲眾籌的好處在於:

1.能快速實現項目早期融資“破冰”,也避免被投資機構稀釋掉過多股份;

2.增加粉絲對項目的參與感,把粉絲由情感支持者轉化為利益關系人,還可以把粉絲發展成為產品測試的種子用戶和市場推廣的“死忠粉”;

3.對創業者而言,找粉絲借錢創業與那純2VC的項目相比,要在路演中給粉絲和用戶交實底,還得在創業中保持All in的姿態全力以赴。

粉絲眾籌的成功試水證明了凱文·凱利的1000鐵桿粉絲理論適用於網紅經濟:網紅之“紅”不在粉絲多少,而在於有多少願意貢獻收入的粉絲。腦洞大開一下,如果papi醬團隊不拿投資人的錢,而是在千萬粉絲中篩選出最有購買力的1000個粉絲進行股權眾籌,那結果會不會更有趣?

粉絲眾籌實際上也是網紅IP的試金石,與大眾網紅靠顏值或個性吃飯不同,垂直網紅的魅力來自於專業權威或職業沈澱;從用戶運營的角度上看,有鐵桿粉絲擁躉的垂直網紅更容易組織起社群經濟,嫁接起新的商業模式,孵化的項目也是競爭對手用錢無法買到的。

不過,網紅創業項目組織粉絲眾籌並非易事,眾籌的核心在於讓小微個體在眾籌平臺參投項目並最終獲利。那如何確定眾籌目標,占股權比例多少?如何設置不同的眾籌檔位,以保證出的多賺的多?如何進行路演?一旦眾籌失敗,如何將眾籌費退回?這些問題均需考慮。

除了要求創業者有“眾籌思維”外,還需有專業的眾籌平臺支持。眾籌機構對項目進行估值,並界定眾籌額度和股權占比;眾籌成功後的粉絲屬於天使投資人,要按出資額承擔財務風險,並作工商登記和備案。與其他產品眾籌不同,網紅項目粉絲眾籌的挑戰在於怎樣甄別出有限的投資人,在粉絲眾籌中一旦出現哄搶情況,需要眾籌服務平臺調研和篩選,並對股權進行及時調整。

網紅創業的下半場機會降落在垂直網紅(KOL)如各行業內的大咖、專家、自媒體人身上,垂直網紅憑借本人的品牌、粉絲積累、移動互聯網+的連接優勢,在專業投資機構提供的粉絲眾籌服務的幫助下,是助推網紅創業的一條可行路徑。而大眾網紅如果不進行圈層化的粉絲運營,終將如絢爛的煙花在盛開後冷卻······

(李星,策劃人,創業家i黑馬作者,公眾號:lixingo2o,微信號:1598145405)

網紅 垂直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822

首批不良ABS超額認購 後續或存次級投資者匱乏隱憂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9782.html

暫停8年之久的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5月27日終於塵埃落定。

5月27日,中行、招行發布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結果公告,中行“中譽一期”優先檔發行2.35億元,票面利率3.42%,全場認購倍率3.07倍,次級檔發行規模0.66億元。招行“和萃一期”優先檔發行1.79億元,票面利率3%,次級發行0.43億元。

《第一財經日報》獲悉,除中行以外其他國有大行的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也在積極推進中,中行第二單目前已經開始做盡調,預計將於6月份發行。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將會呈現加速推進的趨勢。

不過,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依然面臨一些難題。例如,目前市場最為關心的是,次級投資者主要集中在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下稱四大AMC),如何培育出更多次級投資者,是後續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面臨的重大考驗。

或撬動數千億不良出表

中行、招行不良資產證券化優先檔最終發行價格顯示,較此前披露的利率區間均為中線偏低。“中譽一期”此前設定的利率區間在2.8%~4.8%,實際發行價格為3.42%。“和萃一期”設定的利率區間為2.7%~4.5%,實際發行價格為3%。

對於發行價格,一位參與交易的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該價格在銀行間市場屬於平均水平,不過由於優先級風險已經較低了,投資者會比較積極。以中行“中譽一期”為例,在其產品封包期內,已回收1.8億元,大大降低了風險。

