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郭政鴻特訓兩女 建立自信

1 : GS(14)@2017-06-18 21:45:07

■郭政鴻希望兩姊妹可以讀同一間學校,方便照應。攝影:陳慧安



【父親節嚟喇】小朋友讀書,最忙是大人,郭政鴻細女詠之今年升小學,郭政鴻跟太太早為囡囡備戰小一,興趣班加補習班雙管齊下。至於8歲大女倩欣,網球、游水、畫畫、跳舞、低音大提琴、樂理和鋼琴都有學。興趣班等如燒錢,難怪郭政鴻要搏命搵錢,他說:「一個就OK,兩個就唔得喇。」


望兩姊妹同校

郭政鴻解釋要小朋友參加不同興趣班,是想發掘她們的天份,他說:「如果真係冇興趣,咪唔好學囉!譬如佢對跳舞、畫畫有興趣,咁咪畀佢多啲時間,去栽培吓。」他自言本身不是怪獸家長,但在大氣候下被迫「同流合污」,兩夫婦亦為此發生過爭執:「嘈完發現個現實就係咁,其實小朋友都真係要讀書時讀書,遊戲時遊戲,太過寬鬆,去到某年級追唔上,成績唔好,會影響自信。」在家中飾演好人的郭政鴻有一個希望,想兩姊妹入讀同一間私校,目前細女仍在候補名單中,郭政鴻說:「因為每間學校都有自己教育模式,如果兩姊妹讀同一間,一嚟方便照顧,二嚟佢哋又可以互相照應,至於分數盡了力就可以。」採訪:王梓嫚、唐如場地提供:BALL ROOM、Ciak All Day Italian(太古城中心)


■郭政鴻希望囡囡可以學曉專心。

■在家中郭政鴻演好人角色,所以兩個女都很親近他。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616/200572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900

亞洲生產地區建立緊密供應鏈

1 : GS(14)@2017-10-15 15:20:39

【明報專訊】問:我公司提供供應鏈管理服務,想了解一下全球工業生產格局近年的變化?

答:非常感謝閣下的提問。中國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積極採取對外開放政策,成功吸引先進國家企業把生產和採購活動大量轉移到中國內地;但不少亞洲新興國家亦加大開放力度,以低成本優勢吸引外來投資以推動經濟發展。

國際貿易制度不斷演變,例如WTO成員落實取消成衣進口配額制度,並且在「資訊科技協議」下賦予資訊科技產品零關稅優惠等,均進一步促進相關生產和採購活動向亞洲轉移,不但幫助中國晉身成為「世界工廠」,生產各式各樣的消費品和工業品,同時有利區內工業活動持續增長,直接改變全球工業生產格局。

聯合國統計數字顯示,亞洲的工業增加值由2000年約2.6萬億美元,大幅增加至2015年約7.6萬億美元,平均每年名義增長7.4%(實質增長5.2%);期內,亞洲工業增加值佔全球的比例,由35.1%上升至47.5%,特別是中國佔全球比例由6.5%急增至23.6%。

中國成為全球最大工業生產國

曾是全球最大的工業生產者美國,期內的工業增加值佔全球比例由25.1%下降至17.7%,西歐的比例亦由12.1%下降至9.2%。此消彼長下,以單一國家計算,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生產國,其工業增加值於2015年達3.8萬億美元,大大超越第二位美國的2.8萬億美元。

問:亞洲區內貿易是否不斷興起?

答:說得沒錯,東盟10國、中國內地、香港、日本、台灣、韓國及印度等16個經濟體,是亞洲主要的貿易地區,2016年其出口和進口金額分別達5.5萬億美元和4.8萬億美元,合共佔亞洲貿易總額超過90%。

當中,源自中國內地產品由2001年佔亞洲出口17%,上升至2016年38.5%,是亞洲最大的出口來源地。雖然東盟國家,例如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越南5國的出口亦因生產和採購活動轉移而有增加,但因為中國的份額大增,以致東盟在亞洲出口佔比由2001年24.5%下降至2016年21.5%。

至於日本,由於當地企業相繼把本國的生產活動轉移至其他低成本地區,日本在期內的出口份額大幅由25.8%降至11.7%。而香港因為是亞洲的重要貿易中心,出口在區內貿易推動下繼續保持穩定增長,雖然佔亞洲出口比例有所下降,於2016年仍保有9.4%出口份額。

各地達成便利貿易安排 利業內貿易

問:全球生產格局改變將如何推動亞洲供應鏈發展?

