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0-9-27/xNMDAwMDE5OTAxNw.html
广电系手机电视CMMB(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遭遇意外“青睐”。
一家名为“中播控股”(0471.HK)的香港上市公司近日宣布完成两笔并购,其收购的一家名为“富学”的公司,号称是中国唯一的CMMB频道增值服务整体运营商。
9月16日,国家广电总局旗下负责CMMB业务运营的中广传播对外发布郑重声明,称其未授权富学进行任何CMMB频道增值服务整体运营,声称富学为中国唯一的CMMB频道增值服务整体运营商无任何事实和法律依据。
该声明还强调,对于任何违规操作、利用“CMMB”运营名义进行不实宣传的单位和个人,中广传播将积极协助相关主管部门对此进行监管,并在必要时追究其法律责任。
“这是一家常年亏损的香港‘仙股’为了融资进行的虚假宣传,CMMB唯一的运营商是中广传播,我们也不会让有外资背景的公司进入CMMB的地方运营中。”9月17日,中广传播有关人士表示。
CMMB遭遇“李鬼”
H股上市公司中播控股于9月6日发布了一则公告,称以8161万元收购富学30%股权及德神30%股权,其中1535万元将以现金支付,剩余6626万元通过公司按每股0.125元的发行5.3亿股份支付。
按 照这家公司的公告,德神为国内顶尖的电影、电视、3D动画和媒体广告制作公司,曾制作多项国内获奖视频商业性节目,并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礼及闭 幕礼的导演和主要监制工作。而富学为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发展与改革研究中心及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共同创办,现今是中国唯一的CMMB频道增值服务整 体运营商,拥有辽宁省及云南省CMMB频道合作的运营权。
此外,中播控股还表示将成立全资附属的外商独资企业中播华夏,负责公司在国内CMMB移动电视多媒体的业务和发展。
对于中播控股的这则公告,中广传播方面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中广传播有关人士表示,“这家香港上市公司原名叫佳邦环球,今年4月才将名称改为中播控股,这与我们公司的名称很接近,其原来的主业是印刷电路板并且在苏州有一家工厂,但今年以来宣布将向移动电视媒体业务转型。”
本 报记者从中播控股的历史公告中发现,今年4月16日在改名为中播控股后,其曾公告称已经与数个海外市场正式接触,积极商讨开发如蒙古、印尼、非洲等发展中 国家的CMMB业务,预计将很快有成果;以及预计年底前将会完成洽谈中的收购和发展项目,并准备以股票和现金作为投资,尽量减低资金成本。
这 里提到的并购就是其此次对富学和德神的并购。对于富学,中国数字电视杂志主编包冉表示,“中播控股提到的广电总局发展与改革研究中心,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经 济研究所都是存在的,但都是级别很低的事业机构,其不可能成立这样的公司,而且中广传播居然都不知道这家公司的存在。”
广电总局科技司无线局有关人士也表示,“从来没有听说富学和德神这两家公司。”
中播控股方面还表示,将以迅速发展成为CMMB移动多媒体运营商和提供商为目标,现正与国内机构计划合作建造和营运辽宁、云南及其他省级CMMB互动多媒体频道,将拥有4万小时以上内容作为节目支持;同时,集团已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对此,中广传播在声明中指出,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的要求,其所属各省地方公司分别承担各省CMMB项目运营。除集团所属的地方公司之外,中广传播未授权任何其它公司从事CMMB项目的地方运营。
CMMB盈利难题
虽然中广传播此次公开与中播控股划清界限,但作为CMMB运营方,中广传播身上的运营压力没有丝毫减少。
消息人士告诉记者,“虽然与中国移动的TD进行了捆绑,中广传播也在各省成立了分公司和子公司的三级架构,但是到8月底中国市场CMMB的用户数量只有300多万户,离年内1000万户的目标依然相去甚远,更为重要的是其真正的收费用户只有3万多户。”
记 者了解到,中广传播到目前已经在国内建立了30多个分公司,而且通过向终端厂商提供补贴的方式来发展用户。按照中广传播总经理孙朝晖的说法,截至1月28 日,CMMB已在282个城市实现了网络覆盖,并将在3月31日之前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与此同时,CMMB计划2010年发展1000万用户,而未来5年 的目标是超过1亿用户。
而中广传播制定的推广计划是,给重点终端企业3年162元的资费补贴。此前公布的CMMB资费标准是12元/月,或者3年打包300元。而通过该补贴,用户收看CMMB手持电视的3年打包资费大幅降低。
而中国移动推广的CMMB手机电视业务在推广期也大多采取免费赠送或捆绑其他套餐的方式。
