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視頻】SOHO轉型包租公挑戰何在

http://companies.caixin.com/2012-10-22/100450030.html

  主持人:

  不久前,行事一向高調的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對外宣佈,將不再零散出售旗下的商業項目,改為持有北京、上海繁華地段的物業。SOHO中國為 什麼突然要轉型?難道真如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調侃的那樣,潘石屹此舉是「樓市調控逼的」嗎?SOHO中國的轉型又能不能成功呢?

  潘石屹,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出生於甘肅農村。上世紀80年代末,20多歲的潘石屹從機關辭職,下海從事房地產開發。1995年,潘石 屹與妻子張欣聯合創辦了SOHO中國有限公司。2007年,公司在香港上市,成為迄今為止內地房企在香港的最大IPO。上市後,SOHO中國加快發展步 伐,至今在北京和上海兩地開發了十多個高檔商業地產項目,並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業績。SOHO中國在商業上的成功,離不開潘石屹及其團隊強大的銷售能力。個 性突出的潘石屹善於通過微博、主持節目等方式來打造個人知名度,同時推廣SOHO品牌。

  但2011年以來,SOHO中國的業績慘淡。不久前在香港發佈的2012年中期業績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業額和淨利潤同比跌幅均超過50%。半年 業績發佈當天,潘石屹在微博上宣佈,「公司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告別散售,持有北京、上海有價值的物業進行出租」。事發突然,消息公佈之後的兩天內,股價下 跌了8.3%,市值蒸發超26億元。媒體與市場對此議論不斷,大家最關心的是SOHO轉型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高策房地產顧問機構董事長 李國平:

  以前對於商業物業散售的投資,現在的回報率也已經沒有以前那麼高了,而且物業的漲幅也沒有以前那麼可觀了。比如說建外SOHO,同樣跟同地段的銀泰相比,甚至於跟其他的周邊遠一點的,其他的位置還沒有那麼好的物業相比,它的物業升值反而比別人慢,投資回報是低的。

  中國商業地產聯盟副會長兼秘書長 王永平:

  那麼因為潘石屹過去SOHO的大客戶基本上都是一些能源行業的企業。這些公司在這一輪的宏觀經濟的波動當中應該說受到的影響比較大,甚至可以說 是首當其衝。所以很多公司沒有實力再來大額購買他的物業。而且從以往投資的經驗來看,SOHO中國這些產品短期的回報其實並不理想。因為這個產品往往售價 比較高,把後期的利潤,應該說有些部分都被它透支了。所以我覺得它的轉型是內因與外因共同結合的一種結果。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SOHO中國在市場的壓力下被動轉型。不過它遭遇困境的主要原因還是自身模式出了問題。SOHO的散售模式一直飽受詬病,在 後期運營和物業等方面問題不斷。大家或許還記得,近年來經常傳出建外SOHO拒交物業費的消息,很多業主和物業管理公司多次發生衝突。這與當初潘石屹「只 管賣得好,不參與管理」有著很大的關係。

  中國商業地產聯盟副會長兼秘書長 王永平:

  那麼國內現在很多商業地產商也意識到,現在完全散售的商業項目,對整個的後期的運營管理會帶來很大的麻煩,特別是底下商場的部分,如果一旦打散賣了以後,往往會有很大的麻煩。

  高策房地產顧問機構董事長 李國平:

  三里屯SOHO是更加典型的一個例子。三里屯SOHO就是近兩三年開始投入使用的,因為它是散售的模式,現在有沒有人聽說過到三里屯SOHO去 逛逛街?商業很多開不起來。因為它是散售的,它沒有統一的管理。對面的三里屯VILLAGE,港資的,人家是持有的。一開始也並沒有很快地火爆起來,但是 它有一個持有、統一招商、統一運營的過程,然後在一兩年之後商業價值蓬勃發展起來。

  主持人:

  潘石屹是業界公認的出色的營銷者。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散售也有它的弊端。正如分析人士王永平所說,如今潘石屹的轉型是「改邪歸正、迷途知返」。

  不過轉型也就意味著SOHO要放棄自己賴以成功的銷售網絡,轉而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同時,要在管理架構、薪酬設計、人員儲備、經營理念等多方面做出變革。那麼潘石屹和他的SOHO中國有沒有為此做好準備呢?

  高策房地產顧問機構董事長 李國平:

  原來老潘、張欣已經駕輕就熟的那套東西就必須得改變。在這方面他是新手,不如別人,這個模式有沒有準備好,不知道。第二個,老潘原來帶人銷售的 模式,幾百人的銷售,然後銷售團隊末位淘汰,然後老潘自己出面亮相,做各種各樣的活動,這個模式沒有用了。你恰恰需要專業的商業、招商的團隊,你要跟世界 各大零售商建立很好的關係,你要進行很好的商業規劃、統籌、租賃,所以這個部分老潘有沒有準備好?並不是說持有就一定能夠成功,統一運營就一定能夠成功, 不是打等號的。

  主持人:

  為了向精細化運作轉型,潘石屹真是費了不少心思。在宣佈「改售為租」的戰略之後,9月底潘石屹又表示要聯手韓國餐飲公司CJ打造高端餐飲,以及 吸引京東商城等互聯網公司入駐開設線下體驗館。這些舉動是為了改造一直運營不善的前門自持項目。嘗試不斷,效果如何還不得而知。未來潘石屹能不能帶領公司 轉型成功,並且走出自己的模式?擺在SOHO中國面前的一串問號,還有待潘石屹來一一解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41

水果大王轉型 趕流行賣百元麵包

2012-12-03  TCW
 
 

 

水果遇見麵包,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斥資二千五百萬元打造,由「吳寶春徒弟」王鵬傑領軍的莎士比亞烘焙坊嘉義旗艦店正式開幕。開幕當天營業額破十六萬元,比全台不少面臨單日營收一萬元保衛戰的麵包店多十五倍,成績亮眼。

