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應該到中國找份工作」——專訪搞垮巴林銀行的「魔鬼交易員」尼克·利森 東方愚

http://ibengua.blogbus.com/logs/124003427.html

 

■「其實巴林銀行遲早會倒閉,所有人都被授予很大的自主權以求生財之道,而規章制度和風險管理卻一塌糊塗,我開設非法賬戶,以及隨後的阪神大地震只是誘因而已。」

 

■「有一次我在英國的一場演講中,主持人介紹我時發生口誤:『有請混蛋尼克·利森』。我並不介意,知道自己發生多大改變的只有自己。」

 

■「任何違背國家法規和金融規則的行為都應受到懲罰。在這方面,不應該對國有企業網開一面。」

□南方週末記者 張華  連線愛爾蘭 發自廣州  http://www.infzm.com/content/58475


「魔鬼交易員」尼克·利森

 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成為年輕人尼克·利森(NickLeeson,簡稱尼克)搞垮巴林銀行的導火索;十六年後,有人開始擔憂又一次大地震會不會讓新的尼克.利森浮出水面。

而尼克,曾經的「魔鬼交易員」、著名的「金融流氓」,「剽悍」的人生因為那樁轟動全球的醜聞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如果沒有1995年的日本大地 震,」尼克在電話那頭沉思了一下,然後對南方週末記者描繪了一個想像中的場面———「現在的我應該是投資銀行的高層,每天作出重大決策,儘量規避風險,並 且嚴格自律。」

今年44歲的尼克在有些禿頂,他曾是全球金融市場上的焦點人物之一———他28歲時一手搞垮了有230多年歷史的歐洲老牌商業投資銀行巴林銀行 (BaringsBank)。他因此臭名昭著,被稱為「金融流氓」,並鋃鐺入獄,先是在德國監獄服刑9個月(因為事件敗露後他曾逃往德國),然後轉到新加 坡監獄繼續服刑3年7個月。

儘管尼克出獄後完成的《我是如何搞垮巴林銀行的》(RogueTrader)一書被拍成電影《魔鬼交易員》後廣為人知,但他在監獄服刑過程中曾嘗試 自殺、身患癌症、與妻子離婚等連環畫式的個人遭遇,卻鮮有人知曉。而他出獄之後,用他一位朋友的話來說,「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他甚至去攻讀了一個心理學 學位。

尼克曾在愛爾蘭一家足球俱樂部任CEO,今年1月辭任。他現在穿梭於世界各地,像「巴菲特午餐會」一樣,參加一些商務晚宴並發表演講,其主要談論的話題是金融風險管理。這些活動也是他的主要收入來源。

2011年4月,他多次接受南方週末記者的連線及郵件專訪,深入談及他被改變的人生。

 

「我不是麥道夫」

今年3月中旬,美國《華爾街日報》一位記者在博客上寫了一篇文章,標題是《日本地震:新的尼克·利森正在潛伏?》。這位記者在文章中稱,「雖然歷史不可能再以同樣的方式上演,但是在災難當中,總會誕生一批瘋狂的金融賭徒。」

「任何巨大的市場波動中都有可能使一些非法交易員們浮出水面,」當南方週末記者問及尼克對上述文章的看法時,他這樣回答,「我當年隱瞞交易的第一 天,就非常害怕會在24小時內被逮捕,可我的貪婪使我上癮,我一邊繼續非法交易,一邊生怕敲門聲響起甚至幻覺中有人來敲門,奇怪的是你忍耐了幾週後放鬆了 警惕,逮捕令卻在接下來的一個關鍵日期或事件中姍姍來遲。」儘管時間過去了16年,但尼克回想起1995年的經歷時仍心有餘悸。

他是一個英國泥瓦匠的兒子,母親在他20歲時去世;他從沒讀過大學,但這並不影響他事業上的一帆風順,他22歲進入巴林銀行,25歲(1992年) 即被巴林銀行派往新加坡分支機構任總裁。「我感覺我站到了『人生階梯』的高處。」尼克說。新加坡國際貨幣期貨交易所(SIMEX)之前的交易是每天兩千多 筆,而在巴林銀行等幾家巨頭的到來之後,每天的成交量暴漲了近十倍。彼時的交易系統顯然無法和如今相比,死機是家常便飯。

彼時尼克手下一位女交易員有一天在交易中出了個小錯,他並沒有向巴林銀行總部匯報,而是私自新開了一個名為「88888」的非法賬戶用以掩蓋事實 ———亞洲文化中「8」是個非常吉利的數字,尼克顯然也受此影響。「我想我不是一個愛說謊的人,」尼克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實際上查出來這個賬戶太容易 了,一個小學生都可以做到,但前提是———有人來查。」到1993年5月的時候,這一賬戶除為他填掉2500萬美元的損失外,還淨賺25萬英鎊。

按說此時尼克完全有理由關掉它了,但他沒有這樣做,由於彼時日本政府多次實施經濟刺激措施,甚至公開宣告日本經濟已經「走出谷底」,尼克於1994 年大量買進日經225指數期貨合約和看漲期權,同時又在對日本債券和短期利率期貨市場進行價值約200億美元的空頭交易。可是,這個聰明絕頂的傢伙遇到了 無法預料的事件———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爆發7.3級大地震,尼克手中的金融衍生品的價值走勢與他之前的預計完全相反。2月27日,尼克 「88888」賬戶上累計損失超過8.6億英鎊,巴林銀行最終申請破產,後以1英鎊的象徵性價格賣給了荷蘭國際集團(ING)。

「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後,我並沒有像《華爾街日報》記者一樣想起來當年自己的經歷,」尼克說,「其實巴林銀行遲早會倒閉,所有人都被授予很大的自主權以求生財之道,而規章制度和風險管理卻一塌糊塗,我開設非法賬戶,以及隨後的阪神大地震只是誘因而已。」

可尼克對金融業的迷戀仍是深入骨髓。在他入獄後很長一段時間,他還幻想過,如果巴林銀行的「底子」厚一些的話,就算查出了他的非法賬戶和巨額虧損,也許還會給他一次機會,而不是申請破產。「我現在再也不做這樣的夢了,人不能沒有底線。」

尼克後來在讀心理學學位時的2001年,英國心理學家伊凡·泰里爾(IvanTyrrell)對他說,「說不定再過十年,巴林銀行的倒閉只會被看作 是歷史事件,而不是金融醜聞。」當時尼克駁斥了伊凡這一說法:「醜聞就是醜聞。但我必須改頭換面,哪怕教科書上給我的標籤可能永遠是『金融流氓』。」

尼克到現在仍持這一觀點。他對南方週末記者稱,現在一些商務晚宴中會碰到巴林銀行的前職員,他會坦誠地說當年自己犯下大錯。「有一次我在英國的一場演講中,主持人介紹我時發生口誤:『有請混蛋尼克·利森』。我並不介意,知道自己發生多大改變的只有自己。」