中行表示,此次發行“認購積極”,參與優先檔的機構包括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信社、基金公司、證券公司等多家機構。而次級檔也實現溢價發行,最終定價水平為101元。

不良能夠真正出表,是銀行積極推動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最大動力。近兩年來,銀行不良貸款急速上升,今年更有加速暴露的勢頭,銀監會發布數據顯示,商業銀行不良率已經連續18個季度攀升。2016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39萬億元,較去年末新增1177億元,不良貸款率1.75%,較上季末上升0.07個百分點。

相對於1.39萬億元的不良存量,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究竟撬動多少規模的不良出表?

一位參與此輪不良資產證券化機構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按照最初的規劃首先試點有500億元的發行規模,因為發行規模是不良基礎資產規模折扣後的價格,因此能夠撬動的銀行不良資產出表規模應該有千億規模。

按照中行和招行此次折扣率來看,中行“中譽一期”發行規模為3.01億元,貸款未嘗本息余額為12.54億元,折扣率為24%。招行“和萃一期”,發行規模為2.33億,貸款未償本息余額為20.98億元,折扣率為11%。

根據《第一財經日報》粗略估算,按照中行較高的折扣率24%計算,500億元不良資產證券化發行規模能夠撬動超2083億元的不良基礎資產池的規模,而按照招行較低的折扣率11%計算,500億元不良資產證券化發行規模能夠撬動4545億元的不良基礎資產池的規模。如果後續發行產品皆按照中行、招行自留5%,那麽500億元不良資產證券化發行規模可以撬動銀行1979 ~4318億元的真實不良出表。

上述機構人士表示,這個規模相對於近1.4萬億元的存量還是相對可觀的。不過,每單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折扣率會因為基礎資產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真正能夠幫助銀行出表多少不良,需要看具體的產品。

平安證券此前預估,2年內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發行規模或為有限,難超千億規模。簡單按照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相對整體資產支持證券發行規模保持在5%-10%的比例來看,年內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發行規模在300~613億元。

“不良資產證券化只是商業銀行處置不良的一種手段,國外經驗顯示,通過不良資產證券化處置的不良資產比重在10%~15%之間,大部分還是靠傳統的催收、重組、通過法院訴訟、核銷等方式來處置。”某大型評級公司金融業務部總經理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次級投資者匱乏限制發行規模

“未來不良資產證券化有兩個難題,一個是不良資產的定價問題;一個是次級投資者的培育,短期內次級投資者局限於四大AMC,未來規模上可能會受到相應的限制。”上述大型評級機構金融業務部總經理對《第一財經日報》稱。

“中譽一期”公告顯示,其次級檔投資者為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信達資產”)。據本報了解,其次級檔在5月26日上午就被信達購買。

上述大型評級機構金融業務部總經理表示,購買不良資產證券化次級檔的投資者,需要對不良資產包有風險定價能力,並且有相應的不良資產處置經驗。

對此,平安證券發布的研究報告也表示,合意投資者匱乏限制不良ABS規模。“短期內可能次級部分的購買者仍是以資產管理公司為主的專業處置方。由於信息不對稱性太大,可能致使證券資管、保險等投資者望而卻步(不包括優先級部分)。”

未來不良資產證券化規模逐步增大,四大AMC對次級檔的投資規模也會有所限制,合格的次級投資者培育將是市場的一個考驗。

“次級投資者不是短期內能夠培育起來的,要吸引更多的機構參與,讓他們充分了解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上述大型評級機構金融業務部總經理對《第一財經日報》稱,未來也會出現一些機構例如私募基金,會去購買次級,但是購買量不會太大。最重要的還是要培育次級投資者,讓他們能夠看到收益,願意承擔這種風險,並且具備相應的不良資產的識別能力和經驗。

在2005年到2008年啟動不良資產證券化時,如何定價就是行業關註的焦點。如果折扣率太高,會導致產品風險加大,而折扣率太低則有資產低估之嫌,因此重啟不良資產證券化也參考了當時的折扣率。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充分估算每筆不良貸款的估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882

午評:地產股恒大系競相發力 熱點匱乏僵局終打破!