讓嘉義吹起百元麵包旋風的「金主」,是水果外銷市占率約三七%的盈全國際開發董事長陳盈貴。水果大王轉型賣麵包,與他預見挹注公司三成五獲利的芒果外銷隱憂有關。

「不轉型,什麼時候被淘汰都不曉得!」陳盈貴今年赴日本考察時發現,從南端宮崎縣到北端北海道,幾乎全日本都在建溫室種芒果。氣候異常,使得台灣外銷芒果合格品成本已與日本差不多,加上經高溫蒸熱殺蟲出口後,品質不及日本本土貨,芒果外銷量幾已達天花板。

另方面,韓國去年驗出台灣出口芒果農藥不符規定,也埋下不確定危機。芒果外銷遇到瓶頸,陳盈貴提早布局,找吳寶春徒弟王鵬傑團隊合作,才讓全台唯一用外銷芒果、鳳梨等級的正宗歐式果乾麵包,有機會祭台灣食客的五臟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05

轉型之路——最後一次談談成本 魔都圓

http://xueqiu.com/2426255641/22690523
可能是年終系列的第一篇。

首先是比較完整的,涉及光伏行業的上市公司名單。顏色意義見圖例,數字就是產能。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數據來源:公司公開披露、電話會議、公司網站等

A股的披露工作比較差,若有偏差請及時提醒。

微笑曲線的故事老生長談,如何轉型確實是一個難題。我國許多行業都面臨關鍵設備、元器件、專利掌握在海外廠商的情況。個人認為,研發效率底下(各種科研經費私用,企業盲目追求專利數量而不注重質量)以及市場機制不健全(各種審批尋租,政府指導與干預,大學的科研商業化通道閉塞)使得我國在面臨製造業轉型的過程中步履更加沉重。

曲線的惡化使得目前許多廠家開始考慮進軍下游,但個人認為,EPC以後會逐步轉給普通的建築承包商來做。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數據來源:根據財報信息個人整理

垂直一體化與差異化分工並不存在明顯的優劣,雖然從行業平均來看,在不同的時間某一方會有優勢,但無論哪種模式下領先廠家始終領先。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數據來源:根據財報信息個人整理

目前一線廠家基本都可以做到非硅成本在50-55美分左右(再次體現了,由於設備同質化,製造業這端的差距不會太明顯)。硅成本方面,市面上確實零售價已經跌至15美元這種價格,但是從進口情況可以看到,長單依然在發揮作用,一些廠家依然在以30美元的價格從Wacker購買多晶硅。

查看原圖數據來源:海關

之所以說是最後一次談談成本,成本的下降在2013年將不再是主題,各製造商也都在謀求轉型。最近許多相關股票漲了不少,恭喜賭一把成功的朋友們。

下一篇可能是關於庫存與賬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913

分類信息在華失敗 58同城面臨最後的轉型生機

http://news.imeigu.com/a/1359948067101.html

中國互聯網的外在表現形式,不外乎從模仿開始,但能像58同城這般摸索如此之久,卻仍見不到曙光的,委實不多。

分類信息模式中國之敗

一般認為,成立於2005年的58同城,是中國最大的分類信息網站。這個描述正確嗎?前半部分正確,後半部分不一定。在58同城的百度搜索結果中,描述是「中國第一分類信息網站」,但點開頁面之後,這一描述卻難覓其蹤,其網站介紹中的自述為「全球領先的生活服務平台」。

由於姚勁波是有過成功創業經驗的CEO,他創建的58同城在分類信息市場又佔了過半的市場份額,有理由認為,58同城現階段語焉不詳的自述,是接近於準確的。潛台詞是:分類信息網站在中國已失敗,但還不到承認的時候。

2005年,58同城還沒建立之前,就已獲得數百萬美元投資,出盡了風頭。這是分類信息網站,頭一次在中國以資本推動的面目出現。分類信息鼻祖Craigslist雖然體量十分龐大,利潤豐厚,其不合作的姿態卻讓資本力量很受傷。中國是全球最大市場,人口資源豐富,對於分類信息的需求是巨大的,這一業務模式的中國範本,給了資本以無窮的想像空間。

可7年來,58同城就與當初的模仿對象Craigslist漸行漸遠,走過了一條曲折繁複的路:

1)網站上線兩年後,選擇了另一套發展模式,即通過持續投入快速擴大規模,建立龐大的銷售隊伍,從線上殺入線下。

2)不久之後,在看到線下投入過大,企業面臨風險時,58同城果斷選擇了收縮回去,重新主攻線上。

3)在團購興起時,其生活服務的本質屬性刺激了58同城敏感的神經,於是果斷介入,當團購面臨崩盤之時,又果斷退出。

2011年,當競爭對手趕集網為擴大規模衝刺IPO進行全方位廣告投放時,58同城被迫再次果斷介入,以市場為綱,不顧其他,投入策略是對手的一倍,與趕集網展開了瘋狂的燒錢大戰。硝煙落盡後,人們突然發現,58同城已完成D輪融資。最後這輪融資,姚勁波自己投了500萬美元,人們都清楚,58同城上市之前,不會再迎來新一輪融資了。

也曾有人出主意,或許58同城走向電商化是一劑良藥,姚勁波本人也親口證實過,之後不久又矢口否認,堅定宣稱自己是生活服務平台。

不管怎樣,分類信息模式在中國也是失敗了,因為58同城雖還在四處漂浮,已離這個目標越來越遠,再也回不來了。分類信息網站原本屬於輕資產,58同城有意將其做重了。這並非戰略失誤,更有可能是一種無奈。

直白些說,中國複雜的市場環境,使得58同城處於一種既不能速成,也不會速死的尷尬境地中。

58同城的前方是流量入口百度,身旁是競爭者趕集網,以及堅持輕模式的百姓網,身後是快速崛起的社會化營銷諸平台。尤其是,之前將低效流量批發給58同城的百度,也開始實施起「中間頁戰略」,未來幾年從百度流量的獲取也許並不那麼順遂。

58同城在這種險惡的處境中,如不奮勇突圍,前途實在是不堪想像。如何闖出一條新路,成了擺在58同城面前的嚴峻課題。

最後的機會?