不過,尼克並不樂意將他和3年前被查處的因操作「龐氏騙局」詐騙金額超過600億美元的納斯達克前主席麥道夫相提並論。「麥道夫的金融詐騙案是徹頭徹尾的欺詐行為。」他說。

  

監獄是個「好老師」

電影《魔鬼交易員》中有一個場景,「尼克」被捕前在法蘭克福機場,仍是一副不可一世的表情與手勢。「這個情節純屬虛構,」尼克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我怎麼可能有那麼堅強。當年那個非法賬戶剛開始虧損時,我就害怕地撕咬自己的指甲了,更別提我被正式逮捕後。我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脆弱,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都可能讓我痛哭流涕:我在德國監獄的前6個月當中,幾乎每天都會哭,有時為家人哭,有時為自己哭,有時純粹為了哭而哭。」

事實上尼克在德國服刑時的條件還算不錯:牢房中除了床之外,還有電視機和收音機、報紙和圖書,甚至還有一台筆記本電腦,其它物品亦可向法院提出申 請,法院根據其緊要性程度決定是否准許提供。但是,由於歐美媒體彼時推測尼克的刑期有可能是十多年、二十多年,甚至八十多年,他一度感到萬念俱灰,「我曾 想過付點錢給我熟識的兩個之前是黑手黨成員的意大利獄友,讓他們幫助我在浴室自殺。」當後來他被引渡到新加坡並最終被告知自己的總刑期為4年4個月時,他 內心的恐懼感才減弱。

儘管新加坡監獄的條件遠比德國監獄的條件艱苦得多,幫派鬥爭也很嚴重,但尼克幾乎沒有再哭過,除了他覺得刑期在可接受範圍內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 覺得「在亞洲文化中,愛哭的男人很丟臉、沒面子」。不久後,自他來新加坡服刑不久後就越來越少聯繫的妻子,宣告他們之間6年的婚姻正式結束。更糟糕的是, 他隨即又被診斷出患上了直腸癌。

尼克說,不知道投資銀行中別的經理人是什麼樣的一個排序,在他的心目中,同事和客戶的位置,要次於自己的妻子和家庭的地位———儘管他和妻子間的感 情基礎並不牢固,他也曾出過軌。所以他一開始有些絕望,但想想中國古話「己所不欲,毋施於人」,以及獄友中有患艾滋病者,有患嚴重肺結核者,家庭不幸者更 是比比皆是的情景,他反倒「釋然」了一些。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三十而立」後的他正在蛻變為一個真正的男人。

他堅持每天讀書和寫作以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我讀過好幾本湯姆·克蘭西(美國軍事作家)的小說,」他說,「不管好看不好看,至少可以轉移自己的注意 力,讓我以為自己身在別處。」尼克得知手術將在兩天後進行的1998年8月9日,正好是新加坡國慶日。這廂是新加坡舉國歡慶擺脫英國統治贏得獨立,那廂是 一個英國的著名金融罪犯在新加坡監獄醫院中等著癌症手術的進行。「很多時候,我自己通過閱讀以瞭解更多關於癌症的知識,之前在這方面我完全是個白痴,」尼 克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稱,「這就像投資一樣,你掌握的信息越多,對事情的趨勢就越明白。」

最終的結果是經過化療後,尼克奇蹟般地起死回生。他打趣稱當年自己是新加坡監獄中「職位最高的『白領』」。1999年7月3日,他獲准出獄。一般來說,囚犯一大早就會急不可待地逃離大牢,而尼克一直到中午才離開,原因是他被要求銷毀他在獄中寫下的所有日記。

回到英國後的尼克感覺自己像個外星人。「我可能是知道英國『波霸喬丹』凱蒂·普萊斯(KatiePrice)是誰的最後一人,」他說,「我最開心的 一件事是出租車司機問我要去哪兒,除了監獄,去哪兒都行啊。」在解決了一下壓抑已久的性需求後,尼克說他必須重新開始新生活了,「一個人必須有自己明確的 目標」。

  

「或許我應該到中國找份工作」

尼克剛入獄和剛出獄時,英國媒體都曾掀起過混戰。英國媒體曾在新加坡媒體上刊登廣告,只為尋找知道更多關於這一「金融賭徒」故事的人。而尼克回國時 的航班上,同樣坐了不少媒體記者,以便能提早從他口中挖出一些「內幕」。尼克對此既悲憤又感激。悲憤在於,個別記者給他「製造了麻煩」,譬如有記者聲稱尼 克的一個秘密銀行賬戶裡還有數百萬英鎊的資金;感激則在於,他回到英國後的「第一桶金」是《每日郵報》為一篇獨家專訪支付給其的「6位數的酬金」(幾十萬 英鎊)。

尼克出獄後所寫的《我是如何搞垮巴林銀行的》曾暢銷一時,版權被賣到了全世界許多國家。當南方週末記者問及尼克他這部分的總收入時,他仍然有些閃爍其詞,「總計是7位數吧(幾百萬英鎊),可扣除了我當年案件的訴訟費用等支出外,就所剩無幾了。」

「至於電影《魔鬼交易員》,我沒有從中獲得一分錢的報酬。」尼克接著說。而對於有媒體曾報導稱,尼克當年的頂頭上司———巴林銀行彼得·諾裡斯在銀 行破產後在倫敦開了一家電影院,且《魔鬼交易員》正是在他的電影院裡首映,尼克給予了否認,「這是子虛烏有的事,彼得先在一家葡萄酒莊幹過一陣,然後又運 營約翰·布朗出版公司一段時間,最近他好像要開辦一間私人銀行。」他說,「當年電影的私人放映會,我邀請了包括彼得在內的三十四個朋友一起參加,但據我所 知彼得很早就離場了。」

尼克後來到英國米德爾斯堡大學讀了一個心理學學位。他和心理學家伊凡·泰里爾便是在這裡認識的,伊凡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幫助尼克重新發現自我, 並稱尼克傳奇經歷和蛻變是現代版的《一千零一夜》。尼克也是在大學認識自己現任太太奧娜的,他們婚後生有一子,加上奧娜和前夫的兩個孩子,尼克一家五口現 在生活在愛爾蘭。「家庭才是最重要的。」他說。他表示自己現在不關注個股,只是密切關注大宗商品如黃金和原油等投資品種。

2005年尼克開始擔任愛爾蘭一家名為戈爾韋聯(GalwayUnited)的足球俱樂部的總裁,直到2011年1月他卸任這一職務。他說他已經 「擁有了足夠多的東西」,希望能夠專注於自己真正感興趣併合適他的方向做事。他現在主要是在全世界範圍內參加一些商務宴會並發表演講,他沒有具體加盟哪一 家企業,不過他的活動均由英國一家名為NMPLive的頂級演講機構安排。