答:事實上,除日、韓等先進經濟體及中國內地已建立成熟的工業生產體系,亞洲其他發展起步較遲地區,整體而言只擁有相對簡單的工業基礎,不少地點亦缺乏物流和生產的支援服務。雖然如此,這些地區大多擁有較充裕的勞動力和較低生產成本的相對優勢,除適合從事勞動力密集的生產工序外,部分地區亦可以生產一些技術和資本要求較高的工業產品。

在這背景下,位於亞洲不同地區的工業基地,正倚賴各自相對優勢從事上游至下游的不同生產業務,並且與其他外部貿易夥伴加強業務合作。所以,亞洲區內貿易急速擴張,其實反映亞洲各生產地區之間已逐步建立緊密的供應鏈關係。加上部分國家和地區達成便利貿易安排,有利各地處於供應鏈不同位置的企業進行廣泛的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 trade)。而善於供應鏈管理的港商,正加緊利用不同生產地點的相對優勢,結合內地完善的生產網絡,以提升整體的營運效率,更有效開發內地和國際市場。

欲了解更多詳情,請瀏覽貿發局經貿研究網站:bit.ly/2g6r3IW

香港貿發局研究部商務諮詢經理

[趙永礎 貿發攻略]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600&issue=201710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571

譚新強:防範瘋牛(二):如何建立有效的憂慮之牆?

1 : GS(14)@2018-01-22 04:53:42

【明報專訊】港股氣勢如虹,升勢加速,恒指終於升穿32,000點,創下歷史新高。美股也「如常」地幾乎每天創新高,道指升穿26,000點,標指升至2800點。

唯獨H股指數,現只約13,000點,距離歷史高位2萬點仍很遠,仍需努力。我認為今年有望一洗頹風,有機會跑贏恒指,因為近八成已是最有價值亦是最強勢的金融板塊,單四大銀行:工行(1398)、建行(0939)、農行(1288)、中行(3988),再加上平保(2318)和中壽(2628),已佔指數五成。至於其他大型國企工業股,如中石油(0857)、中石化(0386)、以至中鐵建(1186)和上海電器(2727)等,雖然我並非他們最大粉絲,但都要承認大都受惠於供給側改革,估值便宜,舉例如鞍鋼(0347),自由現金流率高達17%,但市淨率才0.84倍。且工業H股對比A股折讓超大,三成至超過五成都有,隨時可發力追上來。

H股大落後 隨時爆升

前幾篇文章已嘗試用P/E、CAPE和PEG等不同方法來分析過港股和美股的估值,美股受惠於大幅減低企業稅,P/E馬上降低2倍或更多,從21倍回落到19倍以下。標普33倍CAPE,確實高,但仍未到2000年時的44倍,PEG 1.4倍,也不便宜,但仍低於最高的1.7倍。港股就更根本跟泡沫沾不上邊,預計2018年P/E僅13倍不到,CAPE約17倍,也不算貴,PEG更低於1倍,仍顯示極大投資價值。

為甚麼過去一年多,全球股市那麼好,尤其美、中(以港股為代表)呢?我認為最大原因是在經濟上,其實中國和美國政府都已開始作出一些IMF以至很多專家如前大摩亞太區主席Stephen Roach等人呼籲多年,很需要亦很適當的政策再平衡(policy rebalancing)。兩年前當很多國家息率減至零或負,所有主要央行瘋狂QE,近三成的西方國債(甚至某些企業債如雀巢)跌至負利率,但實體經濟還是提不起勁時(流動性陷阱),IMF就警告所有國家,各央行主導的貨幣政策已走到盡頭,繼續刺激經濟復蘇的球必須拋回到政府的財政政策手中。

特朗普奉行凱恩斯 靠財政刺激

美國聯儲局果然從2015年底開始緩慢加息,去年亦開始縮表,逐漸加速收緊貨幣政策。另一端,總統特朗普雖是共和黨人,但上台後奉行的其實是經典凱恩斯財政刺激政策,先推動稅改,大幅減企業稅,企圖刺激投資。下一步,據說本月底前就將提出萬億美元基建方案(將大量利用PPP),如通過亦將有助再平衡經濟發展模式,拉高投資對GDP比例,可能亦相反稍為壓低消費比例。