姚勁波最常上的節目是天津衛視招聘類的「非你莫屬」,來應聘的求職者,對58同城首頁點評頗多,每次都會讓他很無奈。58同城的頁面,是典型的分類信息網站風格,簡單,直白,類屬繁多,較少新元素且長期不做改變。雖然姚勁波不願公開承認58是分類信息網站,卻還得借分類信息這個勢,因為調整一直在繼續,還未成功。

58同城收入中的一半以上,產生自付費會員,對這樣一個訪問量巨大的網站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群體。假設58有20萬付費會員,能不能將其轉為網上消費力量,將業務線下移,插手在線交易,從而轉型為電商平台?這是很多外人替58設想過的未來,58也謹慎地對這一方向進行了嘗試,效果未知。

從姚勁波的職業生涯來看,他對困難應該是很清楚的,首當其衝的困難則是會員對服務的接受程度。以互聯網基礎服務為例,30萬小企業從你這裡註冊了域名,購買了虛擬空間,卻並不一定願意在你這裡完成電商交易,因為這幾種服務是完全不同的,有個用戶習慣和使用心理在裡面起作用。好在,58同城並沒有全盤接受外界的支招,而是創造性提出了「生活服務類電商平台」這個概念。這給我的感覺是有可能會走兩個極端,要麼就是另一個淘寶,要麼就什麼都不是。

生活類服務不像實物商品那樣具體,但體量龐大,如果將傳統生活類服務的交易全部搬到線上,其規模將大於淘寶數倍,只是這太難了。本地生活類服務的難點在於,服務和商品距離標準化相去甚遠,沒辦法簡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風險。例如,二手物品的交易過程充滿各種不確定性,見面交易仍是主流,這一塊58同城想要硬插進去是不容易的。不但要負責制定出服務標準,還要負責改變用戶習慣,市場培育的任務不可謂不沉重。這個方向,不一定是急於上市的58同城能玩得起的。

不過,O2O的概念,事實上也分兩個方向,一個是商家對消費者,相當於B2C,一個是消費者對消費者,相當於C2C。58同城的生活服務類電商平台,必然會偏重其一,不可能雙頭並舉。正如當初從分類信息網站轉型,業務重點向商家傾斜以獲得營收一樣,面向商家開展業務,仍是一個可能的選項。

58同城過去7年培育出的優勢之一,就是沉澱出一個強大的線下團隊,具備一定的線下控制力,曾經重金投入但未成功的團購也使得58初次涉足了O2O業務,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是58同城的長處,不揚長避短,可惜了。58同城的生活服務電商平台,很可能是偏重於B2C的,將商家和消費者聚合在一起,在網上完成交易。當然,這個平台的C2C屬性也不會完全放棄,只是不可能成為主流方向。

對58同城而言,生活服務類電商平台也好,O2O也好,關鍵之處在於交易的在線化,58正在數百個欄目中對此進行嘗試,就看最終的試驗結果如何了,屆時58才能確定該電商化平台真正的發展方向。

只是,由於互聯網發展環境的飛速變化,資本的變現壓力,留給58同城的時間已並不太多,這次方向選擇,很可能是58同城最後的,也是唯一的崛起生機了。

(作者係獨立互聯網觀察人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64

「恐龍」迪信通轉型:靠裝手機應用年賺1000萬!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8274.html

迪信通公司成立於1993年,到今年整整20年。從北京西單的三尺櫃檯,到今天已經發展成全國最大的移動零售商,在全國26個省市有1000多家店面,去年的銷售達到110億元。我們是一個傳統企業,商業模式就是連鎖店,盈利模式和超市沒有本質的區別,就是拼差價。但是最近一兩年,三大運營商也進入了銷售環節,佔了一半的銷售份額,今年肯定會超過一半。

從2011年開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尤其從去年智能手機的爆炸性成長,對我們的店面流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傳統互聯網時代,儘管我們1500家店都是聯網的系統,但還是很難做到每個營業員人手一台聯網PC機,還要通過一維碼和手機號等關聯。現在不同了,每個店員用智能手機可以直接下單,記錄客戶信息,這樣也使門店流程更加規範,為O2O模式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最近一年多我們做了5個產品:

1、迪風市場。與市面上的軟件市場唯一的區別在營銷方面,我們會在店面對客人進行精準營銷,個性化地推送軟件。

2、迪云。有iOS、Android和Symbian3個平台,主要是把手機中的電話號碼、短信、相片等文件備份到云端,這樣我們的1000萬名客戶手機數據安全就有了保障,即使手機丟了,數據也不會丟。我們可以推送到每一個營業員的智能手機上。另外,也形成了辦公的功效。

3、基於LBS的推送。LBS是移動互聯網區別於傳統互聯網重要因素。我們根據不同商圈的店面和客戶的不同需求,推送一些廣告、新品。不僅是進入該區域就推送,還會根據客戶的歷史記錄來推送。如果他有購買3000元的手機的消費記錄,我們就不可能給他推送500元的手機。我們曾經嘗試和其他公司做卡、積分互換等,都不理想。我認為LBS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方式。

4、手機電商。這個要再過一個月才上線,我們希望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能夠迎頭趕上。

5、智能軟件大禮包。就是把現在市面上最熱門的軟件植入到TF卡中出售。乍一看感覺很土,一個朋友說這麼土的東西怎麼可以向客人推呢?但是我告訴大家,到現在為止,前4個產品都沒有直接產生什麼利潤,唯獨這個在實際經營中非常賺錢,我們做企業最重要的就是賺錢。如果我今天拿這個盒推銷,估計一個盒賣不出去。但是我想提醒一點,當你靠自身的經驗,以及周圍朋友圈子的邏輯去考慮問題時,可能會有思想誤區。中國有10億手機用戶,真正活躍在互聯網上的也就2-3億,還有龐大的7-8億人對互聯網不熟悉,但並不意味他們不需要服務。當這些人到店面時,需要我們面對面地告訴他怎麼去用,這雖是這一個物理形態的產品,但賣的是移動互聯網的應用,是增值業務。