「中國不是有句諺語叫作『失敗是成功之母』嘛,」尼克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我是一種很嚴肅、真誠的心態參加每一次宴會的,基本上是以自己的經歷為 例,和大家探討風險防禦和金融監管。金融醜聞不斷發生,我絕非故意拿搞垮巴林銀行這一事實作噱頭或炫耀,我只是希望人們重視我做錯的地方,無論是個人的失 誤還是從一個組織的角度反思巴林銀行的倒閉。」但他也遺憾地表示,他在所有的課本和報導中都會成為反面的例子。

不過,讓他感到高興的是,他的一個好友的兒子在課堂上聽到巴林銀行倒閉的細節、老師稱尼克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時,他竟然站起來反駁老師說:你說的未必完全正確,我認識他,沒你說的那麼壞。

如果讓尼克給年輕人一些忠告的話,他說他會說「不要不懂裝懂」。「在面對自己不能應付的局面時試著虛心地詢問別人的建議,那才是真正的勇敢。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希望我當年可以勇敢一些」。

當談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時,尼克稱從金融機構到監管部門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激動地談論愛爾蘭:「愛爾蘭的情況太糟糕了,某些槓桿融資 租賃的做法從一定程度上說是違法的、可恥的。」巧合的是,就在南方週末記者採訪尼克的4月18日,國際評級機構穆迪調降愛爾蘭多家金融機構信用評級。

近年來,發生在中國的衍生品交易虧損事件同樣頻繁且規模巨大。值得關注的是,東方航空、中國遠洋等一些央企發生金融醜聞時,幾乎沒有人受到牽連,更 別說入獄,它們甚至還能繼續巨額的財政補貼。「任何違背國家法規和金融規則的行為都應受到懲罰。在這方面,不應該對國有企業網開一面。」尼克說。

不過並非沒有例外。2006年3月,因擅自從事石油衍生品期權交易導致5.5億美元巨虧的中國航油新加坡公司總裁陳久霖入獄,陳成為第一個因觸犯新 加坡法律而被捕的中國海外上市公司總裁。「我知道陳久霖事件。新加坡的監管尚且不夠完善,全世界別的地方的監管能好到哪裡去呢?如果不是中航油新加坡公 司,而是中國國內公司,結局是不是又是另一種情形呢?」尼克把皮球踢了回來。

得知陳久霖出獄一年後,於2010年出任一家中國央企子公司(葛洲壩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後,尼克有些吃驚,他以半嚴肅半調侃的口吻說,「看來我應該去中國找份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90

大型公司是怎樣被二代CEO們搞垮的 trustno1

http://xueqiu.com/7730004385/25197023

大型公司是怎樣被二代CEO們搞垮的
@吳向宏


本文只是我個人的一個奇怪觀察,結論未必普適:一夜之間搞垮大公司,包括那些營收達到行業前三名的超大型公司的,往往不是那些缺乏責任心得過且過的CEO,甚至不是那些把個人薪酬盤子放在公司利益之上的自私型CEO。而是那些對實際商業運作知之甚少、對國際經濟大勢判斷完全錯誤、卻又雄心勃勃試圖改變世界的趙括型第二代CEO們。

為什麼會這樣?我的思考是:大公司之能走到今天的輝煌,多半有老一代創業者們打下的江山做基礎,有中興一代的職業經理人改革圖治而建立起來的公司治理結構作支撐,有強大的中層管理團隊,還有勤奮敬業的基層文化。所以哪怕上來一個渾渾噩噩的CEO,只要他不捅大簍子,不弄大動作,蕭規曹隨,把現有市場份額維持個七八年,也並不是難事。

或者,如果是一個有私心的CEO,他為了自己能多坐幾天位子,多撈點業績獎,或者哪怕僅僅是為了圖個虛名,也會拚命把公司數字做好看點。這類CEO可能會好大喜功,行為短視,比如公司財務明明緊張時,還發起大規模的基礎性投資,傷害到公司長期前景。但短期來說,這類CEO治下業績會繼續擴張。

最讓人擔心的恰恰是那些胸懷大志又有家族背景的CEO。當然,家族傳承也有很多成功案例,但更多的情況下,第二代CEO容易眼高手低。尤其是那些從來沒有在家族企業外面做過事,完全是內部一點點培養起來的第二代。表面上,他們從基層做起,應該積累了豐富商業經驗,對本公司的真實情況應該知之甚徹。但實際上,他們從入職公司第一天起就被作為「接班人」而受到特殊看待,在任何一個崗位、哪怕最基層的崗位上也是浮在空中,包在氣墊裡,根本沒有在真正險惡的商業環境中受到過嚴峻挑戰。可悲的是,這樣「成長」起來的第二代CEO,還自以為什麼都懂,覺得做生意賺錢也不過如此,簡單又容易。

這樣的CEO會傾向於有一些狂妄而不切實際的雄才大略念頭。一旦上台,就是公司戰略開始走向折騰的節奏。不過,折騰往往不是從內部開始,而是從外部關係的惡化。

被寵壞的第二代CEO很少能意識到外部關係的重要。因為他的身份決定了他的視界是以本公司為限的。在他成長中,家族給了他應有盡有的一切,無需向外人伸手,所以他也無法深刻領悟到這個世界上持續的成功都必須依靠與他人的合作。父輩在外面和氣生財、韜光養晦,在他眼裡,反而覺得是這些老傢伙們懦弱。第二代CEO的傲慢甚至在和最大的業務夥伴或對手們第一次會見之前就會讓對方感到寒意。

有些時候,生意夥伴們會試圖提醒,比如說,故意在會見時給予其一些不應有的怠慢,無非是想說你在生意場上還是新手,不要輕舉妄動。但對於傲氣十足的第二代,對手的怠慢反而給了他變得強橫的動機。儘管口頭上依舊泛泛談些我們的商業理想是相通的之類客氣話,實際上卻不再和這些昔日夥伴們簽署諸如任何「戰略合作關係協議」。在心底裡,他或許已經認定了生意場上沒有真正的合作,對手都是敵人。

這種心態會進一步扭曲他的內部領導風格。本來他就懷著攻城略地、建立一個更加輝煌強大的商業帝國的夢想,對內部中層尤其一線產品技術經理們的各種抱怨和謹慎感到極其不耐煩,現在更覺得這些內部的抱怨都是和外部的敵人沆瀣一氣,要阻礙自己成就大業的。慢慢地,公開抱怨的基層員工被一個個開除,在內部會議上批評公司策略的中高層管理人員也被一個個降職。一時間,這位第二代CEO自得地看到:自己在公司內部令行禁止了!當然,這也意味著他與現實世界、與現代商業文明徹底隔絕的開始。