包冉表示,“CMMB现在已经成为广电的一个边缘化三网融合业务,其吸引力远不如宽带和IP电话等,而且其短期内无法盈利,而这次中播控股所谓的收购显然只是一个概念,因为海外投资者对于中国三网融合有着浓厚的兴趣。”
不过,根据中播控股之前的公告,其预计这次收购后,将逐渐由印刷线路板厂房的盈利模式,转向由移动电视多媒体与互联网服务结合盈利模式;新业务营运资金需求将小于制造业,初步预计第一年约3000万人民币,有助于整体公司毛利改善。
CMMB究竟能否盈利,从目前来看依然是个未知数,但是这却被一家香港仙股公司利用成为其融资的一大概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悖论。
|
||||||
呢期新股當旺, 個個都『目及』到實一實,要吸引到市場嘅眼球,梗係要搵啲過人之處,好似友邦(1299)就用三個「第一」同各路新股撼過,皆因佢哋除咗集資額係今年數一 數二咁大、又係同行老大之外,聘請投行助陣招股嘅數目係第一,又係第一間企業用粉紅表eIPO,仲分分鐘係新股之中俾大行出報告唱淡嘅時間上排第一! 友邦今次招股請咗11間投行助陣,比起之前農行(1288)嘅7間,仲要多4間,呢班投行嘅佣金都應該幾和味。 里昂質疑前景 佢 哋今次上市,雖然優先認購冇客戶份,但係班員工就可以參與,據聞佢哋可以率先透過用eIPO嘅方式自行認購,有別於以前要填張粉紅表,連埋支票交畀人事部 嘅做法。呢個方法要畀人事部搞完一輪確認後,先將資料交畀中央證券同埋收款銀行處理,因為程序咁複雜,所以往往要提前一日截飛。有咗呢個eIPO咁慳水慳 力嘅方法,班優先認購嘅員工唔使再提早截飛。消息話,太古(019)之前分拆太古地產上市,都打算用呢招,可惜佢哋招股要急煞車,所以畀友邦冷手執埋呢個 熱煎堆。 不過友邦公開發售都仲未開波,已經俾冇份負責做單刁嘅里昂唱淡,話想認購友邦嘅投資者,應該下限入飛,而且唔建議增持,對友邦嘅前景質疑,話佢哋市佔率跌緊。但華華認為都唔一定係壞事,近期新股熱辣辣,有啲新聞助吓興,話唔定可以殺出一條血路。 李華華 |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0/418602.html
谢瑞麟珠宝(国际)公司发言人昨天回应《第一财经日报》时表示,目前事件并没有新进展,同时强调,有关事件属于谢瑞麟私人事件,与上市公司本身无关。
这是香港珠宝大亨谢瑞麟首次公开与儿子的家族矛盾,而发布此公告的是现行公司主席、谢达峰的妻子邱安仪女士。
为降低有关事件对于公司股价的影响,邱安仪特别解释,根据传讯令状的内容,“董事相信该事宜对本公司而言并不构成对股价有重大影响之发展”。她强调,谢瑞麟公司或其任何董事并没有被列为此次诉讼的任何一方。
邱安仪同时表示,如果事情有任何重大发展,将会在适当的时候另行刊发公告作出披露。从公告前后的股价表现来看,在邱安仪公布事件前日(10月4 日),该公司股价出现了近6%的跌幅,而在公告当天,股价则微跌2.4%,随后连续两天上扬,截至昨天收盘,该股报收7.14港元,显示投资者对该事件并 不敏感。
邱安仪没有解释谢瑞麟此次向谢达峰讨要股权,是否是为了重掌公司大权以及此事情会否影响到管理层的变动。“董事目前相信该事宜并不会对本公司日常业务有重大不利影响。”她在公告里说。
谢瑞麟早在2005年被香港廉政公署调查,他与其子谢达峰等5名管理层均被指控向香港的旅行社及导游提供近1.7亿港元非法回佣,并涉及逃税 2000多万港元,经两年的调查,在2008年4月,谢瑞麟父子被判罪名成立,入狱3年至5年。在谢氏父子被定罪后,谢达峰的妻子邱安仪接任了家族的生 意。谢瑞麟在去年底,由于其在狱中表现良好,因此获得假释。
此次谢瑞麟向其儿子讨要股权,被外界视为是其准备回归商界的一个重要步骤。不过谢瑞麟公司的发言人表示,对于市场这种看法不予评论。
据香港媒体披露,谢瑞麟之子谢达峰目前持有的股份是他当年破产时儿子经瑞士银行辗转购入,实际上他和儿子在2000年和2004年有协定,谢达峰只是代他以信托形式持有股份,但是后来后者却违反信托责任,因此谢瑞麟决定要向儿子讨回股权。
记者查阅港交所披露的谢瑞麟公司股权情况,谢达峰与其妻邱安仪目前共持有1.5亿股股份,占公司股权的73.1%。以谢瑞麟珠宝昨日收市价7.14港元计,有关股份市值约10.92亿港元。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15/1NMDAwMDIwMTE1NA.html
10月14日,民营造船企业熔盛重工在香港交易所接受上市聆讯。据接近交易的人士向本报透露,“按照港交所的一般上市流程,熔盛重工将在11月中下旬正式挂牌。”
以手持造船订单量计,熔盛重工目前排名世界第五、中国第一位。
熔盛重工的实际控制人是现年38岁的富豪张志熔,张还担任香港上市公司恒盛地产(00845.HK)的董事局主席。
在上海以地产起家的张志熔,于2005年回家乡江苏如皋投资创办熔盛重工。张从上海的国有造船厂挖来一批高管共同创业,其中包括现任熔盛重工总裁陈强。
江浙一带的大型民营造船企业,多由国有或集体企业改制而来,而熔盛重工白手起家,没有任何历史积累,对资金的需求量尤为庞大。
熔盛重工曾计划在2008年上市筹资,但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整个航运造船业急转直下,熔盛重工的上市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