這個盒子現在標價198元,平均成交價121元,毛利率超過70%。去年我們做試點,盈利1000多萬元,今年至少有4000萬元的直接收益。這個產品非常傳統,但很掙錢。

我們通過後台分析區域、手機類型、應用等信息,有專人每週統計製作相應的分析報表,我會親自去看,來整合軟件產品包。比如在一線城市,團購軟件受歡迎,但在三四線城市就不好,我們會進行詳細的數據挖掘分析。我們是一家非常傳統的企業,希望能夠把移動互聯網的優勢與我們的渠道、客戶、資源結合起來,實現共贏。

最後談談運營。我們如果還是靠三大運營商批發給我們,然後做一些話費、流量等方面的打包推出去,那它的未來是打問號的,因為你沒有把蛋糕做大。如果和應用軟件結合起來,我相信虛擬運營商和基礎運營商、移動應用軟件開發公司等就能一起做好做大。在歐美,虛擬運營做得非常好,但它並不是和基礎運營商拼話費價格,而是把多元應用集成在手機中才取得了成功。

在通訊連鎖行業中,我們公司也有學習榜樣,每年都會派管理團隊去歐洲參觀學習。但是,隨著虛擬運營的以及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我相信未來我們一定會比他們做的更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90

REITs在美國的奇妙轉型 路西菲爾-CFA-FRM

http://xueqiu.com/6565304047/23731038
REIT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無非就是收租金的地產商?如果您的印象還停留於此,那就OUT啦!如今,在RIET誕生50年後,從移動電話基站到木材公司、從戶外廣告公司到私營監獄,這些企業都正在向REIT轉型。

REIT的收益中至少有75%必須來自於不動產,一般採用的形式就是租金。但即將轉型為REIT的鐵山公司(IronMountain)辯稱,最近「租金」這個詞語的定義已經變得很泛,甚至包括了用於存儲、管理和存檔文件的費用。鐵山公司這樣解釋它們對REIT的重新定義:「鐵山公司的業務就是將空間租賃給企業用於存儲他們的物理記錄。我們的營收、利潤和現金流主要來自於存儲空間的租金收入。因此我們經營了一個巨大的不動產網絡,該網絡由近1,000個存儲設施的6,400萬平方英呎(約合594.6萬平方米)的存儲空間構成。」鐵山公司在今年6月初宣佈打算轉型為房地產信託基金,此後其股價已經飆升38%,是標普500指數整體回報的5倍。如果美國國稅局批准了鐵山公司的申請,它將在2014年1月份之前成為一支成熟的REIT。

美國國稅局最近的裁決已經為戶外廣告REIT開啟了潛在的大門,其中就包括了其在2011年10月份所發佈的一份裁定。這些裁定認為戶外廣告和屋頂招牌都屬於不動產,即使這些招牌只是用螺釘固定在建築物上。拉瑪廣告公司(Lamar Advertising)是美國最大的戶外廣告公司之一,該公司突然宣佈計劃爭取REIT 資格。不要去想什麼拉瑪公司主要善於提供廣告解決方案。房地產可以帶來更好的股息。公司首席執行官肖恩·賴利(Sean Reilly)說:「我們相信REIT架構和我們公司可謂是天作之合。從本質上講,我們是為廣告商提供不動產和與不動產相關的服務。」

數據中心公司Equinix和辛辛那提貝爾公司(Cincinnati Bell)旗下的CyrusOne也已經表示他們正在爭取REIT 資格。如若成功,他們將會加入現有的三支數據中心REIT 的行列——數字不動產信託基金(Digital Realty Trust),杜邦法布羅科技公司(DuPont Fabros Technology)和科塞特不動產(CoreSite Realty)——壯大這個行業的隊伍。它們都是為發展中的互聯網提供云存儲空間。

很快,像美國改造公司(CorrectionsCorp. of America)這種監獄運營商也將往REIT方向發展,與能源相關的不動產業主、運動場所業主和太陽能發電廠也都將會緊隨其後。

REIT行業越來越龐大,這點對於那些對收益如飢似渴的投資者來說是條好消息,因為他們就有機會從幾乎每個經濟部門挑選可創造收益的REIT 來打造多元化的投資組合。例如在太陽能行業中,REIT也許是一個投資該行業的較明智的方法。截至目前,美國國稅局還沒有裁定太陽能發電廠是否有資格成為REIT。但那並沒有能阻止加利福尼亞州的工業房地產信託公司Prologis 進入該行業。IRS的裁定允許REIT最高不超過25%的收益來自除房地產之外的其他來源,由此在REIT 所擁有的建築物上安裝部分太陽板就有據可依了。

當然,也有人說,不要被REIT的高股息矇蔽了雙眼。要「將重點放在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你是否喜歡該公司的業務。擁有REIT 的資格最終並不能點石成金,將一個疲軟無力的公司變為強者。」

基本情況: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必須將其不少於90%的收益作為應稅股息發放給他們的投資者。REIT由此可以在企業稅中免交那部分所得稅。目前美國有129支房地產REIT,它們的總市值超過了5,000億美元。(晨羲瞭解的A股華聯股份000882運營方式就類似REIT,只是我們國家沒有免交所得稅的政策)

回報率:數十年來,REIT 一直為投資者們創造著出色的收益和整體回報。在過去10年裡,道瓊斯美國房地產指數(IYR)中包括的幾乎全部都是REIT,該指數的回報相比標普500指數要高出80%。自金融危機使經濟在2009年初陷入低谷以來,REIT已經創造了超過220%的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143

紅星美凱龍的商業轉型之困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960.html

紅星美凱龍集團近日宣佈要打造百個城市綜合體,同時宣佈全面進軍商業地產,這是繼同福易家麗, 上海億豐企業(集團)等連鎖家具企業後,國內又一個進軍商業地產的公司家具連鎖公司。

為何國內家具連鎖家具巨頭紛紛考慮進軍商業地產?