假若世界上只有這一家公司,那麼第二代CEO的一言堂也只能讓下屬們都敢怒不敢言。問題在於,大型公司哪一家不是被虎視眈眈的競爭對手所窺伺?在過時而愚蠢的商業帝國野心驅使下,第二代CEO往往會發起不切實際的惡性競爭,打價格戰,罔顧他人知識產權,壓榨上下游企業利潤,侵入原本是其他大型公司的主導領域。這最終必定招致最強大競爭對手的強烈反擊,還可能招致從供貨商到渠道商的全面背叛。到這時,第二代CEO還可能自信地認為,既然公司內部大家貌似都聽他的話,上下一心,就不怕任何對手。這種陳腐的自信,和現代社會中的開放商業環境完全格格不入,更何況公司內部那些貌似忠誠的員工早已離心離德了。

故事的過程有多種多樣版本,有可能轟轟烈烈,也有可能發生於一個貌似非常不起眼的原因,然而結局早已注定相同:大公司將在極短時間內危機全面爆發,營收收縮,利潤萎縮,員工人心惶惶,公司管理層和股東矛盾激化,而這位第二代CEO最終將身敗名裂,成為一切事件的替罪羊。回過頭看,這位第二代CEO也許會意識到,在現代商業社會中做一個古代商業帝國的夢,是多麼不靠譜。如果他早點意識到這一點,一切也許都會不一樣。只可惜,以我親身經歷看,要想讓這樣一位生活在氣泡中的第二代CEO清醒過來,機會是非常渺茫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56

兩檔地雷股 竟意外搞垮馬志玲

2014-07-07 TCW
 
 

 

元大結構債案三審定讞,元大集團前總裁馬志玲夫婦雙雙被判刑七年四個月,將創下上市公司夫妻檔,同時入獄的首例。

案子還沒完。全國商總榮譽理事長、金鼎證券創辦人張平沼夫婦,同樣因為結構債案被判了七年六個月及八年六個月,目前也對再上訴判決結果「剉咧等」。

事實上,結構債事件到今年七月正好歷時十年,已連續撂倒了多位金融業巨擘。這期間,寶來集團前總裁白文正由於結構債官司纏身,加上種種負面壓力相逼,羞憤投海身亡;元大集團馬志玲家族為了官司淡出第一線經營,馬志玲本人更罹患失智症。

到底,當年發生了什麼事,讓這些身經百戰的大老闆們也落馬?

所謂結構債,就是連結利率、股價等標的所發行的債券,當標的價格走勢符合或超出預期,投資人可以提前賣出債券賺取價差;若標的走勢與預期相反,債券持有至到期依然可領回約定好的利息與本金,但如果想提前賣出,則可能出現虧損。

導火線:博達、衛道公司債違約,拖累債券基金

當年正是債券基金高速起飛的年代,上市櫃公司、壽險都開始將更高比例的資金停泊在債券基金,以保本並獲取比定存更好的報酬。為了追求更高績效,許多債券基金都持有報酬率較好的結構債,連結標的主要以利率為主,依照當時的產品設計,只要利率維持低檔,就能提前賣出債券賺價差。

因為二○○四年七月聯合投信(編按:已併入建華投信,現為永豐投信)旗下債券基金,向金管會證期局申報調降淨值,引發市場驚慌,加上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的利率政策也開始反轉,由低息走向升息,導致結構債市場價格大跌。

這時,若將結構債持有到期,債券基金還能賺利息、保本金。最怕投資人大量贖回基金,導致基金必須認賠殺出結構債,不只不能保本,還會蝕本。

然而,引發這場結構債風波的,並不是結構債本身,而是地雷股。當初聯合投信會向金管會證期局主動申報調降淨值,是因為當年博達、衛道等地雷股連續引爆後,這些公司所發行的公司債也出現違約,聯合投信的債券基金因為持有衛道公司債,遭投資人大量贖回。

這時,聯合投信決定把公司債虧損全列帳、一口氣調降基金淨值,並向主管機關做出被同業視為「多此一舉」的禮貌性報備,沒想到,卻因此上了媒體頭條,更加深投資人恐慌。

聯合投信拍了蝴蝶翅膀,進一步爆發債券基金贖回潮。當年債券基金規模已達兩兆多元,結構債約佔四千億元,時任金管會委員的李賢源,擔憂引發蝴蝶效應,鐵腕要求投信業者限期處理結構債投資部位,並祭出三大處理原則:符合現行法令、不可讓投資人受損、損失由投信公司股東承擔。

於是,這個官員、業者都沒經歷過的狀況題,就在瞎子摸象的情形下上路了。

違法手段:轉嫁虧損把結構債藏在免查核基金中

由於政策的法律依據僅是投信公司管理錯誤、買錯商品,爭議性頗高,修法曠日廢時,發出正式行政命令、留下會議紀錄可能會有日後的政治責任追究。根據已流出的法院答辯內容,當時金管會副主委呂東英坦承,其採用口頭上「很強烈的行政指導」,以准駁募集新基金為籌碼,要求各投信處理結構債。

債券基金規模動輒上百、上千億元,一家投信旗下結構債認賠殺出的虧損往往高達近十億元,投信公司資本額不高,硬吃下虧損只能關門大吉,聯合投信低價賣給了永豐金控就是一例。而其他投信則各找門路,或由大股東含淚吞下、或想盡辦法把結構債「塞」到其他地方,期待債券到期前不要出事。

例如,富邦投信將債券基金的結構債,「藏」到不列入查核對象的平衡型基金,遭投訴後,當時的富邦投信總經理丁予嘉被證期局停權重罰。

在金管會並未訂出任何結構債虧損認列原則的狀況下,元大、金鼎、寶來投信大股東遭法院起訴,都是因帳面虧損先由大股東吃下後,再用各種高買低賣手法,將虧損依持股比例轉嫁、攤回到證券母公司時,被法院認定手段違法或攤回比例涉嫌圖利。

扼腕:美國降息被迫吃下結構債的反而大賺

元大馬家縱橫股海多年,黑白兩道都有交情,馬志玲在二次金改中以兩億元行賄時任總統的陳水扁,陳水扁被判十年定讞,他都能無罪閃過風暴,結果竟然是栽在結構債事件。

曾任檢察官、立法委員、商總理事長的張平沼,是股票市場上的九命怪貓,旗下金鼎證被開發金吃下經營權一役,他以小蝦米之姿逼迫開發金將持股吐出來,全身而退,但在結構債官司中,勢頭看來卻頗為不妙。