2007年10月,为筹备上市,张志熔还在境外设立了“熔盛重工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将来上市的主体,并进行了一轮私募融资。
包括高盛、D.E.SHAW和新天域资本在内的5家投资机构,以2.5亿美元获得熔盛重工20%的股权。
熔盛重工总裁陈强在今年初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根据双方协议,熔盛重工已于2010年初赎回了这部分股权。至于具体原因,业界推测为“对赌协议到期执行”。
2010年上半年,造船业陷入低谷,熔盛重工曾曝出资金链紧张的传闻,上市融资显得尤为迫切。而从下半年起,造船市场略有回暖,熔盛重工收获大批新船订单,同时获得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输血。
今年8-9月,熔盛重工高调宣布,获得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银行各500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与此同时,其香港上市计划也时机成熟。
据上述接近交易的人士介绍,熔盛重工此次IPO计划募资超过15亿美元。摩根大通、德银、摩根士丹利、建银国际及中银国际5家投行,将担任本次交易的保荐人和承销商。记者就上述信息向熔盛重工求证时,对方未予置评。
至于上市的资产部分,“将包括熔盛重工现有的四大业务板块”,即船舶制造、海洋工程、动力工程和工程机械。
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两大业务板块,均位于江苏省如皋市的熔盛造船基地;而动力工程和工程机械板块,是指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由熔盛重工控股的熔安动力机械有限公司和振宇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191523&time=2010-10-23&cl=115&page=all
美国国际集团(AIG)旗下的友邦保险(01299.HK,下称AIA),年内三度冲击香港IPO,在10月底终于获得成功。
10月22日,AIA以19.68港元的价格区间高端定价,并多发售11.7亿股份,以178亿美元的集资额,打破农业银行(01288.HK/601288.SH)在香港创下的集资纪录,荣膺今年港交所“集资王”。
本次AIA上市出售的全部为母公司AIG所持有的旧股,旨在减持套现,偿还美国政府给予AIG的天量救援资金。9、10两月,IPO冲刺期间,AIA仍不断向各类投资机构伸出橄榄枝。
但是,在招股新闻发布会上大讲“中国故事”的AIA,并未获得来自中国的基石投资者加盟。
接近交易的人士向本刊记者表示,AIA上市聆讯前后,机构对于后市判断各有不同,因循对后市的判断作出投资决策。
AIA香港招股如火如荼,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再启,最终成就了AIA的香港IPO。
从9月至今,已经有25单新股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美国继续量化宽松,令大量资金释放而出,找寻投资机会。
“现在,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度增加了。”摩根大通亚洲投行副主席兼中国投行首席执行官方方说。
上限定价
香港时间10月22日清晨,AIA的定价会议结束,IPO价格最终定在价格区间的上限。相当于2011年内涵价值1.18倍数。
这令友邦保险的整体估值达到约306亿美元,超过了较早前保诚原计划全面收购友邦付出的303.8亿美元代价。
此次AIA在全球发售58.57亿股份,均为AIG持有“老股”,约占公司已发行股本48.6%。其中公开发售部分占10%,国际配售部分占90%。发售价介于每股18.38港元至19.68港元。
除15%的超额配售权外,还有最多20%的发售量调整权,即是承销商可以根据“销情”增加发售股份数目,因此AIA此次全球最多发售80.8亿股股份。
根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不计及发售量调整权和超额配售权,AIA国际配售部分,超额认购7倍。在强大订单的支持下,此次IPO不仅在上限定 价,还行使发行量调整权。本次全球发售之后,在不行使超额配售权的情形下,AIG持股量为41.7%,倘若全部行使超额配售权,AIG的持股量将为 32.9%,仍然维持大股东身份。
AIA将于10月29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其命运归宿终见分晓。此前,AIG三番四次出售友邦,但整个过程并不顺遂,其关键在于外界估值意见不一。
本次IPO的定价区间选取颇有深意。AIA整体估值在285.6亿至305.8亿美元之间。上限略超过保诚对AIA最后一轮304亿美元的报价。之前也有中资财团向本刊记者透露,曾以接近整体估值下限的价格,竞购AIA三成股权,但最终遭拒。