 

內外交困

 

首先,行業困境加劇,宏觀大形勢並不理想。一方面受制於近些年賣場租金持續走高,導致經銷商利潤大幅度攤薄,由此導致大賣場模式下的家具巨頭招商困難,收取租金盈利的商業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

其次,創新力不足。同質化的惡性競爭持續加深,行業整體利潤不斷下滑,整個行業已經變身為紅海。

其三,電子商務的強勢崛起。國內以齊家網,淘寶等為代表的電商企業的強勢崛起,極大的分流了傳統家居賣場的客流,讓以紅星美凱龍為代表的家居賣場巨頭不得不通過謀求佈局新業務來獲得更好的發展。

最後,宏觀調控影響較大。國內市場由於宏觀調控影響,家具業出現了蕭條局面。同時,國內勞動力價格不斷提高,原輔材料漲價,生產成本急劇上升。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在增加,而且面臨著更多的貿易壁壘和非貿易壁壘。

 

業態交叉融合成救命稻草

 

客觀上,中國商業地產概念持續走熱,居民住宅樓泡沫的擠出效應持續擴大,據仲聯量行報告顯示,中國新興的50強城市,零售市場持續增長,國際零售巨頭紛紛大舉進軍中國二三線市場。二三線城市的品牌與消費升級,也意味著未來商業地產將成為主流,家具巨頭佈局商業地產,無疑是為全面轉型為零售綜合服務商作好準備.

此外,業態交叉融合,成為傳統產業尋求商業模式的變革的一種探索。對此,廣東省家具協會會長王克談到:「家居賣場的培育週期大約在3年,相對於純粹做家居賣場,介入商業地產可加快資金回籠、縮短培育週期。」而再介入商業地產之後,零售超市,影院,服飾,等其他的零售業態,可以幫助帶動家居主流業態的人流量規模,反之促進家居業務的擴展,形成更加良好的協同效應,促進家居業務自身的發展,從而走出困境。

 

抄得模式,抄不到的基因

 

雖然腹背受敵的紅星美凱龍原以佈局商業地產抽身,但會順利嗎?筆者認為前面還有四大羈絆在等待著美凱龍們:

其一、最大的考驗是缺乏商業地產運營的基因。基因包含倆方面,一方面,國內專業的商業地產人才缺乏,紅星美凱龍團隊缺乏專業的地產運營人才,另一方面自身缺乏相關運營經驗,從單一大賣場轉型到商業綜合體運營非常之難,要想完成整合零售,商超,服飾,等業態需要良好的運營和招商體系,從上次紅星美凱試水電子商務難有進展可以看出,專業運營經驗的匱乏會成為這些巨頭們的核心困境與難解之謎。

其次、商業地產本身泡沫較大。雖然商業地產基本面向好,但自從去年以來,多個商業綜合體項目拍出天價價格,那地成本隨著調控力度加大越來越大,進軍商業地產成本將會越來越高。而二三線城市商業地產的囤貨量加大,有些地區甚至需要10-15年的週期才能消化;同時一些新城產業環境尚未完善,也會極大的加大商業地產運營的風險。而百貨零售業態增速放緩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利空因素、

其三、商業地產行業自身競爭加劇。全國排名前20名的開發商均已進入商業地產,金地、保利、招商、萬科等分立出專門的商業地產開發運營公司,而這些公司的進入將會推動商業地產進入一個新的競爭階段

其四、資本壓力和現金流成為關鍵。據有關資料顯示,紅星美凱龍2009、2010、2011和2012年前三季度資產負債率為70.16%、85.91%、75.54%和73.37%,其負債中長期借款佔比最高,而商業地產的運營需要龐大的資金,如何有效控制資金鏈將成為最關鍵的因素。

 

面對這些困境,紅星美凱龍的商業地產之路,真能變革如願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26

經濟與社會轉型系列之二十八 陳啓宗: 熊市出英雄

2013-05-13  NCW
 
 

 

“不和政府打不需要的交道”—— 與恒隆地產董事長談企業文化

【對話背景】

在地產圈中,恒隆地產董事長陳啓宗是個“另類” 。他總是獨來獨往于香港與內地之間,SOHO 中國的董事長潘石屹曾在微博里形容他——“左上口袋永遠插著七八支筆和一個小錄音筆” 。

他敢罵人,也敢於自嘲。 “我老罵別人是傻瓜、笨蛋,其實我自己才是最大的傻瓜” 。恒隆堅持“零負債經營” ,別人像兔子一樣快速擴張,恒隆卻像烏龜一樣每年只做一兩個項目。陳啓宗話鋒一轉, “做商業房地產,兔子一定死,烏龜一定贏” 。

對於這兩年來在中國興起的商業地產浪潮,他在近日接受財新記者專訪 時,提出了一系列激烈的觀點加以抨擊: “中國大部分的商業地產項目都是垃圾” , “18個月之內蓋好的商場絕對是垃圾” , “全國有水平的商業地產開發商只有6家” ,等等。

陳啓宗有批評同行的本錢。現年64 歲的陳啓宗已執掌恒隆20餘年,經歷過 幾輪經濟周期,踩准了幾次 “低買高賣”被市場稱為“熊市捕手” 。他自詡為賺 長期的錢。

恒隆地產(00101.HK)2012年營業收入達73.72億港元,其中租金收入占比超過八成,股東應占淨利達83.95億港元(含物業增值部分) ,市值超過1300 億港元。

近十年來,陳啓宗每年都在恒隆地產財務報告中親自撰寫“致股東函” ,一些投資者甚至將其與巴菲特的“致股東函”相媲美。

在今年的“致股東函”中,他用很大篇幅談了地產商與政府的關係。他說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貪汙現象可能比西方發達國家更普遍,因此要更謹慎明智地使用“政府關係” ,絕不能為達成交易而放棄道德原則。

【對話摘登】

財新記者: 恒隆地產在2012年初提出“只選好的,只做對的”作為公司主題。如何理解?