其實,二○○五年底,所有投信都將結構債處理完畢後,美國利率就開始下滑,甚至跌到逼近零利率,結構債價格大幅彈升。事後諸葛來看,等於金管會強迫投信將結構債賣在最低點,被迫吃下結構債的金控或證券母公司反而因此獲利。

這樁「有點衰」的十年舊案,讓三位證券圈大老闆面臨官司,大概是當年鐵腕施政的官員也始料未及的。

馬志玲更絕沒想到,當年聯合投信因為要清除博達、衛道兩檔地雷股的公司債,而引發金管會大動作處理結構債的一連串蝴蝶效應,竟是他今日面臨入監服刑的起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564

俄羅斯石油大亨:歐佩克是要搞垮頁巖油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293

俄羅斯盧克公司副總裁Leonid Fedun周四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OPEC的首要目標是擊垮來自的美國競爭對手,不減產的決定將導致美國頁巖油公司崩盤。

OPEC代表周四表示,OPEC決定保持石油生產目標在3000萬桶/日不變。因OPEC決定不減產,油價暴跌,WTI原油跌8%,盤中68美元。布倫特原油也跌幅巨大。

Fedun表示,“對於美國公司而言,頁巖油革命所帶來的產能大幅提高可謂是成也蕭何敗蕭何。油價在70美元/桶下方已經讓一些頁巖油公司無利可圖。頁巖油和網絡泡沫十分類似,這個市場從來就是適者生存。當OPEC在2016年完成將美國競爭對手打敗的目標之後,油價將再度上漲。”

Fedun同時稱,現在一些美國原油商壓力還不是特別明顯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油價90美元/桶的時候已經做了一些對沖操作。但是當這些對沖合約到期之後,美國公司就完全沒有了抵抗油價下跌的能力。

而原油價格信息服務公司創始人Tom Kloza表示,原油價格可能暴跌至每桶35美元。

“如果我們看2015年下半年,那時候我們會看到原油供應開始超過需求每天大約100萬桶、150萬桶。如果明年春季歐佩克不能達成減產協議,35美元的價格是有可能的,因為明年春季是原油供給真正開始釋放的時候,我們可能每天有100萬桶原油沒處放。”

Fedun的看法或許有些道理,不過他可能忘記了俄羅斯在低油價時代也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172

高層內鬥 害宏達電搞垮財報?

2015-06-15  TCW


宏達電小股東們萬萬沒想到,六月二日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在股東會上,率領董事會成員鞠躬致歉,並不是他們買進宏達電股票後最慘的一天。

因為股東會結束三天後,宏達電無預警調降財測,營收比原先目標少一百三十億至一百五十億元,幾乎是一季賠掉一個股本,虧損逾新台幣八十億元。

六月八日起,宏達電股價大幅跳水,連兩天一開盤就連摔兩根跌停板,兩天之內,市值又蒸發了近新台幣一百四十五億元。

攤開宏達電股價走勢圖,幾乎與一代股王威盛當年淪為水餃股的走勢一樣悽慘。外資紛紛調降評等,最低目標價竟然僅四十五元,比起截至六月九日的收盤股價七十五元,還有近四成下跌空間。

王雪紅曾入選全球科技十大女強人,前任執行長周永明則帶領宏達電邁向世界百大品牌,加上高盛證券晉升最快的外資金童張嘉臨擔任財務長兼全球業務總經理,這三個聰明絕頂的人湊在一起,卻交出一張宏達電開張以來最慘的成績單。

此次創下一季虧掉八十億元、近一個股本的內幕,是否正是宏達電高層「內鬥」的代價?

總部.周永明看似高升最重要「盒子」卻給張嘉臨

周永明是追求更高規格的研發工程師,張嘉臨則是華爾街起家的外資金童,前者帶領宏達電從沒沒無聞的代工廠走向全球百大品牌,為求創新不惜砸錢;後者則在宏達電陷入經營危機時銜命救火,萬事務求最高效益。

當思維截然不同的兩人碰在一起,朋友都未必能和睦相處,更何況其中一人很可能取代另一人,成為下一任執行長接班人。過去三年來,王雪紅不斷授予張嘉臨更大權力,讓他一路從財務長做到兼任全球業務總經理。

今年三月,周永明被拔除執行長職務,辦公室搬到新北市新店總部十七樓,看似高升掌管更高層的研發,其實已沒有管理實權。

「以前周永明手上有個地位有如玉璽的小盒子,裡面放了很多手機設計原型,現在這個小盒子在張嘉臨手上。」一位親近管理階層的宏達電內部人士表示。

事實上,兩人性格差異的結果,就是宏達電下修財測的第一個原因——高階手機與中國市場反應不如預期。

會議室.兩人表面和諧開完會卻通知「剛剛不算數」

每年初,宏達電都會推出年度旗艦機種,這是第一個矛盾——產品要面向哪個市場?周永明選擇成熟的歐美市場,而張嘉臨則偏好中國與新興市場。

知情人士表示,周永明被調離執行長位置之前,仍帶著一批人研發高階手機,最後針對成熟市場做出M9這款產品;但張嘉臨不甘示弱,另外向王雪紅調派人馬各行其政,除了開發中低階手機,也主導推出專屬中國市場的另一款M9+。

雖然鎖定中國市場推出特定機種,但網路意見領袖並不埋單。「完全沒有達到消費者預期,相同規格與價格帶,都有太多替代選擇。」中國知名手機評測達人王自如心直口快的說,這款鎖定中國市場的產品,根本是宏達電混亂決策的寫照。

「有些用聯發科晶片、有些是低階畫素鏡頭,各區域事業群的人都搞不清楚哪支是哪支,」宏達電主管階級深受其擾的指出。在公司的公開會議上,張嘉臨、周永明 表面上都是和諧的達成共識,但出了會議大門,負責執行任務的單位很可能會分別收到通知「剛剛講的不算數,之後會重來。」

今年年初,宏達電一個月內連續推出三款高階智慧型手機。當旗艦機不再旗艦,高階產品混充中低規格,連公司內部人士都容易混淆,何況是消費者。也難怪,市況本就艱難的宏達電旺季不旺,第二季本業預估虧損約新台幣五十一億元。

矛盾對決同樣發生在轉投資的態度上。

本業已經慘兮兮,宏達電卻急著在第二季認列部分閒置資產及預付費用,一次性減損約新台幣二十九億元。周永明在宏達電顛峰時代拍板定案的投資,精打細算的張嘉臨幾乎全部退回。

谷底.開始清算全盛期的投資,現在都退掉

二○一一年,周永明拍板,與關鍵零組件廠商簽下長期供貨合約;如今,張嘉臨認為出貨量今非昔比,決定認賠提列減損。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研究總 監盛陵海指出,容易有缺料風險的手機零件,不外乎處理器、相機感測元件、記憶體與面板,根據宏達電歷年量產經驗,最常出包的零組件,就是相機。