承销商摩根士丹利的推荐报告指出,AIA保险合理估值则为340亿至370亿美元,相当于2011年内涵价值倍数(P/EV)1.3倍至1.4倍。新业务价值倍数为10倍-13倍。
美银美林报告则说,该行认为AIA的合理估值为295亿至389亿美元,相当于公司2011年内涵价值倍数的1.14倍至1.51倍。
事实上,由于AIA是区域性的保险商,目前在亚洲上市的保险公司大都深耕一到两个市场,因此较难拿友邦保险与其他保险商估值作比较。
在亚洲区内,内涵价值倍数较高的无疑是中资保险公司。根据美银美林的估算,中国人寿(02628.HK)2011年预期内涵价值倍数是2.1 倍,平安(02318.HK)为2.3倍。内地保险公司高估值,无可厚非,主要是基于市场增长前景。而区内成熟市场如台湾中国人寿(02823.TW)内 涵价值倍数是0.7倍,韩国的三星人寿(032830.KS)为1倍。
与欧洲平均约0.8倍内涵价值倍数的保险商相比,AIA的估值略高,然而像欧洲或美国某些全球性的保险商,其亚洲业务占比并不高,譬如ING公司,只有14%的保费收入来自亚太。
由于AIA覆盖亚太的成熟和新兴市场,新业务增长预计将更快,估值也应高于欧美同辈,但低于纯粹新兴市场的保险商。
研富资产管理(RCM)亚太区行政总裁康礼贤指出:“由于AIA集资额之巨,其发行无疑是对市场一次检验。AIA也希望上市之后价格仍有支撑,让投资者有钱可赚,是合理的策略。”
但也有中资券商分析师表示,作为一家区域性的保险公司,要看透AIA的保险业务非常艰难。
“特别是在目前汇率剧烈波动的背景下,AIA在不同区域的销售和利润数字都需要折算成单一货币再制作财务报表,这里面就有非常大的变数。”上述分析师说。
中资缺席基石投资者
此次AIA上市,总共引入七家基石投资者中,包括香港富豪郑裕彤、吴光正以及国浩集团、科威特投资局等,总共认购价值19.2亿美元的股份。而 国浩执行董事丁伟铨10月22日公开表示,集团认为AIA业务基础良好,估值合理,具有中长线投资机制,未来不排除进一步增持。
尽管在上市的记者会上,AIA首席执行官杜嘉祺(Mark Tucker)花了不少篇幅来讲述“中国故事”,不过AIA的招股书披露的基石投资者中,却没有内地机构的身影。
接近交易的人士向本刊记者表示,“可能是因为时间窗口,AIA上市聆讯前后,对于后市判断,各机构有不同。”AIA是在9月初递交上市申请,而当时的市场并未确定股市进入上升通道,难免令投资者产生忧虑。
也有内地一保险公司负责投资的人士表示,毕竟对AIA了解有限,与以往认购H股IPO有所不同。
而且,最重要的是,基石投资者有长达六个月的锁定期,在目前的市况下,不明朗因素还很多,“这种大盘股最受市场波动影响”。
虽然没有内地的基石投资者,但是仍然不乏内地投资者对AIA青眼有加,业内同行也纷纷“撑台”。
接近交易的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包括中投、人保财险、泰康人寿、南方基金等都有认购AIA的股份,“下单大约在2亿-3亿美元”。而平安相关人士也表示,有意认购AIA股份。
根据AIA的招股书,集团截至2009年11月30日财政年度,总加权保费收入为116.32亿美元,公司净利润为17.54亿美元。截至今年5月31日的总资产为957.38亿美元。
AIA早于1992年进入中国市场,是惟一获发全资牌照的外资寿险公司。目前在内地“两省”(广东、江苏)“三市”(上海、北京、深圳)经营业 务。目前AIA最重要的市场仍是香港,截至今年上半年的统计资料显示,香港业务贡献了友邦保险内含价值的39%,内地仅占8%。根据中国保监会的资 料,AIA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从2004年的1.51%,下降至今年前八个月的0.69%。AIA若想在中国市场重振声势,就不得不出奇兵。
今年9月9日,也就是在递交香港上市申请之后的一周,AIA与工商银行签订长期策略合作伙伴协议。根据该协议,双方计划在中国共同开发银行保险业务。
此次AIA承销团规模堪比农行上市,共有11家承销商,其中包括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花旗、高盛、摩根大通、巴克莱、工银国际、瑞信、美林、瑞银和马来西亚的CIMB。中资投行中,只有工银国际位列其中。
而工银国际的屏雀中选,也与AIA与工行新签订的银保合作不无关系。
集资掀热潮
AIG曾有过三轮出售AIA方案。首先是AIG计划出售AIA49%股权,但是,因未出让控股权,未获得投资人积极响应。
之后,AIA曾准备今年年初在香港上市。就在上市前夕,AIG突然宣布,AIA获得了英国保诚全面收购要约,这令AIA上市计划受阻,但是因为交易价格分歧,双方并未达成一致意见。
从今年7月开始,AIG重整出售AIA的思路,制定了上市前私募与上市并行的计划,即30%的股权用于私募,30%的股权公开发售。
郭广昌、胡祖六和私募股权基金集团PAG的董事长单伟建,分别牵头的三家投资团对AIA的30%股权提交了报价。但由于价格等因素,又未能成事。
而今年9月展开新一轮的IPO,AIA将IPO的规模,由之前计划公开发售的30%的股份,扩大至目前的48.6%。
与今年年初的IPO计划不同,目前留给AIG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11月美国中期选举迫近,AIG欠下美国政府1800亿美元债务,其中包括对美联储的360亿美元欠款,AIG急需变卖资产还债。