陳啓宗:這是恒隆的中心原則,從把握市場時機、選擇地塊位置、進行建築設計到運營項目及培養和發展人才,一切都以它為依據。每一步都堅持走對,才能成功。

三年前,我們在香港大概還有200 億元的物業單位沒有賣。之後,我們陸 續賣了幾十億元。到現在,還有250億元的單位——因為物業升值了。

1994年我們就決定在香港只做高端房地產,不做一般房地產。另外,我們幾次買地都是在最低潮,賣房子是在相對高潮。

1999年 -2000年,香港最便宜的地幾乎是我們買的。到現在為止,單個項目賺錢最多的土地也是那個時期買的比如“君臨天下”一個項目就賺了200 多億港元。

而從2001年到現在,我們沒有在香港買地,而是轉到內地發展。2004年時大家都搶著去一線城市,我們卻去二線城市。那時沒人看二線城市, 天津、 濟南沈陽、無錫等。沒有競爭對手,才有便宜的東西買。其實我們對每個決定都是小心謹慎的,做對的決定,加起來就是很好的結果。

財新記者 :企業都想做對的決定,但要做到很難。

陳啓宗 :事先很難知道對錯,事後才知道,只能在過程中盡力而為。

現在中國在大發展期,老話講“草莽出英雄” ,但大發展期也是大過渡期,很多草莽英雄過不了五年、十年就沒了短期很威風,賺短線錢,那都是小見識只有不斷做正確的決定,才能有持久的成功。但現在很多人不這樣想問題,都想賺快錢。

其實,讀過經濟史的都知道“烏龜和兔子”的故事,短線看,兔子威風,烏龜傻瓜;長線看,兔子一定死,烏龜一定贏。

恒隆現在一年才做一兩個項目,一個項目能給我們增加3億元的租金收入,進展好像很慢。但是,時間會證明複利的厲害。恒隆在上海的項目運營12年,達到了40% 的年回報率。每產生100元的租金,84元進我的口袋。

在上海之外,恒隆還有800億元投資。五年完工,十年運營,按照20% 的淨收益計算,15年後,每年產生淨利160億元。再加上上海恒隆項目每七年收益翻一番,15年後,恒隆每年純租金的淨利就是400億元。但是,國內沒有人算那麼長。這就是烏龜的故事,也惟有烏龜能做到。做商業地產,最後絕對 是烏龜贏。

財新記者:企業如何抓住反經濟周期的機會?現在內地持續房地產調控,恒隆是否會買地?

陳啓宗 :沒有熊市,何來英雄?英雄就是別人都死掉,你活下來。只有在熊市來臨時,才能買到便宜的土地。這樣下來,才會成功。做生意要心如止水,安靜得像睡著了,但內心是靈敏的。該動的時候,要動若脫兔,重拳出擊。

在一個周期里,我能拿到一塊地就很 滿 意 了。2007年 -2008年 是50年 一遇的大周期拐點,我買了兩塊地——無錫的第二個恒隆廣場和大連項目。過去這兩年是一個小周期,我們最近在武漢又買了一塊地。沒有熊市,就不去買地。

如果因為有錢就去買東西,那一定是個大笨蛋。

財新記者 :每年你都會親自撰寫“致股東函”。為什麼這樣做?

陳啓宗 :為什麼不這樣做?做董事長就是要對股東負責。股東是我的老闆,對老闆總要有該做的事情。

財新記者 :你在今年的“致股東函”中用很大篇幅談到了與政府的關係。恒隆在內地如何處理與政府官員的關係?

陳啓宗:除非有合情合理的實際需要,否則我們不會主動接觸政府官員。我們在香港如是,在內地更加如是。我們決不籠絡地方或中央領導人,亦從不贈送昂貴禮品。我們明文規定不僱用前政府高官。

在任何一個經濟體里,房地產發展商都不能不與政府打交道,但恒隆從來不跟政府打那些不需要的交道。我記得小時候我爸爸從來沒有請政府官員到家里吃過飯,出去吃飯也沒有。我父親去世時,報紙上都找不到一張他的照片。

他很少與官員打交道,除非在有必要的時候。

在內地,土地都是政府的,買地就要找政府,必須要與政府打交道。很多人和政府官員打麻將、旅遊、送一大堆東西。我們從來不做。

財新記者 :你提到,願意為秉持高的道德標準而付出代價,如何理解其得失?

陳啓宗 :有些得並不是得,有些失也不是失。以為失去的,其實失去了很多麻煩;以為得到了一塊便宜土地,實則得到了很多官司和麻煩,比如政府監察系統或許就會找你的麻煩。所以,很難說 得失是什麼。

我們只能保持自己的道德水平。在香港,恒隆不是最大的公司,但我可以誇口,恒隆是最乾淨的,從上一代開始。

孔子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做人都沒做好,怎麼做事?

財新記者:如果其他人通過一些不正當手段獲得了機會,比如說拿到了更好、更便宜的土地,是否會對你造成干擾?

陳啓宗 :有些錢,你賺了覺得很開心;有些錢,你賺了不開心。我們只賺那些開心的錢。

上世紀60年代,我父親的一個好朋友找到他,說拿到了澳門的賭場執照,要預留一部分賭場給他。父親很感謝,但當即拒絕了。陳家不做賭博,賭博當然賺錢,但害人子弟的錢,不能賺,天是有眼的。

財新記者:你曾在海外求學,但近年來的言論似乎反對中國一味學習西方的文化與價值觀。回到企業管理和文化層面,你如何看待中西方的差異和短長?

陳啓宗:中西方各有所長。中國人講究以人為本,不是以制度為本。而西方講究的是制度,制度好,社會就好 ;制度不好,社會就不好。孰優孰劣?很難一概而論。

比如,西方人說,凡是家族企業都不行,很少有管治得好的。這句話就不對。問題不在於是不是家族企業,而在於監管制度。西方監管制度要求企業每個季度報告業績。有時,企業領導者會為了短期利益而出賣企業的長遠前途。

而有大股東的家族企業反而能避免這樣的風險。家族企業如果能在一個監管比較健全的大環境下生存,這會是很不得了的事情。當然,如果家族企業沒有西方那一套監管制度的話,也是不行的。

需要兩者結合才可以。

財新記者:恒隆如何平衡資本市場的短期訴求和企業的長期發展?過去幾年,每次恒隆在內地拿地,股價都會上漲。

但你說,不會為迎合股價上漲多拿地。

陳啓宗:我們比較幸運,香港是一個以西方監管制度為主的城市,同時我們又有一個家族控制的大股東。

監管制度的健全,讓大股東不能亂來,家族企業可以看得更長遠。我不關心下季度能賺多少錢,我看的是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後。這樣才能建立起長久的企業。

財新記者 :在很多中國企業里,創始人、領導者的威權甚至個人崇拜都很常見。

你怎麼看?