周一早盤,兩市基本呈低開高走 走勢,滬指小幅低開後震蕩走低,雖然煤炭股走勢強勁,但大金融板塊集體走低拖累股指上行,恒大系隨後爆發,並帶動地產及舉牌概念大漲,兩市隨後走高,滬深 兩市主板先後翻紅。題材早盤多數低迷,創業板一度跌逾1%,隨後在成分股及次新股回暖的情況下震蕩翻紅,三大股指午盤普漲。

截至午盤,滬指報2984.44點,漲幅0.26%,成交928.20億元;深成指報10386.76點,漲幅0.43%,成交1349.98億元;創業板報2113.89點,漲幅0.23%。滬股通半日凈流入逾3億元。

盤面上看,煤炭、鋼鐵、地產、軍工等板塊漲幅居前,券商、銀行等走勢落後,黃金概念股大跌,次新股表現低迷。

繼上周四恒大公告稱耗資91.1億元買入萬科A(000002.SZ)4.68%的股份後,今日早間有消息稱,融創中國(01918.HK)董事長孫宏斌或已斥資10億元殺入萬科(02202.HK), 目前的持股比例大約在0.5%至0.6%之間,而且是比恒大更早之前買入萬科A。受此影響,萬科漲幅一度逾9%,但孫宏斌隨後發微博(WB.US)回應 稱,融創沒有買萬科的股票,其本人也沒有買萬科的股票,買萬科的股票既沒有理由也不合邏輯。

萬科股價隨後有所回落,截至午盤,萬科A漲幅回落至4%。但地產板塊依然漲幅居前。

恒大系個股集體大漲,廊坊發展、嘉凱城、騰達建設、粵宏遠A漲停,萬科A一度大漲9%,金科股份、寶鷹股份、金螳螂漲逾4%,京運通、平高電氣、中航動控、平高電氣等漲幅居前。

資金方面,央行公開市場今日進行125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2.25%,公開市場今日有1200億元7天期逆回購到期,資金凈投放僅為50億元。

關於後市走勢,天信投顧認為,震蕩走勢短期難改,成交量成風向標。從預期的角度來看,雖然央行表示慎用降準工具,降準的預期短期內會落空,但是包括養老金入 市、深港通運行等利好預期仍存,特別是最近幾個月海內外各路資金已有諸多布局,港股通成交額大幅增加。不過短期來看而市場的成交量持續萎縮,可見市場的資 金面受到一定承壓,震蕩走勢仍是主流趨勢。建議投資者短期投資仍需謹慎對待,切勿不要急於追高。

中證投資則表示,弱市暫難改,區間震蕩或成常態。目前市場投資機會較難把握,而風格轉化需要一定時間,投資者要及時修正投資策略。同時低估值藍籌股也被部分 市場人士認可。其中首先包括,行業景氣度和業績確定性高的板塊,大跌後可繼續買入消費股,如高端白酒、高端廚電、醫藥等;其次是機構倉位比較低而且邏輯在 發生變化的板塊,建議配置受益於供給側改革且機構倉位不高的煤炭股;三是資產荒加劇,資產預期收益率進一步下行,建議配股息率高和現金流好的類債券板塊, 如電力、交運等板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204

嬰幼兒活動場所匱乏 兒童友好型社區促進計劃啟動

可能有棋牌室,可能有居民健身場,但卻沒有專門給孩子們尤其是嬰幼兒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這一狀況在全國各地的城市小區相當普遍。與此同時,在不少城市,各類早教機構競爭激烈,管理混亂,良莠不齊,價格虛高,令孩子家長頗為苦惱。正在推動中的“兒童友好型社區促進計劃”有望使這一狀況得到改觀。

普惠型兒童社區公共服務匱乏

場景一:小區居民健身場上。兩歲半的琪琪顫巍巍地爬上成人用的跑步機械,模仿成人用稚嫩的雙腿使勁蹬著腳踏。膽戰心驚的奶奶,邊伸手扶著她,邊不放心地叮囑著,小心點啊,別碰著了!突然,琪琪腳下一滑,“砰”的一聲,跑步機把手撞到了孩子的眉骨,鮮血流出來,孩子嚎啕大哭起來。