另外,AIA香港上市筹备工作是基于截至2010年上半年的业绩。到今年11月,这些业绩将成明日黄花,必须重新制作相关上市文档。
目前看来,AIA本轮上市“诸事顺利”,这得益于各国央行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支持。进入9月,香港资本市场异常活跃,新股和配售活动接连不断。
“我们有一天诞下‘三胞胎’,要同时给三个项目定价。”摩根大通亚洲投行副主席兼中国投行首席执行官方方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方方说,最近一波香港集资热潮,一方面是美国继续量化宽松,迫使大量资金释放,出来找寻投资机会,“现在,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度增加了。”而欧 洲主权信用危机基本稳定,市场认为不会出现新的危机。在中国方面,8月份市场都认为中国增长率见底,“这些因素都利好新股市场”。
而摩根士丹利中国策略师娄刚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本市场仍会有相对较高的活跃程度。
娄刚从美国路演回来,他说,在与美国投资者的交谈中发现,尽管投资者认为美国继续量化宽松(QE2)无异于“饮鸩止渴”,但是投资者在现阶段都可以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先解近渴”再说。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0/579864.html
然而此举并未令香港的楼市交易趋于平淡。
香港中原地产给《第一财经日报》发来上周末的香港十大屋苑(相当于内地小区)记录显示,仅该公司在上周末便录得了超过100宗的房地产交易。
中原地产住宅部董事总经理陈永杰表示,一个周末超过100宗的交易仍然是历史较高水平。
显然,在全球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通过暂停房产投资移民的办法来抑制楼市过热,有杯水车薪之嫌。
新政难遏买房热
“我们公司接待的客户他们普遍不乐意看到这项新政策,很多申请者的小孩要来这边读书,这就不得不多拿出好多钱来买房子,无形中投资就更多了。”捷达投资移民拓展部经理方国麟对本报记者表示。
2003年香港推出投资移民计划至今,人民币对港元已持续升值约20%,而投资移民的门槛却一直维持在650万港元,此次上调至1000万港元,门槛一下子提高了53.8%。
暂停房地产投资移民,被认为是此次新政最具杀伤力的部分。
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曾荫权在10月13日下午的记者会上曾表示,暂停房地产投资移民是因为特区政府注意到,在投资移民计划中选择投资房地产的比例逾五成,虽然占整体外来人口来港买楼的比率不高,但或对港人心理影响较大。
而据香港入境处公布的资料,截至2010年9月30日,香港共吸纳投资资产约590亿港元,其中约190亿用于投资房产,占到总投资额的33%左右。而2009年内地投资移民者在港购买的住宅总值为52.56亿港元。
中原移民顾问公司总经理许大卫认为,投资移民是一种刚性需求,内地人士即使不能直接置业移民,也会通过其他渠道买房,所以这项政策对抑制香港的楼价其实没有太大作用。
“现在政府调高了标准变成了1000万港元,意味着申请来港的客户他们的经济实力就更强了,那么他们需要买房子完全可以直接买。”许大卫说。
特区政府发言人早前也曾经表示,投资门槛每3年评估一次,此次暂停将房地产列入获许投资资产类别的安排,也会在下次重估,所以3年以后又允许买楼也说不定。
移民数量短期将大降
香港收紧投资移民口子必然会对中介机构的业务产生冲击。
“短期内申请数量会下降一半左右,因为市场对新政策通常需要一定时间去消化, 而且早前一些人听到政策要变化的风声已经提早开始申请,所以二、三季度接到的申请比较多。”许大卫表示。
许大卫透露,中原接到的投资移民申请在今年二、三季度每月都达到1500宗左右,而到了10月份预计会下降到700宗左右,但是到了11、12月份会回升到八九百宗,今后可能稳定在1000宗左右。
“由于调高了申请标准到1000万港元,所以部分人可能丧失申请资格,所以很难回到1500宗左右的水平。”许大卫表示,“但是由于投资移民中大部分人都是刚性需求,这种需求的稳定性在长期会慢慢体现出来。”
而捷达移民拓展部经理方国麟也估计,公司半年之内收到的申请数量会下降30%左右。
不过美联物业首席分析师刘嘉辉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新政策不会使内地赴港投资移民的人数大幅减少。“不能买房子还可以买其他的,比如股票和债券,如果真是抱着要炒楼的心态做投资移民,完全可以直接买而不用通过移民这个渠道。”
方国麟也证实,公司接待的客户里大多数还是喜欢买股票。“从过往经验看,在我们这里办理移民的,有70%左右的人把钱拿来买股票,10%左右的人买基金,剩下20%的人投资房地产。”方国麟表示。
本地券商摩拳擦掌