宏達電從二○一二年開始強打手機照相功能,還力推獨創UltraPixel技術,雖然屢戰屢敗,但周永明仍一直想顛覆消費者對於「高畫素就代表相機好」的 刻板印象。供應商做不出來,宏達電派出超過百人團隊進駐救火,保固內的產品拍照若有紫光瑕疵,宏達電幾乎二話不說,直接換新機。

張嘉臨對新技術就沒這麼堅持。不但在產品線直接採用索尼(Sony)的相機,去年第二季還打掉二十六億支維修品庫存。「張嘉臨的專長就是打呆帳。」一位內部主管說,財務出身的張嘉臨專門抓住這一類呆帳黑洞打,因而獲得王雪紅的信賴。

除此之外,宏達電也曾在二○一一年投入線上影視服務,購併一家英國軟體公司投入開發,這個專案當時是個當紅炸子雞,當英國團隊技術遇見瓶頸,台灣總部的基層工程師甚至可以專程飛到英國倫敦支援月餘。

但是這項服務並不受歡迎,過去兩年陸續關閉海外與台灣業務,轉型向電信商兜售企業級服務,想要攤平當時付給影視業者的版權購買費用。但現在,宏達電卻判定這些版權沒辦法用在其他業務,也趁著這次機會,把尚未攤銷的金額做一次性減損。

持平論之,周永明在宏達電極盛時期做的決定,自是大膽嘗試;而張嘉臨在艱困時候入主,當然得精打細算。但是,這些陳年老帳,為什偏偏要在本業大虧的節骨眼上,來做清場?

股東會.座位變了周永明位置,換張嘉臨坐

「這套劇本,與當年宏碁斷尾求生的路數,實在很像。」一位PC產業高階主管如此評論。

二○一一年,王振堂接任宏碁執行長職位,不到三個月,就認為泛歐地區通路庫存與應收帳款過高,一次認列約新台幣四十三億元的虧損,把宏碁發生虧損的問題,推到前執行長蘭奇(Gianfranco Lanci)頭上,讓公司財務負面狀況一次落底,重新開始。

不過,宏達電資產減損、打呆帳的風暴,可能還沒結束。據王雪紅身邊人士透露,她已找來資誠管理顧問公司,重新檢視公司流程、進行組織規畫重整。未來宏達電若採取人力精簡與裁員動作,恐怕也不讓人意外。

本刊記者多次求證,宏達電發言系統並未針對一次性認列減損的細節與實施時機多做說明。但表示,高層互動與後續決策,與本刊採訪所得有所差距。

不過,過去的股東會,宏達電創辦人卓火土總是坐在王雪紅右邊,周永明則坐在王雪紅左邊;今年,坐在王雪紅左邊的人已換成張嘉臨。

宏達電創業鐵三角關係生變已是事實,隨著產業競爭白熱化,規模越來越小的宏達電,本業虧損擴大更是不容置喙。難道未來把新執行長扶正,就能解決內部矛盾所造成的大幅虧損問題?這恐怕是王雪紅最該回答小股東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010

日本最創新企業 為何十年搞垮自己? 管理啟示》照相手機、水波爐……都是夏普先做出來的

2016-03-07  TWM

百年企業夏普強調創新,技術領先群雄。 但成功經驗反成阻力,加上決策者缺乏願景,未把顧客放在第一,終致失敗。 帝國如何重振,將考驗新領導人。

「我們要做讓別人模仿的商品!」這句聽起來很霸氣的話,是夏普創辦人(當時公司名稱為早川電機工業)早川德次,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這句話充分標示出夏普的核心精神,也曾讓夏普這塊招牌閃閃發光。誰也沒想到,短短十年之間,夏普光芒逐漸黯淡,甚至淪至引進外資,出售經營權的地步。

創新是命脈

創意曾不勝枚舉 發想能力極高夏普這個品牌,台灣消費者並不陌生。近年許多台灣人趁著日圓貶值,到日本旅遊時,還會特地扛回一台重達二十公斤的夏普水波爐,就是衝著產品口碑而來。

夏普的創意不勝枚舉。例如打從二○○四年,夏普就已開發出水波爐,引領一時風騷,迄今仍是主婦心中的廚房必敗聖品;手機拍照現在是常識,但二○○○年,夏普就推出全球第一支附相機的手機。現代人靠微波爐加熱食物稀鬆平常,早在一九六二年,在日本推出第一台微波爐的,正是夏普。而人手一枝的自動鉛筆Sharp pencil,是夏普創辦人早川德次一九一五年、二十一歲時發明的;這枝自動鉛筆就是「Sharp」公司名稱的由來。

太仰賴成功

留戀當年盛況 未體察產業變化身為百年企業,夏普的經營信條,就是依循早川精神,專心致力於發揮「誠意和創意」。創意先行的企業定位,確實讓夏普成就出許多日本首創、甚至全球第一的發明,它的專利數和排名都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在日本消費者心中,夏普的技術力和發想力優於多數廠商,白色家電有一定的口碑,甚至被稱為「天下的夏普」,可見其地位之高。

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對於重要而有貢獻的電機工程發明,會頒發IEEE里程碑獎,夏普是日本第一家三次獲獎的企業,得獎的產品分別是電子計算機、太陽能電池以及十四吋液晶顯示器,在在顯現夏普產品的實力。

永遠跑在前面的夏普,如今卻風華不再,不但營運赤字連連,債台高築,導致要被來自台灣的鴻海購併。該公司股價自九九年十二月創下二六七五日圓的高點後,如今跌到一二八日圓(一六年三月一日收盤價),只剩二十分之一左右。百年老企業淪落至此,究竟素以創新稱道的夏普走錯了哪些路?

夏普的企業文化是不一味地擴大規模,而是以技術取勝,搭配特有的創意;鼓勵年輕員工不怕失敗,挑戰研發創意。早稻田大學經營管理學院副教授長內厚分析,推出日本第一台電視的夏普,希望自己下一代的顯示裝置有別於市面上的產品,因此一九七○年代就開始研發液晶技術。他說:「當時只有黑白液晶,頂多用在手錶或計算機上,但夏普員工就是有很強的商品企畫力,會把它應用在電視上。」○一年,夏普成功推出彩色液晶電視AQUOS,該年度全球液晶電視市占率超過八成。二○○○會計年度(二○○○年四月到二○○一年三月)夏普的營業額是二兆日圓,○六和○七年度都超過三兆日圓,這七年之間的成長動力,最主要就是靠液晶產品。

另一方面,夏普早自一九五九年就著手研究的太陽能電池,也開始收割,七六年推出使用太陽能的電子計算機,也橫掃市場。二○○○年至○六年,夏普的太陽能電池和太陽能發電模組產量都是世界第一,也是重要獲利來源。