(某小區內,孩子正在成人健身器材上玩耍。)

場景二:爺爺用童車推著一歲八個月的豆豆,從小區東門晃到南門,在菜市場轉一圈,又回到已經殘缺不全的居民健身場。豆豆的爸爸媽媽都去上班了,爺爺每天帶著孩子在小區轉悠。

“在家里鬧著要出來,出來也沒地方去啊。就滿小區逛,遇到小朋友就跟人家玩一會,遇不到就再逛。”爺爺無奈地說。

這兩個場景真實發生在北京市通州區和昌平區兩個居民小區里。這兩個小區都是2005年左右建設的,都有上千戶3000多人在其中常住。但是這兩個小區都沒有0-3歲嬰幼兒活動的公共場所。而據不完全調查顯示,北京此類小區並不在少數。

北京尚且如此,全國範圍內,嬰幼兒活動公共場所匱乏的現象更加突出。而在農村地區,不光是兒童公共服務匱乏的問題,總數近一個億的孤殘、留守、流動兒童正在需要更多的兒童保護,不少孩子的生存環境亟待改善。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近幾年每年出生人口在1600萬左右,這樣算來,0-3歲嬰幼兒的總量超過4000萬人。這是一個龐大的人群,他們能不能在嬰幼兒階段得到豐足的公共服務直接影響到未來的人口素質。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原全國婦聯組織部部長張黎明提出《關於將“兒童友好社區”納入各級政府社區發函規劃的提案》,建議在全國範圍內建設兒童友好社區。

張黎明在調研中發現,雖然社區治理已經在各地開展,但絕大多數項目都是圍繞養老主題,為兒童尤其是0-3歲嬰幼兒提供的公共服務極其缺乏,管理混亂,價格虛高,良莠不齊。

她呼籲,在城市土地成本越加昂貴的今天,要在鋼筋水泥的叢林里,為孩子提供可以自由玩耍的空間。而普惠型的社區兒童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方式。

呼喚更多兒童友好型社區

由中國社區發展協會和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聯手啟動的“中國兒童友好社區促進計劃”將可能改變兒童公共服務匱乏的狀況,為2.2億0-14歲孩子的童年增添安全和色彩。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宋文珍在8月6日召開的中國兒童友好社區論壇上表示,建立普惠型的兒童福利制度對於中國兒童的福祉非常重要。中國有上億特別需要保護和幫助的孤殘、留守和流動兒童,因此中國一直比較註重兒童福利的補缺,現在應該從補缺型的兒童福利制度向適度普惠型的兒童福利制度轉變。

“從國際上看,發達國家在人均GDP3000美元的時候就有了以發現金為主要形式的兒童福利制度,我們現在人均GDP已經突破7000美金,我們應該給兒童更多的福利和待遇”。

據第一財經了解,下一步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的建設將以兒童友好社區建設為抓手,充分發揮社區在各方力量聯接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工作研究中心主任陳濤認為,各方在兒童發展和保護方面分工不同,比如政府是兒童保護的主體,社會組織或市場組織是服務提供者。兒童友好社區可以實現政府、家庭和社會組織、市場組織既合理分工又有機配合的局面。

中國社區發展協會兒童友好社區專委會主任周惟彥介紹,兒童友好社區是以聯合國“兒童友好型城市”為藍本的本土化、社區化概念。兒童友好社區促進計劃實際上是搭建以兒童為核心的社會治理創新模式,希望可以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平臺。在運作中需要把市場的機制、公益的情懷、政府的倡導和政策的作用有機結合在一起,促進和完善兒童社區公共政策的發展和完善,為孩子成長提供一個更加健康的環境。

據了解,目前通過億未來社區親子公益聯盟在全國45個試點的推進,在打造0-6對嬰幼兒家庭普惠型公共服務平臺上已經初步積累了經驗。在更多地區,通過社區聯席會議、共建兒童之家等方式,兒童友好型社區將會越來越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2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