许大卫认为投资移民的资金和内地的热钱没有太大关系:“投资移民的资金和热钱基本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渠道。热钱都是来投机的,赚到利就走,但投资移民的钱要在香港留满7年,所以热钱是不会通过投资移民这条路来香港的。”
据特区政府的规定,移民申请人投资在香港的资产本金必须持续7年的时间,在这7年内,申请人虽然可以提取本金产生的现金股息收入或利息收入,但是不可以收回本金。
睿智金融基金经理张承良则认为,其实这项政策对于中国概念股更有利,从广义上说对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股票都是有好处的。
“现在很多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也同时在A股上市,所以内地的投资者很多都很熟悉这些公司的背景,而且很多H股便宜过A股,所以他们更愿意买股票。”张承良认为。
其实新政一出,市场已经对此作出了积极反应,一些券商股应势而升。
应和着股价的涨幅,各证券商也暗自行动起来,力图抓住投资移民这块肥肉。有消息称英皇证券计划倍增人手;辉立证券则正在为千万富翁们度身打造类似私人银行的理财服务;大福密谋扩充其产品;而标准人寿也计划加快研推保险产品的步伐。
“政策现在才刚刚开始,看不出什么大的影响。因为特区政府要批一个申请移民的文件通常需要半年,很多人由于不确定自己的申请会不会得到批准,通常都是在批下来以后才愿意开始投资,所以这个政策对投资的影响要等到三个月到半年后才能看到。”方国麟表示。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102/2036926.shtml'
每经记者 蔡木子 发自深圳
11月1日,国内第三大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雅士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01230,HK)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据悉,雅士利以接近中间价4.2港元定价,集资27亿港元,昨日开市报3.7港元。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雅士利计划发行6.44亿股,其中90%为国际配售,有15%超额配售权。
据悉,所募集资金中四分之一(5.77亿港元)预期主要用于扩大婴幼儿配方奶粉及营养食品的产能,包括投资2.89亿港元在广东省潮州兴建新生产厂房、 投资2.31亿港元复建河南省郑州的生产厂房、投资5800万港元对广东省潮州现有的生产设施进行升级;另外四分之一所募资金将用作收购从事原奶及原料奶 粉生产的综合乳制品公司,以及在海外建立垂直整合的生产设施;另外四分之一资金将用作以后三年在主要电视、网络及流行育婴论坛网站,以及主要杂志、报纸及 其他印刷媒体的广告活动;余下资金将投入到研发、产品推广和一般运营上。研发包括用约1.5亿港元在广东省汕头市建立新的食品研究院、采购尖端技术及实验 室设备、聘请专业工程师、营养师专家及研究人员、以及资助中国主要的大学、生物科技公司及知名的第三方研究所的研究计划等。
雅士利旗下拥有雅 士利及施恩两个主要品牌。AC尼尔森数据显示,2009年雅士利占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第三大市场份额,约7.6%左右。欧睿国际的资料显示,2005年至 2009年,雅士利的销售额由约17.8亿美元增长至43.5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5.1%。上市文件显示,雅士利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婴幼儿配方奶粉 产品,占年度总收入的75%以上,其他收入包括营养食品等。
11月1日,雅士利开盘报3.7港元,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国内乳企已经从三聚氰胺事件中得到了教训并开始注重质量安全。最近国内乳品企业纷纷寻求上市是中国乳业重新开始快速发展的信号。上市有望进一步推动雅士利的发展。”
雅士利总裁张利钿表示:“雅士利的国际化一直是我的梦想。”2009年8月,雅士利与美国凯雷投资集团、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结为战略伙伴关系。 2010年8月,雅士利组建了食品质量安全委员会,委员由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国内的6名代表担任。同时雅士利表示,今后将加大高端产品和产品线的营 销与促销力度。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0/11/blog-post_08.html
說香港人「仇富」,其實相當冤枉!不知從何時開始,香港人無端被人標籤為仇富。香港人從來都沒有仇恨有錢人,香港人仇恨的,其實是「奸商」。
有人認為香港社會「仇富情況」日漸嚴重,到底是未搞清楚,還是故意將港人標籤為「仇富」,企圖轉移社會視線以淡化「仇商」的情緒?