除此之外,大幅減稅將擴大財赤1萬億美元以上,本非好事,但似乎對美元的影響力比收緊貨幣政策更大,結果美元走弱,對出口更有點幫助。明顯這一系列政策非常利好股市,所以特朗普最近發明了一句他說對重選很有用(不幸是真的)的口號:「How's your 401K doing?」意思是問國民是否滿意退休基金的表現。在股市上賺了錢,亦等如儲蓄率提升了,對貿易赤字亦有幫助。

中國強項打組合拳 經濟再平衡

中國人行並非獨立,也是政府下的部門,貨幣和財政政策沒分得那麼清楚,但好處是能打出組合拳,對經濟再平衡可能更有效。首先推行中國式的供給側改革(中式算財政,美式算貨幣),然後逐步收緊貸款和流動性,M2跌至低於名義GDP的9%,再加強金融監管,開始打破剛兌和清理其他金融亂象。最近又幾乎叫停所有PPP,將有助減低投資對GDP比例,間接推高消費比例。這些政策再平衡非常利好股市,更利好人幣,亦有助減少貿易磨擦。

恒指兩年內升了七成多,年化IRR約32%,雖然或未算瘋牛,但絕不能再算慢了,已變成一條步速頗急的快牛。且今年有再加速迹象,不禁令人有點擔憂。我上周已討論過,從投資者角度,預測和躲避股災是極難的事,如ERP能長期如美股般保持5%至7%水平,其實股災也未必那麼可怕。

政府立場不一樣,從前只重視GDP和通脹,現在防範瘋牛,防止資產泡沫可能更重要。如要延長牛市壽命,就必須拖慢升速(美國9年來的升速是IRR 17%),就必須要有一堵頗高的憂慮之牆(wall of worry)。套用小布殊年代的前國防部長Donald Rumsfeld的名言(其實是兩位心理學家Joseph Luft 和Harrington Ingham 發明的):憂慮可分為兩大類——known unknowns和unknown unknowns。

已知的憂慮說太多會失效

我認為有效的憂慮之牆並不是靜態的,意思是不變的known unknowns是沒有甚麼作用的。舉個具體例子,今年最多人講的憂慮是通脹重臨,逼使美聯儲過度加息,導致股市大跌。這故事已講了一段時間,市場已消化得七七人八,除非短期內有實證通脹嚴重惡化,要不然就將失效。反過來,如中國停頓大量PPP項目,繼續收緊貨幣政策,大宗商品價格見頂回落,全球通脹維持溫和,那麼清除通脹憂慮就反將成為攀升憂慮之牆的動力。

朝鮮半島的憂慮也一樣,核試試過,飛彈都忘了射了多少次,老嫩兩胖子隔空對罵又罵過,再沒有新鮮感,已變成狼來了(當然在童話中最後狼真的來了)。投資者已有共識核戰是無法對冲的,所以就索性不理。近日朝鮮更釋出善意,想積極參與平昌冬奧,鴿派的韓國總統文在寅更表示無任歡迎。結果是憂慮之牆又失去一塊磚頭。

中央決心去槓桿 或成有效的憂慮

我希望較有效的憂慮應仍是中央的去槓桿決心。我知道他們想防止過程中反引發出系統性風險,但針沒兩頭利,演出必須很逼真才起阻嚇作用。目的不應只是減少債務,亦應包括防範股市瘋牛。處理那些萬億級危企不應像過去那麼仁,隨便找些人去接盤,堅決不讓企業全盤破產;這一輪應讓某些資不抵債、現金流不行的企業直接破產倒閉。不止企業,小銀行都可以出事,如人行官員建議,連某些地方政府都是可以破產的。除此,我亦預期有更多過度借貸的萬億級集團將出現問題。

最有效的憂慮其實是unknown unknowns突然曝光而變成known unknowns,殺個投資者措手不及。但by definition(定義上),unknown unknowns是無法猜測和預備的,是憂慮之牆上最堅固的磚頭。就算我有些想法也不可分享,以免失效,抱歉!

(中環資產持有工行、建行、農行、中行、平保、中石油、中石化、大摩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729&issue=201801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9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