陳啓宗:搞個人崇拜是很傻的事情,一定沒有第二代。

這樣的人往往很短視,個人威風了二三十年,卻不一定有企業的未來。凡是有一個英雄式人物的大企業,一定要極度小心,因為很可能無以為繼,最終失敗概率很大。企業沒有好的制度,只有一個“英雄” ,一定是不行。

今天的商業世界,不可能一個人什麼都懂,真正英明的人是把更英明的人聚在身邊 ;只能用庸才的人,自己就是最大的庸才。

財新記者: 好的公司治理架構是什麼?

陳啓宗 :說到底,管理就是對人性的洞察。如果什麼都由一個人來決定,沒有規範,沒有監管,肯定是不行的。國家如此,企業亦如此。

企業由誰來監管?股東 ;誰來代表股東監管?獨立非執行董事。恒隆的獨董具有很高的積極性與獨立性。十幾年前,我和董事會說,提名委員會和薪酬委員會只能由獨董來當,所有執行董事都不能當,包括我自己在內。設立提名和薪酬委員會,把權力放到獨董手上的那一天,我真的感覺有人把我的心肝拿出來了。因為這原本是我獨有的權力。

在那之前,公司所有人的工資我一個人說了算,喜歡誰,想多加就能加。但是,公司治理需要平衡。

同樣,我們也設立了期權制度。公司前100多位管理人員都是股東,擁有期權,有些甚至已身價過億,但他一旦被辭退的話,損失也會慘重得不得了。

這也是一種平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67

向「一條龍服務」轉型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j0d.html
   青年朋友小周,從事農村宴慶活動需用的圓桌檯面和大篷的出租生意,做了5、6年。 

    大前天,我上靈芝鎮山泉村他家吃中飯。飯桌上,談起他的生意。

    現在情況怎樣?」我問。

    「年份不好,生意越來越清淡。」他答。

    年份不好?去年是龍年,今年是蛇年,而歷史上屬龍或屬蛇的皇帝可不少呢,就拿最近的幾個來說吧,毛澤東屬蛇,鄧小平屬龍,習近平也屬蛇啊!還有,如果這兩年結婚的,大多新生兒也都屬龍或蛇或明年的馬,都不是很好的嗎?所以說,年份肯定不是問題。

    「那是什麼原因呢?」小周問道。

    「我想,主要有兩個原因吧,一是城市化進程加快,二是競爭加劇。」我答。

    我們紹興是水鄉,有東方威尼斯之稱,以前農村討老婆,都是搖船去接的,現在都用婚車了,陸路早已替代了水路。隨著城區大幅度擴大,婚宴、喪席、上樑酒、進屋飯、等等,越來越多地擺進了各種賓館、酒樓……農村風俗越來越城市化了。

    你這門生意門檻低,做的人越來越多,租借費也就越來越低,比如,現在,一張圓檯面出借費10元都不到、一頂大篷只有200來元吧?而每個月又沒多少生意。

    「你仍舊抱著老一套,天天守著幾張圓檯面、幾頂大篷,乾等著人家來借,那怎麼行呢?」我說,「必須與時俱進,盡快轉型。」

    「怎麼個『俱進』和『轉型』呢?」小周滿臉疑惑。

    不要只限於租賃桌面、大篷幾個單項業務,而要學習城裡人的方法,改變商業模式,向「一條龍服務」轉型與發展!廚師、菜源、車輛、桌凳、帳篷、空調、搭建、裝潢、照明、司儀、化妝、攝影、樂隊、演員、等等、等等,都要逐步整合配置起來。以後,你那幾張爛檯面、幾頂破大篷也可統統地扔掉,需要時,可去租借。整合別人的資源,成本反而會更低,這樣,客戶省心省錢,得到了實惠,你呢也就可賺取服務費,而這個服務費就好比「軟件費」,價格可高可低,全看你的服務水平了。

    做生意要聽黨話,跟黨走,「習李新政」將大力推進新型城市化進程,你要明確這個大方向,與時俱進。深入地講,「宴慶一條龍服務」是個文化產業,須要開動腦筋,因地制宜,城鄉結合,不斷創新,領先半步。其實啊,農村的這個市場大著呢!比如,就有不少年輕創業者,抓住農村婚慶市場,幹得有聲有色呢!

    「聽聽蠻有道理,只恐怕做起來很難啊!」小周喝了口酒,微微搖頭,蹙眉而言。

    「當然會很難!」我最後說,「但你不知難而進,而現有生意已經奄奄一息,哪天徹底死掉了,你說還有什麼容易做的生意等著你呢?」

    「我也不知道!」小周又喝了口酒,低聲應答。

    「……」我沒再做聲,津津有味地吃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10

不只雅虎,任何媒體都必須轉型為科技公司!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745.html

SnowFall,這是《紐約時報》今年獲得普立茲獎的作品,從居高不下的滑雪死亡率切入,訪問幾位在滑雪時遭遇雪崩事件的滑雪者。精采好看的文章,圖片、影片、滑雪勝地3D地圖和滑雪運動歷史幻燈秀,網頁最上方的章節式標題,讓讀者自己決定閱讀流程,先文字、先影片或是先看幻燈片都可以。耗費6個月,投入11人團隊的高額成本,根據紐時公佈的數字,上線後6天內,獲得250萬個造訪,350萬個瀏覽量。