「仇 商」情緒其實很早之前已經蘊釀,例如早年各大小超級市場為了擴大市場份額,紛紛以低價搶客,趕絕了米鋪和糧油雜貨鋪,其中公共屋村的小商鋪影響最甚。好 了,市場份額差不多壟斷後,各大集團的超市又將其店鋪升級,連街市也納入其中,變身成真正的「超級市場」,鮮魚鮮肉鮮雞菜蔬一應具全,從前在街市擺檔的小 商販唯有結業,或者索性到超市打工賣菜。
本來呢,幫大公司打工賣菜也不算差,可是大集團為了「股東利益」,紛紛將員工變成自僱或者索性將其工作外判。清潔工看更等的基層職位就更慘,工資有減無加,工時卻有加無減,基層市民早以怨聲載道,不過沒有人肯真心為他們發聲,去為他們爭取甚麼罷了。
基 層市民如是,中產市民也一樣,他們用了畢生積蓄去買樓自住,為的只是有個安樂窩可以安居樂業。本來發展商買地起樓賺錢是天經地義,可是,又是為了「股東利 益」而不斷興建發水樓。發水比例由從前的0%到現在的30%,而且還要處處賺到盡,建築用料手工差不在話下,單位到處都有柱位及橫樑,想買件傢俬剛好擺放 在內也很難,難怪現在為客人度身訂做傢俬的公司成行成市了,而賣現貨的傢俬店則來來去去那幾家在掙扎求存。
發水高用料差也算了,都只是一次過被搵笨,但連選擇屋苑的管理公司、互聯網供應商、電話線供應商、電器維修供應商等等,發展商也要插一手,叫中產市民如何順氣?
近日又有企業在加時薪的同時卻又在計算工資時掦除吃飯時間,人工好像加了,但實際比以前更少,將「仇奸商」的情緒進一步升溫。
政府籌辦「關愛基金」能對「仇商」的情況起作用嗎?如果用錢可以解決的就根本不是問題了。問題徵結在那裡也未知,要化解仇商情緒?講笑吧!
2010-11-10 AD
|
||||||
前滙豐中國大班兼民生銀行 (1988)前行長王浵世自從退休後就積極寫書,同大家分享吓佢喺大陸發展嘅經驗,話晒喺大陸做咗咁耐哨兵,唔多唔少都會知道新一代大陸人究竟點睇香港人,佢除咗出書之外,噚日就上咗總商會同商界分享。 人質事件改觀 聽小王講(王總自己話退休之後唔係叫王總,所以華華都改一改對王總嘅稱呼),原來喺大陸人心目中,香港人都有唔少缺點,包括講嘢成日「唔中唔英」扮晒嘢;仲有呀,原來大陸人眼中嘅香港人係無「吉士」(膽量),做嘢有方法無辦法,聽到華華自信心低落呀。 不過,早幾個月前菲律賓人質事件之後,8萬人喺周日上街悼念死難者,就令大陸人對香港人改觀,小王話,上街當日佢唔喺香港,佢有個大陸朋友知道8萬人上街之後走去問佢:「你哋上街係咪有津貼o架?」小王話,當然大家都知答案啦,但係咁樣同時證明香港人係有團結嘅力量。 小王仲話:「嗰時我簡直想衝出街用唔鹹唔淡嘅普通話大嗌『鍋斯生果忍』(我是香港人)。」呢個時候,主持人就問小王:「咁有冇時候,你唔想做香港人?」小王即刻話:「無!我覺得香港人好威猛!」全場即刻鼓掌!小王就補充句:「掌聲係畀香港人嘅!」 李華華 |
||||||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3/wMMDAwMDIwODkwMQ.html
赴港上市:抵制吉林油田收购
在东北,围绕吉林油田而日益壮大的民营石油企业中,从来就不缺少创富奇迹。
12月1日,国内最主要的上游开采石油企业之一、吉林省最大的石油民企MI能源公司(以下简称“MI能源”)在香港公开招股。
据初步招股文件所述,MI能源计划发行6.62亿股,其中2.21亿为旧股,90%国际配售,10%公开发售。招股价介于每股1.7港元至2.16港元,募集资金最多可达14.3亿港元。
同时,招股说明书还披露,集资所得款项中约55%将用于收购及参与合作项目,其中包括与中石化母公司旗下中原石油勘探局的合作,另外公司还将斥资2.26亿元,收购澳大利亚环球石油公司在合作油田产品分成合同中剩余的一成权益。
MI能源计划于12月1日至6日中午12时接受公开认购,拟12月14日主板挂牌,保荐人为摩根大通。
平素鲜为曝光的MI能源成立于2001年,注册地点在有着全球避税天堂之称的开曼群岛,公司总部实在北京。其创始人张瑞霖早年供职于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内,这位曾经的采油工便将自己的名字打上了上百亿的财富标签。
一位接近MI能源的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如今MI能源年产油量已接近百万吨,而去年整个吉林油田的年产量也不过700余万吨。目前,依附于吉林油田注册在案的民营石油企业共有41家,MI能源一个企业的年产量就几乎占据了吉林油田年产量的七分之一。
本报记者了解到,随着MI能源的逐步壮大,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曾一度想将其收回,但经评估,MI能源的总资产已经超乎了吉林油田的收购能力,
“MI抓紧时间上市是为了抵制吉林油田的收购压力。”上述业内人士一语道破。
暗藏风险:折戟纽交所
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份,MI能源就向美国证监会递交了公开招股的申请书,文件显示,MI能源计划以“MIE”为股票代码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美银—美林和摩根大通担任公开招股的主承销商,预计融资将达2.88亿美元。