整體來說,液晶與太陽能兩大事業體曾經是二○○○年到○六、○七年時代,夏普的兩大金雞。

可惜的是,夏普留戀當年盛況與成績,未能體察產業變化及時調整。現在看來,夏普「成也液晶、太陽能;敗也液晶、太陽能」。

因為液晶的成功經驗,讓公司誤以為夏普的電視在世界各地都會熱賣。但在同一時間,中國、韓國等地企業致力發展液晶技術,競爭力早已提升;加上○八年發生金融海嘯,全球消費低迷;夏普投資約四千億日圓興建的大阪府堺工廠,又於○九年開始生產,導致財務狀況迅速惡化。

太陽能技術也遭到同樣的命運。需求減少,加上太陽能電池的製造門檻急速降低,只要買原料矽和製造設備,馬上就可以生產。各家廠商崛起,也分食了大餅,讓夏普太陽能事業的優勢不再。

《日本經濟新聞》分析指出,日本其他企業也為液晶面板跌價所苦,卻能另謀他途,譬如,日立製作所靠產業基礎建設、Panasonic靠住宅和車用的設備、索尼靠智慧型手機用影像感測器,順利接軌,業績都得以復甦。反觀夏普,一一和一二年度兩年淨損失合計超過九千億日圓,一三年度拜日本國內太陽能盛行之賜,免於虧損,但一四年度再度淪為赤字。

領導缺願景

決策一錯再錯 讓企業深陷泥淖除了外在情勢不佳外,公司內部的決策也出了問題。《日本經濟新聞》編輯委員西條都夫指出,夏普危機的直接原因是液晶投資失敗,但是發覺經營危機後,經營團隊的無作為,也是致命傷。事實上在一一年度,索尼和Panasonic都出現巨額虧損,但是兩家公司之後都改革經營,業績也有起色,夏普卻遲遲無法脫離危機模式。社方當然也採行一些對策,例如徵求自願離職者、出售總公司大樓等,但是治標未治本,更關鍵的是,員工不清楚公司前景如何,不知道大方向究竟在哪裡。

長內厚認為問題出在,日本企業特有的企業文化是論功行賞,例如片山幹雄在液晶技術方面的造詣非常深厚,於是夏普就給他社長的位置。「問題是,社長要負責全公司的經營,不是只深入了解某項事業就好,而要能均衡地照顧好所有事業。」一位好的技術人員,不表示他會是一位好的管理者。

未掌握需求

過度追求與眾不同 間接墊高成本一位和夏普合作的資訊科技新創企業社長透露,大約十年前,夏普做事很有彈性,歡迎協力廠商一起努力生產出好的產品,會問廠商:「我正在思考要怎麼做這個東西,你要不要一起來加入討論?」或說:「不能馬上商品化也沒關係,我們來想想消費者想要什麼、怎麼做才能賣出好的東西?」但是這位社長說:「大概四、五年前開始,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共同創作的氛圍不見了,變得很官僚。」夏普對於顧客需求,掌握度也不夠高。長內厚指出,三星、友達等公司會盡量讓面板標準化,創造一個可以水平分工的市場,顧客向誰下單都可以。而夏普則致力追求與眾不同,為了證明自己的技術能力很強,會製造只有夏普才做得出來的特殊面板,例如四原色液晶電視Quattron、氧化銦鎵鋅(IGZO)面板。這種「不標準」的產品越多,就越難賣給外面的顧客。

對一般消費者也是如此,夏普常附加一些「不必要卻墊高成本」的功能。例如四原色電視的色差精細,但是與其他品牌的差距,不一定大到消費者願意多花錢的地步。又如夏普推出一款機器人自動吸塵器,還附有語音功能,一些單身女性覺得很療癒,但多數人覺得這樣的功能只是讓售價更貴而已。

日本一位消費者指出,無論未來夏普屬於哪一國,都會期待這個品牌「發明一些有趣的產品出來」。夏普也是台灣人愛用的品牌,只要企業創新的精神仍在,在有效率的領導下,希望它很快就能榮光再現。