這個成績立即引起媒體人關注,知名博客Om Malik說Snow Fall應該被視為新聞業的未來。大概是受到《SkyFall》(007空降危機)片名的啟發,Malik甚至要紐約時報把自己當成好萊塢,再砸2,500萬做100個類似規模報導的故事。如果《紐約時報》對這個報導的期待,只有高瀏覽量而不需要計算成本效益,這個專案應該算是成功。

《PandoDaily》的Hamish Mckenzie卻不這麼認為,350萬瀏覽量多是因為新鮮感而來,當同樣的展演模式一再重複,讀者不會有興趣用這麼多時間來閱讀。《Pandodaily》創辦人也是《TechCrunch》前主編Sarah Lacy更直白,她批評Snow Fall不過是搬上數字媒介的舊媒體遺產,一種專家式的、繁複而耗用大量人力的內容展演,「如果這是新聞業的未來,那就代表新聞業沒有未來了。」Lacy說,「新聞業的未來,是速度、量、粗糙但滾動式的,以及跟科技圈非常類似的特性:夠用就好的互動程度。」

從付費牆到Snow Fall的專題嘗試,《紐約時報》是最願意嘗試新方法的傳統媒體,也是最願意應用數字技術的傳統媒體。在台灣,我們也看到傳統媒體嘗試這樣做,但不管是付費牆、互動式專題或是iPad版等,這些投入都有個共同特徵,或許短期內可快速獲取讀者眼球,但無法長期維持高流量,但每一次的製作都是高資本投入但相對應卻無法貢獻在營收上。

Yahoo不再宣稱是媒體公司之後,反而更有機會成為成功媒體

在《紐約時報》奮力轉型的同時,另一家質性全然不同的媒體公司,也一樣遭受嚴峻挑戰。

1999年Yahoo創辦人楊致遠在接受《數位時代》創刊號採訪時說,「Yahoo將成為一個媒體公司。」那是在.com股災之前,Yahoo一年市值成長10倍,一年內可以分別以46億美元併購Geo Cities和54億美元併購Broadcast.com,最意氣風發之時。三個技術人創辦的網絡公司,沒有媒體背景,但當商業市場的高評價都來自使用者的量時,創辦團隊很直覺認為,Yahoo在營運發展上,最重要的任務就是StickUser佔據使用者的眼球,所以他們應該成為媒體公司。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很清楚。Yahoo在.com股災後,一路緩慢下滑。這段時間,創造全新廣告市場、廣告佔收入超過95%以上,以營收結構來看最像媒體的Google,卻從來不以媒體自居,而以科技創新領先者展現在世人的面前。Google的確領先,最新的穿戴式電腦趨勢,Google絕對領先其他競爭者,Google Glass不就是佔據使用者眼球的新一代產品?

Marissa Mayer接任Yahoo沒多久,遞交給美國證交會的表格中,就把用了10多年的媒體公司定位改成一家全球性的科技公司。但是她長串的併購菜單,卻沒有一項不顯示她心中認為Yahoo在新媒體轉型上有極度的迫切需求。

舉幾個例子。2012年10月併購的Stamped,團隊幾乎都是Google的員工,初始資金也來自Google出資的風險創投,Stamped提供iPhone使用者追蹤、分享有趣事務的功能。OntheAir是一家視頻技術公司,Snip.it是類似Pinterest的內容收藏與分享工具,今年初收購的Alike和Stamped很類似,也是建立在LBS基礎上的使用者興趣追蹤分享工具。至於Tumblr更不用說,和Google花16.5億美元買Youtube一樣,都是瞄準成熟且大量的使用者社群。

很多批評者說Mayer買了之後就把服務關掉,把團隊併入Yahoo,是毀了這些服務。事實上,Mayer正在用錢買技術人才,要徹底改變Yahoo的媒體能量。根據《TheVerge》的報導,Mayer上任後,就把Yahoo媒體部門的重心移到紐約,而這些買進來的人才,很多人(例如Stamped三個來自Google擁有豐富開發經驗的創辦人)都被送到紐約去了。理想上,他們有個重要的任務,讓Yahoo更靈活運用各種科技媒介(特別是行動載體)和使用者互動,而原本的編輯群,則需要高度與這些技術人合作,才能創造具有商業價值的新內容展演模式。

不管Mayer的策略能否執行,弔詭的是,Yahoo在宣稱自己是科技公司而不是媒體公司之後,反而更有機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媒體。

因為網絡上的媒體經驗,就是一種使用者體驗

對比《紐約時報》和Yahoo的發展困頓與轉型策略,再看過去幾年Google以關鍵字廣告、Facebook以社交媒體的定位在網絡世界獲得的巨大成功,媒體轉型的未來方向幾乎可以肯定,所有的媒體公司,都必須轉型為具有網絡軟件研發能力的科技公司。

Sarah Lacy口中的滾動式的、夠用就好的媒體經驗,就是一種使用者體驗。傳統媒體出身的編輯人不談使用者體驗,只談編輯企劃和採訪深度,一種精美的權威式內容展演,那是為什麼《紐約時報》會用6個月、11個人的團隊做出Snow Fall令人驚豔、但因為網頁loading過重而導致使用者體驗不佳的專題。

只有科技出身的開發者,特別是有前端互動內容開發經驗的產品經理(例如 Mayer)和工程師會談使用者體驗,他們熟知快速演進的內容載具,他們有能力以Hack(破解)的心態尋找各種可能的新溝通/互動方式,以及因此而發展的新商業模式,媒體的創新和未來不可避免會在這裡發生,組織組成上有技術人佔據重要位置的編輯團隊,才有可能達成詹宏志說的,編輯人設計溝通情境的工作使命。

對《紐約時報》等眾多媒體帶來衝擊、陷入虧損和騎虎難下困境的,是科技。傳統媒體的問題不是他們不願意採用新工具,而是他們誤用了這些工具,一種根植於媒體原生組織結構而不可避免的誤用。

新媒體/互動式數字媒體不是找科技人來執行編輯想像,科技人更可能只能是採取主動和領先的角色。在新媒體時代,媒體公司不可避免的必須是科技公司,而且,顯然,必須走在科技沿革的最前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