针对公司早前在美国筹备上市搁浅一事,12月1日,MI能源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高级副总裁麦雅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美国路演期间,因受希腊债务危机影响,当地股市波动,所以搁置计划。
同时,麦雅伦还指出,香港市场相对较健康,而且公司符合《上市规则》第18章的规定,香港投资者对内地经济也有较深入的认识,故选择来港上市。
本报记者调查得知,MI能源董事长张瑞霖有一名姻亲担任公司高管,而MI能源逾64%的股权都由两人及他们所控制的远东能源公司持有。
张瑞霖曾从MI能源获得数笔无担保的无息贷款,用于个人和远东能源公司投资。而MI能源也曾将价值数百万元的生意交给张瑞霖妻子与妻舅控股的一家公司。
同时,私募股权公司TPG Star Energy也持有MI近18%股份,在MI赴美路演期间,持股不到一年的TPG便迅速出售部分股权,这无疑让投资者对MI的上市之旅忧心忡忡。
“大股东的影响很明显,尤其是TPG的快速转手,这让投资者很担忧。”某证券公司分析师说。
此外,MI高度依赖中石油的单一业务关系,也是促使其无缘纽交所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报记者了解到,以外资身份涉足国内石油上游开采领域的MI能源与中石油签订的合同中规定,勘探和开发新油田的风险由MI独自承担,土地、许可证以及出口权等事项也都取决于公司与中石油的关系,而油田区块采购、安装和建造的所有设施最终将归中石油所有。
中石油吉林油田对外合作部一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中石油的规定,民营企业承包吉林油田的“低品位”油田区块,必须以外资身份签订合同。
“合同期为20年,期限一到,中石油就有权将区块收回。”上述人士说。
隐秘大鳄:“画饼”未来战略
如今已是香港公民的张瑞霖极少踏及故里,对于他一手缔造的MI能源公司,当地人也是只闻其名,却少知细节。
一名与其有过照面的人告诉记者,张瑞霖为人低调,少言寡语,“以前石油商会开会,他总是安静地坐在后面,很不起眼。”而这也还是几年前的印象。
在吉林油田所划分的油田区块中,MI拥有大安、莫里青、庙3和胜利油田的“义64”等四个大型区块。仅大安区块,经国家矿产委员会油气专委会审查批准的探明储量就高达1亿多吨,这片蕴藏财富的肥硕区域也是MI能源公司如今重拳出击的开采之地。
1997年,急于海外上市的中石油为减小包袱,降低勘探和开采成本,将旗下13个“低品位油田”区块实行海外招标,吉林油田以大安、庙3、莫里青为代表的5个区块便包括在内。
1997年12月至1998年9月,中石油与海外合作方澳大利亚环球石油公司先后签订了吉林省大安、庙3、莫里青等三份油田开发和生产 合同。合作期内,澳大利亚环球石油公司因在当地地质情况及投资环境的束缚下难以施展拳脚并萌生退意。随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微生物公司高调介入,一举 拿下了澳大利亚环球石油公司在大安、庙3、莫里青石油合同中的90%权益。8个月后,MI能源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号称美国微生物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微生物公司将其在大安、莫里青、庙3等石油合同中的全部权益转让给了MI能源公司。
拿下大安、庙3、莫里青等石油区块后,张瑞霖却并没有大刀阔斧地投入开采,而是将其闲置一方整整四年。
转机出现在2005年,萎靡一时的国际油价顿然飙升,在高油价的刺激下,张瑞霖开始以大安、莫里青两块储量丰富的油田为支点,疯狂掘金。在大安区块,产量最高的油井每日高达20余吨,而吉林油田的绝大部分油井日产量也不过1.5万吨左右。
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吉林油田周边的绝大部分小油田陷入谷底,唯独MI风平浪静,产销两旺。
“吉林油田年年亏损,这也是想收购MI的主要原因。”已经被划分至大庆油田的原吉林油田某探勘公司一名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
眼下,为了抵制吉林油田的收购压力,MI能源还在寻找新的油田合作开发商,本报记者独家获悉,MI能源正与陕西延长石油就合作开发油田区块进行磋商。记者致电延长石油内部人士,对方对此给予了确认,但没有透露具体细节。
“上市一年后,公司在海外并购方面必定会有新的进展。”MI能源高级副总裁寿铉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