撰文 / 孫蓉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320

職場解釋系:如何利用性醜聞搞垮職場對手

1 : GS(14)@2012-11-11 10:54:45

http://finance.sina.com.cn/business/20121109/191413630890.shtml
 有這麼一家公司,裡面的高管基本上分成兩派,一派是做產品出身的,個個都覺得自己是斯蒂夫-喬布斯在世,信奉極簡主義和完美主義的偏執狂;另一派是做銷售出身的,個個都能把冰賣給愛斯基摩人,動不動還漲個價,信奉的是搞定客戶壓倒一切。
  如你所知,如果這兩派人物的上頭有個強勢的大老闆,能把兩股力量捏合起來,這家公司勢必天下無敵。但辯證唯物主義早就告訴我們,天底下從來就沒有這麼便宜的事兒。因此這兩派人物掐得死去活來,才符合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
  掐來掐去,就到了決戰的前夕。
  雙方都在緊張地分析彼此的優劣勢,計算勝負概率。銷售派算來算去,認為自己有較大贏面,如果能搞定產品派裡的技術天才——公司現任CTO,就贏定了。
  這位技術天才和其他天才一樣,都是天分極高、本性純良的人,本來對公司政治沒什麼興趣,但人在職場,身不由己,貼了產品派的標籤——實力超群但沒有站隊,那就成了各派公敵,第一個被滅燈的肯定是他。
  天才一直忙於研發,再加上情商被智商吃掉了大半,一直沒有成家,像樣的戀愛也沒談過,家人急得不行,整天給他介紹對象,催他趕緊成親。
  銷售派於是做了一局:假借天才家人之口,說給他談了門親事,要求他趕緊回家完婚。天才哪兒知道這是對立面挖好的大坑,高高興興地請了婚假,回家成親去了。
  銷售派利用這個時間窗口,和產品派總結算、大火並,對公司上上下下進行清洗,終於把產品派的人滅了個一乾二淨。
  天才回到家,才發現所謂的新娘子,竟然是被人花錢雇來的失足婦女,整個婚約原來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回到公司,才發現自己那派的人都被幹掉了,銷售派已經全面掌權。驚怒之下,天才患了嚴重的抑鬱症,歸隱山林,鬱鬱終生。當然,銷售派對外的說法是「天才對公司常年做重大貢獻導致健康受損不宜繼續指導公司的技術創新工作,需要進行無限期的休假式治療」。
  你一定看出來了,這家公司,就是《笑傲江湖》裡的華山派,產品與銷售之分,就是劍宗和氣宗之爭。這位技術天才,就是風清揚老師。
  灑家曾從氣宗陰謀家的角度做過沙盤推演,越推演越覺得這是一條萬無一失的毒計:即便風清揚是個青皮,真的就破罐破摔娶了失足婦女當太太,內眷的這種出身也很難讓其在職場上高昇。真敢來勁,找幾個營銷公司在微博上八卦一下風太太的底色就夠了。
  風清揚真是金庸作品裡最大的倒霉蛋,羊肉沒吃上,反惹了一身羶。
  當代職場上,這種招數依然適用。
  話說當年有這麼一家公司,中外合資的,比例是最要命的五十對五十,董事長和總經理必須不能是同一家合資方派出的,五年輪一次。有這麼一屆,董事長是中方的,總經理是外方的
  但他不是外國人,而是來自美麗的寶島台灣。
  作為一個深思熟慮、顧全大局的人,董事長願意先給總經理一個效忠的機會。在得知總經理有和長腿高挑柴火妞聯歡的愛好後,董事長相應安排了幾個模特兒和總經理邂逅,等聯歡進行了幾個月後報警,把總經理抓了起來。然後假裝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把他撈出來,喝壓驚酒時說到了自己有愛才之念、招攬之心,總經理感激涕零,當場宣誓效忠。
  沒想到啊沒想到,這個台巴子竟然耍兩面派,在日後的工作中竟然還處處維護外方的利益,渾然忘記了自己早已向董事長俯首稱臣。董事長大怒,終於下定決心除掉此人。
  除掉的方法很簡單,報警抓人,但這一次不撈了,讓那廝蹲了倆禮拜看守所才出來,然後通報外國合資方,「鑑於此人品德敗壞、行為不檢,給公司聲譽造成了惡劣影響,建議貴方立即召回,以免與監管當局發生不必要的誤會」。
  老外哪兒見過這個,立刻讓那廝辭去合資公司的職務,撤離大陸,到公司亞太區總部聽候發落。經調查後發現中方舉報屬實,很快就把他開了——給公司服務了二十多年,沒想到最後栽在中方董事長手裡。
  後來外方又派了一位總經理進駐合資公司,此人是個洋人,不抽煙、不喝酒、不賭博、不嫖娼、不管事、不干活、不來勁、不滋屁,和中方董事長相處得非常融洽。聽說他任期屆滿回國送別時,董事長動情地哭了。
  如你所知,在職場上混的有些人,一方面天真地希望領導個個都是道德楷模,另一方面又世故地認為是個人就有毛病,領導也是人,別看平日裡裝得跟什麼似的,私底下不定什麼德行呢。這種人的這種想法,就是利用性醜聞搞垮對手的錨點——最容易撬動輿情的,當然是食色性也!在性方面搞出個由頭,群眾就可以被發動起來;而一旦發動了群眾,事情就開始變得好辦了。
  用性醜聞操縱職場普羅大眾的情緒,從而對格局進行改變,是職場高階人士的必修課。有時候甚至不需要是真正意義上的「醜聞」,緋聞也行,新聞有時候也夠。
  比如說最近某個房地產公司……嗨,咱說這事兒幹嘛。
  換一個,咱說說美國紐約州前檢察總長埃利奧特-施皮策(Eliot Spitzer)老師吧。施皮策老師任職期間,把華爾街幾大銀行、保險公司、投行等查了個底兒掉,得罪了無數象灑家這樣的業界精英。我們這樣的人有恩不一定報,有仇那是一定要報的。
  在灑家的牽線搭橋下,華爾街的幾大巨頭終於認識了前文所說合資公司的中方董事長。
  幾個月後,施皮策老師常年與多名失足婦女發生並保持不正當關係的事實被當了警方污點證人的老鴇曝光,「第九號客戶」(Client - 9)一夜之間名言四海。鐵證如山下,施皮策老師連「一派胡言」都沒來得及說,立刻就被迫辭職了。競選紐約州州長一事,也同時歇菜。當晚,華爾街一片狂歡,整個曼哈頓酒吧裡的香檳均告售罄。
  灑家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董事長,他吸了口咽,淡淡地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眾口鑠金,積毀成骨。投靠組織,方得安生。」
  對本專欄有任何意見、建議、吐槽、爆料,敬請發送電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915

陳景祥﹕「搞垮」數碼電台 是互聯網非政府

1 : GS(14)@2016-08-10 04:45:40

【明報專訊】政府在2011年發出數碼聲音廣播牌照,5年下來4家獲發牌照的機構中,鳳凰優悅率先在去年向政府交還牌照停播,到本周一香港數碼電台(DBC)步其後塵,也宣布停播,遣散113名員工,現在僅餘下營運的是新城電台,和非商業營運的香港電台。如果不計香港電台,三家持有數碼聲音廣播牌照的商業機構,有兩家都交還了牌照停止服務,數碼聲音廣播在本地的「試驗」應算是失敗收場了。

數碼聲音廣播「試驗」宣告失敗

數碼聲音廣播為何會落到這個地步?業界內應有不少專家會提供分析,然而有評論指政府政策「不扶持」數碼電台,是導致其失敗主因,例如一方面發出數碼聲音廣播牌照,另一方面又容許現有FM頻道繼續經營;此外,政府也一直沒有協助司機安裝汽車數碼收音機……

事實上,經營數碼電台的公司獲發牌照時,都知道市場上仍有FM廣播,政府也表明兩者會並存,政府也從來沒有承諾會「協助」車主安裝數碼收音機,這些都是5年前發牌時的環境,不是後來才出現的新狀况,把它們說成是「政府失責」,似乎有欠說服力。

電台在各類型媒體之中,向來處於「邊緣」位置,排在電視、印刷媒體之後。世界上第一個廣播電台是位於匹茲堡的KDKA電台,在1920年啟播,當時尚未有其他電子媒體,電台廣播是最紅、覆蓋面最廣的媒體。過去的幾十年發展,電台廣播經歷了兩次真正的危機,一次是50年前的電視廣播,形象聲音俱備,很多人預計電台最終會「滅亡」!另一次是約20年前出現的互聯網,傳送方便,可容納多媒體並存,對電台的衝擊更甚。

政府無力改變媒體大潮流

然而,過去十年無論在媒體業發達的美國,還是人口眾多的印度,抑或小國如新加坡(電台受眾的規模跟電視接近),電台廣播都並不弱勢,反而在媒體市場維持着相當的份額(見網上評論——陸地:〈中國廣播業的現狀、挑戰與機遇〉)。在中國大陸,電台廣告佔媒體廣告收入的比例約3%,跟香港差不多,屬於偏低,但也反映了可增長的空間很大。

歸根究柢,媒體業不論電視、報紙、電台,都面臨顛覆性的大變,「變源」都是來自互聯網,即使政府提供什麼政策,也改變不了「變」的命運。寄望政府幫忙,不如想辦法在互聯網上找尋新機會。

[陳景祥 齊物論]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337&issue=201608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1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